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地方戏的艺术特征

谈地方戏的艺术特征

谈地方戏的艺术特征
谈地方戏的艺术特征

内容摘要:

地方戏的本体审美特征,一方面是具有所有戏曲的一般审美特征(如写意性、抒情性、歌舞性、程式性等等);另一方面,是比较京、昆、评等全国大戏曲剧种而显示出来的独特的本体审美特征,也是地方戏的艺术个性特征。本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就地方戏与京、昆、评大剧种相比所显示出来的个性本体审美特征,发表若干浅见。

一、地方性

地方性,顾名思义,系指全国各地方的戏曲剧种,因此地方性既是地方戏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它的主要本体审美特征。

地方戏是一个综合体,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地域文化精神、地域美学原则、地域审美习惯、地域风情、地域习俗、地域人物、地域语言等等。

如越剧,现在是浙江、江苏、福建、上海地方戏曲剧种。但它最初是在浙江嵊县一带发展形成的,后逐渐流入桐庐、富阳、海宁、杭州等地,所以带有明显的浙江地域特色。1916年才进入上海,但仍保留浙江的地域风味,同时吸收浙江绍剧的唱腔和京剧的舞蹈,时称“绍兴文戏”,浙江昧儿的鲜明强烈一直延续至今。其他如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杭州一带的绍剧,流行于余姚、慈溪、上虞、绍兴一带的姚剧,流行于杭州一带的杭剧,流行于金华、丽水一带的婺剧等等,也都不仅带有总体的浙江特色,而且更带有各自流行地的地域特色,可谓“大地域”中还有“小地域”,是艺术世界里的“国中之国”。

再如黑龙江的龙江剧、吉林省的吉剧,广东的粤剧,四川的川剧,安徽的黄梅戏,湖南的湘剧,广西的桂剧,云南的滇剧,海南的琼剧,贵州的黔剧等等,也分别带有各自的地域性特征。

由此可知,地方性是地方戏曲的根和神,而且也是整个中国戏曲的根和神。所有的戏曲剧种,无一不带有明显的地方性特征,即使像今天在全国流行的大剧种京剧,最早也是在徽调(安徽地方戏曲剧种)、汉调(湖北地方戏曲剧种)的基础上,吸收北京的语言特点以及秦腔(陕西地方戏曲剧种)的精华而逐渐形成发展的。

二、民间性

中国所有的戏曲,均“兴于民间,毁于庙堂”。地方戏更是如此,每一种地方戏剧种,都具有鲜明的民间性本体审美特征。

例如越剧,是在民谣、山歌与民间秧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姚剧,是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睦剧,是江西、安徽传入浙江的民间小戏--采茶戏与浙江的民问歌舞“竹马班”结合而成的;吉剧和龙江剧,也是在东北民间艺术——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地方戏的民间性审美特征,派生出地方戏的其他许多审美特征:

一是小型性。地方戏素有“地方小戏”之称,与京、昆、评大戏相对应。“地方小戏”最突出的标志是它有“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或“两小戏(小生、小旦)”之称,即演出小人物的故事。即使是宫廷戏,也平民化、民间化,演绎成寻常百姓的家常里短、儿女情长。尽管各剧种的地域特色不同,但有一个共同性特点:把帝王将相平民化、生活化、民间化,夫妻情、父子情、君臣情、父女情,全都与平民百姓毫无二致。这种“大戏化小,小戏化巧”的特征,普遍存在于各地方戏曲之中。

二是清新、率真、自由、活泼的总体艺术风格。地方戏曲不像京、昆、评大戏那样严整规范,而强化艺术创作的自由洒脱,强化创新意识与观众意识,故总体艺术风格都是清新、率真、自由、活泼的,充分显示出它们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地方戏的艺术生命永远都在民间,永远都以广大的人民群众为艺术沃土。

论影视艺术中音乐与画面的关系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设计)题目: 论影视艺术中音乐与画面的关系 姓名 学号 院系艺术设计 专业电脑艺术设计 年级 指导教师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2) 第一章影视意境 (3) 第一节什么是意境 (3) 第二节意境与音乐画面 (3) 第二章电影音乐与电影画面的关系 (4) 第一节画内音乐、画外音乐 (4) 第二节画内、画外音乐的变换 (5) 第三节影视音乐中各要素的表现 (5) 第三章电影音乐的形式和特点 (6) 第一节有声源音乐 (6) 第二节无生源音乐 (6) 第四章音乐与画面结合形式 (7) 第一节音画同步 (7) 第二节音画对立 (7) 第三节音画平行 (8) 第五章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摘要 随着影视艺术的不断发展,音乐已经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音乐和画面的关系密不可分,音乐丰富了画面本身的表现力,画面也因为音乐而升华了主题。电影是视听艺术。经典电影音乐之所以令人们记忆深刻,是因为电影音乐与电影画面达到了完美结合,从而相得益彰,升华了电影所要表现的主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音乐与画面在电影情绪、叙事、氛围等方面的作用,探讨其对电影主题的深化。 关键词:影视艺术、音乐画面、视听艺术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film and television art, music has become the indispensable part,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sic and picture, music to enrich the picture expressive picture itself, also because of the music and the sublimation of subject. The film is a visual art. Classic film music can make people remember the profound, is because the film music and movie screen to achieve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so as to complement each other, the sublimation of the film to show theme.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music and picture role in film narrative, mood, atmosphere, on the theme of deepening. Key words:Film and TV art、 music、 visual art picture

浅论《茶馆》的艺术特征

题目: 浅论《茶馆》的艺术特征 摘要 (1) 引言 (2) 一侧面透露的表现手法 (2) 二总体风貌的喜剧样式 (3) 三人像展览式的结构 (4) 四荒诞与启发相结合的情节艺术 (5) 五地道的京味语言 (7) 结束语 (9) 参考文献 (9) 总结与体会 (10) 致谢辞 (10) 摘要 《茶馆》是老舍先生于1957年写的一部三幕话剧。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手法,通过茶馆这个窗口,在三幕戏中分别截取了三个时代的横断面,深刻地展现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本质。《茶馆》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国内外话剧史上赢得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曾被誉为“东方来的奇迹”。[1]《茶馆》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侧面透露的表现手法,总体风貌的喜剧样式,人像展览式结构,荒诞与启发相结合的情节艺术,地道的京味语言。 【关键词】老舍《茶馆》艺术特征

Abstract The Teahouse is a three-act modern drama written by Laoshe in 1957. With skillful artistic tactics and with the teahouse as a window, Laoshe deeply shows the nature of social life in three different periods from which the three-act play were extracted from respectively. Due to its unique artistic style, the Teahouse, honored as “the oriental miracle”, enjoyed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drama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It has the following artistic features: the side-revealing technique, comedy pattern of the overall features, image- exhibiting structure, the art of plot combining fantasy with inspiration, genuine Beijing dialect. Keywords: Laoshe;The Teahouse;artistic feature 引言 在星汉灿烂的戏剧文学中,老舍先生的《茶馆》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光耀使老舍的文学业绩大放异彩。然而,《茶馆》的命运却是多灾多难的:在它诞生的上世纪50年代,即受到众多非议;十年浩劫中,更是“大批判”的对象,以致于连它的作者——一位可敬可爱可贵的文学巨人,也葬身碧波。法国戏剧大师布莱希特说过:“当戏剧,当所有艺术能够反映真实世界的时候,也会给人类带来多大的益处,一种能够完成这个任务的艺术,将能干预社会的发展。”[2]一个戏剧家要突破根深蒂固的戏剧陈规,创立符合新时代需要的戏剧,是极其艰难的事业。布莱希特和老舍都曾几遭冷遇,但是只要他的创造深入地干预了社会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无可估量的价值,得到社会的承认。《茶馆》以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和观众的检验。今天,这个剧本在我国乃至全世界话剧运动史上的突出地位已经没有人怀疑了,它像一株巨松挺立于世界文学之林。今天我想谈的是,老舍《茶馆》的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下列五个方面。 一侧面透露的表现手法 《茶馆》要把旧中国的社会变迁演给观众看,但是作者不太熟悉政治,于是就避生就熟,

浅谈建筑艺术中的比例之美.doc

浅谈建筑艺术中的比例之美- 古今中外,无数的建筑之中都见证了比例之美。比例在建筑中的应用,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之前。 伦敦西南索尔兹伯里巨石阵,始建于公元前2300 年。巨石阵由几十块巨大的石柱组成,这些石柱排成几个完整的同心圆。它的通往石柱古道的主轴线,和夏至日早晨初升的太阳在同一条线上;另外还有两块石头的连线,指向冬至日落的方向。巨石阵以几何图形为基本结构,充满着神秘的色彩。 埃及金字塔,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呈正四棱锥体,底面正方形边长230.5 米,塔高146.6 米。科学家通过精密仪器测量发现,金字塔底面边长的误差不超过 2 厘米,四底角的误差不超过12 度,这般精确绝非偶然,这充分说明了古埃及的几何学和测量技术相当高超。 罗马大竞技场遗址位于意大利首都市中心。它呈椭圆形,长轴188 米,短轴156 米; 中央的表演区也是椭圆形。看台共分三层,每层80 个拱,形成三圈不同高度的环形圈廊。 吉隆坡双子大厦,高88 层,巍峨壮观,是马来西亚的骄傲, 是当今世界的超级建筑。它曾以451.9 米的高度打破了美国芝加哥希尔斯大楼保持了22 年的最高纪录。建筑平面是两个扭转并重叠的正方形,用较小的圆形填补空缺。这种造型既来自伊斯兰的灵感,又呈现西方现代的风格。 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高达468 米,是亚洲第四及世界第六高塔。三个巨大球体构成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意境。设有观光层的中球体安装在塔身的黄金分割处。远眺与近观,均显得雄伟又壮美。

几何形体之美 直接地运用几何形体,使现代建筑更加简约、时尚,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直接运用圆球、椭球、棱柱、棱锥、圆锥、圆台、橄榄形旋转体等几何形体的建筑,无不让人为之震撼。 日本爱媛县综合科学博物馆是一座布局紧凑严谨的几何体建筑群。巨大的圆锥体入口大厅由玻璃构成,倾斜的立方体是主要的展览厅。不对称与倾斜贯穿了整座建筑群,使之充满了科技与未来的神秘色彩。 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为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是通往卢浮宫主庭的地面入口。这座21 米高的大玻璃金字塔与3 座 5 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7 个三角形喷水池组成了奇特的几何图形美景。这一建筑令人信服地证明,恰当地运用几何体造型,是能够将现代和古老两种风格建筑交相辉映的。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也由贝聿铭设计。他将梯形馆址分成两个三角形,西北部为等腰三角形;东南部为直角三角形,并在三个角上凸起剖面为平行四边形的四棱柱体。建筑整体简洁,现代感特强,既与周围环境和谐一致,又创造了新的视觉效果。

建筑艺术的特点

用心体味建筑之美 ——《探寻建筑艺术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建筑艺术的含义、特性、艺术的语言,为欣赏建筑艺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图片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达成其他两个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起学生对建筑文化与民族传统之间关系的思考。 教学重点:了解建筑的涵义、类型、特性。 教学难点:了解建筑艺术的基本词汇,领会欣赏建筑艺术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远古的许多生活记录都湮灭无存的今天,却有许多古建筑遗迹依然矗立在大地上,它们如同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帮助我们了解祖先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正因为如此,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地申报“世界遗产”项目。我们作为当代的青年,有必要也有责任了解和认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能够继承这些建筑遗产是我们的幸运,保护好它们更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基于上述原因,教材中安排了几课建筑方面的内容,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知识的扩充、欣赏的乐趣和审美品位的提高。 二、新知探究: (一)、什么是建筑艺术? 1、概念:是由空间和实体构成的艺术,它蕴含着建筑形式美的规律,并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 概念理解:A、空间和实体——由建筑材料(实体)构成的虚体空间供人使用。 B、形式美的规律——变化统一、比例尺度、对称均衡、对比和谐、节奏韵律 C、美的感受——主要通过视觉途径来感受。 2、建筑艺术是综合性很强的艺术。 A、建筑创作不可能超越技术的可能和经济承受能力。 B、建筑艺术需要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园林艺术丰富其内涵。 举例:悉尼歌剧院在阳光照映下既象贝壳,又象两艘巨型白色帆船飘扬在蔚蓝色的海面上。 贝壳形尖屋顶是由2194块分别重15.3吨的弯曲形混凝土预制件用钢缆拉紧拼成的。 悉尼歌剧院的兴建过程一波三折:有克服不了的技术难关、有拂袖而去的建筑师,还有差点让政府破产的超高工程费。 (二)、建筑有哪些类型? 建筑类型是适应人类的不同活动需要而出现,随社会发展而增加。例如: 人类早期需要:巢穴、宫殿、庙宇、陵墓、民居等类型。

艺术的特征

课程内容:艺术的基本特征?学习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初步理解艺术作品是由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三个基本部分构成。 ?学习重点:艺术的主体性。 ?学习难点:审美性(价值判断)。 韩雪松

(一)形象性 ?形象性要做到三个统一。 ?1、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客观指艺术作品的形象的具体、可感;主观指在作品必须体现一定的思想感情。这两个方面常常表现为主观因素消溶在客观形象之中。?只表现客观或主观的作品不能称为艺术作品。?齐白石讲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这句话可以用在一切艺术创作中。

?2、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在艺术欣赏中,首先作用于欣赏者感官的是艺术形式,但艺术形式之所以感人、影响人,是由于这种鲜明地形象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 ?同一内容由于艺术的形式不同会表现出不同形式:?如雕塑:形体、质地、空间; ?音乐:时间性、复演性、非语义性、不确定性; ?舞蹈:情感、节奏、韵律、人体结构与运动; ?戏剧:扮演性、剧场性、戏剧性。 ?就艺术整体来讲以上这些都是艺术的个性,单就一门艺术而言,它又表现为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这就讲到下面一点:

?3、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个性是多样的,共性具有普遍性和概括性。艺术形象必须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与此同时,艺术形象又必须具有典型性。典型性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举一反三,甚至从“一”知“十”。 ?这里的“一”就是共性,“三”和“十”就是个性(多样性)。 ?共性就是典型和代表性。如罗中立创作的《父亲》形象,朱自清创作的《背影》中的父亲形象。

(二)主体性 ?主体性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创作主体;二是欣赏主体。?1、从创作主体的角度看: ?艺术是客观化追求主观化的过程。客观是艺术本身具有的形象,主观则是艺术家主体的表现。很难想象一件艺术作品只有客观化,而没有主观的表现会成为艺术作品?如中国绘画,唐代张彦远说:“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山水画一开始十分具有装饰性,说明这时人的能力只能是追求客观,还没有达到追求主观的时候。到唐代,花鸟、人物、山水、树石、蔬果等等只要是人的眼睛所能看到的都被竭力的表现,元代倪瓒的山水画则是不求形似,只求逸笔草草,这就是到了主观表现的阶段。西方绘画也是如此。

简论戏剧《茶馆》的艺术特色

简论戏剧《茶馆》的艺术特色 【摘要】老舍的戏剧《茶馆》戏剧打破陈规,没有统一的事件,形散神不散,靠人物取胜而不靠“剧情”取胜。结构形势别具一格,时代气氛足,生活气息浓,民族色彩浓,语言精炼。以极其普通的日常口语将他们的身份、性格展现出来;具有浓厚的北京口语的地方特征;剧中人物的对话常常十分简短,却在浓缩的语言中包含丰富的内容,三言二语便能写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勾画出一幅幅生动的人物形象,充分反映了清朝末年至国民党统治时期近五十年的历史变迁,深刻表现了“埋葬三个时代”的主题。 【关键词】《茶馆》结构语言人物形象 一、老舍及及其作品《茶馆》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1917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曾任小学校长、中学语文教员等职。“五四”运动后开始文学创作。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1930年回国任齐鲁大学、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底回国。解放后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1951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他的创作成就是多方面的,作品数量也很多。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二马》、《骆驼样子》、《离婚》、《四世同堂》等;短篇小说《月牙儿》等。戏剧有《龙须沟》、《方珍珠》、《茶馆》等。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名作家。1957年发表并演出的《茶馆》,代表了老舍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茶馆》老舍戏剧的代表作,老舍调动了丰富的生活资源,展现出了一副北京社会的浮世绘,通过“茶馆”这样一个小小的角落,描绘“戊戌变法”后、北洋军阀的时期,抗战后三个不同时期北京风俗的变迁,通过人物个性化语言塑造出一个个形形色色、令人啼笑皆非的人物形象;运用侧面透露的表现方法,以北京裕泰茶馆为典型环境,以茶馆的变迁和一些小人物悲剧命运来表现时代的主题。戏剧采用了人物展览式的结构,塑造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群像,反映了清朝末年至国民党统治时期近五十年的历史变迁,深刻表现了“埋葬三个时代”的主题。 二、《茶馆》的戏剧冲突结构特点——形势别具一格。 《茶馆》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茶馆》中出场的人物很多,但他们之间并没有正面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人生轨迹生活着,而正直、善良的人们无法摆脱厄运,社会渣滓却横行霸道。作者把矛头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大的或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物与时代之间的冲突。课文中,李三的抱怨,巡警的勒索,难民的央告,等等,都表现了帝国主义操纵的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混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就是剧本所要展示的人民与旧时代之间的特殊的矛盾冲突。这种看似“无

最新浅谈建筑艺术的特征

浅谈建筑艺术的特征 时溪蔓 (新乡学院艺术设计系,河南新乡 453003) 摘要:建筑是一种实用和美相结合的艺术。建筑集中地体现了人类在技术、科学和思想、艺术等各方面的才能和创造力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建筑也具备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特征。 关键词:空间,实体统,艺术,技术,风格性,象征性 建筑是一种实用和美相结合的艺术,旨在改善和美化人类自身生活的环境。建筑是在原始的巢居和穴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基本形式是利用固体材料来建造一个空间,以满足人的居住的需要。而人在建筑实践的过程中,总是出于天性而“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建筑一直沿着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轨道发展起来,成为社会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用是建筑的基本功能,审美功能是建立在实用功能之上的。古罗马时代的建筑师维特鲁威就提出过适用、坚固、美观三个原则,而且还强调了经济的重要性。无论什么类型的建筑都要以适用即实际功能作为基础。同时人类把建筑作为美化生活与环境的重要手段,十分重视建筑的造型美。建筑的造型手段十分丰富,包括空间、形体、比例、尺度、韵律、布局、色彩、装饰和风格等诸多因素。另外建筑具有长久的使用价值,而且人们生活于其中需要有安全保障,因此坚固也是它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总之,建筑集中地体现了人类在技术、科学和思想、艺术等各方面的才能和创造力。所以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建筑也具备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特征: 1、空间与实体统一 建筑是一种拥有内部空间的实体,因为建筑的根本目的是要用人工营造一个理想的生活空间,空间就是建筑的目的和核心。正如意大利建筑学家布鲁诺·赛维所说:“建筑的特征——使它与所有其他艺术区别开来的特征——就在于它使用的是一种将人包围在内的三维空间‘语汇’……建筑则像一座巨大的空心雕刻作品,人可以进入其中并在行进中来感受它的效果。”如绘画可以虚拟出三度空间效果,但其本身是二度空间的。因此,建筑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它的空间性,就是“限制和围合的一个限定空间”。 建筑的艺术形象是空间与实体的统一体。在空间与实体两方面的关系中,处于内部的空间是根据,是主要方面;展现出来的实体是服从于内部空间的。因为一座建筑物,总是为了人在其中生活而建造的,因此首先考虑的是它的内部空间而不是外在的形体,外观应该是由对于内部空间的实际需要来决定的。在建筑中,空间与实体是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的,这样构成完整的建筑作品。建筑的艺术性或美感,既从实体造型方面也从空间结构方面体现出来。建筑物的空间,也包括露天的部分,如庭院、露台、房间之间的连接或过渡地段等等,它的结构和层次,会使人产生美感和愉悦。在实体造型方面,一座建筑物也总是十分重视总体和局部的审美价值。虽然,建筑物在建造时,外在形体的面貌要根据对于内部空间的实际需要来决定,但是当人们把它作为审美对象来进行观赏的时候,外在形式却具有独立的价值。人们在欣赏建筑美的时候,经常也和欣赏艺术美和自然美一样,具有超功利的性质,并不和实际利害联系在一起。 2、艺术与技术结合

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

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它自身的一些基本特征,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亦是如此,它在遵循艺术发展的普遍法则的同时也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 一、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构成音乐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声音是构成音乐的物质材料,即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音乐艺术所运用的声音,是从自然界的各种声音现象中,经过特定的方法挑选和概括出来的有组织的声音序列。“这些声音又依它的高低、强弱、长短、音色等性能构成旋律、节拍节奏、调式调性、和声复调、织体以及配器等音乐语言的要素”。 二、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音乐声音材料的特性决定了一个事实:音乐是靠听觉来感受的,也就是说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是由声音组成的,但它不同于同样是以声音材料为基础的语言。音乐虽然是一门听觉艺术,但“音乐不仅用听觉,有时它还通过全身来感受音乐。比如,对于节拍、节奏和力度等,就不仅仅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但听觉仍是基础,是关键”。 三、音乐是一门时间的艺术,音乐艺术是在时间中进行的,它是“通过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陆续呈示而发展着,直到最后一个部分呈示完毕之后才为听者提供出该作品的整体形象”。音乐的这种特征与电影和戏剧艺术是相同的,它们都是为了使整个艺术作品得到完整的实现,而必须把一定的时间作为前提。在此过程中,只是我们的欣赏视角改变而已,美术作品在时间中的状态是始终保持不变的。而音乐艺术却相反,它是随时间的进行而不断变化发展的,从而更好的呈现给欣赏者。 四、音乐是一门空间的艺术“音乐中的空间,是听者在感受音乐整体所展示的运动时所产生的一种表象”。这是一种由欣赏者脑中派生出来的想象空间,它与欣赏者在欣赏音乐当时所处在的实际空间不同。因为音乐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和变动性,所以音乐不会象其他艺术那样直接给欣赏者展示空间性。这种听觉造成的空间和由视觉造成的空间以及由知觉造成的空间在性质上是不同的。 五、音乐是一门表情的艺术无论是歌曲,还是没有歌词语义结合的器乐曲,它们可能是一种情绪、意境的反映;可能是几种情绪的对比和冲突;可能是一种情感的起伏和发展;还可能是某种乐思的概括。音乐以声音为媒介,从而体现出其巨大的情感表现力和感染力。它可以直接引起人们的情绪反应,对人们的情绪起激发作用,因此,音乐最擅长的就是抒发情感。 六、音乐是一门形象的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手段。任何艺术形式都需要以塑造自己本门类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一定的内容”。[6]由于构成音乐的物质材料是声音,它既看不见,又不具有明确的语义内容,只是一种依靠人的听觉才能被感知的艺术形象,这种形象是非视觉性的,所以说音乐这一门类的“形象”是比较特殊的。当然,由于音乐最擅长的是抒发情感,抒情手法就成了塑造音乐艺术形象的最主要手法,因此,音乐的形象艺术与情感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音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人们在音乐营造的情感气氛中,产生了自我情感的跌宕起伏,使精神世界在某些方面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并从中受到熏陶。所以,音乐一直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丰富精神生活,满足审美需要,进行教育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之一。2.审美价值是音乐最根本的价值,音乐以独特的审美方式进入人们的精神世界,在人们的欣赏与愉悦中实现其教育价值。3.音乐“是以审美的方式进入人的精神世界,能更深入、更强烈地打动人,所以人们从音乐中获得的审美体验能长久留存”。

浅析京剧梅派艺术特征

浅析京剧梅派艺术特征 【摘要】中国戏曲文化博大精深,在历史的演变中绽放出了夺目的光芒,其中京剧在戏曲各大流派中最具有代表性,梅兰芳先生所创立的梅派艺术对京剧男旦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梅兰芳大师对于男旦艺术的改革与深入研究让我们赞叹不已,其勇于改革与乐于创新的精神促使男旦这门艺术门类在上个世纪初期在全国迅速流行发展起来,并且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京剧艺术中拥有了不可取代的地位。本文在前辈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以梅派艺术为出发点进行阐述,从梅派艺术的改革、唱腔艺术特征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戏曲流派;京剧;梅兰芳;男旦艺术 京剧艺术在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中出现了许多闻名遐迩的大师,其中以京剧的“四大名旦”最为著名。被誉为四大名旦之首的梅兰芳大师开创了京剧男旦艺术的鼎盛时期,梅派艺术在其努力发扬下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和人们的喜爱,从而开辟了戏曲流派一个新的方向。 一、梅派艺术唱腔的改革 (一)梅派艺术之兴起由来 京剧诞生于1840年左右,在早期处于主流地位的是老生唱腔,当时以旦角为主要角色的剧目在京剧总剧目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男旦角色更鲜少。直到上个世纪初,京剧男旦表演在梨园中大获成功,首次出现了“生旦并重”的崭新格局,其中以“四大名旦”最为著名。梅兰芳先生所创立的梅派艺术对之后不同风格流派的形成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复杂的社会背景和阶级冲突促使了男旦文化的诞生。建国后的文化大革命期间,男旦艺术被视为封建文化遭到封杀,男旦培训课程也从全国各大戏校中取消。改革开放开始后,京剧的舞台也被开放,舞台上又出现了男旦的身影,但却伴随着各种不同的争议声。近一百年以来,关于乾旦和坤生两者的争议一直都不曾停息过。在梅兰芳先生的努力改革下,京剧艺术中的旦角行当在二十世纪初迎来了一个高度发展的时代。梅派艺术也在时代的不断地变迁与社会不断发展中确立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重要地位。 (二)对于传统唱腔的突破 从1914到1924年间是梅兰芳先生在创作上的黄金时期,其独特表演风格也在此期间慢慢形成,梅派艺术由此应运而生。梅派选角儿有着严格的标准。要求:声音清亮、甜美、宽圆都要具备,特别是清亮、甜美的嗓音为上乘之选。梅兰芳在其艺术生涯前期对于唱腔的创新并没有脱离传统的戏曲,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梅兰芳在这一时期的新编剧目中尝试了许多新颖不同的唱腔,对传统唱腔进行了比较大的改革。经过梅兰芳先生和他的琴师王少卿的反复推敲实

论《茶馆》的语言特色

论《茶馆》的语言特色 【摘要】在《茶馆》里,我们可以看到老舍作为一个语言大师的风范,《茶馆》的人物语言十分“个性化”,通过人物的言行的变化来体现时代的变化,“以笑写悲”,以幽默的语言,讽刺揭示了一个时代,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 【关键字】老舍茶馆语言特色个性化时代化幽默风趣 老舍是当代语言艺术的大师,他的小说和话剧,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语言风格。《茶馆》是老舍后期创作的代表性作品,其语言艺术,更达到了炉火纯青、无与伦比的美妙境界。 《茶馆》出场人物众多,人物对话极具性格化,“话到人到”1,“开口就响,闻其声知其人”2,剧中出场的几十个人物,哪怕有的只讲了三五句话,也写得性格鲜明,栩栩如生。 《茶馆》的语言特色之一在于“性格化”。《茶馆》中的对话都是“人物自己应该说的语言”,这就使人物之间的性格区别非常鲜明。王利发的语言谦恭、周到,与各种人物应酬反应机敏,对答如流,很能显示他茶馆掌柜的身份。常四爷的语言则豪爽耿直,带有闯荡多年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宋恩子、吴祥子的语言则狡猾奸诈、傲慢无理,具有老牌特务的特点。话剧开始时,松二爷、常四爷和二德子的一段对话: 松二爷好像又有事? 常四爷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嘛? 二德子(凑过去)你这是对谁甩闲话呢? 常四爷(不肯示弱)你问我哪?花钱喝茶,难道还叫谁管着吗? 松二爷(打量了二德子一番)我说这位爷,你是营里当差的吧?来,坐下喝一碗,我们也都是外场人。 二德子你管我当不当差呢! 常四爷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 1老舍:《对话浅论》 2老舍:《出口成章》

浅谈建筑艺术

浅谈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只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建筑是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工程技术手段与艺术手段紧密结合的美术门类。体现为城乡建筑环境、各种类型房屋、陵墓、园林、建筑小品和某些纪念性建筑及其他建筑设施的总体和个别设计、风格、艺术价值,也指建筑作为一门艺术的形式和手法。建筑艺术主要是通过空间实体的造型和结构安排、各门相关艺术的结合、同自然环境的关系等发挥审美功能,也通过合理的实用功能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显示其艺术水平。建筑的造型主要是由几何形的线、面、体组成,除了其中包含的形式美法则给人以感官的愉快外,还可以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某种特定的具体内容,特别是纪念性建筑,往往都有特定的象征主题。 造型艺术之一。建筑,它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综合创作,各种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的建造活动。从而可知,建筑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物质生活环境,即人类生活所必需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也是为满足人们生活、生产或从事其他活动而创造的空间环境。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构造型,亦即建筑的构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和空间感,以及建筑的装饰、绘画、雕刻、花纹、庭园、家具陈设等多方面的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 建筑起源于人类劳动实践和日常生活遮风雨、避群害的实用目的,是人类抵抗自然力的第一道屏障。作为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形式之一,车尔尼雪夫斯一针见血地指出,”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比其他各种实际活动更专一无二地服务从美感要求。”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建筑空间与实体的对立统一,静态的、固定的、表现性的、综合性的实用造型艺术,内容表现上的正面性、抽象性和象征性,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等。从而可知,建筑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它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故建筑艺术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历代建筑艺术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同时受到材料、结构、施工技术的制约。中国建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特色的独立的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近现代中国建筑艺术,则在继承优秀传统和吸收当今世上建筑艺术长处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有所创新。 一、建筑艺术的起源及类别

浅析合院式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浅析合院式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班级:09级装饰一班 姓名:裴璐 指导老师:王威

浅析合院式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摘要: 合院式建筑在我们中国已经经历了一段很长的历史,在中国建筑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而北京四合院、皖南天井院、晋中商人宅院都是其中代表性的建筑。本文主要总结了其方位、庭院结构和布置等方面的特点,并分析了其背后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 中国北方四合院风格特色庭院特点影响因素 在西方,合院式建筑被视为中国民间建筑文化的象征。规整、方正、对称的布局,开放分进式空间组织,色彩绚丽的檐雕和门饰,简洁而颇具匠心的铺地,花木随意点缀、鸡犬随意戏耍、洋溢着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 合院式建筑是我国北方传统居民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方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所谓“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合院式建筑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各地区所特有的风格。 北京四合院: 所谓四合院,就是以正房、倒座、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所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四合院历史悠久,在中国民居中占据首位。早在商周时代,我们祖先的居住建筑就已经采取了四合院的形式。 北京四合院的历史则要追溯到元代。元代建都北京以后,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忽必烈的谋臣刘秉忠依据《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面朝后市,左祖右灶。”对元大都进行了整体规划。元末雄梦祥所著《析津志》载:“大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街通。”这里所谓“街通”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胡同,而胡同与胡同之间则是供臣民建造四合院的地方。大规模四合院民居的修建,形成了北京建都后最早的居住形态。 北京四合院是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采用中轴对称方式布局。房屋坐北朝南,北方为正房,东西为厢房,其南方门向北开为倒座,大门开在东南方。 北京四合院属砖木结构建筑,房架子檩、柱、梁(柁)、槛、椽以及门窗、隔崐扇等等均为木制,木制房架子周围则以砖砌墙。梁柱门窗及檐口椽头都要油漆彩画,虽然没有宫廷苑囿那样金碧辉煌,但也是色彩缤纷。墙习惯用磨砖、碎砖垒墙,所谓“北京城有三宝……烂砖头垒墙墙不倒”。屋瓦大多用青板瓦,正反互扣,檐前装滴水,或者不铺瓦,全用青灰抹顶,称“灰棚”。 皖南天井院院: 皖南民居建筑集中在黟县、休宁县、绩溪县、祁门县等地区,而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宏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40余幢。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动静相宜,处处是景,步步入画。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

影视音乐在影视艺术中的功能分析

影视音乐在影视艺术中的功能分析 影视艺术作品中音乐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现在几乎找不出一部缺乏音乐衬托的影视剧。很多影视剧的成功关键在于音乐的衬托,音乐带给人的感染力是强烈,能够与影视画面融为一体,增强影视作品的美感,烘托气氛。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有着强烈表现能力的艺术形式,在与影视画面结合时,并不是简单地陪衬画面,而是在影视艺术中对画面进行补充、深化以及烘托,能够与影视画面对话和互动,深入烘托和渲染气氛。 一、影视音乐的形态 (一)影视元素形态 影视音乐与一般形式的音乐不同,它是影视作品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受到空间和实践的限制,因而有其自身特殊的展现方式。影视音乐的功能性非常强,一部影视作品从创作到完成,都离不开音乐的参与。影视音乐是影视作品中最重要的表达元素,能够生动而形象地表达出人物角色的性格与特征,渲染情景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延展时空,从而营造唯美的影视艺术作品。音乐作为影视艺术中众多元素中的一种,它并不是被动的、单纯地与影视画面堆砌在一起,而是要赋予影视音乐新的生命。就如著名电影《卧虎藏龙》为例,剧中采用浑厚铿锵的胡笳作为边疆大漠上的背景音乐,当出现人物打斗场景时,先采用紧凑而激烈的鼓声响应和,然后加上剧中高潮迭起的配乐,能够让人物大都画面更加激烈,增强观众的画面感知,让观众回味无穷。 (二)内容特指性形态 影视音乐通过一个个动态音符的重新组合从而向人们展示出多样的音乐情绪和情感。我们在观赏一部影视作品时,观众能够感受到的音乐信息是特定的,形成音符虽然是简单的“1 2 3 4 5 6 7”的组合,但是将音乐放在影视画面中,就能够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化和具体化,

从而传达观众真实可感的音乐情感,这就是影视音乐的内容指向性①。影视音乐一般通过是和声、旋律等多种形式营造一种能够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的良好氛围,打破观众原有的印象,从而带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进行表意。影视音乐在编曲上非常重视与影视内容的相契合,力争达到相融相通,比如影视作品中的主题曲、插曲、伴奏等都要遵循音画合一的原则,这样观众在理解和感知影视作品时就会更加深刻。 (三)听觉完形态 听觉的完整性是体现影视音乐艺术价值的关键,它是指能够为听众带来某段时间完整的听觉效果,它注重与影视作品的表意功能相契合,而不是被动的听觉结构上的完整。在影视剧中应约通常是节选某个乐段搭配剧情画面,进而表达影视剧中的真正含义②。一小段乐段就能体现出完整的听觉效果,或是一小串激情澎湃的乐符便能在饮食剧中体现出无限魅力。音乐有一定的曲式结构,在表现过程中有时间上的完整性,中途停顿会影响曲式结构的完整性。但是影视音乐在创作中是以满足影视剧的需求为前提的,不需要讲究曲式结构的完整性,因此影视音乐有时间上保持体现出片段性。影视音乐的创作要根据剧情人物角色的情感转变而做出调整,从而更加准确烘托人物情感,表现影视作品。 (四)旋律的运动形态 影视音乐中的旋律是表达其思想内涵的关键,一个个音符在不同组合中可以形成丰富多彩的旋律,并且能够承载多种多样的内涵。影视音乐中的旋律以突出人物情感为主,展现出流畅而自然的特色为佳。因此在影视音乐创作中音符的流畅感和影视剧中的文体是最为关键的两个部门。在欣赏一部影视剧时,观众观看影视画面,同时能够自然地听到与画面相融合的音乐,增强影视剧给观众留下的感觉,让观众回味无穷③。《新白娘子传奇》中黄梅戏曲调是其中最经典的旋律,历经数年,这个旋律依旧让人怀念,可见其对观众的感染力和渗透力极强。 二、影视音乐在影视艺术中的功能

浅谈故宫建筑特色与艺术特征[1]

北京专业考察报告 ——浅谈故宫建筑特色与艺术特征 一、北京故宫简介: 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它坐落于北京市中心,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明代皇帝朱棣,以南京宫殿为蓝本,从大江南北征调能工巧匠和役使百万夫役,历经14年(公元1407—1420年)时间建成的。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面积72万多平方米。 相传故宫一共有9999.5间,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4间(而此“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满山松柏成林。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但被废帝博仪仍居住在故宫后半部分。1912年将外朝辟为“古物陈列所”。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部将鹿钟麟把博仪驱逐出宫。1925年10月10日成立故宫博物院。1948年将古物陈列所并入故宫博物院。1949年以后,政府对这座古代建筑和文物进行了大规模修整,并整理展出大批文物,使其成为一座举世闻名的古文化艺术博物院。并在西华门内成立第一档案馆,专门从事整理政府和宫廷档案。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故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故宫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故宫建筑群体布局特点: 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故宫外朝、内廷的

《建筑艺术的特点》

课时:一课时课型:欣赏课 教材分析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建筑艺术的特点,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欣赏建筑艺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重难点:能让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建筑艺术的特点,以及学会从哪些方面去欣赏优秀的建筑。教学工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建筑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因该是非常熟悉的,现在还有人不住房子而住山洞,那就是野人了。我们逛的超市,读书的教室,还有体育馆,这些都是建筑。但作为美术的建筑我们又显得陌生,建筑就是房子吗?(提问)除了房子,桥梁,陵墓,纪念碑等都属于建筑。所以,比较准确地讲,建筑是利用物质材料创造一种供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人为的空间。某些纪念碑、桥梁等建筑虽然没有供人使用的内部空间,但却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新的外部空间。但是,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它与一般主要供观赏的绘画和雕塑艺术具有明显的区别,它与工艺美术一样是有实用价值,不象一张油画、或一座雕塑只供人们欣赏。(举例子:见漫画,说明作品中存在什么问题)总结得出结论:建筑不仅要考虑美观,还要注意其实用性和牢固程度。我们去买房子不是都十分注重房子的套形、所处地点、朝向,还有房子的外形是否气派。外滩的房子价格高,正是因为他具有这些优点。所以,"实用、坚固、美观"被称为构成建筑的三要素。评价建筑的艺术性,不仅仅是看它的造型和装饰是否美观,还要看它是否做到了实用、坚固、美观的统一。这也是欣赏建筑艺术的基本出发点。 二、讲授新课 1、建筑的艺术特征: 意大利现代著名建筑师奈维认为:"建筑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美国现代著名建筑师赖特认为,建筑是用结构来表达思想的科学性的艺术。总之,优秀的建筑不仅要设计师去设计,还要由能工巧匠将他造出来,所以建筑具有技术和艺术的双重性。具有艺术的特征。(作品欣赏) (1)建筑形象和表现的多样性 任何一种建筑都具有自己的建筑形象。这就是通过各种结构、造型体现的建筑的外观。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建筑匠师巧妙地运用了空间、形、线、色彩、质感、光影等表现手段,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建筑形象,给人以精神上的感受。(天坛与江南民居对比) (2)建筑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历史性和时代性 建筑具有许多社会文化的属性。一是它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建筑形式。不同的地区,由于气候、地理、文化等条件的不同,从而形成建筑形式的地域差别。同一民族,由于地域条件的不同,建筑形式也不一样。(帕特农神庙与---------雅典卫城) 二是建筑的历史性和时代性。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形态,具有较大的差别。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的差别就更明显。象上边欣赏过的天坛与现代的江南民居就具有相当大的差别。所以,欧洲人把他们以石料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古代建筑称作是"石头的史书"。 2、如何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的建筑: 当然,面对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优秀建筑,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去欣赏。 (1)(五塔寺)(设问:这座建筑从外边看有什么用途?) 宗教,其奇特的外形使人感到迷惘和神秘,符合宗教建筑的性质。 不同类型的建筑的不同功能的外在表现。例如,优秀的住宅建筑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有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l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本质 第一种,“客观精神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史“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代表人物: 1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2德国古典美术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也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于“理念”或“绝对精神”。但是,黑格尔关于美和艺术的看法又包含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理念”是内容,离不开理性,也离不开感性。 3中国南北朝的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宋代朱熹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 第二种,“主管精神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 1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鼻祖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康德的这种意志自由沦为后来的唯意志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 2处在19世纪和20世纪转折点上的德国哲学家尼采更是将其推向极端,

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识是世界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在尼采那里,主管意志被说成主宰一切的独立实体,本能欲望被夸大为具有无限的能动性。 3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把主管精神的表现和抒发,当作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 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代表人物: 1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美学概念,成为在他之前的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的真实性。与此同时,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认为,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模仿”功能,使得艺术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现象世界更加真实 2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注意着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对“再现”。 中外艺术史上还有“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等多种颇有影响的说法。历史上不同时代的思想家、美学家和艺术家们,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去研究艺术的性质特点和基本规律,提出了许多精辟的,颇有意义的见解。 艺术的特征 形象性: 艺术形象性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任何一说的形象性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 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