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际贸易与文化保护【圣才出品】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际贸易与文化保护【圣才出品】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际贸易与文化保护【圣才出品】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际贸易与文化保护【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国际贸易与文化保护

11.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国际贸易理论

1.比较优势与贸易

(1)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

①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是指如果一个国家能利用同样的资源,比其他国家生产出更多的产品,那么这个国家在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理论认为个别产业生产力决定绝对优势,每个国家依照绝对优势来进行国际分工,从贸易中获得好处。

②比较优势

国际

贸易

与文

化保

比较优势是指产业间的相对生产力决定国际的相对优势。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某一产品时相关的机会成本较低,则称这个国家拥有的是该产品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理论认为这才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2)比较优势理论

①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是比较利益原则,即“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分工和贸易原则。

②比较优势理论的意义

比较优势理论的意义在于说明,任何一个国家,不论它在经济上的强弱,不论它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都可以根据比较利益的原则,确定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安排生产,进行贸易,使贸易双方都从贸易中获利。

③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

a.尽管专业化的好处多多,但是完全专业化并不存在。因为一国的生产要素不是同质的;它们不是一模一样地适用于生产某一商品。

b.该理论假定增加某种产品的生产所放弃的另外一种产品生产的代价是不变的。但实际上,在大多数情况下,资源的部门间转移会引起机会成本的变化。这种机会成本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它可能引起国际分工结构的变化、分工程度的变化。

c.该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核心,强调只有劳动创造价值。但在现实中,生产要素的投入是多方面的,不仅仅包括劳动,其他要素也参与并形成生产成本的一部分。

(3)相对劳动生产率

相对劳动生产率是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则可写成:产品A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一产品A的人均产量/其他产品的人均产量。如果一个国家某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同样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反之,则具有比较劣势。

这种比较优势也可以用相对成本来衡量,相对成本是一个产品的单位投入与其他产品单位投入的比率:产品A的相对生产成本=产品A的单位成本/其他产品的单位成本。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相对成本低于别国生产同样产品的相对成本,该国就具有生产该产品的比较优势。

2.要素禀赋与贸易

(1)要素禀赋论的提出

要素禀赋论,又称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ecksher-Ohlin,H-0理论),该理论认为,价格的绝对差异是由于成本的绝对差异,而成本的绝对差异主要由于两国的要素禀赋和要素密集程度的不同。一个国家应当出口密集地使用了其丰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进口密集地使用了其稀缺的生产要素的商品。

(2)要素禀赋论的影响

①H-0理论继承和发展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用生产要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贸易的流向。

②赫克歇尔和俄林克服了斯密与李嘉图贸易模型中的某些局限性,认为生产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而不仅仅是劳动力。资本、土地以及其他生产要素也都在生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影响到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而且,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

③H-O理论从一国基本经济资源优势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从实际优势出发决定贸

易模式,从贸易对经济的影响分析贸易的作用,这是H-O理论有益的方面。但是禀赋并非贸易发生的充分条件,同时H-0理论比较强调静态结果,排除了技术进步的因素以及许多实际存在的情况。

3.规模经济与贸易

1979—1980年前后,克鲁格曼、兰卡斯特、迪克西特和诺曼等几乎同时独立发表了关于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开展国际贸易的论文,成为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这些模型中,不完全竞争不再被看作例外,而被视为世界经济中大量存在的普遍现象。由于这些理论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基础,创建了新的分析框架,吸取了以往诸多贸易理论的合理因素,以其理论的新颖、分析方法的独到而被称为“新贸易理论”。

该理论试图说明,即使在不存在比较优势的情况下,规模经济也可以是产生贸易的原因。如果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生产所面临的市场就会扩大,产量的增加反而使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从而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都增加了竞争能力。

(1)行业间贸易(制造品与粮食)反映出比较优势。行业间贸易的模式就是资本充裕的本国成为资本密集的制造品的净出口国和劳动力密集的粮食的进口国。

(2)行业内贸易(制造品与制造品)不反应比较优势。即使两国具有完全一样的资本—劳动比率,他们的厂商仍然会生产有差异的产品。同时,消费者对不同产品的需求会继续促使两国进行行业内贸易。规模经济使各国不再独自生产所有的产品。因此,规模经济本身可以成为国际贸易的独立动因。

(3)行业内贸易与行业间贸易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国家之间的相似性。若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劳动比率非常相似,那么行业间贸易会很少,而基于规模经济的行业内贸易则会

占据统治地位。相反,若两国的资本—劳动比率截然不同,则行业间贸易占统治地位,贸易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

4.贸易理论与文化产业

在传统比较优势理论中,没有直接涉及文化贸易,但也没有明确排除比较优势理论适用于文化贸易的可能性。世界各国学者都层探讨过贸易理论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1)德国学者舒尔茨(Gtinther G.Schulze)

他曾根据文化产品的特点把文化产品分为可复制、不可复制和现场演示三种类型。他认为传统贸易理论对可复制文化产品的贸易解释性较强。如发展中国家拥有丰裕的劳动力,在生产可复制文化产品中拥有比较优势,因而成为文化产品的出口国。对于不可复制的文化产品(如绘画、雕塑原作、古代工艺品)的贸易,以及相似发展水平国家之间的文化贸易,传统贸易理论并不适用。

(2)美国经济学家马斯一科莱尔(Andreu Mas-Colell)

马斯一科莱尔认为将传统贸易理论运用到文化贸易领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适用。例如挪威在其冰雕制作上拥有比较优势;西班牙在油画方面,英国在莎士比亚戏剧方面……都具有比较优势。

(3)美国学者瓦尔德曼和西微克(Steven Wildman&Stephen Siwek)

上述两个人认为,文化产品的生产中存在外部规模经济。文化产业外部规模经济的表现是文化产业生产者在地理位置上的集聚,例如美国好莱坞的形成。外部规模经济带来的优点是可以引起知识技能的溢出效应和学习效应,同时某些物质资料和人力资本也互相租用,有助于产业内各文化产品生产厂商降低成本,使其产品在世界文化市场上获得价格、品质等各方面的优势。

(4)加拿大学者霍斯金斯和麦克法蒂耶

在考虑规模经济对国际文化贸易作用的同时,他们提出了所谓第一行动者优势(first—mover advantage)理论。第一行动者优势则考虑技术一定的情况下,通过首先改进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营销渠道和熟悉输出国市场状况等行动,使美国文化生产企业可以获得文化产品生产的“领先”优势。

(5)澳大利亚学者戴维·索罗斯比(David Throsby)

在《文化资本》一文中,他提出新贸易理论中的需求偏好理论对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有着重要作用,他认为文化产品的消费可以被理解为人们当前消费所获得的满足以及未来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因此,过去的文化产品消费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将来的消费结构。

二、媒介和文化产品的全球化

1.全球化

全球化,是指经济的全球化,即打破传统壁垒森严的国界,将世界各国的资源、生产要素和产品汇合在一起,形成国际大市场和全球性流通现象的一种趋势。在全球化过程中,信息传播技术是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动力之一。

2.文化产品贸易的特点

(1)独特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传达着观念、价值和生活方式,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文化贸易的价值超过了其商业价值,与其他贸易相比,它会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对输入国消费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文化贸易是各国服务贸易政策关注的重点领域。

(2)与其他产业的交融性。

文化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探讨

文化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探讨 在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文化逐渐成为活跃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的重要因素。从理论上分析文化和国际贸易的关系,为充分利用本民族文化资源,创造国际贸易竞争力提供依据。 标签:文化;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差异性;互补性 1 文化及其特征 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历史过程中,赋予物质和精神产品的全部总和。文化体现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人类所生产的物质产品上;人类与其他个体或群体的关系上,包括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以及人的行为方式等;文化还体现在意识形态上,通过宗教,哲学,道德,艺术等来表现,体现出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民族性情等。 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是文化的两大特征。①文化的民族性。任何文化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社会结构。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生成并发展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差异文化。②文化的时代性。任何文化都反映了时代的精神,时代的内容,时代的审美要求和审美情趣,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正是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创造的文化差异为文化和国际贸易的契合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2 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比较优势 自从国与国开展贸易以来,通过深入的研究,经济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贸易理论。其中,比较优势论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建立在亚当斯密“绝对利益”学说的基础上,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利益”学说。自从诞生之日起,“比较优势”始终是理论发展的线索。究其原因,“比较优势”,这四个字本身就蕴涵了深刻的理论内核,它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比较”,比较就是差异性,是独特性,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客体在某一层面进行的对比。有了差异性或独特性,客体之间才有可比之处。二是“优势”,其核心在于“优”字。它说明比较客体在该对比层面上的强势地位。正是因为国与国之间(比较主体)在可比内容(比较客体)上存在的我有你无,你有我优的差异,才使得交换成为必然,对外贸易得以产生。 3 文化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从国际贸易理论上看,由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推导出的文化差异性恰好在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中找到了生存的空间。 在国际贸易实践中,文化较为普遍地存在于传统的货物贸易领域和新兴的服务贸易领域。

张二震《国际贸易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国际贸易学的研究 1.1复习笔记 一、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概念 1.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 (1)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又称世界贸易(World Trade),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在商品和服务方面的交换活动,它是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 (2)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又称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特定的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所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一些海岛国家(或地区)以及对外贸易活动主要依靠海运的国家(或地区),如英国、日本、中国台湾等,也将其称之为海外贸易(Oversea Trade)。 2.出口与进口 出口与进口是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两个组成部分。 (1)进口(Import)是指一个国家从其他国家购进商品和服务用于国内生产或消费时产生的全部贸易活动。 (2)出口(Export)是指一个国家向其他国家输出本国商品和服务的活动。 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一年),将某种商品的出口数量与进口数量相比较,如果出口量大于进口量,称为净出口(Net Export);如果出口量小于进口量,称为净进口(Net Import)。净出口和净进口这两个指标反映一国某种商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 国民经济可分为出口部门和进口竞争两大部门。其中,出口部门是指一国能够将产品销往国际市场的各类产业的总和;进口竞争部门是指一国与进口产品在本国市场上进行竞争的

各类产业的总和。 如果一国出口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强,政府就可以采取相对自由的贸易政策;如果进口竞争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弱,政府就可以适当采取符合国际惯例和WT0规则的保护政策措施,以促进其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3.国际贸易值与国际贸易量 (1)国际贸易值(Value of Trade)又称国际贸易额,是指用货币来表示的一定时期内各国的对外贸易总值。国际贸易值能反映出某一时期内的贸易总金额,通常都用美元来表示。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出口值加上进口值之和就是该国的对外贸易总值。但是,在统计国际贸易总值时,却不能简单加总,而是把一定时期内各国的出口值汇总起来。这是因为一国的出口值即为另一国的进口值,两者相加无疑是重复计算。 (2)国际贸易量(Quantum of Trade)是指按某一时点上的不变价格为标准来计算各个时期的国际贸易值。具体说来,国际贸易量是以某固定年份为基期计算的出口价格指数去除国际贸易值,这样修正后的国际贸易金额就可以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比较准确地反映不同时期国际贸易规模的实际变动幅度。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量就是以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出口值之和。 4.贸易差额 (1)贸易差额(Balance of Trade)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国家的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之间的差额。当出口额与进口额相等时,称为“贸易平衡”。 (2)出超(Excess of Export over Import)又称贸易顺差(A Favourable Balance of Trade),是指出口值大于进口值即贸易差额为正的情形。出超意味着一国在对外贸易中收入大于支出。

黎孝先《国际贸易实务》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0-13章)【圣才出品】

第10章争议的预防与处理 10.1复习笔记 考点一:异议与索赔(见表10-1) 表10-1异议与索赔 考点二:违约金与定金

1.违约金(见表10-2) 表10-2违约金 2.定金(见表10-3) 表10-3定金

考点三:不可抗力(见表10-4) 表10-4不可抗力

考点四:仲裁 1.仲裁协议(见表10-5) 表10-5仲裁协议 2.仲裁条款(见表10-6) 表10-6仲裁条款 3.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 仲裁裁决是终局性裁决,对双方当事人都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当事人必须执行。 10.2课后习题详解

一、思考题 1.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为什么要订立索赔条款?《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对货物的索赔期限是怎样规定的? 答:(1)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订立索赔条款的意义 在国际货物贸易中,情况复杂多变,在履约过程中,如果市场情况发生变化或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可能导致合同一方当事人违约或毁约,而给另一方合同当事人造成损害。受损害的守约方,为了维护自身的权益,势必向违约方提出异议,并要求赔偿其损失。为了便于处理索理赔问题,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通常都应订立异议与索赔条款。约定此项条款,具有双重意义,即一方面有利于促使合同当事人认真履约,另一方面也便于依约处理合同争议。 (2)《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对货物索赔期限的规定 在异议与索赔条款中,一般都规定守约方向违约方索赔的时限,如超过约定时限索赔,违约方可不予受理。在约定索赔时限时,关于索赔时限的起算时间,常见常用的起算方法有以下几种:①货到目的地后××天起算;②货到目的地卸离运输工具后××天起算;③货到买方营业处所或用户所在地后××天起算;④货到检验后××天起算。 此外,凡有质量保证期的商品,合同中应加订质量保证期限,若在质量保证期内出现质量问题,买方有权凭相关证明向卖方提出索赔。 2.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规定违约金条款有何意义?规定和运用该条款应注意哪些事项? 答:(1)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规定违约金条款的意义 交易双方为了确保其订立的合同能得到切实有效的履行,在其签署的进出口合同特别是

朱永涛《英美文化基础教程》课后习题详解(英国文化 宗教和信仰)【圣才出品】

第7章宗教和信仰 I.Explain the following: 1.Christianity 【答案】(1)Christianity refers to all doctrines and religious groups based on the teaching of Jesus Christ.It was founded in the1st century in Palestine. (2)Jesus Christ is accepted by Christians as the son of God,and his teaching is contained in the Bible,the holy book of Christianity. (3)In Europe,Christianity is divided into three major groups,Roman Catholic Church,Protestant Church and Orthodox Eastern Church. 2.Jesus Christ 【答案】(1)Jesus Christ was a Jew who lived in Palestine2000years ago and is accepted by Christians as the son of God. (2)He was born to a virgin named Mary. (3)His teaching was based on love:love of God,and love of our neighbour. (4)His teaching and accounts of his life are contained in the New Testament of the Bible. 3.The Bible 【答案】(1)The Bible is the holy book of Christianity.It consists of two testaments. (2)The Old Testament contains the Jewish writings before the coming of Christ.

张二震《国际贸易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贸易条件)【圣才出品】

专注考研考证 第五章贸易条件 5.1 复习笔记 一、贸易条件的涵义 1.贸易条件的概念 (1)贸易条件的含义 贸易条件是指一个国家以出口交换进口的条件,即两国进行贸易时的交换比例。 (2)贸易条件的表示方法 ①用物物交换来表示。用物物交换来表示即用实物形态来表示的贸易条件,它不牵涉货币因素和物价水平的变动。当出口产品能交换到更多的进口产品时,贸易条件改善;反之,则贸易条件恶化。 ②用价格来表示。用价格来表示贸易条件是指一国所有的出口商品价格与所有的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由于现实生活中参与国际交换的商品种类很多,而且价格水平也在不断变化,因此这种贸易条件通常用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即贸易条件指数来表示。 2.贸易条件指数的种类及其意义 (1)商品贸易条件指数 ①商品贸易条件指数的含义 商品贸易条件指数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表示一国每出口一单位商品可以获得多少单位的进口商品。

专注考研考证 ②商品贸易条件指数的计算公式 以x P 代表出口商品价格指数,m P 代表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则商品贸易条件指数T (一 般用百分数表示)为: ()/100x m T P P =? 如果商品贸易条件指数大于100,表明同等数量的出口商品换回了比基期更多的进口商品,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如果商品贸易条件指数小于100,则表明贸易条件恶化。可见,贸易条件的实质是国际贸易利益的分割问题。 ③商品贸易条件指数的有效性 其有效性通常只局限于不发生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动的一定时期之内,它是用来表示在过去一段时期内单位商品的贸易利益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即表示贸易利益的变动,并不能表示一国获得的贸易利益总量(这是无法计算的)。 (2)要素贸易条件指数 要素贸易条件指数是指把商品贸易条件与要素生产率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得到的指数,其可分为单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和双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两种。 ①单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 单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商品生产部门要素生产率指数与同期商品贸易条件指数的乘积。其计算公式为: ()/x m x S P P Z =? 其中,S 表示单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x Z 表示一国出口商品生产部门要素生产率指数。 单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表明:商品贸易条件下降不一定导致一国贸易利益的减少。在劳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一国主动地降低商品贸易条件,还可扩大市场占有率,反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自考复习笔记

国际贸易理论及实务自考复习笔记.txt如果青春的时光在闲散中度过,那么回忆岁月将是一场凄凉的悲剧。杂草多的地方庄稼少,空话多的地方智慧少。即使路上没有花朵,我仍可以欣赏荒芜。本文由飞梦好男儿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自考国际贸易理论及实务笔记 国际贸易:世界各国(地区)之间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活动,是世界各国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进行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构成国际贸易。区)及其他国家(地区)之间货……国际贸易:世界各国(地区)之间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活动,是世界各国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进行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构成国际贸易。对外贸易:一国(地区)及其他国家(地区)之间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活动。国际贸易商品分类:按《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分为十大类:63章、233组、 786个分组和1924个基本项目。其具体分类为: 0类: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 1类:饮料及烟草类; 2类: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 3类: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 4类:动植物油脂及油脂; 5类: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 6类: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 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8类:杂项制品; 9类:没有分类的其他商品。初级产品:指那些未经过机器加工或只经过简单机器加工的农林牧渔产品,一般把0~4 类商品称为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指全部经过机器加工的产品,一般把5~8类称为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一国将本国生产或加工的商品输出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活动。进口贸易:一国将外国生产或加工的商品输入本国市场的活动。对外贸易货物结构:指一国各类进出口货

黎孝先《国际贸易实务》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贸易术语与国际贸易惯例)【圣才出品】

第1章贸易术语与国际贸易惯例 1.1 复习笔记 考点一:贸易术语的概念及其发展 1.贸易术语的含义和作用(见表1-1) 表1-1 贸易术语的含义和作用 2.贸易术语的产生与发展(见表1-2) 表1-2 贸易术语的产生与发展

考点二:国际贸易惯例及其性质和作用 1.关于贸易术语的国际贸易惯例 现行的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贸易惯例主要有以下三种: (1)《1932年华沙-牛津规则》 该规则对CIF的性质、买卖双方所承担的风险、责任和费用的划分及货物所有权转移的方式等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解释。 (2)《1990年美国对外贸易定义修订本》 该规则对EXW、FOB、FAS、CFR、CIF和DEQ六种术语做出了解释,主要在美洲一些国家采用。 (3)《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从1936年提出《1936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起,经过多次修订和补充,最新版《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简称《INCOTERMS 2010》)于2011年1月实施。《2010通则》对《2000通则》的修改从形式上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删改了部分贸易术语;

②不再将贸易术语按E、F、C、D分组,而是根据它们适用的运输方式,分为适用于各种运输方式和仅适用于水上运输方式的术语两类; ③在具体解释每种贸易术语的开篇部分,增加了一个使用说明或指导意见; ④调整了每种贸易术语项下买卖双方各自承担的义务的排列方法。 2.国际贸易惯例的性质和作用(见表1-3) 表1-3 国际贸易惯例的性质和作用 1.2 课后习题详解 一、思考题 1.试举例说明贸易术语在国际贸易业务中的作用。 答:贸易术语在国际贸易业务中的作用可以归纳为: (1)每种贸易术语都有其特定的含义,一些国际惯例对各种贸易术语也作了统一的解释和规定,这些解释与规定在国际上被广泛接受,成为从事国际贸易的行为准则。因此,买卖双方只要商定按何种贸易术语成交,即可明确彼此在货物交接方面所应承担的风险、责任和费用。这就大大简化了交易手续,缩短了洽商时间,从而节约了费用开支。

张二震《国际贸易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贸易条件)【圣才出品】

第五章贸易条件 5.1 复习笔记 考点一:贸易条件的涵义 1.贸易条件的概念(见表5-1) 表5-1 贸易条件的概念 2.贸易条件指数的种类及其意义 (1)商品贸易条件指数(见表5-2) 表5-2 商品贸易条件指数

(2)要素贸易条件指数(见表5-3) 要素贸易条件指数是指把商品贸易条件与要素生产率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得到的指数,其可分为单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和双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两种。 表5-3 要素贸易条件指数 (3)收入贸易条件指数 ①定义:收入贸易条件指数是一定时期内出口量指数与商品贸易条件指数的乘积,表示一国用出口支付进口的能力。 ②计算公式: I=(P x/P m)×Q x 其中,I表示收入贸易条件指数,Q x表示出口量指数。式中P x与Q x的乘积表示一国的

出口总收入指数,再除以进口价格指数,则表示一国进口支付能力。 考点二:关于贸易条件决定的理论 西方经济学家对贸易条件问题的研究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约翰·穆勒提出相互需求原理来解释贸易条件的确定问题;第二阶段是马歇尔在相互需求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有关均衡贸易条件的理论和方法;第三阶段是当代西方国际经济学对贸易条件理论多方面的发展。同时,还有以普雷维什等人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家与西方国际经济学家关于贸易条件的理论之争。下面主要讨论关于贸易条件决定的相互需求原理及均衡贸易条件的理论和方法。 1.相互需求原理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说明两国可以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行贸易。且均能得到贸易利益。但是不能说明贸易利益如何分配以及具体的贸易条件怎样决定。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回答了这些问题。 (1)相互需求原理的主要内容 ①比较成本确定贸易条件的上下限。国际交换比例若超过或达到任何一国国内交换比例上下限,则意味着一方获得全部贸易利益而另一方损失了利益,因此,现实的交换比例只能介于两国的界限之内。 ②相互需求状况决定具体的贸易条件。在两国国内交换比例所限定的范围内,两种商品实际的贸易条件是根据双方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和强度进行调整的,调整到双方对进口产品的需求量恰好相互抵补时确定。即总进口和总出口达于均衡状态时的贸易条件是按照两国相互需求所决定的实际贸易条件。

海闻《国际贸易》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5章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圣才出品】

第5章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5.1 复习笔记 一、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国际贸易出现了许多新的倾向,主要表现在: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发达的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以及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 1.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1)行业间贸易 行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 ),是指各国之间进行的不同产品之间的贸易。 (2)行业内贸易 ①行业内贸易 行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 ),是指各国之间进行的既进口又出口同一类产品的贸易模式。 ②行业内贸易指数 经济学家通常使用行业内贸易指数(index of intra-industrial trade ,简称IIT )来测度一个产业的行业内贸易程度。这一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1X M IIT X M -=-+ 其中X 和M 分别代表一个行业(或同类产品)的出口价值和进口价值。IIT 的值介于0和1之间。 a .0IIT =,意味着该国只出口或只进口该产品,即不存在行业内贸易; b .0IIT >,意味着该国同时出口和进口这一行业的产品,有行业内贸易。

IIT 的值越大,表示行业内贸易的程度越高。当出口与进口的价值相等时,0X M -=,1IIT =。IIT 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定义一个行业或产品,行业或产品定义得越宽泛,IIT 的值就会越大,否则就比较小。 2.发达的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1)在20世纪50年代,大部分贸易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南北贸易”)。 (2)60年代以后,这种格局逐渐改变,发达国家相互之间的贸易(“北北贸易”)不断增加。 (3)20世纪末,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已经接近全球贸易的50%(1999年,发达国家之间的进口占全球总进口的48.4%,出口占全球总出口的46.9%),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部分。 3.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 当代贸易发展中的第三个重要现象是世界市场上主要出口国的领先或主导位置在不断变化。 (1)战前,有许多产品曾经由少数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绝对的领先地位,其他国家不得不从这些国家进口。 (2)战后这种产业领先地位在不断发生变化。一些原来进口的国家开始生产并出口这类产品,而最初出口的发达国家反而需要进口。例如纺织业、机电业,甚至汽车制造业,都出现这种情况。 二、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国际贸易理论 1.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1)国际贸易中的不完全竞争 无论是古典还是新古典经济理论,在分析国际贸易时都假定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完全竞争的商品市场有两个重要特征:一个是商品的同质性,二是单个厂商在市场中的微弱地位。纵观战后的经济发展状况不难发现,国际贸易的现实离完全竞争的假设已经越来越远了。

国际贸易实务(周瑞琪等)-课后答案详解

国际贸易实务(英文版)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周瑞琪王小欧徐月芳编著 Chapter two IV. Short questions 1.Who pays for loading for shipment under FOB? 答:Seller. 2.Who pays for unloading under CIF? 答:Buyer. https://www.doczj.com/doc/e15010626.html,pare and contrast FOB, CFR and CIF? 答:Similarities: a. Sel ler’s risk will be transferred to the buyer when the goods pass the ship’s rail. b. Seller is responsible for export customs formalities while buyer is responsible for import customs formalities. c. Buyer is responsible for unloading the goods at the port of destination. d. All three terms can only be used for waterway transportation. Differences: a. FOB requires the buyer to arrange and pay for the ocean transportation; CFR requires the seller to arrange and pay for the ocean transportation; CIF requires the seller to arrange and pay for the ocean transportation and insurance against the buyer’s risk. 4.What are the two types of trade terms concerning the transfer of risks? 答:Shipment contract terms vs. arrival contract terms. Under shipment contract terms s eller’s risk will be transferred to the buyer before the goods depart from the place/port of shipment. Under arrival contract terms seller will bear the risk of the goods until the goods arrive the destination. 5.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CPT and CFR? 答:Major similarities: a. seller should contract and pay for the major carriage. b. Seller is not taking the risk of loss or damage to the goods during the transportation. Difference: a. CPT is applicable to any kind of transportation mod e while CFR is only used for waterway transport. b. Under CPT seller’s risk will be transferred to the buyer when the goods are handed over to the first

朱永涛《英美文化基础教程》课后习题详解(英国文化 福利国家)【圣才出品】

第10章福利国家 I.Explain each of the following in English: 1.The welfare state 【答案】(1)Britain is a welfare state in the sense that it should ensure,as far as it can, that nobody should be without the means for the minimum necessities of life as the result of unemployment,old age,sickness or over—large families. (2)The system of national insurance pays out benefits to people who are unemployed,or unable to earn because they are old or sick. (3)Free or nearly free medical and dental care is provided for everyone under th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4)Supplementary benefits are provided for people who live below the minimum standard. 2.The retirement pension 【答案】(1)It may be received by any man from the age of65(provided he has made his weekly contributions to the fund if he ceases to work,and by any woman from the age of60. (2)A man who continues to work after the age of65gets no pension at first, but when he is over70he gets a bigger pension. (3)People may receive additional pensions by paying higher contributions while they are working.

文化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整合资源打造平台加快版权贸易发展 【提要】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使版权贸易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加入WTO、建设文化大省、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等因素对于我省的版权贸易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广东出版集团如何有效地整合内部资源,构建专业分工与综合服务相结合的版权贸易服务新平台,加快版权贸易发展,值得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版权贸易整合资源加快发展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相关承诺的逐步兑现,我国出版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如何充分发挥我省毗邻港澳的特殊地缘优势、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人缘优势,主动参与国际出版业的合作与竞争,是我们广东省出版业面临的重大课题。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出版业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版权贸易发展迅速,尤其是输出版权业务前景看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广东出版集团应抓住机遇,有效地整合内部资源,构建由各出版社专业分工,由出版进出口公司负责提供综合服务的版权贸易服务新平台,推动和加快版权贸易业务的快速发展。 一、广东出版集团版权贸易简况 版权贸易是我国出版业近年来发展较快的的一项业务,版权贸易通常是指通过作品的版权许可或转让而获取相应经济收入的交易活动,属于许可证贸易范畴内的一种基于版权的经济权利的许可或转让过程中发生的贸易

行为。广东出版集团是国内较早开展版权业务的单位,从2003年至2005年,广东出版集团下属的八家出版社就引进版权一百多种,输出版权七十多种。在2006年的第13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广东出版集团输出版权97项,引进版权67项,首次实现了图书版权贸易的顺差。2006年10月,在第58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出版集团输出版权133项,引进版权122项,其中:输出版权占中国展团1364项的9.75%。 广东出版业有着毗邻港澳及东南亚的地理优势,在“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进行了具有广东特色的努力实践和大胆探索。2004年,广东出版集团在香港投资建立了香港单体面积最大的书城——香港新华书城,主动参与香港政府标书竞投。另外,还与新加坡最大的出版商——大众控股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使广东出版集团的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得以进入新加坡大众控股公司在世界各地的营销渠道,进一步开拓海外出版市场。 二、广东出版集团加强版权贸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广东出版集团虽然在版权贸易领域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业务规模不够大、业务种类不够全、发展速度不够快的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版权贸易工作,也完全有条件通过整合企业资源加快版权贸易的发展。 1.加强版权贸易是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出版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外版权合作与贸易在对外经贸、文化交流工作中比重日益加大,版权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重要性开始突显。为了推动

张二震《国际贸易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际贸易的利益)【圣才出品】

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利益 2.1 复习笔记 考点一:国际贸易的基础——国际分工 1.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1)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是指各国在从事商品生产时,相互间实行的劳动分工和产品分工,是社会分工在国际范围内扩展的产物,也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2)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见表2-1) 国际分工属于历史范畴,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际分工形成于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时代,它是在近代工业分工国际化延伸和发展中产生的。 表2-1 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2.当代国际分工的新特征(见表2-2) 由于二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世界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各国之间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障碍逐渐减少,当代国际分工日益深化,并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表2-2 当代国际分工的新特征

3.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入,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新的趋势。 (1)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逐步演变为产业链条、产品工序的分解和全球化配置 国际产业分工逐渐地从传统的产业间分工向各个产业内部的分工转变,进而又向产品内分工转变,产品的价值链因此被分解。所以国与国之间的优势更多地通过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节上的优势表现出来,从而导致国与国之间按价值链不同环节进行分工的现象。国际产业转移演变为产业链条、产品工序的分解和全球化配置。在这种环境下,生产外包成为制造业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在国际生产网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跨国公司为核心,全球范围内相互协调与合作的企业组织框架。 (2)国际产业转移从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延伸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新兴市场国家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以及全球服务贸易规则的实行,服务业不再局限于一国国内,而是加快了全球调整和转移的步伐,出现了服务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新趋势。 服务外包成为成长最快的服务业跨国转移,极大推动了服务业进入国际分工体系。服务外包又称服务加工贸易,国际上也称离岸服务,是指作为生产经营业的业主将服务流程以商业形式发包给境外服务提供者的经济活动。 (3)非流动要素决定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流向 非流动要素是指土地和简单劳动力、产业配套能力、政策环境等要素,可以在全球生产资源的重新配置过程中,通过跨国公司和国际市场从其他国家得到。因此,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本质是流动要素追逐非流动要素进行的全球生产重组。 4.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主要因素 国际分工的发生和发展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两方面的条件。归纳起来,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四个,具体内容见表2-3。 表2-3 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主要因素

海闻《国际贸易》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4~6章)【圣才出品】

海闻《国际贸易》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4章新古典贸易模型:扩展与应用 4.1复习笔记 一、国际贸易和生产要素收益 1.国际贸易对本国生产要素收益的影响 (1)短期影响 在短期内,生产要素不会在各部门之间流动,各行业的劳动力和资本的数量都没有改变,因此劳动和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没有变动,工资和利润的变动主要由产品价格的变动决定。具体影响如下: ①价格上升的行业(出口工业)中的所有生产要素都会获益; ②价格下降的行业(进口工业)中的所有生产要素都会受损。 (2)中期影响 在中期内,劳动力可以在行业间流动而资本不能转移。贸易之后,出口行业产品价格上升,生产扩大;进口行业产品价格下降,生产缩减。这会导致,出口行业的劳动需求增加而进口行业的劳动需求减少。资本不流动而劳动力流动的结果会使各行业的资本劳动供给比例发生变化。 国际贸易对各行业工资和利润的中期影响可以表述为: ①价格上升的行业(出口工业)中的不流动要素受益; ②价格下降的行业(进口工业)中的不流动要素会进一步受损; ③流动要素(劳动力)的收益不确定。

(3)长期影响:斯托尔珀一萨缪尔森定理 在长期,所有生产要素都可以在各行业之间流动,包括资本。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收益的长期影响可以由“斯托尔珀一萨缪尔森定理”来说明。 “斯托尔珀一萨缪尔森定理”(Stopler-Samuelson Theorem)是赫克歇尔一俄林贸易理论最重要的结果之一。具体内容如下: ①在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本国的充裕要素)的报酬提高; ②在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本国的稀缺要素)的报酬降低,而不论这些要素在哪个行业中使用。 (4)放大效应与实际收益变动 斯托尔珀一萨缪尔森定理不仅指出了国际贸易对本国各种要素收益的可能影响,而且分析了这种影响的大小。斯托尔珀和萨缪尔森认为,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动会超过产品价格的变动。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琼斯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和论证,提出了放大效应(magnification effect)并说明了实际收益的变动。 ①“放大效应” “放大效应”是指在国际贸易下,要素价格的变动幅度大于产品价格的变动幅度。 ②实际收益变动 要素实际收益定义为要素名义收益除以产品价格。要素实际收益的变动率为要素名义收益变动率减去产品价格变动率。 琼斯论证了:只要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出口产品中密集使用的要素的实际收益就会上升,进口竞争产品中密集使用的要素的实际收益就会下降。 2.国际贸易对各国收入差距的影响 (1)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及应对方式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及应对方式 一、贸易保护主义 贸易保护主义是指通过关税和各种非关税壁垒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外国商品竞争的国际贸易理论或政策。关税壁垒,即进口货物在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设置的向本国进口商征收的一种税收。非关税壁垒是指一国政府为了调节、管理和控制本国的对外贸易活动,影响贸易格局和利益分配而采取的除关税以外的各种行政性、法规性措施和手段的总和。关税、进口配额、外汇管制、烦琐的进出口手续、歧视性的政府采购政策等都是国际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 二、贸易保护产生的原因 虽然国际贸易有各种好处,然而很多国家还是采取各种措施限制贸易,制造贸易壁垒。 在对外贸易中实行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并向本国商品提供各种优惠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主张和政策。在限制进口方面,主要是采取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两种措施。前者主要是通过征收高额进口关税阻止外国商品的大量进口;后者则包括采取进口许可证制、进口配额制等一系列非关税措施来限制外国商品自由进口。这些措施也是经济不发达国家保护民族工业、发展国民经济的一项重要手段。对发达国家来说则是调整国际收支、纠正贸易逆差的一个重要工具。毫无疑问,自由贸易会让各国的福利总额变得更高。 三、贸易进出口国的得失 1、贸易进口国的得失 (1)出口贸易使得本国总剩余扩大了; (2)出口使生产者总剩余扩大了。增加的部分大于消费者剩余减少的部分; (3)出口使消费者总剩余减少了。因为国内商品价格偏低,导致国内商品数量减少,最终 使得国内价格赶上世界价格。也就是国内该物品的生产者状况变好,而消费者状况变坏。 2、贸易进口国的得失 (1)进口贸易使得本国总剩余扩大了; (2)进口使消费者总剩余扩大了。增加的部分大于生产者剩余减少的部分; (3)进口使生产者剩余减小了。因为国内价格过高,使得消费者乐于接受进口商品,最终 拉下国内生产者的销售价格来。也就是国内该物品的消费者状况变好,而生产者状况变坏。 四、国际贸易的好处

国际贸易实务辅导笔记商品的名称品质数量和包装

第1章商品的名称、品质、数量和包装 第l节商品的名称 一、列明品名的意义 按照有关的法律和惯例,对交易标的物的描述,是买卖双方交接货物的一项基本依据,它关系到买卖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若卖方交付的货物不符合约定的品名或说明,买方有权提出损害赔偿要求,直至拒收货物或撤销合同。因此,列明合同标的物的具体名称,具有重要的法律和实践意义。 二、品名条款的内容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品名条款通常都是在“商品名称”或“品名”(Name of Commodity)的标题下,列明双方买卖的商品名称。有时为省略起见,也可以不加标题,只在合同的开头部分,列入双方同意买卖某种商品的文字。 就一般商品而言,在只列明双方意欲买卖的商品名称时,可以把有关品种或品质产地概括性地描述包括进去。有时甚至把商品的品质规格都包括进去,在这种情况下,它即是品名条款和品质条款的合并。 三、规定品名条款应注意问题 品名条款是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主要条款之一,在规定此条款时,应注意下列问题: (一)必须明确、具体 (二)针对商品实际作出实事求是的规定 (三)尽可能使用国际上通用的名称 第2节商品的品质 一、品质的含义及重要性 商品的品质(Quality of Goods)是指商品的内在质量和外观形态的综合。内在质量指的是商品的化学成分、物理和机械性能以及生物结构等。外观形态指的是商品的花色、造型、款式等。 商品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商品的使用效能、销路和市场价格,关系到买卖双方的利益。 买卖双方在合同中应就品质条件作出明确规定。合同中的品质条款,是买卖双方交接货物的依据。 各国法律及《公约》都把品质作为合同的重要条款。如卖方交货不符合约定的品质条件,买方有权要求损害赔偿,也可以要求修理或交付替代物,甚至拒收货物和撤销合同,由此可见品质的重要性。 二、品质的表示方法 在国际贸易中,表示货物品质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 (一)凭样品表示 样品(Sample)通常是指从一批货物中抽取出来或由生产和使用部门设计加工出来的能够代表出售货物品质的少量实物。凭样品表示是指买卖双方同意根据样品进行磋商和成立合同,并以样品作为交货品质的依据。这种方法又称“凭样品”买卖(Sale by Sample)。 凭样品买卖,卖方都必须承担交货品质与样品相同的责任。 1.凭卖方样品买卖 凭卖方提供的样品磋商交易和成立合同,并以卖方样品作为交货品质的依据,称“凭卖方样品买卖”(Sale by Seller’s Sample)。 卖方所提供的能代表日后整批交货品质的少量实物,即为“代表性样品”(Representative Sample)。 在向国外客户寄送代表性样品时,应留存一份或数份同样的样品,以备日后交货或处理争议时核对之用,该样品称为“复样”(Duplicate Sample)。 封样(Sealed Sample)是由第三者(如商检局)将从整批货物中抽取出来的样品

张二震《国际贸易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3章)【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一章国际贸易学的研究 1.1 复习笔记 一、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概念 1.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 (1)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又称世界贸易(World Trade),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在商品和服务方面的交换活动,它是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 (2)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又称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特定的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所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一些海岛国家(或地区)以及对外贸易活动主要依靠海运的国家(或地区),如英国、日本、中国台湾等,也将其称之为海外贸易(Oversea Trade)。 2.出口与进口 出口与进口是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两个组成部分。 (1)进口(Import)是指一个国家从其他国家购进商品和服务用于国内生产或消费时产生的全部贸易活动。 (2)出口(Export)是指一个国家向其他国家输出本国商品和服务的活动。 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一年),将某种商品的出口数量与进口数量相比较,如果出口量大于进口量,称为净出口(Net Export);如果出口量小于进口量,称为净进口(Net Import)。净出口和净进口这两个指标是以数量来反映一国某种商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国民经济可分为出口部门和进口竞争两大部门。其中,出口部门是指一国能够将产品销往国际市场的各类产业的总和;进口竞争部门是指一国与进口产品在本国市场上进行竞争的各类产业的总和。 如果一国出口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强,政府就可以采取相对自由的贸易政策;如果进口竞争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弱,政府就可以适当采取符合国际惯例和WT0规则的保护政策措施,以促进其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3.国际贸易值与国际贸易量 (1)国际贸易值(Value of Trade)又称国际贸易额,是指用货币来表示的一定时期内各国的对外贸易总值。国际贸易值能反映出某一时期内的贸易总金额,通常都用美元来表示。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出口值加上进口值之和就是该国的对外贸易总值。但是,在统计国际贸易总值时,却不能简单加总,而是把一定时期内各国的出口值汇总起来。这是因为一国的出口值即为另一国的进口值,两者相加无疑是重复计算。 (2)国际贸易量(Quantum of Trade)是指按某一时点上的不变价格为标准来计算各个时期的国际贸易值。具体说来,国际贸易量是以某固定年份为基期计算的出口价格指数去除国际贸易值,这样修正后的国际贸易金额就可以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比较准确地反映不同时期国际贸易规模的实际变动幅度。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量就是以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出口值之和。 4.贸易差额 (1)贸易差额(Balance of Trade)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国家的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之间的差额。当出口额与进口额相等时,称为“贸易平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