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程地震勘探考题及部分参考答案

工程地震勘探考题及部分参考答案

工程地震勘探考题及部分参考答案
工程地震勘探考题及部分参考答案

工程地震勘探考题

一:绪论

1.深部地震勘探与浅层地震勘探的区别(可出于名词解释或简答题)。

2.地震波类型(简答题)。

3.折射波法、反射波法、透射波法、面波法优缺点?前提条件?解决哪些地质问题?(简答题)。

二、第一章地震波的理论基础

①名词解释:形变(弹性或塑性)、应力、应变、五大弹性参数任选其一考定义或者表

示的意义。

②选择题:1)可以根据五大弹性参数任意一个的定义来做一个选择。

2)问“按波的传播特点进行分类,目前工程地震勘探中测点岩土动力学参数的基本方法是哪一种?”做一题选择题,可以可以柔和波的类型分类在里面。

③简答题:1)应力与应变的关系。

2)为什么液体不传播横波?

三、第二章地震波的传播

①名词解释:振动带、波前面(波尾面)、波射线、延续度、视波数、广角反射、滑行波、

地震波的极化、地震波的干涉、地震波的绕射、地震波的散射、地震波的吸收②选择题:1)根据看图判断哪个图的地震波的传播方式是正确的?(运用费马原理)。

2)视速度与真速度的正确关系?

3)根据画图看出哪个是振动图、波动图?看图说明视周期、视振幅、视波长等等!

4)决定地震勘探的分辨能力的是哪一类地震波?(A、地震子波B、投射波C、横波D、纵波)

5)寻找断层的标志波是什么?是绕射波(出题方式可以同上)

③简答题:1)惠更斯的物理意义。

2)简述一下地震波沿法线入射时反射和投射特征(也可以当入射角不等于零时的情况在出一题)。

3)什么是频谱分析?

4)地震波的绕射是利用什么原理?(惠更斯原理)

5)地震子波的两大基本属性是什么?

6)地震波的衰减跟那些因素有关?

7)请用介质的吸收系数的角度,来阐述浅层与深层地震勘探的区别。

四、第三章工程地震勘探的地震基础

1)地震波速影响因素有哪些?(视情况而定可以出成选择题或简答题)

2)简述岩土的吸收特性(可见于简答题)。

3)速度界面与地质界面的关系。(简答题)

4)地表低速层的五大特征。(简答题)

5)横波速度与含水率一定有关系吗?(选择题)(考察液体无剪切应变,第四系地层的横波速度与含水率无关一知识点)(A.一定有关系B、可能有C、一定没关系D、不一定最准确的答案是D,但答B给一半的分,其他的没分)

五、第四章折射波法

*名词解释:偏移距、排列长度、道间距、互换点、观测系统、

1)折射波的时距曲线的类型是什么?(选择题和填空题皆可)答案是直线。

2)投射波的时距曲线的类型是什么?(选择题和填空题皆可)答案是双曲线。

3)什么是隐伏层?(可见于简答题)答案是地面上观测不到其顶界面折射波的岩层。

4)隐伏层常见的有哪些类型?(可见于简答题)答案是低速层和正常速度的薄层。

5)互换点的作用是什么?(可出于填空和简答题)答案是有利于波的追踪和对比。

6)相遇观测系统和追逐观测系统分别解决什么地质问题?(简答题)答案是相遇解决的是界面倾斜或起伏情况,并判断公共段的界面深度;追踪解决的是折射界面是否有穿透现象、折射界面是否有横向速度变化或用来某些需要加长的时距曲线。

7)井中爆炸需要注水的目的是什么?(简答题)答案是压制干扰波(声波、面波)。

8)折射波资料整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选择题、简答题及填空题皆可)

*综合题;简述折射波野外工作方法(可从测线的设置和道间距、激发点的选择、观测系统、激发方式和接受条件的选择等方面简要阐述)

六.第五章反射波法

*名词解释:双层垂直时间、正常时差、倾斜时差、记录长度、有效波、干扰波、回转

波、广角反射技术、最佳窗口、频谱分析

*简答题:1)正常时差与哪些因素有关?(简答题、选择题、填空题皆可)

2)反射波法采用哪种排列类型?哪些观测系统?(简答题)

3)在浅层反射波法勘探中,地震干扰波有哪些?(简答题)

4)动校正和静校正是什么意思?目的是什么?(简答题)

5)反射波法常用的数字处理技术有哪些?(简答题)

*填空题:1)在反射波法中,锤击震源的质量越大,频率()(A.越大B.越小

2)在反射波法中,炸药量小,主频()振幅();炸药量大,主频()振幅()。

3)在水平叠加技术中,信噪比与()的平方根成正比。

4)地震勘探中,浅层波速小,频谱成分(),波长(),分辨能力较()。七、第六章瑞利面波法

*名词解释:瑞力面波、频散曲线

*填空题:1)面波的穿透深度是(),勘探深度是()。

2)面波质点运动的轨迹是(),其水平轴与垂直轴之比为(),且质点的垂直位移比水平位移超前()。

3)体波的波前面是(),瑞利面波的波前面呈()扩散。

4)介质的泊松比越大,转换的面波()。

*简答题:1)相对于体波而言,面波的特点有哪些?

2)稳态面波法与瞬态面波法的优缺点?

3)瞬态面波法资料处理内容有哪些?

4)面波的应用条件范围是什么?

5)面波的频散曲线的计算方法有哪些?

6)突出基阶面波,压制高阶面波的主要方法是?

*综合题:面波勘探的野外工作方法。

八、第七章地震映像法

*名词解释:多波勘探、时频分析

*填空题:1)地震映像的有效波分别是()、()、()、()。

2)水上地震勘探所采用的检波器是()。

*简答题:1)地震映像的特点是什么?

2)时频分析的手段、原理、目的是什么?

*综合题:地震映像的野外工作方法。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题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Methods):利用各种仪器在地表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理现象,从而推断、了 解地下的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它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特点:精度和成本均高于 地质法,但低于钻探方法。 2、地震勘探: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二、简答题 1、了解地下资源信息有那些主要手段。 (1)、地质法(2)、地球物理方法(3)、钻探法(4)、综合方法:地质、物探(物化探)、钻探 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勘探。其中,地质法贯穿始终,物探是关键,钻探是归宿。 2有几种主要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它们的基本原理。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以岩矿石(或地层)与其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用专门的仪器设备 观测和研究天然存在或人工形成的物理场的变化规律,进而达到查明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资源和解决工 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环境监测等问题为目的勘探,叫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相应的各种勘探方法,叫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简称为物探方法,有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球物 理测井。 (1)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密度差异,引起重力场变化,产生重力异常,用重 力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2)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磁性差异,引起磁场变化,产生磁力异常,用磁力 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3)电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电性差异,引起电(磁)场变化,产生电性异常,用 电法(磁)仪测量其异常,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4)地震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 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5)地球物理测井:电测井;电磁测井;放射性测井;声波测井;地温测井;密度测井。 3、地震勘探的主要工作环节。 (1)野外数据采集(2)室内资料处理(3)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勘探的一些基础知识.doc

接收条件received condition:指地震勘探中接收地震波的仪器的工作状态和条件。广义地说, 接收条件包括地震检波器的安置情况、组合个数与方式,以及地震仪的各种因素等。但通常将接收条件狭义地指地震检波器的安置情况。地震资料的质量与接收条件有密切关系。陆地工作中埋置检波器,海洋工作中使检波器处于水面下一定深度,都是为了避免风、浪等影响而改善接收条件。 界面速度interface velocity:指折射波沿折射界面滑行的速度。界面速度主要反映折射界面以下地层中岩石的物理性质。由于组成地层的岩石颗粒排列有方向性,通常界而速度大于层速度。界面速度可通过折射波测得。 加速度检波器accelerometer:即“压电地震检波器”。 激发条件excited condition:地震勘探中将震源种类、能最、周围介质的情况总称为激发条件。对于炸药震源来说,激发条件一般包括炸药量大小、药包形状,个数,分布方式及埋置岩性和沉放深度等。对于非炸药震源,激发条件则包括装置的种类、能量、参数选择及安置情况等。激发条件的选择是否适当,对地震勘探原始资料质量的影响很大。一般认为,陆地工作中, 风化层下的含水可塑性岩层是有利的激发条件,因此往往采用井中爆炸,在海洋工作小,主要是以减小气泡影响作为合适的激发条件。 海洋地震勘探marine seismic survey:是利用勘探船在海洋上进行地震勘探的方法°其特点是在水中激发,水中接收,激发,接收条件均一;可进行不停船的连续观测。震源多使用非炸药震源,接收常用压电地震检波器,工作时,将检波器及电缆拖曳于船后一定深度的海水中由于上述特点,使海洋地震勘探具有比陆地地震勘探高得多的生产效率,更需要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处理资料。海洋地震勘探中常遇到一些特殊的干扰波,如鸣震和交混问响,以及与海底有关的底波干扰。海洋地震勘探的原理,使用的仪器,以及处理资料的方法都和陆地地震勘探基本相同。由于在大陆架地区发现大量的石汕和天然气,因此.海洋地震勘探有极为广阔的前景。 高频地震high frequency seismic survey: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杏和金属矿床勘探中,勘测深度只在儿米到儿百米之间,需要精细分层和精确地测定波的传播时间。为了提高仪器的分辨能力,要用专门的高频地震仪,记录震波的高频分量。高频地震仪的通频带?般在60-350周 /秒之间,专门测定岩石波速时需提高到500-600周/秒。为了压制低频干扰,仪器频率特性的低频一边应有较大的陡度。 干扰波noise:地震勘探中妨碍分辨有效波的振动都属于干扰波。干扰波大体上可分为两种:其中具有明显传播规律的称为规则干扰或干扰波,如声波、面波,多次波等等;没有明显传播规律性的振动称为随机干扰,或简称干扰,如微震等。抗干扰的问题是关系到地震勘探中提高勘探的质量和能力的极其重要的问题。因此,在野外工作和资料处理上采用多种措施,以提高有效波而压制干扰波。干扰波有时也是相对的概念,如在反射法中,折射波就常

地震勘探复习资料

绪论 1、地球物理勘探的概念 (1)简称“物探”,是通过观察存在地球及其周围的地球物理场的特征和岩石的各种物理特性来研究地质规律和勘查各种矿产的各种方法的总称。(2)是以物理学原理为基础,利用电子学、计算机的数字处理、信息论等科学技术中的新技术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勘探地下矿产的方法。(3)是借助于各种物探仪器在地面观测地下岩石的各种物理参数,从而解释和推断地下岩石的构造特点、岩石性质等,从而到达勘查地下矿产(金属非金属矿产、煤、油气等等)的目的。 2、地球物理勘探的分类,不同勘探方法的优缺点。 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的密度差异 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的磁性差异 电法勘探:利用岩石的电性差异 地震勘探:利用岩石的弹性差异 放射性勘探:利用岩石的放射性差异 地震勘探的优点:精度高,分辨率高,穿透深度大,能较详细地了解由浅至深一整套地层的地质规律。缺点:成本高 3、地震勘探的概念、分类,目前地震勘探以何种方法为主。 概念:利用岩石的弹性差异来进行矿产勘察。是通过人工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下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达到油气或其他勘探目的的一种物探方法。 分类:地质法(优:在找油初期,可以起到一个指向作用,避免了盲目性,成本低。缺:野外地质方法很难准确了解地下地质情况!);钻探法(优点:精度最高,缺点:一孔之见,而采用大量的钻井,不仅成本高,而且效率低);物探方法(优点:精度高于地质法,成本低于钻探法;不足:精度低于钻探法,成本高于地质法)。 应用最多的方法:物探方法 4、地震勘探的三个阶段 地震资料野外采集、地震资料室内处理、地震资料解释。 第一章 各种介质的概念 重点:①物体是否为弹性、塑性介质与受力大小、时间及温度有关。②均匀介质与各向同性介质的关系。 (1)理想弹性介质:当介质受外力后立即发生形变,而外力消失后能立即完全恢复为原状的介质; (2)粘弹性介质:当外力消失后不是立即恢复原状,而是过一段时间后才恢复原状的介质称为粘弹性介质。 (3)塑性介质:当外力消失后不能完全恢复原状,保留了一部分形变的介质称为塑性介质。(4)各向同性介质:凡介质的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无关的介质称为各向同性介质 (5)各向异性介质:凡介质的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有关的介质称为各向同性介质 (6)均匀介质:弹性性质(波速)不随空间坐标的变化而变化,是常数。 (7)非均匀介质:弹性性质(波速)随着空间坐标的变化而变化,不是定值。 (8)层状介质:如果非均匀介质的物理性质呈层状分布,则称这种介质为层状介质。层状介质中各层的弹性系数是不变的。层状介质模型已经成为地震勘探中常用的物理 模型。 (9)连续介质:层状介质的层数无限增加,每层的厚度无限减小时,层状介质就可以视

论地震勘探中几种主要地震波

论地震勘探中的几种主要地震波 论文提要 地震勘探,就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地质构造,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方法。也可以理解为就是利用地震子波从地下地层界面反射回地面时带回来的旅行时间和形状变化的信息,用以推断地下的底层构造和岩性。地震勘探在勘探已有的各种物探方法中,是最有效地方法。在地震勘探中用炸药激发时,一声炮响之后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地震波。按波在传播过程中质点震动的方向来区分,可以纵波和横波;根据波动所能传播的空间范围而言,地震波又可以分为体波和面波;按照波在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路径的特点,又可以把地震波分为直达波、反射波、透射波、折射波,等等。地震勘探在石油勘探中除了能产生来自地层界面有用的反射波外,还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干扰波。因此,我们要更好的了解各种波的产生、特点、用途,等等。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地震勘探中产生的地震波。 正文 一、反射波 (一)反射波的形成 1、几何地震学的观点 当炸药在井中爆炸激发地震波时,在雷管引爆几百微妙之内爆炸便完成了,在接近爆炸点的压强是一个延续时间很短的尖脉冲,爆炸脉冲向外传播,压强逐渐减少,地层开始产生弹性形变,形成地震波。地震波继续传播,由于介质对高频的吸收,地震波信号减小。当波入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时(当上层介质波阻抗与下层介质波阻抗不等时,弹性地震波才会发生反射;上层介质波阻抗与下层介质波阻抗差别越大,反射波越强——反射波条件),一部分波回到第一种介质中,这就是所谓的反射波。如图所示 2、物理地震学观点 地震波从震源出发以球面波的方式向下传播,到达反射界面S,S可以就看成有许多

地震勘探原理题库

地震勘探原理测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 1.调谐厚度 2.倾斜因子 3.波的吸收 4.第一类方向特性 5.动校正 二、叙述题 1.试叙述Kirchhoff绕射积分公式的物理含义。 2.试说明Zoeppritz方程的物理意义。 3.试叙述地震波在实际地层中传播的动力学特点。 4.试述地震组合法与水平多次叠加方法有何异同之处。 三、证明题 试证明地层介质的品质因数Q值与地层吸收系数呈反比关系。 四、画图题 1.请示意画出SV波倾斜入射到两层固体介质的弹性分界面上时产生的新波动。 2.请示意画出定量表示地震薄层顶底板两个反射波相互干涉的相对振幅与视厚度间的关系曲线。 五、回答问题 1.粘滞弹性介质(指V oigt模型)中应力与应变间的关系如何? 2.垂直地震界面入射情况下的反射系数公式是什么?其物理意义如何? 3.如何定量表示一个反射地震记录道的物理机制? 4.利用初至折射波可获得什么资料? 5.为什么说地震检波器组合法能压制面波干扰? 6.影响水平多次叠加效果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7.计算双相介质波速的时间平均方程如何? 8.地震波倾斜入射情况下的反射系数与哪些参数有关? 六、分析题 1.分析下面各图表示的意义。 2.分析各图中曲线的特点。 图1 图2

地震勘探原理 测试题二 一、名词解释 1.频散现象 4.球面扩散 二、说明下列表达式的物理意义 1. 1111+++++-= i i i i i i i i i V V V V R ρρρρ 2. 1 ,2 1, 02112 =??? ? ??=n r r A A n 3.dK dC K C V R += 4.)(0kz wt i z e e --=α?? 三、填空题 1.地震波沿( )方向传播能量最集中,沿( )方向传播为最短时间路径。 2.在)1()(0z V z V β+=介质中地震波的射线是( )特点,等时线是( )特点。 3.在( )情况下,反射波时距曲线与绕射波时距曲线顶点相重合。 4.介质的品质因数Q 值与吸收系数α间的关系为( )。 5.VSP 剖面中波的类型有( )。 6.第一类方向特性指的是( )。 7.检波器组合利用( )特性,压制面波干扰。 8.检波器组合法压制随机干扰波是利用( )特性。 9.水平多次叠加法压制多次波是利用一次波与多次波之间( )差异。 10.影响水平多次叠加效果的主要因素是( )。 11.利用绕射波时距曲线( )判断断层位置。 13.韵律型地震薄层对地震反射波呈现为( )特点。 14.递变型地震薄层对地震反射波呈现为( )特点。 15.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时,( )成份衰减快。 16.地震纵波在地下传播中遇到固体弹性分界面时可产生( )波动现象。 17.在( )情况下,地震波在弹性分界面处只产生同类波。 18.面波的( )特点用于工程勘查中。 19.地震薄层厚度横向变化时,顶底板的反射波会产生( )现象。 20.一个反射地震记录道的简化数学模型为( )。 四、回答下列问题 2.试阐述影响地震反射波振幅的因素。 3.地震数据处理的目的、任务是什么? 4.地震检波器组合法与水平多次叠加法有何异同之处? 五、证明题 1.试证明地震波在薄层中传播时相对振幅达最大,厚度等于4λ 。 2.试证明在均匀介质中反射波时距曲线为双曲线,变换到P -τ域内为椭圆。 《地震勘探原理》测试题三 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30分) 1. 波阻抗 2. 时距曲线 3. 规则干扰 4. 视速度 5. 动校正 6. 均方根速度 7. 振动图 8. 观测系统 9. 转换波10. 低速带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 折射波形成的条件是( )和( )。 2. 波在各种介质中沿( )传播,满足所需时间( )的路径传播。 3. 倾斜界面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的形状是( ),极小点坐标是

工程地震勘探考题(简答题)

1.简述工程地震勘探的发展历史及现状(从不同的角度)? 2.利用追逐相遇观测系统进行初至折射波法勘探有那些优点? 3.折射波法形成的条件是什么?接收条件是什么? 4.试述折射波时距曲线的特点? 5.折射波法勘探表层速度怎么求取? 6.简述各种震源的频谱特性? 7.用综合平面图,画出折射波法的追逐相遇观测系统。应用该观测 系统有那些优点? 8.什么是偏移距、道间距、炮检距? 9.为什么信号增强型地震仪能提高信噪比? 10.简述速度型检波器和加速度型检波器的工作原理? 11.简述数字叠加式浅震仪各主要部件的功能? 12.什么是观测系统?有哪几种表示方法?常见的反射波法和折射波 法观测系统有哪些?怎样来表示它们? 13.浅层地震勘探中有几种震源类型?各种震源的特点、作用和应用 条件是什么? 14.何谓检波器的频率特性和方向特性?为什么强调检波器与大地的 耦合?怎样埋置检波器? 15.简述动圈式检波器的机电转换原理? 16.浅层地震勘探对仪器有什么特殊要求? 17.简述数字叠加式浅震仪的工作原理和叠加原理? 18.为什么不能简单地以时间剖面视为地质剖面?有那些影响?

19.进行浅层地震勘探的良好的地质条件是什么? 20.简述纵波和横波的传播特点? 21.低速带对地震勘探工作有什么影响?怎样来消除这些影响? 22.何谓组合检波?何谓组合的速度滤波特性和频率特性? 23.什么叫做透射系数?它的大小决定于那些参数? 24.反射波的时距曲线为什么是条双曲线而折射波却是直线? 25.反射波法现场工作中有那些观测系统?使用条件如何? 26.什么叫最佳窗囗法?如何应用? 27.写出地震数据处理的流程? 28.写出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射线速度的表达式? 29.真倾角、视倾角和测线方位角三者有什么关系? 30.何谓法向深度、视深度、真深度?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地震勘探原理题库

地震资料采集试题库 一、判断题,正确者划√,错误者划×。 1、弹性介质中几何地震学的反射系数只与上下介质的速度和密度有关。() 2、纵波反射信息中包括有横波信息,因此可以利用纵波反射系数提取横波信息。() 3、在纵波 AVO分析中,我们可以提取到垂直入射的纵波反射系数剖面。() 4、当纵波垂直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不会产生转换横波。() 5、SH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不会产生转换纵波。() 6、直达波总是比浅层折射波先到达。() 7、浅层折射波纯粹是一种干扰波。() 8、折射界面与反射界面一样,均是波阻抗界面。() 9、实际地震记录可以用鲁滨逊地震“统计”模型表示为:反射系数(R(t))与地震子波(W(t))的褶积 S(t)=W(t)*R(t)。() 10、面波极化轨迹是一椭圆,并且在地表传播。() 11、检波器组合可以压制掉所有的干扰波。() 12、可控震源的子波可以人为控制。() 13、对于倾斜地层来说,当最小炮检距和排列长度不变,并且排列固定不动时,上倾激发与下倾激发可获得地下相同的一段反射资料。() 14、单炮记录上就可以看出三维资料比二维资料品质好。() 15、资料的覆盖次数提高一倍,信噪比也相应地提高一倍。() 16、当单位面积内的炮点密度和接收道数一定时,面元越大,面元内的覆盖次数越高。() 17、覆盖次数均匀,其炮检距也均匀。() 18、无论何种情况下,反射波时距曲线均为双曲线形状。() 19、横向覆盖次数越高,静校正耦合越好。() 20、动校正的目的是将反射波校正到自激自收的位置上。() 21、当地下地层为水平时,可以不用偏移归位处理。() 22、偏移归位处理就是将CMP点归位到垂直地表的位置上。() 23、最大炮检距应等于产生折射波时的炮检距。()

地震勘探原理期末总复习 3 (共四部分)

5组合法的缺陷: 1、进行组合是为了利用地震波在传播方向的差异来压制干扰波,但组合本身有一定的频率选择作用。 2、在设计组合方案时,只考虑到有效波和干扰波的传播方向的差异,没有考虑它们在频谱上的差别,组合的这种低通频率特性只能起使有效波畸变的不良作用。 我们不希望组合改变波形,只希望提高信噪比。因此,对于有效反射波应尽可能通过野外工作方法增大视速度(即减小△t)以获得最佳组合效果。 3、组合实质上是针对某一频率成分的视速度滤波,有效波和干扰波都包括许多不同的频率成分,各种组合方式主要压制比f 频率高的成分,压制不了干扰波中比f 低的频率成分。这是组合法不可避免的缺陷。 6随机干扰的压制: 来源可分三类: 1)地面的微震,如风吹草动,人走车行,这类干扰的特点是在震源激发前就已存在。 2)仪器接收或处理过程中的噪音。 3)次生的干扰波,如不均匀体散射等。特点是无方向性,相位变化无规律。 随机干扰的“统计规律”: 对随机干扰也有较好的压制作用,这种压制作用主要是利用组合的统计特性 组合对随机干扰的统计效应的主要结论: 组内检波器的间距大于该地区的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时,用n 个检波器组合后,对垂直入射到地面的有效波振幅增强n 倍;对随机干扰振幅只增强n1/2倍。因此,有效波相对振幅增强n1/2倍 7 信噪比 信噪比是有效波与随机干扰相对强弱的对比 由此可知,组合后的信噪比为组合前的信噪比的 倍,即采用n 个组合后,有效波对无规则干扰波的信噪比提高了 倍,当n 越大时,信噪比提高的越高。 8 平均效应 组合的平均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 1) 表层的平均效应,当检波器在安置条件上有差异时,包括地形的起伏和表层的低降 速带的变化,组合的作用是把它们平均,使反射波受地表条件的变化的影响减少。 2) 深层的平均效应,深层的平均效应为当反射界面起伏不平时,因为组合检波器接收 的反射波是反射界面上的不同点的反射,组合的作用是将这些反射波平均,使反射界面的起伏变小,尤其在多断层的地区,当组合的总长度过大时,组合的平均效应更明显,可以造成反射波同相轴的畸变。 )() () ()()()()(ωωωωωωωR S n R n S n R S b Z Z ===

地震勘探爆破

地震勘探爆破 一般术语 01 费马原理Fermat’s principle 地震波在两点间传播的射线路径是其传播时间对其所有邻近路径的一阶变分为零的那条路径。即传播时间是最小时(在某些情况下是稳定值或最大值)的射线路径。 02 费马射线路径Fermat path 见费马原理(Fermat’s principle)。 03 震电效应seismic-electric effect 因地震波从地中两个电极间通过引起的在两电极间产生电压的效应。 04 地震勘探seismic exploration 利用地震技术包括反射法和折射法绘制地下地质构造图和地层特性图,目的是确定油气藏或矿床。 05 地震勘测seismic survey 属于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一种,利用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层内传播规律研究地层构造和找油、气的方法。 06 地震地质条件seismic geologic condition 影响地震勘探工作的表层和深层的地质条件。表层条件一般是指有无良好的激发和接收条件;深层一般是指介质中能否形成良好的反射或折射界面、界面的连续性及其几何形态。 07 地震脉冲seismic pulse 也称子波。由脉冲地震震源所产生的信号(如炸药、重锤、空气枪、电火花等)。有时包括相关的可控震源信号。 08 地震记录seismic record 由一个炮点放炮记录的若的若干地震道组成的一组记录。 09 地震(记录)仪seismic recording instrument;seismograph 在野外记录检波器接收的地震信号的仪器。

10 地震噪声seismic noise 在地震反射法中,一般认为除一次反射的地震能量外的其它能量都是地震噪声,包括微震、激发引起的干扰、多次波、磁带调制噪声和谐波畸变等。 11 震源source 地震勘探中释放能量激发地震波的材料或装置,如空气枪、炸药等。 12 源致噪声source generated noise 地震勘探中震源产生的噪声,如地滚波、空气波等。 13 震源间距source interval 又称炮点间距,地震勘探中相邻震源点之间的距离。 14 震源线source line 又称炮点线,在其上布置炮点或震源点的线。震源点或炮点的间隔一般是规则的。 15 震源线间距source line interval,SLI 又称炮点线(间)距,垂直于震源线测量的震源线之间的距离。 16 震源点source point,SP 地震震源所处的位置,也称炮点。 17 地震反射法 reflection survey;seismic reflection method 震源产生的地震波(脉冲波)在地层中传播,并冲击具有不同物性的地层,一方面形成反射波传回地面,被地面检测仪器接收,然后根据测到的脉冲强度,旅行时间绘制地下地层的构造,推测是否存在油气资源,这种方法称为地震反射法。 18 地震波的产生creation of seismic waves 地震波的产生,一种是自然地震波,一种是人工地震波,它包括以炸药、机械撞击或连续振动为震源的地震波。 19 人工地震artificial earthquake 人工地震则属人为有意制造的地震,震源分为炸药震源和机械震源。

地震勘探原理及方法

、地震勘探基本原理 1. 地震地质模型基本分类 2?均匀、理想弹性介质中的三维波动方程 3.无限大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的弹性波场及特征 4.地震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 5.多层黏弹性介质中的弹性波场及特征 6.几何地震学原理 7.地震波速度及地震地质条件 1.1地震地质模型基本分类 1.地震地质模型 2.固体成为弹性介质的条件 3.人工激发震源与岩层的弹性 4.常用的弹性介质模型 1.3无限大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的弹性波场及特征 1.3.1无限大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的平面波 1.3.2无限大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的球面波 1.3.3地震波的动力学特征 1.3.4地震波的运动学特征 小结: 1、动力学特征(动力学参数) 2、运动学特征(运动学参数) 3、动力学特征的体现:远近震源处的位移波形变化 球面扩散、振动图和波剖面谱分析 4、运动学的原理和定理:Huygens、Fermat、Snell 5、时间场和射线的关系

6、基本概念:射线、视速度、频波关系、波数、波长动力学信息(反映动力学特征的信息)振幅、频率、波形、吸收衰减、极化特点、连续性等特征。 运动学信息(反映运动学特征的信息) 传播时间(旅行时间)、传播时间-空间距离的关系、波的传播路径、地震速度等特征 1.4地震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 1.平面波的反射和透射 2.弹性分界面上的波型转换和能量分配 3?球面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 4.地震面波 小结 1、斯奈尔定理(包括反射定理、透射定理) 2、波的转换(同类波、转换波) 3、能量分配Zoeppritz方程 (法线入射、入射自由表面、反射产生条件) 4、倾斜入射及折射波的产生(产生条件、原因) 5、折射波的特点 (波前为圆锥台、射线为直线、能量扩散比反射波慢、折射盲区、屏蔽现象) 6、AVA曲线 (临界入射前、临界入射、过临界入射) 7、面波的特点 (传播速度、质点位移、频散现象) 1.5多层黏弹性介质中的弹性波场及特征 1.黏弹性介质中弹性波的传播和大地滤波作用 2.多层介质中弹性波的传播特性 3.地震波的簿层效应 4.地震绕射波 5.地震波的波导效应 6.反射波地震记录道形成的物理机制 黏弹性介质中弹性波的传播基本概念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试题库 适用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 学制:四年本科 学时数:80 石家庄经济学院勘查技术学院 2001年2月 一、判断题(正确的画 ,错误的画 ,每题1分) 1.视速度小于等于真速度。() 2.平均速度大于等于均方根速度。() 3.倾斜入射的纵波产生转换波。() 4.倾斜界面情况下,折射波上倾方向接收时的视速度等于下倾方向的视速度。() 5.纵波和横波都是线性极化波。() 6.倾斜反射界面的视倾角大于真倾角。() 7.地震子波的延续时间长度同它的频带宽度成正比。() 8.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就是波前面的传播速度。() 9.折射波时距曲线是通过原点的直线,视速度等于界面速度。() 10.法线入射的纵波产生转换波。() 11.由于大地滤波作用,使激发的短脉冲的频率变低。() 12.瑞雷面波是线性极化波。() 13.倾斜反射界面的视倾角小于真倾角。() 14.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介质质点的振动速度。() 15.沿地层倾向布置地震测线,倾斜反射界面的射线平面与地面垂直。()16.n个检波器组合后,有效波的振幅是未组合前单个检波器输出振幅的n 倍。() 17如果叠加速度大于有效波的真速度,动校正后有效波的同相轴与初至波的同相轴方向一致。() 18.水平叠加法的统计效应优于组合法。() 19.折射波的形成条件是地下存在波阻抗界面。() 20.对水平多层介质,叠加速度是均方根速度。() 21.对水平叠加法,偏移距增大,分辨率提高。() 22.地震测线任意观测点处的反射界面视深度和法线深度小于或等于真深度。() 23.倾斜反射界面情况下,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极小点位于界面的上倾方向。() 24.从各个方向的测线观测到的时距曲线极小点位置,一般可以确定反射界面的大致倾向。() 25.沿走向观测时,反射波时距曲线极小点位置随倾斜界面的倾角加大和埋深加深而偏离爆炸点越远。() 26.倾斜反射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曲面等时线的地面投影为同心圆系,其圆心位于爆炸点处。()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

本科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基于 Vista 系统的地震资料处理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 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石油物探)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唐湘蓉 实验地点5417 实验成绩 2015年3月- 2015年5月

基于 Vista 系统的地震资料处理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认知熟悉地震资料处理软件系统--vista软件的基本功能,了解其并熟练掌握vista软件运行的基本操作; 2)了解并掌握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掌握地震数据处理的流程和基本方法,选择合适的处理参数以提高地震数据处理的精度; 3)对比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的理论与实际资料处理的结果,深入理解理论,并在理论指导下提高处理解释的水平、提高资料处理的质量; 4)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与编写实验报告或生产报告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 总流程 图1 总流程图 1)加载数据 打开Vista软件后选择加入2D的SEG-Y格式的原始地震数据,本实验

所用数据为给定的SHOT-20。加载后的原始地震数据如图2: 图2 原始地震数据显示 2)道均衡 各个道由于炮检距的不同,导致的反射波的振幅的变化,因为在共反射点叠加中,要求每一个叠加道的振幅都应该相等,每一道对叠加所做的贡献是等价的,无特殊情况,一般就以记录图中间的振幅为基准,使近激发点的地震道振幅减少,增加远离激发点的地震道记录的振幅。道均衡流程模块如图3,道均衡结果如图4: 图3 道均衡流程模块

3)建立观测系统 图5 观测系统显示4)初至拾取 初至拾取结果显示如图6:

图6 初至拾取结果显示 5)初至切除 地震记录上的初至波包括直达波和浅层折射波,它们能量强且有一定延续时间,对紧接而来的浅层反射波有干涉和破坏作用。另外,动校正后会引起波形畸变,浅层尤其厉害。对这些强能量初至波和动校正畸变引起的处理办法是“切除”,即将这些波的采样值全部变为零值(充零)。初至切除流程模块如图7,初至切 除结果如图8: 图7 初至切除流程模块

地震勘探复习资料

1.地球物理勘探:以岩矿石间的地球物理性质差异为基础,通过接收和研究地质体在地表及其 周围空间产生的地球物理场的变化和特征来推断地质体的存在状态的一种地质勘探方法。 2.地震勘探:以岩矿石间的弹性差异为基础,通过接收和研究地质体在地表及其周围空间产生的 弹性波场的变化和特征来推断地质体的存在状态的一种物探方法。 3.工程地震勘探:指一种研究人工震源所激发产生的地震波在地下岩层,土壤或其他介质中传播 来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方法。 4.波动:振动在介质中传播 5.浅层地震勘探:研究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岩,土介质中的传播规律,以探测浅部地质构造或测 定岩,土物理力学参数的地球物理方法。 6.地球物理前提:岩矿石间的的弹性差异。 7.振动图:在波传播的某一特定距离上,该处质点位移μ随时间t变化规律的图形。 8.波剖面图:若在某已确定的时刻t,位移μ随距离x变化关系的图形。 9.振动带:波前与波尾之间的介质区域,此时,其中所有质点正处于震动状态。 10.等时面:在介质分布空间,将地震波到达的时间值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所构成的空间曲面。 11.视速度:地震波是沿射线方向传播的,我们观测它时,只有射线方向一致才能测得其真实速度, 其他任意方向所得的速度为视速度。 12.折射波盲区:观测不到折射波的范围,即震源至初至折射波之间的区域。 13.单相介质:只考虑单一相态的介质 14.垂向分辨率:是指用地震记录沿垂直方向能分辨的最薄地层的厚度。 15.水平分辨率:用地震记录横向能分辨的最小地质体的宽度。 16.双相介质:有两种相态组成的介质。 17.粘滞介质:具有吸收性能的非理想弹性介质,或叫“粘弹性介质”。 18.各向同性介质:弹性体的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无关的介质。 19.各向同性介质:弹性体的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相关的介质。 20.时距曲线:震源到接受点的距离x与地震波走时t之间的关系曲线。 21.正常时差;反射波旅行时t与来自同一反射界面的双程垂直时间(回声时间)t0之差。 22.倾角时差:在反射波法中,震源两边等距离的两个观测点的时间差△t d。 23.地震标志层:地震勘探工作区内易于追踪的地层或构造。 24.有效波:在地震仪接收到的所有振动中,能解决某一特定地质问题的波称为有效波。 25.水平叠加:将一个共中心点道集的各道做动校正后叠加形成一道,放在中心点下方,称为水平 叠加 26.观测系统:指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以及排列和排列之间的位置关系。 27.直达波:由震源出发向外传播,没有遇到分界面直接到达接收点的波。 28.视速度定理:V*=V/cose表示了视速度V*和真速度V之间的变化关系,称之为视速度定理 29.频谱分析:通过计算机分解出地震波a(t)的所有简谐振动频率,振幅和初相的过程,即对地震 波形函数记性傅里叶变换求取频谱的过程。 30.干扰波:妨碍分辨有效波的其他波。 31.振幅谱:振幅A k随频率f变化的关系。 32.相位谱:初相位φk随频率f变化的关系。 33.滤波:一个原始信号通过某一装置后变为一个新信号的过程, 34.动校正:将双曲线形状的共反射点时距曲线变成水平直线形状的时距曲线。动校正的实质,是 把每一观测点上记录的反射波的到时,都校正为改点的回声时间。 35.静校正:对地形起伏和表层速度变化引起的时差进行校正,即为了改善地震剖面的质量所进行 的地表因素的校正。包括地形校正和低速带校正。 36.平均速度:一组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界面上介质的平均速度是地震波垂直入射到该界面所走 的总路程与总时间之比。 37.偏移距:炮点O到最近检波点R的距离。 38.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当做双曲线求出的波速,就是这一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试题(C)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名词 1、反射波:由震源出发向外传播,经波阻抗界面反射到达接收点的波叫做反射波。 2、有效波:那些可用来解决所提出的地质任务的波为有效波或信号,如在进行反射波法地震勘探时,反射纵波为有效波。 3、干扰波:所有妨碍认辩、追踪有效波的其他波均属于干扰波范畴。 4、多次波:从震源出发,到达接收点时,在地下界面之间发生了一次以上反射的波。多次反射波、反射—折射波、折射—反射波和扰射—反射波等等统称为多次波。 二、填空 1.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物探方法,主要有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和地震勘探。其中,有效的物探方法是地震勘探。 2.用___人工______方法(如爆炸,敲击等)产生振动,研究振动在地下介质中__的传播规律,进一步查明__地下__地质构造和有用矿藏的一种__物探____方法,叫地震勘探. 3.地震勘探分___折射波_______地震法、____反射波_____地震法和____透射波___地震法三种.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主要是__反射波_____地震法,其它两方法用的较少. 4. 反射波地震勘探,首先用人工方法使__地表_____产生振动,振动在地下__介质___形成地震波,地震波 5 反射波到达地表时,引起地表的__振动_____.检波器把地表的__振动 _____转换成___电信号__,通过电缆把电振动输送到数字地震仪器里, 记录在磁带上的, 这就成为____数字磁带___地震记录. 6. 对数字磁带地震记录,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地震资料____处理_____,得到各种时间剖面,再对时间剖面进行地震资料____解释______,做出地震_构造图___________,并提出____井位_____进行钻探,这样就完成了地震勘探工作. 7. 根据炮点__检波点____和地下反射点三者之间的关系,要__连续____追踪反射波,炮点和接收点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_____相互位置______关系.这种关系称为__观测系统______. 8.根据炮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地震测线分为__纵测线___和____非纵测线____两大类. 9.地震波属于__弹性波____波的一种,振动只有在弹性___介质____中,才能传播出去而形成波。 三、选择题 1 在反射波地震法勘探中,_____B.反射波.________就是有效波. 2 共反射点记录反映的是地下界面上____ A.一个点_________.

《地震勘探》课程教学大纲

《地震勘探》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地震勘探 课程类别:专业技术必修课 总学时:60 学分:3 开课单位:地质矿产勘查系 授课对象: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专业 前置课程:高等应用数学、普通物理学、线性代数、地质学基础、电子电工技术、构造地质学、地质勘查技术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专业的主要专业课,是理论和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应用地球物理学科。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具有本专业所必须的数理基础和一定的工程、水文地质基础知识,测量学基础知识,以及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 通过本课程理论学习和实践,应使学生掌握工程地震勘探的理论知识、基本野外工作技术和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初步具备使用计算机解决工程地震勘探的正、反演问题的能力。二、教学要求 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理论,及主要的方法技术。 三、教学方法和形式 以课堂教学为主,安排必要的实验课程。 四、理论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绪论 工程地震勘探的主要任务、应用范围以及方法原理,工程地震勘探的发展简介、现状及前景,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和学习要求。 第一章:地震波的理论基础

教学内容:弹性理论,弹性介质的概念,应力和应变,弹性参数,全空间波动方程,纵波和横波的形成。 基本要求:掌握纵波和横波的形成机制,纵、横波的性质,弹性参数的概念。理解波传播机理。 重点难点:重点讲解全空间波动方程,纵波和横波的形成。 第二章:地震波的传播 教学内容:地震波传播的基本原理,地震波的描述,地震波的反射,透射波和折射波的形成,地震子波的概念及动力学参数,反射波记录道形成的机理。 基本要求:掌握反射波、折射波和透射波形成原理及形成条件。子波的概念,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地震记录的表示方法和形成机理。 重点难点:地震波的反射,透射波和折射波的形成。 第三章:工程地震勘探地质基础 教学内容:影响地震波速度的主要因素,岩石的一般速度特征及介质对地震波的吸收;低速带的特征及工程地质条件。 基本要求:掌握影响地震波速度的因素,一些岩石的速度变化范围,介质吸收对地震波能量的影响,低速带特征。理解岩石特征与波速的关系。 重点难点:影响地震波速度的主要因素。 第四章:折射方法 教学内容:折射波的正演问题,几种简单地质模型上的时距方程和理论时距曲线;隐蔽层问题;折射波法的野外工作方法,观测系统,折射波资料的整理和解释。 基本要求:掌握利用射线追踪法推导简单地质模型上的理论时距曲线,观测系统的特点及能够解决的地质问题。折射波资料反演解释的TO法和广义互换时法。理解折射波法方法实质。 重点难点:折射波法的野外工作方法,观测系统,折射波资料的整理和解释。 第五章:反射波法 教学内容:反射波的正演问题。水平、倾斜界面,断层附近的反射波时距方程和理论时距曲线,反射波的野外工作方法,观测系统,水平叠加技术及获得浅层反射波的一些技术方法,反射波资料整理和初步解释,地震勘探资料数字处理。频谱分析,数字滤波、相关分析和速度分析等基本数字处理技术,速度参数的提取,各种速度的概念,动、静校正和叠加的实

地震勘探原理历年考研真题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模拟试题 考试内容包括第三版教材第1~6章 一、填空题(共计40分,1分/空) 1、根据波面的形状可以划分波的类型为:球面波、柱面波、平面波。(3空) 2、形成折射波的基本条件是入射角等于临界角、两介质波速不等(下部大于上部);形成反射波的基本条件是两介质有波阻抗差。(3空) 3、反射波、直达波和折射波时距曲线的关系分别是(1)直达波时距曲线是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渐近线。(2)折射波时距曲线与反射波时距曲线有两个切点(3)直达波与折射波的时距曲线有一个交点Xp,在XXp的区间,折射波为初至波,而直达波为续至波,反射波总是最后接收到。(3空) 4、瑞雷面波的主要特点是频率低、速度低、频散和 质点振动轨迹为逆时针椭圆。(4空) 5、从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的综合平面图上可以得到共激发点、共接收点、 共炮检距和共反射点四种记录。(4空) 6、讨论检波器组合的解题思路是:把组合看成一个滤波系统,单个检波器的信号看成是滤波系统的输入,多个检波器组合后的信号为滤波系统的输出。(2空) 7、共反射点叠加也称水平叠加;其目的是得到能基本反映地下地质形态的水平叠加剖面或相应的数据体;其基本原理是在野外采用多次覆盖的观测方法,在室内将野外观测的多次覆盖原始记录经过抽取共中心点或共深度点或共反射点道集记录、速度分析、动静校正、水平叠加等一系列处理的工作过程。(3空) 8、影响共反射点叠加效果的主要因素有两个,其一是速度;其二是地层倾斜。(2空) 9、如果凹界面可用圆周的一部分来表示,圆的曲率半径为ρ,界面深度为H,则接收到回转波的条件是ρ< H。水平叠加剖面上可看到明显的回转波,这主要是多次叠加 原因造成的。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可以采用偏移处理方法使回转波归位。(3空)

答案---地震勘探原理试卷-采集部分 (1)

地震勘探原理(采集部分)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30分,每题3分) 1. 观测系统:地震勘探中的观测系统是指地震波的激发点与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 2. 振动曲线:一个质点在振动过程中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称为振动曲线。 3. 分辨率:两个波可以分辨开的最小距离叫做分辨率。 4.折射波:地震波以邻界角入射到介质分界面时,透射角等于90°,透射波沿界面滑行,引起上层介质震动而传到地表,这种波叫做折射波。 5.屏蔽:由于剖面中有速度很高的厚层存在,引起不能在地面接收到来自深层的反射波,这种现象叫做屏蔽效应。(如果高速层厚度小于地震波波长,则无屏蔽作用)。上部界面的反射系数越大,则接收到的下部界面的能量越小,称屏蔽作用越厉害。 6.波阻抗:介质传播地震波的能力。波阻抗等于波速与介质密度的乘积(Z=Vρ)。 7. 频谱:一个复杂的振动信号,可以看成由许多简谐分量叠加而成,那许多简谐分量及其各自的振幅、频率和初相,就叫做复杂振动的频谱。 8. 尼奎斯特频率:是指采样率不会出现假频的最高频率,它等于采样频率的一半,也称为折叠频率。大于尼奎斯特频率的频率也以较低频的假频出现。 9. 视速度:沿检波器排列所见的波列上被记录的速度。时距曲线斜率的倒数。

10. 反射系数:反射波的振幅与入射波的振幅之比,叫反射界面的反射系数。 二.填空题(20分,每空1分) 1、请用中文写出以下英文缩写术语的意思:3C3D 三分量三维;AVO 振幅随偏移距的变化。 2. 振动在介质中___传播____就形成波. 地震波是一种___弹性_____波。 3. 地震波传播到地面时通过____检波器__将___机械振动信号___转变 为___电信号。 4. 二维观测系统确定后,改变炮点间隔,会使覆盖次数发生变化。 5.沿排列的CMP 点距为1/2 道距。 6. 通常,宽方位角观测系统的定义是:当横、纵比大于时,为宽方位角观测系统。 7. 线束状三维勘探中,子区是指两条相邻的震源线和两条相邻的接收线所确定的区域。 8. 三维地震勘探工中沿构造走向布置的测线称为____联络测线_,垂直于构造走向的测线称为____主测线___。 6. 反射系数的大小取决于__界面上下___地层的___波阻抗差异____的 大小。 7. 地震勘探的分辨率一般可分为水平(横向)分辨率和垂直(纵向)分辨率。 8. 在行业标准中规定,覆盖次数渐减带一般要求大于偏移孔径和最大炮检距的 1/5(或20%)

工程地震勘探实验指导书(旧)

工程地震勘探 实验指导书 桂林工学院 2003年 3月

目录 实验一、地震仪的认识及折射波数据采集的野外工作方法实验二、折射波数据处理及解释方法 实验三、反射波数据采集的野外工作方法 实验四、反射波资料处理及解释 实验五、人工合成地震记录程序设计 实验六、地震记录的频谱分析和滤波处理 实验七、面波数据的采集 实验八、面波数据处理及解释方法

实验一、地震仪认识及折射波数据采集的野外工作方法 二、实验目的 二、了解SWS-1G 型多功能面波仪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方法 2. 掌握判读折射波初至时间的方法 3. 了解折射波法的野外数据采集方法、掌握各种观测系统的特点及使用方法。 二、实验安排 实验分组进行,每组使用不同的观测系统,主要采用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和追逐时距曲线观测系统。并设置排列中心炮点了解表层横向速度变化的情况。 三、实验设备 SWS-1G型多功能面波仪、键盘、仪器电源、大线(27芯电缆)、38Hz检波器、触发器、大锤等。 四、实验内容 (一)、认识地震仪器的各个组成部分,了解地震仪的主要技术指标。 SWS-1G 型多功能面波仪的主要技术指标: 通道数:面波与地震系统为24道,可扩展为48道;可选择1、4、6、12、24道5档使用。桩基动测系统为4道,可选择1~4道使用;多波映像系统1~3道任 选,具有三分量多波映像通道。 采样点数:具有512,1024,2048,4096,8912样点选择。 采样率:设 50μS~8mS 10档。 瞬时浮点放大器; A/D转换:20bit。 信号叠加增强:32 bit。 滤波设置:三种滤波方式,高通两档:70Hz、150Hz;低通一档:20Hz;全通; 仪器通频带:0.5Hz~4000 Hz; CPU:80486DX2; RAM:8Mb; 硬盘容量:540Mb; 显示:LCD 640 ×480 VGA模式; 通讯接口:具并行口和软驱接口; 电源:DC 12V。 (二)、地震仪的操作方法 地震仪采用外接键盘操作。接通电源后,屏幕上出现“多功能面波测试系统”字样,按任意键后,屏幕上边出现选择菜单: 面波勘察地震勘察微动测试桩基动测地震映象磁盘操作退出系统 首先用左右箭头键将光标移到“磁盘操作”条上,回车后弹出设定记录存盘路径子菜单,设定记录存盘目录,以回车键结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