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第一册教案集(全)

高中生物第一册教案集(全)

高中生物第一册教案集(全)
高中生物第一册教案集(全)

第 课,课题 绪 论 第 课时,课型 复 习 。总序第 个教案。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教学目的与要求:1、使学生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理解生物的应激性、适应性及反射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重点 难点:1、生物的基本特征;

2、生物的应激性、适应性及反射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 具:幻灯片。

教学程序:(导入)地球从诞生至今大约有46亿年了。在这46亿年中,生物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生机盎然,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

也正因为有了这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使地球上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同各种各样的生物

息息相关。在现代社会,生物科学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学习生物科学,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要。

一、生物科学: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生物体都具有以下特征:

物质:蛋白质、核酸;

1

、共同的物质基础

结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病毒外)

实质:活细胞中全部有序化学变化的总称;

2、新陈代谢 吸收营养→合成自身物质;贮能; 过程 分解自身物质→排除废物;放能;

定义:对刺激发生反应,以适应环境;

3、应激性 实例:根的向地性(重力),茎的背地性(光);

与适应性的关系:应激性是生物产生适应性的生理基础。

注:(1)应激性:生物对刺激(如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

所发生的反应。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2)反射:是指多细胞高等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所发生的反应。可见,反射是应

激性的一种表现形式,隶属于应激性的范畴。

(3)适应性: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性状)与环境相适应的现象。动物对各种

刺激发生的反应(包括反射)的应激性也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现象,植物的

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等生理功能也是一种适应。生物体所表现出的适应

特征,通过遗传传给后代,并非生物接受刺激后才产生的。这是与应激性不

同的。 应激性、反射属于生物的适应性,但并不是所有的适应具应激性(如

北极熊的白色、绿草地中蚱蜢呈绿色等)。

因为:应激性是一种动态反应,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 而应激性是通过长

期的自然选择,需要很长时间形成的。 应激性的结果是使生物适应环境,

可见它是生物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4)遗传性:是指亲代性状通过遗传物质传给后代的能力。要求生物体有一定的生长、发

育条件,并对生活条件做一定反应的特征。因此,生物体表现出来的应激性、

反射和适应性最终是由遗传决定的。

5、遗传和变异: 遗传:保持物种的稳定;

自我更新一切生命活 动的基础

6

19世纪以前:积累知识阶段;

(一)描述性生物学阶段19世纪前叶:寻找生命内在联系,概括事实资料;

↓19世纪中叶:阐述事实资料(细胞学说、物种起源)。

19世纪中后期:用实验手段和理化知识分析;

(二)实验生物学阶段。

↓生命活动过程和生命活动规律。

(三)分子生物学阶段:20世纪以来,研究蛋白质、核酸和DNA分子双螺旋结构。

四、当代生物科学的新进展:

细胞水平→分子水平;

概述:生物科学+ 工程技术

1、微观方面:生物工程医药:乙肝疫苗、干扰素、人类基因组计划;

成农业:抗病毒植物、转基因鲤鱼、两系法杂交水稻、抗虫棉;

果开发能源和环境保护:石油草、超级菌。

生态学:

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2、宏观方面:前景(作用):对解决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料匮乏、能源短缺和能源危机等

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成就:生态农业。

五、学习生物学的意义:

六、作业:

七、后记:“关于病毒、类病毒、朊病毒”

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但有增殖、遗传和变异、细胞内寄生、对抗菌不敏感,而对于干扰素敏感等特

征的微生物。

病毒个体微小,可通过细菌不能通过的滤器,一般在光学显微镜能看到,常见的病毒有牛痘苗病毒、传染性浓泡皮炎病毒、腮腺炎病毒、偶数噬菌体、烟草花叶病毒、“非典”病毒等。

病毒的基本化学组分是核酸和蛋白质,而且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病毒通过核酸复制的方法来增殖,不进行二均分裂。

病毒体内无核糖体,缺乏独立的代谢能力。正在细胞外的病毒颗粒处于静止状态,基本上是无生命的物体相似。

病毒在生物进化中处于何种地位,目前还没有最后的结论:有人认为病毒是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类型,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是从这类生物进化而来的;有人认为病毒可能是长期营寄生生活的原核生物退化而成的。

2、类病毒:最近几年,人们还发现一种比病毒更简单的生命形式,叫做类病毒。它的大小相当于病毒的1/80,

没有蛋白质外壳,仅是一单链核糖核酸分子。

病毒、类病毒都属于专性寄生的生物,都没有细胞结构,都不能独立生活。它们虽无细胞结构,但与其它生物一样具有严整的结构。

3、朊病毒:1997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授予朊病毒研究做出卓越贡献的美国学者普鲁辛纳。朊病毒只有蛋白质,

没有核酸。例如疯牛病的病原体。

第课,课题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第课时,课型复习。总序第个教案。编写时间执行时间

教学目的与要求:1、识记生物体的主要元素的种类及其重要作用;

2、识记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重点难点: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及其重要作用;

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教具:幻灯片。

教学程序:(导入)在绪论部分我们已经知道了生物体有6个基本特征。其中,第一个特征就是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对于地球上已知的大约200万种生物来说,无论它们个体的大小、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如何,它们生命活动都有共同的物质基础。这些共同的物质基础主要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大体相同的。

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一)自然界的生物和非生物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

(二)实验证明:C、H、O、N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另外,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虽然大体相同,但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

其实,生物体除了常见的9种元素之外,还有Si、Cl、Al、Fe、Na、Zn……据统计,在生物体的细胞内至少可以找到62种元素,其中常见的约有29种,其中重要的有24种。所以,一般情况下,可以说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主要的有20多种。

(三)种类:20多种。

因为生物体内各种元素含量差别较大,所以,可以按照元素含量的多少把它们分为两类:

1、大量元素:指含量占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C、H、O、N、P、S、Ca、Mg等。

2、微量元素:通常指生物生活所必需,但是需要量却很少的一些元素。如:Fe、Zn、Cu、B、

Mo等。

注:大量元素是从含量上看,指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的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例如,C、H、O、N、P、S、K、Ca、Mg等;主要元素是从对生物体的作用上看,在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没有C就没有生命;C、H、O、N、P、S六种元素是组成原生质的主要元素,大约占原生质总重量的97%,生物体的大部分有机物是由这六种元素组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1、组成原生质的成分。

C、H、O、N、P、S 6种元素是组成原生质的主要元素,大约占原生质总量的97%。生物体的大部分有机化合物是由上述6种元素组成的,如蛋白质是由C、H、O、N等元素;核酸是由C、

H、O、N、P等元素组成。

2、组成多种化合物——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如蛋白质、核酸、脂肪、糖类等都是由多种化学元素组成的。

3、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主要是微量元素)

例如,微量元素B能促使花粉萌发和花粉管伸长。当柱头和花柱中积累了大量B时,有利于受精作用的顺利进行;在缺乏B时,花药和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

三、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1、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

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2、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含量相差很大,如C、H、N 3种元素在组成人体的化学成分中,质量分数占73%左右,而这3种元素在组成岩石圈的化学成分中,质量分数还不到1%。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

四、总结: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主要有20多种。

2、根据化学元素含量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3、各种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都有一定作用。

4、非生物界与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有统一性,又有差异性。

五、作业:

六、后记:

1、N元素:是蛋白质、核酸、A TP及其它重要化合物的组成成分,其中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直

接体现者,核酸是遗传信息的主要载体,核酸控制着蛋白质的合成,A TP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A TP水解释放的能量直接维持生命活动的进行,所以N元素素有“生命元素”之称。

2、P元素:是核酸、磷酸、A TP等重要化合物的组成成分。缺P会影响核酸的合成,从而影响

细胞的分裂和生物体的生长发育;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缺P会影响到细胞膜及其它生物膜的结构,从而影响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的进行。缺P还会影响A TP的合成,从而影响到细胞和生物体的能量代谢。

3、S元素:在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大多数都含有S,S是组成蛋白质的一种重要元素,对于维持

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4、Fe元素:是血红蛋白的成分,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在高等动物体内,缺Fe不能

合成血红蛋白,而出现缺Fe性贫血,严重时危及生命。Fe在生物体内有两种存在状态:Fe 2+和Fe3+。Fe是许多重要氧化还原酶的辅基,参与生物体的氧化还原反应。

5、Mg元素:在绿色植物体内,Mg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没有Mg就不能合成叶绿素,植物

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具体表现在叶片出现“黄化”现象。

生物第一轮复习“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部分课堂作业

1、血液运输氧的化合物含有的元素主要是()

A.C、H、O、N、Fe

B.C、H、O、Ca、Fe

C.C、O、B、Ca、Fe

D.C、H、N、Ca、Cu

2、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和生活在海洋中的鲨鱼,组成他们的化学元素是()

A、完全相同

B、完全不同

C、大体相同

D、无法确定

3、下列关于“地球上的生命是在碳元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碳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较多

B、碳原子含有四个价电子

C、碳原子之间能以共价键给合

D、许多含碳有机物能连结成链或环

4、下列关于组成原生质的主要元素的含量的比较,正确的是()

A、C>H>O>N>P>S

B、H>O>C>P>N>S

C、O>H>C>N>P>S

D、O>C>H>N>P>S

5、据测定苹果中Zn的含量为0.19毫克/100克,但苹果缺锌时,往往患“小叶病”,这个事实说明。

6、试根据你已学过的知识,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生物体的主要组成元素中含C、H、O三种元素,请写出实验原理及过程。

7、有一种蜗牛,唾液里含有浓度为4%的H2SO4,蜗牛把唾液涂在软体动物的贝壳上钻孔,再把舌伸进孔内食之。蜗牛的唾液内含有H2SO4的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蜗牛与软体动物之间的关系为,软体动物的贝壳被蜗牛的唾液软化而被蜗牛捕食的现象说明了。

此表可以说明:。

9、某植物学家在验证某一元素是否是某种植物的必需元素时做了如下实验:

(1)取甲、乙两个植株,分别放在A、B两种培养液中培养。A培养液元素齐全,B培养液只缺少欲验证的元素,其他配方与A培养液相同。观察甲、乙两植株的生长情况

(2)然后在B培养液中添加该元素,并进一步观察乙植株的生长情况。

结果分析:如果乙植株生长不正常,表现出一种专一的病症,补充该元素后,该症状消失,则说明该元素为;否则就是。

第课,课题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

第课时,课型复习。总序第个教案。编写时间执行时间

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水、无机盐、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等的元素组成;

2、掌握这些化合物在细胞内的存在形式和重要功能。

重点难点:1、组成生物体的水、无机盐、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等的元素组成;

2、水、无机盐、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等在细胞内的存在形式和功能。

教具:幻灯片。

教学程序:(导入)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叫做原生质。它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脂类和核酸。构成细胞的这一小团原生质又分为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部分。

一、构成细胞的化合物:

水:80% ~ 90%

无机物

无机盐:1% ~ 1.5%

糖类

1% ~ 1.5%

核酸

有机物蛋白质:7 ~ 10%

脂类:1% ~ 2%

二、水:

1、结合水:

(1)定义:细胞中一部分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相结合,不能自由流动,而得名。

(2)功能: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大约占细胞全部水的4.5%。

2、自由水:

(1)定义:细胞中绝大部分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

(2)功能: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许多种物质溶解在这部分水中;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细胞内各种化学反应的介质;直接参与细胞内的各种化学反应;自由水的自由流动,也促进了细胞内物质的有运输作用。

三、无机盐:

1、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存在状态:无机盐在细胞中含量很少。绝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状态存在于细胞中。细胞中含量较多的阳离子有Na+、K+、Ca2+、Mg2+、Fe2+、Fe3+等;阴离子有Cl-、SO2-、PO43-、HCO3-等。细胞中无机盐含量虽少,但是有多方面的作用。

2、无机盐的功能:

(1)是细胞的结构成分:有些无机盐是细胞内某些复杂的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Mg2+是叶绿素分子必需的成分,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CaCO3是动物和人体的骨,牙齿中的重要成分。

(2)参与并维持生物体的代谢活动:许多种无机盐的离子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实例:哺乳动物血液中必须含有一定量的Ca2+,如果某个动物血液中钙盐的含量过低就会抽搐。Ca2+对于血液的凝固也是非常重要的,没有Ca2+,血液接不能凝固。

生物体内的无机盐离子必须保持在一定的比例,这对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是非常重要的,是生物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如HCO—-对于维持血液正常的PH值具有重要的作用。含Zn的酶最多,有70多种酶的活性与Zn有关。Co是维持维生素B12的必要成分,参与核酸的合成过程。再如:①缺碘——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脖子病)、呆小症。

②缺钙——抽搐、软骨病③缺铁——缺铁性贫血

讨论:临床上,抽血是如何防止血液凝固的?

明确:抽血时加抗凝剂,常用的抗凝剂是经过消毒的柠檬酸钠或草酸钠。柠檬酸钠或草酸钠与血液中的Ca2+发生反应生成柠檬酸钙或草酸钙都不溶于水,就除去了血液中的Ca2+。Ca2+是许多与血液凝固有关的酶的活化中心,没有Ca2+,与血液凝固有关的酶就没有催化能力,血液中的的纤维蛋白原就不能转变成纤维蛋白质,血液也就不会凝固。

(3)维持生物体内的平衡。体内平衡是细胞能有稳定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维持正常的代谢和生理活动的必要条件。有关体内平衡的内容很复杂,情况多变。其中三个主要的方面与无机盐含量的稳定密切相关。

①渗透压的平衡:细胞内外的无机盐的含量是维持原生质渗透压的重要因素。

②酸碱平衡(即PH平衡):PH值调节着细胞的一切生命活动,它的改变影响着原生质组成物的所有特性以及在细胞内发生的一切反应。例如,各种蛋白质对于PH值的改变异常的敏感,人体血浆PH值降低0.5个单位,立即发生酸中毒。无机离子如HPO42—/H2PO4—,和H2CO3/HCO3—等组成重要的缓冲体系来调节并维持PH平衡。

③离子平衡:动物细胞内外的Na+/K+/ Ca2+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细胞膜外的Na+高、K+低,细胞膜内K+高、Na+低。Na+、K+这两种离子在细胞膜内外分布的浓度差,是使细胞可以保持反应性能的重要条件。此外,在细胞膜外Na+多、Ca2+少时,神经细胞会失去稳定性,对于外来刺激会过于敏感等等。

四、糖类:

1、组成元素:糖类是由C、H、O 三种化学元素组成的,有人称碳(C)水(H2O)化合物,它是生物界中含量较多的一类有机化合物。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也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思考:发芽的蚕豆炒熟后,吃起来带有甜味,米饭、馒头在嘴里多咀嚼一会,也有甜味,为什么?明确:在蚕豆的子叶中主要贮存的营养物质是淀粉,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淀粉开始被淀粉酶分解成麦芽糖,再被转运到胚,供胚萌发时利用-------

3、功能:

(1)是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结构成分。五碳糖是核酸的主要成分;纤维素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糖类也是细胞膜的成分,在细胞膜上的糖常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

(2)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能源物质。糖类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淀粉和糖元经过酶的催化作用被分解成葡萄糖,葡萄糖再被氧化分解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供给生物进行生命活动的需要。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的70%是由糖类提供的。

思考:“所有的糖都是甜的”对不对?

五、脂类:

(一)组成元素:主要C、H 、O;有的脂类物质还含有N和P,如卵磷脂。

(二)种类:脂肪、类脂、固醇等。

1、脂肪:(1克脂肪在体内氧化分解释放能量38.91千焦)

(1)作用:

①主要是生物体内储存能量的物质;

②贮能,维持体温,减少内部器官之间磨擦,和缓冲外界压力等。

(2)存在:存在于种子、果实细胞和动物的脂肪细胞中;

2、类脂(磷脂):其中的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也是构成多种细胞器膜结构的成分。

另外动物的脑、卵中,大豆种子中,磷脂含量也较多。

3、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等。

(1)胆固醇:在人体有一个正常含量,过高会导致血管硬化、高血压等。作用:是对于维持细胞膜的流动性和稳定性有重要作用。

(2)性激素:有雌性激素和雄性激素。作用:对于生殖器官的发育、生殖细胞的形成和第二性征的激发和维持有重要作用。

(3)维生素D:人的皮肤的表皮中有7—去氢胆固醇,在紫外线照射下,通过酶的作用可转化为维生素D。作用:可以促进人体对钙和磷的吸收和利用。人在幼年时期,缺少维生素D易得佝偻病,成年人缺维生素D,得软骨病(骨软化);老年人缺维生素D易得骨质疏松症。

六、蛋白质:

1、组成元素:C、H、O、N,有的还含有P、S,也有的含有微量元素Fe、Cu、I、Zn、Co。

2、相对分子量大:蛋白质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分子量从几千到100万以上。如胰岛素的分子量为5700,人的血红蛋白分子量为64500。不同蛋白质分子分子量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3、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

(1)氨基酸的种类:20种。

(2)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每一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3)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20种不同的氨基酸具有20种不同的R基,如甘氨酸的R基是一个氢原子,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的R基是一个丙酸基等。

思考:氨基酸有哪些基本的化学性质?

明确: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能电离出H+,所以呈酸性。而氨基(—NH2)电离后形成“—NH4+”和“OH-”,所以呈碱性。氨基酸的性质是由氨基和羧基决定的,既可表现出酸性化合物的特点,也可表现出碱性化合物的特点,故称两性化合物。

4、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1)氨基酸分子相互连接的方式——脱水缩合

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的反应。如

(2)肽键:是指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结构式可写成:—NH—CO—

(3)多肽和肽链:许许多多的氨基酸分子连接起来形成的化合物称为多肽,由于多肽的结构呈

链状,故又称肽链。又两个氨基酸分子构成的化合物叫做二肽。

①二肽:两个氨基酸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含有一个肽键。

结构式:

②三肽:三个氨基酸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含有2个肽键。

结构式:

③多肽:多个氨基酸缩合而成的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

(下面请一个同学来黑板上写出四肽的结构式)

小结: ①单链蛋白质分子中,形成的肽键和失去的水分子数目相等,且为n -1;

②多链蛋白质分子中,则形成的肽键和失去的水分子为n -m 。如人的血红蛋白是由四条

多肽链组成的四聚体,则失水和肽键数为n -4。

(4)空间结构:一条或几条肽链通过一定的化学键互相连接在一起,形成具有复杂空间结构的

蛋白质,这些肽链不呈直线,也不在同一个片面上。

氨基酸种类不同;(20种) 例如:20种

氨基酸数目不同;(多,成百上千) ↓

(5)结构的多样性 100人

氨基酸序列不同;(变化多端) ↓

肽链空间结构不同。(千差万别) 20100 (pro )

注意:前三个层次的不同最后导致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不同。不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是不同的,但是对于同一种蛋白质分子其空间结构是相对稳定的,这对蛋白质的生理功能非常重要。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执行的生理功能也不同。

小结:蛋白质分子的形成过程:

C 、H 、O 、N 等 n 个氨基酸 肽链 蛋白质 (n ≥3) (多肽) 分 子

5、主要功能: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分子具有多种功能: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主要物质:如人和动物的肌肉主要是蛋白质;

(2)催化作用:如参与生物体生命活动的酶;

(3)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载体;

(4)调节作用:如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等)

(5)免疫作用:如B 淋巴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的抗体是蛋白质,具有与特异性的抗原结合,从而达到清除抗原的目的。 小时侯打预防针,就是注射某些经过处理的没有致病能力的病原体,这些病原体没有致病能力,但具有抗原,进入人体以后能使人在不生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从而获得免疫。如种痘防天花、注射卡介苗防肺结核等。

6、蛋白质分子结构的稳定性: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常受温度、PH 值的影响,高温、强酸、强碱能使蛋白质分子变性,变性是不可逆转的,蛋白质分子一旦发生变性,其生理功能立即丧失。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变性不是肽键的断裂,而是蛋白质分子空间的改变。

七、核酸

脱水缩合 1条或几条肽链(肽链间以一定化学键连接) 螺旋、折叠、盘曲形成复杂的空间结构

核酸存在于每一个生物体中,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它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核酸是另一类高分子化合物,相对分子量在几十万到几百万。它和蛋白质一样,也有自己的基本组成单位,而且具有重要的功能。

(一)组成元素:C、H、O、N、P等;

(二)相对分子量:由几十万到几百万,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三)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每一个核苷酸分子是由几百乃至上亿个核苷酸互相连接而成的长链。

1、核苷酸组成物质:1磷酸+ 1五碳糖+1含N碱基

2、核苷酸分子结构模式:

3、核苷酸分类(根据五碳糖的不同分为核糖核苷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

注意:①核糖核苷酸:含有四种含N碱基,分别是腺嘌呤(A)、胞嘧啶(C)、鸟嘌呤(G)、尿嘧啶(U)。对应的核糖核苷酸的名称分别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鸟嘌呤核糖核苷酸、胞嘧啶核糖核苷酸、尿嘧啶核糖核苷酸。

②脱氧核糖核苷酸:含有四种碱基:腺嘌呤(A)、胞嘧啶(C)、鸟嘌呤(G)、胸腺嘧啶(T)。对应的核糖核苷酸的名称分别为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

(四)核酸种类:

注:脱氧核糖核酸(DNA)是染色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与蛋白质构成染色体(染色质),是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

(五)核酸功能:

小结:不同生物体,所具有的DNA和RNA中核苷酸的序列是不同的。世界上找不出两个完全相同的生物,就是因为找不出两个生物具有完全相同的DNA和RNA。

八、结课总结:上面所述的组成生物体的每一种化合物,都有其重要的生理功能,但是,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某种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九、课堂练习:(详见幻灯片)

十、后记:

生物第一轮复习“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部分课堂作业

1、 苏云金杆菌是一种对昆虫有致病作用的细菌,其杀虫活性物质主要是一类伴孢晶体蛋白。某

亚种苏云金杆菌产生的伴孢晶体蛋白含两条多肽链,共由126个氨基酸组成,经昆虫肠液消化成毒性肽。 (1)该伴孢晶体蛋白质中含有的肽键数是( )

A.123

B.124

C.125

D.126

(2)伴孢晶体蛋白质消化成毒性肽所需的消化酶是( )

A.麦芽糖酶

B.淀粉酶

C.蛋白酶

D.脂肪酶

2、在下列物质中,有的属于构成人体的氨基酸,有的不是。若将其中构成人体的氨基酸缩合成化合物,则其中含有的氨基、羧基和肽键的数目依次是( )

①NH 2-CH 2-COOH ②N H 2-C H 2-C H 2OH ③NH 2-CH-(C H 2)4-COOH ④NH 2-CH-COOH ⑤NH 2-CH-(C H 2)4-NH 2 A. 3、3、2 B. 4、3、3 C.2、2、2 D.3、4、2

3、生物体内氧化所产生的代谢水,不同物质有所不同,最高者每氧化1g 该物质可产生1.07ml 水。骆驼提内贮存有大量的该物质,故30天不喝水也能照常活动,则该物质是( )

A 、蛋白质

B 、脂肪

C 、葡萄糖

D 、肝糖元

4、血红蛋白分子含574个氨基酸,共有4条肽链。在形成此蛋白质分子时,脱下的水分子数和形成的肽键数分别是( )

A 、573和573

B 、570和573

C 、573和570

D 、570和570

5、减肥是当今时髦话题之一。某人因肥胖而欲减肥,每天仅食少量的瓜果类食品,绝对禁 食肉类食品及奶制等含蛋白质、脂类多的食物,但又不爱好运动。一段时间后,测得其体内的糖类、脂类、蛋白质的含量如下图所示变化。请回答:

(1)图中Ⅰ表示 理由是

(2)图中Ⅱ表示 理由是

(3)图中Ⅲ表示 理由是

(4)图中Ⅰ降幅最大的原因是什么?

(5)据图分析可知,错误的减肥方法对身体有害的原因是什么?应如何正确去做 。

6、根据下面图解,回答问题:

H O R `′ H H O

‖ ︱ ︱ ︱ ‖

—C —N —C —C —N —C —C —O —H

︱ ‖ ︱

H R H O R ``

(1)该图中,①表示 、②表示 、③表示 ;

(2)该图表示 化合物;含有 肽键。

(3)该化合物由 个氨基酸分子失去 个分子的水而形成的,这种反应COOH COOH COOH ② ① ③

叫。(4)该图示的氨基酸种类不同,是由决定的。

“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作业答案

1~4、B、C、B、B 5、(1)蛋白质原生质中蛋白质含量最多。(2)脂类原生质中脂类介于蛋白质和糖类之间。(3)糖类原生质中糖类做少,虽然大量消耗,但能从食物中得到补充。(4)蛋白质不能贮存,也不能由其它物质转化而来,随代谢进行要消耗一部分,故消耗量最大。(5)由于营养的严重不足,而蛋白质又在不断地消耗,蛋白质的更新缺乏原料,但蛋白质却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在生物体内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酶等),故身体的健康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正确的减肥方法:一方面合理膳食,少吃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另一方面积极参加身体锻炼,使脂肪有一部分作为能源物质被消耗,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6、(1)氨基、肽键、羧基;(2)三肽,2个;(3)3,2,脱水缩合,R。

第课,课题生命的基本组成单位——细胞

第课时,课型复习。总序第个教案。编写时间执行时间

教学目的与要求:

重点难点:

教具:幻灯片、挂图。

教学程序:

一、细胞的概念:(P13)

1、是生物体的结构单位;

2、是生物体的功能单位;

3、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二、细胞的大小:细胞很微小,肉眼一般看不到,观察细胞的工具是显微镜或其它更精密的仪器;衡量细胞大小的单位一般是用微米(um),即直径在微米(um)级水平。但不同的细胞大小差别很大,如单细胞动物的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直径在数百到数千微米,动植物细胞一般在20~30 um,细菌一般在1~2 um,支原体、衣原体等只有0.1~0.3 um。鸟的卵细胞最大,是肉眼可看到的细胞。神经纤维的直径不到0.1mm,但从神经体伸出的神经纤维可长达1米。

三、细胞的形状:细胞的形状多种多样,不同的细胞具有不同的形状,执行不同的生理功能。由许多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细胞集合在形成一定的组织。(教材P21)

四、细胞的类型:

(一)原核细胞:(教材P33)

1、定义:没有细胞核的细胞,构成原核生物。

2、特点:没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的细胞核。

3、大小:一般只有1~10um;支原体是原核生物中最小的生物体,直径只有0.1~0.3 um。

4、细胞壁和细胞膜:细胞表面有坚固的细胞壁,其主要成分是肽聚糖(即糖类与蛋白质结合而

成的化合物。细胞膜与真核细胞一样。

5、细胞质:只有分散的核糖体。

6、核区:无典型的细胞核,在核区只有裸露的DNA分子(不含蛋白质成分,故无染色体),但

没有核膜包围这个区域,这里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相当于细胞核的功能。

7、举例:支原体、细菌、蓝藻、放线菌、葡萄球菌、破伤风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醋酸菌、

肺炎双球菌、结核杆菌等。

(二)真核细胞:所有的动物、种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水绵等)、真菌(如酵母菌、蘑菇、青霉菌)等。

五、真核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显微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结构。[如资料(P14)]

2、亚显微结构:能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直径小于0.2um的细胞的结构(如教材P22)。

3、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比较。[如资料(P14)]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一、细胞膜的分子结构:

(一)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由脂类、蛋白质和糖类组成(如教材P23),但其主要的成分是脂类

和蛋白质。

(二)细胞膜的分子结构:

1、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支持着

许多蛋白质分子。

2、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为两类:

一类是排列在磷脂双分子层的外侧,即镶嵌在膜的表面;另一类蛋白质分子是嵌插在磷脂双分子层中或贯穿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中。

3、在细胞膜的外表有糖被,即细胞膜的某些蛋白质与多糖结合形成糖蛋白。正在生命活动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具有保护、润滑作用、细胞识别、细胞通讯等功能。例如,人的血型与糖蛋白有关,在人红细胞膜的凝集原就是糖蛋白,主要有两种:A 凝集原和B 凝集原,具有A 凝集原的为A 型,具有B 凝集原的为B 型,同时有A 、B 两种凝集原的为AB 型,没有凝集原的为O 型。如果B 型血的红细胞进入A 型的血液中,B 凝集原就会被A 型血的血清中的凝集素所识别而发生免疫反应,红细胞凝集成团,使血液循环出现障碍。

(三)细胞膜的分子结构特征: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磷脂多,则通透性强;蛋白质多,则通透性弱)

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和蛋白质分子不是静止的,而是能做相对的运动,细胞膜的结构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其中的脂类分子可作自由移动,蛋白质分子也可在磷脂双分子层中做横向移动。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对于完成各种生理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细胞膜流动性的大小与温度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一般情况下,温度高流动性大,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但温度过高,膜的流动性过大,甚至破坏膜的结构,就不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温度过低,膜的流动性下降,黏度增加,附着在其上的酶等将会失去活性,膜运输的功能也将成为不可能。所以细胞膜的这种结构模式叫做“流动镶嵌模型“。

二、细胞膜的主要生理功能:细胞膜的生理功能很复杂,它与细胞物质的交换、细胞识别、分泌、排泄、免疫等有密切关系。下面重点介绍细胞膜的运输功能。

1、细胞膜的两种跨膜运输方式:[如资料(P 14)]

(1)自由扩散:是指被吸收的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的一侧转运,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如二氧

化碳、氧气、甘油、乙醇、苯、水、胆固醇等。但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物质的运输必须是要消耗能量的。自由扩散过程中分子运动的能量来自于膜两侧的浓度中所蕴藏着的势能,能够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跨膜运输的物质,一般都能溶于磷脂双分子层中,具有一定的脂溶性。自由扩散是细胞膜的一种简单的运输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吸收物质是被动的,主要取决于膜两侧的浓度差如左下图。

自由扩散的速度与膜两侧该物质的浓度成正比如右下图。另外自由扩散的速度还与该物质分

子的大小和脂溶性程度的大小有关。一般而言,分子越小,扩散速度越快,脂溶性越大,扩散速度越快。

(2)主动运输:其特点是被选择吸收的物质是由浓度低的一侧,通过细胞膜运输到浓度高的一侧,必需要载体蛋白质的协助才能完成,同时需要消耗新陈代谢所释放的能量,其原理如下左图。

例子:K +、Na +、氨基酸、葡萄糖等进入细胞等。(教材P 25)

运输速度物质浓度

再如海带细胞中的碘是海水中的1000倍,但海带细胞还在不断地从海水中吸收碘。这种将物质从膜的低浓度的一侧运输到高浓度,必须消耗A 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推动,主动地从环境中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出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主动运输对于活细胞完成各项生理活动具有重要作用。主动运输方式运输物质的速度与该物质的浓度的关系如右上图。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主动运输的速度随浓度的升高而增高,但达到一定浓度后,运输的速度就不再增加了,原因是细胞膜中运输该物质的载体数量有限,当载体饱和后,运输的速度也就不增加了。

2、细胞膜的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1)定义: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是指:细胞膜能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它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2)原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磷脂双分子层对某些物质的不透性;二是运输物质的载体具有专一性。

实验证明:用带有小孔的隔板把水槽分成左右两室,把磷脂分子引入隔板小孔,使之成为一层薄膜。水槽左室是不加K+的溶液,右室是加入含有K+的溶液。如下图,

发现K+不能从右室通过磷脂双分子层进入到左室。但

在膜上加入少量的缬氨酶素(一种由12个氨基酸组成的多

肽),K+就能从右室进入左室。着说明缬氨酶素起到了K+的

载体的作用。如果在右室加入Na+,则Na+不能从右室通过

膜进入左室,这说明缬氨酶素不能作为的Na+载体,说明载

体具有专一性,即一种载体只有运输同一种物质或同一类的物质。

3、细胞的内吞作用和外排作用。

(1)内吞作用:是不能穿过细胞膜的一些大分子物质、颗粒和蛋白质等进入细胞内的一种方式。

(教材P25)

(2)外排作用:与内吞作用相反,有些物质在细胞膜内被一层膜包围,形成小泡,小泡逐

渐移到细胞表面,小泡膜与细胞膜融合再一起,并且向细胞外张开,使内含物质排出细胞外。细胞通过外排作用向外分泌物质。

三、细胞壁:

1、主要功能是对植物细胞起支持和保护作用。

2、主要成分:纤维素和果胶。

植物细胞和微生物细胞的细胞膜外面有一层细胞壁,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植物细胞壁的成分和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细胞壁的成分是不同的。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和果胶,但微生物细胞壁的成分不是纤维素和果胶,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胞壁酸);

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虽然它们的成分不同,但它们的基本功能是一样的,都是对细胞起支持作用。

四、课堂练习:

五、后记:

第课,课题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

第课时,课型复习。总序第个教案。编写时间执行时间

教学目的与要求:1、理解细胞质基质的成分与功能;

2、能应用细胞器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功能及其关系;

3、知道细胞结构的统一性。

重点难点:1、叶绿体、线粒体的基本结果和主要功能;

2、其它细胞器的主要功能。

教具:幻灯片、挂图、模型。

教学程序:(导入)对真核细胞而言,细胞质是指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全部原生质。包括稳定形态结构的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在光学显微镜观察,看到的细胞质是均匀透明的胶状物质。活细胞中的细胞质处于不断流动的状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明了放大几十万到几百万倍的电子显微镜后,在电镜下细胞质中不仅有液态的基质,还有一定形状和结构的细胞器,它们悬浮在细胞质的基质中。即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挂图显示)

主要成分:水、无机盐离子、脂类、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各种酶等;一、细胞质基质主要功能: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提供必需的物(液

态)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如提供A TP、核苷酸等。

(一)细胞质基质:含有复杂的成分,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也为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提供原料。

细胞质基质中含有水、无机盐离子、脂类物质、糖类和核苷酸等,还有许多酶。细胞质基质不仅为新陈代谢提供场所,而且也为新陈代谢提供原料和一定的环境条件。如为新陈代谢提供A TP、氨基酸、核苷酸、糖类等,同时细胞质基质中稳定的PH值和离子环境也是进行新陈代谢的必要条件。

(二)细胞质基质中悬浮着许多细胞器。

二、细胞器:是悬浮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有相对稳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很小颗粒,如线粒体、

叶绿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核糖体、中心体和溶酶体等。

(一)线粒体:两层膜,呈椭球形。

1、分布:动植物细胞中。

2、大小:一般直径在0.5~1.0um、长度在1.5~3.0um。

3、功能:活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提供能量[化能转换器,喻为“动力工厂”,(95%)]。

例子:生长旺盛的细胞或生理功能活跃的细胞中,线粒体多,如肝细胞中可达2000个,

一般为几十个到几百个;鸟翼的肌原纤维、精子尾部基端多等。

线粒体一般是均匀分布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但它在活细胞中能自由移动,往往细胞内新陈代

谢旺盛的部位较集中,如受精卵的分裂面附近较集中。

4、结构:(挂图显示)

(1)显微结构:呈粒状或棒状。

(2)亚显微结构:

①外膜:隔开细胞质基质;

双 膜

②内膜:向内折叠成嵴,增大内膜面积; 结 构

③嵴:分布有基粒;

④基粒: 含有多种

⑤基质:含有少量DNA 、RNA 。 有氧呼吸酶

注:1、线粒体的内膜和外膜在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上都有差异。如膜中的蛋白质的含量、脂类的种类和分布上都有差异。外膜的磷脂含量比内膜高2~3倍,内膜中的蛋白质含量比外膜高2~3倍。外膜的通透性比内膜高得多,为线粒体与周围细胞质之间进行充分的物质交换提供了条件。内膜的通透性小,可使催化三羧酸循环(有氧呼吸的主要过程之一)的复杂的酶系统留在内膜的间隙中,保证呼吸作用的正常进行。

2、线粒体中有少量的DNA 和RNA ,与线粒体的遗传有关。

3、细胞中线粒体数量特征:细胞中线粒体数量的多少与细胞的能量代谢水平成正比。

细胞中线粒体数量通常是几百到几千个。但不同的细胞,线粒体的具体数量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线粒体数量的多少与能量代谢的旺盛程度成正比,能量代谢率越高,线粒体的数量越多。如心肌细胞中的线粒体数量比骨骼肌多,每一个线粒体中嵴的数量也多,这是因为心机细胞能量代谢率比骨骼肌高。植物细胞消耗的能量一般比动物细胞少,所以植物细胞中线粒体也比动物细胞少。

叶绿体:两层膜,是细胞中最大的细胞器,一般直径在4 ~6um 、厚度在2~ 3um ;它只存在于绿色植物见光部位的细胞中,如叶肉细胞中、幼嫩茎的皮层细胞等。在不见光的部位,如植物的根、茎和果实的内部组织等处的细胞中不具有叶绿体,但具有贮存淀粉、油滴等物质的白色体。高等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一般呈椭球形或球形。但不同的植物也有一些差别,特别是低等的藻类植物中,如衣藻细胞中的叶绿体呈杯状,水绵细胞中叶绿体呈带状。叶绿体的数量在高等植物细胞中一般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依植物的种类和光合作用旺盛的程度而有所不同,但在很多低等植物细胞中数量很少,甚至只有1个,如衣藻和水绵就只有一个叶绿体。

1、叶绿体结构:(挂图显示)

(1)显微结构: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模型显示)

(2)亚显微结构:属于双层膜结构特征。

①外膜:隔开细胞质基质; ②内膜:光滑

在囊状结构的薄膜上有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和酶;

基粒之间充满了基质。

双膜,透明,有利于透过阳光

④基质:含有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和少量DNA、RNA。

2、叶绿体的成分:

(1)含有少量的DNA和RNA,存在于叶绿体的基质中,与叶绿体的遗传有关;

(2)色素,如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等,主要分布在叶绿体的基粒中,色素的作用是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

(3)含有大量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主要分布在基粒和基质中。

3、叶绿体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叶绿体的色素吸收了光能后,通过一系列的变化过程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出氧气。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这些有机物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有机物的来源和能量来源。

(三)内质网:单层膜(模型显示)

1、分布:绝大多数动植物细胞中;

2、结构: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外连细胞膜,内连细胞核,附着有多种酶;

粗面型内质网:附有核糖体,排列也比较规则;

3、分类

滑面型内质网:无核糖体附着,比较光滑,排列也不规则。

4、作用:喻为有机物合成的“车间“。

(1)增大了细胞内的膜面积;

(2)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的通道;

(3)与蛋白质、脂类、糖类的合成有关:粗面型内质网上有核糖体,所以其主要功能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滑面型内质网则与脂类、糖类的合成有关。

(四)核糖体:无膜,椭球形的粒状小体。

(1)分布:附着在内质网上(叫固着核糖体)或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叫游离核糖体);

(2)成分:RNA + 蛋白质,且它们的比例接近于1∶1。

(3)功能:将氨基酸合成为蛋白质,即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喻为蛋白质的“装配机器“。

根据细胞生物学家的研究,现代已知,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和游离于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所合成的蛋白质有所不同。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主要是合成某些输送到细胞外面的分泌蛋白质,如抗体酶原或蛋白质类的激素等;游离于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多数是分布在细胞基质中或供细胞本身所需要的蛋白质分子(如酶分子),也合成一些特殊蛋白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等。因此,分裂活动旺盛的细胞中,游离核糖体数目就比较多,而且分布比较均匀,这一点已经被用来辨认肿瘤细胞的标志之一。

(五)高尔基体:单层膜。

1、分布:动植物细胞中,细胞核附近;

2、形态结构:高尔基体是单膜结构,是由一些紧密地重叠在一起的囊状结构,有些膜紧密地

重叠成片状的扁平囊泡或囊泡结构。

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不能合成蛋白质,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

3、功能:运。喻为蛋白质的“加工厂”,如唾液淀粉酶的形成,消化酶的分泌等;

植物细胞中,在细胞分裂时与新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六)中心体:无膜,在细胞核附近。

1、分布:动物细胞与低等植物细胞中;

2、结构:由两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及其周围物质组成;

3、功能: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七)液泡:单层膜,植物细胞中的泡状结构,成熟植物细胞中液泡很大,可占90%。

1、分布:植物细胞;

2、结构:表面的液泡膜是一层膜,内有细胞液,含有有机酸、生物碱、糖类、无机盐、蛋白

质等物质,可达很高的浓度。

平时我们吃甘蔗、西瓜等时,有很多汁,这些汁就是细胞液。甘蔗很甜,是因为甘蔗的细胞液中含有很多蔗

糖;梅子很酸,是因为梅子果肉细胞液中含有较多的有机酸;生的柿子吃后很涩,这是因为柿子的果肉细胞液中含有单宁的缘故。很多果实和花瓣的颜色是由细胞液中的色素引起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种色素是花青素,性质是碱蓝酸红,中性时是紫色。大多数花是红色,因为大多数植物的细胞液是酸性的,但也有些花是蓝色,如牵牛花,说明其细胞液是呈碱性的。而白色的花是因为其细胞液中没有色素。

调节细胞内环境,保持渗透压(即与渗透吸水有关);

3、功能:与代谢产物贮存有关;

显示花、叶、果实的颜色,除了绿色以外的大多数颜色由它产生。

(八)溶酶体:单层膜。

1、结构特点:是一种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

2、功能:内含有很多水解酶,能分解多种物质。是细胞内的“酶仓库”和“消化系统”。

溶酶体具有很多重要的功能。如白细胞具有免疫功能,其中的嗜中性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吞噬细菌,将细菌吞进细胞内后就是由溶酶体中的酶将其破坏和分解的;细胞内变性失活的蛋白质也是由溶酶体将其分解的;

动物体内衰老死亡的细胞也是由巨噬细胞吞噬,通过其内的溶酶体将其分解;如果细胞内的溶酶体大量破裂,就会导致整个细胞破坏解体,这种现象称为细胞的“自溶”。如蝌蚪转变成青蛙的过程中,尾巴的消失就是通过尾巴细胞中的溶酶体破坏,细胞自溶造成的。

第课,课题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第课时,课型复习。总序第个教案。编写时间执行时间

教学目的与要求:1、能掌握真核细胞的细胞核的结构和主要功能;

2、理解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

重点难点:1、真核细胞的核膜和染色质;

2、原核细胞中核区的结构特点。

教具:幻灯片、挂图。

教学程序:(导入)变形虫是原生动物门的一种单细胞动物,是真核生物。生物学家将变形虫的细胞核取出,使其形成只含有细胞质和只含有细胞核的独立的两部分,然后分别对这两部分进行单独培养。结果发现:只含有细胞质的部分在培养了一段时间后死去;而只含有细胞核的部分,基本上也不能单独培养。这个实验证明:细胞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每个部分都有它的生理功能。前面我们已复习了细胞膜和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习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板书课题)

三、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核是真核细胞内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结构,是细胞遗传与代谢的控制中心。每一个真核细胞通常只有一个细胞核,也有的细胞有两个以上的细胞核,如骨骼肌细胞。也有极少数细胞没有细胞核,如高等植物韧皮部成熟的筛管细胞和哺乳动物的红细胞等少数细胞。

细胞核的形状、大小、数量各不一样。细胞核的形状,最常见的是球形、卵形的,高等动植物的细胞的直径一般在5~20um,(常为7um左右)。

一、细胞核的结构:(P32)

用电镜观察经过固定,染色的有丝分裂间期的真核细胞,可看到细胞核的主要结构有核膜,核仁和染色质等。

(一)核膜:(双层膜)附有多种酶。(挂图显示)

1、结构:由内外两层膜组成,包围在细胞核的外面;其上有核孔,核孔是大分子物质和小颗粒

物质的通道,如信使RNA。

2、成分: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

3、功能:

(1)起屏障作用,把核内的物质(主要是DNA)与细胞质分开;

(2)控制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信息与物质交换。

①离子和水分可以自由通过核膜;

②单糖、二糖、氨基酸、核苷酸、组蛋白质、RNA酶、DNA酶等小分子物质可以自由通过核

膜;

③大分子物质和小颗粒物质的交换,如r球蛋白质、清蛋白、核糖体的大小亚基、RNA等进出

细胞必需由核孔通过。

核膜是一种双层膜结构,具有内外两层膜,外膜常与内质网相连接,其上常附着有很多

的核糖体。核膜并不是完全连续的,有很多部位内外膜融合形成环状开口,称为核孔,核孔不是简单的开口,其上有蛋白质,形成一个复杂的核孔复合体。核孔直径约为70~80nm,核孔中间通道的直径约为9nm。核孔是细胞质和细胞核之间大分子(如蛋白质、RNA等)物质的通道。核膜对一些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各种离子等可以通过跨膜运输作用通透核膜,但大分子物质必须通过核孔。核膜上核孔的密度和总数因细胞种类的不同而异。在转录活动慢,蛋白质合成少的细胞中,核孔少;反之,在转录活动旺盛,蛋白质合成多的细胞中,核孔的数量就多。(二)核仁:与核糖体的合成有关。

在细胞核内常有一个或几个核仁,是细胞核内最显著的结构,因为它的折光性较强,与细胞的其它结构很容易区分。核仁通常是匀质的球形小体。在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核仁周期性地消失和重现(出现)。

核仁的大小、形状和数目随生物的种类、细胞类型和细胞代谢状态而变化。蛋白质合成旺盛、活跃生长的细胞,如分泌细胞、卵细胞的核仁大,可占总核体积的25%。不具蛋白质合成能力的细胞,如肌肉细胞、休眠的植物细胞,其核仁很小。

(三)染色质:细长的丝状,交织成网状,分裂间期,不可数。

(1)定义: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醋酸洋红溶液或龙胆紫溶液)染成深色的物质。

(2)成分:主要是DNA和蛋白质;

(3)特点:是细胞分裂间期遗传物质存在的特定的形态。

(四)染色体:分裂期,可数。

在细胞分裂期,每一条染色质细丝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形成一条圆柱状或杆状的染色体,是细胞分裂期遗传物质存在的特定形态。

因此,染色体和染色质是细胞中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二、细胞核的主要功能:

从细胞核的结构可以看出,细胞核中最重要的结构是染色质,而染色质的组成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分子和DNA分子,又DNA分子又是主要遗传物质。当遗传物质向后代传递时,必须在核中进行复制。所以,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

1、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

遗传物质经复制后传给子代,同时遗传物质还必须将其所控制的生物性状特征表现出来,这些遗传物质绝大部分都存在于细胞核中。所以,细胞核又是

2、细胞遗传物质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例:①克隆羊——“多莉”的产生②变形虫的去核和重新置核③成熟的红细胞等。

所以,细胞核在细胞生命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

[阐述] 大量科学实验表明,在真核细胞中,凡是失去细胞核的细胞,既不能生长也不能分裂,如成熟的红细胞、植物韧皮部中筛管细胞等。人工去核后的细胞也不能活多久。离开

细胞质的细胞核成活时间比离开细胞核的细胞质成活的时间还要短。如变形虫去除细胞核以

后,细胞质的代谢逐渐减慢,运动也减慢并且逐渐趋于停止,最后死亡,但当在死亡之后移植一个新的细胞核后,又能恢复生命活动。离开细胞质的细胞核将很快死亡。这些实验都表明了,生物体的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是在细胞核和细胞质共同作用下完成的。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正常的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三、小结:上面我们主要学习了细胞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值得注意的是,细胞的各个部分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实际上一个细胞就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见资料P20)

四、学会画动植物细胞的结构示意图:

第课,课题细胞增殖(2课时)

第课时,课型复习。总序第个教案。编写时间执行时间

教学目的:

重点难点:1、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2、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

教具:挂图。

教学程序:(导入)细胞增殖是生命的重要特征,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像生物体那样,也要经过生长、发育、衰老、死亡这几个阶段。对单细胞生物来说,能够以细胞分裂的方式产生新的个体;对多细胞生物来说,能够以细胞分裂的方式不断地产生新的细胞,补充体内衰老的、死亡的细胞;多细胞生物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受精卵通过细胞的分裂和分化,最终发育成一个新的多细胞个体;多细胞生物还可以通过一种特殊的细胞分裂方式(减数分裂)产生生殖细胞,通过有性生殖方式繁殖后代。通过细胞分裂还可以将复制的遗传物质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所以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一、细胞分裂

(一)意义: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资料P23)

(二)方式:有丝分裂(主要)、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二、有丝分裂:(细胞分裂的主要形式)

(一)细胞周期:

1、细胞周期的概念: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

止。(教材P3)

注: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的时间约占细胞周期的90~95%,分裂期约占细胞周期的5~10%。不同生物体的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所需的时间是不同的。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 【篇一: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1 内容地位 本节为(北师大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2遗传与进化》第6章的内容。以遗传病的病理、危害、诊断和预防为线索,主 要讲述人类遗传病常识性知识与基因的分离定律、染色体变异、“伴 性遗传”等相关内容联系密切。本节活动较多:一个边做边学,一个积 极思维,一个知识海洋,一个尝试调查人类的遗传病,一个拓展视野。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人类的许多疾病受遗传物质控制,能在 上下代之间传递,而且多数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手段,只能采取各种监测、预防措施,因此禁止近亲结婚,在婚前进行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就显得 尤为重要。通过此部分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素养,指导他们 科学的认识遗传病,对于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有重 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①概述人类遗传病的类型;②举例说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遗传病;③说出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方法。 2.2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染色体剪贴配对操作理解先天智力障碍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②通过苯丙氨酸耐量试验,理解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认识到近亲结婚的危害性和婚前检查的重要性。在进行遗传调查和实验活动中,善于从自已亲身经 历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和进行自主性探究,养 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培养勇于创新与合作的科学精神。 2.4 重点难点。①重点: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以及遗传病的监测和 预防;②难点: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 2.5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调查法、辩论法、讨论学习法、赏识性评价;②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 3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第一小节):引言 教师活动(第一小节):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和医药卫生条件的改善, 人类传染性疾病已得到控制,而人的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集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能力方面: 1.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内环境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用具:幻灯片 五、课前准备: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 图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阅读思考引入新 课 〖板书〗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问题探讨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 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 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 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 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填空式提问〗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与 思考回答创造问 题情境, 引入新 课

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也是如此。 〖问〗单细胞生物是怎样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呢?多细胞生物呢?阅读思考回答 〔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问〗什么是体液? 〖引导提示〗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 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1.体液的成分和组成呢?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阅读思考 回答 〔思考与讨论1〕 〖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 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 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 血浆组织液淋巴 同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 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学生讨论 后回答

北师大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册教案 1.1发现细胞 1.2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2.1.1质膜的结构与功能 2.1.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2.2.1叶绿体与线粒体 2.2.2其他细胞器 2.2.3细胞核 2.4细胞骨架与内膜系统 3.1水与无机盐 3.2糖类与脂质 3.3蛋白质 3.4核酸 3.5元素与生物大分子 4.1.1酶的化学本质及作用 4.1.2酶的特性 4.1.3环境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 4.2ATP 4.3.1细胞呼吸的类型 4.3.2细胞呼吸的过程 4.3.3影响细胞呼吸速率的因素 4.4.1光反应

4.4.2碳反应 4.4.3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5.1.1细胞周期 5.1.2细胞的分裂 5.2细胞的分化 5.3细胞的衰老与死亡

发现细胞 【教材分析】 该节课主要包括发现细胞的科学发现历程,细胞学说的建立及主要内容,最后介绍科技进步促进细胞生物学的发展,科学史的内容较多,相对比较枯燥,结合初中知识及插图,引导学生抓住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与细胞发现及细胞生物学学科发展的相关性。【教学目标】 了解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了解技术进步对细胞生物学发展的重要性;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认同科学探索是一个曲折渐进的过程,科学发现需要理性思维和实验的结合,科学发现的过程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教学重难点】 细胞学说及细胞生物学的发展 【教学过程】 学的活动2 学生结合初中知识,回答问题。 学的活动3 学生阅读教材P2-3,完成表格 的填空。

教学板书设计 发现细胞 1.细胞学说的建立及主要内容 2.细胞生物学的发展 【教学反思】 此节课的内容比较少,且重点在于科学史的介绍,内容相对简单,注重在介绍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细胞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摸索生物实验及生物探究的意识。

人教版教学教案高中生物《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吴卫红214002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1)第5章第3节内容。现代教育观认为,知识不仅是一种静止的“状态”,更重要的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分析、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甚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学生质疑、探究、思悟为主体,以教师点拨、辨析、归纳为主导,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以达事半功倍的效果。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具有丰富的科学素质教育功能。现代生物学关于实验探究式教学的思想是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设计、操作过程,获得具体的经验,从而达到形成、巩固并扩充科学概念和理论的目的。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特点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是第五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节内容需要2课时完成。第一节课为探究实验活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第二节课学习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以及细胞呼吸原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实例。学好本节内容,便于学生加深领会该细胞之所以能够经历生长、增殖等生命历程,是与能量的供应和利用分不开的。 生物学的每一个概念、理论、思想的提出都要依靠大量的观察和实验。高中生物实验分两种类型,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包括研究性课题),由于后者更能体现探究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运用生物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更能体现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的实验,为下一节课学习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以及细胞呼吸原理铺设道路。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理解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的实验原理,了解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分析实验结果,能比较生物进行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条件和产物,掌握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 2.2技能目标:通过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让学生学会实验探究的方法,学会检测酒精、二氧化碳等细胞呼吸产物,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培养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与对策

高中生物酶优质课教案

酶 基本要求 1.描述酶的发现过程,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完善的观点。 2.说明酶的本质与特性以及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认同生命活动的复杂性。3.举例说明酶的专一性和高效性,逐步形成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进行“活动:探究酶的专一性”时,尝试对假设中的重要变量下操作性定义,在教师指导下设计比较可行的实验方案,对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估。 5.分析酶的催化作用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说明 “小资料:辅酶”及“课外读:酶的应用”只作为背景资料供阅读,不要求记忆或掌握具体内容。 教学方法 “第三节酶”教学重点是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教学难点是酶的催化作用原理以及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学生对酶的认识有限,但对催化剂的作用比较熟悉,在教学中以学生已掌握的无机催化剂的知识作为切入点,通过进行过氧化氢在生物催化剂与无机催化剂作用下的反应速度的比较实验,证明“酶的催化效率”,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介绍了酶的概念和成分,使学生对酶有一个总体的印象,再举例说明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和机理,以及酶催化作用的特性。 教学过程 【引入】有时候我们书面骂人时,会说某某人饭桶,我们每天早上、中午、下午一日三餐吃下去,大部分营养物质被消化吸收了。 【提问】这里消化吸收必须依靠什么啊?消化酶 【承接】酶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提问】1.1773年意大利斯帕兰札尼实验,把肉装在金属丝制的笼子里的目的

是什么?避免发生物理性消化。 【提问】笼内的肉消失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胃液中有一种能消化肉的物质,可以和肉发生化学反应。 【小结】这种能消化肉的物质后来被证实是消化酶。 【承接】消化酶最早被发现,我们再来看酿酒,酒精发酵要用到的酶。 【提问】科学家巴斯德与李比希对酒精发酵的争论焦点是什么? 酒精发酵需要的是酵母细胞还是只要酵母细胞中的某种物质。 【提问】之后谁设计实验验证,得出了什么结论?毕希纳发现利用无细胞的酵母汁就可以进行酒精发酵。毕希纳证明酒精发酵是酵母中的某种物质。 【承接】那么酶的本质是什么呢? 【提问】1926年萨母纳尔得到脲酶(分解尿素的酶)结晶,发现其本质是什么?蛋白质。 【讲述】绝大多数酶本质都是蛋白质 【承接】酶的本质都是蛋白质吗? 【提问】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发现一些RNA分子也有催化能力,这一事实说明什么? 极少数酶是RNA 【讲述】这些酶称为核酶 【表格小结】我们对酶的本质进行总结 【提问】那么酶在我们生物体内有什么作用呢?催化作用 【小结】所以我们给酶下个定义: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质。【提问】酶作为催化剂能使反应在什么条件下进行?常温下 【提问】为什么没有酶,氧化分解有机物需在高温下进行呢?降低了活化能。【呈现图片】 【提问】什么是活化能?反应物分子活化所需要的能量。 【承接】酶作为生物催化剂怎么实现它的催化作用呢? 【呈现图片】 【提问】哪个是酶?哪个是底物?如果底物是2个氨基酸,产物是什么?二肽【提问】你能描述这个过程吗?酶与底物结合,形成酶-底物复合体。酶-底物复合体形状发生改变。

高中生物试讲教案

高中生物试讲教案 【篇一:教师招聘测试:高中生物细胞呼吸试讲经验交 流】 教师招聘测试:高中生物细胞呼吸试讲经验交流 对于高中理科学生来言,生物对于理性思维的考生来说不好理解的,之前我们对和生物的定义是理科,但对于生物单纯的学科来说,生 物其实是文科。所以对于对于理科学生来说,高中生物还是比较难得,生物对学生的定义理解和知识性的抽象思维都是很大的考验。 今天我们来交谈一下在生物试讲中的一个有氧呼吸的一个过程,首 先介绍一下本篇教材,开始介绍了细胞呼吸的一个定义,接下来又 通过探究酵母菌的形式,来告诉学生细胞是有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这个是这探究就是课文的一个导入,之后,讲解了有氧呼吸的一个 过程以及反应场所,以及无氧呼吸的一个过程以及反映场所。 接下来,我们谈谈一下对于学生十分钟试讲的一个教学选择,对于 这堂课的一个重点就是告诉学生atp是如何产生的,针对内容的选择,我们要选择有内容要有难度,还有考生本身对着这块知识有十 分的了解,自己能把控的了的。有氧呼吸核无氧呼吸来对比,有氧 呼吸反应更加复杂,而且知识点更多,但有氧呼吸有相对考生老的 基础知识的储备考验还不是十分的大,所以我们可选择有氧呼吸, 主要讲的内容我们确定之后,就要想开头的探究到底要不要讲,针 对于这个探究来说,我们要讲课程十分钟讲不完探究和有氧呼吸的,不讲我们就要有一个合理的处理方法,那么我们就要采用第二课时,针对导入方法我们也要有所调整,只能采用温故知新的导入方式, 再导入的时候我们可以不光复习一下细胞呼吸的定义和探究,还可 以复习一些线粒体的结构,这样可以更突出我们的专业知识的扎实。 在讲授的部分,本堂课的课型是高中必修一的知识,可能不好设计 互动,我们可以采用让学生先自学,然后小组讨论,最后采用提问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册教案

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2、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方面: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 3、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教学设计

第 2 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教材分析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是新课程标准高一生物第1章第2节的内容,在学习了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认识到细胞是组成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但这个基本单位到底有些什么样的特点及共性却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细胞的性质有更深的了解。同时,也为日后学习细胞中的各种成分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是本册书中承上启下的关键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⑴掌握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⑵说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与联系 ⑶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2. 能力目标: 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 ⑴认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⑵激起同学们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培养合作交流、独立思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及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的敏锐视角。 三.教学重难点 ⑴教学重点: ①学习怎样使用高倍显微镜显微镜的使用贯穿于整个生物学习的过程中,本课是学生进入高中生物学习后第一次使用显微镜,所以要把基础打好。 ②分清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这是细胞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特殊体现。 ③细胞学说的内容。这是学好本册的基础。 ⑵教学难点: ①区分出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异同。这是一个化抽象为具体的过程,需要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②充分理解什么是细胞学说。这是一个高度概括的内容,引导学生用“开拓、继承、修正、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理论。 四.课时安排:2课时,1 课时完成观察细胞的实验,1 课时完成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以及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学习。 五教具准备显微镜、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 结合课本上的问题探讨进行: 展示多种细胞图片(结合课本P7,添加学生感兴趣的一些图片) 讨论: (1)请说出上图各表示的是什么细胞?它们共同的结构有哪些?神经细胞、红细胞和白细胞、正在分裂的植物细胞、口腔上皮细胞、洋葱表皮细胞等。它们都含有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等,植物细胞有细胞壁。 (2)你能从中举出一两个例子,说说造成细胞不同形态结构的原因吗?在生物体内所处的位置不同,功能也不同,这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 板书标题] 观察细胞 学生自学,回忆使用初中有关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教师示范,师生一起学习 1.有关显微镜的基础知识 ⑴目镜与物镜、低倍镜与高倍镜

最新高中生物教案电子版

高中生物教案电子版下载 教学目的与要求:1、使学生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理解生物的应激性、适应性及反射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1、生物的基本特征; 2、生物的应激性、适应性及反射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幻灯片。 教学程序:地球从诞生至今大约有46亿年了。在这46亿年中,生物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生机盎然,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 也正因为有了这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使地球上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同各种各样的生物息息相关。在现代社会,生物科学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学习生物科学,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要。 一、生物科学: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生物体都具有以下特征: 物质:蛋白质、核酸; 1 、共同的物质基础 结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实质:活细胞中全部有序化学变化的总称; 2、新陈代谢自我 更新过程 分解自身物质→排除废物;放能; 定义:对刺激发生反应,以适应环境; 3、应激性实例: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 与适应性的关系:应激性是生物产生适应性的生理基础。 注:应激性:生物对刺激反射:是指多细胞高等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所发生的反应。可见,反射是应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激性的一种表现形式,隶属于应激性的范畴。 适应性: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现象。动物对各种 刺激发生的反应的应激性也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现象,植物的 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等生理功能也是一种适应。生物体所表现出的适应 特征,通过遗传传给后代,并非生物接受刺激后才产生的。这是与应激性不 同的。应激性、反射属于生物的适应性,但并不是所有的适应具应激性。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全册) 第1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3.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想一想:“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仔会打洞”体现了一种什么现象? 大家请看章引言,有何感想? 以“问题探讨”引入。 二、新课教学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2~4 教师列出如下提纲:(投影显示) 1.了解孟德尔简历。 2.孟德尔试验的研究方法是什么?选用什么材料?纯系亲本的杂交技术怎样进行? 在学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点拨: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动力。孟德尔的研究成果就是最好的例证。 (2)孟德尔用避免外来花粉干扰的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豌豆纯合植株进行杂交试验,这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设疑:什么是杂交法? 教师出示人工异花传粉挂图,并与学生一起回忆:受精作用、胚珠发育成种子,直到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从而理解杂交试验法。 教师最后强调:孟德尔在试验中发现豌豆一些品种之间具有易于区分的、稳定的性状,如茎的高与矮、种子形状的圆粒与皱粒。从而引出相对性状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最后归纳理解相对性状要从三点出发: (1)同种生物; (2)同一性状; (3)不同表现类型。 教师出示:豌豆相对性状的挂图。 学生观察后得出:不同品种的豌豆同时具有多对相对性状。 提问:在人体上存在哪些相对性状? (答:有耳垂和无耳垂,单眼皮和双眼皮,蓝眼和褐眼……) 再提问:孟德尔开始是否对图示中所有相对性状同时分析呢? 学生回答:否。(这是孟德尔成功的又一重要原因)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学生阅读教材P4、5。 教师出示挂图: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的杂交试验。 讲述:用纯种的高茎豌豆和纯种的矮茎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无论正交还是反交,杂交后的第一代(简称子一代,用F1表示)总是高茎的。 提问:子一代为什么全是高茎;矮茎性状哪里去了? 学生回答:(略) 讲述:带着这个疑问,我们看看孟德尔是怎样做的。他让子一代高茎豌豆自交,得到的子二代植株中既有高茎也有矮茎。 提问:子二代出现的两种性状,能提示我们什么? 学生回答:矮茎性状在子一代中并没有消失,只是没有表现出来。 教师讲述:孟德尔把杂种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如高茎;把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隐性性状,如矮茎。子二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在遗传学上叫做性状分离。同时孟德尔对子二代两性状的株数进行了统计分析,他发现,在所得到的1064个子二代豌豆植株中,有787株是高茎,277株是矮茎,高茎与矮茎的数量比接近3∶l。请同学们注意这个比例。 设疑:豌豆的其他相对性状杂交情况如何呢? 教师出示:孟德尔做的豌豆杂交试验的结果投影。学生观察、比较,发现杂交子二代都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3∶1,具有规律性。 三、课堂练习 1.孟德尔杂交试验选用什么材料?为什么? 2.什么是相对性状?以人为例举例子。 3.下列各组中属于相对性状的的是() A.狗的长毛与黑毛B.羊的白毛与牛的黄毛 C.桃树的红花和绿叶 D.人的双眼皮和单眼皮 答案:1.略2.略3.D 四、布置作业 1.P8练习题第一题。 2.纯种甜玉米和纯种非甜玉米间行种植,收获时发现甜玉米果穗上有非甜玉米籽粒,

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套教案

新课程高中生物必修1 全套教案 目录 第1章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第4节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 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细胞的增殖 第2节细胞的分化 第3节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第4节细胞的癌变

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 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和阅读课文中的访谈录,以问题引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生物学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从访谈录中,你认为造就了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阅读完了这些资料,你觉得对于你学习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启发呢? (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必修: 1.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 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 2.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生物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相关领域的成果,各个学科之间的边界已经模糊,而出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生物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互动,更加 是能力培养和思维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

高中生物细胞衰老和凋亡优质课教案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一.教材分析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浙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四章“细胞的生命历程”这条主线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学习了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内容之后,已经对抽象的细胞生长发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而细胞衰老和凋亡则是细胞生命历程中的另一阶段,它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正常现象,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是“探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学生熟悉的是个体衰老,而对于细胞的衰老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那么个体的衰老和细胞衰老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细胞衰老后有什么样的特征?细胞在经历分裂,生长,分化,衰老,以及最终的死亡的过程中,还伴随着其他细胞凋亡的过程,那么细胞凋亡和死亡之间又有何差别?这一连串的问题最终构成了这一节内容的主线,同时也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获得细胞衰老的特征,及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区别的基础知识 了解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探究细胞分化的特点,细胞全能性概念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方法和生物学素养 (三)情感目标 了解我国的年龄结构,正确认识我国老龄化的状况,关爱他人。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逐步养成质疑、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1)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细胞衰老的特征。 (2)细胞凋亡的含义。 2.教学难点:细胞凋亡的含义以及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 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第三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一、细胞衰老 1.个体衰老和细胞衰老之间的关系 2.细胞衰老的特点 二.细胞凋亡 1.凋亡的意义 2.凋亡的例子 八、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卷

高中生物选修3教案

第一章基因工程 一.基本工具 (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1.分布:原核生物 2.作用: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在特定部位 进行切割,使两个核苷酸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 3.作用结果:产生黏性末端或平末端 (二)DNA连接酶 1.分类(1)E.coliDNA连接酶来源:大肠杆菌 功能:只能连接黏性末端 (2)T4DNA连接酶来源:T4噬菌体 功能:连接黏性末端和平末端 2.作用:将DNA连接起来 (三)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载体 1.条件(1)具有多个限制酶切割位点,供外源基因插入 (2)可自我复制或整合到染色体DNA中进行同步复制。 (3)具有标记基因,供重组DNA的鉴定和选择 2.种类:λ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质粒 质粒:双链环状DNA分子,最常用,要人工改造 二。基本操作程序 (一)目的基因的获取 1.目的基因:编码蛋白质的基因或具有调控作用的因子 2.获取方法(1)从基因文库中获取 **基因组文库,部分基因文库 (2)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 (3)化学方法直接人工合成:基因小,核苷酸序列已知(二)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核心步骤) 1.目的(1)稳定存在,遗传给下一代 (2)表达和发挥作用

2.结构:启动子、目的基因、终止子、标记基因、复制原点 **启动子: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驱动基因转录 **终止子:使转录在所需要的地方停止; **标记基因:鉴别受体细胞中是否含目的基因。 (三)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1.转化: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且在受体细胞内 维持稳定和表达 2.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1)农杆菌转化法(2)基因枪法 (3)花粉管通道法 3.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显微注射法 4.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Ca+处理使细胞处于感受态 **原核细胞特点:繁殖快,单细胞,遗传物质相对较少(四)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1.分子水平的检测 (1)检测受体细胞中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2)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 mRNA:DNA分子杂交技术(3)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法 **检测成功会出现杂交带 2.个体生物学水平的鉴定:接种实验 三.基因工程的应用 1.动物、植物基因工程的成果 (1)植物:提高抗逆性、改良品质、生产药物; (2)动物:品种改良、建立生物反应器、器官移植; 2.基因工程药物:细胞因子、抗体、疫苗、激素; 3.基因治疗(1)概念: (2)方法体外基因治疗体内基因治疗 四.蛋白质工程的崛起 1.理论推测,人工合成 2.基因工程,蛋白合成(自然界没有的蛋白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套教案

人教版新课程高中生物必修1全套教案 第1章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第4节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 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细胞的增殖 第2节细胞的分化 第3节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第4节细胞的癌变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2.教学难点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三、教学策略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生物圈中的生物尽管多种多样,千姿百态,但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并且有的生物就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即使是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也必须依赖活细胞生活。因此,从宏观的生物圈逐级深入到微观的细胞,有利于学生用全局的、系统的观点来认识生物界。同时,从细胞到生物圈这些生命系统的各个结构层次,是本模块和其他模块将要逐一研究和学习的内容。 本节教学建议用1课时。 本节在教学上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选择SARS病毒作为“问题探讨”的素材,是基于以下两点理由。 (1)SARS病毒给人类的健康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是学生经历过并且相对比较熟悉的一类病毒,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病毒不是一个细胞,不具有细胞的结构,但它不能离开活细胞而独立生活,选择SARS 病毒侵害人体肺部细胞作为“问题探讨”的素材,有助于服务“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主题。因此,在教学时应注意将病毒与细胞联系起来,但不宜要求学生深入学习SARS病毒的相关知识。 教师可以展示SARS病毒的电镜照片或模式图、SARS患者肺部X光片示弥漫性阴影图,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习过的病毒的结构组成,并与细胞作简单比较。同时探讨教材中的两个问题,达成“像病毒那样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也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的认识。

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套教案

新课程高中生物必修1全套教案 第1章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第4节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 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细胞的增殖 第2节细胞的分化 第3节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第4节细胞的癌变 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 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和阅读课文中的访谈录,以问题引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生物学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从访谈录中,你认为造就了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阅读完了这些资料,你觉得对于你学习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启发呢? (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必修: 1.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 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 2.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生物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相关领域的成果,各个学科之间的边界已经模糊,而出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生物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互动,更加 是能力培养和思维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 第一章走进细胞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情感态度】: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难点: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是重点;说出生命系统的层次是难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课前准备:让学生收集关于冠装病毒相关的资料。

高中生物《生物进化的实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高中新课程理念之一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设计,教学时以蜗牛的体色变异为切入口,引起学生兴趣,引入新课。这一部分内容主要采取学生课下预习,应用“6+1”课堂模式,课堂上老师帮助学生分析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目标 1.解释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 2.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3.培养学生处理资料和数据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以事实或实验结果为依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种群、基因频率等概念; 教学难点: 1.基因频率的概念; 2.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借助多媒体手段,达到高效、简洁、直观的效果; 讨论交流:阅读讨论、全班交流,提高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___六、课时安排 课标要求 2 课时,由于本校实行高效课堂,故尝试 1 课时 七、 教学过程 1、导 应用蜗牛的有利变异提出问题 “中弱不胜触,外坚聊自郛 ”,这是苏东坡对蜗牛的描述,如果在蜗牛壳为黄色(aa )的群体中偶然出现一只棕色(Aa )蜗牛壳的变异个体,则棕色比黄色更不容易被敌害发现。思考:1.蜗牛的这种变异有利于生物进化吗?2.若棕色个体能很好地生 存下来,它体内的 A 基因如何才能传递给子代呢? 2、思 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完成,时间为五分钟。具体见导学案 阅读教材第 100-104 页,完成以下问题 (一)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 种群 (1)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 种群的概念:是指 。2.基因库与基因频率 (1) 基因库:一个种群中 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基因库。 (2) 基因频率: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 的比例为基因频率。 (二)生物进化的原材料1. 变异类型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可遗传变异来源 2. 可遗传变异的形成(1)形成:① ②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 。 (2)突变的有害和有利是相对的。衡量突变对生物体是否有利,要与 联系起来; 种群内具有某些突变性状的个体,在特定环境中表现出生存和繁殖优势。 (三)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因素 1. 自然选择: 。 2. 原因: 逐渐淘汰, 的逐渐积累。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1 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材分析 《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本节内容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内环境这一核心概念,而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这样,既可以和《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内环境这一概念,包括本节主要内容以及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等。该核心概念的构建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从个体层次看,本章内容与第2章的内容联系紧密。本章内容是理解第2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内环境稳态究竟是如何维持的,本章仅仅作简要交代,有关内容将在第2章作深入探讨。本章内容又不仅与第2章有联系:稳态是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共同特征,因此,本章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⑴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⑵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决方法] ⑴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图片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帮助学生对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感性认识。 ⑵通过资料分析讲解内环境理化性质。 ⑶将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⑴内环境的理化性质。⑵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决方法] ⑴同上。⑵结合图解讲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问题探究法。教具准备:挂图、多媒体课件、模型教具 六、学生活动 1、启发学生观察相关图片,帮助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2、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思考与讨论,资料分析等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环境及其理化性质的知识。 七、教学程序 (一)明确目标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导入: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来完成。 我们知道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可以直接从水里获取生存必需的养料,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那么人体的体内细胞,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呢?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学生阅读教材P2—3相关内容,教师设问: 1、什么叫体液? 2、血液全是体液吗? 3、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什么? 4、什么叫细胞内液? 5、什么叫细胞外液? 6、内环境是指什么?“内”的含义是什么?(“内”与“外”是相对的,从细胞来看,细胞外液属于其生活的外界环境,其内环境为细胞内液;而从人体来看,细胞外液是内环境) 7、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如何? 8、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9、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