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楼梦》的主题

《红楼梦》的主题

《红楼梦》的主题
《红楼梦》的主题

《红楼梦》的主题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序)

(隋邦森隋海鹰—源于《红楼人物之谜》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

《红楼梦》主题的庐山真面目是什么呢?胡适认为《红楼梦》反映了封建大家族“坐吃山空”并必然灭亡,新考证派认为借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破灭而反封建礼教与孔孟之道,蔡元培认为是反满排满光复汉族正统,新索隐派认为是“反清复明的民族主义”。笔者认为《红楼梦》主题是满蒙汉各族化干戈为玉帛、民族和解与国家统一。

《红楼梦》第一回: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

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

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

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堪入选,遂自怨

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黄山飞来石——红楼梦大荒顽石在汉族

文人心目中的形象。)

大荒顽石隐射元顺帝后裔与满清开国者孝庄文皇后,而蒙满都是少数民族,属于所谓胡族、夷族、蛮族的范畴,为何要在开篇伊始就与汉族女神女娲氏联系在一起?而且说元清玉玺(大荒顽石——通灵宝玉)是汉族女神所炼的呢?这是《红楼梦》作者的无奈,也是《红楼梦》作品的伟大之所在。

我们说《红楼梦》作者的无奈,是指元清玉玺(大荒顽石与通灵宝玉)确实是中华民族的传国玉玺,它源于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和氏璧”。

中国第一帝秦始皇获得了赵国的“和氏璧”,制成了一统天下的玉玺,铭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通灵宝玉”(清朝玉玺)的铭文曰“莫失莫忘,仙寿恒昌”。“金锁铭文”(后金金玺)为“不弃不离,芳龄永继”。

(秦始皇获得了赵国的“和氏璧”,制成了一

统天下的玉玺,铭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汉高祖刘邦使用的“汉玉”(贾母死

前正式交给了贾宝玉),孙坚与袁术获

得过的汉玺,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清使

用的国家神器,与和氏璧一脉相承。

忽必烈统一中国,这块国宝从临安

(杭州)南宋皇帝手里,传到元朝皇帝的大都(北京)皇宫里。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但始终没有得到过这个国宝。因为元顺帝北逃将它丢失在察哈尔蒙古的大青山(“大荒山青埂峰”)下了。

崇祯八年、天聪九年八月多尔衮从察哈尔蒙古获得汉玉,对当时的中国人包括《红楼梦》作者的震动极大。明朝崇祯末年李自成起义,席卷西北半壁,民谣云:“朱家麦,李家磨,做成一个大馍馍,送给对巷赵大哥。”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人心向背——朱明王朝气数已尽,李闯王不成气候,中原这个大馍馍,必须交给长城对面的“赵大哥”。所谓“赵大哥”,就是《红楼梦》里的“赵

国基”(赵国立国者、北宋赵匡胤、满

清多尔衮)与“秦业”、“秦钟”、“秦可

卿”——清太宗皇太极也。

(承德棒槌峰——崇祯八年、天聪九年八月

多尔衮从察哈尔蒙古获得汉玉,对当时的中国人

包括《红楼梦》作者的震动极大。)

宝玉指传国玉玺;金锁指后金金

玺。索隐派前辈早有论及:

(1)蔡元培《石头记索隐》云:“宝玉者,传国玺之义也。”

(2)孙渠甫《石头记微言》云:“正面‘通灵宝玉’四字即是‘皇帝之宝’四字,反面‘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字即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

(3)王梦阮《红楼梦索隐》云:“通灵玉及金锁赞文,均与传

国玺文相似,亦隐指身份处。”又云:“必令贾兰并中者,明其缵承

大宝也。”

(4)潘夏注解传国玉玺时,引用《三国志·孙坚传》云:“我们试一比较,‘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裴注引)不是‘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红楼梦语)的简写吗?”(引自《胡适红楼梦研究论述全编》)

(5)钱静芳《红楼梦考》云:“宝玉非人,寓言玉玺耳,故作者明言顽石也。”

(6)高阳、赵同、邱世亮等新红学派,也认为“通灵宝玉”是国家玉玺。

(7)王伯沆认为:“本书甚恶‘金’字。‘金’字不祥。是‘金’便不祥,莫草草。”

以上表明,蔡元培、孙渠甫、王梦阮、潘夏、钱静芳、高阳、赵同、邱世亮、王伯沆等前辈,都认为宝玉指传国玉玺,金锁指后金金玺,“金”字隐射不祥的后金。颜也之先生《红楼梦烛隐》第三节标题《通灵宝玉何所物,满清短命玉玺也;宝钗金锁何所物,后金传国金玺也》,直接取自王梦阮“通灵玉及金锁赞文,

均与传国玺文相似”的论点。红楼梦索隐派

前仆后继,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延

续。

(贾宝玉的通灵宝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指

代清朝玉玺。)

我们说《红楼梦》作品的伟大,是指

《红楼梦》记载了中国历史的一个部分,即明亡清兴部分。作者认为满清传国玉玺不是假的,是女娲氏炼石补天的真材料。而满清的皇帝是假的满族人(贾宝玉),是真的汉族人(文庙真人)。“太虚幻境”不是假的,它是中华民族的“大观园”,将来会光复为“真如福地”。明朝的皇帝(甄宝玉)因为骄奢淫逸、贪恋女色而必然亡国,但会浪子回头,东山再起,知过必改,精神可嘉(甄应嘉)。而将来灭亡的清朝也会有光明的出路:“福善祸淫,古今定理。现今荣宁两府,善者修缘,恶者悔祸,将来兰桂齐芳,家道复初,也是自然的道理。”

(薛宝钗的金锁——“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指代

后金金玺。)

《红楼梦》表达的这种大统一大融合

大团结的主题,是中华民族十分难能可贵

的精神财富。它从历史学与哲学上,解决

了辽金元明清定都北京后中国多民族的团

结统一问题。主张“老亲家”与异姓兄弟(甄

贾宝玉)要互相承认并互相尊重。

(故宫中和殿——故宫朝廷三大殿为太和殿、中和

殿、保和殿。“和”字是红楼梦的最高主题。中国期望和

谐、统一、安宁、繁荣。)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

妆”——乃《红楼梦》微言大义的高度概括。

作者打破了才子佳人花好月圆的巢臼,描写了人性与爱情毁灭的悲剧,提出了世法平等与爱情自由的人文主义理想。

《红楼梦》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在文学与史学上同时达到的两个高峰。在文学艺术上,大众看“公子红妆”,史家解“白骨如山”,将使《红楼梦》的价值大大提高,成为双面皆可照人的《风月宝鉴》,成为“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政治历史小说”,成为封建社会晚期的《大百科全书》。

只承认《风月宝鉴》的正面,不承认《风月宝鉴》的反面,将使《红楼梦》的价值大大降低。一本只有一面的爱情小说,不会吸引中国文人三百年,也不会让毛泽东说出“至少要看五遍”的话来。

(顺治皇帝改皇极殿为太和殿。故宫朝廷三大殿为太和

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字是红楼梦的最高主题。中国期望

和谐、统一、安宁、繁荣。)

《红楼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朝野上下

与满汉各方彼此妥协、心照不宣的产物。像《三

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一样,是一部朝廷基本认可的文学历史著作,至少朝廷对它的态度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红楼梦》问世三百年来,真正读懂其主题思想的,恐怕只有乾隆皇帝与毛泽东主席。他们站在政治、军事、历史、哲学与文学艺术

的高度,看清了《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乃是“假语存焉”(贾雨村),而满汉民族战争与宫廷政治斗争才是“真事隐去”(甄士隐)。毛泽东主席一针见血地指出:“曹雪芹把真事隐去,用贾雨(假语)村言写出来。真事就是政治关键,不能讲,于是用吊膀子(爱情)掩盖它。”

乾隆皇帝与同时代知识分子相比,有两大优势:一是他通晓《红楼梦》涉及的明亡清兴史与宫廷隐秘;二是别人进不了清皇宫,他却住在“大观园”(清皇宫)里。他办公的乾清宫就是贾政多尔衮当年办公的“荣禧堂”。

乾隆皇帝连《红楼梦》的隐语来源都一清二楚。他与顺治皇帝一样,很欣赏汉族文人这一套。这就叫做汉学的历史文化。他们这样隐来藏去,“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也。有什么不好呢?总比吴用以军师的身份到梁山上造反要好。

(乾清宫——乾隆皇帝处理朝政的大殿。顺治皇帝御

笔:正大光明。)

乾隆皇帝读懂了《红楼梦》,没有采取秦始

皇“焚书坑儒”的办法,也没有搞一场新的文字

狱。因为他精通这段刚刚过去的历史,正在清理父皇、爷爷、太爷爷遗留的历史问题,力求对一切不公正的人和事进行平反昭雪。他看出作者们早已经作古——像写《春秋》的孔丘、写《离骚》的屈原、写《史记》的司马迁,他们是明末清初的一批文官武将,是秉笔直书的“史官”,是一批对中华民族很负责任的政治军事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与宫廷档案学家。书中既流露了对亡明的悼念与批评,也显示了对清初失政的怨愤与不满,但最后归结为承认历史的进步,维护国家与民族的团结与统一,令人可敬、可叹、可佩、可悯。书中涉及的崇德、顺治、康熙时代的所有风云人物也都驾鹤西

去,《红楼梦》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记载准确而

公正。

(千手千眼佛——民族大团结。)

《红楼梦》以几十两银子一个手抄本的价

码,风靡大江南北与长城内外。国家如果强行

禁止,不但毫无效果,反而起到推波助澜、煽风点火的作用,弄不好甚至惹起一场无谓的民族争端。宗室子弟已经有人看出里面有涉及宫

廷隐秘的“碍语”。汉族文士也有人看出“一声两歌,一手二牍”的隐意。“走来名利无双地,打出樊笼第一关。”这首诗脱胎于山海关的对联:“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这里面所隐含的意思是很明确的——满清必须出关。这是当年“史可法复多尔衮书”的诗歌版。

对付《红楼梦》的最好办法是“因势利导”、“难得糊涂”的八字方针——“汤扬止沸诚谓是,釜底抽薪竟得他”也。所以,乾隆皇帝按《红楼梦》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妥善处理:

(1)以皇帝的名义宣布“明珠家事论”。不是乾隆想当第一流红学家,而是等于发布了一个中央的红头文件,借以达到转移目标的效果——赵烈文《能静居笔记》云:“曹雪芹《红楼梦》。高庙(指乾隆皇帝)末年,和(和)以呈上,然不知其所指。高庙阅而然之,曰:‘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后遂以此书为明珠遗事。”这是朝廷给《红楼梦》定调子。

(2)英武殿印制三百本精装《红楼梦》,存入皇宫档案,不得传阅与评论,以备非常事件的发生。

(3)命令纪晓岚重订《东华录》——彻底删掉“太后下嫁”的所有记载。命令皇宫档案馆销毁所有“太后下嫁”的记录,特别是礼仪方面的记载。

(4)《红楼梦》隐射“大荒山”为荒凉的大青山,即多尔衮获得元顺帝传国玉玺的阴山山脉。而特将大“青埂峰”隐射热河的棒槌峰,小“青埂峰”隐射北京皇苑的景山,即元世祖忽必烈命名的“青山”,说“青山”最高建筑在明朝为“天香楼”(寿皇亭),而到了清朝手里,“小青山”(景山)也变成了“大荒山无稽崖”。乾隆御笔改棒槌峰为“磬锤峰”,改“寿皇亭”为“万春亭”,乃崇尚和平、怀柔万邦的意思,以正视听。

(5)对木刻全本百二十回与手抄八十回本,一律采取不闻不问的漠视态度,以免无事生非。

(6)《红楼梦》给予高度评价的袁崇焕、史可法、多尔衮等敌对双方的领袖人物,建祠纪念之。将洪承畴列入《贰臣传》第一名。对史可法,清弘历评之为:“即拟之文天祥,实无不可。《明史》乃称其母梦文天祥而生,则出于稗野之附会,失之不经。”——点到为止就行了,不要认真辩论。

(7)乾隆四十九年,乾隆皇帝编修清史,始知当年皇太极利用反奸计铲除袁崇焕的真相,以及史可法后裔的情况。他惊愕不已,遂决心为他们平反。百年沉冤,终于在乾隆的主持下得到昭雪。明朝英雄的昭雪却来自当年的敌人,世人对此该是悲还是喜呢?关于多尔衮、袁崇焕、史可法的历史功过,乾隆皇帝何尝不知道,但万万没有想到会丝毫不差地写进了《红楼梦》,并且成为乾隆晚年第二次为历史冤案平反昭雪的契机。

(毛泽东在大观园里研究红楼梦——“!《红楼

梦》里写了两派,一派好,一派不好。贾母、王熙凤、

贾政,这是一派,是不好的;贾宝玉、林黛玉、丫环,

这是一派,是好的。”)

在五四运动之后,在蔡元培与胡适两

大红学派形成气候的前提下,日里万机的毛泽东主席,以高屋建瓴的巨人姿态,观看着红学的百年风雨。

早在井冈山时期,有一次贺子珍谈起喜欢读《三国演义》、《水浒》,不喜欢《红楼梦》。她说:“《红楼梦》里尽是谈情说爱,软绵绵的,没有意思。”毛泽东主席说:“你这个评价不公正,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哩!《红楼梦》里写了两派,一派好,一派不好。贾母、王熙凤、贾政,这是一派,是不好的;贾宝玉、林黛玉、丫环,这是一派,是好的。《红楼梦》写了两派的斗争。我看你一定没有仔细读这本书,你要重读一遍。”

1961年12月20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各大区第一书记会议上说:“《红楼梦》写的是很精细的社会历史。对《红楼梦》,不仅要当做小说看,而且要当做历史看。”后来又说:“《红楼梦》有极丰富的社会史料。”“《红楼梦》,我是把它当历史读的。开始当故事读,后来当历史读。”——笔者认为,毛泽东主席阅读与研究《红楼梦》的方法,对所有《红楼梦》爱好者,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主席1964年8月18日在北戴河同几位哲学工作者谈话,在谈到《红楼梦》时,他说:“《红楼梦》

我至少读了五遍。”至多呢?他没有说。

(元妃省亲——孝庄孝端顺治从乾清门出发,到

中南海莅临多尔衮准备的接驾典礼。)

笔者认为,毛泽东才是名副其实的红学家,是独立自主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近百年来,许多所谓的红学家或大文豪,受了胡适或其他外来文化的熏陶,欣赏欧洲的所谓“悲剧美”,标榜自己的高明之处就是从外国学会了什么主义的文艺理论,已经达到了“悲剧情结”的新的高度。

毛泽东认为《红楼梦》比任何古典小说都要好,好就好在道路曲折,前途光明,他说:“例如对贾宝玉这个封建制度的逆子的描写,虽然他没有能够逃脱被压抑而最终走向虚无的悲剧性的命运,但作者曹雪芹的民主倾向和萌生的深情希望渗透在字里行间。这是《红楼梦》区别于其他古典爱情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是二十一世纪红楼隐史派的光明之路。

红学没有家。红学也没有祖宗铺好的路。但走的人多了,自然就成了路

高中语文 1.1《林黛玉进贾府》浅论《红楼梦》的主题思想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3

浅论《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少读《红楼梦》,脑海里总是回荡着专家、学者对《红楼梦》主题思想的定义: 《红》是一部具有鲜明政治倾向的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而宝、黛爱情是建立在共同反对封建主义人生道路的基础上,带有更其鲜明的叛逆性质,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丑恶…… 随着阅历的增加,经过反复阅读之后,总觉得《红楼梦》的主题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可能有不少红学研究者要站出来指责,我却管不了那么多,《红楼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学术空间,不应该是那几个人说了算才对。“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嘛。当然,《红楼梦》有多个层面:政治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学的、哲学的、道德的……我就其中一点来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当日所有之女子……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亦可使闺阁昭传……”这个“闺阁昭传”很重要呀!这就说明该书的主题是为众女子鸣冤叫屈的。书中的众女子“无一不冤”,可以说各有各的冤屈! 就拿全书第一个出场的女子——甄英莲来说吧,她是甄士隐的独生女,“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父母爱如掌上明珠,但被人贩子拐走卖与他人作奴作妾,最后惨死,“平生遭际实堪伤”,甄英莲真的是“真应怜”,命运最为悲惨。大家说冤不冤? 林黛玉、薛宝钗空有“停机德”和“咏絮才”,最终的结局是那么的冷落与凄苦……难道她们不冤? 元春的判词是:“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深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元春“辨”了二十年,以没辨明“是”与“非”,虽贵为妃子,却死于非命,这就是元春大小姐的悲剧,真死得冤! “金闺花柳质”的迎春,却嫁了忘恩负义的凶恶丈夫孙绍祖,一年就被折磨而死,冤否? “才自精明志自高”的探春,却因“庶出”而遭歧视,后远嫁海隅,“清明啼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只能在梦中见到亲人。探春犹如断线的风筝,一去不返,冤! 惜春似无冤,而却迫于家势,缁衣出世。“绣户侯门”之女,据脂批得知,惜春为尼后过着“缁衣乞食”的生活,亦是一冤! 凤姐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拿了公众的“月例”钱去放贷生息,勤俭持家,独支大厦,做到“生前心已碎”。但“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她毕竟无力挽回败局,因犯过而被休,最终“诸罪所归”,成为众矢之的。“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半世苦心!这“报应”公平吗?凤姐不冤吗? 湘云虽“英豪阔大量”,但“襁褓之中,父母叹双亡”。从小失去父母,“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人生之大不幸矣!虽“厮配得才貌仙郎”,但好景不长,只落得“云散高唐,水涸湘江”。巧姐流落于烟花巷;“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的妙玉,为世人“愈妒”、“同嫌”,“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沦为妓女,何其冤?! 秦可卿是从养生堂出来的“弃婴”。虽出身“微贱”,但理家却是一把好手。生得袅娜纤巧,性格好,行事温柔和平。为宁、荣二府众人称道。但结果却“画梁春尽落香尘”,悬梁自缢而亡,冤否? 李纨一生三从四德,青春丧偶,一肚子的“冤”向谁诉说?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得到的是“枉与他人作笑谈”,成为世人的谈资笑料。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晴雯,因“风流灵巧招人怨”,受他人毁谤,惨遭摧残而寿夭。鸳鸯遭遇色魔——贾赦,其下场可知。金钏投井,茜雪、司棋被逐,芳官出家,尤三姐用“鸳鸯剑”自刎……

(完整版)浅析《红楼梦》的细节描写

浅析《红楼梦》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的成功与否,决定着一部作品的生命。作为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集大成之作,《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是极为深广的,然而,它却不是不以惊心动魄的传奇情节和宏大场面引人,不以情节的曲折紧张取胜,而以细节描写的丰富、细腻、生动、深刻见长。而是通过出色的细节描写,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再现了典型的社会环境,表现了重大的主题思想,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红楼梦》描写的大都是日常生活细节。这些生活细节,组成了一幅春华秋月、结社吟诗、饱食起居、儿女痴情、婚嫁丧葬、家政经营等生活图景,是那样逼真,未见藻饰,妙若天成,充满着诗情画意,使其成为我国古典小说细节描写的典范。 一、通过人物形象的细节刻画,来表现人物性格 细节描写可以单独分支,但一旦与人物描写相结合,就能最大限度地表现人物性格,更加鲜明有力地揭示作品的主题。可以由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性格形象。 (一)、人物语言的细节描写 在众人眼里,刘姥姥是个“女清客”,是给贾母说笑解闷的对象。殊不知外表村朴粗俗的刘姥姥其实深谙人情世故,能说会道,且别说此中人所不熟悉的乡野风味,她往往能有用极简单的几句话,就把大家的兴趣转移到自己身上来。果然她的每次言谈都哄得贾府里老少主子开怀大笑,舒畅之至。她的故事大概是小说中场面最热闹、气氛最轻松的地方。不过,从小说艺术的角度看这几回,其作用绝不只是制造欢乐场面,而是要从一些细节的地方,刻画贾府,例如从食物、食具上写出贾府的奢侈无度——“一两银子一个”的鸽子蛋,经过繁复精巧工艺制作的“茄鲞”,以及“雕镂奇绝”的黄杨木套杯,“四楞象牙镶金”和“乌木镶银”筷子,无不显示出贾府在“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际的气象,同时也下正是这种气象,预示了贾府日后的命运——以如此奢侈方式生活,不但在经济上是巨大负担,更必然造成家人子弟的不通事世务、一味享乐,与社会以、世人的完全隔膜。可以说,贾府主子们在尽情享受人间锦衣美食的同时,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变成了荣华富贵的牺牲品,贾府的衰落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由这种种富贵荣华促成的。 在细节描写中,有时候单是一个词的运用,就能收到奇妙的艺术效果。如第四十回,写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由许多人陪同,先在潇湘馆黛玉的卧房里坐了一会儿,后来贾母说:“这屋里窄,再往别处逛去。”刘姥姥接着贾母“这屋里窄”的话茬,说:“人人都说大家子住大房。昨儿见了老太太正房,配上大箱、大柜、大桌子、大床,果然威武。…”“威武”一词极普通,人人都熟悉,人人都会用的,可极少有人用来形容房子和家具,但刘姥姥用在这里却是用得再好不过,不但准确,而且传神,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内容。刘姥姥的这番话,特别是用上“威武”这个词,是从贾母的一个“窄”字引出来的。刘姥姥作为一个从偏远农村来的贫苦人家的老妇人,她对贾府里房屋家具的感受当然同贾母完全不一样,可以说是两种身份,两种眼光,两种感受。“威武”一词用在这里,至少包含两方面的深刻含义:其一,刘姥姥是一个从农村来的没见过大世面的妇女,从来没有见过像贾府这样气派的房子和家具,因此在这些大家面前,自然地产生一种威压感。“威武”这个词,就最真实、最生动地表达了刘姥姥在此情景之下的独特

红楼梦研究综述

红楼梦研究综述

第五、《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中作出的,著书大概在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左右,书未完而曹雪芹死了。胡适的考证意见代表了主流红学的意见,《红楼梦》第一页有一句话“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句话是胡适认为曹是《红楼梦》作者的主要依据。但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似乎是编辑工作,并非原创。曹雪芹在曹家遭查检破败时仅十二岁,要理解曹家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是不可能的,可能有一个红楼梦的原创稿,而这原创可能就是曹家的人,后来经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进行编辑整理成为了这部宏著。 2.关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生辰,有多种说法:1715、1724、1716、1718、1719、1720、1 723。各种说法各持论据,争执不清。但主要争论的有两种,其一为康熙五十四年说。确认曹雪芹是曹颇遗腹子,就确定了他的生年。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初七日曹颗上代母陈情折说:“奴才之嫂马氏,因现怀妊孕已及七月。”三个月后生子即雪芹,他的生年便解决了,他是康熙五十四年(1715) 六月降生的。其二是雍正二年说,周汝昌在《红楼梦新证》第五章《雪芹生卒》中,根据自己曹

雪芹卒于癸未年的观点,又据敦诚《挽曹雪芹》.‘四十年华付杳冥”的诗句,上推四十年,得出曹雪芹生于雍正二年(1724)。另外,吴新雷曾提出康熙五十年说。他在《<朴村集>所反映的曹家事迹——兼考曹雪芹的生年和生父》(1981年《红楼梦研究集刊》第6辑)中认为,据张云章《闻曹荔轩银台得孙却寄兼送人都》,其“‘得孙诗’中的孙子就是曹雪芹,他于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初在北京出生,康熙五十一年春随曹寅到南京,至雍正五年十二月家破时已17岁。”1991 年第4辑 《红楼梦学刊》发表李春祥《(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兼评“自传说”》,也论证了“雪芹生于康熙五十年”,最后享寿52岁。 3.通州墓石是不是曹雪芹的墓碑: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于一九九三年出土曹雪芹“墓石”,碑上写着“曹公讳霭墓壬午”。2005年5月8日,《解放日报》发表一篇冯其庸、曹可凡的文章,“坚信不疑”认为农民李景柱前一年发现的曹雪芹墓石是真的,“确凿无疑”地证明了曹雪芹死于“壬午除夕”(1883年2月12日)。但是中国姓曹名霭的人有几万人,况且也没有文献或其他资料说明

浅谈《红楼梦》中的人生和人性

浅谈《红楼梦》中的人生和人性 禄丰一中李国平 【摘要】“文学即人学”,伟大作品对人生和人性的表露总是真实而深刻的,这就是文学经典长盛不衰的原因。读者通过阅读小说,感知小说中主要人物个性特点,从人物个性特点中获得了对小说中人生与人性的统一认识,从而让读者获得最大的阅读效果,同时得到了心灵上的愉悦。 【关键词】小说、红楼梦、人物、人生、人性 “文学即人学”,伟大作品对人生和人性的表露总是真实而深刻的,这就是文学经典长盛不衰的原因,被鲁迅先生定位于“人情小说”的《红楼梦》更是如此。 一、相似的人生感受 虽然红楼儿女所处的时代离我们确实久远了,现代读者有不同于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但红学家吕启祥说:“这并不妨碍人们阅读作品时油然而生的一种亲切感、认同感,就如宝黛初会时感到似曾相识、故友重逢一般。这里不是指对故事的熟悉,而是指透过故事所传达出的人生感受的切己和普泛。”[1] 比如,贾宝玉在精神上的极端孤独感。宝玉是贾府长辈寄予厚望的继承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他除了感到家人的约束使自己“一点儿做不得主”之外,并没有感到由此带来的幸福和愉悦。宝玉从小的言行就不被人理解,周岁“抓周”,这个孩子其它东西一概不取,只抓了些脂粉钗环,父亲因此大怒,断言他“将来酒色之徒耳”;母亲称他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府中小厮评价他“成天家疯疯癫癫,说的话人也不懂,干的事人也不知”,是个“外清而内浊”的糊涂虫;宝玉最钟爱的姐妹们,像宝钗、湘云这些人,常嫌他不思进取,劝他要

立身扬名。宝玉在世人眼里,就是个“行为偏僻性乖张”的异类。在这种极端的孤独中,唯有林黛玉能够理解和包容他,成为他唯一的知己,这也促使他爱情的天平向黛玉倾斜,并且终生不渝。 贾宝玉这种极端孤独感,我们从“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屈原身上,从“世人皆欲杀”的李白身上,从“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岳飞身上,从“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辛弃疾身上,都能发现。观之今人,那些锐意改革但遭遇重重阻力的政治家,那些勇曝行业黑幕但从此难以在圈中立足的良知者,那些青春叛逆常被父母亲朋批评指责的年轻人,甚至于我们自己,在某时或某事上,也都会产生如宝玉般的孤独感。 再如,使宝黛产生心灵共振的青春易逝、生命匆促感。整部《红楼梦》可以说就是一部青春的挽歌,其中尤以心灵敏感的宝黛感受得最为深切。“黛玉葬花”一节,林黛玉流泪咏叹的《葬花吟》表达的就是这一主题:“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当宝玉听到这些伤感的语句,“不觉恸倒在山坡上”,想到“林黛玉的花容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则自己又安在哉?……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这种人生须臾、世事无常的哀感引起了宝黛二人的心灵共振,也引发了我们读者的心灵共鸣,因为这是人类生命中共有的惆怅。这种惆怅我们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喟叹中,从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赋诗中,从莎士比亚那“时间会刺破青春表面的彩饰,会在美人的额上掘深沟浅槽”的感慨中,都能找到。 还有,贾宝玉所经历的人世沧桑感。宝玉是个博爱多情的人,但他

论《红楼梦》政治主题思想 文档

论《红楼梦》政治主题思想 西南大学:谢远锋 摘要: 毛泽东主席说:“《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历史小说,深刻揭露了《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红”是一部具有鲜明政治倾向的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而宝、黛爱情是建立在共同反对封建主义人生道路的基础上,带有更其鲜明的叛逆性质,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丑恶…… 随着阅历的增加,经过反复阅读之后,总觉得《红楼梦》的主题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可能有不少红学研究者要站出来指责,我却管不了那么多,《红楼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学术空间,不应该是那几个人说了算才对。“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嘛。当然,《红楼梦》有多个层面:政治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学的、哲学的、道德的……我就其中一点来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当日所有之女子……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亦可使闺阁昭传……”这个“闺阁昭传”很重要呀!这就说明该书的主题是为众女子鸣冤叫屈的。书中的众女子“无一不冤”,可以说各有各的冤屈! 就拿全书第一个出场的女子——甄英莲来说吧,她是甄士隐的独生女,“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父母爱如掌上明珠,但被人贩子拐走卖与他人作奴作妾,最后惨死,“平生遭际实堪伤”,甄英莲真的是“真应怜”,命运最为悲惨。大家说冤不冤? 林黛玉、薛宝钗空有“停机德”和“咏絮才”,最终的结局是那么的冷落与凄苦……难道她们不冤? 元春的判词是:“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深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元春“辨”了二十年,以没辨明“是”与“非”,虽贵为妃子,却死于非命,这就是元春大小姐的悲剧,真死得冤! “金闺花柳质”的迎春,却嫁了忘恩负义的凶恶丈夫孙绍祖,一年就被折磨而死,冤否? “才自精明志自高”的探春,却因“庶出”而遭歧视,后远嫁海隅,“清明啼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只能在梦中见到亲人。探春犹如断线的风筝,一去不返,冤!

浅析《红楼梦》中的文学意蕴

痴言并非荒唐语 ——浅析《红楼梦》中的文学意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但凡接触过《红楼》的读者,都知道这首诗是作者曹雪芹对于整部《红楼梦》作品的创作心力的大致描述。在他看来,《红楼》中所记载的,是他自己内心底处的心酸血泪,《红楼》所传达给读者的,是作者人生浮沉的另一种折射和表象。 因而,对于这样一部反映封建社会大家族幸酸荣辱的巨著,是很值得我们运用文学理论眼光来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解读的。 但凡学过文学意蕴层面的人都知道,其主要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而由于形象具有指向性和包孕性,就使意蕴层面呈现出多层次的丰富意蕴,一般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即: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和审美意蕴层。 首先,从审美意蕴层次出发来分析《红楼梦》。我们都知道,文学作品其实由多种因素所组成,而不同的文学作品也是由不同的文学因素所契合的。如意向、人物、情节、环境、语言、动作、神态……这些常常可以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被寻觅得到。它们是构成文本的最直接的要素。 而对于文本来说,最先呈现给读者的便是审美意蕴层面。它不仅是最直观的,也是最先于历史内容层和哲学意味层来剖析一部作品的先入层面。就拿曹雪芹《红楼梦》来讲,其主要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和大观园中的

生活点滴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向我们讲述了一部封建家族的衰亡史。、 究其而论,从审美意蕴层次上来说,其实我们可以看到窥探得到的很多东西。《红楼》中大观园的绮丽奢华的美景,包括亭台楼阁、榭居径巷、花鸟山水等等,无不透露着别致的审美情趣和“仙境别红尘”的旷景;再是《红楼》中的美食、服饰、屋宇的装潢摆设和宅院布置,也给人一种高贵典雅、奢靡的感觉。 当然,以上两点皆是从“死物”出发,撇开这些,我们还能看到很多东西。 像比如说《红楼》中无处不透露着浓浓的书香之气,高雅的情操格调:题海棠诗,巧结海棠社;贾元春省亲,题赋作诗;枕霞阁作菊花诗,讽螃蟹咏等等。这些似在作者笔下拼凑成了一幅书音画卷,给人以精神上的美的享受。 另此,关于审美意蕴方面,《红楼》所展现的还远不止这些。 大家都知道,与其把此书的名字定曰《红楼梦》,还不如既定为《群芳谱》。书中,分别刻画了性格不一的各色女子,尤以“金陵十二钗”为著,有孤标傲世、才华横溢的“潇湘妃子”林黛玉,有德才兼备、圆滑处世的“蘅芜君”薛宝钗,有泼辣狠毒、精明能干的“脂粉英雄”王熙凤,还有温柔风流、性格平和的“淫妇”秦可卿……作者对于这些才貌出众、性格鲜明的女子形象的塑造,无疑是将小说那种灵动的美感,描绘得淋漓尽致,显现给人一种百花争放的状景。 不仅如此,审美意蕴的体现不仅仅只局限在了这些预设的人物和场景上面,更在于了作品所传达出的那种精神上。在小说中,我们最能够感觉到的便是贾宝

《红楼梦》主题主线之我见

《红楼梦》主题主线之我见 《红楼梦》开卷第一回有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再读《红楼梦》时,我仿佛忽然品到了“其中味”,真切妥当与否,姑且不管,阐述一番,或可抛砖引玉。 主题,是文艺作品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和塑造艺术形象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是文艺家经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经过对题材的提炼而得出的思想结晶,也是文艺家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评价和理想的表现。那么,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人生如梦”。 曹雪芹有“人生如梦”的感触和思想是毫无疑问的。这首先是受了先人的影响。古今多少文人曾经写过梦,抒发对人生的感触!现从唐宋诗词中觅来诗句一束,即可窥见一斑: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杜甫《羌村三首》)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温庭筠《瑶瑟怨》)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金昌绪《春怨》)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金陵图》)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遣怀》) 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晏殊《破阵子》)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李清照《渔家傲》)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

红楼梦主题宣传活动策划书

---------------------------------------------------------------范文最新推荐------------------------------------------------------ 红楼梦主题宣传活动策划书 活动名称:红楼版诗歌版联席宣传活动 活动时间:不晓得~大家摆摊我也摆 活动地点:西南书报亭附近 组织人员:诗歌版版主jjwr师兄,红楼版版主hft,Xiaoyatou 活动安排: 1.在摊位展示红楼和诗歌版的海报以及自行制作的精美红楼人物诗歌书签,向路人派发传单and宣传版面 进行”以诗寻钗”活动 2.此项目即我们在宣传板上挂做好的书签,书签背面均有诗一首,猜对诗所指金陵十二钗中的哪位即可获得此书签(相约雨季信守花开—诗歌节策划书) 3. 有奖问答环节 在宣传板上贴各类关于红楼的知识小问答,答对者均可获得黛玉纪念书签一张 4. 纪念”林黛玉”---陈晓旭活动 此环节为纪念活动,热心版友可现场留诗悼念晓旭,留诗者可获全套’金陵十二钗”书签(共12张).凡留诗者ID以及诗作均会放置入红楼和诗歌版,并制成文集收入精华区 5. 招募红楼版版三(咔咔,站庆过后我就要退任囖) 1 / 13

物品需求:诗歌和红楼版宣传海报各一张,”诗话红楼”联席海报一张,共3张 宣传小单200张 书签:金陵十二钗人物书签25套共计300张,黛玉纪念版书签100张.共计400张 其他:一张大桌子,椅子若干.海报支架三个.图钉一大盒(帖问题和书签的宣传版我自带,咔咔) 经费预算:未知..我也不知道要多少,到时候报销吧,应该不会很多,而且这是两个版一起弄的,划算吖,咔咔 一、活动名称:圣诞嘉年华大狂欢 二、举办活动概况 1、活动时间、地点 时间:12月23--24号 地点: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二号报告厅 2、策划举办单位: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院学生会 3、活动对象 此次活动面向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全体学生 4、赞助单位 、大学生精英论坛、合肥旅游网 三、活动目的

红楼梦十六字主题说

《红楼梦》十六字主题说 宋传伟 红楼梦的主题,可用十六个字来概括,那就是: 敬夫摄政 诛连绝患 家亡血史 原应叹息 敬夫摄政 “敬夫摄政”这四个字,来源于贾宝玉的父辈,有其父亲贾政,伯父贾赦,堂伯父贾敬,还有一个八九岁上就死去了的堂伯父贾敷。 如果我们把这一代人的字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敬敷赦政”四字。这四个字有什么学问呢? 让我们细细考虑一番。 根据曹雪芹一贯的谐音取名方法,“敬敷赦政”应该是“敬夫摄政”的谐音。那“敬夫摄政”有什么内涵呢? “摄政”两个字好理解,就是说把持了朝政。那么,是谁把持了朝政呢? 曹雪芹时代的皇帝是雍正皇帝,那么,把持朝政的当然就是雍正皇帝。关键是这个敬夫是不是就是暗指这个皇帝呢? 清朝雍正皇帝死后,被封为“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封号的第一个字就是“敬”字。有的人说了,这不能看作巧合吗?

当然,如果单纯就这一处的话,也可能就是巧合。关键是在第五回描写秦可卿时还有这么一段描写:“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 这里面连着出现的两个公主,一个是寿昌公主,一个是同昌公主。两个公主出现两个昌字,这里也涉及到雍正的封号里的那个很重要的“昌”字。这是不是也是一个巧合呢? 关键是这种巧合在红楼梦里太多了,如果太多就不叫巧合,应该是作者有意而为之。 比如贾府里还有叫贾琼的,还有叫贾菖的,这两个人的名字里都暗含京城的“京”字和“昌”字。这些字应该暗示《红楼梦》里涉及到的事应该和京城里里的事有关。 从贾敬在《红楼梦》暴死的一些表现来看,他可能就是暗示当时摄政的雍正皇帝,因为雍正也是这样不明不白地死去的。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雍正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但是,在当时看来,他又是一个相当残暴的皇帝,他先是在皇宫内部诛杀异己,然后在全国惩处贪官三千多人。 而作者曹雪芹的家境败落正是这个时候。 那么,“敬夫摄政”这四个字实际上就成了《红楼梦》故事发生的背景或者是贾家遭遇抄家之灾的根源。 “诛连绝患” 我们接着来看,贾宝玉有几个弟兄。他的死去了的亲哥叫贾珠,他伯父家的兄长,也就是王熙凤的丈夫叫贾琏,贾宝玉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叫贾环。我们来分析这几个字:珠、琏、环,这几个字有什么共同特点啊? 对,都有一个“摘玉旁儿”,也叫“王字旁儿”。所以,我们读《红楼梦》时可以认定,凡是贾家的带“摘玉旁儿”的字的人,都和贾宝玉是平辈的。 如果我们给贾宝玉的“玉”字也加上一个“摘玉旁儿”,这个字是“珏”,同学们,你认识这个字吧,对,念“绝”的音。那么我们把贾宝玉的兄弟几个的字连起来读,你会发现什么问题? 对,珠琏珏环。

红楼梦主题研究

红楼梦主题研究 作者:朱琪08040155 院系:文传学院08级(1) 专业:汉语言文学 摘要:综观古今,凡不朽的作品,大都涉及人生及人性问题的终极求索,能够引发心灵上的长久共鸣,这正是悲剧精神在文学艺术中的价值体现。在《红楼梦》这部代表了中国小说水平最高峰的书里,悲剧精神扑面而来,更是其灵魂之所在。其创造的每个角色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悲剧色彩,他们的生命之曲无论怎样演奏,无一不是悲哀的旋律。恰如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所说:“彻头彻尾之悲剧也”、“悲剧中之悲剧也”。《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厚的作品,展示了一个多重层次、又互相融合的悲剧世界。它以封建贵族青年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中心线索,通过贾、薛等家族由兴到衰的发展历史,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广阔的社会现实,集中地表现了封建社会种种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本质,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关键词:红楼梦、命运悲剧、爱情婚姻悲剧、家族悲剧、社会悲剧 悲剧是人类所追求的美好和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大凡一部永垂不朽的文学作品,必有精神境界的审美贯穿于其中。作者所表达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个流于琐碎的故事,而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在里面,让人读后对人生有着深沉的思索,并有一种诉说的冲动。清末国学泰斗王国维断其为哲学﹑宇宙﹑文字且其“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而其价值亦既存乎于此”【1】。他认为该书“实示生活此痛苦之由于自造;对其解脱之道不可不由自己术之者也”。【2】在大观园的虚拟舞台上演出的是看似家常、平常事,而实际上却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不同寻常的人间悲剧。《红楼梦》是一个理想的美学课堂,在这里,随着一个贵族之家的败落,青春的生命和美好的爱情被几乎无事的悲剧所吞噬,“家”的毁灭,象征着的不仅是封建社会结构最基层的单位的解体,而且更象征着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荒芜,红楼一梦醒来之后,人们发现的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眼前却无路可走。精神的悲剧是最为深刻的悲剧。 《红楼梦》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是一部真正的悲剧作品,一部完整的悲剧作品。它的悲剧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人物的悲剧命运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主要体现为作者悲剧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作者对悲剧人生有着痛切地感受和透彻的了悟,从而凝结出令人心酸的人生箴言,第一回中“好了歌”便道出了人

红楼梦读书心得6篇(1)

红楼梦读书心得6篇A dream of Red Mansions 编订:JinTai College

红楼梦读书心得6篇 小泰温馨提示: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本文档根据心得体会内容要求和针对主题是读书学习群体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红楼梦读书心得 2、篇章2:红楼梦读书心得 3、篇章3:红楼梦读书心得 4、篇章4:红楼梦读书心得范文 5、篇章5:红楼梦读书心得范文 6、篇章6:红楼梦读书心得范文 《红楼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的卓越成就,不仅在国内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而且在国际上

也受到许多国家学者的重视和研究,下面是小泰给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书心得1500字,供大家参阅! 篇章1:红楼梦读书心得 光耀千古的文学巨著《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也是最奇特的一部小说。 我读红楼,感悟最深的大致可分为两点。第一,有感于《红楼梦》的艺术魅力。《红楼梦》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并不仅仅因为它在内容上的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更重要的因素还取决于它巨大的艺术魅力。从小说的人物看,它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据不完全统计,其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近五百人,而能够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至少也有数十人,例如林黛玉的尖酸刻薄,薛宝钗的温柔敦厚,贾宝玉的如傻似狂,王熙凤的诙谐幽默等,这些典型人物,各自都有自己独特而又鲜明的个性特征,早已成为人类艺术画廊中千古不朽的艺术典型,在银屏上盛演不衰。从小说的情f节结构上看,《红楼梦》改变了以往长篇小说情节和人物故事单线条发展的单调模式,创造了一个完整宏大而又浑然天成的网状艺术结构,四大家族及众多人物,情节结构安排巧妙,虽然多条线索齐头并进,互相联结,却又有条不紊,层次分明。

红楼梦分析感想

#希望自己能从美学的角度分析红楼梦# 真假是非,笑慨盈悲,虚与实,梦与醒,我与你。 ——题记《红楼梦》是一场悲剧,方才金银满地,今却分散凋零。终就飞鸟各投林,看破的遁入了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泪珠儿从秋流到了冬,从春流到了夏。警幻仙子抚头,逝去的可卿拂面悲伤,空灵的妙玉也没逃过真实的世界。我们在文字外看着贾府的落败,把我们的虚幻和他们的真实联系在一起。它是震人心魄的,悲剧的美是伟大而沉重的。 一、人物鉴赏 宝玉十三岁游幻境,众仙子献上仙醪演上一曲红楼梦,暗示着十二钗的命运未来。宝玉梦里是太虚幻境,与这纷繁复杂又污浊不堪的现实世界不同,这太虚幻境中没有一个男儿。宝玉说得是,男子都是渣滓浊沫,而女儿是集山川日月之精秀的清流。且不说众女子——从十二钗到各丫鬟——的形容衣着让人赏心悦目,单从她们的神采和气质来看,众女子正是美德。错采镂金是一种美,想熙凤初次登场明朗的笑声,善于交际的能力,恍若神妃仙子的举止,都展现了她的迷人。华贵,霸气,泼辣,都是她的饰品,显出错采镂金的美。曹雪芹描写王熙凤的外貌,从虚实的角度来看,先叙其辉煌的衣装和标致的五官身材,从头顶至裙底,从丹凤眼到柳叶眉,尽是以实相告,而此后一句“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为启笑先闻”又化实为虚,虚实结合,给我们这文字外的人无尽的遐想。凤姐到底有多迷人?这红唇粉面又是个什么模样儿?正是有了读者对于这份虚里的想象,更令读者感受到了王熙凤的美。出水芙蓉也是一种美,想宝钗素净优雅,大体识举,精通诗书,宛如一朵芙蓉清秀,仿若她的微笑可以温暖一个人的内心。美可以打动一个人,影响一个人,感化一个人,宝钗是如此,湘云爱她极深,同时,连小性儿爱多想的黛玉也一转先时对宝钗的不理解,而是当作了真姐妹来看待宝钗。 以上却也都是正面对熙凤宝钗二人的美的赞扬,实际上,《红楼梦》中对人物的美不仅仅是通过正面的叙述来表现,经济中有“边际效应递减”的说法,从美学中说来也就是“审美疲劳”,全是正面的赞扬自然会给读者一种厌倦感,越是正面,也就越是需要越来越高的水平来进行描写,而到达一个极致时,读者只觉同样精彩的描写淡然无味。这也就是对比的重要性。宝玉是个众人所称的“痴人”,是个道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的“愚人”,是个只知与女孩儿们游戏的“淫人”,是个不求上进不学无术的“懒人”。但这些也都是“众人所称”。宝玉并不是什么淫魔色鬼,也不是什么好耍之徒。他是中国封建末期的母腹中开始孕育的“新人”的胎儿。他正视女子,尊重女子,热爱女子,没有贾政的道貌岸然,没有贾琏、薛蟠的淫荡思想。他为女儿们而痴,他在女孩儿们的悲剧中悟到禅机,他的心真真切切地为那些如水的女儿们悲伤。而真正的淫魔色鬼却一笑了之,不曾认为女孩儿的故事是一场悲剧。痴迷的宝玉是污泥中的莲,出淤泥而不染,在这个“众人皆‘醒’我独‘醉’”的世界上,宝玉遭受了太多的非议。然而他的醉才是真清醒,他的清醒,是新人的清醒,他是少数人,却掌握真理。 然而以上的美,却在变故中逝去,这是有意义的东西,却也像鲁迅先生所言:“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人物的美的价值之高,导致了《红楼梦》的悲剧色彩之厚重,正是岳麓书社所版红楼梦的前言所说“无价值的东西的毁灭不是悲剧,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才是悲剧,价值愈高,悲剧愈大。” 二、诗词鉴赏 美常常藏在艺术中,绘画的艺术中、雕塑的艺术中,当然同样存在于文学作品的艺术中。《红楼梦》本身就是美的,可在这部悲剧美的著作中却涌现了一大批轻灵又高雅的诗友们,所作的诗歌词曲赋也存在着美,构成一种独特又迷人的“作中作,美中美”。探春一封花笺召来了大观园中的雅士们,海棠社就此成立。此后,海棠社也是月月联诗,而读者们印象最

浅析《红楼梦》的时代价值

浅析《红楼梦》的时代价值 摘要 “红楼梦”自清朝中期问世以来,已有200多年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底蕴,一方面,以其无穷的魔力吸引一代又一代表文学爱好者对红学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同时,《红楼梦》也是一部具有传奇色彩的文学著作。 关键词:红楼梦;中国文化;时代价值

目录 摘要 ...................................................................................................................... I 关键词:红楼梦;中国文化;时代价值............................................................... I 一、绪论 (1) 1.1研究的背景 (1) 1.2研究的意义 (1) 二、红楼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 2.1《红楼梦》与中国“仕”文化 (2) 2.2《红楼梦》与中国“诗词”文化 (2) 2.3《红楼梦》与中国“面子”文化 (2) 三、红楼梦的时代价值 (3) 3.1《红楼梦》的文学价值 (3) 3.2《红楼梦》的历史和社会价值 (3) 3.3《红楼梦》的艺术价值 (3) 总结 (4) 参考文献 (5)

一、绪论 1.1研究的背景 在当代红学的研究过程中,《红楼梦》对我国现阶段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使得红学成为了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并得以不断的发展,因红学文化的广泛传播,受到了国人极大的追捧,使得国人的文化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因此,红学的研究主题和研究的媒介也在相应的发展转变,同时,因红学的广泛传播使得其在当代的价值上存在诸多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1.2研究的意义 研究的意义在于人们从自我回答中找到终极问题。在人们找寻其存在的终极意义的过程,在人们讨论传统思想的艰难过程,人们可以从《红楼梦》中找寻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也许答案对该问题的提出者的价值是唯一性的,但每一个提问者可以从中找到其所需的慰藉。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也不管市场经济发生怎么样的变化,还是计划经济,每民族以及各民族的文化都未曾发展任何的转变,即使社会的趋势对文化有一定的决定性,但民族文化的构成却是根深蒂固在民族文化的根基之中。

【红楼梦的主题思想】红楼梦的主题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为一部成书于封建社会晚期,清朝中期的文学作品,该书系统总结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制度,对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这些理想和主张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以下是小学生作文网为你推荐的红楼梦的主题,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红楼梦的主题 《红楼梦》描写贾宝玉的爱情和婚姻悲剧,即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以及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悲剧。 作者真实细致地描写了悲剧发生和发展的复杂现实内容,揭示造成悲剧的全面而深刻的社会根源。 围绕着爱情婚姻悲剧,同时铺开一个由许多有关人物构成的广阔的社会生活环境,从而展示渐趋崩溃的社会的真实内幕。 贾宝玉、林黛玉等人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追求,反映那个时代对个性解放和人权平等的要求,闪烁着初步的民主主义精神。

它与封建主义冲突所造成的悲剧,生动地表明封建社会的不合理,使读者预感到这个社会已日暮途穷,走向灭亡。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表现了封建的婚姻、道德、文化、教育的腐朽、堕落,塑造了一系列贵族、平民以及奴隶出身的女子的悲剧形象,展示了极其广阔的封建社会的典型生活环境,曲折地反映了那个社会必然崩溃、没落的历史趋势。作品还歌颂了贵族的叛逆者和违背封建礼教的爱情,体现出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并深刻而全面地揭示了贾、林、薛之间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根源。但由于历史的局限,作者在写出封建大家族没落的同时,也流露出惋惜和感伤的情绪,蒙有一层宿命论和虚无主义的色彩。贾宝玉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家庭。其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生活。在他心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情趣相投而出身、地位寒微的人物。贾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集中表现在爱情婚姻方面。封建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取决于家族的利益。可是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思想情谊,毫不顾及家族的利益。他和林黛玉相爱,是以含有深刻社会内容和深厚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这种爱情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又推动他步步克服自身的劣点和弱点,日益发展他进步的、叛逆的思想性格。但他的思想并未达到否定君权、族权亦即封建主义统治权的高度。他所深恶痛绝的,正是他所仰赖的。

《红楼梦》研究综述

《红楼梦》研究综述 《红楼梦》研究进入一九八四年后,已失去了前几年浩大的声势,出现了相对沉寂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缺乏新鲜材料和新的研究手段;二是前些年争论的许多问题或已基本解决,或者僵持不下,没有新的焦点;三是由于整个古典小说的研究日趋活跃,一些研究者开始将课题转移到其他作品方面。其他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现将研究情况的部分综述如下: 一艺术研究与比较研究 想内容研究相比较,《红楼梦》艺术研究方面更多地吸引着研究者的注意,但是多数文章是探讨技巧,手法方面特色的,所论平平,重复者亦不鲜见。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对小说美学问题的探讨。 之《“红学”与美学》〔1〕从“《红楼梦》是艺术”、“艺术需要美”、“美在整体”三方面逐层深入地从美学的角度探及如何看待《红楼梦》内容之美和艺术之美的问题,思路较宽。吴调公《从晴雯之死一节看曹雪芹的美学观》〔2〕从具体的悲剧情节分析了曹雪芹由泛神思想出发表现出来的美学观所具有的三个特色,即“把悲剧美和泛神论朦胧地融合起来,加深加强了他对美与丑搏击的鲜明感受”,“在泛神论和悲剧美融成的美感中表现了一贯的神秘主义、悲观主义色彩”,“泛神论在他的悲剧描述中形成了时间和空间境界的广阔性以及朦胧美的特色”,论述角度较为独特。吴功正《论曹雪芹对中国小说美学的贡献》〔3〕、和何永康《笔在狂澜,诗触雅俗》〔4〕着重论述了《红楼梦》在小说美学方面的独特成就,梁归智《〈红楼梦〉与中国传统美学》〔5〕则从脂本、程高本的差别分析中,提出脂本的审美观是“真”,而程高本的审美观是“善”,两者高下悬殊,且有新旧之别,程高本取代脂本流传是“中国美学史上的一幕悲剧,是旧审美观对新审美观进行反扑的胜利”。从美学角度评价、讨论《红楼梦》的成就意义是一件重要的工作,近年来已经引起研究者的注意。这一方面需要有美学方面的研究者参加讨论,另一方面也需要红学界的同志注意吸收美学研究的成果,以便能使这项课题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直《〈红楼梦〉中的实境和借境》〔6〕一文以诗家“境界说”分析作品创造艺术境界的两种主要手法,广征博引而又立足本书,细微深入,颇能予人启发。李彤《〈红楼梦〉的意境表现浅谈》〔7〕在论述作品的意境表现之后指出,“因为通过意境贯通了中国诗和画的精神,才使《红楼梦》达到了如此幽深清雅的艺术境界,打破了叙事和抒情的界限,打破了小说和诗(狭义的)的界限,打破了再现性艺术和表现性艺术的界限,打破了诗(广义的)和画的界限,打破了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界限——我们正应该从如此重复的意义上,去认识《红楼梦》的意境,也应该这样融会贯通地去认识中国美学思想的传统。”庄克华《诗化的小说》认为:“《红楼梦》那迷人的魅力正是诗化的艺术力量产生出来的。曹雪芹成功地运用了诗化的结构、诗化的意境和诗化的语言去创作小说,打开了小说创作在艺术表现上的新路。其在艺术上的深刻影响,是很难估计出来的。”这些意见有助于将研究引向深入。 一些文章意在通过总结《红楼梦》的艺术经验以推动今天的文艺创作。例如周中明《曹雪芹在典型形象塑造上的新贡献》提出三点,一是“不是从旧的传统观念出发,而是从实际生活出发,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创造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的新人物”,二是“从描写单一的性格特征,发展为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描写人物的复杂性格”。三是“既通过日常的现实生活,创造出与千千万万个普通读者声息相通的普通人物,同时在这些普通人物形象身上,又体现了我们民族传统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刘敬圻《“淡淡写来”及其他》从《红楼梦》描叙大事件大波澜的艺术经验的分析中说明“我国小说的传统表现方法,并不存在永恒不变的模式,也不象某些文章所嘲弄的那么单调。古典小说中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艺术经验,对于反映我们当前的复杂世态、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复杂而又复杂的一切,并不显得已经过时。”都有一些新意。 外文学比较研究的角度探讨《红楼梦》的文章不算太多。李达武《〈红楼梦〉与〈呼啸山庄〉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比较》认为两书主人公在对社会环境的反叛精神、性格特征以及不幸的命运方面有某种相似之处,但在充满迷恋、痛苦、钟情的纠缠与执着的追求爱情的悲剧方面,都有着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李书鲤《林黛玉与安娜》分析了她们在叛逆精神与悲剧命运方面同样具有高度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但两书作者的妇女观却有很大不同,托尔斯泰的妇女观是“历史的反动”,而曹雪芹却站在时代的前列。吴国光《〈十日

《红楼梦》主题分析

《红楼梦》主题分析 《红楼梦》描写贾宝玉的爱情和婚姻悲剧,即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以及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悲剧。作者真实细致地描写了悲剧发生和发展的复杂现实内容,揭示造成悲剧的全面而深刻的社会根源。围绕着爱情婚姻悲剧,同时铺开一个由许多有关人物构成的广阔的社会生活环境,从而展示渐趋崩溃的社会的真实内幕。贾宝玉、林黛玉等人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追求,反映那个时代对个性解放和人权平等的要求,闪烁着初步的民主主义精神。它与封建主义冲突所造成的悲剧,生动地表明封建社会的不合理,使读者预感到这个社会已日暮途穷,走向灭亡。 作者环绕着贾宝玉描写了以晴雯为代表的女奴们,为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和争取人一样的生活而进行的悲剧性的抗争。这是贾府中的对抗性矛盾。晴雯和贾府中的所有丫鬟一样有着自己的悲苦的身世,但是她和谄媚主子的袭人,钻营攀附的小红迥然不同,她宁愿冒着杀身危险触怒主子,也不肯低声下气承认自己是可以任人糟践的奴才。她敢于顶撞摆主子嘴脸的贾宝玉,随时抨击那些表现奴性的丫鬟,一贯地尖锐地和媚主求荣的袭人对峙。到她被赶出大观园即将告别人世的时候,她怀着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极度悲忿地抗议人世的冷酷、黑暗和不平。晴雯这样的丫鬟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存在,她形神都像林黛玉,与贾宝玉建立了超越主奴关系的纯真感情。她还有一群绝少奴性的伙伴。鸳鸯一向沉静温柔,当她反抗贾赦时却爆发出雷鸣闪电般的力量,她拒绝做贾赦的小老婆,而且拒绝做任何人的小老婆,她蔑视那个社会作为一个丫鬟所能得到的最高地位,表现着誓不承认自己是奴才的平等要求。司棋与她表弟偷偷恋爱,这个恋爱被主子发现后,她竟毫无畏惧和羞惭,她是一个人,也要求得到做一个人的权利。芳官和她的“小戏子”姐妹们,从苏州被卖到了贾家,但她们内心没有一天接受奴才地位,没有一天过服贴谦卑的生活,她们随心所欲,闹出一个又一个的乱子。晴雯和这些没有奴性的丫鬟,与贾宝玉、林黛玉一道,实际上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反抗力量,冲击着已经腐朽了的贾氏家族。 贾氏家族的内部矛盾也在加速着自身的衰亡。为了权力和金钱,这个钟鸣鼎食的诗礼之家内部,房族、嫡庶、妯娌、婆媳,乃至父子、夫妇、兄弟之间展开了公开的和隐蔽的、正面的和迂回的斗争,这种斗争有时竟达到你死我活的白热化程度。王熙凤正处在家族权力斗争的中心,她风流俊俏、口齿伶俐,凭着娘家显赫的地位和贾母特别的恩宠,不择手段地聚敛财富和扩张势力;她扬言自己从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为了一己之利残害人命亦毫无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