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第一章

1、简述夏、商、西周的文教政策。

(一)学在官府

第一,惟官有书,而民无书。第二,惟官有器,而民无器。第三,惟官有学,而民无学。(二)官师合一

1、教师由官吏兼任,官职为当教师的前提条件;

2、师资的选聘任用,均由政府包办;

3、教师无真正的专业精神可言。

(三)政教合一

l、教育与政治的叠合,教化是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和内容,施教机构就是行政机构或教育行政管理机构;2、教学内容与官方意识形态密不可分;3、读书与做官发生密切联系。

2、简述秦代的文教政策。

(一)崇法尚刑,以法为教

(二)强化文化学术的高度统一

1、书同文:许慎:“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丞相李斯将由籀文改造的大篆简化为小篆

(又称秦篆),编《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编《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编《博学篇》。汉代塾师将三篇合一,统称《仓颉篇》。汉代狱吏程邈创制隶书。

2、行同伦:“黔首改化,远迩同度”。

3、禁私学,以吏为师。“以吏为师”是指在政府机关附设“学室”,由吏对弟子进行教训,以培养刀笔小吏。

4、禁游宦。“游宦”是指通过游说宣传自己的主张,以达到从政做官目的的知识阶层。

5、设三老以掌教化

6、颁挟书令,焚书坑儒

(三)设置博士官

3、了解李斯、赵高、胡毋敬所编写的字书名称。

丞相李斯将由籀文改造的大篆简化为小篆(又称秦篆),编《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编《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编《博学篇》。汉代塾师将三篇合一,统称《仓颉篇》。汉代狱吏程邈创制隶书。

4、简述汉初以及汉武帝制定的文教政策。

(一)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学”的汉初教育政策

1、重视知识分子作用

2、允许开办私学,恢复各派学术

3、废除挟书令

(二)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1、“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2、兴太学以养士

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5、了解卧碑文、训士卧碑文的对应朝代。

国子监设绳愆厅;立《卧碑文》(明)、《训士卧碑文》(清)。

6、简述古代文教政策基本特点。

一、极为重视对文教政策的制定

二、文教政策充分发挥了为政治经济服务的作用

三、鼓励官学的发展,允许私学发展,私学成为官学的重要补充

四、注意到人才培养与人才选拔任用的联系

五、贯穿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并重的精神

六、强调以道德教育为中心

第二章

1、简述学校教育萌生的前提条件。

1、阶级的分化和国家机器的产生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

3、文字的创造与知识的积累。

2、了解传说中萌芽形态学校名称。

1、明堂

2、成均

3、庠

4、序

5、校

3、了解夏、商学校的名称,简述西周的学校系统。

夏代学校的名称:庠、序、校。

商代的学校:庠、序、学、瞽宗。

1、学校系统

(1)国学 A、小学 B、大学五学:辟雍(太学)、成均(南学)、上庠(北学)、东序(东学或称东胶)、瞽宗(西学或称西雍)。

(2)乡学家塾、党庠、州序、乡校。

4、解释稷下学宫,简述它的性质及历史意义。

1、创办始末

“稷下”,是指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地区。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

2、兴办的原因(1)是养士之风的产物(2)雄厚的物质保障

3、性质(1)是一所由官家操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2)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询作用的高等学府。

4、特点(1)门户开放(2)兼容并包(3)礼贤下士

5、历史意义(1)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2)显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

创造精神(3)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5、了解西汉太学设立的时间,简述它的教学特点。

公元前124年设太学。

a.专经教学b.经学教育重师法、家法c.采用大班教学和次第相传的教学形式d.注重自学与考试

设科射策:所谓设科,就是根据考题的难易程度分为甲、乙两科,以区别学生程度与授官职位的高低。所谓射策,即如今的抽签考试,内容侧重于对经义的解释、阐发。

6、解释设科射策、鸿都门学。

设科射策:所谓设科,就是根据考题的难易程度分为甲、乙两科,以区别学生程度与授官职位的高低。所谓射策,即如今的抽签考试,内容侧重于对经义的解释、阐发。

鸿都门学:招生对象为贵族子弟,以尺牍、辞赋、字画、小说等作为教学和研究的内容。是中国最早的专科性质的学校和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7、了解唐代中央官学“六学二馆”的名称。?

1、儒学性质的学校(1)国子学:学生主要来源于三品以上子孙。(2)太学:招生对象为五品以上子孙等。(3)四门学:学生主要为七品以上子。另有庶人中的俊异者800人。以上三学隶属于国子监。(4)弘文馆。招生对象主要为皇帝缌麻以上亲,皇太后、皇后大功以上亲,朝廷高级官吏的子弟。(5)崇文馆:学生来源与弘文馆相同。

2、各类专科学校:律学;书学;算学;医学。

8、了解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的名称、主持者

(1)庆历兴学,范仲淹主持。(2)熙宁兴学,王安石主持。(3)崇宁兴学,蔡京主持。

9、解释苏湖教法、三舍法。

“苏湖教法”又称分斋教学制度。它是北宋教育家胡瑗在主持苏州、湖州两地的州学时所创立的一种教学制度。他在州学内分设经义斋与治事斋。其中经义斋研究基本理论,培养政治人才,学习的内容是儒家经典;治事斋研究具体措施,培养某一方面专门的技术和管

理人才。分斋教学是世界上最早的文理分科制度。

所谓三舍法,是将太学划分为外舍、内舍、上舍,这相当于三个年级。外舍级次最低,上舍级次最高。太学生进入各舍都要经过考试,成绩合格者方可升入上一舍。这是将竞争机制引入学校,开创了我国古代学校的升级制度。

10、了解明清地方儒学学生的类别。

明朝有廪膳生、增广生、附学生、青衣生之分,清朝又增加了社生。

11、简述宋元明清封建官学制度发展的主要表现。?

(一)宋代的官学设置及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

1、中央官学(1)国子学、太学、辟雍(2)四门学、广文馆(3)专科学校:武学、律学、医学、算学、书学、画学。

2、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1)庆历兴学,范仲淹主持在太学推行胡瑗“苏湖教法”。改革科举制度。首次参考的士子须学三百日,其他人为百日。罢废帖经、墨义、考策、论、诗赋。(2)熙宁兴学,王安石主持,创立太学“三舍法”。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是以经、义、策、论取代帖经、墨义、诗赋。(3)崇宁兴学,蔡京主持,设置算学、书学、画学;曾一度取消科举考试。

(二)元代的官学设置

1、中央官学(1)蒙古国子学(2)回回国子学(3)国子学

2、地方官学(1)社学(2)诸路阴阳学。

(三)明清官学

1、明清官学设置:明朝中央官学设有国子监、宗学、医学等。地方设府学、州学、县学、阴阳学、医学。又在防区卫所设有卫学,乡村设社学,还在各地方行政机构所在地设置都司儒学、宣慰司儒学等。清朝的中央官学设国子监、宗学、武学、八旗官学、觉罗学等。清朝的地方官学设府学、州学、县学,并于乡间置社学、义学。

2、明清官学的学生(1)地方儒学学生,明朝有廪膳生、增广生、附学生、青衣生之分,

清朝又增加了社生。(2)国子监生:明朝:举监;贡监;荫监;例监。清朝:恩监;荫监;优监;例监。(3)贡生明代:岁贡、选贡、恩贡。清代:拔贡、岁贡、恩贡、优贡、副贡、例贡。清代贡生,别称“明经”。

(四)官学的管理

1、教育行政管理机构,隋朝产生了专门管理的部门——国子监,直至清朝均沿用此制。宋代于崇宁二年在各路设置提举学事司,掌管一路州、县学政,这是我国地方教育行政机构设置的萌芽。至明代地方教育行政完全独立,设“提督学校官”(简称“提学官”或“提学”)。清承明制。明清两代,府学的正教官称教授,州学的正教官称学正,县学的正教官称教谕,各学的副教官则都称训导。

2、教师管理

明代地方学校有九年任满的规定,任满之后进行两项考核:一为业务考核,一为“升学率”的考核。

3、学生管理

在学级编制方面:宋代实行的“三舍法”。元代实行的“升斋等第法”,明清两代沿用此法。在学制改革方面:宋代实行学分制。元代实行积分法,明清两代继续沿用积分法。

在教学改革方面:主要有明代创立的“监生历事制”(又称监生拨历法)。清朝沿用此制。在学生日常行为管理方面:学规、学则。

12、解释监生历事制。

“监生历事制”(又称监生拨历法)。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拨到政府各部门或基层实习吏事。历事期满经考核,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者送吏部铨选授官,中、下等者仍历一年再考。上等者依上等用;中等者不拘品级随才录用;下等者回监读书。清朝沿用此制。

13、论述私学兴起的原因。?

1、生产发展,土地私有,为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举办奠定了经济基础

2、复杂的政治斗争,需要兴私学、养士人

3、文化学术下移和学术的繁荣,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14、简述古代私学级别,了解及《千字文》作者、所属朝代。?

《千字文》作者是梁武帝时周兴嗣。(通篇以四言写成,凡250句,共计1000字,每个字都不重复。)

15、简述蒙养教育方法。

1、注重儿童道德品质的教育

2、注重识字教学(1)指物识字(2)卡片识字(3)书上识字(4)对比识字

3、注重写字教学:写字训练阶段:扶手润字;描写描影;跳格;临帖。握笔四要:虚、圆、正、紧。作字四法:横轻竖直;少粗多密;勾短点圆;空匀横直。空白宜匀。训练原则:先大后小,先慢后快。

4、注重阅读训练:(1)阅读教学的环节.教书:句读;范读。背书:古代蒙学几乎是每读必背。理书:每十日、每一月、每一年都要复习一遍。讲书:先“讲”后“贯”,即先讲清文义,再讲清全文的基本思想。(2)阅读教学方法的可供借鉴之处a.把“读”视为“写”的重要条件,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b.重视良好读书习惯的培养c.重视朗读的指导一要“读得字字响亮”。“毋高、毋低、毋疾、毋速”二要读得准确。“逐字逐句,要见着落”,“毋增、毋减、毋复。”三要心思专一,防止“浪漫诵读”。四要熟读,使课文“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读书千遍,其义自见”。d.熟读多记符合学童的年龄特点(3)勤于练习,精于批改。其一,改文要“随其立意而改之”,避免沮挫学生的才思。其二,老师批改要精当。其三,要教学生懂得改文之方其四,注意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16、了解北宋及明代著名书院名称。

北宋书院的兴起:六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又名睢阳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

明代最著名的书院是位于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

17、简述书院的管理与教学特点。

1、书院有固定的经费来源和藏书设施

书院的经费,得到官府的资助,也依靠民间自己筹集,主要形式是给书院置办学田。

书院以书为本,来源一般有以下两种。一是朝廷、官吏及私人的赐书、赠书,二是书院自己购置和刊刻的图书。

2、书院有健全的组织管理系统

书院的主管称为山长。明代以后的大书院,还设立了院总、监院、堂长、讲书、堂录、堂宾、直学、讲宾、司计、掌书、掌祠、医谕等。

3、学生自治并参与书院的管理工作

负责考勤、课堂记录、搜集疑难问题的堂长,“主持斋中诸事,稽察学习勤惰”的学长或斋长,在一些书院就是聘任学生担任的,这些担任职事的学生被称作“职事生员”。

4、书院有健全有效的规章制度

以岳麓书院为例,仅清代就制订有各种学规、学约、学箴、戒条13种,达92条之多。学术研修型的书院,规章制度则注重引导性,典型代表就是朱熹拟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二)书院的教学特点

1、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学为主,辅之以同学间的切磋讨论

2、实行开放式的教学和研究,兼收各家之长

3、重视人格陶冶,讲求“躬行践履”

4、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以道相交

第三章

1、解释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其选官办法是:各州设大中正,郡设小中正。大、小中正的职责是依据管内人物的品德,定为上上、上中、上

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随品录用为官。

2、了解科举制产生、废止的时间及产生标志。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设置进士科,是为科举制度之始。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停止科举。

3、简述唐代科举考试方法、明清科举考试的分级。?

考试过程:乡试(在府州县),省试(在中央门下省)。考试方法:(1)帖经;(2)墨义;(3)策论;(4)诗赋。科目:常科,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制科,由皇帝临时确定科目举行,如:词赡文学科、词殚文律科、文学优赡科、超拔群类科、绝伦科、文史兼优科、武足安边科、智谋将帅科、军谋越众科。

四级考试:

(1)童试:应试者为童生,被录取者称为“生员”(秀才),第一名称为“案首”。

县试(县令主持,考试地点在县城)府试(知府主持,考试地点在府城)院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学政主持,考试地点在府城)岁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学政主持)科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学政主持)

(2)乡试:贡院(考试的地方)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秋闱,乙榜,乙科。

(3)会试:在京师礼部考,第一名称“会元”。被录取者称“贡士”。

春闱,礼闱。

(4)殿试”:由皇帝主持的复试。甲榜,甲科。

一甲三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

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乡试、会试和殿试皆获第一名称作“连中三元”。状元授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予翰林院编修。

4、解释八股文。

八股文通称制义,或谓制艺、时文、时艺、四书文。股是对偶的意思。八股文是明清科举制度的一种考试文体。其段落有严格的规定,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股、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部分组成。从起股到束股的四个部分,各由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组成,共为八股,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5、论述科举制度的历史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

2、提高了文化知识的地位,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3、使选拔人才较为公正客观。

(二)消极影响

1、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

2、欺骗知识分子醉心于功名利禄

3、束缚思想,败坏学风

第四章

1、论述孔子的教育作用论思想。

(一)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富国教民

2、以德治政

3、从教即从政

(二)教育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

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2、提倡学为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3、主张终身受教育“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2、简述孔子招生原则、教育目的、教学方法。

招生原则:有教无类。孔子的入学章程:第一,一定要有介绍人。第二,面试。第三,行“执见礼”。

教育目的:(一)“学而优则仕”。(二)培养“君子”1、志道和弘道的志士仁人。2、文质彬彬的君子。3、六德俱全的“成人”。一曰智。二曰仁。三曰勇。四曰艺。五曰礼。六曰

乐。

教学方法:(一)了解学生,因材施教1、教人必先知人2、“因材”必“因人”、“因机”而宜3、“因材”必引发人之力而教4、“因材”必尽人之才。孔子注意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最终形成他们的专长,甚至形成他们的职业。(二)由学到知,知智统一1、立志于学2、学贵有恒3、乐知好学(三)学思并重,学思结合(四)启发教学,循序渐进1、由浅入深,由易到难2、近取譬(五)学而时习,知行一致

3、解释“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朱熹:《四书集注》)

4、论述孟子的性善论及教育内发说思想。

(一)“四端”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

(二)扩充“善端”与“求其放心”

教育的第一个方面的作用是把人的善端扩充起来。教育的第二个方面的作用是把已丧失的良心寻找回来。

5、简述孟子的教学思想。

(一)论教的基本原则和方法1、因材施教2、坚持标准3、启发善言4、由博反约(二)论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1、深造自得2、循序渐进3、持之以恒4、专心致志

6、论述荀子的性恶论及外铄说思想。

(一)“性伪之分”(二)人性的恶向(三)向善的质与具(四)“性伪合”(五)“化性起伪”1、积伪2、渐靡3、得师4、君执5、重礼

7、解释虚壹而静。

“故治之要在于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心未尝不臧也,

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满(两)也,然而有所谓壹;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

8、简述《大学》“三纲领”及《中庸》提出的学习过程。

《大学》“三纲领”:

1、明明德(治己)

心中要光明,既能照亮自己的人生之旅,又能用此光明帮助别人造福于社会。以性善为信念,以性善为预设。确立了人的尊严。人有接受道德教育的可能性。人要承担道德责任。

2、亲民(治人)

对社会众生民众的仁德。当自己有德之后,不仅是独善其身,还要兼善天下,用善德去亲近众生,感化人民。这就是修己治人。

3、止于至善(治天下)

“止”是达到圆满善德后不迁动的意思,是道德深厚之时的至诚至坚。“至善”就是达到善德的极处,没有一丝一毫的私心欲念与邪思妄识,心灵达到纯净的上善之境。

“三纲领”所提供的道德教育的路径是:从性善的信念和对人人都具有的自明其善性的能力的预设出发,先造就一个道德性的自我。然后扩充这种性善的本性,通过“亲亲仁民”的兼善过程,使天下人弃恶从善,从而实现道德自我。这既是一个道德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道德修养的过程。

“三纲领”是一个要求从低到高、内涵由简单到复杂、活动由自身到他人以至群体社会的过程。三个目标之间环环叠扣,逐层推进,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它精确地表达了儒家以教化为手段的仁政、德治思想。

《中庸》提出的学习过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9、解释教学相长、藏息相辅。

1、教学相长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5、藏息相辅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第五章

1、简述朱子读书法的内容。

(一)循序渐进(二)熟读精思(三)虚心涵泳(四)切己体察(五)着紧用力(六)居敬持志

2、了解王守仁教育哲学思想的三个命题。

(一)“心即理”(二)“致良知”(三)“知行合一”

第六章

1、解释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

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教育史的开端。京师同文馆既有封建性,也有殖民性。京师同文馆对封建教育产生了冲击,它实行的一套西方近代教学制度,对后来其他新式学堂的建立具有示范作用。

福建船政学堂:是训练海军人才的水师学堂,设立最早的水师学堂,左宗棠奏请于福建船政局福州马尾船厂附设船政学堂。福建船政学堂于1867年1月正式开学,成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

2、了解洋务派开办的新式学堂的种类、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开始的时间及最早的倡导者。

1、方言学堂,如京师同文馆。

2、武备学堂。一是训练海军人才的水师学堂,二是训练陆军人才的武备学堂。

3、技术学堂,如福州电报学堂、天津西医学堂、湖北矿务局工程学堂、山海关铁路学堂、南京储才学堂。

中国近代的留学教育始于1872年,最早提出留学教育建议的是容闳。

3、简述洋务教育运动的历史影响。

洋务派的教育改革,在封建教育制度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是对传统儒学教育思想的历史性超越,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尝试。“中体西用”的教育指导思想,冲破了传统教育的樊篱。将培养目标定位为造就懂外语、晓科技的洋务人才,动摇了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念。重视“西文”、“西艺”课程的开设,是对西方教育内容价值的承认。它对西方教育制度、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模仿,也有利于中国教育的改革和进步。

4、解释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也是全国之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型的综合性大学。它是政变后硕果仅存的样板,是中国近代学制出台的前奏,是中国近代新学制的草本。它对中国学术路向及新文化运动有着明显的影响。

3、简述《壬寅学制》、《癸卯学制》的正式名称、制定时间、在教育史上的地位。

中国近代新的系统完备的学制产生于1902年8月(光绪二十八年七月),是为学务大臣张百熙奏拟的《钦定学堂章程》,或称“壬寅学制”。

1904年1月(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清政府颁布了由张之洞会同张百熙、荣庆重新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

由张之洞主持制定的癸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经政府颁布并且施行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近代学制,但同时又受封建思想的支配,表现出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第一,学校的培养目标由培养封建官吏和士大夫转变为各种专门人才;各级学校开设了西方先进的近代课程,如算学、历史、地理、图画、体操等;采取了西方先进的教育方法,

如实行班级授课制,废除体罚等。但同时又一味抄袭国外制度,某些课程也不切合中国实际。

第二,它是张之洞等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产物,其中的封建主义的气息仍然非常浓厚。

4、了解张之洞教育代表作名称及指导思想

《劝学篇》全书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思想主线,阐述了作为洋务派的张之洞在政治、学术、道德等方面的理论和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简称“中体西用”,它是《劝学篇》的核心思想,也是洋务教育的纲领和基本指导原则。

5、论述康有为人性论及教育作用论思想。

(一)论人性

提出了自然人性论的命题。

人性即天性,而天性就是情欲的快乐。这种快乐与人类的肉体和精神需要是分不开的。首先要满足肉体的需要。

人之“乐”有两种:一是“人世间有形之乐”;二是“灵魂之乐”。虽然人生的目的不外乎“求乐”,但只有“灵魂之乐,才是浩大深长”的高尚之乐。

(二)论教育的作用

(1)教育的根本作用,是为了培养自主、自由的人格和顺应自然的人性;教育的任务是让个体学会生存,并勇于争取这种生存的权利。

(2)教育的精神作用,并不是要把人们培养成清心寡欲的君子或苦行僧,并不是用权威或教条来束缚住人们的头脑,而是要鼓励人们正确地追求世俗的欢乐和现世的幸福。(3)教育的社会作用在于使“民智开通”、“君民共主”、男女平权,以求救亡图存、富国强兵。具体到教育的现实作用而言,就是要推动变法和完成变法。

6、简述梁启超教育作用和宗旨的基本观点。

(一)“开民智”

世界的竞争已由力而趋于智,民智的强弱决定着国家的强弱。“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开民智就要兴学校。

(二)造就“新民”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人”。“新民”要有独立的精神,具有知识、道德和才能。

第七章

1、简述民国初年的教育方针及1912—1913年所制定的学制的名称。

民国初年的教育方针: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自1912年至1913年,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学校系统令,综合成为一个新的学校系统,称之为《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将整个学习年限定为17~18年,从纵向来看,分为三段四级。第一段为初等教育,包括属于义务教育性质的初等小学校4年,此时实行男女同校;高等小学校3年。第二段为中等教育,学习年限4年。第三段为高等教育,大学校分为预科3年和本科3~4年。新学制的建立,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2、简述蔡元培的世界观、教育目的思想及“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一)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

现象世界是相对的,受因果律制约,与时间、空间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是可以经验的,属于政治范围。

实体世界是绝对的,不受因果律的制约,无时间、空间的限制,是超越经验之外的,是超政治的。

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是相互关联的,是一个世界的两个方面。

(二)教育的目的是造就“完全人格”

教育虽然是立于现象世界,不排除对现象世界幸福的追求,但其最终的目的却在于追求实体世界的最高精神境界。所以,教育工作从根本上来讲,就是帮助被教育者发展其能力,养成“完全人格”,为人类文化的进步能尽一分子的责任。

(四)“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1、军国民教育,即军事体育教育

2、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

3、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

4、世界观教育,即循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公例,不以一流派的哲学或一宗教之义桎梏其心,而以超越时空的世界观为目的的教育。

5、美感教育亦称美育

第八章

1、了解主要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了解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的时间、地点及主要负责人;了解晏阳初的“三大方式”与“四大教育”的内容,乡村教育实验地点;了解陶行知乡村教育的主要实践;了解梁漱溟的“乡农教育”实验地点.

“五四”前后的教育思潮与教育运动:平民教育思潮与平民教育运动。工读教育思潮与工读运动。职业教育思潮与职业教育运动。乡村教育运动。

中华职业教育社。1917年5月,该社在上海成立,主要负责人是黄炎培。

三大方式: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四大教育:生计教育;文艺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选定河北定县为华北实验区。

陶行知主张以乡村学校作为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强调要教育农民有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本领,能够自立、自治、自卫等,并创办晓庄学校。

梁漱溟在邹平成立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在邹平、荷泽两县办理乡农学校、乡学、村学。

2、了解“六三三”学制的别称、制定时间、主要内容及特点。

又称壬戌学制,1922年11月1日。

主要内容:(1)蒙养院改称幼稚园。(2)初等教育阶段为6年,分为实等小学和高等小学两级。其中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2年。(3)规定以4年为义务教育年限。(4)中学修

业年限为6年,分为初级中学校和高级中学校两级,各3年。(5)师范教育由5年改为6年。(6)实业学校改称职业学校,分初高两级。(7)大学修业年限为4~6年,废止预科。特点:第一,教育段年限划分较为科学。第二,以加强中等教育为核心。第三,注重职业教育。第四,注重个性发展。第五,给各地更大的灵活性。第六,注重普及教育。规定以4年为义务教育年限。

3、简述国民党政府时期学校系统改革的主要内容。

1928年12月,大学院召集全国第一次教育会议,颁布了《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史称“戊辰学制”。小学设立的形式有完全小学、初级小学、简易小学、短期小学等。

废除综合中学制度,职业学校、师范学校、普通中学三类学校分别设立。取消中学的选修科目,取消学分制,改行时数单位制。高中不分文理科。

分设大学和专科学校,分为国立、省立、市立和私立四种。

4、论述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和“教学做合一”思想。

1、“生活即教育”的涵义

(1)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具有教育的作用,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教育;

(2)生活决定教育,过什么样的生活便受到什么样的教育;

(3)教育必须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相一致,通过生活来进行教育;

(4)教育的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是为了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教育要引导人们过向上的生活。

2、“生活即教育”提出的历史背景

是针对中国教育严重脱离人民大众、脱离社会生活的实际提出的。

3、“生活即教育”与“教育即生活”的比较

(1)真生活与假生活

只是把社会生活中的东西搬一点到学校里作点缀,或者对社会生活搞一些模拟,这是一种假生活。“生活即教育”拿整个的生活去解放偏狭的生活,以人民大众改造社会、征服自

然的全部社会实践去做教育的内容。

(2)积极改造生活与消极适应生活

“教育即生活”的主张以让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为目的,有教人一味地适应现存的社会生活的倾向。

而“生活即教育”主张“用前进的生活来引导落后的生活,要大家一起来过前进的生活,受前进的教育。”

4、对“生活即教育”的评价

旨在强调生活与教育的不可分离的关系,要求儿童的教育应适应儿童的生活特点,它与脱离民众生活的以死的书本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是根本对立的。

生活教育论对旧教育的弊端的揭露和批判,对生活和教育之间一致性和相关性的强调,对社会和学校关系的重新阐释,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彻底变革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蕴含着许多合理的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教学做合一”的基本涵义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同时,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2、“教学做合一”的意义

一是作为教育方法来说,它是要解决学校教育中“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现象,达到学用一致的目的;二是作为生活的说明来说,它强调在社会教育中,教学现象普遍存在于实际生活中。

3、“教学做合一”的基本观点

(1)“教学生学”(2)“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3)“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

4、“教学做合一”与“从做中学”的区别

(1)从哲学基础上看

“教学做合一”以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因素的认识论为依据;“从做中学”以主观唯心主义的经验论为基础。

(2)从教育目的上看

“教学做合一”旨在反对“死的书本”的“虚伪知识”,求得“实际生活”的真知;反对老八股、洋八股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只会读书不会做事”的“书呆子”,而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能灵活运用知识、有生活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新人。“从做中学”最直接的目的意在保护儿童的主动性,让他们对学习真正感兴趣,并把“做”当作理解事物的媒介,在理智和实践之间保持平衡。

(3)从“做”的涵义上看

第一个涵义是“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

的劳心,也不能算做。

第二个涵义是“接知如接枝”。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体部分。

中国教育史练习题(孙培青版)

中国教育史练习题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庠和成均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 (X )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三、简答 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 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序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国学,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乡学。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 学在官府”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有教无类”。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 诗__》、《__书_》、《_礼_》、《乐》、《_ 易_》、《_春秋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单项选择题 (C)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 A 商代B夏代C西周D东周 (B )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 A《千字文》B《史籀篇》C《三字经》D《急就篇》 (C )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 A、射 B、御 C、诗 D、数 (D )4、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 A、孝 B、礼 C、忠 D、仁 (B )5、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 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老子

读中国教育史有感

读《中国教育史》有感 孔子有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作为一名教育新人,读一读我国五千年来教育的发展历程肯定是十分必要的。国内最权威的教育史应当是华东师范大学孙培青教授所著的《中国教育史》。该书再版多次,全国发行数百万,是国内以及国外学者专家研究中国各阶段教育的重要资料,也是教育者从教的重要参考。这本书是笔者的一位教育学研究生朋友推荐的,由此可见,此书也是引领国内教育史研究的模范。 下面来谈一谈我对本书的具体把握。本书将我国的教育历史主要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第一,原始社会教育的萌芽阶段;第二,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第三,封建社会末期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曲折发展阶段。在每个阶段下又详述了各朝代的教育状况,下至村学社学,上至国学州学,描述全面且详略得当。在这三个阶段当中,第一阶段属远古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教育萌芽并对文明的进步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进程却十分缓慢,也是各个阶段中时间最长,成效最小的一个阶段。第二阶段也就是从夏朝开始直到清朝被推翻前夕的四千多年,这一阶段,是华夏文化繁荣大发展的阶段,也是教育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朝代更替,随之而来的也是文化的不断替换与更新,有数之不尽的教育范例,例如赫赫有名的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稷下学宫”等教育的直观反映,也产生了不计其数的学术流派和教育大家,儒道释三家最为著名,然儒家最终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统领文化和教育达两千多年,创始人孔子也被后世奉为至圣先师、师之表率。本阶段初期和中期,教育对于文化发展和文明进程是具有较大积极意义的,但到了后期,则完全沦为了禁锢人民思想的枷锁,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以致最后被推翻,重塑。第三阶段是从清王朝覆灭前夕到新民主主义社会,也就是从清末洋务运动到新中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这九十年间教育的发展过程。这一阶段是个阶段中时间最短,但发展跨度最大的阶段,也是中国的教育向世界教育靠近的艰难过渡阶段。在这九十年当中,中国社会经历了多次历史巨变和社会革命。在动荡不安的社会大环境下,教育的发展也是风雨飘摇,极不稳定。但正是伴随着社会巨变,教育也脱胎换骨,有了全新的发展。由落后的且严重阻碍历史进程和文明发展的古代封建教育逐步进步到与世界大方向接轨的近现代教育。在这一阶段中有几点不得不提。第一,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两大运动中,早期觉醒的民族资产阶级尝试以改革的方式保住政权和改革教育,虽然最后都被封建反动势力打压下去,但是这毕竟是从无到有的突破,新式学堂和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教育渗入了落后的东方教育。第二,新文化运动,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知名学者教育家在尊孔复古的思潮兴起时引导发起的,大范围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配套习题及答案

习题集锦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和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 ()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二、简答 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 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臵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和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和。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__》、《___》、《__》、《》、《__》、《_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六经) 二、单项选择题 ()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 A 商代 B夏代 C西周 D东周 ()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 A《千字文》 B《史籀篇》 C《三字经》 D《急就篇》 ()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 A、射 B、御 C、诗 D、数 ()4、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 A、孝 B、礼 C、忠 D、仁 ()5、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 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老子

中国地理问答题(补充详细版)汇编

中国地理问答题 1.我国主要的地形区有哪些?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黑土,沼泽)、华北平原(平坦)、长江中下游平原(低平、河湖)四大高原:青藏高原(4000,雪山冰川,相对高度较小)、 内蒙古高原(和缓、东草西沙、1000--1500) 黄土高原(黄土深厚,沟壑,水土流失,1000--2000)、 云贵高原(崎岖,坝子,喀斯特地貌,1000--2000)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最大,沙漠,边缘绿洲,800--1300)、 准噶尔盆地(风蚀地貌,西侧缺口,500--1000) 柴达木盆地(最高,东南多盐湖沼泽,2000--3000)、 四川盆地(河流,紫色土,有平原、低山丘陵,300--600) 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200--500,梯田、果园、经济林)低山(如泰山、黄山、庐山等) 主要山脉:天山、秦岭、大兴安岭、太行山、武夷山、贺兰山、横断山、祁连山、喜马拉雅山脉、阿尔泰山脉、台湾山脉等 2.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一、二级阶梯的分界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二、三级阶梯的分界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 ①冬季我国南北纬度跨度大,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北方太阳高度小,白昼较短,获得的太阳光热比南方少。 ②我国北方距冬季风源地近,受冬季风影响较大,而冬季风南下过程中受层层山脉阻挡,势力减弱,干冷性质也发生变化,因而南方受其影响较小。 4.我国夏季 最高气温在吐鲁番盆地,出现的原因有: ①地势低洼 ②深居内陆,大陆性强,增温快 ③盆地地形,不易散热,且外界气流越过山地下沉时,增温作用强,形成焚风 ④沙漠面积广大,吸热快 ⑤晴天多,太阳辐射强。 最低气温出现在青藏高原,原因是: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地面热量极易散失。 5.我国的五个温带及其作物、熟制

中国教育史脉络图

中国教育史脉络图 第一章 (1) 第二章 (2) 第三章 (3) 第四章 (4) 第五章 (5) 第六章 (6) 第七章 (7) 第八章 (8) 附录:中国教育史脉络图 (10) 第一章 名词解释: 1、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2、六艺 是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3、明人伦 “明人伦”是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世也称为“五伦”。孟子着眼于处理好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4、虚壹而静: 是荀子提出主张培养的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专心有恒。虚,即虚心,就是不要先入为主;壹,即专心,不要一心二用,也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排斥对新知识或见解的研究和掌握;静,即静心,不能用胡思乱想或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 5、三纲领八条目: 这是南宋朱熹归纳出来的《大学》中所提出的关于大学教育的纲领和目标。所谓“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体现了儒家修已治人的理想目标。所谓“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实际上前五条都是修身的原则措施,后三条是修身的扩展和递进,先到国家,再到国,再到整个世界。 6、豫时孙摩: 这是《学记》总结出的四条重要教学原则。“豫”是预防性原则,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摩”是指学习观摩原则,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7、教学相长: 是《学记》总结出的教学原则,即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它说明了教师本 第一章 名词解释: 1、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2、六艺 是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3、明人伦 “明人伦”是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重点总结 1原始时期的教育 原始时期的教育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原始人群阶段,人类的教育刚产生,仅是不成熟的雏形;二是氏族公社阶段,教育得到发展,它的特点较为显著,能体现原始社会教育的本质。氏族公社末期,在教育上出现了阶级差别,将向阶级社会的教育过渡。原始社会的教育以氏族公社阶段的教育为代表,其特点如下: 第一,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氏族公社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公社成员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和集体生产劳动的需要,为了身心发展的需要,接受教育训练。集体的社会性的教育活动是为了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人人都具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第二,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原始社会所积累的经验知识虽然有限,但所学习的知识经验是多方面的,不仅要学习制造生产工具的经验,还要学习公共生活的规范,接受原始的艺术教育和原始的宗教教育。这些是参加氏族社会生活所不可少的。 第三,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教育活动与社会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生活教育。教育是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的,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第四,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有声语言作为氏族成员之间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成为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凡是生产、生活经验的传授,公共生活规范的培养,都是利用口耳相传,并结合实际动作的示范和模仿。当时还没有比言传身教更为有效的教育手段。 第五,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由于男女生理、体质的差异,故有男女分工。男女所从事的社会劳动不同,所接受的教育也有区别。男的劳动侧重于狩猎、农耕、放牧;女的劳动侧重于采集、种植、家务、纺织。男女分别劳动,为适应这种需要,也分别进行教育。 第六,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由于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多数的教育活动是分散进行的,随时随地开展教育性活动。负责教育的是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长者为师,对年青人进行知识经验的传授,但他们还不是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 到了氏族公社的末期,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教育发生重要的变化,出现了学校萌芽,旧的特点趋于消失,新的特点正在产生。原始社会的教育;不可避免地向阶级社会的教育方向转变。 2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中国奴隶制社会开始于夏朝。社会的阶级分化,是造成教育发生分化的直接原因。原始社会那种民主平等的教育发生了质的变化,学校由国家来组织和管理,少数贵族才有享受学校教育的特权,其目的是培养、训练居于奴隶之上的统治者。多数从事体力劳动的民众被排除在学校之外,只能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接受生活教育和统治者施行的教化。 奴隶社会的教育经历了一个发生发展的兴衰过程。夏代是奴隶社会教育形成的时期,商代时得到进一步发展,至西周则达到鼎盛阶段,到春秋时代就渐趋没落。商对夏的教育制度有所继承和发展,周对商的教育制度又有所继承和发展,西周教育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且具有特色的典型代表。 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当时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官学机构与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没有分离独立,历史上称这种现象为“学在官府”。西周按行政管理系统,分设国学与乡学,不同等级学校之间存在一定联系。按贵族子弟不同年龄阶段,分设小学、大学,教育内容有习小艺与习大艺之别,而其要求是先后贯通的。西周贵族教育制度在当时是世界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 1.原始人群时期的教育 教育内容:简单、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 教育方式:综合习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行为模仿) 2.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1)学校萌芽的原因(理解) 政治上,氏族社会末期部落显贵对文化知识的垄断促使教育的分化; 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体脑分工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文化上,文化的发展、知识的积累,尤其是文字的形成,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2)学校萌芽的传说(学校的名称) 成均——实施乐教之地 庠——养老与教育 (3)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①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②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含多种方面; ③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④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⑤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⑥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3.西周的学校的特点 A.设置完备 (1)两类:按行政级别分为 国学:设在王城及诸侯国都(中央学校) 乡学:设在国都郊外的六郊(地方学校) (2)两级:按入学年龄分为 小学:在公宫南之左 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4.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学在官府 (1)学在官府: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 (2)“学在官府”的原因 客观原因:社会生产力低下,影响文化教育的发展。(唯官有书,而民无书;为官有器,而民无器;为官有学,而民无学) 根本原因:奴隶主贵族专制,统治阶级想通过垄断文化教育,在贵族子弟中培养治国人才。(3)“学在官府”的具体表现——官师不分,政教合一 5.西周的教育内容——“六艺”教育 礼乐射御书数 《史籀篇》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已失传。

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测试题(含答案)

高二地理试题 一.单选题。(本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 读图,完成1—2题 1.甲、乙、丙三艘船同时出发驶向180°经线,而且同时到达,速度最快的是 A.甲B.乙C.丙D.乙和丙 2.有关甲、乙、丙附近三个阴景区域比例尺大小叙述,正确的是 A.甲的比例尺最小,丙的比例尺最大B.甲、乙、丙的比例尺相同 C.甲大于乙、乙大于丙D.乙的比例尺最小 20世纪90年代以来,湄公河流域的共同开发和经济合作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新热点,据此回答3--5题。3.湄公河在中国境被称为() A.澜沧江 B.怒江 C.红水河 D.雅鲁藏布江 4.为发展湄公河流域的经济而新建的“泛亚铁路”的起讫是() A.,河 B.,新加坡 C.,曼谷 D.,胡志明市 5.对开发湄公河流域的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①推动我国的西部大开发②带动和中亚地区的发展③促进该流域的旅游业发展④加强中国——东盟的经济合作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6.印度和巴基斯坦从地壳板块分布上来说,位于() A.太平洋板块 B.亚欧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美洲板块 读下图,回答7—8题: 7.在图中②城市南部的广阔海域,为世界著名的渔场,其形 成原因主要是由于() A.冷海水上泛而B.位于密度流海区 C.沿岸大量河水注D.位于寒暖流交汇处 8.甲国附近海域污染严重,其主要污染源是() A.海洋航线上的油轮B.大陆架上的石油钻井 C.港口工业区的废弃物D.被污染的河水 9、下列地貌的形成与冰川无关的是()

A、欧洲平原上低缓的波状丘陵; B、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的峡湾; C、阿尔卑斯山地两侧的湖泊; D、阿尔卑斯山脉峰峦挺拔,峰顶终年积雪 10.西伯利亚不利于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年降水量太少 B.常年气温过低 C.森林面积过大 D.灌溉水源不足 11、澳大利亚发展牧羊(绵羊)业的有利条件是 ①草场广阔②气候条件适合③人口多,羊毛、羊肉需求量大④没有食肉猛兽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001年11月15日图瓦卢领导人在一份声明中说,他们对抗海平面上升的努力已告失败,2002年举国移民新西兰。结合右图,回答12—13题。 12.使图瓦卢成为第一个“环境难民国”的主要原因是 A.冰川融化B.全球变暖 C.海水膨胀 D.地面下沉 13.气候因素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为控制海平面上升,发达国家应该 A.绿色消费 B.减缓工业化进程 C.减少温室气体排放D.援助发展中国家 读1989年中、美、、法、英、日六国组成的国际横穿南极队考察路线图,回答14~16题。 14.当图中A点时间为1989年12月12日12 时,时间为 A.12日14时B.13日2时 C.12日2时D.13日14时() 15.当考察队到达站这天,考察队员回忆 的下列有关情况,正确的是 A.太阳从西南天空下落,又从东南天空徐徐 升起 B.中国的五星红旗迎风向北偏西飘扬 C.天气异常寒冷,气温低达-70℃ D.夜晚睡觉时,考察队员的房子时常被烈风掀倒 16.有关南极洲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B.世界上最寒冷的 C.特有的鸟类是企鹅D.每年的7月到9月是暖季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知识分享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 1、学校萌芽的传说—学校的名称9 2、西周的六艺教育及其特点 3、辟雍/大学、小学、乡校/官师合一 西周大学教育场所的一种名称。据说辟雍四周环水,中间高地建筑学宫,组成四合式的大院。这些学堂居于不同的方位有不同的用途,而获不同的名称。因其为官方最高学府故称学宫。它的四周有水环绕,又称泽宫。它是教射、比射选士的场所,又称射宫,其实一也。 4、私学的兴起26 (一) 官学见于史传记载的只有两件事,即鲁僖公修泮宫,郑国子产不毁乡校。这些缺乏事迹可供记载说明官学不仅没有新发展而且走向衰落。影响官学衰落的诸多原因中 (1) 贵族子弟命定为统治者,学习文化知识与其权位并无直接联系。他们养尊处优,只图享受而不重教育,缺乏上进精神失去学习动力。官学 (2) (3) 不论国学还是乡学都难以维持。宫廷中的一部分司礼司乐的专家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知识分子流散四方,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以传授为业在社会中谋生,造成文化下移的现象。民间分布有多种学术人才, (二) (1) 1 权机构。而士阶层中有许多有才能的人在,活动能量颇大,在政治斗争或军事斗争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2、新兴地主阶级为了扩大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势力也需要士来为自己服务。 3、士从自己的利益和政治立场出发也积极投靠有权势的人,寻找出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由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养士出现了竞争,养士之风开始形成。社会上有大批自由民争着要成为士,首先需要学习文化知识,从师受教,这就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推动力量。没 (2) 地主阶级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的新人才、以新的思想理论来为他们的利益服务。他们成为促进新的文化机构——私学发展的社会力量。 私学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私学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私学的发展促进了思想学术上的百家争鸣 5、全面掌握孔丘的教育思想29 重视教育的作用 ——中国自夏商周依赖就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孔丘继承了这种优良的传统并进一步在理论上加以发展。 ——孔丘认为教育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体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治国的基本大纲要解决三个条件即:庶、富、教。 即首先要有较多劳动力,其次要是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左后要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这三者的先后顺序表明三者之间的关系,庶与富是实施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

中国教育史精简笔记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一、原始社会的生活和教育的起源原始教育的特点: 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①原始社会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因此教育也没有阶级性。 ②原始社会教育的目的是为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服务:基本内容是传授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以及社会生活常识。 ③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没有专门人员和专门机构 ④教育手段是通过语言,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⑤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⑥教育还没与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二、古代学校的萌芽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社会生产日益发展,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和受教育。 ②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 ③文字的产生,文化知识更加丰富,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这就有必要和可能建立有组织的计划的专门教育机关。“成均”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一、夏商的教育 ①夏代的教育 已经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 教育工作是国家的重要事务,由国家机构中的六卿政务官之一的司徒主管教化; 实行教育职能的场所:序、校;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为能射善战的武士; 教育内容另一重要方面是宗教教育; 人伦道德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总之在奴隶社会初期,国家已把教育事务作为行政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司徒负责管理教化,教育机构与政治行政机构结合,有国都的学校也有地方的学校,开始有了等级层次,教育为政治服务,突出表现在教育目的要培养奴隶主贵族的武士,教育内容重视军事训练; ②商代的教育 商代有成熟的文字可作为教育手段; 商代已根据不同年龄,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实际划分了教育阶段; 商代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军事教育、礼乐教育、书数教育; 二、西周的教育 ①西周的社会 学在官府: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②西周的学校制度: 大概可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1、国学西周的“国学”是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西周的“国学”按入学年龄和程度分成小学(强调德行教育,内容是德行艺仪几方面)、大学两级,小学设在宫廷附近,大学设在近郊,天子与诸侯的大学名称各异。2、乡学西周“乡学”是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规模比较简单,只

333教育综合_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三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提出什么理论? 答:自有人生,便有教育。人类社会特有的教育活动是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 答:(1)生产劳动的教育(2)生活习俗的教育(3)原始宗教教育(4)原始艺术教育(5)体格和军事训练。 3.试述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 答:(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2)以生产经验为教育内容,内容包括多个方面(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4)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5)男女教育有别,根源在于分工(6)教育还没有专职场所和专职人员。 第二章 1.奴隶社会教育制度形成于何时?有哪些历史性变化? 答:形成于夏代。历史性变化: (1)教育目的:原始社会时期是为使社会成员适应群体生活和群体生产活动的需要;在夏代,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后代培养成能射善战的武士。 (2)教育内容:原始社会包括生产劳动教育、生活习俗教育、原始宗教教育、原始艺术教育、体格和军事训练;在夏代,变化有重视军事训练、宗教教育和人化道德教育。 (3)教育方式与手段:原始时期在于言传身教,教育在生产活动中进行;在夏代,教育主要为学校教育,夏都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地方上也有学校。 (4)等级性:原始时期教育权利平等;在夏代,教育具有明显的等级性。 2.六艺教育的内容是什么? 答:礼乐射御书数 礼:五礼: “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祗, 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以宾礼亲邦, 以军礼同邦国, 以嘉礼亲万民”。 六仪:祭祀之容,宾客之容,朝廷之容,丧纪之容,军旅之容,车马之容。 乐:诗歌、音乐、舞蹈。乐教包括乐德、乐语和乐舞。 射:射箭的技术训练 御: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 书:文字 数:数的顺序名称、记数的符号、甲子记日法、朔望的周期、计数的方法、十进位和四则运算。 总之,六艺教育既重视思想道德及文化知识 3.春秋时期历史性的教变革有何表现? 答:表现:私学取代官学。“官学衰废”“私学兴起”。由于世袭制度、王权衰落、战争动乱导致了官学衰废。而阶层的变化与教育的更新需要私学的兴起。与官学相比,私学建立在土地私有的个体经济基础上,私学的社会阶级基础是以新兴地主阶级为首的,包括工、农等自由民反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阶级联盟。私学在组织上政教分设,教育对象为平民,私学的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职业,是专业化的脑力劳动者;教育思想上,私学思想自由,各派有自己的的教学思想、教育实践;教育内容上,私学教育突破了“六艺”教育,传授各派政治观点;教育场所上,私学无固定场所,以教师为中心,可自由流动;私学目标是培养多规格人才。 4.孔丘在教育史上有哪些贡献? 答:1.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强调重视教育; 2.他创办大规模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 3.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扩大受教育的范围,是文化教育下移至平民; 4.培养从政的君子,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制改革准备条件; 5.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与整理,编《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教材,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 6.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对教学方式有所创新,强调学思行相结合; 7.首倡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8.实行因材施教,发挥个人专长,造就 9.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10.提出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要重视立志,明确人生方向; 11.要求教师有良好职业道德,以身作则,学而不厌; 12.认真总结教育经验,提出不少创见,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第三章 1.分析战国时期私学兴盛的原因? 答:战国时期是社会大转变时期,生产力大发展为更多的人脱离物质生产从事脑力劳动,为思想、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丰富的物质产品和更宽广的活动舞台。战国时期又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各阶级矛盾尖锐,构成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文化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战国还是一个思想科学文化大繁荣时期,战国时期各政治集团为了加强自己的势力竞相网罗招致士人、由于士需经过一定的学习与训练才能造就,因此人们拜师求学,促进了私学的大发展。百家争鸣,各家各派为了传播自己的思想,进行施教,促进了私学的发展与兴盛(养士之风盛行与百家争鸣)

区域地理中国地理测试题附答案

(区域地理)中国地理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右图是我国沿北回归线剖面图。据此完成1~3题: 1.a岛和b经济特区分别是 A.海南岛、深圳B.台湾岛、厦 门 C.台湾岛、汕头D.海南岛、汕头 2.b地与f地所在省级行政区分属于 A. 东部经济地带、中部经济地带 B.中部经济地带、西部经济地带 C.东部经济地带、西部经济地带 D.均为东部经济地带 3.有关a岛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岛为珊瑚岛或火山岛B.该岛多地震 C.工业属于资源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D.该岛属于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据此完成4~5题: 4.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共有12.95亿人,图中“*”表示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0~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 A.93% B.23% C.13%D.60% 5.与10年前相比,我国人口中0~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4.8%,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39%,而总人口增加了近1.3亿.因此,新世纪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A.控制人口盲目流动 B.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C.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 D.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比重

下面是我国某地(大致位于东经1180,北纬300附近)等值线图,回答6~8题。 6.若是等值线图,且比例尺较小,右图所属 地形是 A.山地B.丘陵 C.高原D.集水线 7.该山麓地带的典型植被是 A.热带草原 B.热带季雨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8.从农业可持续发展考虑,该地农业发展方向应是 A.植树种草,栽种苹果、荔枝 B.以种植业为主,种植春小麦、油菜 C.以畜物业为主,适宜饲养羚羊、长颈鹿 D.以林业为主,栽种板栗、马尾松、茶树等 下图是我国四个地方(①一④)的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图。四地均位于平原,且受东部雨带影响。读图回答9~12题: 9.四地夏季降雨均主要是由于 A.海洋湿热气团受迫抬升B.地形的影响 C.热带气旋过境D.地面强烈增温 10.6月中、下旬我国东部雨带—般位于 A.北京到南昌一带B.钱塘江口到珠江口一带 C.青岛到西安一带D.上海到重庆一带 11.一般情况下,位于6月中、下旬我国东部雨带所处地区内的地方是 A.①B.② C.③ D.④ 12.图中,①地可能位于 A.华北平原 B.松嫩平原 C.成都平原D.河套平原

中国教育史论文

中国教育史期中作业 ——《试论科举制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姓名:张海涛 专业:历史学 系别:人文学院历史系2011级“专升本”班

《试论科举制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 姓名:张海涛 单位:(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历史系,陕西渭南 714000) 摘要: 科举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它的创立,对封建社会的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极为深刻的社会意义。随着科举制的产生、发展与不断完善,相应的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规模、制度、模式以及学校教育在各时期的价值取向也随之发生改变。可以说,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极为紧密的。而研究清楚他们的关系,对研究中国教育史的意义也是极为重要的。 关键词: 科举制度;学校教育;乡贡;三舍法;国子监;价值取向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无论从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科举制度本属于政治制度,或者说,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是将政治和教育联系起来的桥梁。国家通过科举考试制度确立了一个“贤才”的标准,并以功名利禄加以隐忧,因而对教育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或者说,教育就据此标准进行培养、造就和输送。当然,教育中对“贤才”标准的多样化研究也会影响到衡量“大贤”之“量才尺”的确定。但总的来说,科举考试体现着社会对其成员资格的要求和认定,大规模社会考试还昭示出社会对所需“贤才”的标准和要求,进而成为人才选拔和推进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而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作为一种选拔性教育,科举考试在其发展的全过程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哪一种制度像科举制那样长久深刻地影响当时的世道、人心和风俗。因而,科举制度与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尤其是学校教育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后一千余年影响深远。 在科举时代,科举不但决定应举者个人的前途和家族的兴衰,而且还左右了当时的教育,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士风和文化。甚至说1300年间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各方面的进步和落后,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科举及其所衍生的科举文化的影响,也不为过。科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又是传统文化的基因之一。或者说,科举由传统文化所孕育和当时社会政治需要所催生,诞生之后又对中国封建社会后半期的社会文化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正因为科举在1300年间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有不少学者将隋唐至清的历史称为科举时代,将当时的社会称为科举社会,将当时的文化称为科举文化,将当时的教育称为科举教育。 “科举”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科举指分科举人,即从西汉以后分科目察举或制诏策试人才任予官职的制度;狭义的科举指进士科举,即从隋代

最新中国地理测试题1(附参考答案)

高二地理期末冲刺试题(中国地理Ⅰ) 1.下列有关我国地理分界线说法错误的是 A.黑龙江省的黑河至云南省的腾冲一线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分布界线 B.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是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C.畜牧业一般分布在年降水400-800毫米区域 D.秦岭—淮河一线与年降水800毫米基本相当 2.下图是我国双季稻(一年中种植和收获两季水稻)主要种植区分布图。下列描述符合双季稻种植区特点的是 A.形成双季稻种植区的主要因素是饮食习惯 B.M界线西段折向西南主要是受地形影响 C.N界线内种植双季稻的主要有利条件是光照充足 D.对双季稻生产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寒潮 2014年12月17日,国土资源部公布《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主要数据成果的公告》。全国耕地按照1—4等、5—8等、9—12等、13—15等划分为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其中粤、湘、鄂三省占优等地总面积的90.6%;粤、湘、桂、川、鄂、赣、浙、苏、皖、冀、豫、鲁等省区,占高等地总面积的89.4%;黑、吉、辽、冀、鲁、皖、云、贵、川、新等省区,占中等地总面积的73.9%;内蒙古、甘、陕、晋、冀、黑、贵等省区,占低等地总面积的89.3%。据此完成3-4题。 3.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的参考因素有 ①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②农业机械化水平 ③灌溉等农田基础设施④农业土地利用水平⑤劳动力素质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③④ 4.关于我国耕地质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耕地平均质量等级较高 B.各省均有不同等级的耕地C.低等地的形成原因基本相同 D.高等地分布区气象灾害少 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下图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据此完成5-6题。 5.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 原因是 A.泥沙淤积 B.气候变 暖 C.排水造田 D.黄河来水量减少 6.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 是 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②增加城市空气湿 度③美化城市环境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德国慕尼黑大学的一位教授是这样看待中国的:他首先把中国分成东部与西部,再分别分成南北两部分,形成如下图①、②、③、④四块区域,并将这四块区域命名为“银色中国”“金色中国”“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据此回答7-8题。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银色中国”与“金色中国”以冈底斯山为界 B.“金色中国”与“绿色中国”的分界线包括贺 兰山 C.“黄色中国”与“绿色中国”的分界线为秦岭 D.“银色中国”与“绿色中国”的分界线是巫山 8.各区域与主要成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A.“黄色中国”——海拔高度所致 B.“金色中国”——海陆位置影响

百年中国教育史研究高潮的回顾和反思

百年中国教育史研究高潮的回顾和反思 摘要:中国教育史研究经历了三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以来的两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奠定了教育史学科的基本体系,第二次研究高潮是恢复性的,促进了教育史学理论的发展。在第二次研究高潮中,研究者只有提高理论素质,突破历史、教育学科界限,从历史学走向社会学,教育史学科才能真正取得长久发展。 关键词:中国教育史;学科;研究高潮;史学理论 从甲骨文对中华民族教育活动的记载开始,中国教育史学便开始漫长的孕育时期。由于中国教育一直依附于政治,未出现学科专业分化,教育史学一直未能成为一个专门学科。19世纪后半叶,随着近代西方学科分类方法的传入,尤其是20世纪初中国近代学制的建立,新式学堂中有了专门的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教育学科才呼之而出。在建立近代教育制度过程中,为满足1904《癸卯学制》中“大学堂、进士馆、师范学堂课程中必需设教育史科”的需要,一大批传统学人,在新史学思潮启迪及日本学者对中国教育史研究热潮的带动下,开始第一次致力于 中国教育史的研究。1901年,史学大师罗振玉、王国维在上海创办中国近代最早的教育杂志——《教育世界》,并陆续发表有关教育史、学术史的论文,开学人研究中国教育史之先河。1910年湖北学使黄冯箕提出设想、后由两江师范学堂课务柳诒徵着成的《中国教育史》则标志着中国教育史学科在学术界地位的最终确立。 从1904年至今,中国教育史研究已走过了近百年历程。百年以来人们在对中国教育史不断深入研究的同时,却忽略了对历史研究本身历史、即中国教育史学史的关注。中国教育史学史发展的近百年可以1949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回顾近百年以来这一学科研究高潮的特点对于今天教育史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一、民国时期教育史研究第一次高潮的出现及特点 中国教育史研究的第一时期从1904《癸卯学制》颁布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结束。在这段时间中,中国教育史研究经历了一个从启蒙、发展、兴盛到停滞的过程,并形成了教育史研究的第一次高潮。“五四运动”后,王朝更迭的政治动荡开始折射于中国学术界。中国教育史研究除继续翻译日本着作外,开始学习美国,出现了以郭秉文《中国教育制度研革史》为代表的一批教育史专着。民国《壬子·癸丑》学制颁布后,上海商务印书局、中华书局竞相出版师范学校教育史课本,教育史研究初次形成热点。这为1920年到1937年中国教育史学科的第一次研究高潮打下了基础。 20世纪20年代是一个被梁启超称之为“全民族人格觉醒的新时期”。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界全面觉醒、社会革命风起云涌,形成了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的“又一个思想最为自由的时代”。得益于时代熏陶,中国教育史学科在这一时期也摆脱了简单模仿日本和欧美教育史研究的模式,开始在学理上走向成熟,其中不少研究成果时隔半个世纪依旧为教育史研

高中地理中国地理总复习测试题

中国地理总复习测试题 时量 : 60 分钟 总分: 100 分 、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 1.5 分,共 60 分, 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台湾海峡属于 A. 渤海 B. 黄海 C. 东海 D. 南海 我国纬度最低的省区是 A. 台湾 B. 广东 C. 广西 D. 有“鱼米之乡”和“水乡” 之称的平原是 A. 华北平原 B. 三江平原 C. 松嫩平原 D. 长江中下游平原 位于我国最东端的省是 A. 台湾 B. 山东 C. 黑龙江 D. 下列山脉中,为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分水岭的是 A. 秦岭 B. 武夷山 C. 南岭 D. 横断山 下列河流中,冬季有结冰现象的是 A. 长江 B. 淮河 C. 珠江 D. 下列地区,耕地为旱地的是 A. 江汉平原 B. 成都平原 C. 辽河平原 D. 洞庭湖平原 既是我国地势二、三级阶梯界线,又是农耕区与畜牧区界线的山脉是 A. 贺兰山 B. 长白山 C. 巫山 D. 大兴安岭 下列农作物,我国南、北方都有广泛分布的是 A. 棉花 B. 甘蔗 C. 甜菜 D. 10. 引起我国北方缺水的自然原因是 1. 2. 3. 4. 5. 6. 7. 8. 9. 海南 辽宁 黑龙江 柑橘 A. 降水少,径流量小 B. 降水的变率小 C. 植被多,吸收水量大 D.人口稠密,用水量大 11. 下列地理景观与其对应的地区搭配,正确的是 A. 水乡—华北平原 B. 茶园—山东丘陵 C. 林海雪原—大兴安岭 D. 12. 下列河流中,不是发源于青藏地区的是 A. 长江 B. 黄河 C. 沙滩椰林—西双版纳 珠江 D. 雅鲁藏布江

13. 西北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是 C.降水丰沛 D. 温和湿润 14. 被称为“草原钢城”的包头钢铁厂,其铁矿石主要来自于 A. 白云鄂博 B. 迁安 C. 金昌 D. 15. 制约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形条件 B. 水源条件 C.光照条件 D. 热量条件 16. 西北地区由东往西依次是草原、草原荒漠、荒漠,主要原因是 A. 海陆因素 B. C.地形因素 D. 17. 宁夏平原农业用水主要来自 A. 河水 B. C.地下水 D. 18. 关于我国地形、地势基本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 形复杂多样并交错分布 B. C.地势东高西低,大至呈阶梯状分布 19. 我国受水蚀作用最强烈的高原是 A. 黄土高原 B. C.四川盆地 D. 20. 秦岭一淮河以南大部分属于 A.湿润区、亚热带 B. C.半湿润区、亚热带 D. 21. 长江上游自西向东依次接纳的大支流是 A.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 B. C.雅砻江、嘉陵江、岷江、乌江 D. 22. 下列支流属于长江上游的是 A.赣江 B. C.嘉陵江 D. 山区面积广,地表形态单调 D.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南沿海降水丰沛 青藏高原 内蒙古高原 湿润区、热带 半湿润区、暖温带 雅砻江、岷江、乌江、嘉陵江 雅砻江、嘉陵江、乌江、岷江 汉江 湘江 23. 关于四大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 B. 黄土高原是古代黄河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的 B. 炎热干燥 鞍山 纬度因素 人为因素 雨水 冰雪融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