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辩证法——刘要直

自然辩证法——刘要直

自然辩证法——刘要直
自然辩证法——刘要直

北京理工大学

自然辩证法

题目:人工智能与哲学的对话

——从AlphaGo谈起

教师:江洋

学生:刘要直

学号:***********

电话:1560*******

学院:自动化学院

专业:系统工程

摘要

本文主要分三个模块,第一部分从自然辩证法的定义、影响地位、研究内容、新时期发展、未来展望展开,进行概要介绍;第二部分以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人工智能与哲学的对话”探讨会进行阐述,主要从专家说——从AlphaGo谈起、媒体说——人工智能会“战胜”人类吗、小结等三个方面展开陈述;最后一个部分是个人对课程和研讨会的感触。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人工智能AlphaGo

Abstract

Discuss in this paper is mainly divided into three modules, the first part from the definition of the dialectics of nature, position and influence, research content,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future prospects, is introduced briefly; the second part to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held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philosophy of dialogue" to carry on the elaboration, mainly from experts say -- Talking from the AlphaGo, the media sa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ill "win over" human or not ,summary and so on three aspects launches the statement; the last part is personal feeling of courses and seminars.

Key words: Dialectics of nature,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lphaGo

目录

摘要 (2)

目录 (3)

一、自然辩证法概略 (4)

1.定义 (4)

2.影响和地位 (4)

3.研究内容 (4)

4.新时期发展 (5)

5.未来展望 (5)

二、人工智能与哲学的对话 (6)

1.专家说——从AlphaGo谈起 (6)

2.媒体说——人工智能会“战胜”人类吗 (7)

3.小结 (9)

三、个人体悟 (10)

四、致谢 (10)

五、参考文献 (10)

一、自然辩证法概略

1.定义

科学技术哲学[1]学科原称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传统和科学哲学传统的对峙和融合贯穿了过去三十年的发展。自然辩证法传统属于德国古典自然哲学传统,有意识形态的优势,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科学哲学传统属于逻辑经验主义传统,强调学科自主性,重视学科建设。两个传统和平共存,但带来了这个学科的致命问题:名实长期冲突,学科定位不明。

科学技术哲学与理学的一级学科——科学技术史关系密切,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范围主要涉及理、工、农、医四大学科门类,但是又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科学领域,科学技术史是关于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科学技术史既要研究科学技术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发展规律,又要探讨科学技术与整个社会中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因此,科学技术史既不是一般的自然科学,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历史学。它是横跨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同样的,科学技术哲学虽然是哲学的分支学科,但是却不是单纯的人文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而是一门高度综合的、具有浓厚方法论性质的、横跨于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综合性学科。著名英籍匈牙利哲学家拉卡托斯所一贯倡导的“精致证伪主义”就力图使科学哲学与科学史一致,这是拉卡托斯科学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也是我们称之为“精致证伪主义”的原因。另外,历史主义的科学哲学流派,其代表人物如库恩、费耶阿本德、图尔明等,也主张用科学史来检验科学哲学。

2.影响和地位

二级学科,但这个学科在中国的地位和影响,远远不是一个二级学科能够概括的。1990年之前,“科学技术哲学”的名字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界曾经走在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的前列,引领风气和时尚。但是,在学科建设方面,由于先天缺陷,三十年的发展依然未能在学科定位上取得共识,并且最终制约着学科发展。

3.研究内容

研究领域遍及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工程哲学和科技方法论等基础研究,数学哲学、物理哲学、天文哲学、化学哲学、地学哲学、医学哲学(主要包括医学辩证法和医学伦理学两方面的内容)、生物哲学等应用研究。科学社会学、科学与宗教、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科学思想史及传播学、科学伦理学、生态哲学、环境哲学、经济哲学、科学学、哲理数学,以及各个产业、行业领域的一些哲学、方法论、科技政策、发展战略等都是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范围。

随着人类社会逐渐步入信息时代,为了应对信息化浪潮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种种机遇和挑战,科学技术哲学已经将信息科技纳入到了自己的视域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前沿学科性质的信息哲学学科群。例如,计算机哲学、人工智能哲学、系统哲学等为其中相对成熟的学科。

在军事科技领域,科学技术哲学是一种相对特殊的应用哲学,在中国的军事院校中,逐渐形成了军事技术辩证法、军事技术创新、军事技术与社会、军事技术哲学、军事技术创新思维及方法、军事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国防科技发展战略、军事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军事科学技术与文化、军事科技伦理学、军事技术创新与管理等等具有鲜明军事特色的军事哲学学科,这在整体上统帅、驾驭军事科学技术,提高军队战斗力日益凸显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新时期发展

新时期的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的重心向高等院校转移,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同样重要。1978年于光远等人首次在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招收自然辩证法硕士研究生。1981年教育部正式发文确定自然辩证法类课程是全国理工农医科研究生的必修政治课。这样,自然辩证法就既有了自己的学科建制,也有了自己特殊的用武之地。此后二十多年间,几乎每一个招收研究生的理工农医类高校都设立了自然辩证法教研室,造就了相当可观的自然辩证法研究教学队伍。截至2006年,全国有26个科技哲学博士点,60多个硕士点,在哲学的二级学科中仅次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5.未来展望

对中国自然辩证法(科技哲学)界基本形势的估计,首先不能不考虑的是它的政治功能的弱化和淡化。对科学家们的政治紧箍咒已经全然解除,因此,不再有多少科学家们心甘情愿来聆听“科技哲学家”们的“教诲”了。从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历届领导人名单中可以看出,第一届那种科学家踊跃加入的兴盛景象已

经不再可能,一线科学家们基本上不再关心这里的问题。如果说还需要对科学家们进行统战的话,那自然辩证法也不再是一个合用的统战工具了。由于这种政治功能的弱化,自然辩证法界进一步发展的外部资源大打折扣。出于“长治久安”计,需要从内部挖潜,也就是要搞学科建设。

二、人工智能与哲学的对话

1.专家说——从AlphaGo谈起

今天到场的有很多科学家家、工程师还有哲学家,从其中可以看到,对于此次涉及的论述有不同风格的见解:

来自中国科学院的王飞跃老师论述“The Philosophy ofIntelligence:关于AlphaGo Thesis和思维范式[2]的转移”,从历史的维度对自然哲学的思考,其中包括丰富的个人经历、逸闻等,开阔了我们的眼界;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段伟文老师阐释“普罗米修斯的惭愧与人机关系的未来”,主要目的不是出于批判人工智能,实际上是要让我们如何正视这种“失败”的被超越的现状;

来自复旦大学的危辉老师论述“人工智能的春天真的到了吗?”,先从学术剖析,然后披露背后或许存在的种种诸如利益纠缠等隐情,冷静地从学术角度客观分析人工智能自有其发展的模式,尚未到达我们所想的瓶颈阶段,可能更多地还处于探底期;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刘晓力老师论述“从AlphaGo看延展智能”,认为机器尚未有“心”,所以目前机器仅仅是人的智能的延展;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刘畅老师谈及“AlphaGo与Alpha狗”,从哲学的维度对人工智能进行辨析、论证,让我们以一种更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人工智能;

来自中山大学的翟振明老师论述“AI给我们卸载,VR让我们飞翔”,谈及意识体现智能的观点,要么从外面把意识输入到人工智能,要么人工智能本身可以自主产生意识,否则的话,就现在的人工智能来说,是没有意识的;

来自华南师范大学的陈晓平老师反击“也谈人与机器如何相处——与翟振明商榷”,从必然性的角度来说,现在固然不能证明人工智能有意识,但从豁然性的角度又不能否定人工智能可以产生意识,所以,人类就有责任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来自图森科技的专家王乃岩提出“深度学习的艺术应用”,先阐释应用于图像

处理的相关技术,然后引出创造是把一些东西整合在一起,之后可能就会产生奇妙的反应,至于最后会产生什么后果,暂时无法预测;

来自科大讯飞的李剑锋专家阐述“从语音交互到人工智能的飞跃”,提出人工智能发展三个阶段,人工智能也是一波浪潮,总有兴起和落漠;

军事专家周晨鸣剖析“人工智能是否真的会发动战争?”,认为人工智能不可能引发战争,因为战争是一场整体性策略等问题;

来自北京邮电大学的刘伟老师深入阐述“人机环境系统智能交互与情景认知”,从与剑桥的渊源讲起,将哲学和人工智能结合起来,更好地融合,看好发展前景;

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徐竹老师介绍“Alpha…知道如何?下围棋吗?”,从多个角度辨析人工智能真的知道“How”去做么;

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薛少华老师风趣又不失深刻地阐释“玩游戏,人工智能一定比人类强吗?”,幽默风趣地道出了人机对战的公平性,以及哪些方面人工智能永远无法超越人类。本来人机对战很大程度上是商业炒作的噱头,我们又何必太过于纠结其中呢;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刘刚老师思论述“机器战胜围棋后的反思”,对各种技术细节进行了探讨,对技术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王晓阳老师论述“人工智能的未来:从哲学的角度看”,从人工智能现状和困境、人工智能与人类智的对比、展望人工智能的未来等三个方面展开,在可能的人工智能战胜人类、交融、井水不犯河水相处,需要相应的制度体系安排、完善;

来自南京大学的陶孝云老师讲述“谈谈人工心灵”,提出了诸多认识层次判断标准,例如知觉、行动、自我意识、情绪、现象、有第一、三人称,搞清楚人工智能究竟看起来像人工心灵,还是真的有自我觉知的人工心灵;

来自中南大学的李熙老师谈论“从通用人工智能看具体人工智能”,通用的归纳法的方法论,性概率的角度看问题,更愿意相信美好的是大多数;

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陆丁老师提出“AI:是不是人?是不是比人还像人?如何与人共存?”,深入运用分析哲学展开论述。

2.媒体说——人工智能会“战胜”人类吗

人工智能[3]会“战胜”人类吗?

如果人工智能真的具有了人格结构,他们还是…机器人?吗?即使是像AlphaGo 这样的弱人工智能,已经对人类的优势地位构成挑战和威胁,更不用说强人工智

能。

“如果人工智能真的具有了人格结构,他们还是…机器人?吗?我们主动设计了这种新型主体存在,不就是创造了我们的后代吗?长江后浪推前浪,不是很正常吗?”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人机互联实验室主任翟振明讲到激动处,双手一摊,向台下的专家问道,“你们怕什么呢?”

这是一场“烧脑”的研讨会。4月1日,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现代逻辑与科学哲学研究所和中国维特根斯坦学会,联合科技媒体“机器之心”,主办了一场人工智能和哲学的跨界对话。

“如何冷静地认知人工智能发展主要方向,及其目前局限,还有未来的潜在影响,是需要科学、技术和哲学界共同理性探讨的重要问题。”主办方如是说。

3月中旬,谷歌的AlphaGo以 4∶1的成绩战胜韩国棋手李世石,攻陷了围棋游戏这块人类智力堡垒,引发公众和学界的大讨论。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危辉提了一个问题:“下围棋和…乌鸦喝水?,哪个难?”

围棋,规则明确,棋局定义清晰,棋盘空间有限——“这就是个软柿子”。危辉分析,谷歌的围棋程序并没有真正理解围棋的基本原则,只是记下了海量的“布局vs布局”的映射关系;它使出的那些奇怪新招数,其实是一种“类推能力”,不能称之为“创新”;每局都没有大胜,说明AlphaGo其实亦步亦趋,追随人类棋手的走步进行小范围搜索。

如果由此说人类智力崩塌,危辉给出了四个字:危言耸听。

“下棋是规范的事情,乌鸦喝水不是;往瓶子里填石子可以喝到水,这样的知识是怎么学得的,我们不知道。”这些没有“预编程”而需要“临时决策”的事情,人工智能,做不到。

“人工智能的研究现状,如同…瞎子摸象?。各家有各家的方法,完全不可融合。深入到智能的本质,我们发现自己几乎一无所知。”危辉强调。

尽管并非身处同一领域,中国人民大学现代逻辑与科学哲学研究所所长刘晓力感慨,自己和危辉有许多“共鸣”。“硅基材料构成的、遵循计算复杂性理论的计算机,其计算能力定有极限。”除非在材料或算法理论上能取得革命性突破,人工智能,目前来说只能是“无心”的。出路,或许还是要在对人类大脑的研究中去找寻。

不过,“无心”的人工智能,构不构成所谓的“威胁”?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飞跃的态度很明确,不要忧心人工智能“换人”,未来是“智能扩人”。

王飞跃指出,未来,是“大数据+大计算+大决策”的时代。实际组织和软件定义的组织虚实互动,构成“平行组织”,产生“平行智能”;和AlphaGo可以跟自己博弈

练习下棋一样,平行组织同样可以“自我对打”。一家“平行企业”可以在短时间内积累数十年的经营经验,它能用这些经验和知识,实现对行动的闭环反馈式监控与指导。王飞跃说,这些软件定义的组织或者平行组织的建设,将促生大量新的工作岗位。

那,人工智能是否有可能“战胜”人类?翟振明指出,人类智能的底层机制,在量子力学层面才可能找到解释。因此,在经典力学框架下研发出的人工智能,是不可能具有“意识”的。它没有爱恨情仇、自由意志,自然也就无法产生“征服”或者“消灭”人类的动机——这是弱人工智能,不足为惧。

若有了自由意志,这样的强人工智能就是人类的“后辈”。翟振明说,后辈向前辈造反,并将前辈征服,那也不过是和人类历史上屡次发生的“征服事件”一样,并非末日。

“即使是像AlphaGo这样的弱人工智能,已经对人类的优势地位构成挑战和威胁,更不用说强人工智能。对人工智能的发展给予一定限制,在伦理学上是必要和正当的。”华南师范大学哲学研究所教授陈晓平在会场摆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当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可能性大到一定程度时,应该加以禁止,不能对这种威胁不屑一顾。”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王晓阳想得更远,他在自己的论文里抛出了这样的问题:“按照目前计算机科学和生命科学迅猛发展的趋势来看,等到下个一千年或下个一万年,我们后代的物理—生理外形又会是怎样?凭什么来确定他们是我们人类的后代,而不是一个全新的物种[4]?反之,又有什么可靠的理由说,他们不是一个全新的物种,而是与我们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他们在其能力的诸多方面(包括智能)都已经远远地超越了我们而已?”

3.小结

综上所述,可提炼出有三类人、九种叙述方式:

科学家、工程师进行介绍(讲清楚人工智能是什么)、展望(愿景,发展方向)、阐释(大家对整个发展历程进行阐释);

哲学家进行辨析(对讨论问题的辨析)、论证(运用各种方式)、诘难(以战斗的姿态);

中间派进行构想(未来)、批判(现状)、审视(领域)。

三、个人体悟

对于课堂建议:老师可以建立微信群,便与同学交流互动,也可以通过微信群及时反馈课上问题;同时,增加同学老师之间的后续联系,不仅仅停留在课上,可以更多地关注课后以及未来。

对于此次圆桌会议,在听了各位专家见地后收获颇丰,最起码给自己思想上带来了一次洗礼,让自己以后在看问题时多了几个角度,“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确很有道理,在以后的生涯中,要多多加强对自己的各方面投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个人对人工智能有没有自主意识也有点自己的看法,人的创造性更多地在于从无到有,从0到1而不是从1到N;重要的是:不是单纯的想法,而是产生想法的想法,这样,现有的人工智能即使具有外推能力,但是仅仅停留在从1到N,而且现在尚处于初级阶段,连瓶颈问题还不存在,过多担忧则是杞人忧天,不要用模糊的危险来抹杀可观的好处。要搞人工智能,这在战略上是不可动摇的,但在如何进行的战术问题上,就需要靠各位专家、学者努力了。

四、致谢

为期六周的自然辩证法转眼即过,感谢江洋老师在课堂上一直传道解惑,每每生病咳嗽还在坚持上课的敬业精神深深感染着我,我会把这种坚持与进取精神用于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不断砥砺前行,我就是那个坐在第二排,对那个火车碾压人的假设采取观望避而不答的男生;感谢薛少华老师对人大“人工智能与哲学对话”圆桌会议的宣传与邀请,感谢现场对我的照顾;感谢王玲玲同学,在我生病时对我学业、作业上的关心······每每提及,难免挂一漏万,再次对给予我帮助和指导的老师、同学表示诚挚感谢!

五、参考文献

1.科学技术哲学概论/那日苏主编.—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10

2.科学哲学/[英]伯德著;贾玉树,荣小雪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技术与生活世界/舒红跃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8

4.技术批判轮/[美]安德鲁·芬博格著;韩连庆,曹观法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

5.8

5.百度百科

自然辩证法试卷

一、简述题(每小题7分,共计35分) 1.请简述唯物论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答:唯物论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是:世界是由物质及其现象所构成的;人的正确思想是对物及其物质现象的反映。(4分)衡量或判断一个思想是否是真理的标准就是:这一思想是否客观准确地反映了物质及其现象的真实情况。(3分) 2.对科学命题的证实为何是不可能的? 答:因为构成科学理论的命题是无时空限制的全称命题,其外延所指称的分子对象是无穷的,(4分)人们不可能用有限的经验现象去证实一个指向无限时空和无穷分子对象的命题。(3分) 3. 请简述人类生态危机的根源及其解决办法。 答:生态危机根源于人类所持的绝对中心主义认识论及其行为模式:把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当作“改造者”,是典型的人类绝对中心主义的表现,视万物为“白云苍狗”,一切为了人的需要,彻底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人类在动物谱系中扮演了一个贪婪而无节制的物种角色。(2分)但是,另一方面,人类的思维及其行为特征又不可能不是自我指向的,故而,人类又不可能不以自我为中心,在此情形之下,我们只能通过自我反省而选择一个相对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2分)解决之道是:大智若愚,人对自然作用一分自然也对人反作用一分。“克己复礼”,修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克己,指克制人类的不恰当的欲望;礼,是指自然界的秩序。寻求替代能源。共同行动。(3分) 4. 请简述技术哲学的主要思想内容。 答:对于发明者来讲,技术就是他生命力量的象征,是生命智慧的确证;技术本身就是目的,因为他在发明感受到了此在不同于历史中的彼岸,生命就是每分每秒,发明让他感受到了存在的意义与快乐。发明使他超越了历史,他达到了一个前人不曾达到的智慧高峰,他因此成为了技术史上的一座高峰。(1分)(1).首先,人是动物谱系中的一个分支。动物与自然的关系,也适合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动物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自己的身体直接与自然发生关系。人,则不同,人是通过制造工具与自然发生关系;人将自然物质转化成自己的身体部分的外部设备。(1分)(2).动物是通过自己身机能的进化来获得与其他物种的竞争关系;而人则是通过“代具”——工具系统,来获得进化的力量。技术进化,即表现为工具系统的改进、更新和代替,从青铜器、铁器刀具到枪支、原子弹等等,工具系统体现了人的智慧水平的代际提高。技术进化,实际上就是人作为动物谱系的分支系统的进化。(1分)(3).技术进化是围绕着一个由某种特定技术的具体化而产生的平衡点,即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技术是由相互关联的技术事件构成的集群。技术创新具有集群特征。(1分)(4).技术具有时间性、历史性、自我理解特性和实际功利性。时间性,即是说,过去的技术并不属于此刻的我,我的发明或创新是对前辈智慧的替代力量,我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座山峰,后人必须从我这里超越过去。我的技术既是历史的绵延,也是技术史的改写者,是对过去的超越,是未来的起点。自我理解特性,即我的技术即能为他人所理解和应用,改善他人的生活,为他人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我不仅享受到了作为创造者的快乐,我也享受到了作为创造者的那种交换权力(收入回报)。(1分)(5).普罗米修斯原则代表着技术为人类造福的积极因素;而厄庇墨透斯代表着技术的负面因素。法国思想家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认为,厄庇墨透斯代表遗忘、造成过失、欠思考、愚蠢等;普罗米修斯代表沉思、反思、智慧。(1分)(6).人类是双重过失——遗忘和盗窃的产物.人类早期阶段是圆满的起源,然后是沉沦.人类缺乏动物的原始性生理缺陷,所以才需要技术来弥补。(1分) 5. 请简述科学共同体的作用。 答:近代科学具有群体特征,科学是由一群人围绕着共同的兴趣与领域,进行探索未知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科学,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地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自然辩证法也象马克思主义的其他组成部分一样,本身是科学。科学是让人研究的,而不是要让人供奉起来膜拜的。它来源于实践,并且随时受实践的检验。它不是僵化的教条和空洞的说教,而是实际的行动的指南。它应该使人扩大眼界,活跃思想,而不是要使人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它是自然科学的前哨和后卫,并且要不断地从自然科学吸取养料,不断地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学习,研究,运用,发展。 我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它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需要。当前,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技术化、经济全球化时代,科学技术得到全面迅速的发展,近一个世纪的科技成果超过了过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所获得的成果的总和,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能力,从而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进到一个前人无法想象的高度;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不少未曾预料的消极后果,引起

了诸如环境、生态、资源、人口、粮食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这清楚表明,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人对自然界平衡的干预已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人和自然的关系出现严重对立。如果不协调人与自然地关系,必然带来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后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认真进行反思:我们如何正确发展科学技术?如何促进科学技术积极作用的发挥,同时抑制和减少其消极后果?解决这一问题,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正确树立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更深刻地把握和自觉地遵循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学习自然辩证法,对于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经济乃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尤为重要。 第二,它是提高个人辩证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学习、理解和掌握了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使我们在学习和工作实践过程中能够自觉接受辩证法的指导,加强辩证思维方法的训练,克服思想上的极端化和工作中的片面性。通过学习自然辩证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对待问题,学会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则理解问题,学会从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观察问题,从而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加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全面性,构建个人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所以,学习自然辩证法,也是增强个人素质和提高工作能力的最佳途径。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简答题及答案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联系所学专业试分析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作用。 答:自然辩证法就其学科性质而言,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带有哲学性质的学科。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以及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某一特殊现象、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某一特殊过程或者科学技术某一特殊学科的特殊规律。 总的来说认真学习研究自然辩证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有助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对有关的哲学和社会思潮的辩别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解放思想,启迪思维,促进自然研究工作。 ○2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与科学技术联系最直接的部分。它为探索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为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完善正确的科学技术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我国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指导作用。 ○3自然辩证法是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之间的一座桥梁,具有特殊的文化或智识意义。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可以促进对自然科学的人文理解,有肋于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之间的沟通。 而作为当代的青年才俊,学习自然辩证法更是十分有意义的,其体现在: ○1提高哲学修养,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提供给我们关于自然,自然科学总的看法,总的观点,是任何科学无法代替的; ○2能够使我们获得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知识; ○3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使我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拓展思路,增强科学创新力; ○4有利于理解,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5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就本学科采矿工程中认识地质环境而言: 人类的采矿工程活动需要了解煤矿地质情况,而且能引起地质环境的改变。后者的产生, 是由某些自然因素的诱发作用和采矿工程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事物是联系和发展的,在漫长的岁月里,地质环境经历了一系列极其复杂的变化过程,不但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因素极为复杂,而且变化规模也无比庞大,它所赋存的时空隧道也是永无止境的,地质环境变化而产生的地质现象自然就错综复杂了。要正确地认识种种复杂的地质现象,必须应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人类采矿工程活动的种类和规模是复杂的、空前的,加上某些人的主观性和物欲,所造成的工程地质现象更加扑朔迷离、纷纭繁杂了。因而,必须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即以唯物的观点、辩证的方法来分析煤矿地质现象,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煤矿地质现象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辩证法, 我们的目的是把它提炼出来,上升为理性认识,再作为分析复杂纷繁的地质现象的指导思想。 采矿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今天尤为突出。采矿工程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进行的并且深受地质环境的制约,它可以影响矿井建筑物的类型、工程造价、施工安全、稳定性和正常使用等。对立统一规律就是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反过来讲,采矿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具有反作用。人类的采矿活动深刻影响着地质环境, 主要表现为干扰和改变地质环境原有的特征和规律,加快演化速率、方式和轨迹,从而出现煤矿地质问题。这类问题足以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工程建筑安全,乃至造成矿井坍塌、沉陷,破坏较大区域内的工程地质环境。如工程建筑荷载使岩土发生变形甚至破坏,巷道施工爆破及各种工程振动使地质体松动、破坏,地面开挖改变地形地貌,引起边坡失稳,过量开采会造成地面沉降,岩溶塌陷以及地震活动加剧等等。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研究人类采矿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以便做到既能使工程建筑安全、经济、稳定, 又能合理开发和保护地质环境。这其中便是自然辩证法的完美运用。

2017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技术创新?它有哪些机制?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不同于技术发明,它主要是指技术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成功应用。技术创新包含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它是技术进步的基本形式。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是当前我国科技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所在,国家创新系统是市场经济架构下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环境。 技术创新的机制 技术创新的机制分为两个层次:国家层次是指国家创新体系,它主要是从国家竞争力考虑;企业层次主要是指,企业在其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创新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并对社会经济发挥作用的机理和原理,它主要是从企业竞争力考虑。 2.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的想法。 (1)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 (2)人与自然的关系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中国和世界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以及随之产生的废物也大幅度增长,为了取得长期的经济增长,中国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的环境恶化很严重,加上庞大的人口和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这些都对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重大障碍。这些都导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一)人口方面的挑战(二)资源方面的挑战(三)生态环境方面的1、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峻2、自然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峻:(1)水污染严重2)大气污染严重(3)土地污染严重(4)固体废物问题严重(5)噪声污染(6)电磁污染(7)光污染(8)热污染 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改变观念,科学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科学地协调、改造自然,善待自然,改变过去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其次要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最后要唤起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但这条道路同时是十分艰难的,首先经济实力薄弱是一大障碍,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要达到这一点尚需长期努力,最后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更加严重。虽然有上述不足,但我们同时要看到,只要中国政府坚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公众参与,再加上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3.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科学的三种类别。3′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 2、科学技术的三种哲学反思。3′ 对科学进行辩护-捍卫科学;对科学进行批判-质疑科学;对科学进行审度-必要的转换 3、《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和知识体系。4′ (1)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2)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3)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4)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正、负)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4、《自然辩证法》的学科由来和学科性质。2′ (1)由来: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萌芽形态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则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叶共同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基本成就的科学总结,特别是十九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最新发展和最新成就的科学总结,同时也是恩格斯本人多年刻苦学习和精心研究自然科学的科学总结。有关《自然辩证法》的材料是恩格斯1873─1886年这一时期写成的。整部著作没有写完,并且在恩格斯生前没有发表过。 (2)性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5、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类型。3′ 系统层次观,进化历史观,持续发展观 6、系统的基本特点。4′

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动态性 7、“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8、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2′ 科学: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一般生产力。 技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直接生产力。 9、四大产业体系的分类。4′ (1)第一产业体系(农、林、牧、畜、渔); (2)第二产业体系(制造、采掘、建筑、运输); (3)第三产业体系(通信、商业、金融、医疗、饮食、公共服务); (4)第四产业体系(科学、文化、教育、咨询) 10、科学的五大解释。5′ (1)知识体系:发展着的认识 (2)认识活动:科学研究活动 (3)社会建制:科学家共同体 (4)思维方式:科学方法 (5)精神气质:科学精神 11、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的内容。4′ 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 12、科研选题的四个原则。4′ 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13、获取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2′ 科学观察方法;科学实验方法 14、科学实验的主要方法。4′ (1)纯化和简化研究对象(减法实验):与隔离有关。 (2)强化和激化研究对象(加法实验)。 (3)再现和重演自然过程(过程模拟实验,乘法实验1)。 (4)替代物理过程和数学关系(结构模拟实验,乘法实验2) 15、整理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4′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一年级课程包括课件试题答案

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可能出辨析题) 答: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非平衡态自组织理论证明,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从环境中获取负熵流来抵消系统内部的熵产生,就可能在一定条件下使系统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演化为一种稳定有序的结构。同样,混沌理论也揭示了通向混沌的道路,说明了系统从有序向无序的转化过程。在自然界的演化过程中,正是由于以上两个演化才使得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有序和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 3、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自组织理论及其意义 答: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行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其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能够形成有序的结构,或从低序向高序的方向演化。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通过对自组织理论的认识,我们可以分析现在的各个国家甚至社会的发展。我们在对自组织理论有更深入了解的同时,还可以将得到的实际经验应用到社会中去,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4、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有没有本质区别? 答:天然自然是大自然中已经存在的并且未经人类利用的自然。人工自然是人利用或改造天然自然,创造天然自然中所不存在的人类文明,可分为两类:①人工自然界,即人工生态系统;②人工自然物。 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天然自然是“第一性客体”,人工自然属“第二性客体”;天然自然中存在的是“自发性作用”的规律,在人工自然过程中,则有“应用性作用”的规律;天然自然只有自然属性,而人工自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天然自然的演化节奏是缓慢的,人工自然的演化是快节奏的。人工自然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 5、混沌理论的定义 答:“混沌理论”是对确定性非线性动力系统中的不稳定非周期性行为的定性研究。在 没有变量的情况下,系统运动是一项有规律的重复行为,通过研究认识这一系统状态,非周期性行为就变成了可以观察的对象。不稳定非周期行为则复杂得多:它不做重复运动,不断展现出任何细微变化动乱对系统造成的影响。根据当代数学理论的定义,混沌系统就是对“对初始条件极度敏感”的系统。换句话说,为了精确预测系统的未来状态,需要知道它无限精确的初始状态,即便很小的误差,都将立刻导致预测错误。混沌理论:是系统从有序突然变为无序状态的一种演化理论,是对确定性系统中出现的内在“随机过程”形成的途径、机制的研讨。 6、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P70) 答: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有: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努力减少环境污染;树立生态自然观;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世界各国即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共同发展;实现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发展。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 7、科学的本质是什么?(可能出辨析题) 答:马克思对科学本质的论述:(1)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 (3)科学是生产力;(4)科学既是观念财富又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答案 1、雅典时期自然哲学的重要成就及其自然观意义? 重要成就1)米利都学派。泰勒斯关于世界万物本原是“水”的主张2)毕达哥拉斯学派。该学派提出了“万物皆数”的世界本质论,认为“宇宙万物的结构及其运行服从数的和谐”,这一学说在科学思想史上意义深远。3).原子论思想。该派别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肉眼所不能看见的物质微粒,永恒运动是原子的本性,自然界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聚散及其运动,整个世界由原子和虚空所构成。4)亚里士多德学说。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是一位承上启下的人物,在他的哲学中,哲学和自然科学已开始分化。a在世界本源问题上,提出了两种“实体”说,并用“四因说”加以论证;b在宇宙结构问题上,主张地心说,建立了同心球宇宙模型,第一次把几何学和天文学结合起来;c在物体运动问题上,认为物体只有在外力推动下才能运动,重物坠落的速度较轻物快。 自然观意义1)亚里斯多德和其他希腊思想家的最大功绩就是把自然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2)古希腊科学是哲学的一个方面,所以它一开始就有重视理论思维、重视理性探索的特征,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和物活论的色彩,由于毕达哥拉斯主义和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古希腊科学中含有特别重的数学尤其几何学的成分。公理化和演绎推理的方法被运用到各门学科中去。在科学研究方法上,在希腊化时代的阿基米德那里,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逻辑推理的方法、严格定量的数学方法都已趋成熟,实验的方法也初露端倪。3)这些都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做好了准备。近代自然科学就是从古希腊自然科学演进而生。 2、从科学发展模式的角度,比较库恩与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的证伪主义模式与库恩的科学发展的范式论模式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科学发展的起点不同。波普尔科学发展的起点是“问题”。他认为科学是从问题开始的,并把问题分为①实际问题,即需要通过理论来说明的问题,②疑难问题,即用现有的理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库恩的视角中,“范式”则成为了科学发展的起点,有了范式指导下的解决疑难活动,科学才开始发展。 2.科学进步的标准不同。波普尔的科学进步标准是理论的可检验度(可证伪度),在波普尔看来进步的理论就是可证伪度高的理论,也即“具有最大可能的经验内容的理论。在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中有两种进步:(1)在常规科学时期,解谜能力是进步的标准。(2)科学革命的进步,也就是科学共同体“把范式转换看成进步 3.两种模式所强调的发展过程的重点不同。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和库恩的范式论模式都强调了革命的作用,但波普尔似乎对科学发展中的量变重视不够,库恩在他的范式论模式中则强调了常规科学的发展作用,同时明显地突出了量变到质变之间的转化。波普尔突出了动态的进攻性的“证伪”,而库恩则动静结合,强调辩护性的“范式”。 3、试比较中国封建时代科学与古希腊科学的异同。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1. 中国封建时代形成了实用科学技术体系;2. 大一统技术和手工业技术在科学技术体系结构中占主导地位;3. 科学研究成果大多处在经验形态,理论知识相对不足;4. 科学研究受大一统的社会环境制约。 古希腊科学的特点:古希腊科学是哲学的一个方面,所以它一开始就有重视理论思维、重视理性探索的特征,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和物活论的色彩。由于毕达哥拉斯主义和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古希腊科学中含有特别重的数学尤其几何学的成分。公理化和演绎推理的方法被运用到各门学科中去。在科学研究方法上,在希腊化时代的阿基米德那里,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逻辑推理的方法、严格定量的数学方法都已趋成熟,实验的方法也初露端倪。这些都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做好了准备。近代自然科学就是从古希腊自然科学演进而生。 4、如何理解“李约瑟悖论”的涵义,并思考探讨这一命题的重大现实意义。 李约瑟悖论涵义:“从公元1世纪至公元15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人在应用自然科学知识满足于人的需要方面,曾经胜过欧洲人,那么,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呢?为什么近代以来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突然落后了?” 现实意义1)从社会经济发展上找原因,认为导致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自然经济的阻碍,没有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2)从观念上层建筑找原因,认为儒学文化对科学的排斥是近代科学末在中国发展起来的深层次原因。3)从政治上层建筑找原因,认为明清封建大一统政治体制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兴起。4)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进行探讨,认为中国古人重思辨轻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分离导致近代科学在中国不发达。 5、试比较第一、第二、第三次科学革命的特征。 第一次科学革命特点:1、近代科学作为一种革命力量,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走上历史舞台,争取了崇高的社会地位2近代科学作为一种实验科学,在实验与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理论体系的第一次变革。3近代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率先在欧洲国家确立起来,开展了科学社会化的发展道路。 第二次科学革命特点:1、这次科学革命是自然科学的全面变革。2、这次科学革命同第一次技术革命相互交织而同步进行。3、这次科学革命席卷欧

研究生考试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1、简述科研选题的步骤和基本原则。 科研选题的步骤一般来说,选题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问题调研。这是选题的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科研主体应首先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的知识结构与学识专长确定研究方向,明确研究领域,然后对这一领域做全方位的调研。调研内容可以包括:了解人们已经做了哪些工作,包括取得的成果以及失败的教训;目前的进展情况,在近期有可能取得哪些突破;哪些问题急需解决而尚未有人涉足等等。只要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掌握科研新动向,并以前人的工作的前提进行高起点的研究。2.课题选择。这是提出问题和确定课题阶段。根据问题调研的结果,运用选题的原则,从所调研的问题中优选出备选课题,然后设计出研究方案,提出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课题来源,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完成课题的主客观条件,研究周期和所需费用,需要有关部门协助解决的问题等等。开题报告是对课题可行性研究和审批课题的重要依据。3.课题论证。这一阶段是为了保证所选课题的正确和恰当而对课题及其方案做出的论证和全面评审。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选题的基本原则,对课题的依据,实施条件,社会与经济效益及对科学发展的潜在价值依次逐项分析审议。课题论证一般采取同行专家评议与管理决策部门审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4.课题决策。经过专家对课题的论证与评议,最终确定所要研究的课题。课题若通过论证则成为待研究课题。若通不过则被淘汰,或修改该课题,或另选课题。科研选题就是一个不断反馈调整的过程,常常需要反复调研和多次论证。另外,科研选题的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并非只存在单一的模式。 选题原则 需要性原则是指课题选择应面向社会需要和科学理论发展需要。社会发展需要包括经济发展需要、国防建设需要、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需要等。科学理论发展需要则包括开拓科学领域、更新科学理论、改进科学方法等方面的需要。 科学性原则要求人们选择课题时,必须以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为依据,按客观规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仅供参考 版权归医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所有 1 自然辩证法资料 1.自然辩证法的形成与发展 1、古代自然哲学 包括:(1)原始形态的朴素自然的自然观,如:神话形态的自然观,巫术形态的自然观; (2)理性形态的自然观,如:中国古代的周易,道,元气论,阴阳五行学说,古希腊哲学。 古代的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等都曾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明,但是当时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自然科学,人类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反映了对自然界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辨证法的认识.古代自然哲学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终于开始运用自己的理论思维去探索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孕育了许多在以后科学发展中得到证实的天才预见.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 2、欧洲中世纪的自然观 以神学和宗教为主要形式,在这段时期内,人们经历着理性与信仰的战争,人匍匐在人造的神脚下,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理性为信仰服务。这段时期也是理性与信仰共存的时期,也有理性的战斗,如伟大的奥卡姆剃刀认为,只有自明知识和证据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知识不依赖于权威。中世纪的自然观被宗教和神学黑暗的统治着。 3、近代自然观:包括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论。

到15世纪,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了近代自然科学振兴的伟大历史时代。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动论》,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理论》以及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不仅摆脱了神学的束缚,也克服了古代自然哲学的缺陷,它把自然科学建立在观察试验的基础上,并把观察实验方法和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结合起来,使自然科学在17和18世纪获得重大的进展。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机械论自然观,这种自然观把宇宙看成是一架巨大的机器,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按机械决定论的原则发生因果关系,其特点就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因此,是一种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自然观。 18世纪下半叶开始,发生了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发展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进入全面发展时期。自然科学从搜集经验材料阶段开始进入对这些材料进行理论概括的阶段,它的长久打开了形而上学机械论自然观的一个个缺口,一次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变革来临了。 4、现代自然观:以辩证法为形态,在继续进化之中。 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自然科学的三大理论的发现(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深刻的揭示出自然界的辩证性质。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的总结和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的宝贵遗产和人类文明史中的一切有价值的成功,特别是吸收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在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创立了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创立是人类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发展历史中划时代的变革。 5. 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发展 (1) 列宁对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列宁总结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新成就,特别是物理学的一系列成就给哲学思想领域带来的深刻影响, 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等著作中精辟的回答了这些问题,丰富和发展了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05版)

自然辩证法 一、人类自然观演变的四大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当代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容。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1)特点: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神秘性(数的神秘主义);思辨性(speculation,从概念推出存在);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非对象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数理(数学化的)自然观;重视心智(Mind)的力量。 (2)主要内容:万物本原论 ①泰勒斯(Thales,公元前624—547 ):水是宇宙万物的始基、本原与实体。 ②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rer,前610—546):宇宙的本原是“无定形”或“无限”。 ③阿那克西米尼(Anaximenes,前588—524):万物的本原是气。 ④毕达哥拉斯(前570—490 )学派:“ 数” 的神秘主义——数是万物的本原。 ⑤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前540—480):“火”是万物的本原。 ⑥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前460—361):原子论(atomic theory ) ⑦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484—322)四元素(水、土、火、气)说。“自然是一个自身有生命的、不断生长发育着的有机体” 2、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1)特点: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2)主要内容: ①机械自然观或机械论(mechanism):对自然的机械化理解(动物和人都是机器)。 ②还原论(reductionism):一切运动均可还原为机械运动, ③严格的(机械)决定论(determinism):拉普拉斯妖——把上帝彻底清除出自然界 3、现代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1)特点: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2)主要内容: ①物质观: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列宁),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 ②运动观: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③时空观:时空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物质运动与时空不可分 4、当代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1)系统自然观基本思想(科学背景:量子力学、系统科学) ①从存在到演化——现代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 ②从确定性(必然性)到随机性(偶然性)——确定性(机械决定论、经典物理学)和随机性(非决定论、现代科学)的统一(辩证决定论)。 ③从简单性到复杂性——简单性(经典物理学)和复杂性(现代科学)的统一。 ④从线性到非线性——线性(经典物理学)与非线性(现代科学)的统一。 (2)生态自然观基本思想: ①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1、自然辩证法是一门交叉的自然科学。P2 2、工业革命进程的加速,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P2 3、用系统思想看,技术进步和技术发展表现为技术的结构和技术的功能间的矛盾。 P2 4、简述自组织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世界观方法论意义。P2 5、生态自然观的内涵和实质。P3 6联系考生自己的专业,分析论述如何进行科学问题的研究。P3 7、综述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联系与区别,并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P3 8、科学始于“问题”还是始于“观察”?P4 9、E. B威尔逊说:“世界上没有谁能够比把整个一生致力下载一个课题的专家更会阻碍科学的进步了。” P4 10、自组织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从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超循环理论、突变论、分 形理论到混沌理论的发展过程,后一个理论都有是对前一个理论的否定与超越。P4 11、科学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的,因此,只要有科学事实也就构建起了科学体系。 P4 12、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都是自然,没有本质区别。P4 13、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都是以自然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因此,它们是同类学科, 可以相互替代。P4 14、分析说明科学技术的“双刃剑”的作用,应当如何评价科学技术乐观主义与科学 技术悲观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潮?P5 16、如何理解达尔文进化论和克劳胥斯热寂论的对立统一?P5 17、如何理解科学与社会经济的复杂关系?P5 18、自然辩证法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辩证法。P6 19、世界古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奠定了自然辩证法的科学基础。P6 20、事物的发展具有可逆性,是指任何事物在一切条件下都能够使该物质系统和外界环境完全复原。P6 21、整体性是系统的最本质特征P6 22、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表明了事物发展的有限性。P6 23、开始精神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和方法从事一切科学研究。P6 24、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P6 25、科学的价值在于了解世界,技术的价值在于改造世界。P6 2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应?P7 27、简述归纳方法和演绎方法的基本特点?P7 28、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谈谈科学方法论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带给我们哪些启示?P7 29、结合你所学专业或从事的工作,谈谈你对技术创新的理解?并分析我国怎样才能 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的国家?P7 30、结合以上实例运用自然辩证法理论,谈谈科学问题、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关系。P8

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概论》答案

1、“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恩格斯《自然辨证法》 材料反映了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内容: 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恩格斯指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在这里,恩格斯不仅说明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且还说明自从有了人,便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自然对于人的这种母体性无疑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逻辑起点,也是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前提。 2.人与自然是依赖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首先,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其次,人还能够能动地改造自然界,这一点也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人类在对自然界进行能动改造的同时,使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高,人类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人类开始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断地趋向了统一。 3.人类变革自然引起后果的多元性 恩格斯认为人类变革自然引起后果的多元性不仅表现在自然方面的结果,还表现在它在社会方面的后果。 4.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是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象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恩格斯提醒人们:损害自然就是损害人类自己,要防止自然界对我们的报复,就是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必须和自然和谐相处、协调一致。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这是恩格斯对人类历史特别是近代史演变过程一种有分量的科学总结。这个总结严肃地告诉我们,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而自然界本身的发展是有序的即有理性的,人类在向大自然谋取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时,只能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否则,必然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同时还告诉我们,人类在现实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必须摒弃“人定胜天”即人统治自然、征服自然的价值观,因为这种价值观将人与自然摆在对立或对抗的地位;而必须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发展的价值观。应当说,后种价值观,正是我们目前所奉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相应的一切策略的哲学基础。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

自然辩证法概论简答题

自然辩证法概论 一、试论西方近代自然观的主要内容、缺陷和启发。 西方近代自然观,也就是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家和唯物主义哲学家共同的思想结晶,也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其本特点是:整个自然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均匀的空间和时间中的位移,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运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于是,自然界、宇宙被设想成一架处于自然之外的神操纵的庞大机器。人与自然是分离对立的,处于自然之外,是与自然不同的存在者。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机械的自然图景和严格的机械决定论。 缺陷: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有:首先,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机械性,抹杀了物质的多样性性质。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以机械的眼光来看待自械性,将宇宙看作机器,按照某种规定的机械设置构成,具有严格的机械程序。在医学上,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用机械运动来解释生命活动。其次,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隔断了自然界事物之间的联系。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绝对不变,自然界的一切从来如此,并将永远如此; 万事万物只是在时间上彼此并列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只看到了物质的区别、存在、静止,忽视了物质运动的联系、产生、发展,形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再次,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不彻底性,最终走向了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特点,割裂了自然界事物之间的联系,导致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分离,最终自然科学家不得不借用上帝来说明机械自然图景和机器创作者的关系,从而陷人了唯心主义和神学的目的论。 启发:看事物应该一分为二,对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也应该如此。它作为历史上相继的自然观形态的一种形态或一种阶段,不仅自身有着复杂的历史演化, 在产生初期促使人类摆脱了封建神学的束缚,而且对于西方近、现代的自然科学、哲学、宗教及其它社会科学的发生、发展, 甚至对于西方社会文化总体都产生过重大影响。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虽然是一种静止的、片面的、均衡的形而上学世界观,但却有自己的部分合理性,需要我们在批判的基础上合理的吸收其精华。

最新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古代科学衰落原因 欧几里德写成几何学巨著《几何原本》,在这部划时代历史巨著的示范作用下,形成了共同原始科学结构学科群并对后世科学家进行示范。然而公元415年女数学家希帕提娅遭到基督徒的野蛮杀害,公元529年东罗马帝国皇帝下令关闭雅典的学校,严禁研究和传播数学,数学发展再次受到致命的打击,公元641年阿拉伯人攻占亚历山大里亚城,图书馆再度被焚,希腊数学悠久灿烂的历史至此终结。 由此可得,古代科学走向衰落的原因是: 1.示范作用的极限。示范作用是指科学家利用已在某领域中明确的模式去搞新的研究,但这种末班的应用取决于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社会价值观念是否允许人们去利用示范。科学不仅常常和直观相矛盾,还和人们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思想方法相抵触。在古希腊奴隶社会的价值观念中,这种示范作用很难社会化,罗马的一个皇帝曾拒绝用机器搬运神殿大柱,因为那会使奴隶失去工作。几何学建立的原始科学结构在奴隶社会中几乎不能发挥示范作用。古希腊科学发展渐渐陷于停滞状态,而且古代社会对科学的需求比对技术的需求小的多。并且由于科学体系本身的专门性和复杂性,很多科学理论虽然正确,但和人们直观认识不相同,所以科学理论传播特别是方法论上的示范遇到的障碍可想而知。 2.教育和通讯技术的不发达,理论的传播范围有限。思想的社会化需要通过出版和印刷,跨地域的科学交流需要发达的通讯技术。古希腊的文字是写在纸草和羊皮纸上的,价格昂贵,购求和安放均极为困难,科学理论的教育和传播只能是奴隶主这一小部分人的特权,科学社会化程度太小,一旦社会结构面临变化,战争的风云就会摧毁原始科学结构。 3.罗马帝国的征服以及基督教的兴起,使整个古代西方社会文化背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希腊理性精神受到压制。古代宗教及相应的理性主义精神消失,对上帝的虔诚取代对自然和人生的思索,科学土壤随着古代社会的解体而流失,而原始科学结构在古希腊罗马的社会化程度实在太小,所以古代科学的衰落成为必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