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亳州白芍种植基地

亳州白芍种植基地

亳州白芍种植基地
亳州白芍种植基地

https://www.doczj.com/doc/e11662559.html,

白芍,中药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头尾和细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晒干。具有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之功效。亳州市谯城区众协药材种苗培育基地来为您解答!

亳州众协药材种苗培育基地常年供应各种中药材种苗,赤芍苗,丹参苗段,何首乌苗,苍术芽,白术芽,知母苗,射干苗,油用牡丹苗,防风芽,玄参芽,板蓝根种子,柴胡种子,桔梗种子,菊花苗,白芍芽,白芷种子,丹参种子,赤芍种子,牡丹种子,各种绿化用苗,及各种中药材苗后除草剂,杀菌剂。

炮制方法

1、白芍,洗净,润逶,切薄片,干燥。

2、炒白芍,取净白芍片,照清炒法炒至微黄色。

3、酒白芍,取净白芍片,照酒炙法炒至微黄色。

药材性状

亳州市谯城区众协药材种苗培育基地

https://www.doczj.com/doc/e11662559.html,

https://www.doczj.com/doc/e11662559.html,

呈圆柱形,平直或稍弯曲,两端平截,长5~18cm,直径1~2.5cm。表面类白色或淡棕红色,光洁或有纵皱纹及细根痕,偶有残存的棕褐色外皮。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类白色或微带棕红色,形成层环踞显,射线放射状。气微,味微苦、酸。

饮片性状

1、白芍呈类圆形的薄片。表面淡棕红色或类白色,平滑。切面类白色或微带棕红色,形成层环明显,可见稍隆起的筋脉纹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苦、酸。

2、炒白芍形如白芍片,表面微黄色或淡棕黄色,有的可见焦斑。气微香。

3、酒白芍形如自芍片,表面微黄色或淡棕黄色,有的可见焦斑。微有酒香气。

亳州市谯城区众协药材种苗培育基地是以地道特色药材种植及药材种苗繁育、药材种植,药材种子加工全方面发展的科技企业。种类繁多的的药材种子及药材种苗能,能够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药材种植基地占地一万六千多亩,年生产能力达2000多吨,为客户提供亳州市谯城区众协药材种苗培育基地

https://www.doczj.com/doc/e11662559.html,

https://www.doczj.com/doc/e11662559.html,

了货源保障。生产检验中心对原料和产品品质进行严格的检测和控制,确保客户获得优质的产品。

亳州市谯城区众协药材种苗培育基地

https://www.doczj.com/doc/e11662559.html,

亳州导游词英文版

亳州导游词英文版 【篇一:安徽亳州经典导游词】 友们: 今天咱要去地方啊,就是具有“历史文化古城”之誉的亳州,说起亳州,那可是小吕再也熟悉不过是我地方了,因为亳州养育了我,我 的家乡就在亳州。如果有时间,你想品尝一下我们亳州的特色小吃,你就跟随着小吕就行了。今天呢,第一次带大家出来,讲解我们亳州,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高兴。那么这两天,你的行程就交给我了,朋友们,你们就跟着我的足迹,让我们一起去品味这个具有浓郁文 化气息的城市吧! 我们亳州啊,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面积8374平方千米,它呢有三 县一区,涡阳,蒙城,利辛,还有谯城区。我的家呢,就在谯城区 华佗镇。我们亳州呢,以前只是一个县城,称之为“亳县”,到1998 年的时候升为副地级市,2000年的时候正式成为地级亳州市。有的 游客就开始问我了,你们亳州成立的挺晚的啊,但看这旁边的建筑,发展的还可以嘛!是啊,我们亳州虽然成立只有11年,可在这短短 的11年中,我们亳州可谓是飞速的发展。记得我小时候,马路根本 没有这么宽,而且最好的呢,也只是柏油路了,路旁边也只是砖瓦 平房。大家可以看到现在的高楼大厦已在这高高耸起,亭亭玉立了。路上形形色色的霓虹灯,这到了晚上,亳州的夜景同样迷人。现在呢,像华润苏果、沃尔玛等一些国际品牌也纷纷入住我们亳州。所 以说啊,我们亳州不仅是历史文化古都,现在、以后还是一个飞速 发展的大都市呢!我们亳州物产丰富,人才辈出,古迹遍布,素有“皖北明珠”之美誉。历史上商汤曾在此建都,曹魏时在此设陪都, 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韩林儿在此建立大“宋”政权,因此,亳州被称为“三朝古都”。它呢,不仅是曹操华佗故里,历史上还有许多名人聚 居于此。如庄子,曹植,曹丕,唐代悯农诗人李绅,军事史上张良,花木兰,道教史上享有极高声誉的陈抟等等。悠久的历史,众多的 名人,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仅为亳州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也积 淀了亳州厚重的地域特色文化。我们亳州比较著名的景点有花戏楼、曹操运兵道、曹氏宗族墓群、华祖庵、道德中宫、江宁会馆、古井 博物馆等等。朋友们,我们亳州呢,还是药材之乡,居全国四大药 都之首。1995年1月12日,江泽民主席为我们亳州题词:华佗故里,药材之乡。我们亳州不仅有古迹,名人,药材,我们还有悠久

安徽省自然和人文介绍

安徽省介绍 一、概况 安徽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始建省(原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两省),省名取安庆府与徽州府名第一字为安徽。安徽因历史上有古皖国和境内的皖山、皖河而简称"皖"。 安徽省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繁昌县人字洞发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在和县龙潭洞发掘的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表明远古时期已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安徽这块土地上。亳州在商代曾为成汤之部,古寿春(今寿县)在春秋战国时曾为楚国首都。 安徽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 面积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其中:淮河流域6.7万平方公里,长江流域6.6 万平方公里,新安江流域0.65万平方公里。 二、区划人口 安徽位于东经114°54′~119°37′与北纬29°41′~34°38′之间,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安徽现设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巢湖、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黄山17个省辖市,5个县级市,56个县。 2007年末,全省户籍人口66757万人,常住人口6118万人,城镇化率38.7%。 三、地理位置 安徽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安徽清初属江南省,康熙6年(公元1667年),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而正式建省,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得名。境内有皖山、皖水,即现今的天柱山和皖河,春秋时(公元前722—前481年)曾被封为伯国,称为皖国,故安徽简称皖。 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异,复杂多样。长江、淮河横贯省境,分别流经安徽省长达416公里和430公里,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江淮之间西耸崇山,东绵丘陵,山地岗丘逶迤曲折;长江两岸地势低平,河湖交错,平畴沃野,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皖南山区层峦叠峰,峰奇岭峻,以山地丘陵为主。境内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

亳州简介

亳州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黄淮平原南端,北部衔接河南省商丘市、西部接壤周口市,南部接壤阜阳市、东部接壤淮北市、蚌埠市,辖涡阳、蒙城、利辛和谯城三县一区,谯城区为市政府所在地,城市规划区总面积572.77k㎡。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全市国土面积8374平方公里,总人口633万。 亳州自然条件优越,自然资源较为丰富,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优质畜产品、商品用材林和蔬菜生产基地,地下煤炭、石油资源非常丰富,累计查明资源储量57亿吨,其中煤炭储量达47.23亿吨。中药材种植400多个品种,种植面积52.28千公顷。中药材种植面积占全国的1/10左右,中药饮片产量约占全国的1/4左右。亳州市已形成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产业集群,是全球最大的中药材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 亳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3700年前商汤王的建都地,是中药、白酒、道家三大文化的发祥地,诞生了老子、庄子、曹操、华佗等先哲名流,是中国长寿之乡、中国五禽戏之乡。 经济: 2013年,在省统计局公布的反映地方经济发展趋势的24项宏观经济指标中,亳州有13项增幅居全省前5位,有6项增幅居全省前3位。 2013年,亳州全年生产总值(GDP)791.1亿元,比上年增长9.7%。第一产业增加值195.0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320.1亿

元,增长12.7%;第三产业增加值276.0亿元,增长10.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5.3:40.4:34.3调整为24.6:40.5:34.9。人均GDP16071元(折合2595美元),比上年增加1429元。全年进出口总额4.3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4.6%。其中,出口3.8亿美元,减少18.3%;进口0.5亿美元,增长32.1%。全年财政收入103.5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4.4亿元,增长35%。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0亿元,增长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5亿元,增长1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00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7530元,增长15%。 目前,亳州有经济技术开发区、亳州芜湖现代产业园、亳州工业园区、涡阳县工业园区、蒙城经济开发区、利辛工业园区六大工业园区。全市现有现代中药、白酒、食品制造及农产品加工、汽车及零部件、文化旅游、煤化工及新能源、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装备制造等十大产业。 重要领导、组织架构: 市委书记:杨敬农。 简介:杨敬农,男,汉族,安徽怀宁人,研究生学历,管理学硕士。1966年3月出生,1986年7月参加工作,199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中共安徽省亳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市长:沈强 简介:沈强男,汉族,1961年6月出生,安徽宿州人。1983年 7月毕业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1983年7月入党,中央党校导师制在

安徽省基本情况简介

安徽省及蚌埠市基本情况 一、安徽省经济社会和国土资源管理概况 (一)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安徽地跨长江、淮河南北,与江苏、浙江、湖北、河南、江西、山东接壤,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土地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45%。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将全省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境内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面积800平方公里。2014年,安徽省常住人口6082.9万人,全省生产总值2084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第一产业增加值2392.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120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252.4亿元。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为11.5:53.7:34.8,人均GDP达34427元。全年固定资产投资21256.3亿元,第一产业投资542亿元,第二产业投资9417.8亿元,第三产业投资11296.5亿元。全省财政收入366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18.4亿元。 (二)各市州GDP排名。安徽省辖16个地级市,省会合肥。2014年底,各市GDP和人均收入排名为:

(三)安徽省国土资源概况。 1.安徽省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储量丰富。其中煤、铁、铜、水泥用灰岩、方解石是安徽省优势矿产,其资源储量在华东乃至全国均位于前列,是长三角经济区能源、金属和非金属原材料基地。2007年资源储量统计表列入矿区1084处(不含共伴生矿床286处),其中大型矿床159处,中型227处,小型304处,小型以下394处。 2.安徽省2014年关闭非煤矿山367座,其中露天矿山229

座、地下矿山32座、尾矿库12座、砖瓦黏土矿山94座,超额完成国家和省政府下达的关闭任务 3.2013年底,安徽省建设用地总规模达2905.35万亩,全省人均占有建设用地达到27 4.5平方米,超过国家标准的上限。许多地方建设用地增速较快、用地效率不高、结构失衡等阶段性特征明显,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仍很突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任务繁重。 4.2013年第二批补充耕地指标交易会于2014年1月3日在省政务服务中心交易大厅举行,本次成交面积5538.7535亩,成交总价1620 5.6511 万元,平均成交价2.9万元/亩。 二、蚌埠市经济社会和国土资源概况 (一)蚌埠市经济社会发展概况。蚌埠市是安徽省直辖市,因古代盛产河蚌而得名,有“珍珠城”的美誉。面积:总面积5952平方公里。人口:总人口343万人。下设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龙子湖区四个市辖区,管辖怀远县、固镇县、五河县三个县。地处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京沪铁路、淮南铁路、三洋铁路的交汇点,同时也是京沪高铁、京福高铁、哈武高铁、哈沪高铁的交汇点。2014年生产总值(GDP)1108.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

亳州的民俗文化

亳州的民俗文化 摘要亳州地处华北平原,历史悠久,人口绝大多数为汉族,其风俗习惯的传承变迁基本上与我国汉民族的风俗演变相一致。下面就从饮食、传统节日、民俗娱乐方式、婚丧嫁娶等方面来简单的介绍下我们亳州的文化。 关键词亳州民俗发展民俗文化饮食传统节日等 一、亳州的民俗文化 1、饮食文化 先从我们的饮食文化上来讲起来吧。饮食上,它与华北平原的其它地区无太大差异,主要以粮食(小麦、稻谷)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值得一提的是亳州的酒。酒,不仅是能满足提神、解除疲劳、医用等生理需要的饮品,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体,它在汉族长期的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亳州是中国十大名酒之一——“古井贡酒”的产地。得天独厚的井水资源,悠久的酿酒历史,深厚的酒文化,使古井贡能在历史长河中散发着经久不衰的魅力。亳州又是药都,每年春夏,芍药花开,片片芬芳带来美景春色的同时,亦是入药的好材料。 2、传统节日和传统娱乐方式 在传统节日方面,主要有腊祭、祭灶、春节、元宵、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在诸节日中,以春节最隆重。春节的饺子、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千百年来传承不衰。其他诸如开春时食用的春饼、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寒食节的冷食,农历二月二日吃猪头、咬蚕豆、尝新节吃新谷,结婚喜庆中喝交杯酒,祝寿宴的寿桃、寿桃、寿糕等,此外,各行各业有各自的节日,如饮食业要祭拜灶神等等,这些几乎都是汉民族的通例。 在民俗传统娱乐方式上,我们有佗五禽戏,东汉末年伟大医学家华佗依据中医学的阴阳、五行、脉象、经络、气血运行法则,在总结了前人模仿鸟兽动作的基础上,创编的一套保健体操,包括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和姿态。作为中国古代养生健身功法,华佗五禽戏发源于亳州,长盛不衰,经历朝历代的变迁,到现在已发展成为二十多种不同版本。也有传统戏剧二夹弦,二夹弦剧种起源于河北,发展于山东菏泽,流传于苏、鲁、豫、皖四省边界地区,解放后在亳县(今亳州)受到重视,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特点,节奏轻柔明快,表演贴近生活,和梆剧一样深受人们喜爱。梆剧(又称豫剧)是亳州特色剧种,传统剧目多达四

论安徽省亳州市旅游资源介绍与开发

论安徽省亳州市旅游资源介绍与开发 摘要:本文是关于我的家乡安徽省亳州旅游资源的介绍和旅游环境的设计开发的论述。通过对我家乡旅游资源的介绍和对旅游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找出解决的方案,为我的家乡的旅游资源的设计提供一些合理地建议,帮助我的家乡更好的发展旅游经济。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安徽省亳州市 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旅游作为第三产业,发展越来越快,旅游业在有些地方甚至发展成为支柱产业,支撑当地的经济发展。我的家乡有旅游资源,也有旅游景区,但是我的家乡丰富的旅游资源完全没有充分利用。这是对旅游资源的浪费,也是对家乡经济发展的不负责任。为了响应节约型、资源型社会建设的号召,同时让家乡得到更好的发展,我提一些我对我家乡旅游环境设计的想法。 一、家乡简介 亳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黄淮平原南端,四周与河南省商丘市、周口市,安徽省阜阳市、淮北市、蚌埠市、淮南市接壤。亳州是豫皖交界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安徽省三大旅游中心城市之一、全球最大的中药材集散中心及价格形成中心、国家级中原经济区成员城市、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全国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正在兴起的一座新兴能源城市。全市现有现代中药、能源化工、农产品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制造、文化旅游等五大主导产业。从商成汤王建都开始,亳州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天下道家文化中心,世界中医药养生之都和中国十大最具有幸福感的城市之一。 二、家乡人文旅游资源 亳州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灿若星晨的风流人物,英雄豪杰、文人墨客。载入中国《历史名人大辞典》的就有近百人,有一代圣君商汤:有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的一枭雄曹操;有中医外科鼻祖华佗;有“天资文藻,博文强识”的魏文帝曹丕;有出口成章、七步成诗的曹植;有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建安七子”;有在军事上震古烁今的张良、曹仁、曹洪、夏候渊、许褚等;还有代父从军的孝烈将军花木兰;有中国道教上声益极高,被宋太祖称为“希夷先生”的陈抟,此外唐代著名悯农诗绅,画家曹霸,《牡丹史》的作者薛凤翔,清代大书法家梁,也都生于亳州。正是如此才使亳州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产生了一大批历史人文景观。 (一)曹氏家族墓群 张园汉墓,是曹氏宗族墓群之一,位于亳州市谯城区魏武大道中段,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园汉墓,为大型砖结构多室墓,1989年清理发掘,有前室、中室、后室、耳室等11个墓室组成,全部用绳纹砖筑砌。墓门向东,为石结构,门额、门框、门扇均饰有画像石刻。门额雕刻龙虎图,意为避邪镇墓。门框南旁雕刻拥慧侍者。慧,扫帚也,《史记高祖本记》载“太公拥慧迎门却行”,拥慧是迎宾的礼节,表示对来宾的尊重。门框北侧雕捧奁侍者,一侍仆恭敬的捧着妆奁盒。 墓室多为穹隆顶,少数为拱形券顶。墓室之间用拱形券顶相连接。该墓多次被盗,墓内仅清理出土了玉猪、陶罐等文物。

亳州市场概况

亳州谯城区概况 一、谯城区概况 地理区位:谯城区位于安徽省西北部,西、北、东三面分别与河南省的鹿邑、商丘、夏邑、永城交界,南与涡阳、太和接壤。是亳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交通状况:谯城区交通便捷,京九铁路纵贯南北,涡河水运直抵苏杭,311、105国道交叉穿越,商丘、阜阳民用机场据谯城区仅百里之遥。

●地域概况:全区辖22个乡镇和3个办事处。面积22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2万 公顷,人口158万。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46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47万。 ●经济概况:全区生产总值202亿元,增长12%;三次产业比优化为25.3:42.2:32.5。 规模工业增加值35.4亿元,增长18.5%;财政收入16.05亿元,增长33%;社会消 费品零售总额95.3亿元,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110亿元,增长32%;外贸进出 口总额8000万美元,增长5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50元,增长13%; 农民人均纯收入7300元,增长19%。 指标2010 2011 2012 数量/亿元增长数量/亿元增长数量/亿元增长GDP 140 13% 181 14% 202 12% 社消总额70 18.7% 83 17.8% 95.3 16% ●产业概况:谯城区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烟、酒、药、桐是谯城区的四大经济支 柱。饮誉国内外的古井贡酒出于谯城区古井镇;谯城区盛产中药材,全国最大的中药 材交易中心坐落在谯城区。(配图) 二、城市名片 天下道源·曹魏故里中华药都·养生亳州(配图) 三、城市发展规划 ●城市发展方向:主要向南,适当向西、向北发展,控制向东跨铁路发展。 ●城市空间结构:一条涡河城市景观带,一条(魏武大道)历史文化及现代环境 艺术大道,数条滨河绿化带。 ●城市发展规模:近期2015年城市人口为58万人,建设用地控制在62.8平方公 里;中期2020年城市人口为70万人,建设用地控制在70平方公里;远期2030 年城市人口为100万人,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公里.

安徽历史名人

安徽历史名人全集 先秦两代 管仲庄子甘罗陈胜范增英布张良文翁桓谭桓荣范滂华陀左慈刘馥 三国魏晋 曹操周瑜小乔桓范曹洪曹仁鲁肃吕蒙曹真曹丕曹植嵇康王蕃刘伶 恒温桓伊戴逵 南北朝 何尚之何敬容 隋唐 耿询汪华汪伦张籍李绅杜荀鹤陈抟曹霸 五代十国 朱温朱友贞杨行密 宋 陈翥包拯高太后李公麟方腊吕本中宗杲张孝祥罗愿吕祖谦吴潜胡仔 胡舜陟毕昇梅尧臣鲁宗道 元明 朱升李善长汤和朱元璋常遇春徐达胡惟庸蓝玉沐英朱棣朱权程繁政 汪机傅友德邓愈何震胡宗宪朱有汪道昆许国程大位戚继光注迁讷 左光斗胡正言阮大铖吴应箕 清 萧云从汤鹏杨光先弘仁方以智钱澄之查士标汪昂施闰章梅清梅文鼎 张英戴名世方苞方观承张廷玉汪士慎程兰如刘大戴震鲍廷博姚鼐 罗聘邓石如曹振镛王贞仪高朗亭包世臣郑复光姚莹王茂荫张乐行 张守禹程长庚胡光墉年羹尧李鸿章张树声刘瑞芬孙家鼐丁汝昌刘铭传 汪莱 近代 杨文会周馥吴汝纶杨月楼孙多森程家柽吴樾范传甲施从云吴谷 宋玉琳张汇滔倪映典韩伯棠詹天佑 李经方段祺瑞周学熙倪嗣冲徐谦许世英叶春善柏文蔚杨小楼王揖唐 张敬尧陈独秀冯玉祥孙多钰方振武朱蕴山刘文典梅光迪 当代 黄宾虹柏文蔚汪孟邹方振武王亚樵张治中陶行知胡适张恨水 朱光潜陈延年王步文林散之李克农阿英田间蒋光慈乔年刘开渠 戴安澜王稼祥赵朴初吴作人张曙黄镇侯学煜姚依林杨振宁邓稼先 严凤英 胡锦涛吴邦国李克强 先秦: 老子 (前580-前500),姓李,名耳,字聃,今安徽亳州市涡阳县人,道家学说的创始人。曾出任周朝守藏室的史官(图书馆馆长),后弃官归隐。传说老子归隐时骑青牛路经函谷关,函谷关守令请求老子著书,于是有《老子》五千多言留于后世。《老子》即《道德经》,分“道”与“德”两部分,基本反映了老子的思想。道是“无”,但这个“无”并非不存在,道是“虚”,因其有巨大的包涵性。“德”就是得到道。小国寡民是老子道在社会的再现。老子的道家思想开启了中国几千年来崇尚自然,努力与自然合一的精神内涵。 庄子 (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著名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人生的终极意义和至高境界就是与道合一。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篇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管仲春秋时齐国名相,颍上人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为卿,被尊称“仲父”。他辅佐齐恒公对内对外政策进行全面改革,分国都为十五士乡和六工商乡,设各级官吏管理,并以士乡的乡里组织为军事编制;主张按土地好坏分等征税,适当征发力役,禁止掠夺家畜;用官府力量发展盐铁业,筹造和管理货币,调剂物价;特许在庶民中选士,予以破格提升。帮助齐桓公以“尊王攘夷”相号召,使齐国日益昌盛,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是先秦法家思想的奠基人之一。现存《管子》76篇,多为后人假托。 孙孙敖霍邱人(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公元前601年,出任楚国令尹(楚相),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主持兴修了芍陂(今安丰塘),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国力。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列其为第一人。 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陈胜(?~前208) 字涉。阳城(今属固镇县人,一说河南登封东南)人。雇农出身。秦二世元年(前209)被征屯戍渔阳(今北京密去西南),因洪水误期,按秦律当斩。遂与吴广在蕲县大泽乡(今宿县东南刘村集)发动同行戍卒九百人起义。各地纷纷响应,队伍发展至数万人,并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

安徽省、合肥市基本情况介绍

安徽省基本情况介绍 一、安徽省概况 安徽建省于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省名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合成,因境内有皖山、春秋时期有古皖国而简称皖。现辖16个地级市、62个县(市)、43个县级区和152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2012年末,全省户籍人口6902万人,常住人口5988万人。 安徽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腹地,居中靠东、沿江通海,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土地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45%,居第22位。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世称江淮大地。长江流经安徽境内约400公里,淮河流经省内约430公里,新安江流经省内242公里。长江、淮河横贯东西,将全省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境内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面积800平方公里。 安徽在中国交通干线网中具有承东启西的地位,铁路密度居华东前列。武汉—合肥—南京铁路客运专线将合肥到上海、武汉的行程缩短到3个小时和2个小时;京沪高速铁路使合肥到北京的行程缩短到4小时左右。截至2012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3210公里,在建里程超过1000公里,合宁高速东达宁沪,芜宣高速南连杭

州,合安高速西接武汉,合徐高速北通徐州,一个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络已基本形成。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是国内4E级枢纽干线机场。 安徽资源条件优越,全省已发现矿种达158种,探明资源储量的有126种(含普通建筑石料矿种),其中煤、铁、铜、硫铁矿等矿产资源保有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黄山、西递和宏村古民居群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拥有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齐云山、采石矶、巢湖、花山谜窟、太极洞和花亭湖等10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拥有歙县、寿县、亳州、安庆和绩溪5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9个国家级森林公园,56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曾培育出道教文化、建安文学、桐城派、北宋理学、徽文化等,涌现出老子、庄子、管子、曹操、华佗、包拯、朱元璋、李鸿章、胡适等一批著名历史人物。产生于淮河流域的老庄道家学派,与儒家学说一起构成我国传统文化两大支柱;徽文化是明清时期最有影响的文化流派。徽剧是京剧的主要源流之一,黄梅戏是中国四大戏曲门类之一,池州的傩戏号称"戏剧活化石",淮河两岸流行的花鼓灯被誉为"东方芭蕾"。 安徽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能源、原材料和加工制造业基地,汽车、机械、家电、化工、电子、农产品加工等行业在全国占有

亳州特色小吃

亳州特色小吃 亳州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州菜以徽菜为主,徽菜擅长烧、炒、炖、重油炒,讲究火功。亳州的小吃非常丰富。牛肉馍、油炸馍、麻花、小跑肉、锅盔……风味独特。 亳州的牛肉馍味道不错,还有狗肉汤、烧饼、麻糊,是用五谷磨粉后加粉条、花生等做成的)。 最为出众的小吃,那就数牛肉馍啦!每位亳州的市民都特别热衷于亳州牛肉馍。 牛肉馍为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特有的小吃,它色泽金黄、外脆里嫩。每天清晨,城区各个牛肉馍的摊点都会荡漾着扑鼻的香味,就像芳香扑鼻的鲜花开满城区的角角落落。 牛肉馍为清真食品。它以上好的黄牛肉为主料,佐以粉丝、葱、姜及多味材料,是深受市民喜爱的小吃。 做牛肉馍有三道工序:第一道是做馅儿,用上好的黄牛肉剁成肉泥,佐以粉丝、葱、姜及多味材料拌匀后,其形状以不塌架为准;第二道是和面,面和好之后要“醒”好,然后用手按成薄皮,层层卷入肉馅,直到皮薄如纸;第三道是炕,先把炭火生旺,再于旺火上盖一层炭灰,厚度以不露明火为准。 制成的牛肉馍是直径35-40厘米、厚3-5厘米的圆形饼,因此要把它放在特制的圆形平底锅内炕,并要兑上清香油用文火细炕,且不断地翻转,约30分钟即可。熟透的牛肉馍外壳油亮亮、光灿灿的,入口时能发出脆响的声音,里面的馅儿分多层,层层鲜嫩而不油腻,做到这些才算是口味绝佳的牛肉馍。 材料:泡馍1个,清炖牛肉汤500毫升,牛外脊片,细粉丝各100克,香菜1根,蒜苗二分之一根,青江菜1根。 调料:盐1小匙,鲜鸡精四分之一小匙,麻油5克,辣椒油适量。 特点:香酥可口,馅纯味美。 做法: 1、香菜、蒜苗洗净,均切末;青江菜洗净;粉丝泡水至软备用。 2、锅中倒入清炖牛肉汤煮沸,放入牛肉片烫熟,捞出;放入青江菜烫热捞出;再加入粉丝煮软,加调味料调匀,盛入碗中,放上烫好的牛肉片,撒上香菜末和蒜苗即可,食用时将泡馍剥成小片,放入牛肉汤中即可。(将醒好的面,擀成一层层的薄片,再卷入用当地的上等黄牛肉作的馅,放入锅中,转动炕熟,即成。)攻略:牛肉馍为清真食品,做早餐不错,亳州有很多街边摊都在做牛肉饼,一斤价格在五元左右。 相传牛肉馍在清朝时便产生了,多年来一直深受人们喜爱,是药都的特产之一,这个“特”字不仅包含着特别的美味,还包含着仅在亳州才能吃到的特别之处,因为到目前为止,在外地还吃不到亳州这一美食。 牛肉馍因其独特的美味深受人们喜爱,也正因为如此,它一直历久弥新。每天清晨,个个摊点冒出的缕缕炊烟伴着牛肉馍的阵阵香气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异常美丽,人们边吃边聊,就像广东人喝早茶一样富有诗意。 在学校时听同学说他去过我们亳州,在亳州吃的是牛肉馍喝的是撒汤(撒汤以其简单的做法和鲜美的口味被流传开来。撒汤主要是用羊或者鸡的骨头来熬制

安徽亳州:发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安徽亳州:发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2014年01月28日01:08 来源:中国文化报 0人参与0评论 本报记者党云峰 如何把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转化成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提升当地群众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品位,是各地宣传文化部门不断探索的一件事。安徽省亳州市通过国学教育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基层等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 开展国学教育“四进”活动 国学教育进学校、进机关最具代表性的是亳州市涡阳县“老子公开课”项目的提出与实施。涡阳利用“老子故里”的文化资源优势,弘扬老子思想、普及老子文化、打造涡阳文化建设新品牌。据安徽省社科院院长陆勤毅介绍,老子长时间生活在涡水流域,他在这片土地上观察自然、体味人文,留下了《道德经》这一人类思想宝库中的智慧结晶。老子思想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老子公开课”的实施有助于推动大众接受老子思想,让老子思想普惠民众。 据悉,“老子公开课”把授课对象定位为涡阳县的干部、教师等,课程考核的总成绩作为学员继续教育或者干部培训成绩纳入所在单位的年度考核,作为评优、评先与晋级、晋升的考量依据之一。涡阳县委书记巩中表示,在“老子故里”讲老子,是涡阳弘扬老子文化、建设文化强县的一件大事,这是最好的名人故里特色文化建设,也是对名人最好的纪念,将成为老子文化传承的桥梁和纽带。 保护开发历史文化遗存 “老子公开课”只是亳州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名人、灿烂的文化,给亳州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名胜古迹。据亳州市文化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亳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亳州现存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余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9处。这些古迹融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处处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史前文化、帝都文化、老庄文化、曹魏文化、中医药文化等,在这里形成独特的历史文化架构,交相辉映、大放异彩。 如何把这些文化遗存保护好、利用好?亳州依托文化资源,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让人们在感受传统文化的同时,能够更好地与传统文化“互动”。例如,通过一个叫魔幻动漫大世界的项目,把亳州的文化故事用动漫形式来展陈。亳州还把文化和旅游相结合,比如,通过涡阳的老子文化生态园让人们感受老子文化、学习老子思想。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还体现在当地颇有特色的“文化墙”上。在亳州市城区的大街小巷,经常可以看到贴近百姓生活、表现方式独特的“文化墙”。这些“文化墙”采用图画、顺口溜、诗歌等城乡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传统文化、环保知识、家庭美德等,展示了新时期亳

亳州历史沿革

亳州历史沿革 亳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上古时,“亳”地属古豫州,成汤为诸侯时即居于此。 春秋。焦属陈国。陈于此营建“焦邑”,与焦邑毗连的是“夷邑”(故址在今亳州城东南部的城父)。焦、夷二邑是当时东南地区与中原腹地相沟通的交通要道。因而也是战略重地,“南北分疆,此亦争衡之所也”。 战国。公元前637年,楚将成得臣率师伐陈。夺取了焦、夷二邑,遂为楚地。尔后,楚平王筑谯城,并派太子建驻守城父,使得当时的谯、夷地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秦置谯县,隶属砀郡。 西汉,谯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 东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其疆域区划为司隶校尉部,十二州刺史部和西域长史府,各王国、属国按郡制;邑、道、侯国、公国等按县制。 东汉建安末年,析沛国之一部署谯郡,谯的地位更显重要。 三国魏文帝(曹丕)皇初二年(221年),鉴于谯在军事、政治、经济方面的重要地位,也由于它是皇族本籍(曹氏父子及部分重要的文臣武将是谯郡人),谯被封为“陪

都”,地位显赫。西晋,谯为豫州谯国。 北魏太和年间(477—499)置南兖州于涡阳(今安徽蒙城县东北),北魏正光年间(520一525)又移治谯城(今安徽亳州)。 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因南兖州地处古“南亳”近畿,故“遥取古南亳之名以名,改称兖州为亳州,州治所仍设于小黄,“亳州”之名,始见于此。亳州从此成了南亳的后身。这时亳州的辖境,大约包括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睢县以东、涡阳县西北的涡河、西淝河流域大片地区。 隋代《隋书》地理志:谯郡后魏置南充州。后周置总管府,后改曰亳州。开皇元年府废。 唐代谯郡隶属河南道。唐武德七年(624年),谯郡更名为亳州。天宝元年(724年),亳州又改名谯郡。乾元元年(758年),谯郡再次更名为亳州。 北宋至道三年(997年)亳州隶属淮南路。熙宁五年(1072年)分淮南为东西两路,东路治扬州,西路治庐州。亳州属淮南东路。 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入侵淮、泗地区。亳州沦为金地,隶属金之“南京路”。金灭亡后,亳州复归南宋。 元代亳州隶属河南江北省汴梁路。元至元八年,令归德自为一府,割亳、徐、邳、宿四州隶之;明朝,亳州属南京(南直隶)凤阳府。洪武初年(1368年),亳州

安徽省各地级市简介

安徽省各地级市简介 1.合肥市 合肥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而闻名海内外。地处长江中下游江淮丘陵地区中部,江淮分水岭南测,巢湖之滨,淝水穿流而过,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她同时也是全国知名的园林城市、科教城市。行政区划。现辖4市辖区,3县。市辖区:庐阳、瑶海、蜀山、包河。 .3县:长丰、肥东、肥西。合肥市辖瑶海、庐阳、蜀山、包河4区和肥东、肥西、长丰3县,并赋予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试验区市级管理权限。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7029.48平方公里,其中巢湖水面面积233.4平方公里;市区总面积838.52平方公里,其中巢湖水面面积72.93平方公里,新增南岗镇面积91.95平方公里,新增烟墩乡面积106.78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面积为224平方公里。 省会城市,安徽地理中心,交通枢纽地带,在经济方面依赖国家扶持发展,勉强做做安徽的大哥哥,合肥市不大不小,人口众多,交通拥挤,不过最近高架地铁的修建将会让合肥更上一个层次。

2.芜湖市 芜湖境内有芜宁、芜铜、皖赣、淮南、宣杭五条铁路干线交汇联接。芜湖港为长江沿岸第四大港,裕溪口港为中国第一座机械化内河煤港,芜湖长江大桥2000年建成。芜湖也是宁芜铁路的终点。 安徽的兴起最快的城市,最近经济发展速度赶超合肥,马鞍山,适合宜居!安徽 东部最具魅力城市。

3.马鞍山市 是安徽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是中国十大钢铁基地之一,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马鞍山港为安徽境内4个长江一级港口之一。市内有佳山、雨山、翠螺山等九座山峰和雨山湖等自然风光,形成“九山环一湖”、“园中有市,市中有园”的独特风貌。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马鞍山作为诗仙李白晚年所钟意的寓居终老之所,一直是市民的骄傲。李白墓位于当涂县大青山,在采石矶风景区有李白衣冠冢。李白国际吟诗节于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在马鞍山市举行。

亳州部分地产药材概况

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04月/04日/ 亳州部分地产药材概况 郑智文 亳州位于安徽西北部,地处淮北平原,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土壤肥沃。优良的自然环境不但为本地区地产药材的生长繁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同时也为引进品种营造了一个理想的试验园区。 亳州地产药材品种较多,具体可分为:1.大宗道地药材;2.引进品种;3.家野兼有品种。 大宗道地药材主要有:白芍、白芷、白蒺藜、紫菀、紫苏、天花粉、天南星、菊花、红花、生地、薄荷、王不留行、菟丝子、芦巴子、地骨皮等50多种,主要分布在十八里、十九里、大杨、大寺、南市区、中市区、沙土、谯东、位岗9个乡镇或市区,面积达15万亩。 引进品种主要有:白术、知母、牛膝、丹参、玄参、北沙参、板蓝根、桔梗、牡丹、杜仲等70多种。主要分布在十河、三宫、淝河、赵桥、立德、双沟、古城、龙扬8个乡镇。该区位于亳州南部,以砂质黑土为主,种植面积达11万亩左右。 家野兼有品种主要有:百合、半夏、决明子、香附、天南星、葶苈子、牛蒡子、大蓟、小蓟、苍耳子、车前子等110多种,这些品种遍布亳州各乡镇,主要分布在芦庙、古井、张集、颜集、安六、牛集、城北、五马、张店和观堂。这些地区地少人多,河流密布,土壤属黄潮土类,土质好,肥力高,旱涝保收,为生长在该区的药材提供了优越的环境,野生药材资源十分丰富。 下面就部分品种的发展作一介绍。 一、白芍:无论是栽培历史还是在地面积,白芍在亳州的众多药材品种中都是首屈一指。《中国药典》上以亳字命名的中药材有四种,“亳芍”就是其中之一。 白芍的栽培可追溯到夏商时期。《诗经?郑风》曰:“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其意是青年男女结伴春游,笑语挑逗,情意切切,采芍药花以赠之。郑风中的郑国距亳州约200公里,处于同一纬度,地理气候相类。以此推断,夏商时期,亳州已有芍药栽培了。 改革开放以来,芍药在亳州大地上更是遍地开花。目前,全市种植面积已达8万多亩,每年上市量在8000吨以上,占全国市场的75%。虽然其价格起起落落,但一般每亩也可收入3000~4000元,行情好时每亩可收入10000多元。目前统货价4.5~6.5元(kg,下同)。如果广大药农不盲目扩大种植面积,其前景会很好。 二、牡丹:牡丹是我国特有花卉,原产于西北地区。牡丹在亳州虽属引进品种,但栽培历史悠久。山东《曹县志》有文记载:“牡丹初盛于洛,再盛于亳”。 明代学士薛凤翔退隐后,继承祖父遗业,在“常乐园”里广植牡丹,据说“亳州之有牡丹,自兹园始”。当年薛凤翔培育的牡丹佳品达数十种,面积近百亩。 改革开放以来,亳州牡丹种植面积飞速发展,目前其种植面积已达6万多亩,仅次于白芍,位列第二。每年上市量达5000多吨。近几年丹皮价格一直徘徊在7~11元(kg,下同),据行家分析,近1~2年内不会有太大的波动。 三、白术:白术在亳州栽培只是近几年的事。由于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就在身边,品种行情的涨落随时都可知道,因此亳州药农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白术这一生长在南方的品种,近几

亳州简介

第一章亳州市简介 亳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面积8374平方公里,人口560万,辖涡阳、蒙城、利辛县和谯城区。亳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四大药都之首,物产丰盛,人才辈出,古迹遍地,素有“皖北明珠”之美誉。 亳州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8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5000年前这里已进入到农业文明时代;3700多年前,商汤在此建都;西周时,称“焦”,为神农后裔的封地;战国时称“谯邑”,其后改属陈国和楚国;秦代属砀郡、泗水郡,汉代属沛郡、沛国;建安(196——220)后置谯郡,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把谯定为陪都,与许昌、长安、洛阳、邺城并称“五都”,地位极其显赫;东晋时改谯县为小黄县,南北朝时于谯县置南兖州,;北周大象元年(579)改南兖州为亳州;隋代改小黄县为谯县,隶属亳州;唐代为“十望”州府之一,五代时亳州先后置宣武军、防御州、团练州;宋代升为集庆军,置节度使;元以后至明洪武六年(1373),亳州一直是州建制,1373年朱元璋为提高其原籍凤阳的地位,降亳州为亳县,隶凤阳府颍州管辖。明弘治九年(1496)升亳县为亳州,1724年(雍正二年)后亳州升为直隶州,1735年后降为散州,隶颍州府;民国元年(1912)改亳州为亳县,隶安徽省凤颍六泗道,1948年设立亳州市,1949年亳州解放后市县合并,设立亳县,隶阜阳专员公署,1986年撤县设县级亳州市,1998年亳州升为副地级市、由省直管,2000年设地级亳州市,辖涡阳、蒙城、利辛三县

和谯城区。由于历史上商汤曾在此建都、曹魏时在此设陪都、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韩林儿在此建立大“宋”政权。因此,亳州被称为“三朝古都”。 亳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几千年来,泱泱涡河水哺育了众多的英雄豪杰和文人墨客,仅载入《中国历史名人大辞典》的就有100多位。其中有老子、庄子、张良、花木兰、曹操、华佗、曹丕、曹植、曹洪、夏侯渊、许褚、李绅、曹霸、陈抟等是其主要代表人物。 亳州地处中国中东部和南北方的交汇处。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名人,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仅为亳州留下了众多珍贵的名胜古迹,也使亳州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架构。亳州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市县级文物古迹200多处。其中较著名的有花戏楼、地下运兵道、华祖庵、曹氏宗族墓群、道德中宫、商成汤王衣冠冢、江宁会馆、薛阁塔、魏代和宋代古井、白衣律院、明清老街;涡阳县有太清宫、张乐行故居、新四军四师旧址、袁大化故居;蒙城县有万佛塔、黉学文庙、庄子祠、尉迟寺遗址、双公庙、双锁山和马玉昆故居等;利辛县有纪家塔、伍奢冢等。亳州文化主要有史前文化、帝都文化、老庄文化、中医药文化、曹魏文化、宗教文化、古商贸文化、酒文化、民俗文化等。 涡阳县位于安徽西北部,面积2107平方公里,人口145万人,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涡阳县建于1864年。1852年捻军首领张乐行以雉河集为中心,起事于蒙、亳之间,民众纷起,声势浩大,杀官吏,占城池,转战山东、江苏、安徽等省。雉河集界于皖豫之间,距

安徽简介

1.安徽简称“皖”:源于春秋时期古皖国,安徽省安庆市,天柱山, 又称皖山。 2.徽商:徽商文化是安徽的骄傲,也是中国和世界的骄傲,300年 前,古老的徽州大地上,曾经上演过一幕徽商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历史剧,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徽帮”,它是旧徽州府籍商人集团之总称(并不是指所有安徽商人)。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代有发展,明朝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作为古代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徽商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所以能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 3.A.徽商流长的原因: 1、与日俱增的人口和山多地少的客观环境压力,这正如明嘉靖年间微州一村妇所说的:“吾郡在山谷,即富者无可耕之田,不贾何待。” 2、丰富的物产、便捷的水路交通刺激徽人经商; 3、徽人思变精神的内部动力加上当时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外部契机。而其三者,最主要的也是最本质的是徽人的思变精神。正是因为他们敢于打破“重农抑商”,冲破世俗偏见,才使许多徽民变为徽商,与正是这种转变才产生了徽商的鼎盛。

B. 徽商产生条件 1、古徽州处“吴头楚尾”,属边缘地带,山高林密,地形多变,开发较晚。汉代前人口不多,而晋末、宋末、唐末及中国历史上三次移民潮,给皖南徽州送来了大量人口,人口众多,山多地少,怎么办?出外经商是一条出路。 2、丰富资源促进了商业发展。徽商最早经营的是山货和外地粮食。如利用丰富的木材资源用于建筑、做墨、油漆、桐油、造纸,这些是外运的大宗商品,茶叶有祁门红、婺源绿名品。外出经商主要是经营盐、棉(布)、粮食等。 3、徽文化塑造了徽商的品格—儒商,以儒家文化来指导经商。 4、明清是我国商品经济较发展的时期,明清已有资本主义萌芽,这是徽商鼎盛之时。 4.徽文化:徽州文化,是历史上的徽州(前称新安郡)人民在长期 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包括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等。 5.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主要流传在安庆市一带,与京剧、 评剧、越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黄梅戏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先于农村,后入城市,逐步形成发展起来一个剧种。但形成一个完整的剧种,吸收了京剧、汉剧、昆剧、

安徽简介

安徽,中华人民共和国东部内陆的一个省份,简称皖,建于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省名取当时安庆府、徽州府(府即今歙县)两府首字合成,因安徽潜山境内有皖山、春秋时期有古皖国而简称皖。 安徽地理位置上处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华东地区,经济上属于中国中东部经济区。省域介于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之间,地貌以平原、丘陵和低山为主。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全省分成淮河平原区,江淮台地丘陵区,皖西丘陵山地区,沿江平原区,皖南丘陵山地五个地貌区,在气候上属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区。 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地跨长江、淮河南北,拥有徽文化(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等多元文化及地域特征。粤商、徽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1] 中文名称 安徽 外文名称 Anhui Province、Anhui 别名 皖(简称),吴头楚尾、江淮之滨 行政区类别 省 所属地区 中国华东 下辖地区 16地级市6县级市43县级区56县 政府驻地 安徽合肥市庐阳区长江中路221号 电话区号 0550至0566 邮政区码 230000至247000 地理位置 中国东部,长江下游,淮河中游 面积 14万平方公里 人口 7,002万(2013年) 方言 江淮官话、中原官话、赣语、吴语 气候条件 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型气候 著名景点 黄山、九华山、天柱山、徽州、巢湖、琅琊山、天堂寨、八里河 机场 新桥国际机场等5座民用机场 火车站

合肥站、蚌埠站、阜阳站等 车牌代码 皖A至皖S 省会 合肥市 著名高校 中科大、合工大、安徽大学等 历史名人 朱元璋、桓谭、张辽、李鸿章等 简称 皖 重要城市 合肥、芜湖、淮南、蚌埠、黄山等 安徽省在气候上属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在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亚热湿润季风气候。其主要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春暖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安徽又地处中纬度地带,随季风的递转,降水发生明显季节变化,是季风气候明显的区域之一。[4] 春秋两季为由冬转夏,和由夏转冬的过渡时期。全年无霜期200~250天,10℃活动积温在4600~5300℃左右。年平均气温为14~17℃,1月平均气温零下1~4℃,7月平均气温28~29℃。全年平均降水量在773~1670毫米,有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丘陵少的特点,夏季降水丰沛,占年降水量的40~60%。[4] 安徽自民国9 年(1920 年)最早的商办公路——泗县至五河和民国11 年(1922 年)第一条官办公路——安庆至集贤关建成通车后,至民国26 年(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公路里程达到5731 公里。[10] 1949~1952 年,全省通车公路里程恢复达5055.8 公里,路况也有所改善。1957 年10 月,潜山通往岳西的公路竣工,全省实现县县通汽车,通车里程达到8328 公里。[10] 1964 年5 月建成全省第一条渣油路面——合(肥)安(庆)路合肥至舒城段(4k ~50k)长50 公里。 1985 年开始,进一步对以合肥为中心,通往16 个地市的18 条干线公路计1793.7 公里进行拓宽改造,至1987 年已完成合(肥)淮(南)、合(肥)六(安)、合(肥)浦(口)、合(肥)蚌(埠)、蚌(埠)阜(阳)、蚌(埠)宿(县)、芜(湖)宁(南京)等路的全部或部分路段,计达533公里。1987 年全省通车里程达28581 公里,晴雨通车里程达25629 公里,占总里程86.67%。[10] 至2012年,公路客车营运班线14857条,其中跨省班线1714条,跨区班线2567条,总营运里程271.692万公里。 铁路 安徽省内的铁路自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修建芜湖至广德铁路时起,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商办安徽省铁路有限公司成立,议定招收股本银400 万两修建芜湖至景德镇铁路,仅完成芜湖至湾32 公里铁路路基和桥涵,因资金缺乏而停建,这是省内最早修建而未完成的铁路。[11] 20 世纪30 年代,商办江南铁路公司和南京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为开发皖南交通和淮南煤炭资源,分别修建了江南铁路(南京至宣城孙家埠)和淮南铁路。[11] 至1949 年10 月1 日,共修筑铁路696.1 公里。 1976~1987 年,津浦、陇海双线和淮南部分双线相继建成,蚌埠东区段站和淮南西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