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5课秋天的怀念同步练习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5课秋天的怀念同步练习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5课秋天的怀念同步练习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5课秋天的怀念同步练习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5课秋天的怀念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基础双击 (共16题;共43分)

1. (2分) (2019八下·建平期末) 下列词语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皑皑(ái)农谚(yàn)羁(jī)绊挑拨离间(jiān)

B . 闸(zhá)口旷(kuàng)野怅惘(wǎng)接踵(zhǒng)而至

C . 恐吓(hè)蛮横(hèng)寒噤(jìn)暴风骤(jù)雨

D . 闭塞(sāi)凋(diāo)零隧(suì)道草长莺(yīng)飞

2. (2分)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 . 萧索睿智喧嚷前赴后继

B . 愕然旁骛玄虚咬文嚼字

C . 惘然暗哑狡黠无比伦次

D . 惘然忐忑鄙夷重蹈复辙

3. (4分)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①由于神经机能发生障碍,身体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运动能力________

②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________

③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________

④颜色绚丽多彩,十分美丽________

4. (3分)根据课文《繁星》内容,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我________(站躺)在舱面上,________(仰望凝望)天空。深蓝色的________(挂着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

5. (2分)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每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为了倡导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今年我国确定的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

B . 传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为纪念我国著名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因为屈原,人们记住了端午。也因为端午,人们记住了屈原。

C . 京剧雍容华美,昆曲典雅精致,越剧宛转悠扬,秦腔朴实无华,梆子戏高亢悲凉:中国的戏曲艺术博大精深,异彩纷呈。

D .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北京日报与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联合举办了《回望红色足迹,我的亲历感动》征文活动。

6. (2分)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明天晚上,小华的爸爸要做手术。

B . 考试开始后,大约过了半小时,就有人陆续交卷了。

C . 天气冷得出奇,北风卷起雪花,纷纷扬扬地落在地上。

D . 今天是小红的生日,可是没有人记得,她心里真难过。

7.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往外了。

B . 双腿瘫痪后,我的啤气变得暴怒无常。

C . 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慢。

D .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

8. (7分)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______》等。

9. (2分)如果把本文的标题改为《梅雨潭》,效果就会发生变化,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

A . 改变后就会让读者对本文书写的中心及主要描写对象一目了然,效果更好。

B . 改变后使文中所描写的山、岩、亭、天、草成为梅雨潭的背景和衬托,效果更好。

C . 原标题《绿》象征青春,让人自然产生生机勃勃的感觉,改后则顿无生机,会变得死气沉沉。

D . 原标题新颖别致,不仅仅是对读者有极强的吸引力,也更能突出潭水的主要特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0. (5分)本文三次写看花,看花是中心事件,也是母爱的集中体现,阅读全文,请填写下表。

11. (2分)读课文《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用“别恼”一词的作用是()

A . 劝别人不要生雨的气。

B . 写出江南春雨的特点。

C . 表现作者将要把自己对春雨的喜爱之情传达给读者。

D . 从物写到人,由近写到远。

12. (2分)读课文《丑小鸭》,为什么那些老天鹅在他面前低下头来,理解正确的是()

A . 老天鹅自惭形秽。

B . 老天鹅喜欢他。

C . 老天鹅低头表示对他的欢迎。

D . 老天鹅对他不屑一顾。

13. (2分)读课文《白杨礼赞》,“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句中“佳树”指的是()

A . 柳树

B . 白杨树

C . 松树

D . 榆树

14. (2分)对第一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斯石英是原苏联科学家斯季绍夫在1961年发现的。

B . 斯石英和沙子是二氧化硅。

C . 斯石英和沙是由两种不同的原子构成的。

D . 斯石英要比沙子重得多。

15. (2分)下面诗句与课文题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表达的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A .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B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6. (2分)对《秋天的怀念》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我”的暴怒无常衬托了母亲的坚韧、顽强。

B . 本文以日常琐事为题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母亲的崇高形象。

C . 本文采用了语言、细节、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段刻画人物。

D . 本文不是以情节的曲折巧妙取胜,而以从“平淡”中体提炼出的高度浓缩的情感震撼人。

二、能力提升 (共5题;共25分)

17. (5分)读课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原是一首歌曲的名字,作者借来作为标题,而且贯穿全篇,引起每一层说明,这样写好处是?

18. (5分)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19. (5分)《秋天的怀念》中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什么?

20. (5分)课文《东郭先生和狼》中,当老先生暗示东郭先生用尖刀捅狼的时候,东郭先生是怎么说的?从中可以看出东郭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1. (5分)文中描写鲁迅先生的书桌,对突出人物形象有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词语“整整齐齐”、“压”、“站”用得贴切。请说说这些词语好在哪里?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三、课内阅读 (共1题;共13分)

22. (13分)(2018·深圳模拟)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花椒——从后宫到厨房

在现代汉语里与“椒”有关的东西不少,辣椒、胡椒、花椒,还有随着热播宫廷剧火起来的“椒房”。而椒房实非新词,《汉官仪》中记载:“皇后以椒涂壁,称椒房。”汉代著名宫殿群未央宫中皇后所住之处就称为“椒房殿”。再后来,椒房一词逐渐演化为后宫嫔妃的居所及嫔妃们的代名词。甄嬛娘娘便是以得到了“椒房之宠”昭告她获得了皇上的专宠和偏爱。

椒者,花椒也。早在先秦时期我国便有了对花椒的记录和使用的历史,但花椒的人工种植直到两晋时期才开始发展,而将花椒作为一种独立的基本调味品,则是清代以后的事。

时至今日,我国的花椒栽培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由于长时间的杂交、选育和地域影响,使得今天的花椒衍生出了极多的品系:如大红袍、汉源椒、茂汶椒、凤椒、伏椒等。

因为花椒全株具有芳香的特征,在先秦时期人们便用它来敬神祭祖,同时也拿来寓意美好幸福生活。直到两汉时期,花椒的种种功能运用体系才被完整开发。作为药物,花椒被认为是济世良药,可散风寒祛风湿,还可用来治疗很多疾病,即使在今天花椒也是一种重要的药食同源的香辛类药物。作为香料,花椒被用来祭祀、殉葬和装饰家居,未央宫内皇后居所椒房殿便运用了花椒和泥涂抹墙壁,传说这样除了能改善居室气味,还能起到建筑防虫的效果。花椒不但闻起来辛麻,吃起来也是既麻且辣,且无论哪种花椒,其最核心的味道必定是麻味。相对而言,我国北部和东部地区的大多数人并不喜欢这种强烈而刺激的麻味,但这并不影响花椒作为调料在这些地区的广泛使用。特别是在宋朝以前,加了椒的食品被认为是上等的美味佳肴。如《蛮书》记载:“取生鹅治如脍法,方寸切之,和生胡瓜子及椒榝啖之,谓之鹅阙,土俗以为上味。”而麻辣火锅、夫妻肺片、麻婆豆腐、椒盐排骨、青椒童子鸡……这些菜式也是因为有了花椒的浓厚味道才显得独特而精彩。

将花椒的麻味和香味巧妙地运用于烹饪,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中国饮食文化对世界烹饪多样性的一个伟大贡献吧。试想,你在重庆吃火锅,如果没有满盆的花椒构成麻、辣、香的主味,那样的汤底对顾客还有什么吸引力呢!

(1)这篇文章首先由宫廷剧引出说明对象“花椒”,接着介绍了花椒的________,然后介绍了花椒的________,最后介绍了花椒的________。

(2)两汉以后,人们开发了花椒的哪些功能?请你就其中的一种功能简述其特点。

(3)判读下列说法对错。

①最后一段“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中国饮食文化对世界烹饪多样性的一个伟大贡献吧”一句中“在某种程度上”表限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②文章引用《蛮书》中的相关记载,不但介绍了花椒作为调料入菜由来已久,还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③文章以宫廷热播剧开篇,其作用是:贴近人们生活,引出说明对象,突出了花椒的特点和作用,给本文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参考答案一、基础双击 (共16题;共43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答案:略

9-1、

10、答案:略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二、能力提升 (共5题;共25分) 17-1、

18-1、

19-1、

20-1、

21-1、

三、课内阅读 (共1题;共13分) 22-1、

22-2、

22-3、

秋天的怀念公开课教案

《秋天的怀念》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朗读讨论法情感熏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重点难点: 1、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2、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说明: 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地痛心与忍辱负重地照顾自己,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史铁生笔下对亲情的回忆与感悟,让人感觉亲切而意味深长。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本文的主题并不难,但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激发感恩情怀呢?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呢?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在教学中,应以反复朗读为基本立足点,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读出感悟、读出体会,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深入文本,圈划、朗读、品味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语句,领悟文中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2、难点:仔细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作者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怀念的情绪。 著名作家史铁生就在秋天里产生了怀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板书课题) 解题:由秋天的故事引发的对母亲的怀念。——《秋天的怀念》 二、感知课文 1、听示范朗读 2、听完朗读,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脾气的人? ——性情暴躁、脾气暴怒 3、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我的暴躁? ——(第一段)师: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会—— 生:把眼前的玻璃砸碎; 师: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会—— 生:猛地把东西摔向前面的墙壁 师:还有呢,妈妈要他去北海看菊花,他喊着—— 生: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 4、为什么,他的脾气会这么暴躁?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怀念》

《秋天的怀念》 在史铁生二十一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秋天的怀念》为纪念多年关心体贴自己的却突然去世的母亲而写的一篇催人泪下的课文。文中我的暴怒、对生活的无望和母亲的宽容、坚强形成强烈对比,在此文中,作者借助对几件平常的小事的细致描写,来表达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为下面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字】 创.伤( ) 整宿.( ) 憎.恨( ) jué( )别 仿膳.( ) 侍.弄( ) 絮.叨( ) tān( )痪 【据义填词】 (1)____________:形容人脸色不好。 (2)____________:①来回翻身。②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3)____________:形容人很容易发怒,而且很没有规律。 (4)____________: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一、梳理全文 全文共七段,以看花为线索展开叙事和议论。文章三次写到“看花”其背景和结果各不相同。 第一次是春天。因为我的暴怒无常,母亲力图让我快乐起来,提出去北海公园看花。我不但没有响应,还大发脾气,自暴自弃。 第二次是秋天。我勉强同意母亲看花的提议,但未能完成,母亲就突然病逝。 第三次也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公园看花,完成了母亲生前的遗愿,我体悟到生命的可贵,决心坚强的的活下去。 文章写我的灰心丧气,任性无理,母亲的委曲求全,溘然长逝,两相对比。衬托了母亲的伟大,也流露出了忏悔的意味。这迟到的醒悟,是对母亲最好的纪念,也是我坚持活下去的动力。 我与母亲的对话是全文的主体。作者善于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细致入微的表现母亲的情感。叠词的运用,口语化的叙述,是文章朴实自然,真挚感人。 本文在结构上,用记叙与抒情交融的写法。在几次有关看花的记叙中穿插母亲生病,去世的内容,抒发了强烈的情感,从而生化了主题。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完整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完整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秋天的怀念公开课教案(供参考)

《秋天的怀念》教案 教学目标: 感受母爱的博大、宽厚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的坚强的品质; 学习作者运用细节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感受母爱的博大、宽厚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教学难点: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的坚强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一、教学导入 ? 有这么一位儿子,活到最狂妄的年纪忽然残废了双腿,痛苦、绝望充斥在他的心中,命运的琴弦似乎已经断去。然而他的母亲,自己身患重病,却只是一味细心呵护沉浸在命运的打击中不能自拔的儿子,帮他树立对生活的信心,希望他坚强的活下去。母亲早已在那个秋天去世,多年之后的又一个秋天,儿子还好好地活着,然而直到此时他才理解了母亲对他的爱!怀念、忏悔、内疚种种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他用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地怀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儿子写的关于他和母亲在秋天的故事《秋天的怀念》 板书“秋天的怀念” 这位母亲的爱我们是懂的,但对于儿子的痛,也许我们未必感同身受。下面请同学们静心聆听老师朗读,好好体会这个秋天的故事。 活动一:静心聆听,整体感知 1、文章写了一个么故事?(人物+事件) 生:我,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的表现; 病重的母亲,既要忍受身体的痛苦还要小心翼翼地照顾双腿瘫痪的我 母亲多次邀我去赏花,我拒绝了,最后同意的一次母亲因病重去世未能如愿,成为了终身的遗憾 母亲在去世前还在惦记着我和妹妹 秋天,妹妹推着我去赏菊,明白母亲要我和妹妹好好活的意义 师:同学们都找得很细致,老师总结大家的发言其实就是:文章记叙了重病缠身的母亲精心照顾瘫痪的儿子,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真挚无私的爱,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板书设计: 我双腿瘫痪 母亲邀我看花 母亲病重 母亲再次相邀看花 我和妹妹去北海看菊花

2011版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目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1) 第一部分前言 (2) 一、课程性质 (2) 二、课程基本理念 (3)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4) 三、课程设计思路 (4)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 (4) 二、学段目标与内容 (5) 第一学段(1~2年级) (5) 第二学段(3~4年级) (6) 第三学段(5~6年级) (7) 第四学段(7~9年级) (9)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11) 一、教学建议 (11) 二、评价建议 (14)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14) (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14) (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15)

(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15) (五)具体建议 (15) 三、教材编写建议 (18)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18) 附录1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19) 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21) 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21) 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22) 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24) 第一部分前言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

《秋天的怀念》 - 公开课获奖教案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教学预设: 1.在“秋天”的故事中,理解“母爱”的内涵。 2.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爱母”的思绪。 3.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好好活”的思考。 教学层次: 走进母亲怎样的好好儿活; 感受作者怎样的好好儿活; 思考我们要怎样好好儿活。 教学步骤:走进秋天——读出味道 走出怀念——读出思考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一定知道这是什么吧?看到这轮椅,你会想到什么?这个轮椅上坐着这样一个人,他叫史铁生。史铁生是当代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在他21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场重病,导致高位截瘫,从此他只能坐在轮椅上。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这么多年,他一直深深地思念着自己的母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秋天的怀念》,去感受作者对母亲那最深切的思念。 二、探讨母爱的内涵 (一)走进母亲自身的“好好儿活”。 1.师:现在请孩子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到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 生:两次。第一次没有去成,第二次去了。不过是和妹妹去的。第一次母亲要推着他去,没去成。 师;这是为什么? 生;他双腿瘫痪,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师:是啊,作为21岁的年轻人,本来是活蹦乱跳的年纪,突然高位截瘫,自然受不了这个打击。我们来读一读他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时的句子。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生:“双腿瘫痪后……”(学生读的好)

师:(引读课文,进一步深化)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会——生:把眼前的玻璃砸碎;师:听着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他会——生:猛地把东西摔向前面的墙壁。 师:还有呢,妈妈要他去北海看菊花,他喊着——生: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 4.当时的史铁生仅仅只有21岁,多么美好的年华啊,有多少事情可以做啊!可是现在我却没有了双腿,我活着还有什么劲? 所以:我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我——————————————————————。(课件:扩充句子训练)生1:……我会想起小时侯像落叶一样尽情飞舞的情景,可是现在再也不能像落叶一样飘飘洒洒了呀,我活着还有什么劲? 生2: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我不禁暗暗流泪,我的命运就像那落叶一样唰唰啦啦落地死去。 小结:是啊,原来活蹦乱跳的,现在却突然只能坐在轮椅上,面对这样天大的打击,此时的他的确很痛苦,发再大的脾气我们都可以理解。 6.那当时母亲的身体状况又是怎样的?请大家也找出课文相关句子读给大家听。比如: a.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的肝常常疼得她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b.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c.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 d.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7.母亲得了肝癌,已经是晚期。有没有同学知道得肝癌的病人的疼痛滋味的? 8.这些痛苦她的儿子知道吗?除了外人不能知道的疼痛,更重要的是病人清醒地知道她即将要死去啊。然而,即使面对死亡,母亲有没有把玻璃砸碎?有没有把东西摔向墙壁?有没有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教师问一句,学生接一句)史铁生的发怒我们都可以理解,母亲的发怒我们更可以理解啊。可母亲为什么没有那样做?(“为了儿子着想”) (二)、走进母亲的让儿子“好好活”。 1、请大家再仔细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说明母亲一切都是为了儿子?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完整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 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 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 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 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 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 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 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 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 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 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 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 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 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 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 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 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秋天的怀念》公开课优秀 教案

包四十八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党员教师、“211课堂”骨干教师、校名师工作坊 示范课 《秋天的怀念》教案 赵竹青【教学目标】 在秋天的故事里,获得生命的启迪;在秋天的回忆中,理解母爱的内涵;在怀念的情意里,感受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着的丰富情感。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板书:怀念的秋天)同学们,读“怀念的秋天”,你的眼前会有怎样的情景、画面呢?(山上落叶、枫叶等景色。——景)那么, 读“秋天的怀念”,又有什么不同?( “秋天的怀念”是一种情感。——情)是呀,将秋天的人、事、景沉淀成一种情感,那就是——“怀念”(下划标线)。 二、简介作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师板书生字:瘫痪 憔悴 生读 问:读到这两个词,你又想到了谁呢?(板书:儿子 母亲)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词,你有什么发现吗?(都是形声字:瘫痪跟病有关,憔悴跟心情有 关)“瘫痪”是说文中的我病在腿上,而“憔悴”是说母亲急在心上、疼在心上! 四、细读体会,探讨母爱的内涵 1、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怎样?(暴躁无常)我的“暴躁无常”都体现在哪里?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我狠命地捶打着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言外之意是不想活了) 从这些文字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史铁生很绝望)(品读体会)

(适时板书“砸、摔、捶”) 2、当史铁生的母亲看到儿子这个模样,心情怎么样呢?(很难过,恨不得瘫痪的是自己,希望儿子能够坚强地活下来……)可是,史铁生的母亲自己当时是怎么一种情况? “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吐:tǔ 可以控制 tù 不可控制 说明病情已经已经到 了“病入膏肓”的程度) 史铁生的母亲得的是肝癌,得这个病的患者的肝会越来越硬,体重越来越轻,尿根本排不出去,肚子鼓得越来越大,还会经常吐血,疼痛难忍。而且这样的病不到三个月就会死去。 (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通过品读,感受母亲病情的严重。) 3、作为这样一位母亲,她知道自己要死了,但是,她有没有将自己的病情告诉儿子?(没有)为什么呢?(因为她不想让儿子为她担心,不想增加儿子的心理负担)她有没有像她的儿子那样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没有)她有没有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没有)她有没有狠命地捶打着自己,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没有)看到我 在“砸”、在“摔”、在“捶”,她又是怎么做的呢 ?(指导学生进行圈点勾画) (1)“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史铁生把东西砸碎,母亲为什么不制止,反而躲出去,任凭悄悄地儿子摔砸?(儿子的腿瘫痪了,他需要宣泄)(适时板书“躲”)透过这个躲字,你看出了什么?(母亲对儿子的理解、爱)(学生品读)(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 (板书“扑”“抓”)母亲扑过来,这个“扑”字说明了什么?(母亲心急、担心,怕儿子不想活)抓住我的手,母亲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我的生命) “忍住哭声”,母亲忍住的仅仅是哭声吗?(自身疾病的痛苦,儿子瘫痪对她的打击,儿子的抱怨)这样的忍,是为了谁?(儿子—史铁生)(品读,体会母亲此刻的心情)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秋天的怀念》教案新人教版

《秋天的怀念》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理清文章结构,体会四件事情中蕴含的浓浓母爱。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感悟母爱无私、博大、宽容的特点。 (2)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领悟平凡而伟大的母爱,激发感恩的情怀。 【教学重点】 1.从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感悟母爱无私、博大、宽容的特点。 2.感受母亲伟大形象。 【教学难点】 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意。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史铁生 这是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一段话。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用残缺的身

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令人敬佩的作家及他的文章《秋天的怀念》。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著名小说家。16岁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8岁去陕北延安插队。21岁因病致瘫,转回北京。23岁起到北京某街道工厂做了7年的工人。后又患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28岁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多篇,其散文《我与地坛》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来最优秀的散文之一。小说《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2010年12月31日凌晨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他逝世前把绝大部分的器官捐献了出去。 代表作品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散文集《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三、整体感知 (一)自由阅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词。 思考: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为什么怀念? (二)读准字音。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瘫痪 ..(qiáo )(cuì)仿膳.(shàn)..(tān)(huàn)侍.弄(shì)整宿.(xiǔ)憔悴 豌.豆(wān)诀.别(jué)烂漫.(màn)翻来覆.去( fù) 絮.絮叨.叨( xù) (dāo) 沉寂:十分寂静。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诀别:分别(多指不再相见的分别)。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嗦,唠叨。 泼泼洒洒:水泼洒的样子。这里形容花开得茂盛。 (三)作者怀念母亲,怀念母亲对儿子博大无私的爱,怀念母亲坚韧的性格。 (四)听配乐朗读。 思考:围绕母亲对我的无微不至的照料写了几件事。 学生讨论明确: (1)“我”发脾气,母亲抚慰我。 (2)母亲为“我”隐瞒病情。 (3)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4)母亲临终嘱托。 四、合作探究

秋天的怀念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秋天的怀念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教学预设: 1.在“秋天”的回忆中,理解“母爱”的内涵。 2.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爱母”的思绪。 3.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自己”的思考。 教学层次: 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 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 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 教学步骤: 读出韵味 读出思考 读出韵味 一、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 (一)、导入 走在学校的路上,看着树上的叶子啊渐渐泛黄,你们也正式走入了你们的初中生活,这才发现其实秋天已经来了,我想请问同学们,在你们心中,秋天能带给你们什么感受呢?

生答(秋天是美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是丰收的季节) 然而秋天在史铁生的眼中却是包含着深刻别样的含义,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史铁生心中的秋天,体味他在秋天中的怀念。【板书:秋天的怀念】 (二)、作者及背景渗透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课前预习,生答) 史铁生取得的这一系列成就与他的人生经历和他的母亲息息相关,他21岁时,突然的重病使他高位截瘫,人生处于低谷,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这么多年来,儿子一直用文字表达对母亲的感受。请同学们一起默读下面这两段话。看你读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课后练习

《秋天的怀念》课后练习 一、朗读课文,把握全篇的感情基调。说说课文几次写到秋天?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秋天的怀念”? 本题意在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感情色彩,把握课文的脉络,进而思考标题的寓意。课文两次写到了秋天,一次在母亲即将去世前,一次在母亲去世后多年,“我”和妹妹去北海公园看花。题目为“秋天的怀念”,其主要寓意为在秋天怀念同样是在秋天去世的母亲,也表明经过人生的“秋天”,母亲牵挂的儿女都已经长大,懂得了怎样面对生活的困境。二、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的句子,表现了母爱的伟大。试结合上下文作具体分析。 1.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2.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3.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4.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5.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设题意图是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境,体会描写母亲的精彩语句,感受母亲对“我”的深沉母爱。 1.面对“我”的“暴怒无常”,母亲逆来顺受,表现出极大的理解、忍耐和宽容。“悄悄地”“偷偷地”等词语,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的慈爱。 2.面对厌世自弃的“我”,母亲尽其所能地劝抚、安慰“我”。“扑”“抓”等词语,表现了母亲反应的强烈;“忍住哭声”说出的话语,字字沉重,句句贴心,读之令人怆然。 3.“憔悴的脸”表明母亲积劳成疾,“央求般的神色”见出母亲的耐心、慈祥。即使是“暴怒无常”的“我”,也不由得为之感动了。 4.仅仅因为“我”勉强同意出游,母亲就“喜出望外”,展开话题,提起“我”儿时的趣闻逸事,她有些“忘情”,忘乎所以,暂时忘记了眼前的烦恼,直到她突然意识到犯了“禁忌”,才从“梦”中惊醒。 5.母亲“忽然不说了”,她意识到她说多了,因为现在的“我”,完全丧失了“跑”和“踩”的能力,母亲怕又勾起“我”的烦恼。“她比我还敏感”,说明她的内心比“我”还沉重。三、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结尾重复母亲“好好活儿”这句话,有什么深意?本题意在提醒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景物描写的象征意义,以及母亲“好好活儿”这句话的含意和分量。 课文最后一段详写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象征了母亲菊花一样的精神品格,也表明“我”和妹妹实现了母亲生前的遗愿,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结尾重复母亲“好好活儿”的话,表明成熟的“我们”现在已经懂得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不会再徒叹命运的无情,会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磨难。 四、阅读下面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一段文字,比较一下:同样是写母亲,这段文字的写法与课文相比有什么不同?(文字略) 设题意图是通过补充阅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同一主题的不同写法,增强阅读感受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这一段文字,写“我”因为突然返回,得以从一个客观的视角观察母亲凝思伫立的神情,从而意识到母亲的精神压力绝不在“我”之下,她一定是为“我”熬过了不知多少个“空落的白天”和“不眠的黑夜”,并作深层反思,阐发了“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的道理。《秋天的怀念》以叙事为主,有一定的象征意味;这段文字以议论为主,多有联想和想象。课内阅读

最新部编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语文)

义务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3) 一、课程性质 (3) 二、课程基本理念 (3)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4) 三、课程设计思路 (4)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 (5) 二、学段目标与内容 (5) 第一学段(1~2年级) (5) 第二学段(3~4年级) (7) 第三学段(5~6年级) (8) 第四学段(7~9年级) (9)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11) 一、教学建议 (11) 二、评价建议 (14)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15) (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15) (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15) (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15) (五)具体建议 (15) 三、教材编写建议 (18)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18) 附录1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19) 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23) 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23) 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23) 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未定义书签。 第一部分前言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秋天的怀念》知识点 图文解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秋天的怀念》知识点图文解读知识点归纳 一、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作家。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后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二、故事背景 《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高位截瘫。后来,在他的许多文章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秋天的怀念》便是怀念母亲的文章。本文写于1993年。 三、理解词义 暴怒无常:形容一个人的脾气坏到了极点,时常极端愤怒,变化不定。 猛地:突然、忽然。 侍弄:方言,经营、照管、喂养的意思。 狠命:使劲、拼命,表示用尽全力。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捶打:用拳头或器物砸。 田地:这里指地步,指不好的处境或境况。 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 絮叨:来回的说,指说话啰嗦。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②段):写双腿瘫痪后的“我”暴怒无常,母亲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我”。 第二部分(第③一⑥段):写“我”答应母亲到北海去看菊花,但悄悄出去的母亲却带着牵挂永远离开了“我们”兄妹。 第三部分(第⑦段):母亲离世后的又一年秋天,“我”和妹妹去北海看菊花,“我们”懂得了母亲让“我们”“好好儿活”的含义。 五、问题归纳 1.如何理解“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通过“砸玻璃”和“摔东西”两个细节,具体写我双腿瘫痪之后内心的痛苦和暴怒无常,并用“我”的暴怒无常来衬托母亲的坚韧顽强。 2.“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句中的“悄悄地”“偷偷地”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案

秋天的怀念 一、教学目标 (一)找出行文线索,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二)通过品味母亲对儿子关心的句子,探究母爱的深沉; (三)感受作者的情感升华过程,体会作者对母亲、秋天深深的怀念。 二、重难点 (一)感知秋天和怀念的含义; (二)理解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三)通过对三次看菊的分析,感受母亲对儿子热烈深沉的爱。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题目导入,引出文章线索(3分钟) 提问:说到秋天,请同学们想象,你们心中的秋天是怎样的?(从之前学过秋的相关文章引发思考)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促使人变得快乐;但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秋天又是愁绪、悲伤的象征,”那本文的秋天应该如何理解?我们能不能用另外一个词语来替换? 请同学们用3分钟的时间阅读文章,把你觉得能替换的词语写在题目的旁边。 板书:的怀念 看了同学们的答案,写了秋天、母亲、菊花等。那么秋天的含义到底应该怎么理解?标题能不能换成母亲的怀念或者菊花的怀念,我们一起从文中找到答案。 本文主要以什么为线索?(三次看菊) 提问: 1.本文提到了几次看菊?(3次)

2.那真正看菊花是第几次?(第3次) 【设计意图】通过题目“秋天”一词导入本课,分析在秋天出现了三次的菊花,进而引导学生找到第三次“我”才真正地去看了菊花。 (二)整体感知,梳理文章思路(7分钟) 为什么第三次才看成菊花,前两次作者拒绝了吗?怎样拒绝的?态度怎么样?(分析文中出现三次的“菊花”,引出我对三次看花的态度,分析第三次看花时我的态度变化。) 1.不,我不去!——(暴躁)拒绝 2.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厌烦)同意 3.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淡定)主动 我看花的态度由拒绝——愿意——主动,我的心情由暴躁——厌烦——淡定,这可以看出我因为母亲的影响而慢慢地成长,直到母亲去世之后、我和妹妹去看了北海的菊花才醒悟一切。 第三次看菊,又是秋天,这个时候,他眼里的菊花五彩缤纷、争奇斗艳、朝气蓬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完整版)整理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最新修订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作者借助对几件平常小事的细致描写,表达了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 二、学情分析 现在的孩子大多沉浸在幸福生活之中。当然,这种幸福包含着他们每天享受的母爱。可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到这种无私博大的爱。通过《秋天的怀念》一课学习,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朗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从而悟出母爱的内涵。同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体会这种爱,回报这种爱。 三、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秋天的怀念》一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通篇洋溢着作家史铁生对母亲的无尽怀念和对母爱的深情赞颂。针对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先创设情境,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交流,并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体味人物的内心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透过生活中的小事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从而培养学生关心长辈、尊敬长辈的思想品质。 2、自学生字词,感受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在文中的作用及母爱的内涵。 教学重点 概括母亲关心“我”的具体事例。 教学难点 从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情中感受到母爱的内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带有重点问题及重点语句的幻灯片、音乐磁带、课文放大的插图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史铁生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背一首诗,会背的和我一起背。(师生齐背《游子吟》)知道这首诗写什么的吗?(生答:这是一首赞美母爱的诗)。是啊,小草无法报答春光的沐浴之恩,就像小草一样,我们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正是体现了母爱的伟大和平凡、细致而深沉。(板书课题:10、秋天的怀念) 2、交流信息:课前你们通过预习、搜集资料,你认识史铁生了吗?(生交流) 3、(出示课文放大的插图)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史铁生和他母亲的一幅画。从这幅图上,你们看懂了什么? 生:看出作者痛苦、忧伤,对生活失去信心,他的脸上黯淡无光。 生:画中的母亲面带笑容,一手抚摸儿子的手,一手拍着儿子的肩膀,在亲切地抚慰儿子。 过渡:对于史铁生来说,他年仅21岁就失去了双腿,这是是一份多么沉重的打击呀!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默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默读课文。师:你们读懂了什么? 2、生交流:作者的心情很不好。师:对,他的脾气暴怒无常。并引读:“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妈妈让他去北海看菊花,他喊着:…….” 师:是呀,作者活着还有什么劲儿,他的生活就要与轮椅相伴了,他的心情异常苦闷。你们还读明白什么? 生:文中的母亲非常爱自己的儿子,关心自己的儿子。 过渡:母亲是怎样关心“我”的?请同学们讨论。 三、从细小的事情中,品味词句,体会母爱的内涵 (出示幻灯片1)讨论:母亲是怎样关心“我”的? 1、找出相关的语句。 2、概括关心“我”的具体事例。 3、从细小的事情中,体味到母爱的内涵。 4、小组汇报。 (1)、生:读“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看着我”、“我狠命地捶打……好好儿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