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理论整理笔记

教育理论整理笔记

教育理论整理笔记
教育理论整理笔记

心理学

【1】简述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研究人的意识经验,强调内省法。

2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杜威、安吉尔。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

3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

4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魏太默、柯勒、考卡夫。

5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6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

7认知心理学:皮亚杰、奈赛尔。

【2】知觉的基本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

【3】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联系:1两者同属认识活动的初级形式,都是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

2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并不是感觉的机械相加

区别:1感觉是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知觉是纯粹的心理活动

2反映的内容不同。感觉反映的是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整体属性

3产生的生理机制不同。感觉是单个,知觉是多个

【4】观察的品质

1观察的目的性2观察的客观性3观察的精细性4观察的敏锐性

【5】注意的功能

1注意的选择功能2注意的整合功能3注意的维持(保持)功能

4注意对活动进行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6】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

【7】记忆的品质

1敏捷性2持久性3准确性4准备性

【8】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

1及时复习2合理地分配复习时间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4复习方法要多样化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6尝试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

【9】运用记忆规律巩固知识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建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加工处理的质量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10】思维的分类

1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不同,可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其初级阶段

为形式逻辑思维,高级形式为辩证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活动是否分析,可分为:逻辑思维(分析思维)、非逻辑思维(直觉思维)

3根据思维过程的指向性,可分为: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4根据思维活动的创造性,可分为:再造性思维(常规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11】思维的特征和过程

特征:概括性、间接性

过程:分析与综合(最基本)、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12】良好思维品质的特征

1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2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3思维的逻辑性与严谨性4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13】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和过程

特征:1思维与想象的有机统一2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3常有“灵感”出现4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相结合5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统一

过程: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14】思维的基本形式

1概念。三个阶段:抽象化、类化、辨别

2判断。

3推理。种类:归纳推理、演绎推理

【15】解决问题的阶段及其影响因素

阶段:1提出问题2明确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影响因素:1人的知觉特点2动机和情绪状态3定势和功能固着

4已有知识经验5个性因素

【16】动作(操作)技能的特点

1动作对象的物质性2动作进行的外显性3动作结构的展开性

【17】智力技能的特点

1动作对象的观念性2动作执行的内潜性3动作结构的简缩性

【18】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1动作的认知和定向阶段2动作的模仿和联系阶段3动作的整合、协调和完善阶段【19】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

1原型定向2原型操作3原型内化

【20】动机的功能和分类

功能:1引发功能2指向功能3激励功能

分类:1按需要的种类,可分为:生理性动机、社会性动机

2按对活动作用的主次,可分为:主导性动机、辅助性动机

3按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长远(远景)动机、短暂(近景)动机

4外在动机、内部动机

【21】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争(课堂目标结构:竞争型、合作型、个体化型)

5正确指导学习成绩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6提供成功经验,增强自我效能

【22】情绪的功能

1适应环境的功能2调节认识活动的功能3信息传递功能

【23】情绪的自我调节与控制

1觉知自己的情绪状态2转移自己的注意3合理宣泄负面情绪4主动运用语言调节控制【24】健康情绪的培养

1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2培养广泛的兴趣与爱好3丰富自己的情绪体验

4学会自我欣赏与自我接纳5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6正确面对和处理负面情绪【25】意志的特征

1有自觉的行为目的2以随意运动为基础

3受意识的能动调节支配4克服内外部困难

【26】意志品质的特征

1意志的自觉性2意志的果断性3意志的自制性4意志的坚韧性

【27】意志品质的培养

1胸怀大志,确立崇高的理想2加强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3从小事做起,在困难中锻炼意志4根据意志品质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28】人格的特点

1独特性2稳定性3整体性4功能性

【29】气质与性格的区别联系

区别:1气质是先天性,性格是后天形成的2气质的可塑性较小,性格的可塑性较大3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优劣之别4气质表现的范围窄,性格表现的范围广泛

联系:1气质使性格带有某种独特的色彩2气质可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速度3性格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的某些特征

【30】简述人格理论的几个主要派别

1气质理论:古希腊“体液说”;克瑞奇米尔“体型说”;帕尔曼“激素说”;巴浦洛夫“气质生理学说”

2人格的特质理论:奥尔波特的共性特质、个性特质(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卡特尔的因素分析,表面特质、根源特质(16PF);

艾森克的基本维度理论,稳定内向型、稳定外向型、不稳定内向型、不稳定外

向型

3人格的类型理论:霍兰德的与职业选择关系六种类;斯普兰格的文化社会学六种类;

4人格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强调出生顺序)

5人格的自我理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罗杰斯的健康人格理论

【31】简述巴浦洛夫气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生理学说,即“气质生理学说”

1胆汁质:强,不平衡,不可遏制型。例:孙悟空、张飞

2多血质:强,平衡,灵活—活泼型。例:王熙凤

3粘液质:强,平衡,不灵活—安静型。例:唐僧

4抑郁质:弱,抑制型。例:林黛玉

【3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

1自我意识正确2人际关系和谐3性别角色分化4社会适应良好

5情绪积极稳定6人格结构完整

【33】促进心理健康的原则和方法

原则:1生理与心理统一的原则2个体与群体协调的原则3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4防治与发展并重的原则

方法: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2建立心理健康保健网络3增设心理健康专业机构4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34】心理咨询的特征

1帮助来访者作出自己的选择2获得学习3人格健康发展

4咨询是一种学习和人格成长的过程5心理咨询是来访者的自愿行为

【35】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

1理解支持原则2保密性原则3耐心倾听和细致咨询原则4疏导抚慰和启发教育原则5促进成长的非指导性原则6咨询、治疗和预防相结合的原则

【36】心理咨询的基本步骤

1建立关系2了解问题3分析诊断4帮助指导5结束咨询

【37】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方法

1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宣泄疗法、领悟疗法、暗示疗法

2行为主义理论(行为矫正):强化、处罚、消退、系统脱敏、厌恶疗法

3人本主义理论(罗杰斯):当事人中心疗法、交朋友小组、支持疗法

4认知行为理论:合理情绪治疗(与不合理信念辨析、认知家庭作业、合理情绪想象)

【38】社会态度的维度和功能

维度:1指向维度2强度维度3中性维度4外显维度5深刻维度

功能:1工具性功能2认知性功能3自我防御功能4价值表达功能5社会适应功能【39】皮亚杰儿童思维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40】论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2)在人的需要层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例如,对食物、水、空气、睡眠等的需要;在生理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便是安全需要,即表现为个体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免除恐惧和焦虑等;这此之后是归属和爱的需要,即个体要求与他人建立感情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等;随后出现的是尊重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受到他人的尊重。在上述这些低一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便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量层次。

(3)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它具有两方面的含义,即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以及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心胸开阔,独立性强,具有创造性;他们知道自己的需要,能意识到自己实际上是怎样一个人,自己的使命是什么。从学习心理角度看,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和实现.是什么。从学习心理角度看,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和实现。

【41】人格测验

1、自陈式人格测验:问卷式。

(1)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哈萨威、麦克金里):多相人格测验(简称MMPI),共550个题目(包

括重复题目共566个),适用于16岁以上具有小学文化水平以上的群体。

内容包括健康状态、社会态度、职业兴趣等26个方面的题目,以“是、否、

不一定”回答,记分时先得出原始分,再换成标准分,根据10个临床量表

得分,再绘出人格特质剖析图。

(2)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简称EPPS),共210个题目,陈述句二选一回答。可

测量人的15种动机或需要:成就、服从、秩序、表现、自主、亲合、内倾、

求助、支配、谦逊、慈善、变异、坚毅、性爱、攻击等。

(3)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简称16PF),以“是、否、不一定”回答,分别

2、1、0积分,后统计绘制人格测验轮廓图。

2、投射式人格测验。

(1)瑞士精神医学家罗夏:墨渍人格测验。10张墨迹卡片(5张彩色,5张黑白)。

(2)美国心理学家莫瑞、摩根:主题统觉测验(简称TAT)。类似看图讲故事。通过分析被测者

编的故事,分析出被测者的需要、愿望、态度和情感,从而测出其人格特

征。

(3)句子完成测验(简称SCT)。言语联想方法,起源于德国,最初用于儿童的智能测查。后美

国引用于人格特征测验。

【42】智力理论和智力测验

1、智力测验与智商计算:法国心理学家比奈首创心理年龄(MA),智商公式:IQ=MA÷CA×100

2、一般的智力测验:(1)比奈—西蒙量表。(如上)

(2)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简称韦氏量表,WISC),其中包含了言语和操作两个分量表,言语分量表包含项目有:词语、常识、理解、回忆、发现相似性、数学推理等;操作分量表包含有:完成图片、排列图片、实物组合、拼凑、译码等。

(3)特殊能力测验与创造力测验。

3、智力测验的质量标准。

常模:是解释测量结果的统一的标准与依据。

信度:表示测验量表的可靠程度。

效度:测验量表能准确地测出它所要测量的特性或功能的程度。(即准确度)

4、智力理论。

1)智力因素论:①斯皮尔曼——二因素论(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②瑟斯顿——多因素论

2)智力结构论:吉尔福特(美国心理学家)

3)智力形态论:卡特尔。流体智力——受人的生物学因素影响;晶体智力——以习得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主要指获得语言、数学各方面知识的能力。

4)智力多元论:加德纳(美国心理学家)

5)智力的认知理论:斯坦伯格——三元:组合性智力(内部结构成分)、经验性智力、实用性智力(外部应用)。

【43】怎样进行智力技能的培训

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

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1)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注意原型定向映像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4)注意

学生的个别差异

【44】遗忘的原因

1遗忘衰退说2遗忘干扰说:前摄抑制、倒摄抑制3压抑(动机)说4提取失败说【45】人际关系的取向

1包容需要。

2控制需要:非位高权重者独有的追求,而是人人皆有的动机。

3情感需要:1)幼儿期的恋亲期2)青春期的性爱期3)老年的不安全感、无用感、被遗弃感、孤独感

教育学

【1】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5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2】简述教师劳动的主要特点

1复杂性,创造性2连续性,广延性

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3】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2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

3发扬教育民主4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4】简述教师应如何热爱学生

1把对学生的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2把爱与尊重信任相结合3要全面关怀学生

4要关爱全体学生5对学生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5】如何建立教师的威信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6】联系实际谈谈教师应具备哪些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

1首先应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素养。包括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2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包括政治理论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3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能力修养。包括组织教育和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和反思能力。

【7】试述教师职业角色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师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师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型教师

【8】教学应该遵循哪些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9】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直观性原则 4启发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巩固性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8发展性原则

【10】教学的基本特点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活动

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11】教学基本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5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良好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12】教学过程的特点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特殊:①内容的创新性②过程的教育性③环境的潜隐性④发

展的高效性⑤主体的发展性)

2教学是一种情知交融的认识活动。

3教学是一种面向人的生活世界的实践活动。

4教学是一种有规可循的科学认识活动。

5教学是一种有限制性的艺术创造活动。

【13】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感知教材 3理解教材 4巩固知识 5运用知识

【14】抛锚式教学的基本环节

1创设情境2确定问题3自主学习4协作学习5效果评价

【15】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1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工作效率高2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能够较好地培养组织性、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等优良思想道德品质

3有利于严格管理教学,使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缺:1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

2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

3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

4教学内容和教学的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16】论述教学原则中的巩固性原则

1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使所学内容能长久保持,并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很快地再现出来,加以运用。

2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1)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学生对知识理解得越深刻透彻,巩固的效果越好。2)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巩固知识并不是期末复习阶段的事,而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3)重视并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复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重要地位。复习要抓住两点:①复习要及时,要抓住基本的,规律性的知识②复习的方式方法和内容要多样化,要把经常性复习,阶段性复习和期末复习结合起来,使复习成为体系,逐步加深、巩固对知识的理解。4)指导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记忆方法很多如,提出明确的记忆任务,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注意调动多种感官等,教师要有目的地进行选择并加以运用。

【17】论述教学原则中的启发性原则

1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地学习,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的主动性;②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关键,做到“少而精”,起到“点”和“拨”的作用;③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17.1】论述教学原则中的直观性原则

1直观性原则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对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生动、深刻地掌握知识。

2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选择直观手段,要注意其典型性、代表性,使其符合教学要求,并能有效地形成学生清晰的表象。2)直观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语言讲解密切配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17.2】论述教学原则中的循序渐进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顺序进行,使学生逐步地、系统地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1)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2)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3)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17.3】论述教学原则中的因材施教原则

1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既要注意学生的共同特点,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2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1)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2)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学。3)正确对待个别差异,善于发现和培养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4)针对学生的个别特点提出不同要求。

【17.4】论述教学原则中的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又要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1)确保教学的科学性。2)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品德教育。3)通过教学活动各个环节进行品德教育。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17.5】论述教学原则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把理论知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懂会用,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

2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1)联系实际,讲清理论。2)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获得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3)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

【18】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教师教的标准:

1教学目的明确 2教学内容正确 3教学结构合理 4教学方法恰当 5教学语言艺术

6教学板书有序 7教学态度从容自如

学生学的标准:

1学生的注意力集中2学生的思维活跃

3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4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19】备课的要求

做好三方面工作:1钻研教材 2了解学生 3设计教法

写好三种教学计划:1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2单元计划 3课时计划

【20】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和类型、意义

原则:1客观性原则2全面性原则3指导性原则4科学性原则

类型:1诊断性评价 2形成性评价 3终结性评价

意义:1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把竞争机制引入教学领域,有效地调动教学各方面的积极性

3有助于改进教学管理

【21】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22】德育的基本原则

1现实性与方向性相结合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2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

3知行统一原则

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7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8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23】简述德育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内容:1爱国主义教育2理想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

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6自觉纪律教育7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8民主与法治观念的启蒙教育

(或: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

方法:1说理教育 2榜样示范 3实际锻炼 4陶冶教育 5指导自我教育 6品德评价【24】试述德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品质、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25】试论述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提高过程

1知,即品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的认识及其对人们思想行为是非、善恶的判断和评价。2情,即品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关系和人们行为爱憎、好恶等情绪体验。对品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应在德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情感。

3意,即品德意志,是人们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4行,即品德行为,它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品德认识,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产生的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性及外部表现,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客观标志。

5在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因素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影响、渗透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德育过程中应在四个方面同时对学生进行教育,以促进学生品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全面和谐发展,一般德育工作顺序可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但是人的品德的知、情、意、行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又具有不平衡性,因此德育过程中又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可在激发学生品德动机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选择开端,最终达到全面和谐发展。

【26】班级管理的功能有哪些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治自理

【27】简述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1确定班级的共同奋斗目标

2选择和培养班干部(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3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28】论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班主任肩负着全面管理班级的职责,是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班主任的素质直接决定班级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班集体全体成员的整体水平,从而决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因此,班主任的素质极为关键。

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3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29】班主任素质的基本要求

1具有民主精神和友善态度 2具有较广博的知识和较广泛的兴趣爱好

3具有善于与学生沟通的能力

【30】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4同家庭与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5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31】简述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作用)

1课外校外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新知识

2课外校外教育是对青少年实施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3课外校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4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32】简述如何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联系

1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

2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建立经常性的联系

①学校与宣传部门建立经常性的联系

②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机构建立和保持经常性联系

③学校与社会专门性的教育机构建立稳定的联系

3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联系

【33】简述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内容

1社会实践活动2学科活动3科技活动4文学艺术活动5文娱体育活动6社会公益活动7课外阅读活动

【34】试述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和要求

特点:1自愿性2灵活性3实践性

要求:1要有明确的目的

2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要富于吸引力

3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

【35】简述我国的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6】素质教育的本质

1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一种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一种教师主体间合作性教育

【37】素质教育的意义

1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

2实施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落实

3实施素质教育是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38】如何实施、贯彻素质教育

1树立素质教育新理念 2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

3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 4建立以评价促发展的素质教育评价机制

5提高校长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6优化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

【39】新课改的六大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考试制度 6实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40】编写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原则

1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2理论联系实际3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

4系统性和可接受性

【41】确立德育目标的依据,及德育的新形式

依据:1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2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少年儿童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新形式:1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3建立德育基地4创办业余党校

【42】简述教育研究的意义(简述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1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43】简述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讲述、讲读、讲演)、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44】简述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

(1)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2)行为规范的示范者;(3)班集体的管理者;

(4)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5)学生成长的合作者;(6)教学的研究者。

【45】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学习和研究教育学既是做一个教师的起点,也是做一个教师的最终追求。

(1)有利于提高对教育事业战略地位的认识,热爱教育工作。

(2)有利于掌握教育规律,增强教学能力。

(3)有助于提高高尚的师德修养,自觉为人师表。

(4)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其它各门教育学科。

【46】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

1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2在实践中培养与锻炼学生的性格;

3家长与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4建立优良学生集体,形成良好班风与校风,提进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5注意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进行性格培养。

【47】简述教学的组织形式

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2教学的辅助形式是个别教学、分组教学和现场教学

3教学的特殊形式是复式教学

【48】简述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言传身教和模仿是主要手段

2奴隶社会的教育:1)我国:以礼、乐、射、书、数、御“六艺”为主要内容。2)欧洲:斯巴达教育——培养效忠国家、镇压奴隶的军人武士;雅典教育——培养多方面发展

的人,内容包括文法、修辞、哲学、科学、艺术、体操等,提倡“缪司”教育。3封建社会的教育:有明显的等级性。1)我国:以《大学》《孟子》《中庸》《论语》“四书”和《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五经”,贯穿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2)欧

洲:教会教育(又称僧侣封建主教育)——文法、修辞、辩证法“三科”和算

术、几何、天文、音乐“四学”;骑士教育(又称世俗封建主教育)——骑马、

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骑士七技”

4现代社会的教育:1)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饥饿纪律,培养资产阶级统治者,培养劳动力;2)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自觉纪律,培养社会主义新人。

【学习迁移理论】

1、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学习材料的共同因素、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教材的组织结构和学

生的认知结构、学习的指导、定势作用

2、理论。

(1)形式训练说:认为知识远不如训练官能来的重要。对迁移的解释是从唯心主义的观点出发的。

(2)共同要素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桑代克和伍德沃斯提出。通过对知觉、注意、记忆和运动动作等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的迁移实验,认为两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可以产生迁移。迁移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

(3)概括化理论:由贾德提出来的。这个理论认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

(4)关系转换理论:是格式塔心理学家1929年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代表人物是苛勒。认为迁移的产生依赖于两个条件:一是两种学习之间存在有一定的关系;二是学习者对这一关系的理解和顿悟。其中后者比前者重要。

(5)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布鲁纳和戴维·奥苏伯尔提出。认为迁移就是把习得的编码系统用于新的事例。指出,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认知结构可利用性高、可辨别性大、稳定性强,就能促进对新知识学习的迁移。

3、分类。

(1)正迁移(积极影响)、负迁移(阻碍、干扰)与零迁移(不存在直接的相互影响)

(2)顺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与逆向迁移(后来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3)水平迁移(同一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互相影响)与垂直迁移(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互相影响)

(4)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也称非特殊迁移与特殊迁移

一般迁移:一种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或态度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具体迁移:一种学习中的具体特殊性经验直接运用到另一种学习中

(5)近迁移、远迁移与自迁移

自迁移:个体所学的经验影响着相同情景中的任务操作

近迁移:把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学习情景相似的情境中

远迁移:把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学习情景极不相似的情境中

(6)低通路迁移与高通路迁移

低通路迁移:反复练习的技能自动化地迁移

高通路迁移:有意识地将习得的抽象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皮亚杰理论】

1、建构主义:认知发展过程或建构过程有四个核心概念:基模、同化、顺化、平衡。

2、发生认识论:主要研究作为知识形成基础的心理结构(即认识结构)和探讨知识发展过程

中新知识形成的机制。

3、主要的观念还包括:同化、适应、平衡、图式、结构的机制,他并将儿童发展阶段分为-

感觉运动期、前运思期、具体运思期、形式运思期。

【变式】

通过变更对象的非本质特征而形成的表现形式。变更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对象的本质特征,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

如在讲果实的概念时,不要只选用可食的果实(如苹果、西红柿、花生等),还要选择一些不可食的果实(如橡树子、棉籽等),否则学生将会把“可食性”作为果实的本质特征。

通过变式,使学生学会掌握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方法,抓住本质,举一反三,使思维既深刻又灵活。但在教学中也不可过多地运用,如:材料的变式也不必都在讲授过程中进行,有些也可在练习或巩固作业中让学生来做。此外,教师在运用变式时,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才能使变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育学笔记(表格式整理版)精华(新)

教育学 一、教育与教育学 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四、中学教育(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五、学生与教师(师生关系) 六、中学课程 七、中学教学 八、中学德育 九、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一、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发展 1教育活动中的三结合——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三大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3教育起源论:生物起源说(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孟禄 劳动起源说(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米丁斯基、凯洛夫 4

(二)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时一门以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学科

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生产力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与速度 2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形成新的劳动力,提高劳 动效率)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使原本由少数人掌握的科学知识为更多人掌握) (二)教育与科学技术 1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三)教育与文化 1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文化对教育——影响教育目的、内容、教学方法的确立 教育对文化——具有筛选、整理、传递、保存传播、交流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2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文化——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构成文化本体3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整理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要点

这是自己从一大本的教综中整理出来的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其中带星的是重点,是需要背诵的。本人就是靠这份资料成功上岸啦成为一名高中教师,希望对大家有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基本形式、属性和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分开解释最早见于许慎《说文解字》 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3、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是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形式 教育的基本形式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或教材)向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教育的基本形式包括(1)学校教育(2)家庭教育(3)社会教育(4)自我教育(5)自然形态的教育,指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 (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3)教育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4)教育具有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和民族性等。 (四)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二、教育的功能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有助于)和负向功能(妨碍)。 3、按教育作用显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相吻合)和隐性功能(非预期的)。 三、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我国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和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3、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学家孟禄提出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和意识性,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持这观点的学者主要集中在我国和苏联。 四、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状态下教育机会均等(3)教育具有原始性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1、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古代社会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

教育理论学习笔记

教育理论学习笔记 人的起点非零,人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借助于学生的本能力量的调动,形成教育的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生本教育的教师观: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不见自我”,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和线索”,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 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生本的课堂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 教育提出,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基础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认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标志,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积累的意义也在于感悟的形成。 教育教学人生观提倡减少或最终取消学习成长期的频繁统一考试,不干扰学生成长期的成长,把考试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或科任教师,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削弱日常评价的比较竞争功能,鼓励“为而不争”。到了学生学习的成熟期,鼓励学生用

成长期的生动、活泼、主动、自然、丰富的积累和感悟,取得优异的终端考试成绩。 教育的德育观认为,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劳动产生自然素朴的美德,产生素朴的德行。当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成为主人,自己去体验和感悟真善美,就可以使教学中饱含的真善美最大限度地进入学生本体,从而起到最大的德育作用。由此,课堂教学成为最自在的、素朴的、无形的德育过程。

教育学笔记整理版

教育学笔记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及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的总和。 在这三个基本要素中,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三、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阶级性。 四、教育功能的分类及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起源的相关学说:

综观古代学校教育,其共同特征是: 1.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 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接下来我们用两张思维导图来记忆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通过之前的笔记,我们了解了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那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又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状况。 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 那么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什么是教育现象呢?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什么是教育规律呢?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其次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呢?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这句话比较长,也比较拗口,聪明的你记住了吗?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教育学和几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但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要考虑教育学所阐述的教育科学理论,教育学也要围绕教育方针政策提出的问题、课题,开展科学的研讨和探讨,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 教育学源于教育实践经验,又高于教育实践经验。教育实践经验是学习、研究、发展教育学的基础之一。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有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4.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考点集锦教育理论公共基础知识

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考点集锦 - 教育理论公共基础 知识 小编推荐>>>[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资料][学科专业知识备考][面试技巧]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

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小学数学理论学习笔记

小学数学理论学习笔记 篇一: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章玉花 为了提高小学教师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时应该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准确把握教学重点点,精心组织数学活动,实施有效评价策略,提高数学课堂魅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下面结合自己高效课堂理论学习与教学实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柴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创设富有童趣的故事情景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情趣,点燃探索的欲望,自然而然就会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乐意、自觉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关注生活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教学中能否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 1 习数学、理解数学。 三、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新课程强调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常常对之作出片面的理解,在教

学方式的转变中,只求形似不求神似,只重形式不重实质,导致了探究性学习的浅层化、庸俗化和形 式化。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合理组织课堂教学结构,使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空间组合方式更趋于合理和完善。 四、讲究评价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首先,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兼顾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采用激励性评价,呵护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和信心。 其次,评价时要注意评价方式多样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评价的方式应当多样化,可以将考试、课题活动、撰写论文、小组活动、自我评价及日常观察等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科学为合理的评价机制。” 再次,评价要有针对性。教师要根据该堂课的教学任务确定评价的主要范围,如计算为主的课,要着重放在对学生的计算评价活动上;以练习为主的课,要着重放在学生的练习 2 效果上。要注意评价的实效性,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评价要简练、明确、到位,使评价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防止评价的形式主义。 篇二:小学教师理论学习笔记 小学教师理论学习笔记(一) 一、教师的品质 1.友善的态度——他的课堂犹如一个大家庭,我再也不怕上学了。 2.尊重课堂上每一个人——他绝不会把你在他人面前像猴子般戏弄。 3.耐性——他绝不会放弃要求,直至你会做为止。

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1.描述:对心理现象进行客观和精确的观察和了解。 注:描述要客观,必须忠实于可观察到的信息 2.解释:寻求心理和行为的原因,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或行为。 注:解释要合理,谨慎地超越被观察到的现象。 3.预测:是对某种特定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或某种特定关系将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 4.控制:控制意味着使行为发生或不发生,或者影响它的形式、强度、发生率等。 二、心理学简史: 1.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适应环境科学和技术受科学理念的影响,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寻求生存的意 义哲学和宗教关于人类研究自身问题的新学科体系。 2. 科学心理学的产生:冯特:科学心理学之父。1879 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 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3.当代心理学流派: 结构主义心理 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 精神分析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实践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4、因果性原则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心理学的科学性要求其结论必须建立在依靠科学方法收集和处理的证据基础 之上。科学的方法包括一整套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序步骤,用客观收集 到的信息作为得出结论的事实基础。 1、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被试的行为、语言、 表情、动作等进行观察和描述,从中发现行为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2、实验法 实验法是有目的、有方向地严格控制一定条件,引起被试某种特定心理现象 和行为的出现,从而研究心理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3、测验法 ⑴作业型测验法:要求被试完成一定难度的任务,研究者根据其完成的质量对其特 质做出量化评定的方法。能力测验学绩测验⑵自陈型测验法:要求被试完 成一些自我评估的题目,研究者根据其完成的情况对 其特质做出量化评定的方法人格测验心理健康测验

教育学笔记整理

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教育学任务: 孔子的教育思想收录于《论语》、柏拉图的《理想国》。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教育理论的专著是我国战国末期的《学记》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6年)《论演说家的培养,西方第一部教育论著。 《师说》(韩愈)是中外教育史上出色的一篇教师专论。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仅依附于其他思想而存在,理论水平较低。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中国教育起源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 关于教师如何教的问题: 1.[启发诱导]; 2.[因材施教]; 3. [诲人不倦]。 关于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虚心笃实,不耻下问”;学习态度要端正“学行结合,学行并重”。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被认为是启发式教学法在西方的渊源。 【产婆术】又叫苏格拉底法,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用语,指帮助他人获得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问答揭露对方的矛盾,使之逐步达到所谓普遍性的认识。它主要分为三步:第一步为讽刺,使人自知其无知;第二步为定义,即通过反复诘难与归纳,得出明确的定义与概念;第三步为助产术,即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得出结论,如同产婆一样能催生出新生命。 亚理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创办了“吕克昂”哲学学校。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办过“学园”,他的教育思想宏伟博大几乎涉及教育的所有领域。其中,对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国家建立统一的学制、教育与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学前教育、妇女教育、身心和谐教育、德育等都有独到见解。其教育思想主要在其哲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总结了当时的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经验,提出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制度,规定了不同阶级的人的不同的教育内容。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首次创立了系统的学校制度,建立了较完整的课程体系,按年龄实行班级授课制,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还提出自然性、直观性、确切性等教育教学原则等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形成阶段 ?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得以确立。 ?教育学的学科水平有所提高。 最先提出教育学这个概念的,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弗兰西斯·培根

教师教育理论学习笔记

教师教育理论学习笔记 马从秀 好教师的品质 1.友善的态度--他的课堂犹如一个大家庭我再也不怕上学了。 2.尊重课堂上每一个人--他绝不会把你在他人面前像猴子般戏弄。 3.耐性--他绝不会放弃要求直至你会做为止。 4.兴趣广泛--他带我们到课堂以外并帮助我们去把所学习的知识用于生 活。 5.良好的仪表--他的语调和笑容令我感到舒畅。 6.公正--他会给予你应该得到的没有丝毫偏差。 7.幽默感--他每天会带来少许的欢乐使课堂不致于单调。 8.良好的品行--我相信他与别人一样也会发脾气不过我从未见过。 9.对个人的关注--他会帮助我去认识自己我的进步依赖于他使我得到 松弛。 10.伸缩性--当他发觉自己有错他会说出来并会尝试其他方法。11.宽 容--他假装不知我的愚蠢将来也是这样。 12.颇有方法--忽然间我能顺利念完我的课本我竟然没

有察觉这是因为他的指导课堂中知识结构的变化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新课程的知识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均衡分布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所提供的知识也将为激活教师个人知识及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留下充分的余地。课堂知识的变化将改变传统的课堂面貌。课堂控制方式的变化课程知识的变化决定了教师课堂控制方式的变化。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往往倾向于"结构化"、"封闭式"控制方式强调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与内化因而这种控制方式是维持式的教科书知识占绝对优势很少有教师个人知识的发挥几乎没有师生互动知识的产生。在新课程中教师将更多地采取"非结构"。"开放式"的控制方式特别注重学生的憎感体验和创新品质的境况因而教科书知识的比例相对较少教师个人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的比例较大。这样一种"控制方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挑战是生成式。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常规经验的变化当教师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时候他的做法是将知识、技能分解并从部分到整体、有组织地加以呈现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教师让学生回答教科书中的问题记课堂笔记。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知识点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知识点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 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 反映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 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 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 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 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 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 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 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 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 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 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

特殊教育理论学习笔记 一

特殊教育理论学习笔记一 西街小学李爱萍 一、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原本是用来描述障碍学生融入正常学生的班级、学校、社区环境,参加学习和社会活动的专业术语,其基本含义是不要把障碍儿童孤立于隔离的、封闭的教室、学校和居住环境之内,最大限度地与正常儿童一起参加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潜能。 当代融合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致上经历了“回归主流”、“反标签化”和“融合教育”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末,在美国首先发起、后来在英国及欧洲其他国家得到积极响应的“回归主流运动”,对“隔离式”特殊教育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隔离有碍于特殊儿童回归主流社会。 第一阶段强调的问题主要是残疾儿童教育安置形式的非隔离性和最少限制性。 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以特殊教育学界的“反标签化”、反鉴定评估中“纯医学观点”以及倡导“无歧视评估”为主要标志。倡导者指出标签化的评估会给特殊儿童一生的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主张更多地从社会心理角度关注儿童教育,而不是从纯医学传统对盲、聋、弱智儿童进行简单分类,并建议用“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概念来代替“残疾儿童”的称谓。 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末到现在,在这一时期连续召开的几次国际性特殊教育会议和发表的一系列国际宣言和行动纲领,使融合教育思想更为成熟,更能体现人本主义精神和教育公平。如著名的《世界 全民教育宣言》(1990、《哈尔滨宣言》(1993和《萨拉曼卡宣言》(1994等使许多国家和地区对融合教育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和认同,并采用立法形式将推行融合教育列入公共教育政策中。 二、回归主流(Mainstreaming

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考点集锦 - 教育理论公共基础知识

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考点集锦- 教育理论公共基础知识 小编推荐>>>[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资料][学科专业知识备考][面试技巧]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

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

小学教师教育理论学习笔记

小学教师教育理论学习笔记- 好教师的品质美们心目中喜欢怎样的教师的想法之后,归纳出的“好教师”的12种品质: 1.友善的态度——他的课堂犹如一个大家庭,我再也不怕上学了。 2.尊重课堂上每一个人——他绝不会把你在他人面前像猴子般戏弄。 3.耐性——他绝不会放弃要求,直至你会做为止。 4.兴趣广泛——他带我们到课堂以外,并帮助我们去把所学习的知识用于生活。 5.良好的仪表——他的语调和笑容令我感到舒畅。 6.公正——他会给予你应该得到的,没有丝毫偏差。 7.幽默感——他每天会带来少许的欢乐,使课堂不致于单调。 8.良好的品行——我相信他与别人一样也会发脾气,不过我从未见过。 9.对个人的关注——他会帮助我去认识自己,我的进步依赖于他,使我得到松弛。 10.伸缩性——当他发觉自己有错,他会说出来,并会尝试其他方法。 11.宽容——他假装不知我的愚蠢,将来也是这样。 12.颇有方法——忽然间,我能顺利念完我的课本,我竟然没有察觉这是因为他的指 导。 课堂中知识结构的变化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新课程的知识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均衡分布: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所提供的知识也将为激活教师个人知识及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留下充分的余地。课堂知识的变化,将改变传统的课堂面貌。课堂控制方式的变化课程知识的变化,决定了教师课堂控制方式的变化。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往往倾向于“结构化”、“封闭式”控制方式,强调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与内化,因而,这种控制方式是维持式的,教科书知识占绝对优势,很少有教师个人知识的发挥,几乎没有师生互动知识的产生。在新课程中,教师将更多地采取“非结构”。“开放式”的控制方式,特别注重学生的憎感体验和创新品质的境况,因而,教科书知识的比例相对较少,教师个人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的比例较大。这样一种“控制方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挑战,是生成式。可持续发展的。 课堂常规经验的变化 当教师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时候,他的做法是:将知识、技能分解,并从部分到整体、有组织地加以呈现,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教师让学生回答教科书中的问题,记课堂笔记。国时代周刊曾刊登了保罗?韦地博士在收集了九万名学生关于他 当教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时候,他的做法是:通过相互矛盾的事物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监测他们发现后的反思。教师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和步骤。 教师在课堂的位置,将不再是知识传授者的固定位置——讲台,而在教室里流动起来,将参与到学生活动之中,与学生分享知识并获得情感体验。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他们的工作。作为知的控制方式,特别注重学生的憎感体验和创新品质的境况,因而,教科书知识的比例相对较少,教师个人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的比例较大。这样一种“控制方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挑战,是生成式。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常规经验的变化 当教师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时候,他的做法是:将知识、技能分解,并从部分到整体、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重点总结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 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

教育学整理笔记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中的“教长者,长善而 救其失者也”。 2.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 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 教育之,三乐也”。 3.斯宾塞(H.Spencer)认为教育就 是为美好生活作准备,而杜威 (J.Dewey)则认为“教育即生活”。 4.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 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 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5.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社 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 “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6.教育的目的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与人类的发展。 7. 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 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 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 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8.在教学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 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 到制度化,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 演变。 9.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学校教育具 有可控性;②学校教育具有专门 性;③学校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 10.1972年,埃德加.福尔在《学会 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 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 社会”。 11.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 育,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 的典型表征。 12.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 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 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13.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 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14.古代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 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 保守性。 15.我国古代奴隶制时期,教育内容 主要为“六艺”,即礼、乐、射、 御、书、数。欧洲奴隶社会中, 斯巴达主要进行的就是军事训 练。封建社会,我国以“四书”、 “五经”为主要教育内容。西欧 教会学校把“七艺”(文书、修辞、 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 乐)作为主要内容。 16.古代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 地位。 17.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 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18.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学家, 著有《论语》一书,其教学思想 是:①重视因材施教;②因材施 教的基本方法是“不愤不启,不 悱不发”;③强调学思结合,知行 结合,学以致用。 19.《学记》是对我国古代教育经验 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是 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 述教育问题的著作(世界上最早 的教育专著)。 20.苏格拉底的问答分为三步:①苏 格拉底讽刺;②定义;③助产术。 21.柏拉图的教育学思想散记在他的 哲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22.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 式的哲学家,追求理性就是追求 美德,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 目的。他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 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 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 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 发展的教育。他在教育思想史上 第一次提出教育具有两种不同 性质的功能,即服务于社会与服 务于个人闲暇生活的。 23.被人称为“教育学之父”的捷克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的《大 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 学专著。 24.法国著名启蒙教育思想家卢梭, 他的小说体名著《爱弥尔》是理 想中的教育模特。 25.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第一次将教 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后来,康德 的学生林克将讲座的内容整理、 编纂并予以发表,题为《康德论 教育》。 26.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 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 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 力量。他第一个开始了教育理论 在初等教育领域里的运用,第一 个建立了分科教学法,并开创了 师范教育的先河。 27.英国著名哲学家洛克在他的哲 学著作《人类理智论》中提出了 著名的“白板说”,“她们之所以 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 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28.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在1806年 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教育史 上誉为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 学,它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 一门独立的学科。 29.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的实用 主义教育理论,其代表作为1916 年出版的《民本主义与教育》。① 以实用主义为指导;②以儿童为 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 主要手段的教育观念。③主张“教 育即生活”,④主张“从做中学”, 在问题中学,在实际生活中学。 30.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提出了 “教育目标的系统分类”和“掌 握学习”理论。①他把教育目标 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 技能目标三大类,②“掌握学习 理论”,即把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作 为核心内容,着眼于所有学生对 所学知识达到掌握水平,“掌握学 习”强调的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要给适当的条件和适当的方 法,每个学生都能教好。 31.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 布鲁纳发表了他的《教育过程》, 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学科 基本结构”的观点,并提出了自 己的教学原则体系和发现法。所 谓学科基本结构,即构成学科的 1

教育理论著作读书笔记

杜威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著名的代表人物。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有重要的影响。《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其中闪烁着教育改革思想的光芒,成为一本国际性的教育名著。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通过“教育及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这三大经典命题来阐述知与行的关系,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鲜明地体现为涵盖课程、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教学所设计的重要方面的“从做中学”原则,故此,人们普遍将杜威与“从做中学”相链接。可以说,“从做中学”理论成为了杜威标志性的教育思想,在全球范围内产生着广泛的影响。 一、对杜威“从做中学”理论的基本理解通过阅读《民-主主义与教育》,我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层面对杜威“从做中学”的理论有了初步的理解。 1.“从做中学”的涵义。杜威认为“从做中学”是“涉及一切活动,它包括使用各种中介的材料、用具以及使用各种有意识的用以获得结果的各种技巧,它涉及各种工具和材料去进行的表现和建造一切形式的艺术活动和手工活动,只要它们包括为了达到目的的有意识的或深思熟虑的努力……它们还包括要动手的科学研究,对研究材料的搜集、对器具的管理、工作进行中和记录实验情况所需的活动程序”。[1]因此,杜威的“从做中学”包括艺术创作、手工活动和科学探究三层基本涵义。 2.“从做中学”的合理性依据。 (1)“从做中学”是儿童学习能力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杜威在《民-主主义与育》中,把儿童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说教学是“连续重建的工作,应从儿童现有的经验进入有组织的真理研究的阶段”。他认为儿童由4至8岁为通过活动和工作而学习的阶段,所学的是怎样做,方法是从做中学,所得的知识得自应用,并为着应用,不是为了储备。由8到12岁为自由注意学习阶段,在这第二阶段中儿童能力渐强,可以开始学习间接的知识,但间接知识必须融合在直接知识之中。第三阶段为12岁以后,属于反省注意学习时间,学生从此开始掌握系统性和理论性的科学知识或事物规律,并且随而习得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儿童不断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是从“从做中学”开始的。 (2)“从做中学”促使儿童发展真正的兴趣。杜威认为生长中的儿童的主要兴趣是活动,对于儿童来说最初的知识就是做事或工作的能力。因此,杜威认为“从做中学”可以促使儿童发展真正的兴趣,“从做中学”能促使儿童用一切的力量和情感去从事他们所感兴趣的活动。儿童所真正需要的思维方式是教会他们如何去做,如何去寻求。所以在学校中必须让儿童既要保持愉快又要保持忙碌,所以需要让儿童从课桌边解放出来,让他们有事可“做”。 (3)“从做中学”表现儿童的天然冲动。杜威认为儿童具有天然的或天赋的冲动,天生就要做事、就要工作。这种冲动来自于儿童的本能,是无法压制的。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举了一个儿童搭积木的例子:儿童从事搭积木的活动,尽管他希望积木不要倒塌并且叠的越高越好,但是积木突然倒塌了,他还是会愿意重新开始再搭建。这就表现了儿童无法压制的强烈的做事冲动。杜威认为如果抓住儿童的这个冲动加以引导和发展,满足儿童的天然冲动并让儿童从事真正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这将是儿童一生受益的转折点。 3.“从做中学”的实现途径。 (1)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从做中学”的前提。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传统的教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