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融服务业

金融服务业

金融服务业
金融服务业

第1部分金融服务业

一、金融服务业概述

(一)概念界定

金融服务是指金融机构运用货币交易手段融通有价物品,向金融活动参与者和顾客提供的共同受益、获得

满足的活动。包括资金结算、票据贴现、证券发行、信托投资、保险、再保险、外汇、资产管理、期货

期权以及有关的辅助性金融服务。

金融服务业指金融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的各种资金融通方面服务活动所构成的产业。它是以银行金融业(信托、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为主体,其他非银行金融业(融资租赁、股票、典当等)为补充的金融服

务业体系。

金融服务业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居于关键地位,这是由产业自身的特殊性质和作用所决定的。于地方政府而言,金融服务业能比较深入、全面地反映成当地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当地金融服务业运行得正常有效,则财政货币资金的筹集、融通和使用充分而有效,社会资源的配置也就合理,对地方经济走向良性循环所

起的作用也就明显;于国家而言,金融服务业是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杠杆。金融服务业是联结国民经济各

方面的纽带,国家可以根据宏观经济政策的需求适时地利用利率、汇率、信贷、结算等金融手段对微观经

济主体的直接影响,调控货币供应的数量、结构和利率,从而调节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在稳定

物价的基础上,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于国际大环境而言,金融服务业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实现国际贸易、引进外资、加强国际间经济技术合作的纽带。

(二)产业特点及发展趋势

与其他产业部门相比,金融服务业呈现以下四个特点与发展趋势:

一是实物资本投入较少,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物理单位来度量金融服务的数量,无法准确定义其价格,从而其投入、产出也就难以确定和计量。

二是随着金融活动的日趋复杂化和信息化,金融服务业逐渐变成了知识密集和人力资本密集的产业,知识、人力资本的密集度和信息资源的多寡在现代金融服务业中已经成为决定金融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以及金融

企业生存和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

三是金融服务业呈现出集聚化发展的趋势,既金融服务业中各相关企业聚集于相邻的地理位置分工、合作与竞争,利用其相似性和互补性,形成前后依存和相互关联的产业组织形式。由此,金融资源和机构高度

集中,资金融通功能加强,信息交流成本和交易成本降低,更有利于金融创新、减少风险和压力以及产生

规模效应,最终对所在地区及周边区域产生影响力,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四是金融服务业正处于大变革的过程之中,现代金融服务业则具有越来越多的与信息生产、传递和使用相

关的功能,信息技术、放松管制和自由化的影响已经永远改变并在不断重新塑造着金融服务业领域,使金融服务业已从单纯服务于个体到成为产业与资本对接的桥梁,这种趋势还将持续下去。

(三)产业内容

1、按业务服务对象划分

金融服务业按业务服务对象划分,分为金融前台服务和金融后台服务两大类:金融前台是由直接服务于普通居民、企业的金融机构形成的金融服务中心,其构成单位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PE、VC、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金融后台服务于金融前台,是提供金融后台和外包业

务服务的特殊区域。这些后台金融机构构成单位包括数据处理中心、清算中心、信用卡中心、研发中心、呼叫中心、灾备中心等,它们在为金融机构的跨地区信息交换、数据处理与备份等提供支持的同时,还可

承接海外金融外包业务和金融集中培训等方面的工作。

1.1 金融前台服务

金融前台服务范畴划分为资金结算、票据贴现、证券发行、信托投资、保险、再保险、外汇、资产管理、期货期权等。

资金结算是指单位或个人之间由商品交易、劳务服务等经济往来所引起的货币收付行为。分为现金结算和

非现金结算两类。前者指用现金直接进行的收付;后者是通过金融机构划拨转账或票据流通所进行的收付。常见的结算方式有以下五种:支票结算、委托付款结算、委托无承付结算、汇兑结算等。

票据贴现是指资金的需求者,将自己手中未到期的商业票据、银行承兑票据或短期债券向银行或贴现公司

要求变成现款,银行或贴现公司(融资公司)收进这些未到期的票据或短期债券,按票面金额扣除贴现日

至到期日的利息后付给现款,到票据到期时再向出票人收款。一般而言,票据贴现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

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

证券发行是指政府、金融机构、工商企业等以募集资金为目的向投资者出售代表一定权利的有价证券的活动。任何一个经济体系中都有资金的盈余单位和资金的短缺单位,为了加速资金的周转和利用效率,需要

使资金从盈余单位流向短缺单位。根据发行价格和票面面额的关系,可以将证券发行分为溢价发行、平价

发行和折价发行三种形式。

信托投资是金融信托投资机构用自有资金及组织的资金进行的投资。以投资者身份直接参与对企业的投资

是目前我国信托投资公司的一项主要业务,信托投资的方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参与经营的方式,称为股权式投资,即由信托投资机构委派代表参与对投资企业的领导和经营管理,并以投资比例作为分取利润或

承担亏损责任的依据。另一种方式是合作方式,称为契约式投资,即仅作资金投入,不参与经营管理。这

种方式的投资,信托投资机构投资后按商定的固定比例,在一定年限内分取投资收益,到期后或继续投资,或出让股权并收回所投资金。

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

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

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再保险也称分保,是保险人在原保险合同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分保合同,将其所承保的部分风险和责任向其他保险人进行保险的行为。

外汇是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凭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外汇的解释为:外汇是货币行政当局

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券、长短期政府证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包括:外

国货币、外币存款、外币有价证券(政府公债、国库券、公司债券、股票等)、外币支付凭证(票据、银

行存款凭证、邮政储蓄凭证等)。

资产管理是指证券公司作为资产管理人,根据资产管理合同约定的方式、条件、要求及限制,对客户资产进行经营运作,为客户提供证券及其他金融产品的投资管理服务的行为。资产管理业务主要有三种:为单

一客户办理定向资产管理服务;为多个客户办理集合资产管理业务;为客户特定目的办理专项资产管理业务。目前能够从事资产管理业务的公司除了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以外还有第三方理财公司,从

某种意义上来说,第三方理财公司在资产管理市场上的拓展和定位有些类似于现如今的私募基金,将专家

理财和灵活的合作条款捆绑嫁接作为打开资产管理市场的突破口。

期货期权是对期货合约买卖权的交易,包括商品期货期权和金融期权。一般所说的期权通常是指现货期权,而期货期权则是指期货合约的期权,期货期权合约表示在到期日或之前,以协议价格购买或卖出一定数量

的特定商品或资产期货合同。期货期权的基础是商品期货合同,期货期权合同实施时要求交易的不是期货

合同所代表的商品,而是期货合同本身。期货期权可简单分为看涨期货期权和看跌期货期权,看涨期货期权即买入期货期权,而看跌期货期权则是卖出期货期权。

1.2 金融后台服务

金融后台业务由与金融机构直接经营活动相对分离,并为前台业务提供服务和支撑的功能模块和业务部门,如数据中心,清算中心,银行卡中心,研发中心,呼叫中心,灾备中心,培训中心等构成。

基于降低成本,实现利润增长,增加核心竞争力,规避风险等考虑,国际国内金融后台业务外包成为大势

所趋,通常包括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管理服务和业务服务外包等。2005 年,在由巴塞尔银行

监管委员会国际证监会组织,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及国际清算银行组织的联合论坛上,发表的《金融服务

外包》报告中,将金融后台业务外包定义为“受监管实体持续地利用金融后台外包服务商(为集团内的附属实体或集团以外的实体)来完成以前由自身承担的业务活动”。具体而言,金融后台服务外包可以是将后

台业务(或业务的一部分)从受监管实体转交给服务商操作,或由服务商进一步转移给另一服务商(有时被

称为转包)。金融业务外包有利于金融机构构建新型的业务组织体系,把自身的优势资源和管理能力集中

在核心业务领域,以提升其核心竞争能力。

1.2.1 发展背景

从国际金融产业的发展特点分析,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不断深化,国际金融产业的竞

争不断加剧,越来越重的经营成本压力推动着金融机构不断优化经营规模和细化内部业务分工,各部门之间的成本收益核算也日益精准;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各国金融机构都在努力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和网络传输的低成本优势,把大量

业务人员从繁琐的简单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这种变化,使金融业务的分工细化,从职员和岗位的分离

到职场的空间分离成为现实,达到用较少的信息技术设备投入或代理费用,来换取较多的经营成本节约,

以实现金融机构拓宽发展空间,降低营运成本提高经营效益的目标。正是基于这样的发展背景,金融后台

业务呈现出信息化,网络化,专业化,中心化,产业化等新特征,从而导致了金融前台业务和后台业务的

逐步分离。

1.2.2 业务类型

从目前国内外金融机构运作的实际来看,金融后台业务类型主要有以下五种:

(1)单据处理

单据处理是指现代金融作业流程中,前台柜员受理客户单据,通过影像技术等送交后台处理中心统一交由

后台工作人员进行处理的过程。后台工作人员通过远程登录客户服务器,为金融客户提供在线实时处理和

非实时单证处理等服务,并按照客户要求的时间、质量、数量和数据格式提供单证处理数据及统计分析。(2)客户服务

客户服务指各类金融机构通过电话接触客户进行业务处理,为客户提供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账户查询、转账、修改密码、电话挂失、自助缴费、信息服务等服务内容。

(3)容灾备份

一个金融机构的主数据中心是客户信息、交易记录、贷款记录、信用记录等各种类型的信息汇聚中心,提

供金融机构所有业务系统的运行平台。而容灾备份指对这些金融信息数据进行保护和备份,备份站点在正

常的情况下只备份数据,不承担业务,而一旦出现灾难时,备份站点将及时地接替主站点的业务,从而维

护业务运行的连续性。容灾备份是为了保证能在灾难(包括各种自然和人为的灾难)发生时,全面、及时地

恢复整个系统,避免关键数据丢失所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和巨大的社会影响。

(4)银行卡业务

银行卡业务是与银行卡相关的征信、营销、授权、交易及交易发生之后代办行与发卡行之间所进行的跨地区、甚至跨国家的清算等运行体系。

(5)技术研发

技术研发指金融机构业务信息化的过程中所需系统软件、金融产品等的开发以及金融机构内部的系统维护、管理。

1.2.3 发展趋势

(1)金融后台业务外移从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延伸

近年来,金融后台服务外包,已经成为大型金融企业降低成本、获取新技术、整合资源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首选途径。在整个后台业务外移过程中,呈现出从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延伸拓展的态势,具体表现在:首先,ITO起步并占据主导地位发展;其次,IT-BPO(基于IT的业务流程外包)蓬勃发展;同时,KPO (知识处理外包)迅速增长。知识处理外包(KPO)是金融机构将自己业务中的人力资源培训、知识创新、

产品研发环节外包给外部服务商来完成。

(2)金融后台业务从专业化向产业化发展

首先,金融前后台业务的分离促使服务提供商专业化;其次,金融后台服务外包行业目前处于行业生命周期的高速成长期;同时跨国公司后台业务采用近岸(near-shoring);两岸(two-shoring);多岸(multi-shoring)等模式向他国外移提速,进一步加速了金融后台服务产业化。

(3)金融后台业务外移催生金融服务业园区或基地

金融后台业务与前台业务的分离,在地理位置上表现为后台业务离开了传统的金融中心区域,在新的区域聚集形成了新的金融产业服务园区。如印度班加罗尔的电子城(Electronic City at Bangalore)高科技园区,天津的中信金融物流园区和上海张江科技园区的信用卡园区等。为了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合作,金融服务提供商们聚集在一起,形成规模不等的产业集群,这种集聚将推动各类金融后台服务由专业化向产业化发展。

2、按产业金融概念划分

金融服务业按产业金融的概念划分,主要分为航运金融服务、物流金融服务、新能源金融服务、科技金融服务、进出口金融服务,既形成利用金融为特定产业服务的金融整体解决体系,其实现路径有三个阶段,即前期的资金融通,通过资源的资本化解决资金的融通;中期的资源整合,运用融通资金培育核心能力,通过核心能力整合社会资源;后期的价值增值,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创造价值,通过资本运作放大价值。

第2部分金融服务业细分及发展分析

金融服务业的细分没有确切的定义,可以按照产业链分为前台和中后台,也可按服务对象划分为航运金融、物流金融等,为研究需要,我们按照产业金融的分类方式,重点阐述航运金融服务、物流金融服务、新能源金融服务、科技金融服务、进出口金融服务五个个细分产业。

一、航运金融服务

(一)概念界定

航运金融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狭义而言,是由航运企业、港口、造船厂、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商品及衍生业务的经销商、金融租赁公司等组成的从事融资、保险、资金结算、航运

价格衍生产品交易的金融产业。广义而言,是指基于航运资源资本化、航运资产资本化、航运未来收益及产权资本化原则,以航运业为平台,航运产业、金融产业、政府等进行融资、投资、金融服务等经济活动而产生的一系列相关业务总称,这些业务可以解决航运资金融通、航运资源整合、航运价值放大等问题。(二)发展条件

1、软、硬件设施兼备的航运中心

航运产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建成航运中心,不仅需要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这种投入分为硬、软件两个方面:硬件方面主要是港航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建设码头、疏浚航道、修造船舶和通讯设施等;软件方面,如构建信息平台、航运管理、培养人才、保险、税收、通关等。功能齐全,软、硬件条件完善的航运中心,为促进航运金融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著名的国际航运中心——伦敦、纽约、东京、新加坡、香港和汉堡同时孕育成为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反之,航运金融产业的繁荣也能给地方政府、航运公司和港口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为打造国际一流的航运中心服务。

2、健全的产业政策支持体系

航运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扶持性的产业政策体系。包括产业发展政策、金融和财税政策(如贴息、补贴、合作、降低成本等方式)、技术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资走科技、环保、技术创新之路)、布局政策(航运金融集聚区布局)、产业保障政策(航运金融法律法规保障、相关政策配套)等。

3、开放、创新的金融氛围

金融创新是产业金融培育的关键因素,也是提高航运中心竞争力的重点。金融创新的关键在于金融产品的创新。除了传统的项目贷款、船舶抵押贷款、保函、出口信贷、贸易融资和银团贷款等融资方式外,航运金融需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更多的引进航运金融衍生产品,达到扩充融资渠道,提供全方位的投资、财务顾问服务,规避人民币升值的汇率风险等目的。

4、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

完善的船员、金融服务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是使航运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建立航运金融人才培养机制和引进机制,能有效提高航运金融服务水平。具体措施如直接从国际航运中心如伦敦、纽约、中国香

港和新加坡等地吸引专门人才。依托高校增设航运金融专业,完善航运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航运金融从业资格认证制度,发展航运金融职业培训。

(三)发展趋势

1、船舶融资模式多样化

航运金融下一步将着力发展的方向之一是做大做强航运融资业务。船舶融资业务和船舶工业息息相关,近年来,全球造船业的中心已向东亚地区转移,这对我国的船舶融资有了更大的需求。如何丰富船舶融资方式,是选择项目贷款、船舶抵押贷款、保函、出口信贷、贸易融资和银团贷款方式,还是选择国际使用较多,国内较少的融资租赁、产业基金、船舶资产证券化、加大与第三方服务机构合作模式来支持船舶融资

业务的发展,便尤为重要。学习国际先进做法,顺应船舶制造业需要大量资金的现实需求,关注和推进船

舶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进程,为船舶做好相关融资安排是银行等金融机构需要考虑的方向。

2、资金清算全球化、信息化

在建设国际化航运金融服务的体系中,另一重点版块是为客户打造更为快捷的结算网络服务。可分两方面

来完善:其一是基于外汇和税收政策方面的问题,出于航运企业资金归集和海外支付的现实需要,在维护金融稳定的前提下加大步子建设与国际自由联通的清算网络,寻求政策突破是关键;其二,银行亟需建立与航运业信息化建设配套的清算平台。以航运港口信息化、贸易通关信息化、集疏运信息化等手段,来转变航运企业、海关、银行等机构现有工作模式,使船舶、仓储、物流、支付、报关统一整合、信息输出,

帮助企业实时对货量、箱量、资金量进行预判管理,由银行及海关等服务端和监管端形成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精细化管理、集约化管理,提升工作效率和各方收益,是航运业信息化变革的目标。

3、商业银行与保险机构服务联合化

除此之外,商业银行与保险机构联手为航运业提供服务也是未来航运金融的发展方向。目前中国航运保险在全球航运保险业的市场占有率较低,这说明在航运保险方面中国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挖掘,这也是商业

银行与保险机构联手合作的基础。除了船舶融资捆绑船舶险领域的合作,商业银行还可以充分利用保险机

构专业的服务在其他海事险种销售中形成客户资源共享,专业优势互补的联手经营模式,由此为客户提供

一条龙的航运银保服务,打造更为完善的航运金融服务体系。

4、航运金融衍生品业务创新化

航运金融衍生品是国际航运金融产业重点发展的项目之一。航运金融衍生品,特别是航运运价指数衍生品是航运业与海运相关行业如石油和钢铁行业规避海运费波动风险的重要工具,是与航运业发展高度匹配

的金融工具和风险控制手段。衍生品市场发展是金融业纵深发展的高级阶段,中国在航运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起步晚,底子比较薄,银行等金融机构宜审时度势,做好清算工作的同时在参与市场开发、投资者教

育等方面均可发挥作用。

二、物流金融服务

(一)概念界定

物流金融是为物流产业提供资金融通、结算、保险等服务的金融业务,它伴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而产生,

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运动。这些资金运动包括发生在物流过程中的各种存款、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有价证券发行与交易,以及金

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

物流金融不仅能提升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业务能力及效益,也可为企业融资及提升资本运用的效率。对于金

融业务来说,物流金融的功能是帮助金融机构扩大贷款规模降低信贷风险,在业务扩展服务上能协助金融

机构处置部分不良资产、有效管理CRM客户,提升质押物评估、企业理财等顾问服务项目。

物流金融的实施方式主要有如下四种,仓单质押、动产质押、保兑仓、开征监管。

(二)发展条件

1、坚实的物流产业根基

物流金融作为一项降低信息不对称、减少交易成本的社会化分工形式,它的运作可以带来生产力的提高,

但其作用的发挥是要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之上的。只有物流金融运作的各项基础要素都已具备,经济活动中才会产生对物流金融的需求,物流金融业务才能顺利开展。这就要求发展物流金融的地区在经济总量、物流基础上具有比其他城市更为突出的综合优势,这为物流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建成金融中心和

物流中心的双重城市定位也对物流业和金融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物流金融具备了现实的发展需求。银行在选择合作对象时,更倾向于运行效率较高的大型物流企业。只有当物流产业的运作、对动产评估、监管的效率高于金融机构自身,金融机构才会有动力与物流企业合作。所以,坚实物流产业根基是决定物流金融开展状况的重要因素。

2、完善的外部制度环境

完善的外部制度环境可以减少交易双方制定契约时所考虑的因素、降低契约的制定难度、减少交易成本。尽管制度环境建设本身也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但此种投入的社会效益远高于其成本付出。与此同时,行

业性指导文件也亟须出台。为规范行业秩序,需要对参与物流金融业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加以资质认定。

针对具体业务的执行,则要制定行业内规范的操作流程和细节。以上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的制定推行需要

国家相关部门和整个行业力量的配合,它们是物流金融产业赖以生存的制度保障。

(三)发展趋势

1、物流金融模式的多样化

物流金融在模式上呈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目前我国的物流金融现状,不仅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距甚远,而且与物流业的发展要求很不适应。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仅是单一类型的结合,即仅是物流企业对银行的单向资本渗透。主办银行制度仅强调主办银行对企业的服务,没有体现银行对企业的监控,而且只限于合作协议,没有长期稳定的产权纽带。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与有实力的物流企业集团之间可通过股权关系的模式、债权转股权模式、组建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人事渗透模式等创新模式实现长期、大额、稳定的借贷关系。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金融机构对物流企业形成一定程度的控制,同时在企业出现经营危机时可以紧急融资给予支持。

2、客户信息和信用系统完善化

伴随着规避风险的需求和物流金融信息共享技术的兴起,物流金融产业对客户信息和信用系统完善的需求越来越高。银行可以在物流金融服务过程中,通过客户的资料收集制度、客户资信档案管理制度、客户资信调查管理制度、客户信用分级制度、合同与结算过程中的信用风险防范制度、信用额度稽核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实现对客户的全方位的信用管理。首先,银行可以和物流公司应该建立统一、联动的信息系统,将客户资料、信用情况、产品信息等一系列信息指标纳入计算机管理系统,形成联网操作;其次,在信息体系之上建立客户信用体系,参考目前各行运行的企业征信系统和个人征信系统,针对指标和数据以及专业部门的实地考察、业务监管为物流公司和商业客户进行信用评级,并且各行联动,事后备案,以减少风险。

3、物流金融微观工具创新化

随着金融市场竞争加剧以及对物流金融市场的争夺,金融机构必须尽早研究物流金融的服务及产品对策,为物流业提供更加新型的服务技术与产品,开辟更加多样化的服务产品。按照物流企业规模和特点,物流金融服务市场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大型物流公司市场,需要套餐式金融服务;第二是中小物流公司,可以提供融通仓服务;第三是个人顾客(包括终端零售商顾与物流企业员工),需要零售银行服务。从

大型物流公司角度来看,应开发全面套餐式产品,如融资安排、融资项目顾问、资本运作顾问、投资中介、常年财务顾问、金融咨询、代客理财;从中小物流企业来看,可以融通仓为基础,设计形式多样灵活的物流金融产品,如委托贷款、质押融资、仓单票据融资、保兑仓融资、应收/ 应付账款管理、保险理赔、融

资推荐、担保和保险等。物流金融微观工具创新化使物流业选择融资的空间更加广阔,使我国金融机构与物流业的相互渗透及合作更加深入和有效率。

三、新能源金融服务

(一)概念界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和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各国纷纷制定新的能源发展战略、法规和政策,进一步加快新能源的发展步伐。新能源产业是21世纪的战略产业,又是新型

产业,其发展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光靠政府的投资和补贴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市场,借助金融手段解决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短缺问题。

新能源金融以新能源产业链为依托,借助金融手段,从最初的融通资金、中间的整合资源、最终实现价

值增值三个方面研究新能源产业与金融产业的互动,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保障措施。它研究的是通过分

析新能源产业与金融产业的结合点,将金融手段嵌入到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中,创新符合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帮助新能源企业解决资金问题,促进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

(二)发展条件

1、扎实的新能源产业基础

新能源产业发展在我国总体处在起步阶段。发展新能源金融,需要扎实的新能源产业根基。主要需要达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较完善的新能源产业布局。我国新能源产业普遍存在部分企业规模偏小的情况。以光伏产业为例,国内光伏数目相对偏多,但企业生产工艺雷同,产业的集约化程度不高;二是较成熟的产业生长周期阶段。我国新能源产业普遍难以达到银行放贷条件。许多新能源企业引入和发展时限较短,未形成规模效益,提供不了银行所需连续多年的财务报表等资料,再加上缺乏足够的抵押担保品,难以获得银行信贷支持。这些都是制约新能源金融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2、完善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

新能源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完善的能源产业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否则,金融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会诱发金融风险。因此,完善的风控体系是培育新能源金融发展的重要保障。其一,建立有关能源金融的监测制度,提高风险预警的前瞻性;其二,银行应加强信贷管理,有效防范能源信贷风险;其三,加快能源项目保险步伐,切实增强对能源信贷的风险分担能力;其四,建立统一能源交易市场体系,以利于规避价格风险与加强宏观调控。

(三)发展趋势

1、新能源金融模式的多样化

新能源产业需要加快金融创新,促进产融结合,开发能源金融产品,以促进能源产业向纵深发展,因此对新能源金融模式的多元化趋势日益增加。具体模式包括:其一,建立区域开发型金融机构。可由各省区政府、区域内的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国际金融机构以及国内外企业集团发起设立;其二,设立能源投资基金。能源投资基金是一种产业投资基金,是一种对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和提供经营管理服务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制度;其三,建立能源风险投资机制。建立

符合国际标准的“入口——运行——出口”模式的能源风险投资机制;其四,引入能源投资信托金融产品。

信托融资可以涵盖筹资转贷、融资租赁、债务重组、收益权信托等相关金融产品,为分散的社会资金提供

了较好的投资渠道,起到了连接资金供需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功能。

2、能源产业与能源金融发展的协同化

能源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金融支持。而新能源金融机构也由此寻求到了新的获

利空间,能源产业与能源金融发展的协同化趋势便应运而生,表现在:其一,金融政策与能源产业政策的有效对接——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按照能源产业政策的新导向,进一步优化信贷资源配置结构,在积极支持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大力支持水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

源的开发利用,不断优化新能源信贷结构,提高金融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综合绩效,确保货币信贷政策

和能源产业政策在微观层面的有效对接;其二,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有效对接——面对能源产业发展的巨大资金需求,仅靠银行的信贷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发挥财政杠杆的作用。政府部门可在加大财政资

金对能源产业转型升级、能源新技术成果转化等项目支持的同时,通过财政贴息、财政补助等手段,引导

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重点转向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

四、科技金融服务

(一)概念界定

科技金融是指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经济的发展依靠科技推动,而科技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的强力助推。在金融的助推下,科技产业呈现出新的面貌,计算机的应用,网络的普及,无线技术的发展都是在

金融的支持下发挥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科技与金融本属于不同的产业,在融合的过程中必然面临很多困境。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推动科技金融的发展,我国金融产业发展相对较迟,因此需要进行更多的实践和摸索。由于高科技企业通常是高风险的产业,同时融资需求比较大,因此,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更多

的是科技企业寻求融资的过程。科技金融包括创业风险投资、科技担保、科技贷款、知识产权质押、科技保险、多层次资本市场等领域。

(二)发展条件

科技金融产业的培育实质上是由政府主导,科技企业、资金提供方、中介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相关主体发挥相互扶持、资金支持、信用评级、风险控制等功能。依托科技创新体系,贯穿投融资信息发布、企业资

信审查、融资洽谈、融资达成、融资后事项等金融建设全过程。充分利用政府与市场这两只强有力的手,

建立资源流转顺畅、风险控制有效的科技金融创新模式,进而实现金融支持科技企业的目标。因此,发展

科技金融产业必备要素如下:

1、政府

在科技金融创新体系中,政府是科技金融体系中特殊的参与主体,是科技金融市场的引导者和调控者。政

府应发挥服务、引导和辅助的功能,为科技企业提供支持,引导和监管整个科技金融创新体系的建设。科

技部门要界定高新技术范畴,甄别科技型企业,进一步明确科技型项目、产品、无形资产、专利和非专利

技术。财政部门应落实地方政府所有科技金融补贴政策,做好预算,合理分配预算内与预算外资源。金融

主管部门应促进各类金融机构与高科技企业联系,并通过金融创新解决该类企业的燃眉之急。

2、金融服务机构

金融服务机构主要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风险投资机构等相关组织。国有商业银行应在相关科技金融政策的指导下,依托科技金融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其在科技金融创新中的核心作用。政策性银行应该发挥其政策导向的作用,加强与其它金融机构合作,创新担保形式和产品,做好政府财政的缓冲器。风险投资机构应依托科技金融创新体系,充分获取融资各方的信息,选择合适的融资对象,在支持科技金融的同时,丰富金融机构的服务产品与业务。

3、中介服务机构

中介机构是搭建各金融服务主体的桥梁。中介机构的缺失将造成金融服务链条的断裂与低效。中介服务机

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评估师事务所、券商分支机构、信用评级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作为连接科技和金融服务的桥梁,应该扮演推动科技孵化、降低金融风险的角色,为政府、金融和科技界提供

信息咨询服务。

4、高技术企业

高技术企业特别是中小科技企业,是科技金融支持的主要对象。中小科技企业应积极主动参与到科技金融

创新体系的建设中来,提高自身产品科技含量,规范企业的财务制度,提升企业信用水平,加强与政府和

金融界的沟通,加大对扶持资金的审计力度,降低融资风险。

5、专业化人才

科技金融领域需要真正具有国际视野专业化的资本运作人才。特别是在金融、担保和保险领域懂金融、懂

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专业人才缺乏将成为制约科技金融发展的一大瓶颈。

(三)发展趋势

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构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基本原则应是致力于建立一种能够加速技术创新体系的形

成过程并有助于要素聚集和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十二五规划也提出: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培育和发展

创业风险投资。这些为我国科技金融的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科技金融产业在政策引导下,在创新的金融政策和金融工具,完善的金融中介体系,畅通的民间互助融资

渠道等支持下,未来发展趋势可为:服务于全社会资源效率提升、作用长久的制度化平台;服务于国家科

技中长期发展规划实施的要素支撑平台;服务于各地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的金融资源集合平台;服务于优

质自主创新型企业健康发展的价值展示平台。

五、进出口金融服务

(一)概念界定

进出口金融源于金融产业与外贸产业相互融合,互动发展,共创价值,是指为进出口贸易与跨境投资提

供融资、担保与承兑、资金收付与结算以及办理保险业务等各类金融服务的总称。

(二)发展条件

科技金融产业的培育实质上是由政府主导,科技企业、资金提供方、中介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相关主体发

挥相互扶持、资金支持、信用评级、风险控制等功能。依托科技创新体系,贯穿投融资信息发布、企业资

信审查、融资洽谈、融资达成、融资后事项等金融建设全过程。充分利用政府与市场这两只强有力的手,

建立资源流转顺畅、风险控制有效的科技金融创新模式,进而实现金融支持科技企业的目标。因此,发展

科技金融产业必备要素如下:

1、外贸企业

外贸企业是进出口金融服务的需求方,是进出口金融的组成要素。企业可以利用供应链融资从上下游企业

获得更加优惠的价格、交付款方式、帐期,或者获取更大销量,从而得到更多的金融资产。

2、金融服务机构

金融机构服务业于优质外贸企业,为外贸企业融资和技术瓶颈提供了解决方案,为自身业务带来新的增长点,是进出口金融的另一组成要素。特别是当新金融工具的需求产生,新的融资方式的达成,需要创新型

金融机构积极跟进,带来供应链上的银企共赢。

3、第三方企业

进出口金融,特别是进出口融资的参与方,除了传统的银企双方外,还包括衍生于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如:制造商、供应商、经销商等,以及物流商、保险商、保理商、包买商等第三方企业。各个参与主体充当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相互协调、共担风险和共享收益,从而实现供应链融资的高效和多赢模式。但同时,操作也远比一般的贷款或单一的贸易融资复杂,需要在平衡各参与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同时

把握融资的风险。

(三)发展趋势

在中国经济保持稳健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的对外易已经开始了新一轮加速。随着当今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汇率、利率政策变化,进出口金融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

1、出口信用保险融资逐渐发展为出口赊销贸易的主流模式

金融危机期间一些主流的国际保理机构遭受重创,国际保理商之间的额度一度取消。目前,虽有部分恢复,但仍无法满足市场的巨大需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依托出口信用保险的贸易融资产品在危机后得到

了迅猛发展。国内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抓住了这一市场机遇,加大了短期贸易险的开发力度,不断推出满足

银行和企业不同需求的创新保单产品,承保范围涵盖了短期贸易到中长期项目。出口信用保险的引入,对

分散企业赊销贸易风险、提高银行风险缓释能力、降低资本占用等方面均具备明显的优势。

2、汇率避险/套利冲动带动贸易融资需求增加

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进一步加强,外币需求的极度旺盛,进而导致商业银行的外汇流动性极度紧张,外币

存贷款供需矛盾突出。特别是美国推行量化宽松政策后,美元走势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弱势美元政策进

一步刺激了进出口企业的套利融资需求。很多企业会采取提前结汇和推迟付汇的结售汇方式来主动规避利

率风险,利用多种合规渠道介入海外NDF市场的交易也异常活跃。这无疑给各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市场

机遇,并使与资金交易产品组合的贸易融资产品得到巨大发展。

3、与人民币跨境结算的相关贸易融资发展迅速

人民币升值预期蕴含汇率风险,迫使进出口企业采取早收迟付等方式降低风险。但是短期外债指标的限制

使得大多数企业推迟支付的意图无法付诸实施,而跨境人民币结算恰好可以有效解决这一矛盾。人民币远

期信用证和延迟支付类工具因此成为进出口金融领域的一个新趋势。随着跨境人民币试点区域和试点企业

的不断扩大,香港逐渐发挥了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功能,依托比内地更具吸引力的利率和汇率价格优势,吸

引了大批内地企业将结售汇从内地搬家到香港。同时,商业银行相关人民币贸易融资产品发展迅猛,一方

面帮助进出口企业规避汇率风险和降低交易成本,同时也为本币进出口金融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4、提升风险缓释能力的新型贸易授信产品得到快速发展

随着新资本协议的逐步实施,国内银行面临的资本约束压力越来越大,银行不得不思考如何改进授信模式,以提升风险缓释效果,减少资本占用。同时,金融危机所暴露出的风险问题,也使得银行不断思考如何通

过改进授信模式,做好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在这种状况下,国内各商业银行纷纷加强了供应链授信产品、

大宗商品融资、应收款池融资等新型贸易融资授信模式的研究和推广,以满足不同客户进出口不同阶段的

融资需求。

2020年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及应用分析

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及应用分析 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商业银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以下是搜集的一篇关于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应用分析的论文范文,欢迎前来阅读参考。 自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业服务创新收到了全球各大商业银行的追捧,并逐渐成为了商业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商业银行在面临国内外激烈市场竞争的同时,还需要创新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才应对金融全球化的风险。因此,分析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的重要性,并找到金融服务创新的具体措施显得非常重要。 一、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的必要性 其一,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是扩大市场和增加利润的内在需要。就目前的情况分析,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不仅要应对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还必须通过创新银行的金融服务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来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需求。 其二,金融服务创新是我国商业银行适应经营环境的变化的需要。社会投资渠道的变化将直接导致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大大缩小。利率水平的降低使银行的利差空间进一步缩小。如果商业银行只靠利差发展的话,会很难长期、稳定生存与发展。 其三,金融服务创新是顺应客户变化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成熟与发展,客户获取的金融知识越来越多,对金融服务的鉴别能力也越来越强。如果银行缺乏持久的创新服务,将很难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二、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品种单一 现阶段,商业银行在金融服务创新的过程中金融品种比较单一,还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在消费信贷、网上银行或者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方面还不成熟。另外,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相关的业务规模还比较小,在银行的整体业务规模中占有的比重非常低。从整体情况来看,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相关业务整体规模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二)服务创新能力弱、方式单一 目前,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创新能力弱,服务方式单一,不能满足客户金融服务的需求。办事效率低,办理业务等待的时间长,造成客户普遍的抱怨。同时,商业银行的服务产品比较单一,不具有多样性与灵活性的特点,不能适应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另外,科技开展的动力不足也直接制约了优质服务的开展。 (三)业务创新不均衡 资产业务主要是指运用货币资本来不断获取利润业务,主要是由现金资产、证券投资或者放款等部分组成。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得角度分析,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主要是经济市场竞争激烈,出现了很多负效益的金融创新。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中间业务主要是汇兑、结算等业务。近年来,中间业务是一个发展比较快的业务,其业务的发展已经超过了大大的传统业务,导致业务创新部均衡的问题一直存在。 三、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的对策

未来中国金融行业创新发展趋势

未来中国金融行业创新发展趋势 2016年以来,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受到了比较严格的监管,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也不如前一段时间火热,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平台开始换上科技金融(Fintech)的外衣,希望借此绕开严苛的监管条件。然而,无论如何装扮,都无疑希望套上金融业务的光环,尤其是要注意的是,在一轮又一轮的热词概念炒作的背后,监管套利的风险不可忽视。但什么是Fintech,什么是Fintech企业,在概念上还存在一些分歧,而导致分歧的主要原因是对金融与科技的本质认识有所偏差。可喜的是日前央行强调要划清互联网金融和Fintech的界限,指出Fintech企业要与持牌机构合作才能从事金融业务,明确了“技术是技术,金融是金融”,为进一步规范和监管奠定了基础。同时,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金融行业未来创新发展的趋势,是寻求金融与科技的结合,在新科技与专业性中寻求平衡与发展。 从技术提供者到金融行业的创新者 在新技术运用与金融专业的结合过程中,“互联网金融”概念在国内风光无限,而“金融科技”则是国外较为普遍的提法。显然,金融科技的范畴远远超过了互联网技术,还包括智能机器人、VR、生物验证技术等新科技的方方面面。同时“金融科技”概念强调在金融体系中更积极地更多地融入现代科技元素,提倡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互联网创新技术进行风险控制和平台管理。 单纯从字面上看,金融科技(Fintech)可以理解为金融服务和科技的结合,而所谓的金融科技企业的本质,则更应该体现为面向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系统开发和技术提供者。金融科技(Fintech)并不是一个从天而降,从金融行业外部突然冒出来的特殊领域,追根溯源,可以说是过去数十年金融机构不断进行大规模IT投资而催生领域。 从美国专业杂志American Banker近年来公布的Fintech企业情况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变化趋势就是,该类企业逐渐从金融行业的技术提供者变身为金融服务的提供者。早期的Fintech企业主要是指向金融机构提供具有更强金融专业功能的,更高安全度和信赖程度的IT系统供应商。然而,最近越来越多的Fintech企业更加倾向于向用户直接提供金融服务。服务的领域覆盖了家庭账单管理、会计软件、贷款、结算等诸多方面。以前站在金融科技前沿的这些IT企业,悄然变身为金融领域的创新者(或称为搅局者),以至于到目前来看,在人们的视野中形成一种错觉,就是认为“Fintech企业”就等于从事金融服务的企业。 追求新技术与金融专业性的平衡发展 从曾经集中于系统的研发,为金融行业提供金融技术支持,到现在开始面向用户直接提供金融服务,反映出现代金融的发展趋势的特征是在IT技术与金融专业性之间寻求平衡。 以银行业为例,全国性结算系统的开发和运营,自动取款机(A TM)的普及,以及近年来的网络银行,智能手机应用软件等等的发展,无论是从消费者的角度,还是从金融服务提供方的角度,都要求金融行业不断导入新技术新知识,更新金融行业服务的形态和内容。比如,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对信息的“检索”能力大大增强,而智能手机的

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利弊分析

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利弊分析1997年12月13日金融服务贸易协议于1999年3月1日起生效,金融服务贸易协议要求各参加方对外开放银行、证券、保险和金融信息市场。1999年11月15日,中美双方签署了《中美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这一协议的签署将加快我国加入WTO的进程,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最终将适用于我国。 以中国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契机,我国打响了全面跨入市场经济体系的攻坚战。加快融入国际市场化经济体系而不是闭关自守,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今,作为包括WTO在内三大国际经济组织的重要成员国,在享受权力、为自身发展赢得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的同时,我国也积极信守承诺,履行自己应当承担的义务与责任。而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对外开放更是首当其冲。 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遵循的是循序渐进、谨慎管理的原则,在取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开放的地域,增加引进的机构和数量。[1]1997年初,中国人民银行首次批准9家外资银行在上海浦东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到2000年3月,在我国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已选32家,其中上海24家,深圳8家。保险市场的开放始于1992年上海引进外资保险公司的试点,截至刊1999年底,已有25家外资保险机构获准在中国营业。来自17个国家的外资保险公司代表处2l2家。不久前,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又批准了4家外资保险公司在华设立舟公司或台资寿险公司。证券市场的开放程度较低。外国证券公司可以在中国设立代表处,若干外资金融机构获得了上海和深圳证券所定数量的B股席位,可直接参与B 股交易,国外金融机构还参与了我国政府债券和部分企业的H股,N股的上市发行工作。 一、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有利方面 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长期来看,逐步扩大金融开放并最终融入全球金融体系,不仅可以使我国在吸引外资及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获得巨大收益,也有助于加快国内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 (一)有助于中国监管体系的完善和国际化接轨 加入WTO,是为中国金融业向市场化、国际化经营提供有力的改革推进剂,外来竞争将促进我国金融业和金融监管机构以巴塞尔协议为准绳的国际银

金融业发展状况

内蒙古金融业发展现状分析 姓名:郭莉班级:11级财务管理2班学号: 近年以来,内蒙古金融业快速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加快进驻脚步,金融环境和金融服务明显改善,业务品种渐趋丰富,银行业在稳健经营的同时加快了扩张步伐,保险业和证券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向着成熟化过渡,金融市场交易活跃,融资结构逐步改善。 一、内蒙古金融业总体发展现状 (一)金融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 为说明问题,我们引入区位商系数对内蒙古金融业的发展水平和地位进行分析。区位商系数是衡量区域内部某一行业发展水平和优劣地位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LQ=h/H。其中:h为区域内某行业的产值在本地区国内总产值中的比重,H为该行业的总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比重。LQ>1时,表明该行业专业化程度较高,一般来说,区位商越大,该行业在该区域的优势地位越高;区位商等于或小于1,则说明该行在该区域的优势地位比较低(见表1)。 (二)金融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力度亟待提升 为说明问题,我们引入金融相关比率进行分析。金融相关比率是一个规模指标,指“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实物资产总额加上对外净资产)之比”。通常可简化为计算金融资产总量与GDP之比。这一指标能大致反映出金融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程度。其计算公式为:FIR=(S+L)/GDP,式中FIR表示金融相关比率;S代表存款额;L代表贷款额;GDP为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一般情况下,金融相关比率越高,说明金融聚集程度越高,金融资源越丰富。 目前,内蒙古金融资产主要集中在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手中,金融机构最主要的金融工具是存款和贷款,而股票和企业债券在金融资产结构中占比很小,所以我们选用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作为内蒙古金融资产的替代衡量指标(见表2)。 (三)、金融业不能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国内主要汽车金融公司或机构介绍

国内主要汽车金融公司简介 1.上汽通用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 上汽通用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GMAC-SAIC)成立于2004年8月,总部位于中国上海,是经中国银监会批准成立的全国第一家汽车金融公司。公司目前注册资本为15亿元人民币,是由上汽集团财务有限公司、美国通用汽车金融公司(现更名为Ally Financial Inc.)和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三方出资组建的中外合资公司,公司目前股权结构如下:上海汽车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40%;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GMAC)40%;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20%。其组建目的是将通用有限责任公司,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多年的全球汽车金融服务经验与上汽对中国市场的认识相结合,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专业汽车金融服务。该公司自2004年8月成立以来,汽车零售信贷和批发信贷两项主营业务始终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截止2010年12月,公司资产规模突破282亿元人民币。 其业务范围包括: (一)对成员单位办理财务和融资顾问、信用鉴证及相关的咨询、代理业务;(二)协助成员单位实现交易款项的收付;

(三)经批准的保险代理业务;(四)对成员单位提供担保;(五)办理成员单位之间的委托贷款及委托投资;(六)对成员单位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七)办理成员单位之间的内部转账结算及相应的结算、清算方案设计;(八)吸收成员单位的存款;(九)对成员单位办理贷款及融资租赁;(十)从事同业拆借;(十一)经批准发行财务公司债券;(十二)承销成员单位的企业债券;(十三)对金融机构的股权投资;(十四)有价证券投资;(十五)成员单位产品的消费信贷、买方信贷及融资租赁;(十六)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其他业务;(十七)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的外汇金融业务。 具体业务包括:接受中国境内股东单位3个月以上期限的存款,提供购车贷款业务,办理汽车经销商采购车辆贷款和营运设备贷款,转让和出售汽车贷款应收业务,向金融机构借款,为贷款购车提供担保,与购车融资活动相关的代理业务,以及经银监会批准的其他信贷业务。 公司主营业务介绍: 公司主营业务为发放汽车贷款,由零售信贷与库存融资两大业务模块组成。 截至2010年Q2 零售信贷业务批发信贷业务 覆盖城市数量228 212 经销商数量1085 571

金融行业职业解析与规划

2017年度工作计划 2017金融行业职业解 析与规划

金融服务业素来是人人羡慕的“金饭碗”,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开放,外资银行的进入,国内金融机制的改革,民营的金融机构、保险机构、基金管理公司也在增加,从长远老看,受过比较好的金融专业教育的学生,将会有很多的发展机会。 金融服务业素来是人人羡慕的“金饭碗”,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开放,外资银行的进入,国内金融机制的改革,民营的金融机构、保险机构、基金管理公司也在增加,从长远老看,受过比较好的金融专业教育的学生,将会有很多的发展机会。 金融学专业毕业通常有以下几种去向: 一、商业银行,包括四大行和股份制商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驻国内分支机构。 二、证券公司,含基金管理公司;上交所、深交所、期交所。 三、信托投资公司、金融投资控股公司、投资咨询顾问公司、大型企业财务公司。 四、金融控股集团、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担保公司。 五、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 六、中央(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这是金融业监督管理机构。 七、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 八、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或社保局,通常为保险方向。 九、国家公务员序列的政府行政机构如财政、审计、海关部门等;高等院校金融财政专业教师;研究机构研究人员。

十、上市(或欲上市)股份公司证券部、财务部、证券事务代表、董事会秘书处等。 但是,2008年对于全球金融业是灾难性的一年,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始于2007年下半年的信贷收缩,而流动性大幅度缩减则引发危机升级并在全球范围传播开来,随之而来的是接二连三的银行倒闭和史无前例的政府大力干预行动。 在这样的背景下,2009年行业前景同样暗淡,全球经济放缓以及投资者和客户信心不足将对行业盈利水平和资产质量形成严峻挑战。从金融业就业的角度来看,国内金融业对金融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已经呈下降趋势。这一趋势尤其表现在对金融专业本科生及以下学历的需求上。由于金融研究生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以及金融行业对金融本科生实用性的质疑,对于本科毕业生的需求有所下降,研究生的需求则有所上升,但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在与其他经济管理专业的比较中,对会计与财务这些侧重实战操作型专业的需求有所上升。 另外,近年来,法律、计算机信息专业毕业生的金融从业进入口径扩宽。法律对金融行业的重要性自不待言。由于现代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高度实现业务的信息化,所以大量计算机信息专业的毕业生被大量引入金融业。在证券公司这个重要性更加突出,如果一个证券公司的交易系统出现问题,那么将是一场灾难。大量的计算机专业人士加入到金融业中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金融行业所需要的人才也越来越向综合性质发展。这在无形中也缩小了金融专业的毕业生进入金融业的门径,增加了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

中国金融行业当前遇到的问题及未来发展的形式

中国金融行业当前遇到的问题及未来发展的形式 一、当前我国金融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国际竞争力普遍不足 经过近几年对国有商业银行、国有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造,金融机构特别是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有了明显的改善,单从数字上看,我国银行业前10家银行的效益指标与世界前十大银行已经相差无几,但是应当看到,这种效益是在市场仍然相对封闭、市场远未达到充分竞争、存贷利差很大的条件下取得的。同时对于几大国有控股银行来说,如果不是在股改过程中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包括注资、剥离巨额不良资产),也很难在短期内进入国际大银行行列。与国际一流金融机构相比,我国金融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总体水平不高,国际竞争力仍然较弱。 影响我国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四点:第一,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仍存在较大缺陷。第二,缺乏有竞争力的经营模式。第三,风险控制能力普遍偏低。第四,创新能力不足。 2、金融组织体系的结构性缺陷仍比较突出 这种结构性缺陷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证券业、保险业整体规模偏小。长期以来,中国金融体系一直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直接融资发展缓慢,导致证券业规模明显偏小。2007 年12月底,中国共有证券公司106家,总股本8522亿元,总资产1.72万亿元,证券公司管理资产总值821亿元,与国际大型投资银行相比,除总股本外总资产及管理资产总规模仍然过小。与此同时,证券行业的集中度不足,市场份额极为分散。2007年,在106家证券公司中,最大一家的市场份额只有不到4%,前三家合计不到11%,市场份额在1%以下的小型证券公司多达86家。这种小型化、分散化的格局,很难与国际大型化、全能化投行相竞争。第二,中小企业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很不健全。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大量收缩农村分支机构和网点,使得农村金融服务被大大削弱。由于市场准入被严格控制,民营资本难以进入正规金融体系,农村信用社被迫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而农信社自身在运作机制、公司治理等方面的问题尚未彻底解决。由于缺少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迟迟不能缓解,特别在实施紧缩货币、信贷时期,中小企业往往首当其冲,成为商业银行的弃儿。 二、金融机构改革未来趋势展望 2002年以后,中国金融业进入了改革的新时期。未来几年,我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的可能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推进:逐步推进国内金融的自由化,降低金融管制程度,这种自由化至少将包括以下几个内容:其一,进一步放松市场准入管制,增加市场主体。 目前中国金融市场准入尽管在法律上已经没有障碍,但是要新设立一个金融机构仍然难度极大。这种

金融服务公司

天逸财金科技服务公司 https://www.doczj.com/doc/e113498856.html,/about.html 公司介绍 成立时间:1998 网点分布:北京、上海、重庆、武汉、深圳、天津、成都、台北、高雄 核心服务:天逸公司提供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保理(Factoring)、应收帐款融资(A/R Finance)、信贷(e-Loan)、租赁…等相关业务之完整解决方案(Total Solution)服务。研发出的系统平台,是一个可完整处理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国内保理(Domestic Factoring)、国际保理(International Factoring)及应收帐款融资(A/R Finance)…等相关业务的应用系统。 天逸公司也提供包含业务营销、人员培训、策略发展等多方面的顾问咨询服务。 服务对象:银行 优势:天逸公司产品的始创人员及研发顾问团队具备丰富且多年的金融从业经验,非常熟悉国内/外业务的整体发展情况和趋势,并获得台湾、中国大陆、香港等地区共40多家银行采用,产品的成熟度高、延展性强,能够迅速切实地满足银行于不同阶段的业务需求。 产品与服务 本公司系统平台及衍生模块系由国内、外多位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暨保理(Factoring)专业人士共同研发,完全符合国际上供应链金融暨保理业务的标准规范,同时为两岸三地银行业的特殊需求预留了业务扩展及作业弹性的空间;且自成立迄今十余年,共获两岸三地近四十家银行采用验证,产品成熟且完整。 公司产品包括: ◎国内保理/融资(Domestic Factoring) ◎出口保理/融资(Export Factoring) ◎直接出口保理/融资(Direct Export Factoring) ◎发票贴现(Invoice Discounting) ◎进口保理/融资(Import Factoring) ◎境外保理/融资(OBU Factoring) ◎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 ◎物流金融(Logistic Finance) ◎融资池(Bulk factoring) ◎保理保险(Factoring Insurance) ◎保理银团(Factoring Syndication) ◎ FCI的https://www.doczj.com/doc/e113498856.html,整合平台 ◎保理证券化(开发中) ……等 产品特色: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一、中国金融服务业进出口现状 金融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而金融服 务贸易也是服务贸易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际收支 平衡表统计中,金融行业的服务贸易进出口分为“保险服务”和“金融服务”两类。其中,“保险服务”包括所有 货物保险、直接保险(寿险和非寿险)和再保险;“金融服务”则包括所有金融中介服务和其他辅助服务,如信用证佣金和手续费、金融租赁服务、外汇交易服务、商业和消费信贷服务等,大致可归于“银行服务”和“证券服务”两类。 1、金融服务进出口 从进口的情况看,2003年—2008年的6年进口额 分别达到 2.33亿美元、1.38亿美元、1.59亿美元、8.91亿美元、5.57亿美元、5.66亿美元;2004年至2008年5年间的年增长率分别为-40.61%、15.48%、460.00%、37.49%、1.62%。 从出口的情况看,2003年—2008年的6年进口额 分别达到 1.52亿美元、0.94亿美元、1.45亿美元、1.45亿美元、2.31亿美元、3.15亿美元,2004年至2008年5年间的年增长率分别为-38.18%、54.59%、0.13%、59.31%、36.36%。 从总差额的情况看,近年来我国金融服务的国际 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2003年—2008年的6年进出 口差额分别为-0.81亿美元、-0.44亿美元、-0.14亿美元、-7.46亿美元、-3.26亿美元、-2.15亿美元(见图1)。 图1:2003—— —2008年中国金融业进出口概况统计 数据来源:2003—— —2008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整理得出 2、保险服务进出口 从进口的情况看,2003年—— —2008年的6年进口 额分别达到45.64亿美元、61.24亿美元、72.00亿美元、88.31亿美元、106.64亿美元、127.43亿美元;2004年至2008年5年间的增长率分别为34.16%、17.57%、22.66%、20.76%、19.50%。 从出口的情况看,2003年—、2008年的6年进口 额分别达到 3.13亿美元、3.81亿美元、5.50亿美元、5.48亿美元、9.04亿美元、13.83亿美元,2004年至2008年5年间的增长率分别为21.74%、44.29%、-0. 23%、64.96%、52.99%。 从总差额的情况看,近年来我国保险的国际服务 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2003年—、2008年的6年进出口差额分别达到42.51亿美元、57.43亿美元、66.50亿美元、82.83亿美元、97.6亿美元、113.6亿美元(见图2)。 图2:2003—— —2008年中国金融业进出口概况统计 数据来源:2003—— —2008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整理得出 二、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存的问题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尽管中国金融行业保持较 快发展,但金融服务贸易还处于初级阶段。其中,保险服务贸易逆差较大且仍在扩大,银行服务贸易和证券 服务贸易总体呈现波动性增长。 1、金融服务业整体水平不高,国际竞争力较弱 与当今世界金融强国相比差距很大,发达国家金 融服务业增加值GDP的比重一般在6%左右,我国2005年金融服务业的实际比重大致为 3.4%。2007年中国金融业出口11.34亿美元,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 0.9%,进口112.21亿美元,占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 8.7%,处于逆差状态。同期的西方发达国家以美国为 例:出口58.3亿美元,进口18.9亿美元,分别占服务贸 易进出口总额的23.1%和17.9%,处于顺差状态。主要原因在于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保险业的竞争力极强。此外,从分析中可以看到中国在金融服务贸易上存在着 总量低,结构不合理和市场份额低等问题,这充分反映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文/张武郑磊 实证分析 12 2009.6

我国网络金融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精)复习课程

我国网络金融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引言 随着全球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 网络金融、网上购物消费、网络银行等电子商务的发展如雨后春笋。尤其是中国加入WTO 以后, 网络银行业务正在接受着来自全球银行业的严峻挑战, 经过网络革命洗礼的外资银行, 进驻中国市场后, 已经开始在电子化、网络化方面捷足先登。对于在全球网络市场发展最快的中国来说, 外资银行看到了这块巨大的市场, 他们纷纷登陆中国, 目标要建造全球最大的网络金融帝国中国网络金融既拥有全球最巨大的市场, 又面对最严峻的挑战。作为信息网络技术与现代金融相结合的产物,网络金融的出现将对中国现行的金融组织体系形成强烈的冲击,不同金融机构的差别分工将日趋淡化,混业经营将成为一种必然发展方向,金融监管体系也将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电子商务引发的全球商务革命和经营革命,预示着全球正在经历从传统经济向数字经济转移的重大转折时期。伴随着网上银行、网络证券等网络金融业务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与金融一体化的进程逐步加快。但与此同时,挑战与机遇并存,如果积极有效地的应对全球金融服务提供商的挑战,不失时机的抓住机遇,建立网络金融的发展新战略,是摆在我国金融业界的新问题。 一、我国网络金融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网络金融的成绩 企业网上银行功能也非常丰富,还有质押贷款业务等等。如果是你自己的存单,你可以不需要审批,就可以由网银自动办理质押和贷款手续。 网络银行最近几年,主要是以工商银行和招商银行为首的,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在国际上获得了很多大的奖项。其中最大的成绩就是实现了数据大集中,形成了南北数据中心,完成灾备建设。另外,网络银行平台上,业务全能化。产品开发能力加强,品种越来越丰富。银行总行打破了以前的科技人员配备方法,直接将科技人员下放到业务部门,人事属于业务部门。但其科技业务水平和能力的评价,科

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利弊分析

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利弊分析 1997年12月13日金融服务贸易协议于1999年3月1日起生效,金融服务贸易协议要 求各参加方对外开放银行、证券、保险和金融信息市场。1999年11月15日,中美双方签署了《中美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这一协议的签署将加快我国加入WTO的进程,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最终将适用于我国。 以中国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契机,我国打响了全面跨入市场经济体系的攻坚战。加快融入国际市场化经济体系而不是闭关自守,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今,作为包括WTO在内三大国际经济组织的重要成员国,在享受权力、为自身发展赢得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的同时,我国也积极信守承诺,履行自己应当承担的义务与责任。而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对外开放更是首当其冲。 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遵循的是循序渐进、谨慎管理的原则,在取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开放的地域,增加引进的机构和数量。[1]1997年初,中国人民 银行首次批准9家外资银行在上海浦东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到2000年3月,在我国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已选32家,其中上海24家,深圳8家。保险市场的开放始于1992年上海引进外资保险公司的试点,截至刊1999年底,已有25家外资保险机构获准在中国营业。来自17个国家的外资保险公司代表处212家。不久前,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又批准了4家外资保险公司在华设立舟公司或台资寿险公司。证券市场的开放程度较低。外国证券公司可以在中国设立代表处,若干外资金融机构获得了上海和深圳证券所定数量的B股席位,可直接参与B股交易,国外金融机构还参与了我国政府债券和部分企业的H股,N股的上市发行工作。 一、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有利方面 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长期来看,逐步扩大金融开放并最终融入全球金融体系,不仅可以使我国在吸引外资及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获得巨大收益,也有助于加快国内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 (一)有助于中国监管体系的完善和国际化接轨 加入WTO,是为中国金融业向市场化、国际化经营提供有力的改革推进剂,外来竞争将促进我国金融业和金融监管机构以巴塞尔协议为准绳的国际银行业监管原则、标准和方法,建立现代金融体制和竞争秩序。从而提咼中国金融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促使国内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内控制度,改进信息披露制度,不断提高经营效益和服务水平,推进监管的规范化、全程化,保证监管的持续性和有效性。金融调控方式将进一步由直接调控为主转化

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 意见 【法规类别】银行类金融机构银行监管 【发文字号】银监发[2008]8号 【发布部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日期】2008.03.12 【实施日期】2008.03.1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银监发〔2008〕8号) 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邮政储蓄银行,银监会直接监管的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文件精神,营造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金融环境,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完善对服务业的金融服务,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第二条本指导意见所称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对

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界定。 第三条本指导意见所称的服务业是指《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的通知》(国统字〔2003〕14号)中所称的第三产业。 第四条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优先支持国家战略重点服务业,以及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良好社会效益的服务业;积极支持以高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本含量、高附加值为特点的现代服务业;培育和扶持欠发达地区和农村服务业,大力支持国家宏观管理部门按照产业和区域发展政策制定的服务业加快发展指导目录中所鼓励的服务业。 第五条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提高对支持服务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根据自身业务优势,确立优先支持发展的领域,将支持和促进服务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发展战略。 第六条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加强对服务业的研究,深入跟踪经济和产业形势发展变化,了解服务业及其市场主体的发展前景、运作模式及其特点,深入研究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的服务业政策,提高

金融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现状析

一、金融行业特点 金融业是指经营金融商品的特殊企业,它包括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和租赁业。 金融业具有指标性、垄断性、高风险性、效益依赖性和高负债经营性的特点。指标性是指金融的指标数据从各个角度反映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和个体状况,金融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垄断性一方面是指金融业是政府严格控制的行业,未经中央银行审批,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允许随意开设金融机构;另一方面是指具体金融业务的相对垄断性,信贷业务主要集中在四大商业银行,证券业务主要集中在国泰、华夏、南方等全国性证券公司,保险业务主要集中在人保、平保和太保。高风险性是指金融业是巨额资金的集散中心,涉及国民经济各部门。单位和个人,其任何经营决策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效益依赖性是指金融效益取决于国民经济总体效益,受政策影响很大。高负债经营性是相对于一般工商企业而言,其自有资金比率较低。[文秘家园-www,https://www.doczj.com/doc/e113498856.html,,找范文请到文秘家园] 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优化资金配置和调节、反映、监督经济的作用。金融业的独特地位和固有特点,使得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本国金融业的发展。我国对此有一个认识和发展过程。过去我国金融业发展既缓慢又不规范,经过十几年改革,金融业以空前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成长。随着经济的稳步增长和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金融业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 二、金融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1.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结构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仍属于要素投入型增长,经济增长长期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储蓄率和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这种高消耗、高投资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一方面使得能源、资源供给瓶颈依然突出,与以提高增长质量为重点的经济增长方式相比,更易导致经济剧烈波动;另一方面,使得经济的增长过分依赖贷款的投放,如果经济环境发生变化、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出口环境恶化、房地产业等行业出现过热,可能会影响实体经济的盈利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最终导致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增加,威胁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从经济结构来看,投资区域与投资产业的不平衡以及金融资源在市场主体间的配置效率不高或者“错配”现象,也将影响金融稳定。 2.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溢出效应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关联度不断加深,金融稳定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的影响。与此同时,我国参与国际生产、贸易和资金循环的广度、深度不断扩大,与全球化收益相伴而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也在相应增加。 3.汇率制度、国际收支与资本流动 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在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健全面向市场、更加具有弹性的汇率制度。在(转载自文秘家园https://www.doczj.com/doc/e113498856.html,,请保留此标记。)这一改革进程中,汇率制度改革必须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若改革力度与调整时机出现偏差,则有可能刺激资本大规模流动,导致汇率大幅波动,并有可能造成国内信贷过度膨胀,增加金融体系的风险。一方面,现行汇率制度下的国际收支“双顺差”带来外汇储备规模的持续快速增长。其负面影响表现在,中央银行的对冲操作和相应货币政策选择面临着巨大压力;同时,过多的短期资本特别是纯粹的投机资本流入所形成的外汇储备增加容易导致经济的泡沫化,隐含着经济危机。另一方面,国际“热钱”的大量流动,不仅使得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增加,还容易造成资本来源与国内投资在期限结构上的“错配”,加剧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4.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的转嫁

浅析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

浅析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 众所周知,金融服务业作为一个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产业,它既包括银行、证券、保险这些主要的金融服务行业,也包括信托投资、信用合作社、财务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和典当业等行业。我们看到,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金融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和凸显。但与此同时,金融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并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在1997~2003年间,我国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和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都出现了下降趋势(到2003年底,金融服务业增加值的上述两个比重分别为16.5%和5.51%); 从就业方面来看,金融服务业就业的两个比重(即金融服务业就业占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和占全社会总就业的比重)数值都比较小(到2003年底,金融服务业就业的上述两个比重分别为1.6%和0.5%); 从增长速度来看,1998年以来按现价计算的金融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都要低于同期按现价计算的GDP的增长速度,1999~2003年间金融服务业增加值的平均增长速度为7.47%,也低于同期GDP的平均增长速度9.36%。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与发达国家甚至于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相比,在行业规模、竞争实力、创新能力、市场开拓、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还存在明显的差距。 第一,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增长速度过于缓慢,内部行业结构和区域发展结构不协调。发达国家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般在6%左右(2003年美国金融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达到了8.3%),而我国2003年金融服务业的实际比重大致为4.14%(扣除不合理统计因素),仅相当于美国的一半。近年来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速度过慢,低于GDP的平均增长速度,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乏力; 金融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均衡,银行业居绝对主导地位,而证券经纪与交易业、保险业、信托投资业的比重相对偏低; 而且,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地区差异较大,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严重滞后,不能适应和满足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的需要。 第二,金融服务各行业竞争力较弱,不能有效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金融服务产品。银行业的资本实力(如一级资本规模)、资产质量(如不良资产比率),保险业占全球保险市场的份额、保费收入、保险密度、保险深度等,证券业的总资产规模、盈利能力等都与发达国家的相关行业存在着较大差距。

我国金融市场未来5年的发展趋势

我国金融市场未来5年的发展趋势 自9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市场取得长足的发展。2015年,我国经济全球化和内部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金融市场全球化、自由化、工程化及资产证券化等方面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未来5年,这几个趋势将会越来越突出。 一、资本的国际流动与金融交易量将有突破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越来越多的中国资本向国外输出,参与国际重大项目投资。资本国际流动的频率和金额将可能超过过去十年。今年,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取得了巨大进步,成为世界第五大支付货币,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将在未来五年成加速度增长。国内外的人民币的利率差距将会持平,并与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等主要国际交易币种趋同。 二、外汇管制松动,金融市场有监控地开放 2015年后,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中国政府也将对金融市场管制逐步松绑,进一步向国际开放金融市场,但同时也会加强国际金融业务的监控;人民币国际自由兑换,将要求我国政府放松外汇管制,推动我国资本的国际流动。在未来5年内,可能会放松对商业银行的利率管制,适度进行利率竞争。鼓励金融创新,提高我国本土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 三、金融新产品和技术手段摸索推进 随着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利用先进的数学及通讯等科技手段,设计出新的金融产品的要求将会越来越强烈。未来5

年,利用工程化手段解决金融问题的技术开发将取得一些进展,在金融产品设计、金融产品定价、交易策略设计、金融风险管理等各个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数值分析、数学建模、网络图解和仿真模拟设计等手段将越来越多地应用到金融市场中。不过,当前我国金融市场水平与国际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金融工程化任重而道远,只可能摸索推进。 四、资产证券化快速发展,信贷资产融资迅速增加 2015年度,我国资产证券化趋势明显,主要体现在政策上的支持,国务院已经新增5,000亿元人民币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规模,成为信贷资产证券化重启以来的最大增幅。未来五年,资产证券化将呈现以下趋势和特点:1、发行主体更加多元化;2、小银行资产证券化水平将得到提高,上市量将大大增加;3、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程度得到提高。 未来5年,我国金融市场全球化、自由化及工程化、资产证券化程度会得到较大的提高。但是,面临与国外较大差距的形势下,中国政府不会完全放开监管,一定会加强宏观管理和法制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回顾摘要:改革开放近30年来,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市场竞争格局和金融体系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形势下,如何顺利推进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更好地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有力地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和有序地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金融改革;金融开放;金融风险;金融监管机制;金融安全 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历程 我国金融业开放的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80年至1993年。这一阶段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总体战略是,通过外资银行的进入引进外汇资金和改善对外资企业的金融服务,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如,1980年,日本输出人银行在北京设立代表处;1981年,南洋商业银行在深圳设立分行,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家营业性机构。在不断适应经济金融发展需要、稳步推进银行业对外开放方针的指导下,中国银行业扩大了对外开放地域,逐步从经济特区扩展到沿海城市和中心城市。1983年,颁布《关于侨资、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设立常驻机构的管理办法》。198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特区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管理条例》,允许外资银行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和海南设立营业性分支机构。1990年8月,颁布《上海外资金融机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截至1993年底,外资银行在中国13个城市设立了76家营业性机构,经营对外资企业和外国居民的外汇业务,资产总额达

89亿美元。 第二阶段从1994年至2001年。这一阶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对外贸易全面发展,外商投资显著增加,对外开放的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为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改善投资环境,我国实施了相关政策,完善涉外经济法规,保持了外商来华投资的良好势头,外资银行业务随着外资企业在中国的迅速成长及中资企业国际业务的发展而快速发展。在修订和完善198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特区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管理条例》基础上,1994年,颁布全面规范外资银行的第一部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规定了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市场准入条件和监管标准。1996年,颁布《上海浦东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试点暂行管理方法》,允许外资银行在上海浦东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服务对象限于外资企业和境外居民。1998年3月,发布《关于批准外资银行加入全国同业拆借有关问题的通知》,允许外资银行加人全国同业拆借市场,从事人民币同业拆借和现券交易。1998年8月,批准深圳为第二个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试点城市。1999年7月,发布《关于扩大上海、深圳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范围的通知》,放宽对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客户的地域限制和人民币业务的规模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向同业借入一年期以上的人民币资金。截至2001年底,在华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达175家,四年内增加99家,资产总额增长3倍多。 第三阶段从2002年至今。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取消外

《关于金融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关于金融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各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 7〕7号,以下简称国发7号文件),现就金融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大力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 服务业发展水平是体现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是扩大就业、解决民生问题的迫切需要。党中央、国务院要求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抓紧抓好加快发展服务业这项重大任务,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国际竞争力整体跃升,推动国民经济走上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轨道。 金融系统各部门和金融机构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性 和紧迫性,增强大局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积极组织学习国发7号文件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要求上来。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把金融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作为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狠抓贯彻落实,务求取得实效。要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充分考虑服务业特点和自身实际情况,坚持重点支持与统筹发展相结合,市场导向与政策扶持相结合,抓紧研究制定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配套实施方案和具体政策措施。要建立健全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工作机制、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宣传教育机制,科学制定指标,完善考评程序,努力为服务业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强化监督检查,落实工作责任,逐步形成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 二、深化改革,完善机制,为服务业加快发展创造良好金融环境 进一步提升银行业整体实力。积极培育银行类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提高银行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发挥银行业在促进服务业加快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