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国初期中小学教育中的公民教育

民国初期中小学教育中的公民教育

民国初期中小学教育中的公民教育
民国初期中小学教育中的公民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112540182.html,

民国初期中小学教育中的公民教育

作者:田野

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14年第03期

[摘要]本文分析了民初政府的公民教育宗旨与理念,了解中小学生进行公民教育设置的课程与内容,把握教师的教法与课堂效果。这既是对教育史事的一个总结,又可借古鉴今为我国当代中小学公民教育带来反思与借鉴。

[关键词]民国初期;中小学公民教育;影响与评价

公民教育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现代化教育的基础工程,其实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座谈会上讲话提到中小学教育的重要性,“高等院校学生来源于中学,中学生来源于小学,因此要重视中小学教育”。[1]民国初期中小学教育中的公民教育开启了我国公民教育之先河,因此对此时公民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国初期中小学教育中的公民教育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的兴起,社会上的波澜壮阔也带动中小学公民教育在教育宗旨、课程设置、教科书内容等方面的变化。

(一)民初教育方针政策所折射出的教育理念

由于多数人觉得世界观教育太空泛,不被世人所理解,在1912年9月2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中华民国新的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2]的四育并提方针。

“四育并提”的教育宗旨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汲取了西方的先进理论。它折射出当时社会时代对提高国民素质,为新兴的民主共和国培养共和国公民的要求。

(二)民初中小学教育中关于公民教育的课程设置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等教育法令,规定小学的学习年限为七年,均设修身科。初小4学年,每学年每周2课时,高小3学年,每学年每周2课时;中学的学习年限为4年,每学年每周1课时。经过全国教育会的讨论和决议,1922年11月1日大总统令公布《学校系统改革令》,也就是我们所言的“壬戌学制”。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公布《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规定小学校课程包括卫生、公民、历史、地理(初小阶段的卫生、公民、历史、地理合并为社会);初级中学课程社会科包括公民、历史、地理。自此修身科被公民科所代替。

(三)民初中小学公民教育的教学方法

民国时期女性地位

妇女解放 中国古代女性地位一直不高。“三从四德”一直压在女性身上,从出生时就被教育要有女德。要为夫生儿育女,为夫家传宗接代。女性一直被束缚在一个低下的确地位。从历史上来看,多生多育使妇女负担沉重的家务,经济不能独立,无法参加社会活动,地位十分 低下。 妇女运动最初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18世纪中叶,资产阶级“女权主义”提出了为妇女争自由、争平等的口号,对我国早期的 妇女运动也颇有影响。资产阶级的女权运动在反封建的过程中具 有一定的历史功绩,但它丝毫不触动压迫妇女的资本主义制度,因而不可能导致妇女问题的根本解决。 民国初年,中国妇女的解放运动愈演愈烈,妇女们服饰方面最 先焕发出解放意识。妇女解放与妇女服饰解放有着密切联系,女性解放直接表现为具体的服饰形式变革,但更多情况下表现为间接的影响。民国初年的妇女,当时提倡女学及实用,培养有科学文化知识的贤妻良母,由过去依赖角色转为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穿着和满清时衣服,比较传统。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妇女界发起“新女性”运动,都市开始出现有学问、能应酬、能管家的摩登女性,为适应这一潮流,短袖衫、短裙开始出现,女性也同样拥有了自己的职业。到了30年代,服饰 除每季不同款式外,还要分晨、晚、运动及跳舞装,对配色亦有研究,更具美感。“职业女性”和休闲女性”已经出现在都市的各个角落。这

时女性已经独立自主,拥有了经济能力,同时女性出现在各大娱乐场所,拥有了女性的娱乐场所与女性职业。 民国时期,妇女解放还体现在女性对父母包办婚姻的反抗,女性追求自由恋爱,从一定意义上推动了女性解放。而此前,妇女往往不过是男性主宰的部落和家族利益的交换物,是男性政治的附属品。这种男性政治最典型的标志就是中国古代和亲政治中作为被交换的物 品的妇女,她们是男权国家政治交往和妥协的礼物。作为男权政治之间交换的物品,女性没有自己独立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缺乏自己完整的人格和自主的命运。在五四时期,女性从家庭和家族中被解放出来!女性第一次从家庭的牢笼中冲撞而出,获得恋爱和婚姻的自由,实际上就是把婚姻的权力或者说妇女身体的交易权从家族的手中夺 取过来,攥到了自己的手中。大大提高了女性的权利,从而导致女性在社会中地位显著提升,从而促进了女性解放。 1949年以来,中国妇女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她们享有与男子平等的一切权利。她们投身于火热的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生活中,妇女能顶半边天,成为广大妇女扬眉吐气的口号,也成为生活斗争的现实。 20世纪是人类有史记载以来首次出现女性群体的世纪,是女性觉醒和革命的世纪。但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中国女性在这一世纪虽然在社会地位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女性整个社会角色得到改变,性别歧视在很多方面还相当严重的,女性要获得彻底的解放还任重道远。女性的真正解放一方面有赖于自

国外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国外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国外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国外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发达国家的中小学课程设置 英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国家课程为12门:英语、数学、科学、设计和技术、信息和交流技术、历史、地理、现代外语、艺术和设计、音乐、体育、公民。在12门必修课之外,学校还有义务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社会性的养成、健康教育、升学与就业指导等。此外,社区活动、劳动体验等活动课程也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日本的课程改革突出设立综合学习时间,国家不规定其具体内容,而由各学校创造性地组织跨学科的学习活动,例如自然体验、社会参观、制作与生产活动等。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压缩必修课内容和课时,扩大选修学科,鼓励学校创造有特色的课程。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教育地方分权国家,各州都有自己的课程标准及相应的课程设置,但各州课程标准都包括4门核心学术科目:英语、数学、科学和社会。美国中学课程设置相当

广泛,主要包括英语语言艺术、公民与政府、数学、科学、音乐与艺术、外国语、实践技能等。其综合中学一般分为3科:学术科、职业科、普通科,每门课程在教学时都分解成讲座、课堂实践、工场—实验室实践等3个部分。 国外中小学的创造教育 一、什么是创造教育 这门学科诞生迄今已有61年历史。创造教育是创造学的一个分支,它是根据创造学的原理,结合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生理学、未来学、行为科学等有关学科,通过探索与实践而发展起来的,创造教育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家庭教学、社会教学活动的途径,帮助学生和人们树立创造意识、培养创造精神,坚定创造志向,发展创造性思维,掌握创造性发现、发明、创造技法和创造性方法,从而开发人的潜在的创造能力,因此,创造教育也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方法。1.创造教育的目标 创造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创造型人才。李政道讲:“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创造能力”。尤其是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各国提法不同,但基本目标是相同的。如美国的“和谐发展的人”日本的“协 调发展的人”。其核心是培养创造能力。 2.创造教育的内容 (1)创造哲学教育

关于当代小学教育中传统文化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当代小学教育中传统文化现状的调研报告 一.调查目的 了解传统文化在当代小学教育中的现状,弘扬传统文化,测试当今小学生对中国传统和文化认识程度,以及小学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传播程度,以及学校的重视程度和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教育方法的态度,从而引发思考,是传统文化得以受到更多的重视,教育得以进一步发展。 二.调查形式 利用做义工的机会,向来参加培训的小学教师和学生们进行问答,并向传统文化教育的专业人员进行咨询及意见的征集。 三.调查时间 2013年8月10日——2013年8月20日 四.调查地点 传统文化——“伏羲班”培训地点 五.调查对象 小学老师、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专业人士 六.调查内容 1.当代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比较模糊,兴趣也比较淡薄。 由于认识的模糊,很多小学生被问及传统文化是哪些内容时,他们只认为是古诗词,文言文等,还有一小部分能提出服饰、器皿、建筑、书法、武术等。他们也认为,只要学习了文言文、古诗词,就是传承了传统文化,殊不知那些只是传播传统文化的载体。 面对很多古代经典典籍中所蕴含的精神和内涵,往往不能够得以体会。当被问及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原因是,他们几乎都告诉我,是为了考试,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告诉我,是因为比较感兴趣才去学习的。 2.学校里关于传统文化的教授和传播方式很单一。 教材中有不少关于古代优秀著作的文章,但教材只是将所谓的孔孟之道,优秀精神放在语文书中,由语文老师上课解说,这就很容易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内涵造成疏忽,只是注重文言文,古诗词的本身,只看考点而没有拓宽,对传统文化缺少介绍,缺乏新意的方式去学习,不足以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在调查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询问,我也了解到,很多学生认为文言文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背起来也不易,大部分都是死记硬背出来的,文言文中所蕴含的的有趣的事物他们也没有体会到,就以为如此,他们才会越来越排斥,觉得越来越无趣。 3.有一小部分家长能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会多多少少让孩子们在课余时间学习传统文化,但是大部分家长都没能意识到。 家庭在孩子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时期,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如果父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观念都不够深,那么孩子的观念和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也会比较匮乏。 4.许多老师都能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大部分老师都表示,即使自己重视,但是由于教学的进程压力,不得不按部就班的上课。 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多元化教学,利用有限的时间激发孩子的兴趣,很多老师的

中小学在线教育现状、问题与优化6页

中小学在线教育现状、问题与优化 DOI:10.16657/jki.issn1673-9132.2018.27.029 一、现状 在线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它是依托于互联网,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学习分析等技术而形成的新型教学形式。截至2017年6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已经超过一亿,其中中小学用户占据了很大比重。与线下教育相比,在线教育具有许多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跨区域开展教师对话 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很多名师将优秀资源辐射化,带领各个地区的老师一起改进教学方案。一些优秀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直播课的形式,将自己的精彩课堂送到薄弱的学校。除此之外,教师之间还可以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是教育部2014年7月开始推出的服务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平台,老师可以在该平台上晒课和讨论。这种优质资源共享的形式,形成了跨区域的教师共同体,有利于推进教师间的合作,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二)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师资 我国当前的中小学往往是一门课对应一个教师,在线教育则打破了这一规则。这几年来,双师教学如火如荼地开展,以人大附中为特色。“双师”是指每个试验班有两个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一个是人大附中的老师,负责网络远程主讲;一个是项目学校的老师,负责整合人大附中的课程资源,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展开集体讨论、回答学生疑问,总结教学重难点,以及批改作业、进行个别辅导。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

在一节课中可以同时得到两名老师的教授与指导。 (三)精准分析学生学习特点 在大班教学中,教师难以在短时间内了解所有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可以全面采集学生的学习资料,并按照心理学、学习科学等原理与模型进行分析,精准地了解该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能力倾向等个性特征,从而进行“因材施教”。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包括学生已经熟练的知识、掌握得不太稳固的知识、完全没掌握的知识点后,还可以具体分析出学生在学习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准确找到学生没有学会的原因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布置学习任务和开展教学指导。 (四)提高学习效率 网校、直播间等网上课程异彩纷呈,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在家学习,还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课程进行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另外,由于教学视频可以反复播放,帮助学生反复学习知识重难点。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先在家自学教师提前准备的视频,找到自己的学习困难,并根据自己需要重点观看视频的某些部分。由于学生在正式上课前,已经对要学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明了学习困难所在,课堂教学便可以更加具有针对性。 二、问题 尽管中小学在线教育近几年来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在目前而言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学生深度学习不够 在线教育给学生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是可以不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动

中小学科学教育现状调查问卷一(

中小学科学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为了解中小学科技(科学)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而为有关主管行政部门及相关基础教育学校制定科技(科学)教育发展政策、加强科技(科学)教育能力建设、提升科技(科学)教育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等工作建言献策与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现决定针对我市中小学开展“中小学科技(科学)教育现状调查”工作,现请贵校认真填写调查问卷。为共享此次调研成果,我会将免费为接受此次调研的学校提供相关调研报告。 | 二、调研问题 本调研内容不限单项或多项选择,请你在自己认可的答案选项上划“√”;如选择“其它”项,则请你在该项后面空格处用文字进行描述说明。 请你在回答第一项、第二项和第三项问题时,用最简要的文字进行描述说明。 1、科技(科学)教育工作目标 2、科技(科学)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定位 > 3、科技(科学)教育工作的基本思路 4、学校开设的科技(科学)教育课程包括 A.语文B.数学C.物理D.化学 E.生物F.地理G.历史与社会H.科学 I.综合实践J.艺术K.信息技术L.其它 5、学校现有(包括正在建设中)的科技(科学)教育教学设施包括 '

A.科学教室B.实验室C.劳技制作室 D.多媒体教室E.科技宣传廊(窗)F.校园网络G.校园科技景点H.图书馆I.资料室 J.其它 6、学校现在运用的无偿性社会性科普资源包括 A.科技馆B.博物馆C.天文馆D.青(少)年宫E.动植物园F.图书馆G.高校与科研院所实验室 H.科技园、高新技术开发区与高科技企业I.家庭J.科技工作者 K.其它 7、学校现在运用的有偿性社会性科普资源包括 A.科技馆B.博物馆C.天文馆D.青(少)年宫E.动植物园F.图书馆G.高校与科研院所实验室 ~ H.科技园、高新技术开发区与高科技企业I.家庭J.科技工作者K.其它 8、学校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是 A.课外兴趣小组B.科学实验C.劳技制作D.阅读有关书籍 E.布置大量作业F.科技教育活动G.课本讲解H.社会实践 I.其它 9、学校开展的科技教育活动包括 A.活动课程B.主题班会C.课外活动D.科技讲座与报告E.科技节F.科技知识竞赛G.科技制作H.统计调查活动J.参观、考察K.其它 ' 10、学校在推进科学教育工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 A.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B.学校基础设施落后 C.师资力量不足D.教学资源缺乏E.教师教学思想难转变、教学能力偏差F.教学课时不足G.家长不支持H.社会关注度不高,支持力度不足I.其它 11、学校加强科技(科学)教师科学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的主要途径是 A.课题研究B.专业培训C.校本培训 D.校际观摩学习与经验交流E.学术研讨F.自主学习 H.其它 12、学校科技(科学)教育经费来源主要包括 ~ A.上级拨款B.政府补贴C.社会资助D.其它 13、学校近期的科技(科学)教育经费主要应用于哪些方面 A.科技教室建设B.实验室建设C.劳技制作室建设 D.购买仪器设备E.科学教育校园环境建设F.教师培训 G.开发课程资源H.开展课题研究I.购买社会性科普资源J.组织科技教育活动K.其它 14. 如果有单位提供所需教具的一站式采购,学校是否有需要* A.肯定需要 B.会关注,但不一定 C.不需要 15. 如果有单位提供科普教育活动的主题策划,是否需求*

中国教育家的品质

中国教育家的品质 对中国来说,20世纪上半叶显然是一个教育家群星璀璨的时代:严复、蔡元培、陶行知、晏阳初、张伯苓、陈鹤琴、叶圣陶、黄炎培、经亨颐、钱穆……60多年过去了,这些教育家的思想一直还影响着我们,他们思想的光辉至今还照耀着中国教育。比如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比如晏阳初的“平民教育”…… 相比之下,中国20世纪下半叶则是呼唤教育家的时代,这种呼唤一直延续到现在。今天,全国上下都在呼唤教育家,连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也多次呼吁“教育家办学”,于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推出了诸如“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之类的举措。 蔡元培、陶行知们当然不可再生,所以,人们呼唤教育家,其实是呼唤更多具有教育家品质的人。说到教育家的品质——也可以换一个词,叫“素养”。这当然又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很难统一,更不可能通过“红头文件”来规定。但关于“教育家”,总还是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公认标准的。 在我看来,教育家首先是教育者但又不是一般的教育者,也就是说,他除了应该拥有爱心、理想、激情、责任感、扎实的学科知识、过硬的教学技能等一般教育者起码的素质之外,还应该具备成长为教育家所特有的一些品质。纵观大家所公认的教育家,我认为,他们至少应该有以下几个品质—— 有超越世俗的高远追求。把教师当作职业还是事业?这是教育家与一般教育者最根本的区别。教育家对教育有一种宗教般的情怀。“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陶行知不但是这样说的,他更是以自己身体力行的实践,向孩子们也向他所热爱的老百姓捧出了他的一颗心。作为曾师从杜威的留洋学生,他本来已是一位大学教授、教务主任,但为了要改造中国的教育,为了“要使全中国人民都受到教育”,他毅然脱下西装革履,抛弃大学教授的优裕生活,穿上布衣草履,奔赴乡村,面向中国最广泛的社会生活为中国最下层的劳动人民从事着他最神圣的教育事业。他说:“只要是为老百姓造福,我们吃草也干。”这种面向社会底层而又超越世俗的精神,正是陶行知之所以成为教育家的原因之一。 有富有创见的教育思想。无论是严复、蔡元培,还是张伯苓、晏阳初,可以说所有真正的教育家首先是思想家。创新是教育永恒的主题,而“创新”首先是“思想创新”。只有个性才能造就个性,只有思想才能点燃思想。让没有思想的教师去培养富有创造性素质的一代新人,是不可思议的;而没有自己的思想的教育者要成为教育家,更是不可能的。作为教育者,我们在尊重并继承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教育理论与传统的同时,理应以追求科学、坚持真理的胆识,辨析其中可能存在的错误之处;即使是向当今公认的教育专家学习,也不应不加分析地盲目照搬,而应经过自己的头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消化、吸收;甚至对一些似乎已有定论的教育结论,我们也可以根据新的实际、新的理论予以重新的认识与研究,或修正,或补充,或发展。乐于思考,敢于怀疑,不迷信权威,是教育家不可缺乏的思想素质。 有百科全书式的学识素养。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现在的中青年教育者普遍存在着知识结构和文化底蕴先天不足的弱点,无论是对传统的国学精华还是对当代的世界文化,都缺乏深厚的功底。的确,就学养而言,我们现在很难找到一位蔡元培式的校长、朱自清式的中学教师或叶圣陶式的小学教师了。这也是我国60多年来至今没有涌现出一流教育家的原因之一。一位真正的教育家,同时应该一棵“文化大树”。回望民国时期的教育家,他们的学养堪称“百科全书”。他们往往能够担任中小学几乎所有课程的教学。那时候,一个小学教师去教大学,或者说一个大学教师去教小学,进退自如——一来不

民国时期的中国外语教育1

民国时期的中国教会学校的外语教育 外国语学院:邹红英J13408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民国时期,中国的教会学校的外语教育的基本历程,民国时期教会学校外语教育的特点与影响,特别是福建教会学校外语教学的特征. 关键词:教会学校主要历程福建教会学校特征 英语作为西方文化主要载体, 在近代初期传入中国。由于其在中西交流中独特的重要地位,到 20 世纪初, 已经发展成为近代学校教育中极其重要且相当特殊的学科。教会中学作为基督教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极为重视英语教学, 而且大部分西学课程也以英语为教学语言,英语与宗教成为其两大基本特征。教会中学的英语教学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与特点, 并对教会中学和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的基本历程 民国时期教会学校的英语教学经历了普及与多样化、规范化发展和停滞与混乱时期三个阶段。 (一)普及与多样化阶段 ( 1912- 1922) 从1912 年民国成立到 1922 年壬戌学制颁行, 是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的普及与多样化阶段。早在 1820 年, 马六甲的英华书院 ( 后迁至香港)就已经开设了最早的英语课程, 有写作、英译汉和语法等项目, 其程度大致相当于中学。鸦片战争后, 传教士在东南沿海各通商口岸开办了一批教会学校,

但属于中学程度的不多, 开设外语课的更少, 较为著名的是上海英华书院, 该校率先在保持宗教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实行收费教授英语的制度。自此以后, 沿海通商口岸的基督教中学陆续开设了英语课, 但从全国范围来说, 这种情况还是很零星的。1877 年的传教士大会经过激烈的争论之后仍然反对在教会学校普及英语教育。但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国人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 教会中学普及英语教学已成大势所趋。与此同时, 传教士内部关于是否普及英语教学的论争也渐趋白炽化, 支持者越来越多。终于在1890 年新教传教士第二次大会上, 作出了推广英语课程、以英语为教会学校的教学语言的决定, 此后传教士们为了适应中国社会对英语及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 调整了教育方针, 使得教会中学的英语教学有了长足的发展。甲午战后, 维新运动、学习西方蔚然成风, 英语的重要性进一步凸现出来, 再加上进入 20 世纪后, 清政府和北洋政府相继实行学制改革, 大量新式中小学纷纷设立,教会学校的垄断局面被打破。为了在教学质量上超过公立中学以吸引生源, 同时为教会大学输送合格的毕业生, 教会中学更加重视英语教学, 教会中学的英语教学走向普及, 英语教学水平提高。尽管新教各差会之间兴办教育事业有时也相互合作、协调, 但并无一个权威性的机构来统一管理教会学校, 因而各教会中学的英语教学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特点。据广州岭南大学的缪秋笙统计, 当时全国的教会中学有六种, 英华式的中学仍实行中学、西学分班教学, 英文程度很高, 如福州鹤龄英华中学、苏州桃坞中学、上海中西女中等; 两级中学中普通科英语教学较为规范, 但其商科、师范科以及职业中学的英语教学则更侧重于英语的实用性; 教会大学的附中在

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2012届) 史学论文写作 题目: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 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专业:历史学(师范) 班级序号:2班9号 学号:201221012531 学生姓名:何媛媛 指导教师:李玉君 2015年6月

目录 摘要(关键词) (1) 前言 (1) 一、民国初期女子教育持续发展的背景 (1) 二、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发展概况 (1) (一)女子学校教育 (1) (二)女子社会教育 (2) (三)女子家庭教育 (3) 三、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特点和社会影响 (3) (一)女子教育的特点 (3) (二)社会影响 (3) 参考文献 (4)

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 [摘要]在中国近代妇女史的研究中,近代妇女运动和思想解放占有重要地位。民国初期,女 子教育活动在此前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并取得了许多新的成就,出现了许多可喜的新亮点,为 中国的妇女解放和现代新女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近代女子教 育制度的确立,是近代中国妇女最早获得的女权。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妇女 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 民国初期女子教育史 前言 在中国近代妇女史研究领域中,学者们通常将目光聚焦在近代妇女运动和解放思想方面,这些内容是中国妇女进步的反映,也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值得探讨。而这些问题的切入点,一般认为是不缠足运动和兴女学运动。其中不缠足是形体上的解放,女子教育则是思想解放的前提,是妇女进步的关键所在。 在思想复杂、局势动荡的民国初期,女子教育活动在此前的基础上仍继续进行着,取得了许多新的成就,为中国的妇女解放和现代新女性的产生作出了突出贡献,并从不同侧面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本文试以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为题,讨论此期的女子教育问题和女子教育与妇女运动及妇女生活的关系,从妇女的侧面展示历史。 一、民国初期女子教育持续发展的背景 女子教育在封建社会几经反复、几经曲折,其传承与嬗变的轨迹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逐渐被重视的。 中国古代女子教育的形式几乎是数千年一贯制,直到近代女子教育史上的骤变———经正女学的诞生才有所突破。据《礼记》记载,西周时期女子教育由家庭承担,家庭是她们“破蒙的学校”,也是“毕业的学校”。自西周以降,家庭始终是女子受教育的主要场所,这种抱残守缺、凝滞不变的形式,束缚女子教育达2000年之久。 自中国被动地卷入近代世界体系后,在中西方对抗与交流中,社会变迁的速度比以往有所加快。社会发展需要新知识、新人才。人们开始讲求新式教育,而新式教育强调普及和实用。在这种情况下,20世纪初期女子教育应运而生。 这一时期的女子教育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并取得突破,与所处的时代是分不开的。 首先,女子教育的发展与资产阶级的提倡和实践有密切关系。中国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自形成一种政治力量后,对妇女教育问题也给予了重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指出妇女受教育与否事关国家的前途,天下积弱之本,必自妇女不学始。所以他们积极提倡女子教育。 女子教育的发展是近代女权运动强烈呼唤的重要产物。20世纪初期,女权运动的重要内容就是争取教育权。中国妇女争取教育权的斗争,对女子教育的合法地位的取得,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外,近代女子教育也是西方在华教会兴学活动的客观产物。众所周知,西方教会来华兴办学校的直接目的是为其传教,为其经济、政治侵略服务,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中国的基督化,但其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兴起。 近代女子教育制度的确立,是近代中国妇女最早获得的女权。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妇女的整体素质。 二、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发展概况 (一)女子学校教育 中国新式女子教育是在晚清之际兴起的,其表现就是女子教育开始走出家庭教育的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问 题及对策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问题及对策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由传统教育向信息化教育的转变过程。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育过程中广泛应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即在教育技术上实现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教育信息化的目标追求,是达到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一一信息化教育,这种教育具有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等显着特点。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是国家、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教育信息化则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因此,开展教育信息化研究,以指导和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在当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在实际的建设与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育信息化认识不够深刻 随着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到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化时代,它给教育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在这种形势下,教育的目标、结构、内容、手段和评价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将发生重大的变革,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也将大幅度提高。 目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大多局限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络资源的检索等方面,而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战略意义和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并不了解,也没有理解教育信息化的真正含义。因此,虽然教育行政部门近几年加大力度对学校进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求早日实现多媒体进每一间教室,实现校校通。但在调查中发现,投入与

关于中小学教育现状分析

中国现代教育现状分析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10级1班 王波 1009020137)教育乃立国之本。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投入到国民建设的各行各业中去,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富强。像英美法德日这些发达国家在崛起指出,无一不把国民教育摆在首位。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德国,在普鲁士帝国时期,小学就开始实行真正的义务教育,学习的范围全面实用而科学,从此以后德国将国民教育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并在各个领域催生出一大批光辉璀璨的巨星。正应为如此,才使德国拥有了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叫板英法美等强国的实力。 中国的教育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开始了。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宓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足见则教育是根据现实需要而变化的。在21世纪这个号称信息,知识的时代,社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呢?需要的不仅是有知识和能力还要有理想、责任心和追求的人才。而在当今的中国,从胎教、幼教到早教,似乎孩子们已经就被有条件或无条件地捆绑在教育的马车上,从此以后,孩子们分秒必争地努力学习,从小学升中学,从中考到高考,不仅仅是孩子,连同大人父辈和教师们一起陷入一种最清楚而又难以逃避的困惑——努力读书,出人头地,升官发财。升官发财的仕途经济思想,成为中国现代教育挥之不去的梦靥。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然也!这与我们的现世需求大相径庭。 我们来看看中国孩童时期的教育。举个例子,如果有一个3岁的孩子能在众人面前认出字母“o”,那么他必将得到众人的赞叹,羡 慕。“这孩子真聪明”,“长大了一定有出息”等等,他的父母也会面露自豪。可在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一位叫伊迪丝的3岁小女孩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的字母“O”。这位妈妈非常吃惊,问她是怎么认识的。伊迪丝说是“薇拉小姐教的。” 这位母亲表扬了女儿之后,一纸诉状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劳拉三世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该幼儿园剥夺了伊迪丝的想象力。三个月后,法院判决劳拉三世幼儿园败诉。因为那位母亲说,我的女儿以前看到“O”时,会说它是一个圆圈,太阳,苹果,轮子,酒窝,但是我的女儿在上了幼儿园之后就只会说是字母“O”。我的女儿被他们早早地投进了那片小水塘,那片只有ABC的小水塘。美国内华达州后来在修改《公民教育保护法》时,依据伊迪丝的案例对相关条文作了修改。美国现在的《公民权法》规定,幼儿在学校拥有两项权利:1、玩的权利;2、问为什么的权利。中国对学前教育不

[经典收藏]蔡元培与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

3、蔡元培与国民时期的教育改革 一、蔡元培简介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中国绍兴山阴人,原籍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 二、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实行的法令 1912年1月3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1月9日,教育部成立。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的决议与法令,决定改学堂为学校,小学废止读经,各种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国国民宗旨。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样,小学教育一律不得施行体罚。小学学习年限从清末“癸卯学制”的9年改为7年,可以为女子设立女子中学和女子职业学校。中学为普通学校教育,不分文理科,中学与初级师范由5年减为4年。中小学要重视手工与美术科目,高小以上的体操课应重视兵式体操。2月,蔡元培提出教育方针,4月,他对此进行了论述。着重指出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他主张中华民国的教育应实行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项并重的方针。因蔡元培是将军国民主义划为体育、实利主义划为智育、公民道德与世界观教育划为德育、美感教育划为美育,这实际上就提出了中华民国的教育方针是德、智、体、美四育并举。 7—8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临时教育会议,蔡元培称这次会议为全国教育改革的起点。大会对民国的教育方针展开了讨论,赞同蔡元培关于教育要体现人的智德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会议决定重订学制,制定学校系统。会议的成果《学校系统令》于1912年(农历壬子年)9月3日颁布实行,史称《壬子学制》。 《壬子学制》规定:初等小学校学制4年,为义务教育,毕业后可入高等小学校或实业学校。高等小学校学制3年,毕业后可入中学校或师范学校、或实业学校。初小、高小均设补习班,学制2年。中学学制4年,毕业后可入大学或专门学校,或高等师范学校。师范学校本科4年,预科1年。高等师范学校本科3年,预科1年。实业学校分甲乙两类,各3年。专门学校本科3—4年,预科1年。大学本科3—4年,预科3年。 1913年(农历癸丑年)8月,教育部将《壬子学制》颁布一年来新颁布的法令、规程与《壬子学制》一起综合成一个新的系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颁布到全国各地。 《壬子癸丑学制》的纵向方面明确地规定了教育的阶段,分为三段四级。初等教育阶段,以留意儿童身心发育、培养国民道德为基础,并授以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为宗旨。分为两级:初等小学学制4年,为义务教育。儿童6岁入学,男女同校。高等小学3年,男女分校。中等教育阶段一级,为中学校4年,以完成普通教育、塑造健全国民为宗旨,专门为女子设立女子中学校。高等教育一级,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大学分文、理、法、商、医、工、农七科。大学本科3—4年,预科3年,预科附设于大学,不得独立设置。大学为研究学术设大学院,不定年限。

第12章 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第12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一、民国教育方针与政策 1.教育部的成立及对教育的维持与改革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1月3日,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1月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正式成立。教育部成立后,于1月19日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这是中国资产阶级首次以中央政府名义发布的教育文件,是民国初年改革封建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对保障政体变更之际普通教育的顺利过渡和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12年3月初,临时政府教育部又通令各省:在高等以上学校规定尚未颁布时,各地高等以上学校“应暂照旧章办理”,惟《大清会典》、《大清律例》、《皇朝掌故》、《国朝事实》,及其他有碍民国共和精神,及非各学校应授之科目,宜一律废止。前清御批等书,也一律禁止。 北京政府成立后,蔡元培继续留任教育总长,教育部依参议院议决之官制进行改组,设立普通教育、专门教育和社会教育三司。 2.民初教育方针的确立 1912年7月10日至8月10日,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召开,这次会议讨论通过了民国教育方针,于9月2日由教育部公布施行,其内容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它基本反映的是蔡元培的思想。 民国教育方针包含有德、智、体、美四育因素,体现了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的思想。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将培养受教育者具有共和国国民的健全人格作为首要任务。以军国民教育和实利教育引导体育和智育,寄希望于教育能在捍卫国家主权、抑制武人政治、振兴民族经济方面发挥基础作用。 3.封建教育的回潮 袁世凯为了利用封建文化来配合他的独裁统治,和社会上的封建复古势力相呼应,很快掀起一股恢复封建文化教育的浪潮,采取的措施有: (1)恢复尊孔祀孔,利用孔子的封建文化教育偶像效应。 (2)改定民国元年临时教育会议确定的教育方针,确定“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的七项教育宗旨,最终完全推翻民国元年的教育方针。 (3)重新确定儒学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课程。 1915年,袁世凯政府以《特定教育纲要》和《颁定教育要旨》作为总的方针政策,修改或重新颁布各级学校令,为封建儒学文化的重回课堂开道,社会上一时出现尊孔读经的高潮。但随着帝制的破产和袁世凯的病死,特别是在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封建教育回潮势头受到遏制。 二、壬子癸丑学制 1.学制的形成过程 “癸卯学制”颁布后,虽经多次补充修订但仍不断有批评意见。民国成立,政体变更,彻底改订清末学制已势在必然。在综合各个方案以及专家的意见后,1912年9月3日教育部公布了新学制系统框架,史称“壬子学制”。至1913年8月,教育部又陆续公布了《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大学校令》、《实业学校令》等一系列法令规程,这些法令规程使壬子学制更加充实和具体,二者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全面完整的学制系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年学制”。 2.学制体系 “壬子癸丑学制”规定整个教育期限为17~18年,纵的方面分为三段四级:初等教育(包括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两级);中等教育4年;高等教育(也只一级,但分预

中小学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学生问卷)

小学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学生问卷) 亲爱的同学: 将新课程理念有效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是当今教育教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为了解和把握我们学校课堂教学实施现状,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工作,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我们正在围绕有效教学进行研究。我们提出了以下一些问题,希望你能按照实际情况进行作答。你的配合将对我们的研究有很大帮助,你所选的答案不会对你个人或学校造成任何不良影响。谢谢你的合作! 余干县三塘中心小学所在学校:所在年级: 一、单项选择题(请将选项填入题目后的括号内) 1.你在每节课前,是否清楚地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 A.每节课都了解 B.新授课了解 C.偶尔了解 D.不知道 2. 你认为老师提出的教学目标能够引起你主动学习的愿望吗?() A.适合我的学习需要,多数能引起我的学习愿望 B.偶尔让我感到很期待接下来的学习 C.不能吸引我继续学习下去 3.在学习新知识前老师是否给你布置了相关联的学习准备任务(作业)?() A.是 B.否 4.老师的授课内容是否能经常引起你的兴趣?() A.经常引人入胜,津津有味 B.引发我对某一学科的爱好 C.偶尔吸引我 D.刻板单一,索然无味 5.你怎样看待老师的课堂提问?() A.一般都已有明确已知的答案,不能引起我的兴趣 B.提问能引起我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 C.提问有一定的难度,但确实能引发我对知识的深入探索和发现 D.提问基本都是在帮助我分析、复习、记忆所学知识点 6.每节课结束时,老师是否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 A.是 B.否 7.你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问一般通过哪种方式解决?() A.向任课的老师提问,在老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 B.与同学商量、讨论解决 C.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解决 D.放在一边,算了 E.其它(请注明) 8.通过课堂教学你是否掌握了相应的学习方法?() A.了解、学习到了科学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并且能够熟练应用 B.学到了一些学习策略和方法,但能够掌握和应用的不多 C.课堂没有学到多少学习方法,仍沿用自己的方法 D.能够在熟练应用所学方法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出新的学习策略与方法 9.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否能针对你的情况给予个别的指导与帮助?() A.是 B.否

安徽省宿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

1. 学者李治安认为,元朝总是在直接掌据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元行省侧中央集权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中纯的地方分权。这说明该制度 A. 行省是中央派出机构,非地方行政机构 B. 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地方政事推进 C. 行省所辖地区广阔,并且拥有较大权力 D. 符合历史趋势,适合国家治理的需要 【答案】D 【解析】“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等字眼足以证明材料中所说的制度行省制度既符合历史趋势,又适合国家治理的需要,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缺乏自主性之类的信单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行省的权力并不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照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这一现象反映了 A. 明清两代统治者主动放弃了传统的经济政策 B. 资金来源和产品投放的差异导致了经营的不同结果 C. 江南商品经济发达的城市普遍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 D. 苏州丝织业引领了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潮流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私营机房和官营机房由于资金来源和产品投放的不同而导致了不同的经营结果,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明清两代统治者并未放弃传统的经济政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新的生产关系只是在个别城市产生而非普遍产生,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民国时期女子家庭教育

民国时期女子家庭教育 张忠欢 摘要:中国古代女子的才学很多都是自学或是家庭教育而来的,所以家庭教育一直是我国从古至民国前期都是女子的教育的最主要形式。民国时期的家庭教育的内容得到了扩充,特别是女子的家庭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其中有社会原因,也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本文通过对民国时期女子家庭教育背景、发展、观念的分析,从中得到了很多对于现行家庭教育的启发,借鉴历史经验,为现代女子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 关键字:民国;女子;家庭教育 Abstract:The intellect of ancient Chinese woman many are self-study or family, so the family education has been in China from the ancient to the earl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the main form of women's educa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were family education content expanded, especially the girl's family education obtained great development, there are social reasons, this also has a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evitable.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women's family education background, development, concept analysis, get a lot for the current family education, draw lessons from history, provides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the modern women's education. Key words:The republic of China; woman; Family education 民国时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时期,社会变迁不断的加快,教育也有了飞速的发展。女性问题开始受到关注,同时女子教育也逐渐兴盛起来,各种各样的女校出现,这也是一个巾帼与才女倍出的时期。民国时期还有一种教育方式是以辅助教育的方式出现的,它就是家庭教育,家庭作为人社会化的第一个教育场所,它对人生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所以本文就民国时期女子的家庭教育进行一些分析。 一、民国时期女子家庭教育背景

中小学安全教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小学安全教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 近年来我国校园安全事故频发,党和政府对此高度重视,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促进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的发展。从当前学校安全教育教学现状出发,深入研究安全教育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师生安全意识,提升安全自护、自救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安全教育;教学模式;中小学教育 近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中小学的安全教育,颁发了一系列关于安全教育的政策法规,如《学生伤害处理办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这些政策法规有力地维护了学校的安全,促进了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的发展。然而,我国校园安全问题依然严重存在,校园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分析近年来学校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学校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学校安全教育没有统一的课程体系和完整可行的教学模式,安全教育教学的形势不容乐观。 学校安全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学生安全成长的需要,是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提高安全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更是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的需要。 一、学校安全教育现状

(一)缺乏专职安全教育师资队伍 校长是安全教育的第一负责人,一般由学校副校长分管安全教育工作,德育处主任对学校安全教育工作进行具体负责管理,并依托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负责实施。此外,还会邀请交警、消防等相关部门人员到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宣传交通、消防等有关知识和技能,并对老师开展安全教育予以一定的指导。其中班主任是学生开展安全教育的主要人员,在学校安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但目前中小学几乎没有专职的安全教育教师。 (二)缺少统一的安全教育教材 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在学科教学中涉及到的安全教育内容,进行学科渗透,选择挖掘相关内容讲解,讲授内容各不相同,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的学校,各不相同。而安全教育课的教材,几乎没有统一的国家教材。 (三)安全教育的途径与方式有待创新 中小学校开展安全教育的主要途径为主题班队会,此外还有专题教育、学科渗透及以活动和实践的形式安全教育实践课,可见,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形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比较而言,小学进行安全教育的形式和途径是最多的,初高中侧重于学科渗透和班会。中小学安全教育既有自身的特点,又与其他学科在内容上有交叉之处,可以采取在其他课程中进行渗透的形式。专题活动是当前学校安全教育的又一主要方式,代替了学校安全教育课程的实施。常见的有法制讲座、交通安全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消防安全讲座、饮食卫生讲座等,配有图片展示、黑板报、主题班会等,以提高专题教育活动的效果。 (四)安全教育教学模式需要完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