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帝内经重点

黄帝内经重点

黄帝内经重点
黄帝内经重点

内经重点

绪论

1、《黄帝内经》书名首见于《汉书·艺文志》,成书时间在西汉中后期。

2、《素问》之名首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

3、《九卷》之名首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

《针经》之名首见于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灵枢》之名首见于王冰叙《素问》引《汉书》文

4、《内经》构建方法①司外揣内②援物比类③直觉领悟④揆度奇恒

宝命全形

1、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今时之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

2、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

3、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健,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合,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

4、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5、以母为基,以父为楯。

6、人之为寿,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使道遂以长,基墙高以方,骨高肉满。

不能终寿,五脏皆不坚,使道不长,孔外以张,喘息暴疾,又卑基墙,薄脉少血,其肉不实,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真邪相攻,乱而相引。

7、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

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

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

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

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

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

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

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

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

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8、恬淡虚无:思想闲静,没有杂念。

9、德全不危:懂得修身养性之道,并身体力行之,即可免受内外邪气的侵害。

10、财力:指生殖机能。

11、天癸:是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产生的能够促进生殖功能发育,成熟,旺盛的精微物质。

12、痎疟:泛指疟疾。

13、飧泻:指完谷不化的泄泻。

14、内格:人体内在的生理机能与自然界阴阳变化不相协调。

15、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五脏盛,乃能写。

①肾主藏精的功能,肾不仅能够藏先天之精,而且能够接受五脏六腑的后天之精;

②只有当五脏精气充盈,肾才能泻精。

肾中精气的盛衰与五脏六腑精气的盛衰关系密切。

16、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人在春夏季节顺应自然界生长的规律调养阳气,在秋冬季节顺应自然界收藏的规律调养阴气。养阳即养生养长,养阴即养收养藏。

17、《内经》中养生的原则

①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②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

阴阳应象

1、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①清阳:卫气。②浊阴:精血津液。

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①清阳:水谷精华。②浊阴:水谷糟粕。

2、阴阳者,数之可十,……,然其要一也。①一指一阴一阳的对立属性

3、壮火:指药物饮食气味纯阳者;少火:指药物饮食气味温和者。

4、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写。

5、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6、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慄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

7、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

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

年六十,阴萎,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8、阴静阳躁:阴性柔而主安静,阳性刚而主躁动。

9、濡写:又称湿邪,由湿邪伤脾引起。

10、热胜则肿:火热内聚,营气壅滞肉理,聚为痈疡红肿。

11、寒胜则浮: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气不行,聚水成为浮肿。

12、湿胜则濡写:脾被湿困,不能运化水液,故泄泻稀溏。

13、数慄:频频战栗。

14、七损八益:指房中七种有损精气、八种有益精气的做法。

15、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气居于内,是阳气的主持,阳气居于外,是阴气的役使。

言阴阳相合相用,不可分离。阐明了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

16、六淫致病特点: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写。

七情内伤致病特点:暴喜伤阳,暴怒伤阴。

17、壮火、少火与人体正气的关系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18、阴阳在针法方面的应用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不殆。

19、阴阳在诊断方面的应用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藏气法时

1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2、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3、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4、毛脉合精:肺主气,心主血脉,毛脉合精,即气血相合。

5、府精神明:脉中的精血,正常运行而不紊乱。

6、阴阳异位:指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循行的部位不同。

7、更虚更实:太阴阳明与四时的虚实顺逆关系不同。

8、更逆更从:春夏为阳,阴盛为逆,阳盛为顺;秋冬为阴,阳盛为逆,阴盛为顺。

9、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五脏藏于内的精气,通过相应经脉上通于头面诸窍,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10、煎厥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

11、薄厥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

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疿。

12、奇恒之府和传化之府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精气而不写也,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写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

13、脾病四支不用

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14、阳道实,阴道虚。

属于阳的六腑,多病外感而为实证,属于阴的五脏,多病内伤而为虚证。

15、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1胆主少阳春生之气,春气生则万化安。胆气生则五脏六腑功能正常

②胆主少阳半表半里经,联系阴阳

○3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故胆对脏腑功能和情志有特殊调节作用。

④又一种看法是“十一”为“土”之误

16、魄门亦为五脏使

魄门启闭的功能依赖五脏的调节,如心神的主宰,肝气的条达,脾气的升提,肾气的固摄,肺气的宣降,

魄门的功能正常又能调节五脏气机的升降。

血气精神

1、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2、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

→五脏不安:脾气虚,肾气实。

3、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4、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阖者也;

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5、营卫各行五十度而大会于手太阴。

6、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

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痠,耳数鸣;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

7、本于神:治病首先必须以病人的神气盛衰为根本和依据。

8、任物:主管认识事物和处理事物。

9、怵惕:惊恐不安。

10、合阴:夜半子时阴气最盛,而营卫二气俱行于阴而大会。

11、志意:指人体的自控调节机能,属于神气。

12、太阴主内,太阳主外。

营卫二气的运行,营气行于脉中,始于手太阴而复会于手太阴,故曰太阴主内;卫气行于脉外,始于足太阳而复会于足太阳,故曰太阳主外。

13、营卫二气的运行规律

①营行脉中

②卫行脉外,昼行于阳,夜行于阴,散行全身

14、人有两死,而无两生

有两指夺血和夺汗,两者并见。无两指夺血不夺汗,夺汗不夺血,两者不并见。

夺血又夺汗,则津液大失,生命危急,若夺血而未夺汗,或夺汗而未夺血,则津液尚未大失,及时治疗尚有生机。

经脉之道

1、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百病始生

1、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2、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3、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

4、风者,为百病之长。

5、百病生于气也。①气:气机失调。

6、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

思则气结。

7、《素问·调经论》

阳虚则外寒①古:卫阳郁遏②今:阳虚里寒

阴虚则内热①古:脾气不运,郁而化热②今:阴虚内热

阳盛则外热①古:表热②今:阳热亢盛

阴盛则内寒①古:胸中寒②今:脏腑内寒

8、邪之所在,皆为不足。

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中气不足,经溲为之变,肠为之苦鸣。

下气不足,痿厥心悗。

9、十九病机

○1五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②火:诸热暓瘛;诸燥狂越;诸逆冲上;诸病胕肿,疼酸惊骇;诸禁鼓栗,如丧神守。

③热:诸胀腹大;诸病有声,鼓之如鼓;诸转反栗,水液浑浊;诸呕吐酸,暴注下迫。

④上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⑤其他: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10、三部之气:指伤于上的风雨,伤于下的清湿,伤于五脏的喜怒邪气。

11、虚邪贼风:致病的异样气候。

12、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虚邪之风遇到正气虚的人。就会滞留人体发病。

13、两实相逢,众人肉坚:正气充实的人在正常的气候下,就会身体健康。

14、气有定舍,因处为名:邪气伤人又一定的部位,根据不同的部位确定其病名。

15、贲响:有气攻冲而鸣响。

16、膂筋:附于脊膂之筋。

17、缓筋:指足阳明之筋。

18、神气乃浮:指阳气开合失序而浮散。

19、煎厥:古病名,阳气亢盛,煎熬阴精,阴虚阳亢,逢夏季之盛阳,亢阳无制而导致阳气上逆昏厥的病症。

20、薄厥:古病名。指因大怒而气血上冲,脏腑经脉之气阻绝不通而导致昏厥的病证。

21、魄汗:体汗。

22、气门:汗孔。

23、别于阳者,知病从来:能够辨别一般的病脉,便知病源。

24、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能够辨别真脏脉,便能够计算病人死亡的时间。

25、病机十九条

①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肝为风木之脏,其病多化风。肝藏血,主身之筋,开窍于目,其有病变则木失滋荣,伤及所合之筋,所主之目窍,则见肢体摇摆震颤,目眩头晕。

②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肾为寒水之脏,主温煦蒸腾气化,若其功能虚衰,失其温化之职,气血凝敛,筋脉失养,故见筋脉拘急,肢体蜷缩,关节屈伸不利。

③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肺主气,司呼吸,故气为之病,首责于肺。肺病宣降失常,气壅郁于肺或上逆,则见呼吸喘息,胸中窒闷,痞塞不通。

④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因脾为湿土之脏,主运化水湿,主四肢,应大腹,若脾失建运,水津失布,内聚中焦或泛溢肌肤,则见脘腹胀满、四肢浮肿。

⑤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因为心为阳脏,在五行属火,主身之血脉,若心火亢盛,火热郁炽于血脉,则腐蚀局部肌肤,形成痈肿疮疡。

⑥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火为热之极,火盛则身热;心藏神,火热扰心,蒙蔽心窍,则神识昏糊;火灼阴血,筋脉失养,可见肢体抽搐。

⑦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火热郁闭,不得外达,阳盛隔阴,故出现口禁、战慄等寒盛症状,而病人不能自控。即真热假寒证。

⑧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火性炎上,扰动气机,可引起脏腑气机向上冲逆,如胃热气逆则呕哕等。

⑨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心主神属火,火性属阳主动,火盛扰神,神志错乱,则狂言骂詈,殴人毁物,行为失常;火盛于四肢,则烦躁不宁,甚至逾垣上屋。

○10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火热壅滞于血脉,血热肉腐,令患处红肿溃烂、疼痛或酸楚;火热内迫脏腑,扰神则惊骇不宁。○11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外感热邪传里,壅结肠胃,致气机升降失常,热结腑实,可见腹部胀满膨隆、疼痛拒按、大便难下。

○12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无形之热积聚而壅滞胃肠,气机不利,传化迟滞,故症见肠鸣有声、腹胀中空叩之如鼓。

○13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

热灼筋脉或热伤津血,筋脉失养,即出现筋脉拘挛、扭转、身躯曲而不直,甚至角弓反张等症。热盛煎熬津液,则涕、唾、痰、尿、带下等液体排泄物黄赤浑浊。

○14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胆热犯胃,或食积化热,胃失和降而上逆,则见呕吐酸腐或吞酸。热走肠间,传化失常,则腹泻;热性阳动,故其特点多表现为暴泻如注,势如喷射;热邪纠和湿浊,热急湿缓,则肛门灼热窘迫、欲便而不爽、里急后重、粪便秽臭。

○15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寒邪伤阳,阳虚失于温化,故病人液体分泌物或排泄物,呈澄澈稀薄清冷特点,如痰涎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薄,带下清冷,脓液稀淡无臭

○16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最易阻遏气机,气阻则津液不布,筋脉失却润养,故可筋脉拘急而见项强不舒,曲颈困难乃至身体强直,角弓反张。

○17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风邪内袭,伤肝及筋,故多见颈项、躯干、四肢关节等出现拘急抽搐、强直不柔之症,风性善行数变,急暴突然为其致病特点。

病之形能

1、今夫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2、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溢干。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3、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已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4、三死:汗出辄复热,脉燥疾不因汗而衰,狂言不能食。

5、五脏六腑咳状。

肺咳:咳则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大肠咳:咳则遗失。

心咳: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小肠咳:咳则失气。

肝咳:咳则两胁下痛。胆咳:咳呕胆汁。

脾咳: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胃咳:咳则呕。

肾咳: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膀胱咳:咳则遗溺。

6、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

7、此皆聚于胃,关于肺。

8、痹之安生。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

9、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矣

其入脏者死,其留连于筋骨间痛久,其留连于皮肤间者易已。

10、肺热叶焦,五脏气热为痿证的主要病机。

11、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

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12、水肿: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

肤胀,寒气客于皮肤之间,冬冬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变。;

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

肠覃,寒气客于肠外,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

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

13、“五脏阳以竭”则水肿治则:

平治于权衡。开鬼门,洁净府,去宛陈莝,缪剌。微动四极,温衣。

14、脾瘅:病口甘者。

病因: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治疗: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转变:消渴。

15、劳风:病名。指因劳而虚,因虚而感受风邪所产生的以恶风振寒,项强冥视,咳吐青黄痰为主症的病证。

16、伤寒:病名,广义伤寒泛指感受四时邪气引起的外感热病,狭义伤寒指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

17、两感:指表里两经同时受邪发病。

18、肺热叶焦:形容肺叶受热,灼伤津液的病理状态。

19、鼓胀:病名,因腹胀如鼓而名。

20、肠覃:病名。生于肠外,形如地菌。

21、石瘕:病名,是寒邪客于子门,状如怀子的病证。

22、脾瘅:病名。以口中甜腻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23、消渴:病名,以食多,饮多,尿多,消渴为主要症状。

24、阴阳交:指阳热邪气入于阴分,与阴精正气交结不解,是外感热病过程中邪盛正衰的危重症候。

25、热病遗复

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

26、肺之令人咳,何也。

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27、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咳嗽虽然是肺受邪后的病理表现,但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肺为脏之长,心之盖,受百脉之朝会,其他脏腑发生病变皆可波及于肺,导致肺气上逆而为咳。

28、痹证分类。

○1病因: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

②受邪季节:以冬遇此者为骨痹,春为筋痹,夏为脉痹,至阴为肌痹,秋为皮痹。统称为五体痹。

③受邪部位:五体痹,五脏痹,六腑痹。

29痹证与营卫二气的关系。

逆其气则病,顺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也

若营卫二气功能正常,风寒湿邪不易侵袭,则不会发生痹证。若营卫二气运行失常或虚衰,风寒湿邪乘虚内袭,则可发为痹证。

30、治痿独取阳明。

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闰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谿谷,于阳明合于宗筋也。阳明揔宗筋之气,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又络于督脉。

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31、痿证的治疗。

○1治痿独取阳明;

②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

③各以其时受月。

脉要精微

1、夫脉者血之府也。

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心烦,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带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

2、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

3、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4、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为肝病,但弦无胃曰死。

5、胃之大络,名曰虚里。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6、四易:形气相得,色泽以浮,脉弱以滑,脉从四时。

四难:形气相失,色夭不泽,脉实以坚,脉逆四时。

7、治病原则:①治病之道,气内为宝;②守数据治,无失俞理。

8、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

9、真脏脉:是脉无胃气而真脏之气独见的脉象。

10、诊法常以平旦

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病人经过一夜的休息,尚未劳作和进食,机体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没有受到除疾病外其他因素的干扰,望闻问切所诊查出的病理之象均为病气所致,因而能如实反映脏腑经脉气血的盛衰状况,故此时有利于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

临床意义为,诊查疾病时应尽可能排除非疾病因素的干扰,以获取较为准确的病情资料,有利于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

11、五实五虚。

五实:脉实,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暓。

五虚: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

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可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

12、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①气口,指腕部桡骨内侧脉动之处,切脉的位置,又称脉口。

②气口属手太阴肺经,肺朝百脉,通过对其脉动的触摸感觉,能诊查全身经脉及其所属脏腑的精气盛衰。

异法方宜

1、五方之域

东方,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疮,其治宜砭石。

西方,其民华实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

北方,其民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

南方,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

中央,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

2、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虚证因其衰而彰之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气虚宜掣引之

病情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因其轻而扬之其高者,因而越之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

实证其实者,散而泻之其下者,引而竭之

中满者,泻之于内

因其重而减之血实宜决之

其栗悍者,按而收之

3、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

4、神不使

原因: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

机理:精气弛坏,营泣卫除;

表现:形弊血尽。

5、病为本,工为标:患者的神机为本,医工的治疗措施和方法为标。

6、治病标本原则:

①先治本病;

②病有中满,前后不通者,其为本则治本,其为标则治标;

③急则治其本,缓则治其标;

④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7、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8、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

9、因其轻而扬之:病邪浅轻的病证,当用质轻而升散的药剂或方法治疗,以驱邪外出。

10、因其重而减之:病情深重者,应逐步攻减邪气。

11、其高者,因而越之:病位高,邪在上焦时,应因势利导,运用升散、涌吐的方药治之。

12、中满者,泻之于内:对中焦胀满的病证,以消导的方药,是积滞消除于内。

13、神不使:神机衰败,不能使针灸、药物发挥治疗作用。

14、形弊血尽:形体败坏,血气竭尽。

15、治反为逆,治得为从:治疗违反阴阳、逆从、标本之理,则为治之逆:符合阴阳、逆从、标本之理,则为治之顺。

16、客气:新感外邪,外邪在身犹客之则舍,故曰客气。

17、同气:同为固,人体内既有的邪气。

18、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病证轻浅者,标本兼治;病证急重者,标本单独施治,或治标,或治本,以求治之精专,增强疗效。

19、微者逆之:病势轻浅,病情单纯,疾病表象与病机一致,逆其病象而治。

20、甚者从之:病势急,病情深重,复杂,疾病表象与病机不完全一致,顺从与疾病不一致的表象治疗。

21、逆者正治:以寒治热,以热治寒,逆其病者,谓之正治。

22、从者反治:以寒治寒,以热治热,从其病者,谓之反治。

23、九针:古代用以治病的针具。

24、灸焫:用艾火烧灼,或火针、火罐治病的方法。

25、食胕:以经过发酵制成的鱼肉、豉酱之类的食物为主食。

26、挛痹:筋脉拘挛,骨节麻痹疼痛类疾病。

心得体会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500字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500字 《内经》是一本非常了不起的著作,当中论及的许多医学观点是中医学的菁华所在。相信你读完内经之后获益良多。接下来小编分享关于内经心得500字,希望大家喜欢。 读《黄帝内经》实修入门心得体会 参加了辛庄师范行益老师的《黄帝内经》实修入门课程,七天的学习生活,开启了我对生命认知的大门。 从辟谷入手,用七天的时间,在身体上断掉了习以为常的一日三餐,转而用站桩、打坐,满腹经纶读经、刻石呼吸法等等种种方式,为身体疏通和补气。腹腔清理,净化全身,启动了原来对它一无所知的生命的另一套系统,改变了我原以为的辟谷是通过饿肚子来挑战人体生理极限和提升意志力的一系列想法。全程辟谷下来,身体清净,头脑也变得清明。 在心理上,辟谷打破了对断食的恐惧和对食物的依赖,原来生命还可以有如此多样如此广阔的可能性,对自己从前的认知感到十分浅薄和幼稚!从我当然知道、到我可能不知道、我知道的可能不是真相再到我真的不知道,这种广袤无垠的开阔性,只需觉察到一点点,即可帮助我改变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困惑,我执一放,生活和谐,心灯一明,无明即破。 从精神上,辟谷带领我从更高一层的维度上了知,种种贪嗔痴,都是因为自己需要的不多,而想要的太多,抬头环顾自己的四周自省,

我竟然拥有这么多,我想要的一点点,上天以十倍百倍的回报赐予了我,苦难和幸福,都是生命带给我的功课和礼物,心中被感恩充满,喜悦涌动。 真心真诚的面对生命本身,认认真真做人,老老实实生活! 黄帝内经读后心得 经过了半年的大量阅读《黄帝内经》,老师终于给我们解经了,当解完一段以后,每个人都站起来发言,而我也深有体会。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两汉年间,在内容上主要以黄帝与岐伯、雷公等人的对话形式展开。下面我来解一小段给大家看,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呀,大都能活过100岁,而且动作灵活没有衰老的迹象。现在的人,年龄到了50岁上下就动作迟缓有了衰老的迹象,这是什么原因呢?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们大都懂得养生之道,能够效法天地间的阴阳变化来调节自己,饮食有规律,不过分操劳,所以能活到100岁。现在的人就不同了,他们拼命地喝酒,任意地妄为,过份地生气,贪图享乐,起居没有规律,所以到了50岁左右就衰老了。写到这里让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有一个人从小很努力用功读书,事业一番风顺,而且从不做坏事,是一个好人,可他也只活到了65岁。他死后很不服气于是去问上帝,上帝帮他一查原来他能活到102岁,那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他平时的时候不注意调养自己,饭不好好吃,觉不好好睡,很容易生病,所以到了晚年就没有长寿,但如果他从小就保养自己的话,那他就能活过百岁。其实自己

黄帝内经:五脏、五行、五情、五色、五味、五季养生论

黄帝内经:五脏、五行、五情、五色、五味、五 季养生论 文章来源网络 黄帝内经脏腑五色、五味、五脏、五官、五行对应表 五色与四性是祖国中医药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的颜色分别对不同的脏腑器官有所补益,均衡摄取才是真正治病、防病、保健、养生。中医认为五行对应养体内的器官,木为肝,火为心,土为脾,水为肾,

就保健治疗而言,五色《即青(绿)、赤、黄、白、黑》的药材及食物分别对应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因此对人体的五脏有不同的滋补作用。 青色对应五行为木,入肝能增强脏腑之气。肝为解毒的器官所以青色食物有清肝解毒的作用。 赤色对应五行为火,入心能增强心脏之气,提高人体组织中细胞的活性,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预防流感及各种病毒的入侵,有清血、补血、通血的功效。 黄色对应五行为土,入脾,能增强脾脏之气,促进和调节新陈代谢,提高脾脏功能的抗病能力。 白色对应五行为金,入肺,可增强肺腑之气,提高肺腑器官抗病毒能力,止咳化痰,治虚劳咳血。 黑色对应五行为水,入肾,能增强肾脏之气,治阳痿遗精,腰腺酸病,补亏损及久病不复者。可保健、养颜、抗衰、防癌,对生殖排尿系统大有好处。 一、五行 1、五行学说来源 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所在,是指木(生长、生法、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五种物质的运动。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

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2、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二、五行与五脏 传统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所以要说中医养生就不得不说五脏之间内在的联系和相互滋生的关系。 木→火→土→金→水 肝→心→脾→肺→肾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 《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的地位非常独特,它是一本以圣王命名的书。这就意味着生命之学在我国古代文化当中,被认为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和大慈悲。 说到生命活力,我们经常会用这样的一些词汇:魄力,精神,胆识,意志,聪明等,这些都是代表我们生命活力的词,代表我们领导力的词。 什么叫魄力?在中医里,魄是肺的神,肺的神明。所谓'神'又是什么意思呢?神是精足了以后的外现。所以'魄'是肺气足的体现。而魄力的'力'就关系到我们的另一个脏器——肾。在中医看来,我们的力量都来源于腰,都来源于肾。所以,'有魄力'指的是肺和肾两个脏器的精气非常充足,所以做事才能气壮山河,才能够出大手笔。而肺和肾这两个脏器在中医里又居于先天的范畴,关涉到我们的本能,所以我们说的魄力是学不来的,它是我们身体当中的本能的一种外现。如果你魄力不够,只能说明你先天肺气不足,肾精不足。 在中国,许多人对中医常识都有一种耳熟能详的感觉。比如说老百姓并不懂医学,但是他们每天都在运用一些医学方面的知识。用古话说,这叫做'日用而不知',就是天天在用,却不知其中道理,介绍两个例子。 我们中国人练功的时候,我们打大自然太极时,第一个动作通常是'两腿分开,与肩同宽'。那么先伸左脚和先伸右脚有没有不同?中医认为,左肝右肺,左边为肝气,右边为肺气。左边为肝,主血。所

以一定是先伸左脚,先开血脉。因为血的'运行比气的运行要慢,这样气血才能平衡。为什么还要'两脚与肩同宽'?就是要打开大腿内侧的三条阴经,然后脚尖再微微内扣,大腿外侧的三条阳经也就随之开启。如果两边阴阳经没有感觉,这个站立姿势对练功就没有任何意义。 为什么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夏天,我们的阳气全部浮越在体外,身体内部形成了一个寒湿的格局,人体的脾胃是最虚的,消化能力也是最弱的,所以我们在夏天要吃一些姜,古人还有一句话是'上床罗卜,下床姜'。下床姜,就是当人起床以后,可以吃一些姜类的,温热的,宣发的东西,在中医里,生姜经常来入药的,它是助阳的,助生发的。所以可以吃一些姜来使你的阳气更加振奋。 冬天的时候,我们的阳气全部收敛了,身体的内部就形成了一个内热的格局,'上床萝卜'就是指在晚饭时应该多吃萝卜,因为萝卜是顺气的,它能够增强人的消化能力,让人在夜里有一个很好的睡眠。 这些道理,我们是可以从日常生活中领悟到的。所以,日常生活中,只要把这些细节问题都掌握了,身体的很多问题都能解决。这也是《黄帝内经》中所倡导的一种养生之道。简单的说就是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锻炼身体。

《黄帝内经》读后感作文5篇

《黄帝内经》读后感作文5篇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1 #这本书是讲中医养生的。将黄帝内经里的理论,运用到现代人的生活中。天地自然有一定的规律,经络运行也有固定的规律,人们日常的活动需要遵循天地自然的规律,才能让经络正常运行,身体才会健康。有时身体不舒服并不一定需要吃药或打针,而是通过调整日常活动和习惯,顺应了自然规律,就会让身体的自愈力治愈身体。除了这一点之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心情和价值观,保持愉悦的心情,工作生活玩乐都适度,不过度耗费身体的元气,不舍命追求什么,自己能努力到什么程度就什么程度,尽力即可。生活也是要建立在“活给自己看”的基础上,而不是跟别人对比中获得快乐。自己能做到能得到的就是最适合自己的。还有几个简单的食疗方子,和中医养生的误区。是一本很实用的中医养生启蒙书。 看了这本书,我明白了关于自己身体方面的一些问题。比如说,我嘴唇发紫是因为任脉有淤血不通畅;如果要喝茶最适合中国人的是全发酵茶,比如红茶黑茶;精神上如果总是有问题那肯定是源自生理的原因,需要调养身体;吃饭不能吃的过饱因为会耗损精气去消化食物;要想补肾,首先晚上要早睡, 11 点前睡着,需要戒甜食,和吃点有黏性的东西像糯米糕

一类的食物;枸杞是催心火催欲的药,不是补肾补肝的;搓耳朵要从下往上搓,可以补肾。 话说我打算试试里面的食疗方子,一个是姜枣茶, 12 颗枣拇指大的姜切片,煮水常喝,可以暖胃。二是吃点核桃,要吃熟的,去皮的,撒点盐,吃着很香,就能补肾。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2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最早、地位最高的中医巨著、中医养生学之源的国学瑰宝,自古至今,引起了无数人对它的崇拜、深思,但《皇帝内经》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经典,其思想博大精深,泛泛而读,往往只能似是而非。最近,通过对《黄帝内经》的学习,对于其养生思想颇有一些体会。现在,人们生活空气污染、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状态里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很多人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进而引发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现代疾病”,而且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养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何为养生,就是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以推迟衰老、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多种保健方法的综合。 《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养生学之源,可见受推崇程度非同一般,其提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就是说上等的医生不是去治疗已经得了的病,而要在没有得病之前,就让它不得病。对于未病先防,《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读书笔记60字大全

读书笔记60字大全 【篇一: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写在《读书笔记》前面的话 结论是:不读书无以知世界,死读书确要误家国。 读易富贤《大国空巢》所得 ——关于计划生育的反思与批判 一、计划生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尔萨斯《人口论》,马论的要点是:1、世界人口是成指数级的增长; 2、粮食的增长是线性的; 结论:以线性增长的粮食不足以养活以指数级增长的人口,人口的 增长是导致人类灭亡的主要原因。 以此为理论基础,很多贫穷的国家面对着迅速鼓胀的人口压力,都 选择了计划生育,以印度为例:在七十年代它在美国和世界组织的 压力下,对贫民作了八百万人的绝育手术,其绝育盛况跟中国的计 划生育可等量齐观。 近观世界近二百年生育的增减曲线,就会发现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情 况就发生了巨烈的变化,也就是不管这个国家意识形态如何,国家 的制度与性质如何,也不管这个国家是发达国家还是第三世界国家,更不管这个国家是否实行绝育政策,它们的出生率都急剧下降啦, 例证一:孟加拉国的人口是全世界非常奇葩的密集,达到每平方英 里2000人,人口相当于俄罗斯,可国土面积不足美国的一个州大, 就是在一九五五年的统计中,每个孟加拉国的妇女平均生育是6.7人。到二十世纪的今天,平均每个妇女生育不到2.9人啦。例证二:印度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每妇女平均生育6个人,而在本世纪的今天就 变成每妇女平均生育2.1人啦。 近二百年人口增减情况: 1804年:全世界人口达10亿; 1927年:人类经历了一百二十三年,世界人口达到20亿; 1957年:又经历了二十年,世界人口达到30亿; 由1957年起只用了十几年时间,世界人口就过到60亿; 这个时候人们惊呼世界人口将很快爆满,人类会在不久达到200个亿,可是当世界人口到了60亿后,生育的曲线就下降啦,当世界人 口从60亿达到70个亿时,却花了二十年时间,人们才认识到人类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 《黄帝内经》是一本中药医药名书,其中有数百种古代一直沿用到今日的医术供后人学习,就是必须要维持人与自然规律的协调统一。下面小雅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与参考。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以经命名的三大奇书《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之一。这三部奇书不仅代表着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代表着古人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与此同时,《黄帝内经》也是中国传统 �0�7�0�1四大经典著作《神农本草》、《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较早的医学典籍。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不仅应该密切关注这些古书中千古流芳的内容,更肩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断去继承古人的优点、弥补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不足、赋予他们崭新的生命力,使得他们不断跟上人类社会科学发展的脚步,继续让他们为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不断发挥出应有的源头作用。 有道是:百善孝为先。 古人云:为人子而不读医书,犹为不孝也。

因此,身为一名有知识、有修养的现代人,无论是为了我们父母的身体健康还是为了自己乃至子孙后代,人人都有必要重新去学习并领悟人类先祖著医书的宗旨,正确看待他们学医、重孝之目的,全面了解《黄帝内经》能给世人带来的人生启示。 据网上相关资料介绍: 第一、从《黄帝内经》现有的内容看,《黄帝内经》是托名传说中的人文始祖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等人的论医之书,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分九卷、81篇,共80多万字。 1、《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针经》传本佚文与古本《灵枢》传本佚文基本相同,说明为一共同的祖本,但与南宋史崧发现的《灵枢》传本(即现存《灵枢》传本)则不尽相同。史载北宋有高丽献《针经》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至南宋初期,《灵枢》和《针经》各种传本均失传。绍兴二十五年(1155),史崧将其家藏《灵枢》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附加音释,镂版刊行。至此,《灵枢》传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种传本,而一再印行,流传至今。 2、《素问》,在汉魂、六朝、隋唐各代皆有不同传本。为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王焘等在其著作中所引用。主要有:(1)齐梁间(公元6世纪)全元起注本,是最早的注本,但当时其中的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的地位非常独特,它是一本以圣王命名的书。这就意味着生命之学在我国古代文化当中,被认为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和大慈悲。 说到生命活力,我们经常会用这样的一些词汇:魄力,精神,胆识,意志,聪明等,这些都是代表我们生命活力的词,代表我们领导力的词。 什么叫魄力?在中医里,魄是肺的神,肺的神明。所谓"神"又是什么意思呢?神是精足了以后的外现。所以"魄"是肺气足的体现。而魄力的"力"就关系到我们的另一个脏器——肾。在中医看来,我们的力量都来源于腰,都来源于肾。所以,"有魄力"指的是肺和肾两个脏器的精气非常充足,所以做事才能气壮山河,才能够出大手笔。而肺和肾这两个脏器在中医里又居于先天的范畴,关涉到我们的本能,所以我们说的魄力是学不来的,它是我们身体当中的本能的一种外现。如果你魄力不够,只能说明你先天肺气不足,肾精不足。 在中国,许多人对中医常识都有一种耳熟能详的感觉。比如说老百姓并不懂医学,但是他们每天都在运用一些医学方面的知识。用古话说,这叫做"日用而不知",就是天天在用,却不知其中道理,介绍两个例子。 我们中国人练功的时候,我们打大自然太极时,第一个动作通常是"两腿分开,与肩同宽".那么先伸左脚和先伸右

脚有没有不同?中医认为,左肝右肺,左边为肝气,右边为肺气。左边为肝,主血。所以一定是先伸左脚,先开血脉。因为血的运行比气的运行要慢,这样气血才能平衡。为什么还要"两脚与肩同宽"?就是要打开大腿内侧的三条阴经,然后脚尖再微微内扣,大腿外侧的三条阳经也就随之开启。如果两边阴阳经没有感觉,这个站立姿势对练功就没有任何意义。 为什么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夏天,我们的阳气全部浮越在体外,身体内部形成了一个寒湿的格局,人体的脾胃是最虚的,消化能力也是最弱的,所以我们在夏天要吃一些姜,古人还有一句话是"上床罗卜,下床姜".下床姜,就是当人起床以后,可以吃一些姜类的,温热的,宣发的东西,在中医里,生姜经常来入药的,它是助阳的,助生发的。所以可以吃一些姜来使你的阳气更加振奋。 冬天的时候,我们的阳气全部收敛了,身体的内部就形成了一个内热的格局,"上床萝卜"就是指在晚饭时应该多吃萝卜,因为萝卜是顺气的,它能够增强人的消化能力,让人在夜里有一个很好的睡眠。 这些道理,我们是可以从日常生活中领悟到的。所以,日常生活中,只要把这些细节问题都掌握了,身体的很多问题都能解决。这也是《黄帝内经》中所倡导的一种养生之道。简单的说就是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锻炼身体。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1000字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1000字 《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1 今日阅读中医传世名著《黄帝内经》,对人之所以生病和短寿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尤其对自己的病损和短寿忧心忡忡: 一、现代人眼界太宽了,见的太多了,这是短寿的原因之一。俗话说,眼不见心不烦,但你见识有那么多,因此你的烦心事肯定就多,肯定就会影响你的情志、心态,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样?你是不是看见啥好吃的就想吃、看见啥好喝的就想喝,看见啥好穿的就想穿,看见啥好玩的就想玩,看见啥挣钱就想挣,看见有啥好事儿就想占一份儿,看见哪美女都想多看一眼,看见谁家孩子考上北大清华都艳羡?自己的信仰自己怀疑了,自己的风俗习惯自己推倒了,自己的德行修养自己丢弃了,自己的守持自己放松了…… 二、现代人的腿太长了,社会关系太复杂了,这是短寿的原因之二。俗话说,常过河必有一湿脚,但你天天东西南北到处窜,你经受的自然考验和你遭遇伤害的几率会少下来吗?关键是,你的腿有多长,你的社会关系就会多复杂。社会关系复杂了,你的琐琐碎碎、丝丝嚷嚷、恩恩怨怨、爱恨情仇自然就少不了,少不了的结果,就是你纠结难缠、劳心伤神、生气上火,最后急急如律令,仓皇把自己送给马克思。 三、现代人吃的太滥了,五脏六腑负担太重了,这是短寿的原因之三。俗话说,病从口入。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但拿一些站的高看的远的人的话来说,现在还有什么是人不敢吃的?各种各样

的肉,各种各样的菜,各种各样的奶,各种各样的小吃、零食,还有各种各样的调味料、添加剂、防腐剂……还有我很无能为力的就是现代人都好吃各种各样的药,谁要是不懂几样药,不知道几个偏方、秘方好像就会被看不起。更吓人的是,现代社会人人都是医生,这是很要命的。你现在敢在朋友圈里说你不舒服?嘿,马上就有好多好多关心你的人给出各种各样的方子。 四、现代人住的太好了,高楼大厦不沾地,这是短寿的原因之四。俗话说,人是土造的。我们经常要求别人接地气,不是叫你买一袋面送给群众,而是叫你到群众生活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和群众聊聊土地的那些事儿。拆迁难,群众刁?不是的,群众是真不想上楼,群众是真离不开生他养他的土地,你们真的懂吗?高楼大厦阻断了人与大地母亲的亲密接触,阻断了三里五村那份邻里亲情,阻断了人们与大自然的沟通交流……高楼大厦有什么好?活动少了、见阳光少了、辐射多了、压抑抑郁多了…… 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净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因此,人们就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因而调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人们无论吃什麽食物都觉得甘美,随便穿什麽衣服也都感到满意,大家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大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大家守持自己的礼节操守,简单地活着,愉快地生活,随世俗处事,糊涂地处世,所以这些人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读《黄帝内经》有感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成书于大约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其医学理论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81篇和《灵枢》81篇,各9卷。它分别从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等方面,结合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概括和认识。迄今在诊治学上仍具有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把人的形体和精神看作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认为人的形体病变可以影响精神,精神的状况又可以影响形体的病变,同时人体又是与外界环境(自然、社会)紧密相连的;人体必须与外界环境取得平衡,按照自然界的变化来调节饮食起居和精神活动,前者为“形神合一”观,后者则为“天人相应”观,二者充分反映了《黄帝内经》中的“整体恒动观”,是其所主张的两个基本观点。 “形神合一”观,形神问题即身心关系问题。《黄帝内经》一方面认为形为神之本。“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即神必须依附于形体才能存在,且其功能也只有在身体健康时才能正常发挥,这是符合唯物主义思想的。另一方面认为神为形之主。神本于形,同时也反作用于形。“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说明“神”可以直接影响“形”,决定“形”的存亡。正因为神为形之主,所以神在病因、治疗、防病、养生方面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心怵惕思虑,则伤神,伤神则恐惧自失,破胴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心困恐惧和思虑太过而伤及所藏之神,神伤则会时时恐惧,不能自主,久而大肉削瘦,毛皮憔悴,气色枯天,死亡在冬季。《黄帝内经》中提到的“神”,一般指精神活动,是“心”的功能,主宰着整个人体

中医名著黄帝内经读后感800字

中医名著黄帝内经读后感800字 《黄帝内经》流传千百年,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经典,它的医学价值和哲学价值正在不断被后人挖掘中。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医黄帝内经名著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医名著黄帝内经读后感1 读书妙处无穷,书香熏染人生。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可以滋润心灵,开启心智,由琐碎杂乱的现实提升到一个较为超然的境界,一切日常引为大事的焦虑、烦忧、气恼、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牵扯在内的扰攘纷争,瞬间云消雾散。最近,开始读《黄帝内径》这本书,主要是关注身体的健康,而真正读进去后,才发现这本是不仅仅是对身体有意义,在一些生活方式和精神层面,又兼容了传统文化的一些“中和之气”,达到养身修心的目的。 《黄帝内经》这本书家喻户晓,它作为一部国学经典不仅仅是医学生应该好好研究,它在养生方面也给我们很多启示,它指导我们如何才能顺应自然,以达到健康和谐的状态。《黄帝内经》给我印象最深启示最多的就是它的前几篇,如《上古天真论》《四

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这几篇论述都在养生的原则和总纲上做了精当的论述,其中一些理念极具现实意义,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夫阴阳者,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论,故修养必谨先之。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字,但其中蕴含的养生之道确实可以让人受益无穷的。 很早就听过“天人合一”的理论,原来觉着很飘渺甚至有些故弄玄虚,在读过《黄帝内经》之后发现,人体就是法效天地生成的,只有真的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才能“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首先我觉得自己的作息习惯不仅没有类天地之道,相反,还有悖天地之道,既然要“法于阴阳”那一定得做到日出我起,日落我息。但实际情况是晚上熬夜熬到好久才睡,上午很晚才起床,这样时间久了就会发现气虚无力。我个人身体一向还是很好的,体质不错,因此我一向不注重这些,认为这些离我还很远,老了再养生也不迟。在读完此书后我发现养生要从现在做起,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大到情志,小到作息习惯,更要注重自己情绪的调节。 另外现在正值春季,平时也没注意什么,在看过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后,知道春天气机是生发、条达、舒畅的,因此内心也应该是这样的。纵观《黄帝内经》,它不是一时一家之作,融合了几代人的心血,它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这一点是毋庸

读《黄帝内经》心得体会

读《黄帝内经》心得体会 黄帝内经成编於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黄帝内经》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指导诊断与治疗;把阴阳的对立统一看成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人体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就会生病,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对人体及疾病的影响及疾病的预防,反对迷信鬼神,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国医学,养生学,生命科学发展到理论总结阶段。被誉为中国奉献给世界的三大奇书。 读了《黄帝内经》是什么意思呢内经,不少人认为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实际上《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健康,比如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这就可以引出《黄帝内经》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 《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意思是说,假如一个人的肝脏出了问题,

不要指盲目的治疗肝脏,还要从其他未生病的脏器着手。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心属火,木生火。所以也要从肾脏和心脏上着手治疗。 而“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意思是说,假设一个公司的管理模式上出了问题,造成了混乱。不要指盲目的解决当前的混乱,而要从造成混乱的原因,和混乱将会导致的后果着手。简单的说,就是把前头和后面两端解决,中间的那段麻烦也就不存在了。 上医医国,中医医心,下医医人。黄帝内经作为一部医药经典,其中的许多地方都谈到心理管理。值得思想,对今天的企业也有实际的参考作用。 “有多大本事,就有多大脾气”、“人才顶用不好用,庸才好用不顶用”,这是人们经常说的口头禅。这两句话分解的看的话,最后都涉及在工资待遇基础上的心理管理。心理管理好,有脾气他也不发,顶用也能好用。 《黄帝内经》中说:“古之治病,唯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祝由这个人是中国最早的心理医生,有些病,吃药不能治,打针不能治,一番谈话就OK了,病人立即从床上鲤鱼打挺蹦起来,该干啥干啥了。书中还举例说明,说《玫乘七发》中讲,楚国有个太子,病的差不多了,吃药没用,打针没有用,结果有个叫吴客的人一席话,太子听完立刻“霍然病已”。这其实就是心理管理的作用。 正面的案例带给企业的启示是: 第一要及时掌握和了解员工心理,强化沟通。世界上根本没有不

2020《黄帝内经》读书心得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直至今天,其影响依然深远。下面是整理的《黄帝内经》读书心得,欢迎阅读参考。 进入中医药大学两年多了,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基础,之後还读过与专业相关的玉龙赋、标幽赋等,但就是不曾正式拜读过黄帝内经,却又总能在讲学中获知一言半语,且这些引用对所对应的病症总是描述得恰到好处,这就挠的我心痒痒的。不禁想:黄帝内经会是怎样的奇书呢? 怀着这样的心理,我翻开了黄帝内经素问。简单看过注家对黄帝内经的介绍,就开始进入正篇。 素问不愧是经典言论,一开始就道出了"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的问题,并提出了养生的原则和方法: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又常,不妄作劳……可谓是一针见血,但这不是它最厉害的,最难得的就是找到了生命与自然的联系,并用非常通俗却又变化无穷的阴阳反映其规律。古人以阴阳论道,可敬可叹。 我认为,黄帝内经的伟大不在于理论,而在于提出理论前长期的观察探究。比如,"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的阐述就是对人体生长发育成熟衰老的概括,还有四季虚邪与脏器的对应,等等,无不体现了黄帝内经非常扎实的观察验证基础。这种发现问题,观察矛盾,寻找规律的探究精神正是每个医者所需要继承的。 很多外行人认为黄帝内经太老了,已经跟不上新时代要求了。但黄帝内经的思想偏偏是超前的,其中提出的养生之道还被到处引用,被奉为圭臬。而且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治疗思想不知又比西方预防观念早提出了多少年,而且至今仍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之所以我们常称其为经典,正是其中的很多话都是不刊之论。 黄帝内经之所以是中医学,甚至是所有医学的必读书,并不是说它囊括了所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而且它也做不到,真正值得借鉴的就是其中对人体五脏六腑、经络等做出了基础论述,正所谓名不正啧言不顺,要论治,就要辨证,要辨证,就要审症求因。有因才有果,正是黄帝内经给出了因,才会有中华医学这个果。在五脏生成篇、五脏别论篇等篇里,黄帝内经记述了五脏六腑的基本特点;在三部九候篇、玉机真脏论篇等篇中,黄帝内经论述了切脉的部位与方法,脉象随季节的变化规律等等;更让我惊喜的是,在黄帝内经的宝命全形篇、八正神明篇等篇中找到了当初学习刺法灸法学时的原: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侯已备,後乃存针……这些熟悉的字句让我对黄帝内经更加亲切了。另外,黄帝内经中在脏腑气血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为中心的邪正盛衰理论,合并经络,阐述热病、咳、痹、痿、厥等疾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以减轻百姓遭受病厄之苦。 要说黄帝内经的特点,我第一个想到的词就是"变化",举个例子,在咳论篇中的一个问题:肺之令人咳何也?而回答是: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从中,我认识到即使是一个症,也是无穷变化的,更何况治疗方法呢?黄帝内经的思想很博大,能包容,在异法方宜论篇中说到,一病而治各不同,地势使然也。东方之砭石,西方之毒药,北方之灸焫,南方之九针,之导引按蹻,雑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也。 而黄帝内经之灵枢,别名针经,大多是针灸经脉腧穴的理论,在经络腧穴学的程的学习

黄帝内经-五脏-春夏秋冬顺其自然养生

《黄帝内经养生的智慧》 黄帝内经-春夏秋天顺其自然养生智慧 1,简介黄帝内经 2,古人如何顺其四季自然 3,现代人起居思考 4,春夏秋天养生智慧 春风、夏暑、长夏湿、秋燥、冬寒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很少人会去了解和认识我们中国先人们留给我们的知识财富(古籍)。当今中国受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许多人都认为西方文化是高雅的,难道只有不断的学习西方文化与科技才能生活的更美好?其实不然。今日契机走近黄帝内经:把自己放到天地自然里,把人自然化、自然人化,把地球人化、人地球化,经典国学+养生结合,体验易经哲学思想和中医人体健康。 大家会觉得黄帝内经难懂,老师告诉我:不要担心自己太年轻读不懂,只要懂生活,注重思考人生,有修为学识能读懂,内经天人合一的自然思想。 ① 《黄帝内经》相传为黄帝所作,中国远古时期黄帝轩辕氏,人文初祖, 轩辕,5000前出生在中华大地西北黄土高原 是农历三月初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今年4月9、蛰伏一冬的各种动物又恢复了活力,该有所活动了。龙抬头了,意味着龙也行动起来了,要履行它降雨的职责了。土色为黄,故称作黄帝《黄帝内经》的“经”是指经验、终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或宣扬宗教教义的著作“经”是经典的意思。儒家经典如《易经》《书经》《诗经》佛家经典如《心经》《金刚经》而“内经”,不少人认为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但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健康,比如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中国最著名、最古老的中医典籍之一,也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奇异之书。非一人一时之作。 它不像西医书籍那样总在解析生理、病理等专业词汇,它帮助我们认知日常事物中的玄妙真切的智慧,本次分享为大家都觉得很熟悉的东西南北、春夏秋冬.《黄帝内经》中有一篇《四气调神大论》讲述的就是顺其自然四季。下面让小秋来为大家一起解读下《黄帝内经》中古人四季智慧。 ② 天地万物的变化都围绕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节奏进行。人是地球的孩子,饮食、起居也必然遵循这个节奏来变化。我们通常都知道一个“养”,即“养生”。其实,在内经里,应该是四个“养”,即:养生、养长(ZHANG)、养收、养藏。这四养对应着春夏秋冬四季。养生可不能单打一哟,要全面理解黄帝内经,四养都要重视啊, 了解一年四季的特点: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合理安排饮食:春季宜补温养生;夏季宜清热防暑;秋季宜生津防燥;冬季宜补温去寒,如此才能真正达到目的。3 4、5月份属于春天,6、7、8属于夏天,9、10、11属于秋天,12、1、2属于冬天。3月10日立春,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万事万物中都包含阴阳的特性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也要养生、养长(zhang使生长壮盛)、养收、养藏 以二十四气中安装农历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为四季的起止,而以二分二至为四仲(见四季的划分今年立春2.4农历腊月 春天树木发芽新生、生长,所以春天可以用木字来概括,春属木。 夏天特别炎热,我们总是说,太阳真大呀,火球当头,所以夏属火。 脾主运化,统血,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运不健,则面色萎扉,易长斑,脾主肌肉,其华在唇,脾气虚少则全身无力,口唇干裂 秋天总是一片金灿灿世界,形容秋天总是用金秋十月来形容,所以秋属金。 冬天会下很多雪,雪是水凝结成的,天气也很冷,跟夏天相反,又联想到水火不相容这一句,所以水可以用来衬照冬天,冬属水(也可用其它字来代替水,但是水字较符合我们的固有印象和思维习惯)。 ③现代人越来越能吃,越来越能睡? 没有节制吃自助餐,晚上不睡白天不起—皆因欲望所至 吃:食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忤逆了它的本性做出的食品就叫垃圾食品。(现代生活中油炸、罐头类、腌制、奶油制品、方便面、烧烤、冷冻甜点等会刺激人的味蕾但是属于低维生素、低矿物质为垃圾食品) 1、脾气暴躁:当人们专注在做某件事情时,若因为意外的干扰而被打断,会产生负面情绪;若睡眠不足,这种负面情绪更会被放大。 2、头痛:科学家至今仍无法找出背后的原因,不过有36~58%睡眠不足的人,醒来时会出现头痛的症状。 3、学习能力降低:短期记忆是决定学习成效的重要关键,睡眠不足的人,短期记忆能力会减弱,也影响了学习效果。 4、体重增加:睡眠不足的人,体内荷尔蒙会失衡,

黄帝内经读后感1500字

黄帝内经读后感1500字 黄帝内经读后感 进入中医药大学两年多了,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基础,之後还读过与专业相关的玉龙赋、标幽赋等,但就是不曾正式拜读过黄帝内经,却又总能在讲学中获知一言半语,且这些引用对所对应的病症总是描述得恰到好处,这就挠的我心痒痒的。不禁想:黄帝内经会是怎样的奇书呢? 怀着这样的心理,我翻开了黄帝内经素问。简单看过注家对黄帝内经的介绍,就开始进入正篇。 素问不愧是经典言论,一开始就道出了”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的问题,并提出了养生的原则和方法: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又常,不妄作劳……可谓是一针见血,但这不是它最厉害的,最难得的就是找到了生命与自然的联系,并用非常通俗却

又变化无穷的阴阳来反映其规律。古人以阴阳论道,可敬可叹。 我认为,黄帝内经的伟大不在于理论,而在于提出理论前长期的观察探究。比如,”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的阐述就是对人体生长发育成熟衰老的概括,还有四季虚邪与脏器的对应,等等,无不体现了黄帝内经非常扎实的观察验证基础。这种发现问题,观察矛盾,寻找规律的探究精神正是每个医者所需要继承的。 很多外行人认为黄帝内经太老了,已经跟不上新时代要求了。但黄帝内经的思想偏偏是超前的,其中提出的养生之道还被到处引用,被奉为圭臬。而且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治疗思想不知又比西方预防观念早提出了多少年,而且至今仍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之所以我们常称其为经典,正是其中的很多话都是不刊之论。 黄帝内经之所以是中医学,甚至是所有医学的必读书,并不是说它囊括了

所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而且它也做不到,真正值得借鉴的就是其中对人体五脏六腑、经络等做出了基础论述,正所谓名不正啧言不顺,要论治,就要辨证,要辨证,就要审症求因。有因才有果,正是黄帝内经给出了因,才会有中华医学这个果。在五脏生成篇、五脏别论篇等篇章里,黄帝内经记述了五脏六腑的基本特点;在三部九候篇、玉机真脏论篇等篇章中,黄帝内经论述了切脉的部位与方法,脉象随季节的变化规律等等;更让我惊喜的是,在黄帝内经的宝命全形篇、八正神明篇等篇章中找到了当初学习刺法灸法学时的原文: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侯已备,後乃存针……这些熟悉的字句让我对黄帝内经更加亲切了。另外,黄帝内经中在脏腑气血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为中心的邪正盛衰理论,合并经络,来阐述热病、咳、痹、痿、厥等疾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以减轻百姓遭受病厄之苦。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精华篇】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精华篇】 第一章伊甸园 这本书是梦和智慧的世界,它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以及对人生终极意义追求,同时也映射了个人生命的短暂和来不及珍惜与伤感。 首篇---伊甸园,直面你是谁!你从何处来!无从回答的拷问,让我也陷入思索!我思故我在?我存在吗?还是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多年以后归于湮灭,曾经渺小的我,又存于何处呢?前天有人说过缘起缘灭,终究空无,我异常不愉,终究想有点价值的存在过,好比雁过留声,人过留痕,该留哪种声音?哪种印痕?回望30多年过去了,几乎都泡在西湖里,沉浸在西湖龙井的茶味里,早已是井底之蛙。2021年我该去看看这个真实的世界了,要像苏菲那样抱着好奇的心去探索一下我自己,去发掘吧一下我还有那些潜能,重新认识,重新出发! 第二章魔术师的礼帽 我没水平写《苏菲的世界》的感悟,要回到苏菲的的世界哪个单纯的年纪,想象着她对世界和宇宙那困惑般的眼神,着实是困难的。生活在马克思毛泽东的哲学体系里,正确与否的评断本身已经支离破碎了,何况对西方哲学更是一知半解。半百的人生,与芸芸众生的凡人一般,在梦想和现实来回穿梭,一旦接近现实,梦想如华丽的肥皂泡破灭得很快。思想变成了奢侈品,目前也所剩无几了吧! 今天拜读第二篇《魔术师的礼帽》,才知道我早就被桎梏在狭小的空间里,失去了探索宇宙真相的思维。记得看《星际穿越》时,我曾激动地感觉到与主人公一起走进子五维空间,看见他的小公主满负疑惑但十分坚定的等待着天外星空传输拯救宇宙的奥秘。那段电影情节如迈克杰逊唱的巜颤粟》,激动并震撼。在苏菲看来,宇宙就像是一只被魔术师从帽子里面拉出来的大白兔。大白兔不知到自己是什么,可是却不经意地感染了苏菲要沿着兔子毛皮中的每一根细毛往上爬,才能见到魔术师的真面目,大部分的普通人早就深入兔子的毛皮里层,躺在最舒适安逸的地方享受着面包牛奶,终其一生。到今天为止,如何选择?我与苏菲一样,同样需要哲学的思辨,好奇地往毛尖的方向爬上并亲睹魔术师的真容。有两个结局等着:顶峰的真容只在表相,浩瀚的宇宙还有更多问号去寻求,而那个令我梦随牵绕的魔术师会对苏菲和我展开怎样的面容?另外的结局更悲催,爬

黄帝内经学习心得

附件7 福建省基层老中医药专家师承带徒工作 经典学习心得 带教单位龙岩市第二医院 指导老师孙家敏继承人吴燕芹 起止时间自2016年01月01日至2016年06月30日 著作名称、读书篇数: 黄帝内经 10篇 心得体会(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有分析。可附页) 从《黄帝内经》谈养生与美容! 韶光易逝,不经意间,那些青葱年少,那些多事之秋的中年,当你渐渐老去的时候,是否风韵犹存、容颜依旧?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不只是才华,还有迷人的外表,即或到了耄耋之年,依旧风采不减当年。《黄帝内经》中蕴藏着诸多养生精髓,只是要如何运用呢?就让文中这位花甲之年的老中医告诉你答案吧! 我虽然已是花甲之年,目前还能以饱满的精神面貌完成每天门诊及病房大量的工作,诊治35~40位肝病病人。自觉思维还不糊涂,走路速度也不慢,视力虽差,提笔写字还算流利,皮肤虽有皱纹但不算多,肤色白净而不晦暗,也还没有老年斑。以60多岁的年龄来说,可以算是养生有方、保养得当的人了。因此很多人都十分关注他养生长寿、保养肌肤的方法,希望能够借鉴。其实,他的养生保健观念和做法都是遵循中医的理论,从中医的整体观出发,强调人体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那么,我就结合《黄帝内经》的论述,谈谈我的养生与美容。 一、保持平和心态,热爱生活 我的养生体会是养生先养心。中医特别强调精神、情绪等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健美

的影响,修身养性、保持平和的心态历来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 所谓平和心态,就是要像《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说:“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离于世,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养心的最高境界正如《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所欲,皆得其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这段论述说明,中医认为道德、精神的修养是养生的重要内容。心态平和,道德高尚,精神内守,不追逐名利,不好高骛远,在社会交往中不慕高贵,不鄙卑微,真心诚挚,才能使心安、气顺,脏腑、气血协调平衡,从而身体健康,“年皆百岁”,使形体保持活力,“动作不衰”。 中医强调人与社会环境相适应,追求人与社会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的修身养性的养生观和方法,这是符合当今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审美意识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追求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和不适,审美评价也不仅仅是形体、容貌的外在美,而更重视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更重视人的智慧、品德等内在气质美。没有内在精神上的美,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外在的美。古人说:“只有俗人只看外形,不察精神”,反对“求之以貌,责之以妍”。人只有适应社会,才能保持心神的安定,思维的敏捷,才能融于社会,淡泊名利,平静怡和,处事圆满,从而具有气质之美,并具有人格魅力。 每个人的生活都很难做到一帆风顺。我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也经历了许许多多人生的坎坷、曲折、委屈,甚至是生离死别……但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都能够平静地去面对。因为许多境遇不是我可以选择的,而且无论是鲜花、掌声,还是泪水、痛苦都终将成为过去,所以要正视现实,平静地去面对。现在我生活在日益强大繁荣的祖国,老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