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永州方言的形成

永州方言的形成

永州方言的形成
永州方言的形成

永州市位于湖南省南部,五岭山脉北麓,处于湘桂粤边境。由于地理环境的阻隔,永州以阳明山为界,分为南北两片,南北两片历史上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域,因此南北两片呈现出不同的语音系统,最大的区别是北片声母保留浊音,南片浊声母清化。本文所指的永州方言指阳明山以北历来属于古零陵郡或古永州的地域方言。

现实方言是历史演变的结果,社会的分裂和人民的大规模迁徙造成了方言的分化,考察它的形成年代、演变过程,可以为了解该语言集团的历史文化提供大量可知的证据。笔者不揣浅陋,试从人民迁移、融合的历史角度,对永州方言作一些探讨。一、永州方言的萌芽时期

根据民族史学家王桐龄《中国民族史》和日本人乌居中龙藏《苗族调查报告》的研究,在远古时代,地处中国南方的永州地广人稀,原是一片荒凉之地,仅有部分苗蛮人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1995年,

考古学者在永州道县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稻种,说明在新古器时代永州已有人居住。战国时,“吴起相楚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秦昭王使白起伐楚,略取蛮夷,始置黔中郡”(《后汉书?南蛮传》)。苍梧,指湖南与岭南相交的九疑山。可见,早在战国时,吴起就已经南平百越,完全征服了湖南境内的百越民族,将洞庭到五岭的整个湖南地区都归入楚的版图。当时永州的民族,除了蛮夷土著外,就是外来移入的楚族(实际上是华夏化的苗蛮族)了。春秋战国时代,随着楚国的征服和军事、政治势力在湖南的扩张,楚国南进占有湘资流域,楚人和楚族逐步成为永州境内的主要居民,古楚语扩散到永州,成为永州方言的源头。

秦始皇建立秦朝后,由于政治和经济上的需要,组织了一系列强制性的人口迁移,其中著名的就有蔚屠雎发卒50万戍边。50万士卒分为5军,其中一军守“九嶷”,即今宁远、蓝山、江华等县,秦亡后,这些士卒“与越人杂处”,“其后皆家于越,生长子孙”。汉平南越后,设初郡十七,也各置吏卒以守。公元前217年修建五岭峤道,公元前214年修建灵渠,

这就拉开了中原汉族人民南迁永州地区的序幕。中原人大量来到永州的时间,应该是在西汉末年—东汉期间,

有永州人口数字为证。

据张泽槐《古今永州》记载,永州在秦代以前人口不详。西汉时期,随着零陵郡的建立,开始有了比较准确的人口数字。西汉初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前2年),

零陵郡有21092户、139378人。减去不属于今永州范围的面积和人口,实际仅有88546人,人口密度为2.68人/平方公里,尚属地广人稀。到东汉永和五年(140),零陵郡人口首次突破百万,达到1001578人,减去不属于今永州的地域和人口,实有669658人,比西汉元始二年增加581112人,增长5.56倍,为零陵郡人口增长的第一个高峰。人口密度达到17.6人╱平方公里,为湖南当时四郡(长沙、

武陵、零陵桂阳)人口密度之最。短短一百四十年间,人口增加5—6倍。其原因,据谭其骧(1931)推测,“其事盖促成于莽末更始之世”,“方是时中原大乱,烽烟四起,田园尽芜,千里为墟,百姓皆无以为生,必有南阳、襄阳诸郡之人,南走避于洞庭、沅、湘之间,筚路蓝缕,以启此荒无人居之山林旷土也。故西汉户口,元始为盛,东汉户口,永和为盛,以全国言,永和之户,不加于元始;然以长沙等四郡言,则百四十年间,户增四倍,口加五倍,此非自然滋生所可致,外来之移殖者盖有以致之也。”王育民在《东汉人口考》中考证,西汉时荆州人口最少的零陵郡(今湖南零陵),到东汉永和五年(140)上升最为急遽,

由139376人增至1001578人,增加了6.2倍,人口也由每平方公里2.8人增至18.14人。张国雄(1996)指出,东汉时期各郡国户口较西汉普遍减少,只有38个郡国例外。这38个郡国有15个在黄河中下游,另23个在长江流域和岭南。西汉末年移民的南下是一个关键因素。陶文牛(1993)也认为,西汉末年以来,北方流民南下是东汉江南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

秦汉时期移民由于人数众多,数倍于当地土著,他们带来的北方汉语覆盖、同化了当地楚族的楚语,成为当时永州方言的主体,奠定了现代永州方言最深层的基础,永州方言就此开始萌芽。这一层次是秦朝第一次大移民由北方移民带来的上古汉语,当时流行于永州地区的古楚语因此发展成古湘语。二、永州方言的形成时期

《零陵地区志》和《古今永州》上关于唐宋时期的永州人口记载

永州方言的形成

伍金辉

〔摘

要〕通过对湖南永州境内人口融合、迁徙的历史考察,分析永州方言形成与发展的历程,可知永州方言在秦汉时期萌芽,

在唐宋时期完全形成,进入元明清则受到西南官话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永州方言;移民;形成中图分类号:H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53(2008)03-0017-02

〔作者简介〕伍金辉,女,湖南科技学院中文系(湖南永州,425100)。

文史博览(理论)

2008年3月CultureAndHistoryVision(Theory)Mar.2008

17

不详细,但我们可以从《旧唐书》《全唐文》和有关唐诗中记载的移民流向得知,唐宋时期流向永州的移民不在少数。

“安史之乱”时,江南没有受到多大破坏,社会相对安定,所以北方避兵者继踵南下。如李白《永王东巡歌》云: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吕融《和峡州冯使君题所居》诗亦云:“记得街西邻舍否,投荒南去五千余”。足见安史之乱继西晋永嘉之后,再次掀起了人口南徙的高潮。关中地区的人口避兵南下,“襄邓百姓,两京衣冠,尽投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旧唐书.地理志》中的这一记载表明安史之乱不但的确引起北方人民的南迁,而且移民规模很大,移民迁徙到达洞庭湖以南的湘水流域。广德元年(763年)至大历三年(768年)任道州刺史的元结,初到任“人十无一,户才满千。……二年间,归者万余家”.《唐后期的人口南迁及其影响》(林立平,1983)中记载,天宝元年(742),江南道(含今永州)人口密度从第九位上升到第三位,但仍落后于北方。到元和年间,江南道不仅总户数名列前茅,就每县平均户数而言,人口密度亦居各道之冠。江南成为全国人口数量最多和密度最大的地区,这还是第一次。唐后期南迁人口大部分都渡过长江,江东一带成为他们第一个集中地,有的继续南下至江西、湖南乃至福建、两广各地。从时间上看,自安史之乱直至唐末,黄河中下游的避兵、投荒百姓,或者举族过江,或者村邻儿千家协同南迁,始终络绎不绝。

1126年,南宋又爆发了震惊全国的“靖康之乱”。宋金交恶,深受战争蹂踊的中原百姓无家可归,越过长江,向浙江、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地迁徙。远者至福建、广东等地。这是中国历史上继“永嘉之乱”

“安史之乱”后第三次大的人口南移。刘静(2001)曾经考查南宋初年的人口迁徙情况:

“今河南、河北、山东等省份的流民多迁徙到两浙、安徽、湖北、湖南、江西、两广等地。绍兴三十二年(1162),两浙路人口增长比率为134.23%,淮南路为144.1%,荆湖南路为116.8%,……”

“南迁人口数字超过了两百万。”

唐宋时期的人口南迁使中古时期北方汉语再次对秦汉以来形成的永州地区古湘语发生冲击,由于新移民人数远远超过了土著人数,他们带来的中原时音(《切韵音系》)在永州地区占据了绝对统治的地位,并牢牢地扎下了根,而且对当今永州方言的形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现代永州方言的语音系统在唐宋时期就基本形成了。自此,永州方言就进入了自身内部引起的发展变化和强势方言影响引起的发展变化阶段。

三、永州方言的发展时期

元代以后,自北而南的大规模移民不再出现,永州境内主要有来自江西的少量移民。据《古今永州》记载,永州各县的大姓人家,如唐姓、张姓、陈姓、李姓、蒋姓等,多数都是在元末明初迁入的。曹树基(1995)对湖南人口的由来作出了较为准确的统计和判断:“湖南全省人口中,56%左右是元以前移民后裔;35%左右是元

代及明初移民之后裔;9%左右是明初以后移民之后裔。”明代江西移民在湖南人口中约占45%左右,永州地处偏远,移民比例应该低于这个数字,因此移民语言不会对当地方言引起变化,只能是被当地方言同化。

这一时期对永州方言的影响主要来自西南官话。范俊军(2000)认为,“西南官话在湘南是后来者,最早也在明末以后由西南经桂北进入湘南。”但曾献飞(2005)认为桂林官话的影响只是一个方面的原因,湘南官话的主要来源有:一是到湘南做官的官员。二是驻守湘南的官兵。三是商人。不管来源如何,西南官话对永州方言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永州北部五县的声调逐渐向西南官话常用调形和调值靠近,有的学者甚至将永州方言划为西南官话。

通过对永州地区历史上出现的人口迁移、融合现象的考察,我们初步勾勒出永州方言形成发展的历史轮廓是:秦汉到唐宋末年,来自中原地区的大量移民与永州土著居民不断融合,形成一代代新的土著,随着人口的融合,中原方言与永州土著语言也发生融合,至晚在南宋末年,永州方言基本确定;而由于地理环境的偏僻和封闭,元代以后至明清的北方移民和江西移民对永州方言影响甚微,明清以来新出现的西南官话深刻地改变了永州方言的面貌,使得今日永州方言逐步向西南官话靠近。

〔参考文献〕

[1]李如龙.客家方言与客家的历史文化[J],嘉应大学学报,1998(2).

[2]龙文玉麻荣远.苗语与楚语--兼答夏剑钦同志[J].学术月刊,1983(7).

[3]范晔,后汉书?南蛮传[M].

[4]张泽槐,古今永州[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5]谭其骧,湖南人由来考[J].方志月刊,1931,第6卷第9、10期.

[6]王育民.东汉人口考[J].上海师大学报,1988(3).

[7]张国雄,中国历史上移民的主要流向和分期[J].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2).

[8]陶文牛.东汉永和年间人口的南北分布[J].山西师大学报,1993(2).

[9]零陵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零陵地区志[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10]刘昫编撰,旧唐书.地理志[M],卷39.

[11]颜真卿,元君表墓碑铭,全唐文[M].卷344,

[12]林立平.唐后期的人口南迁及其影响[J],江汉论坛;,1983(9).

[13]刘静.南宋初年的人口迁徙与今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文白异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14]曹树基.湖南人由来新考.历史地理(第九辑)[M],西安,1995.

[15]范俊军,湖南郴州双方言的社会语言学透视[J].长沙:湖南大学学报,2000(3).

[16]曾献飞,湘南官话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5.

TheFormationofYongzhouDialect

WuJin-hui(HunanUniversityofScienceandEngineering,Yongzhou,425100)

Abstract:BasedonthehistoricalanalysisofpopulationintegrationandmigrationinYongzhou,thisthesisdiscussestheoriginanddevelopmentofYongzhoudialect:ItgerminatedinQinandHanDynasties,formedaftertheTangandSongDynasties,andinfluencedbytheSouthwestdialectaftertheMingandQingDynasties.

Keywords:Yongzhoudialect;migrants;formation

(责任编辑:斐然)永州方言的形成

18

论唐山方言的形成及其特点

论唐山方言的形成及其特点 王振全(男,1951年生,副教授,唐山广播电视大学校长)摘要:唐山方言是我国北方方言的重要支脉,它以语音平重、调门坦直、词语诙谐为特征,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近年来,许多作品因使用唐山方言而增加了不少艺术魅力。研究唐山方言的形成及其特点,更好地发挥方言在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是每个语言工作者的责任。 关键词:风格和特点;方言的形成;科学运用 唐山方言作为地方性语言,是我国北方方言的重要支脉,是我国语言大花园中一朵绚丽的花朵,对丰富和发展汉语语汇,繁荣民族文化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 一、唐山方言具有特殊的风格和特点 唐山方言属于汉语北方语系,主要以汉语普通话为基础,但在语音、语调、节奏和一定语法构成上具有自身的特点,根据其发音组词等习惯,脱化出带有地方性的词语和俗语。 首先,唐山方言的发音上声词多被平声词代替。比如:你们想去干啥?普通话一般为ni214 men xiang214 qu51 gan51 sha35,“sha35”的唐山方言却是“sha55”。又比如:“全是你的错”中的“全”字,普通话发音“quan35”,而唐山方言发音为“quan55”。唐山方言在唐山地域语言中也有其一定的差别,根据语音近似区域可分为六种类型,即东南部沿海一带,以乐亭、滦南、唐海东部为语音带,南部以丰南、唐海西为语音带,中部以市区、丰润、玉田语音带和以北部山区、迁西、迁安语音带,东部以平原的滦县为语音带。另外,北部山区的遵化由于民俗民风具有历史特殊性,可称为遵化语音带。 东南部沿海乐亭、滦南语音带,语音语调优美,是唐山方言的代表。其特点是语音委婉,语调清丽,调尾拖长,富于变化,如同唱歌一样。如说:“我们乐亭大米是天下一绝。”“wo men55 lao214 ting da55 mi55 shi35 tian55 xia35 yi55 jue35。”此处,“我”发“wo”。正是因为这种语音特点,人民群众才在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创造出京东地区重要的地方剧种,中国四大剧种之一——评剧,以及独特的曲艺艺术形式——乐亭大鼓。 滦县方言与东南沿海语音带方言有些相似,发音与普通话的韵母的差异很大。如:iü不分,o异读成e,将ü读成üi,另外儿化词语较多,如:风车儿、私事儿、买梨儿。 中部地区语音属于进化发展的唐山方言,有些接近普通话的发音方式,但多数词语发音仍以平声字为主,语调直平,语音浓重,没有南部地带语音的拖腔。 北部地带语音富于色彩。除了中部语音带的直平以外,在语音的尾部多些儿化,在发音时,舌前舌后音发不清楚,比如把“三”说成“山”,把“四”说成“是”。一些词语吐字不准,如我们的“我”(wo214)吐成“wou214”,“小猪崽儿”说成小猪“zhai214”。 遵化语音带在唐山方言中最接近普通话。因为在语音的发展中大量接受东北方言的影响,同时具有唐山中南部语音带的风格,所以发音时平、上、去、入四声分明,但语调平直、浑厚,少委婉、清丽。 因此,赵立新、戴连第先生所著的《唐山方言与普通话》一书中强调,声调是唐山方言与普通话区别的最大方面。采用语谱分析软件记录唐山方言各语音带的声调五度值情况,结果是:一是阴平调的调型与普通话基本一致,为高平调,只是略有升降。二是上升调的调型与普通话一致,为降声调(乐亭、滦南除外)。三是去声调的调型与普通话完全一致,为全降调。四是阳平调在四个调类中与普通话差异最大,丰南、唐海和迁西、迁安两个语音带调型与普通话一致。滦县的调型为高起略降后稍上扬,乐亭调型为降升降,滦南的阳平调与阴平调基本一致。另外,唐山方言的俗语以及词语结构在语言发展的实践中也形成了自己的个性,民间俗语质朴简练,形象绰约,风趣诙谐。比如说家用水壶,俗称“掉子”,家用风箱叫“风掀”,农用犁叫“耠子”,理发叫“剃头”,河边叫“河沿”,水桶叫“水筲”,抹布叫“麻布”,吵起来叫“广起来”,把疑问词“什么”说成“啥”,“怎么”叫“咋啦”,“这个”叫“那个”。构词方式也有一定的特点。使用重叠词很多,如,个个,揪揪。名词也使用重叠字,如蛐蛐,蝈蝈。在词尾加“子”也是许多人的说话习惯,如,棍子,小子,“麻涮子”。还有,被动句使用“被”字很少。把“被”字换成“给、受、挨、遭、叫、让、由”……许多动词的使用,加以比喻和修饰。如参加,叫“掺和掺和”,“摄个摄个”,“拿下来”叫“弄下来”。“打他”叫“收拾他”,“整人”叫“踩咕人”。 人们习惯用民俗用语。说话前要说“那个啥”和“这回吧”,“甭想”,“傻样”,迁

闽南语方言

闽南语方言 闽南语在台湾亦称为"台湾话、台语、河洛语等"另外也有"福建话"的称呼,属于汉语闽语的一种,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闽语。语言学的分类上,中国语言学者多认为闽南语是一种汉语方言,西方学者多认为是一种语言,最接近古代中原河洛话属汉语族。主要的语言应用范围:分布地除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外,还广泛适用于闽东北地区、浙东南区、广东潮汕和海陆丰地区、广东雷州半岛、海南岛及东南亚的大部分华人社群。 一、移——移民语言,移民群体中形成的方言种类,闽南语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次的移民潮,移民的原因是征蛮、避乱:公元四世纪晋朝人移居入闽,部分初级泉州话的形成。二次: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囝屯垦漳州,漳州话的初步形成第三次:第九世纪后期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统治福州、泉州等,泉州话形成。通过上述历史可以看出,闽南语的历史发展中,更多的沉淀了中原的移民文化,尤其是中原河南的古汉语发音。 二、复——分类和体系复杂,基本上,按照地域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次方言:泉州话、漳州话、厦门话、潮汕话、台湾话、浙南闽语、海陆丰话、雷州话、电白黎话、电白海话、龙岩话、峇峇话、马来西亚槟城福建话、新加坡福建话。甚至有西方学者,认为闽南话是一种独立的语言。 三、佛——佛教盛行期,恰逢中原了唐、魏及五代十国等时代,因此

很多佛经诵读中其发音为闽南语的音词语调。因为闽南语很完整地保留了唐、魏及五代十国等时代的古代中原河洛音,也就是那时的中原话。这足以说明为什么许多佛经中音译或意译使用普通话无法了解其意旨,而用闽南语却好理解;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法师常常感叹,闽南语汉音之失传对诵读佛经的人是极大的损失。 四、歌——提到闽南语歌曲,在语言历史文化中是丰富多彩的一笔。闽南语歌曲兴起自台湾,1933年到1937年,是台湾闽南语流行歌曲的黄金时代!1933年出现了李临秋作词、邓雨贤作曲的闽南语歌曲经典之作《望春风》,在全球闽南人中广为流传。改革开放后,闽南语歌曲更是自福建起,传唱到祖国的大江南北。例如,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歌曲中唱到“一时失志不免怨叹,一时落魄不免胆寒……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等等。这首歌鼓励了多少人勇敢地继续前行,人们被这种拼搏开拓精神一直鼓舞着。 闽南语方言的研究在语言学中有重要意义,对闽南语方言的研究,不仅有利于闽南语方言更好的传承发展使用,还可以维系台湾以及东南亚、北美等华人群体,也可以让更多人了解接受中华文化,及海峡文化的深厚历史沉淀。 1.移民文化对闽南语的发展的推动作用有哪些? 2.闽南语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中有哪些作用?

表达方式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教学目标: 1、掌握五种表达方式。 2了解几种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3、学会分析描写方法及作用。 一、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一)知识储备: (1)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作用:令读者了解故事情节、人物等各方面。 (2)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 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 真传神、生动形象。 作用:渲染气氛,调动读者积极性,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抒情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抒胸臆;一是寄情于事,寄情于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感情。 作用:表达抒发作者情感,渲染气氛,服务于文章主旨,深化主题。 (4)议论。在记叙文中恰当地穿插一两句议论,往往能使文章熠熠生辉。议论是 在文章中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感受,可出现在开头,总领全段、全文,可出现在中间,丰富内涵,也可出现在结尾,总结全文、突出主题。记叙中的议论要建立在事实即记叙的基础上,要做到少而精,言简意赅,忌泛泛而谈,以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旨的作用。 如“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 作用: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 补充:(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如《一双手》 作用: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文章的背景、环境,状物的细节等,从而细化文章或状物,助于更好地深刻了解。 (二)、练习: 1、自选表达方式说话 2、阅读下边语段,然后答题。 文段一:从那以后,我经常收到学生送我的礼物。那些礼物实在不值什么钱,但对我来说却无比贵重。因为当他们送礼物时,可以从他们微笑的脸上看出,那满得快要溢出来的爱,正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黄金。 这一段主要运用了的表达方式。作用是 文段二:阅读下边语段,然后答题。 一进入八月,小夏和小秋天天去村前的土路边盼信。土路上的尘土很厚,八月的阳光煮熟了那层泡沫,赤脚踏上去便燎起几个水泡。 划线的句子的表达方式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文段三: ①爸爸出差归来,给我带回了两盒别致的小火柴。 ②火柴盒的商标引人注目。上面画着一个小女孩,长长的金发上扎着一根粉红的发带,两只明亮传神的眼睛真叫人喜爱。她右手举着一簇鲜花,两只蝴蝶像是闻到芬芳的香味,在上面翩翩起舞。我打开盒子,只见戴着红帽子的火柴梗一根根静静地躺在里面,头都朝着同一方向,别看它们现在这么“老实”,只要你抽出一根火柴,把它的头在火柴盒边上一擦,立即会“嗤”地一声,爆出火苗儿来,很快地从头燃烧到尾。 ③火柴燃烧的时间虽然短,甚至可以说转瞬即逝,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却少不了它。要是在一些特定的时间、特殊的场合里,火柴的作用可就更大啦。在茫茫黑夜里摸索的路人要是有一根火柴点亮一支火把,不就可以避开许多危险,少走许多弯路?在荒山野岭中的勘探队员,要是有一根火柴燃起一堆篝火,不就可以驱严寒,得温饱? ④啊!火柴,谁说你生命短暂?那熊熊燃起的大火,是你的青春在闪耀! ⑤啊,火柴!我要大声赞美你,赞美你把光和热留在人间,哪怕自己化为灰烬! ⑥这是何等高尚的自我牺牲精神啊!我们每一个青年,难道不应该像火柴那样,为了全人类的幸福,贡献出自己的全部的光和热吗? 1、从表达方式来看,材料中第①段是,第②段是,第④、⑤两段是,第⑥段是。 2、把第⑤段删去好不好?试简要分析后三段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 二、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一)、知识储备: 描写人物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从描写的对象看,它包括对人物容貌、神情、姿态、衣着、对话、行动、内心独白,即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从描写的角度看,人物描写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的方法看,有概括介绍或细致描绘。从

闽东方言形成与分布

形成与分布 闽东方言区位于福建省东部、东北部。本区包括福州市(地级)、闽侯县、长乐市、连江县、罗源县、福清市(县级)、平潭县、闽清县、永泰县、古田县、屏南县、福安市、宁德市(县级)、寿宁县、周宁县、福鼎县、柘荣县、霞浦县等18市县,面积共29559.35平方公里,人口约800万人。 闽东方言区18个市、县,大致包括历史上的福州府和福宁府两府的属地。这一带在元初曾同属福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福州路为福州府,府治福州,辖13县,相当于现在18县、市的规模。明成化九年(1473年),福安、宁德、霞浦等县始划出设福宁州,直隶布政司管辖;到清雍正二年(1724年),福宁州为府,政治区域的一致,长期共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有了语言共性,形成闽东方言的共同特点。 根据方言内部的差异,闽东方言又可分为南、北两片。北片包括福安(历史上曾名福宁)、宁德、寿宁、周宁、福鼎、柘荣、霞浦7个县市,面积14457平方公里,人口约200多万人,这一带相当于历史上福宁府的辖地。民国时废府,改属闽海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划为福安专区,专署驻地在福安。1971年改为宁德地区,专署驻地由福安迁到宁德。由于福安处全地区中心,地位十分重要。福安建县于宋淳?v五年(1245年),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福安东北与浙江省接壤,南临三沙湾,“闽头浙尾”,水陆交通较发达,畅通全地区各县、市,公路南达省会福州、北通上海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福安是闽东第一个红色苏区。所以福安作为闽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福安话在闽东方言区的北片各县、市也通行无阻,是北片方言的代表。 闽东方言区南片,包括福州、闽侯、长乐、连江、罗源、古田、屏南、闽清、永泰、福清、平潭等11个县、市。面积共15102.35平方公里,1993年,人口近600万人。南片方言以省会福州话为代表。福州历史悠久,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定州名为福州,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

湘方言的形成和发展

湘方言 湘方言的形成和发展 湘语次方言的划分 湘方言的主要特征 湘方言音档

湘方言的形成和发展 扬雄《方言》已间接提到湘语,称为南楚,与荆楚并列。楚语源自华夏集团祝融八姓之一的芈姓部族。 东汉时,中原汉人沿汉水经湖北南下至湖南,这一带经济得到发展,人口迅速增加,元始二年至永和五年138年间,长沙郡从23万增至105万,零陵郡从14万增至100万。后经三国东吴的治理,经济进一步发展。 永嘉之乱,秦雍(晋陕)一带北人沿汉水南下荆州,继而进入洞庭湖流域,使这一带的人口和经济进一步增长。 东晋、南朝将长沙、零陵等郡从荆州析出设立湘州,使湘与楚最终分道扬镳。同期,介于湘和吴之间的豫章郡,人口也从35万增至166万,其社会发展与湘大体同步。 安史之乱,长安、洛阳士族及鄂北、豫南一带百姓又大批涌入湖南、江西。江西一带先秦属南楚,又与吴语毗邻。楚语和吴语差异并不大,三国时吴语和湘语更趋混同,江西则是“吴头楚尾”的过渡地带。

关于湘方言的早期文献 《方言》提到南楚36次、江湘10次、江沅2次、沅湘4次、沅澧3次、湘潭之间、九嶷湘潭之间、江 湘九嶷之郊、湘潭之原荆之南鄙、九嶷荆郊之鄙各1次。 《方言卷十》:湘潭之原荆之南鄙谓何为曾,或谓之訾,若中夏言何为也。 《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从元始二年至永和五年138年间,长沙郡人口从23万增至105万,零陵郡从14万增至100万。 《旧唐书·地理志》:中原多故,襄邓百姓、两京衣冠,尽投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乃置荆南节度使。

湘方言的分布

湘语次方言的划分 过去将湘语分为新湘语和老湘语两类。新湘语以长沙话为代表,中古全浊声母已清化。老湘语以双峰话为代表,保留中古全浊声母。 现在按中古全浊声母今音的差异分为三片:(1)洞庭湖流域和湘江流域的长益片,辖湖南32市县。(2)资水流域的娄邵片,辖湖南17市县和广西全州地区4 市县。(3)沅江流域的吉溆片,辖湖南8市县。吉溆 片内沅陵地区有一片乡话区,归属未定,中古全浊声母今逢平声为不送气浊音,逢仄声为送气清音。湘南永州和郴州地区为西南官话和土话并用区,土话归属也未定,中古浊声母今音一律为不送气清音。

句子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描写方法别傻傻的分不清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描写方法、词性 一、表达方式 、描写 2 3 、记叙 1 、抒情 5 、说明 、议论 4 (1) : 记叙 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 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 ,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作用也比较多。 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记叙顺序:顺叙,插叙,倒叙。以及补叙,分叙。 (2) : 描写 ( 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 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等),再现给读者 的一种表达方式。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等具体特征描绘出来。一般分为人物描写或景物描写。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抒情 (3) : 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 具体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 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议论 (4) : 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通过讲事实、说道理等方法对人物或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通常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 。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 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闽北方言的“方言岛”现象及差异性比较

闽北方言的“方言岛”现象及差异性比较 引 言 中国境内究竟有多少语言呢?目前还很难说出一个确切的数字,这是因为我们对其中有些语言知识还不是很完备,或者是没有经过充分的研究,对于划分语言和方言的标准也不甚统一。按国内 语言界的一般看法,如果把某些方言当作独立的语言,我们就有六七十种语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代贺之章这首脍炙人口的七绝,描写自己从小离家,垂老才得还乡,已是物是人非,唯有乡音依然如故的情景。这里乡音就是方言,而方言就是人们常说的“地方话”,在中国传统中,历来是指在某个或大或小的地区通行的交际工具,即通行在一定地域的话。 现代语言学家认为,方言是民族语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分化出来的地域性变体。所谓地域性变体,自然是相对于民族共同语而言。“汉语方言自然是相对于普通话来说的。普通

话通行于全国,是国家通用语言;方言通行于某几个省、或某个省、或者更小的一个地区,是局部地方的通用语言。普通话为全体汉族人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服务,而方言只能为局部地方的人民服务”[1]。 南方方言中,闽语素有“八闽互不相通”之称,内部分歧很大,是方言差异最大的语言,可以分为五个主要次方言:(1)以福州话为代表的闽东方言;(2)以厦门话为代表的闽南方言;(3)以莆田话为代表的莆仙方言;(4)以永安话为代表的闽中方言;(5)以建瓯话为代表的闽北方言。 一、闽北方言的“方言岛”现象及差异性比较 大抵到外地的闽北人都遭遇过这样的尴尬: 问:你是哪里人? 答:福建人。

问:那肯定会说闽南话吧? 答:不会,我们说闽北话(或其他)。 问者愕然,表示不解。 其实除了闽南的其他地区大都有这样的问题。籍贯三明的张静初到台湾后就被误以为会说闽南话,结果在接受采访时屡遇尴尬。 在福建语言版图上,闽南语的地位还是无与伦比的,它几乎成了福建方言的代名词。但很显然的,闽南语在省内并没有绝对的优势。也就是说,闽南语的辐射能力是相当微弱的。因此,在福建省内也就几乎没有出现像粤西一些地区那样的当地方言、粤语和普通话三归并行的情况。闽南语,说白了在福建省内就是闽南人的语言。 方言除了闽南方言,福建还有闽北方言、莆仙方言、闽东方言、闽中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吴方言和北方方言。 论起源,闽北方言大致是在东晋南朝时期形成的。闽北是闽

方言综述

方言综述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的异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 二者的相同点:第一,都是语言分化的结果,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的体现;第二,都没有全民性特点,社会方言通行于某个阶层,地域方言通行于某个地域,当然,就地域而言,地域方言在一定的范围内是有一定的全民性的;第三,都要使用全民语言的材料构成。 在我国现代几大汉语方言中,北方方言可以看成是古汉语经过数千年在广大北方地区发展起来的,而其余方言却是北方居民在历史上不断南迁逐步形成的。在早期的广大江南地区,主要是古越族的居住地,他们使用古越语,与古汉语相差很远,不能通话。后来,北方的汉人曾有几次大规模的南下,带来不同时期的北方古汉语,分散到江南各地区,于是逐步形成现在彼此明显不同的六大方言。现各方言之间差异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北方汉语与南方古越语在彼此接触之前,其内部就有各自的地区性方言;二是北方汉语南下的时间不同,自然汉语本身就不相同;三是南方各方言分别在一定独特环境中发展。 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使汉语逐渐产生了方言。 现代汉语有各种不同的方言,它们分布的区域很广。现代汉语各方言之间的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语音方面尤为突出。但由于这些方言和共同语之间在语音上都有一定的对应规律,词汇、语法方面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它们不是独立的语言。根据方言的特点,联系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目前方言调查的结果,可以对现代汉语的方言进行划分。当前我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的意见还未完全一致,大多数人的意见认为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 北方方言 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在汉语各方言中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3%。 北方方言可分为四个次方言:⑴华北、东北方言,分布在京津两市,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还有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⑵西北方言,分布在陕西、甘肃等省和青海、宁夏、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新疆汉族使用的语言也属西北方言。⑶西南方言,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及湖北大部分(东南角咸宁地区除外),广西西北部,湖南西北角等。⑷江淮方言,分布在安徽省、江苏长江以北地区(徐州、蚌埠一带属华北、东北方言,除外)、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沿江一带。 使用这一方言的人约占中国人口的70%。 北方方言的明显特点包括:失落了大部分的中古辅音韵尾。中古汉语中的“-p,-t,-k,-m,-n,-ng” 现在已经只剩下“-n,-ng”。同时,与其他方言相比,北方话的声调较少。(这是因为北方话中只有平声区分阴阳。)因此,北方方言包含了大量的同音字以及相应产生的复合词。这在其它方言中比较少见。 北方言举例:吗灵: 蜻蜓愚作:舒服噶哈:干啥马葫芦子:下水道马路牙子:路边尬(ga四声)点儿哈:赌点什么波灵盖儿:膝盖。踏拉板:拖鞋好赫儿:好吃的,长用来逗小孩儿 锛(ber二声)儿楼(lou轻声):前额 西北方言举例:赶散的很呐,肉包子又有馅子唠! “赶散”的意思是:好,顺利,合适 你的那是展叶子,我的是吊吊灰! “展叶子”的意恩是:新的,干净的 你把那盘子拿过来我挖视挖视! “挖视挖视”的意思是看一看,摸一摸 这是有哈数的,你不能胡整。“哈数”的意思是:标准、规律 我看着吃伙不住我飙了。“飙”的意思:撒腿就跑

汉语方言八大语系

汉语方言八大语系(来自互联网) 在汉族中,因方言求同,而分为八大民系。即北方语、了相语、吴语、赣语、粤语(广府语),微语、闽南语(包括闽南、海南、潮州、雷州四种方语)闽北语和客家语八大方言语系。 一、北方语 习惯上称为“官话”。有东北官话、西北官话、晋话、西南官话等。以北京话为代表,包括长江以北,镇江以上九江以下的沿江地带,四川、云南、贵州和湖北、湖南两省的西北部,广西北部一带,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70%以上。 二、吴方言 吴方言被誉为“吴侬细语”,以苏州话为代表(另一说以上海话为代表)。包括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部份(镇江不在内)浙江省大部份。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8.4%左右。 三、湘方言 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份地区,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5%左右。 四、赣方言 以南昌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江西省(东部沿江地带和南部除外)和湖北省东南一带,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2.4%左右。 五、客家方言 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东部、南部和北部,广西东南部,福建省西部,江西省南部,及湖南、四川的少数地区,南洋华侨也有一部分人说客家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4%左右。 六、闽北方言 以福州话为代表,分布在福建省北部和台湾省的一部分,南洋华侨也有一部份人说闽北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1.2%左右。 七、闽南方言 以厦门话为代表,分布在福建省南部,广东省东部和海南省的一部分,以及台湾省的大部分地区。南洋华侨也有不少人说闽南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3%左右。 八、粤方言 以广州话为代表,分布在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和广西东南部。港、澳同胞和南洋及其他一些国家的华侨,大多数都说粤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5%左右。 汉语系(如下图分布)

表达方式.赏析句子

表达方式 有五种 1、叙述 2、说明 3、议论 4、描写 5、抒情 (1)叙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五种表达方式,作为文章的形式要素,一定要为内容表达服务。一定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表达来写作,可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是所谓表达功能。 五种表达方式按功能又分为两大类,即再现客观类和表现主观类。 再现客观类,包括叙述、描写、说明;其共同点在于反映客观物象,这就是说,在某地出现的事,写出来再传告到另一地方的人,一个行业里创造的成果再向其他行业传递。作者在观察、思考与表达时,多取客观态度,力求真实表述客观事物。 表现主观类,包括议论和抒情。特点是表现主观精神。议论表达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见解,抒情表达的是作者主观的情感。一般议论文的写作,是作者在观察生活发现有社会意义的问题之后,有题而议才写成文章。作者在体验生活过程中,产生独特的认识和感受,有感而发才写成一篇抒情文。一句话,主观的东西向外转化和传递,即所谓表现。 赏析句子 1、分析句式特点和修辞的作用 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等。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永兴县方言形成的历史背景

兰台世界2012·1月下旬 一、永兴县的历史沿革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始置便县,以穿过境内的便江而得名,属荆州桂阳郡。东汉、三国、西晋、东晋时期永兴均隶属荆州桂阳郡。南北朝宋永初元年(420)便县并入郴县,属湘州桂阳郡。陈永定三年(559)复置便县,隶属湘州桂阳郡。隋开皇九年(589)便县再次并入郴县。唐开元十三年(725)分郴县北置安陵县,属江南道桂阳郡。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安陵县为高亭县,属江南西道郴州桂阳郡。宋熙宁六年(1073)改高亭县为永兴县,隶属荆湖南路郴州军。元朝属湖广行中书省湖南道宣慰司郴州路。明朝属湖广行省郴州路、郴州府、郴州直隶州。清朝雍正二年(1724)属湖南省衡永郴道、郴州直隶州。民国元年(1912)永兴属湖南省衡永郴桂道。新中国成立后,永兴隶属郴县专区、湘南行政区,1977年后隶属郴州地区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永兴县与郴县的关系尤为密切。其一,永兴县所隶属的州郡治所长期设在郴县。永兴从西汉始置,基本上隶属桂阳郡、郴州郡(军、路),其治所基本上设在郴县。新始建国元年(9)王莽改桂阳郡曰南平郡,郡治设在南平亭即今耒阳县;唐乾元元年(758)至光化元年(898)设在平阳县(今桂阳县)这两个时期除外。后晋时治所设在敦化是因当时改郴县名为敦化;元代治所设在郴阳是因当时改郴县为郴阳。其二,永兴县在历史上也曾两次并入郴县然后又分别从郴县中析置出来。一次是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并入郴县,陈永定三年(559)复置便县;第二次是开皇九年(589)再次并入郴县,唐开元十三年(725)分郴县北置安陵县即今永兴县。郴县在地理位置上北部与永兴县南部接壤,治所作为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在很多方面会对其辖区产生重大的影响,语言也不例外,更何况永兴县还有过两次并入郴县长达近三百年的历史。郴县的中心今郴州市位于郴县中部,郴州市自秦代开始到明代它一直都是郴县地,是郴县的治所所在地,也是历代郡、军、路、府、直隶州、督察区、专(地区)的治所。今郴州市、郴县属北方话的西南官话片,这种西南官话对永兴方言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便江以西的乡镇(碧塘乡、湘阴渡镇、油市乡、高亭乡、马田镇、包括城关镇)多与郴县接壤或邻近,这种官话的影响则更为突出,而便江以东的乡镇距郴县的距离较远却在地理上近江西,在永兴当地人的语感,便江东西的方言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1]。 二、历史上重大的人口迁移情况 1.湖南人口迁移情况。(1)宋以前迁入湖南的人口主要来自北方中原。东汉末年中原战乱,当地居民为避刀兵之灾,大量难民流入荆州,其中有不少进入湖南。西晋“永嘉”(307—312)之后,山西、河南一带的流民1万多人涌入湖南庭湖西部。东晋、南朝时期,湖南比中原安定,北方人民也大量南迁,其中一部分人也迁入湖南。据郴州 市志记载当时北方人谷氏就迁入郴县西部浩塘松源坑家。唐朝中叶安史之乱,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自至德后,中原多故,襄(今湖北襄樊一带)邓(今河南南阳一带)百姓,两京(长安、洛阳)衣冠尽投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可见唐中叶北方人曾大量迁入湖南。上述这几次大规模由北而南的人口大迁移,势必对湘语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北方官话也必然会在湘语中留下历史的痕迹,那么地处湘南的郴州永兴的方言也必定会受到这种大量北方移民所带来的官话的影响[2]。(2)宋以后迁入湖南的人口主要来自东方江西。据谭其骧的研究,江西人大批迁入湖南是自宋开始一直到清代,明代达到了鼎盛迁入期,清代数量也是居高不下。明初,因元末战争破坏,湖南土旷人稀,江西人大量迁入,据谭其骧先生统计,仅宝庆、靖州、湘阴等府州县就有474族。这是有史以来江西迁入湖南人口最多的一次。清初,湖南经受多年的绵延战火,人民四散逃亡,以致当时土著老民,百不存一。战事平息后,清政府从江西、广东、广西、四川等地再次大规模移民入湘。与此同时,湖南人口也大量迁移到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地,这就是当时人们所说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时至今日,湖南人仍称江西人为“江西老表”。宋以后所出现的这种大量的江西移民,其所带来的赣语对湖南包括郴州永兴方言的影响则是必然的[3]。 2.郴州人口迁入情况。江西人迁入郴州的比例,宋代为52%;元代为56%;明代为21%;清代为13%。这说明在宋代大量江西人迁入湖南的大背景下,江西人也大量迁入郴州;元代,郴州地区江西人口迁入的比例达到了历年最高点56%;明代是有史以来江西人口迁入湖南最多的朝代,然而迁入郴州地区的江西人比例为21%,更大比例的是来自本省外地人口的迁入;清代“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江西人再次大规模入湘,而郴州地区则是大批的广东人口的迁入。地处湘南的郴州人口迁入情况不同于湖南省的情况,明清两代虽有历史上最大一批江西人迁入湖南省,然而他们迁到湘南一带的人口却在逐渐减少,这一分析结果与葛剑雄先生的结论也可互相映证,他在《简明中国移民史》一书中指出:“元代及明代迁入湘南(作者指的湘南含永兴、桂东、宜章、汝城、嘉禾、蓝山)的移民,仅6.4%为江西移民。这说明湘南地区在明初接收 移民不多,规模较湘北为小。” [4] 3.永兴人口的迁入情况。江西人在大量迁入郴州的大时代背景下,江西人也不断迁入永兴县,永兴县志记载宋以来的人口迁入情况如下。 宋代,中原战乱,当时迁入永兴定居的有曾、刘、陈三姓人氏。靖康(1126—1127)年间,江西南丰曾巩后裔曾延通携家南移,由武昌、长沙、迁居耒阳石湾。绍兴年间(1131—1162),其次子仲翊迁徙到境内。刘氏先祖刘富道,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人,宋名臣刘式 本文首先对永兴县的历史沿革进行了考证,并结合历史上湖南、郴州重大的人口迁移情况等因素,探讨了永兴县方言 形成的历史背景。 永兴方言历史背景移民永兴县方言形成的历史背景 □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尹喜艳 摘要关键词文史探源 WENSHITANYUAN 65

福建省莆田市莆田结婚习俗(用方言翻译)

象头句后梳前达xx头前 前梳后夫妻随老老 脚踏金肖物,越做越有 金肖物深深财发万金 仙椅后后有人让有人疼 赞十盘全 红团圆圆,新娘妇嫁人做夫人 橄榄生生,一结婚就生 线面,万寿无疆,xx 红枣,早生贵子 龙眼干,xx做大官 苹果,家庭做好好 梨,做事聊聊心 花生,博士研究生 上轿赞句 上轿变十八样,夫人奶奶了象象 赞轿脚,好达高 赞轿夫,好丈夫 赞轿底,早早做娘底 赞轿边,xx

赞轿后,夫妻随后后 赞轿顶,代代大发展 赞葫芦,葫芦双双层 夫妻幸福万万年 下轿赞句 新郎公开轿门,生子中状元 新郎牵新娘,家庭做有有 新娘妇牵厅前,金银珠宝xx来 拜堂 今日结婚好日子,亲戚朋友来xx 现在新娘妇花轿到,欢迎大家来放炮 大人小孩围去看,畏惧害羞用伞罩 新娘妇花轿到礼岳,大人小子跑去躲 灶里有火用水泼,以后合家xx 现在新娘妇花轿到门前,手提布花遮脸前想要新郎公跑去牵才肯满意到厅前 厅堂布置崭崭新 xx结婚姻 一拜天地xx,花开并蒂xx xxxx,下代xx传多多 xx二转,添丁添家尾

xx三下,新郎公亦早做爸爸 进房 脚踏新娘房喜葱葱 新娘妇遇到一个好xx 喊起四句齐喊好 新娘妇xx娶财宝 年头结婚年尾生 生了七男共八女 胜过唐朝xx仪 问候父母 xx父母大人亲,感谢父母xx 夫妻交拜心连心,相亲相爱进洞房交杯酒xx 一杯美酒xxxx夫妻两人结成婚 奴和xx吃美酒世代传出好xx 二杯美酒敬贤妻 好酒xx吃下北肚 三杯美酒实在xx 今生今世真有缘 四杯美酒齐来饮 百年好合心相印

五杯美酒满盈盈 美酒佳肴庆成婚 六杯美酒吃得意 同心努力齐生产 七杯美酒敬新人 糖果看烟大家分 八杯美酒重如山 情投意合精神爽 九杯美酒结同心 百年好合随到老 十杯美酒吃不醉 尊老爱幼xx名扬试比酒量谁高低咱是一对好夫妻 两人对面结成双 xxxx 美满姻缘今朝成 事业成功竹成林 君奴交杯xx饮 相亲相爱好感情 夫妻两人要和气 奴说这话xx记

七大汉语方言形成原因

七大方言的形成原因 汉语方言的形成主要有两个个方面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也就是人口的迁徙和不同民族的接触。 北方方言:地域的不同导致语言的差异慢慢变大,但在古代,朝代更替,经济中心不断南移,北方人们逐渐南移,也就带去了他们的的语言,因而使得如今华北到华南四分之三的中国人所使用的都是北方方言,从而形成了北方方言区。 吴语:它的形成则可以追溯到到泰伯入吴和越国的成立。早在两千多年前,周太王之子泰伯、仲雍南奔,到达今常熟、无锡一带,他们的语言和当地土著(所谓“百越”人)的语言结合,构成吴语的基础。 湘语:根据记载,在殷末,也就是殷代末期,当时在中原的鬻熊往西南迁徙,带着一批人,迁到了湖北这一块地方,结果和原来的那些少数名族语言融合,产生了古楚语的底层,在古楚语基础上产生了今天的古湘语,产生了湘语的底层,但是湘语要分新湘语和老湘语,老湘语历史非常悠久,可追溯到先秦时代。新湘语是湘语跟西南官话融合的结果,所以新湘语其实是属于西南官话的一种,属于西南官话的一个分支。 赣语:五代十国的割据时期,赣语的全部本征最终完全得以确定。此外,隋唐之后江西地区成为全国十道之一的“江南道”,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人口剧增,江西第一次大规模向外移民也是由此间拉开序幕,南昌、吉安一带的人口不断向湖南东北的湘阴、宝庆、新化等地移民。在后续的几百年间,又由赣北、赣中继续向湖南东北、湖北东南的江汉平原及鄂东山区、安徽南部的安庆、池州及巢湖平原、福建西北移民。这批次的移民将赣语同时带到上述地区,赣语今日的分布格局因此而形成。 粤语:当年秦国士兵去攻越的时候带了五十万军,打到广东一带,那五十万兵留下来了,戍守屯边,管理岭南三郡,这是粤语产生的最早一个底层,后来真正的现代粤语的形成是在宋末,北方汉人为了要躲避辽人和金人的攻击,一路南逃,经过南雄,有一个叫珠玑巷的地方,在珠玑巷那里定居了一批汉人,可以说是现代粤语的鼻祖。 客家话:所谓“客家”,是相对“土著”而说的,指从黄河流域迁徙到南方居住的汉人。根据晚近学者的考证,客家先民本来是古代中原一带的汉语居民,由于种种历史原因,逐渐向南方迁徙而形成今天的客家分布情况。他们的南迁,虽然开始于东晋,然而形成特殊的群体还是宋代以后的事。据近人统计,目前全国的客家住地,括纯客住我们认为,客家方言是北方方言分别被粤方言、闽方言、湘方言同化的产物。 吴语和闽语:秦汉时期吴语稳步发展。汉代吴语流传到东南地区,形成闽语。晋代永嘉南渡,吴语受到北方话影响,同时吴语也包围了当时的政治中心南京,成为士大夫必学的方言,六朝民歌及笔记小说里可以见到其踪迹。六朝初,吴语这一名称已经产生,指吴地的方言。西晋末,永嘉之乱(西元310年)后,大批北人南迁,发现吴语跟他们的中原话差别很大。《世说新语·排调》说:“刘真长始见王丞相,……刘既出,人问见王公云何。刘曰:‘未见他异,惟闻作吴语耳。’ 唐时国家安定兴盛,使得吴语得到巩固,分化。到开汀、开漳之时闽客两语即界线划然分明,说明闽语已经形成并巩固,北宋编的韵书《集韵》中已经编入闽方言专用方言字“囝”,皆与今闽语正同。同时也收入不少吴语字。则吴语自然也已形成而巩固了。 二、语言自身的原因 汉族带到新居住地的汉语,在各地发展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也是造成汉语方言差异的重要原因。

福建土话—福州俗语

—福州俗语 十八岁见二十四代。(不懂又乱说) 棺材料做牙签。(大材小用) 贼去了关门。(亡羊补牢的意思) 安眠药落腹。(吃了定心丸) 鼓楼前拾柴配。(喻好友关系) 没水泅九铺。(一铺十华里,喻人机灵,办法多) 斧头打凿凿打柴。(一级给一级下任务,施压力) 过桥扔拐,船过水没痕。(忘恩负义) 企(站)高高山看凡间北子落难。(袖手旁观,见死不救,见难不帮)乌犬偷吃白犬当罪。(喻替死鬼) 头发青甲(相处)到头发白。(夫妻白头到老) 有嘴讲别人,没嘴讲自家。(对己宽对人严) 鸭牳跟凤去飞。(喻不自量力,无自知之明) 养鼠咬布袋。(吃里爬外) 衔饭等配(菜)。(喻资金短缺,等着钱用) 开饭店怕大吃饭。(这种怕没理由,多余) 故(还)克(挤)中亭街。(最挤的地方) 水口差到闽安镇。(一在上游,一在下游,相距太远了) 鼓山尾凉风。(喻心宽,无后顾之忧) 盐瓮自生虫。(内部出奸细)

做马夫挨打,做大王又挨打。(左右为难) 江中不去讨,碗里相争吃。(喻不向外发展而在家里或内部争待遇、利益)吃大猪料,叫猪囝声。(拿很高的待遇,只能做很少的事) 三十六扛箱拣了笔墨纸砚。(运气欠佳,拣来拣去拣个最差的) 肖蛇多心思。(善愁多感或心眼多) 曹操多疑。(喻疑心重的人) 程咬金三下斧。(做事没后劲) 去洪塘卖篦梳。(洪塘是产篦梳的地方) 和尚寺借篦梳。(和尚光头哪会备篦梳) 羊死目伓克。(不闭,喻不甘心) 一时韭菜一时葱。(变化多端) 上半瞑(夜)肖鸡,下半瞑(夜)肖鸭。(反复无常) 下界爷爬横头桌。(小人一时得志) 府里又误县里又误。(两头的事都没做好) 又浅又拍浅。(溢出,喻越穷越易遭损失) 犬囝抱过门限也要钱。(意即什么都讲钱) 犬藉虎威。(藉势欺人) 刘伯温寻没主。(找不到主顾) 没见严嵩先见严年。(要见官就要先见管家或秘书) 大王补库,弟子出钱。(官府做事殃及百姓)

四川话的形成及特点

四川话的形成及特点 四川省内,最普遍运用的方言是西南官话中的“四川话”。此外,还有少数属于客家方言的“广东话”,以及带老湘语底层的“老湖广话”。四川方言虽属于北方话系统,但在语音语法上仍具有鲜明的特色。四川方言的形成与发展,与历史上数次大移民关系紧密。 标签:四川话语音语法特点形成与发展人口变动 一、四川话的语音语法特点 四川话属于北方话系统,是西南官话的分支,其中的基本词汇和语法与北方话其他地区大体相同,但仍有一部分语音和方言词汇与北京语音、普通话词汇差异较大。例如,北京语音只有四声调,没有入声,四川虽然有近三分之二的地方也只有四种声调,但声调的读法却大不相同。其中,声母和韵母大部分相同,却仍有差异。例如,四川话中声母“n、l”不分,且大部分地区没有“zh、ch、sh、r”等声母和“e、uo、eng、ing、ueng”等韵母,但是却有普通话中没有的声母如“ng”等和韵母如“uo”等。甚至有些音节,四川话的声韵调与普通话完全大相径庭,比如“鞋子”中“鞋”的读音,普通话念“xie”,四川话则用“hai”。再如“虽遂”等字与“须叙”等字,这是西南官话中的特殊现象,从语音规律考查,这是汉语方言中在舌尖前音声母ts、tsh、s、z的影响下,三等合口韵介音- iu - 有两种演变方式的结果。这种读音现象也是西南官话的特点,该特点在清代以前就已经形成。在词汇方面,四川话有很多独特的方言词汇。例如,“吹牛儿”这一词汇意义,在成都话中用“冲(去声)壳子”表示;“聊天”则说“摆龙门阵”;“软”、“软和”这一意义,四川说“耙”、“耙和”。四川方言中的量词“盘”、表示程度副词的“少”、表示语气词等“起、展”等特殊词汇,都有学者对其用法进行过分析和归纳。 此外,语法意义的表达上,四川方言也有其独特性。如“不会说”,四川人说“说不来”;疑问句中“你喜欢我吗?”中的“吗”会变成否定词为“你喜欢我不?”四川方言中还有一种“倒x不x/y”的结构,有学者指出该结构中的词语x或y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多有反义关系,从语义上看,此格式的语法意义是表示从x或y偏移;从语用上看,此类格式具有形容词短语的特点,带有说话人很强的主观性,口语性强。此外,四川方言中等重叠词也别具特色:四川方言中有一种结构独特的三字格重叠式名词,有xyy和xxy两类;动词的重叠形式既有中嵌式,也有动词短语的重叠,其中既有与普通话相同的格式,也有颇具特色的组合。 二、四川话的形成发展 崔荣昌先生的《巴蜀语言的分化、融合与发展》对秦以前到明清巴蜀语言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性研究,指出在秦灭巴蜀以前,巴蜀语言既是巴人、蜀人的语言,又是巴国、蜀国或巴蜀地区的语言,是与华夏族语言(即汉语)不同的民族语言。秦灭巴蜀以后,巴蜀语言开始分化,一是部分巴民、蜀民避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