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笔记.doc111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笔记.doc111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笔记.doc111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笔记.doc111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第一章导论

一、政府的定义:为执行国家权力,进行政治统治并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一)广义说的政府,泛指一切国家政权机关,如立法,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以及一切公共机关. (二)狭义说的政府,专指一个国家的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关.政府就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代理机构.

二、政府的职能

政府是国家机器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的职能是代表统治阶级实行政治统治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一)实行政治统治:政府直接指挥国家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等暴力机器,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进行政治统治。

(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这是政府进行政治统治的前提和基础。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管理公共服务事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益,发展社会福利等。政府一般设公安、司法行政、国防、外交、财政、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科技、文教、体育、卫生、环境保护等职能机构,分别管理国家各方面的行政事务。

政府作为统治阶级行使国家权力、实施阶级统治的工具,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日益复杂,政府的职能将不断扩大,政府机构也逐步完善;随着国家的消灭,政府也将而消亡。

第二节政治

一、非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于伦理道德。

在古代的西方和中国,政治学和伦理学是混在一起的。各个思想家都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认为政治的最高目的就是为了使人和社会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

中国儒家。孔子:政者,正也。子帅以政,孰敢不正。政,就是正道,也就是符合礼仪的道德。强调德政,要求统治着按照礼法进行统治,统治着只要以身作则,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就能很好的治理天下。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把政治等同于立法和执法过程。

政治最主要的现象是国家。纳粹法学家凯尔森认为,政治的主要现象——国家,是法律的产物,是为制定和执行法律而设置的。混淆的政治与法律的关系。政治是法律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前提,先有政治,后有法律。

3.认为政治是对权力的追求和运用——即施展谋略,玩弄权术。

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弗利认为,政治的目的是获取并保持权力,政治的手段是玩弄权术。该观点看到了政治与权力的密切关系,但没有揭示权力背后的决定因素,没有区分公权和四权,以及社会权力的区别等。

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将政治等同于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

孙中山,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权。该观点看到了政治的公共性,管理性,但忽视了政治的统治性,忽略了公共事务不一定就具有政治性,如社会中介组织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1.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阶级社会,政治主要是阶级关系。消灭阶级后,政治是人民内部的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政治集中体现着各种社会经济利益要求。小平,经济建设就是当前最大的政治。政治要为经济服务。

3.国家政权是阶级社会政治的根本问题。

三、政治的含义

通过以上分析看出,政治与经济基础,人们的特定利益,权力,社会关系等密切相关。人们参与政治活动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和维护自身利益和权利,而权力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工具。

政治就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特定利益,借助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

只有借助公共权力来实现的利益活动才具有政治性。区别了政治现象和非政治现象。(公司和政府)

政治的本质包括三大关系:利益关系,在阶级社会中体现为阶级利益关系,事人们从事政治活动的动因。政治权力关系,是一种力量对比关系。政治权利关系,体现了人们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分配关系,是社会成员实现利益分配的政治资格。

四、政治的社会地位

(一)政治与经济

什么是经济基础?(提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政治由经济基础决定,是经济基础的集中反映。表现为三个方面: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社会政治的性质;经济的生产、交换方式决定政治活动的原则,方式和政治组织的构成方式;经济的发展推动政治的发展。

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表现为推动和阻碍作用。

(二)政治与法律的关系

都是上层建筑。

1.政治是法律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前提。从产生上来说,只有经过政治权力机关制定和认可的社会规范才是法律。从发挥作用来说,政治权力构成了法律的强制性。法律的实施离不开政治权力,法律的强制性来自政治权力的强制性。稳定的政治秩序提供了法律发挥作用的基本环境。

2.法律强化政治统治。使政治秩序法制化,政治统治合法化,政治行为规范化,保障了政治统治者的利益及其权力的正常运行。

(三)政治与宗教的

封建社会,政教合一。

资本主义后,政教分离。

(四)政治与道德

区别:1.政治是上层建筑,道德市社会意识形态。2.政治有强制性,道德不具备强制性。联系:1.政治可强化或改造道德内容,为政治统治服务。道德影响着政治统治基础,作用方向和方式,规范着政治行为。

第三节中国政府与政治

一、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历史演进

(一)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政府与政治:

1.过渡时期(1949-1953):党与国家政权机关的关系是:对政权机关的工作性质和方向给予确定的指示,通过政权机关实施党的政策并对它们的活动实施监督,挑选提拔忠诚而有能力的干部到政权机关中工作,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通过党委和党组来实现对政府的领导。虽然一切大政方针政策都是党的意志体现,但均需经过政协、政府的讨论,修改,通过,再颁布实施。在过渡时期,党和政府的关系处于正常形态。

2.形成时期(1954-1956):党加强了对政府的领导。中央政治局通过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共中央军委和中央秘书长工作会议来实现对国家的领导。各级党委设立对口部门,加强对相应的政府部门的监督。但,党不直接管理具体业务和向政府部门下达指标。

3.变动时期(1957-1965):党高度集权,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弊端显现。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不再向人大负责而向党的各级机关负责,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集中到党的机关,当的组织开始国家化、行政化。国家权力集中到党的机关,党的机关的权力又集中于个人之手,个人决策代替集体决策。

4.动乱时期(1966-1976):中央文革变成了权力机关,个人权力凌驾于一切之上,出现了有党无政、有中央无基层,高度集权与高度无政府状态并存的局面。

改革开放前,中国政府与政治体制的特征是全能主义、计划管理和中央集权。主要体现为政治集权化、经济计划化、思想一元化、社会一体化。这种全能主义政治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政府与政治体系:全能主义逐步消解,计划与集权体制正在转变,现代化因素在增加。

1.在社会自主权方面,党放松对农村的控制,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

2.在党政关系上,划分了党政领导的职责范围,以党代政现象有所减少,一定程度上精简了党委工作机构和领导成员人数。

3.在立法体制上,实行两极立法体制,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是立法主体之一;国务院有权制定行政法规。人大的地位加强。

4.在中央集权体制方面,高度集权体制有所改善:第一、地方政府拥有一定自主权。中央向地方放权:倾斜分权、纵向分权、经济分权、西部分权、中部分权。第二,改革干部管理制度,确立退休制打破终身制,下放干部管理权限。

5.在经济管理体制上,由市场体制代替计划体制。

6.在意识形态领域,放松政治控制。

第二章宪法

第一节宪法的演进

一、宪法与宪政

(一)宪法:宪法是一部关于政府结构的法律,最核心的内容是规定政府的构成,每个部分如何产生,如何行使权力,相互关系如何。所以,宪法是一部限制政府的法律,此外,宪法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限制政府就是要保障公民的权利,真正意义的宪法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国家权力和社会的关系;二是政府内部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宪法不是普通的法律,而是纲领性的国家大法,它规定了国家组织、政治制度及其指导原则,规定了公民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集中反映了社会发展和民众要求的国家根本大法。

(二)宪政:宪政是一种政治形态,政治安排。其特点在于政府的构建、运行要以宪法为基础,但不是所有以宪法为基础的政府构建都是宪政。没有宪法的司法化就没有宪政。可见,只有以真正的宪法为基础的政治安排才是真正的宪政。所以真正的宪政必然是有限政府,有很多国家有宪法无宪政,原因有:1.宪法没有限制政府的权力。2.宪法被虚置。有宪法不一定有宪政,但有宪政必须有宪法。所谓宪政,就是用宪法规定国家体制、政权组织以及政府和人民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而使政府和人民都在这些规定之下,享受应享受的权利,负担应负担的义务,无论谁都不许违反和超越这些规定而自由行动的这样一种政治形态”

二、五四宪法

1954年9月20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它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构成了以后各部宪法的基础。它是我国国家政权的基础,是我国政府基本架构的基础

(一)五四宪法规定的政府体制:

党的领导高高在上,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权力机关,但任期不同。地方人大不设常委会。

由人大产生政府,各级政府是人大的执行机关,也是行政机关。执行机关与行政机关不一样,执行机关向人大负责,行政机关向上一级政府负责。

由人大产生法院,检察院。

(二)五四宪法构建的政府体制特点:

1.党的领导:党直接执掌、行驶国家政权。由此出现了党的领导机关的政权化问题。

2.高度中央集权:纵向集权和横向集权导致中央集权。

3.全能主义的管理。党和政府管理社会一切。

4.政府管理经济是计划管理,是一种指令性的计划管理。

第二节宪法的结构、功能和作用

一、宪法的结构

结构是指各部分的组合,也指一种组织的组成方式和内部构造。组织结构是由各种角色构成的,各种角色的行为及其相互关系即形成一个结构。政府结构包括机构、人员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与立法、司法等的关系。

宪法结构则有所不同。它是指宪法有什么内容构成的,以及这些内容的排列顺序与相互关系。

宪法的内容决定了宪法结构。

中国现行宪法的结构。它是由序言、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以及国旗、国徽和首都等五个部分组成。宪法的总纲规范是关于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原则规范,是在基础规范之上建立起来的宪法原则。宪法的基础规范(序言)和原则规范(总纲)构成宪法的核心,是解释宪法的基础。基础和原则规范与具体规范是纲与目的关系。

二、宪法功能

由于宪法的产生使以阶级斗争为先导的,而宪法的内容又以民主政治为其核心,所以,我们在研究宪法功能的时候,就必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和分析。

(一)政治功能:宪法最直接的首要功能就是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巩固国家政权。宪法的政治功能表现为:(1)通过立法确认革命胜利成果,用以证明推翻旧政权和建立新政权的合理性,以使新政权的存在合法化,确认国家政权的归属,树立其统治权威。

(2)通过立法把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固定下来,用以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镇压敌对势力的反抗,进而使政权更加巩固;

(3)通过立法把政权机构的组织体系、性质任务、职责权限、工作程序等规定下来,使政权组织的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保证整个国家机器有条不紊地正常运转。

(二)经济功能。宪法在维护经济基础、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功能非但确实存在,而且对整个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立法者之所以将这些内容载入宪法,目的就是要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认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通过规定国家的经济方针和政策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统治者的经济利益。

(三)宪法的法制功能。从法制的角度进行分析,宪法的功能表现在健全法律制度,推动法制建设上。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宪法为普通法律的制定提供了立法依据和立法原则;

(2)宪法为国家整个法律体系的形成和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奠定了基础;

(3)宪法为提供法律的实施,切实实行法治提供了保障。

(四)宪法的人权保障功能。从保障人权的角度进行分析,宪法的功能表现在保障并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上。宪法是具有保障并维护公民基本权利的功能。

(五)宪法的思想文化功能。从思想文化上的角度进行分析,宪法还具有确认文化制度,促进精神文明发展的功能。宪法在促进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功能是客观存在的。

三、宪法的作用

(一)宪法对国家权力的作用:巩固维护国家权力和规范国家权力有效运行。

宪法对国家权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巩固维护国家权力和规范国家权力有效运行两个方面。宪法对国家权力的巩固作用表现在它是根本法的形式确认权力的该宪法,任何对这种权利的侵犯都是违宪的;其所规定的内容均属于有利于巩固主权者地位的根本制度和政治秩序的内容;通过宪法所确定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可以让人民内部矛盾和各个社会集团、各个方面的不同利益得到调节,从而起到稳定并巩固现政权的作用。宪法有规范的作用。

(二)宪法对政治制度的作用:确立并维护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改革国家政治体制上。

宪法对政治制度的作用集中体现在确立并维护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改革国家政治体制上。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根据宪法而确立,不管这种政治制度在现实中是否已经存在或者已经初具规模,都必须被宪法所确认,并与宪法原则相吻合。

一国的政治制度在运作和实践的过程中,会由于政治的需要而对政治制度的某些环节和体制进行适当的改革和调整以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和发展。如果需要对政治体制进行一些非常重大的改革时,就需要修改宪法,而宪法自身规定的修改程序就是适应这类改革需要的,修改后的宪法仍然会为政治体制的进一步改革提供依据和保障。

(三)宪法对法制的作用:为法制的统一和完整奠定基础。

宪法为法制的统一和完整奠定基础是宪法对法制作用的客观表现。由于宪法规定的都是国家的基本制度,是一国法律体系中的最高法;国家法律制度中的任何一部分必须符合宪法的要求,因而根据宪法建立起来的法制必然是统一的,法律制度中不符合宪法的部分必须要适应宪法的规定而进行立、改、废、不能有任何例外,宪法则是法制统一的基础。宪法对法制的完整和完

善也起着巨大的作用。

(四)宪法对社会经济的作用:保护自己的经济基础和促进经济的发展。

宪法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其产生、发展和实施都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完成的,从根本上说要反映经济基础的要求。但宪法并不总是消极地反映经济基础,而是对自己的经济基础起着积极的保护和促进作用。制定宪法虽然是为了确认并巩固新的国家政权以及新获得的个人的民主权利和自由等,但归根结根也是为了承认和保护革命阶级的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国家宪法一般公开确认并保护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宪法关于民主制度的发展、精神文明的建设以及公民权利和自由的保障等,其最终目的都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因此,宪法一般都允许对经济实行一定程度的国家干预,促进经济的发展。

(五)宪法对公民权利的保障作用:一是规定权利,二是限制权利。

公民是国家的主体,宪法是人民制定并用来保障自己权利的法律文件,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也是国家与公民的关系法,宪法规定公民权利,就是为了对抗政府或国家对公民生命、自由和财产的可能侵犯。宪法对公民权利的保障是两方面的:一是规定权利,二是限制权利,从而构成完整的公民权利的宪法保障。应当注意的是,宪法的权利保障是最高的,也是最基本的。最高的是指其他法律对权利的保障都来自于宪法,都要以宪法的规定为判断标准。最基本的是指宪法并不包括人民所享有的一切权利,只包括法律权力基础及其原则。人民权利的真正体现一是要靠人们有意识地去行使权利,而是需要许多条件,如生产的发展、民主的发展。

第三节宪法的性质、原则和特点

一、宪法的性质

宪法具有法律的一般性质,如规范性、资源性、强制性、科学性等,但宪法还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质。

(一)宪法的至上性和根本性

宪法的至上性就是宪法具有最高地位、最高的权威和效力,其他法律如果与宪法相抵触则一律无效。。宪法的根本性是指宪法是其他法律的根据和本源。宪法的根本性也是法律体系有效运转的必要条件。因此宪法是法律体系的根本,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

(二)宪法的原则性和全面性

宪法为其他法律提供立法基础,没有必要太具体。宪法只能是原则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宪法排斥特殊的具体性。宪法不仅是政治的宪法,更不仅是行政的宪法。正因为宪法的内容是全面的,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宪法才会成为所有部门法的立法基础。

(三)宪法的民主性

宪法要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或者必须体现、确认人民的根本意志,也就是根本上的民主。宪法的实施要求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服从宪法,遵守宪法,这些国家机关应当受到制约,而制约的根本力量是人民的权利和意志力。宪法只有民主性,才能严格地贯彻实施。因此,宪法的地位和宪法的民主精神是不可分割的。也正是因为宪法是确认民主的,所以才具有权威。

二、宪法的原则

宪法的制定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种原则一般表现为一种理论根据和行为准则。宪法原则也称之为宪法的基本原则,是宪法制定者在制定宪法时所遵循的理论根据和行为准则。中国现行宪法从根本上体现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一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具体来说,中国的宪法原则可以归纳为: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制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一)人民主权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就是主权原则,其中心内涵是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属于人民。,社会主义中国的宪法同样是依据人民主权原则制定的,并自始至终贯彻了人民主权原则。

(二)基本人权原则:

人权就是作为一个人应当享有的权利。人权原则在各国宪法中的具体体现是不同的,概括说来,大体有三种表达方式:第一,原则上确认基本人权,同时规定公民所有的基本权利,并保障人权不可侵犯,如意大利、德国、日本等国。第二,在宪法中不出现人权字样,只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如美国、委内瑞拉、埃及等国。第三,原则上确认基本人权,并对公民的基本权利作

出少量的规定,如法国等国。中国政府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人权首先意味着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反对将人权凌驾于国家主权之上,更不能以人权为由干涉别国的主权。中国现行宪法对公民的基本权利的规定,即包含了个人权利、集体权利,也包含了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应该说是比较全面的。这反映了中国民主宪政的发展已经到了一定的水准。当今中国,如何在现实中使公民的各种权利特别是民主自由权利得到更充分的行使,是进一步完善宪政体制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人权和主权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1)人权应该在主权的前提下才有意义有保障,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权利跨越主权对别国人权指手画脚,那是违背国际法的,是不明智的。

(2)主权的存在又必须要仅仅依赖于主权国人权的充分保障,这是任何一个现代政府都十分关注和科学处理的关系。

(3)纵观历史,没有一个不注重人权的政府主权能够长久维持,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在主权丧失的前提下为其人民提供了健全的人权保障。

(4)近年来,国际上个别国家有关我国和其他国家人权问题制造的噪音是不合历史潮流的,注定要为历史发展所湮灭。

(5)人权的保障和进步是由经济、文化等多层因素,尤其是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

(6)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随着我国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以及经济社会的极大发展与两个文明的不断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会越来越明显。

(三)法制原则:法制与法治是不同的。

法制的含义通常认为有三种不同的理解:1、法制就是国家的法律和制度。这种法制。这是从静态含义上的理解。

2 法治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全过程。从这种意义上看,法治是一种动态的法制。

3、法制是一个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有机的过程,既包括现行的法律和制度,也包括严格依法办事。这种法制的概念是从广义上来说明的。因此他也包含的法治的一部分内容。

法治的含义更为复杂:1、法治是一种社会调控方式。法制意味着以法律为主要方式的社会调控类型。2、法治是依法办事的原则。3、法治意味着某种特定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理念。法治不仅仅是一种制度的安排,更为重要的人们形成一种法治的观念和意识,并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来进行活动。

法制与法治的关系表现在:1、法治必须以法制为前提。2、法治必须以民主为支撑。

社会主义法制原则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民立法权,二是依法办事。

(四)民主集中制原则:中国的国家组织及其活动方式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而西方国家则实行分权制衡原则。

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分权制衡原则是国家组织及其活动方式的两种不同原则。中国的国家组织及其活动方式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则大多实行分权制衡原则。

三、宪法的特点

宪法作为国家法律的一种,它和其他法律具有共同性,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上产生的,都是由国家运用强制力量保证其实施的。但是,由于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居于特殊地位,这种特殊地位决定着它具有与其他法律不同的特点。

与宪法结构、宪法原则一样,在宪法特点上,中外宪法也有许多相同或者相通的地方。在宪法产生的历时性方面,中外宪法没有什么两样。有了国家才有法律,但是宪法却是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才出现的。宪法的产生迟于一般的法律,这是宪法产生的历史特点。

(一)中外宪法所共有的特点:

1、原则性和概括性。宪法规定国家爱的基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宪法规范必须具有抽象的原则性和高度的概括性。

2、高度适应性和相对稳定性。由于宪法只作原则性和概括性规定,只要这种变化不是根本性的,不是质的变化,宪法应该具有适应量变的能力,在一个时期内不需要作出频繁的修改。与高度的适应性相联系,宪法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相对的稳定是绝对需要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是相互联系的。

3、最高权威性和无具体惩罚性。宪法规范是一种具有最高权威的法律规范。

(二)中国现行宪法的特点: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坚持改革开放

4.坚持精神文明建设

第四节宪法对国家制度和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规定

一、国家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

(一)国家基本政治制度

1.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国家性质也称之为国体,是指国家的阶级本质。

(1)人民民主专政是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

(2)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3)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力量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其他爱国者。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权组织形式

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中国宪法选择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3.国家的结构形式

所谓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的中央政权机关与地方政权机关、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构成方式,它是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的关系在国家组织结构形式和原则上的体现。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有单一制和联邦制两种形式。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单一制,具有统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宪法、国籍、军事和外交权。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宪法确定两个原则:一是确保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坚持地方服从中央,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二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特别行政区制度,使中国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又具有某些联邦制的因素。

(二)政府组织和活动原则

从宪法的规定看,中国政府包括全国人大、国务院、国家主席、国家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以及地方各级人大、政府、法院和检察院。

1.责任原则:责任原则是指政府机关在行使自己的职权的过程中所应承担的职权和负有的责任。现行宪法所规定的责任制有两种:一种是集体责任制,另一种是首长责任制。

2.廉政和勤政原则:廉政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和为此而采取的措施,方法和手段。核心内容是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要廉洁从政,当好人民的公仆,不搞特权,杜绝腐败,建立廉价政府。

所谓勤政,是指国家公职人员按规定出勤,并在工作岗位上勤奋工作,提高效率,努力履行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廉政和勤政是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都具有社会公仆的价值取向。廉政是前提,勤政是保证。

3.为人民服务原则: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政府机关必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活动的宗旨。

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一)公民的概念

1.凡是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

2.公民和人民:公民是法律概念,人民是政治概念,与敌人相对应。

(二)公民的基本权利:

权利是指人们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可作或者不作某种行为,可以要他人、政府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去作或者不作某种行为,从而得到一定的利益或者实现某种愿望,并且受到国家强制力的保障。这一定义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公民的权利必须是法定的,即宪法和法律作出规定的,这是受到国家保障的前提条件;二是权利是一种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两个方面,既可一是自己做出作为或者不作为,也可以要求他人作为或者不作为。

现行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非常广泛,概括说来,主要有下列几种:

(1)平等权;(2)政治民主和自由权;(3)宗教信仰自由权;(4)人身自由权;(5)受益权;(6)特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三)公民的基本义务:

义务是指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的某种责任。义务实际上是一种法律约束。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宪法列举的公民的义务主要有:(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2)遵纪守法和尊重社会公德;(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5)依法纳税。

三、宪政建设: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

宪政建设是实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宪政是实现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宪政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这一概念具有以下几个要素:第一,宪政必须以宪法为前提;第二,宪政的核心是民主政治;第三,宪政以限制政府、保障公民的权利为目的。

在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1.扩大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并且通过立法的完善,形成法制体系化的权利保障网络。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宪政建设的根本要求。

2.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之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政政治理念,成为社会中各种利益集团解决政治纷争的主要渠道和场所。

3.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而宪政就是实现这三者统一的基本路径;

4.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各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政权的组成,参与重大国策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支不可或缺的政治力量,也是

宪政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三章政党制度

第一节中国政党制度概况

现代政治是政党政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领导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辅助共产党执政。共产党在国家权力配置与运行中的主导性地位,构成中国特色的与政党与国家立法机关、政党与国家行政机关、政党与国家司法机关等关系。

一、中国政党制度的基本概况

(一)中国共产党概况

1.组织机构

(1)中央组织: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中央军事委员会、中央书记处。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无非常情况,不得延期举行。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和选举办法,由中央委员会决定。全国代表大会是党的最高领导机关。职权:(一)听取和审查中央委员会的报告;(二)听取和审查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报告;(三)讨论并决定党的重大问题;(四)修改党的章程;(五)选举中央委员会;(六)选举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2)地方组织:(中央以下,乡镇以上)

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和自治州的代表大会,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的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

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的职权是:(一)听取和审查同级委员会的报告;(二)听取和审查同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报告;(三)讨论本地区范围内的重大问题并作出决议;(四)选举同级党的委员会,选举同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

(3)基层组织:它的基本任务是:(一)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和执行党中央、上级组织和本组织的决议,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组织党内外的干部和群众,努力完成本单位所担负的任务。(二)组织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三)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性,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监督党员切实履行义务,保

障党员的权利不受侵犯。(四)密切联系群众,经常了解群众对党员、党的工作的批评和意见,维护群众的正当权利和利益,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五)充分发挥党员和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发现、培养和推荐他们中间的优秀人才,鼓励和支持他们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六)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和培养,做好经常性的发展党员工作,重视在生产、工作第一线和青年中发展党员。(七)监督党员干部和其他任何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国法政纪,严格遵守国家的财政经济法规和人事制度,不得侵占国家、集体和群众的利益。(八)教育党员和群众自觉抵制不良倾向,坚决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2.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原则。

民主集中制由列宁最早提出,概括地说,就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它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党章》对民主集中制提出了六条基本原则: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除它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和在非党组织中的党组外,都由选举产生;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党的上级组织经常听取下级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意见,及时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党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二)中国民主党派概况

中国的民主党派有八个: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中国民主同盟(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中国农工民主党(农工党)、中国致公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建国后,八个民主党派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共产党的政治纲领为自身的政治纲领,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中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点

(一)多党合作制:共产党和八个民主党派之间的合作。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多党合作制以宪法委活动的根本准则。

2.多党合作制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多党合作制具有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传统。

(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多党合作制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制的前提,也是合作制的关键。

三、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内涵

1.执政地位:执政是政党最根本的实践方式。共产党的执政与西方不同:首先,从横向上看,这种执政时一种全面执政,即立法、行政、司法三权集于一身,而西方的政党主要执掌行政权,司法权是独立的。其次,从纵向看,党执掌从上到下的政权,一直到村委会,是贯通式执政。第三、它不是阶段性的,而是永久性的执政,在西方,党要不断接受选民的选择,选不上,就成为在野党。

(二)党的领导的实现

党的领导分为社会、国家领导,党通过对国家政权的领导实现对社会的领导。党对国家的领导的实现途径是:

1.国家机关的主要领导都由党员担任。

2.每个国家机关要增加干部时,由党向国家机关推荐干部。

3.党管干部原则。

4.党组制:在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经济组织、文化组织的领导机关中设立党组,从而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施。

5.对口管理:公检法三家实行双重管理,即接受党和政府的管理,党通过上述方式对国家机关实行直接领导。

(三)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加强党的领导:

1.加强思想建设:

(1)挑战(2)对策:一是思想价值观的纯洁。二是思想价值观的再造——再造党在市场经济

环境中的思想价值观。三是思想价值观的运用——党内批评和自我批评。

2.加强组织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和组织制度建设。

3.加强作风建设:(1)思想作风建设(2)工作作风建设(3)学习作风的建设

4.健全党的领导体制:弊端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和各种特权现象。

对策是:

(1)调整党的领导者产生的方式。采用直接选举和竞争选举,取消选拔制度。

(2)推行书记任期制——任期不超过两届。

(3)明确规定各级党组织的权力,实施重大事务全体党员公开表决制度。

(4)改革监督领导体制——探索新的党内监督领导体制。

(5)改革党的领导方式——从政策型向法治型转换。

第二节政党与政府

一、执政党与国家立法机关

(一)共产党与人民代表大会关系的发展过程。

1.建设与破坏并重期(1954-1964)

2.严重破坏期(文革期):

3.恢复发展期(1976年10月后):

(二)正确处理政党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

1.各司其职,职能归类。政党和国家权力机关应各司其职,分辨出政党职能的侧重点与国家权力机关职能的侧重点。

2.执政党应遵守法律规范。

3.继续落实宪法所规定的国家权力机关所应有的权力,使人大能够自主行使宪法规定的权力,充分发挥人大的权力机关的作用。

4.执政党应支持人大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

政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间关系的特点:

一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与民主党派的有机配合创设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念、方针政策、领导者个性特征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有较重大影响;

三是共产党的领导体制、领导方式直接关系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变化;

四是中国政党的现代化与国家政权组织体系的制度化和法治化是确保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的决定性因素;

五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曲折过程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一种正负向对应效果:共产党领导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所前进,一旦共产党领导出现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出现停滞,甚至面临着倒退。

总之,要改变人大与政党之间正负对应效果,使人大制度建立在宪法本身规范化的基础上。二、政党与国家行政机关

(一)政党与国家行政机关关系的现实形态

1.重大事务的决定权由执政党作出,国家行政机关仅仅是执政党的执行机关,没有自身独立性。

2.执政党掌握国家行政机关人事权,包括选举职务人选的推荐,任命人选的确定,行政机关没有自身的高级领导职务任命权。

3.各级党组织在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办公会议或常务会议上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当代中国党政关系的新形态

围绕党政关系,先后出现了党政合一、寓党于政、党政合一,党政职能分开的观点。

1.明确政党组织和国家行政组织是不同的,政党不能取代国家行政机关直接进入各种具体事务的操作程序。

2.执政党在权力有限的前提下,加强对行政机关的有效监督。执政党应将一般事务的管理权归还行政机关,切实加强对行政机关的有效监督。

3.执政党的职能重点是国家意志的表达,政府的职能重点是国家意志的执行。

4.改革完善执政党的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三、政党与国家司法机关

在当代中国,通俗意义上的司法机关即人民法院与人民检察院。执政党与司法机关的关系,实际上是指党的政策制定与法律执行监督之间的关系。

(一)执政党与司法机关关系的现实形态

1.执政党在司法机关内设置相应的党组织,以便接受执政党的领导。

2.法律制定的依据是党的政策。在中国,法律的制定依据是党的政策,法律的执行也是依据党的政策,最后如何衡量法律,唯一的标准就是党的政策。

3.政策大于法律的现状还未彻底改变。改革开放前,政策影响力大于高于法律,改革开放后,法律的影响力逐渐大于高于政策,尤其是在1992年确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之后。(二)正确处理执政党与司法机关的关系

1.保证司法独立。党委内部的政法委员会对司法机关进行直接的领导,重大案件由他审查批准,会妨碍司法机关的独立性。

2.坚持党的领导,意味着党要合理配置各种机构,使各司法机构之间保持合理的平衡和制约,确保法院和检察院能独立行使职权。

第三节执政党与市场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经济体制模式的形成

1957年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完成的时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基本建立起了公有制占绝对统治地位的计划经济体制。

二、中国共产党对市场的认识过程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种的核心问题。

(一)第一阶段(1978年以前):计划经济一统天下

(二)第二阶段(1978—1984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三)第三阶段(1984—1989年):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四)第四阶段第三阶段(1989—1991年):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五)第五阶段(1992年以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三、中国共产党与市场关系的基本特点

(一)理论指导是认识市场规律的前提

(二)执政党调整价值观念是推进市场经济发展的保障

(三)党的重大决议或政治报告是党阐述认识市场规律过程的主要途径

(四)市场经济的实践是党制定正确政策的源泉

第四节政党与政党

一、执政党与参政党关系的发展过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是在我国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多党合作的形式和途径

在目前阶段,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和途径有:

1.中国共产党召集的协商座谈会。。

2.共同参加国家政权。。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三、多党合作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一)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所面临的问题

1.执政党的合法性基础问题。当前主要有以下二方面因素影响着中共的执政地位, 一方面是党政官员的腐败。腐败严重地影响执政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地位, 侵蚀着执政党的合法性基础。另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的绩效, 我国致力于经济发展时, 采取“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贫富分化, 存在着一些“社会边缘化群体”。社会两极分化使部分群众利益受损, 它们会产生一种挫折感, 甚至会对执政党的能力产生质疑。

2.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问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 肝胆相照, 荣辱与共”,这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把注意力集中在和平建设,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目标上。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如何适应变化的环境, 以及它们之间的政治磨合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长期面临的一个问题。

3.政治参与问题。

我国的社会结构逐步分化, 利益群体不断壮大, 必然产生政治参与的愿望。如果这种愿望得不到满足, 长期积累就会产生一种压力, 而这种压力势必影响执政党的地位。因此,如何依据现有条件, 在党的领导下, “扩大”有序的政治参与, 是我国政治发展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4. 制度化、法制化问题。过去中国政党制度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坚持走制度化、法制化的道路。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变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提出了更高的制度化、法制化的要求。因为只有通过这种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要求的制度化、法制化的手段, 才能保证政党按规定的程序活动, 保证各政党的合法地位。同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治决策要逐步实现程序化、科学化, 用制度化手段遏制腐败行为, 用制度来规约党际关系及党和政府的关系。(二)新时期发展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对策建议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一项关系大局的基本政治制度, 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1.扩大执政党的执政基础。

2.加强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

3.不断完善和拓展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渠道。

(三) 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

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思想, 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有必要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立法工作, 特别要加强制订具体法律, 对多党合作制的细节作出明确的规定。一方面, 以法规定党政关系。另一方面, 以法规范党际关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一个伟大创举, 也是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和优势。因此, 要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充分发挥其政治功能, 从而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只有加强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自身建设, 拓展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渠道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 才能在新时期解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所面临的问题, 才能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第五节执政党与人民军事力量

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军队的关系是:党对军队实行绝对领导。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加以实施:一是党自身的系统。党通过中共中央军委实施直接领导,并在武装力量内部设立党委领导制、政治委员制度、政治机关制度进行。二是当外部的系统。通过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并将之与中共中央军委合二为一,实现对军队的领导。

党对军队的领导除了领导军队自身建设外,最重要的就是领导军队的政治工作。政治工作具体体现为党委领导制度、政治委员制度、政治机关制度等。

第四章立法机关

第一节人民代表大会概述

立法机关,即负责行使立法权和监督权的国家机关。

一、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和作用

(一)人大的性质

人民代表大会享有广泛的、最高的、几乎不受其他国家机关约束的立法权;人民代表大会既制定法律,又监督法律的执行;人民代表大会享有对其他国家机关组成人员的选举、批准任命和罢免权;人民代表大会可以随时决定国家的各项重大事务;宪法还赋予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它认为应该由它行使的其他职权的权力。

(二)人大的地位

根据中国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在诸国家机关中居于首要地位,任何其他国家机关都不能超越它,也不能与它并列。

就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政治主体的法定地位与实际地位进行比较如下:

1.人大与党委的关系

人大是权力机关,党委是领导机关,领导国家与社会,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党委领导人大。领导方式有:

(1)党提出方针政策,由人大贯彻执行。

(2)党就国家的重大问题,直接向人大提出建议案,通过人大的立法,把党的意志合法地转变为国家意志。

(3)党对人大实行工作领导。

(4)党对人大实行组织领导。

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政治民主的扩大,人大的权力自主性开始增强。

2.人大与一府两院的关系

(1)人大产生一府两院,其领导由人大任免。

(2)一府两院向人大汇报工作,接受人大的监督。

3.人大与人民的关系

人大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人民管理国家的一种形式,人大是人民反映人民意志的机关,人大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从法定关系看,人大应绝对服从人民群众的意志。人大在其他一切国家机关之上,但在人民之下。人大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它应根据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应当充分反映民意,聚合民意,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三)人大的作用

1.人大是代表和反映民意的主要渠道。

2.人大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主要途径。

3.人大是政府权威合法化的源泉。

4.人大是实现国家整合的有效组织形式。

5.人大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机制。

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程序

(一)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的特点

由于受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当前,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选举具有以下特点:

(1)选举权的普遍性。(2)选举权的间接性。(3)选举权的不完全平等性。

(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程序

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包括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两种方式。

1.人大代表的直接选举程序

人大代表的直接选举程序一般包括:一是设立选举组织机构;二是划分选区;三是登记选民;四是提出代表候选人和确定正式候选人;五是宣传介绍候选人;六是差额选举和组织投票;七是确定当选。

2.人大代表的间接选举程序

第一,间接选举的主持机关。第二,提出代表候选人。第三,确定正式候选人。第四,确定当选。第五,审查和确认代表资格。

三、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

(一)权利:可分为会议期间的权利和非会议期间的权利

1.会议期间的权利:提出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的权利;提出询问和质询的权利;会议期间参加议题审议的权利;行使选举权和表决权;行使罢免权。

2.非会议期间的权利:行使观察和调查权;人身特别保护权和言论面责权;获得必要的物质条件保障权。

(二)义务:按时参加人大会议和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各种活动;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见,切实遵守并协助贯彻执行法律法规,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参政议政水平,接受选民和选举单位的监督。

四、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团的职权职责

代表团的职权和职责是:

(1)在每次大会举行前,集中进行各类准备性活动,讨论常委会提出的关于会议的准备事项。

(2)在会议期间,对列入大会议程的议案进行集中审议,并可由代表团团长或代表团推荐的代表到主席团会议或全体代表会议上,代表代表团对审议的议案发表意见。

(3)可以在会议期间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属于大会职权范围内的议案。

(4)可以在会议期间以书面形式提出对政府有关部门的质询案。

(5)三个以上的代表团可以提出对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家主席、副主席、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组成人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罢免案,并由大会主席团提请大会审议。

第二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一、全国人大的组织机构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代表会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代表会议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也是最高民意代表机关。由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法定代表3000人左右,其中共产党员占60%以上,各民主党派占20%左右,各少数民族代表要占12%以上。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一)全国人大全体代表会议的职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根据宪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具有全权的和最高的地位,其主要职权有:

1、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

2、制定和修改国家的基本法律。

3、选举、决定、罢免国家机构组成人员。

4、决定国家的重大事项。

5、监督国家机关。

(二)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的职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包括:

1.立法权。2.宪法和法律的解释权。3.宪法实施的监督权。4.对其他国家机关工作的监督权。5.对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人事任免权。6.对国家生活中重要问题的决定权。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三)专门委员会。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是按专业分工而设立的辅助性工作机构。

专门委员会的任务是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领导下,研究、审议、拟订有关议案或提出有关报告,交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处理。具体包括:

1.审议全国人大主席团或常委会交付的议案;

2.向全国人大主席团或常委会提出属于全国人大或常委会职权范围内同本委员会有关的议案;

3.审议全国人大交付的被认为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国务院各部委的命令、指示和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和规章,并提出报告;

4.审议全国人大主席团或常委会交付的质询案,听取受质询机关对质询案的答复,必要时向全国人大主席团或常委会提出报告;

5.对属于全国人大或常委会职权范围内同本委员会有关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建议。

第三节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县及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一)县及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代表会议的职权主要有:(1)立法权。(2)重大事项的审议、决定权。(3)选举与任免权(4)监督权。

(二)县及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的职权主要有:(1)立法权。(2)重大事项决定权。(3)监督权。(4)人事权。

(三)县及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的职权主要有:(1)拟定、提出议案。(2)研究、审议议案。(3)调查研究、提出建议。(4)办理主席团、常委会、主任会议交付的其他工作。

三、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机构和职权

(二)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主要有:(1)重大事项的审议、决定权。(2)选举权。(3)监督权。

四、人民代表大会的上下级关系

上下级人民代表大会之间的不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而是法律上的监督与被监督关系、业务上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工作上的相互联系关系。即所谓:(1)法律监督关系。(2)业务指导关系。(3)工作联系关系。

第四节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形式与议事程序

一、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性质职权必须召集会议。只有在开会时才能行使职权,不开会则没有权力能力。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包括全体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会议和专门委员会会议。

(一)全体代表会议的会议形式

主要有预备会议、主题团会议、全体会议和代表团会议四种会议形式。

(二)常务委员会的会议形式。常务委员会是代表大会的常设权力机关,根据议事规则,常务委员会开会行使职权主要有四种形式:即委员长(主任)会议、全体会议、分组会议和联组会议。

三、继续完善人大制度

探索转型期的人大制度创新之路,我们必须找到一条既有利于执政党提高执政能力,又有利于调动人大制度创新的积极因素的两全之策。这个两全之策的最佳平衡点就是执政党通过人大机制推进法治。勾画人大制度创新之路,当前应主要着重从三方面逐步推进,即:党与人大关系法治化、人大主体精英化、人大监督职能健全化。

第五章国家元首

第一节国家元首的历史发展

尽管各国国家元首所行使的职权有很大差别,但一般都拥有以下职权:

(1)公布法律的权力,即法律经立法机关通过后,必须由国家元首公布,否则,法律不能生效;(2)召集代议机关会议的权力;

(3)最高级别的外交权力;

(4)最高级别的统帅武装力量的权力;

(5)任免国家高级官吏的权力;

(6)赦免权;

(7)授予国家最高荣誉的权力。

二、中国国家元首制度的历史演进

恢复设置国家主席的必要性在于:

(1)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国际交往日趋频繁,为符合国际活动的惯例,恢复设置国家主席势在必行。(2)为了有效发挥国家机关的职能作用,需要对国家机关实行合理分工。(3)国家主席的设置符合中国人民的感情。

第二节国家主席的地位与职权

二、国家主席的职权

概括起来,国家主席的职权可归纳为:

1、公布法律,发布命令

2、任免国务院的组成人员和驻外全权代表。

3、外交权。

4、荣典权。

第六章行政机关

第一节中央行政机关

一、国务院的法律地位

中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它明确界定了国务院在国家机构中的法律地位;即在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上,国务院处于从属和被监督的地位;在与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关系上,国务院处于国家行政系统的最高地位。

(一)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国务院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是:(1)国务院由全国人大组织产生。(2)国务院接受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3)国务院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二)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1.国务院负责统一领导全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行政工作。

2.统一领导各职能机构,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的工作。

3.国务院规定中央和省级行政机关的职能划分,统一领导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

4.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发布的决定和命令,对全国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二)国务院现行机构设置

改革后的国务院机构设置如下:

1.国务院组成机构

2.国务院办公厅

3.国务院直属机构

4.国务院办事机构

5.国务院特设机构

6.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

7.国务院管理的其他机构((1)直属事业单位。(2)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3)具有国务院名义的机构。)

三、国务院的领导体制

(一)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

总理负责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全面领导权:2. 召集主持会议权:。3.人事提名权:4. 签署权:

(二)国务院总理的选举程序具有以下特点:(1)坚持社会主义民主原则。(2)坚持党的领导原则。(3)实行等额选举制度。(4)实行间接选举制度。

四、国务院的职权配置

根据宪法,国务院的职权可以归纳为:1.行政立法权。2.行政提案权。3.行政领导与管理权。

4.行政监督权。

5.人事行政权。

第四节中国行政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一、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

(一)现行行政体制的弊端

全能政府的弊端:(1)政府对微观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直接干预过多;(2)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滞后;(3)规范、监管市场秩序的力度不够;(4)公共服务职能弱化;(5)依法行政的统一性和透明度不高;(6)政府应急职能的不完善;(7)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消费者主权地位尚未明确;(8) 权本位、官本位现象严重。(9)政府“越位”“缺位”和“错位”并存等现象。

(二)构建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是一个能够公正、透明、高效地为公众和全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把政府职能归结为四个方面: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1.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特征是:“小”,即规模小,“少”,即管得少。“优”,即创造最优环境,提供最优服务。

2.服务型政府的主要职责:制定公共政策,提供公共产品,搞好公共服务。

二、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的途径。

创建服务型政府要实现四个转变:

一、由统揽一切向搞好公共服务转变。二、由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向主要提供公共产品转变。

三、由管理型无限政府向服务型有限政府转变。四、由对公民和法人的过多管制向为公民和法人服务转变。

第七章政治协商机关

第二节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原则与政治职能

一、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原则

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的职权:

(1)解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监督章程的实施。(2)召集并主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每届第一次全体会议由会议选举主席团主持。(3)组织实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的任务。(4)执行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的决议。(5)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审查通过提交全国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或者国务院的重要建议案。(6)根据秘书长的提议,任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秘书长。

三、政治协商会议的政治性质

政治协商会议同时还具有其他的制度特性。首先,政治协商会议是体现人民团结的一种组织形式。其次,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下的一个分支制度。再次,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是民主制度的体现。

四、政治协商会议的政治职能

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的基本职能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第三节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的完善

一、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的优势1、政治优势。2、组织优势。3、界别优势。4、智力优势。5、联系广泛的优势。

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的完善1、确保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与参政议政的经常性与规范性;2、加强共产党对政协的影响力;3、处理好政协与民主党派的关系;4、进一步探索吸纳民主党派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有效途径;5、发挥政协整体性效能;6、反映社情民情,加强与民众的沟通与联系;7、加强与海外各种爱国力量的联系。

第八章司法机关

第一节司法机关的沿革

司法机关走上制度化道路,表现为:1.加强立法工作,使司法机关有法可依。2.健全司法机构。

3.完善司法制度及其相关制度。

第二节人民法院

一、人民法院的组成与机构设置

(一)最高人民法院的组成与机构设置

机构设置:最高人民法院内设以下几个审判机构:(1)审判委员会。(2)民事审判庭,负责审理全国性的民事案件。(3)经济法庭,负责审理重大的经济纠纷案件。(4)行政法庭,负责审理涉及中央国家机关的行政案件。(5)刑事审判庭,负责审理重大的刑事案件。(6)刑事审判第二庭,负责审理、检查、处理刑事案件当事人、被告人及其家属或者其他公民,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的申诉,通过审判监督及时纠正审判工作中可能发生的错误。(7)知识产权审判庭,负责审理全国性的知识产权纠纷案件。(8)交通审判庭,负责审理全国性的交通案件。

(四)地方人民法院的上下级关系

1.审级关系。

2.审判监督关系。

3.指导关系。

4.指定管辖关系。

三、人民法院的工作原则1、平等原则。2、公开审判原则。3、辩护原则。4、合议原则。5、回避制度。6、独立审判原则。

(四)人民检察院的活动原则

1.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的原则。

2.对于任何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

3.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4.依靠人民群众的原则。

5.同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

第四节司法程序与司法原则

一、诉讼程序

1、民事诉讼程序。。

2、行政诉讼程序。

3、刑事诉讼程序。

二、非诉讼程序

非诉讼程序主要有公证程序、仲裁程序和调解程序。

第九章选举制度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选举制度的主要原则

一、普遍原则

中国公民,只有年满18周岁,方可成为选民,选举制度向城市和少数民族倾斜。因此,平等只是相对平等。

一、主持选举的机构

(一)直接选举:选举委员会

(二)间接选举:本级人大常委会

二、直接选举的程序

划分选区与选民登记,提出、确定与介绍候选人,投票与宣布选举结果三、间接选举的程序

提名,介绍候选人,投票,宣布结果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试题及答案

当代中国的政府与政治 考试试题及答案 《当代中国的政府与政治》专用通关题库第01关 1\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多年来在致力于自身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向经济困难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说明我国_____。 A: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B:致力于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 C:尊重主权国家的独立权和平等权 D:致力于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释: [解析]题目中强调了“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体现了我国尊重主权国家的独立权;“向经济困难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体现了我国尊重主权国家的平等发展权。A项说法不正确,我国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不是“决定性力量”。B项的内容在题干中未体现。D项说法片面,“其他发展中国家”不等同于“周边国家”。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2\根据全国人大批准的中央预算,2012年我国将新型农村合作

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增加到每人每年240元,并适当提高报销水平,补助1050亿元,增长37%。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健全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继续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安排资金358亿元。加快推进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支持做好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安排资金114.83亿元。上述财政安排所体现的政府职能是_____。 A:平均分配国民财富 B: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C:完善医疗卫生体制 D: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参考答案:D 本题解释: [解析]题目中涉及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等,看似繁杂,本质都属于政府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中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职能。故本题选D。 3\某县委2011年底试行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以来,逐渐地从“组织公开什么,群众就看什么”转变为“群众关注什么,组织

00315-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精讲笔记

00315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精讲笔记 第一章绪论 一、制度:规范、法度的意思。 (选择题)二、政治制度:指统治阶级为实现其统治而采取的统治方式、统治方法的总和,它包括国家政权性质、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以及为保证国家机器运转、维护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维持社会政治实体活动等而制定的一系列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从狭义的角度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 (选择题)三、政治制度的几个显著特点:历史性、稳定性、强制性、合法性。 (简答题、论述题)四、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的关系:社会领域的各项制度,尤其是基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在社会各项制度中,根本性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制度是社会的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是社会结构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主要成分,它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就有什么样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和什么样的国家意识形态、文化教育制度。因此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是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二者在性质上是一致的,不一致就要产生矛盾和冲突。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这种相互关系,告诉我们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就要巩固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就要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只有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才能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制度主要体现在居于指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教育方针等方面。思想文化意识对政治制度主要起导向作用,任何政治制度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文化意识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意识形态以及传统对政治制度及由政治制度决定的决策活动、实施活动有重要作用。思想文化意识中的核心内容—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的关系更紧密,也更直接。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建立与其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文化价值观,以起到巩固和发展政治制度的作用,在我国就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五、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的当代中国行政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一般行政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司法制度、军事制度也是当代中国重要的政治制度。 (论述题)六、坚持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1、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不仅是中国人民奋斗 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而且被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事实和人民民主政治生活实践证明是符合中国实际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我们必须坚持当代中国的 各项政治制度,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2、当代中国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存在的五大 弊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3、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选择题、简答题)七、政治制度、政治体制的区别:政治制度是关于国家权力的性质、组织、分配、运作等方面的规范法度,主要是指国体和政体的统一。政治体制是关于国家管理形式、机构设置、实际措施等的具体制度,可理解为局部的微观的政治制度,是政治制度在政治生活过程中的具体化,它受政治制度制约,也影响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实施和巩固。 (简答题)八、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以来的主要成果: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建立了干部离退休制度,实现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革命化、专业化、知识化,保持了党和国家的活力;实现我党政职能分开,调整了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机构;加强了社会主义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建设;实施公务员制度;转变政府职能,根据高效、精简、统一的原则,进行了行政机构改

中国官僚政治的读书笔记

中国官僚政治的读书笔记 在读一本书时,我很喜欢对这本书成书的背景进行研究,并且对作者写作时的因源和 学术背景、以至于个人感情和身世也倍感兴趣,我觉得这对于书可以产生更加设身处地的 理解,也颇有自己写作的意淫感觉。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成书于1948年10月,作者将刊于《时与文》杂志的17篇专 论汇集成书,由上海时代文化出版社刊行。,王亚南是一位财经学者,因为李约瑟的关系,“误入”官僚政治的研究之中,作者最大的特色就是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加于阐述,同时 也比较分析了西方从领主经济到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中——对与官僚制的需求,从作者引 述资料可以发现——作者总体上还是一个社会经济史的专家,在分析西欧的官僚制度的发 展中——作者着重强调了商业流通经济的需要必然迫使打开政治上相互割据的局面,类似 于德国统一前一条通往法国的铁路在德意志境内就要换好些次货币和付好多次关税,经济 的独立就要求各官员是“各事其主”。但是国家统一的建立就要求,中央集权的发展,各 种官职是服从一种统一的规制。 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工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时,他 因带着二嫂,所以才假装投降。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 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 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 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 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他不但忠,而 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书中作者竭力克制着情绪,不希望他对官僚主义的痛恨影响到客观的写作,可无意中 流露的言语深感作者的切肤之痛。王亚南对马克思思想的认识深度,超过了中国很多官方 学者,可以和王亚南相提并论的马克思思想的学者,应该还有彭迪先和沈志远,可惜他们 在1949年后,官方马克思主义的权威时代,并没有可称道的著述,反倒是的1949年前, 有着惊人深刻的论述。我在阅读此书时率先看了后面的《王亚南先生学术年表》和胡培兆 先生的《铲除官僚政治的理论利器》,我看出了一些问题,作者从1927年担任政治教员,当时所谓的政治教员中有70%时共产党员,这在我同时阅读的美国·陶涵先生《蒋介石与 现代中国》中有详细的介绍,此后大革命失败,作者逃亡日本,后接触《资本论》,此后20年的时间用于翻译《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济专著,显然在当时中国环境中,难免对于国民政府时期的官僚政治存在很深的芥蒂。 散文有着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传统,散文的开始,始于文字记事。春秋时期的散文 代表作应为孔子依鲁史而修订的《春秋》,以及孔门子弟们编纂的《论语》等,此时的散 文仍有说教的文字,不过大多为先贤们的教诲之言。此时文字也极富文采。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论文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发展 政府行为是围绕着政府权力的运用而展开的社会活动,它包括政府统治和政府管理,其中主要是指政府管理。政府管理与政府职能存在紧密的逻辑关系,将政府职能进行分类,可分为经济职能、政治职能和文化职能,因而,与这三种政府职能相一致,政府行为也可分为经济行为、政治行为和文化行为。它们分别是政府调控经济利益关系、政治利益关系和文化利益关系的三种不同活动。 一、中国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型 现代政府是以市场为基础的政府,政府不再直接经营竞争性物品和服务的生产与供给,而是让市场去生产和供给竞争性的物品和服务。中国政府再造实质上正是在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模式。所谓公共服务型政府模式,就是由政府来创建一种公共服务的供给体系,由政府或是社会来有效、及时和足量地供给人民群众日益扩大的公共服务需求。 在这一治理模式下,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生产和供给存在着多样化的机制,政府的精力主要集中于规则的制定和实施上,营造有利的激励环境,建设与完善市场制度,促进市场的有序运行。 二、政府公共服务主要模式分析 从政府在公共服务过程中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这一角度划分,政府公共服务主要模式可以归纳为全能型公共服务模式、主导型公共服务模式、参与型公共服务模式和市场型公共服务模式。 (1)政府全能型公共服务模式分析 政府全能型公共服务模式是政府包揽一切公共事务、社会一切公共福利来自于政府的模式。它基于政府是执行人民意志的“公仆机关”这一理念,是全能主义政治系统下无限政府观念在公共服务领域内的具体表现。 政府全能型公共服务模式的主要特别特点就是政府在公共服务中自上而下一统到底,方方面面无所不在。在这种模式下,政府除了承担自身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外,还承担了公民个人以及社团乃至整个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全过程。 (2)政府主导型公共服务模式分析 政府主导型公共服务模式是政府在公共服务生产供给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公共服务模式。这一模式最主要的特点是政府牢牢掌握公共服务供给的规划决策权,强化对公共服务供给的宏观调控,并对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同时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公益事业进行直接经营和直接干预。 (3)政府参与型公共服务模式分析 政府参与型公共服务模式是政府将公共服务的生产、供给和管理的基本环节和过程交给社会,政府只以参与者角色在其中拾遗补缺的模式。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民营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主导公共服务的供给,实现公共服务的市场化与社会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仅限于弥补市场失灵的范围内,提供维护市场秩序、社会公正、科教导向等等公共产品的不同组合,防止暴力、偷窃、欺骗和强制履行契约行为的发生。 (4)市场型公共服务模式分析 市场型公共服务模式是政府与市场分权、政府与市场共同参与公共服务过程的公共服务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市场对公共服务的参与是直接而非间接的,

当代中国政府过程 读书笔记

强化政府过程,扬我中华雄威 ——读《当代中国政府过程》有感最近读了《当代中国政府过程》使我深刻的了解到政府运行体制在形式上其实就和一所学校或者说和一个家庭的运行过程是大同小异的,但是政府过程又极大地区别于任何一个不同的单位和组织。引用书中的一句话“任何政府,都不仅仅是一个体系,而是一个过程”,这样的过程为全民族大大小小的事物服务,并使其运行机制有条不紊的进行。因此对政府过程这一无形巨掌的研究必然要在方法上突破传统的体制研究的范围,走上一个重要的领域,即过程研究。而我们所说的政府过程是一种新型的对现代政治,行政问题研究的视角。其主要特征就是对政府特别是政府活动的行为、运转、程序以及各构成要素,各社会利益群体之间以及它们与政府之间的交互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和阐述。可见对于政府过程的研究是对传统的政府体制研究、要素分析和法理说明的极为重要的完善。 《当代中国政府过程》这本书是运用政府过程这一概念,集中对当代中国的政治权力结构、“党政关系”和社会结构,对意见表达、意见综合、决策和施政四个基本环节,对政务信息传输和监督两个保障性环节作了比较详尽系统的阐释和介绍。当然也针对性的分析了“单位”现象、政府经济行为、央地关系和地方政府过程,并对下一步的政府过程的调整问题作了展望。 “政府过程的研究就是试图反应一个具体政府的实际运行状况和工作程序,探究其中的规律性。也就是说探寻政府是怎样管理国的。”就我

个人而言对“政府如何管理国家”的细致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现在社会中有很多人埋怨政府,比如教育、住房、社保、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反映出的是这部分人不了解政府,不了解政府过程,当然还有国民的劣根性“利己”成分的影响。我们的党是实事求是的为人民服务的大党,每当有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时,政府总是在尽其最大的限度去解决问题的。就政府解决问题这一件事情而言,政府都要经过调研、审议、决策、实施、监督等过程,所以政府过程是一个比较缓慢的全局性的的过程,它不像吃饭“充食则腹足”,当然政府工作是容不得半点错误的,否则会蝴蝶效应般波及整个中国,比如十年浩劫“文革”。下面我就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对政府过程的认知: 一、“政府体制一般就是政治问题,二而政府过程则涉及经济学、社会学等等方面的问题。” 政府过程这一确定性概念在中国形成是比较晚的,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以“过程”的角度研究和表述政治和政府的各个方面。区别于政府体制的政府过程,它是政府运作的一种实际的过程。正是这种过程将整个中国脉络起来,而政府充当的则是脉络总输。所以说政府过程不仅仅涵盖政府的运作范畴,还涉及到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站在宏观的角度可知,中国政府过程,不是“团体”问题,也不是“接近”问题,而是如何摆正党和政府、政府和地方的关系问题,并以实事求是为准则。 政府过程的研究处于中央和地方的中间地带,有助于领导圈和理论界互相发现问题,有助于增强政府机构改革问题研究的针对性,也可以

超星——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答案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期末考试(20) 成绩: 71.0 分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中国政府的两大营养系统是()。0.0 分
A、立法系统和监督系统 B、 信息传输系统和监督系统 C、 党内执行系统和立法系统 D、 信息传输系统和党内执行系统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A 2 单通道信息传输机制的特点不包括()。1.0 分
A、 决策的上行和下达不分离 B、 国家垄断信息网络,信息机构国营化 C、 新闻媒体和学术团体都无法对国家的高层决策直接起到 作用 D、 政府过程公开化、透明化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 下列不属于中共中央高层议事协调机构的是()。1.0 分 A、 中央港澳工作协调小组 B、 中央西藏工作协调小组 C、 中央巡视工作协调小组 D、 中央地质勘察基金领导小组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 下列不属于新兴阶层的是()。 0.0 分
A、 企业经营者 B、 知识分子 C、 个体劳动者 D、 自由职业者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D 5 预算过程的阶段不包括()。0.0 分
A、 行政系统编制预算草案 B、 执政党的内部审查过程 C、 人大的审查和批准进入正式的决策阶段

D、 签署主席令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A 6 中纪委的第一位职责是()。1.0 分
A、 维护党群关系 B、 维护党在国家权力机关中的领导地位 C、 维护党章和党的其他重要规章制度,保障中央路线方针 政策的执行。 D、 维护党的尊严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7 对于中国“政治”的含义,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0.0 分
A、 政治是借助国家政权力量处理社会利益关系。 B、 政治在中国也指整个社会意识形态

浦兴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习笔记 第三章 选举制度)【圣才出品】

第三章选举制度 一、概述 1.选举与选举制度 (1)选举,是指某一社会群体中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按照既定的方式和程序,根据自己的意志,选择若干人员担任某项公职的行为。这一定义包括五层含义: ①“社会群体”,包括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基层群众组织等; ②“全体或部分成员”,涉及到在一个社会群体中哪些人有资格参加选举,亦即选举主体问题; ③任何选举都必须预先设定某种方式(如投票、举手、鼓掌、起立等)和某种程序(如划分选区、提出候选人、投票、计票、宣布投票结果等); ④选举人有权根据自己的意志,选择有被选举权的人员中的任何人,这是任何选举的必要条件和关键所在; ⑤任何选举都是有目的的行为,即为了选择若干人员担任某项公职。 选举的基本要素是主体(选举人)、客体(被选举人)、目的、方式、程序、结果;选举的根本特征是实现选举人的意志,从而实现公民的选举权这一现代民主社会中基本的政治权利。 (2)选举制度的涵义,可以从三个不同的层面上加以理解: 从广义上说,指有关选举一切公职人员的制度(其中制度是法律、法规、章程、规则和惯例等等所有规范、准则的总和); 从中义上说,指有关选举各类国家机关(代议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组成人员的制度;

从狭义上说,专指有关选举国家代议机关组成人员的制度。 本章讲的是狭义上的选举制度,其内容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确定、选举所遵循的原则、选举的组织机构、选举的方式和程序、代表与选民的关系等,这些内容一般都在各国的宪法、选举法和有关法律中得以明确的规定。 2.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形成 当代中国的选举制度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的选举制度发展而来的,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和革命政权,实行了革命政权的选举制度,为新中国选举制度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1)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建国大纲——《共同纲领》中规定,新中国实行普选制度。 (2)1953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当代中国第一部选举法,《选举法》对中国实行普选的基本原则、程序和方法等作了具体规定,从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制度的正式形成。 (3)形成于1953年的中国选举制度,有个明确指导思想,即既强调发扬民主,又坚持从实际出发。选举制度作为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与保障,自然必须强调发扬民主,然而,民主的实现程度又离不开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历史的条件,无视诸条件的制约,急于追求“高度的民主”,只能流于形式而于实质无益,甚至会陷于形式主义而有碍民主实质的体现。 3.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发展 自1953年选举法实施后的最初十余年间,中国选举制度的贯彻还比较正常,总的来说,各级人大尚能按期改选,但在“文革”时期,中国的选举制度受到了严重破坏,全国几乎没有进行过真正的选举,人大制度亦名存实亡。

浦兴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笔记( 国家行政制度上)【圣才出品】

第四章国家行政制度(上) 一、概述 1.行政及国家行政制度 (1)行政 ①马克思给行政提出的经典定义认为:“行政是国家的组织活动。”这就明确了两点:第一,行政是一种国家活动,而不是个别或一般社会组织的行为;第二,行政是国家对社会事务的组织与管理,这就使国家行政区别于立法、司法等国家机关的活动。 ②另一种观点认为,行政应指包括立法、司法、行政等各类国家机关的管理活动。 ③概而言之,有三种意义上的“行政”。 广义即指管理。 中义即指各类国家机关的管理, 狭义仅指除立法、司法机关以外的国家机关对社会事务的管理。 (2)国家行政 国家行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即政府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的组织管理活动。它是阶级统治与社会管理的结合,是国家职能两重性的具体体现,具有以下特点: ①国家行政主体的公共权威性 国家行政的主体是带有公共权威性质的国家行政机关,国家行政权力只能由国家行政机关来依法行使。主体的公共权威性质,决定了国家行政权力的行使要具有公共性,不能用来服务于个别团体和个人的特殊利益;另一方面,国家行政权力要依法行使。 ②国家行政活动兼具社会性与政治性

国家行政活动受制于统治阶级的意志而带有浓厚的政治性,这主要表现在国家行政机关对国家的政治职能的履行上;但是国家又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在形式上不能仅仅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必须同时以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目标,这主要表现在国家行政对国家的社会职能的履行上。 ③国家行政体制的集权性 国家行政以效率为首要目标,而在体制上强调以集权为主。在中国,国家行政体制的集权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央与地方的集权模式,强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模式;二是行政组织内部,在权力领导体制上采取行政首长负责制。 ④国家行政效力的强制性 国家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是对国家制定的宪法和法律的全面贯彻和实施,因此国家行政机关在其法定的管辖范围内,其权力行使具有普遍的强制效力。 2.当代中国国家行政制度的历史发展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行政制度,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总结革命和建设过程中行政制度建设的实践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革命时期的行政制度为新中同国家行政制度的建立,提供了一些基本原则:①党的领导原则;②议行合一原则;③廉价政府原则;④民主监督原则。 (2)1949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行政制度从形成到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①逐步形成阶段(1949年至1954年)。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和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同时,宪法和组织法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职权、组成以及主要活动程序都作了明确规定。这就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行政制度的正式形成。

南开大学政治学考研经验分享、参考书、考研笔记、复试线、考录比

1/10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方网站: https://www.doczj.com/doc/ed882266.html, 开设课程:【网络函授班】【精品小班】【高端一对一】【状元集训营】【定向保录】 1 育明教育天津分校2015年天津地区15所高校考研辅导必备 天津分校地址南京路新天地大厦2007 专注考研专业课辅导8年天津地区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 天津分校王老师与大家分享资料 育明教育,创始于2006年,由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教授投资创办,并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博士和硕士加盟,是一个最具权威的全国范围内的考研考博辅导机构。更多详情可联系育明教育天津分校王老师。

2/10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方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ed882266.html, 开设课程:【网络函授班】【精品小班】【高端一对一】【状元集训营】【定向保录】 2 南开大学政治学考研经验分享、参考书、考研笔记、复试线、考录比南开政治学的考研复习策略分析 从国际贸易跨专业到政治学理论,从南方到北方,经历了考研所谓的双跨“跨专业,跨学科”。现在想想,虽然最后算是善终,但回过头来看看走的弯路,费的精力,实在感慨良多。这篇文章写给希望攻读政治学专业的学弟学妹,以资借鉴。 A.关于参考书 南开政治学要求的书目肯定要买下了,至少先要把南开研招网7本书读一边,不管是不是南开老师的编的书,既然挂在了研招网上,自然有它的重要性。 先谈谈政治学原理的三本书,都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为基础编写的。《政治学原理》是很正统的一本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教科书,《政治学基础》是各个大学政治系比较通用的教科书,书写的很细致。但是重点推荐读《政治学概要》,首先整本书的结构很合理,分类十分明确。如果用心的读的话,可也体会出作者希望这本书先后连贯,首尾照应。内容同时也很翔实,每个政治学的基本观点都十分明确。比较起前两本书,《概要》篇幅算是比较少了,但是却重点突出,每个概念都精确。多读几遍感觉作者力求用较短较精简的语言给读者建立一个巩固,结实的政治学理论框架。而进一步的填充框架的材料,则离不开学生自己的丰富的阅读。 远不要以为想过关就光看这三本书就够了。就像盖房子一样,有了一个基本的,坚实的结构,显然是不能住人的。想把房子盖好,盖漂亮,还要沉下来好好读基本专业著作。本人读书不多,不敢说那本好,那本不好,我把我读的一些书目列下来,我感觉下面的书对更为深刻的理解政治学原理这门课程是有所裨益的。 书目推荐: 1.《政治科学》,[美]罗斯金等著, 2.《现代政治分析》[美]罗伯特.达尔上**出版社1987年版3.《当代中国政府过程》朱光磊著天津人民出版社 4.《政治学十五讲》作者:燕继荣北京大学出版社 谈谈政治思想史的学习。刚开始自学思想史的时候,真的感觉是怎么看都很难懂,看几遍,但是能记住的却很可怜。但是要想学好思想史,却要不停的看,不间断的看。只有这样,每次读完一个思想家的政治哲学,才能有收获,就算不多也不要紧,政治哲学史的学习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每次读后,能有一点点收获就行,不求多,一定要投入的读。心情不好,不平静时,不要去学习这门课程,否则效果很不好。虽然很多的政治思想史教科书上把某个人的思想分个四五点出来,但是每个思想家的思想,从逻辑上说都是清晰,连续的。切不可以为他们是孤立的,建议读一个人的政治思想要先去搞清楚他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下面我们以柏拉图的《理想国》为例子。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是一个严格分为三个等级的“理想国”。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的思想以理念论为其基础的,只有搞清楚理念论才能明白为什么柏拉图一直希望建立这么个理想的国度。这样即理解了柏拉图的哲学基础,也记住了他的政治思想。 中国政治思想史,我感觉比西方的要简单一些,毕竟我们对一些基本的概念是比西方的改变要理解的深刻的多。其学习方法与西政史大同小异。但是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最好能多背

古德诺《政治与行政》读书笔记

++++++++++++++++++++++++++++++++++++++++++++++++ 《政治与行政》 —读书笔记 在国家的主要功能一章中,开篇讨论了法外制度和法定制度的关系。古德诺提出,大多数研究政府问题的著述者,都倾向于考察法定的正式政府组织。但这种方法会使学者们在判断国家真正的政治生活时误入歧途。古德诺认为,同法定的制度一样,法外的制度也决定着政府体制的特点。“事实常常是这样,法外制度比能够提供政治体制框架的法定制度对政治体制的影响更大”,对此古德诺用了英国内阁和美国总统选举的例子来证明。“政府体制不是建立在成文宪法之上的国家,法外的制度就更有可能在关于政府体制的理论讨论中占据一席之地。因为在这种国家里,宪法本身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惯例。”古德诺引用甄内斯特的观点,得出其观点:不同民族的政治制度,将显示出比只囿于考察宪法和法律的正式条款所想象的政治制度具有更大的相似性。人类的政治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性的事实,即人为人类的事实。正是由于不同国家的实际政治体制有这种相似性,人们才有可能去用抽象的方法考察国家。其次,古德诺还借鉴孟德斯鸠的政府功能划分思想,分析诠释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的分权理论。在阐述国家的主要功能中,古德诺认为,在多有的政治体制中,都存在着两种主要的或基本的政府功能,即国家意志的表达和国家意志的执行,称之为“政治”与“行政”。政治即是通过公民中的政党组织指导或影响政府政策的行为或职业。而行政则是公共服务的总体,从事于政府意志的执行和普遍利益规划的实施。从而总结出“政治”与“行政”即国家意志的表达功能和国家意志的执行功能的结论。 在第二章政治的功能中,古德诺综述了政治的功能首先与国家意志的表达有关,其次与国家意志的执行有关。政治的需要要求国家意志的表达与执行之间协调一致。原因是:功能的行使可能不只委托给政府中的一个或某一套机构;任何一个机构或一套机构也可能不只限于行使这一功能。通过考察政党体制研究政治的功能问题,古德诺认为政治功能与国家意志的表达有关。他指出了选举和投票的法律发展的过程,并对选举和投票的法律发展表明:政党作为一种政治机构获得了某种法律上的承认,即政党在法定的正式政府组织中已取得了它的地位。此外,政治的功能与国家意志的执行有关,这是表达国家意志的机关对执行机关的必要控制。其控制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为了保证国家意志的执行,政治必须对行政进行控制;为了保证政府的民治性和行政的高效率,又不能允许这种控制超出所要实现的合理目的。这种控制有其限度把握:即扩展过度和行政效率﹑表达国家意志的能力下降。在这一章的最后,古德诺总述了政治的功能。其一,功能主要与对国家意志的表达有关,它不仅涉及到决定谁最根本地,谁其次地和谁代理的表达国家意志等国家主权和政府政治体制问题,还与决定采取何种方式表达国家意志有关。其次,它又与国家意志的执行有关。最后,政治的功能包括:制宪、立法、政府官员选举,以及对国家意志执行功能的控制。 在论述地方与中央政治时,古德诺认为,地方不受控制,它就会脱离国家(或州)从而使整体走向分裂。为避免分裂,中央政府便会通过加强立法(因为行政权在地方手中)来限制地方权力,保证统一。而地方则会使用消极的不执行权来对抗。而如此一来,一方面国家的意志无法贯彻,另一方面宪法所规定的地方自治权实际上也受到了侵犯和否定。在古德诺看来,这正是美国的情形。为此,要改变这种现状,便只有通过行政权的集中这个唯一的途径。他认为,传统上人们对集权的担忧和恐惧其实是受到了误导,是没有根据的。因此,古德诺主张行政权的必要集权。他这种行政适度集权思想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启示。 执行国家意志的功能称作行政。行政既是司法的,又是政府的。非立法的机关的活动通常就作司法行政。除去司法方面以外的行政功能可以叫做行政。这是古德诺对于行政的定义。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教学大纲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教学大纲 制定与修订时间:1997年制定,2002年修订,2004年再修订,2008年第三次修订。2011年第四次修订 适用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学 总课时量:54课时 开课系(所):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教材: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第三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是政治学与行政学和行政管理学的专业主干课,是课程体系中起“提纲协领”作用的专业核心课,不仅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了解中国政治发展提供基本的制度框架和实际政治发展背景知识,而且引发学生对“中国地方政府研究”、“农村政治学”、“市政学”、“比较政治学”等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为这些课程教学的开展,提供必备的专业知识积累。而且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其他专业课程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政府和政治发展问题,打通学科之间的人为壁垒,开拓学生视野。 二、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内容、重点和课时分配 第一单元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6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政府过程方法论的起源、发展以及在研究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中的特殊性和适用性,重点在于使学生树立“概念即方法”的方法论思想,为学生进一步开展初步的学术探索打基础。 教学内容: 1.“体制研究方法”与“过程研究方法” 2.政府、政府过程的含义与“偏离”假设 3.政府过程研究方法的基本框架:1+4+2 4.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教学重点:政府概念;政府过程学说的方法论特征;政府过程方法的中国适用性 第二单元中国政治的基本问题与主要特点(9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的政治结构的基本构成、党政关系的发展以及中国政治的主要特点,重点在于为学生提供学习“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基本政治背景,要求学生在既有的政治体制与制度框架中实事求是地了解、学习、思考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问题。 教学内容: 1.中国的政治权力结构:6+1+2 2.党的领导地位、党的执政地位与宪法

浦兴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习笔记(第4~6章)【圣才出品】

浦兴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习笔记 第四章国家行政制度(上) 一、概述 1.行政及国家行政制度 (1)行政 ①马克思给行政提出的经典定义认为:“行政是国家的组织活动。”这就明确了两点:第一,行政是一种国家活动,而不是个别或一般社会组织的行为;第二,行政是国家对社会事务的组织与管理,这就使国家行政区别于立法、司法等国家机关的活动。 ②另一种观点认为,行政应指包括立法、司法、行政等各类国家机关的管理活动。 ③概而言之,有三种意义上的“行政”。 广义即指管理。 中义即指各类国家机关的管理, 狭义仅指除立法、司法机关以外的国家机关对社会事务的管理。 (2)国家行政 国家行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即政府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的组织管理活动。它是阶级统治与社会管理的结合,是国家职能两重性的具体体现,具有以下特点: ①国家行政主体的公共权威性 国家行政的主体是带有公共权威性质的国家行政机关,国家行政权力只能由国家行政机关来依法行使。主体的公共权威性质,决定了国家行政权力的行使要具有公共性,不能用来服务于个别团体和个人的特殊利益;另一方面,国家行政权力要依法行使。

②国家行政活动兼具社会性与政治性 国家行政活动受制于统治阶级的意志而带有浓厚的政治性,这主要表现在国家行政机关对国家的政治职能的履行上;但是国家又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在形式上不能仅仅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必须同时以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目标,这主要表现在国家行政对国家的社会职能的履行上。 ③国家行政体制的集权性 国家行政以效率为首要目标,而在体制上强调以集权为主。在中国,国家行政体制的集权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央与地方的集权模式,强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模式;二是行政组织内部,在权力领导体制上采取行政首长负责制。 ④国家行政效力的强制性 国家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是对国家制定的宪法和法律的全面贯彻和实施,因此国家行政机关在其法定的管辖范围内,其权力行使具有普遍的强制效力。 2.当代中国国家行政制度的历史发展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行政制度,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总结革命和建设过程中行政制度建设的实践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革命时期的行政制度为新中同国家行政制度的建立,提供了一些基本原则:①党的领导原则;②议行合一原则;③廉价政府原则;④民主监督原则。 (2)1949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行政制度从形成到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①逐步形成阶段(1949年至1954年)。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和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同时,宪法和组织法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职权、组成以及主要活动程序都作了明确规定。这就标

马工程版-政治学概论笔记(完整版)

政治学概论笔记 导论 第一节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政治的涵义: 1.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2.政治是以一定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1.政治学以社会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及其发展作为其研究对象。 2.政治学的研究领域: (1)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2)中国政治与政治制度 (3)比较政治与政治制度 (4)行政管理 (5)公共政策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分析方法 2.阶级分析方法 3.经济–政治分析方法 4.矛盾分析方法 5.调查研究方法 6.综合交叉研究方法 第一章阶级与国家 第二节国家的本质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观点 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 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第三,国家的作用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 第三节国家的职能 一、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 内部职能主要是实行社会控制,以维护政治经济秩序和稳定;外部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1.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意志,综合作用各种手段并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 2.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 第二章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 第一节国家权力 一、国家权力的涵义 国家权力是按照统治阶级意志,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管辖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对内对外正式代表国家并以国家机构保障实施的权力。 二、国家权力的特征: 1.主权性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2019尔雅答案100分

。。。。。。。。。。。。。。。。。。。。。。。。。。。。。。。。。。。。。。。。。。。。。。。。。。。。。。。。。。。。。。。。。。。。。。。。。。。。。。。。。。。。。。。。。。。。。。。。。。。。。。。。。。。。。。。。。。。。。。。。。。。。。。。。。。。。。。。。。。。。。。。。。。。。。。。。。。 政府与政治的概念 1 【单选题】党的十二次代表大会是在哪一年举行的?()C A、1980年 B、1981年 C、1982年 D、1983年 2 【单选题】以下哪个国家是产生压力团体最早的国家,也是压力团体最发达的国家?()D A、中国 B、法国 C、英国 D、美国 3【多选题】“政治”在我国有以下哪些含义?()ABD A、借助国家政权的力量处理社会利益关系 B、整个社会意识形态 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非常重要 4【多选题】研究政府与政治的方法包括以下哪些方面?()BCD A、集体主义层次 B、思维方式层次

C、世界观层次 D、具体方法 5【判断题】在1978年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决定正式启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X 6【判断题】政治学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指的是对其体制进行的研究,而另一类是对其过程进行的研究。() 对 7【判断题】1908年,伍罗德·威尔逊创作了《政府过程》这一书。()X 政府过程 1 【单选题】结构功能主义的创始人是以下哪个国家的?()C A、意大利 B、德国 C、美国 D、英国 2 【单选题】“政治制度”中的政府讲的是以下哪一类政府?()B A、动态的政府 B、静态的政府 C、过程中的政府 D、现实的政府 3【多选题】政府按照从大到小的排序依次有以下哪些?()ABCD A、国家机构总体与执政党和最高宗教领袖集团之和 B、行政机关 C、国家机构总体与执政党之和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作业

2014年作业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第九章 村民自治有前途吗?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答:有,因为村民自治是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的广大农村的实践方式,是指村民通过自治组织依法办理与村民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村民自治的开展和发展对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基层民主,带动其他民主进程具有重要意义:1、维持农村稳定,2、促进基层民主建设,3、启示了中国其他民主进程的开展。 第四章 你是如何理解中国国家主席的权力地位的?其重要性如何体现? 答:中国国家主席的权利是最高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机关。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行使各项国家元首的权力。 其重要体现为:1、公布法律权2、发布命令3、任免权4、荣典权。 第一章 你对当前中国宪法所规定的公民权利和义务怎么看? 答:中国宪法所规定的公民权利是1、平等权,2、政民民主和自由权,3、宗信仰自由权,4、人身自由权,5、受益权,6、特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中国宪法所规定的公民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和名族团结2.遵纪守法和尊重社会公德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5.依法纳税 第十章 简述政府发展的基本内涵,并以此为理论基点谈谈我国政府改革的成就与发展方向。 答: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方向是国家有计划地、自上而下地推行的旨在调整国家政治关系和政治结构,完善各项政治制定的变革。第一、政治体制改革对结构的调整。第二、政治体制改革上政府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第三、政府发展上政府工作报告本身沿着一定方向运作,国家权力及国家权力机关逐步过渡到和谐化、高效化、职能化和现代化。 国政府改革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政府机构得到精简、高效,政府职能得以转变,政府人事选拨任命和决策逐渐公化、民主化,政府行为益法律化,随着行政审批改革推进,政府权力日益分散到经济与社会领域,公民各种权利逐渐得到了体制认真可和法律保障。 政府发展内涵参见教材第261页,政府改革成就: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行政审批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发展方向:公共预算,大部制改革。也可以有其他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政治学笔记完整版

2014交大MPA双证 政治学笔记 课程代码:P130505 课程名字:政治学/Political Science 任课老师:胡伟教授 ——by 朱馨怡第一讲政治权利:国家、非国家和超国家 一、政治权利与合法性 ●罗伯特。达尔:“权利概念是政治分析的中心” ●中国对权利的理解比较正解,认为是好事儿,西方政治理论(政治 科学)对权利比较担心 eg:1.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政治自由只有在国家权利不被滥用的时候才存在,“但是一切有权利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利,这是万古不易的 一条经验,有权利的人们使用权利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从 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2.阿克顿勋爵:权力趋于腐败,绝对的权利趋于绝对的腐败。 3.丹尼斯。顿:阿克顿只表达了一半真理,另一半真理是:权利 可以使人崇高,正像使人腐败一样。 4.“要把权利放在制度的笼子里” (一)权力与政治权力 (1)什么是权利? ●马克斯。韦伯——权力是某一行动者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即使存在反 抗也要实现其意志的可能性。(合法的暴力)“硬权力” ●罗伯特。达尔——权力是一种影响力“软权力+硬权力) ●丹尼斯。郎——权力为“对他人产生预期效果的能力”,即权利是一 种“有意”和“有效”的影响 ●硬权力(武力,经济制裁,etc)vs 软权力(价值观,文化渗透, 威望,etc) (2)什么是政治权力

政治权利是一种社会公共权力 (二)权力的类型/形式 ●“硬权力”与“软权力” ●入场顺序,掌声大小,距离等反应了权力的象征 ●——权力是需要包装的 (1)武力——A强迫B服从(强制的权力) (2)操纵——A实际让B自愿服从,但B并不知道A的意图(阴险的权力)(往往通过宣传一种政治理念、信仰、宗教吸引他人,不告诉真实意图) “谎言说了一百次就是真理” 需要独立思考才能规避操纵 (3)说服——A以理服B(平等的权力) 同样通过宣传,但告知真实意图 *1,2,3效率比较低 (4)权威——A命令B做某事(正式的权力) 1)强制的权威Coercive power:不服从受惩罚; ●与武力的差别在于是否正当,即权威具备合法性 ●基本上领导都会适当运用强制权威以树立威信 ●尽量少使用,如果使用最好纳入民主与法制的渠道 2)诱惑的权威Reward power;服从了有奖励 3)合法的权威Legitimate power;把服从当作义务 比如老师,用理论和制度说服人心甘情愿服从。合法权威是比较巩固的 权力 4)合格的权威Expert power;专门的知识和技能(犹如病人服从医生)——专家治国论 5)个人的权威Referent power;克里斯马——政治权力最高使命:别人能够自觉自愿听你的话 ●Charisma,克里斯马型权力,也叫人格型权力,指人们对特殊类型的 人的尊敬,这种人具有超凡的品质,个人魅力,启示力。原指古代 的宗教先知,战争英雄,由马克斯.韦伯引入政治学领域。在管理学 上与职位权利相对而谈。(from百度) ●Chrisma领袖气质:被认为是领袖特有的一种个人气质,能引起大 众热诚的效忠或强烈的热情(from百度) ●现代管理学比较强调多激励少强制 【问题】:我国现在普遍的权威形式是一种什么状况? (三)政治权利的合法性 ●当代西方学者在权力观上的分歧是“社会冲突论”与“社会共识论”, 前者坚持在一切权力关系中强制是不可削弱的因素;后者是强调在 一切权力关系中合法权威的主导地位。 ●实际上,在特定的权力关系中,强制性和合法性因素通常共存,并 交织在一起,——韦伯:国家是“在特定领土内,成功地获得垄断 合法使用物质武力的形式” ●政治学更为主张权力的合法性 (1)合法性的概念:“合法性”指民众对于现存政治秩序和政权的信任、支持和认同,也可以说是政治权利以非强制手段维持其统治秩序的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