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

现代远程教育

《分析化学》

作者:张楠

2007年 6 月

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一、章节学习目标

1.掌握准确度、精密度、绝对误差、相对误差、系统误差、偶然误差等概念的确切含义2.熟悉有效数字的概念及其运算规则

3.了解统计学中几个基本概念及几种统计处理方法

4.认识最小二乘法原则

二、章节重点、要点:

1.基本概念

(1)准确度:分析结果和真实值接近的程度,其大小可用误差表示。

(2)精密度:平行测量的各测量值之间互相接近的程度,其大小可用偏差表示。

(3)系统误差:是由某种原因引起的误差,一般有固定的方向和大小,重复测定时重复出现。包括方法误差、仪器或试剂误差及操作误差三种。

(4)偶然误差:是由某些偶然因素所引起的误差,其大小和正负均不确定。

(5)有效数字:是指在分析工作中实际上能测量到的数字。

(6)置信区间:在一定置信水平时,以测量结果为中心,包括总体平均值在内的可信范围。分为双侧置信区间和单侧置信区间。

2.基本理论

(1)准确度与精密度具有不同的概念:当有真值作比较时,它们从不同侧面反应了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准确度表示测量结果的正确性,精密度表示测量结果的重复性或再

现性。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只有精密度和准确度都高的测量结果才是

可取的。

(2)由于系统误差是以固定的方向和大小出现,并具有重复性,故可用加校正值的方法予以消除;而偶然误差的出现服从统计规律,因此,适当地增加平行测定次数,取

平均值表示测定结果,可以减小偶然误差。

(3)保留有效数字的原则是:只允许在末位保留一位可疑数。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位“四舍六入五留双”。几个速据相加减时,和或差有效数字保留的位数,应以小数点后位

数最少(绝对误差最大)的数据为依据。几个数据相乘除时,积或商的有效数字保

留的位数,应以相对误差最大(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数据为准。

(4)增加置信水平需要扩大置信区间,但在相同的置信水平下,增加测量数n可缩小置信区间。

(5)t检验用于判断某一分析方法或操作过程中是否存在显著的系统误差。F检验用于判断两组数据间存在的偶然误差是否有显著不同。两组数据的显著性检验顺序是,先

由F检验确认两组数据的精密度无显著性差异后,再进行两组数据的均值是否存在

系统误差的t检验。检验两个分析结果间是否存在着显著性差异时,用双侧检验;

若检验某分析结果是否明显高于(或低于)某值,则用单侧检验。

(6)进行数据统计处理的基本步骤是,首先进行可疑数据的取舍(Q检验或G检验),而后进行精密度检验(F检验),最后进行准确度检验(t检验)。

(7)相关系数r的大小反映了x与y两个变量间的相关密切程度,r越接近±1,二者的相关性越好,实验误差越小,测量的准确度越高。

第三章滴定分析法概论

一、章节学习目标

1.了解滴定分析法的特点及主要的滴定分析方法

2.认识标准溶液与基准物质的概念

3.熟悉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

4.掌握滴定分析法的计算式

5.掌握几种标准溶液的标定

二、章节重点、要点:

1.基本概念

(1)化学计量点:滴定剂的量与被测物质的量正好符合化学反应式所表示的计量关系的一点。

(2)滴定终点:指示剂改变颜色(滴定终止)的一点。

(3)滴定误差: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不完全一致所造成的相对误差。可用林邦误差公式计算。

(4)滴定曲线:描述滴定过程中溶液浓度(或参数)变化的曲线。

(5)滴定突跃:在化学计量点前后±0.1%,溶液浓度(或参数)发生急剧变化。

(6)指示剂:滴定过程中通过改变颜色确定化学计量点的试剂,有两种不同颜色的存在型体。

(7)指示剂的理论变色点:指示剂具有不同颜色的两种型体浓度相等时,溶液呈两种型体的中间颜色,这点为理论变色点。

(8)变色范围:指示剂由一种型体颜色变为另一种型体颜色的范围。

(9)标准溶液:准确度已知的试剂溶液。

(10)基准物质:可用于直接配制或标定标准溶液的物质。

2.基本理论

化学平衡系统处理方法:应用质量平衡(平衡状态下某一组分的分析浓度等于该组分各种型体的平衡浓度之和)、电荷平衡(溶液中荷正电质点所带正电荷的总数等于荷负电荷质点所带负电荷的总数)和质子平衡(酸碱反应达平衡时。酸失去的质子数与碱得到的质子数相等)关系研究溶液中各组分型体的浓度。

第四章酸碱滴定

一、章节学习目标

1.掌握酸碱的质子理论、共轭酸碱对的Ka与Kb及其相互关系

2.了解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及选择原则

3.熟悉酸碱滴定类型及其注意事项

4.掌握滴定终点误差

5.了解酸碱滴定的应用

二、章节重点、要点:

1.基本概念

(1)混合指示剂:两种或两种以上指示剂相混合,或一种指示剂与另一种惰性染料相混合,利用颜色互补原理,使终点颜色变化敏锐。

(2)滴定曲线:以滴定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对滴定体积(或滴定百分数)作图而得的曲线。

(3)滴定突跃:化学计量点附近(±0.1%)pH的突变。

(4)滴定误差: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不一致引起的误差,与指示剂的选择有关。

(5)滴定反应常数(K t):是滴定反应平衡常数。强碱(酸)滴定强酸(碱):K t=1/ K w=1014;强碱(酸)滴定强酸(碱):K t=K a(b)/ K w。K t值越大,该滴定反应越完全,滴定突跃越大。

2.基本理论

(1)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指示剂本身是一类有机弱酸(碱),当溶液的pH改变时,其结构发生变化,引起颜色的变化而指示滴定终点。

(2)选择指示剂的原则:指示剂变色的pH范围全部或大部分落在滴定突跃范围内,均可用于指示终点。

(3)影响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1、酸(碱)的浓度,浓度越大滴定突跃范围越大。2、强碱(酸)滴定弱酸(碱):还和K a(b)的大小有关。K a(b)越大,滴定突跃范围越大。

第五章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

一、章节学习目标:

1.非水溶液中酸碱滴定的概念及范围

2.掌握非水溶剂的分类及其性质、作用

3.熟悉非水碱量法、非水酸量法的实质、应用范围、指示终点的方法及的溶剂选择二、章节重点、要点:

1.基本概念

(1)质子溶剂:能给出质子或接受质子的溶剂。包括碱性溶剂,酸性溶剂和两性溶剂。(2)无质子溶剂:分子中无转移性质子的溶剂。包括偶极亲质子溶剂和惰性溶剂。

(3)均化效应和均化溶剂:均化效应是指溶剂使不同的酸或碱显示相同的酸碱强度水平;具有这种作用的溶剂称为均化溶剂。

(4)区分效应和区分区分溶剂:区分效应是指溶剂区分不同的酸或碱的酸碱强度水平;具有这种作用的溶剂称为溶剂。

第六章配位滴定法

一、章节学习目标:

1.掌握乙二胺四乙酸(EDTA)的结构特点及其配位的优点、标定

2.掌握金属指示剂指示终点的原理及应具备的条件

3.了解配位平衡的特点

4.熟悉配位滴定的原理、滴定条件的选择

二、章节重点、要点:

1.基本概念

(1)稳定常数:为一定温度时金属离子与EDTA配合物的稳定常数,此值越大,配合物越稳定。

(2)酸效应:由于氢离子的存在,在H+与Y之间发生副反应,使Y参加主反应能力降低的现象。

(3)共存离子效应:当溶液中存在其它金属离子N时,Y与N也能形成1:配合物,使得Y参加主反应的能力下降的现象。

(4)金属指示剂:一种能与金属离子生成有色配合物的有机染料显色剂,来指示滴定过程中金属离子浓度的变化。

(5)副反应系数:表示各种型体的总浓度与能参加主反应的平衡浓度之比。它是分布系数的倒数。配位剂的副反应系数主要表现为酸效应系数αY(H)和共存离子效应αY(N)系数。金属离子的副反应系数以αM表示,主要是溶液中除EDTA外的其他配位剂和羟基的影响。2.基本理论

(1)金属指示剂机必须具备的条件:金属指示剂与金属离子生成的配合物的颜色应与指示剂本身的颜色有明显区别。金属指示剂与金属配合物(MIn)的稳定性应比金属-EDTA配

合物(MY)的稳定性低。一般要求K'MY/K'MIN>102

(2)准确滴定的条件:lgCK'MY≥6或CK'MY≥106(TE%=±0.1,ΔpM′=±2)

(3)选择滴定的条件:ΔlgCK'=lgC M K'MY-lgC N K'NY≥5(TE%=0.3)

(4)配位滴定的最高酸度:在配位滴定的条件下,溶液酸度的最高限度。

(5)配位滴定的最低酸度:金属离子发生水解的酸度。

(6)配位滴定中常用的掩蔽方法:配位掩蔽法、沉淀掩蔽法和氧化还原掩蔽法。

3.基本计算

(1)副反应系数:αY(H)=1/δY(H) αY(H)=1+[N]K NY

第七章氧化还原滴定

一、章节学习目标:

1.了解氧化还原滴定法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要求

2.掌握氧化还原滴定法的特点、滴定曲线、反应速度、指示剂的分类

3.熟悉碘量法、高锰酸钾法、亚硝酸钠法的原理、指示终点的方法及应用

二、章节重点、要点:

1.基本概念条件电位、自动催化反应、自身指示剂、外指示剂

2.基本理论

(1)影响条件电位的基本因素:盐效应、酸效应、生成沉淀、生成配合物。

(2)各种指示剂的应用

第八章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一、章节学习目标

1.了解沉淀滴定法的条件和重量分析法的三大类方法

2.掌握银量法的原理、分类及指示终点的方法,沉淀法对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要求及沉淀的条件

3.熟悉银量法的应用,挥发法的分类、萃取法的萃取效率

二、章节重点、要点:

1.基本概念

(1)同离子效应:增加构晶离子的浓度使沉淀溶解度降低的现象。

(2)盐效应:沉淀的溶解度随着溶液中电解质浓度增大而增大的现象。

(3)酸效应:是溶液的酸度对沉淀溶解的现象。

(4)配位效应:是溶液中存在能与构晶离子生成可溶性配合物的配位剂,使沉淀溶解的增大的现象。

2.基本理论

(1)晶型沉淀的沉淀条件:稀溶液、热溶液、慢慢搅拌下加入沉淀剂、陈化。

(2)无定形沉淀的沉淀条件:浓溶液、热溶液、加入大量电解质、搅拌、不必陈化。3.基本计算

分析结果的计算:换算因数(F)=a×被测组分的摩尔质量/b×称量形式的摩尔的质量a,b为使分子和分母中所含被测元素的原子个数相等需要乘以的系数。

w%=被测组分的质量/试样质量=换算因数×称量形式的质量/试样质量

第九章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

一、章节学习目标

1.了解电位法的所属范畴

2.掌握电位法的基本原理、指示电极、参比电极、溶液pH值的测定

3.认识直接电位法、电位滴定法、永停滴定法的原理、测定方法及应用

二、章节重点、要点:

1.基本概念

(1)指示电极:是电机电位值随被测离子的活(浓)度变化而变化的一类电极。

(2)参比电极:在一定条件下,电极电位基本恒定的电极。

(3)玻璃膜电极:跨越整个玻璃膜的电位差。

(4)不对称电位:在玻璃电极膜两侧溶液pH相等时,仍有1~3mV的电位差,这一电位差称为不对称电位。是由于玻璃内外两表面的结构和性能不完全相同,以及外表面玷污、机械刻画、化学腐蚀等外部因素所致。

(5)酸差:当溶液pH<1时,pH测得值(即读数)大于真实值,这一正误差称为酸差。(6)碱差:当溶液pH>9时,pH测得值(即读数)大于真实值,这一误负差称为碱差,也叫钠差。

(7)离子选择电极:是对溶液中特定离子有选择性的电极。

(8)电位选择性系数:在相同条件下,同一电子对Y和X离子响应能力之比,亦即提供相同电位响应的X和Y离子的活度比。

(9)可逆电对:电极反应是可逆的电对。

2.基本理论

(1)pH玻璃电极:①基本构造:玻璃膜、内参比溶液(H+与Cl-浓度一定)、内参比电极(Ag -AgCl电极)、绝缘套。②膜电位产生原理及表示式:φ膜=Kˊ+0.059lga外。③玻璃电极测定溶液pH的理论依据:φ=Kˊ-0.059pH。

(2)电位滴定法:以电位变化确定滴定终点

(3)永停滴定法:以电流变化确定滴定终点,3种电流变化曲线及滴定终点。

第十章光谱分析法概论

一、章节学习目标

1.掌握各种光谱分析法的原理和基本概念

2.了解各种光谱分析法的应用

二、章节重点、要点:

1.基本概念

(1)电磁辐射:是一种以巨大速度通过空间而不需要任何物质作为传播媒介的光子波。(2)电磁辐射性质:波动性,粒子性。

(3)电磁波谱:所有的电磁辐射在本质上完全相同,它们之间的区别仅在于波长或频率不同。若把电磁辐射按波长长短顺序排列起来,即为电磁波谱。

(4)光谱和光谱法:当物质与辐射能相互作用时,物质内部发生能级跃迁,记录由能级跃迁所产生的辐射能强度随波长(或相应单位)的变化,所得的图谱称为光谱。利用物质的光谱进行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的方法称光谱法。

(5)非光谱法:是指那些不以光的波长为特征讯号,仅通过测量电磁辐射的某些基本性质(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和偏振)的变化的分析方法。

(6)原子光谱法:测量气态原子或离子外层电子能级跃迁所产生的原子光谱为基础的分析方法。为线状光谱。

(7)分子光谱法:以测量分子转动能级、分子中原子的振动能级(包括分子转动能级)和分子电子能级(包括振-转能级)跃迁所产生的分子光谱为基础的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其光谱为带状光谱。

(8)吸收光谱法:物质吸收相应的辐射能而产生的光谱,其产生的必要条件是所提供的辐射能量恰好满足该吸收物质两能级间跃迁所需的能量,利用物质的吸收光谱进行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的方法称为吸收光谱法。

(9)发射光谱法:发射光谱是指构成物质的原子,离子或分子受到辐射能、热能、电能或化学能的激发跃迁到激发态后,由激发态回到基态时以辐射的方式释放能量,而产生的光谱。利用物质的发射光谱进行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的方法称为发射光谱法。

2.基本计算

(1)电磁辐射的频率:ν=c/λ

(2)电磁辐射的能量:E=hν

第十一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一、章节学习目标

1.了解电磁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2.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朗伯-比尔定律

3.了解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光学性能、类型

4.熟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具体应用

二、章节重点、要点:

1.基本概念

透光率(T):透过光与入射光强度之比。(T=I t/I0)。

吸光度(A):透光率的负对数[A=-lgT=lg(I0/I t)]。

吸光系数(E):吸光物质在单位浓度及单位厚度时的吸光度。根据浓度耽误那的不同,常有摩尔吸光系数ε和百分吸光系数之分。

生色团:有机化合物结构中含有π→π*或n→π*跃迁的基团,能在紫外-可见光范围内产生吸收的原子团。

助色团:含有非键电子的杂原子饱和基团,与生色团或饱和烃连接时,能使该生色团或饱和烃的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并使吸收强度增加的基团。

红移(长移):由于化合物的结构改变,如发生共轭作用、引入助色团以及溶剂改变等,使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

蓝移(紫移或短移):当化合物的结构改变或受溶剂影响使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

增色效应:由于化合物结构改变或其他原因,使吸收度增加。

减色效应:由于化合物结构改变或其他原因,使吸收度减小。

强带: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摩尔吸光系数值大于104的吸收峰。

弱带: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摩尔吸光系数值小于104的吸收峰。

电子跃迁的类型:

(1)ζ→ζ*跃迁:处于ζ成键轨道上的电子吸收光能后跃迁到ζ*反键轨道。饱和烃中电子跃迁均为此中类型,吸收波长<150nm。

(2)π→π*跃迁:处于π成键轨道上的电子吸收光能后跃迁到π*反键轨道上,所需能量小于ζ→ζ*跃迁所需能量。孤立的π→π*跃迁吸收波长一般在200nm

左右,共轭的π→π*跃迁吸收波长>200nm,强度大。

(3)n→π*跃迁:含有杂原子不饱和基团,其非键轨道中的孤对电子吸收能量后向π*反键轨道跃迁,这种吸收一般在近紫外区(200-400nm),强度小。

(4)n→ζ*跃迁:含孤对电子的取代基吸收能量后向ζ*反键轨道跃迁,吸收波长约在200nm。

以上四种类型跃迁所需能量大小排列为:ζ→ζ*>n→ζ*>π→π*>n→π*。(5)电荷迁移跃迁和配位场跃迁。

2.基本理论

(1)Lambert-Beer定律:当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均匀的非散射试样时,试样对光的吸收度与试样的浓度及厚度成正比。A=ECl

(2)吸光度的加和原理:溶液中存在多种无相互作用的吸光物质时,体系的吸光度等于各物质吸光度之和。

3.基本计算

(1)Lambert-Beer定律数学表达式:

A=-lgT=ECl 或T=10ˉA=10ˉECl

(2) 单组分定量:C=A/El

第十二章荧光分析法

一、章节学习目标

1.掌握荧光分析法的原理

2.熟悉荧光分析法的应用和仪器构造

二、章节重点、要点:

1.基本概念

(1)荧光:物质分子接受光子能量而被激发,然后从激发态的最低震动能级返回基态时发射出的光称为荧光。

(2)振动弛豫:激发态各振动能级的分子通过与溶剂分子的碰撞而将部分振动能量传递给溶剂分子,其电子返回到同一电子能级的最低振动能级的过程。

(3)内部能量转换:当两个电子激发态之间的能量相差较小以致其振能级有重叠时,受激分子由高电子能级以无辐射方式转移至低电子能级的过程。

(4)外能量转换:在溶液中激发态分子与溶剂分子及其他溶质分子之间相互碰撞而以热能的形式放出能量的过程。

(5)体系间跨越:处于激发态分子的电子发生自旋反转而使分子的多重性发生变化,分子由激发单重态跨越到激发三重态的过程。

(6)磷光:经过体系间跨越的分子再通过振动弛豫降至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分子在此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存活一段时间后返回至基态的各个振动能级而发出的光辐射。(7)激发光谱:荧光强度(F)对激发波长(λex)的关系曲线,它表示不同激发波长的辐射引起物质发射某一波长荧光的相对效率。

(8)发射光谱:荧光强度(F)对激发波长(λem)的关系曲线,它表示当激发光的波长和强度保持不变时,在所发射的荧光中各种波长组分的相对强度。

(9)瑞利散射和拉曼散射、激发荧光分析、时间分辨荧光和同步荧光分析。

2 基本理论

(1)能够发射荧光的物质同时具备两个条件:1、物质分子必须有强的紫外-可见吸收。

2、物质分子必须有一定的荧光效率。

(2)荧光光谱的特征:荧光波长总是大于激发光波长、荧光光谱的形状与激发波长无关、荧光光谱与激发光谱存在“镜像对称”关系。

第十三章红外吸收光谱法

一、章节学习目标

1.熟悉红外光谱的划分、表示方法、主要用途

2.了解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

3.了解红外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工作原理、仪器性能指标

4.了解不同类别有机物的典型红外光谱

5.了解红外光谱在有机结构分析上的应用

二、章节重点、要点:

1.基本概念

(1)伸缩振动:化学键沿着键轴方向作规律性的伸与缩的振动。

(2)弯曲振动:使键角发生规律性变化的振动。

(3)变形振动:多个原子基团相对于分子的其余部分的有键角变化的弯曲振动。

(4)振动自由度:分子基本振动的数目。

(5)简并:同一频率有几种振动形式的现象。

(6)红外活性振动:能引起偶极矩变化而吸收红外线的振动。

(7)红外非活性振动:不能引起偶极矩变化,不吸收红外线的振动。

(8)基频峰:分子吸收一定频率的红外线,当振动能级由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时,所产生的吸收峰。

(9)泛频峰:将倍频峰、合频峰及差频峰统称为泛频峰。

(10)特征区:红外吸收光谱的4000-1300c m-1区域。

(11)指纹区:红外吸收光谱的1300-400c m-1区域。

(12)特征峰:凡是可用于鉴别官能团存在的吸收峰。

(13)相关峰:由一个官能团的存在,而产生的一组相互依存的吸收峰。

2.基本理论

(1)振动自由度:非线性分子有3N-6个;线性分子有3N-5个。

(2)红外吸收光谱产生的条件:1、红外辐射的能量必须与分子的振动能级差相等。2、分子振动过程中,其偶极矩必须发生改变。

(3)解析光谱的顺序:先特征区,再指纹区。

(4)掌握各类化合物的主要光谱特征。

第十四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一、章节学习目标

1.掌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及基本应用

二、章节重点、要点:

1.基本概念

(1)共振吸收线:原子从基态激发到能量最低的激发态(第一激发态)产生的谱线。(2)半宽度:原子吸收线中心频率(ν0)的吸收系数一半处谱线轮廓上两点之间的频率差。

(3)积分吸收:吸收线轮廓所包围的面积,即气态原子吸收共振线的总能量。

(4)峰值吸收:通过测量中心频率处的吸收系数来测定吸收度和原子总数。

(5)光谱项、原子能级图、空心阴极灯、原子化器、特征浓度、特征质量等概念。2.基本理论

(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基于原子蒸气对同种元素特征谱线的共振吸收作用来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2)吸收线轮廓是指具有一定频率范围和形状的谱线,它可用谱线的办宽度来表示。吸收线轮廓是由自然变宽、热变宽、压力变宽等原子本身的性质和外界因素影响而产生的。(3)采用测量峰值吸收的方法来代替测量积分吸收,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发射线轮廓小

于吸收线轮廓;2、发射线与吸收线频率的中心频率重合。

(4)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定量关系式:A=KC,常用方法有:校正曲线法、标准加入法、内标法等。

(5)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中,干扰效应主要有:电离干扰、物理干扰、光学干扰及非吸收线干扰(背景干扰)、化学干扰等。消除方法:加入缓冲剂、保护剂、消电离剂、配位剂等;采用标准加入法和改变仪器条件,(如分辨率、狭峰宽度)或背景扣除等。

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主要由锐线光源,原子化器,分光系统和检测系统组成。

第十五章核磁共振波谱法

一、章节学习目标

1.熟悉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原理和应用

2.了解仪器构造

二、章节重点、要点:

1.基本概念

(1)屏蔽效应:核外电子及其他因素对抗外加磁场的现象。

(2)局部屏蔽效应:核外成键电子云再外加磁场的诱导下,产生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反的感应磁场,使氢核实受磁场强度稍有降低的现象。

(3)磁各向异性效应: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由化学键产生的感应磁场使在分子中所处的空间位置不同的核屏蔽作用不同的现象。

(4)弛豫历程:激发核通过非辐射途径损失能量而恢复至基态的过程。

(5)化学位移:质子由于在分子中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而有不同的共振频率。

(6)自旋偶合:核自旋产生的核磁矩间的相互干扰。

(7)自旋分裂:由自旋偶合引起核磁共振峰分裂的现象称为自旋-自旋分裂。

(8)偶合常数:由自旋分裂产生的峰裂矩反映偶合作用的强弱。

(9)磁等价:分子中一组化学等价核(化学位移相同的核)与分子中的其他任何一个核都有相同强弱的偶合,则这组核为磁等价。

2.基本理论

(1)共振吸收条件:1、ν0=ν;2、△m=±1。

(2)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1、氢核附近原子或基团的电负性越大,δ值增大。2、磁各向异性效应使处于负屏蔽区的氢核δ值大,处于正屏蔽区的氢核δ值小。3、氢键中质子δ增大。分子间氢键使化学位移的改变与溶剂的性质和浓度有关。

(3)自旋分裂:一级图谱的裂分一般具有如下规律:1、裂分峰数目由相邻偶合氢核数目n 决定,符合n+1规律,多重峰峰高比为二项式展开式的系数比。I≠1/2时,符合2nI+1律。有多组偶合程度相等的氢核时,呈现(n + n′+ …)+1个子峰;如果偶合程度不同时,则呈现(n+1)( n′+1 )个子峰。1、多重峰的位置,是以化学位移值为中心左右对称,并且各裂分峰间距相等

3.掌握各化学基团的特征化学位移。

第十六章质谱法

一、章节学习目标

1.熟悉质谱法的原理和应用

2.了解仪器构造

二、章节重点、要点:

1.基本概念

(1)质谱分析法:质谱分析法是利用多种离子化技术,将物质分子转化为离子,选择其中带正电荷的离子使其在电场或磁场作用下,按其质荷比m/z的差异进行分离测定,从而进行物质成分和结构分析的方法。

(2)相对丰度:以质谱中基峰(最强峰)的高度为100%,其余峰按与基峰的比例加以表示的峰强度为相对丰度,又称相对强度。

(3)离子源:质谱仪中使被分析物质电离成离子的部分。常见的有电子轰击源EI、化学电离源CI、快原子轰击源FAB等。

(4)分子离子:分子通过某种电离方式,失去一个外层价电子而形成带正电荷的离子。(5)碎片离子:当分子在离子源中获得的能量超过其离子化所需的能量时,分子中的某些化学键断裂而产生的离子。

(6)亚稳离子:离子(m 1+)脱离离子源后,在飞行过程中发生裂解形成的低质量离子(m 2+),通常用m+表示。

(7)同位素离子:质谱图中含有同位素的离子。

(8)单纯开裂:仅一个键发生开裂并脱去一个游离基,称单纯开裂。

(9)重排开裂:通过断裂两个或两个以上化学键,进行重新排列的开裂方式。重排开裂一般脱去一中性分子,同时发生重排,生成重排离子。

2.基本原理

(1)质谱中大多数离子均是根据有机化合物自身裂解规律形成的。由于键断裂的位置不同,同一分子离子可产生不同质量大小的碎片离子,而其相对丰度与键断裂的难易以及化合物的结构密切相关。因此,碎片离子的峰位置及相对丰度可提供分子的结构信息。

(2)分子离子的质量数服从奇偶规律。由C、H、O组成的化合物,分子离子峰的质量数是偶数;由C、H、O、N组成的化合物,含奇数个N,分子离子峰的质量数是奇数;含偶数个N,分子离子峰的质量数是偶数。凡不符合这一规律者,不是分子离子。

(3)质谱解析的一般过程:确认分子离子峰,确定分子量;根据分子离子峰的丰度,推测化合物的可能类别;根据分子离子峰与同位素峰的丰度比,判断分子中是否含有高丰度的同位素元素,如CI、Br、S等,并推算这类元素的种类和数目;由同位素峰强比法或精密质量法确定分子式,并由分子式计算不饱和度,了解双键数及环数;分析基峰及主要碎片离子峰可能代表的结构单元,由此确定化合物可能含有的官能团,并参考其他光谱数据,推测出所有可能的结构式;根据标准图谱及其他所有信息,进行筛选验证,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式。(4)当化合物中含有不饱和C=X基团(X为O、N、S、C),且与该基团相连的键上具有γ氢原子时,γ氢原子可重排(转移)到不饱和基团上(通常通过六元环过渡态),同时β键发生断裂,脱去一个中性分子,产生McLafferty重排。与单纯开裂不同McLafferty重排前后,重排离子的电子数的奇偶数与质量数的奇偶数均保持不变,根据此可判断开裂类型。McLafferty重排的规律性强,在质谱解析中应用广泛。

3.基本计算

亚稳离子的质量:m﹡=(m2)2/m1

第十七章色谱分析法概论

一、章节学习目标

1.掌握色谱法的分类、基本原理

2.了解色谱法的产生及其发展、各类型色谱法的基本要点

3.掌握比移值及薄层色谱法的基本操作

二、章节重点、要点:

1.基本概念

(1)保留时间t R :从进样到某组分在柱后出现浓度极大时的时间间隔。

(2)死时间t0:分配系数为零的组分即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的组分的保留时间。

(3)调整保留时间t R′:某组分由于溶解(或吸附)于固定相,比不溶解(或不被吸附)于固定相的组分在柱中多停留的时间。

(4)相对保留值r2,1:两组分的调整保留值之比。

(5)分配系数K: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达到分配平衡时,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中的浓度之比。

(6)容量因子k: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达到分配平衡时,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中的质量之比。

(7)分离度R:相邻两组分保留时间之差与两色谱峰峰宽之比。

(8)分配色谱法:利用被分离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溶解度差别而实现分离的色谱法。(9)吸附色谱法:利用被分离组分对固定相表面吸附中心吸附能力的差别而实现分离的色谱法。

(10)离子交换色谱法:利用被分离组分离子交换能力的差别而实现分离的色谱法。(11)空间排阻色谱法:根据被分离组分分子的线团尺寸而进行分离的色谱法。

(12)涡流扩散:在填充色谱柱中,由于填料粒径大小不等,填充不均匀,使同一组分的分子经过多个不同长度的途径流出色谱柱,使色谱峰展宽。

(13)纵向扩散:由于浓度剃度的存在,组分将向区带前、后扩散,造成区带展宽的现象。(14)传质阻抗:组分在溶解、扩散、转移的传质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称为传质阻抗。(15)此外还应掌握保留指数、保留体积、调整保留体积、保留比等。

2.基本理论

(1)色谱分离的原理: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进行反复多次的“分配”,由于分配系数K (或容量因子)的不同而实现分离。各种色谱法的分离机制不同。

(2)塔板理论:塔板理论描述组分在色谱柱中的分配行为。

(3)速率理论:速率理论解释了影响塔板高度或使色谱峰展宽的各种因素,包括涡流扩散、纵向扩散、传质阻抗和流动相线速度。其表达式:H=A+B/u+Cu

3.基本计算

(1)保留值: t R′= t R-t0

(2)分配系数和容量因子:K=Cs/Cm k=m s/m m

(3)峰宽度:W1/2=2.355ζ W=4ζ=1.699 W1/2

(4)分离度:R=2(t R2-t R1)/W1+W2

第十八章平面色谱法

一、章节学习目标

1.掌握原理,分类

2.熟悉应用

二、章节重点、要点:

1.基本概念

(1)比移值(R f):溶质移动距离与流动相移动距离之比,或原点至斑点中心的距离与原点至溶剂前沿的距离之比。

(2)相对比移值(R r):组分与参考物质在同一条件下的R f值(或移行距离)之比。2.基本原理

(1)主要色谱类型

色谱类型分离原理载体固定相流动相R f值顺序

吸附薄层色谱吸附硅胶有机溶剂极性小的R f值大

正相薄层色谱分配硅胶水有机溶剂极性小的R f值大

反相薄层色谱分配硅胶硅胶键合相水-有机溶剂极性小的R f值小

纸色谱分配滤纸水水-有机溶剂极性小的R f值大

(2)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开放型色谱。在薄层色谱中,展开剂的流速是一变数。展开剂在薄层中的流速与展开剂的表面张力,粘度及吸附剂种类、粒度、均匀度等因素有关,

也和展开距离有关。展开剂粘度越大,展开速度越慢;吸附剂颗粒越细、越均匀,

展开速度越慢;展开距离越长,展开速度越慢;温度低使展开剂粘度变大,而使展

开速度变慢。

(3)吸附薄层色谱中展开剂的选择原则根据被测物质的极性,极性大,选择吸附剂的活性要小,而流动相的极性要大。反之则相反。分离极性物质,加大展开剂的极

性,会使极性物质的比移值变大。

(4)薄层色谱操作步骤有铺板、点样、展开、显色、定性、定量等。

3 基本计算

比移值(R f)和相对比移值(R r):R f=L/L0 R r=R f(i)/ R f(s)

分离度(R):R=2(L2- L1)/(W1- W2)

第十九章气相色谱法

一、章节学习目标

1.了解气相色谱法的分类、特点及应用范围

2.掌握气相色谱法的基本理论

3.了解色谱柱的类型、组成

4.熟悉检测器的种类、性能指标

5.了解气相色谱的应用

二、章节重点、要点:

1.基本概念

保留值、t R、t R′、t0、V R、V R′、V0、色谱峰区域宽度、W、W1/2、ζ、h、A、K、k、α、

R、n、H等。

2.基本理论

(1)差速迁移:在色谱柱中,不同组分要有不同的的迁移速度,应有不同的分配系数或容

量因子。调整保留时间与分配系数成正比关系。要改变分配系数、分配系数比,主要通过选

择合适的固定相和流动相来达到目的,在气相色谱中,载气的选择余地不大,主要通过选择

合适的固定相。

(2)GC中速率理论:以Van Deemter方程式表示,填充柱:H=A+B/u+Cu 开管柱:H=B/u+C g u+C I u

重点了解简式中各项和各符号的含义。

(3)色谱柱分填充柱及毛细管柱两类,填充柱又分气-固色谱柱及气-液色谱柱。固定液按极性分为非极性、中等极性、极性以及氢键型固定液。固定液的选择按相似性原

则。

(4)检测器分浓度型及质量型两类。氢焰检测器是质量型检测器,具有灵敏度高、检测限小、死体积小等优点。热导检测器是浓度型检测器,组分与载气的热导率有差别

即能检测。电子捕获检测器也是一种浓度型检测器,检测含有电负性强的元素的物

质,具有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

(5)柱温的选择原则为:在使最难分离的组分有尽可能好的分离度的前提下,要尽可能采用较低的柱温,但以保留时间适宜及不托尾为度。对宽沸程样品,采用程序升温方式,用保留温度来定性。

(6)定性与定量:定性方法有已知物对照法,相对保留值,保留指数,利用化学方法配合,两谱联用定性。定量方法常用有归一化法和内标法,在没有校正因子的情况下,使用内标对比法较好。

3.基本计算

掌握归一化法、内标法、外标法、内标对比法等的计算。

第二十章高校液相色谱法

一、章节学习目标

1.了解高效液相色谱法与经典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的比较

2.掌握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3.熟悉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组成

二、章节重点、要点:

1.基本概念

(1)化学键合相:利用化学反应将官能团键合在载体表面形成的固定相。

(2)化学键合相色谱法:以化学键合相为固定相的色谱法。

(3)正(反)相色谱法:流动相极性小(大)于固定相极性的液相色谱法。

(4)抑制型(双柱)离子色谱法:用抑制柱消除流动相的高电导本底,以电导为检测器的离子交换色谱法。

(5)手性色谱法:利用手性固定相或手性流动相添加剂分离分析手性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的色谱法。

(6)亲合色谱法:利用或模拟生物分子之间的专一性作用,从复杂生物试样中分离和分析特殊物质的色谱法。

(7)剃度洗脱:在一个分析周期内程序控制改变流动相的组成,如溶剂的极性、离子强度和pH等。

2.基本理论

(1)速率理论在HPLC中的表达式为: H=A+C m u+C sm u用于指导实验条件的选择。A、C m u 和C sm u均随固定相粒度变小而变小,因此保证HPLC高柱效的主要措施是使用小粒度的固定相。此外,要求粒度和柱填充均匀、使用低粘度流动相、适当的流速和柱温。

(2)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保留机制:可用“疏溶剂理论”说明,即溶质的保留是其分子受到溶剂的斥力,而与键合相的烃基发生疏水缔合的结果。反相键合相色谱法的k受下列因素影响:1、溶质的极性越强,k越小;2、流动相的含水量越高,使组分的k越大;3、流动相的pH(离子抑制作用)和离子强度都影响k;4、键合相的烃基越长,使溶质k增大。(3)正相键合相色谱法:以氨基、氰基等极性键合相为固定相,以烷烃加少量极性调节剂为流动相,极性强的组分k大。

(4)反相离子对色谱法:组分的离子与加入到流动相中的离子对试剂的反离子生成中性离子对,增加在反相固定相上的保留。容量因子受离子对试剂的种类和浓度、流动相的pH 等影响。

3.基本计算

HPLC的定量分析常用外标法和内标法,其计算与GC相同。

4.HPLC仪器的主要部件

(1)输液泵

(2)检测器:有紫外、荧光、电化学和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等。

(3)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可获得三维光谱-色谱图,同时提供定性定量信息。

(4)蒸发光散射检测器:适用于挥发性低于流动相的组分,是通用型检测器。

第二十一章毛细管电泳法

一、章节学习目标

1.掌握原理

2.熟悉应用

二、章节重点、要点:

1.基本概念

(1)电泳:是在电场作用下带电粒子在缓冲溶液中的定向移动。

(2)淌度:溶质在给定缓冲溶液中和单位电场强度下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

(3)电渗:一种液体相对于带电的管壁移动的现象。

(4)电渗率:电渗速度和场强E的比值。

(5)有效淌度:在实际溶液中,离子活度系数、溶质分子的离解程度均对分子的淌度有影响,这时的淌度称为有效淌度。

(6)表观淌度:在不考虑相互作用的前提下,离子的电泳淌度和溶液的电渗淌度的矢量和。2.基本理论

(1)毛细管电泳柱中溶液为扁平型电渗流流型,高效液相色谱柱中为抛物面动力学流型,这是导致毛细管电泳高效的重要原因。

(2)谱带展宽:在毛细管电泳中,影响谱带展宽的原因主要是自然、扩散和吸附,另外仪器死体积也会使谱带变宽。

(3)主要分离模式及其操作条件:毛细管区带电泳、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毛细管凝胶电泳、毛细管电色谱、非水毛细管电泳。

第二十二章色谱联用技术

一、章节学习目标

1.掌握色谱联用技术的类型

2.熟悉各种检测器

二、章节重点、要点:

1.基本概念

(1)总离子流色谱图:总离子流强度随时间变化的色谱图。

(2)质量色谱图:某质量的离子流强度随时间变化的色谱图。

(3)选择性离子监测、单离子监测、热喷雾、电喷雾、离子喷雾、重建色谱图、二维色谱图的概念。

模拟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在四个答案中,选一正确的答案将其序号填在()内,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1. 对某试样进行平行三次测定,得 CaO 平均含量为 30.6% ,而真实含水量为 30.3% ,则

30.6%-30.3%=0.3% 为()。

a. 相对误差

b. 绝对误差

c. 相对偏差

d. 绝对偏差

2. 氧化还原滴定的主要依据是()。

a. 滴定过程中氢离子浓度发生变化

b. 滴定过程中金属离子浓度发生变化

c. 滴定过程中电极电位发生变化

d. 滴定过程中有络合物生成

3. 根据置信度为 95% 对某项分析结果计算后,写出的合理分析结果表达式应为()。

a. (25.48 ± 0.1 ) %

b. (25.48 ± 0.13 ) %

c. (25.48 ± 0.135 ) %

d. (25.48 ± 0.1348 ) %

4. 测定 NaCl+Na 3 PO 4 中 Cl 含量时,选用()标准溶液作滴定剂。

a.NaCl

b.AgNO 3

c.NH 4 SCN

d.Na 2 SO 4

5. 欲配制 1000ml 0.1mol/L HCl 溶液,应取浓盐酸()。

a. 0.84ml

b. 8.4ml

c. 1.2ml

d. 12ml

6. 已知在 1mol/L H 2 SO 4 溶液中, MnO 4 - /Mn 2+ 和 Fe 3+ /Fe 2+ 电对的条件电极电位分别为 1.45V 和 0.68V 。在此条件下用 KMnO 4 标准溶液滴定 Fe 2+ ,其化学计量点的电位值为()。

a. 0.73V

b. 0.89V

c. 1.32V

d. 1.49V

7. 按酸碱质子理论, Na 2 HPO 4 是()。

a. 中性物质

b. 酸性物质

c. 碱性物质

d. 两性物质

8. 下列阴离子的水溶液,若浓度相同,则()碱度最强。

a. CN - ( K CN = 6.2 ′ 10 -10 )

b. S 2- (K HS - = 7.1 ′ 10 -15 , K H2S =1.3 ′ 10 -7 )

c. F - (K HF = 3.5 ′ 10 -4 )

d. CH 3 COO - (K HAc = 1.8 ′ 10 -5 )

9. 在纯水中加入一些酸,则溶液中()。

a. [H + ][OH - ] 的乘积增大

b. [H + ][OH - ] 的乘积减小

c. [H + ][OH - ] 的乘积不变

d. [OH - ] 浓度增加

10. 以 EDTA 滴定 Zn 2+ ,选用()作指示剂。

a. 酚酞

b. 二甲酚橙

c. 二苯胺磺酸钠

d. 淀粉

11. 在吸光光度法中,透过光强度和入射光强度之比,称为()。

a. 吸光度

b. 透光率

c. 吸收波长

d. 吸光系数

12.在 EDTA 络合滴定中,()。

a. 酸效应系数愈大,络合物的稳定性愈大

b. 酸效应系数愈小,络合物的稳定性愈大

c. pH 值愈大,酸效应系数愈大

d. 酸效应系数愈大,络合滴定曲线的 pM 突跃范围愈大

13.符合比尔定律的有色溶液稀释时,将会产生()。

a. 最大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

b. 最大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

c. 最大吸收峰波长不移动,但峰值降低

d. 最大吸收峰波长不移动,但峰值增大

14. 用 SO 4 2- 沉淀 Ba 2+ 时,加入过量的 SO 4 2- 可使 Ba 2+ 沉淀更加完全,这是利用 ( ) 。

a. 络合效应

b. 同离子效应

c. 盐效应

d. 酸效应

15. 在酸性介质中,用 KMnO 4 溶液滴定草酸盐,滴定应()。

a. 象酸碱滴定那样快速进行

b. 在开始时缓慢进行,以后逐渐加快

c. 始终缓慢地进行

d. 在近化学计量点附近加快进行

16. 络合滴定中,金属指示剂应具备的条件是()。

a. 金属指示剂络合物易溶于水

b. 本身是氧化剂

c. 必须加入络合掩蔽剂

d. 必须加热

17. 分析测定中的偶然误差,就统计规律来讲,()。

a. 数值固定不变

b. 数值随机可变

c. 无法确定

d. 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18. 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与()有关

a. 离子强度

b. 催化剂

c. 电极电势

d. 指示剂

19. 重量分析对称量形式的要求是()。

a. 表面积要大

b. 颗粒要粗大

c. 耐高温

d. 组成要与化学式完全相符

20. Ksp 称作溶度积常数,与该常数的大小有关的是()。

a. 沉淀量

b. 温度

c. 构晶离子的浓度

d. 压强

二判断(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正确的在()内打“ √ ”,错误的在()内打“ ╳ ”)

1.摩尔法测定氯会产生负误差()

2. 氧化还原滴定中,溶液 pH 值越大越好()

3. 在分析测定中,测定的精密度越高,则分析结果的准确度越高()

4.K 2 Cr 2 O 7 可在 HCl 介质中测定铁矿中 Fe 的含量()。

5. 吸光光度法只能用于混浊溶液的测量()。

6. 摩尔法可用于样品中 I - 的测定()。

7. 具有相似性质的金属离子易产生继沉淀()。

8. 缓冲溶液释稀 pH 值保持不变()。

9. 液 - 液萃取分离法中分配比随溶液酸度改变()。

10. 重量分析法准确度比吸光光度法高()。

三、简答(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

1 为什么配位滴定分析中经常使用缓冲溶液?(10分)

2 气相色谱议所用的浓度型与质量型检测器的原理有何不同?使用它们作定量分析时,应注意什么?(10分)

3 举例说明紫外吸收光谱中主要的吸收带类型和特点。(10分)

4 药物分析中,HPLC最常用的色谱类型为反相色谱,请列出反相色谱中常用的固定相和流动相以及反相色谱法对流动相的基本要求。(10分)

四、计算(每小题 10 分,共 30 分)

1. 有一纯 KIOx ,称取 0.4988 克,进行适当处理后,使之还原成碘化物溶液,然后以0.1125 mol/L AgNO 3 溶液滴定,到终点时用去 20.72 ml ,求 x ( K : 39.098, I :126.90 , O : 15.999 )。

2. 将 1.000 克钢样中铬氧化成 Cr 2 O 7 2- ,加入 25.00 ml 0.1000 mol/L

FeSO4 标准溶液,然后用 0.0180 mol/L KMnO4 标准溶液 7.00 ml 回滴过量的 FeSO4 。计算钢样中铬的百分含量。( Cr:51.9961 )

3. 在 1 cm 比色皿和 525 nm 时, 1.00 ′ 10 -4 mol/L KMnO4 溶液的吸光度为 0.585 。现有 0.500 克锰合金试样,溶于酸后,用高碘酸盐将锰全部氧化成 MnO 4 - ,然后转移至今 500 ml 容量瓶中。在 1 cm 比色皿和 525 nm 时,测得吸光度为 0.400 。求试样中锰的百分含量。( Mn:5

4.94 )

模拟试题(一)答案

一、单项选择(在四个答案中,选一正确的答案将其序号填在()内,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1. b

2. c

3. b

4. c

5. b

6. c

7. d

8. b

9. c 10. b

11. b 12. b 13. c 14. b 15. b 16. a 17. d 18. c 19. d 20. b

二、判断(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正确的在()内打“ √ ”,错误的在()内打“ ╳ ”)

1. (╳ )

2.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三、简答(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

1 为什么配位滴定分析中经常使用缓冲溶液?

答:1,被滴定离子本身有滴定最低酸度,还需考虑金属离子水解;2,指示剂的变色需在合适的pH范围;3,滴定过程中,不断有H+释放出来,所以需缓冲溶液控制pH。

2 气相色谱议所用的浓度型与质量型检测器的原理有何不同?使用它们作定量分析时,应注意什么?

答:(1)浓度型检测器给出的信号强度与进入检测器的载气中组分的浓度成正比,进样量一定时,峰面积与载气流速成反比;质量型检测器给出的信号强度与单位时间内由载气带入检测器中组分的质量成正比,与组分在载气中的浓度无关,因此用峰面积定量时与流速无关。

四、计算(每小题 10 分,共 30 分)

1. 有一纯 KIOx ,称取决 0.4988 克,进行适当处理后,使之还原成碘化物溶液,然后以0.1125mol/L AgNO 3 溶液滴定,到终点时用去 20.72ml ,求 x ( K : 39.098, I :126.90 , O : 15.999 )。

解:

(2)使用浓度型检测器用峰面积定量时,需保持流速恒定;使用质量型检测器用峰高定量时,需保持流速恒定。

3 举例说明紫外吸收光谱中主要的吸收带类型和特点。

答:R带由n→π*跃迁引起,具有杂原子不饱和基团的化合物有R带,ε<100。π

K带共轭双键π→π* 引起,强吸收,ε≈104。。

B带芳香族化合物特征谱之一,有精细结构,λmax约256nm,ε≈200。

E带芳香族化合物特征谱之一,有E1 180nm 强吸收;E2 200nm ε 103-104。

4 药物分析中,HPLC最常用的色谱类型为反相色谱,请列出反相色谱中常用的固定相和流动相以及反相色谱法对流动相的基本要求。

答:反相色谱中常用的固定相为十八烷基硅烷硅胶,简称ODS,常用流动相为一定比例的水-甲醇或水-乙腈,可调节一定pH、加入适当的盐类调节选择性。

反相色谱法对流动相的基本要求:1 与水混合的有机溶剂应能与水任意比例互溶;2 pH必须控制在2-8;3 若采用紫外检测器,流动相应无近紫外吸收;4 纯净,使用前0.5μm滤膜过滤并脱气。

,, X=3

2. 将 1.000 克钢样中铬氧化成 Cr 2 O 7 2- ,加入 25.00ml 0.1000mol/L FeSO 4 标准溶液,然后用 0.0180mol/L KMnO 4 标准溶液 7.00ml 回滴过量的 FeSO 4 。计算钢样中铬的百分含量。( Cr:51.9961 )

解:Cr 2 O 7 2- + 6Fe 2+ + 14H + = 2Cr 3+ + 6Fe 3+ + 7H 2 O 2Cr ? Cr 2 O 7 2- ? 6Fe 2+

MnO 4 - + 5Fe 2+ + 8H + = Mn 2+ + 5Fe 3+ + 4H 2 O MnO 4 - ? 5Fe 2+

3. 在 1cm 比色皿和 525nm 时, 1.00 ′ 10 -4 mol/LKMnO 4 溶液的吸光度为 0.585 。现有 0.500 克锰合金试样,溶于酸后,用高碘酸盐将锰全部氧化成 MnO 4 - ,然后转移至今 500ml 容量瓶中。在 1cm 比色皿和 525nm 时,测得吸光度为 0.400 。求试样中锰的百分含量。( Mn:5

4.94 )

解:根据

模拟试题(二)

一、单选(20分,每小题1分)

1 当盐酸溶于液氨时,溶液中最强的酸是()

A H3O+

B NH3

C NH2-

D NH4+

2 在配位滴定中,下列有关酸效应系数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酸效应系数越大,配位物的稳定性越大。

B 酸效应系数越小,配位物的稳定性越大。

C pH值越大,酸效应系数越大。

D 酸效应系数越大,配位滴定曲线的pM突跃范围越大。

3 在定量分析中,精密度与准确度之间的关系是()

A 精密度高,准确度必然高

B 准确度高,精密度也高

C 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前提

D 准确度是保证精密度的前提

4 共轭酸碱对的Kb与Ka的关系是()

A Ka×Kb=1

B Ka×Kb=Kw

C Ka/Kb=Kw

D Kb/Ka=Kw

5 在重量分析中对晶形沉淀的洗涤,洗涤液应选择()

A 有机溶液

B 冷水

C 热的电解质溶液

D 沉淀剂稀溶液

6 硼砂作为基准物质用于标定盐酸溶液的浓度,若事先将其置于干燥器中保存,则对所标定的盐酸溶液的结果有何影响()

A 偏高

B 偏低

C 无影响

D 不能确定

7 在非水滴定中,常使用高氯酸的冰醋酸溶液。为了除去水分,需加入适量的()

A 醋酐

B 无水CaCl2

C 醋酸汞

D 乙醚

8 用吸附指示剂法测定Cl-离子时,应选用的指示剂是()

A 二甲基二碘荧光黄

B 荧光黄

C 甲基紫

D 曙红

9 以EDTA为滴定剂,以铬黑T为指示剂,不会出现封闭现象的离子是()

A Fe3+

B Al3+

C Cu2+

D Mg2+

10 可测定微量水分的氧化还原滴定法为()

A 亚硝酸钠法

B 铈量法

C 高锰酸钾法

D 碘量法

11 玻璃电极使用前必须在水中浸泡,其主要目的是()

A 清洗电极

B 活化电极

C 校正电机

D 清除吸附杂质

12 下列四种化合物中,在紫外区出现两个吸收带的是()

A乙烯 B 1,4-戊二烯 C 1,3-丁二烯 D 丙稀醛

13 某物质摩尔吸光系数很大,则表明()

A 该物质对某波长的吸光能力很强

B 该物质的浓度很大

C 光通过该物质的光程长

D 测定该物质的精密度高

14 并不是所有的分子振动形式其相应的红外谱带都能观察到,这是因为()

A 分子既有振动又有转动,太复杂

B 分子中有些振动能量是间并的

C 因为分子中有C,H,O以外的原子存在

D 分子的某些振动能量相互抵消了

15 检测器的性能指标中,能反映整机性能指标的是()

A 响应的时间

B 线性范围

C 灵敏度

D 敏感度

16 欲分离糖类化合物,选哪种柱子最合适()

A ODS柱

B 硅胶柱

C 氨基键合相柱

D 氰基键合相柱

17 HPLC与GC比较,可忽略纵向扩散相,主要原因是()

A 柱前压力高

B 流速比GC快

C 流动相粘度大D柱温低

18 在使用FID时,采用()为载气灵敏度最高.

A 氮气

B 氢气

C 二氧化碳

D 氦气

19 标准加入法不适用于下列何种情况()

A 有基体影响

B 无纯净空白

C 测定样品回收率

D 测定检测限

20 HCl,H2SO4,HNO3,及HClO4的区分性溶剂是()

A 水

B 乙醇

C 冰醋酸

D 液氨

二、多选(20分,每小题2分)

1 使两组分的相对比移值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改变薄层厚度

B 改变固定相颗粒

C改变展开剂组成或配比 D 改变固定相种类

2 气相色谱中,降低固定液的传质阻抗以提高柱效的措施有()

A 增加柱温

B 提高载气流速

C 适当降低固液液膜厚度

D 增加柱压

分析化学发展史

分析化学发展史 摘要]分析化学始于一些分析检验的实践活动。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促进了分析检验工作。 16世纪,化学反应广泛地应用于湿法分析。18世纪中叶,重量分析法使分析化学由单纯的定性分析迈 入了定量分析的时代。到了19世纪,定性分析趋于完善,定量分析的各种方法也相继出现并不断发展。 分析化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20世纪初,被称之为经典分析化学。20世纪以来,在经典化学 不断充实、完善的同时,仪器分析也迅猛发展,并且在分析化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关键词]化学分析;仪器分析 在化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中世纪,甚至古代,人们已开始从事分析检验的实践活动。这一实践活动来源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如为了冶炼各种金属,需要鉴别有关的矿石;采取天然矿物做药物治病,需要识别它们。这些鉴别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古人首先注意和掌握的当然是它们的外部特征。如水银又名“流珠”,“其状如水似银”,硫化汞名为“朱砂”、“丹砂”等都是抓住它们的外部特征。人们初步对不同物质进行概念上的区别,用感官对各种客观实体的现象和本质加以鉴别,就是原始的分析化学。 在制陶、冶炼和制药、炼丹的实践活动中,人们对矿物的认识便逐步深化,于是便能进一 步通过它们的一些其他物理特性和化学变化作为鉴别的依据。如中国曾利用“丹砂烧之成水银”来鉴定硫汞矿石。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很自然地就会产生控制、检验产品的质量和纯度的需求,于是产生了早期的商品检验工作。在古代主要是用简单的比重法来确定一些溶液的浓度,可用比重法衡量酒、醋、牛奶、蜂蜜和食油的质量。 到了6世纪已经有了和我们现在所用的基本相同的比重计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又促进了货币的流通,高值的货币是贵金属的制品,于是出现了货币的检验,也就是金属的检验。古代的金属检验,最重要的是试金技术。在我国古代,关于金的成色就有“七青八黄九紫十赤”的谚语。在古罗马帝国则利用试金石,根据黄金在其上划痕颜色和深度来判断金的成色。 16世纪初,在欧洲又有检验黄金的所谓“金针系列试验法”,这是简易的划痕试验法的进一步发展。16世纪,化学的发展进入所谓的“医药化学时期”。关于各地各类矿泉水药理性能的研究是当时医药化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这种研究促进了水溶液分析的兴起和发展。1685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兼化学家R·波义耳(Boyle,1627-1691)编写了一本关于矿泉水的专著《矿泉的博物学考察》,相当全面地概括总结了当时已知的关于水溶液的各种检验方法和检定反应。波义耳在定性分析中的一项重要贡献是用多种动、植物浸液来检验水的酸碱性。波义耳还提出了“定性检出极限”这一重要概念。这一时期分析检验法的多样性、可靠性和灵敏性,并为近代分析化学的产生做了准备。 18世纪以后,由于冶金、机械工业的巨大发展,要求提供数量更大、品种更多的矿石,促进了分析化学的发展。这一时期,分析化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以矿物、岩石和金属为主,而且这种研究从定性检验逐步发展到较高级的定量分析。其中干法的吹管分析法曾起过重要作用。此法是把要化验的金属矿样放在一块木炭的小孔中,然后以吹管将火焰吹到它上面,一些金属氧化物便熔化并会被还原为金属单质。但这种方法能够还原出的金属种类并不多。到了18世纪中

光谱分析法和化学分析法优缺点

一、分析的方法不同: 化学分析是指利用化学反应和它的计量关系来确定被测物质的组成和含量的一类分析方法。测定时需使用化学试剂、天平和一些玻璃器皿。 仪器分析(近代分析法或物理分析法):是基于与物质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这类方法通常是测量光、电、磁、声、热等物理量而得到分析结果,而测量这些物理量,一般要使用比较复杂或特殊的仪器设备,故称为“仪器分析”。仪器分析除了可用于定性和定量分析外,还可用于结构、价态、状态分析,微区和薄层分析,微量及超痕量分析等,是分析化学发展的方向。 二、仪器分析(与化学分析比较)的特点: L级,甚至更低。适合于微量、痕量和超痕量成分的测定。μg、μ1. 灵敏度高,检出限量可降低。如样品用量由化学分析的mL、mg级降低到仪器分析的 2. 选择性好。很多的仪器分析方法可以通过选择或调整测定的条件,使共存的组分测 定时,相互间不产生干扰。 3. 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容易实现自动化。 仪器分析的特点(与化学分析比较) 4. 相对误差较大。化学分析一般可用于常量和高含量成分分析,准确度较高,误差小 于千分之几。多数仪器分析相对误差较大,一般为5%,不适用于常量和高含量成分分析。 5. 仪器分析需要价格比较昂贵的专用仪器。 三、仪器分析与分析化学的关系: 二者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区别也不是绝对的严格的。a. 仪器分析方法是在化学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许多仪器分析方法中的式样处理涉及到化学分析方法(试样的处理、分离及干扰的掩蔽等);同时仪器分析方法大多都是相对的分析方法,要用标准溶液来校对,而标准溶液大多需要用化学分析方法来标定等。b.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分析方法也逐步实现仪器化和自动化以及使用复杂的仪器设备。 化学方法和仪器方法是相辅相成的。在使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取长补短,互相配合。 四、学习掌握的目标不同: 化学分析主要的内容为: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四大滴定分析法、重量分析法。学习化学分析要求掌握其基本的原理和测定方法,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能够运用化学平衡的理论和知识,处理和解决各种滴定分析法的基本问题,包括滴定曲线、滴定误差、滴定突跃和滴定终点的判断,掌握重量分析法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与误差处理。正确掌握有关的科学实验技能,具备必要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仪器分析涉及的分析方法是根据物质的光、电、声、磁、热等物理和化学特性对物质的组成、结构、信息进行表征和测量,学习仪器分析要求掌握的现代分析技术,牢固掌握各类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仪器的各重要组成部分,对各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对象及分析过程要有基本的了解。可以根据样品性质、分析对象选择最为合适的分析仪器及分析方法。

分析化学期末

1.下列四种硫的含氧酸盐中,氧化能力最强的是………………………………( )(A)Na2SO4(B)Na2S2O3(C)Na2S4O6(D)K2S2O8 2.下列物质中不是一元酸的是………………………………………………………………() (A) CH 3COOH (B) H 3 PO 3 (C) HNO 2 (D) H 3 PO 2 3.下列卤化物中,共价性最强的是……………………………………………………………() (A) BeI 2 (B) RbCl (C) LiI (D) LiF 4.下列离子中,最易水解的离子是……………………………………………………………() (A) Na+(B) Ca2+(C) Al3+(D) K+ 5. IVA族元素从Ge到Pb;下列性质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增加的是………………………() (A) +2氧化态的稳定性 (B) 二氧化物的酸性 (C) 单质的熔点(D) 氢化物的稳定性 6.铁的原子序数为 26,则Fe3+ 在强八面体场中的晶体场稳定化能(以△ =10 Dq表示)是…() (A) -20Dq(B) -20Dq+ 2P (C) -12Dq(D) -12Dq+ 2P 7.将K2MnO4溶液调节到酸性时,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A)紫红色褪去(B)绿色加深 (C)有棕色沉淀生成(D)溶液变成紫红色且有棕色沉淀生成 8.在酸性介质中加入过氧化氢(H2O2)时不生成过氧化物的化合物是…………………………() (A) 钛酸盐(B) 重铬酸盐(C) 钒酸盐(D) 高锰酸盐

9. BF 3、B 2 H 6 、Al 2 Cl 6 都是稳定的化合物,BH 3 、AlCl 3 则相对不稳定,其原因是……… () (A) 前者形成大π键,后者缺电子 (B) 前者通过大π键、多中心键、配位键补偿了缺电子,后者缺电子 (C) 前者缺电子,后者有多中心键 (D) 前者有配位键,后者缺电子 10.[Ni(en) 3 ]2+离子中镍的价态和配位数是……………………………………………………() (A) +2,3 (B) +3,6 (C) +2,6 (D) +3,3 11.下列各组化合物中,不能稳定存在的一组物质是…………………………………………() (A) SiF 4,Si 3 N 4 (B) PbBr 4 ,PbI 4 (C) SnBr 4,SnI 4 (D) GeCl 2 ,PbF 4 12.在热碱性溶液中,次氯酸根离子不稳定,它的分解产物是………………………………() (A) Cl—(aq) 和Cl 2 (g) (B) Cl—(aq) 和(aq) (C) Cl—(aq) 和(aq) (D) Cl—(aq) 和(aq) 13.下列各对含氧酸盐热稳定性的大小顺序,正确的是………………………………………() (A) BaCO 3 > K 2 CO 3 (B) CaCO 3 < CdCO 3 (C) BeCO 3 > MgCO 3 (D) Na 2 SO 3 > NaHSO 3 14.干燥H 2 S气体,通常选用的干燥剂是………………………………………………………() (A) 浓H 2SO 4 (B) NaOH (C) P 2 O 5 (D) NaNO 3 15.某白色固体易溶于水,加入BaCl 2 有白色沉淀产生,用HCl酸化,沉淀完全溶解,再加入过量NaOH至强碱性,并加热,有刺激性气体逸出。此白色固体是………………………………()

学习化学史,展望分析化学未来

学习化学史,展望分析化学未来 一. 简述古代应用化学知识的积累对化学学科的贡献 简单而言,古代化学知识的积累就是为近代化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是近代化学体系的雏形。古代化学教育是人类化学教育发展的最早时期,它是指公元5世纪前这一时期内的化学教育。古代的数学、几何、天文学、力学及医学等先期已有了相当的发展。然而化学的情况却不尽其然,它在整个古代时期的发展,基本处于描述性知识的水平上,是依附于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如哲学、医学等)而生存、发展的。原始社会主要进行的是非形式的教育或依附生活的教育--家庭教育。正规的学校教育始现于阶级社会。学校教学内容长期以来主要以读、写、算和人文学科为传统,作为辅助的自然科学知识也仅限于算术、几何、天文、历法、医学等科目,化学则难登大雅之堂,却与幻术、占星术、巫术等有往来之嫌。 早在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就已认识并学会了利用火--这是人类最早利用的一种自然力,也是人类广泛进行化学反应的第一个发现,它标志着化学史的开端,构成了化学发展的基础。此后实用化学的发展,包括烧制陶瓷、冶炼金属、利用能源等无不建立在火的使用的基础上。由此可知,化学作为一门学问是和人类历史一样悠久的,并从此始终伴随和影响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 化学从一开始就是一种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是人类生活生产知识的组成部分。因此,化学教育一开始就融会于整个社会教育之中,属于社会教育的一部分,并且基本以家庭教育的形式出现。 古代化学没有什么科学传统而言,它只能从工匠传承或传统哲学家(早期的祭司)中去追寻自己的历史根源。这两种传统大部分时候是各自独立的。通过工匠将实用化学的经验和技能一代代传下来,使之不断发展;通过哲学家把人类化学理想和思想流传下来并发扬光大。当这两种传统合二为一,即理论和实践结合为一体时,就产生了古代化学发展的最高形式--炼金术。亦即,古代化学教育一分为二,为工匠的实用化学教育和哲学家的“理论化学教育”,并最终在炼金术那里统一起来。 二.简单评述近代化学的形成 化学中元素的概念经过了两次重大发展,从古代元素概念到近代化学的元素概念。再到现代化学的包括同位素的元素概念,这些进展对化学这门重要基础科学的确有革命性意义。 古代元素的本来意义是物质的基本单位,是世界万物的组成部分。如我国的五行学说,古希腊的四元素说,但这些仅仅是一种天才的猜测。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古代人天才的自然哲学的直觉” 。不是近代的科学概念仅是人类深入物质层次的认识水平的暂时性界限。如四元素说认为物质的本原是几种抽象的性质,由这些原始性质组合成元素,再由元素产生万物,这种把本来不存在的脱离物质的抽象性质当做第一性东西,是错误的,唯心的。以此为指导思想,自然会产生“ 哲人石” 的思想。 十七世纪下半叶英国波义耳(Boyle. R. 1627-1691) 批判了上述元素的错误 慨念,于1661 年在其名著《怀疑派的化学家》一书中提出了新的元素慨念。“ 元素是组成复杂物体和分解复杂物体时最后所得的那种最简单的物体,是用一般化学方法不能再分解为更简单的某些实物”“ 化学的目的是认识物体的结构。而认识的方法是分析,即把物体分解为元素” 。波义耳第一次把物质的最终组成归结为化学元素。他的元素概念是实在的基元物质。波义耳确实为人们研究万物

分析化学期末复习资料

分析化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 1. 分析化学包括: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结构分析(形态分析) 2. 定性分析的对象包括:样本,分析物 3. 按样本大小可分为:常量分析(固:>100mg ,液:>10mL ),半微量分析(固:10~100mg ,液:1~10mL ),微量分析(固:0.1~10mg ,液:0.01~1mL ) 4. 按分析物在样品中所占含量可分为:主要(常量)组分分析(>1%),微量组分分析(0.01~1%),痕量组分分析(<0.01%) 第二章 误差及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 1. 误差:测定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值。 2. 绝对误差:E=T X - 3. 相对误差:Er= ?-T T X 100% 4. 准确度:测定平均值与真值接近的程度,常用误差大小表示。误差小,准确度高。 5. 偏差:个别测定结果与几次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之间的差值。 6. 绝对偏差:di =Xi-X 7. 相对偏差:dr = ?-X X Xi 100% 8. 相对平均偏差:??-= ∑X n X Xi dr 100% 9. (样本)标准偏差:s= () 1 -n X -Xi n 1 i 2 ∑= 10. 精密度:在相同条件下,多次重复测定值相互符合的程度,常用偏差大小表 示。 11. 实验结果首先要求精密度高,才能保证有准确的结果,但高的精密度不一定能保证有高的准确度。(如无系统误差存在,则精密度高,准确度也高) 12. 校正系统误差(准确度,误差)的方法:改进方法,校正仪器,对照实验,空白实验,回收率实验 13. 校正随机(偶然)误差(精密度,偏差)的方法:增加测定次数 14. 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不一定大 15. 可疑值的取舍:G 检验(书p17)(G= s X X i -,s :标准偏差),Q 检验(p18) 16. 平均值的置信区间(p14):n s t X ?± =μ(t :查表可得,n ;测定次数)

常见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及其原理98394

常见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一、化学分析方法 化学分析从大类分是指经典的重量分析和容量分析。重量分析是指根据试样经过化学实验反应后生成的产物的质量来计算式样的化学组成,多数是指质量法。容量法是指根据试样在反应中所需要消耗的标准试液的体积。容量法即可以测定式样的主要成分,也可以测定试样的次要成分。 重量分析 指采用添加化学试剂是待测物质转变为相应的沉淀物,并通过测定沉淀物的质量来确定待测物的含量。 容量分析 滴定分析主要分为酸碱滴定分析、络合滴定分析、氧化还原滴定分析、沉淀滴定分析。 酸碱滴定分析是指以酸碱中和反应为原理,利用酸性标定物来滴定碱性物质或利用碱性标定物来滴定酸性待测物,最后以酸碱指示剂(如酚酞等)的变化来确定滴定的终点,通过加入的标定物的多少来确定待测物质的含量。 络合滴定分析是指以络合反应(形成配合物)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如EDTA与金属离子发生显色反应来确定金属离子的含量等。络合反应广泛地应用于分析化学的各种分离与测定中,如许多显色剂,萃取剂,沉淀剂,掩蔽剂等都是络合剂,因此,有关络合反应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是分析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氧化还原滴定分析:是以溶液中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的电子转移为基础的一种滴定分析方法。氧化还原滴定法应用非常广泛,它不仅可用于无机分析,而且可以广泛用于有机分析,许多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有机化合物可以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来加以测定。通常借助指示剂来判断。有些滴定剂溶液或被滴定物质本身有足够深的颜色,如果反应后褪色,则其本身就可起指示剂的作用,例如高锰酸钾。而可溶性淀粉与痕量碘能产生深蓝色,当碘被还原成碘离子时,深蓝色消失,因此在碘量法中,通常用淀粉溶液作指示剂。 沉淀滴定分析:是以沉淀反应为基础的一种滴定分析方法,又称银量法(以

化学分析实验室标准物质管理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化学分析实验室中管理标准物质的程序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天津市化学分析实验室的标准物质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5000 标准样品工作导则 ?GB/T 27025-2008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JJF 1342-2012 标准物质研制(生产)机构通用要求 ?JJF 1343-2012 标准物质定值的通用原则及统计学原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标准物质 reference material;RM 具有足够均匀和稳定的特定特性的物质,其特性被证实适用于测量中或标称特性检查中的预期用途。 3.2 有证标准物质 certified reference material;CRM 附有由权威机构发布的文件,提供使用有效程序获得的具有不确定度和溯源性的一个或多个特性量值的标准物质。 3.3 标准溶液 standard solution 由用于制备该溶液的物质而准确知道某种元素、离子、化合物或基团浓度的溶液。 注:本文件中的“标准溶液”指CRM经溶解或稀释后配制而成的溶液。

4. 管理要求 4.1 一般要求 4.1.1 化学分析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应有标准物质管理人员。标准物质管理人员负责统筹管理标准物质的购买、验收、保存、使用、期间核查和报废等工作。 4.1.2 实验室应有运输、贮存和使用标准物质的相关程序,以防止污染或损坏。 4.1.3 实验室应有标准物质的管理记录。标准物质的管理记录应至少保存 3 年,或按相关规定的期限保存。 4.2 有证标准物质(CRM)的选择与购买 4.2.1 实验室选择和购买 CRM,应符合 GB/T 27025-2008 中 4.6 的要求。实验室应优先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物质目录》中所列出的 CRM,如果目录中没有实验室需要的 CRM,也可选择国内有关行业部门或国外生产组织提供的 CRM。 4.2.2 实验室应确保所选购的 CRM 应满足下列要求: 1.有明确的溯源性和不确定度声明; 2.CRM 的制备、定值及认定符合 JJF 1342-2012、JJF 1343-2012 和 GB/T 15000 给出的 有效程序。 4.2.3 CRM 特性值的不确定度水平应与测量中的限度要求相匹配。 4.2.4 对出售 CRM 的供应商进行定期评价和资质核查。 4.2.5 属于危险化学品或易制毒化学品的 CRM,其购买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4.3 有证标准物质(CRM)的验收 4.3.1 收到 CRM 后,实验室应进行下列检查并填写验收记录: 1.运输条件是否符合要求; 2.包装、外观是否正常,标识是否清晰完整; 3.有无证书,是否在证书声明的有效期内。 4.3.2 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与供应商联系。验收合格后,标准物质管理人员应赋予 CRM 明确的标识。实验室完成 CRM 的验收后,应建立 CRM 档案,包括证书、验收记录等。

分析化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2008 –2009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分析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定量分析结果的标准偏差代表的是-----------------------------(C )。 A. 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B. 分析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C. 分析结果的精密度 D. 平均值的绝对误差 2.下列哪种情况应采用返滴定法-------------------------------------(C )。 A. 用AgNO3标准溶液测定NaCl试样含量 B. 用HCl标准溶液测定Na2CO3试样含量 C. 用EDTA标准溶液测定Al3+试样含量 D. 用Na2S2O3标准溶液测定K2Cr2O7试样含量 3.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是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要求的是----------(D )。 A. 反应必须有确定的化学计量关系 B. 反应必须完全 C. 反应速度要快 D. 反应物的摩尔质量要大 4. 下列四个数据中为四位有效数字的-------------------------------- ( C ) (1)0.0056 (2)0.5600 (3)0.5006 (4)0.0506 A. 1, 2 B. 3, 4 C. 2, 3 D. 1, 4 5. 以下有关随机误差的论述正确的是------------------------------( C ) A. 正误差出现概率大于负误差 B. 负误差出现概率大于正误差 C. 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等 D. 大小误差出现的概率相等 6. 在用K2Cr2O7法测定Fe 时, 加入H3PO4的主要目的是--( B ) A. 提高酸度, 使滴定反应趋于完全 B. 降低化学计量点前Fe3+/Fe2+电对的电位,使二苯胺磺酸钠在突跃范围内变 色 C. 提高化学计量点前Fe3+/Fe2+电对的电位, 使二苯胺磺酸钠不致提前变色 D. 有利于形成Hg2Cl2白色丝状沉淀 7. 用Fe3+滴定Sn2+在化学计量点的电位是--------------------------( D ) [ ?' (Sn4+/Sn2+)=0.14V] ?' (Fe3+/Fe2+)=0.68V, A. 0.75V B. 0.68V C. 0.41V D. 0.32V 8. 测定试样中CaO 的质量分数, 称取试样0.9080 g,滴定耗去EDTA 标准溶液20.50 mL, 以下结果表示正确的是---------------( C ) A. 10% B. 10.1% C. 10.08% D. 10.077% 9. 下列滴定分析操作中会产生系统误差的是-----------------------( C ) A. 指示剂选择不当 B. 试样溶解不完全 C. 所用蒸馏水质量不高 D. 称样时天平平衡点有±0.1mg的波动 10. 某溶液含Ca2+、Mg2+及少量Al3+、Fe3+,今加入三乙醇胺, 调至pH=10, 以铬 黑T为指示剂, 用EDTA滴定, 此时测定的是---------( A )

化学发展史简介

化学发展史简介 概述化学发展史的五个时期 自从有了人类,化学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钻木取火,用火烧煮食物,烧制陶器,冶炼青铜器和铁器,都是化学技术的应用。正是这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的标志。今天,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起看越来越大的作用。化学史大致分为: 远古的工艺化学时期。这时人类的制陶、冶金、酿酒、染色等工艺主要是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多少万年摸索而来的,化学知识还没有形成。这是化学的萌芽时期。 炼丹术和医药化学时期。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炼丹术士和炼金木士们,在皇宫、在教堂、在自己的家里、在深山老林的烟熏火燎中,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为求得荣华富责的黄金,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验。记载、总结炼丹术的书藉,在中国、阿拉伯、埃及、希腊都有不少。这一时期积累了许多物质间的化学变化,为化学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丰富的素材。这是化学史上令我们惊叹的雄浑的一幕。后来,炼丹术、炼金术几经盛衰,使人们更多地看到了它荒唐的一面。化学方法转而在医药和冶金方面得到了正当发挥。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版了一些有关化学的书耕,第一次有了“化学”这个名词。英语的chemistry 起源于alchemy,即炼金术。chemist至今还保留昔两个相关的含义:化学家和药剂师。这些可以说是化学脱胎于炼金术和制药业的文化遗迹了。 燃素化学时期。从1650年到1775年,随着冶金工业和实验室经验的积累,人们总结感性知识,认为可燃物能够燃烧是因为它含有燃素,燃烧的过程是可燃物中燃素放出的过程,可燃物放出燃素后成为灰烬。 定量化学时期,即近代化学时期。1775年前后,拉瓦锡用定量化学实验阐述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开创了定量化学时期。这一时期建立了不少化学基本定律,提出了原子学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发展了有机结构理论。所有这一切都为现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学相互渗透时期,即现代化学时期。二十世纪初,量子论的发展使化学和物理学有了共同的语言,解决了化学上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化学又向生物学和地质学等学科渗透,使蛋白质、酶的结构问题得到了逐步的解决。 古代和近代化学史大事记 §我国有了青铜器;春秋晚期能炼铁;战国晚期能炼钢;唐代有了火药。 §十八世纪七十年代,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里分别发现并制得了氧气;法国学家锡最早用天平和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并推翻了燃素学说;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雷利等陆续从空气中发现了惰性气体。 §1748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建立了质量守恒定律。 §1808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 §1811年意大利科学家阿佛加德罗提出了分子的概念。 §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第一次证明有机物可用普通的无机物制得。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1888年法国化学家勒沙特列提出了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1890年德国化学家凯库蔓提出了苯分子的结构式。 §十九世纪荷兰物理学家范德华首先研究了分子间作用力。 §十九世纪英国物理学家丁达尔和植物学家布朗分别提出了胶体的“丁达尔现象”与

化学分析试题及答案

化学分析试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10分 1、(× )在化学定量分析中,常采用的分析方法是微量分析。 2、(√ )金属指示剂与金属离子生成的配合物的稳定性应比金属EDTA配合物的稳定性要差一些。 3、(√ )指示剂的变色范围越窄越好。 4、(× )酸碱滴定中溶液愈浓,突跃范围愈大,可供选择的指示剂愈多。 5、(√ )当金属离子与指示剂形成的显色配合物的稳定性大于金属离子与EDTA 形成的配合物的稳定性时,易产生封闭现象。 6、(× )高锰酸钾法通常在强酸性溶液如HNO 溶液中进行。 3 7、(√ )使用酸式滴定管时,应大拇指在前,食指和中指在后。 8、(√ )随机误差具有重复性,单向性。 9、(× )滴定分析中,指示剂颜色突变时停止滴定,这一点称为化学计量点。 10、(× )有两组分析数据,要比较它们的测量精密度有无显着性差异,应当用Q验。 二、选择题。20分

1、分析化学依据分析的目的、任务可分为:…………………………………………( A ) A: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构分析 B: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微量分析C:无机分析、有机分析 D:化学分析、仪器分析 2、下列误差属于系统误差的是:……………………………………………………( B ) A:天平零点突然变化 B:读取滴定管的度数量偏高 C:环境温度发生变化 D:环境湿度发生变化 3、用于反应速度慢或反应物是固体,加入滴定剂后不能立即定量完成或没有适当的指示剂的滴定反应,常采用的滴定方法是:………………………………………………( B ) A:直接滴定法 B:返滴定法 C:置换滴定法 D:间接滴定法 4、以下试剂不能作为基准物质的是:…………………………………………… ( D ) A:优级纯的Na 2B 4 O 7 ·10H 2 O B:99.99%的纯锌 C:105-110。C烘干2h的Na 2C 2 O 4 D:烘干的Na 2 C0 3

化验室化学分析方法

化验室化学分析方法 1.适应范围:测定高岭土和高岭土粉的化学组分 2总则 2.1除测定水分及有特殊要求之项目外,试样均应在105 20C烘2h 并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后方可称样。 2.2试样称量除有特殊规定外,均应准确至0.2mg,本方法中所指“恒 重”系指两次称量之差不大于0.2 mg。 2.3 本方法中所指“水”系指蒸馏水。所用溶液除特殊指明外均系 水溶液。 2.4 每批分析均应随同试样进行“空白试验”。空白试验须与试样 测定采用完全相同的试剂和分析步骤并进行平行操作。 2.5本方法所用试剂除特别指明外,纯度不得低于“分析纯”. 2.6除特殊规定外,测试结果的百分含量应表示至第二位小数。 3.试样制备 样品经均匀捣碎后(粒径为几毫米)以四分法分至最后试样为50G,在以高锰钢制成的圆盘粉碎机上加工,使全部通过孔径为220目的试样筛,充分混匀,备用. 4.试剂和仪器设备 4.1试剂 4.1.1无水乙醇 4.1.2氢氧化钠(片状或粒状) 4.1.3 1%盐酸:1ml浓盐酸与99ml水混合。 4.1.4盐酸:浓度为37%--38%. 4.1.5 1%动物胶:1g动物胶溶于100ml 80O C左右的热水中. 4.1.6 2-5%盐酸:2ml-5ml盐酸与95-98ml水混合. 4.1.6 1:1(V:V)硫酸 . 4.1.6 氢氟酸(HF含量不少于40%). 4.1.7焦硫酸钾(片状) 4.1.8 0.05M EDTA:称取乙二胺四乙酸二钠18.613g加适量氢氧化 钠溶于水中,以水稀释至一升. 4.1.9 醋酸、醋酸钠缓冲液(PH 5.7):称取醋酸钠200g溶于水中,加 冰醋酸6ml,以水稀释至一升. 4.1.10 0.05M乙酸锌:称取16.56g乙酸锌溶于水中,加数滴醋酸以水 稀释至一升. 4.1.11 0.005M乙酸锌:1份0.05M之乙酸锌加9份水混匀. 4.1.12 20%氟化钾:20g氟化钾溶于一定量水中,稀释至100ml. 4.1.13 2%抗坏血酸溶液:2g抗坏血酸溶于一定量水中,稀释至

(完整版)分析化学发展史1

分析化学发展史 在化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中世纪,甚至古代,人们已开始从事分析检验的实践活动。这一实践活动来源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如为了冶炼各种金属,需要鉴别有关的矿石:采取天然矿物做药物治病,需要识别它们。这些鉴别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古人首先注意和掌握的当然是它们的外部特征。如水银又名“流珠”.“其状如水似银”,硫化汞名为“朱砂”、“丹砂”等都是抓住它们的外部特征。人们初步对不同物质进行概念上的区别,用感官对各种客观实体的现象和本质加以鉴别,就是原始的分析化学。 在制陶、冶炼和制药、炼丹的实践活动中,人们对矿物的认识便逐步深化,于是便能进一步通过它们的一些其他物理特性和化学变化作为鉴别的依据。如中国曾利用“丹砂烧之成水银”来鉴定硫汞矿石。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很自然地就会产生控制、检验产品的质量和纯度的需求,于是产生了早期的商品检验工作。在古代主要是 用简单的比重法来确定一些溶液的浓度,可用比重法衡量酒、醋、牛奶、蜂蜜和食油的质量。到了6世纪已经有了和我们现在所用的基本相同的比重计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又促进了货币的流通,高值的货币是贵金属的制品,于是出现了货币的检验.也就是金属的检验。古代的金属检验,最重要的是试金技术。在我国古代,关于金的成色就有“七青八黄九紫十赤”的谚语。在古罗马帝国则利用试金石,根据黄金在其上划痕颜色和深度来判断金的成色。l6世纪初,在欧洲又 有检验黄金的所谓“金针系列试验法”,这是简易的划痕试验法的进

一步发展。l6世纪,化学的发展进入所谓的“医药化学时期”。关于各地各类矿泉水药理性能的研究是当时医药化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这种研究促进了水溶液分析的兴起和发展。1685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兼化学家R·波义耳(Boyle,1627—1691)编写了一本关于矿泉水的专著《矿泉的博物学考察》,相当全面地概括总结了当时已知的关于水溶液的各种检验方法和检定反应。波义耳在定性分析中的一项重要贡献是用多种动、植物浸液来检验水的酸碱性。波义耳还提出了“定性检出极限”这一重要概念。这一时期的湿法分析从过去利用物质的一些物理性质为主,发展到广琵应用化学反应为主,提高了分析检验法的多样性、可靠性和灵敏性,并为近代分析化学的产生做了准备。 18世纪以后,由于冶金、机械工业的巨大发展.要求提供数量更大、品种更多的矿石,促进了分析化学的发展。这一时期,分析化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以矿物、岩石和金属为主,而且这种研究从定性检验逐步发展到较高级的定量分析。其中干法的吹管分析法曾起过重要作用。此法是把要化验的金属矿样放在一块木炭的小L中,然后以吹管将火焰吹到它上面,一些金属氧化物便熔化并会被还原为金属单质。但这种方法能够还原出的金属种类并不多。到了18世纪中叶,重量分析法使分析化学迈入了定量分析的时代。当时著名的瑞典化学家和矿物学家贝格曼(Torbern Bergman,1735—1784)在《实用化学》一书中指出:“为了测定金属的含量,并不需要把这些金属转变为它们的单质状态,只要把他们以沉淀化合物的形式分离出来,如果 我们事先测定沉淀的组成,就可以进行换算了。”

化学基础与分析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化学基础与分析技术总学时: 48 学分: 3 适用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 生源层次:应届高中毕业生 课程归口:食品与营养工程学院制定日期: 2015年6月 30 日

《化学基础与分析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化学基础与分析技术 适用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 1.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 1.1课程定位 《化学基础与分析技术》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以相关行业的社会调研为基础,以岗位工作任务为依据,本着“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应用为本”原则对原有《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而成,既具有独立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又可为后续专业性、综合性分析检测课程如《食品理化检验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等的学习奠定化学分析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支撑作用。其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化学分析与检测所必需的知识规范、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能从事食品、化工、制药及农产品加工等企业原辅料、半成品、成品的室内化学分析与检测以及化验室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2设计思路 1.2.1课程开设依据 本课程是依据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食品检验与质量控制岗位项目设置,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分析检验工作任务为中心,以真实的分析检测项目为学习情景,由简单到复杂进行项目训练,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的分析检验工作任务,掌握分析检测的基本技能并构建分析检验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1.2.2内容选择标准 《化学基础与分析技术》课程以专业需求为导向,以岗位技能为标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以真实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注意将职业标准融入教学内容,理论知识以“够用、实用、应用”为原则,加强实践环节教学,突出“理实融合”、“课证融合”的课程特色。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技能训练为中心;以综合素质培养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将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1.2.3项目载体设计思路 本课程组在多年的建设工程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逐渐形成了以突出课程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思路和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主要的教学模式。 (1)课程内容具有普适性。以分析检验所需知识和技能具有著遍适性为目的,课程设计以岗位核心技术为龙头,进行统等整合,形成学习任务进行训练,使理论和实践能有机结合。 (2)课程与岗位零距离对接。以分析检验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切入点、从任务驱动开始,构建“基本技能训练—技术知识—专项技能训练—技术理念拓展—综合技能训练—技术

化学分析室个人工作总结

化学分析室个人工作总结 时光荏苒,2021年很快一年就过去了,回首过去的一年,内心不禁感慨万千。时间如梭,转眼间又将跨入另一个阶段,回首望,虽没有轰轰烈烈的战果,但也算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考验和磨砺。今年,是我在参加环保工作的一年。按说,我们每个追求进步的人,免不了会在终岁首对自己进行一番盘点。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吧。在一年的时间里,在领导及同事们的帮助指导下,通过自身的努力,无论是在敬业精神、思想境界,还是在业务素质、工作能力上都得到进一步提高,并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绩,我能够遵纪守法、认真学习、努力钻研、扎实工作,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态度对待本职工作,在分析室化验员岗位上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为了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克服不足,现将2021年的工作做如下简要回顾和总结。 一、工作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我始终有这样的思想理念:工作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不把工作当作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是要享受其过程,享受工作的快乐 .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干的,并把这种思想理念经常的给身边同事们灌输,督促他们平时要注意学习。走到哪,学到哪,干到哪,学到哪。我认为:我们供职的企业性质是国企,要让领导认识你、了解你、信任你、依靠你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何使这漫长的过程尽可能的缩短,这就要我们自已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尽快的进步。从另一方面讲,国企用人的特点是:一人多用,一人多能。也许我们晋升的机会是缓慢的,但是我们学到的知识是永恒的,这就更要求我们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

在这一年里,中间经历了方法验证、上岗证的考试、资质认定等,从刚开始的上岗证考试那个急哭的小女孩到现在基本的化学法拿下来为止,中间大多数都是处于不断学习、不断积攒经验,为的是不断让自己的能力得以提升。不管是跟监测站的老师还是跟韩工学习,我相信这必将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二、享受工作过程体会工作的快乐 从初三开始第一次接触化学时,我就很喜欢,我想以后自己能从事化学方面的工作该多好,没想到自己真的做到了,虽然来公司的时候什么都不懂,但是领导说的给年轻人一个机会,我想如果让我留在这个公司我将会很感激的、很努力的工作。所以感谢领导作出的正确的选择。这一年里的工作虽然很累,但是我没有用消极的态度来对待工作,每次室主任安排的工作我会尽力做到最好,从刚开始的时候做事效率有点低到现在一天可以做两个到三个实验,在整个工作中,我处于享受的过程,我没有因为工作而工作,而是因为喜欢所以享受工作。 三、工作不足,仍需改善 1.虽然自己已经学会了很多化学法,但是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做到不卑不亢,保持一颗平常心。 2.这一年里没有时间去学习大型仪器,是自己的不足。 四、2021年的工作计划 1.多多抽空学习大型仪器。 2.多看跟专业相关的书籍,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 3.把来年的该考的专业证拿下。 一年的工作已经结束了,在即将迎来的一年中,我们会继续不断的努力的,这是一直无法拒绝的问题,这是一直以来我们在年终时候的总结。每一年都有自己

分析化学期末考试试题

分析化学期末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 分:_______________ (卷面共有44题,总分100分,各大题标有题量和总分,每小题标号后有小分) 一、选择(16小题,共26分) (1)称取钢样2.000 g,充分燃烧后产生的SO2通入50.00 mol 0.01000 mol/L NaOH溶液中吸收,过量的NaOH用0.01000 mol/L HCl溶液返滴定至酚酞终点,消耗30.00 mL,则钢样中硫的质量分数为 ( ) [A r(S)=32.06, H2SO3的p K a1=1.89,p K a2=7.20] (A) 0.16 (B) 0.32 (C) 0.08 (D) 0.64 (2)以下物质必须采用间接法配制标准溶液的是( ) (A) K2Cr2O7 (B) Na2S2O3 (C) Zn (D) H2C2O4·2H2O (3)使用碱式滴定管进行滴定的正确操作是 ( ) A 用左手捏稍低于玻璃珠的近旁 B用左手捏稍高于玻璃珠的近旁 C 用左手捏玻璃珠上面的橡皮管 D用右手捏稍低于玻璃珠的近旁 (4)用基准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定NaOH溶液时,下列情况对标定结果产生负误差的是 ( ) A 标定完成后,最终读数时,发现滴定管挂水珠 B 规定溶解邻苯二甲酸氢钾的蒸馏水为50ml,实际用量约为60ml

C 最终读数时,终点颜色偏深 D 锥形瓶中有少量去离子水,使邻苯二甲酸氢钾稀释 (5) HPO42-的共轭碱是 ( ) (A) H2PO4- (B) H3PO4 (C) PO43- (D) OH- (6)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0.1mol/LHCl-0.1mol/L H3PO4混合液,在滴定曲线上出现几个突跃 ( ) (A) 1 (B) 2 (C) 3 (D) 4 (7)下列溶液用酸碱滴定法能准确滴定的是 ( ) (A) 0.1 mol/L HF (p K a = 3.18) (B) 0.1 mol/L HCN (p K a = 9.21) (C) 0.1 mol/L NaAc [p K a(HAc) = 4.74] (D) 0.1 mol/L NH4Cl [p K b(NH3) = 4.75] [1分](8)EDTA的酸效应曲线是指 ( ) (A) αY(H)-pH 曲线 (B) pM-pH 曲线 (C) lg K'(MY)-pH 曲线 (D) lgαY(H)-pH 曲线 (9)用EDTA直接滴定有色金属离子,终点所呈现的颜色是 ( ) (A) 指示剂-金属离子络合物的颜色 (B) 游离指示剂的颜色

徐州工程学院化学分析技术期末B答案教案资料

徐州工程学院试卷 2008 — 2 009 学年第二学期课程名称分析化学 试卷类型 B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 100 分钟命题人刘辉 2009 年 6 月 2 日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月日使用班级 08食科、08质量教学院长(签字) 年月日班级学号姓名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以下计算式答案x 应为-------------------------------------------( C ) 11.05+1.3153+1.225+25.0678 = x (A) 38.6581 (B) 38.64 (C) 38.66 (D) 38.67 2.吸光光度分析中比较适宜的吸光度范围是---------------------------( B ) (A) 0.1~1.2 (B) 0.2~0.8 (C) 0.05~0.6 (D) 0.2~1.5 3. 在水溶液中共轭酸碱对Ka与Kb的关系是---------------------------( B ) (A) Ka·Kb=1 (B) Ka·Kb=Kw (C) Ka/Kb=Kw (D) Kb/Ka=Kw 4. 用重量法测定试样中的砷,首先使其形成Ag3AsO4沉淀,然后转化为AgCl,并以此为 称量形式,则用As 2O 3 表示的换算因数是 ---------------------------------( D ) (A) M r(As2O3)/M r(AgCl) (B) 2M r(As2O3)/3M r(AgCl) (C) 3M r(AgCl)/M r(As2O3) (D) M r(As2O3)/6M r(AgCl) 5. 某物质的摩尔吸光系数 值很大,则表明--------------------------( C ) (A)该物质的浓度很高(B)该物质对某波长的光吸收能力很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