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新课程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新课程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新课程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新课程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新课程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

复习提纲二

1、学习策略

2、价值观

3、在教学过程中的双主体性

4、优化教学内容

5、教学目标陈述中的行为主体

6、直接导入

7、课堂教学

8、以合作交流为主的教学模式

9、优化教学过程的基本策略

10、教学目标的陈述

11、教学目标陈述中的行为动词

12、支架式教学的几个环节

13、教学目标简约

14、教学结构

15、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

16、教学目标陈述中的表现程度

17、教学策略的监控

18、时事热点导入

19、思想文化维度

20、优化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

21、教学目标陈述中的行为条件

22、教学策略的选择

23、多媒体导入

24、自主性学习

25、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目标在情感目标要求方面有什么基本特点?

26、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具备的学生条件是什么?

27、请列举十种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

28、新课标要求教师教学民主,充分尊重学生,那么你打算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营造民主的氛围,充分体现民主的思想?

29、教学设计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0、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具备的教材条件是什么?

31、新课程标准提倡培养学生的哪些方面的能力?

32、谈谈你对教学媒体的认识?

33、教学设计所要运用系统方法是什么?

34、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

35、课堂教学应有什么样的基本价值取向?

36、你对学生《社会与历史》的学习有哪些学习指导策略?

37、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目标在知识目标要求方面有什么基本特点?

38、教学设计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39、历史与社会活动课前应作哪些准备工作?

40、假问题、假启发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41、合作学习不能光有形式而无实质。

42、板书设计重点是把握艺术性和美观性。

43、探究性学习不能搞得“泛化”和“神化”。

44、新课标要求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要求教学具有差异性,因此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自己看书,能看多少就多少,自己想什么问题就学习什么问题,这才真正体现新的教学理念。

45、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不能是贴标签式的。

46、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以讲为主,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学习。课堂中学生规规矩矩,教师是学生的“师长”。

47、“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对教师的高度评价,工程师对产品要进行设计,使产品统一规格和型号。所以教师

就应树立“工程师”的观念。

48、教科书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49、如何做好历史与社会学习过程及其学习指导策略的设计?

50、教学设计究竟具有怎样的基本特点?

51、著名的物理学大师狄拉克有一次去作学术报告,报告之后有人提问说,他不明白怎么可以从公式1推导到公式2。狄拉克不答,主持人提醒道:“教授,请回答他的问题。”狄拉克说:“他并没有问问题,只说了一句话。”你认为狄拉克为什么不回答吗?

52、对历史与社会进行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目前具备了哪些条件?

53、新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相比,在教学目标上有哪些特点?

54、“要想实现有效学习,教师就应该关注两类环境:物理的和心理的。应该努力营造适合每位学习者的环境,这时的课堂教学,就会从统一走向分散,从以教材为主走向以学生发展为主,从以讲授为主走向以指导学习、回答疑问为主,这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如何理解这段话?

55、我们知道,学生的成绩是有差异的,而针对一课具体的教学设计来说却只有一种,所以要上一堂灵活生动的好课,预设的教学设计是不重要的。这种观点对吗?

56、“所谓的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起码是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你如何理解这段话?

57、阅读相关教学案例后能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标准教学案例的基本结构组成。

(2)、从教案设计和撰写的结构方面来分析教案还存在的不足。能对教学案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3)、联系某一案例的教学目标,能指出该案例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方面的缺憾之处。

(4)、教学目标的设计应注意的基本问题。

(5)、某一教学案例主要属于何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

(6)、教学案例应怎样实现或达到培养学生“尝试从各种载体提取信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分析、加工、利用多种信息的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

(7)、教学内容的设计安排应该考虑的基本因素。

(8)、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安排的角度,分析某一教案。

(9)、分析某一教案设计采用的导入方式。教学导入方式设计的作用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10)、某一教案采取的教法是如何体现现代教学理念的。你认为该教案的精彩之处何在。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新课程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

复习提纲二参考答案

1、学习策略

答:就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

2、价值观

答:价值观是一种涉及行为方式和目标的持久信念,影响人对事物的价值判断,从而影响人的态度和行为。

3、在教学过程中的双主体性

答: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体现学生自主性学习主体,更要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主体地位。任何教学活动必须体现“双主体”,教师的主导性要体现在“导”学生学习知识和能力发展训练上,要“导”学生的学习态度、组织纪律、注意力、兴趣意志、情绪情感、智力活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等的提高上。学生的主体性则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讨论和质疑,体验和表达,实践和操作,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只有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自主这“两个主体”的积极性,才能实现学生最大的发展。

4、优化教学内容

答:进行教学时,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把握教材,优化教学内容。要通过精选教学素材,把真正溶于教材之中的思想观点、方法内容、智力价值和精神素养挖掘出来,展示给学生,尽可能使每节课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到知识的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另一方面,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使难易程度分时适当,并具一定灵活性,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口选择。这样既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需要。

5、教学目标陈述中的行为主体

答:行为主体特指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是否有效,其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实际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

6、直接导入

答:教师不借助其他材料,直接叙述新课学习的目标要求及教学活动开展的大致流程,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确学习任务和应参与的教学活动。

7、课堂教学

答: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

8、以合作交流为主的教学模式

答:以合作交往为主的教学模式是强调教学是多边活动,提倡师生、生生间的多边互动合作,充分调动教学中各动态因素间的密切合作交往,构成一个全方位的合作运行体系的教学模式。

9、优化教学过程的基本策略

答:首先,要转变观念。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师的创新实践三者的整合是优化教学过程的思想基础。其次,构建教学模式是优化教学过程的核心。构建适应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系可以使教师摆脱个体经验和习惯定势的束缚,更加科学地施教和导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益。第三,要遵循标准和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照顾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第四,要根据反馈信息,做好辅导答疑。这是教学工作的弥补环节,也是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10、教学目标的陈述

答:教学目标的陈述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2、行为动词应尽可能是可理解、可评估的;

3、必要时可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

4、目标陈述的是基本的共同可达到的教学标准,而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要求。

11、教学目标陈述中的行为动词

答:行为动词必须是有具体操作过程的、有明确指向的,否则就无法进行个性化的评价。

12、支架式教学的几个环节

答: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13、教学目标简约

答:所谓教学目标简约是指目标的表述要简单明了,忌冗长拖沓,这有利于学生的理解的应用。

14、教学结构

答:教学结构是指一节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进行顺序、时间的分配,它是教师的教学手段,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学生的认知规律等有机结合体。

15、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

答:教学方法因其角度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分类和定义。如果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手段来分,可分为以语言教授为主的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方法、以实际训练达到为主的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和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五种。在实际的教学中,选择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往往是决定一堂课教学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之一。实践证明,我们只要按照一定的科学规律,综合考虑教学的各有关因素,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并能合理地加以组合,就有可能使我们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的境地。

16、教学目标陈述中的表现程度

答:表现程度是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有的表现内容,并以此评估、测量学习过程或成果所达到的程度。

17、教学策略的监控

答: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随时注意策略运用的效益、缺漏等,使策略过程与认知过程同步。

18、时事热点导入

答:通过寻找与新课学习内容有关的时事新闻、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等引入新课学习。

19、思想文化维度

答:思想文化内涵维度研究的是历史知识如何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如何认同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该维度包括唯物史观教育、价值观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历史意识教育和现代意识教育等五个方面。

20、优化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

答:优化教学过程应树立素质教育观念、课堂教学效益观念和学习过程优化的发展观念。根据这些基本观念,实施教学过程优化应遵循全面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和实效性原则。

21、教学目标陈述中的行为条件

答:行为条件是为了有助于学生产生应有的学习结果而特设的限制或范围,也是评价必要的依据。

22、教学策略的选择

答:是指对教与学的活动程序、组织形式、方法和媒体等的相对最优的选择,即在主、客观条件可能与可行的前提下,尽量在更广泛的有关教学策略中,找到科学的、更具有实效的教学策略。

23、多媒体导入

答:利用多媒体的多种功能,创造形象生动的视听效果及强大的模拟功能,打造理想的教学情境氛围,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寻找新课学习的主题目标,进行快乐地学习。

24、自主性学习

答:是指学生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自觉、自主地进行学习并努力使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

25、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目标在情感目标要求方面有什么基本特点?

答:过去由于出于一种应试的功利性目的,在我们的历史课堂里,充斥的只是对课本知识的枯燥灌输,而根本谈不上对蕴含于历史知识之中的丰富的历史情感的挖掘和提炼,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陶冶与培育。新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在这方面的目标规定上与以往的历史教学大纲相比,所呈现出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它大大突破了以往教学大纲单纯的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了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功能结合起来,从而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历史课程教学的血肉和历史教学过程的灵魂。

26、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具备的学生条件是什么?

答: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表现欲强,历史与社会知识的基础薄弱,因此充分利用发现、探究、体验、合作等多种教学活动,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利于主体性发展。同时,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学习的自觉性、选择性以及与教师的配合程度有了相当的提高,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接受教师这个客体的馈赠、限制和磨砺。在当今时代,部分学生还表现出应有的独立性与能动性,并有趋向创造性的内在动力。所有这些都表明,他们的主体状态及其主体品质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因此,我们的教学就要设法使学生的主体状态得以展示,并磨砺和发展他们的主体性品质。

27、请列举十种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

答: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社会调查,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基地,考查历史遗址遗迹,采访见证人,编演相关剧目,观看相关影视作品,撰写小论文,写家庭简史、社区简史,编辑板报、通讯,举办专题展览,等等。

28、新课标要求教师教学民主,充分尊重学生,那么你打算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营造民主的氛围,充分体现民主的思想?

答:①对学生新颖的观点和想法尽可能给予鼓励性评价;②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提问,发表不同意见;③不指责学生提问的深浅、远近,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④课堂中可以开展学生间的提问辩论,也可开展师生间的提问辩论;⑤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纠正,把纠错的主动权交给学生;⑥教师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一味地严厉指责学生;

⑦安排好课堂节奏,给学生留下足够的和发挥的时间和空间;⑧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的意义,并让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

29、教学设计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一、是教学设计强调运用系统方法;二、是教学设计强调以学习者为出发点;三、是教学设计强调要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四、是教学设计强调关注对学习问题的有效解决。

30、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具备的教材条件是什么?

答:新编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增加了大量的活动探究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推进学生“一般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文本。教学模式要在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点上,以教材条件作为教学内容模式研究的起点,从而形成相应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的模式研究。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本质在于让初中学生在活动中使其主体精神品质能够获得充实和发展,由此推动“一般发展”的重大进展。

31、新课程标准提倡培养学生的哪些方面的能力?

答:新课程标准描述了历史与社会学习的过程及其任务,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2、谈谈你对教学媒体的认识?

答:媒体可以是作为教学环境设计的一部分,也是教学活动中教学呈现的一种载体,它不是独立地存在于教学之中,而是与教学方式结合在一起成为教学策略的主要因素。要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网络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当然也要注意在实际教学中过度运用教学媒体的现象。过度的媒体的使用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发生转移,对实现教学目标反而是有害的。

33、教学设计所要运用系统方法是什么?

答:教学设计要从“教什么”入手,对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学习者进行分析;然后从“怎么教”入手,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选用恰当的媒体,具体直观地表达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对教学绩效做出评价,并根据反馈信息调控教学设计各个环节,以确保教学获得成功。

34、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

答:①对学生新颖的观点和想法尽可能给予鼓励性评价;②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提问,发表不同意见;③不指责学生提问的深浅、远近,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④课堂中可以开展学生间的提问辩论,也可开展师生间的提问辩论;⑤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纠正,把纠错的主动权交给学生;⑥教师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一味地严厉指责学生;

⑦安排好课堂节奏,给学生留下足够的和发挥的时间和空间;⑧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的意义,并让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

35、课堂教学应有什么样的基本价值取向?

答:一是课堂教学所实现的价值不仅是知识,也不仅是能力,而是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全方位的提升。

二是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三是课堂教学是发生在学生自身和师生、生生之间的活动过程、互动交往的过程、沟通合作的过程。

四是课堂教学既然是活动的过程,就必须考虑环境因素,因为任何活动都不能脱离环境的影响。

36、你对学生《社会与历史》的学习有哪些学习指导策略?

答:(1)培养学生获取事物现象的信息的能力,(2)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机地把历史与现实相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历史与社会知识的学习兴趣,(3)利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成为学习历史与社会知识的主要问题。(4)利用不同性质的历史与社会概念记忆图式掌握简单的史实概念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5)复杂的史实概念和史论概念学习的关键是理解,充分利用理解的方法,加强同一类历史与社会概念的比较和辨别,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6)充分利用教材的体例结构,将教材中的纵向概念系列和横向概念系列及其有关概念用图式加以表达,是把握历史与社会概念体系的有效方法。

37、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目标在知识目标要求方面有什么基本特点?

答:新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更加符合义务教育年龄段的青少年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和规律,与原教学大纲相比,显然是适当降低了课程目标要求的难度,只是要求“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明显缩减了过去那些对于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历史知识和理论等内容的要求,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与普及性的基本特征。

38、教学设计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答:一、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二、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三、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39、历史与社会活动课前应作哪些准备工作?

答: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对历史与社会活动课是至关重要的,准备工作做好了,活动课就成功了一大半。在作具体的准备时,学生可以从分解活动主题、产生活动主持人、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共同协商评价标准等方面入手。教师在准备阶段是最忙碌的,工作大约有这样几个方面:①组织学生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②提供相关图书资料及网站。③时刻关注不同角色同学(主持人、小组长)的工作进展,适时给以指导。

40、假问题、假启发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答:假问题、假启发的现象,在中小学教育,尤其是公开课、观摩课中并不少见。其根本原因在于设计者在考虑问题时,关心的并不是学生实际知道什么,也不是所涉及的学习任务与学生固有认识的实际差距,他们只是从新知识点出发,从新课所要传递的概念出发。

41、合作学习不能光有形式而无实质。

答:这是正确的认识。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时间又没保证,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了。教师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引导者而是一个仲裁者,教师只是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框架里赶。这是典型的应付式、被动式讨论。

学生方面,缺乏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

见和想法,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成了陪衬,他们更多时候在做听众,即使他们发表了意见也不会受到重视。总之,当前大多数课堂里小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自发和随意阶段,不少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组织形式时偏重于形式,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刻认识和反思。

42、板书设计重点是把握艺术性和美观性。

答:板书设计的宗旨是为学生学习服务。教学板书设计是教学内容主线的体现,在把握艺术性和美观性的同时,更要注意其真正的作用是服务于学生学习,如果过度、片面地追求艺术性则失去其应有的价值。所以板书设计要科学合理,布局要美观,书写要工整规范,图画等要力求简练,起到示意的作用即可;不宜太繁琐,本着省时高效的原则去设计使用。

43、探究性学习不能搞得“泛化”和“神化”。

答:这是正确的认识。课程改革大力提倡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科知识都适合探究性学习方式,那种体现事物名称、概念、理解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仅靠听讲、阅读、理解等方式就能掌握。无需探究、考究的偏要去探究、考究,这只能是对探究价值的贬损和摧毁,从而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

相反探究的神化则是把探究拔高,用科学家的探究性质和水平来看待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从而一方面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不屑一顾,在实际教学中,表现为不尊重,不信任,不引导,课堂上即使出现了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也是草草了事,急于收场,另一方面过分关注和挑剔探究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而不是把着眼点放在学生“科学基本素养”的提高上,从而导致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丧失。

44、新课标要求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要求教学具有差异性,因此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自己看书,能看多少就多少,自己想什么问题就学习什么问题,这才真正体现新的教学理念。

答: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说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放任自流,说学生具有差异性,并非是说学生可以学到哪里是哪里,哪就没有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可以不用对学生进行指导,不用提示,没有具体要求,对学生学习的结果没有检查,没有反馈,这样做实际上是把“自主”变成“自流”,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

45、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不能是贴标签式的。

答:这是正确的认识。突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特征,也是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在新课程中的体现。但是,这不意味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可以“独立”和“直接”进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一门学科而言,是伴随着对该学科的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过程与方法)所实现的学生个性倾向性的提升。

一些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或无效的。从教书育人的机制来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它主要通过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机制发生作用。但是,现在却有教师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讲解的办法,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这种教育只是一种知识教育或技能教育,而不会成为有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因而对学生的发展不可能有实际的作用。

46、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以讲为主,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学习。课堂中学生规规矩矩,教师是学生的“师长”。答:新课程要求师生之间是平等和谐的关系,教师对学生采取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教学中师生共同进行学习。尤其是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大多数任课教师不是专业毕业(目前师范院校也没有这个专业),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学习和提高,才能适应教学改革,所以师生之间又形成了“学友”的关系。这种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生动、活泼、健康地发展,有助于创新精神的养成。所以教师应树立起与学生的“学友”关系的观念。

47、“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对教师的高度评价,工程师对产品要进行设计,使产品统一规格和型号。所以教师就应树立“工程师”的观念。

答:过去的教师就像工程师一样,知识由教师归纳整理好后灌输给学生,但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创新意识被束缚。而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体现了知识的整合,同时也要求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教学目标上的实现以及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推动学生有特色地发展,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欢乐、愉悦的氛围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所以教师应树立“指导者”的观念。

48、教科书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答:教科书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因为:1、教科书所承载的知识、方法、方案以及各种案例只是一种素材、一个方向、一些范例,它们还只是“死的”,真正让它们“活起来”,还需要学生的真情投入、教师的积极引导,需要环境与情景,需要师生之间的水乳交融,而这些,教科书没法提供,也不可能提供。2、无论多好的教科书,它们都是少数专家特别是学科专家编写的,都是为一定的群体编写的,编写出版都要经过一段时间,因此,它们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远离一定的群体的生活世界,很难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与多样性、落后于社会生活和科技发展实际等弊病。3、作为信息载体和信息传输手段,教科书这种以纸质印刷、以语言符号为媒介的课程资源的作用也十分有限。

49、如何做好历史与社会学习过程及其学习指导策略的设计?

答:一、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研究影响学生注意的因素,采取积极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有机地与现实相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历史与社会知识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历史与社会知识的水平。

三、利用不同性质的历史与社会概念记忆图式掌握简单的史实概念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四、能有效地促进新旧历史与社会概念的内部联系,特别是史论概念是在学习历史与社会概念体系的过程中掌握的,加强同一类历史与社会概念的比较和辨别,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五、,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历史与社会学习情况的了解,针对学生不同的认知结构进行不同的教案设计,否则,学生在考试的压力下机械地学习有意义的材料的现象就会日益滋长。

50、教学设计究竟具有怎样的基本特点?

答:一是教学设计强调运用系统方法。这里的系统方法是指教学设计要从“教什么”入手,对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学习者进行分析;然后从“怎么教”入手,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选用恰当的媒体,具体直观地表达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对教学绩效做出评价,并根据反馈信息调控教学设计各个环节,以确保教学获得成功。

二是教学设计强调以学习者为出发点。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对学习者不同特征的分析,并以此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它强调充分挖掘学习者的内部潜能,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使学习者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和有效进行。它注重学习个别差异,着重考虑的是对个体学习者的指导作用。

三是教学设计强调要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教学设计必须以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指导,才能设计出科学的教学目的、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体系,从而保证获取最优教学效果。

四是教学设计强调关注对学习问题的有效解决。教学设计是以促进学习者学习为目的的,所以,它是以学习者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为出发点,进而捕捉问题,确定问题的性质,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达到解决教学问题的目的。换言之,教学设计不是以方法设问题,而应当是以问题设方法。

51、著名的物理学大师狄拉克有一次去作学术报告,报告之后有人提问说,他不明白怎么可以从公式1推导到公式2。狄拉克不答,主持人提醒道:“教授,请回答他的问题。”狄拉克说:“他并没有问问题,只说了一句话。”你认为狄拉克为什么不回答吗?

答:狄拉克的这一著名回答,揭示了问题这一概念的本质。真正的问题,应该是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那位提问者并没有讲出自己对“公式1”的理解及其与“公式2”的矛盾所在,狄拉克当然就无法为他作出解释说明。所以,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关键之处在于把握学生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这样才会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

52、对历史与社会进行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目前具备了哪些条件?

答:理论条件: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处是促进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方面达到高质量的同时,要促进学生的智力、情感、意志、品质、性格等精神领域的发展。教学是一个认知过程,它要求依照认知结构的特点,通过学生的参与和发现来表现教学的主题。教学还是一个情感体验与个性表现的过程,这就要求在学生身上唤起个人的人格特征,努力创造满足学生人格动机的条件。单一的教学模式很难提供给学生一个利于展示实现其主体性以及充填拓展其主体性的精神内涵的时空条件。模式的多样化及其发展特征,为教学的灵活性带来了方便,通过教师这个“主体”的能动作用力,使学生这个“主体”达到高度的统一。

学生条件: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表现欲强,历史与社会知识的基础薄弱,因此充分利用发现、探究、体验、合作等多种教学活动,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利于主体性发展。同时,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学习的自觉性、选择性以及与教师的配合程度有了相当的提高,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接受教师这个客体的馈赠、限制和磨砺。在当今时代,部分学生还表现出应有的独立性与能动性,并有趋向创造性的内在动力。所有这些都表明,他们的主体状态及其主体品质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因此,我们的教学就要设法使学生的主体状态得以展示,并磨砺和发展他们的主体性品质。

教材条件:新编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增加了大量的活动探究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推进学生“一般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文本。教学模式要在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点上,以教材条件作为教学内容模式研究的起点,从而形成相应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的模式研究。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本质在于让初中学生在活动中使其主体精神品质能够获得充实和发展,由此推动“一般发展”的重大进展。

53、新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相比,在教学目标上有哪些特点?

答:一是在知识目标要求方面,新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更加符合义务教育段的青少年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和规律,降低了难度,缩减了对抽象概念和知识的要求。二是在能力目标要求方面,改变了过去对能力的要求过于笼统、空泛的状况,具有更为具体的可操作性,同时也尽量体现出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的能力和素质的新要求。三是在方法目标要求方面,新课程标准首次把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强调学生通过对历史与社会的感知和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以达到真正理解历史的目的。强调“注重探究式学习”,以及养成“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合作式学习的行为习惯,即注重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突破,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强调结论与过程的统一。四是在情感目标要求方面,新课程标准在这方面的目标规定上呈现出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它大大突破了以往单纯的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了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功能结合起来,从而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历史课程教学的血肉和历史教学过程的灵魂。同时,其要求的标准的时代气息也变得极为浓厚。

54、“要想实现有效学习,教师就应该关注两类环境:物理的和心理的。应该努力营造适合每位学习者的环境,这时的课堂教学,就会从统一走向分散,从以教材为主走向以学生发展为主,从以讲授为主走向以指导学习、回答疑问为主,这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如何理解这段话?

答:强调课堂教学的本质是组织学生学习,还需要进一步明确什么是学习。按照通常的认识,学习是一个人通过经历或练习而得到的比较持久的身心变化,就是说,学习首先是一种经历,一种身心的活动过程。而任何经历或者活动都不能脱离环境的影响,都必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所以,一切学习,都是情境性的。新课程方案要求教师关注过程和方法,关注教学环境的设计、活动的设计,正是从学习活动的这一特点出发的。但是,所谓的环境,除了物理意义的存在以外,还有心理意义的存在,同样的实物展示,同样的教室布置,对一位乐在其中、深受同学、老师喜爱的学生与另一位同班级格格不入或因受到批评而深感苦恼的学生,会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从这个角度说,也可以讲“境由心造”,对不同的学习主体,教师所提供、创造的尽管是同一或相似的物质环境,但结果是学生们面对的是不同的心理环境。

55、我们知道,学生的成绩是有差异的,而针对一课具体的教学设计来说却只有一种,所以要上一堂灵活生动的好课,预设的教学设计是不重要的。这种观点对吗?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新课标虽然降低了难度,缩减了对抽象概念和知识的要求,但是更加突出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要

求。如何让学生始终处在学习活动的主体位置便成了课程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教学活动成功与否,取决于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如何在兼顾注重学生的差异性,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习变成一个主动过程前提下,确定教学目的、选择教学策略、应用教学媒体和描绘教学过程是课程设计重要内容。因此,课程设计变得更加重要。帮助学生学习必须是有计划的而不是随心所欲的,有计划的教学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人,使之按自己的方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设计中要力求实现对个体学习者的指导作用。这实际上也就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和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具体体现。

56、“所谓的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起码是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你如何理解这段话?

答: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是让学习者有可能从个人实际需要与可能展开学习活动。因此,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从这个角度说,所谓的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起码是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学生之间的差异会显著增大,进度统一、任务相同的课堂必然会让位给类似复式教学的课堂。不同组别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内容、完成不同的作业、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或许将会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而统一的讲解、答疑、点拨、指导,只能是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必要补充,是应学生的实际要求而安排的活动。当然,在统一的学习安排更多地被因人施教所代替,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与互动共生成为课堂的常态时,一定意义的统一安排还会有存在的必要。这不但是因为国家、社会为了实现文明传承总要为学校教育规定任务,而且因为在相同条件下成长的人也必然会有相似的特点。因此在强调教学从统一走向多样时,还要认识到这种变化会有过程,认识到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式也应该经过培养。从小学到中学,教师应该逐渐减少教学中的统一要求,逐渐加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权和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加强指导、帮助,从而在统一计划与自主学习的结合中实现学习者有差异的主动发展,并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

57、阅读相关教学案例后能回答下列问题(答案略)

初中《历史与社会》论文

初中历史与社会作业论文 摘要:传统教学中的初中历史作业形式单调和内容的重复,极大地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也不能真正从作业中全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情况。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作业的内容应是丰富多彩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使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形成综合能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作业;设置原则;批改的方法 一、前言 作业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观念中的历史课程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一些老师和学生的眼里简直就是“鸡肋”。新课程的实施,把初中历史放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远大目标,加强初中历史

的作业设置,非常重要。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二、作业设置的原则 作业既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运用和亲自体验知识、技能的教育过程。通过教师对作业的评析,可以发现问题,检查教学效果,并为调节控制教学过程提供信息。一般说来,初中历史的作业设置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趣味性。作业形式的单调和内容的重复,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也不能真正从作业中全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情况。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作业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参与作业活动、按时按质完成作业的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如果通过教师对作业的设计,能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去完成作业,通过教师对作业的设计,能让学生喜欢上作业,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并期待着下一次作业,这样的作业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秦朝一统内容时,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两个作业:一是查找资料排练《荆轲刺秦王》的历史剧;二是搜集资料写一篇有关秦始皇的小论文,同时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辩论,从而对秦始皇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2.实用性。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老师在布置作业时,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只是简单地让学生去做题、去背诵,重复性强、效率低下,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2019年浙江省中考考纲·历史与社会

2019年浙江省中考考纲·《历史与社会》 第一篇生活的时空 专题一共有的家园,共同的岁月 1.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其分布情况(a) 2.描述世界地形、河流湖泊和气候类型的总体特征及其分布情况,列举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有重要影响的实例(b) 3.描述世界人口、人种、语言的分布情况,列举人文要素对区域文化特色有重要影响的实例(b) 专题二生活在不同的区域里 4.描述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了解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a) 5.概述中国地形、气候和主要河流(长江、黄河)的基本特征(b) 6.描述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b) 7.比较世界典型区域的自然、人文环境特点(b) 专题三相关信息的获取、表达和理解 8.能够从不同类型的地图和图表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c) 9.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c) 10.熟知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或习惯用法,恰当运用它们表述、说明历史事件(b) 11.知道获取历史信息的常用方法、途径,运用不同的资料有理有据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c) 12.根据调查的实际需要,选用适当的社会调查方法(b) 第二篇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

专题一人类文明的发端与农业区域文明 13.概述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体制,列举古代希腊罗马重要的文明成就,知道它们对后世的影响(a) 14.知道百家争鸣及其对早期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a) 专题二中华文明的传承与中国古代历史进程 15.列出夏朝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时序,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基本脉络(a) 16.列举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为加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评价他们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c) 17.概述元、明、清时期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史实(b) 18.列举秦汉以来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知道古代中华文明长期处于世界文明发展的 前列(a) 专题三西方的兴起与近代世界的变迁 19.列举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a) 20.描述英国、法国、美国建立资产阶级国家的重大事件及其代表人物,说明它们对各自国家历史进程的影响(b) 21.概述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及其影响(b) 22.列举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及其影响(a) 23.概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影响(b) 专题四社会进步的动力和历史发展的趋势 24.举例说明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发明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理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b) 25.以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交往、新航路的开辟、经济全球化为例,比较不同时期区域之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教育文档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 1997 年国际组织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此后多国家、多地区纷纷 开展教育改革,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育体系在多国逐渐形成。反观中国的教育体系,自2003 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历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以来,我们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以三维目标为导向的历史教学模式,可是这种教学目标“一是三维目标作为中学课程总目标,并没有真正突出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要求;二是在能力要求的层面上,现行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能力目标要求都在一个层次上,缺少明晰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段梯度层次” [1] 。因此,新的一轮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可喜的是2014 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课程改革新要求,2016 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基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改革的方向,成为今后我们国家培养新世纪面向未来的新人才和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杆。 那么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由哪些内容组成呢?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培 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笔者拟着重从高中历史教. 学核心素养的提高策略作探讨。 一、高中阶段历史学科素养的组成

素养是一个人品德、品格、素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一个人由出生以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自我学习等综合因素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综合素质,至于学科素养往往具有明显的学科特征,不同的学科对学生的具体学科素养要求不同,但指向相同,即通过本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实现一种学习目标,即以学科知识为依托逐渐形成一种具有本学科鲜明特征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价值观导向及学科品质等因素构成的素质。抛开学科界限,“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 品格与‘关键' 能力,是思想、品性、知识、技巧、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高度融合” [2] ,核心素养体现了对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要求,这是未来人才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教育部2016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3] 由此可以看出,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要求不仅进一步体现了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度,而且体现了对以往三维目标的综合化及面对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而做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同时是贯彻落实十八大以的反映, 来“立德树人”教育要求的具体体现。 二、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有了明确的课程改革目标和方向,接下来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结合近几年教

新课标下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论文题目:新课标下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作者姓名:蔡高峰 作者单位:广东番禺中学 学科:历史

新课标下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能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够获得愉悦的情绪情感体验,能够拥有丰富的人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表明历史课程改革将历史教育功能的核心价值定位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于历史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入课程目标,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现有的高考制度和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之下,历史教学很难摆脱应试教育的窠臼,历史教学中往往都是以认知目标取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因此如何在历史课程教学中把情感目标有机地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真切实在地帮助学生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成为历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本人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浅探究。 关键词:历史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历史教学的理论依据 1.“以人为本”教学观。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看来,要理解人的行为,就必须理解行为者所知觉的世界,即要知道从行为者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罗杰斯在《自由学习》一书中倡导的意义学习观,注重人本主义的、以人为中心和以过程定向的学习方式;他强调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影响;强调学生应以自我批判和自我评价为学习评价的主要依据;涉及学习整个人(包括情感和理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在现代社会中最有用的学习是了解学习过程、对经验始终持开放态度,并把他们结合进自己的变化过程中去。这种理论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研究学习者的情感需求、学习过程,激发学习者的自我评价,促进学习者主动参与。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革命的倡导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主要命题是: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的,因为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的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通过活动和自主建构,个体的创造力、潜能、天

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对中学生的写作提出新的标准,新的要求。现在的作文大多是半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让学生联系生活,写出真情实感。虽然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可恰恰是这种情况,却让学生无从下手,即使写出文章也是大而空,一到作文课,同学们便抓耳挠腮,不知从那落笔。针对这种情况,就要求我们中学的语文老师转变观念,更新旧的教学模式,以新的思想,新的教学方法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就进行了探索与尝试,并且取得良好的效果。 中,积累写作素材,培养写作兴趣。 作材料的东西。可因为初中生的学习时间很紧,所以每次轮到我上语文课,我都会提前到教室,和同学们一起站在走廊上,观察校园的景色,看天空的云彩变化,看校园里学生的嬉笑怒骂,让他们叙述日常的所见所闻所感,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叙述,我自己则会把头脑中出现的精彩语句说给他们,他们总是微笑的说:“老师,我们写作文有内容了。”校园的花池里有一棵白玉兰,一到春天,一树洁白无暇的玉兰花便成了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那天,我和同学们在走廊聊天,看着满树的白花,心里升起指导学生写作的冲动,我问一位爱好写作的女同学:“你觉得玉兰花美吗?”“当然。”“那你觉得它美在哪?”她不回答,我接着问:“玉兰花色单一,也没香气,它那点值得我们喜欢?”这时围在身边的其他同学发话了:“老师,白玉

兰默默无闻,象我们的老师。”“老师,它就象我们班的张娜娜,整天就一件衣服,可她作为班长,却为我们班做了很多事。”我没有多说话。接着就上课了。到第二天的作文课,我要求学生写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很多同学都一气呵成,李亚丹就以《校园有棵白玉兰》为题,写出了一篇情真意切的文章。文中她把张娜娜同学比作圣洁的玉兰花,写出了娜娜虽然家境贫穷却毫不屈服,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的重压,却以乐观而坚强的态度在继续着自己的学业,在管好班级的同时取得了全级第一的好成绩。文章构思新颖,主题突出。其他同学也举一反三,写出了优美,真实感人的好文章。就这样日积月累,同学们的日记本写满了,对写作也不再害怕,写作的兴趣也空前高涨了。 第二,在学习优秀文章的同时给同学们指点写作技巧,让他们学以致用。 前几天学习《项链》一课,文章曲折的情节深深的吸引了同学们,课后的写作训练中要求写200的项链后传,同学们有点不乐意,他们都想发挥想象,写一篇自己的小说。于是,我给他们提出文章值得借鉴的几点:要运用伏笔,要运用多种手法来刻画人物,文章结构要跌宕起伏。于是同学门纷纷动笔,写出了好多值得一读的小说。其实,选入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有特色的,所以我们老师不能为讲课文而讲课文,而要把文章的写作技巧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也提高写作能力。 第三,在作文教学中善于抛砖引玉。 同学们虽然积累了不少的写作素材,可有时候也会遇到不知从

中学历史教学如何渗透创新教育

中学历史教学如何渗透创新教育 当今,素质教育成为了教育最重要的任务,而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创新教育,它已成为时代的 浪潮,汹涌澎湃,振荡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灵。我们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 地使所有的人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要重要。”江泽民总书记也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因此,创新教育毫无疑问已成为我国未来教育的使命,而中学教育又肩负着培养未来人才的重任,推行创新教育更是责无旁贷。那么,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实现创新教育呢?下面我结合我自己教学的体会谈一点看法,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营造良好环境的前提 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这种定位确立了老师的正确性与支配性、强化了学生的服 从性与接受性,这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教师成了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指挥者,学生只能服从老师,师生之间不能平等交流意见,探讨问题,这样,在森严肃穆的气氛中,在老师的严厉呵责下,学生的心灵受到压制,不可能充分表现出他们的个性和灵气,不 要说创新思维得不到发展,可能连正常的人格也难健康发展。因此,要实施创新教育,就必 须极大地改善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只有师生 关系融洽,学生精神放松,才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和积极性,才能使他们在 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同时,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一定要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充分相信每个学 生存在的潜能。在如今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教师的学问不可能包罗万象,而事实上,每个 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他们的信息量和智慧完全有可能在某些方面超越教师,而教师则应坦 率承认自己的不足,采取开放、平等、诚实的态度与学生共同研讨与思考,使课堂充满民主 和谐的教学气氛。这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形成激励思考、勇于创新大有益处;对于 学生萌生创新动机,活跃创新思维,激发想象力大有益处。在课堂中,我努力营造这种教学 氛围,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欣赏者和组织者,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充分张扬个性,甚至 让学生对我的教学进行大胆评判:哪些讲得精彩,哪些讲得欠妥?让他们讨论,师生平等对话,形成共识,对言之成理、独到创新的意见予以充分肯定,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鼓励质疑,激励探讨,激发兴趣,是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的重要保证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想的产物,也是思想的动力。所以,讲课时,我努力围绕课 程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富有较强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积极 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历史学科而言,问题的切入点很多:如从某一历史事件中“得到什么启示”,“可吸取什么经验教训”,对某一历史人物“作如何评价”等等,类似的问题思维空 间很大,极利于激活学生思维,扬起想象的风帆,带动一系列问题的产生。讲到在明朝中后 期江南地区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提问学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是什么”之后,有同学就提出:“既然资本主义萌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为什么商品经济相当发达的北宋没有资本主义萌芽?而且不是产生在出现了世界最早纸币的四川地区呢?”讲到重庆谈判时,有同学提出:“蒋介石曾悬赏要毛泽东的人头,而毛泽东到了重庆他又未下手,是蒋介石讲义气,还是他怕毛泽东?”“如果日本不侵略中国,共产党会不会被蒋介石剿灭?”这些问题着实让人吃惊,可 见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潜力可挖,关键在老师如何引导、保护。哪怕他们的问题看起来荒诞可 笑或远离现实,或问题过浅没有价值,或问题过大没有针对性,我们都不要马上否定它,更 不能讽刺他(她),而要积极引导,教他们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问题的提出是创新探究的起点,而引导学生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创新探究的重点。讨论 过程中,要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讨论卡壳或偏离方向时,要及时地引导、点拨、启 发学生将讨论引向深入,并允许讨论中非合理因素的存在,不能因制止暂时的混乱局面而扼 杀了学生创造的火花。还要采取多种措施激励学生探讨,如信任期待的目光,肯定赞许的评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使初中语文教学面临巨大变革。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优化课堂作文教学,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学工作者共同探求的新课题。本文试图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做法:作文教学注重精选文题、巧妙启发,培养学生个性;激发情感,营造健康向上的写作氛围;精心构建生动活泼的写作课堂;引领学生亲历生龙活虎的写作活动;运用电教媒体提高作文的教学与评改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作文教学个性写作氛围 多媒体与写作 1.新课程背景下作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个性。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要“珍视个人独特感受”,“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所谓个性是指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它是通过个人的生活道路而形成的,反映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每个人的精神面貌都不相同,各自记录着自己的生活史,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每个人在先天禀赋、环境影响和接受教育后的内化过程等方面的千差万别,必定会具备无限丰富、差异纷呈的个性。它的发展不仅是人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具备良好的个性的人往往能独立思考,具有批判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有较强的意志和行动的能力。因此,注重在作文教学中的个性培养、重视学生的身心特点,是素质教育最基本的要求。 以前作文教学往往无视学生的个性特点;老师忙于传授布置,学生疲于接纳应付。学生写出的文章缺少灵气,即使偶有一些佼佼的佳作,有时也免不了给人“千人一面,干部一腔”的感觉,没有自己的观察和独立的见解,常常用自己的嘴说出的足别人的思想。老师评改学生的作文,习惯于凭自己主观的感受,用成人处世的哲学和经验,从原则和理论的高度提出种种苛求。这种作文教学,从某种程度上说,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扼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只有充满个性魅力的文章,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1.1精选文题,给学生插上展现个性的翅膀。学生之所以谈写色变,视写作为苦事,就在于教师往往出些与学生生活体验相距甚远的“成人化”题目。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在于解除学生害怕和厌倦作文的心理,因此要让学生写与自己生活经验有关和自己感兴趣的题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出作文题一定要为学生着想,钻进学生心里去考虑,务必使他们有话可说。”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具有刺激性的东西,会引起人的一系列心理反应。出一些能激发想象力的题目(与火星人的一次亲密接触)、一些富有诗情画意的题目(心中的那一墙绿)、一些新奇的题目(我有一双翅膀)、一些富有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题.

《历史与社会课堂图片引导和启发的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坎山镇中陈飞 一、课题的意义 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拿到2013年新版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课本,小镇水乡的封面图片呈现在我们面前。七年级下册的《历史与社会》主要包括四个单元——《中华各民族的家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的变化》《文明探源》。本册主要学习的是人们的生存生活环境,封面的小镇风情展示了水乡地区人们的生活景象,贴合本册内容。可见,图片是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与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历史与社会》中,图片的类型主要有地图、景观图、历史资料图、人物头像语言图和数据图表等几大类。各类图片承载了大量的知识信息和思想内容,在课本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新教材的一大特点和亮点。 图片在课本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主要表现为数量多,占幅面大。《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课本,全书分为四个单元,设有编号的图片就对多达两百多幅。具体分布在各个单元为:第五单元50幅,第六单元101幅,第七单元26幅,第八单元53幅。其他,还有一些没有编号的图片多幅。如课本封面上,各单元前言的插图,一些人物头像语言图和课本后面附录上的图表等等。课本每篇课文,每一页上都有一幅或几幅图片。 课本中的图片,以其色彩鲜艳,图面美观,直观性、形象性强,内容丰富,且贴近生活,反映社会现实等独有的特点,紧紧地吸引学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启迪学生的创造力等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图片与课本紧密结合,图文并茂。图片也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料,并为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学生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师生互动等教学活动构建了良好的平台。 2、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据教育心理学专家研究发现,一节课40分钟时间,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在20分钟左右。那么,剩下的20分钟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更好地完成教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就是教师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注意力理论告诉我们,注意力分为随意注意与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在课堂教学上需要随意注意与不随意注意的完美结合。不随意注意的影响因素包括客观的刺

2019年浙江省台州市中考历史与社会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解析版)

2019年浙江省台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试题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历史与社会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台州某学校为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决定组织研学活动。回答1-4题。 1.该校决定11月中旬组织学生到某公园开展研学活动,下列天气最适合的() A.B.C.D. 2.该校九(4)班同学在公园入口指示牌上发现有该地的“风向玫瑰图”(如图所示)。老师介绍说:图中各点和坐标中心的方位表示风向,距离长短表示发生频率的高低。据图分析,此地最主要的盛行风向是() 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南风D.西北风 3.该学校决定寒假期间组织八年级部分学生赴粤港澳大湾区开展研学活动,下列地图最适合用于研学攻略的是() A.香港公交地图B.中国地形图C.广东旅游地图D.世界政区图 4.该学校决定暑假期间组织七年级部分学生赴澳大利亚研学,同学们能看到的现象是()A.堪培拉市的人们身穿短袖出行B.珀斯市连续阴雨绵绵 C.悉尼市的海滩聚集着成群企鹅D.墨尔本市清真寺林立 5.“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抱天子兮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与这首军歌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A.霍去病B.戚继光C.郑成功D.邓世昌 6.我们获取历史信息,会有“事实的陈述”和“评论意见”。下列不属于“事实的陈述”的是()A.“及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B.“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C.“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D.“(秦皇帝)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7.重大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下列关于历史事件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新航路开辟--使区域联系日益密切②瓦特改进蒸汽机--出现工厂制度 ③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思想解放潮流④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从世界史的观点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作者关于美国革命的评价,是因为它() A.脱离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B.确立共和体制,实行三权分立 C.解放黑人奴隶,维护国家统一D.战胜封建王权,实行君主立宪 9.阿德勒在《世界文明史(下册)》中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划分为三个阶段(见下表)。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判断,推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由第一阶段朝着第二、三阶段转化的根本原因是() A.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B.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 C.美国取得中途岛海战的胜利D.盟军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10.下图为小西同学针对环境问题梳理的知识框架,“……”处内容应该是() ①建设人工林场②合理利用水资源③大力发展旅游业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满分36分) 11.(10分)哥伦比亚鲜花种植业只有短短35年历史,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政府的大力扶持,目前己成为仅次于荷兰的世界第二大鲜花生产国。该国鲜花数量大、种类多、品质优,其中出口到美国的鲜花占美国鲜花市场的78.5%以上,阅读图文,回答问题。

(完整word版)中学历史教学法 于友西(教材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材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 教育培养目标上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 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 课程也不同 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 学校课程类型 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新课标下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及教学组织对策

新课标下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及教学组织 对策 【摘要】本文以目前的普通高中教学实践为切入点,指出了新课标下中学历史的教学现状,并针对现状及提出的问题,从教学组织入手提出了解决新课标下中学历史教学现状的对策及方法。 【关键词】新课标中学历史教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4-0112-01 一历史教材教学现状 1.学生的知识基础 对于高考,考试范围主要是必修一政治史、必修二经济史、必修三文化史三本书加任意一本选修。教材内容以专题史出现,对原有的高中教材进行了强力度的整合,大大区别于原来的高中教材和现在的初中教材,编排更为科学。但是在普通高中,学生的基础特别差,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的初中历史基础就特别差,其作为是以初中教材为基础整合后的高中专题史教材的接受能力就更差,这给教学带来了潜在的困难。 2.学生的学习能力

新的教材几乎每一堂课都设有知识链接、解析与探究、自我测评、活动建议、课中练习题几个环节,特别突出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其中解析与探究要求学生的能力水平更高一些。这个环节和历史高考中的材料题相似,有益于提高学生读取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有利于高考实战能力的提高,但是由于学生的基础太差,这种能力的练习,很多普通高中高一基本不涉及,高二分了文理班级之后能有一点点提高,高三才开始大量地接触和练习,才开始靠近高考。 3.学生的课堂纪律 普通高中学生中只有一小部分是稍差于重点高中分数线的学生,其余大部分都是初中的落后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特别差,还有一部分学生纪律性特别差,另有一小部分是学生想上学、但是家里不让读书、没等毕业就会辍学的学生。面对这些学生、这样的生源,历史老师负担很重。 4.学生的分数 目前以某普高高三文科生为例,已经进行到了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满分100分,单科成绩最高分可达80分以上(但只是极个别的学生)还有一小部分尖子生分数在60分以上,而班级平均分数则在34~50分。有近一半的学生属于应付了事、不学习,从而影响了班级总分。 二从教学组织角度提出相应对策

【精校】2019年浙江省湖州市中考历史与社会·历史试题

绝密★启用前 2019年浙江省湖州市中考历史与社会历史试题 试卷副标题 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 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 1.19世纪的德国法学家耶林说,罗马人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再一次以宗教,末一次以法律。这里的以法律征服世界,指的是罗马法 A .是罗马共和国第一部成文法典 B .规定发放津贴鼓励公民参与政治 C .规定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D .是近代很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典,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欧洲法学的渊源;《罗马民法大全》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它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以法律征服世界,指的是罗马法是近代很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故D 符合题意;是罗马共和国第一部成文法典包括不全面,故A 不合题意;古代雅典规定发放津贴鼓励公民参与政治、规定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故BC 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 2.织里书船是穿梭于水乡河道卖书的船,始于明初全商出现的书船上可能买到的农书是 A .《齐民要术》 B .《资治通鉴》

试卷第2页,总8页 C .《农政全书》 D .《天工开物》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中的“明初”“农书”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累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要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还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提出多种经营商品生产的宝贵思想。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A 符合题意。《资治通鉴》是史学巨著,B 不符合题意。《农政全书》是明朝末年徐光启编著的一部实用性很强的农业百科全书,C 不符合题意。《天工开物》是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多个生产部门,D 不符合题意。所以BCD 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 【点睛】 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3.湖州安定书院是传授湖学的重要场所,是为纪念胡瑗(安定先生)而建。它的创立主要与当时朝廷推行的崇文抑武策略有关。据此推断,湖州安定书院最有可能出现于 A .西汉 B .唐朝 C .北宋 D .清朝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它的创立主要与当时朝廷推行的崇文抑武策略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推行重文轻武政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据此推断,湖州安定书院最有可能出现于北宋。所以C 符合题意,ABD 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 4.嘉业堂藏书楼是民国以来中国规模最大的秘蒙藏书楼。20世纪30年代,为避免古籍因战乱而流失,藏书楼主人刘承干将大部分珍贵书籍运往上海租界保存。这场战乱指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 发表时间:2014-07-23T16:33:05.840Z 来源:《现代教育学导论》2014年第6期供稿作者:徐景会[导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教师已经不再是政策的被动接受者和方法的被动执行者。 河北省藁城市丘头学区丘头中学(052160)徐景会作为在教学第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和如何才算教得好,考虑这些问题是必须的,也是很实现的。特别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是老师们经常要思考的问题。但这些又都涉及到有关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技术性、技巧性的问题,而且体现了深层次的教学理念问题。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比较注重的是教师如何教学;在论及教学方法时,主要是在说教师教的方法,甚至是教师教知识、教教科书的方法;组织观摩教学,也多是留意教师在怎样教,引了什么材料,用了什么方法;即使是搞一些教学实验,也难免从教师工作的角度出发,把学生作为被试,来探寻教师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总之,习惯使我们从教育者的角度去观察教学的实际问题,把教师看作是教学这个舞台上的主角。从这样的层面上来思考问题,似乎也没什么错,这难道不是教师力求做好本职工作的一种体现吗? 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换一种角度来看问题。这就是要把教师职业这一角色,放在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大视野中来定位,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转而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要从教师教得如何这一角度,转变为学生学得如何的角度上来,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校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交往、学会审美等。 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教师在思考自己的工作时,首先是要具有以下的理念:①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力图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②教育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包括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意、态度、价值观等;③教育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使学生在教学中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④教育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核心;⑤教育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升学以及就业。上述这些理念,实际上就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是我们在当前及今后搞好教学工作重要的指导思想。 中学历史教学,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上的事物,但也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通过历史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历史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的基本理念,应该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历史教学活动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 第二,历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历史解释。 第三,历史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主要是围绕使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透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第四,历史教学活动的组织,不应只是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应是注重于学生学习历史时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尤其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注重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第五,历史教学活动的展开,要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经过历史的学习和探究,学会用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有些教学内容,还可以通过实物和模型来进行直观教学,其效果比运用图片资料更好。例如北京人的体态特征,教材中有一幅北京人的头像复原图,这虽然能给学生一种直观印象,但还不足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如果能在课堂上展示北京人的头像模型,其效果便大不相同了。学生们不仅会兴趣盎然地听教师讲解,甚至会用自己和头像模型比较,从而加深对北京人体态特征的认识。 我们还要注重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使之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重要阵地。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空洞抽象的讲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依次成功的实践活动将使人终生难忘。研究性学习就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活动。它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是一种模仿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有效利用专题史、乡土史、人文景观等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探讨,撰写历史小论文。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指导下,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培育自信。 历史学科的性质是对人类历史进程的认识和解释,历史学习的性质则是学生对过往的人类社会的把握、理解和认识。所以学生心中的历史如何生成,他们对历史怎样认识,就是历史教学要解决的主要任务,历史科的教学实验和方法的探索,应围绕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来进行。

中学历史教学工作总结关于中学历史教学中创新的若干思考论文

中学历史教学工作总结关于中学历史教学中创新的若干思考论文 【摘要】:创新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关键。对 于中学历史教学来说,创新教育的观念同样不可缺失,许多老师往往会为了创新而忽略基 础知识的学习。在现代的知识经济社会,不但学生需要有创新精神,教师的教学也需要创新。历史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学生“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 程中引导学生进入创新的理念,积极结合教材实践进行创新教学。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发展国家发达的希望和动力。创新的基础是创新性思维,思维的奇异性、独创性和变通性,是智力水平发展成熟的表现。一般拥有创新精神的 学生,会在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上有着不同的角度和方向。中学历史教学就是要通过历史 事件和历史人物来教育学生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经验教训。如何创新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笔者将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简要谈谈。 一、中学历史教学进行创新教学的原因 1、历史教学的传统笔端。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是以应试教育为基础的,沿袭的历史 教学观点单板,教材内容滞后,教学方式古旧,机械的教学都让学生感到厌倦。题海战术 和历史教学的偏失,极其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进行历史创新教学迫在眉睫。 2、时代要求历史教学创新。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需要以知识为基础的升级和 创新。以探索为主的知识领域创新运用,把知识转化为经济生产力。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以及满足更高层次需要的各种多样经济,都可以从历史教育中培养出学生对人的了解和把握,培养出适应时代的人才。 3、素质教育呼唤历史教学创新。作为人的某些基本才能的综合,素质是个人在后天 教育或环境作用下形成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知识、思想、道德、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 素质。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全面的能力和个性的素质,要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历史教学 创新是重要的一步。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创新教学的原则 1、坚持实事求是,以史实为依据培养创新精神 历史课程的内容是真实的历史,尊重事实,尊重历史,才是实施历史教学的核心所在 和原则之一。叙述对象的真实,是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杜绝随意歪曲历史,割裂历史的教法。在历史教学中要以史为据,以史为基础,在全面感受纷繁历史现象的同时,经过分析、比较、推理、演绎,去认识事物历史发展的脉络。认识历史,把握当下,这样才能保证教 育的基础,创新的源泉。 2、教师主动参与,转换角色积极推动创新教育

新课标要求下中学历史教学兴趣培养

新课标要求下中学历史教学兴趣培养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教师。为了能够让中学历史的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本篇文章以新课标要求下的中学历史教学兴趣培养为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起始课程的准备、情景教学法的加入、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等等。 标签:新课标;中学历史;兴趣培养 一、前言 从中学历史课程的教学角度来分析,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单单能够让学生逐渐领悟到学习的真谛所在,不再单纯地去为了应付考试而去被动地接受知识,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不断进取与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 二、精心准备起始课程 正所谓“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教育者应当为学生精心准备一堂精彩绝伦的历史起始课,让学生可以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学习历史课的趣味所在。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学生已经开始逐渐成为了课堂中的主体,教育者应当充分把握好此次机会,从根本上将学生对于历史课程的错误观念彻底转变过来。我们不妨试想一下,一堂生动感人、丰富有趣且充满智慧之光的历史课怎么会不讨学生喜爱呢?笔者建议,各位教育者在进行历史起始课时应当利用历史事件来作为切入点,同时将学生充分带入到自己所制定的讨论主题当中。教师可以起到的作用应该是站在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在一个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慢慢找到历史的真正价值。起始课的作用就相当于是万里长征所迈出的第一步。 三、在历史课程中加入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是新课标背景下的一种常见教学方法,教育者可以通过让学生还原某一历史场景的方式来达到提高课堂活跃程度的作用。情景教学法不仅能够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同时还可以将那些原本枯燥乏味的教材课文变得鲜活有趣。实际上,在中学历史课程中加入情景教学法是具有其独有的特点的。由于中学生处于人生的青春叛逆期,他们比较容易去接受偏动态一些的教学方式,对于那种死气沉沉的“满堂灌”式教学课堂表现得非常排斥。因此,教师可以在历史课程中巧妙穿插一些让学生表演某一角色的情景,让学生在“演绎”历史人物的同时更加深入地学习到教材课文中的知识精髓。 四、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自主学习是新课标中的一项核心内容,意味着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能力去单独完成一些学习任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