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校园招聘时】——(3-2)识别校招“七大傻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5
【2011校园招聘时】——(3-2)识别校招“七大傻
诊断企业校园招聘七大傻
校园招聘,以其集中、快捷、高效、针对性强等特点历来就是知名企业的首选招聘渠道,年底校园招聘的高峰又来了,
《人力资源》杂志社记者徐振华就校园招聘中的误区专访了浙江省经协集团有限公司HR 彭移风先生。
第一傻:招聘时间越早越好
人力资源:不少企业在校园招聘时抱着“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观念,为了喝到“头口水”,早早就在校园开始招
聘活动,有的企业在10月初就开始了校园招聘宣讲会,一些知名高校10中旬则是招聘宣讲会高峰期,差不多日日有宣传,
夜夜有宣讲。对这一现象您怎么看?
彭移风:是不是越早开始招聘越好呢,答案是否定的,招的早不如早的巧。首先,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规定,每年的11月
20日之后,企业才可以进入校园开展招聘活动,11月20日之前进行招聘,干扰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给高校的教学安
排与管理带来很大困难,也打乱了学生正常的学习计划,影响了学生学业的完成,从而也给用人单位的考察与录用带来困难。
其次,实践发现,在进入校园的时间与签约大学生的违约率之间一般有如下一个比例关系:进入校园的时间与签约大学生
的违约率成正比,进入的时间约早,违约率越高,但招聘到优秀学生的机会越大;进入校园的时间越晚,违约率越低,但
招聘到优秀学生的机会也小些。原因是由于时间尚早,学生选择颇多,特别是优秀学生,可以考研,也可以考公务员,
因此,骑着马找马的大学生大有人在,导致签约率高,违约率也高。因此,迟有迟的好处,3、4月份国家公务员考试以及
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成绩已经揭晓,许多落榜的学生开始加入求职大军,所以,如果选择3、4月份进入校园,企业也很可能
会收获到意外的惊喜。
第二傻:宣讲会排场越大越好
人力资源:很多企业十分重视招聘企业宣讲会,把宣讲会排场搞得十分浩大,宣讲会就象新闻发布会,订最好的演讲礼堂,
将招聘人员打扮得身份高贵,主持人致欢迎辞,接下来放映公司宣传录像,员工现身说法,夸公司经营管理现代化,把学
生的求职意愿调动到极致,恨不得立即和该公司谈婚论嫁。企业这样做会不会适得其反
呢?
彭移风:招聘宣讲会确实有多重功效,如推广企业形象,培养潜在客户,甚至推广公司新产品等。雀巢公司的宣讲会就把
招聘、宣讲、新产品推介捆绑在一起,IBM的招聘宣讲会现场拥挤程度则超过了春运列车。这些企业或许自认宣讲效果惊人,
但任何时候也不要忘记,宣讲会的主要目的是招聘,宣讲会搞得很虚话,也会产生副作用。大学生都是聪明人,宣讲会听
得多了,自然会听出弦外之音,怀疑宣讲会的目的就是作秀,有的甚至产生被骗的感觉,不但没起到形象宣传的作用,
反而有损企业形象。对于企业来说,宣讲会的投入也是一个不少的成本,要包装,要订礼堂,要准备大箩筐收简历,另外,
如果招的人不多,又到处宣讲,毕业生听起来热血沸腾,走出去冷分一吹,心想僧多粥少,学生求职意愿则可能会下降。
总之,宣讲会不宜过于“奢华”。
第三傻:招聘简历越多越好
人力资源:高校是个人才库,有的企业在高校招聘时是放长线,撒大网,简历来者不拒,多多益善,有的企业则向个别
外企学习,招聘专业不限,美其名曰:不拘一格选人才。笔者楼下的公司就这样做的,只招5个人,收到的简历有500份,
老总还经常说:“俺们那个员工啊是百里挑一。”那么,是不是简历越多越好呢?
彭移风:招聘要讲效率,专业不对口但合适的人才也许有,但专业不对口不合适的人才则是要多得多,笔者楼下的人力资
源经理就哭不堪言,几百分简历全部打包,空运到本部,还请了人力资源部,财务部等人来看了两天才初步筛选出合格者。
所以,企业在招聘之前一定要根据实际衡求,制定详细的招聘计划,尤其据耍根据岗位说明书,细化对岗位的具体要求。
根据岗位要求接收和筛选简历,可以大大提高招聪工作的效率。当然,在接收简历的环节中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惫,那就是
招聘者要学会拒绝不符合条件的应聘者,只要拒绝方式得当,毕业生自然能够体谅。对于不符合条件的简历如果先勉强收下,
然后回去再处理掉,对应聘者本人的损失或许更大。因为他在投递简历时是满怀希望的,简历被接收后这种希望在他那里就
变成一种被录用之可能.而事实上他的简历早就被扔进垃圾堆了,这对学生而言是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互损失。因此,拒绝
不符合条件者,这对双方都有好处,只要拒绝方式得当,毕业生自然能够体谅。学会拒绝也是避免简历过多的重要方面。
第四傻:学生校园表现越优秀越好
人力资源:有的企业在招聘时眼光奇高,如要求学生党员,学生会干部,组织过大型活动,口头表达能力强,CET-6级以上,
口语流利。此外,新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如会驾驶,班级综合排名前10%等。耐克公司则公开宣传:“耐克公司生产世界最
好的运动产品,我们是世界最优秀的品牌,所以要最优秀的人才。”对此,您怎么看?
彭移风:招聘的目的是招到最合适的人才,而非最优秀的人才。如果你的公司不能为优秀人才提供匹配的条件和发展前景,
对公司来说是一种浪费。有的企业则希望通过录用各方面条件都十分优秀得毕业生来进行人才储备,这也要慎重考虑,如果
没有待遇和职业生涯发展配套,对企业和毕业生来说都是损失,古董藏而不用会保值,人才藏而不用则生锈。对优秀毕业生
来说,如果没有发挥的条件,则会离职,不少优秀的毕业生由于条件优秀,就业不难,这山望着那山高,拿企业当跳板,尤其
要注意。另外,招聘人员也要睁大眼睛,不要盲目相信所谓的优秀证书,党员不一定比非党员可靠,通过CET-6级的未必会
讲英语,综合排名靠前也可能是书呆子,学生会也盛产吹牛拍马之辈,班干部也可能是轮流坐庄,组织大型活动也可能只是
发发短信。
第五傻:高校越名牌越好
人力资源:企业青睐名校由来已久,近年则愈演愈烈。在网上搜索,以“我单位到名牌大学招聘”的新闻条目层出不穷。
一所大型民营企业在广州举行大型招聘会期间专设“入场资格审核区”,非中大、华工、暨大的学生不得入内!外地学生
则只接待全国排名前20名的高校学生。企业招聘人员普遍认为,名校学生素质好,能力强。您如何看待企业这种“名校情节”呢?
彭移风:名校在师资、办学条件和社会声誉上领先于一般高校,但是在招聘中,眼睛光盯着名校是不对的。
首先,企业发展最需要的是专业对口、适合自己企业,且能够踏实工作的学生;“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在老板心中的分
量越来越重,知识经验、社交资源已经不是最后的决定因素,对工作的真诚度和忠诚度将被放在第一位,名校学生在这些方
面未必比普通院校学生强。其次,在名校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社会和家庭对他们的极高期望给他们造成了较大的心理负担,
而“天之骄子”的地位更使他们心高气傲。一旦企业在招聘时许诺的优厚待遇成为“口头支票”,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
出现怠工、跳槽的情况。再次,名校实力固然雄厚,但是有些老牌学院的学风和特色专业比起由多所普通院校合并的名校更强,
特别是理工类专业,有些综合性名牌大学的这些专业临时合并而成,或追逐社会需求临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