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佛教思想对苏轼杭州时期诗歌的影响

论佛教思想对苏轼杭州时期诗歌的影响

论佛教思想对苏轼杭州时期诗歌的影响
论佛教思想对苏轼杭州时期诗歌的影响

论佛教思想对苏轼杭州时期诗歌的影响

2011-5-20 08:45 |作者: 杨晓玲|来自: 佛缘网站

论佛教思想对苏轼杭州时期诗歌的影响

杨晓玲

摘要:由独尊儒术走向三教鼎力,这是北宋以来学术思想的一般趋势,这种趋势为佛教这个原本与中国传统文化格格不入的舶来品提供了发展的土壤,而苏轼在杭州时期的佛教思想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

关键词:佛教思想苏轼杭州时期诗歌

从小就“奋厉有当世志”的苏轼在一般人眼里是一个积极进取的儒家形象,殊不知他任杭州通判时,佛教的思想在其脑海里膨胀,使得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深深地打上了佛教思想的烙印。那么,为什么杭州时期的苏轼从信奉儒家思想突然转变为佛教思想了呢?佛教思想又是如何影响他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的呢?下面就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

许多文人在受到严重打击排挤后就会以佛教思想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在古代文学的发展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有“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的白居易,有“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的王维,当然也有“只有弥勒为同龛”的苏轼。

苏轼从小接受正统儒家“经时济世”的政治理想的教育,刚成年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企图通过“学而优则仕”的途径为百姓谋福利,但是走入仕途后的苏轼看到的是社会的黑暗、官场的倾轧。以神宗皇帝为首的北宋统治者推行政治革新,企图改变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但是在苏轼的眼里,这些新法存在着许多弊病。王安石主张理财以扩大国库收入,苏轼主张“节用以廉取”,这就与朝廷的主流思想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正直刚烈的苏轼不愿与革新派同流合污,无奈之下请求外任,任杭州通判。这次的经历对苏轼的打击是很大的,初出茅庐想要大展拳脚,残酷的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从众星吹捧到万夫所指的这种经历让他彻底绝望,故整个杭州时期的诗歌都充满着一种企图“离苦得乐”的佛教思想,他想要借佛教思想发泄内心积郁已久的苦闷。佛教主张人们脱离苦海、寻求快乐,这些思想都迎合了苏轼这一时期的心理状态,故而这一时期的他创作了大量的富有浓重佛教思想的诗歌。

苏轼在杭州时期创作了许多描写寺庙景色以及与僧侣交往的诗篇。

首先,佛教思想主张人们“离苦得乐”。佛教的基本教义中有四谛说,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其中的灭谛就是强调人们要消灭造成痛苦的原因。苏轼杭州时期的诗歌所流露出来的归隐田园的思想正是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如《游金山寺》中的“有田不归如江水”,再如《自金山放船至焦山》:

金山楼观何耽耽,撞钟击鼓闻淮南。

焦山何有有修竹,采薪汲水僧两三。

云霾浪打人迹绝,时有沙户祈春蚕。

我来金山更留宿,而此不到心怀惭。

同游尽返决独往,赋命穷薄轻江潭。

清晨无风浪自涌,中流歌啸倚半酣。

老僧下山惊客至,迎笑喜作巴人谈。

自言久客忘乡井,只有弥勒为同龛。

困眠得就纸帐暖,饱食未厌山蔬甘。

山林饥卧古亦有,无田不退宁非贪。

展禽虽未三见黜,叔夜自知七不堪。

行当投劾谢簪组,为我佳处留茅庵。

诗人在情绪低沉时独游焦山,遇山中僧人,触发归隐之心,并运用“展禽”、“叔夜”二人的典故来坚定自己归隐的决心。这种超越尘世纷扰、不受世俗羁绊、淡泊名利、远离官场的佛教思想正与苏轼游焦山时的心境不谋而合。又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五: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五首绝句当中前四首都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磅礴气势,唯独这一首格调低沉且含退隐情怀,让人不觉心生辛酸之情。表达归隐之情的还有《佛日山荣长老方丈》:

陶令思归久未成,远公不出但闻名。

山中只有苍髯叟,数里萧萧管送迎。

千株玉槊搀云立,一穗珠旒落镜寒。

何处霜眉碧眼客,结为三友冷相看。

东麓云根露角牙,细泉幽咽走金沙。

不堪土肉埋山骨,未放苍龙浴渥洼。

食罢茶瓯未要深,清风一榻抵千金。

腹摇鼻息庭花落,还尽平生未足心。

日射回廊午枕明,水沉销尽碧烟横。

山人睡觉无人见,只有飞蚊绕鬓鸣。

此诗中苏轼以陶渊明自况,希望像他一样隐居田园,不为五斗米而腰。苏轼热爱“千株玉槊搀云立,一穗珠旒落镜寒”般怡然自得的自然环境,并且向往“山人睡觉无人见,只有飞蚊绕鬓鸣”的悠然生活。这种思想深受佛教的影响。

其次,佛教崇尚心性纯净,以无念为宗,物我相忘,身心皆空,这种观念影响了苏轼在杭州时期的诗歌创作。他笔下的景物格外清澈淡然,犹如“水清石出鱼可数”那么清新怡然;他笔下的人物都能够随遇而安、安贫乐道,正如“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的惠勤、惠思。体现苏诗意境奇丽幽远的还有《夜泛西湖五绝》其一: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这首诗描写西湖幽远的夜景,被陈衍评为“末句未有人说过”(《宋诗精华录》卷二),可见其写景的独特性。

又如《梵天寺见僧守诠小诗,清婉可爱,次韵》:

但闻烟外钟,不见烟中寺。

幽人行未已,草露湿芒屦。

惟应山头月,夜夜照来去。

这首诗描写了梵天寺秋夜幽深清远的境界,此时王安石等人正雷厉风行地推行政治革新,而苏轼在佛教思想的影响下摆脱外界的纷繁吵杂,幽静古朴的寺庙正是他这一时期所一心向往的地方。謦音缭绕、古松苍劲的寺庙与官场的尔虞我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再如《游道场山何山》:

道场山顶何山麓,上彻云峰下幽谷。

我従山水窟中来,尚爱此山看不足。

陂湖行尽白漫漫,青山忽作龙蛇盘。

山高无风松自响,误认石齿号惊湍。

山僧不放山泉出,屋底清池照瑶席。

阶前合抱香入云,月里仙人亲手植。

出山回望翠云鬟,碧瓦朱栏缥缈间。

白水田头问行路,小溪深处是何山。

高人读书夜达旦,至今山鹤鸣夜半。

我今废学不归山,山中对酒空三叹。

从“阶前合抱香入云”到“碧瓦朱栏缥缈间”,描写道场山的幽远环境,犹如仙境,令人向往。只有心灵澄澈的人才能达到如此境界。

苏轼笔下的人物能安贫乐道、及时行乐,北山清顺僧人能“拾薪煮药”、“扫地焚香”、“洗足关门听雨眠”;於潜县令能“来往溪水间,上友麋鹿下凫鹥”;更有“曷不劝公勤秉烛,老来光景似奔轮”直接在诗中揭示了及时行乐的情怀。而“幽人起朱阁,空洞无一物”则是他这一时期的心灵写照。

最后,佛教强调普度众生,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王安石等人推行的新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暴露出许多的缺陷,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苏轼担任杭州通判期间,频繁接触下层百姓的生活,故他的诗歌经常表现出对百姓的同情以及对统治者的批判。最为典型的是《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

蚕欲老,麦半黄,前山后山雨浪浪。

农夫辍耒女废筐,白衣仙人在高堂。

这首诗暗讽养尊处优的官员毫不关心百姓的生活。勤劳的农民与不劳而获的官吏形成强烈的对比,批判之情溢于言表。

如《吴中田妇叹》:

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

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鎌生衣。

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

茅苫一月垅上宿,天晴获稻随车归。

汗流肩赪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粞。

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

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

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

当时的江浙一带秋雨成灾,百姓毫无收成,但还必须“卖牛纳税”。这首诗以吴中田妇的悲惨生活映射当时整个社会下层百姓的苦难,具有典型性。“惟有悯农心尚在”(《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才能做到“为匹夫匹妇代言”,这也反映了佛教普度众生的思想。

苏轼的一生颠沛流离,漂泊无依,而佛教“离苦得乐”、“宅本无心”的思想为苦难中的苏轼提供了良好的精神寄托,使他能够看穿忧患、因缘自适,在逆境中也能保持旷达的心境。故苏轼杭州时期的诗歌深刻、隽永,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1]邓绍基.中国古代十大诗人精品全集[M].大连出版社,1997.

[2]王启鹏.苏轼文艺美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3]王洪.苏东坡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林语堂.苏东坡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

[5]刘乃昌.苏轼文学集论[M].济南:齐鲁书社,1982.

[6]刘丽娟.论苏轼的佛教思想及其诗词中的般若空意识[J].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杨晓玲南昌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330000)

出自: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0年10期

张乔《书边事》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书边事张乔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注释①张乔:唐代诗人。②调角:即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①: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为吐蕃所占。此后,因民众起义及吐蕃将领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本诗大约写于此时。②:梁州,当指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一东一西遥遥相对。阅读练习一: ①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断字,将调角与清秋融而为一,渲染了声色并茂、深广清幽的意境。 B.颔联中作者的视线从青冢又移到凉州,此时夕阳西下,余辉一片,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 C.颈联穷边二字,写出了西北边塞因长期战乱而造成生产废弛、民生凋敝的凄凉景象。 D.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对比映衬等多种艺术手法,抒写诗人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感。 ②请结合诗句,分析倚字的妙处。(4分) ③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尾联进行赏析。(4分)参考答案① C②用倚字,写出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③尾联两句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蕃情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诗的意境由此更深化一步,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阅读练习二:(1)请赏析首联中倚字的表达效果。(4分)(2)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3.这首诗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图景请结合诗句简要叙述。(4分)4.这酋诗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愿(4分)5.首联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倚字用得妙,妙在什么地方(5分) 6.末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答案:(1)倚字写出了守城战士倚楼而息、懒于警戒的安闲姿态(2分),传神地烘托了边关久无战事,一派安宁和平的气氛(2分)。(2)前三联烘托渲染了边境生活和平安定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畅游边塞的喜悦心情(2分)。尾联以比喻作结,表现了当时民族之间的良好关系,表达了渴望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2分)。3.这两句描写了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看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多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啊!(2分)所有这些呈献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2分)4.尾联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2分)作者的心愿是: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蕃情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这表现了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2分)5.该联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多像是在倾听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啊!这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呈现的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状态。(意对即可)6.运用了生动的比喻,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愿吐蕃族人民的心愿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这里把情比作水更能体现出情的绵延悠长,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这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意对即可)书边事(张乔) 阅读练习三:1.首联两句中各有一字用得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答:上句:断,占尽(划断、断续)。动态地表现了角声充满(回荡)于清秋天地的深广意境。(2分)下句:倚,凭倚(倚靠、斜倚)。细腻地表现了征人悠闲登楼、边关一时安宁的意趣。(2分) 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愿望请结合中间两联简要分析。(5分)答:作者表达了烽火止息、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1分)颔联,虚中见实,用汉昭君和亲的典故、唐梁州复见清明白日景象,表现边塞的难得安宁。(2分)颈联,巧用对比,本有兵马阻挠,却无;本无客子来游,却有;表现了边塞的一派平和。(2分)阅读练

苏轼诗词艺术特色

苏轼诗词艺术特色 苏词在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为词的的开拓了新天地。苏轼以其奔放的才情,将词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田园风光以及参禅说理等等,突破词“艳科的”定见,把词的社会功用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全方位地表现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苏轼有意突破“诗庄词媚”的界限,以自由挥洒的文笔,定了大量风格豪放之作,开一代新词风。他以诗境诗语入词,形成了苏词“以诗为词”的特点,同时也改变了词完全从司于音乐的地位,使词向独立的抒情诗体方向发展。豪放是苏词的主体风格,而在豪放中时有旷达情怀的流露。代表作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妈娇?赤壁怀古》。抒发追求理想、热爱人生的美好感情。如《水调歌头?怀子由》。爱情词与咏物词的风格则以婉约见长。如《江城子?掉亡》、《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词的内容:

苏轼扩大了词的领域,用词来抒写生活情趣,政治抱负,身世感慨,亲友情谊,农村生活,咏物,谈禅,说理等,无所不宜. 苏轼词的风格 苏轼词以豪放为主,有名的有.在裏描写了赤壁战场的雄奇景色,周瑜,诸葛亮等英雄人物的形象,颢示了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苏轼词虽以豪放为主,但还有清秀,穠丽,温婉,蕴藉的一面,如(莫听穿林打叶声)写得简淡.苏轼词不喜欢雕琢,善於吸收诗句入词,偶然也运用当时漱f语,给人清新朴素的感觉. 特点: 1.开创了豪放词风。 苏轼在婉约之外,大量地创作豪放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促进了词风的转变。我们一般认为苏轼的豪放词能够借助瑰丽壮伟的意象,恢宏的意境来抒发其慷慨豪情。苏轼豪放的艺术风格表现主要有三: 一是将充沛激昂甚至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 二是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慷慨豪迈的意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伟的场面取胜; 三是以奔放雄豪的音调著称。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均体现出这一风格。 2.以诗为词。 所谓以诗为词,就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3.突破了音律的束缚。

试论苏轼词作的风格多样性

试论苏轼词作的风格多样性 辽宁省鞍山市华育高级中学语文教师王希 摘要:在传统文化中,对苏轼词风格的认识往往以“豪放”评之,我认为这有失于偏颇和简单化,其原因在于仅以几首豪放词来涵盖苏轼词全貌,以偏盖全。我通过对几首苏轼词代表作的评论赏析,说明起词作风格的具体表现,提出苏词体势高妙,时而慷慨豪放,时而清丽委婉,时而飘逸旷达,风格多样,不可一而论之。 关键词:苏轼风格多样豪放旷达婉约 词的历史可谓久远,但直到宋代,才可称“得其时也”。宋朝的政治、经济制度为词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词坛一时名家辈出,各领风骚。而因词风迥异造成的流派之争也便风起云涌,此起彼伏。作为一代文坛名匠,苏东坡的词风,更是被后世的文论家们屡加评论。 明人徐师曾在《文体明辩》中说:“论词有婉约者,有豪放者,婉约者欲词情蕴籍,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人们就把宋代的词人分为两派:晏殊,晏几道父子及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俱归入婉约一派;苏轼,贺铸,辛弃疾,陆游等归入豪放一类。这种分法虽显简单粗略,但后人却纷纷认同。 纵观古今对苏轼词风的评论,大体有“豪放”,“旷达”,“婉约”等几种说法。其实,对象苏轼这样才华横溢,气质浪漫,个性自由,风格多变的一代文豪,试图用一个词来形容他的词风,那肯定是徒劳的,也是片面的。如果仔细探究一下苏轼的全部词作,使可见苏词风格的多样,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雄浑豪放,亦有《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的缠绵悱恻,更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超脱旷达等等,不一而足。再基于苏轼执着而不乘张,既能拼搏进取,亦能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以及挥洒自如的写作态度和变化莫测的诗文技巧。我认为,对苏轼风格应分而论之。 一、苏轼词作风格中的“豪放” 苏东坡之所以被后世众论者尊为“豪放派”之鼻祖,主要还是由于他的一些描写自己的抱负与理想的词作,确实表现了与众不同的慷慨豪迈的气质,领词风转变之先河。 如他创作的第一首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全篇洋溢着一股报国杀敌的豪情,其词在脉脉柔情的传统词风中,敲响了慷慨激昂,纵横奔放的豪迈鼓乐,“回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给人一种豪气冲天的冲动感觉。另外,如《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田》回忆自己与苏辙少入仕之初,自信“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勃勃雄心,《南乡子·旌旗满江湖湖》中季风迂儒,赞扬“帕首腰刀”的勇士,《阳关曲·赠张继愿》中“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的惋惜,都充满高昂豪放的精神,这在唐诗佳处,也不过如此。因而王灼说他:“东坡先生以文章余事作诗,溢而作词,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1)。便是此意。 二、苏轼词作风格中的“旷达”

佛教思想对当代人的影响

佛教思想对当代人的影响 摘要: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它自汉代传入我国,经过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的排拒、吸纳、依附,最终融为一体,并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即使是非佛教徒,佛教思想也会或多或少的影响了他们。 关键词:佛教、中国文化、当代人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由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组成的一个多元文化结构。儒家注重人伦、道家崇尚自然、佛教提倡出世,它们以多元的角度共同筑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基础。而外来文化的佛教自两汉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一直以恒久的生命力、活力,植根中国这片沃土,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向我们传递它们的佛教思想。 因此,当我们讨论佛家想对我们的影响时,并不仅仅局限于佛教思想对我

们中国文化的影响,我们还会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出发,探讨它们对我们生活的一些习惯的影响。 一、佛家的哲学思想 (1)佛家理想人格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就其理论实质而言,是神学唯心主义。由此决定,可以说,它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是“神格”。不过,佛家鼓吹苦海无边、万法皆空也好,宣扬明心净性、涅槃寂静也好,说到底,都是以人为理论思考中心,以治人为目的的。因而,佛家自有其理想人格的追求。 佛家的理论极为繁琐,但说一千道一万,归根结底,期理想人格是超尘脱俗、泯灭七情六欲的“超人”。[1] (2)心如古井 佛教把世界上一切都看作是“空”的,即所谓“万法皆空”。在中国佛教宗派中,仍然如此。 正是由于佛教把世界看成空的、虚假不实的,所以,佛教才能达到并要求

别人也达到这种境界:吹到山岳的狂风是静止的,一泻千里的江河是不流的,迅速飘荡的游气是不动的,周旋惊天的日月是不行的。进而,在人生态度上,佛教徒们主张“反本求宗者,不以生累其神;超落尘封者,不以情累其生。不以情累其生,则生可灭;不以生累其神,则神可冥。冥神绝境,故谓泥垣(涅槃)。”[2] (3)随遇而安 宋代著名大慧禅师总结了三条生活经验:第一,“事无逆顺,随缘即应,不留心中。”即对任何事物都抱旷达、放任、自然的态度,自我排遣心中的郁闷或欢喜。第二,“宿习浓厚,不加排遣。自尔轻微”,即对由本心而生的积习,不用着意改变,而顺应自然,它终会复归于本心的清静淡泊。第三,以清静恬淡的心情,因应外界事物。可见,大慧禅师的生活经验就是要求人们随遇而安,顺其自然,不去改变现状。[3] (4)与世无争

描写西湖的古诗大全

描写西湖的古诗大全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1、《饮》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忆西湖》 南明·张煌言 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 高坟武穆连忠肃,添得新祠一座无。 3、《西湖留别》 唐·白居易 征途行色惨风烟,祖帐离声咽管弦。 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 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 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4、《重别西湖》 唐·李绅 浦边梅叶看凋落,波上双禽去寂寥。 吹管曲传花易失,织文机学羽难飘。

雪欺春早摧芳萼,隼励秋深拂翠翘。繁艳彩毛无处所,尽成愁叹别溪桥。 5、《夜泛西湖》 明·董斯张 放棹西湖月满衣,千山晕碧秋烟微。二更水鸟不知宿,还向望湖亭上飞。 6、《西湖柳枝词》 清·田庶 短长条拂短长堤,上有黄莺恰恰啼。翠幕烟绡藏不得,一声声在画桥西。 7、《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唐·白居易 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卢橘子低山雨重,棕榈叶战水风凉。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8、《颍州从事西湖亭宴饯》 唐·许浑 西湖清宴不知回,一曲离歌酒一杯。城带夕阳闻鼓角,寺临秋水见楼台。兰堂客散蝉犹噪,桂楫人稀鸟自来。独想征车过巩洛,此中霜菊绕潭开。

9、《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10、《离岐下题西湖》 唐·吴融 送夏迎秋几醉来,不堪行色被蝉催。身随渭水看归远,梦挂秦云约自回。雨细若为抛钓艇,月明谁复上歌台。千波万浪西风急,更为红蕖把一杯。 11、《晓出净慈寺》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2、《西湖杂感》 钱谦益 板荡凄凉忍再闻?烟峦如赭水如焚。白沙堤下唐时草,鄂国坟边宋代云。树上黄鹂今作友,枝头杜宇昔为君。昆明劫后钟声在,依恋湖山报夕曛。潋艳西湖水一方,吴根越角两茫茫。孤山鹤去花如雪,葛岭鹃啼月似霜。

诗歌1

诗歌鉴赏(2013模拟) 1、【沈阳】山馆 余靖 野馆萧条晚,凭轩对竹扉。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远岫穿云翠,畲田得雨肥。渊明谁送酒,残菊绕墙飞。 (1)请任选两个角度鉴赏颈联的妙处 (2)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沈阳】江城子.癸酉春社 王炎 清波渺渺日晖晖,柳依依,草离离。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 怯寒未敢试春衣。踏青时,懒追随。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不向花边拚一醉,花不语,笑人痴。 (1)本词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请简要分析本词的表达技巧 3、小梁州·春 贯云石 春风花草满园香,马系在垂杨。桃红柳绿映池塘。堪游赏,沙暖睡鸳鸯。 宜睛宜雨宜阴睛,比西施淡抹浓妆。玉女弹,佳人唱,湖山堂上,直吃醉何妨。 1、在贯云石笔下,两湖之春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分 析 2、作者是如何描写春日西湖的,请结合诗句赏析。 4、浪淘沙.题陈汝朝百鹭画卷 张炎 玉立水云乡。尔我相忘。披离寒羽庇风霜。不趁白鸥游海上,静看鱼忙。 应笑我凄凉。客路何长。犹将孤影侣斜阳。花底鹓行无认处,却对秋塘。 诗中白鹭具有怎样的特点?诗人塑造这个形象的用意何在? “犹将孤影侣斜阳。”一句中哪个词用的好?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5、(大连高三二次) 早秋三首(其一) 唐(许浑)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1、诗人在前两联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图,请简要分 析 2、前人认为此诗颈联“景真,无在理足”,请结合诗歌 情感的变化谈谈你的看法(6) 6(大连双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变 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请简要说明 2、鉴赏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7、张主簿草堂赋大雨① 元好问(金) 淅树蛙鸣告雨期,忽惊银箭四山飞。 长江大浪欲横溃,厚地高天如合围。 万里风云开伟观,百年②毛发凛余威。 长虹一出林光动,寂历村墟空落晖。 【注】①本诗写于正大五年戊子(1228年),金将领完颜彝在大昌原击败蒙古军。②百年:代指人生,这里指诗人自己。 8. 请分析诗歌前两联描摹雨景的精妙之处。(6分) 9.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8、(哈尔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沭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①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1).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5分) (2)结合尾联,简要赏祈“嫌”字的妙处。(6分) 10、浣溪沙·瓜陂铺题壁 无名氏 剪碎香罗浥泪痕,鹧鸪声断不堪闻,马嘶人去近黄昏。整整斜斜杨柳陌,疏疏密密杏花村,一番风月更消魂。1.“剪碎香罗浥泪痕”一句中的细节描写表意丰富,请 简要分析 2.情与景关系角度,分别对词的上阙和下阙做简要分析11、《虞美人寄公度》 作者: 舒亶

定稿 试论苏轼词中的“豪放”与“婉约”

试论苏轼词中的“豪放”与“婉约” 内容提要:苏轼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也是宋词豪放派的创始人,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这是在我们以前学过的教材中经常提到的。虽然他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但是他的词中温婉含情的婉约词作的数量并不少于慷慨激昂的豪放词作的数量。本文主要从苏轼豪放词与婉约词题材突破方面,通过对苏轼的几首代表性的词的分析,展现出苏轼词风的多样,从而使人们可以更清楚的认识了解苏轼。 关键词:豪放;婉约;题材 一、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后苏轼登上仕途,因反对王安石推行新法,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因政见不和,被谏官李定等人以讪谤新法罪逮捕入狱,即“乌台诗案”,侥幸获释后被贬黄州充团练副史。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他又激烈反对,特别是反对废除免役法。之后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他又被一贬再贬,最后远放到儋州(今属海南)。直至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七月卒于常州。苏轼一生在宦海中浮浮沉沉,心中种种忧愤,都成为其创作的源泉。 二、从苏轼词的题材分析其词风 苏轼最早的词作,按王文诰《苏诗总案》载,为

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所作《浪淘沙》,词句尚为“绮陌香尘”、“槛内群芳”之类,可说是尚在学步欧晏(欧阳修、晏殊)。翌年所作的《行香子·过七里滩》,上下片之结句“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均令人有目不暇给之感,已可混入欧晏词集了。但仍未见苏轼之人格、性格、词格。后年所作的《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堂庑渐大、登临渐高,使用了大字眼、大角度,使用了议论的句式。已可见苏轼豪放洒脱词风的苗头。①真正实现豪放词风创制的,是苏轼随后的知密州时期。当然,苏轼在认识到自己开创了“自是一家”的词作新阶段之后,仍然有婉约之作出现。它说明:有些场合、情景、题材只适合以婉约的风格来表现;有些场景,只有以婉约的手法来表现,才会使听者爱听,读者爱看。婉约词风作为词史上一种成功的形式,已成为了难以取代的存在。 因此,我们解读苏词的风格,不能单纯的把之归结为“豪放”或“婉约”。苏轼的词风,既有“大江东去”的壮阔,“把酒问青天”的豪迈,“挽雕弓射天狼”的雄劲;又有“记得画屏初会遇”的委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凄美,“花退残红青杏小”的清新。不论婉约与豪放,均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 本文主要从题材的突破上说说苏轼词中的“豪放”与“婉约”风格。 (一)豪放词题材的突破 明人张南湖在《古今词话》中对“豪放”的解释为“气象恢宏”,并首推苏轼为豪放词代表。苏轼开创的豪放词,冲破了“以词为艳科”的藩篱,而“以诗

佛教对中国民众思想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民众思想的影响 【内容摘要】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在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此后,随着我国与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愈加频繁,佛教在我国发展迅速,经书佛道等翻译作品也由官方逐步流传到民间各地,并为阡陌百姓所接受。 自传入我国以来,佛教伴随着中国历史历经兴衰,不断成长,最终发展成为与中国传统儒家、道教同等举足轻重的一大宗教。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佛教不断与中国本土儒家、道家融洽接纳,最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处世方式,对中国文化和思想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关键字:佛教儒家道教文化影响 前言 要撑起一个强大的现代化国家,除了经济、教育、科技等力量之外,还需要先进、强有力的文化力量。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在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迅速发展,经书佛道等翻译作品也由官方逐步流传到民间各地,并为阡陌百姓所接受。 印度佛教禅学传入中土以后,以其自身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在诸多层面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着关系。佛教伴随着中国历史历经兴衰,不断成长,最终发展成为与中国传统儒家、道教同等举足轻重的一大宗教。而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佛教也对中国文化和思想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也为中国本土儒家、道家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佛教传入后,许多道教经典是在佛经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佛教对儒家的影响,则突出表现于对新儒学——宋明理学的渗透之后,诗歌、书法、绘画带上了佛教的明显印痕。然而佛教对中国最突出的影响,则是其本身思想对传统中国百姓生活和思想带来的变化。 一、佛家与道家、儒家 作为中国三大宗教,佛教、道教、儒家在我国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扮演者不同角色。道家文化对生命寄予无限的关怀,尊重生命,注重养生,追求健康长寿,在很多时候担任着医师的角色,固有十道九医之说。 儒家关注苍生社稷,追求仁义礼智信,在儒家看来,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

关于西湖的诗句、描写西湖的诗句和古诗都有哪些

关于西湖的诗句、描写西湖的诗句和古诗都有哪些《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南游吟草》 武夷三十六雄峰,九曲清溪境不同。 山水若从奇处看,西湖终是小家容。 《晓出净慈寺》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饮》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冷泉亭》

一泓清可沁诗脾,冷暖年来只自知。流出西湖载歌舞,回头不似在山时。《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平湖秋月》 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归舟。白苹红蓼西风里,一色湖光万顷秋。《和友人招游西湖》 万顷西湖水贴天,芙蓉杨柳乱秋烟。湖边为问山多少?每个峰头住一年。《夜泛西湖》 放棹西湖月满衣,千山晕碧秋烟微。

二更水鸟不知宿,还向望湖亭上飞。《西湖柳枝词》 短长条拂短长堤,上有黄莺恰恰啼翠幕烟绡藏不得,一声声在画桥西《院风荷》 绿盖红妆锦绣乡,虚亭面面纳湖光。白云一片忽酿雨,泻入波心水亦香。《和友人招游西湖》 柳暗花明春正好,重湖雾散分林沙。何处黄鹤破瞑烟,一声啼过苏堤晓。《夜泛西湖》 西湖湖上水初生,重叠春山接郡城。记得扁舟载春酒,满身花影听啼莺。《西湖柳枝词》 放棹西湖月满衣,千山晕碧秋烟微。

二更水鸟不知宿,还向望湖亭上飞 《湖心亭》 短长条拂短长堤,上有黄莺恰恰啼 翠幕烟绡藏不得,一声声在画桥西。 《饮龙井》 百遍清游未拟还,孤亭好在水云间。 停阑四面空明里,一面城头三面山。 关于西湖的诗句: 1、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 州作汴州 2、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3、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4、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

诗歌赏析

《书边事》作者: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戌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解】1、调角:犹吹角。2、梁州:当时指凉州,在今甘肃境内。 【评析】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被吐蕃所占。公元851年(宣宗大中五年)沙州民众起义首领张议潮,在出兵收取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州后,派遣其兄张议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图入朝,宣宗因以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公元857年(大中十一年),吐蕃将尚延心以河湟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自此,唐代西部边塞地区才又出现了一度和平安定的局面。此诗的写作背景大约是在上述情况之后。 诗篇一展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首句“调角断清秋”,“调角”即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断”是尽或占尽的意思。这一句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而一个“断”字,则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调角”与“清秋”,其韵味和色调恰到好处地融而为一,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这一句似先从高阔的空间落笔,勾勒出一个深广的背景,渲染出一种宜人的气氛。次句展现“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你看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多象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呵!不用“守”字,而用“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神旨。 颔联“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春风”,并非实指,而是虚写。“青冢”,是汉朝王昭君的坟墓。这使人由王昭君和亲的事迹联想到目下边关的安宁,体会到民族团结正是人们长期的夙愿,而王昭君的形象也会象她墓上的青草在春风中摇荡一样,长青永垂。“梁州”,当指“凉州”。唐梁州为今陕西南郑一带,非边地,而曲名《凉州》也有作《梁州》的,故云。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地带一东一西遥遥相对。傍晚时分,当视线从王昭君的墓地又移到凉州时,夕阳西下,余辉一片,正是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令人想见,即使在那更为遥远广阔的凉州地带,也是十分安定的。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颈联“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大漠”和“穷边”,极言边塞地区的广漠;而“无兵阻”和“有客游”,在“无”和“有”、“兵”和“客”的对比中,写明边关地区,因无蕃兵阻挠,所以才有游客到来。这两句对于前面的景物描写起到了点化作用。 末联两句“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此水”不确指,也可能指黄河。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他想:蕃情能象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这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 全诗抒写诗人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望、所感,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有抑扬顿挫;运笔如高山流水,奔腾直下,而又回旋跌宕。正如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所说:“此诗高视阔步而出,一气直书,而仍顿挫,亦高格之一也。” 钱珝《江行无题》诗歌鉴赏 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 此诗以“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作为开头,随手将题目中“江行”的意思镶嵌在内,但没有明说,只是从另一角度隐隐化出,用的是“暗起”的写作手法。 “咫”是八寸。“咫尺”,形容距离极近。“匡庐”即指庐山。近在咫尺,本是极易登临,说“不可登”,是什么原因呢?这是江行遇雨所致,船至庐山脚下,却为风雨所阻,不能登山。“不可登”三字写出了使人发愁的“风雨”之势,“愁”字则透出了诗人不能领略名山风光的懊恼之情。“不可登”,不仅表示了地势的由下而上,而且,也描摹了江舟与山崖之间隔水仰望的空间关系。诗人仅仅用了十个字,即道出当时当地的特定场景,下笔非常简巧。 一般说来,描写高山流水的诗歌,作者多从写形或绘色方面去驰骋彩笔;此诗却另辟蹊径,以引人入胜的想象开拓了诗的意境:“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庐山为南朝佛教胜地,当时山中多名僧大师寄迹其间。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分析

苏轼是北宋文坛革新的杰出领袖,也是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个全能的文学天才。他在文学理论上强调“文”、“艺”并重,丰富了美学理论;他的文艺散文,以隽婉的风格和流畅的笔调,显示出诱人的艺术境界;他的诗歌思想深邃,技巧纯熟,代表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在词章创作方面更显示了无以伦比的艺术才华,他“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不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写下了豪放与旷达的千古绝唱,开创了豪放词派,而且“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把宋词浓丽深婉的特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前人多将苏词归于豪放一派,其实苏词风格是多样化的:既超迈豪放,又至情深婉;既放达深旷,又隽秀清逸。本文仅就其词风的豪放、婉约与清旷进行初步的分析论证。 一、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风格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一)气势磅礴、场景宏阔雄壮 气势恢弘。苏词的豪放词有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的特点。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一首著名的豪放词,磅礴的气势、壮美的场景、雄浑的境界,正是豪放词风的体现。词的上片写景,描写赤壁的景色,前三句,仿佛是描述远景,长江水浩浩荡荡,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了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描写近景,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上片最后两句,是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的主要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并由此联想到自己华发早生,功业无成,不免产生人生如梦之感。总体来看,这首词从江水的东流,感受到时光的逝去,进而把江山与人物合写,使“江山如画”与“风流人物”都

论苏轼词的创作风格

论轼词的创作风格 摘要:在北宋词坛上,轼享有巨大的声誉,轼词的创作风格一直以来也都是学者们重点研究的对象。轼词的创作风格一言以蔽之就是“以诗为词”,具体表现为多样化的题材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前人创作传统、儒释道三家结合的思想以及轼曲折的人生经历是词的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词“以诗为词”的创作风格对后世词人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键词:轼;创作风格;以诗为词;原因;影响 轼是中国词坛上别具一格的作家。轼基于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大胆的对词进行了变革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词的创作风格可以凝练成四个字—“以诗为词”,轼“以诗为词”的创作风格又有具体两方面的体现,即多样化的题材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再通过对轼词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和其影响的具体分析,进而领略轼旷达的情怀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一、轼词创作风格的具体体现 在北宋词坛上,轼既继承了前人传统突破了传统樊篱,将诗文革新运动扩大至词的领域,在原有词风的基础上实现了标志性的突破与创新,为词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全新的境界。轼用词这一新型的音乐性文体,表现诗歌原始而古老、历久而弥新的题材,并将赋、比、兴等诗歌手法运用于词的创作,最大限度地挖掘了词的审美潜力,为宋词成为与唐诗比肩的一代文学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故而,一言以蔽之,轼词创作风格的集

中体现就是“以诗为词”,取词的躯壳而赋以诗的神气。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一)多样化的题材 轼“以诗为词”的表现手法是他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就是以诗之法,运词之意,以诗之器,显词之艺,将诗歌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作当中,消解诗词界限,合二为一,达到了诗词一体的艺术效果,进而拓宽了词的表现空间,提升了词的表现能力,词同样可以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故而形成了词多样化的题材,无论是豪放词、旷达词还是男女恋情词,都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极具风韵,回味无穷。轼在词创作方面最难能可贵而且也是最具闪光点的一点,就是将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融入到词的创作当中,这在他多种题材的词作当中都有展现。 1、展现建功立业的豪情 在轼众多的豪放词当中,《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1]可谓是东坡平生第一快词,整首词塑造了一个英姿飒爽、希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英雄志士的形象。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此年轼四十岁,“老夫”是轼的自称,有宦海浮沉的疲惫之意;词的首句充分描述了轼出猎时的装束,“千骑”形容出猎的队伍之盛大,声势之雄壮,此处有夸之语;词的第二句意谓作者自己出猎的勇猛姿势可以像当年权射虎那样。词的下片意在抒情,“酒酣胸胆尚开”意谓胸怀开阔,豪气勃发;“持节云中,何日遣唐?”此句一语中的,意谓不知朝廷何时才能重用自己。此时的轼正在遭受贬谪期间,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渴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展现出想要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如果说《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东坡平生第一快词,那么《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说是他豪放词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轼的这首词之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是因为它完全符合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含义。每个人生来都有现实的抱负和人生的寄托,即将自己的存在价值最大限度的放大,彰显自我的存在感,换而言之,就是平凡大众的英

宫泽贤治童话中宗教思想的体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09680366.html, 宫泽贤治童话中宗教思想的体现 作者:李仪 来源:《参花·下半月》2015年第03期 一、作家简介 宫泽贤治是日本近代诗人、儿童文学家,虽是富商之子,却不甘继承家业,自得丁务农的乐趣之中。宫泽贤治的一生对日莲宗都有极大的信仰。“初次接触日莲宗是18岁的1914年。父亲的教友高桥太郎赠送给他一本同年8月出版的岛地大等编的《汉和对照妙法莲华经》,宫泽贤治阅读后深受感动。”[1]宫泽贤治为了弘扬佛法,坚持素食生活,寒夜修行,传教务农,最终积劳成疾而死。毕生为自己的宗教信仰做出了贡献。 二、童话《夜鹰之星》中的宗教思想 1.《夜鹰之星是》中的生命思想 宫泽贤治的童话中的生命思想包含人与动物的实质是平等的观念。《夜鹰之星》中的夜鹰其实是人类的化身。宫泽贤治的童话与寓言是不同的,寓言中的动物是对人的比喻,是用动物来讽刺人而己;作者的童话中的动物与人对等,表现了以人为首的动物与自然生命的密切关系。夜鹰本是美丽的翠鸟和蜂鸟的兄长,却没有受到平等的待遇,甚至鹰还很讨厌夜鹰,“一看到夜鹰的脸就会愤怒地耸起肩膀,一个劲地催促夜鹰快点改名。”[2] 宫泽贤治的生命思想中包含宇宙生死观。这种宇宙生死观是大乘佛教的宇宙观。这种观念崇尚生与死不过是佛的两种存在形式,生即是死,死即是生,死不过只是佛主向众生展示人的真实,是为了更好地重生和涅粱。“夜鹰之星不停地燃烧着,一直燃烧着,一直……如今依旧燃烧着。”[2]夜鹰最终燃烧了自己,变成了一颗星星,这正是重生的体现,夜鹰并没有死,而是到了另外一个美好的天地之中。 2.《夜鹰之星》中的修罗思想 佛教中修罗的世界指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相互残杀的世界。修罗是六道中的一个世界。“在修罗的世界里,一种生物要想生存,就要注定背负捕食其他生物的宿命。”[3]修罗的世界中,生物为了满足其生理需求而对其他动植物进行捕食,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行为,但是正是在这种伤害他人来满足自身欲求的过程中,会产生极大的罪恶感,进行自我反思。“啊,甲壳虫也好,飞蚁也好,每晚我都杀害那么多生命。……这居然这么痛苦,真痛苦啊,痛苦,我就此不吃虫子,饿死算了。不,在饿死之前,恐怕早就被鹰杀死了吧。不,在这之前我要飞到远方的那一边。”。[2]夜鹰深深感到了自己的痛苦,他想逃避,对自己的行径进行了极大的反省。 3.《夜鹰之星》中的因果报应思想

诗歌和历史的对话

诗歌与历史的对话:唐朝 科举考试 1.孟郊登科后 昔日龌龊①不足夸,今朝放荡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注释】 ①龊:指处境不如意和思想上的拘谨局促。②放荡:自由自在,无所拘束。 ②【赏析】 孟郊46岁那年进士及第,他按捺不住自己得意喜悦的心情,写了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诗人两次落第,这次竟然高中,就仿佛一下子从苦海中超度出来,登上了欢乐的顶峰。所以,诗一开头就直接倾泻心中的狂喜,说以往那种生活上的困顿和思想上的不安再也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终于扬眉吐气,自由自在,真是说不尽的畅快。“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人得意洋洋,心花怒放,便迎着春风策马奔驰于鲜花烂漫的长安道卜.人洚喜事精神爽.此时的诗人神采飞扬,不但感到春风骀荡,天宇高远,大道平阔,就连自己的骏马也四蹄生风了。偌大一座长安城,春花无数,却被他一日看尽,真是“放荡”无比!诗人情与景会,意到笔成,不仅活灵活现地描绘了自己高中之后的得意之态,还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得意之情,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因而,这两旬诗成为人们喜爱的千古名句,并派生出“春风得意”、“走马观花”两个成语,但诗人极度的志满意得也表现了其气量的不早。 2.《再下第》(孟郊) 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3.描写科举的艰难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4.黄滔《放榜日》 吾唐取士最堪夸,仙榜标名出曙霞。白马嘶风三十辔,朱门秉烛一千家。郄诜联臂升天路,宣圣飞章奏日华。岁岁人人来不得,曲江烟水杏园花。 此诗为作者895年56岁时经历20次科考失败后在南院看到自己名字时的喜悦心情。(871年第一次赴长安科考) 5.伊嗒 十年辛苦一枝桂,二月艳阳千树花。唐科举放榜时间为二月杏花盛开的时节。 6.韦庄 一声金鼓辟金扉,三十仙才上翠微。 7.徐夤《放榜日》 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十二街前楼阁上,卷帘谁不看神仙。(见

论苏轼词的艺术特征

论苏轼词的艺术特征 苏词在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为词的的开拓了新天地。苏轼以其奔放的才情,将词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田园风光以及参禅说理等等,突破词“艳科的”定见,把词的社会功用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全方位地表现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苏轼有意突破“诗庄词媚”的界限,以自由挥洒的文笔,定了大量风格豪放之作,开一代新词风。她以诗境诗语入词,形成了苏词“以诗为词”的特点,同时也改变了词完全从司于音乐的地位,使词向独立的抒情诗体方向发展。豪放就是苏词的主体风格,而在豪放中时有旷达情怀的流露。 苏词风格的特征:在气魄方面雄奇、博大;在“法度”方面突破陈规,不许泛滥。为了弄清“豪放”一词的含义,我们还可以瞧苏轼自己的一段话: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但豪放太过,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活。一枕得无睡,辄亦得之耳。《东坡续集·答陈季常》)这就是苏轼称赞陈季常豪放词风的话,联系她称赞吴道子的画“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话,可以断言:苏轼心目中的“豪放”,既要能体现“诗人之雄”,酣畅淋漓地抒发为造物主所不容的“如此快活”的感情,又要在“法度”(即一般艺术规律与传统)容许范围内“出新意”、“寄妙理”。 从以上可以瞧出,所谓“豪放”,在气魄方面,它要求雄奇、博大,不允许中正、平庸;在“法度”方面,它既要

求突破陈规,又不允许泛滥无归。 然而,苏词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豪放的风格呢? 第一,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扩大了题材,丰富 了内容。 晚唐、五代文人词发展于歌楼酒宴之中,其主要特征就是“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因而被视为“艳科”、“诗余”。词的内容只能写儿女私情、离愁别恨。北宋时期晏殊、张先、欧阳修等词人,几乎毫无保留地承袭了晚唐、五代的词风。其后的柳永,善于用“俚语”与铺叙手法描写病态的中下层市民的生活——尤其就是妓女的生活,词的内容有所扩大,但其基调仍未跳出“艳科”的窠臼。苏轼则一扫靡艳词风,开创豪放一派,正为胡寅《酒边词序》说的: ??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 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 外,于就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苏轼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把“词”提到了与“诗”并列的地位,凡就是“诗”能表达的内容,多写进“词”里去了,山川景物[如《水调歌头》]。记游咏物[如《浣溪沙》]。感旧怀古[如《沁园春》,《念奴娇》]。惜别怀人[如 《八声甘州》]。述行明志[如《江城子》]等等,都成了苏词的题材。刘熙载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艺概》卷四),此语恰到好处地道出了苏词

描写湖的诗句古诗

描写湖的诗句古诗 导读:本文是关于描写湖的诗句古诗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东风渐绿西湖柳,雁已还、人未南归。——周密《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3、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如。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罗隐《题磻溪垂钓图》 4、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湖赠章丞相》 6、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7、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8、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9、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赵孟頫《岳鄂王墓》 10、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1、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高坟武穆连忠肃,添得新祠一座无。——张煌言《忆西湖》 12、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苏轼《夜泛西湖》 13、菡萏香消画舸浮,使君宁复忆扬州。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欧阳修《西湖》 1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唐·刘禹锡《望洞庭》 15、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16、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17、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18、昨梦西湖,老扁舟身世。——吴文英《拜星月慢·林钟羽姜石帚以盆莲数十置中庭宴客其中》 19、舟如空里泛,人似镜中行。——释惠标《咏水》 20、一春不识西湖面。翠羞红倦。——许棐《后庭花·一春不识西湖面》 21、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22、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欧阳修《采桑子·天容水

2019-张乔《书边事》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word版本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张乔《书边事》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书边事 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释 ①张乔:唐代诗人。②调角:即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 ①: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为吐蕃所占。此后,因民众起义及吐蕃将领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本诗大约写于此时。 ②:梁州,当指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一东一西遥遥相对。 阅读练习一: ①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断字,将调角与清秋融而为一,渲染了声色并茂、深广清幽的意境。 B.颔联中作者的视线从青冢又移到凉州,此时夕阳西下,余辉一片,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 C.颈联穷边二字,写出了西北边塞因长期战乱而造成生产废弛、民生凋敝的凄凉景象。 D.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对比映衬等多种艺术手法,抒写诗人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感。

②请结合诗句,分析倚字的妙处。(4分) ③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尾联进行赏析。(4分) 参考答案 ① C ②用倚字,写出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③尾联两句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蕃情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诗的意境由此更深化一步,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 阅读练习二: (1)请赏析首联中倚字的表达效果。(4分) (2)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3.这首诗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图景?请结合诗句简要叙述。(4分) 4.这酋诗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愿?(4分) 5.首联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倚字用得妙,妙在什么地方?(5分) 6.末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答案: (1)倚字写出了守城战士倚楼而息、懒于警戒的安闲姿态(2分),传神地烘托了边关久无战事,一派安宁和平的气氛(2分)。 (2)前三联烘托渲染了边境生活和平安定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畅游边塞的喜悦心情(2分)。尾联以比喻作结,表现了当时民族之间的良好关系,表达了渴望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2分)。 3.这两句描写了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看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多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啊!(2分)所有这些呈献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2分) 4.尾联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2分)作者的心愿是: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蕃情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这表现了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2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