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美术_弘扬真善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美术_弘扬真善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美术_弘扬真善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美术_弘扬真善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弘扬真善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了解美术作品的艺术功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讨论,知道美术作品在弘扬真善美、揭露和鞭挞假恶丑方面的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欣赏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了解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教学难点】学生欣赏活动的逐步深入与发展,和学生一起找出每件作品中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部分,并能对其做出深刻

分析,感悟作品的美和价值。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情景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探讨,讲授新知

活动一:

展示作品《纺织女》、《夯歌》对比两幅图片,说说你看到的内容和感受?

教师总结:都是劳动的场景,都有女工的参与。

请同学们用美术语言,说说画而中的人物造型,结构和特点。同学们通过这两幅画面的构图和内容,能够联想到什么样的意境和审美取向?

作品分析:《夯歌》的画而造型饱满,人物呈放射状的动感布局给人以高达升腾的感觉,明亮的阳光映照这她们黝黑的脸庞和健壮的身躯。《纺织女》中,画家在现实与神话的意味深长的对照中,突出表现了劳动者健康、淳朴的优美形象。

继续追问:《夯歌》中画家为什么选择仰视的角度来表现?《纺织女》中纺织女劳动时的状态是怎样的?你能分析作者的意图吗?

教师总结:真善美是人类精神世界最求的永恒主题,是人类社会永远歌颂的主旋律。通过以上两幅作品我们可以看出:作品在艺术的表现手法上虽然各有不同,但都表现出了劳动人民的质朴,勤劳的美。

活动二:

展示《铁肩担道义》与《木头人》作对比,说说艺术家如何借助艺术形象表达真善美的主题?(从艺术表现和处理手法进行分析)《铁肩担道义》和《木头人》的图片。这两件作品的艺术表现和处理手法有什么特殊的意蕴?就这两件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美术语言与作品深层意蕴的内在联系在组内发表看法。教师:艺术的功能主要是通过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以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为此,美术作品就应当坚持倡导和弘扬真善美,揭露和鞭挞假恶丑。

活动三:教师引领品读作品《格尔尼卡》《清明上河图》

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与背景下孕育而生的,它拥有着这个时代的烙卬。《格尔尼卡》产生的背景是西班牙北部巴斯克族人的城

镇。1937年被纳粹“神鹰军团”的轰炸机炸成一片废墟,死亡了数千名无辜的老百姓。毕加索被法西斯暴行所激怒,毅然画了这幅巨作,以表示强烈的抗议。画而以站立仰首的牛和嘶吼的马为构图中心。画家把具象的手法与立体主义的手法相结合,并借助几何线的组合,使作品获得严密的内在结构紧密联系的形式,以激动人心的形象艺术语言,控诉了法西斯战争惨无人道的暴行。对历史背景的描述,使学生能更深一步地理解为什么画面这样构图的原因,以及通过这幅作品让我们对了解画家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如全画的中心---虹桥部分,表现出桥上喧哗、桥下沸腾的热烈场而。桥头货摊相连,左侧桥栏边的人物在观景赏流,桥右侧人物扶栏观船逆流过桥。桥中达官贵人的轿马相遇,双方的豪奴都在呼喝让道,可见骑者勒马,;轿夫阻步。表现出统治阶级的骄横。并使桥上出现拥挤阻塞现象。桥下水流湍急。一大船头己过桥而,船身尚在桥下,船橹末端尚露出在桥右侧一方。另一货船正要过桥,船身已横, 船头己被激流冲下。船夫们手忙脚乱,有的奋力撐船,有的挥手呼号,不进则退,船身己横,船夫们手手忙脚乱。这种人声鼎沸、激浪奔腾的热烈场而,在画家笔下表现得淋漓尽致。

呈现了北宋末期工商业发达的社会面貌。从商业、交通、澧运建筑等几个具典型意义的角度,集中概括地再现了十二世纪我国都市生活状况。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民俗。构成了一件内容丰富的完整的艺术品,成为研究北宋社会的综合性形象史料。

(二)将我所学,为我说用

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倒牛奶的女人》《艰苦岁月》两副作品,探讨作品深层底蕴,并完成表格。

(三)回顾总结,升华知识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去评价一幅作品的真善美主题?学生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总结。

教学总结在美术发展史上,许多闻名于世的艺术作品,大都有

着一些更为内在和深远的意术态度,深化教学蕴。只有感受和领悟美术作品的深层意蕴,主题。才能更好地了解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扩大美术欣赏领域和视野,关注生活中所见的各种美术表现形象和视觉传达形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年龄在13、14岁之间,他们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发散思维能力,已经形成了初步的鉴赏能力,也具备了一定预习查找资料的能力,他们对美术课兴趣浓厚,但初屮生两极分化已形成,个体差异明显,正处在形象思维往抽彖思维转化的阶段,但形象思维仍然占主体地位,因而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必须做好预习,教师也需做适当的预习指导,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发展中所存在的不足,比如:思维形式比较单纯,部分学生不善于交流等。

效果分析

新课程背景下美术欣赏是一门视觉造型艺术课程.随着美术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美术欣赏教学手段也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美术欣赏课是培养学生审美水平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审美水平为前提,从提高学生审美与欣赏能力、深入理解历史文化两方面阐述了美术欣赏课的作用,并从培养学生直观的感觉。

教材分析

《弘扬真善美》这节课艺术的功能主要是通过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以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美术具有审美实用教育认识和传播交流等社会功能。各种美术作品都是通过艺术形象表现一定的构思内容来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感受审美理想,并且通过艺术形象感染和影响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与审美能力。真善美是人类精神世界追求的永恒主题,为此,美术作品应当坚持倡

导和弘扬真善美, 揭露和鞭挞恶丑。

评测练习

教学反思

本课着重从分析作品启发学生,感受领悟美术作品的深层底蕴,一是观察作品,巧妙联想,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二是学会分析作品了解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因此, 我本节课的设计注意鼓励学生发现,锻炼灵活思维。本节课屮我认为自己的不足主要是课程时间安排使得很多学生没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应多加入学生自评互评多种评价方式,使后面时间更合理,在最后总结时再加一句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课程就更加完整,另外板书书写不够理想,以及语言组织上不够精炼,以上种种问题在今后的教学屮我要努力提高,还有小组学习中的讨论,学习效果不佳,还需加强学法指导和改进评价激励。小组成员引领其它同学学习是还是有些胆怯,没放开。

课标分析

通过欣赏与评述、分析与研究、讨论与评价等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深入了解优秀的艺术作品,体会作品内在的深层底蕴,从而更好的认识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学习活动注重体验与交流,以使学生感同身受,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理性认识。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屮创造出来的。通过欣赏活动,使学生进一步

学习以审美感受为基础并理性分析与综合的研究方法进行欣赏,并加深对美术作品深层底蕴和审美价值的认识了解与体验感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