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电微波测量实验报告包括详细数据处理

西电微波测量实验报告包括详细数据处理

西电微波测量实验报告包括详细数据处理
西电微波测量实验报告包括详细数据处理

微波测量

题目微波测量实验报告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学生姓名

导师姓名

实验一 :晶体定标 一、基本要求

掌握晶体定标方法,确定晶体的电压与电流关系即检波律n 二、实验原理

1 晶体定标原理

波导测量线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伸入测量线中的可移动探针检取内部场的电压(即正比于场强幅值)信号来了解待测负载的驻波场分布情况。实际上,探针电压 是通过晶体检波转化为电流由光点检流计指示的。

因此,测量晶体的电压与电流关系 ,即确定晶体检波律n 是十分重要的基本实验。 2 原理图

三、实验方法

1、开启固态振荡器电源,在测量后接匹配负载,进行探针调谐

2、去掉匹配负载接短路板,用交叉读数法测量波导波长

n CV I =g λ

3、将探针移动到波腹位置,调可变衰减器使检流计指示为100

4、在波节点至波腹点之间取10点,电表读数5,10,15,20......100。

从波节点开始将探针逐次移动到这些点。记下 所对应探针的读

数 ,将数据记录于表中。 5、以 为横轴以 为纵轴将它们的数据标在坐标纸上,连成光滑曲线。

6、将公式 ,两边取对数解出检波律

波 导 波 长 数 据 表

1021,,,i i i 10

2,1,D D D V 'i 'n

g Sin i ???

?

????='λπ2)

2(g

g g d

Sin

l i l n λπ'=

四、数值计算 经计算得n=1.701

实验二:驻波比的测量

一、直接法测量驻波比

方法:已知检波率时,把待测元件接入测量线,移动探针,测出 和 ,则驻波比按下式计算

实验步骤:

1、将S=2的双端口网络接入测量线,双端口网络输出口接匹配负载。

2、对测量线进行探针调谐,使电流表指示最大。调整可变衰减器使选频放大器指示在三分之二量程范围内。

3、移动测量线探针在选频放大器上读出最大电流和最小电流记入表中按公式计算出驻波比。

Imax=600,Imin=160

ρ=(Imax/Imin )^(1/n)=2.175 二、等指示法测量驻波比

方法:在驻波比最小点 附近测量数据,再据驻波分布规律求其驻波比。

范围:中等驻波比 > 5~6

当 时,有 I '

max I '

min n

I I 1

min max ???

?

??=''ρ>

ρ()

()g W g W K

N

λπλπρsin cos 2

2

-=

2,2=

=n k I '

min

实验步骤:

1、将S=4的双端口网络接入测量线,双端口网络输出口接匹配负载。

2、移动测量线探针在选频放大器上读出波节点处最小电流 记入表中。移动测量线探针,在波节点两侧找出检波电流为2倍 点Dk1和Dk2 ,从而测出等指示宽度W= |Dk2 - Dk1|

3、按公式计算驻波比测量值(按K=2,

N=2)

=60,Dk1=106.8,Dk2=110.5,Ik=120

=4.02113

三、功率衰减法测驻波比

方法:用可变衰减器改变入射波功率使检波器指示不变测量驻波比最大点和最小点。测量精度依可变衰器的精度与检波律无关。

四、任意驻波比的测量

1、将S=8的双口网络接入测量线,双口网络输出口接匹配负载。

2、移动测量线探针在选频放大器上读出波节点处最小电流 记入表中。记下可变衰器的衰器AMIN(刻度值),以及选频放大器上的指示I0;

3、移动测量线探针到波腹点处,增大可变衰器的衰器量,使选频放大器的指示仍然为I0。记下可变衰器的衰器量AMAX(刻度值)。

4、对照可变衰器曲线表查出AMIN(刻度值)和AMIN(刻度值)

5、按给出的公式计算出驻比波

()???

?????+=g W λπρsin 2

1

1I '

min I '

min ()10

20

min

max

A A

-

=

ρρ

Ig A A 20min max =-I '

min

五、数值计算

Amin=3.10,Imin=20,Amax=8.85,ρ=10^[(Amax-Amin)/20]=1.939

实验三:单口网络阻抗测量与匹配

一、基本要求

1、了解测量线探针调谐原理,学会微波测量系统调整

2、掌握测量线法单口网络输入阻抗的测量,据实验数据运用圆图和公式求出待测负载的输入阻抗

3、掌握单螺钉(单支节)调配实现负载阻抗匹配 二、实验原理

1、探针调谐 波导测量线的探针深入波导,提取电场能量,检波后用电流表指示。使探针沿波导开槽线纵向移动,可观察到波导内电波传输的状态:行波、驻波、行驻波。当信号源产生电波遇到探针后产生附加反射,等效一个电纳,提取功率后等效一个电导,这个并联导纳对测量有着很大的影响。 1)、电纳影响被测驻波的波节点位置 2)、电导影响被测驻波比的大小 3)、未调谐,检波指示可能为零

2、单口负载阻抗测量原理

由长线理论可知:求负载阻抗,必须在传输线上有一点 阻抗已知,与负载的距离已知。

证明

l l Z

j l

1

min 1

min tan tan 1βρβρ--=

根据长线输入阻抗公式

距负载第一个波节点处的阻抗 为已知阻抗代入输入阻抗 公式即 =》

1)选择行驻波波节点的归一化阻抗

为已知点阻抗,测出驻波比 2)波节点与传输线末端待测负载的接入 位置的距离,就是待测长度

3)波导波长的测量

两个节点之间的距离为 为了提高测量精度,要用交叉读数法进行测量。 单口负阻抗测量的过程,可用下图简单表示

求 1

)1(sin cos 2

22222+-=+=

+=θρθρθ

θρρ

ctg ctg x r x j r Z L L L L L L

Z z

j z j z Z Z

Z Z Z Z

l l

l in

ββtan tan )(00

++=ρ

Z

l

Z in

1min )(=ρ

β

βZ

l Z

Z l Z Z Z l

l

l j j 01

min 1min 00

tan tan =++l l Z

j l

1

min 1

min tan tan 1βρβρ--=

ρ1min =Z g λ21)(/2min T g D D -=λπθ

3、单螺钉调配原理 单螺钉调配器是传输线理论中单枝节调配器在波导中的具体形式。实验方法是:

1)在螺钉调配器输出端接匹配负载,调螺钉深度,测量驻波比。使其等于待测负载的驻波比。

2)取下匹配负载,接待测负载,移动螺钉位置,使其驻波比最小,接近匹配。 三、实验步骤

1)开启微波振荡器电源,进行探针调谐,使电流指示最大。

2)接短路板,在测量线中间部位找到两个波节点,用交叉读数法测量 和 。 3)接待测负载,在测量线上等效短路面 的靠近信号源一侧,读出第一个波节点 ,并读出最小电流值 ,移动测量线探针位置,找出最大电流值 4)单螺钉+匹配负载,调螺钉深度(螺钉位置不动),使驻波比与3)中的所测驻波比相等。保持此时螺钉深度不动。

5).取下匹配负载,单螺钉后面接待测负载,调螺钉位置(保持螺 钉深度不变),使之近匹配,要求 。

6).用图中公式计算待测负载的输入阻抗 。

波导波长测量数据表

单口负载阻抗测量数据表

g λT D min D min

i max i T D 15.1≤ρL Z

四、数值计算

带入数据得:Z L =0.343+j0.127 实验四:双端口网络参数测量 一、基本要求

1、掌握互易双端口网络阻抗参数 散射参数 测量的三点法原理

2、掌握用测量线 和 参数的测量方法,了解参数间等效关系 二、实 验原理

1、互易双端口网络参数的三点法测量原理

互易双端口网络参数可用2x2复矩阵表征,互易条件 约束一个复矩阵参数。因此互易双端口网络有三个独立复参数,三次独立测量 ,决定四个参数。做法是: 在双端口网络的输出端,分别接三个不同已知负载,形成三个单口网络,再分别测出三个不同的输入端阻抗或反射系数,利用复矩阵变换关系,确定互易双端口网络全部参数。 2 互易双端口网络参数测量

参数定义双口网络归一化电压和电流 ,

(约束条件),用 , 输出端接已知阻抗

[]Z []S []Z []S 1221S S =2112Z Z =111i u Z =2,1,21,i i u u 22i u Z L -=2

2212122

121111i Z i Z u i Z i Z u +=+=Z Z Z -

=2

21

111l Z

选择三个已知阻抗,短路 ,开路 无穷 和匹配负载 解方程组可决定四个阻抗参数。可见三点法并不是唯一的方法。 联立方程组 解方程组

结论:双端口网络Z 参数测量转化为在输出端口分别接三种已知负载测出三种状态下的阻抗,解方程求解。即双端口网络Z 参数测量转化为单口负载阻抗的测量。 3 互易双端口网络S 参数的测量

原理同上,在待测网络输出端依次接入短路、开路、匹配负载,并在输入端依次测量 、 、 。

解方程求出S 参数

1

T 2

T 0=l Z =L Z 1=L Z 1

22212

111122

2

12

11+-

==-

=Z Z

Z Z Z Z Z Z Z Z Lm LO LS Ls

Lm Ls Lo Lm Lo Ls

Lm Lm Lo Lo Z Z Z Z Z Z Z Z Z Z Z Z Z Z ---=

--==)

)((2

122211l

S S S Γ-

-

=Γ1222

12

111lm Γlo Γls Γ11

22212

1122212

111

1S S S S S S S lm lo ls =Γ--

=Γ+-

=Γls

lo ls lo lm ls

lo lm

ls lo lm S S S S S ΓΓ-Γ+ΓΓ+

=Γ-ΓΓ-Γ+Γ=

Γ=2)(222112

21

2211

S 参数测量方法与阻抗的测量方法相同。计算参数是反射系数 如网络互易对称,则 只要进行两次独立测量即可 三、实验方法

1 开启固态振荡器,进行探针调谐,使系统正常工作。

2 测量线接短路板,测 、 。

3 做开路负载,置探针于 处,现检波器指示为0,测量线端接可移动短路器,调节短路器,使电流指示最大,实现开路负载 。

4 接待测双口网络,依次接短路、开路、匹配负载 ,在 靠信号源测量 和驻波比 。

5 按公式计算网络阻抗参数 和散射参数 四、数值计算 Dt=88.07

实验五:反射波法相移测量

一、方法: 侍测相移网络的相移测量是采用与标准零点DT(等效参考面)的比对 使用条件: S11=S22=0 S21=S12 =1 S21= |S21|ej Ф21

实验步骤:

Γ22112112,S S S S ==T D g λT D T D min D ρ[]Z []S

)(180360 )(360020212021向负载向电源,

--=-=g

D D g D D T

T λ?λ?

1、将短路器接入测量线。用交差读数法确定λg 及波节点DT 即等效参考面将数据记入表中 。

2、取下短路板,把待测相移网络接入测量,待测相移网络后接短路板。

3、将待测相移刻度置于0位,移动测量线探针到波节点处并在测量线读出波节点位置D2,按公式计算出0位相移。移相器调整4mm ,测量D2i 和计算出相移。 二、数值计算

DT=88.07,D2i=126.8,D2=107.0

φ21=360?(D2-Dt )/λg=151.1?, φ21=360?(D2i-Dt )/λg-180?=131.2?,

实验六:信号源驻波比测量

一、方法:用测量线探针和可移动短路器组成一个“滑动终端器”,测出最大点的最大电流值 和最大点的最小值

实验步骤:

1、将可移动短路器接入测量线。

2、对测量线进行探针调谐,使电流表指示最大。调整可变衰减器使选频放 大器指示在三分之二量程范围内。

3、同步可移动短路器和测量线探针,即短路器移动2mm 测量线探针也 移动2mm 。可移动短路器和测量线探针移动行程半个波长以上。

4、在选频放大器上读出最大点的最大电流和最大点的最小电流记入表中。

5、按公式计算出驻波比。 二、数值计算

I 'max I '

min

n

I I 1

min max ???

?

??=''ρ

Imax=595,Imin=515,n=1.701,由公式

=1.088

实验七:微波功率

功率测量原理

1,原理

功率计采用球形热敏电阻作测热元件。因为热敏电阻的电阻值与温度有关。而功率(不论是直流功率或微波功率)都能引起温升,所以热敏电阻的阻值也就与通过元件的功率有关,球型热敏电阻为负温度系数的热敏元件,所以温升(或功率P )愈高,则阻值愈小。在未加任何功率时,我们把热敏电阻串到电桥一臂。这时热敏电阻阻值Rt >R (R 为电桥电

阻220Ω)因此这时电桥不平衡。

把电桥安置于一直流通路内,通过调节R1,改变通过热敏电阻的直流功率使Rr ->R ,这时

R

I 41R I 21P 212

101=??

?

??=

热敏电阻由原先的不平衡到平衡,这是输入适当的直接功率Po1来完成。 输入微波功率Pm ,由于Po1+Pm 超过了平衡条件下所需要的功率,热敏电阻Rr

由图13—2看出此时如果我们接入直流分支路IK 。考虑到R1>>R 可以认为I1基本不变,适当调节RK 使热敏电阻的直流功率降低成P02同时使

这时电桥再次重新平衡,R=RT,显然Pm=P01-P02 而,P02=1/4I’2R, I’为接入分

I 1基本不变,则 I’=I1-Ik

1. 效率ηe 由于电桥功率座的损耗和替代效应,我们测定的微波功率PM ,小于功率探头吸收的净功率PL ,这时就有所谓效率问题。常用有效功率ηe ,或校准系数PM 表示。

01

m 02P P P =+i

b P P K b =

射功率功率探头端接面上的入功率测热电阻上的直流取代=L

B e P P =

功率探头吸收的净功率功率测热电阻上的直流替代=η

实验步骤:

1.将功率计接入测试系统(功率计开机状态),用直接法测量出功率探头的驻波比ρL ,ΓL 。

2. 把测量线检波器电缆从选频放大器取下(或关掉选频放大器),调整系统上的两只可变衰减器将信号源功率输出到最大,读出功率计上的PL。

3.求出信号源功率Pm。测量结果:

方波功率=31.9mw,

连续波功率=67.8mw

杭电计组实验报告10

计组实验十 老师:包健 一、源代码测试模块代码: module Top( inputinclk, inputmem_clk, inputrst, outputreg[7:0] LED, input [3:0] SW ); wireclk; MyButtonmb( .clk_100MHz(mem_clk), .BTN(inclk), .BTN_Out(clk) ); wire [31:0] ALU_F; wire [31:0] M_R_Data; wire ZF; wire OF; wire [31:0]PC; My_I_CPUmy_i_cpu( .clk(clk), .mem_clk(mem_clk), .rst(rst), .ALU_F(ALU_F), .M_R_Data(M_R_Data), .ZFF(ZF), .OF(OF), .PC_out(PC) ); always@(*) begin case(SW) 4'd0:LED=ALU_F[7:0]; 4'd1:LED=ALU_F[15:8]; 4'd2:LED=ALU_F[23:16]; 4'd3:LED=ALU_F[31:24]; 4'd4:LED=M_R_Data[7:0];

4'd5:LED=M_R_Data[15:8]; 4'd6:LED=M_R_Data[23:16]; 4'd7:LED=M_R_Data[31:24]; 4'd8:LED={ZF,6'd0,OF}; 4'd12:LED=PC[7:0]; 4'd13:LED=PC[15:8]; 4'd14:LED=PC[23:16]; 4'd15:LED=PC[31:24]; default:LED=8'b0000_0000; endcase end endmodule 顶层模块代码: moduleMy_I_CPU( inputclk, inputmem_clk, inputrst, output [31:0] ALU_F, output [31:0] M_R_Data, output ZFF, output OF, output [31:0]PC_out ); //wire clk_n = ~clk; wire[31:0] codes; wire [31:0]PC_new; reg [31:0]PC; Inst_Fetch1 inst_fetch( .PC(PC), .rst(rst), .clk(clk), .Inst_codes(codes), .PC_new(PC_new) ); wire[5:0] OP; wire[5:0] func;

微波技术基础(目录大纲)

课程详情: 微波技术基础(64讲)-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梁昌洪等 国家级精品课程 “微波技术基础”简介 “微波技术基础”课程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早已闻名的精品课程。60年代初在我校毕德显教授的有力指导和系统策划下,出现了蒋同泽的《长线》和吕海寰的《超高频技术》,这是全国最早的同类教材,对多所高校均有大的影响,只是当时军校的原因,没有正式出版。文革结束后,廖承恩编写的《微波技术基础》一直是国内多所高校引用和执教的教材。1988年梁昌洪的《计算微波》获全国优秀教材奖,同时实践的需要也希望把微波集成电路的进展,网络的统一思想,计算机的应用以及CAI的先进手段融入教学。90年代后期根据上述思想,推出了《简明微波》作为教学改革和课程发展的一次有益尝试。 目前的“微波技术基础”是电子信息专业微波方向学生的骨干课程,其讲授的内容涵盖了微波技术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信息量大。为该课程配套的电子工程学院实验中心微波实验室和国家电工电子基地条件优良,实验设备从传统微波实验的测量线到现代的网络分析仪一应俱全,并建设了微波技术虚拟实验室,学生可以在虚拟实验室中进行有效的工程实际经验的训练。 总的来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微波技术基础”在长期教学实践和学科发展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色。总结起来主要有: (1)现代性 在内容、方法讲述和实施等环节都要体现跟上时代的潮流。在内容选择上紧密结合通信等学科的发展,引入微波集成电路,光纤、开腔等实践需求的领域和内容;在方法上复频率法,统一传输线理论,特性阻抗的微扰理论等等,都是梁昌洪教授和同事们在教学科研结合上的创新体会;讲述和实施的CAI和虚拟实验使教材的现代性有所增色。 (2)简明性 本课程在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上狠下功夫,使内容尽量集中于发展主线,脉络清晰,在教学上强调。 统一性传输线和波导的统一;圆波导和矩形波导的统一;网络理论对于微波技术基础的主线统一。 主题性在本课程执教过程中,大胆实施分讲制,每一讲都有一个主题,有一个“戏核”,每5-6讲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个脉络一个系统,整个课程有一条主线,即把网络方法和场论方法的有机结合。这样在教学中便于小结归纳,便于提纲挈领。 少而精在教材核课程设置中强调少而精,“少则深,多则惑”。把主要内容和方法反映上来,其余的让学生去发掘,创造。 (3)实践性 这是一门实际应用的工科课程。因此,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实验与虚拟实验相结合,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身创新性。 客观地讲,本课程是当前国内外较好的课程之一,在具体的教学中获得了国内外同行和学生的好评。 微波技术基础(Fundamentals of Microwave Technology

微波电路S参数测量实验报告

微波电路S参数测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掌握微波电路S参数的基本概念、测试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内容 用矢量网络分析仪测试微波滤波器的二端口S参数。 三、基本原理 网络分析仪中最常用的应用是矢量网络分析仪,它是用来测量、分析各种微波器件和组件S参数的高精度仪器,在整个行业中使用率极高,作为重要仪器很多从事产品研发和测试的电子工程师都有可能需要使用。矢量网络分析仪的原理如图1所示。 图1 矢量网络分析仪的原理图 上图中各部分的功能如下: A、信号源:提供被测件激励输入信号,被测器件通过传输和反射对激励波作出响应,被测器件的频率响应可以通过信号源扫频来获取,由于测试结构需要考虑多种不同的信号源参数对系统造成的影响,故一般我们采用合成扫频信号源。 B、信号分离装置:含功分器和定向耦合器,分别提取被测件输入和反射信号,从而测量出它们各自的相位和幅度大小,测试装置可以单独也可以集成到分析仪的内部。 C、接收机:对被测件的反射、传输和输入信号进行测试;采用调谐接收机可以提供最好的灵敏度和动态范围,还能抑制谐波和寄生信号。 D、处理显示单元:对测试结果进行处理和显示,它作为多通道一起,需要有基准通道和测试通道,通过二者的比较才能知道测试的精准度,它的显示功能很强大并且灵活,如多种标记功能、极限线功能等,给系统和元器件的性能和参数测试带来很大的便利性。

矢量网络分析仪本身自带了一个信号发生器,可以对一个频段进行频率扫描. 如果是单端口测量的话,将激励信号加在端口上,通过测量反射回来信号的幅度和相位,就可以判断出阻抗或者反射情况。而对于双端口测量,则还可以测量传输参数。 图2 利用网络分析仪测微波电路的S参数 微波滤波器可看作是一个二端口网络,具有选频的功能,可以分离阻隔频率,使得信号在规定的频带内通过或被抑制。 滤波器按其插入衰减的频率特征来分有四种类型:(1)低通滤波器:使直流与某一上限角频率ωC(截至频率)之间的信号通过,而抑制频率高于截至频率ωC的所有信号;(2)高通滤波器:使下限频率ωC以上的所有信号通过,抑制频率在ωC以下的所有信号;(3)带通滤波器:使ω1至ω2频率范围内的信号通过,而抑制这个频率范围外的所有信号。(4)带阻滤波器:抑制ω1至ω2频率范围内的信号,而此频率范围外的信号可以通过。 测试前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如果待测件是有源器件,连接待测件前一定先将网络分析仪的两个端口的输出功率降到-25dBm以下。否则不但不会得到正确的测试结果,而且还有可能将网络分析仪损坏。这一点是测量有源器件时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 四、微波滤波器技术指标 工作频率:9.36GHz; 电压驻波比:<1.3; 插入损耗:< 1dB。 五、实验步骤 1、矢量网络分析仪开机; 2、矢量网络分析仪校准; 3、连接矢量网络分析仪与被测器件; 4、按下“PRESET”键,准备进行设置,并设置监视的频率范围:按下“FREQ”键,按下“CENTER”软键,使用数字键输入扫频段的中心频率,例如9360,然后按下“MHz”软键。同时按下“SPAN”软键,输入测量带宽,使用数字键输入“500”,然后按下“MHz”软键。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微波技术实验报告

《微波技术》实验 班级 学号 姓名

实验一ANSOFT HFSS软件的使用与魔T的仿真 一、实验内容 1.下载并且安装ANSOFT HFSS软件10.0版本 2.学习使用该软件 3.仿真魔T 4.写出仿真使用后的报告 二、验收方式 1.提交使用报告(封皮班级学号装订成册) 2.用电脑对进行实际的演示和操作 三、实验步骤 注:首先根据实验Word文档设置仿真环境变量以保证魔T仿真能正确进行。 1、建立工程文件 在Tool>Options>HFSS Options中讲Duplicate Boundaries with geometry复选框选中这样使得在复制模型时,所设置的边界一起复制。 2、设置求解类型 3、设置模型单位 将创建模型中的单位设置为毫米。 4、设置模型的默认材料 在工具栏中设置模型的默认材料为真空(Vacuum)。 5、创建魔T (1) 创建arm_1 利用Draw>Box创建。 (2) 设置激励端口 注意:在哪一个端口设置激励,就先画哪一个端口,并将端口命名为P1。 (3) 创建其他臂 利用旋转复制的方式创建arm_2,arm_3,arm_4。 (4) 组合模型 利用布尔运算将所有的arm组合成为一个模型,即魔T创建完成。

6、设置求解频率即扫频范围 (1) 设置求解频率。解设置窗口中做以下设置:Solution Frequency :4GHz;Maximum Number of Passes:5;Maximum Delta S per Pass :0.02。 (2) 设置扫频。在扫频窗口中做以下设置:Sweep Type:Fast;Frequency Setup Type:Linear Count;Start :3.4GHz;Stop:4GHz;Count:1001;将Save Field复选框选中。 实验仿真图如下: 图1 电场E分布 说明:图1以正z轴方向为激励端口1,负y轴端口2,正x轴端口3,正y轴端口4。 可知:(1)端口1作为激励端口,端口2和端口4有等幅反向波输出。 (2)端口3为隔离口。

计组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1:VERILOG 设计基础 专业班级:14级计算机二班 学号:14048001 姓名:杨娜 学号:14048003 姓名:周蓉 实验地点:理工楼901 实验时间:2016年5月14日

实验十VGA显示控制器的设计 一、实验目的 1、学习VERILOG的基本语法和编程规则 2、掌握通用寄存器等常用基本数字模块的VERILOG描述和基本设计方法 3、理解带使能控制和异步清零的8位寄存器的设计原理 4、掌握使用VERILOG设计和验证带使能控制和异步清零的8位寄存器的方法 5、掌握移位寄存器的设计方法 二、实验任务 1、设计一个带使能控制和异步清零的8位寄存器REG8X,实现8位输入的锁存,在时钟的上升沿处得到一个8位的输出和一个8位的反向输出,将结果显示在发光二极管。 模块的端口描述如下: 模块的参考物理结构如下: R7 R6 R i R 0 7 6 i 0 带使能控制和异步清零的8位寄存器 模块的使用注意事项

1.数据源D(7..0)一直加在寄存器的数据输入端; 2.周期性的时钟信号Clock一直加在寄存器的时钟输入端 3.使能信号Enable控制寄存器是否接受数据。当Enable = '0'时,寄存器不 接受数据,保持原来的状态不变;当Enable = '1'时,在时钟信号Clock正 跳变时,寄存器接受并保存当时D(7..0)的数据; 4.本寄存器其它方面的功能与上述的寄存器相同。 完成的参考电路图如下:dout=q 2、设计一个有左、右移位功能的8位寄存器REGSHIFT8,并仿真验证。

三、实验内容 1、通过输入数据先进行计算,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REG8X。 (1)、将清零信号Resetn(sw17)设为0,将输入信号D(sw7~sw0)设为10101010,观察输出信号Q(ledr7~ledr0)和Qb(ledg7~ledg0),观察并记录输出。 (2)、将清零信号Resetn(sw17)设为1,在时钟信号处输入一个上升沿(按下key0),观察并记录输出。 (3)、将输入信号D(sw7~sw0)设为01010101,观察并记录输出。 (4)、在时钟信号处输入一个上升沿(按下key0),观察并记录输出。 (5)、自行完善设计表格,观察并记录测试输出。 实验数据表 2、通过输入数据先进行计算,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REGSHIFT8。 (1)、测试清零信号Resetn (2)、测试移位功能 (3)、测试寄存功能 (4)、自行设计表格观察并记录测试输出。 实验数据表

微波偏振实验报告

篇一:电磁场与微波实验六报告——偏振实验 偏振实验 1. 实验原理 平面电磁波是横波,它的电场强度矢量e和波长的传播方向垂直。如果e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内沿着一条固定的直线变化,这样的横电磁波称为线极化波,在光学中也称偏振波。电磁场沿某一方向的能量有sin2 φ的关系,这就是光学中的马吕斯定律:i=i0cos2 φ,式中i0为初始偏振光的强度,i为偏振光的强度,φ是i与i0之间的夹角。 2. 实验步骤 系统构建图 由于喇叭天线传输的是由矩形波导发出的te10波,电场的方向为与喇叭口天线相垂直的系列直线,中间最强。dh926b型微波分光仪的两喇叭天线口面互相平行,并与 地面垂直,其轴与偏振实验线在一条直线上。由于接收喇叭口天线是和一段旋转短波导 连在一起的,在旋转波导的轴承环的90度范围内,每隔5度有一刻度,所以接收喇叭天线的转角可从此处读到。 在主菜单页面点击“偏振实验”,单击“ok”进入“输入采集参数”界面。 本实验默认选取通道3作为光栅通道插座和数据采集仪的数据接口。采集点数可根据提示选取。 顺时针或逆时针(但只能沿一个方向)匀速转动微波分光仪的接收喇叭,就可以得到转角与接收指示的一组数据。 终止采集过程后,按下“计算结果”按钮,系统软件将本实验根据实际采集过程处理得到的理论和实际参数。 注意事项: ①为避免小平台的影响,最好将其取下。 ②实验用到了接收喇叭天线上的光栅通道(光传感头),应将该通道与数据采集仪通道3用电缆线连接。 ③转动接收喇叭天线时应注意不能使活动臂转动。 ④由于轴承环处的螺丝是松的,读取电压值时应注意,接收喇叭天线可能会不自觉偏离原来角度。最好每隔一定读数读取电压值时,将螺丝重新拧紧。 ⑤接收喇叭天线后的圆盘有缺口,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别将该缺口转动经过光栅通道,否则在该处软件将读取不到数据。 3. 实验结果

2.基尔霍夫定律和叠加原理的验证(实验报告答案)含数据处理

实验二 基尔霍夫定律和叠加原理的验证 一、实验目的 1. 验证基尔霍夫定律的正确性,加深对基尔霍夫定律的理解。 2. 验证线性电路中叠加原理的正确性及其适用范围,加深对线性电路的叠加 性和齐次性的认识和理解。 3. 进一步掌握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1.基尔霍夫定律 基尔霍夫定律是电路的基本定律。它包括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和基尔霍 夫电压定律(KVL)。 (1)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 在电路中,对任一结点,各支路电流的代数和恒等于零,即 ΣI =0。 (2)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 在电路中,对任一回路,所有支路电压的代数和恒等于零,即 ΣU =0。 基尔霍夫定律表达式中的电流和电压都是代数量,运用时,必须预先任意假 定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当电流和电压的实际方向与参考方向相同时,取值为 正;相反时,取值为负。 基尔霍夫定律与各支路元件的性质无关,无论是线性的或非线性的电路,还 是含源的或无源的电路,它都是普遍适用的。 2.叠加原理 在线性电路中,有多个电源同时作用时,任一支路的电流或电压都是电路中 每个独立电源单独作用时在该支路中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某独立源单 独作用时,其它独立源均需置零。(电压源用短路代替,电流源用开路代替。) 线性电路的齐次性(又称比例性),是指当激励信号(某独立源的值)增加 或减小 K 倍时,电路的响应(即在电路其它各电阻元件上所产生的电流和电压 值)也将增加或减小 K 倍。 三、实验设备与器件 1. 直流稳压电源 1 2. 直流数字电压表 1 3. 直流数字毫安表 1 4. 万用表 1 5. 实验电路板 1 四、实验内容 1.基尔霍夫定律实验 按图 2-1 接线。 台块 块 块块

哈工大 微波技术实验报告

H a r b i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微波技术 实验报告 院系: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班级: 姓名: 学号: 同组成员: 指导老师: 实验时间:2014年12月18日 哈尔滨工业大学

目录 实验一短路线、开路线、匹配负载S参量的测量------------------------------3 实验二定向耦合器特性的测量------------------------------------------------------6 实验三功率衰减器特性的测量-----------------------------------------------------11 实验四功率分配器特性的测量-----------------------------------------------------14 附录一RF2000操作指南-------------------------------------------------------------19 附录二射频电路基本常用单位------------------------------------------------------23 实验总结------------------------------------------------------------------------------------24

实验一 短路线、开路线、匹配负载S 参量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短路线、开路线的S 参量S11的测量,了解传输线开路、短路的特性。 2、通过对匹配负载的S 参量S11及S21的测量,了解微带线的特性。 二、实验原理 S 参量 网络参量有多种,如阻抗参量[Z],导纳参量[Y],散射参量[S]等。微波频段 通常采用[S]参量,因为它不仅容易测量,而且通过计算可以转换成其他参量, 例如[Y]、[Z] 图1-1 一个二端口微波元件用二端口网络来表示,如图1-1所示。图中,a1,a2分 别为网络端口“1”和端口“2”的向内的入射波;b1,b2分别为端口“1”和端口 “2”向外的反射波。对于线性网络,可用线性代数方程表示: b1=S11a1+S12a2 b2=S21a1+S22a2 (1-1) 写成矩阵形式: ?? ??????????????=????? ???a a S S S S b b 212212211121 (1-2) 式中S11,S12,S21,S22组成[S]参量,它们的物理意义分别为 S11=11 a b 02=a “2”端口外接匹配负载时, “1”端口的反射系数 S21=12 a b 02=a “2”端口外接匹配负载时, “1”端口至“2”端口的传输系数 S12=21 a b 01=a “1”端口外接匹配负载时, “2”端口至“1”端口的传输系数

计组-加法器实验报告

半加器、全加器、串行进位加法器以及超前进位加法器 一、实验原理 1.一位半加器 A和B异或产生和Sum,与产生进位C 2.一位全加器 将一位半加器集成封装为halfadder元件,使用两个半加器构成一位的全加器 3.4位串行进位加法器 将一位全加器集成封装为Fulladder元件,使用四个构成串行进位加法器

4.超前进位加法器(4位) ⑴AddBlock 产生并行进位链中的ti(即Cthis)和di(即Cpass),以及本位结果Sum ⑵进位链(Cmaker) 四位一组并行进位链,假设与或非门的级延迟时间为1.5ty,与非门的延迟时间为1ty,在di和ti产生之后,只需2.5ty就可产生所有全部进位

⑶超前进位加法器 将以上二者结合起来即可完成,A和B各位作为各个AddBlock的输入,低一位的进位Ci-1作为本位AddBlock的C-1的输入。各个AddBlock输出的C_this和C_pass作为对应的Cmaker的thisi和passi的输入。

二、实验器材 QuartusII仿真软件,实验箱 三、实验结果 1.串行进位加法器结果 2.超前进位加法器结果

四、实验结果分析 1.实验仿真结果显示串行加法器比超前进位加法器快,部分原因应该是电路结构优化 不到位。另外由于计算的位数比较少,超前进位加法链结构较复杂,所以优势没体现出来,反倒运作的更慢一点。当位数增加的时候,超前进位加法器会比串行的更快。 2.波形稳定之前出现上下波动,应该与“竞争冒险”出现的情况类似,门的延迟和路径 的不同导致了信号变化时到达的时间有先有后,因此在最终结果形成前出现了脉冲尖峰和低谷;另外也可能部分原因由于电路结构优化的不到位所致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实验报告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实验指导书 姓名 学号 机械工程学院 2016年05月

实验一误差的基本性质与处理 一、实验内容 1.对某一轴径等精度测量8次,得到下表数据,求测量结果。 Matlab程序: l=[24.674,24.675,24.673,24.676,24.671,24.678,24.672,24.674];%已知测量值 x1=mean(l);%用mean函数求算数平均值 disp(['1.算术平均值为:',num2str(x1)]); v=l-x1;%求解残余误差 disp(['2.残余误差为:',num2str(v)]); a=sum(v);%求残差和 ah=abs(a);%用abs函数求解残差和绝对值 bh=ah-(8/2)*0.001;%校核算术平均值及其残余误差,残差和绝对值小于n/2*A,bh<0,故以上计算正确 if bh<0 disp('3.经校核算术平均值及计算正确'); else disp('算术平均值及误差计算有误'); end xt=sum(v(1:4))-sum(v(5:8));%判断系统误差(算得差值较小,故不存在系统误差) if xt<0.1 disp(['4.用残余误差法校核,差值为:',num2str(x1),'较小,故不存在系统误差']); else disp('存在系统误差'); end bz=sqrt((sum(v.^2)/7));%单次测量的标准差 disp(['5.单次测量的标准差',num2str(bz)]);

p=sort(l);%用格罗布斯准则判断粗大误差,先将测量值按大小顺序重新排列 g0=2.03;%查表g(8,0.05)的值 g1=(x1-p(1))/bz; g8=(p(8)-x1)/bz;%将g1与g8与g0值比较,g1和g8都小于g0,故判断暂不存在粗大误差if g1

微波技术实验报告

微波技术实验指导书目录 实验一微波测量仪器认识及功率测量 实验二测量线的调整与晶体检波器校准 实验三微波驻波、阻抗特性测量 实验一微波测量仪器认识及功率测量 实验目的 (1)熟悉基本微波测量仪器; (2)了解各种常用微波元器件; (3)学会功率的测量。 实验内容 一、基本微波测量仪器 微波测量技术是通信系统测试的重要分支,也是射频工程中必备的测试技术。它主要包括微波信号特性测量和微波网络参数测量。 微波信号特性参量主要包括:微波信号的频率与波长、电平与功率、波形与频谱等。微波网络参数包括反射参量(如反射系数、驻波比)和传输参量(如[S]参数)。 测量的方法有:点频测量、扫频测量和时域测量三大类。所谓点频测量是信号只能工作在单一频点逐一进行测量;扫频测量是在较宽的频带内测得被测量的频响特性,如加上自动网络分析仪,则可实现微波参数的自动测量与分析;时域测量是利用超高速脉冲发生器、采样示波器、时域自动网络分析仪等在时域进行测量,从而得到瞬态电磁特性。 图1-1 是典型的微波测量系统。它由微波信号源、隔离器或衰减器、定向耦合器、波长/频率计、测量线、终端负载、选频放大器及小功率计等组成。 图 1-1 微波测量系统 二、常用微波元器件简介 微波元器件的种类很多,下面主要介绍实验室里常见的几种元器件: (1)检波器(2)E-T接头(3)H-T接头(4)双T接头 (5)波导弯曲(6)波导开关(7)可变短路器(8)匹配负载 (9)吸收式衰减器(10)定向耦合器(11)隔离器 三、功率测量 在终端处接上微波小功率计探头,调整衰减器,观察微波功率计指示并作相应记录。 微波元器件的认识 螺钉调配器 E-T分支与匹配双T 波导扭转 匹配负载 波导扭转 实验总结:在实验中我们认识了各种的微波元器件,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课本上的知识,更是为了以后的实验做了准备。 实验二测量线的调整与晶体检波器校准 实验目的 (1)学会微波测量线的调整; (2)学会校准晶体检波器特性的方法; (3)学会测量微波波导波长和信号源频率。 实验原理

计组课设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与系统结构》课程设计 实 验 报 告 课题:两个16位二进制数加法计算 班级: 成员: 完成日期:2013年10月11日

一:课程设计步骤 1.确定设计目标 综合考虑实验条件及自身能力水平,以及设计功能的可靠性和实用性,我们小组决定将设计目标定为“两个16位二进制数相加”。分两次分别输入两个加数的低八位和高八位,输出两个16位二进制数相加的结果。 2.确定指令系统 (1)数据格式 模型机规定数据采用定点整数补码表示,字长为8位,其格式如下: 7 6 5 4 3 2 1 0 符号尾数 (2)指令格式 模型机设计四大类指令共16条,其中包括算术逻辑指令、I/O指令、访问及转移指令和停机指令。 ①算术逻辑指令 设计九条算术逻辑指令并用单字节表示,寻址方式采用寄存器直接寻址,其格式如下: 7 6 5 4 3 2 1 0 OP-CODE RS RD 其中,OP-CODE为操作码,RS为源寄存器,RD为目的寄存器,并规定: RS或RD 选定的寄存器 00 01 10 R0 R1 R2 ②I/O指令 输入(1N)和输入(OUT)指令采用单字节指令,其格式如下: 7 6 5 4 3 2 1 0 OP-CODE addr RD 其中,addr=01时,选中“INPUT DEVICE”中的开关组作为输入设备,addr=10时,选中“INPUT DEVICE”中的数码块作为输入设备。 ③访问指令及转移指令 模型机设计两条访问指令,即存数(STA)、取数(LDA),两条颛臾指令,即无条件转移(JMP)、结果为零或有进位转移(BZC),指令格式如下: 7 6 5 4 3 2 1 0 00 M OP-CODE RD D 其中,OP-CODE为操作码,rd为目的寄存器地址(LDA、STA指令使用)。D为位移量(正负均可),M为寻址模式,其定义如下: 寻址模式有效地址E 说明 00 E=D 直接寻址

微波实验报告

之前网上下的学长学姐的报告有很多不靠谱,但是调谐都要调到中心频率上,否则都不对, 还有老师验收的时候如果自己心情很不好,只要她发现一点错误就会坚定的认为不是自己 做的,所以一定要确保没有错误,原理一定要弄清楚.愿后来人好运~~~ 实验2 微带分支线匹配器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支节匹配的匹配原理 2.了解微带线的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 3.掌握Smith图解法设计微带线匹配网络 二.实验原理: 1.支节匹配器 随着工作频率的提高及相应波长的减小,分立元件的寄生参数效应就变得更加明显,当波长变得明显小于典型的电路元件长度时,分布参数元件替代分立元件而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在频率高达GHz以上时,在负载和传输线之间并联或串联分支短截线,代替分立的电抗元件,实现阻抗匹配网络。常用的匹配电路有:支节匹配器,四分之一波长阻抗变换器,指数线匹配器等。 支节匹配器分单支节、双支节和三支节匹配。这类匹配器是在主传输线并联适当的电纳(或串联适当的电抗),用附加的反射来抵消主传输线上原来的反射波,以达到匹配的目的。此电纳或电抗元件常用一终端短路或开路段构成。 本次实验主要是研究了微带分支线匹配器中的单支节匹配器和双支节匹配器,我都采用了短路模型,这类匹配器主要是在主传输线上并联上适当的电纳,用附加的反射来抵消主传输线上原来的反射波。 单支节调谐时,其中有两个可调参量:距离d和由并联开路或短路短截线提供的电纳。匹配的基本思想是选择d ,使其在距离负载d处向主线看去的导纳Y是Y0+JB形式。然后,此短截线的电纳选择为-JB,然后利用Smith圆图和Txline,根据该电纳值确定分支短截线的长度,这样就达到匹配条件。 双支节匹配器,比单支节匹配器增加了一支节,改进了单支节匹配器需要调节支节位置的不足,只需调节两个分支线长度,就能够达到匹配,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双支节匹配器不是对任意负载阻抗都能匹配,所以不能在匹配禁区内。 2.微带线 从微波制造的观点看,这种调谐电路是方便的,因为不需要集总元件,而且并联调谐短截线特别容易制成微带线或带状线形式。微带线由于其结构小巧,可用印刷的方法做成平面电路,易于与其它无源和有源微波器件集成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实际微波电路中。 W为微带线导体带条的宽度;εr为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T为导体带条厚度;H 为介质层厚度,通常H远大于T。L为微带线的长度。微带线的严格场解是由混合TM-TE 波组成,然而,在绝大多数实际应用中,介质基片非常薄(H<<λ),其场是准TEM波,因此可以用传输线理论分析微带线。 微带线的特性阻抗与其等效介电常数εr、基片厚度H和导体宽度W有关,计算公式较为复杂,故利用txline来计算。 3.微带线的模型

计组实验报告.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CPU设计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开放式实验CPU设计课题名称: 计算机组成原理 班级: 指导教师:徐爱萍 组长: 组员: 二零一五年三月

目录 目录 (1) 1 实验环境 (2) 1.1 Quartus Ⅱ介绍 (2) 1.2 硬件描述语言(VHDL) (3) 1.3实验的主要成果 (3) 2 实验要求 (5) 2. 1 指令格式要求 (5) 2. 2 指令流程及微信号序列分析 (6) 2.2.1 ADD指令分析 (6) 2.2.2 ADC指令分析 (7) 2.2.3 SUB指令分析 (7) 2.2.4 SBC指令分析 (7) 2.2.5 INC指令分析 (7) 2.2.6 DEC指令分析 (8) 2.2.7 SHL指令分析 (8) 2.2.8 SHR指令分析 (8) 2.2.9 MOVR指令分析 (8) 2.2.10 MOVD指令分析 (9) 2.2.11 LDRR指令分析 (9) 2.2.12 STRR指令分析 (10) 2.2.13 JMP指令分析 (10) 2.2.14 JRC指令分析 (11) 2.2.15 JRZ指令分析 (11) 2.2.16 JRS指令分析 (11) 2.2.17 CLC指令分析 (11) 2.2.18 STC指令分析 (11) 3.部件仿真实验 (11) 3.1 八个通用寄存器设计与仿真 (11) 3.1.1 设计代码 (11) 3.1.2 RTL连接图 (17) 3.1.3 仿真过程 (17) 3.2算术逻辑单元设计与仿真 (18) 3.2.1 设计代码 (18) 3.2.2 RTL连接图 (21) 3.2.3 仿真过程 (22) 4. CPU设计 (23) 4.1取指设计 (23) 4.2指令译码的设计 (25) 4.3执行部分设计 (28) 4.4存储器部分设计 (31) 4.5通用寄存器组设计 (32)

北理工微波实验报告总结

实验一一般微波测试系统的调试 一、实验目的 1.了解一般微波测试系统的组成及其主要元、器件的作用,初步掌握它们的调整方法。 2.掌握频率、波导波长和驻波比的测量方法。 3.掌握晶体校正曲线的绘制方法。 二、实验装置与实验原理 常用的一般微波测试系统如1-1所示(示意图)。 微波 信号源 隔离 器 可变衰减器 频率计精密 衰减 器 测量线终端 负载 测量放大器图1-1 本实验是由矩形波导(3厘米波段, 10 TE模)组成的微波测试系统。其中,微波信号源(固态源或反射式速调管振荡器)产生一个受到(方波)调制的微波高频振荡,其可调频率范围约为7.5~12.4GHz。隔离器的构成是:在一小段波导内放有一个表面涂有吸收材料的铁氧体薄片,并外加一个恒定磁场使之磁化,从而对不同方向传输的微波信号产生了不同的磁导率,导致向正方向(终端负载方向)传播的波衰减很小,而反向(向信号源)传播的波则衰减很大,此即所谓的隔离作用,它使信号源能较稳定地工作。频率计实际上就是一个可调的圆柱形谐振腔,其底部有孔(或缝隙)与波导相通。在失谐状态下它从波导内吸收的能量很小,对系统影响不大;当调到与微波信号源地频率一致(谐振)时,腔中的场最强,从波导(主传输线)内吸收的能量也较多,从而使测量放大器的指示数从某一值突然降到某一最低值,如图1-2(a)所示。此时即可从频率计的刻度上读出信号源的频率。从图1-1可知,腔与波导(主传输线)只有一个耦合元件(孔),形成主传输线的分路,这种连接方式称为吸收式(或称反应式)连接方法。另一种是,腔与主传输线有两个耦合器件,并把腔串接于主传输线中,谐振时腔中的场最强,输出的能量也较多,因而测量放大器的指示也最大,如

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实验报告及数据处理

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实验报告及数据处理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实验讲义补充: 1.刚体概念:刚体是指在运动中和受力作用后,形状和大小不变,而且内部各点的相对位置不 变的物体。 2.转动惯量概念:转动惯量是刚体转动中惯性大小的量度。它取决于刚体的总质量,质量分 布、形状大小和转轴位置 3.转动定律:合外力矩=转动惯量×角加速度 4.转动惯量叠加: 空盘:(1)阻力矩(2)阻力矩+砝码外力→J1 空盘+被测物体:(1)阻力矩(2)阻力矩+砝码外力→J2 被测物体:J3=J2-J1 5.转动惯量理论公式:圆盘&圆环J=0.5mr2,J=0.5m(r12+r12) 6.转动惯量实验仪器:水准仪;线水平;线与孔不产生摩擦;塔轮选小的半径;至少3个塔轮 半径,3组砝码质量 7.计数器:遮光板半圈π;单电门,多脉冲;空盘15圈,20个值;加上被测物体,8个值; 8.泡沫垫板 9.重力加速度:s^2 10.质量:1次读数,包括砝码,圆盘,圆环,以及两圆柱体; 11.游标卡尺:6次读数,包括圆盘半径,圆环内外半径,塔轮半径,转盘上孔的内外半径(求 平均值) 12.实验目的:测量值与理论值对比 实验计算补充说明: 1.有效数字:质量,故有效数字为3位 2.游标卡尺:,读数最后一位肯定为偶数; 3.误差&不确定度: (1)理论公式计算的误差: 圆盘:J=0.5mR2(注意:直接测量的是直径) 质量m=±;(保留4位有效数字) um=*100%=% 半径R=± 若测6次,x1,x2,x3,x4,x5,x6,i=6,计算x平均值 , 取n=6时的 ,我们处理为0 C=,仪器允差,δB= 总误差:,ux= m

广工计组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 学院计算机学院 专业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5年 06 月20 日

计算机学院( 学号: 姓名教师评定 实验题目基础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实验 实验一:基础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和了解TEC-XP+教学实验系统监控命令的用法; (2)学习和了解TEC-XP+教学实验系统的指令系统; (3)学习简单的TEC-XP+教学实验系统汇编语言程序。 二、实验设备与器材: TEC-XP+教学实验系统,仿真终端软件。 三、实验内容: 1、学习联机使用TEC-XP+教学实验系统和仿真终端软件PCEC; 2、学习使用WINDOWS界面的串口通讯软件; 3、使用监控程序的R命令显示/修改寄存器内容、D命令显示存储器内容、E命令修改存储器内容;

4、使用A命令编写一小段汇编程序,U命令反汇编刚输入的程序,用G命令连续运行改程序,用T、P命令单步运行并观察程序单步执行的情况。 四、实验步骤: 一、实验具体操作步骤: 1、准备一台串口工作良好的PC机; 2、将TEC-XP放在实验台上,打开实验箱的盖子,确定电源处于断开状态; 3、将黑色电源线一端接220V交流电源,另一端插在TEC--XP试验箱电源插座上; 4、取出通讯线,将通信线的9芯插头接在试验箱的串口“COM1”或“COM2”上,另一端接到PC机的串口上; 5、将TEC-XP实验系统左下方的6个黑色控制器开关置为001100,,控制开关的功能在开关上、下方有标识;开关拨向上方表示“1”,拨向下方表示“0”,“x”表示任意,其他实验相同; 6、打开电源,船形开关和5v电源指示灯亮。 7、在PC机上运行PCEC16.EXE文件,直接回车。 8、按一下“RESET”按键,再按一下“START”按键在主机上显示: TEC—2000 CRT MONITOR Version 1.0 April 2001 Computer Architectur Lab,Tsinghua University Programmed by He Jia > 二、实验注意事项: 几种常见的工作方式(开关拨到上方表示为1,拨到下方为0)

北邮电磁场与微波测量实验报告实验五极化实验

北邮电磁场与微波测量实验报告 实验五极化实验 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班号:2011211204 组员: 执笔人: 学号:2011210986

一、实验目的 1.培养综合性设计电磁波实验方案的能力 2.验证电磁波的马吕斯定理 二、实验设备 S426型分光仪 三、实验原理 平面电磁波是横波,它的电场强度矢量E 和波长的传播方向垂直。如果E 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沿着一条固定的直线变化,这样的横电磁波叫线极化波。在光学中也叫偏振波。偏振波电磁场沿某一方向的能量有一定关系。这就是光学中的马吕斯定律: 2 0cos I I θ = 式中I 为偏振波的强度,θ为I 与I0间的夹角。 DH926B 型分光仪两喇叭口面互相平行,并与地面垂直,其轴线在一条直线上,由于接收喇叭是和一段旋转短波导连在一起的;在该轴承环的90度围,每隔5度有一刻度,所以接收喇叭的转角可以从此处读到。 四、实验步骤 1.设计利用S426型分光仪验证电磁波马吕斯定律的方案; 根据实验原理,可得设计方案:将S426型分光仪两喇叭口面互相平行,并与地面垂直,其轴线在一条直线上,由于接收喇叭是和一段旋转短波导连在一起的;在该轴承环的90度围,每隔5度有一刻度,接收喇叭课程从此处读取θ(以10度为步长),继而进行验证。 2.根据设计的方案,布置仪器,验证电磁波的马吕斯定律。 实验仪器布置 通过调节,使A1取一较大值,方便实验进行。 然后,再利用前面推导出的θ,将仪器按下图布置。

五、实验数据 I(uA) θ°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理论值90 87. 3 79. 5 67. 5 52. 8 37. 2 22. 5 10. 5 2.7 0 实验值90 88 82 69 54 37 20 8 2 0.2 相对误差% 0 0.8 0.6 2.2 2.3 0.5 11. 1 14. 3 25. 9 - 1、数据分析: 由数据可看出,实验值跟理论值是接近的,相对误差基本都很小,在误差允许围,所以可以认为马吕斯定律得到了验证。 2、误差分析: 实验中可能存在仪器仪表误差,人为误差以及各组互相影响造成的误差等。但是角度比较大的时候,相对误差都比较小,也比较精准。角度比较小的时候,由于理论值较小,相对误差会大一点,但是从整体趋势来看,结果也是合理的。所以不影响我们对马吕斯定律进行验证。 六、思考题 1、垂直极化波是否能够发生折射?为什么?给出推导过程。 答:不能。 A1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篇一:大学物理实验1误差分析 云南大学软件学院实验报告 课程:大学物理实验学期: - 学年第一学期任课教师: 专业: 学号: 姓名: 成绩: 实验1 误差分析 一、实验目的 1. 测量数据的误差分析及其处理。 二、实验内容 1.推导出满足测量要求的表达式,即 0? (?)的表达式; 0= (( * )/ (2*θ)) 2.选择初速度A,从[10,80]的角度范围内选定十个不同的发射角,测量对应的射程, 记入下表中: 3.根据上表计算出字母A 对应的发射初速,注意数据结果的误差表示。 将上表数据保存为A. ,利用以下程序计算A对应的发射初速度,结果为100.1 a =9.8 _ =0 =[] _ = ("A. "," ") _ = _ . ad ()[:-1] = _ [:]. ('\ ') _ = _ . ad ()[:-1] = _ [:]. ('\ ') a (0,10): .a d( a . ( a ( [ ])* / a . (2.0* a ( [ ])* a . /180.0))) _

+= [ ] 0= _ /10.0 0 4.选择速度B、C、D、重复上述实验。 B C 6.实验小结 (1) 对实验结果进行误差分析。 将B表中的数据保存为B. ,利用以下程序对B组数据进行误差分析,结果为 -2.84217094304 -13 a =9.8 _ =0 1=0 =[] _ = ("B. "," ") _ = _ . ad ()[:-1] = _ [:]. ('\ ') _ = _ . ad ()[:-1] = _ [:]. ('\ ') a (0,10): .a d( a . ( a ( [ ])* / a . (2.0* a ( [ ])* a . /180.0))) _ += [ ] 0= _ /10.0 a (0,10): 1+= [ ]- 0 1/10.0 1 (2) 举例说明“精密度”、“正确度”“精确度”的概念。 1. 精密度 计量精密度指相同条件测量进行反复测量测值间致(符合)程度测量误差角度说精密度所 反映测值随机误差精密度高定确度(见)高说测值随机误差定其系统误差亦。 2. 正确度 计量正确度系指测量测值与其真值接近程度测量误差角度说正确度所反映测值系统误差 正确度高定精密度高说测值系统误差定其随机误差亦。 3. 精确度 计量精确度亦称准确度指测量测值间致程度及与其真值接近程度即精密度确度综合概念 测量误差角度说精确度(准确度)测值随机误差系统误差综合反映。 比如说系统误差就是秤有问题,称一斤的东西少2两。这个一直恒定的存在,谁来都是 这样的。这就是系统的误差。随机的误差就是在使用秤的方法。 篇二: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