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社会学

旅游社会学

旅游社会学
旅游社会学

旅游社会学

1、 名词解释

1、社会事实:社会学概念社会事实是涂尔干(1895)将其作为社会学的特殊

研究对象而提出的。“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

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

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

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简单地说,社会

事实就是外在于个人,却能制约个人行为的社会现象。社会

事实区别于个体事实,它以社会为基础和承担者。

拟剧理论:布鲁默的学生戈夫曼进一步研究了社会互动,并提出了社会

学中的拟剧理论。戈夫曼认为,在社会这个大舞台的角色表

演中,我们非常关心并试图控制自己留个他人的印象,我们

通过姿势、语言等表现使他人形成我们所希望的印象,这就

是我们在为别人制造情景定义。戈夫曼将这个过程成为“印

象管理”。他还将表演的区域分为前台、后台。戈夫曼认为

成功的印象管理,依赖于剧组的合作。戈夫曼在拟剧理论中

的一个重要发现是“角色距离”,指个人和角色之间存在差

距。

3、生活世界:社会现象学创立人舒兹用此术语概括人们生存于其中并进行多种日常

活动的具体社会环境。它是人们在其中度过其日常生活所直接经验的

主体间的文化世界。其主要特点是预先给定性,同时人们又具有能动

性。另一个特点就是人们对这个世界持不怀疑态度,用类型化的常识

来认识这个世界。舒兹进一步探索了人们是如何认为世界理所当然

的,以及生活世界是如何被人们构造的。

、文化资本 在布迪厄看来,文化资本泛指任何与文化及文化活动有关的有形及无形资产。由于文化资本是一个十分宽泛的功能性分析概念,为了便于

研究,布迪厄将其划分为身体化形态、客观形态及制度形态三种基本

形式。文凭是制度化文化资本的典型形式。文化品位这种身体形式的

文化资本,是个人的阶级、社会等级归属的无形标志。文化资本的传

承积累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其结构是形成某种生活方式。文化资本

在一定程度上从结构上决定了旅游者群体的旅游活动方式和体验。、好旅游者:是从个体社会行为的角度提出的,指的是采用一种新的、负责任的旅游方式的个体旅游者。好旅游者被教导要采用一种新的旅游伦理和方

式进行旅游,实际上好旅游者是一种潜在的可以包括各类旅游者的旅

游者类型,只要其在选择旅游产品和进行旅游消费时,采取有利于环

境和当地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游者:费弗尔和厄里认为,实际上现代的旅游者已经相当的成熟,进入了后旅游者的时代。后旅游者通过电视和网络能够预知旅游目的地的信息

和景观并作出自己满意的决策,他们认识并理解现代旅游在本质上的

基本变化、洞悉旅游作为一种大众旅游产品被生产、营销和购买的事

实。他们已经成熟演变成为一个体验并享受各类旅游的个体,按照旅

游产品的表面价值购买和参与旅游,并一直处于自我掌控中。

游市场分割:是一种将总体的异质的旅游市场划分为同质的旅游者亚群体的方法。

这些旅游者亚群体被称为细分市场,具有相似的特征,如人口统计学

特征、行为方式、体验需求等。(旅游市场分割)直接以市场营销的

实践性为目的,擅长采用多种实证分析技术划分市场,而且将旅游者

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社会经济地位等社会因素作为其市场细分的主要

方面。市场分割日益成为一种以市场营销实践为导向,以定量分析方

法为基础的技术手段。

前向分割法):指事前确定市场分割的基础或划分标准,如旅游目的或地理区域等以及对商业旅游者和休闲旅游者目标市场的预先划分。

后向分割法):指采用较为复杂的定量分析技术和方法,如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从而获得若干细分市场。

图谱划分法):是近些年市场分各种较为有效的另一种划分方法,它以旅游者的心理变量如动机、态度、感知等作为市场细分的基础。

拉因素理论:推/拉模型在解释旅游动机时被许多研究者所接受。推动因素是指内在的动机或力量导致游客寻找参与各种活动以满足他们的需求,而拉

动因素是旅游目的地所产生的力量及游客所形成的有关旅游目的地的

知识。大多数的推动因素是内生的动机,如解脱的愿望、休息和放

松、声望、健康和健身、探险和社会互动。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包

括沙滩、康乐设施及文化景点,导致拉动因素出现。传统上认为,推

动因素是重要的引发旅行产生的愿望,而拉动因素则被认为在解释目

的地选择上更起作用。

另类旅游:又称为可替代性旅游。它是与以普及性和规范化组织为特征的大众性旅游相对的、小规模的、密切关注对环境影响的多种旅游形式的集

合,是以保护当地自然环境、文化和社会价值为前提的旅游模式。其

目的是缓解大众旅游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同时也是某些特殊旅游群

体对传统的大众旅游趣味的一种挑战。

旅游吸引物:从本质上看,旅游吸引物是指吸引旅游者离开家去其他/非家的地方旅游的所有要素,它包括景观、活动以及经历。在西方的旅游研究

中,旅游吸引物指的是一个建构的系统,即吸引管理者和旅游者注意

的、有特殊的人类或自然界特征的知名事件、遗址、区域或相关现

象。旅游吸引物包括三个部分:旅游者、核心吸引物和标识物或形

象。

地的图像表征:是指旅游产品营销人员(供方)以及旅游者群体(需方)利用各类视觉符号进行图文修辞,并通过摄影比赛、摄影画册、网络等渠道进

行传播,塑造旅游地形象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的产物。

社会承载力:是指在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未造成不可承受的改变和旅游

者的体验质量未造成不可接受的下降的前提下,该旅游地

能够接待的最大的旅游者人数。当旅游地的发展超过其社

会承载力后,社区居民对旅游业和外来游客的态度就会由

旅游发展初级阶段的支持转变为反对。

社会交换理论: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汲取了经济学,特别是“经济人”假设的基本原理,创立了社会交换理论。在霍曼斯看来,在社

会交换中人们对成本与报酬、投资与利润都会做出判断以图报酬或利

润与付出的成本或投资成正比。人类的一切行为互动都是为了追求最

大利益的满足,因而所有的人类关系,包括尊重、社会赞许、服务、

友爱、服从、威望和情感等,都可以用付出与回报均衡的模型来描

述。之后社会学家布劳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改,认为社会交换是一种有

限的活动,指个人为了获取回报而又真正得到回报的自愿性活动。此

外,布劳还区分了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内在奖赏和外在奖赏的差

别,引入了权力、权威、规范和不平等诸概念,使交换理论在更大范

围内解释社会现象。20世纪80年代末,社会交换理论被学者引用到

(旅游影响研究)。

性别角色:是指由于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思想方式和一定行为模式。性别角色理论认为,一定的社会文化形成了

对两性的生物属性、心理特质和角色行为的较为固定的行为规范和价

值准则,即性别刻板印象。这种性别刻板印象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

响因素之一,会受到家庭、社会期望、大众传播媒介以及学校教育等

外部因素的影响。

再生产理论:文化再生产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概念。他用此概念说明社会文化的动态过程:一方面,文化通过

不断的“再生产”维持自身平衡,使社会得以延续;另一方面,被再

生产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体系,而是在既定时空之内各种力量相互

作用的结果。文化再生产理论为研究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的关系提供

了一个富有启发意义的分析框架。也就是说,目的地的文化变迁不一

定是完全被动的,有时也是当地居民主动调整以适应变化的结果。

示范效应:作为一种模仿未知的或难以理解的消费模式或生产方式的行为,常常被用于指消费或生产模式被不恰当地移植于与其不同的经济背景中。

示范效应的产生都基于三个基本的前提或假设:首先,旅游者和东道

居民的行为最初就不同;其次,行为模式能够从一个群体传递到另一

个群体;第三,模仿者赞同被模仿者的行为。

文化商品化:简单地说就是为钱而提供文化产品和体验。当有些目的地为了向旅游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体验而后撤文化“防火墙”时,当地文化会受

到更严重的侵蚀。

去工业化: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制造业的衰退以及与之相伴的服务业及其从业人员的增长,社会出现劳动力人口转移的过程。

、文化变迁:只由于文化自身的发展或异质文化间的接触和交流造成的文化内容的增加或缺少所引起的结构性的变化。

、文化涵化:具有不同文化的群体因相互接触而导致彼此在原有的文化模式上发生意识行为和表现行为的演变。

、文化漂移: 若文化改变只体现在表现行为上而没有表现在意识行为上,就称之为(文化漂移)。

2、填空选择判断

1、旅游供给的过程,是供应方根据(旅游者偏好)而提供可控的旅

游体验的过程。这一供给至少涉及两个方面:基础与配套设施的建立与改

善以及(旅游吸引物)的建设与保护。目的地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是(旅

游商业化)与(旅游体验本真性)的矛盾。因此,一地的旅游发展至少涉

及四方矛盾:管理部门、投资商与涉及旅游供给的当地居民、不涉及旅游

供给的当地居民、旅游者。(多选)

源于对旅游资源的(工具理性)态度,中国在旅游体验的供给上出现市场与政府的双重失灵,为此我们应采取奉行长期主义的(价值理性)态

度,促进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不同的旅游目的地治理模式,决定了

旅游业对旅游目的地所造成的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后果。

为了避免旅游发展中市场与政府的双重失灵,有必要借助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以及大众媒体的作用。

2、旅游社会学有四个主要研究领域:旅游者、游客与当地人的关

系、旅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旅游的后果。旅游的子系统如动机与体验系

统、吸引物系统、支持系统、话语系统、关系系统等均构成旅游社会学研

究对象。

3、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旅游吸引物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其吸引

力会随着旅游者的趣味的变化而变化。旅游支持系统分为两个部分:(旅

游服务系统)和(基础设施系统)。从社会学角度看,旅游服务质量管理

是一个管理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文化)问题。

4、所谓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各利益相关者群体

的(利益均衡)问题。

5、旅游社会学作为社会学具体研究领域的一个分支,以(社会学)的视角研究旅游现象。社会学创始人(孔德)将(秩序)与(变迁)作为社会学的研究主题,并借鉴这一时期自然科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规定在(实证主义)的方向上,试图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涂尔干)主张社会事实只能用社会事实来解释。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创立了宏大而保守的结构功能理论。社会学理论在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出现多元分化的局面,如科塞和达伦多夫的冲突论,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霍曼斯和布劳的交换论,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舒兹的社会现象学,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论、法兰克福的批判理论以及探讨社会变迁的现代化理论等。

旅游社会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才开始真正的兴起,并于1972年以一个社会学分支学科的明确身份开始出现。旅游社会学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早期的起源时期(二战以前);过渡时期(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形成和发展时期(20世纪70-80年代);系统经验研究时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从旅游研究的发展历程出发,旅游社会学对旅游现象的理论认识经历了四个发展平台,即20世纪60年代的倡议发展平台,70年代的谨慎发展平台,80年代的调整发展平台以及90年代以来的基于知识基础上的可持续性发展平台。

韦伯以理解为基础的社会学思想的核心是(自然主义)与(人文主义)。韦伯对社会行动的四种分类中(目的合理性行动、价值合理性行动、激情行为与传统行动),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社会行动的只有目的合理性行动、价值合理性行动。马克思的思想主要围绕(社会结构)、(意识形态)与(阶级冲突)三个方面,相互联系,并以动态的方式而展开。

6、早期功能主义的三大假设是(一致性)、(普遍性)、(不可或缺性)。帕森斯早期的理论是以(行动论)为核心,后期则是以(社会系统分析)为核心。他认为全部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是回答(社会秩序如何可能)这一问题。帕森斯把人类的行动系统分为四个普遍功能要求:适应、目标达成、整合、模式维持。帕森斯认为,最一般的人类行动系统是由分别对应四种功能的四个系统构成:行为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社会系统,文化系统。

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发展了经验功能分析的诸多概念如(正功能) 、负功能) 、(潜功能) 、(显功能)等。

7、(库利)对于符号互动论的突出贡献是“镜中我”和“初级群体”等概念。

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在想象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形成的,这是(库利)的观点。

8、世界体系理论认为,当今世界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即(核

心)、(半边陲)、(边陲)。任何国家在世界体系中总是处于某个层次,其位置的变动依赖于一个国家内部成功的调整和外部国际条件的变化,但这个中心与边陲世界体系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9、皮尔斯所提出的(旅行生涯阶梯)理论指出,人们随着旅行经验的丰富而向旅游动机的更高层次迈进。这一理论被广泛运用,但没有有力的实证研究支持这一理论假设。

旅游生涯模式(TCP)划分了三个层次的旅游动机,最重要的共同动机(如新颖性、逃离/放松、加强关系)是嵌入在核心层的。处于核心外围的是中度重要的旅游动机,这些动机由内在导向的动机(如自我实现)转向了以外部导向的动机(如自然和在当地的参与)。组成外层的是共同的、相对稳定的、较次要的旅游动机(如怀旧、孤立、社会地位)。

对于旅游动机的研究我们可以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进行一项大规模的问卷调查之前,可以进行小规模的问卷调查和小规模的深度访谈。从深入访谈中得出动机因素往往比仅仅从文献中获得动机量表更精确。

10、一般来说,背包客被认为是自我组织愉悦性长途旅行的人,其旅行持续时间长,包含多个目的地、旅行线路灵活,旅行预算控制得非常严格。作为一个群体,背包客现象呈现较大的异质性。(判断)

11、(旅游吸引物的标识物)往是拉动旅游者前去旅行的重要动力,因此,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过程就显得非常重要。

总的看来,旅游吸引物的旅游价值往往是取决于它的绝对价值(具有某种稀有价值的客观属性)、符号价值(代表某种社会价值和理想的意义建构)和消费价值(旅游者在消费过程中获得的价值)的结合。

12、在西方学者看来,迎合旅游者的(凝视偏好)是塑造和强化旅游地形象的根本动力之一。

13、从社会建构的角度来看,旅游地形象根本就是为迎合那些西方游客的审美和消费偏好而预设那些西方游客的审美和消费偏好而预设的地方“神话”。

14、研究旅游地居民社会对旅游的感知与态度应用的主要理论有愤怒指数理论、社会承载力理论以及社会交换理论。

1976年,Doxey根据调查案例指出,随着旅游的不断发展,当地居民对外来旅游者的态度一般会经历愉悦、冷漠、恼怒、直至对抗四个阶段。巴特勒在1980年将旅游地发展划分为探索、参与、发展、巩固、停滞、衰落(或复苏)等六个阶段,并逐一指出各个阶段当地居民与旅游者和旅游业发展状态之间关系的不同特征。该理论被称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而得到学者们的公认和广泛运用。

15、目前学界的共识是,决定社会承载力的当地因素有:社会结构、

文化传统、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等;决定社会承载力的外来因素有:旅

游者的特征、旅游活动的类型等。

16、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与外来游客的暂时性接触将导致目的地居民

的价值观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其中最主要的两点变化是旅游目的地居民

的(功利主义)倾向增强,以及有助于打破传统社会的闭塞状态。

(符号互动主义)关于社会主体个性分析方法非常适用于旅游活动中各种关系的研究,并且有助于理解旅游中的文化互动过程。

17、在两种文化彼此借用的过程中,旅游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同

所接触民众的价值和文化社会类型即文化的相似性或者差异性密切相关

的。两种文化之间的类型差异性越大,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也就

越大。但也有研究显示,如果游客有多种社会文化背景,他们对目的地

产生的文化影响反而小于人们预期的水平。

18、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不仅取决于旅游者的数量与规

模,也取决于旅游者与当地居民接触的方式和接触时间的长短。

19、旅游是一项极不稳定的产业,长期发展旅游造成的结果可能导

致目的地对旅游业的过分依赖,以及由于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严重破

坏地区经济的稳定性。

3、简答题

1、社会事实具有哪些特征?

(1)客观性:社会事实对于个人来说是外在的,具有客观性。(2)强制性:社会事实“具有一种必须服从的,带有强制性的力量,他们凭着这种力量强加于人,而不管个人是否愿意接受。”

3)普遍性:“它之所以是普遍的,是因为它是集体的。”也就是说,构成社会事实的现象是社会全体成员或相当数量的成员共有的普遍特征。

2、试简述涂尔干所提出的社会学的方法论原则。

社会事实被涂尔干认为是确定其实证社会学的科学地位的特定研究对

象,那么它也就必然决定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涂尔干提出的社会学

的方法论原则包括:

(1)对社会事实进行客观的研究,而“摆脱一切预断”。

(2)以社会事实解释社会事实。对社会事实的解释只能从其他社会事实中寻找,而不能到个人意识中去探求。

(3)对社会事实的完整解释必须包括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且先研究原因,再进行功能分析。“当我们试图解释一种社会现象时,必须分别

研究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和它所具有的功能。

3、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旅游这一社会事实?

(1)从功能主义的视角来看,旅游具有正功能和负功能。一方面,它是化解现代的结构性矛盾的一种制度性手段;它对现代社会发挥了一种

补偿的作用;通过与日常生活拉开距离,旅游成为一种周期性地赋予生活与世界以肯定意义的制度;它也可被认为是一种现代精神治疗和现代“充电器”;旅游吸引物的神圣性促进了社会的整合以及各种文化之间的沟通。另一方面,旅游也有其负功能,如有学者认为,旅游是当代社会人民的鸦片,人们通过旅游,忘却了现代社会的阶级不平等、压迫与异化;游客输出国与接待国的不平等交换关系会导致旅游消费者与旅游供给者之间的冲突等。

(2)从符号互动论的视角来看,旅游成为大众现象,是因为社会话语系统赋予旅游以神圣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旅游动机是社会建构出来的产物,旅游者不过是社会话语所塑造出来的旅游信仰的实践者。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常常出于他们对旅游活动与旅游客体所赋予的意义。旅游者赋予的意义不同导致热衷程度不同,参与的旅游活动不同。

(3)从社会交换论的视角来看,旅游是旅游消费者和旅游供给者之间的交换活动。它在个体或微观层次上展开,也在宏观层次上展开。宏观层次的交换涉及现代化程度不同的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交换。这种交换未必对等,因而它反映了全球系统中国家、地区之间的不平等格局。出于对核心国财富溢出的渴望,处于边缘地区的旅游接待国或地区往往会尽力在旅游形象的塑造与旅游产品的供给上迎合核心国或核心地区游客的要求和偏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旅游是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为什么说旅游是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然而,这种交换同时也能促进社会整合以及各种文化之间的沟通。

4、旅游作为一种社会事实是如何产生的?

社会事实具有客观性、外在性、不可抗拒性。人类的好奇心是旅游的潜在动机。旅游作为大众现象在当代出现,是由于现代社会为其解除了各种约束条件,同时提供了促使条件。一方面,人们收入增加,出行更为快捷便利;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居民的日常生活节奏体验如工作压力与意义危机使旅游者产生“逃避”与“追求”动机;带薪休假制度得以制度化,为人们出游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并促使旅游文化与度假权利意识的形成。旅游者的“逃避”与“追求”动机,是现代性所带来的缺失所造成的。旅游成为可能,也是现代性所促成的。因此,旅游是现代性的好恶交织的反映。

5、社会学从哪两个角度对旅游动机与体验进行研究?

社会学对旅游动机与体验的研究有两个角度:一是从发生学的角度:从社会学变量或常量探讨旅游动机与体验产生与形成的原因与条件,尤其是结构性条件。如:现代社会中的“失范”是导致旅游动机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旅游的本质在于寻求本真性,导致该动机的社会学原因在于现代社会中本真性的缺失;旅游是现代人对于现代性的好恶交织的反映。旅游

作为以快乐为目的的、较高的国民出游率的一个“社会事实”,是在现代社会中产生的。人的心理与生理需要这一出游的潜在动机到现实的转变,取决于现代化的发展状况。

二是从功能学视角。首先,旅游动机与体验作为整个社会运行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对社会系统整体运行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现代社会中日常生活的程式化增加了行为的可预期性,减少了不确定性和相应的对不确定性的焦虑感,增强了社会活动的合作。程式构成了人们的“本体保障”,但程式化日常生活也有其负面后果,即:单调感、感知钝化、压抑感或无意义感的产生。由此旅游体验既是日常程式体验的更换,也是日常程式体验的补偿。通过这种“体验循环”,人们得到了“精神充电”,.它的功能是保守的,而非革命性的。它教人们维持现状而非改变,变革社会。其次,人们通过体验不同生活方式或生活环境,将自己的生活方式及其环境与其他生活方式及其环境进行比较,在与“他者”的互动中观照自我,从而摆脱认同危机,强化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

6、在旅游所涉及的关系中,权力关系最为重要。请问,你如何理解此处的“权力”一词?

答:权力指的是在结成关系的双方中,一方具有使另一方服从自己意愿的能力。权力有不同的来源,包括强力、制度性位置、资源等等;权力是关系性的,它存在于关系中,并通过关系体现出来。权力也是相对的,总是相对于他人而言的;同时还受具体情境的限制。

7、韦伯主义的社会学理论视角在旅游研究中有哪些应用?

答:韦伯主义视角的旅游社会学研究,首先是韦伯社会行动研究对于旅游研究的影响,尽管旅游者为什么旅游(即旅游动机)在旅游社会学研究中至今没有较好的理论框架。其次,韦伯的目的合理性行动和价值和理想行动区分的思想在旅游研究中被用来区分现代与后现代旅游者,有助于理解旅游者的旅游态度,还可以解释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和旅游的具体方式。再次,韦伯关于科层制的研究强调了社会的标准化(在宏观社会结构方面)和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压制与替代(在社会文化方面)。当旅游业发展到产业化阶段,旅游开始进入科层制的标准化阶段,造就了标准化的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等。在这种过程中,旅游地本身的差异性特征开始淡化,多样的旅游价值开始消失。最后,在韦伯学说中,与旅游行为相关联的思想还包括“新教徒的自由和逃避伦理”。这是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伦理的对立面,属于休闲社会学的研究范畴,在应用于旅游现象的研究中,生活、工作与休闲的伦理,对旅游现象中的诸多对立关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解释。

8、社会失范理论在旅游社会学研究中是如何应用的?

涂尔干关于社会分工所导致的社会失范,后经过莫顿的进一步拓展,

已经成为解释社会解组和越轨行为的一个主流理论。涂尔干用社会分工过程中的不协调来解释社会失范,而默顿认为社会通过各种媒介手段向人们灌输想通的社会目标,但是却忽视了人们在结构性位置上的差异,即人们实现社会目标的客观条件,所以人们在实现社会目标及其所运用的社会手段上出现了矛盾,就导致了社会失范。这种社会失范理论在旅游社会学研究中,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其一是解释旅游者的社会动机,如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活动主要是释放旅游者在社会分工中的职业压力,通过旅游来刺激人们的工作热情,以提高工作效率。其二是解释旅游过程中出现的负面现象,如旅游者在旅游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人精神颓废、道德沦丧等。这种负面行为的出现则是人们借助于旅游这一合法的手段实现原有社会里不合法的目标;同时,人们在原有社会中的结构性地位使人们无法实现的某些合理目标如羡慕、尊重、被模仿等心理目标,也可以在旅游中实现。

9、旅游地的文化商品化所带来的文化冲突,其深刻逻辑和具体表现为何?

答:资本主义对于旅游地的文化商品化不可避免地带来各种各样的文化冲突。这一文化冲突的深刻逻辑是:文化是一种价值的认可与保存,而商品则是一种经济利益和利润的承载。因此文化商品化引发了价值与经济利益的冲突。这种冲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旅游者追求价值的“神圣性”与旅游经营的“世俗性”之间的矛盾。不同旅游地之间相同的商业化运作使旅游地逐渐丧失文化的独特性和神圣性,使旅游地变得日益世俗。旅游地的形象、文化行为、生活方式等变得商业化、世俗化、常规化,从而与旅游者的个人期望、神圣体验、自我实现等发生冲突,引发旅游者对旅游地的失望、厌恶,以及旅游者与旅游地的角色、行为冲突。另一方面是旅游地文化保留与旅游开发和发展的矛盾。由于旅游地开发本身就是一种旅游商品化,旅游地“好客” 文化的好客价值被置换为追求经济利润的经济动机。同时,在本地人日常生活空间丧失的旅游发展后期,本地人会厌恶旅游并转化为抵制旅游。

10、功能主义视角是如何应用到旅游现象的分析中的?

答:功能主义的分析在旅游研究中,主要集中于旅游需求、旅游系统方面。在旅游需求方面,研究者将个人的旅游需要看做一个有层次的需求系统。在旅游系统的研究方面,研究者从旅游的期望出发,试图通过对经验资料的统计分析,来显示旅游者的期望值与旅游体验中的满意度之间的差异,从而进一步分析旅游系统的运作,对旅游的驱动力和系统结构作出理论说明。旅游的结构功能分析在旅游市场、旅游产品的开发方面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11、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答:布鲁默认为,客观世界是我们经验的产物;人们的社会行动是人

们建构的“解释性行动”。这种解释性行动包括人们对于行动情景的解释和基于这种解释基础上的行动两个方面的内容。他归纳了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第一,人们对于某一客体所采取的行动,主要是根据他们对客体所赋予的意义,赋予意义不同导致了行动上的差异;第二,人们赋予客体的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完成的。第三、这些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解释的过程中不断加以修正的。

12、符号互动论在旅游社会学中是如何延伸应用的?

符号互动论在旅游社会中的运用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符号的运用与解读。第二、旅游者“主我”的回归。第三、各种理解中的角色互动和角色的动态演变。第四,对于戈夫曼的拟剧理论,麦肯纳尔发展出旅游社会中的舞台真实理论并作了系统解释,对景观吸引系统的符号意义进行了符号学的解释。第五、社会互动所建构的制度化。

13、结合互动主义强调个体行为原则的角色理论和结构功能主义的角色理论,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角色”概念?

答:20世纪早期,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乔治·米德在其著作中用角色担当(role-taking)作为一个有效的工具来解释人的社会化行为,从而

将“角色”一词引入社会心理学领域。此后,雅各布·莫雷诺提出了角色扮演的概念,欧文·戈夫曼提出了著名的拟剧理论,这些概念和理论共同代表了互动论的角色流派。几乎与米德同时提出角色概念的另一个学者是拉尔夫·林顿,与互动主义强调个体行为的原则所不同的是,他更注重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界定角色。他将角色定义为社会地位的行动表现,角色成为社会结构性的因素,是社会地位及其相应权利和职责在行为上的反映。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来看,角色是由文化所决定的一系列规范,即与既定社会地位相联系的权利、职责、期望和行为标准。因此,美国社会心理学者约翰和克雷认为,角色概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角色是社会中存在的对个体行为的期望系统,该个体在与其他个体的互动中确立一定的地位;其次,角色是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对自身的期望系统;最后,角色是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

14、简述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资本理论及其对旅游研究的启示。

答: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将资本划分为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三种形式。经济资本以金钱为符号,以产权为制度化形式。社会资本以社会声望、社会头衔为符号,以社会规约为制度化形式,而文化资本则以作品、文凭、学衔为符号,以学位为制度化形态。布迪厄关于资本的解读,不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社会分层的依据,也为旅游者的分类与旅游市场分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概念性框架。旅游是一项经济性和社会性都很强的社会活动,以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为分析视角,建立在旅游者社会分层基础上的旅游者分类,有效地考虑了社会背景对旅游者的

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较稳定的市场需求。

15、存在的本真性指的是什么?

答:社会学家王宁从存在主义的视角,提出“存在的本真性”概念。他认为存在的本真与被旅游的客体是否真实并无关系,旅游者只是借助旅游活动来寻找本真的自我;存在的本真性有两个维度:一是个体内部的本真性,它又有身体感觉和自我身份认同两个层次;其次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本真性,它包括家庭陪伴下的旅行和旅游者的共同体。由上可见,存在主义的方法强调的不再是客体的真实性,而是个体通过旅游活动所达到的一种自我的本真的状态。存在的本真性是一种特殊的“存在“状态,这种状态中个体成为了真实的自我。

16、什么是舞台化真实?

答:科恩从景观的本质和旅游者对景观的印象这对二维动态关系出发,建构了旅游情形的类型框架,并提出了“旅游空间与舞台猜疑“理论。舞台化真实指的是景观的本质为舞台化、非真实的,但旅游者却认为景观是真实的,从而出现舞台化真实这种旅游情形。

17、旅游吸引物的双重属性分别指什么?如何理解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属性?

旅游吸引物包括两个方面的属性,一方面,它具有某种独特的客观属性;另一方面,它具有符号属性。后者通常是建构的产物和结果。

18、旅游吸引物景观是如何被“神圣化”的?

答:旅游吸引物的符号生产过程也被称为景观的“神圣化“过程。麦坎纳尔认为,“景观的神圣化”与“旅游朝圣者”的“仪式化心理”是吸引物建构和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他指出,景观的神圣化过程一般包括给景观命名、确定范围和提升、装饰、机械化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等五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旅游吸引物不再是简单的、随意的物质呈现,而是经过加工、被赋予意义和某种价值感的景观。对景观信息的选择和赋予景观符号价值的过程不仅仅是人为建构的过程,它更多的是社会建构的结果。社会建构往往会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依据某种社会与理想的需要,去建构某一旅游客体,使之称为承载某种社会价值与理想的符号。

19、解释旅游吸引物的社会建构过程。

一般而言,在社会建构的角度下,关于旅游客体的符号化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以大众媒体、大众传播和教育等知识传播过程相联系,社会分别赋予不同的旅游客体以某种价值与意义,从而使得这些客体成为社会的价值与理想的承载符号,并成为社会中的神圣客体;第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旅游开发者借助市场营销手段而树立某一旅游客体的形象,提升其旅游价值,赋予其神圣意义。

现代旅游条件下传统的旅游吸引物的建构是基于人们的(“怀旧”)

心理。而后现代语境下现代的旅游吸引物满足人们的是(“求新”)体验。在旅游的情境中,后现代最突出的表现是时间和空间上的(“去差异化”)。

20、当代社会的哪些特征促进了国际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答:国际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与当代社会呈现的四个特征有密切关系。它们分别是:第一,新的快速旅行和运输方式;第二,新技术使得电视、电信、电脑、电子消费品、出版和信息服务融合成一个互动式的信息工业,从而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距离关系;第三,跨国资本的全球性运作,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第四,消费文化的形成,使得文化具有鲜明的消费性、流行性和娱乐性。

21、如何从社会学视角来理解旅游中的主客关系?

旅游中的主客关系主要是指外来游客与旅游东道主之间的相互认识、态度、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影响,并形成一系列理论。其中,当地居民对旅游业和旅游者的感知和态度的理论,主要有愤怒指数和社会承载力理论;旅游者对东道主的态度和行为的理论,主要有旅游凝视理论;阐述两者相互作用的理论,主要是社会交换理论。

22、如何理解摄影是一种旅游凝视?

旅游是一种“观看者”与“被观看者”的关系。依据厄里的论述,摄影是(旅游凝视)的有形化和具体化。西方学者的研究表明,多数旅游者认为旅行时随心所欲地拍摄照片是他们的最大乐趣之一,更是一种固有权利,别人不得干涉。而面对具有强烈“窥视欲”的旅游者,以及他们长驱直入的摄影镜头,东道主常常表现出或逃避、或抵抗、或迎合和表演等多种态度和行为,内含在其中的,则是主/客间关于双方利益权衡的此消彼长的心理战术。面对镜头的无形压力,旅游地土著居民的态度是逐渐改变的。一般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当地人对镜头的态度是由陌生而产生的恐惧、到私人生活被侵扰所产生的反感,再到有条件的抵抗(文化抵抗)、控制和配合。至于东道主的谈判策略,具体是指他们在尽力保证自己的生活不会完全被照相机侵扰的同时,常常采取所谓“影像调适”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向游客展示旅游地环境中“合适的”、“真实的”场景、建筑物或日常生活,确保能够持续吸引旅游者到访,最终获得经济效益。

23、我们如何探讨旅游现象中的男性/女性问题?

我们可以从两条线来探讨旅游现象中的男性/女性问题。第一是不考虑旅游消费活动,那么无论是在旅游者居住、生活的客源地里,还是东道主社会,都原本就存在着男/女性别关系;第二条线是旅游消费活动引起了所谓的主客关系,使得男性游客与女性东道主、女性游客与男性东道主、以及东道主社会里的男/女之间发生一系列新的变化。学者们认为,社会学视角下旅游现象性别研究的概念性框架应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第

一、性别化的旅游者;第二,旅游系统里的性别不平等,重点考察国际旅游的背景下第三世界的旅游业;第三,性别化的旅游市场营销。

24、为什么说旅游的麦当劳化使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的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

旅游的(“麦当劳化”)在促进旅游消费的同时也造成了旅游目的地的无差异化以及全球旅游竞争的加剧。这使得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的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一方面需要塑造独特的品质和形象以吸引旅游者和投资者;另一方面必须坚持标准化的工业生产模式,保持与全球资本和旅游市场的联系。

4、论述题

1、试论述为什么说从社会学角度看,旅游服务质量管理是一个管理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文化问题。

答:旅游业属于高密度人际互动服务,包含以下矛盾:第一,消费者往往要求服务质量标准化、可预期,从而使支付的费用价有所值,但人际服务的特点恰恰是难以充分标准化,从而使服务员与顾客容易发生冲突;第二,服务员难免产生“伺候人”的感觉,但职业角色要求他们抑制自己的情感,尽量顺从顾客的要求,使得职业角色的内心冲突加大,职业声望不高,职业吸引力下降。第三,人际服务业中的质量管理要求与服务劳动者的职业履历前景产生矛盾。由于收入相对较低,职业履历前景有限,使得从业服务人员的流失率、跳槽率都很高,这反过来加大了质量保证的难度。

不同国家的人际服务质量不一,管理水平是其中一个因素,更深层次是文化因素。西方社会有历史悠久的服务文化。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服务业成为一种以服务为手段,以利润为目的,并彻底摆脱人身依附的行业。在此基础上,资本主义的服务文化得以形成。人际服务“去人格化”了,不是人格低下的行业,尽管在职业声望体系中,其声望并不高。与服务文化相联系,是人际服务业中职业道德的兴起。在旅游行业中,由于职业道德的约束,从业人员不会将其对职业的不满反映在职业行为上(如:降低服务质量,欺诈顾客),而是通过其他途径来发泄这种不满(如罢工、辞职或与政府谈判)。职业道德是市民社会的结果,即行业自律的产物。

中国旅游业中所存在的服务质量问题,其实是中国服务文化与职业道德不发达的产物。服务行为=伺候人,职业道德的发育环境中断,思想政治工作替代了职业道德的培育。除了文化问题外,服务质量也与制度问题和管理问题密切相关。

2、什么是话语?话语系统在旅游中有何作用?

话语(discourse)是一个人文、社会科学概念,指某种体系化的论述与语言,如医学话语、科学话语等。福柯认为,话语不仅仅是对外部世界的描述,也是一种社会权力现象。社会现象是通过话语而建构的,因而产生对话语权的争夺。(名词解释)

旅游中的话语包括图片、文本(texts)、音像、口头语言等。可分为商业性旅游话语,消费性旅游话语,专业性旅游话语、独立性旅游话语。

话语系统在旅游中的作用包括以下几点:

(1)、对旅游动机起着建构和形塑作用。旅游话语不断在潜在的游客身上创造某种缺憾感(如“不到长城非好汉”),从而唤起他们参与旅游活动的兴趣。;

(2)、对旅游趣味起着建构作用。如17世纪的教育话语直接影响了大游学时代的旅游趣味与时尚,18世纪后期的健康话语促动了英格兰的矿泉浴旅游与海水浴旅游的兴起与流行。19世纪的浪漫主义话语掀起了自然旅游热(Squire,1988),而戒酒与理性休闲话语直接引发了托马斯·库克发明包团旅游。20世纪后期的本真性话语,则推动了背包旅游的盛行。

(3)、对旅游吸引物起着着建构作用。旅游吸引物形象与吸引物本身既有一致之处,也有不一致的地方,造成不一致的原因,正是旅游话语的建构作用。旅游话语是一种将旅游吸引物加以理想化的机制。

(4)、对旅游体验起着建构作用。旅游话语对人们的观看方式或感知方式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对人民的旅游体验发挥建构作用。旅游话语给游客一个定框,使游客按照这种定框来对旅游目的地进行过滤和聚焦,从而按照预设的视角进行感知和体验。之后旅游者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验证、完善或修改既定的旅游话语,加入到既定的旅游话语的再生产过程中去。

(5)、旅游话语对旅游者群体的分化起着建构作用。旅游者由于分属于不同的“话语圈”而形成不同的动机、趣味与体验模式。

3、符号互动论在旅游社会学中的应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符号互动论在旅游社会中主要运用在以下方面:

第一,符号的运用与解读。旅游地对于旅游景观的开发、旅游商品的制作、旅游活动的组织以及旅游宣传、就是一种符号的建构和使用,通过符号来建构旅游景观所展示的一切来展现旅游地的象征性价值,并以此来吸引旅游者,进而甚至是通过一定符号的使用来控制旅游者,从而实现旅游地形象价值与意义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建构。旅游广告、纪念品、宣传册等都成为这种旅游地符号建构的方式。

第二,旅游者“主我”的回归。符号互动论认为,个人从小到大的社会化过程,也就是个人的“主我”不断被压抑而“客我”不断被强化的过

程。旅游社会学学者认为,旅游是一种个体从“客我”中解放出来,释放和展现“主我”的过程,它追求瞬间的满足和快乐。

第三,各种理解中的角色互动和角色的动态演变。旅游者与本地旅游服务者处于不同的角色。由于所处阶级、性别、文化、种族等的差异,在相同场景下各角色对于符号意义的理解不同,会导致旅游活动中的误解与矛盾。在角色的动态演变方面,旅游者和旅游地接待者的角色关系,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会从开始的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关系演变为侵略者与保卫者的关系。(Doxey,1976)。

第四,对于戈夫曼的拟剧理论,麦坎纳尔发展出旅游社会学中的“舞台真实”理论,并在其专著《旅游者:休闲阶层的新理论》中做了系统的阐述,并根据这一理论,对景观吸引系统的符号意义进行了社会学的解释。麦坎纳尔认为,旅游是现代社会中个体对“其他人真实生活”的强烈兴趣和好奇的实现。旅游景观系统对于旅游者的满足则是通过“对真实性的文化再现”来完成,因此旅游景观系统可以相应分为前台和后台。,该系统的行动者包括观众(旅游者)、表演者(旅游服务人员)和局外人(不参与旅游服务的当地人)。旅游景观系统为了保持系统“前台”的真实性,就必须塑造系统“后台”的封闭性和神秘感。正是这种系统的“舞台化”处理,旅游者都经历了“舞台真实”情景。麦坎纳尔进一步将旅游景观系统的“舞台真实情景”分为六种类型;科恩依据景观的本质和旅游者对于建构的印象的二维划分,把旅游情形分为四种类型,并提出旅游者由于对真实的旅游景观产生怀疑的舞台猜疑理论。王宁针对旅游体验的研究,将旅游体验的真实性做了三种划分:客观性真实,建构性真实以及与社会活动相关联的存在性真实(Wang Ning,1999),之后,他进一步将存在性真实划分为个体内部的真实与个体人际间的真实。

第五,社会互动所建构的制度化。萨顿(1967)在研究主-客关系的互动中,解释了互动结果导致了旅游系统的制度化建构。旅游系统的制度化,虽然不能恢复个性化的服务,甚至是限制个性化服务,但是可以有效地解决旅游系统中的很多负面现象。

4、现象学的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哪几个方面?

答:现象学的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旅游动机的探讨。舒兹在分析社会活动是对行动的目的与行动的原因做了区分,运用到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中,我们也要对此进行区分。在推动旅游的过程中,既要考虑旅游者的个人目的,也要注意塑造旅游者进行旅游的社会条件。二是关于策略行动的研究。一个旅游者的完整旅游行动经历了意识的唤醒、资料收集、分析判断、选择、实施等具体的过程,是一种有计划的策略行动。这对于旅游行为的研究和促进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三是旅游者态度研究。从现实学角度看,自然态度是建构社会世

界的重要基础。加芬克尔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常人方法论来研究自然状态或缄默状态。旅游世界也是如此,旅游研究同样可以对旅游者的缄默状态或自然状态进行深入研究。第四,舒兹关于主体间性的理论是旅游主客关系研究的主要视角。主体间性讨论的是互动者彼此的认识和沟通。在旅游研究中,有学者认为旅游者与本地人是“我们”与“他们”关系,彼此如何审视对方,就是旅游体验和旅游文化沟通的前提。同时,舒兹沿着主体间性进一步讨论陌生人理论,也成为分析旅游中主客关系的继续。旅游者与本地人彼此双方都是一个存在于异域的“旅游者”。

5、论述旅游研究中本真性概念的发展阶段及其主要特征。

答:旅游研究中对本真性含义的界定从一开始便是颇有争议的。纵观旅游社会学文献,关于本真性概念的讨论是一个不断进行、不断深化的过程。本真性概念发展的阶段为:客观主义的本真性、建构主义的本真性、后现代的本真性以、存在主义的本真性以及定制化的本真性。。

客观主义的真实性指的是 “原作品”的真实。相对应的,旅游中真实的体验等同于对原作品真实性的认知体验,即它们是否由当地人根据其习俗和传统来制造或表现的;建构主义的真实性指指旅游产品生产者和旅游者根据其自己的想象、期望、偏好、信仰和权力赋予旅游产品的某种真实;后现代的本真性指的是后现代旅游者不关心“原作品”的真实性而认同“不真实性“,人们追求的是超真实的逼真世界;存在的真实性指被旅游活动激活的潜在的“成为”的存在状态,旅游者借助于旅游活动或旅游客体寻找本真的自我。定制化的本真性包括了两个因素,游客事先通过大众传媒、旅游文献、旅游指南而得到的对旅游客体“他者”的想象以及游客内在的对“家的感觉“的追寻,它是一种客体(东道主社会)和主体(旅游者)共同建构的本真性。

事实上,不管是旅游客体的本真性、旅游主体的本真性还是建构的本真性,他们都是互为补充而不是互为替代的,在不同的语境下对不同类型的本真性的运用有不同的侧重。

6、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厄里所提出的旅游凝视概念?

厄里的旅游凝视概念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要点:

(1)、凝视的功能在于构建空间,旅游地形象实质上是游客的一种观看方式,旅游地形象的建立就意味着旅游地空间的形成;

(2)、空间是权力运作的基础,旅游地说到底就是一个能满足游客消费需求的“容器”,在那里旅游者凝视的权力得到充分保证;

(3)、旅游凝视不仅是一种施加于旅游地的压力,它更具有生产性,旅游地获得经济、文化与社会的收益。

(4)、旅游凝视就是在各类专业人士(如广告设计专家、摄影家、旅游产品策划专家、营销专家等)的规训和指导下进行的,并内存和依靠

于当代社会的知识体系和国家运作策略;

(5)旅游凝视是旅游地文化变迁的起因之一。

7、解释旅游增权的含义,并指出为什么这个概念能够与可持续发

展概念相联系?

增权是指通过外部的干预和帮助而增强个人的能力和对权利的认识,较少或消除无权感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使个人能够采取行动来解决自身问题和改善现状。增权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1)作为一种概念或理

论,它致力于分析权力、无权、和去权等议题以及它们怎样有利于解决个人、家庭及社区问题;(2)作为一种工作实践或理念,它旨在增加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体或群体的权能;(3)作为一个过程或一种机制,是个

体、组织和社区对其生活和事务的控制;(4)增权还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对权力的再分配以及个体努力要达到的目标;(5)增权还指向获取权力的社会行动及其导致的社会改变的结果。

增权作为一种参与、控制、分配和使用资源的力量和过程,与目的地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旅游业发展中,增权的介入层面通常聚焦于社区,即通过强调当地社区在旅游开发方面的控制权、利益分配权和推动旅游发展方面的重要性,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保护当地文化和维护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目的地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旅游增权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心理(或精神)增权、社会增权、政治增权与经济增权。澳大利亚学者所菲尔德认为,只有进行社区增权才能真正凸显社区在旅游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增权是目的地获得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前提,增权的观念必须渗透到整个旅游系统中去。

《旅游社会学》期末复习自测题

一、选择题

1、事前确定市场分割的基础或划分标准,如旅游目的或地理区域等以及对商业旅游者和休闲旅游者目标市场的预先划分方法被称之为……………( )( )( )( )

①前向分割法 ②黄金分割法 ③后向分割法 ④心理图谱划分法

2、社会现象学创立人舒兹用以下哪一个术语概括人们生存于其中并进行多种日常活动的具体社会环境。它是人们在其中度过其日常生活所直接经验的主体间的文化世界。………………………………………………………( )( )( )( )

①文化变迁 ②文化再生产 ③文化商品化 ④生活世界

3、以下哪一个理论在旅游社会学研究中主要集中解释旅游者的社会动机

及旅游过程中出现的负面现象。……………………………………( )( )( )( )

①结构功能论 ②社会失范理论 ③符号互动论 ④社会现象学

4、以下哪一位社会学家将秩序与变迁作为社会学的研究主题,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规定在实证主义的方向上…………………………………………( )( )( )( )

①帕森斯 ②孔德 ③戈夫曼 ④ 彼得·布劳

5、为了避免旅游发展中市场与政府的双重失灵,我们有必要借助以下哪些部门的作用?………………………………………………………………(

)( )( )( )

①非政府组织 ②旅游投资商 ③非营利组织 ④大众媒体

6、社会事实具有哪些特征?…………………………………( )( )( )( )

①主观性 ②普遍性 ③客观性 ④强制性

7、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将资本划分为哪几种形式?……………( )( )( )( )

①经济资本 ②政治资本 ③文化资本 ④社会资本

8、1976年,Doxey根据调查案例指出,随着旅游的不断发展,当地居民

对外来旅游者的态度一般会经历以下哪些阶段?………………………( )( )( )( )

①愉悦 ②冷漠 ③恼怒 ④对抗

9、采用较为复杂的定量分析技术和方法,如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从而获得若干细分市场的方法是……………………………………………(

)( )( )( )

①前向分割法 ②心理图谱划分法 ③黄金分割法 ④后向分割法

10、社会交换论的代表人物是………………………………………( )( )( )( )

①科塞和达伦多夫 ②帕森斯和默顿 ③霍曼斯和布劳 ④米德和戈夫

11、20世纪早期,以下哪一位社会学家在其著作中将“角色”一词引入

社会心理学领域。………………………………………………………………( )( )( )( )

①雅各布·莫雷诺 ②乔治·米德 ③欧文·戈夫曼 ④拉尔夫·林

12、一地的旅游发展的矛盾会涉及………………………………( )( )( )( )

①管理部门 ②投资商与涉及旅游供给的当地居民

③旅游者 ④不涉及旅游供给的当地居民

13、以下哪些行动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社会行动?…………………( )( )( )( )

①、价值理性行动 ②激情行动 ③传统行为 ④工具理性行动

14、由于文化资本是一个十分宽泛的功能性分析概念,为了便于研究,布迪厄将其划分为以下哪些基本形式?……………………………………( )( )( )( )

①客观形态 ②意识形态 ③身体化形态 ④制度形态

15、1976年,Doxey根据调查案例指出,随着旅游的不断发展,当地居民对外来旅游者的态度一般会经历以下哪些阶段?…………………………( )( )( )( )

①愉悦 ②冷漠 ③恼怒 ④对抗

16、把社会行动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家是……………………( )( )( )( )

①马克思 ②雷克斯 ③霍曼斯 ④帕森斯

17、“镜中我”概念是以下哪一位学者提出来的?…………………( )( )( )( )

①库利 ②米德 ③戈夫曼 ④莫雷诺

18、近些年市场细分中较为有效的、以旅游者的心理变量如动机、态度、感知等作为市场细分的基础划分市场的方法是………………………( )( )( )( )

①前向分割法 ②心理图谱划分法 ③黄金分割法 ④后向分割法

19、旅游吸引物的旅游价值取决于它的哪些价值………………( )( )( )( )

①相对价值 ②符号价值 ③绝对价值 ④消费价值

20、以下哪一位社会学家创立了宏大保守的结构功能理论?……( )( )( )( )

①帕森斯 ②涂尔干 ③戈夫曼 ④ 彼得·布劳

21、旅游社会学主要研究领域有……………………………………( )( )( )( )

①旅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②旅游的后果 ③旅游者④游客与当地人的关

22、旅游支持系统分为以下部分……………………………………( )( )( )( )①旅游服务系统 ②动机与体验系统 ③社会文化系统

④基础设施系统

23、社会学视角下旅游现象性别研究的概念性框架应该从以下哪几个方面进行?………………………………………………………………( )(

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依据: 对象: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依据:1、历史时代依据2、现实社会依据 第二章 1、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的概念及内涵扩展 人口规模:是指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的人口总数,可以看作人口数量的同义词。人口规模受人的生育、死亡和迁移因素而发生变化。 人口结构可分为:人口的自然构成、人口的地域构成和人口的社会经济构成。 2、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包括人口自身及其变动、自然环境及其变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 3、现代社会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城镇化:从乡村到城镇的人口迁移 逆城镇化: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 4、人口老龄化的概念和对社会的影响; 概念: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 影响:(可自述) 5、反映人口健康的重要指标;

1、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综合反映人口健康水平的基本指标,指的是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 2、死亡率:粗死亡率和标准化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是反映人口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6、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的演变过程。 第一个时期是采集狩猎时期,持续约两三百万年。 第二个时期是农业时期,持续大约1万多年。 第三个时期是工业时期,距今不过两三百年的时间。 7、邓肯的POET模型。 1、邓肯POET(人口-组织-环境-技术)模型: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 响。该模型也被称为“生态复合体” 2、在模型中:(1)每个要素是与其他三个要素相互关联的;(2)任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对其他三个要素产生影响。 例如:人口(P)的增加可以创造技术(T)变迁的压力以及扩大城市化(O)的需要,由此导致更多污染(E)的产生。 8、环境保护战略的演变。 1、末端治理、源头和过程控制 2、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不损害后代人满足他们自己需要的能力和条件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发展。 3、生态现代化理论:工业化、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不仅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具有潜在的兼容性,而且也可以是推动环境治理的重要因素和机制。由工业化

旅游学概论总结

旅游学概论题库二 一.填空 1.70年代,旅游对_________问题,成为“旅游影响研究”领域中的焦点。 2.同传统的商品出口不同,在旅游进口中,旅游者与支付款项的流动方向是_______。 3.根据我国目前对来访国际旅游者的技术性定义,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客源,由三部分人组成即外国人,__________,港澳台同胞。 4.中国旅游研究活动开始于_______________。(时间) 5.德国学者葛留克斯曼(G.Glucksmann)提出的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后来为瑞士学者______和_______所发展,从而奠定了旅游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框架。 6.构成旅游活动的三个要素是:旅游活动的主题___________旅游活动的客体__________ 和旅游活动的媒介___________。 7.扣除全部纳税的收入是______________。 二.单选 1.1984年9月我国旅游局长会议作出的_________决定,彻底打破了我国三大旅行社独占市场的局面 A.颁布《旅行社管理暂行规定》 B.将旅行社划分为三类 C.批准一批一类社成立 D.下放该职权 2.作为全国旅游事业中管理事业的管理机关-------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于_______年成立。 A.1964 B.1984 C.1978 D.1954 3.根据1996年颁布的《旅行社管理条例》,经营范围包括入境旅游业务,出境旅游业务和国内旅游业务的旅行社是__________。 A国内旅行社B国际旅行社C一类社D二类社 4.我国旅行社业务中心的委托代办中心是针对__________上午需要开办的。 A团体客人B散课C外国旅游者D国内旅游者 5.“Sales multiplier”指的是________。 A营业额乘数B产业乘数C收入乘数D就业乘数 6.按七大国际旅游地区的划分,在产业客源方面居第二位的是______。 A.美洲 B.非洲 C.欧洲 D.东亚和太平洋地区 7.在澳门和台湾尚未回归大陆,实现祖国统一的情况下,澳门和台湾同胞来大陆旅游被视为__________。A.国内旅游B.国际旅游C.环球旅游D.洲际旅游 8.按组织的_______划分,国际性旅游组织可分为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 A.成员 B.范围 C.工作内容 D.地位 9.1995年4月27-28日在西班牙召开了“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通过的纲领性文件是 A.《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 B.《旅游宪章》 C.旅游准则 D.《世界旅游马尼拉宣言》 10.外出旅游季节性较强的旅游者是_________旅游者。 A.差旅型 B.消遣型 C.个人及家庭事务型 D.商务型 三.多选型 1.下列属于旅游设施的有 A.宾馆饭店 B.游乐场所 C.公园 D.旅游商店 2.中外合作饭店是指契约式和经营方式,合作双方按照协议确定双方和利润分配比例和各自应承担和风险。其中中方主要负责提供_____________。 A.设备 B.资金 C.土地 D.劳动力 E.技术 3.旅行社组织旅游方式包括( ) ( ) ( ) ( ) ( )

旅游学基础知识整理

《旅游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绪论 (一)国际旅游学研究 1.旅游学研究开端 2.功利性阶段 3.综合化方向 4.后旅游研究阶段 5...特点总结 .... (二)国内旅游学研究(伴随改革开放) 1.开展时间较短 2.以翻译借鉴为主 3.认识论的功利性倾向 4.旅游学研究依赖高等旅游教育 旅游学是研究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动、旅游业及其开发和经营活动,以及研究旅游供求双方活动的开展对旅游接待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之影响的一门社会科学 旅游研究基本方法 1.系统分析法 2.理论分析与实际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4.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旅游研究方法》詹宁斯) 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旅游发展史)(一)古代旅行 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是由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发展和演变而来的。 在原始社会的早期,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客观上不具备能借以开展旅行活动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也不存在外出旅行的愿望。虽然当时的确有迁移活动发生,但这些活动所具有的被迫性和求生性特定,说明他们既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自愿旅行,更谈不上是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

1.旅行的产生 三次社会大分工导致人们生产效率提高,产品交换规模和地域范围扩大是履行产生的基本前提。 1)三次社会大分工: 第一次农业、畜牧业形成 第二次手工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分离 第三次商业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中分离 原始社会晚期,生产力提高,出现大量剩余产品,交换活动扩大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不同从业者之间的产品交换也因此成了普遍的现象 2)结论: 在世界范围内,人类有意识自愿外出旅行活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现代意义上的旅游是从古代旅行发展而来的 人类早期旅行活动开展不是出于消遣或度假,多是人们出于外出贸易经商需要而开展的经济性活动(实用主义商贸目的) 生产力、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旅行活动发展 第二章、认识旅游活动 旅游活动 基本特征 三体 六要素 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 本质途径 类型 第三章、旅游者 第一节旅游者的界定 "国际旅游者":到一个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去访问,并在该国停留至少24小时的人"国际短途游览者"因消遣目的而到访别的国家,停留时间不足24小时的国际来访者。 "中转过境旅游者"途经该国而不做停歇的旅行者,以及那些以不足24小时的时间途经该国,其间只是作了一些非旅游性质的短暂停歇的中转旅客。 国际旅游者(来访旅游者在到访国境内的连续停留时间最长为6个月) 罗马会议 游客=旅游者+短途旅游者(一日游游客) 第二节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 足够的支付能力(可自由(随意)支配收入) 足够的闲暇时间 其他:收入、带薪假期、年龄、家庭生命周期、健康状况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二、填空 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2)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涂尔干(2)韦伯。 3.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塞(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 4.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 5.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 三、简答 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1)科学的分类,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2.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 (1)现实的而不是细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3.导致社会失范出现的原因:(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机构中急剧滋长(2)现代化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个人欲望(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力,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 4.中国社会学被撤销的原因: (1)照搬照套苏联模式(2)自身存在错误认识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分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 3.普查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上而下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9.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因果关系的方法。 10.文献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1.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2.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 1.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 2.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后实证主义、新人文主义、批判诠释理论、后现代主义。 3.问卷调查的内容:个人基本情况、行为和态度。 4.问卷类型:自填式和代填式。 5.文献来源:官方文献、个人文献、大众传播媒介。 6.定性资料的主要来源:实地源、文献源。 三、简答 1.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2)教育功能(3)社会管理功能(4)社会批评功能 2.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1)社会现象的性质 (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建设(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3.实验法的类型: (1)根据试验环境分为: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 (2)根据实验方法分为:标准实验、准实验、控制实验、双盲实验 4.文献法的优缺点: 优点:(1)资料信息恒古不变(2)费用较低(3)可研究历史现象(4)适合做纵横分析

旅游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旅游学知识点识记 第一章·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产业革命对旅游的影响 1、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 2改变了很多人的工作性质 3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4技术的进步 二、托马斯·库克与旅游的发展 (一)1841年的活动 1.参加者的公众性 2.组织工作的严密性 3.团队规模前所未有 4.这次活动为托马斯·库克旅行社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经验(二)1845年的活动 1.目的:纯商业盈利行为 2.出行时间:改变了之前的当日往返一日游,进行了历时一周的过 夜旅游 3.旅游前做了大量的筹备安排工作 4.组织编写《利物浦之行手册》,据信是世界上第一本这类体裁的 旅游指南 5.托马斯·库克不仅亲自担任该旅行团的陪同和导游,还聘雇地方

导游,这是旅行社聘用地导的最早先例 第二章·关于旅游活动的基本认识 一、名词解释 1、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 的常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活动所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2、旅游活动:一个人到其(生活和工作的)惯常环境以外的某 地去旅行、在该地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其出行的主要目的不是去该地从事就业性活动。 3、国内旅游:指一个国家的居民离开自己的常住地或惯常环境, 到本国境内的其他地方开展的旅游活动 4、境内旅游:发生在本国境内的旅游活动,其内涵包括本国居 民的国内旅游活动和海外来访入境旅游活动。 5、国民旅游:指参加者为本国居民的旅游活动,其内涵包括本 国居民的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活动 6、国际旅游: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跨越国界,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开展的旅游活动。 7、出境旅游:本国居民跨越国境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去旅游。 8、入境旅游:其他国家的居民前来某国或地区旅游。 9、大众旅游: (1)旅游活动的大众化,即旅游活动参加者人员范围已经扩展到普通的劳动大众,旅游和度假已经发展成为普通大众享有的权利。

导游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导游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导游基础知识—全国部分》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导游基础知识英文名称:BasicofTourGuide 课程编码:课程代码:091202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学分学时数:2学分,52学时(理论讲授48学时,实验教学4学时)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一)课程性质 导游基础知识是旅游管理、导游专业及酒店管理等旅游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分为《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和《山东景点》两个部分,主要向学生讲授与中国旅游相关的民族民俗、宗教文化、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饮食文化、风物特产等人文旅游景观、山东17地市主要的旅游景点等基础知识。导游基础知识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能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为今后从事旅游相关行业打下一定的人文基础。为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为经济建设服务。 (二)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和了解与导游工作密切相关的一些人文、自然背景知识。在此基础上更深入,加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达到如下目标: 1、相关知识点的识记和理解。 2、以导游服务规范为依据,注重培养学生的导游知识的运用能力,即课堂讲授内容与行业要求接轨,突出实用性、综合性。 3、加强学生口头表达和对知识掌握能力的训练。 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以实地考察。两个环节相互配合,相互联系以便保证课程的实用性。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旅游业发展概述(理论讲授4学时)

2015年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653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5年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653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科目代码:653 科目名称:社会学理论 一、概念题(合计50分,每题5分) 1.科层制 2.代际流动 3.差序格局 4.次等劳动力市场 5.性别歧视 6.模式变量 7.剥夺-满足命题 8.镜中我 9.《货币哲学》 10.结构参数 二、论述题(合计100分,第1、2题各30分,第3题40分) 1.社会学相关研究表明,从1990年开始,中国农村老年人的自杀率大幅上升,并保持在高位,远远高出其他社会群体的自杀率。请结合社会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谈谈你对这个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2.近年来社会学研究中对于“全球化”的现象及其后果的讨论存在着很多的争论,请根据你所掌握的社会学知识和概念,结合你对于全球化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谈谈全球化对于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 3.选择两个你熟悉的西方社会学家或者社会学理论流派,分析比较他们之间的差别,并谈谈你的理论评价。 参考答案 一、概念题(合计50分,每题5分) 1.科层制 答:科层制,又称理性官僚制或官僚制,是指法理型统治下组织机构的特殊形式,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在这种统治形式下,组织按照合理性的原则来设计和分工以便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官员们的职务等级是按照集权体系所安排的固定有序的体系,并且有着与职务相对应的严格的权限规定。组织运转依靠的是没有人情味的职责、规定和准则,具有非人格化的特征。官员的任命与提升所依据主要是他的业绩,统治者的统治权力都有合法的权限。在韦伯看来,所有这一切都保证了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 2.代际流动 答:代际流动,又称“异代流动”,是指同一家庭中上下两代人之间社会地位的变动。一般以职业等作为地位特征,以父母和子女在同一年龄时的职业或其它地位作为比较的基点,考察第二代人(子女)与第一代人(父母)相比,看社会地位有无提高,从中找出引起或未引起变动的原因和规律。这种研究尤为重视父母的教育程度和职业对子女的社会地位的影响。

旅游经济学B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有人说,去商场购物,可带回商品到家中,而去旅游带回的只是一次经历或回忆。这表明了旅游产品的() A脆弱性 B.无形性 C.生产、消费不可分割性 D.不可贮存性 2、当旅游目的地国旅游外汇总收入的增长率大大快于人均旅游外汇收入的增长率时,说明该地区旅游外汇的增长主要依赖于( c )。 A、旅游换汇率增加 B、旅游收汇率增加 C、旅游创汇率增加 D、旅游接待人次增加 3、某国政府通过降低旅游企业的所得税率,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这一情况可用( ) 图表示。 4.随着旅游产品数量增加,总效用随之增加,边际效用随之( ) A.递增 B.递减 C.不变 D.变化不定 5.在旅游活动中,____________的需求弹性较大。( ) A.餐饮 B.住宿 C.交通 D.购物 6.发展旅游业进行货币回笼,是通过()形式实现的。 A.服务回笼B.商品回笼 C.财政回笼D.信用回笼 7. 在现实的旅游经济活动中, 一般情况下, 旅游供给弹性普遍( ) A . 较小 B . 较大 C . 单位弹性 D . 无弹性 8、下列各学科中( )与旅游经济学成纵向关系。 A、旅游社会学 B、旅游地理学 C、旅游管理学 D、旅游法学 9 某旅游部门增加旅游收入60 万元, 其中5/ 6不断用于生产消费中,则其旅游收入乘数与增加的国民收入分别为( )

A . 6 360 万 B . 5 300 万 C . 5 1 600 万 D . 3 180 万 10.旅游乘数效应的形成必须以一定的()为前提。 A.边际消费倾向B.边际储蓄倾向 C.边际进出口物资倾向D.边际效益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20分) 1.关于旅游经济运行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旅游需求是一种低弹性需求 B.有效供给是生产者的意愿与可能相结合的供给 C.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构成了旅游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 D.旅游产品交换后没有发生所有权的转移,而是体现为使用权的暂时转移 2.合理的旅游消费结构应满足的要求是() A.旅游消费的内容、方法、形式多样化 B.大力发展观光型产品 C.有利于实现旅游消费市场供需平衡 D.有利于旅游环境保护 3.旅游收入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运转,对经济的发展存在以下( ) A.直接影响阶段 B.间接影响阶段 C.最终影响阶段 D.诱导影响阶段 4、从旅游消费资料的形态出发,可以把其分成( )。 A、物质消费 B、精神消费 C、基本旅游消费 D、非基本旅游消费 5. 当MR > Mc 时, 旅游企业增加销售量可能使( ) A . 利润增加 B . 利润减少 C . 亏损增加 D . 亏损减少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 . 基本旅游收入弹性较大, 非基本旅游收入弹性较小。( ) 2 . 旅游者消费最大满足是指旅游者通过旅游消费获得的最佳感受。( ) 3 . 旅游收入初次分配是在旅游企业与全社会进行的。( ) 4 . 旅游供给规律是: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旅游产品供给量与其价格成反方向变化。( ) 5 . 基本旅游收入在旅游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旅游接待国或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深度与总体水平。( ) 6 . 在一般情况下, 销售量越大对企业越有利, 但不是销售量最大时利润最佳( )

社会学基础知识

社会学含义:社会学是从变动的社会系统出发,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 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的社会科学。 社会学的功能: 个人功能:1、认识功能(认识、了解、适应社会、发挥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 2、导向功能(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能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在社会中所处 的地位和作用指导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 3、操作功能(为个人的认识现象提供操作的工具) 社会功能:1、描述2、解释3、预测4、规范 研究社会学的意义:1、能为现代化建设的规划,实施和检验做出贡献2、能 为改革提供理论指导与做出科学决策3、能为政法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4、能为社会工作和社会管理提供理论知识 5、为本学科的分支学科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社会文化的来源:是人类在劳动过程及其他社会活动中所创造的成果 1、文化遗业:继承前人历代所创造传承下来的一切文化(语言文字生活) 2、文化文明:指每一社会创造次新的文化特质 3、文化借用:指引进、引用团体(另外)文化 4、文化融合:指文化遗业,文化文明,文化借用变更 社会文化的功能:1、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 2、文化的社会向导功能(提供知识、协调社会管理工程,巩固社会向导成果) 3、文化的社会区分功能 文化的进化因素:1、生物因素2、地理环境因素3、心理因素 4、文化传播因素 5、工艺发展的因素(科技的发明创造) 文化进化的趋势:1、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依赖关系2、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通过商品交换是 建立了间接的社会关系3、人与人的自由组合,个人获得了完全的独立 社会学的特点: 1、整体性(从大背景下,吧社会看作一个有机整体) 2、综合性(从相互联系中去把握) 3、现实性(根据现实的社会需要),社会学研究的是当前的现实社会 4、具体性(每个社会由于文化传统不同,国庆不同,集体社会结构及运行规律也不相同) 5、动态性 社会化的过程:儿童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 社会化的特征:1、社会强制性2、主观能动性a、社会化的个体自身的人格特质等因素影响,引导 着个体的社会化b、社会化的各个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个体既被社会化,又影响着其他个体 的社会化,个体既是社会化的客体又是社会化的主体3、终身持续性 社会化的条件: 客观条件(社会环境)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龄群体大众传播媒介 主观条件1、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2、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3、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4、人有 语言能力5、人类具有思维能力 社会化的内容:1、生活技能的社会化2、职业技能的社会化 3 、行为规范的社会化(法律,道德,角色,一般日常规范等社会化)4、生活目标的社会化 社会角色的规范:(含义:角色规范是群体中每一角色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表现形式:1、以书面形式或用法律条文规定的成文的行为准则2、不成文的,往往以社会道德形式出现 社会角色规范形成的因素: 1、素质因素(知识经验,生活阅历,个性修养,教育水平的总和) 2、文化因素 3、经济因素 社会角色的期望: 一个人占有了社会系统中的一个位置,其中角色扮演的行为符合与社会, 他人的期望与要求,这种期望与要求就叫角色期望 角色期望的意义:1、它的反馈性质,其指导着一个人的行为2,它的强化性质

旅游学概论学习总结

旅游学概论结课论文 题目名称:河南淮阳旅游发展问题分析 班级:XXXX 姓名: XXXX 学号:XXXXX 2015年06月

目录 1. 淮阳概况 (3) 2. 旅游特色 (3) 2.1景点 (3) 2.2美食 (4) 2.3特产 (4) 3. 淮阳旅游发展取得的成绩 (4) 4.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5) 5. 淮阳旅游发展的建议 (6) 6. 参考资料 (7)

1.淮阳概况 淮阳县地处河南省东南部、周口市8县1市1区腹心,西临川汇区、西华县,北倚太康县、鹿邑县,东接郸城县、沈丘县,南邻项城市、商水县。地理位置为北纬33°20'至34°00,东径114°38'至115°04',南北长56公里,东西宽40.6公里。境域系黄河冲积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暖温带季风半湿润气候。 淮阳地区总面积1406.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4.8万亩。辖镇6个,乡12个,农场2个,辖497个行政村,2273个自然村。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总人口135万人(2012年),其中农业人口104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943人。其中有回族、满族、壮族等民族21个。 淮阳古称宛丘、陈、陈州,历史上曾三次建国、五次建都,历史长达6500年,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 2.旅游特色 如今淮阳文化旅游业已经成为“一大优势、一大支撑、一大后劲、一大名片”,形成了“羲皇故都、水城淮阳”主题形象文化品牌,姓氏文化、伏羲八卦文化、农耕文化主流文化品牌,中华姓氏文化节、羲皇故都朝祖会、荷花节“两节一会”品牌。 2.1景点 平粮台古城遗址 平粮台古城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唯一一座有史书记载的原始社会时期的两代帝王(太昊和炎帝)都城遗址。[14]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47处,淮阳县城所在地就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陈楚故城。 太昊陵 太昊陵位于河南省淮阳县,传说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长眠的地方。太昊陵包括太昊伏羲氏陵和为祭祀地而修建的陵庙,是中国著名的三陵——太昊

旅游学基础理论作

旅游学基础理论作业 (2011级全日制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班韦悦妮2011年9月) 一、为什么说托马斯.库克是旅游业的先驱? 答:托马斯.库克(1808-1892),英国旅行商,出生于英格兰墨尔本。他是近代旅游业的先驱者,是近代旅游业之父,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他是第一个组织团队旅游的人,并且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这标志着近代旅游业的诞生。他将旅游与工业革命相结合,提高了人们旅游的速度,扩大了旅游视野,丰富了旅游内容。 (一)1841年7月日,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包租了一列火车,运送了570人从来斯特前往拉夫巴勒参加禁酒大会,往返行程22英里,团体收费每人1先令,免费提供带火腿肉的午餐及小吃,还有一个唱赞美诗的乐队跟随。这次短途旅游活动标志着近代旅游及旅游业的开端。此次活动特点:参加者具有广泛的公众性;托马斯·库克在整个旅程活动中从始至终陪同;规模大是空前的。 (二)1845年,库克正式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旅行社——托马斯·库克旅行社(即现今的通济隆旅行社),成为旅行代理业务的开端。 该年,他第一次组织消遣性的观光旅游团,即莱斯特至利物浦之行,参加人数350人。回来后,库克整理编发了《利物浦之行手册》,成为早期的旅游指南。此次活动特点:性质为商业活动;目的是观光

消遣;时间长达1周;工作方式为全陪、地陪,开创了旅游业务开展的基本模式。 (三)1855年,库克组织了从英国莱斯特前往法国巴黎的旅游,在巴黎停留游览4天,全程用一次性包价,其中包括在巴黎的住宿和往返旅费,总计36先令。事实上,这也是世界上组织出国包价旅游的开端。此次活动特点为:时间为期4天;采用一次性包价费用,包括住宿费和往返交通费共为36先令,是世界上出国包价旅游的开端。 (四)1865年,他成立了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全面开展旅游行业,为走向世界作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五)1872年,他国组织了9位不同国籍的旅行者进行第一次环球旅行,这次环球旅行的成功受到世人的称颂。接着,他又在欧洲、美洲、澳大利亚与中东建立起自己的系统。 (六)1872年,他创办了最早的旅行支票,可在世界各大城市通行。 (七)1880年他又打开印度大门,拓展了埃及市场,成立世界上第一个旅游代理商,被誉为世界旅游业的创始人。 二、现代旅游业发展有何特点? 答:(一)规模发展的持续性,表现为:1、全世界旅游人数保持快速增长。如2007年是世界旅游业连续第四个快速增长的年份。国际游客人数比前一年增加5200万,增长6.2%,超出了4.1%的长期预测。游客比上一年增长10%,亚太地区成为世界上游客量位列第二的地区,而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达8%。

【毕业论文选题】有关旅游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有关旅游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旅游社会学,是从旅游业入手,运用社会整体论、社会互动等社会学理论,来研究其各个组成部分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一门新兴。小编精心整理了223个比较优秀的旅游社会学论文题目,帮助对这方面有需求的人。 1. 论旅游文化--文化人类学视野 2. 关于高职旅游礼仪教学模式的创新探讨 3. 西部民族旅游社区女性幸福感人群差异--以四川桃坪羌寨为例 4. 旅游开发对乡土传统文化的结构与解构--以柳林县三交镇黄河风情游为例 5. 人类学与民族旅游:中国的实践 6. 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的空间生产研究--基于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泸沽湖的个案研究 7. 西部民族地区旅游社会冲突疏解研究--基于对四川旅游业发展的考察 8. 旅游对陕西农村地区老年人口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9. 女性生命周期与旅游意向的关系研究 10.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以街津口赫哲族为例 11. 来华非洲人社会交往和跨文化适应研究--以旅游人类学为视角 12. 旅游资源开发对少数民族妇女的社会影响研究--基于大理市周城村的案例分析 13. 生态美学视域下百里峡旅游资源田野研究 14. 西学东渐之后:旅游人类学在中国 15. 家庭领域与公共领域:乡村旅游对社区女性的影响研究--以山东省河口村为个案 16. 生态旅游中社区参与的有效性探析 17. 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与原生态体育文化旅游的发展--以广西南丹白裤瑶“油锅”组织为例 18. 大学生志愿者旅游认知. 态度与行为意向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 19. 在校女大学生旅游体验与旅游需求的质性研究 1

社会学概论知识要点

社会学概论知识要点 主要概念知识要点 1.社会学是研究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 2.人的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刚刚出生的人,仅仅是生理特征上具有人类特征的一个生物,而不是社会学意义的人。在社会学家看来,人是社会性的,是属于一种特定的文化,并且认同这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支配下存在的生物个体。刚刚出生的婴儿不具备这些品质,因此他(她)必须渡过一个特定的社会化期,以熟悉各种生活技能、获得个性和学习社会或群体的各种习惯,接受社会的教化,慢慢成人。 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这里我们从三种角度来概括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自我观念 (二)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 (三)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化的最终结果,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社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起特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社会学的社会化研究就是要考察和解决有助于把人推到一定社会结构中充任角色的条件和机制。 3.社会运行的概念: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4.社会运行分分类: 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社会化与个体化;社会互动;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 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社会组织;社区;社会制度;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城市化;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 5.田野调查法:是指研究者深入研究对象所生活的领域,在与研究对象一起生活的过程 中,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度访谈,以求达到对研究对象及其文化的全貌性研究和深刻理解。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6.社会角色概念: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 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角色集: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角色集。它包括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多种角色集于一身,主要强调的是一个人内部的关系,另一种是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主要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旅游学概论知识点总结word精品

旅游学知识点识记第一章?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产业革命对旅游的影响 1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 2改变了很多人的工作性质 3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4技术的进步 二、托马斯?库克与旅游的发展 (一)1841年的活动 1.参加者的公众性 2.组织工作的严密性 3.团队规模前所未有 4.这次活动为托马斯?库克旅行社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经验 (二)1845年的活动 1.目的:纯商业盈利行为 2.出行时间:改变了之前的当日往返一日游,进行了历时一周的过 夜旅游 3.旅游前做了大量的筹备安排工作 4.组织编写《利物浦之行手册》,据信是世界上第一本这类体裁的旅游指南 5.托马斯?库克不仅亲自担任该旅行团的陪同和导游,还聘雇地方导游,这是 旅行社聘用地导的最早先例 第二章?关于旅游活动的基本认识一、名词解释 1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前往异

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活动所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2、旅游活动:一个人到其(生活和工作的)惯常环境以外的某地去旅行、在该地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其出行的主要目的不是去该地从事就业性活动。 3、国内旅游:指一个国家的居民离开自己的常住地或惯常环境,到本国境内的其他地方开展的旅游活动 4、境内旅游:发生在本国境内的旅游活动,其内涵包括本国居民的国内旅游活动和海外来访入境旅游活动。 5、国民旅游:指参加者为本国居民的旅游活动,其内涵包括本国居民的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活动 6、国际旅游: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跨越国界,至U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的旅游活动。 7、出境旅游:本国居民跨越国境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去旅游。 &入境旅游:其他国家的居民前来某国或地区旅游。 9、大众旅游: (1)旅游活动的大众化,即旅游活动参加者人员范围已经扩展到普通的劳动大众,旅游和度假已经发展成为普通大众享有的权利。旅游活动开展形式中的大 众型模式 10奖励旅游:包括企业、社会团体和政府机构在内的各种组织为了表彰和奖励那些工作业绩突出的员工和工作人员,而特别为其组织的免费旅游和度假活动 11季节性:一年中各月份会呈现某些月份的接待量较大,某些月份较小这样一种规律性的变化格局。人们外出旅游活动的时间分布上的这种不平衡。 12、社会旅游:对于工作收入较低的阶层,有些国家采取通过由国家、地方政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人类学研究:以ZS大学为例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人类学研究 ———以ZS大学为例 张恩迅* 摘要:数据显示,目前大学生已成为国内网络消费最重要的群体之一。国内现有研究多强调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个体行为的影响和控制,但鲜少关注其消费行为背后的主 体性逻辑和资本逻辑。大学生网络消费呈现普遍性、社交性、个性化、侧重性、从众性和 局限性等特征,本文借助波兰尼“嵌入性”理论视角,以ZS大学为研究个案,论述了大学 生网络消费的双重逻辑:一方面,大学生网络消费解除了传统消费的诸多约束,使大学生 消费主体性得到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大学生网络消费不仅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还受 制于网络资本系统影响,即大学生网络消费嵌入到了网络资本的逐利实践之中。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消费;嵌入性;网络资本 DOI:10.13835/b.eayn.22.23 一、问题的提出 网络消费是指通过网络通信手段缔结的商品和服务交易,主要是发生在企业与个人(B2C)和个人与个人(C2C)之间的交易。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中国网民①规模达到6.88亿人,以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5.2%。网络购物用户②达4.13亿人,以20 29岁青年人的占比最高,达50%以上[1]。 CNNIC在《2014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中以“半年度购物频次”和“半年度购物金额”为统计指标,将网购者分为“一般网购用户”和“深度网购用户”,报告认为,在校学生通常都是网购用户,大专及以上的大学生更容易成为深度网购用户[2]。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网购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率为89.1%,远高于非学生群体的73.8%以及总体网民的60%[3]。阿里研究院、淘宝头条联合发布的《全国重点大学网购排行榜》中也明确指出,网购已经成为大学生最重要的生活方式,年级越高,对网购的依赖度越高。可见,大学生已成为当今中国最重要的网购群体之一。 然而,目前国内关于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管理学、心理学等领域,大多强调网络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主导和控制[4],忽略了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同时,目前关于 *①②作者简介:张恩迅,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互联网人类学。网民:指半年内上过网的中国居民。 网购用户:指半年内在网上购买过商品或服务的网民。

社会学概论复习总结题.doc

《社会学概论》复习题 [单选题] 1?孙本文概括的关于社会学学科地位的种种观点,()认为社会学是将各门社会科学的成果从社会整体的角度加以综合得出的。 A.总和说 B.综合说 C.普遍说 D.平等说 [答案]:B 2.就不同民族文化而言,文化可以区分为()o A.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B.主文化与亚文化 C.主文化与反文化 D.评比新文化与非评比新文化 [答案]:D 3?从年龄构成看,在人口总体屮,60以上人口占到10%及以上或65岁以上人口占到()及以上。 A.6% B.7% C.8% D.9% [答案]:B 4.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木我、自我和()o A.主我 B.镜中我 C.超我 D.客我 [答案]:C 5?按照群体成员的身份归属以及心理认同,可以将群体区分为()o A.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B.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C.内群体与外群体 D.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答案]:C 6?常常被应用与对小群体及行为研究的是()o A.参与观察法 B.实验法

C.田野调查法 D.历史比较法 [答案]:A 7?—名学生,按照角色要求应该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回答问题,但可能又因为不想让别的同学难堪而不积极表现,这种现象屈于O o A.角色冲突 B.角色距离 C.角色不清 D.角色屮断 [答案]:A &社区研究可溯源至德国社会学家(),他第一次对社区做了较为系统的描述。 A.滕尼斯 B.帕克 C.伯吉斯 D.沃思 [答案]:A 9?精英循环理论是社会学家()创立的。 A.韦伯 B.马克思 C.帕累托 D.帕森斯 [答案]:C 10.以下不属于科层制的管理方式特征的是()。 A.明确的分工 B.任人唯亲,因人设位 C.私人关系和公务关系的分离 D.量才用人 [答案]:B 11?社会化的必要条件包括两个方面:个人生物基础和外界社会环境。下列不属于个人生物基础的是()。 A.语言能力 B.思维能力 C.较长的依赖牛活期 D.大众传播媒介 [答案]:D 12?根据互动中的人际关系及其性质,社会互动可分为()。 A?二人互动、三人互动和多人互动

旅游学概论名词解释总结

名词解释: △旅游学概论:旅游学概论就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同社会科学中其她学科一样,它以旅游发展得实践为基础,从整理与了解旅游现象中分析并总结旅游发展得逻辑性与合理性, 从而发现其活动规律 △旅游学:就是研究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动、旅游业及其开发与经营活动以及双方活动得开展对旅游目得地得各种影响得科学 △学术研究得方法: 所谓学术得研究方法,就是指一门学科得技术步骤。它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可操作得程序,具有一定得形式,过程。步骤,内在之间存在得规律性与逻 辑性得联系 △旅游学研究方法:①系统分析得方法②理论分析与实际调查相结合得方法③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得方法④多学科综合研究得方法 △旅游学研究基本任务:加强学科基础研究,解决好八个基本问题——①对象问题②价值问题③假定问题④实验问题⑤量化问题⑥体系问题⑦预测问 题⑧检验问题 △旅游学研究内容: 国外:旅游发展史、旅游者得机与旅游需求、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影响、旅游组织、旅游开发计划、旅游业经营管理 国内:旅游发展史、旅游者得机与旅游需求、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影响、旅游组织、旅游资源、旅游业 △现代旅游:指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就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于世界各地得社会文化旅游活动 △工业革命对旅游得影响:①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②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社会财富大大增加,为人们外出旅行奠定物 质基础 ③推动了新式交通工具得产生,使人们远距离、较大范围得旅行成 为了可能 ④工业化得大发展导致了人们得生活方式得改变(使人们产生旅游 得欲望) △托马斯·库克对旅游业得贡献:组建了旅游得各种经营机构,开发了多种多样得旅游活动,向游 客提供综合性得旅游服务,开创了一种全新得旅行业务与旅 行方式。 △艾斯特( AIEST )定义:旅游就是非定居者得旅行与暂时逗留而引起得现象与关系得总与。这 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涉及任何赚钱得活动。 △旅游(WTO世界旅游组织):指人们为了消遣、商业与其她目得离开通常环境去往她处并在 那里逗留连续时间不超过一年,主要目得不就是在所访问地 区从事获取经济利益得活动。 △旅游得内部性条件:指对旅游得存在、发展与变化起决定作用得各种内部因素——旅游者(最基本)、旅游吸引物(旅游原因)、旅游接待(提供服务)、旅游交通(重要 组成部分)及旅游中介(保障)

有关旅游市场上的分析

第六小组旅游景区方面的责任分析 旅游业的回扣是指在旅游业务中,旅游单项产品供给方(饭店、旅游购物商店等)为了销售商品,给旅行社和导游等中介方各种名目的好处费。这部分收入既未如实入账,又未在合同或其他协定中公开约定。由于旅游购物回扣通常数额较大,发生频率较高,所以备受瞩目。案例:1997年10月,洛阳GJ旅行社接待了JBW一9710日本旅游团,委派导游谢某为全陪随团服务,谢某为提取回扣,向客人建议将原定餐食改为“洛阳水席”,并进行了言过其实的夸张宣传,当客人询问是否需要增加费用时,谢某答复水席标准不会超过原定餐饮标准。但当客人面对“洛阳水席’’的汤汤水水时,发觉与谢某宣传的不相符,连呼上当。不料,第二日,谢某又向游客宣布,因“水席”标准超过原定标准,故需加收少量餐费。对此,部分团员表示不满,但因已食用了“水席”,不得不交出超支餐费。 事后,游客投诉该旅行社。谢某则称,为了使客人品尝地方风味,作了夸张的宣传,但动机是好的,而客人食用“水席”加收餐费理所当然,并无不妥。 (分析) 旅行社接待旅游团,是有销售合同和产品规格的;组团社与接团社之间,也是有委托、有确认、有合同关系的。在此基础上层开的整个旅游团的旅游活动,其基本框架和主要细节也都是事先确定的,应该按计划、按合同、按规矩和约定进行。但这并不反对或绝对排斥变化,因为变化也许是应急,也许是适应特殊情况。那么,变化有没有规则

呢?从本例看,似乎应该强调几点。 1.变化的宗旨是宾客至上。案例中改换用餐,是导游谢某主动建议,积极倡导,并以提取回扣为目的,既违背了办事规则,也违背了导游的职业道德,是必须禁止的。 2.作出变化的决定应有协商一致的基础和一定的批准权限。案例中的变化由带团导游私自动议,并“进行了言过其实的夸张宣传”,且先承诺“不会超过原定餐饮标准”,后又宣布因为超过了标准,“需加收少量餐费”。旅游者并不满意改换的餐食,也不需要这种变化,甚至“连呼上当”,此时还要旅游者再花额外的钱,当然会怨声载道了。 案例:今年5月,杭州的袁大姐去了云南旅游,买回来一对价值9000块钱的翡翠貔貅。有人告诉她,这貔貅得先泡泡水,没想到这一泡泡出问题来了。 5月18号,袁大姐由导游带着,在云南昆明的翠玺珠宝店,买了一对翡翠貔貅。一看有证书,还写着A货,袁大姐挺放心地回了杭州。 袁大姐:“他们说貔貅避邪,要浸8天,我就浸在那里。表面上是粉上去的东西么,软了就掉下来了,就看见很大的缝、贯穿的。手一抠,东西都掉下来,感觉和胶水一样的。” 袁大姐拍下了照片,我们可以看到貔貅的底座上有一道不小的裂缝,而且貔貅的腿上也有很明显的缝隙。另外一只貔貅的腿上,像是被刀砍过了一样,袁大姐后来找人看过,说是可能因为玉石料不够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