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课桌有多长教案北师大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课桌有多长教案北师大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课桌有多长教案北师大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课桌有多长教案北师大版

第2节《课桌有多长》

数学教案-桌子有多长

数学教案-桌子有多长 《桌子有多长》教学设计 作者:张中瑛 单位:德州市共青团路小学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内容: 一、教学引入: 1、谈话引入:我们的教室里有讲台、有课桌,那么,我们的讲台有多长,课桌有多长呢?同学们该怎样量呢? 2、测量活动: (1)分组让学生估计一下,讲台、课桌各有多长。

(2)实际测量:让学生用不同方法量。 (3)讨论交流:发现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到的数不同,从而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二、新课教学: 1、认识厘米:(课件展示) 认识刻度线,0刻度,1厘米的长度。 让学生先估计1厘米有多长,然后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让他们再用食指和拇指比划一下,建立1厘米的表象。 在尺子上的不同刻度找出1厘米的长度,如数3到数4是1厘米,数6

到数7也是1厘米等等。 2、说一说:(课件展示)让学生找一找自己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的,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先估计,再量一量。 3、量一量:(课件展示)如何进行测量。 测量的步骤:把一端对准0刻度,根据另一端与尺子上重合的位置,读出数值。 学生分组练习测量铅笔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展示第1题,让学生先估计自己的书、铅笔和食指有多长,再

量一量、填一填。当学生测量的不是整厘米数的时候,教师指导学生怎样按整厘米数读出数值。 2、课件展示第2题,让学生仔细观察图意,独立完成题目。 3、课件展示第3题,可以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对于小熊没有量对的题目,让学生说一说怎样量才是正确的。对于测量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具体指导。 四、总结并布置课下作业(课件展示)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课下量一量自己课桌的长度。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学期所有数学公式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的所有公式北师大版 小学数学一至六年级公式大全1 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2 、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3 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4 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5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6 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7 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8 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9 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1 正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S=a×a 2 正方体V:体积a:棱长表面积=棱长×棱长×6 S 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 3 长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S=ab 4 长方体V:体积s:面积a:长b: 宽h:高(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V=abh 5 三角形s面积a 底h高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2÷底三角形底=面积×2÷高6 平行四边形s面积a底h高面积=底×高s=ah 7 梯形s面积a上底b下底h高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8 圆形S面积C周长∏ d=直径r=半径(1)周长=直径×∏=2×∏×半径C=∏d=2∏r (2)面积=半径×半径×∏ 9 圆柱体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c:底面周长(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4)体积=侧面积÷2×半径10 圆锥体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体积=底面积×高÷3 和差问题的公式;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和+差)÷2=大数(和-差)÷2=小数和倍问题和÷(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或者和-小数=大数) 差倍问题差÷(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或小数+差=大数) 植树问题1 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全长=株距×株数株距=全长÷株数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 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株数=段数=全长÷株距全长=株距×株数株距=全长÷株数盈亏问题(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相遇问题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追及问题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流水问题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 速度)÷2 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浓度问题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利润与折扣问题利润=售出价-成本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 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1)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课题: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节《课桌有多长》上课班级二(5)备课教师谭素平上课时间星期四 教学目标知识 与能 力 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过程 与方 法 能估计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同时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爱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测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能在刻度尺上正确读出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直尺、软尺、卷尺等学生:尺子、铅笔、橡皮、曲别针、小棒1根等。 教法运用动手操作,情境创设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达成目标Ppt、时间 导入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小课桌,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课桌 的面是什么形? 请同学们跟老师一样摸一摸桌子的 长,用手比划一下桌子的长。 那除了我们能用手比划桌子的长,你 还能用什么方法知道课桌有多长 呢? 用情境带动 学习氛围。 1-2 5min 初学新知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量?师:说一说你用什么工 具量的?师:共同量一量你的课桌有多长。量的结果是多 少? (预设如下) 1:我用手量的,有5个手掌那么长。 2:我用书量的,有2本半书那么长。 3:我用铅笔量的,有3枝铅笔那么长。 4:我用尺子量的,有4把尺子还多一点那么长 学生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总结。 为什么同样的桌子量的结果不一样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 见。 小结:使用的工具不同,结果就会不一样,只有当工具一样时, 结果才会相同。 看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 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吗? 尺子。(教师出示实物直 尺。) 学生交流汇报,根据学生 的回答,教师及时总结。 为什么同样的桌子量的结 果不一样呢?让学生充分 发表意见。 用实际的情 景解决本节 课需要掌握 的知识点。 3-4 8min 合作探究引导析疑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尺子:出示课件尺子图: 观察尺子,你看到了什么?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 两个人比一比,数字0到数字1之间的1格,是不是一样长? 2、认识厘米 这1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厘米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长 度单位,可以用字母cm表示。 3、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a.用尺子上的1厘米比一比,曲别针大约有多长?并说说你 的方法。 (强调: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曲别针的一端,看曲别针的另一 端对着的数最接近几,曲别针的长度大约就是几厘米。) b.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③练一练。 a.判断:够1厘米吗?(如:铅笔盒、书、本等的厚度。) b.说一说: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厘米? 指导看书体会一厘米的长 度。 帮助学生用手势表示1厘 米的长度,找一找:尺上 还能找出这样的一厘米 吗? (操作:用食指和拇指轻轻 夹住曲别针,再轻轻地抽 出曲别针,指肚之间的缝 隙大约就是1厘米。) 学生动手操 作,理解本 节课的重难 点。 5 8min 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达成目标Ppt、时间

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课桌有多长》 仁寿中心小学许美珊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51—52页 教材分析:“厘米”是学生认识的第一个长度单位,为以后学习分米、米等长度单位做准备。在测量中,教材安排了丰富的测量活动,从自选工具测量到估测物体长度、实际测量等。使学生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并引导学生感知长度单位“厘米”,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认识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长,会用刻度尺中的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和初步观察、操作的能力。 重点: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难点:能正确用直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 教具学具:ppt、1厘米小直尺、直尺、铅笔、算术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刚才老师接到了我们好朋友笑笑打来的电话,他们学校也想购买一批和我们一样长的课桌,问我们桌子有多长(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量一量课桌 1.请同学们想想能用身边的工具来测量课桌的长度吗?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工具,然后共同用你们选择的工具量一量课桌有多长? 2.汇报结果(简易板书学生的多种长度) (当学生说到用尺子量时,教师可以有意识让学生简单说一说测量的方法,不要求说得很好,要肯定学生的方法) 3.引导统一长度单位

①引导学生观察板书并思考,刚才同学们汇报了各自不同的方法,但都是测量同样规格的课桌长度,怎么量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②小结: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所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那么要使量的结果一样,我们统一用尺子作为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更科学准确(板书:尺子) 活动二:认识厘米 1.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尺子(教师在屏幕上投影出尺子图,引导学生观察)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汇报(数字从小到大,每一大格下面都标着数字,每两个数字间有10小格等) 师介绍长度单位厘米,写作cm,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感受1厘米的长度 ①师:1厘米有多长,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师再次引导;请你再在尺子上找一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小结:从0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或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相邻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②师:我们知道了1厘米的长度,请你用手比一比,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看你们比的是不是差不多 师:老师这里给大家每人分一个1厘米的小尺子,请你们拿在受伤感受一下刚才你比的1厘米准确吗?用食指和拇指夹住1厘米的小尺子,再抽出小尺子,用指缝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并记住这个1厘米的缝隙(教师边说便跟着学生一起做) 让学生充分观察缝隙后,师:用小尺子放回去看看手的缝隙有没有改变,并记住这个1厘米的长度。 ③生活中,有很多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你能说出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吗? (订书钉的长、小学生大拇指指甲盖的长度、老师手上kt的长度、数学书厚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2016-2017学年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 (含参考答案) 班级姓名分数_______________ 一、认真填写(每空1分,共16分) :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是(),比值是()。 2.体育课上,同学们围成一个圆圈做游戏,老师站在中心点上,已知这个圆圈的周长是米,则每个同学与老师的距离大约是()米。 π按照从小到大排列的顺序是()。 4.从一张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纸片上剪下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5.王阿姨从邮局给在外地上大学的儿子汇款600元,按照规定,汇费是汇款数的2%。王阿姨应付汇费()元。

6.一张光盘的刻录面为环形,内圆的直径是4厘米,外圆直径是12厘米,这张光盘刻录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7.一块手表打八五折后便宜30元,其原价是()元。 8.在一场N B A的篮球比赛中,我国着名运动员姚明共投篮25次,6次未中,他在这场比赛中的投篮“命中率”是()。 9.四川地震灾区搭建简易帐篷每顶50平方米,可以安置有18个床位,都江堰地市的某乡镇受灾民众大约有9万人,约需()顶帐篷,这些帐篷大约占地()公顷。 10.小名的爸爸每分钟心跳72次左右,每跳动一次心脏就能排出70毫升血液,则一个小时通过心脏的血液总量大约()升。 二、仔细判断(10分) 1.新培育的玉米良种,发芽率达到120%。() 名同学进行乒乓球比赛,每2人要比赛一场,一共要进行12场比赛。()

3.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同一个整数,比值不变。()? 4.圆和圆环都是轴对称图形。() 5.小亮说:“暑假期间我参加了许多项体育锻练,体重下降了10%千克”。() 三、精心挑选(12分) 1.下面这个立体图形,灵灵从上面看到的是()。 2.一个圆的周长扩大3倍,它的面积就扩大()倍。 ?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圆 1.圆的定义: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2.将一张圆形纸片对折两次,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3.半径: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把圆规两脚分开,两脚之间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 4.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 5.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6.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7.在同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有无数条直径。 8.在同一个圆内,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 用字母表示为:d=2r 或r= d 2 9.圆的周长: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叫做圆的周长。 10.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用字母π表示。在计算时,取π≈3.14。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算出来的人是我国的数学家祖冲之。11.圆的周长公式:C= πd或C=2πr 12、圆的面积:圆所占面积的大小叫圆的面积。 13.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把它们剪开,可以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图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 C=πr),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半径 2 (r),因此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的面积,所以圆的面积是πr×r=πr2 14.圆的面积公式:S=πr2或者S= π( d)2或者S= π(C÷π÷2)2 2 15.在一个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直径等于正方形的边长。 r2×2:πr2:(2r)2= 2r2:πr2:4r2 S小正:S圆:S大正=2:π:4 16.在一个长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直径等于长方形的宽。 17.一个环形,外圆的半径是R,内圆的半径是r(其中R=r+环的宽度) 圆环的面积(铺小路的面积)=大圆的面积-小圆的面积=πR2-πr2=π(R2-r2)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米有多长教案

小学数学二级上册 《1米有多长》教案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掌握1米=100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能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的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长度单位—厘米(cm)。 同学们还记得1厘米大约有多长?你能用食指和拇指比划告诉老师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1厘米长的小棒,请同学们用这些1厘米长的小棒测量数学书的长。(小组合作,汇报) 能不能用这些小棒测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窗户的宽呢? 1、请每个小组派出一名同学分别用小棒测量黑板的长、窗户的宽。然后谈谈体会。 2、用小棒测量很麻烦,而且不是很准。(师指出测量过程中误差较大) 3、小结:厘米是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如果要测量教室地面的长,或者比教室长更长的距离,那就需要用到一个比较大的长度单位,那比厘米更大的单位是什么呢? 4、揭示课题:1米有多长 今天,长颈鹿和小乌龟一起去动物游乐场玩,在门前它们遇到了米,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我们也一起去看看吧。 二、新授

1.认识米 (1)请同学们翻到数学书第53页 动物园里小动物们在开心的玩耍,但是但轮到长颈鹿进门时,却被保安叔叔拦在了门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保安叔叔说:“身高1米以上要买票”.会不会跟这个有关呢?长颈鹿和小乌龟身高都是在1米以上吗?那1米有多长呢? (2)出示米尺 同学们,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就是1米。请同学们拿出学生尺,认真观察米尺和学生尺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同桌交流后小组讨论。可能的答案是:米尺上数字多、刻度线多、有100、而学生尺最多只有21;米尺比学生尺长得多。 (3)那一米有多长呢? 让学生伸开双臂比划1米大约有多长,师逐一测量。发给每个学生一根一米长的小棒,用双手把小棒拉直,看看1米有多长,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有多长。 (4)比一比 同学们,你能猜一猜一米到自己身体的哪个部位吗?将小棒竖放,引导学生认识1米的长度。再和小棒比一比,验证自己的猜测,看一看1米究竟到自己身体的哪个部位。(5)、找一找 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然后用米尺核对。 (6)量一量 用1米长的小棒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2、探究米和厘米的关系 (1)认识1米=100厘米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米尺,想一想: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米有多少厘米? 同桌讨论、交流,汇报结果:1米有100厘米,1米等于100厘米。(板书)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齐读 (2)量一量 量一量我们教室的黑板有多长? 教师带领学生实地测量:先将卷尺的“0“刻度线对准黑板的一端,看看黑板的另一端对准什么数,如果不是整厘米数,就是几米几厘米。 3、选择合适的单位 出示小黑板-----教科书第53页“想一想” 门高约2( ) 黄瓜长约20()你选什么做单位? 小结: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恰当的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学生自主完成剩下的4题。 使用“学乐师生”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三、练习 1.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练一练1-3题。 四、总结

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反思

《课桌有多长》教学反思 西安市新城区西光实验小学王文婷 《课桌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观察与测量》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内容在全册教材中为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以他们的观察、操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从有别于数的另一个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桌子有多长”则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厘米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都有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厘米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不断明确的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自己放在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而学生始终都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指导学生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地获取知识。 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点,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这一环节的操作指导必须细致、严密、到位才能正确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尺子上找1厘米,再试着比划一厘米,然后用拇指和食指把1厘米的小棒夹住,再把小棒轻轻地抽出来,仔细观察拇指食指之间的缝隙大约是1厘米,再举起来自己看一看,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再次比划,老师验证、同桌验证,调整用手势表示1厘米。这样指导学生的操作,有条理,

动作到位,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领悟,顺利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了技能。就是这样在往复用手势比量中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2、放手让学生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决不包办代替,凡是心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上课伊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获得桌子的结论,这过程中我绝不作半点代替。在建立了1厘米的长度观念后接着进入认识几厘米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尝试在尺子上长出2厘米、3厘米长度,并说出道理,这一环节的学习,主要是考虑到学生能独立解决,因此教学时并没有作出任何暗示,而是让学生独立去找,学生在找的过程中发现两个数字之间有几个1厘米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这当中学生始终是知识的发现者。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把时间和空间放手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这节课的教学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只要教师敢于放开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

新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数学上册必背知识 一、圆的知识 1、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封闭图形。圆中心的一点叫圆心,用字母O 表示。以某一点为圆心,可以画无数个圆。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用字母r 表示。连接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用字母d 表示。 2、圆有无数条半径,有无数条直径。 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3、在同一个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12 。 4、车轮为什么是圆的?答:因为圆心到圆上各点的距离相等,所以圆在滚动时,圆心在一条直线上运动,这样的车轮运行才稳定。 5、圆内最长的线段是直径,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半径。 6、在一个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直径就是正方形的边长。在一个长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直径就是长方形的宽。 7、把圆对折,再对折(对折2次)就能找到圆心。因此,圆 是轴对称图形,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半圆只有1条对称轴。 8、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的轴对称。对称轴是一条直线。 9、常见的轴对称图形:等腰三角形(1条)、等边三角形(3条)、等腰梯形(1条)、长方形(2条)、正方形(4条)、圆(无数条)、半圆(1条)。 10、圆一周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 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为了计算简便,通常取近似值3.14。 11、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 即 C 圆=πd =2πr 。 12、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圆的面积。把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拼成的平 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高相当于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 13、如果用S 表示圆的面积, r 表示圆的半径,那么圆的面积公式:S 圆=πr 2 。 14、半圆的周长不是圆的周长的一半,而是圆的周长的一半再加上一条直径长,即πr +2r ; 半圆的面积是圆的面积的一半,即πr 2 2 。 15、周长相等时,圆的面积最大;面积相等时,圆的周长最小。考试一般正方形、长方形和圆: 第1页 第2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米有多长》教案

小学数学二级上册 1米有多长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难点: 1、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用米尺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课件、米尺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看看长颈鹿和小乌龟子在游乐园的门口遇到了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53页情境图。 生观察汇报。 二、自主探究 1、认一认,想一想。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我们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现在请大家拿出直尺,找出1厘米给同桌看。 学生找出1厘米的长度,展示给同桌看。 师:同学们找的非常准确,100段这样的1厘米接起来就是1米。看(出示米尺),这就是米尺,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注意看,自己数一数是不是有100厘米。 学生自己数,明确:1米就是100厘米。我们可以写成:1米=100厘米。 测量比较短的物体,一般我们用“厘米”作单位。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米”作单位,“米”也是国际上通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2、比一比,说一说。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描述一下1米有多长。 对于学生的多种回答,只要合理都要给予鼓励。 学生用米尺进行测量,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演示自己伸开手臂比划1米长。 3、小组合作,用尺子量一量。 师: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测量,从教室的一头到另一头大约有多长?教室里的黑板大约有多长? 小组同学分工合作,测量教室的长、黑板的长。 4、巩固练习。 师:“厘米”和“米”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结合实际情况完成下面的填空。 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最下面练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室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说说自己是通过怎样对比确定填写什么单位的。

小学数学 二年级上册(北师版)第六单元 测量 第2课时--课桌有多长 优质教案

课桌有多长 教学内容: 课桌有多长。(教材第51、52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表象。 2.让学生会使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 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表象。 难点:能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 课件、刻度尺。 教学过程: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测量的相关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第一幅图。 师:同样的课桌,为什么这两个同学测量的结果却不相同呢? 生1:因为他们采用了不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生2:是啊,一拃,一支铅笔,它们本身的长度就不相同,当然测量的 结果也不一样了。 生3:要想测量准确,就应该选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师: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古代的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发现了测量标准不统一是没有准确和公平可言的,所以后来人们就统一了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用不同单位进行测量的不准确性,以及生活中存在的普遍性,为学生学习估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准备。】 1.认识刻度尺。 师:现在我们认识一下简单的测量工具——刻度尺,请大家都拿出尺子,先认真观察一下,然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交流汇报:直尺上有小格,有数字0、1、2、3……还有cm等。 师:尺子上的“厘米”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用字母“cm”来表示。1厘米有多长呢?直尺上从0到1这一段长度就是1厘米。你还能在直尺上找到哪段长度是1厘米呢? 启发学生找一找,说一说。如直尺上从3到4这段长度是1厘米等。 【设计意图:直尺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学具,通过直尺认识厘米,既 直观,又便于学生体会1厘米、几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请同学们找出几种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品。 手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订书钉的长度等。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厘米,那么2厘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在直尺上找出2厘米的长度,然后用手比一比。 学生观察直尺,交流。如直尺上从0到2的长度是2厘米,从3到5的长度也是2厘米。 【设计意图:在直尺上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亲身体验1厘米的长度,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桌子有多长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桌子有多长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桌子有多长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桌子有多长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习目标】 1、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厘米的实际意义,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的意识。 3、在合作、讨论中去发掘知识,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的测量精神,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好伙伴,天天陪着我们一起学习,它就是我们的课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桌子有多长。二、探究新知 提问:你能用什么方法知道课桌有多长呢? 1、估计:让学生试着估计一下自己的桌子长度,可以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比划着估,估好后,举手交流结果。 2、测量: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量桌子的长度呢?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的课桌有多长。 学生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总结。 质疑:为什么测出的桌子长度的说法都不一样呢?同样的桌子真的都不一样长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小结:使用的工具不同,结果就会不一样,只有当工具一样时,结果才会相同。看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吗? 3、认识尺子。 结合学生的发现,讲解刻度线、字母cm及其含义、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③打手势:4厘米大约有多长?7厘米大约有多长?10厘米大约有多长? 4、量物。 三、巩固练习。 1、估计大约是几厘米? 2、请几名同学分别量出这几种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并注意测量的方法。 3、小组活动,完成第15页第1——3题,先估计,再测量。 四、总结评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你表现得怎样?

【强烈推荐】北师大数学六年级上册数据处理

一、北师大数学六年级上册数据处理 二、填空。 1.要统计莹莹家一年的饮食、水电气、通信、教育等各项支出是多少元,可以绘制()统计图;要统计她家这一年各项支出占总支出的百分比,应绘制()统计图;要统计她家近几年饮食支出的变化情况,应绘制()统计图。 2.如图,这是南湖小学六(2)班图书角三种图书所占百分比的统计图。 (1)这是()统计图,它表示的是()。 (2)这个圆代表的是(),科技书占总数的()% 。 (3)已知三种图书一共有360册,那么连环画有()册,故事书有() 册,科技书有()册。 3.右图是医生给某病人测量体温的统计图。 (1)医生每隔()h给病人测量一次体温。 (2)4月8日0时,病人的体温是()℃。 (3)图中的虚线代表()。 (4)你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位病人的病情()。 三、选择。 1.某校为了清楚地表示出男、女生各占全校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绘制()比较合适。 A.复式条形统计图 B. 复式折线统计图 C. 扇形统计图 2.如图,六(1)班优秀的人数和六(2)班优秀的人数相比,()。 A.同样多 B.六(1)班多 C.六(2)班多 D.无法确定哪个班多 3.下面的信息资料中,最适合用条形统计图表示的是()。 A.某学校各学科教师人数情况 B.各种消费情况与家庭总收入的关系 C.某地2015年每月平均气温增减变化情况 4.下图表示的是六(1)班和六(2)班男、女生人数的情况。如果每个班都有48人,那么六(1)班的男生人数比六(2)班的多()人。 A. 16 B. 10 C. 8 5.在一个圆形花坛内种了三种花(如图所示),()能准确地表示各种花的占地面积。

桌子有多长教案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51和52页。《课桌有多长》教学目标: 1、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初步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重点:认识和体会“1厘米”的意义,初步培养估测意识,学会正确地进行简单的测量。 难点:正确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正确进行简单的测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每人一把学习尺,另准备各类尺子(米尺、钢卷尺、皮尺),拓宽学生认识尺子的知识面。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我们学校正在造新楼房,等房子造好了,学校准备去买一批新课桌,那么在买课桌的时候我们要知道课桌的什么呢? 生:我们要知道课桌的长度。 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用自己的方法量课桌,谁来说说你的测量结果? 生1:我用铅笔量,有4枝铅笔那么长。 生2:我用这枝短的铅笔量,有5枝铅笔长。 生3:我是用尺子量,有3把多长。 生4:我是用手量的,有6次那么长。 ……各个小组汇报结果,教师把结果分别板书在黑板上。 师:为什么同样的课桌量出来的结果却是不一样的? 师:有没有什么工具,可以使测量结果一样? 师:只有当工具一样时,结果才会相同,所以,我们才会找一个统一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用尺

(引入尺子,并为介绍尺子做铺垫。旨在使学生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感受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基于学生已有比长短的经验及相关的知识,班上一部分学生学习知识超前,在这个环节中先让学生用元知进行操作测量时,很自然地引出由不同测量工具得到的多种数据,引起学生的质疑、辩论,在认知矛盾中充分体验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激起学习新知的兴趣。) 二、操作体验、认识1厘米 认识尺子,认识1厘米。 (1)师:尺子是人们量长度通用的一个工具,有很多种,不止是你们手中用的这种,还有这些。(出示各类尺子,拓宽知识面,让学生多认识一些尺子。“它们用在各自不同的地方”,)而在我们的学习中,最常用的就是你们这种(从学生手中取过)学生尺。它是米尺的一部分。 (2)看一看尺上都有什么?把你的尺子拿出来,你知道什么?还有什么不知道的?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再汇报。这样可避免部分学生不观察或观察不仔细,漏掉东西。) 师:谁来说一说,在尺子上你都看到什么了?(同桌讨论) 汇报,教师用电脑演示。随机进行以下四个活动 活动(一)叫一叫 教学“cm”:是一种符号,是厘米的意思,是一个长度单位。 师:,请小朋友叫叫他的名字(齐读2遍),他还有一个英文名字叫cm,和cm打个招呼。 生:叫一叫厘米、cm 活动(二)说一说 1、(1)有数字,第一个数字是0,有小格,每格长度是一样的,有字母cm。 师:厘米在哪呢,请观察尺子上有些什么? 生:有字母cm ,有数字0、1、2、3、4……有一条一条的线,有长的短的。(随学生的回答闪动尺子的各部分) 师补充:0在尺子最左边,表示开始起点。量物时,一般从起点0刻度线量起。 2、师:一条条的线和对应的数字叫做刻度(显示刻度)。你们能在尺子上指

最新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概念、公式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概念、公式 第一单元圆概念总结 1、圆的定义:当一条线段绕着它的一个端点在平面内旋转一周 时,它另一个端点的轨迹叫做圆。 2、将一张圆形纸片对折两次,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这一 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它到圆上任一点的距离 都相等。 3、半径: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 用字母r表示。把圆规的两脚分开,两脚之间的距离就是圆的 半径。 4、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 5、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 般用字母d表示。 6、在同一个圆内或等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 都相等。 7、在同一个圆内或等圆中,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 度是直径的一半。 8、在同一个圆内或等圆中,有无数条半径,有无数条直径。 直径=2半径半径=1/2直径用字母表示为:d=2r r=d÷2 9、圆的周长: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叫做圆的周长。 10、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圆 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 用字母π表示, 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为了计算简 便,通常取近似值3.14。π≈3.14。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 算出来的人是我国的数学家祖冲之。 11、圆的周长公式: (1).知直径求周长周长=圆周率×直径字母C=πd (2).知半径求周长周长=圆周率×半径×2 字母 C=2πr 12、圆的面积:圆所占面积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13、把一个圆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割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 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所以圆的面积=π×r×r 14、圆的面积公式: (1)知半径求圆的面积:

二年级数学上册 课桌有多长教案 北师大版

课桌有多长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的意识。 3.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厘米的实际意义,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演示:动物学校新买来一些课桌,小白兔回家后高兴地告诉了妈妈,兔妈妈问:“你们买的课桌有多长呀?”小白兔摇摇头说:“我可不知道。”第二天,他就去问他的好朋友小猴子,小猴子说:“这还不简单。”说完,就一一地量了起来…… 同学们,如果小白兔去问你,你能用什么方法说明课桌有多长呢? (反思此环节没有采用书上提供的素材,而是以低年级学生更为喜欢的小动物创设情境,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 (二)合作交流,认识厘米 1.说一说 (1)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工具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自己的课桌有多长。 (2)学生汇报。(学生可能会说:6枝铅笔长、3个文具盒长、4长……) (3)讨论:大家的桌子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你们说的数却不同?要使量得的结果一样,怎么办? 师:看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那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呢? 2.找一找 (1)认识刻度尺 ①观察:尺子上都有些什么? ②学生汇报,并试着说一说尺子上的数表示什么意思。 ③教师补充。 (2)认识1厘米 ①认识1厘米。 师: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几厘米?用字母怎样表示? (学生试说,教师纠正。) 师: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同桌互说。) ②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a.用尺子上的1厘米比一比,图钉大约有多长?并说说你的方法。 (强调: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图钉的一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https://www.doczj.com/doc/e06491993.html,端,看图钉的另一端对着的数最接近几,图钉的长度大约就是几厘米。) b.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操作: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夹住图钉,再轻轻地抽出图钉,指肚之间的缝隙大约就是1厘米。) ③练一练。

北师大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圆 1.圆的定义: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2.将一张圆形纸片对折两次,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3.半径: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把圆规两脚分开,两脚之间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4.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 5.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6.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7.在同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有无数条直径。 8.在同一个圆内,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 用字母表示为: d=2r r =1/2d 用文字表示为: 半径=直径÷2 直径=半径×2 9.圆的周长: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叫做圆的周长。

10.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用字母表示。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在计算时,取π≈3.14。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算出来的人是我国的数学家祖冲之。 11.圆的周长公式:C=πd 或C=2πr 圆周长=π×直径 圆周长=π×半径×2 12、圆的面积:圆所占面积的大小叫圆的面积。 13.把一个圆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割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用字母(πr)表示,宽相当于圆的半径,用字母(r)表示,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 πr×r。 圆的面积公式:S=πr2。 14.圆的面积公式:S=πr2或者S=π(d/2)2或者15.在一个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直径等于正方形的边长。 16.在一个长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直径等于长方形的宽。17.一个环形,外圆的半径是R,内圆的半径是r,它的面积是S=πR2-πr2 或S=π(R2-r2)。 (其中R=r+环的宽度.)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及反思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毛晓雪教学目标: 1.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趣揭题 师:有三位同学在课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测量了课桌的长度,我们一起来看看问:为什么同一张桌子,测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学生回答。 小结:看来测量的标准不同,所得的结果也就不同了。 现在我们需要一种标准的、同意的测量工具——尺子。 二、合作交流,认识厘米 1.说一说 (1)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工具量,然后量一量你自己的课桌有多长。 (2)学生汇报。(学生可能会说:6枝铅笔长、3个文具盒长、4长……) (3)讨论:大家的桌子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你们说的数却不同?要使量得的结果一样,怎么办?

师:看来测量的标准不同,所得的结果也就不同了。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那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呢? 我们需要一种标准的、统一的测量工具——尺子。 2、认识尺子 课前小研究(一):观察尺子,你都看到了什么? 介绍刻度、刻度线、厘米。 师: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用它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厘米(板书:认识厘米) 三、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1厘米。 小研究(二)说一说,尺子上从刻度0到刻度1是多长?你还能从尺子上找到这样长的一段吗?你有什么发现? 和同桌交流,汇报:尺子上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找尺子上其他的1厘米,谈发现。 总结: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 师:找到这么多1厘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吗?(学生试着比划) 师:老师课前给大家发给你们那根短短的小棒就是1厘米,拿出来,用你的大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棒,然后用另外一只手轻轻地把小棒抽出来,注意两个手指保持不动,看看中间的间隙有多长,这段间隙的长度就是1厘米,记住1厘米有多长。(学生操作) 师: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想起来了吗?(生比划,师验证,同桌再互相验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