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结构化现代性与全球化——试论吉登斯的社会学理论的透视(一)

结构化现代性与全球化——试论吉登斯的社会学理论的透视(一)

结构化现代性与全球化——试论吉登斯的社会学理论的透视(一)
结构化现代性与全球化——试论吉登斯的社会学理论的透视(一)

结构化现代性与全球化——试论吉登斯的社会学理论的透视(一)

论文摘要: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出现了两种新的理论倾向,一种是新的理论综合的潮流.另一种是研究的视野不断突破民族国家的限制向全球化扩展的倾向,在这种背景下,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吉登斯关于“结构化理论”大纲、“现代性”和全球化的研究,探讨了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现代性”与“全球化”分析的内在逻辑关系,并对他理论的某些偏颇,提出了质疑。

论文关键词:结构化;现代性;全球化

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出现了两种新的理论倾向,一种是新的理论综合的潮流,另一种是研究的视野不断突破民族国家的限制向全球化扩展的倾向。

近年来,在全球化的背景与语境下,有不少学者呼吁要倡导一种社会学理论研究范式的变革“面对全球化,许多宏观社会学研究仍以国家为分析单元,将国家间的互动视为世界社会的主要动态,因而已经走到认知和解释的极限,社会结构的跨国化和全球化这种本体论的转换,要求进行某种认识论的转换,”伴随着这种呼声,各种研究全球化的社会学理论也竞相登场,吉登斯结合其创建的结构化理论,将全球化与现代性的分析紧密地连在一起,认为全球化是现代性的一种必然结果,是现代性的各种制度维度在全球蔓延的结果,吉登斯用结构化理论中的时空要素的延伸机制将二者连结起来;吉登斯的这种全球化观,被认为是一种“制度转变论”。

本文试图系统评述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现代性”与“全球化”分析的内在逻辑关系,对他的理论有失偏颇的地方,也给予了几点相应的质疑。

一、结构化理论:试图超越“二元论”

一种新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论在认识他的结构化理论之前,必须首先分析一下他的“双重解释学”——一种认识论,它是吉登斯关于社会学元理论问题的一种表述。

1.“双重解释学”:它划清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本质差异,指明了社会科学的实践内涵及与日常生活世界的紧密的互动关系。“双重解释学”的基本涵义是:社会科学观察者必须从解释学角度掌握生活的各种描述,然后将这些描述转化成社会科学的话语范畴,这些话语范畴同时也为普通的行动者解释与掌握,并重新纳入到社会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因此和自然科学的“技术性”应用比较起来,社会科学的发现似乎只具有较少的原创性。但吉登斯认为这并不能说明社会科学较之于自然科学不重要,相反,正是因为社会科学具有本质上的实践性品格,所以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是某种持续不断的过程,因为它参与到了社会生活的反复不断的建构过程中,比如没有社会科学关于“主权”、“民主”等现代概念,现代国家是无法想象的。

2.结构、结构化、结构二重性、时空。吉登斯把结构界定为规则和资源,因为规则和资源本质上具有可转换性,所以在他的笔下,结构根本就不是某种固定的东西,它只是在人使用它们的时候才具有某种意义,这和帕森斯的相对稳定、外在于人的行动的结构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结构的二重性进一步阐明了结构和人的能动之间的互相生成的关系,结构一方面是人类行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人类行动的中介,而在这种社会实践之中,结构实现了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结构化;因此,结构并不是对人的行动的一种制约,它更多地表现为某种使动性,可以看出,吉登斯是试图重新界定结构的概念,以“二元化”来代替“二元对立”。

为了让结构具有更强的伸缩性,解决日常活动与更大范围的社会制度的构成问题,吉登斯将时空因素正式引入理论的分析框架中。吉登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时,并未夸大这种能动性,他也认为,人的活动也受到一定的客观因素的制约,而最主要的客观因素就是时间和空间。3.行动、反思性、意外后果、区域化和例行化。吉登斯认为,不应该将行动看作是分散的实体,如理性、动机和意图等,它不是互不联系的单个行为的总和,而是一种不问断的行动

流,一个我们不断地加以监控和理性化的过程。反思性指“持续发生的社会流受到监控的特征”②,反思性展示了实践将能动者与结构、主体与客体联结起来的过程。人的行动是有意图的,但结果却并非是完全可以预期的,意外后果也是行动的结果。而正是存在着意外后果,才使得社会的再生产与系统的再生产有了存在的意义,保证了社会与系统生产的非复制性,同时也可以解释了人类历史不断演进与社会的变迁。4.社会再生产、系统再生产。所谓的社会再生产主要指的是行动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即双方都在场的交互作用,而系统再生产则是群体和群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吉登斯是希望用这两者来化解微观和宏观的对立,系统整合的机制是以社会整合的机制为前提的,时空的伸延与扩展将二者联结起来。

笔者认为,吉登斯的确进行了某种很有成效的理论综合,他敏锐地发现了位于客体主义和主体主义两极的重大理论缺陷,可是他的理论综合最终化解了这种裂痕吗?①吉登斯回避了结构与能动谁是第一位的问题,而主要从二者之间的关系人手进行分析,详细地分析了二者是如何互动的。正是这一点构成了他的结构化理论吸引人的地方。但是吉登斯否认了外部客观世界规律性,化解了“结构”的稳定性,那我们的外部世界又是从何而来,吉登斯似乎倾向于将这些问题悬置起来,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时,这些问题又是无法回避的。如果没有稳定性的“结构”的存在,那么他对现代性的几种制度维度的分析(下文还要具体讲到)又如何解释呢?如果“结构性原则”或“结构性特征”能解释现代性的制度维度,那么这岂不是帕森斯的结构观的重现吗?只不过是以一个新的“结构性原则”来代替原来的“结构”概念而已。②正如很多学者指出的一样,吉登斯的理论缺乏某种系统性,给人的印象是众多概念的堆积。他的理论的前后逻辑也存在很多值得质疑的地方。因此,吉登斯有没有解决二元对立的理论难题还有待进一步的商榷。

二、反思性的现代性

吉登斯在提出“结构化理论”的大纲之时,就试图融合反思现代性和全球化视角,这两种视角构成了他的理论具体分析运用。吉登斯用制度反思性分析现代性,时空因素同时将现代性与全球化联结起来。在这样一种解读中,吉登斯的社会学理论的整体性面貌凸现出来。

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中,对现代性是这样界定的:“现代性指的是社会生活或组织形式,大约17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他认为当代社会不过是现代性高度发展的产物,认为我们正进入一个高度现代性的时期——反思性现代性,他将反思性看作晚期现代性的一个内在特征,并且试图用反思性现代性来化解现代与后现代之争。

1.现代性的断裂性:相对于前现代社会,吉登斯强调强调现代性的断裂特征,是与他的理论旨趣相关联的,即,要为解读现代性,特别是高度现代性,找到合适的理论思维支持,因此他在他的很著作中,不遗余力地批判了主流社会学的各种进化论思想。

2、现代性的动力机制:吉登斯用“时空分离”、“社会制度的抽离化”和“反思性的制度化”等三个因素来解释现代性的变迁动力。

前现代社会的时间总是与空间位置联系在一起的,但到了现代社会,随着机械钟的发明和使用,日历在世界范围标准化,时间从空间中分离出来了;与此同时空间与场所也出现了脱离,在场的东西的直接作用越来越为在时空意义上的缺场的东西所取代。时空的分离进一步促成了“社会制度的抽离化”,这种抽离化类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象征符号,一类是专家系统。现代性的反思性是制度化了的反思性,它发生在跨越时空的抽象系统再生产的层面,而不仅仅是个体行动者对共同在场的互动情景的监控,在现代性条件下,反思性由于抽象系统的发展得以制度化,与传统相比,个体行动者或社会行动者不再以本地的经验和传统为中介,而以来自不在场的专家系统的知识为中介对社会活动进行反思性监控,现代性,就在人们反思性地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被建构出来。

3.多维度的现代性分析:作为对现代性的单一维度分析的挑战,他提出了一种多维的分析

视角。吉登斯把资本主义和工业主义看成是现代性制度的两个不同的制度维度或组织类型;监督机器成了与现代性兴起相关的第三个制度维度,监督可以是直接的,如福柯讨论过的很多例子,像监狱、学校以及露天工作场等,更重要的是间接的监督,建立在对信息控制的基础上的监督。第四个制度性维度是对暴力工具的控制,军事力量始终是前现代文明的主要特征,然而在那些文明中,政治中心从来就不能长久地获得来自军方的稳固的支持,但在现代社会中,国家实现了在领土明确的边界内对暴力工具实行成功的垄断。4.现代性的后果:“去传统化”、“自然的终结”和“自我认同”的改变。时空分离和脱域的制度化反思促使传统全面而快速地从现代生活中撤离,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毁灭传统”,不断被修正的科学知识成为反思的中介,习俗和日常实践受到严重的改变,它们远离地方性情景,由不在场的抽离系统主导行动。同时,反思性现代性也带来了“自然的终结”,人的生活环境越来越由先前的自然环境转变为某种反思性地制造出来的“人造环境”,人与自然的主导关系转变为人与社会为主导的关系。人类遇到的最大风险不再来自于自然,而来自于由高度现代性所带来的各种风险:经济秩序的崩溃、生态的灾难性破坏、极权的增长和核战争的爆发等。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简介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简介 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是以批判的特点而著称,他的结构化理论最初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是在与功能主义的抗衡中诞生的。它的发展与完善经历了很长的时间,1984年出版的《社会的结构》是该理论最成熟、最系统的著述。吉登斯的《社会的构成》可以看成是他的结构化理论的一次总结性描述。这也是吉登斯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在书中,吉登斯主要论说了社会结构和个人能动性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和自己的一些独特见解,这也是社会学家们一直想解决的问题。他通过对各相关学派思想的批判性总结和创造性论述,表达了自己的“结构化理论”,一种建立在结构二重性基础上的理论。该理论通过对社会学理论传统的反思,树立了自己的理论目标,即超越传统理论的二元分裂的局面,确立自己的研究对象。他提出社会学所探求的社会结构,只有经过结构化过程才能得到说明。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内容 结构化理论是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探究个人的社会行动及其能动性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理论。他反对社会学理论传统上的将宏观与微观、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主观与客观视为彼此独立存在的两极, 要么强调“社会结构的物化观”, 将社会结构视为独立于个人行动的象“物”一样外在于个人的实践的东西; 要么强调微观的个人行动、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互动和个人的意义建构, 将宏观现象还原为微观现象来解释的二元论观点, 认为宏观与微观、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主观与客观双方都是相互包含的, 并不构成各自分立的客观现实。他的这一辩证观点全面地体现在《社会的构成》一书中所阐述的结构化理论之核心——行动与结构的二重性原理中。吉登斯将“结构”理解为不断地卷入到社会系统的再生产过程之中的规则和资源: 结构具有二重性,即社会结构不仅对人的行动具有制约作用, 而且也是行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中介, 它使行动成为可能;行动者的行动既维持着结构, 又改变着结构。行动与结构之间这种相互依持, 互为辩证的关系反映在处于时空之中的社会实践中。社会实践依赖于行动者的创造和再创造而具有其特定的规律性: 行动者是具有知识的, 其知识是反思性的和实践性的。因此, 在进行行动时, 行动者不仅有其行动的理由和动机, 而且还能对自己的行动及所处情境的社会和物理特性进行反思性监控; 但是行动者的知识又是不完全的,故而其行动总会遇到一些“未被认知的行动条件”——这就是社会结构, 并进而导致一些“非预期的行动后果”, 而后者又会反过来成为前者。未被行动者认知的行动条件、行动者的反思性监控、行动的理性化、行动背后的动机以及“非预期的行动后果”构成了吉登斯的“行动自我的分层模型”。吉登斯认为, 人类的所有行动都表现为这个模型, 且都是以实践意识作为认知基础的。 在吉登斯看来, 社会结构并非外在于个人行动, 而是由规则和资源构成。日常生活中的规则是与实践紧密相关的, 它们不只是对人们行动的概括, 而且对行动者的行动具有规范和导向作用。同时, 行动者运用自己的知识去采取适当的行动, 测试和确认其行动所牵涉的规则。因而行动者采取行动达到自己的目标的同时也再生产出社会结构。社会结构还包括社会行动所牵涉的资源——分配性资源和命令性资源, 它们是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不断地再生产出来的。资源是权力的基础, 权力是行动者改变周围既成事实的能力, 表现在社会环境中, 则是其对资源的支配能力。然而, 资源并非权力, 只是权力得以实施的媒介。规则和资源是相互依存的: 一方面, 行动者的资源影响着其对规则的测试和确认; 另一方面, 资源又非独立于行动之外, 而是存在于社会环境中, 社会成员在行动中赋予其各种各样的意义, 从而影响规则的建构。因此, 行动便具备了意义的掌握与沟通, 社会的认可与制裁以及资源的支配三种特性, 且三者相互交织。资源也因此具有转换性和传递性, 可以随行动者在具体情境中的使用而得到改变。

谈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权力”概念解析(一)

谈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权力”概念解析(一) 论文关键词]结构化规则资源权力 论文摘要]在吉登斯的思想发展的历程中,早期他对结构化理论的探索为其后来的现代性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特别是他对“权力”概念的阐发直接成了现代性理论中“监控”的来源,只有掌握了这些理论,才能对其现代性有更深地理解。所以对吉登斯“权力”概念进行深度的解读就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当代社会理论研究中,英国著名学者吉登斯对现代性及其后果的阐述在现代性的研究中引人注目,其观点被众多的研究者引用和宣扬。而从吉登斯的思想发展的历程来看,他在早期对结构化理论的探索为他进行现代性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特别是结构化理论中的“权力”概念,直接就是现代性理论中“监控”的来源。因此,只有把握了他对“权力”的独特阐释,才能对作为制度性维度的“监控”理论有更深地理解。 一、结构化理论与资源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structurationtheory)理论中的“结构”概念与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使用的结构概念完全不同,在吉登斯看来,结构指的是社会系统再生产过程中反复涉及到的“规则”(rules)和“资源”(resources)。他指出:“可以用某种更一般的技术性方式使用结构这个概念。把它理解成规则与资源,反复体现在社会系统的再生产过程中,成为结构化理论的基础。”依照吉登斯的看来,规则是行动者行为互动过程中所必然涉及到的方法性程序,不能脱离行动者来谈论规则;在行动过程中。规则一方面与行动的意义交织在一起,即构成行动者行为互动过程中意义交流的基础,同时,规则又对行动者的行动构成制约。在吉登斯心目中。结构并非只指涉规则,也包括资源,行动必然涉及行动者的资源。吉登斯将资源分为权威性资源和配置性资源两大类;这两种资源的组合形成特定的社会系统,从而约束行动者的行动所能影响的范围。在吉登斯看来。“权威性资源指对人类自身的活动行使支配的手段”。在社会变迁发展过程中,配置性资源与权威性资源同样重要的作用。“配置性资源指对物质工具的支配,这包括物质产品以及在其生产过程中可予以利用的自然力”。也就是说。吉登斯所说的配置性资源主要表现为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控制、征服能力。在吉登斯看来。配置性资源对于人类行动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有各种物质资源,人类才可以改造自然和社会。在结构化理论中。资源的重要性主要通过权力表现出来。吉登斯认为权力是行动者所具有的“转换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以行动者所能动员的资源为前提。资源赋予行动者行动能力的同时。对行动同时构成制约。即资源不仅是行动者权力互动的基础,而且对行动者产生结构性制约或支配。 规则与资源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呢?按照吉登斯的思路和看法。规则属于行动者的知识与理解部分。它们是行动的内在因素;资源则属于行动的外在条件。这两个内在与外在因素加起来。便构成了行动的结构因素。规则与资源是互相交织、互相依持和不可互相独立存在的。一方面。行动者所把持与没能把持的资源都会不断影响他如何塑造、测试和再确认规则。另一方面,资源并非纯然独立存在于行动者以外的东西,它们存在于社会环境里。社会成员在各种社会情境里赋予它们各式各样的意义,这正涉及到建构规则的工作。 二、资源与权力概念 在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中。资源与权力有着重要联系,要充分理解吉登斯的权力观念必须对权力与资源,权力集装器以及可以创造出权威性资源的相关要素等做出阐述。 在结构化理论中。资源的重要性主要通过权力表现出来。吉登斯认为在高度抽象的意义上,“权力”指“改造能力”,是行动者所具有的“转换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对一系列既定的事件进行干预以至于通过某种方式来改变它们。资源是能动者为完成其所做的一切事务而在其活动过程中予以运用的所有要素,它们内嵌于社会体系的再生产过程之中。按照吉登斯的观点。资源主要被分为配置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两大类。配置性资源指对物质工具的支配。而权威

社会学理论试题

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 考试科目:社会学理论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4分,共40分) 1.文化物质2。群体内聚力 3、角色冲突4。人格 5、性存在6、有机团结(杜尔克姆) 7.镜中我(库利) 8。情境定义(托马斯) 9、扩散性-----专一性(帕森斯) 10、权威结构(达伦多夫) 二、简答题(第题15分。共60分) 1.简述我国改革以来社会分层结构变化的特点 2.简述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及其形式的基本条件 3.简析马克思“阶级论”与帕雷托“精英论”之间的关系 4.简述布劳“社会交换”概念的基本特征及其同“经济交换”的差异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列举当前我国“社会越轨”现象的主要表现。并选用适当理论说明其产生的原因 2、试用社会学有关理论分析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理性化”增长的主要表现及其蕴含的问题 05年入学考试试题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4分,共40分) 1、EAP方案 2、东亚福利模式(Asian Welfare Model) 3、社会工作督导 4、选择性福利供给 5、社会排斥 6、第三条道路 7、反移情

8、社会工作基本价值观 9、小组工作 10、社会救助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析公共政策与社会政策的联系与区别。 2、简述社会工作者在助人关系中需要扮演的主要角色。 3、简述福利国家的基本特征。 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社会学专业试题 社会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 1、功能主义 2、性别角色 3、文化堕距 4、集合行为 5、标签理 论6、泰罗制 7、迟发展效果8、社会解组(杜尔克姆) 9、实证(孔德)10、价值合理性行动 二、简述题 1、科层制的正功能与负功能 2、简述中国社会失范的表现及其成因 3、社会学对“权力”的性质及其作用的主要观点。 4、方法论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的各自特点及其代表人物。 三、 1、用相关理论结合中国转型社会分析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2、用相关理论并结合实例分析中国现代风险社会和创建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 3、阐述结构功能论和符号互动论对“结构”和“行动”之间的关系的解释模式的不同,并谈谈你的看法

南开社会学考研·社会学理论部分真题汇总

南开大学社会学理论部分真题一、名词解释 二、简答题 2010 简述社会分层造成的社会反应 简述韦伯对社会冲突论的影响 简述当代中国性别角色变迁 简述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简述社会变迁的基本形式 简评布劳对社会交换论的贡献 2009 当代女性主义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哪些共同议题 举例说明社会问题过程的三个阶段 简述吉登斯的“双重解释学”思想 简述社会交换论的思想来源 试析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体系的主要特征 简评米尔斯对社会冲突论的贡献

2008 请举例分析亚文化的正、反功能。 简述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犯罪现象的主要特点。如何理解贫困问题分析的文化视角和结构视角? 简述霍曼斯社会交换论的基本命题。 简述功能主义理论的思想来源。 简评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观点。 2007 如何理解社会分层中的“地位不一致”现象。简述舆论形成的要素、过程和功能。 简述迪尔凯姆的宗教社会学观点。 什么是社会问题?如何识别社会问题? 简述布鲁默提出的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原则。 简述经济行为分析的社会学视角。 2006 简述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 简述西方学者论“后现代化”的主要观点 简述戴维斯和摩尔提出的功能主义社会分层观如何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样性? 试述默顿的“中层理论”思想。 简要评述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 2005 试述性别分层的社会学理论 试述文化的构成 试述社会运动发展的“资源动员”理论 试述现代化的构成要素

试述社会学的研究模式 简要评价“功能主义”、“冲突论”和“互动论”。 2004 试述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 简述科层制的优缺点 影响社会化的主要社会环境 历史上的分层制度都有哪些? 简述功能论的基本观点 简述标签理论的主要观点 2003 简要说明学习社会学对个人有哪些作用 简述社会保障的主要形式 简述文化的基本功能 简述西方社会学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观点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简述符号互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请说明组织的目标体系 简述社会控制的基本形式 简述“科层制”理论的基本观点 2001 简述唯实论和唯名论在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不同立场 人类婚配模式有哪些共同特点 不平等在社会分层结构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文化传播如何影响社会变迁 为什么说社会化不足和社会化过度都会妨碍个人成为胜任的社会成员2000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14.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吉登斯的社会学理论的内在逻辑结构主要是:试图以结构化理论和“双重解释学”解决能动与结构、微观与宏观的二元对立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对现代性的研究,这种研究是以他的结构化理论作为分析武器,全面清理经典社会学和当代社会学关于现代性及后现代主义关于现代性的各种思潮的研究。

考点一: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 1.对经典社会学理论的批判 (1)实证主义概述(见表14-1) 表14-1 实证主义概述 (2)对经典社会学理论的批判(见表14-2) 表14-2 对经典社会学理论的批判

2.双重解释学 (1)双重解释学的基本内涵 “双重解释学”意味着社会科学的逻辑必然包含着两套意义框架: ①由普通行动者构成的充满意义的社会世界; ②由社会科学家创造出来的元语言。 这两者在社会科学的实践中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科学家用于理解社会过程的概念和归纳能被作为行动者的常人所用,这些人能够改变社会的过程,因此,在根本的意义上,社会

学家与常人的所作所为并没有什么不同。吉登斯的“双重解释学”是建立在对自然主义和过分解释取向的批判基础上的。 (2)双重解释学视野里的社会科学的基本性质和任务(见表14-3) 表14-3 双重解释学视野里的社会科学的基本性质和任务 (3)双重解释学引发的一系列后果 ①社会科学的“平庸性”与实践影响 a.社会科学的概念被创造出来分析社会世界,而同时又反过来被纳入这个世界。自然科学的概念和理论则完全与自然客体世界相隔离,与自然科学成就所显现的丰富创新性的技术影响相比,社会科学表现出明显的平庸性。 b.自现代开始,社会科学就对社会世界具有并继续具有一种深广的实践影响力,但这种影响并非主要是技术的影响,而是通过社会的概念被吸纳到社会世界中并成为它的构成内容来发挥作用。

社会学理论题型整理

社会学理论题型整理 社会学 名词解释 1、韦伯:社会行动、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实论、理解、社会学研究的可还原性、理想类型、主观意义的客观分析、工具理性类型、价值理性类型、传统行动类型、情感行动类型、解释的循环、阶级、权力、权威、传统权威、感召权威、合法权威、科层制、社会秩序合法性、选择亲和性、资本主义精神、理性化 2、迪尔凯姆:社会事实、不可还原性、社会比率、集体表象(集体观念)、受控比较法、社会学主义、社会团结、机械团结、有机团结、社会分工(社会分化和专业化)、集体意识(集体良心)、利他性自杀、利己型自杀、失范性自杀 3、林南: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的密集性(紧密性)、资源、社会结构(结构)、个体行动(行动)、结构假设、互动假设、网络假设、行动假设、弱关系力量命题、位置力量命题、制度场、资本流、情大于法 4、哈耶克:知识分工、有关各种情势的知识、无知、能够克服的无知、无从克服只能应对的无知、真个人主义、唯科学主义、进化论理性主义、建构论唯理主义、自由、个人自由、自生自发秩序(感性秩序)、组织秩序、内部规则(一般性规则)、外部规则、扩展秩序、肯定性义务 5、卢曼:系统、社会系统、技术主义原则和方法、环境、互动系统、组织系统、社会整体系统、社会分化、环节分化、层级分化、功能分化、社会进化、沟通、双重偶然性 6、格兰诺维特:弱关系、弱嵌入型、集体行动、阈值 7、怀特:生产市场、网络地位等同体布特:结构洞 8福柯:知识考古学、话语实践、实证性、话语实践个体化、档案、注视、洞视、知识型、分类学、一般语法、微观权力物理学、酷刑、“调查”性权力——知识型、惩罚形式表象化、层级监视、规范裁决、检查制度、全景畅视监狱 9、埃利亚斯:习性、宫廷理性、型塑化过程、国王机制、 10、马尔库塞:辩证逻辑、辩证理性、形式逻辑、艺术理性、历史辩证法、爱欲、压抑文明的辩证法、幻想、审美意识、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无规律的合规律性、单向度社会、高层文化、忧患意识、幸福意识、语言的功能化、仪式化、封闭化、思想的双向度性、自然革命、新感受力 11、亚历山大:新功能主义、类型化、策略制定、经验论、唯理论、后实证主义方法论、科学思想连续体、后实证主义、一般性话语、研究项目、解释性、策略性、典型化、创新、市民社会 12、鲍曼:荒野文化、园艺文化、选择性亲和、现代世界观、立法者、后现代世界观、阐释者、现代性社会学、后现代伦理学、观光者(旅游者)、流浪者、流动的现代性 13、福山:信任、道德性社团、私人信任、公众信任、社会资本、自发行社交(次社会资本) 14、孔德: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社会秩序、社会静力学、社会动力学、人道教 15、斯宾塞:分化、整合、 16、马克思:实践、社会结构、社会形态、异化、异化劳动 17、齐美尔:社会形式、社会几何学、等式服从、等级式服从、多重角色复合体、文化悲剧 18、米德:姿势对话、主观定义、半意识状态、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理性化、普遍化的他人、内部组织、外部组织、承担他人角色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学的制度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七章社会学的制度理论 27.1 复习笔记 一、制度主义兴起的背景 1.西方制度主义兴起是人们对传统主流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反思的产物 (1)古典经济学从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出发,认为私有产权、市场、国家等是自发形成的制度,在保护私有产权的宪法秩序的前提下,人们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实现经济效率、经济均衡和社会普遍福利的增加,而把其他社会文化或制度因素排除在经济学的理论模型之外。这种经济理论的实践结果却是不断的经济危机与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 (2)在此种情况下兴起的新古典经济学,特别是其中的奥地利边际效用学派,虽然视制度文化因素为影响人们的偏好或者效用的函数,但是仍然认为这些因素是外生于经济过程的。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发达国家中,社会发展出现了福特式生产体制与福利国家制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组织经济学开始重视政府及其宏观政策、经济科层组织中的经理阶层的管理这两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但仍认为非正式制度因素对市场经济顺利运行、组织经济绩效的提高起着干扰作用而力图排除之,其结果加速了福利国家的危机与福特制的危机。 (3)随后兴起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诸学派,重视货币、供给、个人理性预期等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的态度,受到历史方法的经济学、旧制度经济学、社会学特别是经济社会学的批判。促使经济学主流根本地改变对制度的看法的,是科斯、诺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主义经济学诸流派。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主流虽然对各学科的制度研究的复兴具有重要影响,但其理性选择理论基础上的制度理论并不为所有人接受。在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

中,很多新制度主义学者都试图从旧制度经济学和历史学派那里去寻找制度理论的基础,从而形成了与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主流不同的诸多新制度理论及新制度主义流派。 2.西方社会制度主义的兴起,也与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等的演进,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实践有密切的关系 发展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在发展中国家中的运用,但鉴于发展中国家独特的传统与现代重叠的社会结构,发展经济学较为注重综合性的分析。但是,从总体上看,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有一个从土地、劳动、货币资本,到技术、人力资本再到制度、文化、心理等递进的过程,相应地,对于如何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也先后将注意力集中在资本积累、技术引进、发展教育等方面。由于这些药方并没有明显的效果,自1980年以来,发展经济学又集中于分析建立正式的现代产权制度对于发展中国家提高经济效率的重要作用,对于发展中国家传统文化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日益重视,并对上述这些因素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发展经济学的制度分析促进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并直接激起了各种新制度主义思潮在发展中国家中的盛行。发展社会学、现代化理论也都存在相似的情况。 3.西方制度主义的兴起,归根结底是对当代社会发展趋势的反应 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信息化加速发展,网络信息技术促进了经济生产与组织方式的大变革,西方发达国家多单位的科层制大企业以及大批量生产模式开始衰落,企业组织日益小型化、网络化。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也出现了转型,社群力量与公民社会日益突显。人们日益认识到,再也不能仅仅从外在制度条件的角度去研究经济效率、社会问题了,制度因素本身就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内在重要部分,因而必须就制度因素本身进行研究。而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时空抽离状态所带来的多元文化问题,也使人们更加注重对制度的研究。

北大社会学考研历年真题(理论)

理论 北京大学1997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解释概念(每题4分,共32分) 社会物理学 镜中自我 社会事实 吴文藻 社会解组 社会结构 交换理论 边陲国家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试述行动者与社会角色(规范)的关系。 2、什么是社会制度?试述制度的社会功能及制度变迁的原因。 3、试述韦伯的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观点。 三、论述题(每题19分,共38分) 1、什么是二元结构理论?试述近40年来我国城乡社会二元结构的特征及其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的意义。 2、试评拉尔夫·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理论。 北京大学1997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试论本世纪我国乡镇级政权组织的结构与功能变迁,以及这些变迁中所反映的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结构的变化。(18分) 二、试论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居民管理体制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与城市中其它体制改革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18分) 三、试述中国传统社会中婚姻制度的主要特征及导致这些特征的因素。 四、最近,极端常常利用在一些公共场合(如车站)志愿者的热情服务被拒绝的报道,试对这类现象进行社会心理学的分析。(10分) 五、什么叫职业流动?试述改革前后农村劳动者职业流动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8分) 六、试述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原因、趋势与对策。 北京大学1998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解释名词(每个4分,共32分) 1.情境(景)定义 2.差序格局 3.社会趋同论 4.精英循环 5.卡尔·曼海姆 6.社会解组

7.社会静力学 8.《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试择“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 2.试述索罗金的“文化类型”说。 3.简述布鲁默的符号互动理论与功能主义的区别。 三、论述题(每题19分,共38分。一般考生答1.2题;单独考试考生答1题,并在2.3两题中任选一题) 1.试析韦伯与杜尔克姆(迪尔克姆)在社会学方法论上的主要区别。 2.什么是社会制度?试用制度功能,制度变迁理论分析我国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渐进式改革策略的意义及其效果。 3.试述改革以来我国农村城市化的状况。当前我国城市化道路有哪些观点?其根据何在?你的观点如何,请说明。 北京大学1998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改革以来我国农村乡(镇)、村基层组织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农村经济、社会、文化有什么影响?(18分) 二、以某一大城市为例,试比较老城E街道、居委会组织与新居民“小区”社区组织和功能方面的主要差别。(18分) 三、试联系中国当前城乡家庭变迁的实际,评述“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这一观点。(18分) 四、什么是劳动关系?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关系的变化,原因及影响。(18分) 五、马尔萨斯人口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对此作何评论?(18分) 六、试述我国民工潮形成的原因、现状、趋势及其城乡社会发展的影响。(18分) 七、结合实际说明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10分) 北京大学1999年社会学考研理论试题一、解释名词 《群学肄言》 《地位相悖》 “社会人”假设 芝加哥学派 情景定义 社会结构(彼得.布劳) 二、简答题 1、试述默顿“手段-目标”论的内容,并举例说明之; 2、试述非正式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组织运行的影响; 3、试述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意义 三、论述题 1、什么是社会现代化?试述现代化的社会趋同论的内容。并联系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实际对该理论进行评论。 2、试比较韦伯和迪尔凯姆关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理论。 1999年综合考试

当代国外社会学理论刘少杰

目录 导论社会理性化的追求与反思 第一章马尔库塞的总体批判理论 第一节从理性批判到社会批判 第二节辩证理性与历史辩证法 第三节文明辩证法和爱欲解放 第四节单向度的社会 第五节自然革命与文化革命 第二章布迪厄的实践感理论 第一节学术生涯与思想来源 第二节实践理论 第三节象征权力的政治学 第四节教育、文化与社会再生产 第五节反思社会学的建构 第三章哈耶克的感性秩序理论 第一节学术生涯与理论著述 第二节知识观与方法论 第三节理性滥用的批判 第四节自由、规则与社会秩序 第四章布希亚的消费与模拟社会理论第一节生平简介与思想观点 第二节消费社会中的物体系

第三节消费社会的符号分析 第四节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五节模拟社会 第五章特纳的身体社会学 第一节特纳与身体社会学的兴起 第二节身体社会学的哲学传统 第三节身体社会学的理论议题 第六章福柯的“知识考古”社会学第一节生平、著述与思想来源 第二节考古学与谱系学方法论 第三节在疯癫与理性之间 第四节话语的构成 第五节规训社会中的权力控制 第七章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第一节社会理性化的追求 第二节认识的批判与批判的解释学第三节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第四节言语行为的理性基础 第五节交往行动与生活世界的合理化第六节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争 第八章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第一节生平与学术取向

,第二节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 第三节结构化理论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行动、身体与结构性原则 第五节现代性分析:时空伸延与社会的构成第九章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 第一节贝克的生平与主要著述 第二节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 第三节简要评论 第十章福山的社会信任理论 第一节福山的生平及著述 第二节理论前提:批判与继承 第三节基本内容:“道德性社团”的社会信任第四节简要评论 第十一章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 第一节卢曼其人及其社会系统理论的特征 第二节一般社会系统理论 第三节社会进化与分化 第四节作为沟通和意义的社会 第十二章格兰诺维特的社会网络理论 第一节理论渊源 第二节弱关系的力量 第三节经济行动的弱嵌人性

吉登斯将

吉登斯将“结构”理解为不断地卷入到社会系统的再生产过程之中的规则和资源: 结构具有二重性,即社会结构不仅对人的行动具有制约作用, 而且也是行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中介, 它使行动成为可能;行动者的行动既维持着结构, 又改变着结构。行动与结构之间这种相互依持, 互为辩证的关系反映在处于时空之中的社会实践中。社会实践依赖于行动者的创造和再创造而具有其特定的规律性: 行动者是具有知识的, 其知识是反思性的和实践性的。因此, 在进行行动时, 行动者不仅有其行动的理由和动机, 而且还能对自己的行动及所处情境的社会和物理特性进行反思性监控; 但是行动者的知识又是不完全的,故而其行动总会遇到一些“未被认知的行动条件”——这就是社会结构, 并进而导致一些“非预期的行动后果”, 而后者又会反过来成为前者。未被行动者认知的行动条件、行动者的反思性监控、行动的理性化、行动背后的动机以及“非预期的行动后果”构成了吉登斯的“行动自我的分层模型”。吉登斯认为, 人类的所有行动都表现为这个模型, 且都是以实践意识作为认知基础的。 在吉登斯看来, 社会结构并非外在于个人行动, 而是由规则和资源构成。日常生活中的规则是与实践紧密相关的, 它们不只是对人们行动的概括, 而且对行动者的行动具有规范和导向作用。同时, 行动者运用自己的知识去采取适当的行动, 测试和确认其行动所牵涉的规则。因而行动者采取行动达到自己的目标的同时也再生产出社会结构。社会结构还包括社会行动所牵涉的资源——分配性资源和命令性资源, 它们是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不断地再生产出来的。资源是权力的基础, 权力是行动者改变周围既成事实的能力, 表现在社会环境中, 则是其对资源的支配能力。然而, 资源并非权力, 只是权力得以实施的媒介。规则和资源是相互依存的: 一方面, 行动者的资源影响着其对规则的测试和确认; 另一方面, 资源又非独立于行动之外, 而是存在于社会环境中, 社会成员在行动中赋予其各种各样的意义, 从而影响规则的建构。因此, 行动便具备了意义的掌握与沟通, 社会的认可与制裁以及资源的支配三种特性, 且三者相互交织。资源也因此具有转换性和传递性, 可以随行动者在具体情境中的使用而得到改变。 据此, 吉登斯认为,“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 既是其不断组织的实践的条件, 又是这些实践的结果。结构并不是外在于个人的, …它既有制约性同时又赋予行动者以主动性”, 这就是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的核心思想。 总之, 吉登斯通过演绎他的结构化理论试图弥合社会学传统上的二元论, 强调主观一客观, 行动—结构, 微观—宏观是相互包容的, 具有二重性的, 并提出了其建构的观点, 作出了原创性的重大贡献。 [编辑]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深度审视[1

上海大学各年考研真题 649社会学理论

上海大学往年真题 1上海大学社会学2017年真题 1.1填空 1.米德与符号互动论,芝加哥学派的几个人物,有关的美国两位心理学家和实用主义奠基人,有齐美尔,戈夫曼,加芬克尔(现象社会学、常人方法学)。大概三段话,七八个空这样。 2.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与马克思的关系,反身性。 3.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与环境的关系。 4.这个完全不记得了,骚瑞啊 5.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还有另一位同时代的大师我不认识。有关社会学中国本土化的视角转换。 1.2名词解释 1.精英和统治精英(帕累托) 2.客观文化和主观文化(齐美尔) 3.意识形态和乌托邦(曼海姆) 4.先赋和自致(帕森斯) 5.前台和后台(戈夫曼) 1.3简答 1. 韦伯的方法论是个人主义的,但是他对资本主义精神的研究的承担者是企业家阶层,后面一句忘了,意思跟前面差不多。在这里阐述韦伯的个人主义和资本主义精神,以及个人主义与历史个体的关系。(结合韦伯思想观点分析) 2.涂尔干的正常现象(疑:和平均类型)是什么意思,(两者的关系);理论思维在涂尔干的方法论中的地位。 3.联系吉登斯或者贝克的理论,解释反身性;反身性与反思性的关系。

1.4论述题 材料很简单,大学生流入北上广,逃离北上广,又逃回北上广。 1.您想流入还是逃离?为什么?5分 2.过多人口流入北上广是否是人们逃离北上广的主要原因?为什么?5 3.结合社会学理论并结合中国国情,论述你希望做出哪些修正,并说出你理想中的大学生流动的图景。(卷子有提示:可以结合韦伯的政治、教育等的分层理论,费孝通的差序格局和托克维尔的去集中化中的一种或其他几种理论来分析。)15 4.关于就业和安家,您希望流入北上广还是逃离?5分 2上海大学社会学2016年真题 2.1填空 包括填涂尔干韦伯霍斯曼布劳那些人提出的论题和书名,还有关于中国近代社会学和西方文化的那些东西,我不懂,不过有费孝通的文化自觉 2.2名词解释 马克思商品拜物教 齐美尔货币哲学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 女权主义下的男权制 还有一个忘了 2.3简答 涂尔干的正常现象和反常现象指什么?自杀和犯罪属于哪种现象? 韦伯的行动理论哪四种和三种权威论,为什么两者不可以一一对应

如何超越二元对立——读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

如何超越二元对立 ————读吉登斯读吉登斯读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结构化理论大纲》》 庞圣民 (兰州大学 哲学社会学院 兰州 730000) 摘要摘要::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伴随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霸主地位的衰弱及随之面临的挑战,社会学的正统共识逐渐丧失,西方社会理论陷入方法论的二元纷争中。面对西方社会结构与行动的根本对峙,吉登斯在对经典社会学著作深度批判与总结之后,提出社会理论的“第三条道路”—结构化理论。那么吉氏是如何建构结构化理论的?其创新之处是什么?是否真的解决了结构与行动的对立?对社会学的发展有什么意义?正是本文试图要解答的问题。 关键词关键词::结构化; 二元对立; 结构二重性; 社会实践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任何一个社会学家都必须要加以研究和回答的问题,它是社会学理论的根基。(郑杭生,2001)正如古尔德纳在《即将到来的西方社会学危机》一书中所言:“无论是否喜欢,是否了解,社会学家都要根据预先确定的假设来组织自己的研究,社会学的特点就在于这些假设,并随这些假设的变化而变化。而要探讨社会学的特点,了解社会学是什么,就要我们去辨认那更深一层的关于人与社会的假设”。(GouldneAW,1970:5)这一个人与社会的对立在总体上体现为主体与客体、结构与行动、社会决定论与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分野,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伴随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霸主地位的衰弱以及随之面临的挑战,社会学的正统共识逐渐丧失,西方社会理论陷入方法论的二元纷争中。面对西方社会结构与行动的根本对峙,吉登斯在对经典社会学著作深度批判与总结之后,提出社会理论的“第三条道路”—结构化理论。那么吉氏是如何建构结构化理论的?其创新之处是什么?是否真的解决了结构与行动的对立?对社会学的发展有什么意义?正是本文试图要解答的问题。尽管目前国内有关吉氏结构化的论文可谓汗牛充栋:(陆春萍、邓伟志,2006)(张云鹏,2005)(孟祥远、邓智平,2009)(于海,1998)等。但对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完整脉络梳理,对吉氏是如何批判性的超越则缺乏详细阐述,学者们要么只提到了其中一点,要么只是简单的评述或描述性的罗列或堆积,而不是真正的与之对话。如

结构化理论知识

一、班主任工作 (1)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①了解学生:前提和基础②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中心工作③建立学生档案④组织班会活动⑤协调各种教育影响⑥操行评定⑦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2)个别教育工作★★(如何培养先后中?):①先进生工作:心理特征→自尊心强、充满自信、有强烈的荣誉感、较强的超群愿望和竞争意识教育→Ⅰ严格要求,防止自满Ⅱ不断激励,弥补挫折Ⅲ消除嫉妒,公平竞争Ⅳ发挥优势,全班进步②后进生工作★:心理特征→不适度的自尊心、学习动机不强、意志力薄弱、有的甚至是非观念模糊教育→Ⅰ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Ⅱ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Ⅲ提供范例,增强是非观念Ⅳ根据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因材施教③中等生工作:心理特征→信心不足、竞争欲望不强、表现欲不强教育→Ⅰ重视对中等生的教育Ⅱ根据中等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教育Ⅲ给中等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才能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班级管理 (1)概念:教师、手段、组织协调(2)功能:教学目标、秩序、学生能力(3)内容:①班级组织建设②班级日常管理③班级活动管理④班级教育力量管理⑤良好班风的建立和维护(4)方法:①调查研究法②目标管理法:分解目标③榜样示范法④情境感染法:创设教育情境(挂名人画像)⑤规范制约法:利用规范,约束学生⑥舆论影响法⑦心理疏导法:给学生排解压力⑧行为训练法:活动 三、教学原则与方法 1.(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通过对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2)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学以致用,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直观性教学原则Ⅰ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Ⅱ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方法论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方法论 理论背景: 结构化理论看来,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既不是个体行动者的经验,也不是任何形式的社会总体的存在,而是在时空响度上得到有序安排的各种社会实践。 结构化理论中的“结构”指的是社会再生产过程里反复涉及的规则和资源。 人的能动性发挥和社会的制度化构成,都是在我们日常司空见惯、看起来支离破碎的活动中实现的。“结构化”理论认为社会结构是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所以其主要关切点在于社会结构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过程。 所有社会互动都是在共同在场的时空边界内的具体情景中发生的。 行动者与结构的互构性: 社会科学中的基本概念都是以行动和结构的关系为核心的。 在社会的结构化过程中,人具有其能动性同时也受着客观存在场景的制约。就是说,我们在受制约中创造了一个制约我们的世界。 社会行动者正是通过反复创造社会实践的途径,来表现作为行动者的自身;同时行动者们在活动过程中再生产出使他们得以发生的前提条件。 行动者不仅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而且知道正是因为他们对社会生活的了解,社会生活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解释具有情境性,是对追问的澄清, 结果性原则指的是各个社会或者社会总体在结构上的一般特性。 情节片段,所有的社会生活都可以说是被体现为一系列的情节片段,共同在场情境下的日常接触的具有情节性结构的。如果对各个情节片段进行比较很可能会有所收获,但是不能完全脱离孕育它们的具体情景,所以情节片段这一概念主要是针对大规模的变迁过程,它们表现为特定类型的制度重组。 情景包含因素有:1、围绕互动片段形成的时空临界,一般具有符号标志或者物理标志。 2、行动者的共同在场,使行动者彼此观察到对方复杂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语言和其他沟通媒介。 3、观察到这些现象并且能够反思性地利用这些现象来影响或者控制互动。 社会系统的各种结构性特征中,结构性原著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他们指明了整体的社会类型,结构化理论强调社会总体的封闭程度是千差万别的。,社会总体具有各种不同程度的系统性,所以不能轻而易举的确定一个社会究竟是什么。 任何一种社会组织机制或者社会再生产机制,只要社会科学家发现了,普通行动者就可能了解它们并积极主动地将这种知识纳入它们的所作所为中。 方法论: 社会科学中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什么普遍法则,因为,就行动者关于其自身行动背景所拥有的知识而言,在有关人的社会行为的概括中,牵扯到的因果条件本质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吉登斯认为,人类社会行为领域中没有普遍的法则 所有的人都是具有认知能力的行动者,社会行动者对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为的条件和后果都拥有大量的知识。但是行动者的认知能力总是收到限制的,这种限制一方面来自无意识,另一方面来自行动中未被行动者认识到的条件和行动的意外后果。 首先,所有的社会研究必然包括文化的、民族的或说是人类学的方面。社会学家所面临

结构化理论框架下的会计研究

结构化理论框架下的会计研究 发表时间:2015-07-23T13:12:22.53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5年7月总第162期供稿作者:李克亮[导读] 还要关注会计结构的再生产过程,以及行动者在会计变革中的作用,突破会计研究局限,使会计研究获取新的认知。李克亮曲靖师范学院云南曲靖655011 摘要:随着会计工作越来越重要,有关学者对其进行的研究也日益深入。而结构化理论框架的引入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历程,使得会计研究这一领域中,结构化理论框架基础上的相关会计探索早已成为一个热点。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有效成果,将会为将来会计研究的进一步探索提供参考。 关键词:会计工作结构化理论会计研究 在会计研究领域中,基于结构化理论框架下的会计研究已经成为重要研究方向,不仅为会计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框架,而且还拓展了会计理论研究视角,突破了传统会计研究思维的局限。结构化理论对总体主义和个体主义方法论进行统一,重点研究社会系统连续性和变革的驱动力,即形成社会结构的条件,这为研究会计行为提供了新的方法,从而帮助学术界对会计研究获取新的认知。 一、结构化理论的基本阐述 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于1984年提出结构化理论,该理论突破了社会学史上主观与客观、个体与总体、宏观与微观的传统思维方式,力求融合对立的方法论,并为研究人类行为提供理论框架。在结构化理论中,提出了两大核心概念:一是定义三大维度,即规范性规则、表意性规则与资源,这三大维度分别形成法律制度、政治制度和语言文化制度,而在规则和资源的共同作用下,促使社会结构的产生;二是定义社会结构的二重性,使其取代社会学中的“二元”方法论,对方法论中的个体主义和总体主义进行统一。结构化理论揭示了社会系统和社会结构之间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重点在于研究形成社会结构的条件,以及促使社会系统持续变革的驱动力 二、基于结构化理论框架的会计研究 1.会计的基本内涵 目前,国外学者对基于结构化理论框架下的会计内涵并未达成共识,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会计是社会系统的结构属性,具备促使社会结构产生的三大维度;第二种观点认为会计是一种形式系统,包括计算机软件系统、专有技术、会计报告等;第三种观点认为会计既具备社会结构,也具备形式系统,将信息系统作为结构化的形式。 2.会计作用的三大维度 通过对会计在实践中的作用进行研究发现,会计具备三大维度的基本属性,具体表现为:一是规范性规则。会计是一种对特定领域的规范,用以约束特定形式的行动。如,会计按照相关制度、准则运行,反映核算组织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二是表意性规则。会计可以作为一种语义结构,拥有强有力的政治支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通用语言。管理人员可利用这种语义结构,制定计划、落实行动、约束他人,实现组织内部控制;三是资源。会计可被视为一种实现权利控制的资源,上级领导利用会计手段对下属部门进行控制,下属部门为上级领导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以便上级领导做出正确决策。 3.驱动力分析 (1)会计连续性的相关驱动力。在结构化理论框架下,会计连续性的驱动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们满足于现行会计,在本体安全意识的作用下,有个别群体畏惧因会计模式变化而影响到自身的权力,所以抵触会计变革。其次,会计变革需要一批具备相关知识技能的行动者,而在社会系统中恰恰缺少这样的行动者,这阻碍了新会计模式的建立。再次,会计变革有可能会引发现有结构与新结构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使得会计执行者无法适应新结构带来的转变,从而抵制会计变革,保持了会计的连续性。最后,上级和下属之间受职位差异、领导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存在资源不对称的问题,使得下属常常被排除在会计变革活动之外,而上级利用其拥有的权利和社会地位保持会计的连续性。 (2)会计变革的相应驱动力。在结构化理论框架下,导致会计变革的驱动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会计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迫使会计变革。二是行动者质疑现行会计的运行条件和实务能力,企图建立新的会计秩序和道德基准,从而引起会计变革。三是社会结构内部出现利益冲突,力求通过会计变革来缓解各方利益群体的矛盾。四是在会计实践活动中,经常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对社会系统再生产过程带来不利影响,这是迫使行动者潜移默化地变革会计,将不确定因素的负面影响降至最小化。五是随着现代会计手段的不断发展,标准化会计软件能够抵消会计变革阻力,使行动者易于接受新会计手段带来的便利,降低行动者对新系统的抵制,进而驱动会计变革。 三、结语 在会计研究中引入结构化理论,能够从不同视角出发探讨会计的社会结构和形式系统,找寻到会计连续性和会计变革的驱动力,认清行动者维护和改变会计结构的原因,进而从个体和总体角度上研究会计行为。为了进一步拓展会计研究领域,在引入结构化理论中二重性观念的基础上,还要关注会计结构的再生产过程,以及行动者在会计变革中的作用,突破会计研究局限,使会计研究获取新的认知。参考文献 [1]胡曲应价值链会计研究:发展与透视[J].财务与金融,2010,(5)。 [2]郭威基于结构化理论的组织研究新视角解析[J].商业时代,2011,(35)。 [3]赵序海基于多维会计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研究[J].财会通讯,2015,(1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