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年人慢性胃炎中国专家共识

老年人慢性胃炎中国专家共识

老年人慢性胃炎中国专家共识
老年人慢性胃炎中国专家共识

老年人慢性胃炎中国专家共识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幽门螺杆菌(H.pylori)在慢性胃炎与胃癌致病作用认识的提高和内镜与病理诊断手段的进步,2017年国内先后更新了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和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但迄今老年人慢性胃炎的诊断与治疗尚缺少共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不断增多,慢性胃炎已成为老年人常见病之一,有必要针对老年人慢性胃炎制订诊断与治疗的共识,以提高对老年人慢性胃炎的认识与诊疗水平。为此,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老年消化学组按照临床诊疗指南制定的基本方法与程序(PICO),制订了本共识,供老年病科医生和临床工作者参考。每项陈述的证据来源质量和推荐等级参照美国内科医师协会临床指南委员会标准。证据质量分为高质量、中等质量、低质量和很低质量4级,推荐强度分为强推荐(获益显著大于风险,或反之)和条件推荐(获益大于风险,或反之)2级,证据质量仅是决定推荐强度的因素之一。

治疗与随访

1.老年人慢性胃炎治疗的目的是缓解症状和改善黏膜组织学异常,应尽可能针对病因,遵循个体化原则(推荐强度:强烈,证据质量:中等)。部分无症状慢性胃炎患者,排除内镜下糜烂、出血等损伤,可以不治疗。有症状患者应尽可能针对病因,遵循个体化原则进行治疗。

2.老年人慢性活动性胃炎伴H.pylori感染者,或长期服用NSAIDs的H.pylori 感染者,应进行全面评估后,并酌情考虑行H.pylori根除治疗。根除方案推荐采用含铋剂四联方案(推荐强度:强烈,证据质量:高)。H.pylori感染是引起慢性活动性胃炎的常见病因,因此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应进行H.pylori

根除治疗旧]。此外,H.pylori根除可减少长期服用NSAIDs患者的胃黏膜损伤。我国第五次H.pylori感染处理共识报告推荐H.pylori根除方案为含铋剂四联方案:质子泵抑制剂(PPI)+铋剂+两种抗生素,疗程为10 d或14 dLlJ。H。pylori 根除治疗结束4周后,应常规评估抗H.pylori治疗效果,最佳方法是无创性的”C一尿素呼气试验。

3.黏膜保护是老年人慢性胃炎的常用治疗方法,应加强对长期服用NSAIDs或伴有胆汁反流患者的黏膜保护(推荐强度:强烈,证据质量:高)。老年人胃黏膜本身就存在退化和萎缩,NSAIDs和胆汁反流可破坏黏膜屏障功能,继而产生炎症、糜烂、出血和上皮化生等病变,是胃黏膜损伤的常见病因。黏膜保护剂(如替普瑞酮、铝碳酸镁制剂、瑞巴派特等)具有增加黏液分泌、调节黏膜下血流及促进黏膜上皮修复等多重作用,是老年人慢性胃炎的常用治疗药物。对伴有胆汁反流患者,应选用有结合胆酸作用的铝碳酸镁制剂,通过结合胆酸减轻或消除反流胆汁导致的黏膜损伤。但对老年双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联合一种噻吩吡

啶类药物)治疗患者的胃黏膜保护,目前建议首选PPI。

4.对以上腹痛和上腹烧灼感为主要症状,尤其是伴有胃黏膜糜烂的患者,可根据症状严重程度选用抑酸剂或抗酸剂(推荐强度:强烈,证据质量:高)。抑酸剂或抗酸剂可减轻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屏障的破坏,促进糜烂胃黏膜的愈合,对缓解上腹痛和上腹烧灼感具有明显作用。抗酸剂(如铝碳酸镁等)起效迅速,但作用相对短暂;抑酸剂(如各种PPI,H2受体拮抗剂)作用较强,抑酸作用持久,可根据病情或症状严重程度选用。考虑到药物的代谢途径和药物间相互作用,当患者同时服用氯吡格雷时,推荐选用泮托拉唑或雷贝拉唑,口服标准剂量即可。

5.对以上腹饱胀、恶心或呕吐等为主要症状患者,可选用促动力药治疗(推荐强度:强烈,证据质量:高)。上腹饱胀、恶心或呕吐等症状的发生可能与慢性胃炎所致胃排空迟缓相关,促动力药可有效改善上述症状。伊托必利为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研究结果显示,伊托必利可显著改善消化不良症状,且心脏安全性好、药物间相互作用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因此得到2016年“罗马Ⅳ功能性胃肠”的推荐。莫沙必利是选择性5一羟色胺4受体激动剂,临床上常用促动力药,虽对心脏Q—T间期可能有影响,但尚未见其导致心律失常的报道。多潘立酮是选择性外周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是临床上常用促动力药,但近几年来陆续有该药引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甚至心源性猝死报道,因此,老年患者应慎用,确需应用时,剂量应控制在30 mg/d内。国外已应用多年、国内新近上市的促动力药西尼必利

(Cinitapride),为5一HT。受体激动剂/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现有研究结果显示该药对缓解上述消化不良症状有良好疗效,且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心脏安全性。

6.对存在与进食相关的上腹饱胀、纳差等消化功能低下症状的老年患者,可采用消化酶制剂治疗(推荐强度:条件推荐,证据质量:中等)。消化酶制剂对中上腹饱胀、纳差等消化功能低下的患者有一定作用。推荐患者餐中服用,效果优于餐前和餐后服用,目的是在进食同时补充消化酶。我国目前常用的消化酶制剂种类较多,常用的有胰酶肠溶胶囊、米曲菌胰酶片、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及复方消化酶胶囊等。

7.有消化不良症状且伴明显精神心理因素的老年慢性胃炎患者可用抗抑郁药或抗焦虑药治疗(推荐强度:强烈,证据质量:高)。精神心理因素与部分患者焦虑或抑郁症状相关,并加重了消化不良症状。这部分患者常规治疗的疗效差,加用抗抑郁药或抗焦虑药可明显改善消化不良症状。可酌情、合规选用选择性

5一HT再摄取抑制剂(SSRI)或三环类抗抑郁药(TCA)及其复方制剂(如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等)。

8.抗氧化剂可用于老年人慢性胃炎的治疗(推荐强度:条件推荐,证据质量中等)。某些具有生物活性功能的维生素、微量元素硒及叶酸可用于老年人慢性胃炎的辅助治疗,对胃癌前病变似有~定的逆转作用,可能降低胃癌发生的风险。

9.中药可用于老年人慢性胃炎的治疗(推荐强度:条件推荐,证据质量:中等)。不少中成药可缓解部分老年人慢性胃炎的消化不良症状,甚至对胃黏膜损伤具有一定修复作用,或对胃癌前病变似有一定的逆转作用,具有代表性的是康复新液、摩罗丹、胃复春及猴菇菌片等。但缺乏多中心、安慰剂对照、长期随访研究的临床证据。

10.对以上腹痛、上腹饱胀、恶心呕吐或其他消化不良症状同时存在的老年患者,可联合用药治疗(推荐强度:强烈,证据质量:高)。部分老年慢性胃炎患者多种

消化不良症状同时存在,治疗上可联用抑酸剂/制酸剂、胃黏膜保护剂、促动力药物、消化酶制剂或抗焦虑/抑郁药等若干种药物,但一般针对患者主要症状,选择2~3种药物联用为宜。

11.老年人慢性胃炎伴H.pylori感染,是否根除H.pylori以预防胃癌发生,应综合评估确定(推荐强度:条件推荐,证据质量:中等)。

根除Ht pylori可减轻炎症。延缓萎缩、肠化甚至上皮内瘤变的进程,从而降低胃癌发生率,但目前认为最佳的干预时间为萎缩、肠化生及上皮内瘤变发生前,越早根除预防胃癌的效果越佳。显然,绝大多数老年人可能已错过了最佳干预时间,因此,老年人(尤其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是否应根除H.pylori以预防胃癌的发生,应根据患者胃黏膜病变情况、年龄、预期寿命及患者的意愿等因素综合评估确定。

12.老年人慢性萎缩性胃炎常合并肠化生,少数伴有上皮内瘤变,应酌情进行内镜与病理组织学随访(推荐强度:强烈,证据质量:高)。由于少数萎缩并伴有肠化、上皮内瘤变可发展为胃癌,因此,对病理组织学有中一重度萎缩并伴有肠化的患者应每年随访一次,不伴有肠化或上皮内瘤变的患者可酌情延长随访时间,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者应每6个月随访一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应视病情及患者全身状况,酌情采用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2016年)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年,上海)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自2006年9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制订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以来,国际上有关慢性胃炎的诊疗出现了某些新进展,慢性胃炎的分级分期评估系统(operative link for gastritis assessment,OLGA)、欧洲《胃癌癌前状态处理共识意见》、Maastricht Ⅳ共识提出幽门螺杆菌(H.pylori)与慢性胃炎和胃癌的关系及根除H.pylori的作用、慢性胃炎内镜和病理诊断手段的进步等,这些均促使我们要及时更新共识意见。为此,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承办的2012年全国慢性胃炎诊治共识会议于2012年11月9日至10日在上海召开。82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消化病学专家对此前起草小组专家撰写的共识意见草案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修改,并以无记名投票形式通过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表决选择:①完全同意;②同意,但有一定保留;③同意,但有较大保留;④不同意,但有保留;⑤完全不同意;若选择①者所占比例>2/3或选择①和②者所占比例>85%即通过该条款。全文如下。 一、流行病学 1.由于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任何症状,因此难以获得确切的患病率。估计的慢性胃炎患病率大致与当地人群中H.pylori感染率平行,可能高于或略高于H.pylori感染率。 H.pylori现症感染者几乎均存在慢性胃炎(见后述条款),用血清学方法检测(现症感染或既往感染)阳性者绝大多数存在慢性胃炎。除H.pylori感染外,胆汁反流、药物、自身免疫性等因素也可引起慢性胃炎。因此,人群中慢性胃炎的患病率高于或略高于H.pylori感染率。 2.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一般随年龄增加而上升。 慢性胃炎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一般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这主要与H.pylori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有关,萎缩、肠上皮化生(以下简称肠化)与“年龄老化”也有一定关系。这也反映了H.pylori感染产生的免疫反应导致胃黏膜损伤所需的演变过程。其患病率与性别的关系不大。 3.慢性胃炎人群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比例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一般与胃癌的发病率呈正相关。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是H.pylori感染、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群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大不相同;此差异不但与各地区H.pylori感染率差异有关,也与感染的H.pylori毒力基因差异、环境因素不同和遗传背景差异有关。胃癌高发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高于胃癌低发区。 4.我国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较高,内镜下肉眼观察和病理诊断的符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2011年,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组织开展了一项横断面调查,纳入包括10个城市、30个中心、共计8907例有上消化道症状、经胃镜证实的慢性胃炎患者。结果表明,在各型慢性胃炎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最常见(59.3%),其次是慢性非萎缩或萎缩性胃炎伴糜烂(49.4%),慢性萎缩性胃炎比例高达23.2%(但多为轻度)。胃窦的H.pylori阳性率为33.5%,胃体为23.0%;胃窦病理提示萎缩者占35.1%,高于内镜提示萎缩的比例(23.2%);伴肠化者占32.0%,

慢性胃炎诊疗指南

慢性胃炎诊疗指南 【概述】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为各种有害因子长期或反复作用于胃粘膜而引起的慢性炎症。可能的病因有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胆汁反流、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反复服用对胃粘膜有刺激的药物(尤其是非甾体类消炎药、糖皮质激素)、精神紧张或压力、遗传因素及某些慢性病影响等。根据病理改变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儿童以前者为多(占95%以上),萎缩性胃炎很少见。 慢性胃炎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上消化道器质性疾病,也是反复腹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因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单凭临床诊断较困难,主要依靠胃镜及病理学检查;因HP感染是常见原因,故应常规做HP感染的检查,以便确定是否给予HP根除治疗。 【病史要点】 1.询问腹痛的病程、发作时间、有无发作间歇、发作诱因;记录腹痛与饮食的关系;腹痛的部位、性质。 2.询问有无恶心、呕吐、纳差、反酸、嗳气、上腹饱胀。 3.询问排便频率、大便性状,有无腹痛发作即感便意、排便后即腹痛缓解。 4.有无黑便、呕血。

5.了解有无胃病家族史和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有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消炎 药、糖皮质激素史,有无饮食不良习惯。 【体检要点】 1.腹部检查,腹部有无固定的压痛部位(常代表病变部位)、有无包块、腹水征等。 2.评估生长发育状况、有无贫血。 【辅助检查】 1.胃镜检查:首选检查方法。能直接观察胃粘膜病变并可取病变部位组织进行组织学检查及幽门螺杆菌检测。内镜下表现为充血、水肿、糜烂、新鲜或陈旧性出血、粘液斑或/和胆汁反流。患HP相关胃炎时,还可见胃窦粘膜微小结节形成。 2.钡餐检查:非创伤性检查、但病变检出率不高、准确性差,可作为胃镜的补充检查手段。可见胃窦部激惹征,粘膜纹理增粗、迂回或锯齿状,幽门前区半收缩状态等。 3.病理学检查:胃镜下钳取胃粘膜做病理学检查,可明确有无炎症、区分急性与慢性、炎症是否活动、炎症分度(轻、中、重)。 4.HP感染的检查:HP是儿童慢性胃炎常见原因,因此,慢性胃炎患儿均应做HP感染的检查。检查方法有: 1)细菌培养

胃脘痛(慢性胃炎)临床路径

胃脘痛(慢性胃炎)临床路径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胃脘痛(TCD 编码:BNP01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胃炎(ICD-10 编码:K29.502)。(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 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胃脘痛(慢性胃炎)临床常见证候:肝胃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脾胃气虚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胃脘痛(慢性胃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胃脘痛(TCD 编码:BNP010)、慢性胃炎(ICD-10: K29.502)的患者。 2.伴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合并重度胃黏膜异型增生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血糖(3)心电图(4)胃镜(5)幽门螺旋杆菌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胃泌素、胸

HP治疗2012中国专家共识

幽门螺杆菌2012中国专家共识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Hp学组)1999年海南会议提出了《我国对Hp若干问题的共识意见-海南共识》; 2003年安徽桐城会议提出《第二次全国Hp感染处理共识意见-桐城共识》; 2007年庐山会议提出《第三届全国Hp感染处理共识意见-庐山共识》; 2012 年4 月26日在江西井冈山提出《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2012年10月发布在《中华内科杂志》。 一.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适应证 1 .消化性溃疡 是根除Hp 最重要的适应证,根除Hp 可促进溃疡愈合,显著降低溃疡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根除Hp 使绝大多数消化性溃疡不再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而是可彻底治愈。 2 .胃MALT 淋巴瘤 是一种少见的胃恶性肿瘤,约80 %以上Hp阳性,早期(病变局限于粘膜层或粘膜下层)的胃MALT 淋巴瘤根除Hp后可获得完全应答,但病灶深度超过劲膜下层者疗效降低。根除Hp 已成为Hp阳性早期胃MALT 淋巴瘤的一线治疗。 (2012专家指南强烈推荐以上两种情况:根除Hp ) 3 . Hp 阳性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 根除Hp可使8%~20% 的Hp阳性FD患者的症状得到长期缓解,这一疗效优于其他任何治疗 4 .慢性胃炎伴胃粘膜萎缩或糜烂 Hp感染者中最终有< 1 %的人发生肠型胃癌,萎缩和肠化是从非萎缩性胃炎向胃癌演变过程中重要的病变阶段。反复糜烂后可发生萎缩、肠化生。尽管根除Hp预防胃癌的最佳时机是萎缩、肠化生发生前,但在这一阶段根除Hp仍可消除炎症反应,使萎缩发展减慢或停止,并有可能使部分萎缩得到逆转,但肠化生难以逆转 5 .早期胃肿瘤已行内镜下切除或手术胃次全切除 6 .需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者(PPI) Hp 感染者长期服用PPI可使胃炎类型发生改变,从胃窦为主胃炎发展为胃体为主胃炎。这是因为服用PPI 后胃内pH上升,有利于Hp从胃窦向胃体位移,胃体炎症和萎缩进一步降低胃酸分泌。胃体萎缩为主的低胃酸或无酸型胃炎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显著升高。 7 .胃癌家族史:除少数(约1%一3% )遗传性弥漫性胃癌外,绝大多数胃癌的发生是Hp感染、环境因索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胃癌患者一级亲属的遗传易感性较高,虽遗传易感性难以改变,但根除Hp可以消除胃癌发病的重要因索,从而提高预防效果。 8 .计划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包括低剂量阿司匹林)

医院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优化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优化诊疗方案 一、病名: 胃痛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胃痛,又称胃脘痛。 本病在脾胃肠病证中最为多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中药治疗效果颇佳。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上海)。 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及内镜下病理。 (1)内镜诊断 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 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2)病理诊断 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 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

幽门螺杆菌2012中国专家共识

幽门螺杆菌2012中国专家共识 幽门螺杆菌(Hp) 2005年10月3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 沃伦,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 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Hp学组) 1999年海南会议提出了《我国对Hp若干问题的共识意见-海南共识》; 2003年安徽桐城会议提出《第二次全国Hp感染处理共识意见-桐城共识》; 2007年庐山会议提出《第三届全国Hp感染处理共识意见-庐山共识》; 2012 年4 月26日在江西井冈山提出《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 2012年10月发布在《中华内科杂志》。 一.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适应证 1 .消化性溃疡 是根除Hp 最重要的适应证,根除Hp 可促进溃疡愈合,显著降低溃疡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根除Hp 使绝大多数消化性溃疡不再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而是可彻底治愈。 2 .胃MALT 淋巴瘤 是一种少见的胃恶性肿瘤,约80 %以上Hp阳性,早期(病变局限于粘膜层或粘膜下层)的胃MALT 淋巴瘤根除Hp后可获得完全应答,但病灶深度超过劲膜下层者疗效降低。 根除Hp 已成为Hp阳性早期胃MALT 淋巴瘤的一线治疗。 (2012专家指南强烈推荐以上两种情况:根除Hp ) 3 . Hp 阳性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 根除Hp可使8%~20% 的Hp阳性FD患者的症状得到长期缓解,这一疗效优于其他任 何治疗 4 .慢性胃炎伴胃粘膜萎缩或糜烂 Hp感染者中最终有< 1 %的人发生肠型胃癌,萎缩和肠化是从非萎缩性胃炎向胃癌演变过程中重要的病变阶段。反复糜烂后可发生萎缩、肠化生。尽管根除Hp预防胃癌的最佳时机是萎缩、肠化生发生前,但在这一阶段根除Hp仍可消除炎症反应,使萎缩发展减慢或停止,并有可能使部分萎缩得到逆转,但肠化生难以逆转 5 .早期胃肿瘤已行内镜下切除或手术胃次全切除 6 .需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者(PPI) Hp 感染者长期服用PPI可使胃炎类型发生改变,从胃窦为主胃炎发展为胃体为主胃炎。这是因为服用PPI 后胃内pH上升,有利于Hp从胃窦向胃体位移,胃体炎症和萎缩进一步降低胃酸分泌。胃体萎缩为主的低胃酸或无酸型胃炎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显著升高。 7 .胃癌家族史:除少数(约1%一3% )遗传性弥漫性胃癌外,绝大多数胃癌的发生是H p感染、环境因索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胃癌患者一级亲属的遗传易感性较高,虽遗传易感性难以改变,但根除Hp可以消除胃癌发病的重要因索,从而提高预防效果。 8 .计划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包括低剂量阿司匹林)

慢性胃炎的调查报告

慢性胃炎的调查报告 班级:学号:姓名: 【摘要】随着生活节奏的加速和工作上的压力的加剧,一些人开始饮食无常,从而严重营养的胃的消化功能,出现了这样那样的胃炎疾病,其结果不但可能并发其它的疾病增加病人的痛苦,还会给工作和生活带来或大或小的困扰,影响社会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完善。【关键词】慢性胃炎;疾病;调查;预防;知识 【正文】 一、调查目的:本课题旨在使自身以及社区人员能够对慢性胃炎有所了解,积极做到三早,即“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内容:慢性胃炎的分类和病因等胃炎的基本知识,社区人员对胃炎的了解程度以及社区人员患胃炎情况等。 四、调查时间:2012年4月7日至2012年4月8日(双休日) 五、调查方式:1.通过网络和图书馆等处查找有关资料。 2.与社区人员交谈。 3.经行问卷调查 六、调查结果:慢性胃炎指各种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的炎症。 1 慢性胃炎分类 慢性胃炎根据病理组织学改变和病变在胃的分布部位,结合可能病因,分成非萎缩性(以往称浅表性)、萎缩性和特殊类型三大类。 2 慢性胃炎原因 2.2慢性胃炎原因 2.1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病因。幽门螺杆菌通过产氨作用、分泌空泡毒素A(VacA)等物质而引起细胞损害;其细胞毒素相关基

因(cag A)蛋白能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其菌体胞壁还可作为抗原诱导免疫反应。这些因素的长期存在导致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少有自发清除,因此慢性胃炎常长期持续存在,少部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可发展为慢性多灶萎缩性胃炎。极少数慢性多灶萎缩性胃炎经长期演变可发展为胃癌。 2.2饮食和环境因素 世界范围的对比研究显示萎缩和肠化生发生率的地区差异大体与地区间胃癌发病率的差异相平行。这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和发展还涉及幽门螺杆菌感染之外的其他因素。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饮食中高盐和缺乏新鲜蔬菜水果与胃黏膜萎缩、肠化生以及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2.3自身免疫 自身免疫性胃炎以富含壁细胞的胃体黏膜萎缩为主;患者血液中存在自身抗体如壁细胞抗体(PCA),伴恶性贫血者还可查到内因子抗体(IFA);本病可伴有其他自身免疫病如桥本甲状腺炎、白癜风等。上述表现提示本病属自身免疫病。自身抗体攻击壁细胞,使壁细胞总数减少,导致胃酸分泌减少或丧失;内因子抗体与内因子结合,阻碍维生素B12吸收不良从而导致恶性贫血。 2.4 其他因素 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时含胆汁和胰液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可削弱胃黏膜屏障功能。其他外源因素,如酗酒、服用NSAID(如阿司匹林、速效感冒伤风胶囊)等药物、某些刺激性食物等均可反复损伤胃黏膜。 3 慢性胃炎症状 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多数患者无症状;有症状者表现为上腹痛或不适、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有无这

慢性胃炎临床诊疗指南

慢性胃炎临床诊疗指南 慢性胃炎系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和(或)腺体萎缩性病变。病因主要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密切相关。我国成年人的感染率比发达国家明显增高,感染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胃窦炎患者感染率一般为70%~90%。其他原因如长期服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主要为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消炎痛)等。十二指肠液反流,其中胆汁、肠液和胰液等可减弱胃黏膜屏障功能,使胃黏膜发生炎症、糜烂和出血,并使胃腔内H+反弥散至胃黏膜内,刺激肥大细胞,促进组胺分泌,引起胃壁血管扩张、炎性渗出而使慢性炎症持续存在。此外,口鼻咽部慢性感染灶、酗酒、长期饮用浓茶、咖啡等以及胃部深度X线照射也可导致胃炎。我国胃炎多以胃窦部损伤为主,炎症持续可引起腺体萎缩和肠腺化生。慢性胃炎的发病常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胃体萎缩性胃炎常与自身免疫损害有关。

【临床表现】 1.症状无特异性,可有中上腹不适、饱胀、隐痛、烧灼痛,疼痛无节律性,一般于食后为重,也常有食欲不振、嗳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有一部分患者可无临床症状。如有胃黏膜糜烂者可出现少量或大量上消化道出血。胃体萎缩性胃炎合并恶性贫血者可出现贫血貌、全身衰竭、乏力、精神淡漠,而消化道症状可以不明显。 2.查体可有上腹部轻压痛,胃体胃炎有时伴有舌炎及贫血征象。 【诊断要点】 1.慢性胃炎的诊断主要依据胃镜所见和胃黏膜组织病理检查。凡有上消化道症状者都应进行胃镜检查,以除外早期胃癌、胃溃疡等疾病。中年女性患者应作胆囊超声检查,排除胆囊结石的可能。 内镜和组织学诊断以2000年5月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中华消化杂志,2000,20:199~201)为依据。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上海)。 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及内镜下病理。 (1) 内镜诊断 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 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

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2)病理诊断 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 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二)证候诊断 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 1.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3.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4.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谈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最新慢性胃炎临床路径

慢性胃炎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为胃脘痛(TCD编码:BNP010),西医第一诊断为慢性胃炎(ICD-10编码:K29.5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知道原则(2002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临床常见证候: 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饮食停滞证、胃阴不足证、肝胃郁热证、 瘀血停滞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胃脘痛(慢性胃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胃脘痛(TCD编码:BNP010)、慢性胃炎(ICD-10编码:K29.502)的患者。 2、伴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3天 必需检查项目: (1)血、尿、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乙肝表面抗原;

(3)腹部彩超、心电图 (4)胃镜检查,必要时取活检病理学检查;消化道钡餐造影等。 以上检查可在住院前完成,也可在住院后进行。 七治疗方案和药物选择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肝胃不和证: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脾胃湿热证:清热除湿,理气和中 脾胃虚寒证: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饮食停滞证:消食导滞 胃阴不足证: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肝胃郁热证:舒肝清热 瘀血停滞证:活血化瘀 2、针灸治疗:可根据不同证型选用不同的穴位及方法。 3、西医治疗 ①关于根治幽门螺杆菌治疗 适应症:①伴有胃黏膜糜烂,萎缩及肠化生。②有消化不良症状者。③有胃癌家族史者。方案:质子泵抑制剂(PPI)或胶体铋剂+克拉霉素1000mg/d+阿莫西林2000mg/d( 或甲硝唑800mg/d) 7-14天为一疗程。 ②消化不良症状的治疗 此治疗属于经验性治疗,抑酸或抗酸药,促胃肠动力药,胃黏膜保护药等药物,可单用及联合应用。 4、护理:辨证施护。 八出院标准 1、诊断已明确。 2、治疗后胃脘部胀、痛等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改善。 九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并发或合并出血、贫血、严重焦虑及抑郁时,需进行相应检查和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费用增加。 2、住院期间出现其他严重疾病时,退出本路径。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解读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解读 一、概念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系指在致病因素作用下胃黏膜发生的慢性非萎缩性炎症性病变,为胃黏膜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并可能伴有糜烂、胆汁反流的慢性炎症;属于中医学“胃痛”、“嘈杂”、“胃痞”等病证范畴。 二、西医诊断 1. 临床表现 (1)症状: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部分CNAG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部分有症状者也可能缺乏典型临床表现,常见进食后上腹胃脘部饱胀或疼痛、嘈杂反酸、嗳气等不适,且一般无明显规律性,与消化不良相关症状并非特异性相关,而且可能与病变程度并不完全一致;若病程日久,少数患者可伴乏力、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 (2)体征:大多数CNAG患者无明显临床体征,部分可有上腹部轻度压痛或按之不适感;若病程日久,少数可伴消瘦、贫血貌、面色苍白等。 2. 相关检查 内镜和胃黏膜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是目前诊断CNAG最为可靠的手段,尤其后者的首诊价值更大,可准确判断CNAG的炎症程度、炎症活动性以及有无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同时对排除萎缩性胃炎和早期恶性病变也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一般建议将胃镜和病理检查作为CNAG首诊的重要手段。 3. 诊断 (1)诊断思路:对怀疑有CNAG的患者,①首先明确有无慢性胃炎;②排除萎缩性胃炎;③排除特殊类型胃炎;④明确CNAG的病因;⑤明确CNAG是否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并存。

明确有无慢性胃炎:对怀疑有CNAG的患者,临床依据上腹胃脘部饱胀或疼痛、嘈杂反酸、嗳气等不适症状,并结合胃镜及胃黏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以及Hp感染的检测明确本病诊断。 排除萎缩性胃炎:内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可见黏膜红白相间、血管纹理透见、黏膜呈红斑(点、片状或条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斑、黏膜水肿、渗出等基本表现,病理学检测呈现胃黏膜萎缩,伴不同程度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等病理改变。若怀疑为自身免疫性胃炎则应检测相关的“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以及血清维生素B12、血清胃泌素等。 排除特殊类型胃炎:在排除萎缩性胃炎基础上,需进一步排除包括感染性胃炎、化学性胃炎(病)、ménétrie病、嗜酸细胞性胃炎、淋巴细胞性胃炎、非感染性肉芽肿性胃炎、放射性胃炎、充血性胃病等特殊类型胃炎。 明确CNAG病因:结合患者病史及症状,必要时联合Hp检测、胃镜及胃黏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明确CNAG 的致病因素。 明确CNAG是否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并存:临床上部分CNAG患者可能同时存在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如CNAG合并反流性食管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胆嚢炎、胆石症、慢性胰腺炎等。在有报警症状时,应检测相关的肿瘤标志物,定期复查胃镜;对于合并中重度焦虑抑郁患者,应注意诊断和进行专科治疗。 (2)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 2012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修订的《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上海)》中规定了其临床诊断标准为:①多数患者无症状;有症状者可出现不规则上腹痛、早饱、嘈杂反酸、嗳气等症状。②内镜下可见黏膜红斑,黏膜出血点或斑块,伴或不伴水肿,及充血渗出等基本表现。③采用快速尿素酶或13C呼气试验检测判断是否存在Hp的感染。④B超及其他检查(如CT等)排除其他疾病及系统性疾病引起胃炎症状。 病理诊断

HP2012中国专家共识

幽门螺杆菌2012中国专家共识 发表者:黄晓东4828人已访问 幽门螺杆菌2012中国专家共识 幽门螺杆菌(Hp) 2005年10月3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 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Hp学组) 1999年海南会议提出了《我国对Hp若干问题的共识意见-海南共识》; 2003年安徽桐城会议提出《第二次全国Hp感染处理共识意见-桐城共识》; 2007年庐山会议提出《第三届全国Hp感染处理共识意见-庐山共识》; 2012 年4 月26日在江西井冈山提出《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2012年10月发布在《中华内科杂志》。 一.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适应证 1 .消化性溃疡 是根除Hp 最重要的适应证,根除Hp 可促进溃疡愈合,显著降低溃疡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根除Hp 使绝大多数消化性溃疡不再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而是可彻底治愈。 2 .胃MALT 淋巴瘤 是一种少见的胃恶性肿瘤,约80 %以上Hp阳性,早期(病变局限于粘膜层或粘膜下层)的胃MALT 淋巴瘤根除Hp后可获得完全应答,但病灶深度超过劲膜下层者疗效降低。根除Hp 已成为Hp阳性早期胃MALT 淋巴瘤的一线治疗。 (2012专家指南强烈推荐以上两种情况:根除Hp ) 3 . Hp 阳性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 根除Hp可使8%~20% 的Hp阳性FD患者的症状得到长期缓解,这一疗效优于其他任何治疗 4 .慢性胃炎伴胃粘膜萎缩或糜烂 Hp感染者中最终有< 1 %的人发生肠型胃癌,萎缩和肠化是从非萎缩性胃炎向胃癌演变过程中重要的病变阶段。反复糜烂后可发生萎缩、肠化生。尽管根除Hp预防胃癌的最佳时机是萎缩、肠化生发生前,但在这一阶段根除Hp仍可消除炎症反应,使萎缩发展减慢或停止,并有可能使部分萎缩得到逆转,但肠化生难以逆转 5 .早期胃肿瘤已行内镜下切除或手术胃次全切除 6 .需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者(PPI) Hp 感染者长期服用PPI可使胃炎类型发生改变,从胃窦为主胃炎发展为胃体为主胃炎。这是因为服用PPI 后胃内pH上升,有利于Hp从胃窦向胃体位移,胃体炎症和萎缩进一步降低胃酸分泌。胃体萎缩为主的低胃酸或无酸型胃炎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显著升高。 7 .胃癌家族史:除少数(约1%一3% )遗传性弥漫性胃癌外,绝大多数胃癌的发生是Hp感染、环境因索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胃癌患者一级亲属的遗传易感性较高,虽遗传易感性难以改变,但根除Hp可以消除胃癌发病的重要因索,从而提高预防效果。 8 .计划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包括低剂量阿司匹林) Hp感染和服用NSAID 、包括阿司匹林是消化性溃疡发病的两个独立危险因素。 9 .Hp感染与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相关,根除Hp 可增加血红蛋白水平,根除Hp可使50%以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数上升。

2020黏膜保护在慢性胃疾病中的应用指南共识解读

2020黏膜保护在慢性胃疾病中的应用指南共识解读 导语: 老百姓口中的“慢性胃病”反反复复,是门诊消化科患者就诊的一个主要原因。“慢性胃病”结合患者所说的症状及辅助检查的结果来看,最常见于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这两种疾病也是比较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作为一名消化科医生,如何在患者尚无症状或症状较轻时做到“缓则治本”,从长远的角度治疗从而减少患者症状的反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以下主要从指南及共识的解读来进一步探索黏膜保护在慢性胃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一 指南共识推荐的胃黏膜保护剂的应用 近年来,关于慢性胃疾病无论是慢性胃炎还是胃溃疡,都强调了胃黏膜保护剂的重要作用。如慢性胃炎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指出,药物治疗方面应根据患者的病因、类型及临床表现进行个体化治疗。增加黏膜防御能力,促进损伤黏膜愈合是治疗基础。胃黏膜保护剂是慢性胃炎治疗的基础,如硫糖铝、铝碳酸镁、替普瑞酮、瑞巴派特片等[1]。指南强调了胃黏膜保护剂在慢性胃炎药物治疗中发挥的重要基础治疗作用。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年,上海)也指出慢性胃炎的治疗目的是去除病因、缓解症状和改善胃黏膜组织学。有

胃黏膜糜烂和(或)以上腹痛和上腹烧灼感等症状为主者,可根据病情或症状严重程度选用胃黏膜保护剂、抗酸剂、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PPI)。胃黏膜保护剂如吉法酯、替普瑞酮、铝碳酸镁制剂、瑞巴派特、硫糖铝、依卡倍特、聚普瑞锌等可改善胃黏膜屏障,促进胃黏膜糜烂愈合[2]。当糜烂进一步加重导致胃黏膜出现溃疡病变时,胃黏膜保护剂也能发挥积极作用。如在消化性溃疡诊断与治疗规范(2016年,西安)中指出,联合应用胃黏膜保护剂可提高消化性溃疡的愈合质量,有助于减少溃疡的复发。对于老年人消化性溃疡、难治性溃疡、巨大溃疡和复发性溃疡,建议在抑酸、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的同时,联合应用胃黏膜保护剂。胃黏膜保护剂可增加前列腺素合成、清除并抑制自由基、增加胃黏膜血流等作用,对非甾体抗炎药(NSAID)所致溃疡有一定的治疗作用[3]。 为什么近年来指南反复强调胃黏膜保护剂的作用呢?甚至在2019年慢性胃炎基层指南中提出了“以胃黏膜保护剂作为基础治疗”的观点。接下来我们进一步了解一下胃黏膜保护剂在慢性胃疾病中作为基础治疗的机理。 二 黏膜损伤是慢性胃炎、胃溃疡的共同病理基础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慢性胃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性反应,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该病症状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者发生胃癌的危险度增加,在临床上越来越引起重视。中医药在本病的诊疗方面有着多年的积累,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曾于2009年组织制定了《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对慢性胃炎的诊疗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近年来,中医药在诊治慢性胃炎方面取得诸多进展,有必要对共识意见进行更新,以满足临床需要,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于2014年8月在合肥牵头成立了《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起草小组。小组成员依据循证医学的原理,广泛搜集循证资料,并先后组织国内脾胃病专家就慢性胃炎的证候分类、辨证治疗、诊治流程、疗效标准等一系列关键问题进行总结讨论,形成本共识意见初稿,之后按照国际通行的德尔斐法进行了3轮投票。2015年9月在重庆进行了第一次投票,并根据专家意见,起草小组对本共识意见进行了修改。2015年12月在北京进行了第二次投票。2016年6月在厦门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召开核心专家审稿会,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名脾胃病学知名专家对本共识意见(草案)进行了第三次投票,并进行了充分地讨论和修改。2016年7月在哈尔滨第28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会议上专家再次进行了讨论、修改和审定。并于2016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本共识的最终定稿会议,完成了本共识意见。(表决选择:①完全同意;②同意,但有一定保留;③同意,但有较大保留;④不同意,但有保留;⑤完全不同意。如果>2/3的人数选择①,或>85%的人数选择①+②,则作为条款通过)。现将全文公布如下,供国内外同道参考,并冀在应用中不断完善。 概述 1.病名 慢性胃炎中医病名诊断以症状诊断为主。以胃痛为主症者,诊为“胃脘痛”;以胃脘部胀满为主症者,诊为“痞满”。若胃痛或胃脘部胀满症状不明显者,可根据主要症状诊断为“反酸”“嘈杂”等病[1-3]。 2.西医诊断 慢性胃炎的确诊主要依赖于内镜与病理检查,尤以后者的价值更大。对慢性胃炎的诊断应尽可能地明确病因,特殊类型胃炎的内镜诊断必须结合病因和病理[4]。 2.1 临床表现慢性胃炎是胃黏膜的慢性炎性反应,多数慢性胃炎患者可无明显临床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消化不良,如上腹部不适、饱胀、疼痛、食欲不振、嗳气、反酸等,部分还可有健忘、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症状[1-4]。消化不良症状的有无及其严重程度与慢性胃炎的组织学所见和内镜分级无明显相关性[1-2,4]。 2.2 内镜及病理检查内镜诊断:①非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斑、黏膜出血点或斑块、黏膜粗糙伴或不伴水肿、充血渗出等基本表现;②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相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血管显露,可伴有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表现; ③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上海) 欧阳学文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自9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制订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以来,国际上有关慢性胃炎的诊疗出现了某些新进展,慢性胃炎的分级分期评估系统(operative link for gastritis assessment,OLGA)、欧洲《胃癌癌前状态处理共识意见》、Maastricht Ⅳ共识提出幽门螺杆菌(H.pylori)与慢性胃炎和胃癌的关系及根除H.pylori的作用、慢性胃炎内镜和病理诊断手段的进步等,这些均促使我们要及时更新共识意见。为此,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承办的全国慢性胃炎诊治共识会议于11月9日至10日在上海召开。82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消化病学专家对此前起草小组专家撰写的共识意见草案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修改,并以无记名投票形式通过了《中国慢性胃炎共

识意见》。表决选择:①完全同意;②同意,但有一定保留;③同意,但有较大保留;④不同意,但有保留;⑤完全不同意;若选择①者所占比例>2/3或选择①和②者所占比例>85%即通过该条款。全文如下。 一、流行病学 1.由于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任何症状,因此难以获得确切的患病率。估计的慢性胃炎患病率大致与当地人群中H.pylori感染率平行,可能高于或略高于H.pylori感染率。 H.pylori现症感染者几乎均存在慢性胃炎(见后述条款),用血清学方法检测(现症感染或既往感染)阳性者绝大多数存在慢性胃炎。除H.pylori感染外,胆汁反流、药物、自身免疫性等因素也可引起慢性胃炎。因此,人群中慢性胃炎的患病率高于或略高于H.pylori感染率。 2.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一般随年龄增加而上升。 慢性胃炎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一般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这主要与H.pylori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有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2015)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2015) 一、病名:中医病名:胃脘痛(TCD编码:BNP010) 西医病名:慢性胃炎(ICD编码:K29.502)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胃脘痛(TCD编码:BNP010)诊断标准: 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脘胀、嗳气、呕恶、纳呆、吐酸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慢性胃炎(ICD编码:K29.502)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上海)。 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需依赖内镜检查及病理。 (1)内镜诊断: 慢性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粘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粘膜水肿或渗出。 慢性萎缩性胃炎:粘膜下可见粘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粘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粘膜血管显露、粘膜呈颗粒状或结节状。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粘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粘膜内出血等。 (2)病理诊断 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病理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分级。 慢性胃炎根据活检显示有固有腺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二)证侯诊断: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结合我科临床实践拟定。 主证型: 1.脾胃虚弱证: (1)脾胃气虚:胃脘痛隐隐,绵绵不休,或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后发作或加重,脘胀,神疲纳呆,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2)脾胃虚寒:胃脘痛隐隐,遇寒痛甚,得温痛减,肢冷便溏,纳差乏力,泛吐清水,劳累后发作或加重,舌淡苔白或白滑,脉沉弱或迟。 2.胃阴不足证: 胃脘隐隐作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XX省慢性胃炎分级诊疗指南(2020年版)

XX省慢性胃炎分级诊疗指南(2020年版) 目录 一、流行病学 (1) 二、定义与分类 (1) 三、筛查、诊断与评估 (2) (一)筛查 (2) (二)诊断 (2) (三)评估 (3) 四、治疗 (3) (一)消除病因 (4) (二)对症治疗 (4) (三)中医药治疗 (4) (四)精神心理治疗 (5) (五) 胃癌前病变及早癌的处理 (6) (六)康复与保健 (6) 五、慢性胃炎的分级诊疗服务目标、流程、双向转诊标准与各级医院服务对象6 (一)目标 (6) (二)分级诊疗服务流程 (7) (三)双向转诊标准 (8) (四)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对象 (9) 六、慢性胃炎的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12) (一)未经调查的消化不良人群的筛查 (12) (二)慢性胃炎患者的门诊随访 (13) (三)慢性胃炎患者的自我管理 (13) (四)慢性胃炎规范化诊治要求 (14)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性病变。20世纪40年代由于胃镜的发明和应用,胃炎作为一个临床疾病开始得以认识和研究,胃镜及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和鉴别诊断慢性胃炎的重要手段。 一、流行病学 临床上十分常见,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占消化内科门诊40%~60%的就诊率。由于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任何症状,因此难以获得确切的患病率,其发病率一般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特别是中年以上更为常见。 二、定义与分类 慢性胃炎属于病理学诊断,新悉尼系统将慢性胃炎分为非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两大类,后者再分为自身免疫性胃炎和多灶性萎缩性胃炎。如同时存在平坦或隆起糜烂、出血、黏膜皱襞粗大或胆汁反流等征象,则可依次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或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胆汁反流等。根据病变分布,内镜下慢性胃炎可分为胃窦炎、胃体炎、全胃炎胃窦为主或全胃炎胃体为主。 三、筛查、诊断与评估 (一)筛查 由于慢性胃炎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体征很少,作胃镜诊断以前,临床上也习惯以慢性胃炎这一名词进行诊断。实际上,作胃镜检查以前,对于以上腹部为中心的腹痛/腹部不适≥24周患者,临床医师应根据以症状分析为基础的RomeⅢ诊断标准,按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疼痛综合征、餐后不适综合征等征象进行思考。上腹疼痛综合征的症状主要为上腹部疼痛和上腹部烧灼感,餐后不适综合征的症状主要为餐后饱胀和早饱感,另外,慢性胃炎可有嗳气、反酸、恶心、食欲不振嘈杂、口苦等症状。 但是单凭临床表现难以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胃癌及胆胰疾患等鉴别。若出现消化道出血、呕吐、腹泻、吞咽困难或吞咽痛、消瘦、贫血、发热、黄疸、浮肿、腹部肿块等症状体征,需要做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排查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如消化性溃疡、胃肠道肿瘤、肝胆恶性肿瘤、寄生虫感染、慢性胰腺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慢性肾功能衰竭、电解质紊乱和部分药物治疗不良反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