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几种最新形式的生态护岸

几种最新形式的生态护岸

几种最新形式的生态护岸
几种最新形式的生态护岸

请介绍几种最新形式的生态护岸

1、扦插——抛石联合技术护岸

扦插——抛石联合措施[6]就是在抛石施工的基础上,截取植物的枝条随即扦插人抛石空隙之中的一种土壤生物工程方法。扦插一抛石联合措施是由扦插和抛石两部分构成的,在抛石护岸中铺放交错的平砌石块可以对下层土质、沙质等易侵蚀河岸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因土堤自身要满足稳定的要求,岸坡就不宜过陡,坡度也应在1.5:l以下。在抛石与岸坡的土壤之间也应铺设一层碎石级配料加以隔离,在施工设计时还需要考虑抛石的大小和铺设的厚度等。当抛石设置完工后,便可进行植物枝条扦插施工,其所选枝条长度一般要超过抛石层的厚度。在坡面上枝条可以采取随机配置的方式,以“大头朝下,小头朝上”的方法插入抛石之间的缝隙中。枝条的设置应尽量垂直于坡面,枝条前端露出抛石表面3~5 cm 即可,同时在施工前对露出的枝条部分进行削平、加水浸泡枝条、除柳桩旁侧的枝条、保证树皮的完整性及桩底削尖以便易于插人土层,以增加成活率。扦插——抛石联合措施可以防止水流对岸坡的腐蚀,大大加强了抛石坡面的稳定性,减少了水土流失;可降低河岸附近水流的流速;护岸植物可以有效防止太阳辐射,从而对水温起到一定的降温作用;通过植物的覆盖作用可以为河流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植物还可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2、直立式生态护岸

直立式生态护岸较适用于老城区的河道,我们知道在许多城市河道整治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河道狭窄、河道两岸建筑密集、拓宽河道有限,并涉及高额的拆迁费用;还有的河道位于历史古镇,为保护古镇原貌,需利用现有老墙等问题。根据城市河道生态护岸的设计与实践,下面的直立式生态护岸结构方案较适用于老城区河道护岸[7]:(1)绿化砼挡墙结构墙体是采用箱式绿化混凝土预制块叠砌而成的挡墙,箱式绿化混凝土预制块是由砼应力框、无砂混凝土、反滤隔层组成。墙后采用双向土工格栅加筋土回填,结构比较稳定和水位降落比较安全,对那些城区拓宽受到限制的河道起到了增加河道过水断面积,同时提高河道蓄洪除涝能力。另外,结构耐冲刷能力较强,透水性好,有利于植被生长和水体交换,耐腐蚀性强,能有效改善河道水质;结构施工相对方便,工程造价低。(2)浆砌石重力式老挡墙绿化改造护岸结构是将原挡墙视为基质层,采用绿化混凝土作为母质层,采用适当的园林技术培育植被层。这种结构对原墙壁不造成破坏,不影响耐久性,构建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修复后的挡墙自然、美观,使老挡墙同时具备防洪安全功能和生态景观功能。(3)绿化砼贴面浆砌石重力式

挡墙护岸结构对挡墙主体为浆砌石结构,在墙的迎水面设一定厚度的绿化砼贴面,贴面选用一定强度和抗压强度的无砂混凝土碎石或卵石,有效孔径满足植物根系生长和小型鱼类隐蔽和栖息,其具有很好的保土、附土、滞土能力,能适应植物生长。

3、自嵌式植生挡土墙(鱼巢砖)护岸

自嵌式植生挡土墙[8-9]通常是由自嵌式植生挡土块、塑胶棒、滤水填料、加筋材料和土体组成。该技术主要是依靠自嵌式挡土块块体自重来抵抗动静荷载,达到稳定的作用,此结构无需砂浆混凝土施工,依靠带有凸缘的块与块之间嵌锁作用和自身重量来防止滑动倾覆。自嵌式植生挡土块也可水平分层布置拉接网片构成加筋挡土墙,土体中的拉接网片使块体挡土墙与土体成为一个整体,从而加大了墙身宽度和重量。这样砌块和加筋土共同作用相当于重力式挡土墙抵抗土压力和顶部荷载等的破坏作用[10]。与其它挡土墙护岸技术相比自嵌式植生挡土墙有较大的革新:(1)相对柔性结构。它对挡土墙基础要求不是很高,可以承受一定的位移与沉降而不会产生明显的应力集中,在松软地基上应用该技术比较适用。

(2)采用干垒成墙,允许水持续透过挡土墙,而这一透水作用有效降低了挡土结构后水压力作用。也是由于这个特性,在河、渠护岸中应用,可以促进挡墙外河水与挡墙内地下水交换,提高了河道、渠道的自净能力,也有利于各种水生物的生长,是保持生态环境的良好挡土墙结构。(3)砌块挡土结构可以在现场设计挡土墙位置、层位、高度与施工方法。可以改变砌块形状、大小并在可不用机械施工场地进行施工,而无浆砌的施工方法可以大幅度提高施工速度,缩短建设工期。

2.5 格宾柔性护岸

格宾网箱[11]是由格宾网面构成的长方体箱形构件,是由有一定间隔大小的隔板组成若干单元格,同时用钢丝对每个隔板的周边和面板的边端都进行加固。在护岸施工现场再向格宾网箱里面填充石料,根据不同护岸地区、不同工程等级和不同类别而所采用的填料也是不尽相同,常见的有碎石、片石、卵石、砂砾土石等。所填料的大小一般是格宾网孔大小的1.5倍或2倍选取,也可以用其他材料如砖块、废弃的混凝土等。格宾网箱具有极佳的稳定性和整体性,它是由热轧钢丝拉伸后形成的网线,经热镀锌或复合防锈处理,再经聚氯乙稀覆塑处理后织成,因此具有非常高的强度和耐腐蚀性,在自然环境中一般可正常使用100年而不改变性状。同时,格宾网箱护岸结构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很好地融合,填料之间的空隙为水气、养分提供了良好的通道,为水生生物提供了生长空间。这种结构抗冲刷能力非常强,并且具有很高的抗洪强度,适用于水量较大且流速较快的河道

(完整版)生态护坡工程方案选择

生态护坡工程方案选择 人工种草护坡 ? 人工种草护坡,是通过人工在边坡坡面简单播撒草种的一种传统边坡植物防护措施。多用于边坡高度不高、坡度较缓且适宜草类生长的土质路堑和路堤边坡防护工程。 ? 特点:施工简单、造价低廉,等。 ? 缺点:由于草籽播撒不均匀,草籽易被雨水冲走,种草成活率低等原因,往往达不到满意的边坡防护效果,而造成坡面冲沟,表土流失等边坡病害,导致大量的边坡病害整治、修复工程,使得该技术近年应用较少。 液压喷播植草护坡

液压喷播植草护坡,是国外近十多年新开发的一项边坡植物防护措施,是交草籽、肥料、粘着剂、纸浆、土壤改良剂上、色素等按一定比例在混合箱内配水搅匀,通过机械加压喷射到边坡坡面而完成植草施工的。 特点: ①施工简单、速度快; ②施工质量高,草籽喷播均匀发芽快、整齐一致; ③防护效果好,正常情况下,喷播一个月后坡面植物覆盖率可达70%以上,二个月后形成防护、绿化功能; ④适用性广。目前,国内液压喷播植草护坡在公路、铁路、城市建设等部门边坡防护与绿化工程中使用较多。 客土植生植物护坡

? 客土植生植物护坡,是将保水剂、粘合剂、抗蒸腾剂、团粒剂、植物纤维、泥炭土、腐殖土、缓释复合肥等一类材料制成客土,经过专用机械搅拌后吹附到坡面上,形成一定厚度的客土层,然后将选好的种子同木纤维、粘合剂、保水剂、复合肥、缓释营养液经过喷薄机搅拌后喷附到坡面客土层中。 优点: ? 可以根据地质和气候条件进行基质和种子配方,从而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客土与坡面的结合牢固 ? 土层的透气性和肥力好 ? 抗旱性较好 ? 机械化程度高,速度快,施工简淡,工期短 ? 植被防护效果好,基本不需要养护就可维持植物的正常生长 ? 该法适用于坡度较小的岩基坡面、风化岩及硬质土砂地,道路边坡,矿山,库区以及贫瘠土地。 缺点: 要求边坡稳定、坡面冲刷轻微,边坡坡度极大的地方,已经长期浸水地区均不适合。

生态护岸专项施工方案

生态护岸专项施工方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编制单位: 编制日期:二〇一六年九月二十五日

目录 一、工程概况 (3) 二、编制依据 (5) 三、施工安排 (5) 四、船舶机械设备及材料进场计划 (6) 五、施工方法及工艺流程 (11) 六、施工进度计划 (14) 七、质量控制及质量控制措施 (16) 八、安全及文明施工 (17)

一、工程概况 1.1工程规模 为防止海域清淤后红树林保护区周边的边坡毁坏,在红树林外侧5-10m设置生态护岸,生态护岸共分为4段,全长约5.1km,断面结构形式分抛石护岸和钢筋石笼筑堤护岸,护岸底高程为疏浚底高程,顶高程基本可以按0.00m标高控制施工,局部区域地面高程与0.00m差别较大应适当调整。淤泥混粉细砂回填36143m3,级配碎石反滤层6591m3,水下抛石护岸69767m3,钢筋石笼筑堤7310m3,抛填大块石护底1960m3,土工布59509m2,护岸美化绿化17293m2。 护岸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1.2施工组织条件 ①现场条件 本工程所处地区属南亚热带海洋气候,高温多雨,干湿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季风盛行。施工区较为狭窄,低潮时两侧大部分区域干出。 ②材料供应 疏浚工程除柴油用量较大外,对电、水、建材的需求量均较小,可就近解决。护岸工程所需的石料可在当地购买,石料供应点位于犀牛角镇,通过陆路运输至施工区附近,运距约15km,建设临时码头装船运至施工现场,经过现场了解石料供应点具体情况,材料供应能满足施工需求。临时码头位置如下图所示,经与海洋局、业主沟通,临时码头专项方案上报业主及审批后即可建设使用。 ③交通和通讯 施工区海岛距离大陆较近,项目所在地附近陆地为市重点发展新区,当地路网已基本形成,交通条件较好。 市区内有邮政局,通常的特快专递和普通邮件等较为方便。电信方面,有线电话和无线电话已经覆盖全港区,宽带互连网也全部开通,通讯条件良好。 ④医疗及生活条件 市区内医疗条件较好,有大型医院及一些私人诊所,医疗技术和设备中等偏上,可治疗常见的疾病,如有紧急情况也能得到及时处理。

生态护岸设计

9. 5."2生态护岸设计 9. 5." 2.1工程设计的原则目标 在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中,建议遵循下列原则: 工程安全性和经济性;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生态系统的自设计、自修复;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反馈调整式设计。根据护岸工程的特点,结合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原则,在生态型护岸设计中应依照岸坡稳定、正常行洪、表面异质、材质自然、内外透水、及成本经济等原则来进行。生态型护岸设计的最终目标应是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前提下,使工程结构对河流的生态系统冲击最小化,不仅对水流的流量、流速、冲淤平衡、环境外观等影响最小,而且要适宜于创造动物栖息及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多样性生活空间。[5][4] 9. 5." 2.2工程实施前的调查 对于所提出的各种生态护岸设计方案,在选用之前应对工程区进行调查,以确定生态工程技术是否适用。建议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气候条件,水文条件,河势的变化规律和趋势,岸坡土体的物理和力学性质,工程区关键物种的分布,工程管理状况,现场可用或容易取得的施工材料,有无严重的土质和水质污染,工程施工是否会带来新的生态问题,以及是否需要相应的补偿措施等。水文调查的重点之一是对当地的正常水位及最高、最低水位有一个了解,掌握水位的季节变化规律。工程管理状况的调查内容建议包括能否采取措施防止人为或动物破坏。调查关键物种时应明确不同植物类型对河流采光的影响程度。同时,应与当地环境部门进行协商,尤其注意项目实施是否影响当地的湿地地区。

9. 5." 2.3植物种类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对于项目的成功实施非常必要。采用天然材料护岸时,特别是通过植被措施护岸时,不同植物材料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对于水位和底土土质的适应性。可根据不同水位,结合当地情况,将河流岸坡分为干燥、偶然的洪泛带,潮湿、季节性洪泛带,沿岸水位变动带,淹没带等几个区域[6],在不同区域选取适合的植物种类(图2)。 一般来说,混合使用几种不同的植物往往比使用单一植物种类更为有利[8]。另外,现场或现场附近已有物种对于护岸工程中植物种类的选择具有很好的参考作用,可在当地苗圃种植培育所需植物种类,但要考虑到工程施工中的时间因素。 9." 5. 2."4反滤层的设计 在生态型护岸工程中,除考虑传统的技术要求外,还要兼顾生物栖息地的加强和改善等要求,因此要引入一些新的结构型式,以利于植被的生长发育,如石笼、间插植被的堆石、空心混凝土块、生态砖、鱼巢砖等。如这些结构直接作用于土坡上,在水流和波浪的淘刷作用,下垫土层在植被完全发育之前将会受到严重的侵蚀,从而使防护结构失稳,影响栖息地结构的相对稳定性,不利于生态系统的修复。因此,在这些防护结构下面设置土工合成材料或碎石反滤层十分必要。 在土工合成材料作为反滤层的生态型护岸工程中,除了对土工合成材料的保土性、透水性、防淤堵性、及强度有所要求外[9],对于土工合成材料的可栽种性也应有所要求,可栽种性指的是相对植物向上生长的可长穿性或植物向下扎根的可植根性。对于土工合成材料层,其可栽种性通常与力学和水力性能要求相矛盾。从可栽种性的角度出发,大孔径或大网眼的土工材料比较适宜,而

生态护岸介绍

1.生态护岸 生态护岸不仅能起到防冲促淤的目的,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为生物创造良好的生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1.创造生物栖息地的滨水区生态护岸 此类护岸技术通过对萤火虫、蜻蜓等昆虫类和鱼类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的研究,为其专门设计护岸。该护岸结构有利于提高生物的多样性,同时也为人类休憩、亲近大自然提供良好的场所。 (l)萤火虫护岸设计 通过对萤火虫“成虫一卵一幼虫一蛹”各生长阶段生活习性的连续性研究,可以构建最适宜萤火虫生存的护岸环境条件。例如:在靠近水流的石缝间种植萤火虫喜爱的水芹、艾篙、垂柳等水生植物;在河岸打桩以确保其产卵所用苔鲜的生长;在护岸构建时采用蛇行低水护岸,减缓水流流速,保护幼虫不被冲走;河底铺设卵石,为幼虫提供藏身之处和食物来源;建造多种岸坡形式,尽量多在岸坡留缝隙,以确保作茧场所。图5.13就是其中一种典型的考虑方式.根据萤火虫一生的变化和生态习性,成年的萤火虫在靠近水边,潮湿而柔软的苔鲜里产卵,孵化出的幼虫在水中以水中小生物为食,九个月后幼虫上岸,钻入土中成蛹、做茧。40天后,羽化成虫。 (2)鱼巢护岸设计

鱼巢护岸结构是以营造鱼类的栖息环境为护岸构建的主要考虑因素,选用鱼类喜欢的木材、自然石等天然材料为鱼类建造的庇护场所。木头、残彻石头鱼巢护岸是将由木头、残枝、石头组成的构造物安置在河岸底部,可在河岸就近寻找适合的材料迅速构筑而成。以改善鱼类栖地环境、吸引昆虫等生物栖息、增进食物网络、避免河岸冲蚀及提供阴影。 1.护岸通过增加植物覆盖,与河流边的植物一起形成河流植物网络,增加了绿地面积,保持物种的多样性。植物可以通过根系加固堤岸,高覆盖度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几率,为水生动物提供食物来源和栖息地。 2.增加水体的净化作用。河流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过程消减有机污染物,从而增强水体自净作用,改善河流水质; 3.生态河岸对于河流生物过程同样起到关键的作用。生态河岸把滨水区植物与堤内植物连成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统; 4.生态护岸的坡脚护底具有高孔隙率、多鱼类巢穴、多生物生长带,为鱼类等水生动物和两栖类动物提供了栖息、繁衍和避难场所; 5.生态河堤繁茂的绿树草丛不久为陆上昆虫、鸟类等提供了觅食、繁衍的好场所,而且侵入水中的柳枝、根系还为鱼类产卵、幼鱼避难、觅食提供了场所,形成一个水路复合型生物共生的生态系统。 木桩(设有鱼巢)等护岸,斜坡种植植被, 二是自然型护岸。自然型护岸不仅种植植被,还采用石材、木材等天然材料在护岸的水下部分进行加固以增强堤岸的抗冲刷能力。这种方法不仅使整个护岸的抗冲刷能力大大提高,木桩、块石间的缝隙还为水草留下了生长的空间,同时也为鱼、虾等水生生物提供了栖息的场所

河道生态护坡工程的方案选择

河道生态护坡工程的方案选择 1.0 护坡型式方案选择 为了充分体现生态护岸的设计理念,在满足安全稳定的基础上,护岸结构要尽量考虑有利于河道水生动、植物的生长。利用植物将污染物进行体内新陈代谢而分解掉或将吸收的物质存储在体内,从而起到对水体的净化作用。生态护岸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护岸或具有自然护岸“可渗透性”的人工护岸,它可以充分保证护岸与河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同时具有一定抗洪强度。 综合考虑河道地形、地质、水流、工程造价、施工条件和河道总体布置等因素,结合近年来我院在一些河道整治工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迎水侧斜式护坡结构选择草皮护坡、砌石护坡、砼预制块护坡、无砂混凝土护坡、生态混凝土护坡、三维生态袋护坡等几种常见的护岸结构进行比较。其优缺点简述如下: 方案一:土工格网草皮护坡,造价最低,但易受人畜破坏和生物影响,抗冲刷能力差,可用于背水坡或水流流速较小岸段。 方案二:砌石护坡,包括干砌石护坡、浆砌石护坡等。砌石护坡一般能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由于块石表面粗糙不平,与水体之间摩擦大,能够起到一定的消浪作用,同时砌石护坡本身能很好的经受风浪水流冲刷,其中干砌石适应变形能力强,浆砌石较差。但不能机械化操作,受当地材质、石料尺寸影响大,护砌厚度难以保证,且浆砌石将坡面完全封闭,隔绝了坡面与水体间的联系,生态和景观效果较差。该方案也还存在施工管理难度大和建设周期长的问题。

方案三:砼预制(联锁)块护坡,造价略高,但整体性好,强度高,本身受风浪水流的影响小,能机械化施工,工期短;因其表面平滑,消浪作用小,对堤坡变形适应性较差,如开孔种植草皮,需在护坡下设置反滤层和土工步防止边坡土体的掏空,草皮覆盖率也较低。 方案四:无砂混凝土植草护坡是在周边采用混凝土保护框并兼作模具,中间填筑无砂混凝土成型,只有水泥和粗骨料及复合肥,并对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孔隙内高碱性水环境进行动态改造,从而得到适合于植生(草、灌木等植物)的粗大空隙和适宜植物生长的PH值范围,但其强度低、空隙率难以控制及耐久性差。在保证25%~30%孔隙率和大透水性的前提下,混凝土强度仅为3~7 Mpa,适应水流冲刷和地基不均匀沉降的能力较弱,抗孔融次数约30次,难以满足水利工程对护坡的要求。 方案五:现浇反滤.植生生态混凝土护坡技术之生态混凝土结构层是采用经过筛选的粗、细骨料(粒径与被保护的堤体材料相匹配)、水泥和水的混合物里添加生态混凝土专用添加剂,经充分搅拌混合后现场浇筑而成。该技术由于生态护坡专用添加剂的特殊贡献,使反滤型生态混凝土同时具有强度高、孔隙率合理、孔径小的性能特点,实现了耐久、透水、整体反滤的护坡功能;植生型生态混凝土同时具有强度高、孔隙率大、孔径合理的植生性能特点,既达到耐久、稳定的护坡目的,又能适应多种植生方式,满足绿化覆盖率达至95%以上的设计要求。形成堤坝常水位以下以反滤型生态混凝土护坡、常水位以上以植生型生态混凝土护坡的完整的生态护坡体系。

护岸工程施工方案.

目录 第一章施工组织设计编依据 (1) 第二章工程概况 (1) 第三章施工部署 (2) 第四章施工进度计划 (6) 第五章施工工艺流程 (6) 第六章主要项目施工方法 (6) 一、地基清理 (7) 二、堤身填筑与砌筑 (7) 三、防渗工程施工 (8) 四、接缝、堤身结合部施工 (8) 五、防护工程施工 (8) 第七章保证工程质量的技术组织措施 (9) 第八章保证安全生产的技术组织措施 (10) 第九章保证文明施工的技术组织措施 (13)

第一章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依据 本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织依据为: 一、《堤防工程施工规范》(SL260-98)。 二、《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三、中央水系挖湖土方及护岸建设工程二期设计施工图。 四、现场场地情况,周围环境情况及三通一平情况。 五、国家现行的建筑工程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等。 第二章工程概况 一、工程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经济迅速发展,形成了很强的经济实力和城市魅力,但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及土地利用方式大量的消耗了土地资源,使自身的资源优势逐渐减弱,并且严重影响了未来经济发展的后劲。因此,市政府提出了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的战略任务。为了更好的推进双转型的战略思想,东莞市委市政府提出统筹整合东部快速路沿线地区,按城市功能定位,按生态园的标准规划建设,实施统一的协调开发,并打破行政界限,从区域角度完善城镇分工,整合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创造全新的投资与生活环境,以带动中北部片区的发展。其规划目标为聚焦发展现代产业及其配套服务,全面恢复园区生态环境,发展岭南文化旅游,使之成为珠三角具有影响力的湿地生态产业综合园。 二、工程简介 东莞生态园中央水系挖湖土方及护岸建设二期工程跨茶山超朗村、南社村、横沥月塘村,位于生态园中心区的月塘湖,为6号路、11号路及南畲朗排渠、铁路、生态园大道之间的地块,以道路外边线(不含道路)为界,面积约1.84平方公里。该工程以6号路为界将二期工程分为两个标段,一标为6号路以北区域,面积1.133平方公里;二标为6号路以南区域,面积0.655平方公里;剩余面积为6号路红线所占面积。本工程因地制宜,在月塘湖原有鱼塘的基础上进行沟通深挖,构成大面积泻湖。 本工程要求 2009年8 月25日开工,2010年 1月21日完工,施工总工期150日历天(包含搭建临时设施、放线定位、施工报建等前期准备工作)。 本工程的施工达到国家或行业质量检验评定的合格标准。 三、自然条件 (1)气候 本工程所在地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湿多雨,夏热冬暖,日照时间长,温差小。年平均气温22.4°C,年平均相对湿度79%,年平均降水量1774.4mm,雨季集中在4~9月,

生态护坡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生态护坡工程施工组织设 计 Revised by BLUE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2,2020.

XXXXXXX综合整治工程 -----河生态护坡工程 施 工 组 织 设 计 编制人: 审核人: 四川山江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2018年3月25日 第一章工程概况技术标准和规范 一、编制依据 二、工程概况

第二章施工准备及及施工组织管理体系 一、施工准备 二、施工调查 三、技术准备 四、施工场地准备 五、外部环境准备 六、施工组织管理体系 第三章施工布置及总体安排 一、施工准备 二、施工平面总体部署 三、施工管理 四、施工进度计划及具体保证措施第四章主要项目施工方案和方法 一、施工测量 二、施工排水、降水及施工导流 三、防洪度汛措施

四、土石方工程施工 五、格宾网笼护坡工程施工 六、PCA蜂巢格室生态护坡施工 七、路面及人行道施工 第五章质量保证措施 第六章安全保证措施 第七章环境保护方案及措施 第九章竣工资料的整理和档案管理 第十章其他 第一章工程概况技术标准和规范 一、编制依据 1、本工程执行技术标准和规范 施工图纸 《防洪标准》GB 50201-94 《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 《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DL5021-93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6-2013 《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 《水工建筑物荷载设计规范》SL265-2001 《水利水电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199-94《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T191-96 《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L203-97 《堤防工程施工规范》SL 260-98 《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水工建筑图》 《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 《格宾网施工技术规程》 《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3-2002 《水工建筑物砌石工程施工技术规范》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评定规程》 SL176-2007《堤防工程施工规范》 SL260-98

生态砖护岸施工方案

联锁块护坡 专 项 施 工 方 案 编制单位: 编制人: 审核人: 审批人: 编制日期:

一、工程概况 (3) 二、标准断面形式 (3) 三、施工目标 (4) 四、拟投入施工设备及人员配置 (5) 五、工艺流程及主要施工方法 (6) 5.1施工工艺流程 (6) 5.2 施工准备 (6) 5.3 测量放样 (7) 5.4 土方开挖 (8) 5.5混凝土格梗施工要点 (11) 5.6垫层料填筑及联锁块生态砖铺砌施工 (16) 六、进度计划保证措施 (17) 七、质量保证措施 (18) 八、安全保证措施 (19) 8.1 安全生产制度保证措施 (19) 8.2 安全生产技术保证措施 (22) 8.4 安全生产思想保证措施 (26) 九、文明施工,加强环境保护措施 (26) 9.1文明施工 (26) 9.2施工现场环境保护 (28)

联锁块护坡专项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阳澄湖中西湖连通工程一标段工程位于苏州市阳澄湖中西湖北部湖湾连接处,工程主要内容:拓浚整治周家浜河道约2000米,周家浜沿线重建跨径13米桥梁1座;拆除桥梁1座;新建活动堰2座,均为单孔净宽10米;新建净宽20米节制闸1座,双孔布置,每孔净宽10米;拆建节制闸1座,单孔净宽4米,主要建筑物3级,次要建筑物4级。 本工程河道护岸北岸K0+119~K2+143段(K1+497~K1+620为直立挡墙)合计2024m,南岸K0+065~K2+143段(K1+497~K1+620为直立挡墙)合2078m。 二、标准断面形式 本工程河道联锁块护坡标准断面形式供分为三种,分别如下: (1)标准断面一及标准断面二 (2)标准断面三

生态护岸的分类建设

生态护岸的分类建设 生态型护岸作为永久河岸防护工程,在国外已有较广泛应用,然在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是一种新型河道护岸方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护岸工程尤其是对沿江城市护岸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正在逐步恢复河流自然生态系统,重建“自然型”河道,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目前,我国的护岸工程也已开始向生态型发展,植被护岸多和其他类型的护岸结合使用,在美化环境、改善水质等方面考虑,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生态型护岸。2.1固化技术护岸固化技术主要是采用无机或有机固化剂、胶结材料和特殊的工艺手段把那些松散的土壤或其他固体物质凝结成具有整体强度的固体材料。其中,固化桩插桩(+植被)是将用建筑垃圾固化而成的固化桩垂直插入河岸常水位带或按一定角度插入河底,按一定的间距排成堤状形式,桩间距可根据土质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同时在桩顶处种植植物,植物长成后的根系便会蔓延到河堤土壤中,植物根系将坡岸土壤颗粒联固在一起,避免土壤流失,同时吸收多余的土壤水分,促进土质河岸与河道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流。建筑垃圾固化桩护岸技术较适用于各种水力条件复杂的河段,其护岸效果好、施工简单快速,并可实现废物利用,成本是传统混凝土护岸的三分之一左右。土壤整体固化(+植草)是利用固化剂将土壤与一定比例建筑垃圾细料的混合体进行固化,通过固化剂的水化作用引起的系列反应把松散的土壤颗粒凝结成具有整体强度的固化面,抵抗水力剪切作用,控制水土流失。该护岸技术主要解决土质河岸的坡面侵蚀问

题,可当日配料当日施工,具有工期短、施工灵活、土壤稳定、效果好等优点。在土壤固化表面上可以撒播一些草种或铺设草皮,随着植物根系的不断生长,其逐渐向固化土中延伸,交错发达的根系与土壤的固结更加牢固。2.2扦插??抛石联合技术护岸扦插??抛石联合措施就是在抛石施工的基础上,截取植物的枝条随即扦插人抛石空隙之中的一种土壤生物工程方法。扦插一抛石联合措施是由扦插和抛石两部分构成的,在抛石护岸中铺放交错的平砌石块可以对下层土质、沙质等易侵蚀河岸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因土堤自身要满足稳定的要求,岸坡就不宜过陡,坡度也应在1.5:l以下。在抛石与岸坡的土壤之间也应铺设一层碎石级配料加以隔离,在施工设计时还需要考虑抛石的大小和铺设的厚度等。当抛石设置完工后,便可进行植物枝条扦插施工,其所选枝条长度一般要超过抛石层的厚度。在坡面上枝条可以采取随机配置的方式,以“大头朝下,小头朝上”的方法插入抛石之间的缝隙中。枝条的设置应尽量垂直于坡面,枝条前端露出抛石表面3~5cm即可,同时在施工前对露出的枝条部分进行削平、加水浸泡枝条、除柳桩旁侧的枝条、保证树皮的完整性及桩底削尖以便易于插人土层,以增加成活率。扦插??抛石联合措施可以防止水流对岸坡的腐蚀,大大加强了抛石坡面的稳定性,减少了水土流失;可降低河岸附近水流的流速;护岸植物可以有效防止太阳辐射,从而对水温起到一定的降温作用;通过植物的覆盖作用可以为河流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植物还可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2.3直立式生态护岸直立式生态护岸较适用于老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简介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简介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是利用生态工程的方法,在一定的填料上种植特定的湿地植物,建立起一个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当水通过系统时,其中的污染物质和营养物质被系统吸收或分解,使水质得到净化。该技术具有建造成本较低、运行成本很低、出水水质非常好、操作简单等优点,同时如果选择合适的湿地植物还具有美化环境的作用。适用范围经过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后的出水水质可以达到地面水水质标准,因此它实际上是一种深度处理的方法。 一、人工湿地系统的构造 人工湿地是由填料、水生植物共同组成的独特的动植物生态系统 ①湿地填料的选择填料的选择对人工湿地的处理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填料在人工湿地中为植物提供物理支持,为各种化合物和复杂离子提供反应界面及对微生物提供附着。常用到的填料有土壤、砾石、砂、沸石、碎瓦片、灰渣等。根据处理目的,污染物的特征不同而有不同的填料选择。一般来说,以处理SS、COD和BOD为主要特征污染物时可选用土壤、细沙、粗砂、砾石、碎瓦片或灰渣中的一种或几种为填料。对脱N 除P要求高的,可以选择对这两者有较强去除能力的填料进行优化组合。如采用沸石和石灰石的结合既考虑了沸石对NH4+-N的吸附、活化土壤中难溶性P及进行生物再生作用又利用了石灰石对P的高吸附特性,达到同时脱N除P的目的。现在填料的选择多偏向于较大颗粒的粒径,原因是水流在粒径较大的填料床内的短路最小,能够形成渠流,并且堵塞现象发生少,不易分散。 ②水生植物的选择植物是人工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生植物在人工湿地的作用有:将景观水中的部分污染物作为自身生长的养料而被吸收;能够将某些有毒物质的重金属富集、转化、分解成无毒物质;根系生长有利于景观水均匀地分布在湿地植物床过水断面上,向根区输送氧气创造有利于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良好根区环境;增加或稳定土壤的透水性。可用于组合式湿地的植物有:芦苇、香蒲、灯心草、风车草、水葱、香根草、浮萍等,其中应用最广的是芦苇。植物的选择最好是取当地的或本地区天然湿地中存在的植物,以保证对当地气候环境的适应性,并尽可能地增加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以提高湿地系统的综合处理能力。植物的栽种方式有播种法和移栽插种法。移栽插种比较经济快捷。 二、人工湿地系统的类型 人工湿地系统根据湿地中主要植物类型可分为浮生植物系统、挺水植物系统和沉水

生态护坡工程施工设计方案

滁州市清流河(穿城段)防洪治理一期工程橡胶坝~清河桥段堤防单位工程 生态混凝土护坡工程 施 工 方 案 北京城建道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滁州清流河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经理部 二O一O年二月

生态混凝土护坡工程施工方案 1工程内容 本次治理在有护岸段以及钢砼防洪墙段设置护坡生态砼。即在左堤L2+937~L3+189、L5+875~L6+062、L2+796~L2+931和右堤R3+369~R3+574、R4+082~4+850位置。 生态护坡采取先在坡面上浇筑2m×2m的C20砼框格(每16米分一道缝),然后在框格内浇筑15cm厚生态砼并在其上覆盖5cm 厚客土植草。 2施工放样 根据桩号、高程等现场已有资料,把砼框格线布置坡面上,做上高程桩。首先放好压顶和脚槽线,在堤防规整的平面护坡严格按设计2m×2m方格进行放线;在弧形坡面,由于上口水平弧线长度与下口水平弧线长度通常不一致,在保证横向方格线与弧形堤轴线垂直的前提下,在大致2m范围内作适当调整。纵向方格线保证水平。 3土方开挖及坡面整平 按照测量放好的线,根据设计坡比,进行削坡并精整坡面;按设计高程、宽度和深度,人工开挖压顶、脚槽、框格槽。开挖多余土方运出场外指定位置。在开挖过程中,经常校核测量开挖平面位置、水平标高、控制桩号、边坡坡度等是否符合施工图纸要求。 4 C20基槽及框格砼施工。 4.1模板 按照测量放线的边线,安装定型模板,做到横平竖直,高程复测

准确,支撑固定稳定。 4.2材料配合比 严格掌握混凝土材料配合比。在搅拌机旁挂牌公布,便于检查。 混凝土原材料按重量计的允许偏差,不得超过下列规定: 1.水泥、外加掺合料±1%; 2.粗细骨料士2%; 3.水、外加剂溶液±1%。 各种衡器应定时校验,并经常保持准确。骨料含水率应经常测定。雨天施工时,应增加测定次数。 4.3搅拌 本工程混凝土单位时间浇筑量较小,拟采用JGZR350自落式搅拌机。搅拌装料顺序为石子→水泥→砂。每盘装料数量不得超过搅拌筒标准容量的10%。 在每次用搅拌机拌合第一罐混凝土前,应先开动搅拌机空车运转,运转正常后,再加料搅拌。拌第一罐混凝土时,宜按配合比多加入10%的水泥、水、细骨料的用量;或减少10%的粗骨料用量,使富裕的砂浆布满鼓筒内壁及搅拌叶片,防止第一罐混凝土拌合物中的砂浆偏少。 在每次用搅拌机开拌之始,应注意监视与检测开拌初始的前二、三罐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如不符合要求时,应立即分析情况并处理,直至拌合物的和易性符合要求,方可持续生产。 当开始按新的配合比进行拌制或原材料有变化时,亦应注意开拌

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将污水、污泥有控制的投配到经人工建造的湿地上,污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其作用机理包括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植物遮蔽、残留物积累、蒸腾水分和养分吸收及各类动物的作用。 人工湿地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它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在促进废水中污染物质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的再污染,获得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的最佳效益。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具有缓冲容量大、处理效果好、工艺简单、投资省、运行费用低等特点,非常适合中、小城镇的污水处理。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自由水面人工湿地处理系统;(2)人工潜流湿地处理系统。(3)垂直水流型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编辑本段] 人工合成湿地类型 地表流人工湿地

潜流式人工合成湿地 人工湿地的核心技术是潜流式湿地。一般由两级湿地串联,处理单元并联组成。湿地中根据处理污染物的不同而填有不同介质,种植不同种类的净化植物。水通过基质、植物和微生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途径共同完成系统的净化,对BOD、COD、TSS、TP、TN、藻类、石油类等有显著的去除效率;此外该工艺独有的流态和结构形成的良好的硝化与反硝化功能区对TN、TP、石油类的去除明显优于其他处理方式。主要包括内部构造系统、活性酶体介质系统、植物的培植与搭配系统、布水与集水系统、防堵塞技术、冬季运行技术。 潜流式人工合成湿地的形式分为垂直流潜流式人工湿地和水平流潜流式人工湿地。利用湿地中不同流态特点净化进水。经过潜流式湿地净化后的河水可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再通过排水系统排放。

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artificial wetland ):由人为因素形成的湿地。如水田、水库、运河、盐田及鱼塘等。 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将污水、污泥有控制的投配到经人工建造的湿地上,污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其作用机理包括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植物遮蔽、残留物积累、蒸腾水分和养分吸收及各类动物的作用。 目录 简介 概念 特点 人工合成湿地类型 地表流人工湿地 潜流式人工合成湿地

污染物去除机理 1.湿地基质的过滤吸附作用 2. 湿地植物的作用 3. 微生物的消解作用 人工湿地的优缺点 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与配置 概念 人工湿地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它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在促进废水中污染物质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的再污染,获得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的最佳效益。 特点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具有缓冲容量大、处理效果好、工艺简单、投资省、运行费用低等特点,非常适合中、小城镇的污水处理。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自由水面人工湿地处理系统;(2)人工潜流湿地处理系统。(3)垂直水流型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人工合成湿地类型 地表流人工湿地

潜流式人工合成湿地 人工湿地的核心技术是潜流式湿地。一般由两级湿地串联,处理单元并联组成。湿地中根据处理污染物的不同而填有不同介质,种植不同种类的净化植物。水通过基质、植物和微生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途径共同完成系统的净化,对BOD、COD、TSS、TP、TN、藻类、石油类等有显著的去除效率;此外该工艺独有的流态和结构形成的良好的硝化与反硝化功能区对TN、TP、石油类的去除明显优于其他处理方式。主要包括内部构造系统、活性酶体介质系统、植物的培植与搭配系统、布水与集水系统、防堵塞技术、冬季运行技术。 潜流式人工合成湿地的形式分为垂直流潜流式人工湿地和水平流潜流式人工湿地。利用湿地中不同流态特点净化进水。经过潜流式湿地净化后的河水可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再通过排水系统排放。 垂直流潜流式人工湿地: 在垂直潜流系统中,污水由表面纵向流至床底,在纵向流的过程中污水依次经过不同的专利介质层,达到净化的目的。垂直流潜流式湿地具有完整的布水系统和集水系统,其优点是占地面积较其它形式湿地小,处理效率高,整个系统可以完全建在地下,地上可以建成绿地和配合景观规划使用。

水美城市生态石笼护岸施工方案

福建XXXXX市水美城市一期工程 ZADJ4+000~ZADJ5+左岸及岛屿 生 态 石 笼 施 工 方 案 XXXX有限公司 2018年3月23日 目录 第一章工程概况----------------------------------1 第二章施工部署----------------------------------1 第三章主要施工方法------------------------------5

第四章技术质量保证措施--------------------------------10 第五章安全文明施工、环境保护措施 --------------------11

第一章工程概况 1、项目概述: 福建南平XXXX“水美城市”一期工程。工程内容主要包括新建堤防约公里、改造堤防公里,河道疏浚、新建生态潜坝2座、新建排水口15座,景观绿化等。本工程主要水工建筑物级别为3级,临时建筑物级别为5级,防洪标准为重现期30年一遇。 本方案针对左岸堤防桩号约ZADD4+000至下游堤防改造终点ZADJ5+的堤脚及5、6、7岛屿围护施工方案进行组织设计。 第二章施工部署 一、堤脚结构型式 施工人员生活区设置在XX村,租用当地民房面积约600m2。拟在

梅溪大桥下左岸设置一座约20m2现场办公室,采用活动板房结构。临时用电接驳自业主方提供的接线端,并沿施工便道架设4m木杆,各工作面采用5x25mm2绝缘铜芯电缆引接至接线箱,工作面用电负载约40KW(JD350混凝土搅拌机20KW、2台3KW水泵,一台插入式振动棒)。 本施工段堤脚混凝土基础工程量不大,可采用移动式JD350混凝土搅拌机拌和,拌和用水可就的抽取无污染的河水,施工前应对水质进行取样送检,符合相关质量标准后方可用于施工。拌和机随工作面推进面迁移,就近拌料。混凝土入仓采用溜槽或挖掘机配合。 本施工段分三个施工作业面,第一作业面:梅溪大桥上游段ZADD4+000~ ZADD4+,施工便道拟布置于堤脚左侧,生态石笼护坡以外,便道接自2号潜坝并向下游延伸;第二作业面:梅溪大桥下游段ZADD4+~ ZADJ5+,便道起点接自梅溪大桥下游侧下方的水泥路,并沿堤脚左侧分别向上、下游方向延伸。施工便道宽度4m,面层铺设20cm厚砂砾石。第三作业面:5、6、7岛屿,施工便道引接自右岸湿地公园施工道路,并随作业面拓展向岛屿四周延伸。 本施工段堤脚位于常水位以下,施工堤脚时分段设置砂砾围堰,堤脚C15埋石混凝土基础15m设一施工缝。为减小抽水工作量,可每2段(30m+2*开挖坡率*h+2*1m预留宽度;h为基槽深度)设横向围堰。砂砾围堰顶宽2m,坡率1:,迎水侧坡面铺设380g/m2土工防渗膜+20cm 厚袋装碎石,背水侧坡面铺设4000g/m2土工布+20cm厚袋装碎石。堰顶高程=设计水位高程+安全超高(),堰内四周设置*排水沟,排水沟外侧边距围堰坡脚宽度不小于1m,下游侧设置集水坑以利于抽排堰内积水。 堤脚施工围堰及便道布置见下图。 四、施工准备 施工前组织技术人员熟读图纸,做好施工人员安全技术交底。选

人工湿地分类

人工湿地设计
1、人工湿地技术
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 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进行处理的技术。其作用机理包括 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植物遮蔽、残留物积累、蒸腾水 分和养分吸收及各类动物的作用吸收养分。 人工湿地对有机污染物有较强的降解能力。 废水中的不溶性有机物通过湿地的沉淀、 过 滤作用, 可以很快地被截留进而被微生物利用; 废水中可溶性有机物则可通过植物根系生物 膜的吸附、吸收及生物代谢降解过程而被分解去除。随着处理过程的不断进行,湿地床中的 微生物也繁殖生长, 通过对湿地床填料的定期更换及对湿地植物的收割而将新生的有机体从 系统中去除。人工湿地系统的出水质量好,可使污水资源化,实现中水回用于绿化,种植具 景观价值的湿生植物可改善生态住宅小区的景观状况。 人工湿地由五部分组成: A、具有各种透水性的基质,如土壤、砂、砾石; B、适于在饱和水和厌氧基质中生长的植物,如芦苇、美人蕉、旱伞草、菖蒲等; C、水体(在基质表面上或下流动的水); D、好氧或厌氧微生物种群和微型动物。
人工湿地组成
1

其中湿地植物在湿地系统中具有三个间接的重要作用: A、显著增加微生物的附着(植物的根、茎、叶); B、湿地植物可将大气氧传输至根部,使根在厌氧环境中生长; C、增加或稳定土壤的透水性。 一般人工湿地系统都具有如下特点: A、建造和运行费用便宜; B、易于维护,技术含量低; C、可进行有效可靠的废水处理; D、可缓冲对水力和污染负荷的冲击; E、可产生效益,如水产、畜产、造纸原料、建材、绿化、野生动植物栖息、娱乐和教 育。 净化主要经过以 人工湿地的污染物净化过程涉及物理、 化学和生物多方面的综合作用, 下几个途径: A、过滤、截留去除颗粒物:除去含有 C、N、P 的有机及无机颗粒物和悬浮固体; B、通过湿地介质的吸附、络合和离子交换等作用去除磷和金属离子; C、通过湿地微生物的作用(氧化—还原反应、吸收降解) ,降解有机污染物,并去除 水体中的氮; D、通过植物生长吸收去除水体中的氮磷,富集金属离子。
人工湿地脱氮系统
2

生态护岸研究与工程应用趋势

生态护岸研究与工程应用趋势 作者:唐国滔 生态护岸是现代河道治理的发展趋势,是融现代水利工程学、生物科学、环境学、美学等学科于一体的水运工程,主要是利用植物或者植物与土木工程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护岸形式,十分有助于河流水质的改善。以往人们往往在河道护岸过程中只考虑护岸工程的安全性及耐久性,故多采用干砌石、浆砌石、混凝土、预制块等材料修筑硬质护岸,隔断了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导致河流失去原本完整的结构和作为生态廊道的功能,进而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水土保持[1]。在外观上较为单调生硬,多数情况下与周边的景观不协调,与目前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相违背。因此,做好河道的生态护岸工作为实现碧水蓝天、绿树夹岸、鱼虾洄游的河道生态景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生态护岸的功能 所谓生态护岸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护岸,其自然河床与河岸基底具有一定的渗透性,在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可以等到充分保证,同时其具有较好的抗洪强度和丰富的河流地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河道的护岸也从最初的规范水流向这一单一功能,又增加了防洪功能以及提供给人类休闲、观赏和亲近水体等功能,成为我们生活当中多功能的综合服务设施。 1.1 防洪功能 生态护岸作为一种新型的护岸型式,本身就具备抵御洪水的能力。生态护岸的植被可以调节地表和地下水文状况,使水循环途径发生一定的变化。生态护岸采用自然材料,形成一种“可渗透性”的界面。当洪水来临时,洪水通过坡面植被大量向堤中渗透储存,缓解洪峰,起到径流延滞作用;当枯水季节到来时,储存在大堤中的水反渗入河,起着滞洪补枯、调节水位的作用。生态护岸中大量根系发达的固土植物,水土保持效果很好,堤岸的抗冲性能大大加强。另外,生态护岸上的大量植被也有涵养水分的作用。 1.2 生态功能 生态护岸把滨水区植被与堤内植被连成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统,是水陆之间的过渡区域。生态护岸的坡面植被可以带来流速的变化,为鱼类及两栖动物提供觅食、栖息场所,对保持生物多样性起到一定的作用,植被覆盖充分的护岸是河岸带生物多样性的保障[2]。另外,生态护岸主要是采用天然材料,从而可避免建筑材料中所含的大量化学添加剂对水环境带来危害。在河道中形成浅滩和深潭,把河岸线做成不规则的,即有宽有窄,使护岸有陡有缓,让河岸边的绿地、树林之间形成水面、绿地网络,增强岸边动植物栖息地的连续性。这样就可营造出丰富的生态环境条件,形成稳定、丰富的生态系统。一个健康的交错带能使物质通过其界面区的速度和形式保持适当,景观异质性和生态多样性高,为动物以及水生微生物提供了栖息、繁衍和避难的场所等;一个脆弱的水陆交错带不但不能使水陆生态系统保持稳定,而且会导致生态不断向恶性方向发展。 1.3 景观功能 生态护岸不仅可以与周围环境形成相协调的河道景观,而且可以通过保护和建立丰富的生态系统使河水清澈见底、鱼虾洄游、水草茂盛的自然生态景观。近些年来,国外大量采用生态护岸技术,改变过去那种“整齐划一的河道断面和笔直的河道走向”的静态美,通常是让河道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形成浅滩、深潭,与宽宽窄窄、弯弯曲曲的水路自然衔接。陡峭、平缓的多种构造使多种材料的堤岸浑然一体,营造出丰富多样的空间,顺应现代人类回归自然的潮流,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也较有助于城市形象的改变与提升,强化地区和城

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在废水处理中的功能与应用

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在废水处理中的功能与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剧增,各种污染也相应增加。其中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水)最为严重,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已有85%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仅1994年全国城市废水排放量高达360亿吨,其中80%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泊。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更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都认识到水污染问题的严重性,这就需要找到一条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人工湿地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人工湿地是近三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废水处理新技术。1974年,自前西德首先建造人工湿地以来,该技术在美国、加拿大及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得到迅速发展。我国人工湿地的研究起步较晚,于1990年7月在深圳建起我国第一个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白泥坑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 目前,可以利用人工湿地处理各种类型的废水(Moshiri, 1993; Kadlec and Knight, 1996; V ymazal et al., 1998),例如日常生活污水(Cooper et al.,1997; Schreijer et al.,1997)、采矿废水(Kleinmann and Girts,1987; Brodie et al.,1989; Howard et al.,1989; Wenerick et al.,1989) 、农业污水(Dubowry and Reaves,1994; Rivera et al.,1997)、垃圾渗出液(Dombush,1989; Trantman et al.,1989) 、富营养水体(DAngelo and Reddy,1994)。而人工湿地之所以被广泛地应用于废水处理,主要有三个原因: (1)它能够利用基质-微生物一植物这个复合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调作用,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微生物同化分解和植物吸收等途径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氮、磷和重金属等,来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同时通过营养物质和水分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促进绿色植物生长并使其增产,实现废水的资源化与无害化。 (2)它具有投资低(150~800元/吨)、耗能少、操作简单、运行成本低廉(0.1~0.2元/吨)的特点,因此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其基建和运行费用仅为传统二级处理的1/l0~1/2,胡康萍等,1991)。 (3)它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能维持生物多样性及构成景观的一部分,在去除污染物的同时,具有美化环境的功能,因此有较高的生态效益。 二、湿地的定义与人工湿地的构建 由于湿地种类繁多、分布广泛,而且不同湿地之间差异也较大,因此很难给湿地下一个明确的定义。1994年的《中国湿地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会议上对湿地的解释是:处于陆地与水域的交汇处,水位接近或处于地表面,或有浅层积水,一般以低水位时水深2米处为界,并具有以下特征:(1)至少周期性的以水生、湿生植物为植物优势种;(2)低层土主要是湿生土壤;(3)在每年的生长季节底层土被水淹没4个月以上。 人工湿地是把选定的填料(如沙砾) 按一定的坡度填在一定长宽比及底面坡降的浅池内或低洼地中,在填料表层土壤中种植一些处理性能好、成活率高、生长周期长、根系发达、美观及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如水葫芦、菹草、芦苇等),构成一个湿地生态系统。 三、人工湿地的类型 在废水处理中,主要应用两种类型,即表层流人工湿地(废水水平流动,通过湿地而沉淀)和渗漏人工湿地(废水垂直流入,经渗透沉积后排水去除),它们具有不同的作用,可以根据需要选择。 目前,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英国、荷兰、德国等国家已广泛应用表层流人工湿地来处理废水。废水从它表面流过,一般有一个或几个填料床组成,床底填有基质,并有防漏层来阻止废水渗入地下而污染地下水,在系统中种植一些水生植物如水葫芦、芦苇、菹草等,废水经常同表层水流相混合,在湿地内流动,持续时间一般为10天左右。这种类型的湿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