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案例分析

心理学案例分析

心理学案例分析
心理学案例分析

1、心理学案例分析

第三章注意与意识

1.小李被通知听一个报告会。一看题目,很失望,但他是一个很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所以,便集中精力认真听。听着听着,竟越来越感兴趣,甚至入迷了。试运用注意的有关知识,分析小李的心理变化过程。

答。⑴此例说明了有意注意向有意后注意转化的过程。⑵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有时刚刚听报告时,对报告不感兴趣,这时是一种有意注意,往往需要一定的努力才能将自己的注意力保持在听上,经过一段时间后,当他对这个课题的内容发生兴趣或熟练后,不需要意志努力就可以保持注意了,这个现象也称为有意后注意。

2.一个人在高度注意某一事物时,常会对周围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答。此例说明了注意的集中与指向的关系。当注意处于高度集中的状况时,注意的指向范围就会缩小。

3.一目十行。

答。这是指注意的范围很广。

4.一心两用。

答。这是指注意的分配。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

1.常言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此话妥否?为什么?

答。⑴此话不一定正确。

⑵即使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但在“眼见”时仍有可能产生错觉,使“眼见”难以为“实”。

2.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我们有时会觉得“光阴似箭”,有时却感到“度日如年”?

答。这是时间错觉,它受人的活动内容和情绪的影响。

3.为什么我们往往会觉得一斤铁比一斤棉花重?

答。这是形重错觉。

4.同样重的货物,油成黑色会使人感到沉重,油成白色则会使人觉得轻松?

答。这是联觉效应,也属错觉。

5.全国劳模、北京百货大楼的张秉贵,被人们称为“把准”他仅靠手就能掂量准物体的重量,这种情形应做何解释?

答。这是手的感受性特别高的表现,它是通过长期的实践锻炼获得的。

6.张奶奶为了方便,把眼睛推到额头上,过了一会儿要用眼睛的时,她又四处寻找,小外孙一看,笑奶奶真老了,戴着眼睛找眼睛。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答。这是触压觉的适应现象。

7.小王刚学下厨,为了保险,他每炒一样菜都要尝几次,以确保咸淡生熟适度。谁知食客却说他炒的菜越来越咸,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

答。问题出在小王不断地尝,降低了味觉对盐的感受性,从而出现了味觉的适应现象。

8.影院的电影已经开始了,从阳光下走近去时只觉得一片漆黑。待电影演完后,出门一遇阳光反而觉得睁不开眼,这是什么原因?

答。从阳光下走进影院,出现了使感受性提高的暗适应;看完出门,则出现了使感受性降低的明适应。

9.吃了哭药后,再喝白开水,往往会觉得白开水也甜。这是什么原因?

答。这是继时对比造成的。

10.某科代表交给新来的李老师一张未完成作业的学生名单,当老师照着名单批评李易章、代丽萍、余萍霞时,同学们都感到奇怪,说没有这三个人。这是什么原因?

答。这是由于书写时没有注意间隔距离,使“李、易、章”比“李、代、余”三个字在空间上更接近

而被知觉为一个整体造成的。

11.中国山水画的画面上常常留有大量的空白,然而人们在欣赏它时却没有感到景物之间是相互脱离的,这是为什么?

答。这是因为人的知觉具有整体性的缘故。

12.人们在观看一些类似云南石林、阿诗玛这样的自然景观时,常常因对象细节的模糊而不能一下看出个究竟。但一当旁人用言语给予指点,

观看者又常说越看越像,这是为什么?

答。这是因为人的知觉具有理解性。而用言语指点,可以加速对知觉对象的理解。

13.让儿童坐在篮球场的中线,以篮板、篮圈为对象写生,他们看到的篮圈几乎是一条粗粗的横线,可他们作画时仍在篮板上画一个圆圈,这是为什么?

答。这是因为人的知觉具有恒常性的缘故。

14.一位教师在布置学生写观察日记时说:“今天我们到某某地方进行参观,大家要仔细看,不许乱跑,回来后写一篇观察日记。”他把学生带到那个地方,只注意维持纪律,其他的就不管了,结果学生的观察日记写得很不理想,请分析原因。

答。⑴没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

⑵没有教给学生必要的观察方法;

⑶在观察中,没有注意给学生以进一步的指导,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启发。

第五章。记忆

1.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老师把问题提出后,有的同学非常踊跃举手要求回答,但谁知把他抽起来后,他却面红耳赤,张口结舌,不知道回答什么问题。有的教师会认为这个学生在故意捣蛋,而学生自己又感到非常委屈,因为他当时确实听清了问题才举手的。对此现象,应如何理解?

答。(1)被抽的学生对老师所提的问题的记忆属短时记忆。

(2)该生没对短时记忆的内容做进一步加工处理就把注意转向了“举手”这一活动上,从而导致了短时记忆内容的迅速遗忘。

(3)教师不能借机讽刺、挖苦学生,应提醒学生多注意思考,想好后再举手回答。

2.下列字母:ERAVCHIEFBIGMGEUSA,对于熟悉英语的人看上一两分钟就能记住,而对于不懂英语的人却很难一下子记住,为什么?

答。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们的短时记忆的容量非常有限,

一般为7±2个组块。组块所包含的信息与一个人的知识经验有关。在记字母ERAVCHIEFBIGMGEUSA时,熟悉英语的人可以将其分为ERA-TV-CHIEF-BIG-MGE-USA6个组块,没有超过短时记忆的容量,所以看上一二分钟就能记住,而对于不懂英语的人,却只能以字母为单位,将其分成19个组块,超过了短时记忆的容量,所以很难一下子就记住。

3.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师要求学生记下某个原理或概念时,往往分段念三遍,比一次拉通念三遍更容易让学生记下笔记,为什么?

答。(1)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一般为7±2。

(2)时间太紧,来不及对教师所念内容进行加工处理,每次拉通念的内容和绝对项目数都超过了短时记忆的容量。

4.在跳舞时,有人教过一二遍就会了,而有的人教了无数次,仍然迈不开步子,记不住动作。从记忆的角度讲,这是什么原因?

答。(1)运动记忆太差。

(2)记忆不牢固,迅速产生遗忘。

5.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有的父母并没有专门或有意识地对孩子施以某种教育,而孩子却具有

了与父母非常相似的态度和行为。对此现象,从记忆的角度应该如何解释?

答。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是通过无意识记来实现的。

6.在学习的较难的材料时,有人会觉得学后立刻回忆,脑袋里好像一片空白,回想不出多少内容。但过了一段时间,反而头脑里变得更加清晰。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答。(1)这是记忆的恢复现象。

(2)学习较难的材料,产生了较强的抑制,影响了回忆成绩。过一段时间后,这种抑制得到了缓解,甚至消除,于是头脑里的内容变得比以前更为清晰。

7.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发现“带话“要”带走样“,小道消息的传播也往往越穿越离谱。。。。这是为什么?

答。(1)主要是记忆的保持环节出了差错。记忆的保持是一个动态过程,储存在头脑中的材料会产生质和量的变化。

(2)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验不同,个性心理不同,加工组织不同,使传递的信息出现了意义上的曲解、内容上的遗漏和过多的不真实的主观参与。

8.小王来到教室准备上课,谁知一打开书包却怎么也找不到钢笔,但一时又想不起放在哪儿了。于是他静下心来,回想自己最后一次用钢笔是什么时候——昨天上午上课时还记过笔记,晚上上图书馆还抄过卡片,回到寝室又写了封家信,后来躺在床上看书,边看边作记号,后来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继而再也没有用过钢笔。看来,钢笔很可能掉在床上了。他急忙跑回寝室,果然在枕头边找到了它。请问,这是什么类型的记忆?有何规律可循?

答。(1)这是追忆,它是重现的特殊形式。

(2)追忆主要有两条规律可循:

①保持平静的心情。如果追忆仍无结果,应暂时中断追忆、转移注意。待放松冷静后再去追忆;

②正确利用中介联想即利用事物的多方面联系去寻找线索。

9.在一些重大的考试中,有些学生平时都很拔尖,但一进考场,连平时记得的都忘了,而一出考场,又似乎什么都想得起来。这是何原因?怎样克服?

(1)这是由于紧张情绪的干扰所引起的暂时性遗忘。

①事前认真准备,临场充满自信;

②淡化活动意义,不要患得患失;

③临考前进行放松练习;

④保持充足的睡眠;

⑤平常可以通过积极暗示、美好联想等方式进行心理训练以成熟自己的心理。

10.生活中,常听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讲,我们当学生的时候,曾学过这样、学过那样,毕业后就再也没有时间和机会接触了,过去学的全部还给了老师。这种遗忘现象,可用什么理论来解释?如何解释?

答。(1)可用遗忘理论中的消退说来解释。

(2)这种遗忘是由于过去学习所留下的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巩固,随着时间的流失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11.人们普遍认为,早晨起床后和晚上临睡前是记忆效果最好的时候。这种情形可用什么理论解释?如何解释?

答。(1)可用遗忘理论中的干扰说来解释。

(2)早晨起床后,记忆的内容只受到摄抑制的影响、干扰;晚上临睡前记忆的内容只受前摄抑制的干扰;而其他时间记忆的内容一般都要同时受到两种抑制的干扰。相比而言,前两者的记忆效果要好些。

12.在人的记忆中,有些令人不愉快的往事好像已被完全遗忘,但在专家的催眠诱导下,却又能清晰地将这些内容回忆出来,这种现象可用什么理论来解释?如何解释?

答。(1)可用遗忘理论中的压抑说来解释。

(2)这种遗忘既不是记忆痕迹的消失,也不是新旧经验的相互干扰,而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所引起的。它是一种个人主动的压抑。

(3)在清醒的意识之下回忆这些内容,会使人产生痛苦和忧愁,于是拒绝它们进入意识,将其压回到无意识之中,即被无意识动机所压抑。在催眠状态下,意识的控制领域减弱,压抑消除,记忆的内容又可回到意识之中而被清楚地重现出来。

13.据报道,某教师在每次上课前都要花几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心理放松训练。有人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有人认为这有利于学生学习、记忆。对此,你是这样看待的?

答。(1)这位教师的做法是有科学道理的。

(2)通过心理放松练习,可以消除紧张、焦躁等消极情绪,及时换回并稳定其注意,迅速进入一种良好的学习、记忆状态,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记忆范围。

14.老师常说:“大考大耍,小考小耍。”其意思是说知识要重在平时掌握,

不要临时抱佛脚,否则,记住了也是不牢固的。此话的心理学依据是什么?

答。(1)重在平时掌握,能使记忆任务具有长久的时间要求,这样可以引起复杂的智力活动和更高的积极性,能加深刺激的强度,在大脑皮层上留下较深的痕迹,即记得更久、更牢。这已为心理试验和日常学习经验所证实。

(2)重在平时掌握更能做到及时巩固。依据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可有效地防止记忆内容在开始时的大量遗忘。

(3)分散识记与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识记与复习。

15.“曼谷”是泰国首都的简称。它的全称是“共台甫马哈那坤奔塔哇老狄希阿由它亚马哈底陆浦改劝辣塔尼不尼里鸟隆冬帕拉查尼卫马哈拉洒坦。”这对许多人来说,都难以记住,而对一个懂得梵文的人来说,却很容易记住,为什么?

答。(1)懂得梵文,便容易理解泰国首都全称的含义。理解是记忆的重要条件,通过理解既可以找到材料本身的内在联系,又可以找到新材料与自己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

(2)新材料一旦被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就不会成为孤立的东西而被迅速遗忘

16.有一串数字:11840219493196642001,如果一看到它就采用反复识记的方法往往效果很差。但一当这串数字被处理为①1840②1949③1966④2001时,要记住它则易如反掌。这是为什么?答。(1)从记忆的类别看,前者采用简单的反复识记的方法属机械识记;后者找到了数字的内部联系,发现它们是四个按序排列的年代,这种识记属意义识记。

(2)意义识记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找到材料的内部联系,并把它与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系统中,从而使识记全面,掌握迅速,保持牢固,回忆准确。

(3)从短时记忆的容量看,未经处理前的数字其绝对目数已超过了7±2,经过加工处理后,成为四个按年代顺序排列的组块,则很容易记住;

17.每当临近考试,有的学生喜欢半天或整天都在背诵或复习同一门学科,废寝忘食,非常刻苦。这种做法妥否?为什么?

答。(1)不妥。

(2)识记的效果对识记的数量和时间具有很大的依存性。在一定时间内识记多少要适量。而且还要安排好识记时间。识记性质相似的材料,应注意分散间隔,并注意选择适合自身识记的最佳识记时间。

18.在中小学教学中,有的教师会因某个学生记不住某个字词(或常写错)而罚他将这个字词写两三遍,其意是加深印象,避免遗忘。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种做法妥否?为什么?

答。(1)不妥

(2)心理学实验证明,进行适当的超额学习,有助于记忆的巩固保持。但最佳效果并不是总与超额学习的量成正比。一般超额学习百分之五十左右效果最佳,一旦超过百分之百,保持效果不

再随之而升高,而是渐次降低。

(3)超额过多,容易加重学习的负担,招致学生的反感。

19.小李过去每次记什么材料都是采取反复诵读,直到记熟为止的办法,结果费时长、效果差。后来他改用反复阅读与尝试背诵相交替的方法,不仅记得快,而且保持牢。请问其中奥秘何在?答。尝试背诵是一种比反复诵读更为积极的活动。它一方面可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加深印象;另一方面又可自检自查,及时发现不能重现的内容或重现中的错误,从而集中力量加以解决,使保持更加牢固正确。

20.有一次发生了这样一场争论:小王自诩说:“我的记忆力最好,许多东西我只要看一遍就能记住。”小李不服气地说:“这算啥,我小时的许多事情现在都记得,从幼儿园的每一个下朋友的名字到以后各年级各班的同学的姓名我都背得出来。”小张不以为然地说:“我的记忆才绝,我能一字不差地背出《诗经》、《红楼梦》、《西厢记》等许多名著名诗。”小陈听了他们的话后说:“也许只有我的记忆最实在,只要我头脑里储备得有的,

一旦需要,都能迅速提取出来解决实际问题。”对他们四人的争论,你如何裁决?

答。(1)他们四个讲的都只突出了记忆的一种品质。小王、小李、小张、小陈分别突出了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备性。就此而言,他们四个人的记忆都不错。

(2)真正要鉴别一个人记忆的好坏,应全面考查记忆品质的表现。尽管每个人的记忆可能以其中的某一品质发展得最好,但不能只抓住一点就下结论。

第六章.思维和想象

1.鲁迅先生说过:“纵使写的妖怪,孙悟空一个筋斗翻十万八千里,猪八戒高老庄招亲,在人类中也未必没有谁和他们精神上相像,有谁相像,就无意中取谁来做了模特儿。”请用心理学的原理进行分析。

答。(1)任何想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无论想象多么新颖、离奇、特别,其内容都是来源于客观现实,都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

(2)想象是人脑反映客观现实的特殊形式,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其原型。

2.临近英语四级考试了,小李特别刻苦学习,甚至有几天晚上,同寝室的同学都听见他在睡梦中背英语单词。请用心理学的理论对此现象进行解释。

答。这是由于白天紧张的思维活动,使大脑的神经细胞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进入睡眠后,仍有局部处于活动状态导致的。即: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3.司马光小的时候同邻居小朋友一起玩耍,有个男孩不慎掉进大水缸,其他小朋友都急得手足无措,只见司马光迅速拾起一块大石头,用力向水缸砸去,缸破水流,小孩得救了。请用思维的相关原理对此进行分析。

答。表现了思维的灵活性,即善于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灵活有效地采取措施及时地解决问题。。

第七章。情感与意志

1.当小王听到妹妹下河洗澡溺水身亡的消息时,悲痛欲绝,泣不成声。

答。(1)小王正处于激情状态。

(2)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具有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3)激情状态伴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例如,暴怒时拍案大叫,暴跳如雷;狂喜时捧腹大笑,手足舞蹈;绝望时心灰意冷,悲痛欲绝,泣不成声;恐惧时毛骨悚然,面如土色。呼吸、心跳、血液循环、血糖、内分泌等都会发生改变。

2.伟大的波兰科学家哥白尼说,他对天文的深思产生于“不可思议的情感的高涨和鼓舞”。

答。(1)这种情感属于理智感。

(2)理智感是人的知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它总是与人好奇心、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相联系。

(3)理智感是在认识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推动人的认识活动不断深化,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动力,激励人积极地从事各种智力活动,并从中体会到真正的愉悦。

3.有人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请你用情感的知识加以分析说明。

答。(1)热爱是一种情感。

(2)情感具有动力功能。它说明情感作为行动的动力,有引起和维持行动、排除前进中的障碍的作用。

(3)热爱学习就可以使我们努力掌握知识;热爱教育事业,就能推动我们更好地去完成塑造人类灵魂的任务。所以,“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4.“意气用事”、不能“三思而行”的人,往往做出不应该做的事,为什么?

答。(1)这是激情状态下的表现。

(2)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具有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3)激情会使人出现“意识狭窄”现象,使人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与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力有一定程度的降低,给人带来消极的影响,因而做出不应该做的事。(4)我们要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消极激情,以免成为激情的俘虏,造成鲁莽行为,铸成终身之恨。

5.热恋中的情侣在即将举行的婚礼的前几天相约看演唱会。正在演出时,突然嗅到燃烧的气味,有人大喊“着火了”!引起人们极大恐慌,人们蜂拥而出,互相推揉践踏而浑然不觉。男青年以年轻之优势越过人们的头顶逃到街上,这时他忽然想起女友,但想挤回去是不可能的了。他只能焦虑万分地等待,直到人们都走散了,女友才走出门来。当她经过他身边时根本没有看他一眼,他也只能满脸羞愧地无言而对。二人从此再也没见面。

答。(1)事情发生时人们都处于恐惧之中,恐惧在群体中感染性非常强。恐惧是人们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时的情绪体验。

(2)恐惧唤起人的求生本能,整个意识只有一个意念——逃跑。在这种状态下出现的意识狭窄和意念、目标的专一,通常会使人处于心无旁骛状态。此时男青年没有想到女友就不足为奇了。如果说普通情况下危险时只顾自己逃命可以谅解,但他连热恋中的女友都想不到,则是无法让人接受的。他的行为可以理解但不能谅解。如果他的心理素质好,如果他认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他就不会只顾自己逃命。

6.请指出下列成语表现了什么意志品质:

①克己奉公

②当机立断

③忍辱负重

④光明正大

⑤自强不息

⑥锲而不舍

⑦毫不犹豫

⑧任劳任怨

⑨克己复礼

⑩不屈不挠

答。④⑨表现了意志的自觉性品质;

②⑦表现了意志的果断性品质;

⑤⑥⑩表现了意志的坚持性品质;

①③⑧表现了意志的自制力品质。

第八章.个性与个性倾向

1.某班主任发现他班上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纪律涣散,但是男孩子们有做海员的理想。于是他就把少先队中队看做是海员部队,开展游戏活动,对他们提出任务,做一名海员要好好学习,守纪律,团结友爱,学习造船和航海技能。后来,班上的状况有了很大的变化。试问,这是为什么?

答。利用了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了新的学习需要。

2.基斯等人做了个“挨饿试验”,让36个被试在24个型其中处于半饥饿状态。试验期间,这些被试的主要事物包括面包、地瓜、萝卜等。每天获得的能量不到正常人的一半,但他们仍从事劳动和其他活动。挨饿的结果是:体重减轻了百分之二十五左右,在心理上变得冷淡,忧虑代替了幽默,对社交失去了兴趣,有的变得神经过敏,心情暴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自信心下降,乃至产生了自卑感。实验期间唯一能使他们关心的就是食物。这一实践说明了什么?

答。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该实验说明了人只有满足了生理需要后,才会产生其他高级需要。

第九章.个性心理特征

1.甲同学表现为兴奋、易激动和奔波不的特征;乙同学表现为抑制、胆小、脆弱、防御等品质,试分析甲乙两位同学各属什么气质类型,应该怎样对其教育。

答。甲属于胆汁质,乙属于抑郁质。对甲进行教育时,遇到问题严厉批评,且要抑制其强烈反应,要做到既不激怒他又能触动其思想:表扬时应恰如其分,不可夸张,以防其骄傲。对乙进行教育时,要突出关怀体贴,柔和细致,多帮助,多表扬鼓励,及时肯定其点滴进步。不要公开批评和职责,以增强其自信心,引导他多参加集体活动,消除疑虑,鼓舞勇气。

2.王亮和王锋是双胞胎,同年入学,现在已是某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了。他们两兄弟个子一样高,而且样貌及其相似。人们经常把王亮误认为是王锋,把王锋误认为是王亮。但是,他俩的性情却大不相同。王亮易激动,性情豪爽,办事果断,敢作敢为,行动迅速,喜欢参加各种争斗性活动,当受到挫折时怒发冲冠,爱打抱不平而不考虑后果。王锋则性情温和、安静、稳定、办事优柔寡断,行动迟缓,即使在经受挫折时仍心平气和,不动声色。而两人的成绩却不相上下,齐头并进。这一实例说明了什么?试以气质类型学说加以分析。

答。这一事实说明:(1)气质类型并无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2)气质不是遗传决定的,它既有遗传性,也有变异性。所以王亮和王锋虽是双胞胎,气质也有明显的差异。

(3)气质类型会影响人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但不要影响人的智力的高低和成就的大小。

3.某初中班,有一名女同学,她在集体当中不大合群,大家做游戏时,她却独自坐在教室的角落里,似乎在沉思;她动作缓慢,不敢大声说话,人多场合更甚;她爱好不多,却对自己喜欢的小东西特别爱玩,很长时间也没见她改变;她感情脆弱,好哭、胆小,甚至不敢与老师的对视,总是把头埋的低低的;她很听话,从没有违反过纪律。请问她属于什么气质类型?并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

答。该学生的主要气质类型属于抑郁质。教师对她的教育应注重耐心细致,轻言细语,不要太激烈。号召全班同学多关心她,有意识地给她提供一些锻炼的机会,引导她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特别是一些欢乐的、激动人心的活动。帮助她建立对自己的信心,在生活和学习中逐渐“掩蔽”其弱型的特点,变成活波开朗的学生。

4.“拾柴火”的自然试验:让保育院的40个学生在冬天晚上去拾柴生火取暖。实验者把湿柴放在附近的棚子里,而把干柴放在较远的山沟里,自己则隐藏在一旁观察孩子们的动静。冬天的黑夜里寒冷而可怕的,结果发现有的孩子是兴高采烈地到山沟里去了;有的则边走边发出怨言;有的

不敢走远,只是到附近的棚子里去取湿柴。后来实验者对他们讲了有关勇敢者的故事,于是到山沟里取柴的人渐渐多了。经过几个月的教育和观察,发现有20个孩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个试验说明了什么?

答。(1)从性格理论分析,这个试验说明每个人对待相同的事情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因而采取的行为模式也不同。面对冬天夜晚取柴以便烤火取暖这相同的客观现实,个人的态度不一样。有人不怕黑、不怕冷,高高兴兴地到山沟里去取干柴;有人虽然也去山沟,却嘟嘟囔囔不愿意;有的怕黑又怕冷,图方便就近取湿柴,等等。心理学中将他们这些态度和行为称为性格特征。用科学术语说,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稳定的心理特征。

(2)人的性格是非常复杂的,其模式也各种各样,了解人们的性格特征,可以从其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着手。

(3)通过教育人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

5.有三个儿童参加智力测验,其中,小红8岁通过9岁组的题目,小强7岁通过4岁组的题目,小勇8岁通过11岁组的题目,请问他们的智商分别是多少?分别属于那种情况?

答。小红IQ=9/8×100=113(智力正常)

小强IQ=4/7×100=57(智力低下)

小勇IQ=11/8×100=138(智力优秀)

6.某中学生感叹道:我已经十六岁了,什么才能也没有显露出来,我不会有出息了。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答。(1)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人与人之间的能力是存在着差异的。

(2)某种学生简单地判定自己不会有出息,这是错误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有人在童年时期就表现出优异的能力,但也有人是大器晚成,到四五十岁才表现出优异的能力。

(3)能力发展的差异是可以通过努力加以改变的。

第十一章学与教的心理

1.一位数学教师讲解直角三角形,所画的直角三角形总有一条直角边在水平线上;后来学生在解题时遇到斜边在水平线上的直角三角形时,竟然否认这是直角三角形,更不知如何着手去解题!这是为什么?该如何克服?

答。这是因为教师未利用变式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所以学生把重复感知的事物特点当成本质特征。变式就是变换各种直观材料或事例的呈现方式,以便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这是避免中小学生把重复感知的事物特点当成本质特点的有效方法。把直角三角形从不同的角度呈现给学生,利用比较和变式帮助学生理解其本质,就不会发生这种概念上的误解了。

2.小刘由于技术不过关,初次独立驾驶就出了车祸,在床上躺了三个月。痊愈后重握方向盘,同事惊讶地发现他的驾驶技术竟然比车祸前熟练许多。问他,小刘笑答:“我在床上也没闲着,也练来着。”这可能吗?为什么?

答。小刘是用想象练习的方法在卧床期间进行了驾驶动作技能训练。想象练习是指身体并不实际活动,而是运用头脑的表象反复思考和演示身体动作的进行过程。想象练习不受时间、地点、器械的限制,也不会令身体产生疲劳,但它可使学习者完成大量的动作技能学习,其效果接近于身体练习的效果。

3.教学中,有的教师强调以学生集体为中心,有的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请用教学风格等有关内容分析说明这两种方式。

答。(1)所谓教学风格是指在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

(2)由于每个教师的能力结构、个性特点、气质类型均有差异性和多样性,因此反映在教学上,导致了每个教师风格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3)如何选择要根据具体因素而定,就学生的学科成绩和学习兴趣来看,两种教学风格的效果无显著差异,

但就加强集体合作、增强学习的积极动机、减少对教师的依赖而言,前一种较为有利。

4.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感到能很好地驾驭课堂,认为学生是可以教育好的,另一些教师则反之,请用教师心理有关原理分析上述现象。

答。(1)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即所谓教学效能感。两类教师的差异在于教学效能感的不同。

(2)教学效能感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从而影响工作效率。

(3)教学效能感受外部环境因素和教师自身因素的影响。

5.某教师回到办公室说:“二年级二班的学生真笨,这堂课我连续讲了三遍,他们还是不会。我是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了。他们不会我有什么办法。”

答。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讲好课,会教学生;二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会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会自发产生的,是靠教师调动的,教师只会讲课,而不能使学生会学,还不能说全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十二章心理健康

1.境由心造。

答。境由心造是ABC理论的基本思想。

(1)艾利斯认为在人们的惯常思维中,总认为某一外部诱发事件性A引发了个体的情绪困扰和行为问题C。事实上,个体的情绪障碍或不良行为C,不是由某一外部诱发性事件A本身引起的,而是由于个体对该事件的解释和评价B所引起的。

(2)同一事件发生后,由于不同的人对该事件的评价和解释不同,他们身上所发生的情绪和行为也可能截然不同。

2.从上学开始,老师就使用小红花、五角星、记分卡等手段来加强教育效果,帮助学生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分析这是使用的什么办法?

答。老师使用的是强化干预中的代币法。

(1)代币法是用有一定“价值”的代币作为强化物来强化所期望的目标行为的方法。

(2)代币方法是一种刻意安排的奖励系统,只要个体表现出期望的目标行为,

就可获得相应的代币,并兑换自己喜爱的物品,用以强化目标行为的反复产生。

(3)较之实物而言,代币更具有灵活性,更能够强化学生积极行为的发生和巩固。

3.在生活中,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当接受到外界的某种观点和评价时,逐渐地自己也形成了与之一致的观念。

答。这是暗示的结果。

(1)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

(2)该例属他暗示,即是指个体与他人交往中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别人使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发生作用。个体在与环境和他人的接触中,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暗示对人的心理作用是很大的。

4.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恶作剧,教师做出强烈反应往往会使学生非常兴奋,而置之不理反而能够使做恶作剧的学生无趣而退。为什么?

答。这是由于强化中的消退原理的结果。

(1)指对某一行为出现后不再给予任何强化,从而降低该行为发生率或使其不发生的干预方法。(2)当学生在课堂上恶作剧时,如果教师反应强烈反而强化了学生的行为,让学生十分得意,但教师置之不理,便消退了学生的行为,降低了此行为的发生率。

5.某学生竞聘班长失败后,一蹶不振,情绪低落,对所有的事情都失去了兴趣和信心。你认为怎样才能够使该学生摆脱困境。

答。可以使用合理情绪干扰。

(1)理性情绪干预是指通过帮助个体建立理性思维,来改变或取代其非理性思维,形成正确的观点,并以此调节个体的情绪和行为的方法。

(2)使用ABCDEF理论对该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走出困境。落选A并非一蹶不振,情绪低落,对所有的事情都失去了兴趣和信心C的直接原因,而是对A的不合理思维B引起的,于是引导学生对B进行辩驳D,产生结果E心理困惑减弱或消除,随之而来的是新感觉F。

6.张红一到重大考试就会紧张得无法入睡,也因此使考试成绩失常,导致他害怕考试。你怎样帮助张红改善这种情况。

答。张红的现象属于考试焦虑,可以采用系统脱敏干预。

(1)系统脱敏干预又称缓慢暴露干预,是指强化一种行为,以达到抑制或减弱另一种与之不相容反应目的的干预方法。

(2)系统脱敏的操作步骤:制定焦虑层次表,放松训练,实施系统脱敏。

二、心理学案例分析报告

(一)

一、一般资料

L 某,女,18 岁,高三学生,成绩优异,休学一年,未参加高考,现已返校,。

咨询已有五次,陆续一年,主要解决情绪爆发问题和与母亲的亲子关系问题,成效显著。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近一个月没有办法睡觉,每天晚上躺下看着天花板,凌晨三四点会准时醒来,没有办法拥有完整的睡眠,所有的生活都被这混乱打乱,也不能学习,食欲也不佳。有时候会出现思维云集,尤其是上课看着窗外发呆的时候,会各种的杂念在头脑闪现。讨厌为了别人设置好的轨道前行,但又明白不能再一个人独处,应该去学校。现在是自身的状态还未调整到能够很好地投入到学习这个中心任务中去。

和父母的关系有所改善,尤其是看到父母的关系融洽,有种成就感。在改善亲子关系和缓解情绪冲突方面有很大的进步。

三、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求助者意识清楚,自知力完整,思维敏捷,表述条理清晰。求助者的睡眠问题是情绪影响所致,而情绪的波动终究是事件引发。最近求助者面临着高考的压力,下载高考倒计时软件,高考动机过强,随之焦虑抑郁情绪引发了躯体的某些症状。

四、评估与诊断

诊断:一般心理问题

五、主要咨询方法

认知- 行为疗法。

六、咨询的过程

1、针对求助者动机过强问题,用故事、案例来予以引导。首先,德国曼联队,球星云集,几乎都是最好的运动员,但是经过艰苦训练却总是拿不到冠军。易主后,新教练只让球员读哲学书,闲暇之余快乐地玩足球,结果却轻而易举夺冠。有的时候,心理动机过强,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古语说,无心插柳柳成荫也是这个道理。另一个森田疗法治疗睡眠案例,睡不着,强迫自己不睡,结果失去睡眠动机,反而睡着了。高考倒计时软件是对人生迷茫的人有作用,需要

激励、督促。但,对于求助者而言,不适用,不用扬鞭自奋蹄。高考固然重要,在目标锁定后,顺其自然,进步自如,能接受失败,坦然面对。平常心乃道。人生的竞争是漫长的,未必只有高考一次竞技。

2、找到引发事件后,知道自己心里紧张担心什么,接下来的主要任务便是调整焦虑抑郁情绪。对求助者而言,调节情绪的关键是积极的心理暗示。

暗示疗法,即接受一种信念,不加批判的接受服从。一般年轻、女性、无知的人相对更容易受到暗示。

举例:一个求助者,参加驾驶证培训考试,路考了七次都没有过,在做了咨询后,约定再次路考时,戴上耳机,拨通咨询师电话。咨询师也没聊什么,但是这个求助者因为注意力转移了,没有放在考试紧张上,路考顺利通过。

另一个求助者,每次坐车就紧张,晕车,前来求助。咨询师给求助者开了药,但要求求助者平时不吃,可以把药放在包里。坐车的时候,如果感觉紧张,晕车就吃药。结果求助者药也没吃,从未再晕车了。

这些都是心理暗示的效果。有的人,觉得找心理医生谈话,她就心安了。所以,生活中要多给自己积极正面的暗示。甚至可以借助于某些信物给自己力量支撑。

3、动机是观念,现在用行为来解决。情绪改善了,睡眠便会随之改善。人是有节律动物,睡眠节律很重要,不能乱。一个人除了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外,就是得管理好时间。什么时候吃饭、睡觉这样最为简单的事情是需要固化下来。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永远不要让最简单的事情来干扰我们的生活。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人,生活肯定是严谨,规律的。那些总是在找各种东西的人,肯定没出息。求助者是因为休学期间,白天睡觉,晚上清醒,生活节律被打乱了。所以现在需要制定一个作息时间表,先坚持一段时间,再按照自己的状态进行适当调整。

(二)

案例:叶子的心事

一、案例基本资料

姓名:叶子(化名);性别:女;年龄:15 岁;

二、问题概述

悲观厌世,常抱怨人情冷漠,觉得自己是世上多余的人。不能接纳自己,常想一死了之。

三、个案背景资料

1、家庭情况

叶子小时不在父母身边,是由奶奶带大,奶奶对她并不疼爱,常常无端对她发脾气,对她露出厌恶的情感,剖析材料。上小学,叶子跟父母住在一起,由于早先的成长环境不利,小小的叶子已养成一些坏毛病,因此父母认为这个女儿很不乖巧,加之父母本身感情不好,常把气出在她身上,这样更造就了叶子的古怪脾气。上初中后,父母开始闹离婚,叶子长大了,但心事更重了。

2、学校生活

叶子读小学时,由于成绩不好,好动,说谎,班主任经常向家长告状,家长因此经常打骂她,所以叶子不喜欢老师。进入初中后,这种情况有所缓解,但她对同学仍有高度的戒备心,认为同学都很虚伪,势利,爱向老师打小报告,而同学却都觉得她有点古怪,反复无常。渐渐地她觉得世界上没有什么好人,人活在世上还得处处有防人之心,这样的生活实在没有意思,逐渐出现被班集体遗弃终将被社会淘汰的感觉。

3、个性与兴趣

性格内向,脾气古怪,有双面性。爱好文学,看书,写作。

四、分析与诊断

1、成长环境造成人格障碍

幼年时,由于奶奶的厌恶,使年幼的叶子没有得到足够的温暖和爱,使她对这个世界充满不信任、恐惧。上小学时,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但并未弥补幼时的心理创伤,反之父母认为这个女儿不乖巧,并不疼爱。加之父母本身感情不和,常把气出在她身上,这样更造就叶子的古怪脾气。一次,叶子偷了家里的钱到外面买零食吃,被父母发现后,挨了一顿刻骨铭心的打,还罚跪了整整一天一夜,不许哭,不许睡觉。加之小学表现欠佳,老师的告状对叶子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挨打、挨骂成了家常便饭,因此,在她的内心深处播下的全是“恨”的种子。在她的日记中,几乎每都是“恨”开头,“恨”结尾,恨父母,恨老师,恨同学,恨自己,有一我数了一下,竟有53 个“恨”字,可谓“雪海深仇”。

2、人际关系危机造成自我意识欠缺

自生下来,叶子就没有过好的人际关系,由于奶奶的不完全接纳,造成叶子从小就没有形成明确的自我认同;而最亲近的父母的不完全接纳,造成叶子认为自己是家里多余的;老师的指责、同学的冷落造成叶子认为自己是班里多余的人;而她自己也认为自己笨,虚伪、心胸狭窄,成绩不好,样子又丑(其实她并不丑),不会讨好别人,不值得别人爱,生活在这个世上是多余的,有时痛苦无法排遣时,真想一死了之。这些都是认识上的偏差,造成她无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本个案有明显焦虚倾向,属自我意识不良。

五、辅导策略

1、采用合理情绪和认知调整的辅导方法。

2、学校和家庭的配合辅导。

六、辅导经过

1、信任、宣泄、发现心结

根据叶子的兴趣,我把班上的板报工作交给她负责,她表现出空前的热情和认真,板面设计新颖,内容丰富。别班的板报一月一换,我班板报两周一换,雷打不动,且常办常新,我经常因此在班上表扬她。看得出她非常高兴,认为自己在班上还是有用的。因为小学她从未如此被重用过,连小组长都未当过,当她从我这里找到了信任和自身的价值后,开始逐步向我敞开了心扉。

一天,我把哭肿了眼睛来上课的叶子带到心理辅导室,关切地问她:“今天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了?”她再次非常伤心地哭起来,然后把自己的心事告诉了我。为了便于我了解,她把自己从未给别人看过的两本日记向我敞开,于是她辛酸的往事便历历在目,许多处,我也不由自主地流泪了。后来叶子在一日记中写道:“上了中学,遇上了张老师,一次有一种十分放心的感觉,对着张老师,我大倒苦水,一次在老师面前哭泣,我不知道那时哭泣的是否是自己,我有一丝怀疑,但我现在确实感觉好多了。”从叶子日记中可了解到,她看这个世界是灰色的,没有欢乐,没有理解,没有信任,没有爱。她认为父母吵架闹离婚都是自己的错,因为父母也经常说:“要不是为了你,我们早就离婚了。”这样她老是不断指责自己,同时又怨恨父母:“当初你们就不该把我生下来,让我死了算了。”从另日记还可看出她对待同学也是这种态度,一天,她去等别班一个同学放学一起回家,谁知那个同学竟失约忘了,她没有去把事情弄清楚,而是单方面认为自己肯定哪里得罪了那个同学,才使得那个同学不理她,从而大发感概:天下朋友难交,真诚朋友没有等等。其实那个同学是无心忘了,并未有意冷落她,只不过是她自我疑虑罢了。一方面她抱怨别人,另一方面她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总之,叶子认为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什么使她感觉美好的东西,但她又渴望得到美的东西,这便是导致叶子焦虑的真正原因。

2、与家长配合

我们从叶子母亲那里了解到:叶子的家庭与叶子在日记中描述的基本相符,父母对于她物质上、学习上的一切要求都尽量满足,只是教育方式简单,疏于对她心理的关怀,动辄打骂,有时吵架时说一些不该说的话,叶子听后就把它们牢牢记住,并不断扩大,造成自己巨大的心理压力。当我把叶子在校的情况向其母亲作了反映后,家长马上说:“她就这德行,从小到大都是,怎么

打,怎么骂都没用,就跟她父亲一个样”。鉴于她母亲的反应,我忙说:“其实,你女儿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得相当不错,如果我们能给她一个较宽松的环境,让她呼吸得更自由些,或许她的脾气会好得多。”她的母亲还是比较能接受我的说法,毕竟她只有一个女儿,还是很爱的。我建议她每周到学校来一趟了解女儿的情况,并保证在家尽量少指责女儿。而在叶子那里,我也有意讲一些有关母女关爱的故事,让她体会到母亲是真的爱她,只是表现方式不同。通过两个月的这种互动,叶子母女的关系缓和了许多

三、

六、实例分析题(请运用所学过的心理学知识,对下列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要求原理运用恰当、条理清楚、言之有理。)

1、在美国人们为了保护鹿,就杀掉了鹿的天敌──狼。于是鹿的数量剧增。鹿们由于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结果体态变得蠢笨,植物因为鹿群迅速繁殖和践踏而调零,继而鹿由于缺少充分的食物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捕捉而大批死亡。无奈,人们又只有把狼再请进来,鹿们又恢复了蓬勃生机。

试分析引狼捉鹿与“磨难教育”的关系,如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

2、甲同学表现为兴奋,易激动,以奔放不羁为特征;乙同学表现为抑制,胆小、脆弱、消极、防御等品质,试分析甲乙二位同学各属什么气质类型,应该怎样对其教育。

3、1920年,在印度西北部的山区,发现两个“狼孩”。当她们回到人间时,仍用四肢行走,膝盖着地,用嘴舔地面上的水;不肯穿衣服,怕强光,深夜嚎叫。其中一个名叫卡玛拉的女孩大约七、八,其智力仅相当于在人类社会生活中6个月婴儿的智力水平。这一事例说明了什么?

4、某校有一名初中生,其特点是:情绪发生慢,心理平衡,善于克制忍让,生活有规律,爱思考,喜独居,内心少外露,注意力不易转移,做事心细,认真、仔细、谨慎,习惯做熟悉的工作,适应新环境慢,接受新事物慢。根据上述特征,判断该生气质类型,并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

5、全世界每年至少有100万人,因吸烟而死亡。目前在大学校园里,也有相当一批学生吸烟。据一项调查,抽烟的比例高达70%,而且有逐年上升趋势。结合你自己对周围的观察,加以分析,请说出吸烟大学生们种种心态?

6、1968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了一个实验。他从小学每个年级中抽出部分学生,进行所谓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试,学生名单交给任课教师。实际上,罗森塔尔并末做任何真正实际的测验,只是随意抽取部分学生的名字,在这些学生中,有的是教师意料到的,有的却不然。过了一学期后重测,发现那些随意抽出的学生各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的进步,成绩明显提高。上面这一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受到哪些启发?

7、某初中班有两位同学,甲常常表现为:温柔、合顺,对事物观察敏锐,反映敏感,体验深刻,想象丰富,在活动中不敢表现自己,做事小心谨慎,缺少省略,课堂表现很守纪律。而乙生表现为:动作迅速,精力充沛,热情洋溢,爱发脾气,情绪产生快而强,难以自制,理解问题常比别人快,活泼直率,粗心大意,坚持已见。根据上述特征,判断甲、乙两位同学的气质类型,并分析两种气质类型积极与消极因素,而后提出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8、根据《论语》记载:有一次,孔夫子与学生公西华正在座谈,子路来向孔子请教“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吗:”孔子答:“有父兄在,为什么急于行动呢?”一会儿,冉由也来请教同样的问题,孔子说:“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公西华不明白教师为什么对同一个问题给予不同的回答。孔子解释说:“子路总是好胜,我是有意让他遇事后退一步,冉由畏缩,我是有意鼓励他遇事极力向前。”孔夫子向学生施教的心理依据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9、电影《青松岭》有这样的情节:车夫钱广每次到下坡转弯处的一棵大树旁就使劲抽打辕马,马便狂奔跑起来。后来,车夫换成了万大叔,当他赶车行至大树旁时,并未抽打辕马,马却也狂奔起来,差点儿出了危险。辕马狂奔是什么心理现象?它是如何形成的?

10、全班同学听一位教师讲课,各人的理解、收获和体会是完全不一样?为什么?

11、某初中班,有一名女同学,她在集体中不合群,大家做游戏时,她却一个人独居;她动作迟缓,不敢大声说话,人多场合更甚;她爱好不多,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她感情内向,好哭、胆小;她很听话,从没违犯纪律。判断该生的气质类型,并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

12、我们在学习时听听音乐,或室内有钟表滴答声会让我们集中注意,绝对隔音,不仅无关的声音不能从外面传入,而且室内产生的任何声音不能从外面传入,而且室内产生的任何声音也会被吸收,人在这样的环境不但不能有效地工作,而且会逐渐地进入睡眠状态,这是为什么?(用注意的有关原理解释)

13、“放松而不放纵,忙碌而不盲目”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活状态,如果用来形容注意状态它应该属于那一类?

14、请分析以下现象的原因:A、闭着眼睛倾听更清晰;B尖锐的声音会使人起鸡皮疙瘩并产生冷觉;C、黄色调产生温暖的感觉,绿色产生清凉的感觉。

15、在军事上,为避免敌人发现目标,要对物体进行伪装。二战期间,为保卫莫斯科,在城市上空和四周放起了成千上万的彩色气球;战车和军营用绿色帐篷和绿色树枝遮掩。用知觉的原理解释。

16、小明是个聪明性急的孩子,他每次背课文如果刚好读十遍的时候就可以背过,可他到老师跟前就背不过了,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样对小明?

17、原苏联心理学家查包洛赛兹做了一个实验:把学生分成两组,叫一组学生用一个装好的圆规画画,用后把圆规拆散,交给另一组学生,让他们把它装配起来。这些工作完成后,出其不意地叫两组学生尽量准确地画出他们刚才用过的圆规。结果使用装好的圆规的一组学生画得不准确,漏画了许多重要零件;使用由零件装配成圆规的第二组学生,画得比较正确。为什么亲自装配圆规的一组画得更正确?

18、瓦特由壶盖被开水蒸汽顶起的事例发明了蒸汽机。鲁班受茅草能割破手指的启发,发明了锯子,上海铁路医院眼科医生受汽车驾驶盘的启发,研制了人工角膜。以上发明是不是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19、在体育课上有些学生胆小,不敢做一些危险性的动作。这时教师让某个胆大的学生先作示范,胆小的学生看到该动作他人能做,胆子也大起来,认为自己也能做,也大胆做起来。

20、德尼斯等人在孤儿院做过研究,发现留在孤儿院的儿童智力发展慢、智商平均只有53,而被领养的儿童智商发展快,平均智商达到80,特别是年龄很小时被领养的儿童,他们的智商可达到100。分析产生以上差异的原因。

21、当我们欣赏中国水墨画时依然会把墨画的荷花和荷叶知觉为水红和墨绿,黑白电视和黑白电影依然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五彩缤纷的世界。这是为什么?

22、我们刚进入冬天的时候觉得穿毛衣和棉衣很累赘,过一个月就不觉得重了;同一口是井水,你冬天觉得它很温暖,夏天觉得很清凉,其实温度没有变,这是为什么?

23、学习了舞蹈的人学花样滑冰比学田径的人要快;学习了短跑的人跳远成绩更好;学会骑自行车的人学摩托车很快,这是为什么?

24、李四是一个非常用功的学生,人也机灵,平时成绩不错,可往往遇到关键的考试就发挥失常。因为他一听说要大考就开始紧张,离考试还有一个星期他就开始吃不好睡不香,生怕自己考砸了,结果成绩总是不太理想。请结合案例回答问题:什么是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请用该定律解释李四关键考试容易考砸的原因。如果你是老师,应该怎么帮助象李四一样的学生?

六、实例分析题(请运用所学过的心理学知识,对下列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要求原理运用恰当、条理清楚、言之有理。)

1、回答要点:根据目前青少年教育现状,应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的“磨难教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做起:①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②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③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④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⑤教育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2、回答要点:①甲属胆汁质,乙属抑郁质。②对甲在方法上,严厉批评,触动其思想,又不激怒他们,以防骄傲反应。表扬时应恰如其分,不可夸张,以防骄傲。教师自己不要急躁,也教育学生控制自己的任性。③对乙方法上要突出关怀体贴,柔和细致,具体帮助。多表扬鼓励,及时肯定其点滴成绩和进步。不要公开批评、指责,以增强其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引导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消除疑虑,鼓舞勇气。

3、回答要点:人的心理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社会实践在发生发展的。具有作为心理源的客观现实和作为反映器官的人脑,三者相互作用,才能产生正常的心理。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实现的。人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

4、回答要点:该生抑郁气质类型。要多给预翔、帮助、鼓励,避免在公开场合批评、指责、培养其敏锐、机智、自信等良好品质,防止与克服、怯懦、胆小、多疑、孤独等消极品质。

5、回答要点:①从众心理;②消愁心理;③交往心理;④虚荣心理;⑤好奇心理;⑥娱乐消遣心理等等。

6、回答要点:“罗森塔尔效应”,即“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只要对学生充满信心与深情。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抱有极大的期望去教育学生,学生感受到这种期望,并转化成一定动力,那么学生在智力、情感、个性等方面一定会取得迅速发展。

7、回答要点:(1)甲属于抑制质气质类型;乙属于胆汁质气质类型。对甲的教育:发物其细心、敏锐、思想深刻,多给予翔、鼓励、少批评、指责,引导积极参加活动,降低或调查。要求:克服迟缓、忧闷;增强自信、尊、培养活泼,开朗,勇于进取。对乙的教育:发物热情、坦率、刚强、勇敢、克服性粗暴、狂妄自大,培养意志力、自控力、冷静、心细等品质。教育时,既要能力思想,又要防止产生对立情绪。

8、回答要点:(1)学生个性心理面貌存在着差异;(2)只有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9、回答要点:(1)辕马狂奔属于条件反射;(2)是经过多次强化而形成的。

10、回答要点:虽然同听一位教师的课,各人的理解、收获和体会不会一样。因为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每个人的个体经历、知识经验、个性特征等不一样,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客观事物会有不同的反映。即使是一个人对同一个客观事物在不同时间、地点,不同条件下,也会有不同的反映。

11、回答要点:此同学为抑郁质气质类型。教育过程中应发展其认真、心细等特点;克服其迟缓、好哭等特点,培养其胆大、机敏、灵活、勇敢等特点。

12、答案要点:避免干扰有助于集中有意注意,提高学习效率。某些微弱的刺激附加刺激不仅不会干扰人的有意注意,而且会加强有意注意,有意注意的加强提高了神经兴奋水平,太安静的环境降低意志努力的程度,因而降低神经兴奋的水平,反而容易进入睡眠状态,正如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若夫说过:“绝对的死气沉沉的寂静并不能提高,而且会降低智力工作的效果。”

13、答案要点:是有意后注意状态,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状态上是无意注意的轻松,目的上象有意注意的明确,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14、答案要点:感觉的相互作用。

15、答案要点:知觉选择的对象和背景区别越小越能区分,越相似越难区分。

16、答案要点:过度学习的原理解释,学习程度应该是刚好掌握程度的50﹪才能达到熟练程度。可以要小明再读5遍就可以熟练了。

17、答案要点:在教学过程中把识记的对象作为活动的对象或活动的结果,有多种感官的参与,能使学生积极参加活动,记忆效果明显地提高。

18、答案要点:原型启发

19、答案要点:通过观察模仿可以促进新的学习或加强原先获得的行为。

20、答案要点:环境教育和爱的作用

21、答案要点:知觉的恒常性

22、答案要点:感觉适应,感觉对比

23、答案要点:技能学习的迁移性

24、答案要点:(参见教材254页)

四、心理学案例分析(刘瑞光版)来源:万丽菲的日志

案例分析题

1、甲同学表现为兴奋、易激动和奔放不羁的特征;乙同学表现为抑制、胆小、消极、防御等品质,试分析甲乙两位同学各属于什么气质类型?应该怎样对其加以教育?

答:甲属于胆汁质,乙属于抑郁质。对甲进行教育时,遇到问题要严厉批评,且要抑制其强烈反应,要做到既不激怒他又能触动其思想;表扬时应当恰如其分,不可夸张,以防止其骄傲。对乙进行教育时,要突出关怀体贴,柔和细致,多帮助,多表扬鼓励,及时肯定其点滴进步,不要公开批评和指责,以增强其自信心,引导他多参加集体活动,消除疑虑,鼓舞勇气。

2、某初中班,有一名女同学,她在集体当中不太合群,大家做游戏时,她却独自坐在教室的角落里,似乎在沉思;她动作缓慢,不敢大声说话,人多场合更甚;她爱好不多,却对自己喜欢的小东西特别爱玩,很长时间也没见他改变;她感情脆弱,好哭,胆小,甚至不敢与老师对望,总是把头埋得低低的,她很听话,从没有违反过纪律,请问她属于什么气质类型?并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

答:该学生的主要气质类型属于抑郁质。教师对她的教育应注重细致耐心,轻言细语,不要太激烈。号召全班同学多关心她,有意识地给她提供一些锻炼的机会,引导她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特别是一些欢乐的激动人心的活动,帮助她树立对自己的信心,在生活和学习中逐渐“掩蔽”其弱型的神经系统特性,变成活泼开朗的学生。

3、王亮和王峰是双胞胎,同年入学,现在已经是某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了,他们两兄弟个子一样高,相貌也极其相似。但是他俩的性情却大不相同。王亮易激动,性情豪爽,办事果断,敢作敢为,行动迅速,喜欢参加各种争斗性活动,当受到挫折时怒发冲冠,爱打抱不平而不考虑后果。王峰则性情温和、安静、稳定、办事优柔寡断,行动迟缓,即使在经受挫折时仍心平气和,不动神色,而两人的成绩却不相上下,齐头并进,这一实例说明了什么?试以气质类型学说加以分析。答:这一事实说明:

(1)气质类型并无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2)气质不是遗传决定的,它既有遗传性,也有变异性。所以王亮和王峰虽然是双胞胎,气质也有明显的差异。

(3)气质类型影响着人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但不影响人的智力的高低和成就的大小。3、根据《论语》记载,有一次,孔夫子与公西华正在座谈,子路来向孔子请教“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吗?”孔子答:“有父兄在,为什么急于行动呢?”一会儿,冉有也来请教同样的问题,孔子说:“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公西华不明白老师为什么对同一个问题给予不同的答案,孔子解释说:“子

路总是好胜,我是有意让他遇事后退一步,冉有畏缩,我是有意鼓励他遇事极力向前。”孔夫子向学生施教的心理依据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塑造和完善学生的个性不仅是现代教育也是古代教育的基本要求,气质是个性特征的重要方面,因此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和特征是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极为有价值的。

因为子路和冉有具有不同的气质特性,子路属于胆汁质,而冉有属于抑郁质,即两人具有的个性特征不同。尽管气质类型不能决定个人的成就,但是不同气质特征的学生在工作、学习和行为表现方面存在着差异,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才有可能使得教育教学工作收到实效。孔夫子正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给学生施教的。

教师在针对不同的气质特征的学生进行教育时,应注意因材施教,针对气质特点因材施教,总的原则和出发点是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扬长避短,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由于同一种教学方式对不同气质特点的学生所产生的作用不尽相同,所以教师要特别关照胆汁质和抑郁质的学生。对于胆汁质的学生要抑制其强烈的反应,教会他们坚韧和自制,培养他们安静、平稳地进行工作和学习的习惯,对于抑郁质的学生,要使其在集体中获得友谊和生活的乐趣,在学习成功中增强自信心,并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和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5、有三个儿童参加智力测验,其中,小红8岁通过了8岁组的题目:小强7岁通过了4岁组的题目;小勇8岁通过了11岁组的题目。请问他们的智商分别是多少?分别属于哪种情况?思考对一个早慧超常儿童进行研究,常采用方法是什么?对中德儿童的数学能力的差异进行研究,常采用的方法是什么?

答案:小红:IQ=9/8X100=113(智力正常)

小强:IQ=4/7X100=57(智力低下)

小勇:IQ=11/8X100=138(智力优秀)

6、“拾柴火”的自然实验:

让保育院的40个学生在冬天的晚上去拾柴火生火取暖。实验者把湿柴放在附近的梯子里而把干柴放在较远的山沟里,自己则隐蔽在一旁观察孩子们的动静。冬天的黑夜是寒冷而可怕的,结果发现有的孩子是兴高采烈地到山沟里去了,有的则边走边发出怨言,有的不敢走远,只是到附近额棚子里去取湿柴。后来实验者给他们讲了勇敢者的故事,于是到山沟里取柴的人渐渐多了,经过几个月的教育和观察,发现有20个孩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答案:从性格理论来分析,这个实验说明了每个人对待相同的事情会拆生不同的态度,因而采取的行为方式模式也吧相同。面对冬天夜晚取柴以便烤火取暖这个相同的客观现实,个人的态度不一样。有的人不怕黑,不怕冷,高高兴兴的到山沟里去取干柴;有的人虽然也去了山沟里了,但是却是嘟嘟囔囔不愿意;有的人怕黑又怕冷,图方便就近取湿柴等等。心理学中将他们这些态度和行为称为性格特征,用科学术语讲就是,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一个人个性中最具核心意义的成分。

7、李小辉不爱学习,他讨厌学习,甚至对学习恨之入骨。他为何如此讨厌上学?

因为他开始总是不及格,物理不及格有他,数学考试他也不及格。而且,数学老师还甩着鲜艳的粗笔在他的试卷上批道:“卷面潦草,思维混乱,简直不是人写的!”

因为他想争第一,却又认为自己怎么也无法争到第一。说起从前,他也有过辉煌的学绩:小学连续三年三好学生,在市“希望杯”竞赛中获得过二等奖,小学被保送到初中。然而,升入初中后的第一次摸底测验,他只排在21名,从此,李小辉丧失了自信心,连他最擅长的数学也爱听不听,作业也马马虎虎。。。。。。

答案:李晓辉由于上初中以来在学习上的多次失败,陷入了习得性无助感的境地,而且越陷越深,不能自拔。习得性无助感是指由于多次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造成李晓辉这种状况的原因,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它自身的因素。他将自己的失败进行了错误的内部归因。内部归因是指人把失败归因于能力,性格等自身因素,认为只是自己不能控制行为结果,因而出现个人的无力感。第二:外部原因。首先,学校、家庭在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考试、分数、竞赛、名次等外部强化手段去激励学生去学习,而言中忽视对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和调动,因此,一次偶然的成绩不好就使得李晓辉感觉自己各个方面都很差,进而对自己丧失信心。其次,数学老师在教育方式上的严重失误,也是他彻底丧失了自尊和自信,更加重了该生的无助感。

对策:1、采用各种措施培养他的内在动机,例如,利用他的爱好看报纸、爱玩电脑、爱玩篮球、喜欢数学等特点,巧妙实现动机迁移,;2、采用各种措施消除他在学习上的无力感。,增强他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8、小玲是一个酷爱流行音乐的高中生,期中考试前的两个星期才考试学习,一边学习一边听MP3,美其名曰“自我放松”。他暗自发誓要考出好成绩,至于好到什么程度就没有太多想了。复习文科科目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了,数学物理本来就和麻烦了。他觉得自己缺乏学习数学的能力,不愿意在上面花太多的时间,遇到自己不会解的题目,也不好意思去问教师和同学,害怕被人笑话。最后,她的成绩非常糟糕,尤其是数学,他很失望,一说起学习就头疼,觉得自己再也不可能学好数学了。

请用相关的学习动机理论分析小玲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帮助该同学。

答案:在目标锁定上,小玲缺乏明确学习目标的确定,“暗自发誓要考出好成绩,至于好到什么程度就没有太多想。”没有一定明确的学习目标,不能够很好激发学习动机,也是其学习差的主要原因。在学习信念上,小玲将其学习成绩不理想归因于自己的学习能力,认为自己学习能力差,产生地自我效能感,久而久之,导致习得性无助。因此,小玲需要会的成功体验,来提升其学习的自信心。在教师变量这个因素上,教师可以对其给予积极关注,给予一定的教师期望,利用教师的反馈信息使其变得更加自信。

另外为了让其体验成功,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时,应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保持学习任务循序渐进,让其体验成功,提高其自我效能感。总之,学习是复杂的活动,影响因素很多,彼此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因此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并对自我成败进行合理归因是最主要的。

二、辨析题举例

1、智力高者必定有高创造性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智力高是传造力的必要充分条件,智力低的人难以又高创造力。而智力高的人未必都有高创造力。

2、只要有了人脑和客观现实,就会产生的人心理。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人的心理的长生除了要有人脑和客观现实外,还离不开社会实践,三个因素都不可缺。

3、性格有好坏之分。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因为性格由于受到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带有明显的道德评价意义,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风貌。

4、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的人是心理健康的。

答案:智力正常使人正常生活的的基本心理条件,一般常用智力测验的结果来表示智力发展水平。心理健康并不需要很高的智力水平,只要保持在基本水平(智商80)智商就可以了。

五、案例分析:

体罚事件。老师因为学生没做完作业,一气之下,打了学生,造成学生受伤。1、原因分析:在本案例中,首先表现出来的是师德问题。师德是最表象上的东西,实际上在往下研究,是被掩盖了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1)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教师心理常常超负荷。压力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现在教师压力过大,这种压力来自学校、社会、学生家长等方方面面。(2)传统观念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使教师心理难以平衡。在转型期内,效率与公平的价值理念与目前教师的实际付出与收入形成了强烈的碰撞,虽然近年来教师的社会地位、物质待遇有了很大提高,但还远未达到令人羡慕的程度。(3)教师承担的多重角色,给他们带来了心理冲突。在传统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的角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在转型期内,随着教育教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角色变成了多重。他们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活动的管理者,对学生负着教育管理的责任;他们是学生父母的代理人,在一定时间内要负责照顾学生;他们是学生的朋友,是学生的心理治疗者,需要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思想和感情;他们又是人际关系的交往家。需要与其他教师、学生家长、学校领导打交道。2、解决方案。(1)从学校的角度讲,首先学校领导应重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树立为教师服务思想,多给老师一些关注。学校既要让教师有压力。又要对教师关怀备至。其次,学校应为教师设立交流的平台,使教师之间有机会相互了解,可以缓解人际关系。再次,学校应适当组织一些活动,给老师一个放松的机会,宣泄平日里紧张的心情,完全进入到另一种境界。(2)从教师的角度讲,最能够调节情绪与心理压力的人还应是教师自己。新课标、新形势下,教师应调整自己的脚步和心理,不断地适应新的环境,学习运用新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3)目前实行的教师资格制度,是不完善的制度。在教师准入上,应该用严格的心理测试来确保教师的心理素质,建议应在《教师法》中补充相关内容。3、小结。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其人格逐步形成。教师是一些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人物。教师已经成年,在生活中是学生行为参照的对象、模仿的榜样。教师若惩罚、报复学生,学生会形成敌对和反社会性的人格,形成心理障碍;教师处事不公、滥用权力,会影响学生整个的人生观、世界观。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熟练掌握心理疏导技术,以合理、健康的方式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英国著名解剖学家麦克劳德小时候出于好奇,解剖了一条狗,而狗的主人校长只是让他画一张狗的骨骼图,并没有惩罚他。1、原因分析。(1)处于童年期的学生总是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充满好奇,他们试图用自己的视角去探索未知世界。(2)从成人的眼光来看,他们的行为可能带有破坏性。面对此类行为,教师的态度是极其重要的。因为一方面教师的权威形象在学生心中早已根深蒂固,学生们很在意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另一方面,学生的心灵有极其脆弱,教师不经意的言行可能给他们带来终生的负面影响。2、解决方案。(1)案例中的校长正是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采取了极其明智和宽容的教育行为。(2)他透过劳德的“违纪”行为,看到了他充满好奇、探究和勇于行为的一面。这些正是其成长为大科学家不可缺少的潜在素质。3、小结。劳德探究自然的兴趣非但没有遭到打击,反而得到了鼓励;校长宽容的教育行为又令劳德不忍再去残害动物。如果当时校长不顾他的感受,并严厉的训斥甚至体罚他,人类今天或许少了一位著名的科学家。

青春期逆反心理。1、原因分析。(1)——的情况是典型的逆反心理问题,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在严重的敌对倾向。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1)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的父亲工作很忙长期在外,和孩子的交流很少,遇到问题就会斥责、谩骂孩子;而他的母亲主要关心孩子的营养状况和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思想教育,认为孩子还小,大了就会懂事的。(2)受家庭生活环境影响。(3)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这使他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以为与老师、家长对着干很勇敢,是一种英雄行为,因而盲目反抗,拒绝一切批评。2、解决方案。首先,应该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和家长取得联系,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和表现,与家长沟通思想,探讨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让家长更多地了解这一阶段的孩子。给家长推荐几本教育孩子的书籍,提高家长教育水平。其次,给本人心理疏导。(1)了解自己。与他谈中学生的心

理特征,让他了解自己;(2)学会自我调节,而且学会接受他人意见;(3)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4)改善与家长的关系,学会理解父母;(5)经常找老师谈心,把老师当朋友。

3、小结。对于逆反心理,从青少年自身的角度看,应学会理解,学会从积极的意义上理解老师、家长,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他们。从家长的角度看,必须学习青少年心理学知识,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顺应孩子心理和生理的成长,逐步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作为学校,应加强教育指导思想的转变,树立热爱教育工作的意识,充分尊重学生,提高教育的感染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社会方面看,应加强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和导向,要及时、有效、准确地通过大众传媒把握、分析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帮助青少年构建正确的认知,避免盲目地从众。

早恋问题。1、原因分析。(1)特定年龄身心发展的需要。青春期的青少年由于生理的发展,渴求与异性的交往。但由于心理发育不成熟,在与异性交往中难以建立自然、适度的关系,由此陷入“早恋”。(2)亲情的需要。父母忙于做生意,也无暇顾及对他思想方面的教育,所有很少关心他的心里需要,是他受到了一定的冷落。由此,渴望从其他渠道获得关爱。(3)被他人需要的需要。(4)逆反心理在作怪。由于女方母亲的不冷静,企图在短时期内扑灭已燃烧的爱情之火,反而使解决问题欲速而不达,造成两个孩子的逆反心理越来越强烈。(5)家长不能正确引导。2、解决方案。(1)主动找他谈心。首先,使其认识早恋的危害及中学生不宜早恋的原因。其次,肯定起智力水平和曾经取得优异成绩,使其建立自信心,努力帮助他树立理想和目标。(2)从家庭方面来说,主动找家长谈话,要求父母多与儿子做思想、心灵的交流,加强情感沟通,重视他思想品质的发展;多与学校加强联系,了解孩子在校的真实情况。3、小结。(1)不要人为地夸大这种爱。中学时期对异性产生好奇、感兴趣的心理是正常的,但过分夸大这种感受,有意识地去刺激助长这方面的情感是不可取的。(2)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去,多参加集体活动,充实自己的生活内容,迁移情感的注意力。(3)用坚强的意志克制自己情感的流露。中学生学习困难。1、原因分析。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基本上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1)内部因素。如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有很多学生自我评价很低,自尊心、自信心及自我调控水平低,而自我知觉不良反过来会影响学业成绩,从而出现学困现象。(2)外部因素。如学校、家庭、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中学生生活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对其学习有很大影响,家庭关系不完整、不和睦常常使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温暖而造成学习困难。2、解决方案。(1)给予认知上的指导,通过特定技巧,帮助其树立学习目标。(2)实施行为训练,帮助她增强信心边进步,逐步形成良性循环,改善学习习惯(3)争取家长的配合,对孩子的进步满怀期望,并充满信心,能够牢记“鼓励为主”的原则。3、小结。(1)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学习困难生进行个性化教育,根据他们的人格特点和他们接受教育独特方式而采取相应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2)平等互助,教学相长。师生平等是教与学和谐的基础。(3)唤起需要,发挥特长。家长和教师应该在学困生感兴趣的某些领域、某些方面给予充分的鼓励和支持,使他们体会到学习生活的快乐及意义。

中学生厌学心理。1、原因分析。(1)学生自身的因素。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是一方面的原因,学生本身的交际障碍、对学习失去兴趣、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动机缺失等导致厌学行为的产生。(2)家庭因素。家长素质低,对孩子教育不当。不良家庭环境、问题家庭的增多成了孩子厌学的另一大诱因。(3)学校教育的因素。考试、升学压力大,学习负担重,教学内容难、单调枯燥,重尖子生、轻差生的教育现状也是学生厌学的一大原因。2、解决方案。(1)从赏识开始,进入心理辅导。(2)给家长做心理疏导。引导家长走出家教的误区,使家长认识到,家长的过分保护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使得家长认清教育孩子学习的意义,从而进一步构建学习型家庭。(3)与其他老师沟通。与任课教师沟通,使其配合在课堂上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正确率的提高,使他的学习自信也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与班主任联系,在班级中挑选两个读书好的学生跟他做朋友,在学习上帮助他。3、小结。厌学症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分析 1.在小学数学中,学生先学习加减法的规则,后学习乘除法 的规则,实际上两种规则有某些共同之处,如都有交换律 和结合律,但这些规则又有不同之处。假设你是一名小学 数学教师,结合你学过的学习迁移理论,谈一谈如何利用 学生已经掌握的加减法规则来促进其对乘除法规则的学 习。 1.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经具有的 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已经获得的动作技能,已经习得的态度等基础上进行的。在小学数学中,学生先学习加减法的规则,后学习乘除法的规则,实际上两种规则有某些共同之处。 2.两个学习课题之间保持一定的同一性。比如,小学数学加 减法规则和乘除法中都有交换律,教师可利用加减法规则中的规律作为学习乘法规则的基础。另外,加法交换律就是把加号两边的数交换位置,但得数不变,结合律指若是算式中有括号,应该先算括号里的得数。这些都是可以运用到乘除法规则之中的。 2.幼儿园开学了,小(三)班的一名小朋友由于祖父母的娇惯,总是和别的小朋友抢玩具,抢不到就哭;上课时不是坐不住,就是随便说话,乱动别的小朋友;午休时,别的小朋友都睡觉了,就他自己怎么也不去睡,非要去玩玩具,这样一来,别的小朋友也不想睡觉,也想去玩玩具。根据所学的有关学习理论,假如你是这个班的幼儿教师,你该怎样使这个幼儿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

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强化理论,利用厌恶刺激来消除其任性行为。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其通过观察学习,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 3、王老师是一位刚参加工作的小学一年级数学老师。她发现6、7岁的儿童已经能够很轻易地从1数到10,所以认为教10以内的整数加减法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此在教会了学生数字的写法后,她就直接利用板书给学生讲解如何作10以内的加减法题。 请结合教育心理学的有关技能的知识,分析王老师的这种教学方法对吗?为什么? (1).这种教学方法是不对的。 (2).加减法运算是一种重要的智力机能。关于智力机能的学习与教学过程,加里培林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该理论科学地说明,智力技能的形成是一个从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下列五个阶段; ①活动的定向阶段 这是活动的准备阶段,学生获得必要的关于活动的目的,客体,定向方式的说明,初步熟悉操作,了解完成操作的条件,以形成关于认知活动和结果的表象。这一阶段主要是给学生提供活动的原型,介绍原型,并说明活动的目的,方法以及操作程序,使学习者明确活动的方向,但并未开始真正的活动。例如,教师

变态心理学测验考试

2007年4月变态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把心理异常归纳为体内四种体液的失调,是疾病,并且有器官上的原因的古希腊学者是( b ) A.盖伦B.希波克拉底 C.比奈尔D.克雷佩林 2.同时面对两个对自己具有威胁性的事件,而且只能接受其中一个才能避免另一个事件的威胁时,所引起的矛盾冲突叫b A.双趋式冲突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D.双重趋避式冲突 3.病人以想象的、未曾亲身经历过的事件填补他所遗忘的某一片段经历,称之为c A.遗忘B.错构 C.虚构D.似曾相识症 4.分裂样人格障碍的定义性特征是b A.敏感性B.社会性分离 C.对他人的掠夺性态度D.古怪的言谈、行为、思维或感知5.痴呆是认知功能全面的、逐渐的衰退,并经常伴有兴奋、冷漠和 A.抑郁B.焦虑 C.恐惧D.强迫 6.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并不包括 A.思维联想障碍B.情感障碍 C.意志行为障碍D.妄想

7.躁狂发作的核心症状并不包括. A.活动增多B.心境高涨 C.思维奔逸D.夸大妄想 8.抑郁症的自杀高峰期常为 A.抑郁发作中期B.抑郁发作末期 C.起病初期和抑郁发作末期D.抑郁发作中末期 9.在性功能障碍的分类中,性交恐惧障碍属于 A.性欲障碍B.性唤起障碍 C.性高潮障碍D.性心理障碍 10.患者看见“和平”二字,马上想到“战争”二字;一见“安全”,便想到“危 险”,这种症状属于 A强迫性怀疑B.强迫性回忆 C.强迫性穷思竭虑D.强迫性对立思维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 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11.研究心理异常现象比较直接的方法是临床法,包括个案研究与调查研究。其中调查研究又可分为 A.相关研究调查B.反应式调查 C.非反应式调查D.病程实验调查 12.感觉障碍除感觉过敏和感觉减退外,还包括

设计心理学的三个层面的优秀案例

本能层面的优秀案例: (1) 穆多什设计的儿童椅 1964年英国设计师穆多什设计的“用后即弃的”儿童椅,它是用纸板折叠起来,表面饰以图案,十分的新奇,它不管其功能,设计的重点在表面,并强调暂时感和幽默感,具有在视觉上的效果。 (2): 诺基亚510随心换手机 1988年诺基亚设计的一款极具特色的510“随心换”手机,这款手机为追求个性化的现代人提供了更多的色彩的外壳,可以方便迅速的及时换装,使技术成为一种流行时尚。更能满足人们在视觉上的效果。 (3)

青蛙公司设计的儿童鼠标 德国青蛙公司设计的一款儿童鼠标,看上去像一只真的老鼠,诙谐有趣,都热闹喜爱,让小孩有以一种亲切的感觉,具有新奇打的特色。 行为层次的优秀案例: (1) 震动指环闹钟 这是一个不会嘟嘟大响的闹钟。使用时将圆环套在手指上,到了闹钟时间它会震动。把你从睡眠中平缓的唤醒,将圆环放回闹钟底座便可关闭闹钟。它除了能有效避免被突然的闹铃惊醒而造成血压升高外,还有两个好处:其一、适合在不同时间起床的夫妇,当闹钟震动,你会被叫醒而不会影响到他人。其二,这种巧妙的设计还适用于听障人士。

(2) 改良前的阿特拉斯电钻 改良后的阿特拉斯电钻瑞典设计师曾纳尔针对阿特拉斯–柯普柯公司生产的电钻(改良前)手握不便及噪声大的缺点,利用人机模型和“8小时执握”试验于1955年设计出了阿特拉斯手持电钻改良后,执握舒适,操作方便,而且噪声小。把人机工程原理结合在工具设计中。 (3) 桌面多点触摸计算机

2007年,微软推出了Surface桌面多点触摸计算机,可以彻底摆脱键盘和鼠标等输入、输出设备,只需要双手就可以执行任何操作,诸如浏览图片、播放音乐、查询地图、管理文件等等。 反思层面的优秀案例: (1) 自鸣式水壶 格雷夫斯为阿莱西公司设计了一种自鸣式不锈钢开水壶为了强调幽默感,他将壶嘴的自鸣哨做成小鸟式样。这种开水壶每年的销量约为4万只。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一些基本特征,即强调设计的隐喻意义,通过借用历史风格来增加设计的文化内涵,同时又反映出一种幽默与风趣之感,唯独功能上的要求被忽视了。 (2) 索特萨斯设计的博古架

教育心理学十个案例分析

案例1: 对学生来说,由于知识基础的差异和个性品质的不同,对课程也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比如,新课程提倡的研究性学习,就有很多学生不知所措。一个班少则有四五十人,多则六七十人,要进行有效的合作的探究,难度很大。椐上课教师分析,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哪些主动性强的学生受益,三分之二的学生是跟着走或跟不上。在众多的课堂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只是那些性格外向的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只能做旁观者。这种善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两极分化。 问题:对于新课程改革者遇到这个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采取臬的方法,才能使所有学生在教改中收益? 答:对于新课程改革遇到这个问题,应该重视智力开发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中,重视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还应重视个别差异。加强个别指导,每个学生已有的经验及其天资、禀赋、兴趣、性格等心理品质差别很大,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案例2: 课堂上有位学生指出老师对某个问题的解释有错误,老师当时就恼怒起来:“某某同学,算你厉害,老师不如你,以后老师的课就由你来上好了!”全班同学随老师一起嘲笑这位学生,该生从此在课堂步能发现问题,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了。 问题:请你从该实例,评价该老师的做法有哪些不当之处,这种行为违反了哪条教学原则? 答:该老师对待提出质疑的学生,一棒喝退,严重挫伤了该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这种行为违反了“教师主导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是违反了“创造民主的教学环境”。民主的教学环境,能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积极的活动之中,主动地探索新知,能使学生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使启发的效果处于最佳状态。 案例3: 从2001年秋季开始,江西省的小学生们告别沿袭了一贯的百分制,实行新型的成绩考核评价机制——“等级+特长+评语”。目前,山东潍坊市小学已经取消各种形式的统考,废除了“百分制”,代之以“评语+特长+等级”的新的评价标准,严禁以升学率作为考核、评价学校、教师荼的唯一标准 问题:你对江西和山东潍坊市所开展的教育评价改革持什么态度? 答:江西和山东潍坊市所开展的教育评价改革是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需求,废除百分制,使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用“等级+特长+评语”,因材而评价,面向全体学生,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 案例4: 初二的时候,我(台湾作家三毛)数学总是考不好。有一次,我发现数学老师每次出考试题都是把课本里面的习题选几题叫我们做。当我发现这个秘密时,就每天把数学题目背下来。由于我记忆力很好,那阵子我一连考了六个100分。数学老师开始怀疑我了,这个数学一向差劲的小孩功课怎么会突然好了起来呢?一天,她把我叫到办公室,丢了一张试卷给我,并且说:“陈平,这十分钟里,你把这些习题演算出来。”我一看上面全是初三的考题,整个人都呆了。我坐了十分钟后,对老师说不会做。下一节课开始时,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

变态心理学完整大全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社交恐惧症 陈某,女,23岁,未婚,中专文化。因与人交往时紧张、局促不安三年,羞见生人、回避社交一年求治。 病人19岁进入某专科学校,在花枝招展的女生中间感到压抑,立志发奋读书,以示不随波逐流,但成绩平平,故时而气馁、悲观,时而愤愤不平,甚至嫉妒。常暗中注意同学们对自己的态度,如言语中有无含沙射影?眼神中有无蔑视怠慢?某日上课,发现新来的男老师似乎老是注意自己,颇难为情。迎面相逢,病人会面红耳赤、心慌气促。此后只要遇上该老师就言行失措。久而久之,觉得同学们都洞悉了其心中秘密,于是与同学们相处也不自然了。毕业工作后,从不参与同事活动,有同事与其主动交谈,也因不敢正视对方而借故走开,上下班故意加快或放慢脚步,避免与人同行。知道这样做没有必要,但又不敢与人相处。后经人介绍结识一男友,虽然同在一市,却多是鸿雁传书,每次决定约会,马上心慌、脸红,以致勇气全消,偶尔赴约,也是故意迟到。有一次男方父亲寿辰,邀病人赴约,无法推托,一直忐忑不安。赴宴那天,还没见公婆就心慌气促,四肢发颤,与公婆见面,顿觉头晕目眩,满身大汗,语无伦次。以为中暑,被送至医院。此后,羞见一切外人,甚至与家人共餐也有些不自然。为避免窘迫,常托词休病在家,以免交往。 病例讨论: 本例病人的症状以恐怖为主要临床相,恐怖的对象主要为人际接触和社交场合,恐惧发作时伴心慌、面红、气促,甚至颤抖、大汗、头晕目眩等植物神经症状,并有回避行为。病人知道恐惧过分,不必要,但无法控制。符合社交恐怖症的诊断标准。 本例诊断: 社交恐怖症 一、心理动力学观点(精神分析理论

心理动力学派认为神经症的根源在于本我冲动的威胁和自我的压抑与防御之间所形成的冲突。恐惧症被视为恐惧反应的无意识转移,即从小时候曾经造成过创伤性恐惧体验的刺激物转移到一个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新的刺激物。 本例中病人可能在童年期经历过创伤性体验,尤其是家庭生活和童年的社交经历。有研究发现家庭成员间缺乏相互帮助和支持,儿童会对他人产生不信任和不安全感,在社交中容易敏感、多疑以及紧张焦虑。本例中患者表现出过分的多疑,例如怀疑同学“言语中有无含沙射影?眼神中有无蔑视怠慢”,这可能与其生活的家庭环境有关。另外,父母过于频繁、严厉的惩罚、责骂和苛刻的要求,促使子女形成“高道德”标准的社会价值观,这时,子女在评价自身的行为、态度和欲望时,往往过分苛刻和严厉,从而产生明显罪恶感、耻辱感和自我 谴责,为神经症的产生提供了充分的条件。父母的严厉、惩罚,会使孩子变得胆怯、小心翼翼,在社交中过分担心自己的言行,惟恐遭人指责;父母对子女过多的拒绝、否认,使其个性变得自卑、自我否认、内倾而逃避社交,或过分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和心理状态来刻意表现自己,以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或过分渴求他人的赞誉,对受到批评或拒绝很敏感,因此,在社会交往中始终处于焦虑恐惧之中,从而出现回避行为。本例中患者表现出较高的自卑水平,可能与父母的不良的教养方式有密切关系。 社交恐惧症患者较正常人过度使用中间型和不成熟防御方式,例如:解除、制止、回避、同一化、投射、潜意呈现、幻想、退缩和躯体化等,而较少使用成熟防御方式,如幽默。社交恐惧症患者较正常人特征性地使用回避防御方式。本例患者也多采用不成熟的防御方式。 本病例可采用精神分析疗法,帮助患者回忆童年的经历,重点在家庭生活环境和童年社交情况,找到发病的深层次原因,对症下药,在采用行为或认知方法进行治疗。 二、人本主义观点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学习动机

优等生的学习动机也需要关注 案例:刘月是一个争强好胜的学生。她在学习上很努力,每次老师宣布成绩后他都希望自己的成绩比其他同学好。她常常和其他同学比,总想超过他们。如果哪次别人比她考得好,她心里就会不舒服。当她比别人考得好时,她就会非常兴奋。李刚和刘月不同,他的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是他对课程中的内容更感兴趣,希望自己能够真正掌握老师所讲授的知识。课下他会主动找老师问问题,也会自己找一些书籍来阅读。尤其是对于数学,他经常找一些深奥的题目去做,在解决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成就感。 班主任李老师鼓励学生之间相互竞争,要求每个同学都要树立一个竞争对手或学习的榜样,并努力赶超别人。的确,同学之间的竞争对学习成绩的提高有促进作用。这个班的学生之间你追我赶,尤其是一些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对成绩就看得十分重要,每次考试后都唯恐自己输给了别人。但是,李老师也发现一些好学生为了取得高分开始对分数斤斤计较,有时候买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藏起来不想让别人知道,考试前也总担心自己失败。 分析与对策:1.刘月同学的学习动机主要是为了证明自己有能力,她采取的目标是表现趋向目标。这种目标的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些学生为了在学业上取得超出别人的优异成绩,会在学习中投入更多的努力,采用一些积极的认知策略。尤其是在国内的教育情境中,同学之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这种目标也有一些负面的影响。如有的同学过分突出自我,高分称为他们自我炫耀的资本。有时为了获得好分数,尽量避免出错,他们可能会选择容易的任务,在学习中采用一些表面的学习策略等。对此,教师需要加以合理引导,引导学生重视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2.李刚同学的成就目标主要是学习目标。目前学者一致认为,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表现趋向目标,则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虽然表现趋向目标也有积极的一面,但其负面作用更为明显,因此,不应鼓励学生采用这种目标取向。另一种观点认为,表现趋向目标有积极的意义,不应予以否定,而且,两种目标并非对立的,可以同时并存。看待学生的目标,需要在具体情境中结合具体对象来分析。 3.教师需要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采用学习目标,关注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本身,重视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同时不能对采用表现趋向目标的学生进行简单否定。对于单纯表现目标取向的学生,即过于重视能力的展示和获得他人的认同的学生,需引导他们采用学习目标的取向,将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作为自己的努力目标。

发展心理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题:这种题型一般考核考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考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性。可能会涉及该门课程的多个章节,考生应该充分发挥联想的功能,抓住理论要点,结合案例做出深入分析。千万不要紧张,轻易认为超纲,因此影响自己的答题思路,或者干脆不答题了而失分。 总之,方法和技巧仅仅是技术问题。关键还是在于考生对本课程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只有全面掌握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融会贯通,这样才能考出好的成绩。 面对一个案例题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 第一点,得好好的读几遍,一般的案例表述还是文字表述,阅读。就是要认真、仔细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案例材料,要认真阅读材料包括题目本身的材料信息。一般的考试我建议大家认真阅读三遍,要理解这个材料说的是什么事,心中要明白。我们的考试也好,还是我们教材示范也好,还是我们平时在网上提供的资料我们本着一个节约成本的原则,我们提供的材料是短小精悍的,不要怕费时间。另外,我们的问题和材料是直接相关的,也就是材料里的事实和情节与我们的讨论的问题是有直接联系的,但是要练就这个思想的功夫还是要有一个过程。另外,我们文字教材里用的这些案例的材料我们在考试中会有选择的使用,所以大家不要有顾虑,只要你认真的学习了文字教材,考试中面对案例题目时你不会有陌生感,第二你原来就有所考虑,但是考试时你一定要与题目结合起来重新进行整体思考。用心思考问题的作用在于可以强化我们一种理性思维,另外通过答题来总结我们平时对于这些理性思考的一些想法,综合这些想法,最后还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第二点,阅读好材料过后,如何下笔呢?如果有前面认真阅读的基础,你的思想已经在你的脑海里产生了,这时最重要的一点下笔最关键的事情是审题的基础上形成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很重要,在下笔之前你心中知道这个回答主题是什么,说的是什么问题,应该有什么样的表述的观点,这是要结合你自己的经验,不要照搬书上的。按照自己想的东西写的主题就是你想要的东西,我主张直接表达主题。比如,题目中要求根据这则案例材料来分析某某教育思想或某个观点,这是现行考核案例分析的一个基本模式。我想,我们对于需要分析的教育思想或观点,不要死抠书上的表述方式,回忆老是去背是不好的学习方法,要尽可能地用自己的富有生活味的语言表述出来效果是最好的。接下来呢,应该回应案例材料所提供的情节或事实来加以评述,也就是说不能完全由着自己的思想来答题,还要回过来根据案例提供的内容,这一方面是自我论述,另一方面实际上也是考查你对于案例主要的题旨内容、关键的事实情况你掌握的情况。因为你还要针对这个加以评述,提出自己的看法就是要超越案例,要有自己的主张,这就是一个最终的目的,就是如何结合自己的经验体会,适当地深化讨论,形成完整的回答。 第三点,要特别提醒一下,案例分析一定要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不要拘泥于标准答案。如果发现照抄“标准答案”之类的现象,是应当视为失败的回答,分数也是不会高的。真正好的分析,应当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范例,值得大家在总复习时候多加以总结。 一、儿童的案例 案例1:下面是三个婴儿的行为。玛丽在母亲离开丢下她一个人在房间里时,嚎啕大哭,一位陌生人前来安慰,她很不情愿与之接近。母亲归来立即靠近,寻求接触,甚至带着眼泪作出微笑,情绪迅速平复好转,并主动与母亲一起玩耍。 麦瑟林的表现则是另一番景象。母亲离开时似乎无动于衷,转过脸径自拿起玩具玩耍起来。陌生人走来也不回避,但一个人留在房间里时有些不安。母亲回来也没有显出高兴,甚至躲避与母亲接近,身体移开,目光转移,仍去自己玩耍,显得很冷淡 然而,汤姆表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情况,母亲离开时十分痛苦,第二次离开时尤甚。对陌生人的接近抗拒、退缩,母亲回来后理应受到安慰,但他却显得既要与母亲接近,又要拒

设计心理学案例

设计心理学案例 【篇一:设计心理学案例】 研究刺激用户的心理诱因,将有助于设计师利用它们来做出更成功 的产品。下面总结的这10个心理学技巧,将有助于创造让用户上瘾 的产品,每个设计技巧都附上了实战案例演示,帮你更方便理解。 一起来看。 1、熟悉度偏见 ▲ airbnb为了让潜在客户更容易了解服务,每个功能都做了明确解释。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familiarity bias(熟悉度偏见),就是说大家倾向于更相信自己熟悉的东西。比如,面对一道不会的选择题,人们更 倾向于选择自己熟悉的那个答案,而不是正确答案。人们自然而然 会偏向他们熟悉的东西,人们喜欢信任他们所知道的,但害怕变化 而产生的不舒服,这就是为什么最好的新产品都是用最熟悉的模式。 熟悉的瞬间能够建立信任,而不熟悉的模式则可能产生混乱(至少在 最初)。 pull-to-refresh 选项在twitter上首次引入时,许多人感到困惑。 现在,这个互动几乎是使用最普遍的。经常反复接触后,用户已经 开始对一些当初不喜欢或者不理解的东西产生好感甚至溺爱。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功能都必须是创新的才能使他更为显著。当iphone第一次发布的时候,这完全是一个外来观念:这是一个完全 触摸屏的手机,没有物理键盘,更是创造了像捏小拉大这样的手势 专利。

然而这种交互手势是人们非常熟悉的。苹果设计了一种类似物理日历的日历,虚拟键盘和实际的物理按钮很接近。苹果选择使用熟悉的模式,而不是抽象的代理物。 用这种方式设计iphone界面,让用户一用上就立即感到熟悉,这些充满现实世界里的互动和隐喻,帮助人们在学习如何使用新设备的过程中,同时能更快地适应新的设备。当苹果的模式开始普及并广泛应用后,苹果公司才可以用抽象化的界面来推出扁平的设计。 ▲ 微信红包,一夜之间干了支付宝8年的事情,用的就是中国人最熟悉的红包,这应该是熟悉的偏见用的最成功的案例。 要点:想让用户很容易了解你,那么请提供一个导向或演示向用户介绍你的产品。熟悉度偏见是很有效的,所以要用用户所熟悉的东西来帮助他们更快地使用你的产品。 2、相对价值策略 ▲ 三项学习课程之间的差异,让潜在学生更好地选择最适合他们的课程。 你有选择困难症吗?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很难对一个东西的成本或价值进行评估,所以人们需要比较,这时如果有一个起点来帮助你选择,总是比没有参考的情况下评估更为容易。 相对价值策略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帮助用户作出决定,并催成购买。在这方面应用的最普遍最成功的案例就是定价表,有对比人们在做抉择时才能更舒适。设计时让差异显而易见,用户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的选择,这有助于他们评估每一层中包含的内容,并做出更好的决定。 ▲ 理财产品的差异化选项,让用户轻松选择自己的投资项目。 现在流行的团购相对来说也是基于这个策略进行,用户可以根据不同差价选择消费。说起来相对价值策略在生活中应用的非常普遍,随处可见,做设计时未必知道这个道理,只是习惯性的这样设计。

变态心理学论文作业

变态心理学论文 本学期我选择了变态心理学作为我的选修课,尽管本学期的变态心理学课时我们都是在看一些关于一些心理变态的电影,但是通过自己阅读完整本课本和看了那么多的心理变态的电影,我对变态心理学还是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虽然算不上深刻。 首先变态心理学史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它研究的人的心理和行为的饿异常表现,包括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动机和意志行为活动、智力和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所以,也可以说,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整本心理变态学分为20章,在这里我对于自己理解和认为最有实际意义的几章做一个大致的说明。关于第4章中对于变态心理和环境的关系与我起初的想法不谋而合,一开始我就认为变态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环境的后天影响,当然前面一张说道的和一个人本身的生理也是有点关系的我不反对,毕竟每个人的性格是有差异的,内向的人可能相对于外向的人而言,更容易产生变态的心理,但是要是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进行引导我相信会对于一个人产生一些积极的引导,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 对于第八章——人格障碍,书中解释:人格代表着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是一个人与其他人相区别的特质或心理特征。它是在人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塑造出来的独特的认知方式、情感特征和行为风格。对于人格障碍实际上并不能算做事一种精神疾病,因为它没有明确的病因。人格障碍最易发生在幼儿时期,由于这个时期孩子们的人

格未发育完全,可能由于不良的环境就会导致孩子的人格发生扭曲。所以这个时期我们要尤为注意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形成。生物学家们还做过一个调查——人格障碍患者的亲属中人格异常的发生率和血缘是成正比的,对于这个我认为绝对有理:1.亲缘关系越近接触的机会越大,可能就会有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2.可能血缘的遗传也有一定的影响。 对于精神分裂这一章我看得最仔细,同样感触最深,理解也最深刻。精神分裂症心理异常表现非常复杂、多样。其基本特点是病人的精神生活与现实环境脱节;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互不协调,甚至互相分裂。它的主要症状分为以下几种:1思维障碍2意志行为障碍3感知觉障碍4 情感障碍5 其他异常表现。对于精神分裂症它的致病因素很复杂,可能是生物遗传和化学影响,也可能是早期脑发育和脑结构变化引发,也可能是社会家庭发面的因素。对于这一块的治疗的话。应该及时,尽量在发病的早期或急性期,由于病人症状活跃而丰富,内心矛盾冲突明显,情绪不稳,心理活动的各方面不协调。因此此时因以药物知了为主。同时配以心理治疗,渐渐的帮主病人走出异常的心理状态。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不同变态心理的问题书中也有写到,不过仅有儿童和老年时期的心理障碍问题,我认为笔者有必要在增加一张关于青年人的心理障碍,因为我认为最主要的人群还是集中在青中年,发生变态心理的也可能会更多的集中在青中年,不过可能对于青中年的变态心理分布比较广泛和前面的一些可能有重复之嫌吧,不想儿童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一、小学生学习问题咨询案例五: 不会听课小刚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枝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上半堂课,等到被教师提醒而转过神来听课时,由于没听到前面的而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教师和家长都着急。他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认真听讲,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 [分析] 1、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虽已发展了有意注意,但还是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而分心。这个年龄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差。上课不专心听讲,有其自身的年龄特点。 2、对上课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如果教师讲得有趣,他肯定会全神贯注 3、虽已上了三年级,却还未养成上课听讲的良好习惯。 4、不适应教师的讲课形式或不喜欢任课教师,而“迁怒”于听课。 5、平时他很少受到教师的关注,而教师的批评正是一种关注,潜意识想得到教师的关注,所以不认真听讲。 [方法]1、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上课时多采用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小动物、童话、实物等会使课堂生动活泼。另外也可适当增加活动性的内容,让学生参加,会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2、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评价、外部奖赏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鼓励小学生提各种问题等来激发学习动机。 3、上课前调整好情绪。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听好课的基础。 4、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前预习,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寻找答案。为了不分散注意力,将与上课无关的东西放在书包里。在听讲时,思考哪些是重点,认为重点的就记下来,准备课后复习。同时,对一些没听懂的也要记下来,以便下课问教师或同学。 5、对于不认真听讲的小学生,平时应给予较多的关注。小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比如,平时交往中,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膀,都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有位置的。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经常提问,让他们回答问题可以有三个好处:一是可以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听课;二是可以促使他们思考问题;三是经常受到教师提问的学生,不会以不注意听讲或搞小动作而吸引教师的注意。

变态心理学主观题示例

五、案例现象描述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案例一: 男性,36岁,医生。两年前得知自己同科室的同事曾经因为嫖娼被抓,以后就对该同事接触过的东西避而远之,担心传染上性病。逐渐出现碰过一些他认为该同事碰过或有可能碰过的东西就反复洗手。以后担心的范围逐渐扩大,乘公共汽车,在饭店吃饭,在宾馆住宿,之后都要反复洗手,洗澡,并尽量回避公共场所。洗手、洗澡的次数越来越多,每次的时间也越来越长。意识到这样做没有意义,但无法控制,非常痛苦。已不能去上班,并尽可能地减少外出。 (1)以上描述的为何种心理障碍 (2)根据上文及掌握的知识,概括此类心理障碍患者的主要特征。 答:(1)此案例描述的心理障碍是强迫症。 (2)强迫症的主要症状特征是强迫(观念或行为)和反强迫现象。 案例中出现强迫行为:反复洗手、洗澡。 案例中出现反强迫现象:意识到这样做没有意义,但无法控制,非常痛苦。 2.案例二: 患者男性,60岁,初中文化,退休。多年来染上了吸大麻烟恶习,并成瘾,已持续20年。记忆减退,工作中差错多,有时说话颠三倒四。如不吸大麻烟则食欲不振,饭量锐减,入睡困难脾气暴躁,烦恼焦急,坐卧不宁,控制不住自己,甚至寻衅闹事打人。曾被开除公职,后经收容治疗了2年,强制收容后,烟瘾减退,但感到脑子已经坏了,不能看报,记忆力差。 (1)以上描述的为何种精神障碍 (2)根据上文及掌握的知识,概括此类精神障碍患者的主要特征。 答:(1)此案例描述的精神障碍是大麻依赖与成瘾。 (2)案例中有大麻依赖和戒断反应。 大麻依赖:吸食20年。如不吸大麻烟则食欲不振,饭量锐减,入睡困难脾气暴躁,烦恼焦急,坐卧不宁,控制不住自己,甚至寻衅闹事打人。 大麻戒断反应:强制收容后,烟瘾减退,但感到脑子已经坏了,不能看报,记忆力差。 3.案例三: 张某似乎对发报员的工作很称职。他认真负责,要求完美,对事情周到入微,但和同事的关系不但不亲密,反而很“疏远”。即使日常事务中的微小变动,也会使他极度不安。例如,如果同事没有严格按照他详尽的日程安排或计划去做,他也会紧张和急躁。生活缺少乐趣,并总因为小事闷闷不乐,他严格的日程安排根本不可能实行,因此经常出现紧张性头痛或胃痛的症状。 (1)以上描述的为何种人格障碍 (2)根据上文及掌握的知识,概况此类人格障碍患者的主要特征。

心理学案例分析

心理学案例分析 一、人怎会变成“狼”? [现象实例]历史记载,1920年在印度发现的8岁的狼孩卡玛拉(女性),其身体外形与人不同,特点是:四肢长得比一般人长,手长过膝,双脚的拇指也稍大,两腕肌肉发达;骨盆细而扁平,背骨发达而柔弱,但腰和膝关节萎缩而毫无柔韧性。她有明显的动物习性:吞食生肉,四肢爬行,喜暗怕光,白天总是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夜间则在院内、外四处游荡,凌晨1时到3时像狼似地嚎叫,给她穿衣服,她却粗野地把衣服撕掉。她目光炯炯,嗅觉敏锐,但不会说话,没有人的理性。 [心理点评]人们不禁会问,这位8岁的女孩,她原来是人呀,怎不具人的禀性变成“狼”了呢?这一实例有力地说明了社会生活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意义。由于这位女孩自幼落到狼群中,由狼群喂养长大,有长达8年的时间在狼群中生活。虽然她有人的遗传素质,具有人的一切外貌特征、生理机构和感觉器官,确确实实是由人生育出来的,但她没有一般人的心理机能和理性思维能力。这是因为她自幼脱离了人的社会生活,虽然生下来就具备说话的神经机构,但没有同人们接触,没有同人们进行交往,所以不懂得人类的语言;虽然她有人的脑,以及各种感官神经机构,但没有在社会中生活,没有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熏染,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与训练,所以无法形成人的心理现象和精神世界。相反,由于她长期过着野兽的生活,在兽群的生活环境中,原有的那些人的神经机构发生了萎缩,身体的特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时间越长,其狼的习性就越多,这就是使人慢慢变成"狼"的原因。类似的猪、羊、熊孩也如此。可见,仅有人健全的脑,若离开人的社会生活环境,人的心理也不可能正常发展。狼孩卡玛拉被带回人群中生活后,经精心护理和培养,逐渐恢复了正常人的心理状态。 二、从“拾柴火”看性格模式 [现象实例]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曾有人设计"拾柴火"的自然实验,实验对象是保育院的40个学生。实验是在冬天晚上进行的。实验者把湿柴放在附近的棚子里,而把干柴放在较远的山沟里,要求学生必须在晚上去拾柴生火取暖,自己则隐蔽在一旁观察孩子们的动静。冬天的黑夜是寒冷而可怕的,结果发现有的孩子是兴高采烈地到山沟里去了;有的则边走边发出怨言;有的不敢走远,只是到附近的棚子里去取湿柴。后来实验者对他们讲了有关勇敢者的故事,于是到山沟里取柴的人渐渐多了。经过几个月的教育和观察,发现有20个孩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此了解到孩子们的性格差异,有的勇敢主动,有的畏缩图方便;有的动摇,有的则是胆怯。而他们的性格是可以通过教育改变的。 [心理点评]由以上实验可以看出孩子们对待冬天夜晚取柴以便烤火取暖这相同的客观现实,各人的态度不一样。有人不怕黑、不怕冷,高高兴兴地到山沟里去取干柴;有人虽然也去山沟,却嘟嘟嚷嚷不愿意;有的怕黑又怕冷,图方便就近取湿柴等等。可见每个孩子对待相同的事情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因而采取的行为模式也不同。在心理学中将他们这些态度和行为称为性格特征。用科学术语说,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稳定的心理特征。所谓对现实的态度,反映了人们追求什么,拒绝什么,表明人们活动的动机和方向。而行为方式即在其态度下与之相适应的行动,即指人们如何去追求他所要得到的事物,如何避免他所要拒绝的事物,并且这种态度是稳定的,行为方式也是习惯化了的行为模式。以上述试验为例,说某个孩子是勇敢的,不仅是他的态度,而且有其在寒冷的黑夜里到山沟去取柴的行动,而这又是经常性的、稳定的。所以恩格斯认为: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他在做什么,而且表现他怎样做。人的性格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精选) 案例1: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与红色的粉笔写出来。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 答:目的就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 (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 (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 案例2:19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她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兔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 里烧烤,弄得到处臭气熏天。9岁那年,她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您要注意这孩子,她在我们这里最坏。”继母好奇地走近孩子,对孩子进行了全面了解后,对丈夫说:“您错了,亲爱的,她不就是最坏的孩子,而就是最聪明的孩子,只就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发挥她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正确引导下,孩子很快走上了正路,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企业家与思想家,她就就是 戴尔?卡耐基。 您怎样理解“坏孩子”“差等生”?您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所谓差等生就就是指那些不能达到基本教育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水平较差或发展不平衡的学生。学生都就是可教育的,没有哪个学生天生就就是不想学好,世界上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决没有不可教育的孩子。教育的力量就是巨大的。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1)平等公正地对待她们,尊重、理解、信任她们,使她们主动接受教育。 (2)一分为二地瞧待她们,找出教育的切入点。(3)给差等生以高尚的教育爱,转变差等生并不难,使她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也就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案例3: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卷为什么不单纯用选择与判断题,而常常求助于填空、问答题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请您分析其中的原因。 答:选择与判断主要通过再认解答;填空、问答主要通过重现来解答。由于再认与重现的水平不同,人的再认记忆优于重现记忆,而且能再认的不一定重现。因此仅靠判断、选择难以说明记忆已达到牢固保持的程度,往往借助于问答、填空等题型。

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

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某女,33岁,大专文化,某国企行政人员,未婚。 来访者在沟通中诉说从小性格内向,非常听话,一直表现良好,十分乖巧,也没有什么过错让父母担心。但父母要求较严格,特别是上中学后,不仅对学习要求很严,还特别在意她与男孩子的交往,经常告诫她不要与男孩子来往,偶尔有男同学找电话来,总是盘问半天,假期里的活动如果有男同学参加,一般上不会让她去的。事实上她与男孩子的交往并不多,大约从上初中开始,看见了男孩子就会脸红,紧张,不知说什么好,有些手足无措。上高中时,暗恋某同学,见了该同学,尤其紧张,害怕与该同学眼神接触,后来发展到只要见了男同学就非常紧张。在中学和大学时都有男同学明确表示喜欢自己,但都因为恐惧而不敢与他们交往。工作后这种情况更为严重,见了年轻的异性就紧张、恐惧,也因此很少参加单位里的活动。近几年来,不断有人为其介绍男朋友,一般情况是不见,实在推托不了,勉强见了,也往往弄的别人很尴尬。近半年来甚至见了人都觉得害怕,不愿意与人交往,下班后就在宿舍看书、看电视。吃不好,睡不香,自己也对自己这种状况不满,多次想来咨询但又对见心理咨询师很害怕,在父母的再三鼓励下,自己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了解到:上小学前曾经和小朋友玩的时候互相抚摸对方的生殖器,当天晚上母亲知道了,责备她怎么那么坏,还狠狠的打了她的屁股。后来她就忘了这件事,初中讲生理卫生课时,突然想

起此事,觉得自己不纯洁、下流,自己很坏。并且从此经常想起此事,怕人知道。上高中时暗恋男同学,觉得自己不纯洁,不敢看老师,不敢与老师交往。上高中和大学时,症状有所加重,以至于最后连普通男性都害怕了。这种担心与害怕严重地影响了工作和生活,工作岗位调整了多次,领导和同事都很有意见,多次批评过她。她为此也很苦恼,30多岁了还没有结婚,出现这种情况根本没法找男朋友,本意上她也愿意与他人交往,可就是害怕他人知道那件事,害怕他人从自己的目光中看出自己不纯洁,看出自己很坏,所以特别害怕与他人目光接触,害怕与他人交往。 对该求助者的分析与判断如下: 1、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 行为:对异性(继而对同性)而退缩、回避。 内心体验:性焦虑;道德冲突被唤起焦虑、自责、抑郁情绪体验 社会功能:正常学习、工作、生活被破坏。 2、本案最可能的诊断: 按许又新教授关于心理冲突性质与神经症诊断的理论,最可能的诊断是:(性道德冲突导致的)异性交往心理与行为障碍,属于心理障碍。按许又新教授病程、精神痛苦程度、社会功能三维度诊断法,可诊断为神经症。社交恐怖症。恐人症。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 1、某小学三(1)班李老师发现班上有几个学生,作业总是潦草脏乱。为了帮助这些学生,李老师专门雕刻了2枚印章和一些好孩子的小卡通画奖品,每当这几个同学一次作业工整干净,她就在练习本上加盖一个小红花印章,连续得到3次小红花,就加盖一个“一级棒”的大印章,连续得到2次“一级棒”就奖励一个好孩子的小卡通画,就把该学生的作业放在光荣榜上展览……。 请结合所学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对李老师的做法进行分析。 2、幼儿园规定,午饭后小朋友都要休息,当小二班的别的小朋友都准备睡觉时,有一位叫亮亮的小朋友怎么也不去睡觉,非要去玩玩具。这样一来,别的小朋友也不想睡觉,也想去玩玩具。王老师看到这种情况,就对所有的小朋友说:“谁能先躺到床上睡10分钟,谁就可以先玩玩具,睡今天中午不睡觉,下午谁就不能玩玩具。”这时小朋友都迅速地回到自己的床上安静地躺下了。 这是在幼儿园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试结合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这位幼儿教师的做法进行分析。 3、李晓辉怎么了? 李晓辉不爱学习,他讨厌学习,甚至对学习恨之入骨。 他为何如此讨厌上学? 因为他考试总是不及格。物理不及格有他,数学考试他也不及格,而且,数学老师还甩着鲜艳的粗笔在他的试卷上批到:“卷面潦草,思维混乱,简直不是人写的!” 因为他想争第一,却又认为自己怎么也无法争到第一。说起从前,他也有过辉煌的学绩:小学连续三年三好学生,在市“希望杯”竞赛中获过二等奖,小学毕业被保送到初中。然而。升入初中后的第一次摸底测验。他只排在第21名。从此李晓辉便丧失了自信心,连他最擅长的数学也爱听不听,作业也马马虎虎…… 以上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利用所学过的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并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做法。

「学个案心理课堂」心理案例分析

「学个案心理课堂」心理案例分析 变态心理学与我们根底心理学研讨的范畴不用,而且心理能否变态我们是经过社会文化来决议的。大家要正常了解变态心理学,由于心理变态的人常有明显的偏离社会常模的行为,但是我们也不可以以为只需违背了社会常模的人都是有病的。我们来跟随心理咨询师经过一则变态心理学案例剖析来详细理解变态心理学学问。 刘某,女,32岁,已婚。因慌张、焦躁、如坐针毡、心悸、气急、怕疯、怕死。 病人1983年结婚,婚后多年不孕,四处就医。1989年1月做诊断刮宫,术中无明显不适,但术后呈现阴道流血。病人较恐慌,听同事说有癌症的可能,愈加慌张,感气促、心慌。2周后,经处置出血中止,但病人恐惧患有不治之症,又怕不能生育被丈夫丢弃。失眠、焦躁、易激惹,对外界环境兴味降低,但尚能坚持工作和料理家务。3个月后病症加重,并呈现发作性极端焦躁、坐卧不宁、呼吸急促、胸闷、心悸、出汗、手脚麻木。盲目会发疯、变傻,有濒死感,每次发作持续半小时至一小时不等,简直每天皆有发作。发作间歇仍有焦躁,担忧再发,但尚能控制本人。 至5月份,病症愈加严重,以无明显间歇期,整日处于惶恐不安之中,有明显的自杀企图,主要是由于“太难受了”,但同时又怕死。不愿去肉体病院看,爱人只好请医师至家中,病人抓住医师不放,重复叙说本人的病痛。经常无故找爱人吵闹,将本人的不适归咎于爱人的不关怀、不了解。彻夜不眠,也不让爱人安睡,对爱人非常苛刻,请求他百依百顺,否则就大吵大闹。怕听收音机,怕看电视,怕人打搅,但四周无人又感到非常孤独。看到离婚或丧偶的女性则触景生情,心中呈现“一阵阵绞痛”。整日愁眉苦脸,三言两语,叫喊“不得了”。严重时撕头发,捶胸顿足,两手不住在腹部揉搓,致使上腹部皮肤发红肿胀,有时以至在地上打滚。至此,完整丧失工作和料理家务的才能,生活难以自理。

《心理学》案例分析题举例

案例分析题举例,供参考! 1. 我们在听一场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报告时会觉得时间过得非常快,而在有急事等公交时却觉得过得非常慢,这是为什么? 其原因是:(1)因为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与性质是影响知觉的因素。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短;而事件发生的数量少,性质简单,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长。一个报告,如果内容丰富、生动有趣,人们就会觉得时间过得快。(2)个体的兴趣和情绪也是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以及能引起积极情绪体验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出现对时间的低估。相反,对厌恶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得好慢,出现对时间的高估。在期待某种事物的时候,会觉得时间过得慢,出现时间的高估。在有急事等公交车时却觉得时间过得非常慢,就是这个原因。 2. 用心理学的知识解释我们在看电影时,为什么眨眼和眼动的时间不影响我们知觉的连续性? 记忆系统由三个成分,分别是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保持感觉刺激的瞬间映像,其保持时间不超过一秒或两秒。虽然信息的感觉记忆中保存的时间很短,但却很有用。我们看电影时,眨眼很眼动的时间不影响我们知觉的连续性,就是因为我们有感觉记忆在起作用。

3. 人们常常有这样的经历,一个非常熟悉的事物,用时却怎么也记不起来,可过一会时间以后,却又突然想起来了。从心理学上讲,这是为什么? 从心理学上讲,遗忘可以分两种:一时不能再认或重现叫永临时性遗忘,这是一种假遗忘;永久不能再认或重现叫永久遗忘,这是真遗忘。平时我们非常熟悉的事物在一个特定时刻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过一会以后却又突然想起来了,这种现象就是一种临时性遗忘也称为假遗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干扰或紧张,过了一会,当紧张被解除或干扰被排除后,回忆或再认自然也就顺利实现了。 4. 当被问到钥匙的用途时,我们最先想到的是它能开锁,而想不到钥匙还可以做导线等其他一些用途。这种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中是怎样解释的? 在心理学中,上述心理现象被称为功能固着。即人们习惯性地赋予某种物体以某些固定的功能,而忽略该物体其他功能的一种倾向。具体说就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品的一种习惯用途后,就很难堪出它的其它用途。因为钥匙最惯常的用途就是开锁,所以人们看到钥匙时最先想到的是它能开锁,而不易想起它的其它功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