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科门诊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儿科门诊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儿科门诊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儿科门诊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儿科门诊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某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评价其使用合理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抽取2014年1-6月儿科门诊处方3641张,统计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分析评价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结果:3641张处方中,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4.1%;其中静脉给药占82.9%,口服占17.1%,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和头抗菌素类使用率最高;单独使用抗菌药物处方占95.4%。二联用药占 4.6%,未见三联及以上处方;抗菌药物与抗病毒药物联用处方占抗菌药物处方的61.3%。结论:某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应用基本处理,但对目前存在的不规范的用药习惯,须加强临床药学指导和对抗菌药物知识的学习。

关键词:儿科门诊;抗菌药物;用药分析

抗菌药物对于治疗感染性疾病意义重大,是医疗和构中不可或缺、应用广泛的药物,随之而来的临床上的滥用,造成日益严重的细菌耐药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儿科是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最高的科室之一,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安全合理地应用抗菌药物对于正处于发育时期、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尚未发育完善的患儿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解儿科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现对某院儿科门诊处方进行抽查和分析,旨在提出使中理用药建议,促进抗菌药物的规范应用。

1、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某院儿科门诊2014年1-6月每月1-5日的处方,共计3641张,分别统计儿科门诊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诊断、抗菌药物名称、用法用量、使用频率、联合用药情况等,分析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及其合理性。

2、结果

2.1患者情况:

经统计,男性患儿2213例,女性1428例,新生儿532例,婴儿799例,幼儿1715例,学前期410例,学龄期185例,临有诊断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共1991例,占抽查处方的54.7%,其次为消化系统、佝偻等疾病。

2.2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3641张处方中,使用抗菌药物处方2335张,占64.1%,抗菌药物静脉给用1938张,占抗菌药物处方的82.9%,口服给用397张,占17.1%;

2.3抗菌给药物使用率

抗菌药物使用率最高的为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其次为头犯菌素类,各类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见表1、表2。

表1、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统计

药物类别处方频数占抗菌药物处方比1%

头孢菌素类1042 44.6

第1代278 14.4

第2代661 26.1

第3代103 4.1

1230 52.7%

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

制剂

大环内酯类142 6.1%

青霄素类28 1.2%

表2各种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统计

药物类别处方频数占抗菌药物处方比1%

头孢菌素类1042 44.6

第1代278 14.4

第2代661 26.1

第3代103 4.1

1230 52.7%

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

制剂

大环内酯类142 6.1%

青霄素类28 1.2%

2.4抗菌药物联用情况

抗菌药物单独使用处方2228张,占95.4%,二联抗菌药物处方107张,占4.6%,未见三联及以上联用情况,抗菌药物与抗病毒药物联用处方1667张,占71.4%,见表3

表3与抗病毒药全用情况统计

药物名称处方频数使用率1%

注射用头孢硫脒154 6.30

注射用五水头孢唑酸钠124 5.07

注射用头孢酊钠465 19.04

头孢丙烯分散片107 4.38

头孢克洛干混悬剂89 3.64

注射用头孢甲肪81 3.31

注射用头孢曲松钠22 0.9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175 7.17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432 17.69

哌拉西林舒已坦钠313 12.82

注射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310 12.69

注射用盐酸阿有霉素142 5.81

阿莫西林、干混悬剂28 1.15

3、讨论

3.1抗描图药物应用分析

3.1.1抗菌药物使用率偏高:统计结果显示,某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

4.1%,于卫生部《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1)要求的“儿童医疗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5%和国际上的30%的标准”(2)相差甚远,分析是其原因为(1)首先某院是一家级乙等综合性医院,到某院就诊的患儿大部份已在院外使用过抗菌药物,儿科医师认为已失去了作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的机会。其次患儿病情变化较快,药敏时间报告较长,为了规避风险和减少医疗纠纷,儿科医师会依赖性和习惯性地使用抗菌药物。(2)患者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存在误区,急于求成,有使用抗菌药物的强烈要求。因此对医生和患者的用药指导应得尤为重要。

3.1.2抗菌药物的先用较合理;表1的统计结果显示,某院儿科门诊所使用的抗菌药物以β-内酰胺类+β-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和头孢菌素为主,占97.3%,未使用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基本符合儿科安全有效的药物选用原则,其次临床诊断的统计结果显示,大部份患儿占5

4.7%,主要是呼吸道感染,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合开的菌感梁首先青霉素类,其次选用第1、2代头孢菌素,当流感嗜血杆菌,未他莫拉菌多见时,可选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疑有支原体、依原体感染时选用大环内酯素,从表1统计结果看出,某院选用抗菌药物基本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原则》要求。

3.1.3静脉静注给药比例过高:统计结果显示,某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静脉给药比例为82.9%,比例较高,没有遵循SHO倡导的门诊患者“能口服不注射”的原则,经调查分析,这与医生和患者家属都认为输液能迅速控制病情的错误认识和静脉给药的危害认识不足有着密切联系,静脉给药与口服给药相比,是具有起效迅速,药效不降低等优点,但静脉给药相对于其他方式给药安全性低,尤其是抗菌药物的过敏反应,易引起过敏性休克或死亡,其次药液中的微粒易引起栓塞、肉芽肿等,再者静脉给药刺激性较大,较为疼痛,尤其是儿童,长期输液较易发生肺水肿、静脉炎等。(3)因此工作中,药师应加强对医生和患者家属静脉给药方式危险性的宣传教育,尽量做到轻症患者,重症患者病情好转者应选安全的口服给药方式。

3.1.4抗菌药物联用较合理:儿科门诊患者重度感染较少,年龄较小,使用抗菌药物的机会,时间均较成年人低,功菌发生耐药发生率低,因此不必要盲目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本次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抗菌药物主要以单一用药为主,为91.4%,三联用药为8.6%,未发现三联及以上的抗菌药物联用,表明儿科门诊抗菌药物联用较为合理,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关于抗菌药物的联用必须要有明确的指征,单一为药物能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的要求。

3.2不合理用药分析

3.2.1给药方法不正确:本次调查中主要使用的头孢菌素,β内酰胺类+β-酰胺酶抑制剂、青霉素类均是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调查中发现全部都是1日1次给药,因为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及组织浓度超过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T>MIC),且此类抗菌药物大部份半衰期短,应1日多次给药,这也是国内目前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一个普遍现象,因此需要从药动学和药效学的角度阐述1日多次给药的重要性来加强对医生的药学指导和对患者的用药教育,改变医生的不合理用药习惯和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3.2.2呼吸感染均使用抗菌药物:本次调查统计显示,某院儿科门诊临床诊断为呼吸道感染的处方为1991张,并且全部均使用抗菌药物,占使用抗菌药物处方

的85.3%,世卫组织基本药物和医政都主任Qiuk博士指出,在儿童出现咳嗽、流涕症状中真正需要使用抗生素的仅占20%,因引起这些症状的病原体90%以上是病青(4),病青感染具有自限性,一般只需对症治疗,即可全愈,抗菌药物既不能改变病程,也不能有效预防并发症,国内提出鉴别细菌感染的临床诊断依据主要为白细胞计数升高并且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或(和)CRP明显升高(>10mg<-1)(5)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容易诱发细菌耐药性,导致二重感染等不良反应。

3.2.3抗菌药物与抗病毒药联用不适宜:本次统计显示,抗菌药物与抗病毒联用的处方为1667张,占抗菌药物处方的71.4%,表明部份医生往往为“保险”起见,习惯地将两者联合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明显存在预防用药过宽,滥用的趋势,同时在与热青宁、炎琥宁等清热解毒中药注射剂联用时,未按照《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的要求,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禁与其它药品混合配伍使用,谨慎联合用药,如确需联合使用其他药品时,应谨慎考虑与中药注射剂的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5)热青宁的说明书也要求本品使用后需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氧化钠注射液冲洗输液管后,方可使用第二种药物。调查中发现,滴注完抗菌药物后,直接静脉滴注热青宁注射液,中间无间隔或冲管的不合理用药现象,应加强对护士的用药指导,规范输液,配制和操作。

综上所述,某院儿科门诊的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也存在抗菌药物使用率,静脉给药比例较高一些不合理现象,今后应严格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抗菌药物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指导意见》规范儿科抗菌药物的应用,同时加强临床药学的开展水平医生,护士对药学知识的教育学习,明确指证,合理选择药物,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入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S),卫生政发[2012]32号

[2]陈立峰,1468例门诊患儿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分析[J],中国药业,2009,18(10):67

[3]庞玉娜,30000张儿科门诊输液处方的用药分析[J]医学信息(中可刊)2011,24(7):3304-3305

[4]周虹、林志强、吕达娜等,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J]

中国药物警戒,2012,(9):566-568

[5]杨惠元,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2)192。

[6]卫生部、国家仪器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S]2008-12-24

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使用频率前10位的抗菌药物统计见表2。 3 分析 3.1 用药情况分析统计结果显示,我院儿科使用了6类28个品种抗菌药物,使用频率最高的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占70.37%。其中注射剂使用最多的为苯唑西林钠和青霉素钠,二者价廉,抗菌效果好,苯唑西林钠耐酸、耐酶,用于产酶、耐药金葡菌感染。头孢菌素类药物抗菌谱广、临床疗效高、毒性低、过敏反应较青霉素少及耐青霉素酶等特点,在临床广泛应用。其中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地嗪具有生物反应调节作用,可增加多核细胞与淋巴细胞的吞噬功能,并使血中CD4计数增加[1]。是唯一的一个能增强免疫功能的头孢菌素。由于与头孢噻肟钠相比价格较昂贵,所以使用率也较头孢噻肟钠低,仅占5.89%。还使用了 窄谱抗菌素,如红霉素、阿奇霉素、林可霉素、克拉霉素、甲硝唑、磷霉素等。联合用药多为二联,三联用药大多在二联基础上加雾化吸入或外用等情况。联合用药占8.28%。在口服用药处方中,采用了干混悬剂、咀嚼片等适用于儿童用药的剂型。根据医院感染科提示,我院儿科主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肺炎链球菌等。我院儿科使用的抗菌素对这些致病菌都有好的覆盖性,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另外我院为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制订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用药要贯彻有效、质优、价廉、先国产、后进口、先一线、后二线、三线的原则。以上说明我院儿科抗菌药物使用起点低,品种选择比较合理,符合儿科用药原则,即可使用单一抗生素时不联合用药,可用窄谱抗生素者不用广谱,同时还应考虑选用药源充足、价格低廉的有效抗生素。 3.2.2 用法不当青霉素、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属时间依赖型抗生素,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其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由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半衰期较短,使用原则上应采用少量多次,即3~4半衰期给药一次,日用总剂量分3~4次给予[3]。在所调查的处方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用多为1次/d,不符合时间依赖型抗生素药动学、药效学特点。 3.2.3 药理拮抗①速效杀菌剂+速效抑菌剂(如青霉素钠+克林霉素、头孢唑林钠+红霉素)由于速效抑菌药使细菌迅速处于静止状态,使杀菌剂不能发挥繁殖期杀菌作用而降低其疗效[4]。②阿莫西林+头孢羟氨苄:二者作用靶位相同,均竞争青霉素结合蛋白而产生拮抗,合用易导致耐药菌的产生[5]。③抗菌素+活菌剂(如头孢克洛+妈咪爱、阿莫西林+酪酸梭菌活菌散):抗菌素杀死活菌而使活菌剂失效,而活菌剂又抑制抗菌素,使其减效,产生拮抗作用。 3.2.4 毒性增加阿米卡星+布洛芬:布洛芬是医院儿科常用的退热、镇痛药,是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主要抑制前列腺素和前列腺环素的产生,在发挥抗炎作用的同时,也引起左肾血流量的减少。而丁胺卡那是肾毒性药物,二者联用肾毒性明显增加,患儿在短期内发生肾功能损伤,甚至有可能发展成肾衰竭,因此应避免合用。

新生儿科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则

新生儿科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则 1.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新生儿窒息:原则上无感染指证,血常规w b c小于12x109/L,不使用抗生素;无感染指证,血常规w b c大于12x109/L小于15x109/L,使用抗生素不超过3天,抗生素选用青霉素类及头孢第1代;无感染指证,血常规w b c大于15x109/L小于20x109/L,使用抗生素不超过5天,抗生素选用青霉素类及头孢第1代或第2代;无感染指证,血常规w b c大于20x109/L,使用青霉素类及头孢第1代或第2代联用;有感染指证如发热、反应低,可考虑青霉素类及头孢第2代联用,有严重感染的可请示科主任使用头孢第3代或碳氢酶烯类抗生素。 2.胎粪吸入综合症:抗生素预防选用青霉素类及头孢第1代或第2代;有感染指证如发热、反应低,可考虑青霉素类及头孢第2代联用,有严重感染的可请示科主任使用头孢第3代或碳氢酶烯类抗生素。 3.新生儿湿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抗生素预防选用青霉素类及头孢第1代或第2代,不超过3天。 4.新生儿黄疸:一周内抗生素预防选用青霉素类及头孢第1代或第2代,不超过3天;大于一周不使用抗生素。 5.新生儿贫血:不使用抗生素。 6.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如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脑膜炎、新生儿肺炎:有感染指证如发热、反应低,可考虑青霉素类及头孢第2代

联用,有严重感染的可请示科主任使用头孢第3代或碳氢酶烯类抗生素。疗程1到2周。 7.新生儿脐炎伴脓性分泌物或发热:可考虑青霉素类及头孢第2 代联用,有严重感染的可请示科主任使用头孢第3代或碳氢酶烯类抗生素。疗程1到2周。 8.新生儿T O R C H感染伴肝功能损害:不使用抗生素; 新生儿梅毒仅限于青霉素类,疗程10到4天。 9.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可考虑青霉素类及头孢第2代联用, 有严重感染的可请示科主任使用头孢第3代或碳氢酶烯类抗生素。疗程1到2周。 10.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低血糖:预防选用青霉素类及头孢第1代或第2代;大于一周不使用抗生素。 11.新生儿低钙血症、新生儿产伤、先天性心脏病:不使用抗生素。

儿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儿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发表时间:2013-07-23T08:31:15.29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3期供稿作者:庞玲王光辉支美玲 [导读] 临床广泛应用抗菌药物已是医院十分突出的问题。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可增加细菌耐药性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庞玲王光辉支美玲(金川集团公司职工医院甘肃金昌 737100) 【摘要】目的了解儿科抗菌药物的应用现状,评价其使用的合理性。方法收集我院儿科2011年1月-2012年12月出院病历2403份,回顾性分析其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6.41%,病原菌检测率5.28%,头孢唑肟使用频率最高为45.43%,联合用药均为两联,联合用药率为46.57%。结论我院儿科抗菌药物应用基本遵循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但有些联用方案是否合理还有待商榷,在抗菌药物的配伍和病原菌检测上还需提高。 【关键词】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9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3-0013-02 临床广泛应用抗菌药物已是医院十分突出的问题。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可增加细菌耐药性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此,对我院儿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儿科2011年1月-2012年12月出院病历2403份,其中男1487例,女916例,年龄1d-13岁。原发病:肺炎685例、支气管炎361例、上呼吸道感染749例、化脓性扁桃体炎38例、疱疹性咽峡炎88例、手足口病39例、小儿腹泻203例、轮状病毒性肠炎94例、其它146例。 1.2 调查方法 分别记录住院病历号、患者年龄、疾病诊断、住院天数及使用的抗菌药物名称、单次用药剂量、规格、给药途径、用药天数、病原菌检测情况、联合用药情况、疗效等。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调査病例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及合理性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在抽查的病历中有1836例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76.41%,其中肺炎、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患者100%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疱瘆性咽峡炎、手足口病、小儿腹泻等有指征者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在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中有97例做细菌培养,送检率5.28%,13例检出病原菌并做药敏试验,病原菌检出率13.4%。 2.2 抗菌药物的选择 患儿住院期间使用抗菌药物全部为静脉滴注,静脉用药为头孢唑肟、头孢曲松、红霉素等。各种静脉、口服抗菌药物使用频率见表1。 表1 2011年1-2012年12月儿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2.3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联合用药全部为两联,共855例,联合用药率为46.57%。其中,685例肺炎患儿采用大环内酯+头孢菌素类,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83例使用青霉素+头孢菌素类,48例使用克林霉素+头孢菌素类,39例使用大环内酯+头孢菌素类。 3 讨论 3.1 用药指征 我院儿科上呼吸道感染治疗100%使用抗菌药物。儿科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抗菌药物在儿科应用较普遍。我院儿科用于抗菌药物治疗其指征较明确。但对上呼吸道感染治疗100%使用抗菌药物,有悖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规定: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社区获得性感染,大多由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病毒所致,病程有自限性,不需使用抗菌药物,予以对症治疗即可痊愈。少数患者可为细菌性感染或在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细菌性感染,此时可予以抗菌药物治疗。上呼吸道感染100%使用抗菌药物,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大多数患者曾在外院就诊治疗,来我院时多数病情较重,即便是非细菌感染,由于病情严重,为防止继发细菌感染,临床医生采取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方法;②患儿家属要求使用抗菌药物治疗;③不排除有的医生在对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治疗中仍然依赖抗菌药物的现象。 3.2 病原检测 在调查中儿科病原菌检测率很低(5.28%),抗菌药物的选择仍以经验用药为主,分析原因有:①部分患儿在入院前已使用过抗菌药物,错过了采集标本的最佳时机;②患者疾病治疗时间短,一般住院3-7d,而细菌学检查一般需要4-7d;③患儿不配合,标本难以留取;④临床医生习惯性经验用药。 3.3 抗菌药物的选择 β-内酰胺酶有较高的稳定性,对肾脏毒性小,它对部分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厌氧菌有效。我院儿科收治的患者大部分在院外经过抗菌药物治疗,疗效不佳,因此选用抗菌谱广、作用强的抗菌药物治疗。红霉素是大环内酯类代表药物,是对青霉素过敏者的替代药物,此外对衣原体、支原体、嗜肺军团菌抗菌活性强。近年来研究发现大环内酯类除了抗菌活性外,还有免疫调节作用。在儿科收治的患儿中肺炎比例较大,因而红霉素使用频率较高。 3.4 给药途径 患儿住院期间抗菌药给药途径100%静脉滴注。这与患儿年龄小的特点有关,因为其它给药途径依从性差及不适合病情较重患儿,因

(推荐)儿科抗生素使用原则

儿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原则合理使用的最基本原则是有效、安全和低潜在耐药性等 一、抗生素药物使用指针明确: 正确诊断、尽可能确立病原学是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的基础。治疗开始往往经验性选用抗菌药物,所谓经验,除了个人经验外,更重要的是他人积累经验、文献资料中总结经验和当地细菌耐药的实际情况,而不是盲目的习惯性地使用抗菌药物,应综合儿童年龄、疾病严重度X线胸片和各项检查等特征。评估病原学的过程实际也是询证医学的一种体现。 二、抗菌药物合理选择: 分析病原微生物与抗菌药物间相互关系,选出几种可能有效的抗菌药物。选择依据感染部位、严重度、病程、患儿年龄、原先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全身脏器(肝、肾)功能状况等。医生要区分社区感染和院内感染,两者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差异很大;对可能的病原菌药了解其固有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要了解当地细菌耐药的流行病学资料。一般应先选出几种可能有效的抗菌药物,择优选取最适宜的、有效而安全的抗菌药物。对一般感染,应保留1~2种有效抗菌药物或有效方案,以作备选。所谓“一线”与“二线”抗菌药物仅仅是相对而言,必须注意个体特点,对危重患儿和耐药菌感染就不能按常规逐步升级。 三、抗菌药物剂量和用法: 足量抗菌药物才能保证药效,减少耐药菌产生的机会。儿科特别要注意年龄的个体差异和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的特点,要注意抗菌药物血清浓度和感染组织部位浓度。目前国内儿科普遍存在抗菌药物每日用药次数和间隔时间上的问题,β

类酰胺类抗菌药物是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为了达到最高细菌清除率,为了使其血清浓度超过最低抑菌药物浓度之后持续的时间至少达到用药间隔时间的40℅以上,就必须每6~8小时使用一次。β类酰胺类抗菌药物除头孢曲松半衰期达6~9小时,成为可以每日1次用药外,其余半衰期均仅1~2小时,必须每6~8小时用药1次。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联合用药可以增强药效,还可以治疗混合感染和延缓细菌耐药,故常用于严重感染、耐药菌感染、混合感染和结核病等。 四、抗菌药物的疗程:取决于病原菌、部位、严重度、有无合并症、机体反应性和依从性等。任何感染性疾病都有恰当的抗菌药物疗程,例如小儿肺炎一般用至热退、全身症状明显改善和呼吸道症状改善后5~7天。我们必须充分考虑机体对感染的抵御能力和免疫能力,必须完整的评估组织器官的修复能力,而不是单一的依靠抗菌药物并且无原则地延长其疗程。 五、抗菌药物依从性、不良反应和药物经济学:口服抗菌药物的依从性在小儿很重要,还必须考虑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因此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氟喹诺酮类在儿科的使用受到很大限制。在疗效和安全性等同等条件下,结合我国国情,应选择相对廉价的抗菌药物。 六、抗菌药物应用示警: 抗菌药物包括β类酰胺类、大环类酯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林可霉素类、利福霉素类、多肽类、磺胺类、氟喹诺酮类和磷霉素类等。氯霉素类由于对造血系统的毒副作用,

我院儿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我院儿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本院儿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促进合理用药,提高临床用药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随机抽查2012年1月至6月儿科出院病历360份,统计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抽查360份病例抗菌药物使用率78.3%,其中单联用药74例(26.2%)、二联用药206例(73.0%),接受抗菌药物治疗微生物检验标本送检率28.8%。结论本院儿科抗菌药物使用存在一些问题,应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积极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知识培训,提高儿科医生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水平。 【关键词】 儿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为了解广西省宾阳县妇幼保健院儿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促进合理用药,对本院儿科归档病历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归纳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2年1月至6月本院儿科出院归档病例360份,男216例,女144例,年龄16min~9岁。所患疾病:支气管肺炎287例,黄疸26例,肠炎24例,支气管炎10例,化脓性扁桃体炎5例,其他8例。均属于原发疾病。所抽查的病例基本是儿科收治的常见病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2方法调查患儿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包括:抗菌药物使用率、联合用药情况、标本送检率、抗菌药物种类、联合用药等,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处方管理办法》、中国药典2005版《临床应用须知》及药品说明书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抗菌药情况本次抽查出院病例360例,抗菌药物使用人数为282例,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8.3%。卫生部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菌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有报道[1],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90%为病毒性感染,不必要使用抗菌药物。

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儿科药物应用特点 一、概述: 1. 小儿新陈代谢比成人旺盛,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比成人快。 2. 小儿时期体液占体重比例较大,其中细胞内液(%)比成人小,但组织间液(%)比成人大,故小儿用药相对剂量比成人大。 3. 小儿肝肾功能发育未完善、酶系统尚未成熟,用药不良反应的概率比成人高。 4. 动态发育之中和个体差异,故小儿用药剂量应该按体表面积或体重计算。 二、药代动力学特点: 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进入体内后随时间而变化的量的动态规律,其受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影响。 1. 吸收小儿口服药物的吸收与成人区别较大,口服应该是儿科用药主要途径。小儿胃酸度较低、胃排空较快,总体吸收比成人快。新生儿则情况特殊: 其胃容积小、胃酸低、胃肠蠕动慢,因此一些对酸不稳定药物,如氨苄西林吸收会增加,而弱酸性药物则吸收减少,如利福平等。小儿皮下脂肪相对少、易发生感染,故皮下注射给药法很少使用。肌肉注射的疼痛以及小儿臀部肌肉不发达,加之局部肌肉注射易造成非化脓性炎症以及臀肌挛缩等并发症,因此肌注给药尤其长时期使用应予限制。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药物直接进入体循环,故不存在吸收过程。 2. 分布新生儿体液占体重的80%、1岁婴儿70%、成人则60%;同时,小儿组织间液高于成人,达体重40%以上,成人仅20%。因此,水溶性药物在小儿体液内分布相对广泛,而药物剂量就相对较大。 3. 血浆蛋白结合率低于成人,这是因为小儿血浆蛋白偏低,而血PH偏酸,这均可影响药物与血浆白蛋白的结合。磺胺类药物可与胆红素竞争结合血浆白蛋白,故这类药物不宜在新生儿尤其早产儿使用。 4. 代谢年龄越小,肝内各种酶活性越低,使药物代谢较慢,药物易在体内蓄积,如氯霉素在新生儿引起灰婴综合征就是由于肝内葡萄糖醛酰转移酶活性低下致血中游离氯霉素过高所致。 5. 排泄小儿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再分泌和浓缩功能均比成人差,致使相当部分从肾排泄的药物半衰期延长,这必然会影响用药间隔时间。如青霉素G半衰期在生后0-6d者长达3.2h,≥14d则减为1.4h; 氯霉素在新生儿半衰期长达250h,而成人仅1.5h。

河南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 附件

附件一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试行)分类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特殊使用级 四环素类四环素米诺环素*替加环素多西环素 土霉素 氯霉素类氯霉素 广谱青霉素阿莫西林阿洛西林氨苄西林美洛西林哌拉西林磺苄西林 替卡西林 对青霉素酶不稳定的青霉素类青霉素 青霉素V 苄星青霉素 普鲁卡因青霉素 对青霉素酶稳定的青霉素类苯唑西林氟氯西林氯唑西林 β-内酰胺 酶抑制剂 *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

青霉素类复方制剂(β-内酰胺酶抑制剂) 青霉素类复方制剂(β-内酰胺酶抑制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哌拉西林/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阿莫西林/舒巴坦 美洛西林/舒巴坦 第一代头孢菌素类头孢氨苄头孢硫脒头孢唑林 头孢拉定 头孢羟氨苄 第二代头孢菌素类头孢呋辛(酯)头孢丙烯头孢克洛头孢替安 第三(四)代头孢菌素类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吡肟 头孢克肟头孢匹罗 头孢他啶 头孢地尼 头孢唑肟 头孢哌酮/舒巴坦 头孢泊肟酯 头孢哌酮

其他β内酰胺类头孢美唑氨曲南 头孢西丁法罗培南(注射)头孢米诺 拉氧头孢 法罗培南(口服) 碳青霉烯类厄他培南美罗培南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帕尼培南/倍他米隆 比阿培南 磺胺类和甲氧 苄啶复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 磺胺嘧啶 联磺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 大环内酯类红霉素阿奇霉素(注射)阿奇霉素(口服)地红霉素 琥乙红霉素 乙酰螺旋霉素 罗红霉素 克拉霉素 林可酰胺类 克林霉素 林可霉素

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依替米星链霉素奈替米星新霉素异帕米星 大观霉素 喹诺酮类环丙沙星莫西沙星*洛美沙星诺氟沙星安妥沙星*氟罗沙星左氧氟沙星吉米沙星氧氟沙星 吡哌酸 糖肽类万古霉素 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 多粘菌素类 粘菌素(口服)*粘菌素(注射) *多粘菌素B 咪唑衍生物甲硝唑 替硝唑 奥硝唑 左旋奥硝唑 硝基呋喃衍生物呋喃妥因呋喃唑酮 其它抗菌药物磷霉素利福平夫西地酸

2015年一季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析报告模版

2015年第一季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析 一、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第一季度住院患者使用量排名前十位的抗菌药物(按DDDs计) 二、2015年第一季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指标完成情况

三、成效分析 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 I 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 I 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人均用药天数(天) 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 接受特殊使用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 以上指标均在二级医院要求的围之。 2、接受特殊使用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为100%,我院使用的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注射用万古霉素(目录外)审批,使用流程符合规定。2月份妇产科使用注射用万古霉素4DDDs。 3、2015年1月,门诊患者抗菌药物比例29.43% 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42% 均超过要求。

儿科,急诊科、五官科室抗菌药物处方比例58%,54%,52%远超20% 4、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二级综合医院>40% 与2014年第一季度同期比较 与2014年同期相比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有所提高,但未到达大于40%的要求。

由于缺乏病原微生物检测, 医生选用抗菌药物时,往往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病原学检查是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我院一季度微生物样本送检率仅为31.9%, 四、不足之处 1、一季度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29.43%、42%超过要求,门诊儿科处方比例58% 2、一季度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二级综合医院>40%) 28.43%、38%、29.3%,未达到不低于40%的要求。 3、改变抗菌药的给药途径,用于局部粘膜。我院五官科常给病人雾化吸入庆大霉素疗程3到7天。《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指出皮肤黏膜局部应用抗菌药后,很少被吸收,在感染部位不能达到有效浓度,反而引起过敏反应或导致耐药菌产生。庆大霉素是静脉注射剂,雾化使用是否能起到药效目前没有充分证据,而雾化是很容易产生耐药菌,这是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之一,应当引起重视。

关于进一步加强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相关规定

关于进一步加强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管理的相关规定 各科室、分部: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为进一步加强特殊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结合我院实际,制定相关规定如下: 一、严格控制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 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开具处方。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人员由具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的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微生物检验科、药学部门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药师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抗菌药物专业临床药师担任。 二、临床科室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相关规定 1、住院患者确须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由临床科室提出会诊申请,由指定的具有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专家(专家组成员名单见附件1)进行会诊,要求由申请科室本组以外的专家会诊确定是否使用,包括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品种、使用剂量、疗程及预后等,

最后由临床药师签会诊意见。 2、经会诊确需使用的,临床科室须填写《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申请表》见附件2,由会诊专家签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方可使用。 3、《特殊使用抗菌申请表》一式两份,一份留存于病历中,一份交于药剂科留存。 4、使用过程中,严密观察,对于已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立即停药,并积极救治。 5、紧急情况下未经会诊同意或需越级使用的,处方量不得超过1日用量,做好相关病历记录,并于48小时内补办会诊审批手续。 附件1: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用会诊专家组成员名单

急诊儿科抗菌药物的应用分析

急诊儿科抗菌药物的应用分析 发表时间:2013-04-15T15:16:53.6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6期供稿作者:邓上勤孙惠棉[导读] 儿科急诊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上是合理的,但应注意到给药途径与方法。 邓上勤孙惠棉 (广西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广西艾滋病临床治疗中心 530023)【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儿科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促进抗菌药物的规范化使用,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1~12月儿科急诊处方2576张,统计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价用药合理性。结果:抗菌药物使用处方占统计处方的37.81%,基本涉及到所有抗菌药物的种类;其中以青霉素类,占抗菌药物DDDs最高为38.81%,其次是β-内酰胺类,占抗菌药物DDDs为32.44%,;以单用药为主,二联用药仅占抗菌药物处方3.85%,三联用药0.21%;药物利用指数(DUI)≤1.0。结论:儿科急诊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上是合理的,但应注意到给药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急诊儿科抗菌药物应用分析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6-0038-01 我院是一所“三级乙等”传染病专科医院,年急诊量约2万人次。本次抽取2011年1~12月急诊儿科部分处方进行统计、分析,以了解急诊儿科抗菌药物使用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探讨急诊儿科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促进抗菌药物的规范化使用,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数据 原始数据来源于医院药房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儿科急诊处方,每月随机抽取约200张,共2576张。分别记录患儿年龄、抗菌药物名称、数量、日剂量、用药总量、用法、用药天数、联合用药等情况,并分析其应用的合理性。 1.2方法 1.2.1抗感染药物的分类:依据《新编药物学》第15版中抗微生物药物分类方法进行分类。 1.2.2用药频度分析: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DD)、用药频度(DDDs)以及药物利用指数(DUI)作为评价依据进行分析[1]。DDD值均以《中国药典》2005版、《新编药物学》第15版、药品说明书规定的日剂量为准,计算用药频度(DDDs),DDDs=总用药量/DDD。以DUI来评价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并规定DUI≤1.0为药物使用合理[2],DUI=DDDs/总用药天数。 2 结果 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在2576张急诊儿科处方中,使用抗菌药物处方974张,占处方总数的37.81%;涉及到的抗菌药物种类比较局限,其中以青霉素类最高,378张,占抗菌药物DDDs为38.81%,其次是β-内酰胺类,316张,占抗菌药物DDDs为32.44%,第三是大环内酯类,154张,占抗菌药物DDDs为15.81%。其它抗菌素如克林霉素102张,占抗菌药物DDDs为10.47%。没有使用氨基苷类、喹诺酮类、硝基咪唑类和碳青霉烯类。四环素类药仅用四环素眼膏外用。详见表1。抗菌药物静脉给药处方441张,占处方总数的45.28%,口服给药处方457张,占处方总数的46.92%。所有抗菌药物的DUI值都<1,即DUI≤1.0,DDDs也在正常范围之内。详见表2。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情况:在统计的2576张处方中,单一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有886张,占抗菌药物处方的90.97%;二联用药处方86张,占抗菌药物处方的8.83%,三联用药处方2张,占抗菌药物处方的0.21%,没有发现四联抗菌药物处方。详见表3。 表3 抗菌药物联合使用 不合理用药的情况:①抗菌药物使用的指征不明确。如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手足口病、麻疹、水痘时使用抗菌药物口服或静滴。②微生态制剂与抗菌药物联用。如头孢克洛干混悬剂与枯草杆菌颗粒合用,因为枯草杆菌颗粒为活菌制剂,内含有粪链球菌、枯草杆菌,而粪链球菌、枯草杆菌对抗菌药物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敏感,若与头孢克洛合用,前者会被灭活,失去疗效,而头孢克洛因前者存在使药效降低。因此微生态制剂(枯草杆菌颗粒、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乳酶生、金双歧等)与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时,应间隔1~2小时服用为宜。③出现有重复用药的现象。如静滴头孢呋辛注射剂,同时口服头孢呋辛干混悬剂。④抗菌药物的使用起点稍高。如临床诊断气管炎、肺炎,多直接使用二线类抗菌药物,且为静脉给药。⑤用法用量不当,给药间隔时间不当,有的医生没有按照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体内过程选择药物的用法用量及给药的时间间隔。如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半衰期特别短,一般为0.5-1小时,没有1天数次给药,而是把l日量1次给予或1天1次给药,这样1次给药剂量过大,导致不良反应增加,而又无法维持较高的血药浓度,达不到预期的治疗目的,甚至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而对半衰期较长的药物如头孢曲松,在部分处方中有1日多次给药现象,所以合适的给药间隔是发挥抗菌药物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性的关键因素[3]。

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38号文

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38号文附件 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 手术名称抗菌药物选择 颅脑手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第一代头孢菌素 经口咽部粘膜切口的大手术第一代头孢菌素~可加用甲硝唑乳腺手术第一代头孢菌素 周围血管外科手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腹外疝手术第一代头孢菌素 胃十二指肠手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阑尾手术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噻肟,可加用甲硝唑 结、直肠手术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可加用甲硝唑 肝胆系统手术第二代头孢菌素~有反复感染史者可选头孢曲松或头孢哌酮或头孢哌酮/舒巴坦 食管、肺)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胸外科手术( 心脏大血管手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泌尿外科手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环丙沙星一般骨科手术第一代头孢菌素 应用人工植入物的骨科手术(骨折内固定术、脊柱融合术、关节置换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妇科手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涉及阴道时可加用甲硝唑

剖宫产第一代头孢菌素,结扎脐带后给药, 注:1. ?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为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scope this document applies to all branches of the Bank's personal loans (not including personal loans and fund loans). 2.2 target customers, consumer loan customers: with a focus on marketing the Government civil servants, official staff of public institutions, telecommunications, electricity, tobacco and other more efficient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taff, finance, insurance,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发布时间:2009-08-16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发〔2008〕48号)下发以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认真组织学习、贯彻落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部分地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应用比例有所下降,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进一步规范。为继续推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根据2008年度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细菌耐药监测结果,现就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以严格控制?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 医疗机构要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有关规定,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改变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状况。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的,参照《常见手术预防

抗菌药物在儿科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分析

抗菌药物在儿科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分析[摘要]目的了解抗菌药物在治疗儿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上的 使用情况,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素。方法随机抽取儿科住院及门诊留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352例,对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进行了用药统计分析。结果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达87.3%,其中头孢类药物使用率最高,其次为大环内酯类。结论笔者所在医院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存在给药频次错误、联合用药指征不明确、病原学送检率低等不合理用药情况,需要进一步规范管理,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关键词]抗菌药物;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 r725.6???[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21-147-02 application analysis of antibacterial drugs in pediatric department for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meng?juying people’s hospital of xinjiang kizilsu kirghiz autonomous prefecture,atushi 84535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ervice condition of antibacterial drugs in the treatment of pediatric 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and promote the clinical 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s. methods 352 cases of pediatric hospital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一、以严格控制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 医疗机构要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有关规定,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改变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状况。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的,参照《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见附件)选用抗菌药物。也可以根据临床实际需要,合理使用其他抗菌药物。 医疗机构要重点加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Ⅰ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确需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给药方法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关规定,术前0.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二、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 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加强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严格掌握临床应用指征,控制临床应用品种数量。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经验性治疗可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

染和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其他感染性疾病治疗要在病情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步实现参照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或本地区细菌耐药监测结果选用该类药物。应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对已有严重不良反应报告的氟喹诺酮类药物要慎重遴选,使用中密切关注安全性问题。 三、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的分级管理原则,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情况,以下药物作为“特殊使用”类别管理。医疗机构可根据本机构具体情况增加“特殊使用”类别抗菌药物品种。 (一)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头孢匹罗、头孢噻利等; (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比阿培南等; (三)多肽类与其他抗菌药物: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等;

某三级医院门诊儿科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分析

某三级医院门诊儿科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分析 【摘要】目的通过对某三级医院2011年11月份门诊儿科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分析,了解该院门诊儿科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并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11月份儿科门诊处方1000张,统计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并对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使用抗菌药物处方共302张,占统计处方的30.2%,多数只用一种抗菌药物。使用频率较多的为头孢类抗菌药物。结论该院门诊儿科使用抗菌药物存在不合理现象,药师应发挥自身作用,确保儿童用药安全、经济、有效。 【关键词】抗菌药物;应用分析;合理用药;门诊儿科 由于儿童的生理特殊性,较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因此,儿童在使用抗菌药物时更应该谨慎。 的使用问题已越来越引起卫生管理部门、医院临床医生和管理者及社会公众的关注。分析儿童这一特殊人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使儿童用药趋于安全、有效、合理,对提高患儿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调取该院门诊儿科2011年11月份全部处方8752张。 1.2采样方法总处方数除以所需抽取的样本数1000张,得8.752,得数取整为8,每隔8张处方抽取一张作为样本,以此类推,直至抽足所需样本数为止。 1.3调查方法以抗菌药物监测网的《门诊处方用药情况调查表》作为调查表进行统计。并对其中的抗菌药物处方进行分析评价[1]。 2结果

2.1处方情况抽查的1000张处方中,处方用药总品种数为2361;使用抗菌药物的品种数为363;使用注射剂的处方数为419;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数为302;处方总金额为86274.5元;使用抗菌药物的总金额为2684 3.7元;每张抗菌药物处方平均金额为126.55元;通用名品种使用率为100%;使用抗真菌药物的处方数为7;此次抽查率为11.43%。 2.2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在302张抗菌药物处方数中,单用抗菌药物处方数:267张,占抗菌药处方的88.41%;二联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数:35张,占抗菌药处方的11.59%;没有三联及以上联合用药处方。 处方中选用了包括口服、注射共16个品种的抗菌药物。使用频度较高的为:头孢克肟干混悬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注射液和琥乙红霉素颗粒。 3分析讨论 3.1宏观指标该院儿科门诊注射剂处方的百分率已达42.9%,处于较高的水平。抗菌药物使用注射剂的情况与此近似。使用抗菌药物处方的百分率为30.2%,高于《卫生部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入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中“儿童医院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5%”,说明该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就高。抗菌药物的总金额抗菌药物的总金额占处方总金额的比率达31.11%,同样处于较高的水平。使用抗菌药物处方平均金额(126.55元)大于处方平均金额(86.27元),说明抗细菌感染治疗费用会高于其他疾病。 3.2应用指征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数中,临床诊断多为:“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发热原因待查”,可能与季节存在一定的关系。“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原因待查”并非一定为细菌感染所致,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明确是否存在细菌感染。CRP和外周血白细胞水平是用来区分细菌性及病毒性感染的很好的方法[2]。 3.3药物选择处方中为β-内酰胺类及大环内酯类。使用最多的头孢克肟干混悬剂,其属于第

儿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实施细则

儿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实施细则 为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控制细菌耐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三级综合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2011版)》等,制订我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实施细则。 一、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 1、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组成: 由科主任领导、包括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及护理骨干成员组成,负责本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科核心小组成员负责日常的监督管理工作; 2、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成员: 组长: 副组长: 秘书: 组员: 3、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职责 1)贯彻执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科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 2)制定本科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技术性文件,并监督实施; 3)对本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监测数据并公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4)对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培训;5)组织对公众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宣传教育。 二、建立完善相关制度 1、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制度 2、抗菌药物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度 3、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与持续改进制度 4、抗菌药物使用分级管理制度 5、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6、抗菌药物外科围手术期预防使用管理制度 7、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诫勉谈话制度 8、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职责 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措施

1、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要求,遴选确定我科抗菌药物使用目录。特殊感染治疗需要,可启动临时采购程序;申请临时采购特殊类抗菌药物,必须具有经过医务科组织的会诊意见。 2、临床使用的抗菌药物由医院药剂科统一采购,不得使用其他途径供应的抗菌药物; 3、根据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及院纪委“有关加强我院药品合理使用管理的意见”要求,对我科使用的抗菌药物实行设限管理; 4、根据《三级综合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2011版)》中的合理用药指标,制订我科抗菌药物使用控制指标,每季度进行科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调查、; 5、根据卫生部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对医院选用的抗菌药物品种进行分级管理,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三级,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医师,经培训考核后方可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 6、提高临床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加强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定期公布了解细菌耐药信息,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采取相应措施。对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得低于30%: 1)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当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科室医务人员; 2)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当慎重经验用药; 3)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当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4)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当暂停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 7、进一步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8、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文件,规范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品种和时间; 9、根据“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阳光用药管理实施细则”,每月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包括使用量、使用率、使用强度等)进行分析; 10、每年医院与各临床科室负责人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明确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合理运用控制指标。 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督及处罚措施 1、药师连续3次以上未按规定审核抗菌药物处方与医嘱,或者发现处方不适宜、超常处方未进行干预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调剂资格; 2、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2次以上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 3、有以下情形之一者,医院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附件1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近年来,我国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现象,部分细菌对其耐药性呈明显上升趋势。经相关领域专家多次研究论证,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达成以下共识。 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对需氧、厌氧菌均具有抗菌作用,特别是对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如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肠杆菌科细菌具很强抗菌活性。该类药物的临床适应证广,在多重耐药菌感染、需氧菌与厌氧菌混合感染、重症感染及免疫缺陷患者感染等的抗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上市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有5个品种: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帕尼培南、比阿培南和厄他培南。厄他培南抗菌谱相对较窄,对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等非发酵糖细菌抗菌作用差;其他4个品种的药效学特性相仿。亚胺培南、帕尼培南分别与西司他丁及倍他米隆组成合剂,后二者分别为肾脱氢肽酶抑制剂及近端肾小管有机阴离子输送系统抑制剂,并不起到抗菌作用。 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使用量逐年上升。全国抗

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数据显示,自2011年我国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以来,我国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由2011年的59.4%降至2017年的36.8%,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同期由85.1 DDDs/100人·天降至49.7 DDDs/100人·天。多数类别抗菌药物包括第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的使用强度均呈下降趋势,而同期该监测网中心成员单位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1.83 DDDs/100人·天上升至3.28 DDDs/100人·天。在部分地区存在个别品种应用过多或上升过快的现象。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1.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增多。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临床分离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总体呈上升趋势,因而选择该类药物的几率增加。2.免疫缺陷/免疫抑制治疗患者增多。3.部分医务人员临床应用不合理。 (二)革兰阴性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呈上升趋势。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显示,2017年全国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平均为9.0%,较2014年上升了2.6个百分点,个别省份检出率最高达到26.9%。老年、儿童和成人患者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依次为10.2%、9.1%和7.8%。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RAB)的检出率持续较高,2017年全国平均检出率为56.1%,个别省份检出率最高达到 80.4%。 三、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专家建议 (一)严格掌握药物临床应用适应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