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思政课中多元评价方法的应用

初中思政课中多元评价方法的应用

初中思政课中多元评价方法的应用

初中思政课中多元评价方法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03-10T13:58:36.72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7月14期作者:蒲林

[导读] 初中思政课程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评价要实行多元化模式,从根本上带动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摘要:初中思政课程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评价要实行多元化模式,从根本上带动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教学评价的形式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关键环节,要将其合理地整合到初中思政教学课堂改革之中,通过合理的角度进行完美审视和分析。在多元化教学评价形式下,让学生对初中思想政治课程学习产生自己准确的理解和认识。教师以自身的优质思政多元化评价为基础,实现学生的综合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初中思政课;多元评价;运用策略

前言:初中思政课程的评价方式有很多种,但是有很多教师依旧是把考试作为主要的方面。在考试的过程中往往是把闭卷作为主要形式。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平时的多元化评价,从多个角度出发,也立足多个评价形式,在全面带动学生发展和进步的情况下,让初中思政课程稳定运行。教师从初中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思政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魅力和价值。教师对课堂实行优质的管理模式,让多元化评价模式更好地带动初中学生发展和进步。

一、初中思政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基本原则分析

第一,坚持人本的原则。思政课程运行的过程中,在评价环节上要把学生作为核心。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所以,在评价的过程中,贴近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和关心学生。在彰显出学生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情况下,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能够让学生明确自身的责任,也充满爱心。

第二,坚持实现教学目标为原则。初中思想政治课程运行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要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原则,能够通过评价促进学习,通过评价促进教学。通过考试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在激励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质量的情况下,也会彰显出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教师彰显出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考试价值,也会让教育目标顺利实现。

第三,过程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评价是初中思政教学中的关键环节,这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为了实现良好的评价教学目标,教师在关注了考试评价之外,还应该关注学生平时学习的评价。在过程学习评价和结果评价结合的情况下,让学生的政治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第四,实行知行合一的原则。学生思政知理论中,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就应该展现出知行合一的原则。知识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传递的重要内容,想要对教学目标实现就应该把思政知识作为重要的载体和支撑。教师关注教学本质要求,也将其成为重要的评价内容之一[1]。实践成为了初中思政课程的重要生命力和支撑力。思政课程运行中,教师关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进行评价,让学生关注现实,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内化情况进行考察,让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密切促进。二、初中思政课中学生多元评价方法的应用

(一)考试内容多元化,关注应用性

第一,对学生考核的时候,命题内容不能仅仅约束在课程中所讲授的思政内容上,可以合理地进行考核内容扩展。评价上,除了对学生的大纲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察,还应该对学生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和社会现象剖析等能力进行考察。第二,思政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也是存在联系的,教师所展现出的考试内容则不能和其他课程相割裂,要对学生的知识融会贯通和整体把握知识能力进行考查。第三,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进行合理考查,考试命题上得到创新性的内容。在以主观题为主的情况下,适当地增加材料题、案例分析和问题综合分析内容[2]。这让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得到重点考查,在丰富的考核形式下,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让理论知识考核多样化。

(二)考试方式多元化,关注过程性

考试方式上的多元化,能够关注其中的过程性。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就要转变之前一卷定终身的形式,要结合多种的考试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和分析。教师要让教学衍生为一个真正的动态过程。这样的评价形式,能够逐渐形成教学质量考核的重要标准。在和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密切融合的情况下,对学生平时教学过程中进行重点评价。比如,考勤、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心得体会和技能训练等结合在一起,各个阶段的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计量内容[3]。让平时成绩在总成绩占据重要的比例,让学生拥有十分充足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这让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会得到全面提升。

(三)评价形式多元化,关注实效性

评价的形式要展现出多样性。第一,在评价内容上展现出多元化。教师面对初中思政课程教学的时候,要把成绩评定和个人品行表现进行密切结合,让学生课内、课外和活动参与进行融合。在形式上不能得到约束,展现出生动活泼的内容。在讨论和辩论等形式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然后,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参与情况进行评价。对平时成绩的考核进行完善,提升比重,对学生进行能力考评。第二,评价的主体要彰显出多元化特点。教师评价、班级评价和学生自身评价相结合的模式,对学生的成绩实行综合性评价模式。关注教学环节上学生思想动态、行为特征和思想政治素质等内容,在创新性的评价机制下,让学生对思政课程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让学生关注真具体的思政课程学习内容,让结果和过程进行密切结合,让评价教学实现多元化的价值。

结论:综上所述,初中思政课程运行的过程中,教师面对评价环节,要进行更新和完善。所以,教师实现考试内容的多元化,能够让评价展现出应用性。同时,以多元化考试方式为基础,能够对评价过程化进行重点研究和分析。教师让初中思政课程获得良好评价机会和模式。在形成了属于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评价形式下,也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学习,获得自我成长和发展空间。总之,在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合理运用下,全面带动初中思政课程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薛芳.论评价方式的改变对初中思品课堂教学的益处[J].名师在线,2018(20):35-36.

[2]王娜.用评价激发学习的热情——简谈初中思政课堂教师对学生答题进行评价的技巧[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10):179-180.

[3]周拥军.新课改条件下对初中思品作业的设计与评价的探究和实践[J].价值工程,2010,29(08):135-138.

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艺术之我见 发表时间:2016-12-22T17:07:38.34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6年12月总第213期作者:张辉 [导读] 过去我粗浅地认为所谓艺术就是美术、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舞蹈﹑戏剧和文学等,与思想品德课教学是不相关联的。 山东省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251800 摘要:我尝试着把思想品德教学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充分挖掘和利用思想品德教材中的艺术成分,用艺术化的方法,让学生在美的教学中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在美感中扩大思维空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激发学生积极探求、思索未来的情感世界,努力打造富有艺术魅力的思想品德课堂。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创造 过去我粗浅地认为所谓艺术就是美术、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舞蹈﹑戏剧和文学等,与思想品德课教学是不相关联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应更多地开设综合课程,软化学科界限,打破学科林立的状况,力求为学生创设一个统整而实用的知识世界。思想品德课其概念、观点和原理抽象思辨,理论性较强,而中学生年龄小、社会阅历缺乏、知识水平有限、科学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在学习和掌握时有一定难度,令很多学生望而生畏,进而心生厌倦。为使思想品德教学走出困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取得教学新成果,我尝试着把思想品德教学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充分挖掘和利用思想品德教材中的艺术成分,用艺术化的方法,让学生在美的教学中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在美感中扩大思维空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激发学生积极探求、思索未来的情感世界,努力打造富有艺术魅力的思想品德课堂。 一、挖掘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形象因素,使思想品德课堂生动鲜活。 万物皆有形,形象性是艺术的外显特征,思想品德课堂同样需要形象性。教师只有善于把教学内容及其形象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中完成从生动直观向抽象思维的转变,才能使思想品德课堂生动鲜活。 1.思想品德语言形象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课堂上可采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使抽象的概念、原理形象化,例如:讲授“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时,学生难以理解。于是我打了这样一个比方:“水滴和大海的关系”,个人就是大海中一滴水,大海是由水滴组成的,而一滴水离开了大海就会干涸。于是,同学们很快就理解了。在这里,我利用学生最熟悉的水滴和大海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形象理解“个人与集体”这一抽象关系,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感觉亲切、理解深刻,无形中就产生了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2.教学方法形象化。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小品表演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充分感知、体验和探索中理解思想品德概念、原理,化抽象的结论性知识为形象的动态性知识。例如:在教学“如何珍惜名誉”一课时,课前让有关学生准备好,课堂上通过小品表演的形式展现,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寻找正确处理身边类似问题的方法。在组织“树立法制观念”教学时我采用了案例分析的方法,让学生更好理地解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深刻理解了概念含义、知识原理的要求,体验到了学习思想品德的乐趣。 二、挖掘思想品德教学的情感因素,使思想品德课堂富有感染力。 思想品德教学作为一门科学,主要运用理性,以理服人;同时,它作为一门艺术,则主要运用情感,以情感人而导之以行。首先,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要表现出情感性的教态:用自己饱满的教学热情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用趣味性、激励性、富有悬念、饱含幽默的语言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清晰、和谐、有韵律及节奏感的语调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受到鼓舞;将内心对教材的情感融进教学内容。给教学信息穿上情感的外衣,染上感情色彩,也就增强了学科本身的吸引力。 三、挖掘思想品德教学的审美因素,使思想品德课堂充满美的气息。 思想品德学科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内在之美,教学过程如果融进美的创造和对美的追求,那么就能达到一定的艺术境界。比如:思想品德教材语言的简约美、知识的严谨美、图片的形象美、谚语名人名言的哲理美等。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美、体验这些美。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对思想品德概念、观点、原理用语言描述起来感到非常吃力,难以理解,这时我就利用一些音像资料、图片、谚语、名人名言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验形象美、简洁美、哲理美。 四、挖掘思想品德教学的创造因素,使思想品德课堂更具生命力。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创造性更是思想品德教学的生命力。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设计一些诱惑性的问题,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形成创造气氛,促进智力运动,在充满激情的探索中提升能力、增添活力。例如:在教学“树立可持续发展,以实际行动节约保护资源”时,教材是用图片和材料来说明,虽然形象但学生对树立节约和保护的资源意识理解仍有困难,不能达到引导学生践行的目的。于是我就把数学计算方法引用到政治课教学中,先让学生进行数字计算:在夏季日常生活中淋浴擦肥皂时关掉水龙头,洗一次澡可节水60升,一吨水按2.00元计算,全国13亿人一天能节约多少元?学生计算后得出:可节省1.56亿元。这道数字计算不仅使学生很容易地领会树立节约和保护资源意识的重要意义,而且激发了学生去践行。 思想品德课教学是一门艺术,追求教学的艺术美是时代的需要。打造艺术魅力无穷的思想品德课堂,展现思想品德知识的丰富多彩,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018046631.html, 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浅析 作者:闫春娥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年第27期 摘要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传播先进科学理论的历史重任,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教师必须在课堂语言、情感交流、社会实践和提升自身素养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言情感躬行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语言接地气 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兴趣不高等多种问题,甚至有些同学认为思政课教学内容太“高大上”,老师就会“唱高调”,“台上讲得直冒汗,台下睡倒一大片”。据调查显示,教师语言空洞没有说服力、教学案例陈旧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是导致思政课教学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理论学习本身是比较枯燥的,如果教师不能用接地气的语言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通俗化,就会使理论被束之高阁,无法与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失去其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指导作用,也将失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为此,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增强课堂教学语言魅力,这样才能使学生甘之如饴,使科学理论入耳、入脑、入心。教师要用学生熟悉的生活语言和网络语言解惑释疑,实现科学理论的本土化、生活化;以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为切入点,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以案说理,比如以本区内、市内、校内的先进人物和典型实例作为教学案例,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情感作纽带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智力发展的翅膀,积极的情感是人的认识活动的内驱力。情感交流是人际交往的桥梁,是教学过程中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纽带。教师把情感融入教学,就如同让学生插上了智慧的翅膀,放飞知识的天空。师生关系作为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关系,直接对教学活动的进程和效果产生深刻影响。课堂教学在知识的传授中始终充满着情感的交流,一个好的教师会通过语言、教态、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取得教学的成功。据调查,学生喜欢一门课,往往都是首先因为喜欢教授这门课的老师,而喜欢老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教师的亲和力、渊博的学识、讲课的风格等,但排在第一位的往往是教师的亲和力。教师只有心中装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挚爱,才能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师生才会产生情感上的同频共振。所以,思想政

如何提高思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其效率的高低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一个具有 丰富经验的教师,特别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接下来以新教材“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这一框 试教课为例,对上这堂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如何有效提高有效教学谈几点拙见。 一、把课堂交给学生 古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对某一学科有了兴趣就会有主动学 习的积极性,进而发展成为最有效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水平。有一位教育名 家的一句话:“衡量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唯一标准,是学生的参与程度。”课堂上不需要滔滔 不绝的教师,而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成为一个学生个性释放、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平台。 首先,课前要有“预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开展以下几个步骤之前,老师在 备课中要有“预谋”,即在备课中要提前想到在哪个环节想让学生阅读、哪个环节让学生充分 地说、有没有时间让学生做练习。如果没有这种“预谋”,到时课堂还没“交”给学生,课堂秩 序已经乱了。 这框内容课堂教学上,我设置了若干个问题。如:布置课前作业,让学生查询相关资料,思考探究与分享中的几个问题:搜集典型案例,谈谈近年来我国是如何做强做优做大国有经 济的;查阅资料,列举国有企业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成功做法;你还知道哪些农业经营方式,它们是怎样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进一步查阅资料,谈谈政府应该怎样支持和引导非公 有制企业克服困难。我们完全可以在教学预设中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设身处地从学 生的角度出发,想一想学生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又会做些什么,把可能出现的课堂生 成纳入自己的预设。 其次,重视课堂上的自主阅读。自主学习强调的是自由、自主创新。课堂是学生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曾经为了防止一节课里不能完成一课时的内容,我基本是每次先打出 材料,然后让学生判断,如果学生不能马上回答,我就迫不及待地告诉他们答案。他们还没 消化好书本知识时,我又紧接着进入下一个内容。所以课堂上出现了一部分学生发呆、神游 的现象了,他们根本不能按预期进入我的节奏。 上课之前,我先是让学生花十几分钟时间阅读书本相应内容,不过中国有句古话:不动 笔墨不读书。所以在阅读过程中我让他们划出圈出相应的关键词句。课本上留下自己“钻”过、“爬”过的痕迹,寻找出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也为课堂 上的深入学习做好了铺垫。接下来老师所做的就是打出相应的材料,让学生判断,并阐述理由。这样,在学生预先做过阅读后再来分析材料,课堂效果就更加事半功倍了。 再次,培养课堂上的思考能力。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互相议论,自主探索 解决,这种教学即真正达到以学生的问题不断提出为教学的开始,至学生锲而不舍地解决问 题为成功的归宿,教学就十分有效和积极。 在了解如何做强做优做大国有经济时,我让学生把课前搜集的典型案例作为论证来发表 看法,让他们用推理、论证、摆事实等方法提出自己的论据,尽可能找更多的不同的观点。 老师在同学们发表各自观点后,展示国企发展成就的视频,在话题最后做一个总结,让学生 加深对如何做优做大国有经济的理解。虽然不是每节课都能做到这样,但老师要尽可能敢于 放手,将表演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自主思考,让思想的火花、质疑的精神在学生的大 脑里生根、开花。 二、合理选择材料 1.材料要“少而精”。现在很多老师由于过于重视上课气氛而过分追求材料的丰富,舍不 得把自己辛辛苦苦找到的自认为比较好的材料舍掉,造成教学中材料的简单堆积。几十张幻

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之我见 迎安中学:杨成平摘要:新课改强调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要围绕学生需要而开展。根据我的一些教学实践,对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方法谈谈我的看法。 关键词:教学方法学生主体因材施教 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课改前的中学思想品德课主要弊端在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灌输式。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只被动的接受知识。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远不是表面上显现出来的那样简单,它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因此要改革教学方法,就必须彻底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 首先,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命力所在。前几年,我国的思想品德课以“升学----应试”为唯一目标,强调学科内的细分化,带有完全的学术化的倾向。这种教学,往往将学生作为一个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过分强调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性和结论的唯一性,忽视学生学习知识的应用价值及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知识内容比较陈旧,脱离学生与社会现实需要;重记忆而不重理解,窒息儿童的个性。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则“吃不了”或“吃不消”,造成中学生厌学、辍学,影响了我国全民素质的提高。我时常结合教科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讲解许多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例,特别是就当今社会发生的大事要事,国际新闻、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结合。这样学生不仅接受所学知识,而且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思想品德课教学也逐步将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思想品德课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即理论性强,政策性强,时效性强,针对性强等。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条,而是方法。从这意义上说,掌握理论就是掌握正确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着名的教育家斯卡特金说:“理想的教学主要是讲授基本的、少量的知识,而在这些知识中,支架着科学的联系。”我们认为,他说的“联系”既是知识的内在联系,也是作为知识形态的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而且,后一种联系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这等于给学生一把开启生活之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钥

太原工业学院2017年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精神,打一场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攻坚战,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年专项工作的通知》(教社科厅函【2017】15号)和《关于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开展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年专项工作的通知》(晋教政【2017】6号),结合我院实际,现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中发【2016】31号、教社科厅函【2017】15号、晋教政【2017】6号的要求,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以优化课堂教学环节、以构建优良教风学风为工作重点,不断强化质量意识和为教学服务意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强化课堂教学秩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组织领导 成立太原工业学院思政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推进协调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推进“质量年”各项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如下:组长:吴刚院党委书记 霍世平院长 副组长:李国臣院党委副书记 吴跃焕副院长 组员由宣传部、学生工作部、教务处、科技处、人事处、团委和思政部等部门负责同志担任,相关部门负责条件落实和制度保障,思政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三、总体思路 (一)坚定理想信念,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发挥思政课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加强思想理论建设,进一步增强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激发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巨大热情,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 (二)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道德教育和实践,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广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 (三)加强对学生意识形态引导管理,做好主流思想舆论的正面宣传工作,牢牢把握话语权,管好导向,坚决抵御西方敌对思潮的渗透,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四)立足学生全面发展,构筑思政教育三个课堂的联动育人机制,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四、工作目标 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提升学校思政课主课堂与拓展课堂的教学实效为目标,以五门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为抓手,以规范课堂教学主要环节,以提高思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关键,以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为核心,深度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支撑,理念手段先进、方式方法多样、组织管理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体系,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扩大影响力、增强辐射力、提升引领力。 五、主要任务 结合我院实际,深入检查各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建立健

品德与社会基本课型与教学流程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按照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三大类:品德教育类、习惯养成类、社会常识类。品德教育类又分为活动型、明理型两类,社会常识类又可分为社会生活常识、科学常识中、地理常识、历史常识等四类。这样,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共有四种课型,分别是习惯养成课、活动型品德教育课、明理型品德教育课、生活类社会常识课、科学类社会常识课、地理类社会常识课、历史类社会常识课等。 习惯养成课教学流程 生活德育论告诉我们,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中,没有脱离生活的“纯粹道德”,也不存在不包含道德问题的生活。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因此,“回归生活”就成为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立足于儿童的生活,走进儿童的生活,在活动中探索、实践、体验、感悟,在教学内容、过程、时空上进行扩展和延伸,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才会真正提高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回归生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适用于习惯养成教育为主题的课型,如讲卫生、珍惜时间、合理饮食、节约用水、不乱扔垃圾、不打扰别人、不吸烟、不酗酒等。 一、教学流程 二、流程解读 (一)课前延伸 课前延伸是品德课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通过准备活动,教师能够进一步了解学生,以便从学生的角度来营造课堂生活,把学生的个体认知、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以及学生中的共性问题作为鲜活的课程资源引入课堂。同时,学生课前准备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自我教育、自我感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丰富了生活的积累,加深了体验和感悟,为课堂活动做好了情感和心理上的准备。这样,才会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 该环节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准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活动,了解学生当中的一些典型事例,掌握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知程度,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二是学生准备:搜集与探究内容有关的文字、图片等课内探究 激趣导课 探究明理 巩固检测 实践导行 课前延伸 课前延伸

小学生思品评价的三大标准 小学思想品德新大纲对评价标准作出更新,但是比较系统、科学的客观标准和评估方式还未形成,笔者和学校教研组认为,总的来说,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应该遵循以下三大原则。 原则一:步步为赢,知行统一 培养品德集中到一点,就是要落实到道德行为上。道德行为总是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正确的行为方式才会带来良好的行为效果,小学生特别是低幻儿童对行为的理解具有很大的具体性和情境性。教师、家长必须对其进行具体的指导,细致地加以评价。对高年级学生,除了让他们明了道德行为的一般要求、规则和步骤外,还要使他们具有独立地灵活地选择道德行为的能力。 我们在对小学生进行道德评价时,必须针对各年级道德认识的能力,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由概念到行为制订出不同程度的评价标准(我们称它为“步步为赢思想品德评估导向标”),为他们创设道德情境(条件),有计划、有目的地使他们得到道德行为反复训练的机会,逐步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行为习惯。 原则二:激励为主,严厉为辅 小学生品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非意志行动向意志行动转化的过程,小学生的道德言行内容简单,表现刻板,直接与外界(教师、家长等)的褒贬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评价时要做到确切、合理,把不断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道德意志做为出发点,在设计“评估导向标”时对不同年级的评价标准应有侧重点,有适当的坡度和必要的反复,允许学生一次做不到,下次再重做,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当然,评价小学生的道德行为,既要以激励为主,也要给予必要的处罚,但一定要讲清道理,使其明白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应该怎样去做才对。在使用“评估导向标”犑辈患欠郑瑺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处罚就是引导他限期(下次自我评价前)改正错误,重新做起,然后给予登记。再让其多次反复去做,这样就给了他改正的机会,激发和保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好胜心。有时在引导小学生改正错误的时候,应该有目的地组织他们反复练(为他们创造改正错误的条件),培养其道德意志的控制和调节能力,从而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原则三:以身作则,以情感人 一个人的情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感染别人,使对方产生相同或与之有联系的情感,这就是情感的感染性。 在进行思想品德评价中,教师要针对小学生思想敏捷,接受新事物快、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心理特征,一方面要用自己对学生高度热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之我见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发展上获得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因此,要全面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方式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只有完成一次有效的课堂教学,才能保证课堂教学信息的顺利传递,才能保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顺利搭建起来。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因素,更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兴趣、学习方式、情感体验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知识通过情感、能力这个媒介更好地为学生所接纳和内化为知识。 一、激发兴趣,引发动力,积极参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有兴趣去读、去学,这样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氛围营造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可以说,人们在心理上往往趋向于轻松愉快而躲避紧张压力。只有在和谐融洽、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有安全感和愉悦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自由深入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发挥潜能。因此,老师要改变思想观念,转换角色,从神圣不可侵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一切为了学生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援助者,学会热爱、尊重学生,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以营造宽松的、愉快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热情。 2.图片展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前奏,它影响着一堂课的成效。因此,在每堂课之前都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渲染气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想听下去,急于听下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的亢奋状态。比如说,可以进行图片展示。 二、注重教师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道德。情感由政治和思想品德组成,不仅仅依赖于显性课程设计的渗透,更有赖于思想品德课堂教育方法的良好运用。思想品德课程强调的是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和政治素养的培养,在教育过程当中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分析和认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利于陶冶学生健康的情操。情感的形成需要

浅谈小学思品课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课是目前我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社会德育的重任,应该说,它对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随着社会迅猛发展,社会存在的变化引起了社会意识的变化,中学生的思想意识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过去可以按部就班的思想品德课越来越举步维艰,其实际效果亦越来越不容乐观。再者,思想品德课一向给人的印象是抽象、枯燥、理论性强,教师如果单纯从理论到理论,照本宣科,则学生必然一逢思品课就昏昏欲睡,学习效率低下。因此,巧用多种教学方法,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由一种苦差和负担变成一种快乐的体验就显得异常重要。 孔子曰“乐知者莫如好知者。”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事事都想探个究竟,想问个“为什么”,这正符合处于学龄阶段孩子的特点。兴趣是孩子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习动机最活跃、最现实的成份,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驱动力。只有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充分调动自我主观能动性,点燃学生表达的欲望,唤发积极参与热情与投入的欲望。 一、精彩导入,把学生“吸”起来 有良好开端的一堂课,能迅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精彩的导入就是开启新课的钥匙,引导学生登堂入室;是承前启后的桥梁,使学生温故知新,是乐章的序曲,使学生感受整个乐章的旋律,是感情的起搏器,激起学生心海的波澜。精彩的导入不仅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课堂一下子“热”起来,而且还能使学生在瞬间就是呈现出生命活力,积极主动和老师一道探索新知。那么,如何把握好这至关重要影响重大的导入呢?第一,新颖独特,出奇制胜。教师应巧妙构思,以学生不会想到的开头为导入,使学生耳目一新,觉得新鲜好奇,利用“兴趣”这块磁铁吸引学生。第二,态度诚恳,语言幽默。教师既要感情趋势,语意中肯,又要幽默诙谐,生动风趣。营造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利用亲和力感染学生。第三、紧扣新课内容,启迪陶冶。教师应总揽全局,精心策划,简洁明快地阐明本课的任务、内容,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信心,使他们产生学习动力。 二、教学氛围温情化 儿童眼中的世界与成人是不同的,他们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作为教师必须“俯下身”,真正走进孩子眼中的世界,站在孩子的角度,尊重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与学生保持情感体验上的一致,允许学生有答错、不会答的现象,使学生不胆怯、敢想、敢问、敢说,畅所欲言,每一个问题都得到尊重与回应,使每一位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情,营造一个充满温情、充满和谐的课堂氛围。尤其对于小学生,许多思维活动都是表象的、肤浅的,甚至是极其幼稚的。 例如曾组织学生讨论“什么是勇敢”,有答“某某同学敢从很高的台阶上直跳下来”的,有说“某某同学敢抓毛毛虫”的,还有学生回答——“我觉得奥特曼最勇敢了,他可以打败怪兽。”童言无忌,面对孩子们天真的回答,不可断然大加斥责,要允许孩子特有的童真、童趣、童乐表现在课堂上,让学生始终能够在一个宽松自由的思维环境下体验各种新的情感,这样可以很好地缓冲教材刻板空洞的内容与孩子天真烂漫的天性之间的矛盾,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在学生主动、积极的体验中生动、活泼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形象化 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是注意力不持久,易疲劳,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悦耳的声音、色彩鲜明的图片、生动优美的画面等形式,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其他媒体所远远不及的优势,因而,教师要善于正确地利用这一优势,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投影仪、影碟、录像等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的渠道

思品课堂小组讨论教学之我见摘要:思品课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学习方法,课堂小组讨论是教学环境最宽松、学生参与度最高的互动学习方式,是最能体现这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法,但由于种种原因,小组讨论法在当前的农村思品教学中运用偏少,部分教师即便使用了讨论法,效果也不甚理想。作者结合自己的实践,就思品课堂中如何进行小组讨论教学谈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思品课堂小组讨论教学策略 小组讨论教学不仅有利于教学重难点问题的解决,而且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能力等,但对如何进行小组讨论教学,如何让小组讨论教学发挥更好的效果,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谈几点自己的见解。 一、讨论题目的设置,提高质量 讨论必须围绕题目展开。想使讨论富有成效,教者所提出的“论题”,首先必须有讨论价值,另外必须引起学生:如果问题含量过小,一个人三言两语就可以解决,就没有让大家共同讨论的必要;如果总是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则讨论中学生热情不高,气氛很冷清,势必影响讨论效果。这就要求教者在问题设计的“质”上下工夫,最好提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真正起

到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作用。 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讨论题目的选择。一般来说,可以进行课堂讨论的有两类题目选择:一是知识障碍点,包括每课的重点、难点等,这些内容往往是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把握知识内涵的主要障碍;二是思维的障碍点,学生思维发生障碍一般是由于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知识难度的不适应造成的,也可能是因思维定势受某种旧知识或某些传统影响所致。这两个障碍点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拦路虎”,将其作为讨论内容,能够保证课堂讨论的质量及效率,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讨论小组的模式,提高效率 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如下现象:小组讨论开始,组里几名同学却一言不发,不知由谁先说、从何说起,于是你推我让,不肯发言,或是心不在焉,乱说一气,或是词不达意,不知所云,有的甚至一直缄默,结果白白浪费时间,这是其一;其二是讨论一开始,便各自滔滔不绝,说个不停,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互不相干,或者两个人一起随便谈谈,说的内容与讨论问题并无关联,这完全是无效讨论;其三是每次讨论总是组里优等生先说,其他同学渐渐养成依赖的习惯,而且优等生的想法绝对权威,即使其他人有想法,也不敢轻易说出,只是一味地跟在后面应和:“我同意”、“我也是这样想的”,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所谓的优等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持续有效进行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存在着评价指标设计有缺陷,评价方法过于量化、缺乏多样性,评价结果处理不当等问题,可采取的对策有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进行元评价,设计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健全多样灵活的评价方法,建立公正、权威且专业的评价组织机构等。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对策 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既可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科学定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优选提供依据,又能促进本学科的发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涉及到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要素、过程及效果的评价,包括对思想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鲜明政治性、教学目标多样性等特殊性质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体现的复杂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既表现为显性效果、直接效果、近期效果,又表现为隐性效果、间接效果、远期效果。在具体评价中,显性的、直接的、近期的效果容易为人们所注意,也较易评价;而隐性的、间接的、远期的效果则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对它们的实际评价就相对困难),这就使得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科学的评价具有一定的难度。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现状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学术界也是看法不一。有的研究者认为,社会科学类课程的教学评价本身就很难具体量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因其特殊性而使得教学评价成为难题,加之我国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领域的研究相对不成熟,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本学理科特色的教学评价体系。所以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现存问题 1、评价目的认识不到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双重目的,一是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二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就二者的关系来看,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而实际情况则往往是把理论知识的灌输摆在首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却至于其后,出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知识化倾向。之所以出现这种倾向,除了教师自

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实效性 当前,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普遍不高。因此,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十分必要。思想政治课中的实践教学要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两者紧密结合,构成一个体系。本文在分析其必要性和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标签: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0引言 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外,还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职业道德素质。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内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社会实践,是学生按照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社会实际,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服务社会、增长才干、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和人生观的活动过程,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然而,现实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使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教学实效。 1离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从实践出发是科学的理论研究的起点,而从实践出发来理解,才有可能达到对现实世界的科学的合理的解释。”思政课作为一门旨在帮助大学生运用科学的观点、方法认识分析社会和人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的课程。在教学中,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延伸思政课课堂教育空间,充分运用社会这个大课堂,让学生走出“象牙塔”,积极参与一定的社会实践,使学生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用所学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去分析、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理论产生其特有的魅力,彰显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1.1实践教学有助于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高校思政课改革已进行许多年了,但仍然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老问题。很多学校虽然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往往流于形式。这大大降低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而从一些学校实践教学的成功尝试来看,实践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延展了理论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变为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运用实践教学法,可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现实感、吸引力和教育功能。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片面注重传授教材理论和灌输课堂知识的倾向,把学生视为“理论知识的容器”。思政课实践教学法的实施,一方面,能促进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思维,深化教学改革,丰富教学的内容,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参与思政课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直接感知学生从实践中获

浅谈中学思品课教学过程的几个环节 认真分析中学思品课面临的严峻形势,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改善课堂教学结构,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已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依据中学思品教材可教性、可读性较强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着眼于课堂教学模式的整体优化,经过实验与探索,逐步形成“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包括六个教学环节:设疑、自学、引发、点拨、归纳、评价,这六个教学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结构。 一、设疑——课时教学目标的问题化,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课时教学目标是当堂教学活动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为了实现课时当堂达标,首先要将单元目标分解到每一节课。要求教师课前必须刻苦钻研教材,熟读精思,对教材的把握要经历一个“薄——厚——薄”的飞跃,独运匠心,形成基本成熟的课时目标,然后再将课时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并转化为相应的问题。课时教学目标的问题化,要以吃透教材及教学大纲为前提,以掌握学生的学情为条件,教师要善于质疑,善于在不疑之处设疑。设疑既要首先集中在那些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上,又要照顾其它知识,注意辐射面,要在重难点、关键点知识的理解和拓展上,在重难点与其它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上,在重难点与整体知识之间形成体系上下功夫。提出的问题,要紧扣课时目标,能对整个课堂起统摄作用,要立足课本,巧设悬念,但不能超越学生的实际认识水平,要富有针对性、挑战性。提出问题的形式要明确简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 二、自学——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并开展尝试活动 自学是“教会学习”的有力杠杆,是培养能力、开发智能的有效办法。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开展尝试活动,指向性强、效率高。通过自学,一些问题解决了,一些新问题产生了,学生既有赏心悦目的收获,又有似是而非的疑点,对许多问题的解决常常是跃跃欲试,而又“拿不准”,这就为引发铺平了道路。 三、引发——引导学生相互磋商、讨论,实现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

高校思政课考核方式的研究与发展 【摘要】高校思政课肩负教书和育人的双重使命,而课程考核在教育过程中居于重要地位,具有反馈、激励和发展等功能。目前思政课考核方式广泛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理念不科学、功能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困扰着学生和广大思政课教师。在高校政治课整合和改革的过程中,课程考核的改进也在研究和实践领域同时进行着,广大一线教育者和该领域的专家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对该问题的看法,对提高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实效性,更好发挥课程应有功能提供了改革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考核方式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本综述以近5年来,公开发表的高校思政课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方面的部分学术论文为基础,经过查阅、归类、分析、总结和评价几个环节的工作,初步得到了关于该问题的一个系统思路和基本理论蓝图。课程考核问题在教育界不是一个新领域,但由于思政课的特殊性,专门研究思政课考核方式的文章和观点并不算丰富,各方观点也非常接近,可见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如何进行思想政治课的考核仍然是一个有待深入挖掘的实践问题。 二、探讨的主要问题 在本文涉及到的20余篇代表性文献中,大多数都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思政课考核的。分别是:考核的作用和意义、现有考核方式的弊端、开闭卷考试的优劣比较、学生成绩的构成方式和比例、考核方式改革应遵循的原则、考核方式的内容改革、考核方式的途径改革、考核方式的评价机制改革、实践环节和考核等。也有一些文章角度独特,谈到了学界尚未充分关注的问题,在诸多文献共同谈到的共性问题当中,围绕考核的形式、考核的评价机制和考核功能发挥三个核心问题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理论系统,学者们通过论述致力于回答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考核才能客观、科学地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道德水准和信仰情况,并且通过考核激励他们更好地学习思政课。这可以说,是思政课吸引力持续偏低,实效性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思政课的考核理论与现实脱节、学生“表里不一”,政治理论没有入心入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清晰的政治信仰没有形成。所以如果我们能够改进思政课考核方式,使之真正发挥课程考核的功能,而不是做表面功夫、期末考试分数定终身的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将会大大提高。 三、代表性观点 首先,在考核本身的意义价值上,作者们观点是一致的,普遍认为思政课考核方式如果是科学合理的,可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更好发挥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其次,在思政课考核方式现有的

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及方法 1.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本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在教学实践中, 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我们常说,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变化着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凭借着教学经验,及时地捕捉各种反馈信息,适时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并引导和指导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因此,教学中的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质,强化改进学生的学习,并为教师提供反馈。 2 .课堂教学的评价方法 本课程倡导的评价方法有: ●教师观察记录。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描述性评语。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 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学生自评。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

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学生互评。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 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作品评价。将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产生的作品进 行展示和交流,师生共同进行评析。 ●个案分析。教师针对某一学生学习的特殊状况进行跟踪评价, 它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 ●纸笔测试:检查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情况。 比如学生的回答不管好不好都全部鼓励;学生的回答明明很有创意却视而不见;不注重学生的闪光点;评价的方法过于单一,过多的注重量化的结果,忽视评价过程,关注终结性评价等等。这些评价忽视了被评价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方法技能的提高,使被评价者多处于消极被动的评价地位,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影响了学生后续发展。也影响了课堂效率的提高。我们应当遵循课堂教学的目的与评价方法,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

初中政治教学方法之我见 发表时间:2013-05-16T16:00:29.763Z 来源:《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3年5月供稿作者:岳俊红[导读] 最后开展我给大家设计一句警示语或我的一份小小法律知识报。 岳俊红河北省邯郸县第四中学初中政治学 摘要: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应用,做到“推陈出新”。要让学生愿意学习政治课这门课程,提高学习成绩,应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而要想让学生产生兴趣,就要提高政治教学方法。政治课教学方法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所采取的途径、手段和方式。科学而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发掘学生的潜能。以书本、课堂为主要的阵地,学生深入社会开展实践的机会教少,结合学生生活的课题开展教学。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教学效果;探究意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应用,做到“推陈出新”。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提出口号:“为学习设计教学。” 一、多样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政治教学内容,相对于其他教学内容来说,比较枯燥、沉闷,所以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效避免这种情况,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不断拓宽,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在政治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引用各种话题,比如国内外的新闻时事,生活实际中的政治现象等,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总结。 二、多一点体验的空间,让学生感悟 卢梭:“我们真正的老师是经验和感觉。”这说明:每个人都从经验中学习事物,而经验主要来源于“参与”,来源于“体验”。我在上《防患于未然》加强自我防范这一内容时,看到书本上有个案例——偷东西小孩的转变。我考虑到很多孩子可能都有类似的经历,于是我想到了设计一个课本剧“内心独白”,让学生们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受。我让学生自由组合,两人一组,自导自演,一人演“坏”我,一人演“好”我,通过表演来体验孩子内心的思想斗争。任务一布置,大家都积极行动起来,有的同学离开座位找自己的搭档;有的同学跑到教室后面认真排练。这个活动开展后,每班都有好几组同学主动走上讲台,给大家展示成果,展示风采。内容有幽默型的、有动之以情也有晓之以理的。台上学生的表演认真到位,其间还夹杂着自身的一些真实想法,借小张这个角色袒露自己的心声,也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在以后的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同时通过双方的唇枪舌战,生生互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参与中达到教育目的。 三、多点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去参与 我尝试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开展各种活动形式,培养学生动手、动嘴、动脑,达到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实践能力,丰富学生思想情感,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目的。让学生唱一唱,如唱唱满文军《懂你》体会父母的爱,唱唱张韶涵《隐形的翅膀》和周华健《阳光总在风雨后》感受坚强的力量,歌曲唱出了学生的心声也陶冶大家的情操;比一比,小组竞赛——大家共说一句话(每句话中都带有一个“心”字,体现我们对父母的孝心)。演一演,如让学生表演放学回家,让学生审视自己的一言一行,感受父母的辛苦。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寓教于乐,活跃气氛,还可以让生生之间的情感在活动中互相感染和沟通,以学生之情激发学生之情,产生感情上达到共鸣。 四、把主动权给学生,尝试让学生自己提问,培养探究意识 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思考。我在教学中尽量做到提问紧扣教学目的,选择难易适度的问题,这样一来调动学生潜在的心智水平,二来还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探究活动。古语:“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除了设计一些问题之外,还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在上《善用法律保护自己》一框内容时,课前布置学生回去看七下最后的一框内容,课堂上给学生15分钟自学,全班分成二大组,每组重点看书本3页,边看边写下自己的疑惑,并把代表性的问题写在黑板上。等问题写完后,再布置新任务:以竞赛方式抢答对方的问题。这样设计教学后,学生乐于思考了,大家积极参与,黑板上写满了学生的问题和答案。学生自己提问,依靠集体智慧解决相关疑问,既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对于教师来说,可以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结合本班学生已解决的困惑,确定教师应该侧重解决的重难点问题,更有效的引导学生。 五、尝试开展主题式教学, 思品课重在情感体验、道德认识和形成正确的合乎社会规范的言行。结合课本内容,可以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作为教学的主题。如《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家庭和学校保护。我在有的班级开展了《我爱我家》这一主题活动。设计了以下几个活动:①你说我说大家说:我和父母之间印象最深的一件事。②想想并记录一天中父母为我们做的事。③看看小故事,谈谈感受④说说我们能为父母做些什么?⑤母亲节的一份礼物——给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以一个月为期限,自己做好记录)。通过这样的主题活动,让学生知道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并把课堂学习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既指导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又提升发展了学生的生活能力。 六、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去实践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际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七下思品主要的一个内容是让学生知法守法用法。我在教学中注意知和行的相结合。我让学生利用各种途径去搜集生活中侵犯或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典型案例,说说侵犯了他们哪些权益;结合湖州的实际情况,有条件的同学去了解近几年我市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情况;走近法官——通过了解法官妈妈贾建平的先进事迹谈谈司法机关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主要做哪些工作。结合典型案例谈谈从中该吸取什么教训。最后开展我给大家设计一句警示语或我的一份小小法律知识报。 以上是自己思品教学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综合性学习”的一些尝试,教学中注重“过程”,尽量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但总得来说还是比较肤浅、狭隘,很不成熟,比如以书本、课堂为主要的阵地,学生深入社会开展实践的机会教少,结合学生生活的课题开展教学等等,这些都还需要更长、更深的研究和实践,才能更好的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更好地体现两者的结合的实效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