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测剖面的测制方法

实测剖面的测制方法

实测剖面的测制方法
实测剖面的测制方法

实测剖面的测制方法

[导读]实测剖面的测制方法在区域、矿区、矿床范围内,因比例尺及测区面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本文从实测剖面的测制工作的准备、野外工作、室内整理三个方面了作详细的介绍。可供有关人员参考。

在区域、矿区、矿床范围内,因比例尺及测区面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下面所述的方法,一般适用于1∶200,000-1∶50000的测区及面积较大的1∶10000-1∶5000的测区。

一、准备工作

(一)根据前人所作的图纸资料及踏勘结果,确定剖面线位置及方位。

(二)在方格纸右上方,根据剖面线方位画上指北标,使剖面线的方位大致与方格纸长轴方向一致。

(三)根据表1所列的要求,结合测区地质复杂程度,特别是地层厚度,确定剖面图比例尺。

表1

二、野外工作(附表1及附图1)。

(一)在方格纸短轴方向的上半部(或下半部)作平面导线图,在其下半部(或上半部)作地质剖面图,在剖面地形曲线之上,画导线的剖面标尺。

(二)以剖面起点为导线点1号,拉测绳到导线点2号,后者设在地形转折点上,并在露疛上用铅油注明各导线点位置及编号,以便检查。以罗盘仪测导线(即测绳)的方位角及倾角(即坡度角)。画面平面导线图,按其倾角画出地形曲线及导线剖面标尺与标尺分段。在图上注明导线点号。剖面测量记录表上注明上述参数,高差根据换算。高差及坡度角应注明正负号。隔一定距离需要与地形图核对累计高差是否有误差。导线距为沿地形坡度的斜距。自导线点2号至3号,依次类推。

此种作图法为“剖面长度投影法”。最终剖面长度为剖面的起点与终点在平面图上的连线长。其优点:剖面图与平面图上起点和终点之间长度相同,便于平面图和剖面图作比较。缺点:剖面图修正了实测地貌形态,压缩了原实测剖面的长度,作图时必须投影成换算出水平距。多用于室内整理后的图件。

另一种作图方法为“剖面长度展示法”。即以实测的长度和坡度角直接作图。这样,剖面长度同实测的长度一致。其优点:作图简单,可以及时在野外勾画出图,剖面地形形态与野外地貌相似。缺点:剖面资料与平面图对比不方便,不能作布置工程之用,不能作平面图的附图,一般其长度比在平面图上的长度为大,故一般只用于野外草图,不作为正规图件。

(三)详细研究岩性,按岩性划分层位,确定分层位置,在剖面图上,根据标尺画上分层界线。进行观察描述。测量产状要素,在剖面图上画视倾角,注明真倾角,在平面图上的相应位置画上走向倾斜符号,注明有关参数,并对主要构造线的延长作适当的推定。

(四)分层间隔,根据导线斜距,一般应度量至0.1米。度量的最小单层厚原则上为图上距离1毫米。标志层及其他有意义岩层的厚度小于此数者,亦可标出。用不同彩色铅笔注明不同岩性。

(五)断层应单独描述,断层带宽度在分层间隔中注明。

(六)采集的各类标本(岩石矿石古生物重砂)必要时用不同图例画在剖面图或平面图的采取位置上。各类标本及其编号在记录表的备注栏中,加以注明。重要地质现象的扩大素描或照相,也在备注栏中注明其编号。将各类标本、素描图、照相登记在野外记录本上。

(七)野外层号采用统一编号,每一层一个号码。在图上要注明野外层号。

(八)重要的居民点、河流、地形制高点、重要的地物,应在剖面图及平面图有关位置,加以注明。据此并随时与地形图核对剖面距离。

(九)在野外应随时研究、总结地层单位如何划分,研究沿积韵律、旋回,并初步确定沉积建造的性质,对于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构造作用及成矿作用,亦应随时总结、分析,随着工作的进展,不断加以完善,不得回室内算总帐。

(十)在剖面测制进行中,应注意尽可能保持剖面上各导线点间的方位角大体不变、或变动不太大。

三、室内整理:当天工作应在当天整理完

(一)整理标本、素描图及照片,并登记于正式表格。

(二)将野外记录清誉于正式记录表中。在整理过程中,发现错误时,应于次日去野外校对,不得高“回忆录”。

(三)整理图纸,在剖面图地形曲线之下1厘米的范围内,画上岩性花纹。逐层换算地层真厚度。

(四)记录表上的层序号为归纳整理后的层序号,要与综合地层柱状图上的层序号相对应,其编号按地层符号编制法,剖面图上标上层序号,并用虚线画出其起迄范围。

附图1

附表1(封面)

省冶金地质勘探公司

地质勘探队

分队

矿床

(地区)

第号

地质剖面测量记录表

地点

或剖面号:

剖面测量日期:自年月日

至年月日

编表人

检查人

区段地质技

术负责人

分队际质技

术负责人

198 年月于

注:如剖面线很短,可以几个剖面线合用一个封面。

实测剖面的一般规定

[导读]“实测剖面”的目的是正确地划分地层,确定矿产的时代或层位,丈量厚度,研究岩石或地层的含矿性质、物质成份、结构、构造和互相间的关系。本文对这种剖面的测制所采用的比例尺及基本要求作了简明扼要介绍。

在地质填图进行之前,一般要测制1~3条完整的地质剖面(其中至少要有一条包括测区比较完整的地层剖面),在地质条件很复的地区,要求实测3~4条。这是地质填图的基础工作。这种地质剖面习贯上称为“实测剖面”,以与剖面填实时的剖面测量相区别。“实测剖面”的目的是正确地划分地层,确定矿产的时代或层位,丈量厚度,研究岩石或地层的含矿性质、物质成份、结构、构造和互相间的关系。通过这种剖面的测制,一般情形下,可基本上查明测区内的主要地质特征。这种地质剖面的比例尺和基本要求如表1所列:

根据剖面测量的结果,要编制代表测区地层特点的综合地层柱状图,以作为地区统一分层对比的依据。

“实测剖面”测量应由主要技术负责人亲自主持,由全体填图人员参加(至少一条),以统一分层,统一野外岩石定名,统一技术要求,统一工作方法,统一图例,并对一些主要的地质现象取得初步一致的看法。同时采取系统标本,磨片鉴定。

表1

实测地层剖面 为了对测区的地层情况有准确的了解,选择出露较好的典型地层剖面进行实际测量。 (一)小组成员共同承担的任务 1.确定剖面起、止点, 将其准确标定在地形图上并标上地质点号 剖面起、止点按地质填图地质点号统一编号,并在剖面线上用油漆做上醒目的标记。 确定剖面起、止点通常采用三点交汇法并根据地形、地物加以校正。目前多采用卫星定位系统——GPS进行定位。 确定剖面起、止点的原则: 剖面起点要放在所测地层的下伏层位中,终点要放在所测地层的上覆层位中。例如:所要实测的地层是石炭系(C),起点要放在泥盆系(D)的顶部,终点要放在二叠系(P)的底部。如下图: 2.划分地层,将分层界线和分层号标在剖面线上 地层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地层的岩性特征,岩层剖面上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成分或岩石组合规律等等方面的差异都可以作为分层标志。实测剖面所划分出的层,可以是单一岩性层,也可以是有规律组合在一起的复合岩性层。所划分出的每一层与上、下相邻层的宏观岩性特征应有较明显的差异,易于识别。复合岩性层的的组合规律主要有①夹层型(以一种岩性为主夹有其它岩性);②互层型(由两种岩性交互产出);③韵律型(三种或三种以上岩性顺序排列、重复出现)。 地层划分的精度 地层划分的精度(即:分层厚度)与所选定的比例尺有关,两者的关系如下: 实测剖面分层精度与比例尺的关系

注: 最小分层厚度等于实测地层剖面图或柱状图上1mm所代表的地层厚度,最大分层厚度等于实测地层剖面图或柱状图上1cm 所代表的地层厚度。分层厚度的下限通常为自然岩层厚度。 地层划分时应重视的问题 地层划分时应重视有意义的特殊岩层,例如底砾岩层、古土壤层、含矿层、化石富集层、岩性独特的标志层等等,对于这些岩层,即使厚度不大也应单独分层,在剖面图和柱状图上予以夸大表示(可夸大到1mm)。 3.寻找化石 应逐层依次寻找化石,将找到的化石顺序编号,并在化石发现地点用油漆做上标记。·根据小组成员的多少可作如下分工(见下表): 实测地层剖面人员分工 1. 前、后测手的任务 ①在已经确定的剖面线上,选择导线点,并做上标记(标注导线点号)。导线点的选择原则是:导线点应选择在地形明显起伏或剖面方向转折处以及剖面的起点和终点。导线点号的编码,由剖面起点至终点依次为0、1、2、3、……。 ②丈量导线距(斜坡距) ③测量导线方向:导线方向指的是导线起点至导线终点的方向。前、后测手共同测量,两者测量结果若相差太大,应重测;若相差不大,则取两者的平均值。

技术资料 电缆截面选择计算 计算:黄永青 2005年7月28日 1.计算条件 A.环境温度:40℃。 B.敷设方式: ●穿金属管敷设; ●金属桥架敷设; ●地沟敷设; ●穿塑料管敷设。 C.使用导线:铜导体电力电缆 ●6~10kV高压:XLPE(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 ●380V低压:PVC(聚氯乙烯绝缘)或XLPE电力电缆。 2.导线截面选择原则 2.1导线的载流量 1)载流量的校正 A.温度校正

K1=√(θn-θa)/(θn-θc) 式中:θn:导线线芯允许最高工作温度,℃; XLPE绝缘电缆为90℃,PVC绝缘电缆为70℃。 θa:敷设处的环境温度,℃; θc:已知载流量数据的对应温度,℃。 2)敷设方式的校正 国标《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94中给出了不同敷设方式的校正系数。综合常用的几种敷设方式的校正系数,并考虑到以往工程的经验及经济性,取敷设方式校正系数K2=0.7 3)载流量的校正系数 K=K1×K2 2.2电力电缆载流量表 表1 6~10kV XLPE绝缘铜芯电力电缆载流量表

表2 0.6/1kV PVC绝缘电力电缆载流量表 表3 0.6/1kV XLPE绝缘电力电缆载流量表

2.3短路保护协调 1)6~10kV回路电力电缆短路保护协调 S≥I×√t×102/C 式中:S:电缆截面,mm2; I:短路电流周期分量有效值,A; t:短路切除时间,秒。 C:电动机馈线C=15320;其他馈线C=13666 2)380V低压回路电力电缆短路保护协调 ●配电线路的短路保护协调 S≥I×√t/K 式中:S:电缆截面,mm2; I:短路电流有效值(均方根值),A; t:短路电流持续作用时间,秒。 K:PVC绝缘电缆K=115;XLPE绝缘电缆K=143 ●380V电动机回路短路保护协调 电缆的允许电流大于线路短路保护熔断器熔体额定电流的40%。

野外实测地层剖面工作方法 一、实测地质剖面的基本概念 1、定义:通过野外实地测量的方式,按一定方向,详细了解测区内地下一定深度、一定距离内的地层、 构造和岩体等特征的工作。实测地质剖面的工作成果即为相应的实测地质剖面图。 由于是实地观测,因此该图件能校准确的反映相应的地层、构造和岩体等特征,为后期的进一步的工 作提供详实的第一手资料。根据比例尺的不同,相应的工作精度与要求也不同。 2、分类:根据实测剖面的目的,可分为实测地层剖面与实测构造剖面等基本类型(本次实习主要进行实 测地层剖面的工作)。 二、实测地层剖面的工作方法与步骤 实测地层剖面工作是本次实习一项重要的教学环节,详细了解其工作方法,严格按照其工作步骤与要 求进行实测地层剖面工作,是保证该项工作能否顺利完成的基础。 1、前期准备阶段 实测地层剖面工作是一项细致而繁琐的工作,各个环节都不能出错,否则将影响最终的结果,故前期 准备工作十分重要。 前期准备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测量工具与表格的领取,主要有测绳、记录表和图板等。 2)根据小组成员的个人情况,合理的进行分工。本次实习中,实测地层剖面工作以各个小组为单位 独立完成,根据工作性质小组成员可分为前测手、后测手、分层员、记录员、标本采集及产状测量员和疏 导及联络员。 小组各成员职责: 前测手拿着测绳,尽量沿着垂直地层的走向方向,选择通行条件较好的路线边行进边放测绳,在地形的突变处停止行进,作为本分导线的止点(做上记号),并拉直测绳,读取测绳上止点的度数,该读数 为分导线的斜距(分导线的长度L)。测量分导线的方位(读南针,俯视为正,仰视为负),所读数据告知 联络员。当本分导线所有工作完成后,前测手再进行下一个分导线的测量工作。 后测手拿着测绳的起点处(0米处),当前测手停止行进后,拉直测绳,测量分导线的方位(读北针,俯视读负,仰视读正),所读数据告知联络员。当本分导线所有工作完成后,至前测手站立处(做记号处)进行下一个分导线的测量工作。 分层员负责地层的分层工作,分层的原则主要依据某组地层的岩性特征,岩性组合特征等,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划分。分层的编号按0、1、2……依次进行。 分层员要向记录员告知各个分层在分导线上的读数与基本岩性,当分导线处的岩层界线出露不好时, 可将分导线两侧的分层界线按岩层的走向投影到分导线上,或延伸分层的层面,当延伸后的层面与分导线 相交后,再读取该点的读数,此读数即为分层在分导线上的投影位置,如图1所示。 分层员在向记录员告知分层位置与分层的岩性后,必须在野外记录簿上详细描述各分层的岩性特征, 以及接触关系等。 记录员记录员主要记录实测地层剖面中的各种数据,因此该项工作必须仔细认真不能出现任何差错,否则将导致小组实测工作返工。所有数据按要求填写到《实测剖面计算表》的相应栏目中。 标本采集及产状测量员负责各分层标本的采集工作,标本应采集各分层具有代表性的岩性层,大小符合相关要求(3c m厚×6cm宽×9cm长),标本的编号从记录员获取,同时向记录员告知所采标本在分导 线上的投影位置。测量每一个分层的岩层产状,如果某分层的厚度较大,则适当增加产状测量的次数,将 所测得产状数值与产状测量处在分导线上的投影位置告知记录员。标本采集与产状测量点在分导线上的投 影原则与记录员相同。

电力电缆截面的选择 电力电缆截面 1 电力电缆缆芯截面选择的基本要求。 1.1 最大工作电流作用下的缆芯温度,不得超过按电缆使用寿命确定的允许值。持续工作回路的缆芯工作温度,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 1.2 最大短路电流作用时间产生的热效应,应满足热稳定条件。对非熔断器保护的回路,满足热稳定条件可按短路电流作用下缆芯温度不超过附录A所列允许值。 1.3 连接回路在最大工作电流作用下的电压降,不得超过该回路允许值。 1.4 较长距离的大电流回路或35kV以上高压电缆,当符合上述条款时,宜选择经济截面,可按“年费用支出最小”原则。 1.5 铝芯电缆截面,不宜小于4。 1.6 水下电缆敷设当需缆芯承受拉力且较合理时,可按抗拉要求选用截面。 2 对10kV及以下常用电缆按持续工作电流确定允许最小缆芯截面时,宜满足附录B电缆允许持续载流量(建议性基础值)、以及由附录C按下列使用条件差异影响计入校正系数所确定的允许载流量。 (1)环境温度差异。 (2)直埋敷设时土壤热阻系数差异。 (3)电缆多根并列的影响。 (4)户外架空敷设无遮阳时的日照影响。

3 不属于本规范第2条规定的其他情况下,电缆按持续工作电流确定允许最小缆芯截面时,应经计算或测试验证,且计算内容或参数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中频供电回路使用非同轴电缆,应计入非工频情况下集肤效应和邻近效应增大损耗发热的影响。 (2)单芯高压电缆以交叉互联接地当单元系统中三个区段不等长时,应计入金属护层的附加损耗发热影响。 (3)敷设于塑料保护管中的电缆,应计入热阻影响;排管中不同孔位的电缆还应分别计入互热因素的影响。 (4)敷设于封闭、半封闭或透气式耐火槽盒中的电缆,应计入包含该型材质及其盒体厚度、尺寸等因素对热阻增大的影响。 (5)施加在电缆上的防火涂料、包带等覆盖层厚度大于1.50mm时,应计入其热阻影响。 (6)沟内电缆埋砂且无经常性水份补充时,应按砂质情况选取大于2.0℃·m/W 的热阻系数计入对电缆热阻增大的影响。 4 缆芯工作温度大于70℃的电缆,计算持续允许载流量时,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数量较多的该类电缆敷设于未装机械通风的隧道、竖井时,应计入对环境温升的影响。 (2)电缆直埋敷设在干燥或潮湿土壤中,除实施换土处理等能避免水份迁移的情况外,土壤热阻系数宜选取不小于2.0℃·m/W。 5 确定电缆持续允许载流量的环境温度,应按使用地区的气象温度多年平均值,并计入实际环境的温升影响。宜符合表5的规定: 电缆持续允许载流量的环境温度确定(℃)表5

实测地层剖面实测地层剖面 目 录 1 1 实测地层剖面的意义实测地层剖面的意义实测地层剖面的意义 ...................................................................................................................... 1 2 2 剖面位置的选择及布置剖面位置的选择及布置剖面位置的选择及布置 ................................................................................................................ 1 2.1 剖面的选择 (1) 2.2 剖面的布置 (1) 3 3 人员的分工人员的分工人员的分工((4~6人) ................................................................................................................................................ 2 3.1 前后测手的任务 (2) 3.2 分层及描述员的任务 (3) 3.2.1 划分地层 (3) 3.2.2 观察并描述地层 (4) 3.2.3 绘制地质素描图或拍摄照片 (5) 3.3 表格记录员的任务 (5) 3.4 采样及产状测量员的任务 (8) 3.5 绘图员的任务 ....................................................... 8 4 4 实测地层剖面的室内数据整理实测地层剖面的室内数据整理实测地层剖面的室内数据整理 .............................................................................................. 8 5 5 实测地层剖面图的绘制实测地层剖面图的绘制实测地层剖面图的绘制 ................................................................................................................ 9 5.1 直线法 (10) 5.2 导线法 (11) 5.2.1导线平面图的绘制 (11) 5.2.2地层剖面图的绘制 ............................................... 11 6 6 实测地层剖面柱状图的绘制实测地层剖面柱状图的绘制实测地层剖面柱状图的绘制 ................................................................................................. 1313 7 7 实测地层剖面说明书的编写实测地层剖面说明书的编写实测地层剖面说明书的编写 . (1414) 7.1 概述 (14) 7.2 剖面描述 (15)

地质剖面图的绘制方法: 地质剖面图(map of geological cross section)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质剖面上的地质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图件。地质剖面图与地质图相配合,可以获得地质构造的立体概念。垂直岩层走向的地质剖面图称地质横剖面图;平行岩层走向的剖面图,称地质纵剖面图;按水平方向编制的剖面图,称水平地质断面图。按地质剖面所表示的内容,可分为地层剖面图、第四纪地质剖面图、构造剖面图等;按资料来源和精确程度,又分为实测、随手、图切剖面图等。 一、绘制地层剖面示意图 1、地层剖面示意图内容 地层剖面示意图是表示地层在野外暴露的实际情况的概略性图件。用于路线地质工作之中。它是在勾绘出地形轮廓的剖面上进一步反映出某一或某些地层的产状、分层、岩性、化石产出部位、地层厚度以及接触关系等地层的特征。地层剖面示意图的地形剖面和地层分层的厚度是目估的而非实际测量,这是它与地层实测剖面图的主要区别。 2 、绘图步骤 (1)确定剖面方向,一般均要求与地层走向线垂直。 (2)选定比例尺,使绘出的剖面图不致过长或过短,同时又能满足表示各分层的需要。如实际剖面长,地层分层内容多而复杂时,剖面图要长一些,相反则短一些。一般地,一张图尽量控制在记录簿的长度以内,对于绘图和阅读都是比较方便的。如果实际剖面长度是30m ,其分层厚度是数米以上时,则可用l:200或1:300的比例尺作图。 (3)按选取的剖面方向和比例尺勾绘地形轮廓,地形的高低起伏要符合实际情况。 (4)将地层及其分层的界线按该地层的真倾角数值用直线画在地形剖面相应点之下方,这时,从图上就可量出各地层及其分层的真厚度,注意检查图上反映出的厚度与目估的实际厚度是否一致,如不一致,须找出绘图中的问题所在,加以修正。 (5)用各种通用的花纹和代号表示各地层及分层的岩性、接触关系和时代,并标记出化石产出部位、地层产状。 (6)标出图名、图例、比例尺、方向及剖面图上地物的名称。如图1所示:

关于电缆截面选择的注意事项 摘要:本文结合建筑电气设计的实践经验,详细探讨配电设计中对于低压电缆截面选择遇见的设计问题,并提出相应措施,以供类似工程的电气设计参考。 前言:据《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第3.2.2条规定,选择导体截面,应符合1 按敷设方式及环境条件确定的导体载流量,不应小于计算电流; 2 导体应满足线路保护的要求;笔者根据自已多年工作实践中遇到的几个容易忽视的问题,谈谈以下自已的看法并对这些问题加以分析。 1、不同工作温度的电缆,电线共用电缆槽盒内敷设时导体截流量的降低系数的适用问题 实际工程中我们经常利用金属线槽作为电缆,电线的主要敷设方式,有的设计人员把低压电力电缆,电线共用金属线槽多回路成束敷设,然后把电缆、电线沿线槽敷设时初始载流量允许值乘以《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表7.4.4-1 多回路或多根多芯电缆成束敷设的校正系数,作为各回路的电缆,电线设计载流量。笔者认为这种载流量计算方法并不能符合《布线系统载流量》GB/T 16895.15-2002第523.4条“电缆束的降低系数适用于具有相同最高运行温度的绝缘导体或电缆束,含有不同允许最高运行温度的绝缘导体或电缆束,束中所有绝缘导体或电缆的载流量应根据其中允许最高运行温度最低的那根电缆的温度来选择,并用适当的电缆束降低系数来校正”这一规定。

例如BV导线或VV电缆与YJV电缆共用线槽敷设时,BV导线或VV电缆的最高运行温度为70度,而YJV电缆的最高运行温度为90度,那么YJV电缆的初始载流量应按最高运行温度70度时的载流量选取,然后再乘以“多回路或多根多芯电缆成束敷设的校正系数”。比如《建筑电气常用数据》04DX101-1图集6-6页查得YJV-4*35+1*16电缆单回路敷设在线槽内,环境温度35度时的载流量为122A,由于YJV电缆与BV或VV电缆共用线槽成电缆束敷设,所以YJV-4*35+1*16电缆载流量由04DX101-1图集6-9页查得仅为93A,即工作温度70时YJV电缆载流量仅为90度工作温度时的载流量的75%,导致了未能充分利用YJV电缆截面。 《布线系统载流量》GB/T 16895.15-2002表52-B2注释1)“表52-C1至52-C4的敷设方法B1和B2给出的载流量值仅指单回路而言,当在电缆槽盒内敷设多回路时,不论槽盒内有无隔板,表52-E1中的电缆束降低系数都是适用的”。由此条文可以得知,当YJV电缆与BV电线、VV电缆共用线槽敷设时,不论线槽内有无隔板分隔电缆与电线回路,YJV电缆应按允许最高运行温度70度时的载流量来选择,并用适当的电缆束降低系数来校正载流量。 2、沿电缆槽盒内敷设的电缆束含有不同导体截面的绝缘导体或 电缆时,应沿不同金属线槽敷设,以免小截面电缆过负荷 大多设计人员习惯将同一路径不同大小截面的电缆共用金属线槽成束敷设,并以电缆的初始载流量乘以“多回路或多根多芯电缆成束敷设的校正系数”,这种计算方式同样不符合《布线系

1.电缆选型 绝缘材料 考虑电缆线路安全以及施工管理方便,并考虑以往的运行维护经验、电缆选用交联聚乙烯电缆。 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具有较好的电性能和物理性能,耐热性能好、软化点高、热变形小,有优异的热稳定性和老化稳定性;随着制造技术的不断完善,如采用聚乙烯高纯净化、导体屏蔽、绝缘层、绝缘屏蔽三层同时共挤、干式硬化法,加上防水的纵向防水层,护套选用了具有防水性能良好的聚乙烯护套,表面有导电石墨涂层等措施对于防止早期的电缆由于绝缘气隙、杂质、水分等产生的水树生长起了良好的作用。同时XLPE电缆可耐小半径弯曲,重量轻、安装简便、安全可靠、与充油电缆相比,其接续与终端处理也比较容易。因此安装费用也较低廉,从安全及环境保护来看,交联聚乙烯绝缘没有油料渗漏,以及防暴性能较好的优点。 因此考虑到电缆线路的安全及施工,运行维护方便,并结合以往电缆线路的运行经验,本工程电缆选用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绝缘标称厚度16.5mm。 金属护套 电缆的防水构造以铅包或皱纹铝包效果最好,铅套电缆的优点是柔软,弯曲性能、密封性和耐腐蚀性好,便于敷设,也便于电缆附件的安装,适用于防水、防潮以及防腐蚀性要求较高的场合。皱纹铝包的优点是机械强度高。铝包与皱纹铝包相比较,相同截面情况下铅套的电缆外经小,耐腐蚀性好,同时铅套对施工有利,缺点是电缆单位自重较重。根据福州局已有电缆工程运行情况及本工程的特点,推存采用化学稳定性好的铅包电缆。 外护套 规程规定在潮湿、含化学腐蚀环境或易受谁浸泡的电缆,金属护套上尚应有挤塑外套,以保护金属护套免受腐蚀。目前常用的电缆挤塑外护套材料有聚乙烯(PE)或聚氯乙烯(PVC)。 聚氯乙烯耐环境应力开裂性能比聚乙烯好,且在燃烧时分解的氯气有助于阻燃,故一般多采用聚氯乙烯,但聚氯乙烯对化学腐蚀的耐受性能不及聚乙烯,

电缆截面选择计算 1.计算条件 A.环境温度:40℃。 B.敷设方式: 穿金属管敷设; 金属桥架敷设; 地沟敷设; 穿塑料管敷设。 C.使用导线:铜导体电力电缆 6~10kV高压:XLPE(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 380V低压:PVC(聚氯乙烯绝缘)或XLPE电力电缆。 2.导线截面选择原则 导线的载流量 1)载流量的校正 A.温度校正 K1=√(θn-θa)/(θn-θc)式中:θn:导线线芯允许最高工作温度,℃; XLPE绝缘电缆为90℃,PVC绝缘电缆为70℃。 θa:敷设处的环境温度,℃; θc:已知载流量数据的对应温度,℃。 2)敷设方式的校正

国标《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94中给出了不同敷设方式的校正系数。综合常用的几种敷设方式的校正系数,并考虑到以往工程的经验及经济性,取敷设方式校正系数K2= 3)载流量的校正系数 K=K1×K2 电力电缆载流量表 表1 6~10kV XLPE绝缘铜芯电力电缆载流量表 表2 1kV PVC绝缘电力电缆载流量表

3×50mm2115813×300mm2375263表3 1kV XLPE绝缘电力电缆载流量表 电缆规格 空气中 40℃(A)电缆桥架中 40℃(A) 电缆规格 空气中 40℃(A 电缆桥架 中40℃(A) 3×4mm233233×70mm2176123 3×6mm241293×95mm2213149 3×10mm257403×120mm2246172 3×16mm276533×150mm2279195 3×25mm298683×185mm2319223 3×35mm2119833×240mm2374262 3×50mm21431003×300mm2426298 短路保护协调 1)6~10kV回路电力电缆短路保护协调 S≥I×√t×102/C 式中:S:电缆截面,mm2; I:短路电流周期分量有效值,A; t:短路切除时间,秒。 C:电动机馈线C=15320;其他馈线C=13666 2)380V低压回路电力电缆短路保护协调 配电线路的短路保护协调 S≥I×√t/K

低压导线截面的选择,有关的文件只规定了最小截面,有的以变压器容量为依据,有的选择几种导线列表说明,在供电半径上则规定不超过0.5km。本文介绍一种简单公式作为导线选择和供电半径确定的依据,供电参考。 1低压导线截面的选择 1.1选择低压导线可用下式简单计算: S=PL/CΔU%(1) 式中P——有功功率,kW; L——输送距离,m; C——电压损失系数。 系数C可选择:三相四线制供电且各相负荷均匀时,铜导线为85,铝导线为50;单相220V供电时,铜导线为14,铝导线为8.3。 (1)确定ΔU%的建议。根据《供电营业规则》(以下简称《规则》)中关于电压质量标准的要求来求取。即:10kV及以下三相供电的用户受电端供电电压允许偏差为额定电压的±7%;对于380V则为407~354V;220V单相供电,为额定电压的+5%,-10%,即231~198V。就是说只要末端电压不低于354V和198V就符合《规则》要求,而有的介绍ΔU%采用7%,笔者建议应予以纠正。 因此,在计算导线截面时,不应采用7%的电压损失系数,而应通过计算保证电压偏差不低于-7%(380V线路)和-10%(220V线路),从而就可满足用户要求。 (2)确定ΔU%的计算公式。根据电压偏差计算公式,Δδ%=(U2

-U n)/U n×100,可改写为:Δδ=(U1-ΔU-U n)/U n,整理后得: ΔU=U1-U n-Δδ.U n (2) 对于三相四线制用(2)式:ΔU=400-380-(-0.07×380)=46.6V,所以ΔU%=ΔU/U1×100=46.6/400×100=11.65;对于单相220V,ΔU=230-220-(-0.1×220)=32V,所以ΔU% =ΔU/U1×100=32/230×100=13.91。 1.2低压导线截面计算公式 1.2.1三相四线制:导线为铜线时, S st=PL/85×11.65=1.01PL×10-3mm2(3) 导线为铝线时, S sl=PL/50×11.65=1.72PL×10-3mm2(4) 1.2.2对于单相220V:导线为铜线时, S dt=PL/14×13.91=5.14PL×10-3mm2(5) 导线为铝线时, S dl=PL/8.3×13.91=8.66PL×10-3mm2(6) 式中下角标s、d、t、l分别表示三相、单相、铜、铝。所以只要知道了用电负荷kW和供电距离m,就可以方便地运用(3)~(6)式求出导线截面了。如果L用km,则去掉10-3。 1.5需说明的几点 1.5.1用公式计算出的截面是保证电压偏差要求的最小截面,实际选用一般是就近偏大一级。再者负荷是按集中考虑的,如果负荷分散,所求截面就留有了一定裕度。

1 低压导线截面的选择 选择低压导线可用下式简单计算: S=PL/CΔU%(1) 式中P——有功功率,kW; L——输送距离,m; C——电压损失系数。 系数C可选择:三相四线制供电且各相负荷均匀时,铜导线为85,铝导线为50;单相220V 供电时,铜导线为14,铝导线为。 (1)确定ΔU%的建议。根据《供电营业规则》(以下简称《规则》)中关于电压质量标准的要求来求取。即:10kV及以下三相供电的用户受电端供电电压允许偏差为额定电压的±7%;对于380V则为407~354V;220V单相供电,为额定电压的+5%,-10%,即231~198V。就是说只要末端电压不低于354V和198V就符合《规则》要求,而有的介绍ΔU%采用7%,笔者建议应予以纠正。 因此,在计算导线截面时,不应采用7%的电压损失系数,而应通过计算保证电压偏差不低于-7%(380V线路)和-10%(220V线路),从而就可满足用户要求。 (2)确定ΔU%的计算公式。根据电压偏差计算公式,Δδ%=(U2-U n)/U n×100,可改写为:Δδ=(U1-ΔU-U n)/U n,整理后得: ΔU=U1-U n-Δδ.U n(2) 对于三相四线制用(2)式:ΔU=400-380-(-×380)=,所以ΔU% =ΔU/U1×100=400×100=;对于单相220V,ΔU=230-220-(-×220)=32V,所以ΔU% =ΔU/U1×100=32/230×100=。 低压导线截面计算公式 三相四线制:导线为铜线时, S st=PL/85×=×10-3mm2(3) 导线为铝线时, S sl=PL/50×=×10-3mm2(4) 对于单相220V:导线为铜线时,

关于电力电缆截面选择的探讨 发表时间:2016-03-24T09:49:44.533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24期供稿作者:万明玉 [导读] 江苏海宏电力工程顾问股份有限公司随着国家电力系统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输送电能的电缆凭借自身的优势,在电力系统中被广泛的应用. 江苏海宏电力工程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无锡 214028 摘要:随着国家电力系统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输送电能的电缆凭借自身的优势,在电力系统中被广泛的应用;电力电缆的最初使用是在1879年,由爱迪生发明并使用,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电力电缆的应用和设计也逐渐的提升,因为电力电缆的截面直接关乎到电力系统的耗损量和经济效益,很多的专家也对于电力电缆的截面选择进行深入的研究;对此本文就电力电缆截面的寻则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见解,希望可以促进电力系统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电力电缆;截面选择 电气系统的设计,是电力系统正常发挥其价值的基础,也是提升电力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电力电缆截面的选择不仅是电力设计的重点,也是电力系统可靠和实用的技术保证;本文就电力电缆截面选择从经济角度入手研究,从而行选择合理的电力电缆截面,从而减轻运输中的耗能,从而符合国家对于电力系统运行的规定和标准。 一、按照经济型选择的意义 1.选择经济型的电力电缆截面原因 经济型电缆截面的选择,主要是按照电流在电缆运输中的稳定情况,围绕电缆中电流量,并按照电缆中横截面的电流流量,与能源消耗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从而选择出合理的电力电缆的截面;经济型的电力电缆的截面不仅可以减少运营的成本,和资金的投入,还可以保护能源不被损耗,从而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并且我国在推广电力电缆之前,乡镇电缆铺设的环境恶劣,导致电缆中电流的耗损量达到30%左右,城市电缆中电流的耗损量也达到了15%左右;数据表明我国电能系统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损失,对此大力的宣传经济型的电缆截面是非常有必要的。 2.选择经济型的意义 经济型的电缆电路的截面,主要是考虑到耗损和投资两方面的问题,若是选择电缆线路横截面大的,虽然电流的耗损会减少,但是建设投资会增加;但是选择电缆芯线横截面小的电缆,建设初期的投资费用必然减少,但是对于电流的耗损会随着不断的使用而增加,对此只有综合整理的耗损量和经济投资的问题,这种经济型的横截面选择法也是考虑最全面的方法,并且在实际的选择当中,一方面应注意经济和技术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另一方面应注意电流和截面的选择都是有一定限制的,对此通过下列图1可以看出经济建设初始费用、总费用与电能损耗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经济型电力电缆截面选择的探究 1.电力电缆横截面选择的原理 1.1经济型的电力电缆的横截面选择的原理,主要是根据电力系统建设的总费用和电流的流量进行的分析的;其中总费用是按照投资最低的标准进行分析,其中总费用是电缆材料使用、附加设备费用以及施工费用的费用总数与电流耗损所用费用的总和,其中耗损费用的计算是,第一年的负载电流、受到各种因素后的电阻值与综合系数,这三者相乘的结果就是耗损的费用; 1.2每个电缆线路上的电流量,都有一定的经济范围,利用相关规定中的指定计算公式I(下限)=[CI一Cl1/F×L(R1一R)]0.5与I(上限)=[CI2一Cl/F×L(R一R2)]0.5计算出每个芯线中的经济电流,其中R与CI、R1与Cl1、R2与CI2分别对应为电缆中的交流电阻值; 2、对于经济电流的分析 经济电流的计算是选择电缆截面的基础,同时要按照经济、技术两方面的因素进行对比,从而得到电缆发热的限度、电压的限度以及接地保护的条件进行分析,从而得到电缆线路的截面面积;还要考虑到使用年限对于截面大小的影响,通过统计,不同的使用年限,就会有不同的效果,如图2所示; 图中1指的是使用30年后、图2为使用10年后,图3为使用5年的年限效果;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的不论是1还是3总费用相差在1.6%与

一根据电缆载流量选择低压动力电缆截面基本步骤 1.确定设备功率及额定电流 电机额定功率、效率、功率因数,电机铭牌均有标注,不确定时可按下列速查表。 速查表: 2.查动力电缆载流量 以常用1kV 电缆为例,根据GB_50217-2007电力电缆敷设规范表:或者可查设计手册下表: 3.计算电流载流量校正系数 总的校正系数=温度校正系数x土壤校正系数x敷设校正系数 a.温度校正系数 公式中环境温度的概念如下表: b.土壤校正系数 c.敷设校正系数 4.选择动力电缆截面 校正后的电缆载流量>电机额定电流 二低压动力电缆压降校验 常规配电系数近似于三相平衡线路,故按下表公式计算电压损失: 计算电动机负荷电源电缆电压损失时,额定电流和敷设长度确定,故可按上表中第一种情况,即终端负荷用电流矩来表示

1kV交联聚乙烯绝缘铜芯电力电缆用于三相380V系统的每公里电阻及电抗速查表如下:截面(mm2)电阻(Ω/km)感抗(Ω/km) 铜 4 6 10 16 25 35 50 70 95 120 150 185 240 根据GB 50052-2009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4条: 要求电动机回路配电电缆压降不大于5%。 三电机回路低压动力电缆长度典型值速查表(非爆炸危险区域)

电动机回路配电电缆压降不大于5%时,1kV交联聚乙烯绝缘铜芯电力电缆用于三相380V 系统的电缆长度典型值速查表如下(非爆炸危险区域): 四 35kV 及以下电缆敷设度量时的附加长度 在核算电缆长度时,需注意电缆进入设备内部后的附加长度,如下表: 电缆敷设及接线培训教程 #3机组的电气设备安全、可靠、稳定运行对电缆系统工程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其质量的高低,不仅反映了施工企业的素质和水平,也直接影响着机组整体试运水平和达标投产。电气工地把电缆敷设及接线列为重点工作,加强管理、精心施工,力争使电缆系统工程达标创优,特制定如下措施: 一、编制电缆敷设的施工清册 电缆敷设的施工清册是技术员根据设计院的电缆清册、电缆的路径深刻的领会的基础上,遵循“先远后近、由集中点向分散的”敷设原则而编订而成的电缆敷设清册。 编订电缆敷设清册是一件重要、复杂、繁重的工作,必须做好如下的工作: (1)认真审阅施工图纸,核实原理图、接线图、电缆清册是否相符,控制、保护功能能否实现。 (2)熟悉电缆的布臵及走向,把集中点(控制室、配电间)的电缆整体考虑,决定电缆敷设的先后次序。 (3)确定桥架分层布臵的顺序,一般自上而下为:高压动力电缆、低压动力电缆、控制电缆、计算机电缆、信号电缆等。 二、加强管理,提高电缆敷设的整体水平 (1)应遵循从集中点(控制室或配电间)向分散点敷设,相同或相似路径的电缆一次敷设完毕。 (2)电缆敷设时,先敷设短距离较少的盘间电缆,后敷设长距离较多的控制电缆。其先后顺序取决于同层电缆的数量多少,以免电缆重叠后无法引出桥架。 (3)电缆敷设时应单根敷设,以避免出现拧卷现象,不易捆扎。(4)电缆敷设时,应避免交叉现象,如果不可避免时,应成排交叉。 (5)做好电缆敷设记录工作,以备以后查询,敷设电缆与检查验收工作当日进行,以免出现不合格累积的现象。 三、电缆敷设和接线应具备的施工条件 1、电缆敷设前,电缆桥架和电缆保护管施工完毕,并经验收合格,电缆隧(沟)道内道路畅通,照明充足,排水设施已施工完毕并验收合格,相关建筑工程不影响电缆敷设。 2、加强图纸会审,深刻领会设计意图,仔细核对设计电缆清册与原理图、端子排图是否相符,弄清电缆敷设路径对桥架布臵的要求。电气、热工电缆同层敷设时,有关技术人员应协商一致,规划好敷设路径和敷设顺序,并编制下列技术文件: (1)电缆敷设施工清册,内容包括电缆编号、型号规格、起止位臵、敷设路径等。(2)

地质剖面图的基本概念及制作方法 一、目的 1.了解地质剖面图的基本概念,学会编制地质剖面图。 2.掌握不整合(不整合,地层序列中两套地层之间的一种不谐调的地层接触 关系。它意味着不整合面下的地层形成之后和不整合面之上的地层沉积开始 时所经历的沉积中断,下盘发生褶皱、断裂、变质、上升、遭受剥蚀和下盘 重新下沉或海侵接受沉积等。不整合表明地层记录的重要间断或缺失。地层 剖面中的岩层是现存的地层部分,而不整合则包含缺失的地层部分。)在剖 面图及平面图上的表现特点。 二、实习内容 (一)地质剖面图的基本概念 1)地质剖面图的定义:用规定的符号、花纹和颜色按一定的比例、沿一定的方向、表示一定距离内、地下一定深度内地质现象的图件。地质剖面图分为实测剖面、信手剖面与图切剖面(目前了解)两种。 2)地质剖面图的组成:地质剖面图由图名、比例尺(水平、垂直比例尺)、剖面方位、图例、责任表等组成。 (二)地质剖面图的编制方法 1)剖面线的选择:为了更好地反映图内的构造特征,剖面线应尽量选择垂直于地层走向、构造线方向,以及地层出露 最完整、构造最清晰的地段。 2)剖面基线的选择:所谓的剖面基线是指剖面所反映深度的一条基准线。剖面基线的确定主要根据剖面线地形的起伏,比例尺的大小而定。 3)绘制剖面地形曲线(方法同前)。 4)投影地质界线。 5)根据岩层产状勾绘地质界线(先不整合面以上的新地层,再不整合面以下的老地层)

6)整饰图件:图名、方位、图例、颜色等的标注,各单元的 插图6 (三)不整合在地质图上的特点 1. 平行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在平面图上不整合线与新、老地层 界线平行或重合,不整合面的产状与新、老地层产状相同。 在平面图上用实线加虚线(新地层一端)表示,剖面图上用虚线表示。 2. 角度不整合角度不整合在地质图与剖面图上的特点分两种情况: 1)当新、老地层的倾角不同,倾向大致相同时,不整合面(或界线)在平面图上与新、老地层大致平行,剖面图上与新 地层平行、与老地层斜切。

治多县昂欠涌曲第四系实测地层剖面一.概述 青海省治多县昂欠涌曲第四系实测地层剖面为四川地勘局川西北地质队测制,测制时间为2009.8月,测制者梅刚、张鹏、陈世华、郝启洪、杨嘉鸿,工作中采用罗盘测量方向,坡度角,用测绳量距、逐层仔细观察记录、对好的地质现象进行了拍照,并配合样品采集,剖面精度按1:1000比例尺进行。 剖面工作量统计 剖面长度:622.00米 导线数:9导线 样品数:1个 b薄片共有1个 分层数:4层 1.自然地理与交通 测区地处青川藏高原腹地,属高原丘状地貌。行政区划为青海治多所辖。剖面:起点坐标: X=0724320 Y=3720901 H=4496; 终点坐标: X=0724690 Y=3721399 H=4452 交通条件一般,有一条简易公路可达。 2.前人工作史及状况 青海第四系研究始于1936年孙建初、扬钟键、卞美年等人的工作,其后陈梦熊(1945)、刘增乾(1946)、翁文波、李德生(1946)等也有专论发表。 期间,地质部632队,青海综合地质大队水文队、石油普查队,青海省地质局盐湖研究室,中国科学院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队、冰川沙漠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青海第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第四地质队、第一、第二区调队、第一石油普查队,青海石油管理局地质科学研究所、地矿部906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等单位均从不同角度对青海第四系进行研究,积累了较丰富的资料。 二、剖面地质特征 剖面主要出露第四系地层。 (一)剖面列述

Ⅰ级阶地,更新统(QpⅠal),高出现代河水面约3m。 3.为河漫滩堆积物,河床为砾石层,砾石主要成分为灰岩,约占90%,砾石磨圆度较好,呈椭圆-次圆状,偶见砂岩及安山岩转石。 ------不整合----- Ⅱ级阶地,更新统(QpⅡal),高出现代河水面约4m. 2.大部分为残坡积物及河流冲击物掩盖。据转石推测其下腹岩石岩性为灰岩,转石磨圆度较好,呈椭圆-次圆,偶见有灰绿色安山岩转石 ------不整合----- Ⅲ级阶地,更新统(QpⅢal),高出现代河水面5-6m 1、为大量灌木丛及草皮掩盖,据转石推测岩性为灰色灰岩,转石棱角分明,呈棱角-次棱角状。阶地高约7-8m。 ------角度不整合----- 上三叠统波里拉组(T3b) 0、岩性为厚块状灰岩。岩石外观较为完整,局部见有褐铁矿化。 (二)岩石地层综述 1、Ⅲ级阶地,高出现代河水面5--6m,阶地平台较明显,阶面宽约数十m,阶面略向北倾斜。属基座型阶地,二元结构清楚,上部为含砾砂土层,厚约0.5m,下部为含砂砾石层厚1-2m,横向上层位较稳定,角度不整合于下伏波里拉组基岩之上。 2.Ⅱ级阶地,高出现代河水面约4m.,阶地平台明显,阶面宽240余米,表层为草皮,居民点及放牧场分布其上。阶面略向北及下游倾斜。下部为:(1)腐植土层,主要由根系土,亚粘土组成;(2)粘土层;(3)细粒砾砂土层,主要由亚砂土、砾石等组成,砾石砾径1-3厘米,含量约30%,次圆-圆状;(4)砂土层,土黄色,未见底,主要由砂土80%、亚粘土20%组成。 3.Ⅰ级阶地,阶面高出现代河水面3m,为一平台,草地掩盖。阶面平坦,宽400余米,略向北(现代河流)倾斜。阶地二元结构清楚,下部为含砂砾石层,厚1.6-2.0m,砾石含量80%,成份以中粒、细粒岩屑石英砂岩为主,次为脉石英、粉砂板岩等,略显下粗上细的韵律特征。砾径大者为10-15厘米,小者为1-3厘米。结构松散。上部为灰色粉砂质粘土,厚约0.5m。 4.三叠系波里拉组(T3b) 岩性为灰色块状灰岩,岩石破碎,裂隙发育,表面局部见有覆盖一层钙质薄膜,呈砖红色,具褐铁矿化,岩间充填方解石脉,脉宽约0.1-0.3cm。局部发

电缆截面的选择方法及计算示例 1 按长期允许载流量选择电缆截面 为了保证电缆的使用寿命,运行中的导体电缆温度应不超过规定的长期允许工作温度:聚氯乙烯绝缘电缆为70℃,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为90℃。根据这一原则,在选择电缆截面时,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I max ≤I 0K 式中:I max ——通过的最大连续负荷载流量(A ); I 0 ——指定条件下的长期允许载流量(A ),见附表1; K ——长期允许载流量修正系数,见附表2. 举例:某工厂主变压器容量S 为12000KVA ,若以直埋35KV 交联电缆供电,试问应选择多大电缆截面?(土壤温度最高30℃,土壤热阻系数2.5) 解:按下列计算电缆线路应通过的电流值 I= U S 3=35 312000 =198(A ) 查附表1-12得:铜芯交联电缆8.7/10KV 3×95mm 2,最大连续负荷载流量为220A ,25℃。由于敷设土壤温度最高为30℃,应进行温度修正。 查附表2-2得修正系数为0.96. I 修=220(A )×0.96=211(A ) 通过土壤温度的修正后该电缆的连续负荷载流量虽只有211(A ),仍能满足电缆线路198(A )的要求。 2 按经济电流密度选择电缆截面 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EC287-3-2/1995提出了电缆尺寸即导体截面经济最佳化的观点:电缆导体截面的选择,不仅要考虑电缆线

路的初始成本,而且要同时考虑电缆在寿命期间的电能损耗成本。因此要从经济电流密度来选择电缆截面。 (1)经济电流密度计算式: J=1000 ]201[2020?????)(+m B F A θαρ (2)电缆经济电流截面计算式: S j =I max /J 式中:J ——经济电流密度(A/mm 2); S j ——经济电流截面(mm 2); B=(1+Yp+Ys )(1+λ1+λ2),可取平均值1.0014; P 20————20℃时电缆导体电阻率(Ω·mm 2/m ) 铜芯为18.4×10-9,, 铝芯为31×10-9,计算时可分别取18.4和31。 d 20————20℃时电缆导体的电阻温度系数(1/℃)。铜芯为0.00393,铝芯为0.00403. (3)10KV 及以下电力电缆按经济电流密度选择电缆截面,宜符合下列要求: ①按照工程条件、电价、电缆成本、贴现率等计算拟选用的10KV 及以下铜芯或铝PVC/XLPE 绝缘电力电缆的经济电流密度值。(详见GB 50217—2007《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附录B 《10KV 及以下电力电缆经济电流截面选用方法》)。 ②对备用回路的电缆,如备用的电动机回路等,宜按正常运行小时数的一半选择电缆截面。对一些长期不使用的回路,不宜按经济电流密度选择电缆截面。

3. 7 电力电缆截面 3. 7. 1 电力电缆导体截面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最大工作电流作用下的电缆导体温度,不得超过电缆使用寿命的允许值。持续工作回路的电缆导体工作温度,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 2 最大短路电流和短路时间作用下的电缆导体温度,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 3 最大工作电流作用下连接回路的电压降,不得超过该回路允许值。 4 10kV及以下电力电缆截面除应符合上述1~3款的要求外,尚宜按电缆的初始投资与使用寿命期间的运行费用综合经济的原则选择。10kV及以下电力电缆经济电流截面选用方法宜符合本规范附录B的规定。 5 多芯电力电缆导体最小截面,铜导体不宜小于2.5mm2,铝导体不宜小于4mm2。 6 敷设于水下的电缆,当需要导体承受拉力且较合理时,可按抗拉要求选择截面。 3. 7. 2 10kV及以下常用电缆按100%持续工作电流确定电缆导体允许最小截面,宜符合本规范附录C和附录D的规定,其载流量按照下列使用条件差异影响计入校正系数后的实际允许值应大于回路的工作电流。 1 环境温度差异。 2 直埋敷设时土壤热阻系数差异。 3 电缆多根并列的影响。 4 户外架空敷设无遮阳时的日照影响。 3. 7. 3 除本规范第3.7.2条规定的情况外,电缆按100%持续工作电流确定电缆导体允许最小截面时,应经计算或测试验证,计算内容或参数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含有高次谐波负荷的供电回路电缆或中频负荷回路使用的非同轴电缆,应计入集肤效应和邻近效应增大等附加发热的影响。 2 交叉互联接地的单芯高压电缆,单元系统中三个区段不等长时,应计入金属层的附加损耗发热的影响。 3 敷设于保护管中的电缆,应计入热阻影响;排管中不同孔位的电缆还应分别计入互热因素的影响。 4 敷设于封闭、半封闭或透气式耐火槽盒中的电缆,应计入包含该型材质及其盒体厚度、尺寸等因素对热阻增大的影响。 5 施加在电缆上的防火涂料、包带等覆盖层厚度大于1.5mm时,应计入其热阻影响。 6 沟内电缆埋砂且无经常性水份补充时,应按砂质情况选取大于2.0K·m/W的热阻系数计入对电缆热阻增大的影响。 3. 7. 4 电缆导体工作温度大于70℃的电缆,计算持续允许载流量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数量较多的该类电缆敷设于未装机械通风的隧道、竖井时,应计入对环境温升的影响。 2 电缆直埋敷设在干燥或潮湿土壤中,除实施换土处理等能避免水份迁移的情况外,土壤热阻系数取值不宜小于2.0K·m/W。 3. 7. 5电缆持续允许载流量的环境温度,应按使用地区的气象温度多年平均值确定,并应符合表3.7.5的规定。 表3.7.5 电缆持续允许载流量的环境温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