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危机背景下对中国出口退税政策目标取向的分析

经济危机背景下对中国出口退税政策目标取向的分析

后危机背景下中国出口退税政策的目标取向分析

刘志永

(晋中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山西晋中030060)

摘要:出口退税政策目标取向应为促进经济持续有效发展的中性选择。2008年经济危机下的多次大幅度逆向操作主要是应对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损害的被动选择,不是其最优中性选择。出口退税政策应对出口萎缩的被动调整是不经济的,应该回归于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主动政策选择。

关键词:出口退税政策目标取向后危机

The analysis of the target orientation of

China’s Tax-refund police in the late stage of crisis

LIU zhiyong

(School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 Jinzhong College, Jinzhong 030060, china) Abstract: The target orientation of china’s tax-refund police should be a neutral selection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economy. In 2008 there were many great reversion operations as mail solutions to the serious harm brought by economic crisis .As passive policy adjustment to cope with the crisis, the tax-refund policy is not better for the Chinese present economics. The better way should be initiative policy options which can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pattern and optimize industrial structure.

Key words:tax-refund policy, the target orientation, in the late stage of crisis

中国出口支持性的增长模式使得2008年经济危机对经济增长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出口支持的严重缺失使得经济增长乏力,就业等问题。政策趋易本性和经济增长惯性导致中国在危机下会主动或者被动地更侧重于对出口的促进。出口退税作为一项经济危机下的应对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一个“双刃剑”:短期内会获得刺激经济的效应,但逆向的操作必然会对长期的经济状况产生副作用。本文拟在分析历次出口退税调整路径的基础上,对中国的出口退税政策进行回顾和分析,并提出对“后危机”下该政策目标取向和调整路径的思路和建议。

一、中国阶段经济状况与出口退税政策特征

中国现行的出口退税政策始于1985年,后历经的三个阶段调整均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以及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紧密相关,体现出不同的目标取向。第一阶段(1985年-2003年):在1996年前的政策目标是要扭转国际收支逆差的状况,特征是无差别的全额退税;1996年在国际收支显著改善前提下大幅调低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1998年在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时为冲销人民币升值提高了出口产品退税率。此阶段的几次调整中,政策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改善国际收支和促进经济增长,调整的幅度较小、范围较窄。第二阶段(2004至2007年):分期分批调低和取消了部分“三高”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适当降低了部分传统出口行业的出口退税率,提高了技术装备、IT产品等的出口退税率。在此期间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平稳增长使得中国的出口大幅提高,外汇储备巨增,经济增长对出口的要求更趋于高级化。此阶段的调整与第一阶段的显著不同之处就是通过差别退税来优化出口结构,支持外贸增长模式从第一阶段的“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从而提高出口效益和带动国内产业升级。第三阶段(2008年-2009年):2008年三季度后的几次调整基本可以看作是第二阶段的反向操作,分段分量把第二阶段调低的出口退税率又调回来,同时适当调高部分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此阶段调整是在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被动作出的,主要是应对出口的大幅下滑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影响。

三阶段的调整路径表明,伴随着我国经济状况的变化,出口退税政策既有扩大出口任务、更肩负着调整出口结构从而间接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任务。政策的出台是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间的博弈,不同的经济阶段有着不同的政策取向。

二、中国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经济学分析

实施出口退税政策的理论依据是对出口商品退还国内生产环节征收的间接税,降低其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并以此优化产业结构、带动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而且在实施过程中该政策传导路径较短,会直接作用于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价格从而扩大出口,政策出台、调整的成本较低。只要出口退税带来的收益大于税收的损失,就可以获得政策的效果。收益目前有两个方面:一是促进出口从而带动经济增长,二是调整和优化产

业结构和出口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而引领经济发展。第一种收益较明确,短期性较强;第二种收益被摊薄在长期中,短期往往难以显现。因此,在实施中更多的侧重于第一种收益。从理论上来看,对目前中国经济而言第二种收益比第一种收益要重要的多。但在实际中中国出口退税政策的着眼点在两种收益之间摇摆,使中国的出口退税政策处于两难,难免顾此失彼。

中国出口退税政策实施的需求包含两方面:一是商品的生产能力非常强,生产成本较低,但高需求价格弹性使得竞争力与价格密切相关,需要退税进一步降低价格来维持其出口的竞争力,诸如纺织业等产品;二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成本较高,需要退税来降低成本从而降低价格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经济危机前出口退税政策主要侧重于第二种需求,应该说是一种理性合理的选择,是中国经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模式的内在要求。经济危机使得第一种需求凸现,出口退税政策被赋予了双重任务:在保障支持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要兼顾对出口结构的调整优化,即兼顾短期目标――保增长和长期目标――促优化。

从历次政策调整的回顾来看,我国的出口退税政策是在刺激出口增长、减轻财政压力、调整产业结构的矛盾中寻求平衡。2008起我国又把自2004年以来调低的出口退税率逐步调高,主要原因是应对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带来的不利影响,这种政策调整逆转的发生不是源于经济自身需求,是应对经济危机造成中国出口萎缩的被动选择。表面看是应对出口的下降,实质上是在内需难以扩大的前提下应对出口萎缩带来的经济增长乏力和就业不足的问题,如果国内经济不能企稳回升有可能会继续回调。但从实施效果来看不尽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经济危机下我国出口萎缩的原因是,在我国供给相对不变的前提下国外需求的总体减少(非单独对我国产品需求减少),而且对不同产品需求变化的趋势存在着不同,因此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最终效果也存在着不确定性,取决于产品的竞争力特征:对国际竞争力很强的出口产品,不提高退税率其出口量也不会有明显减少;对于国际竞争力较弱或者价格需求弹性较高的产品,即使提高退税率其出口量也会有明显的萎缩,而且退税额会补贴国外,表现为出口价格降低,进一步恶化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

从政策调整的方向和频次来看,经济危机后政策的保增长目标要优先于其促优化的目标,是政策取向的次优选择。04年起我国的出口退税政策已传达了明确的产业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信号,市场也已经通过传导机制作出了调整,经济增长模式也相应处于逐步的转变过程中。经济危机下该政策的大幅度逆转会减弱市场已产生的自我调整,而且必然会传导至产业结构的调整上,使得原来受到调整的产业又获得某种程度的鼓励,模糊市场主体的判断,诱导市场主体决策和行为趋于短期化,抵消以前所做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努力,使资源配置趋于错位、经济回归原来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产业结构的优化需要长期的过程,政策过于起伏或者预期不明不利于我国产业

结构优化和增长模式的转变。

对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目标而言,生产技术提高带来的升级要远重于产品属性上的升级。目前实施的出口退税方式是对不同的出口商品实施不同的出口差别退税率,是在宏观政策上从产品最终属性的角度上进行调整,只要是出口即可按照相应的退税率实施退税。这种实施方式对支持出口而言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从用出口退税来优化国内产业结构的功能上来看则是不经济的,没有从出口产品的生产环节、技术属性上入手进行调节,这样不利于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和技术创新;而且没有考虑中西部经济特点实施地区差别退税,会不利于中西部地区产品的出口,易加剧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综上分析,从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状况来看,出口退税政策的取向应该归于长期的目标:即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而非促进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增长乏力真正原因是内需不足及其引发的投资过热,经济危机造成的国际市场萎缩只是加快伤害出现的因素之一。出口支持性的经济增长对中国来说是经济发展存在的巨大隐患,学术界及决策层也充分认识到此问题,只是苦于经济的惯性和契机的缺失而无法纠正。中国通过一系列的政策调整较好地应对了危机带来的伤害,经济增长回归于平稳增长,为调整经济增长模式提供了一个契机,因此,在“后危机”下倾向于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出口退税政策取向对中国而言,具有更为长远和现实的意义。

三、对策及建议

(一)回归其长期的价值取向: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宏观工具。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出口对中国经济的积极意义是不容置疑的,但其负面作用也日益显现,尤其是伴随着出口规模扩大出现的中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持续恶化使中国有出现“相对贫困化增长”的可能。目前中国的对外贸易已到了从规模向效率转变的阶段,这一转变趋势并不能被现阶段的经济危机所逆转。因此,后危机时代在出口退税政策的设计上应体现该政策的长期取向,即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宏观工具。具体而言,就是在出口退税政策逆转的需求扩大时,可以微调该政策,主要对优化产业结构方向的商品给予支持,而不是对原来限制的产业不加选择的给予同等或更大的支持。对于长期中的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而言,出口退税的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功能要比支持和扩大出口作用重要的多,因此,在长期中政策制定和调整的重点应立足于对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

(二)进一步扩大有效内需,减轻出口退税政策的压力。

每一项政策都有其积极和消极的作用,政策的出台是两种影响博弈的结果。纵观金融危机以来的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应对危机是主要的目的,这是短期内在对外贸易和经济状况特征下的必要选择,但政策的过于起伏必然也会对经济带来不利的影响。要使政策的重点转变,关键是要解决国内需求不足以及建立在粗放型增长模式上的生产能力

的扩大,就是要进一步扩大居民有效需求和以技术升级为特征的产业结构优化。一是要扩大居民的实质需求:政府支出在短期内可以扩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但长期中不能有效促进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金融投资体系,解决好教育、医疗、养老等关乎民生的大事,藏富于民,使得居民有能力消费、有敢消费的预期,扩大国内有效需求,从而减轻对外需的强烈依赖;二是约束粗放型生产能力的扩大: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我国的产业结构和生产能力获得了极大的提高,逐渐成为了“世界工厂”和“全球提供者”。但我国提供的产品呈现着属性低级化、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生产能耗大等问题,这种生产能力的提高在以技术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中不利于我国分工地位的提升,同时也不利于我国经济有效持续发展。因此,应该从靠投资的粗放型增长向靠技术的内涵型增长转变。(三)出口退税政策与其他政策相机配合使用。

经济危机下出口萎缩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国外对我国产品的有效需求减少,而不是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弱,即使退税率再高怕也不能很好解决出口萎缩的状况。出口退税对企业形成的成本支持会被外商进一步压价所抵消,而且会使得企业只关心出口,没有足够的动力来促进技术升级和产品的升级。从危机下频繁的政策调整路径来看,表面看是应对出口的下降,实质上应对出口下降带来的经济增长乏力和就业不足的问题,此问题通过扩大内需尤其是非政府需求的解决方法是最有效率的。因此,应该在微调出口退税的同时应该辅以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收入分配机制、财政贴息贷款、技术升级基金支持、就业培训支持等其他政策,用以弥补出口退税政策的不足,而且可以减轻出口退税政策的压力。

(四)适时转变出口退税的实施方式,从按产品属性退税向按生产技术属性的退税从经济危机下出口企业的状况来看,受影响的原因、程度不尽相同:受危机冲击最大的是一些仅仅依靠来料加工和贴牌的出口企业和一些生产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品的出口企业,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生产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企业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生产企业的技术升级是应对经济危机和波动的最有效的措施,而且我国贸易条件持续恶化的趋势和集约化增长方式的建立也都要求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其最根本途径是促进技术的升级与创新。如前分析所知,现在的出口退税政策是按照产品属性实施退税的,没有考虑到生产产品的技术环节,会使得企业按照惯性以固有的技术去扩大生产,没有动力去进行技术的升级和创新。这种政策实施带来的影响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应该在生产环节按照技术因素进行税收的优惠或者是在出口后按照技术因素进行退税。不可否认,这种做法在实施上不易操作,还需要对此进行再分析研究。

四、结语

出口退税作为WTO规则允许的鼓励出口政策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具有支持出口

和调整产业结构的双重任务。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现阶段出口退税政策目标选择应该侧重于出口退税对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功能。在应对经济危机对我国出口造成冲击时,政府在短期内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是必要的,但是过于频繁的调整以及调整方向的逆转也会对经济本身造成不良的影响,把出口退税作为经济危机下刺激经济增长和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多重任务的手段是不经济的,会适得其反。因此,应该在明确出口退税政策目标倾向的基础上,对其调整加以约束以及适时转变退税方式并辅以其他政策是我国在“后危机”时代的合理选择。

参考文献:

[1]樊琦.出口退税政策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基于不同技术程度行业的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9,(11)

[2]闻媛.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研究[J].税务研究,2009,(9).

[3]韩媛媛,高德步. 1994年以来出口退税率的过度调整及其原因[J].涉外税务, 2010,(04) .

[4] 出口退税政策或应回归“中性”[J].中国税务,2010,(02).

[5]王世嵩,周勤.出口产品技术结构和出口退税政策有效性研究——基于2002~2007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9,(12).

[6]杜芸,杨青.对现阶段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进一步思考[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11).

作者简介:

刘志永,男,1972年生,稷山人,2005年毕业于山西财经大学研究生学院,经济学硕士,讲师,现为晋中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区域经济合作。

联系方式:139******** LZY_755@https://www.doczj.com/doc/ef123355.htm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