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胞及组织样本的总ATP酶的检测

细胞及组织样本的总ATP酶的检测

细胞及组织样本的总ATP酶的检测
细胞及组织样本的总ATP酶的检测

现代组织化学技术问答题详解(同济)

1.组织化学的基本原理及其与生物化学的基本区别 组织化学是在保持组织或细胞基本上不改变其生活状态时的细微结构的条件下,采用显微镜技术观察某些化学成分和酶活性在组织或细胞内的定性、定位和定量及其变化规律,以便阐明它们在组织或细胞中的存在和含量及其变化的机能意义。 基本原理:在组织切片或细胞涂片上加入一定的化学试剂,该试剂与组织或细胞内的拟检成分起化学反应,形成有颜色的的终末反应产物,该产物沉淀在相应成分所在的位置上,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得到,用以研究糖类、脂类、蛋白质、酶类和核酸等物质在组织或细胞内的分布和含量。 组织化学与生物化学的区别在于:虽然两者都着眼于组织和细胞内的化学组成及其含量和酶的存在及其活性,但生物化学技术中通常是将组织和细胞打碎,制成匀浆,然后进行化学测定,故其定位性能差,而组织化学技术中是尽可能在组织或细胞内原位显示各种化学成分,故其定位性能好;生物学技术中的化学反应是在试管内进行的,而组织化学技术中的化学反应通常是在组织切片或细胞涂片中进行的。 2.试述组织化学技术的基本要求 在应用组织化学技术显示组织和细胞内化学物质及其定位和定量以及代谢状态时,必须满足一下基本要求: 1.保持组织和细胞形态结构的良好状态,以便反应产物的定位精确,如果形态结构破坏而失真,则定位困难。 2.具备一定的特异性,以便获取正确的实验结果。 3.具备一定的灵敏性,以便含量很少的物质也能被显示出来。 4.生成的产物必须是有色沉淀,颗粒细微不被溶解,定位于原位。反应物沉淀的颜色深度与相反应物质含量或酶的活性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 5.反应产物具有稳定性,以便于重复观察。 6.要有重复性。 (一) 保持组织和细胞形态结构的良好状态 (二) 具备一定的特异性 (三) 具备一定的灵敏性 (四) 生成的反应产物必须是有色沉淀 (五) 反应产物具有稳定性 (六) 要有重复性。 3.试述酸性磷酸酶,乙酰胆碱酯酶和NO合酶的反应原理?以任意三种酶为例说明酶显示的基本原理?NO 合酶的分类及其组化原理? 酸性磷酸酶反应原理:铅法和重氮偶联法 1.铅法:在PH为5.0的条件下,酸性磷酸酶(ACP)水解其底物:β-甘油酸钠,产生PO43-,后者被捕获剂Pb(NO3)2的Pb2+直接捕获形成无色的Pb3 (PO4)2沉淀,后者又与(NH4)2S发生置换反应,最终形成棕黑色沉淀。 2.重氮偶联法:α-苯酚磷酸钠或萘酚AS-BI磷酸被酶水解放出萘酚,后者立即被重氮盐捕获偶联而生成有色偶氮色素沉淀(红色)。 乙酰胆碱酯酶反应原理: 亚铁氰化铜法:乙酰胆碱酯酶(AChE)能将乙酰胆碱盐水解产生硫胆碱,使铁氰化物还原为亚铁氰化物,后者与铜离子结合成亚铁氰化铜而呈现有色沉淀(棕色)。 NO合酶反应原理: NADPH-d法:一氧化氮合酶可催化前体物质L-精氨酸转变成为L-瓜氨酸和NO,由于NOS和NADPH-d可能为同一种酶,并且都可以还原辅酶Ⅱ(NADPH)为辅助因子,介导NOS催化L-精氨酸转变成为L-瓜氨酸和NO,并释放电子,后者又被NADPH传递给硝基四唑兰(N-BT), N-BT可被还原为有色沉淀(蓝色)。

免疫组织化学(傅琦博)-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组织化学 傅琦博 引言 酶工程是生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十年来,随着研究手段的更新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产生了一门以研究酶在细胞内的存在及其动态,以阐明组织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为主要内容的科学——酶组织化学。酶组织化学是利用酶化学反应的产物可在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下被识别的特性,借以从形态学角度判定酶在组织细胞内的存在的部位的一门技术,其基础是组织化学。它具有将形态学、生物化学和生理学联系起来的特点,在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生物领域内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组织细胞内特定酶分布的酶组织化学方法大致分为:(1)利用酶的活性反映的方法;(2)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免疫应答)证实酶的存在部位的方法。后者也被称之为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组织化学概述 免疫组织化学简称免疫组化,是应用免疫学及组织化学原理,对组织切片或细胞标本中的某些化学成分,进行原位的定性、定位或定量的研究。这种技术称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免疫组化是利用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的特点,采用一直的抗体检测组织或细胞的抗原物质,以期确定组织或细胞是否存在未知抗原,并进行定性、定位或定量的研究。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是无色的,故必须借助组织化学方法,将抗体抗原反应部位显示出来。它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免疫组织染色法(简称免疫染色法),食用该方法检测细胞内物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作为检测对象的物质须具有抗原性,能制作出与之相应的特异、高效价的抗体;②在免疫反应发生之前,目标物质要保持抗原性,同时还要保持在组织细胞内的稳定状态。要检测抗原,就要用与之相应的抗体进行免疫反应,同时要用可视的标记标出抗原或抗体,采用这种方法的免疫染色法称为标识抗体法或标识抗原法,常用的表示抗体法有直接法、间接法、补体结合法以及多重染色法等。直接法是标识要检出的抗原的抗体,然后进行反应的方法,其特异性高,但检出的敏感度不如间接法,标识抗体的食用范围手局限。间接法是以未标识的第一抗体进行反应,接着标识以第一抗体为抗原所制作的抗体(即第二抗体)进行重叠反应,间接的证明抗原,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容易出现非特异性反应,但敏感度较高,标识抗体的用途也广;补体结合法是将间接法中的第二抗体作为标识抗补体抗体食用;多重染色法则是在同一标本上检出多种抗原物质的方法,可以用反复进行的重复标记的直接法,也可以用酶标记的重复进行的间接法。此外,还有后标识抗体的免疫染色法,此法先采用未标识的抗体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通过免疫化学反应或其他化学反应,用适当的标记物质来识别已与组织细胞内抗原发生结合的抗体。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发展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形态学研究领域一门新兴方法学。自它问世以来发展迅猛,用“日新月异”一词形容它毫不过分。酶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由Nakane 等人于60 年代末期创立的最早的免疫酶组织化学技术,之后Sternberger 等人于70 年代初期便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非标记抗体酶法(又称间接法) 和PAP 法(过氧化酶抗过氧化酶法) 。80 年代初期美籍华人Hsu 又建立了卵白素生物素复合物法(ABC法) ,自此之后,免疫金银染色法、免疫电镜等技术相继问世。80 年代末期人们又发现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或译成链霉菌亲合素,St reptavidin) 与生物素结合力极强,遂用它标记过氧化酶建立起了SP 法,或称LSAB 法(链霉菌亲合素生物素过氧化酶法) 。由于链霉菌亲合素不与人组织中的内源性生物素起非特异性结合反应,故背景染色更加清晰,且敏感性比ABC 法高4~8 倍,比PAP 法高8~16 倍。进入90 年代,免疫组织化学又向基因水平深入发展,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如原位杂交后信 号的放大与显示便是采用了免疫组织化学显色技术,因而又可称之为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而图象分析、流式细胞仪的运用,是免疫细胞化学定量分析技术提高到更精确的水平。现就该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作一概述。 1利用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可以分辨出标记抗原抗体所在的位置及其性质, 并可利用荧光定量技术计算抗原(或抗体) 的含量, 以达到对定性、定位、定量测定的目的[2 ]。如黄祥瑞等人(1999) 利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研究西藏环状病毒细胞生物学特性和敏感细胞范围(CPE) , 成功地观察到该病毒的细胞病变效应特异荧光发生的部位、细胞数量和病毒的形态发生。辛德毕斯热是由辛德毕斯病毒Sindbis V irus (SiN ) 引起的人兽共患虫媒病毒病, 1974 年南非发生辛德毕斯热大流行。1991年梁国栋等通

【2016】ATP与细胞呼吸试题(含解析)

ATP与细胞呼吸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下列关于ATP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TP中的A代表的是腺嘌呤 B.组成ATP的化学元素包括C、H、O、N、P C.ATP与ADP相互转化过程中物质是可逆的,能量不可逆 D.人在饥饿时ATP和ADP仍能达到动态平衡 【解析】考查有关ATP的知识。ATP中的A代表腺苷。 【答案】 A 2.下列有关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 B.人的成熟红细胞虽然没有线粒体但依然能合成ATP C.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或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D.人体在剧烈运动中,细胞ATP的合成速率大于其分解速率 【解析】一般来说,在人体内环境稳定的情况下,ATP的产生速率应该是与ADP的产生速率相等。 【答案】 D 3.向正在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悬液中分别加入a、b、c、d四种抑制剂后,有关推测正确的是( ) A.若a能抑制丙酮酸分解,则丙酮酸的消耗增加 B.若b能抑制葡萄糖分解,则丙酮酸增加 C.若c能抑制ATP的形成,则ADP的消耗增加 D.若d能抑制[H]被氧化成H2O,则O2的消耗减少 【解析】若a能抑制丙酮酸分解,则丙酮酸增加,消耗减少;若b能抑制葡萄糖分解,则丙酮酸减少;若c能抑制ATP的形成,则ADP消耗减少;若d能抑制[H]氧化成H2O,则O2的消耗减少。 【答案】 D 4.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选用透气性好的“创可贴”,是为保证人体细胞的有氧呼吸 B.要及时为板结的土壤松土透气,以保证根细胞的正常呼吸 C.皮肤破损较深的患者,应及时到医院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 D.慢跑可以促进人体细胞的有氧呼吸,使细胞获得较多能量

人教版教学教案ATP与细胞呼吸(含答案)

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高三生物学案 时间:2009 年月日班级姓名第一课时主备人柏栋阴校对刘继恒 高中生物必修1 第五章第2、3节ATP与细胞呼吸 考点解读:1、理解ATP的生理功能、结构简式、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及ATP的形成途径。 2、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3、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4、进行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 学习重点:1、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以及ATP的形成途径。2、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学习难点:1、ATP的形成途径。2、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3、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一、知识梳理:(课前预习) 1、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是_____________,主要来源是_________,最终来源是_____________。生物体内的主要贮能物质是。 2、高能磷酸化合物是指水解时释放的能量在__________kj/mol以上的磷酸化合物,而ATP水解时释放的能量高达__________kj./mol。 3、ATP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其中A表示、T表示、P表示、~表示; 4、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关系式____________ ______。 ⑴当反应从左向右进行时,能量来源于,能量用于。发生在细胞内的结构中。 ⑵当反应从右向左进行时,能量来源于,能量用于。 发生在细胞的。 5、ATP中的能量转化为:①机械能(如____________);②热能(如____________); ③渗透能(如____________);④电能(如____________);⑤光能(如____________);⑥化学能(如____________)。 6、细胞呼吸: 7、细胞呼吸的方式 (一)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实验材料:选择酵母菌来探究细胞呼吸的方式,是因为它在_____________都能生成,属于_________,便于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 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有氧呼吸 有氧呼吸使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是生物体高效率地获取能量的反应过程。其反应过程包含许多反应步骤,基本可分为三个连续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中进行,产生并可释放能量;第二阶段在中进行,丙酮酸和H2O脱[H]产生也可释放能量;第三阶段也在中进行,第一、二阶段产生的与反应产生并可释放的能量。三个阶段有不同的参与催化。 细胞通过呼吸把光合作用贮藏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除小部分以的形式散失,大部分转移到中,随时提供生命活动的需要。 化学方程式: (三)无氧呼吸 无氧呼吸是细胞在的条件下进行的,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不彻底,产生的能量较少。通常称为发酵,有两种类型:发酵和发酵。

组织与细胞化学考试重点

1.异染现象:染料离子以某种方式使它对所吸收的波长有所改变,因而观察到 被染的组织显示与该染料本身颜色不一样,此现象为异染现象。 2.自发荧光:由于紫外线的照射,标本中的荧光物质吸收光能后,呈现出不同 颜色的荧光,这是自发荧光。 3.诱发荧光:细胞内的某些成分只有与荧光素结合后,在紫外线的激发下,始 可呈现一定颜色的荧光,称为诱发荧光。 4.点计数:计数落于所测图像(轮廓面)内的测点数。 5.交叉点计数:计数侧线与所测图像的周界线之间形成的交叉点的数目。 6.DAB:是3,3ˊ-二氨基联苯胺(DAB),HRP使DAB氧化形成棕黄色产 物,可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 7.形态计量术(morphometry):是运用数学和统计学原理对组织和细胞内各种 成分的数量、体积、表面积等的相对值与绝对值的测量。 8.各向同性:是指特征物在各个方向上都分布均匀的特性。 9.各向异性:是指特征物在各个方向上分布不均匀的特性。 10.饲养细胞:在体外的细胞培养中,单个的或数量很少的细胞不易生存与繁殖, 必须加入其他活的细胞才能使其生长繁殖,加人的细胞称为饲养细胞(feeder cell)。 11.不完全抗原:只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半抗原或不完全抗原,绝 大多数低分子量的多糖和所有的类脂均属半抗原。 12.生物素标记法:将生物素用酶学方法或化学方法连接在核酸探针上,分子杂 交后利用抗生物素对生物素具有高度亲和力的特性,用标记的生物素蛋白或链酶抗生素蛋白进行检测。 13.灰度:是指一个像素色泽的深浅,它以整数值的形式表示,可表示为 K=0,1,2…K个级别,称量化级别。灰度值越小,表示染色深度越强,物质含量越高。 14.特征物:就是指要定量研究的形态结构,即感兴趣的某种组织结构,它具有 一定的形状和分界,在肉眼或显微镜下可以识别或分辨。 15.荧光免疫组化:采用荧光素标记已知抗体,在适合的情况下,与组织细胞中 的靶抗原(或抗体)反应,可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16.原位杂交组化:是应用已知碱基顺序并带有标记物核酸按碱基配对的原则进 行特异性结合,形成杂交体,然后再应用与标记物相应的检测系统通过组织化学或免疫组织化学在核酸原有的位置进行细胞内定位。 二、简答题 1、试述荧光显微镜的原理、结构及生物学应用 答:①原理:由于紫外线的照射,标本中的荧光物质吸收光能后,呈现出不同颜色的荧光,这是自发荧光,如维生素A呈绿色荧光、心肌细胞内脂褐素呈棕黄色~金黄色荧光。但是,细胞内的某些成分只有与荧光素结合后,在紫外线的激发下,始可呈现一定颜色的荧光;如应吖啶橙(荧光素)处理细胞后,细胞核内的DNA 呈绿~黄绿色荧光,细胞质及核仁内的RNA呈桔黄~桔红色荧光。 ②结构:它是装有、能产生紫外线(短波长)的光源及系列滤片装置的显

专题3.2 ATP与细胞呼吸(讲)(解析版)

第2节 ATP 与细胞呼吸 1.ATP 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Ⅱ) 2.细胞呼吸(Ⅱ)。 3.实验: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知识点一ATP 的结构与功能1.ATP 的结构 (1)图中各部分名称:A 腺嘌呤,①腺苷,②一磷酸腺苷,③ADP ,④ATP ,⑤普通化学键,⑥高能磷酸键。 (2)ATP 与RNA 的关系:ATP 去掉两个磷酸基团后的剩余部分是组成RNA 的基本单位之一。(3)结构特点 ①ATP 分子中远离A 的那个高能磷酸键容易水解断裂,释放出能量,ATP 就转化为ADP ,ADP 也可以接受能量而重新形成ATP 。 ②高能磷酸键水解时释放的能量多达30.54kJ/mol ,所以说ATP 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2.ATP 与ADP 的相互转化 项目ATP 的合成 ATP 的水解 反应式ADP +Pi +能量――→酶 ATP +H 2O ATP +H 2O――→酶 ADP +Pi +能量 所需酶ATP 合成酶 ATP 水解酶 能量来源光能(光合作用)、化学能(细胞呼吸) 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的能量能量去路储存于高能磷酸键中 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反应场所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 生物体的需能部位 3.ATP 的功能与动、植物细胞代谢

(1)植物细胞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形成ATP,而动物细胞只能通过细胞呼吸形成ATP。 (2)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用于主动运输、发光发电、肌肉收缩、物质合成、大脑思考等。 知识点二细胞呼吸的概念、方式和过程 1.概念 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2.有氧呼吸 (1)概念: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 (2)过程 (3)有氧呼吸总反应式 。 (4)放能:1mol葡萄糖释放的能量中有1161kJ左右的能量转移至ATP中,其余能量则以热能形式散失。 (5)与有机物在生物体外燃烧相比,有氧呼吸是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有机物中的能量是逐步释放的;一部分能量储存在ATP中。 3.无氧呼吸 (1)场所:全过程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

《酶组织化学与免疫组织化学》习题

《酶组织化学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习题第一部分组织学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标准型) 1.C 2.B 3.A 4.C 5.A 8.B 9.C 10.D 14.A 23.D 1.免疫组化技术的关键步骤是 A.标本处理 B.抗体的处理与保存 C.免疫染色 D.设立对照试验 E.结果判断 2.免疫组化技术的首要试剂是 A.抗原 B.抗体 C.标记物 D.固定剂 E.洗涤液 3.酶免疫组化技术中,关于标本处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充分洗后于室温用0.3%H2O2和80%甲醇处理20~30min。 B.充分洗后于室温用0.3%H2O2和80%甲醇处理40~50min。 C.充分洗后于室温用0.5%H2O2和90%甲醇处理20~30min。 D.充分洗后于4℃用0.3%H2O2和80%甲醇处理20~30min。 E.充分洗后于4℃用0.3%H2O2和80%甲醇处理40~50min。 4.PAP法是Sterberger等于哪一年建立的 A.1950 B.1960 C.1970 D.1980 E.1990 5.PAP复合物中的酶是 A.辣根过氧化物酶 B.碱性磷酸酶 C.葡萄糖氧化酶 D.胃蛋白酶 E.胶原酶 8.PAP法中的“桥”是 A.第一抗体 B. 第二抗体 C. 第三抗体 D.亲和素 E.第四抗体 9.ABC技术由美籍华人Hsu于哪一年建立,已广泛应用于免疫学检测技术 A.1961

B.1975 C.1981 D.1985 E.1990 10.ABC法中的“桥”是指 A.第一抗体 B. 第二抗体 C. 第三抗体 D.亲和素 E.链霉素亲和素 14.免疫组化法吸收试验是用过量已知抗原与抗体在多少度以下充分反应,离心后再行免疫组化染色 A.4℃ B.20℃ C.40℃ D.37℃ E.50℃ 23.PAS反应是检测组织内的: A.核酸 B.脂 C.蛋白质 D.多糖 E.抗原 一、填空 1、免疫组织化学中最常用的标记物是__荧光素________、___酶_________ 、____生物素和亲和素_______、___________。原位杂交组织化学中常用的标记物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大类。 2、常用的粘附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等。 3、抗原决定簇是指_____________分子表面的、具有活性的___________。 4、一般组织化学是利用化学或物理反应,在组织标本上加入一定的_____________,使其发生反应,形成_____________,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常用于检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等。 5、酶组织化学是利用酶对其____________的催化作用,生成__________,再与某种__________反应,形成____________沉淀,检测___________分布及活性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6、最常用于显示细胞、组织内的多糖和蛋白多糖的方法是过碘酸-雪夫反应PAS。 7.、免疫染色对特殊标本的进一步处理常用________和________法。 8、免疫组化中最常用的制片方法是________和________。 9、免疫组化染色后,阳性细胞的染色分布有三种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知识点

考点1细胞呼吸的类型与过程 1.有氧呼吸过程 2.无氧呼吸过程 (1)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完全相同。 (2)第二阶段是第一阶段产生的[H]将丙酮酸还原为C2H5OH和CO2或乳酸的过程。不同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是由于催化反应的酶不同。 应用指南 1.不同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其原因在于催化反应的酶不同。动物和人体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微生物的无氧呼吸称为发酵,但动植物的无氧呼吸不能称为发酵。 2.原核生物无线粒体,但有些原核生物仍可进行有氧呼吸。 3.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均有ATP产生;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产生ATP。其余的能量储存在分解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酒精或乳酸中。 4.有氧呼吸过程中H2O既是反应物(第二阶段利用),又是生成物(第三阶段生成),且生成的H2O中的氧全

部来源于O 2。 5.有H 2O 生成一定是有氧呼吸,有CO 2生成一定不是乳酸发酵。 6.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对动物可用于维持体温。 7.水稻等植物长期水淹后烂根的原因:无氧呼吸的产物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玉米种子烂胚的原因: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对细胞有毒害作用。 O 2吸收量、CO 2释放量 细胞呼吸的方式 不消耗O 2,释放CO 2 只进行无氧呼吸 O 2吸收量=CO 2释放量 只进行有氧呼吸 O 2吸收量<CO 2释放量 两种呼吸方式同时进行,多余CO 2来自无氧呼吸 酒精量=CO 2量 只进行无氧呼吸 酒精量<CO 2量 两种呼吸方式同时进行,多余CO 2来自有氧呼吸 CO 2释放量︰O 2吸收量=4︰3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相等 CO2释放量︰O2吸收量>4︰3 无氧呼吸占优势 CO2释放量︰O2吸收量<4︰3 有氧呼吸占优势 有H 2O 生成一定是有氧呼吸,有CO 2生成一定不是乳酸发酵,有酒精生成是产酒精的无氧呼吸,有含氮废物生成其呼吸底物一定为含氮物质(如蛋白质) 【特别提醒】 1.CO 2释放量、O 2吸收量、酒精量都是指物质的量,单位是摩尔。 2.以上的根据是葡萄糖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方程式,不包括其他有机物质。 考点3 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及其应用 1.内因:遗传因素(决定酶的种类和数量) (1)不同种类的植物呼吸速率不同,如旱生植物小于水生植物,阴生植物小于阳生植物。 (2)同一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呼吸速率不同,如幼苗、开花期呼吸速率升高,成熟期呼吸速率下降。 (3)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呼吸速率不同,如生殖器官大于营养器官。 2.外因——环境因素 (1)温度 ①温度影响呼吸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呼吸酶的活性来实现的。呼吸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如下图。 ②生产上常用这一原理在低温下贮藏水果、蔬菜。大大棚蔬菜的栽培过程中夜间适当降低温度,降低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提高产量。 (2)O 2的浓度 ①在O 2浓度为零时只进行无氧呼吸;浓度为10%以下,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浓度为10%以上,只进行有氧呼吸。(如图) ②生产中常利用降低氧的浓度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这一原理来延长蔬菜、水果保鲜时间。 (3)CO 2 CO 2是呼吸作用的产物,对细胞呼吸有抑制作用,实验证明,在CO 2浓度升高到1%~10%时,呼吸作用明显被抑制。(如图) (4)水 在一定范围内,呼吸速率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加快,随含水量的减少而减慢。

酶组织化学和组织化学染色

第14章酶组织化学和组织化学染色 酶 酶是由细胞合成的生物催化剂,它们增加整个过程的反应速率,而自身的数量和特性不会改变。 组织化学 组织化学被Pearse定义为“用化学或物理的测试方法对细胞和组织中的特定物质、反应基团和酶催化物质进行鉴定、定位和定量的方法”。因此,采用化学方法技术将组织细胞中的物质进行定位,以用于显微观察的过程就是组织化学技术。 酶组织化学技术 酶组织化学技术是将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一种组织学技术。组织中酶的表现与其他无活性组织成分完全不同,酶必须是具有活性的。而且,细胞内酶的表达主要取决于酶在活性位点的特定底物和形成不溶物质,这种不溶物质随后变成有色体或不透明体。 组织必须尽可能新鲜才适合酶的表达,尸检组织/尸体解剖通常不适合用于研究。经处理不能被用于酶表达的组织要保存在冰箱中。对于大多数酶来说,它们的表达需要新鲜组织(如细胞培养物)或冷冻/晶体组织和冷冻干燥的组织切片,但是,一些酶如碱性磷酸酶或酸性磷酸酶对底物具有抵抗性,因此它们无法表达。 定影液 冰箱冷却丙酮,并用甲醛盐水或95%乙醇作为缓冲剂,在大多数情况下,冷丙酮用于酶的表达。 酶组织化学原理 组织化学方法是基于生化反应,含有酶的组织或细胞当置于溶液中时,它们与溶液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着色的不溶性产物,然后可以在细胞或组织中评估最终产品的位置和数量。 经典组织化学反应 通常遵循以下四个原则之一: *简单离子相互作用。 *醛与希夫试剂或银化合物的反应。 *芳香族重氮盐与芳香族残基的偶联。 *底物和酶的转化形成着色沉淀。 酶的分类 *氧化还原酶:它是一个大组,由以下亚组组成: -氧化酶:在氧气存在下催化底物的氧化。 -脱氢酶:通过除去氢原子来催化底物的氧化。 -过氧化物酶:通过除去与过氧化氢结合的氢原子来催化底物氧化。 -Diaphoresis酶:通过除去氢原子来催化NADH和NADPH的氧化。 *水解酶:催化引入水中元素成为特定的底物键。 *转移酶:催化两种化合物基团的转移,但不利用也不损失水分。 *裂解酶:催化从底物中去除基团从而形成碳双键。脱羧酶是该组一个亚类。 组织化学反应类型 主要有四种类型:

酶组织化学技术

第二章酶组织化学技术 酶(enzyme)是生物体内具有催化作用的特殊蛋白质,在细胞的各个部位都有酶的存在。人和动物体内的各种化学反应(包括新陈代谢反应)都必须由酶来催化,没有酶的存在,体内生物化学反应就无法进行。 组织及细胞中含有多种酶类,主要包括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ATP酶、非特异性酯酶、胆碱酯酶、琥珀酸脱氢酶、γ-谷氨酰转肽酶等。组织细胞内的各种酶均不具有使其本身直接可见性的特性,常需用某些方法在一定条件下将组织细胞中的酶作用于特定的底物,以底物分解产物作为反应物质,在原作用部位进行捕捉反应,从而使其具有可见性。这种通过酶的作用形成反应产物,经捕捉反应来显示细胞和组织结构中的各种酶,并对其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方法称为酶组织化学反应。 酶组织化学技术在人类认识疾病的科学实践中曾非常活跃,50~60年代在病理学上的应用达到高峰。它所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如利用酶组织化学方法研究生物体内细胞形态与其代谢、功能的关系;在病理学领域中,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代谢基础;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肿瘤的代谢功能及形态与酶组织化学的变化规律;以多种酶组织化学指标显示细胞损害程度,从而检测新药物及其临床毒性等。但由于酶组织化学技术操作较复杂,需用新鲜组材料,且多数反应特异性不高,故其应用受到限制。同时因酶为蛋白质,它在福尔马林固定及石蜡包埋的组织中虽然失去了酶活性,但仍具有免疫原性,这使得应用较为特异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酶成为可能,因而不少酶组织化学染色现已被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所代替。但应指出的是,有一些酶组织化学方法仍以其良好的特异性在病理诊断及研究领域被广泛应用。目前最常应用于诊断的酶组织化学方法有骨骼肌相关酶(用于诊断肌病)、乙酰胆碱酯酶(用于诊断先天性巨结肠)、氯乙酸酯酶(用于辨认骨髓髓细胞系统的细胞和肥大细胞)以及酸性磷酸酶等染色方法。 第一节酶组织化学反应的方法和基本原理 一、酶组织化学反应的主要方法和基本原理 1.金属沉淀反应法酶的分解产物可与大多数金属结合,金、银、铜、铁、

酶组织化学

(一)A1型题(标准型) 1.免疫组化技术的关键步骤是 A.标本处理 B.抗体的处理与保存 C.免疫染色 D.设立对照试验 E.结果判断 2.免疫组化技术的首要试剂是 A.抗原 B.抗体 C.标记物 D.固定剂 E.洗涤液 3.酶免疫组化技术中,关于标本处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充分洗后于室温用0.3%H2O2和80%甲醇处理20~30min。 B.充分洗后于室温用0.3%H2O2和80%甲醇处理40~50min。 C.充分洗后于室温用0.5%H2O2和90%甲醇处理20~30min。 D.充分洗后于4℃用0.3%H2O2和80%甲醇处理20~30min。 E.充分洗后于4℃用0.3%H2O2和80%甲醇处理40~50min。 4.PAP法是Sterberger等于哪一年建立的 A.1950 B.1960 C.1970 D.1980 E.1990 5.PAP复合物中的酶是 A.辣根过氧化物酶 B.碱性磷酸酶 C.葡萄糖氧化酶 D.胃蛋白酶 E.胶原酶 8.PAP法中的“桥”是 A.第一抗体 B. 第二抗体 C. 第三抗体 D.亲和素 E.第四抗体 9.ABC技术由美籍华人Hsu于哪一年建立,已广泛应用于免疫学检测技术 A.1961 B.1975 C.1981 D.1985 E.1990 10.ABC法中的“桥”是指

A.第一抗体 B. 第二抗体 C. 第三抗体 D.亲和素 E.链霉素亲和素 14.免疫组化法吸收试验是用过量已知抗原与抗体在多少度以下充分反应,离心后再行免疫组化染色 A.4℃ B.20℃ C.40℃ D.37℃ E.50℃ 23.PAS反应是检测组织内的: A.核酸 B.脂 C.蛋白质 D.多糖 E.抗原 一、填空 1、免疫组织化学中最常用的标记物是__荧光素__、_酶_ 、生物素和亲和素_、_铁蛋白和胶合金_。原位杂交组织化学中常用的标记物有__放射性同位素_________和非同位素标记物___________两大类。 2、常用的粘附剂有_蛋白甘油_、甲醛明胶_、多聚赖氨酸__等。 3、抗原决定簇是指__抗原___________分子表面的、具有活性的___特异性化学集团________。 4、一般组织化学是利用化学或物理反应,在组织标本上加入一定的_化学试剂____________,使其发生反应,形成__有色沉淀物___________,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常用于检测_糖类__脂类_______、核酸____________ 、_酶_________等。 5、酶组织化学是利用酶对其_底物___________的催化作用,生成初反应产物__________,再与某种_捕捉剂_________反应,形成__有色终反应物沉淀物__________沉淀,检测__酶_________分布及活性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_金属沉淀法__________ 、_偶氮偶联法__________、__四唑盐法__________、__靛蓝法________和___DAB法_________。 6、最常用于显示细胞、组织内的多糖和蛋白多糖的方法是_PAS反应__________。 7.、免疫染色对特殊标本的进一步处理常用_蛋白酶消化法_______和_非特异吸附法 _______法。 8、免疫组化中最常用的制片方法是_冰冻切片______和_石蜡切片_______。 9、免疫组化染色后,阳性细胞的染色分布有三种类型,分别是_胞质型________、_细胞核型________和__细胞膜表面型_____。 10、酶免疫组化技术中最常用的酶有辣根过氧化物酶_________、碱性磷酸酶 __________及_葡萄糖氧化酶________。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研究进展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研究进展 免疫组织化学,简称免疫组化,是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形态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它是用已知抗体(或抗原)检测组织细胞中的未知抗原(或抗体),并对相应抗原进行定性、定位、定量测定的一项新技术。它把免疫反应的特异性、组织化学的可见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借助显微镜(包括荧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的显像和放大作用,在细胞、亚细胞水平检测各种抗原物质(如蛋白质、多肽、酶、激素、病原体以及受体等)。免疫组化具有操作简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等优点,已广泛用于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及胚胎发育、神经解剖等相关学科的研究,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50年代还仅限于免疫荧光技术,5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建立起高度敏感,且更为实用的免疫酶技术。 一、免疫组化技术的迅猛发展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形态学研究领域一门新兴方法学,自它问世以来发展迅猛。酶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由Nakane等人于60年代末期创立的最早的免疫酶组织化学技术,之后Sternberger 等人于70年代初期便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非标记抗体酶法和PAP法。80年代初期美籍华人Hsu又建立了卵白素生物素复合物法。80年代末期人们建立起SP法,或称LSAB法。由于链霉菌亲合素不与人组织中的内源性生物素起非特异性结合反应,故背景染色更加清晰,且敏感性比ABC 法高4~8倍,比PAP法高8~16倍。进入90年代,免疫组织化学又向基因水平深入发展,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 二、免疫组化技术在临床病理诊断中的重要作用 自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应用于临床病理诊断以来,在以下几类疾病的鉴别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1、高度未分化肿瘤细胞起源的鉴别 发生在胃肠道的肿瘤应首选CEA与Vimentin两种。抗体鉴别是上皮源性抑或是间叶源性肿瘤,因为CEA在消化道上皮源性肿瘤的阳性率高,但在鳞癌时阳性率低;而消化道以外部位发生者,上皮性标记物宜选用EMA,该抗体在90%以上上皮源性肿瘤呈阳性表达。 2.2、小圆细胞肿瘤的鉴别

高考生物复习 ATP与细胞呼吸含解析

高考生物复习配餐作业(九) ATP与细胞呼吸 1.下列有关酶和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 B.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化学能,也可以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 C.酶通过为反应物供能和降低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D.ATP中的“A”与构成核酸(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中的“A”表示相同物质 解析本题考查酶的本质、基本组成单位及作用原理,ATP中能量的来源和去路,核酸与ATP结构的比较。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中形成ATP体现了光能可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在细胞呼吸中形成ATP体现了糖类等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可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ATP中的化学能也能转化为光能(如萤火虫发光)和其他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如ATP中的化学能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转化为糖类中的化学能),B正确;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或RNA,因此组成酶的基本单位为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A错误;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反应速率,不能为反应物供能,C错误;ATP中的“A”为腺苷(由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腺嘌呤组成),而DNA和RNA中的“A”表示腺嘌呤,D错误。 答案 B 2.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与DNA、RNA相同,组成ATP的化学元素有C、H、O、N、P B.ATP的结构可简写为A—P~P~P,其中A由腺嘌呤和脱氧核糖结合而成 C.动物细胞中产生ATP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和叶绿体 D.细胞内的化学反应有些是需要能量的,有些是释放能量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 解析ATP、DNA和RNA的元素组成都是C、H、O、N、P,A正确;ATP的结构可简写为A—P~P~P,A代表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结合而成,B错误;动物细胞中产生ATP的细胞器是线粒体,动物细胞中无叶绿体,C错误;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D错误。 答案 A 3.如图表示生物体内发生的两个化学反应,请判断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TP分子水解时,图中所示的化学键③④最易断裂 B.图中酶1和酶2的化学本质相同,但是二者的种类不同 C.细胞中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反应相联系 D.ATP与ADP间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只发生在真核细胞内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题库1-0-8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题 库1-0-8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中,对固定剂的要求不包括(). A.能快速固定抗原 B.能防止抗原物质扩散 C.固定后的抗原能被抗体识别 D.具有氧化活性 E.以上均不正确 固定剂的要求为快速固定抗原、防止抗原物质扩散、固定后的抗原能被抗体识别。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不同的胶体金颗粒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其中5nm以下颗粒适用于(). A.标记抗原或组织化学法检测 B.液相免疫检测 C.免疫沉淀试验 D.以上都对 E.以上都不对 5nm以下的胶体金颗粒较小,可以用于标记抗原或用于组织化学检测。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免疫组化技术的优点不包括(). A.高特异性 B.高敏感性 C.形态学的直观性 D.精确定量分析 E.能对抗原表达情况进行分析 免疫组化技术重要的特点是形态学的直观性,用于抗原表达的定性分析,不能精确定量。(gta5手机版 https://www.doczj.com/doc/e014552906.html,/)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中,必须保证组织材料(). A.取材新鲜 B.形态保存良好 C.抗原物质的抗原性不被破坏 D.以上均包括 E.以上均不包括 取材必须新鲜、形态保存良好、抗原性不被破坏。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免疫细胞组织化学技术包括(). A.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B.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C.亲和素免疫细胞组织化学技术 D.以上均包括 E.以上均不包括 免疫细胞组织化学技术包括以上所有。

第8讲 ATP与细胞呼吸

第8讲ATP与细胞呼吸 随堂·真题&预测 1.(2018·全国卷Ⅲ,5)下列关于生物体中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在黑暗中可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 B.食物链上传递的能量有一部分通过细胞呼吸散失 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产物分别是葡萄糖和乳酸 D.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都可以合成ATP 解析植物在黑暗中既可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A正确;食物链上某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消耗,B正确;对于以糖类为底物的呼吸作用来说,有氧呼吸的产物是CO2和H2O,无氧呼吸的产物为乳酸或者酒精和CO2,C错误;植物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有氧呼吸过程的第一、第二、第三阶段以及无氧呼吸第一阶段都可以合成ATP,D正确。 答案C 2.(2020·选考预测)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检测O2吸收量和CO2释放量可判断乳酸菌的呼吸方式

B.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的CO2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 C.随着O2浓度的降低肌肉细胞中CO2的产生量将大于O2的消耗量 D.细胞中ATP/ADP的比值下降可促进细胞呼吸 解析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不消耗O2,也不产生CO2,所以不能通过检测O2吸收量和CO2释放量来判断乳酸菌的呼吸方式,A错误;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CO2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或者细胞质基质,B错误;肌肉细胞无氧呼吸只产生乳酸,不产生CO2,所以肌肉细胞中CO2的产生量始终等于O2的消耗量,C错误;细胞中ATP/ADP的比值下降,说明ATP的浓度降低,细胞内对能量的需求增加,可促进细胞呼吸,D正确。 答案D 3.(2018·4月浙江选考)以酵母菌和葡萄糖为材料进行“乙醇发酵实验”,装置图如下。下列关于该实验过程与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将温水化开的酵母菌悬液加入盛有葡萄糖液的甲试管后需振荡混匀 B.在甲试管内的混合液表面需滴加一薄层液体石蜡以制造富氧环境 C.乙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推知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了CO2 D.拔掉装有酵母菌与葡萄糖混合液的甲试管塞子后可闻到酒精的气味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乙醇发酵。将温水化开的酵母菌悬液加入盛有葡萄糖液的甲试管后需振荡混匀,目的是使酵母菌与底物充分接触,利于发生反应,A正确;在甲试管内的混合液表面滴加一薄层液体石蜡以制造无氧环境,利于乙醇发酵,B错误;CO2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乙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推知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了CO2,C正确;酵母菌厌氧呼吸的产物是乙醇和CO2,乙

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3.2ATP与细胞呼吸(精练)(含解析)

第2节ATP与细胞呼吸 1.(2019·辽宁实验中学期末)下列有关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TP的元素组成是C、H、O、N、P B.ATP断裂了所有高能磷酸键后可作为合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 C.ATP中的“A”是指腺嘌呤 D.ATP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 【答案】C 【解析】ATP的中文名称是三磷酸腺苷,结构式可简写为A—P~P~P,A代表腺苷,~代表高能磷酸键,高能磷酸键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ATP断裂了所有高能磷酸键后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 2.(2019·福建福州一中月考)下列关于生物体内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活细胞中,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是永无休止的 B.ATP与ADP是同一种物质的两种形态 C.生物体内的ATP含量很多,从而保证了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持续供应 D.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过程不受温度影响 【答案】A 【解析】活细胞中不停地进行代谢,所以ATP和ADP的相互转化是时刻不停地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的,A正确;ATP与ADP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并且ATP在生物体内含量较低,之所以能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是因为ATP和ADP不断地相互转化,B、C错误;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ATP与ADP的相互转化,D错误。 3.(2019·天津耀华中学期末)下列生理过程中,需要消耗ATP的有( ) ①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K+②肌肉收缩③蛋白质的分泌④萤火虫发光⑤大脑思考⑥叶肉细胞中蔗糖的合成⑦植物细胞的渗透吸水、失水过程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⑤⑦

【解析】ATP是生物体内的直接能源物质,需要能量的反应一般都需要消耗ATP,如主动运输、肌肉收缩、萤火虫发光等,大脑思考时ATP中的能量转化为电能,合成蔗糖时ATP中的能量转化成化学能。细胞的渗透吸水、失水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 4.(2019·广东汕头一中检测)下列有关“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隔绝O2的一组产生的CO2量远大于通入O2的一组 B.葡萄糖培养液煮沸的目的是杀灭微生物并去除培养液中的O2 C.可以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无氧呼吸的产物——酒精 D.可以通过是否产生CO2来判断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答案】B 【解析】隔绝O2的一组(即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量远小于通入O2的一组(即有氧呼吸),A错误;实验中葡萄糖培养液在加入前先要煮沸再冷却,煮沸的主要目的是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并杀灭杂菌,B正确;检测酒精应使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用于检测CO2,C错误;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CO2,故不能通过是否产生CO2来判断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D错误。 5.(2019·江西南昌一中期末)有氧呼吸是绝大多数细胞进行呼吸的主要方式,下列关于有氧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氧呼吸的每个阶段都生成ATP,第三阶段生成最少 B.有氧呼吸的每个阶段都有O2参与 C.[H]在第一、二、三阶段产生,作用是还原O2生成H2O D.有氧呼吸过程中,有机物中的能量是经过一系列的反应逐步释放的 【答案】D 【解析】有氧呼吸中,有机物的能量是经过一系列的反应逐步释放的,第三阶段释放的能量最多,只有第三阶段有O2参与,[H]产生于第一、二阶段,作用于第三阶段。 6.(2019·湖南长沙一中期末)若要探究ATP能否使一离体的新鲜骨骼肌发生收缩,下列不符合实验要求的是( ) A.可滴加生理盐水作为对照 B.待肌肉本身的ATP消耗完后再进行实验 C.先滴加生理盐水观察,然后滴加ATP溶液 D.先滴加ATP溶液观察,然后滴加生理盐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