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乐景写哀情 ()

以乐景写哀情 ()

以乐景写哀情 ()
以乐景写哀情 ()

浅谈高考诗歌中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在诗词创作中常以乐景写哀情,描写本应让人欢乐的景物来表达悲伤的情感。王夫之说,以乐景写哀,以倍增其哀。

以乐景写哀情在诗歌鉴赏中属于表达技巧类,层次较高,这种表达技巧在诗歌鉴赏中经常应用,对抒发作者感情起到很好的效果。如《诗经》中有这样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依依是春天很美的景色,但是在这个时候男主人公要出征了,本来就有依依不舍之情,但是面对这样美的景色更能传达出他对故乡、亲人恋恋不舍留恋的心情。

这种表达方式在诗歌鉴赏中是一个重点,应该重视。那么在具体操作中应怎样做呢?

笔者认为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懂诗歌内容,领会诗人的感情倾向。在这一过程中遵循“四看”原则,即看题目看作者看正文看注释,这样容易把握诗人的感情倾向,是忧愁,是欢乐,是悲愤,还是激昂。题目往往是诗歌的题眼,通过题目能让读者明白诗歌所包含的时间地点写作对象内容等,进而把握诗人的感情倾向;作者往往能够提供语言特点,写作风格;正文是最重要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从中充分的表现出来;有些诗歌后面有小注,它往往提供诗歌的背景,

如果景物的色彩是明朗的如红、绿、青、翠、嫩、白、明亮等等,或者景物是让人赏心悦目的,如清风、明月、红花、绿叶、鸟鱼虫等等,再或者表示季节天气时间的词,如春天、夏天、晴天、清晨,晌午等等一切让我们觉得心情舒畅的景色,那么我们则一般认为这样的景物是乐景。

感情基调把握住了,景物的色调清楚了,那么分析诗人所用的这种表达技巧,往往就比较容易了。例如下面一首诗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

解读:通过作者及正文我们感受到这是一首漂泊在外的游子思乡之诗,感情基调应是哀婉伤感的。作者是怎样表达出伤感的情绪呢?诗的前两句是写景,这些景有江山花鸟,并且分别敷以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但是抒发的是哀婉思乡之情,这就可以认为是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看到这么美的景色,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不起游玩兴致,反而更勾起漂泊的感伤。

又如骆谷晚望韩琮

公子王孙莫来好,岭花多是断肠枝。

【注】韩琮于宣宗时出为湖南观察使,大中十二年(858)被都将石载顺等驱逐,此后失官,无闻。此诗当是其失位还乡之作。

解读:通过题目正文及小注我们知道这首诗写于作者失官之后的傍晚,心情应该是失落悲愤的,诗人登上骆谷,晚霞似锦,远岭近峦,浓妆淡抹,眼前出现一副锦山秀水的美丽画面。但诗中“去国还家”使作者“断肠”透露出诗人失官还乡的愁怀。这就出现了情和景相反的情况,所以应考虑到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

古诗词常常借助外在的景物来表达感情,融情于景,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情与景的关系如何呢?这是试题命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应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

总的说来,情与景的关系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描写之景与作者的情相一致,即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是正衬关系;一种是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是反衬关系,可以更增一倍的哀或乐。

下面重点介绍以乐景写哀情的诗歌的答题方法。

高考题例析2005年全国卷1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问: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所给参考答案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唐山市2010-2011学年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坐落冒然颠扑不破出其不意

B.蝉联伸张见微知着老生常谈

C.眩晕招徕词不达意茫刺在背

D.宣泄通牒惹是生非看风驶舵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二战期间号称永不屈服的南斯拉夫人,后来却在科索沃战争中屈服,签下城下之盟,为何?国防大学刁文清的回答颇出人意料:居然与无法使用抽水马桶有关。

B.今后,百姓、企业发生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不一定要对簿公堂,可通过中间法定机构进行调解并最终得以解决。

C.民生改善只能一步步进行,不能一蹴而就,正因为如此,需要先描绘出一幅合理的“路线图”,按图索骥,才能取得实效。

D.在建立导弹防御系统问题上,美俄两国首鼠两端,但美国总统奥巴马说:“我们可以在意见不合的情况下仍然保持朋友关系。

A.为贯彻中央关于加强税收对居民收入分配调节的要求,降低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加大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有必要修订个人所得税法。

B.我们要立足国情,对别国的经验认真地借鉴和吸收,对其教训切实地避免和警惕,对尚在探索中的问题加强合作和交流,共同破解难题。

C.由于利比亚政府军和反政府武装已在马斯拉特市进入巷战状态,北约战机无法有效区分两派武装,因此北约不敢轻易通过空袭来帮助反对派解围。

D.2010年颁布的《中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我们深深认识到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就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们对国民的劣根性的反省是自“五四”。;。,一定会反观自己,追究自己之所以不强是自身的缘故。。,用批评精神将国民性格的痼疾揭示出来需要勇气。

①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面对这种软弱与无奈,苦苦寻求解脱

②一方面由于国门打开,中西接触,两种文化不同,便有了比较

③这边从社会观察到文化观察,从体制与观念到国民性

④所以我一直钦佩鲁迅先生的这种眼光与勇气

⑤另一方面,由于在中西的碰撞中,中国一直处于劣势

⑥然而从文化视角观察与解析国民性需要非凡的眼光

A.①②⑤③⑥④B.②⑤①③⑥④C.②⑤③④①⑥D.⑥⑤①③②④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揭开“翻脸不认人”的面纱

不少人在见过别人一面后,下次再见面又不认识了,这种现象尤以知识分子居多。为什么会出现“翻脸不认人”的现象呢?法国研究人员发现,面部识别能力和阅读能力有一定的关联性,阅读能力强的人往往面部识别能力弱。

为什么知识分子面部识别能力弱?以往大多是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加以研究。直到最近,法国研究人员才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发现一种比较科学的解释。研究人员斯达尼斯拉斯·德哈恩等人通过磁共振扫描仪和电极帽扫描若干志愿者的大脑,结果发现识别面部和阅读都会用到同一脑部区域,而且两者是相互竞争的关系。也就是说,阅读能力强的人面部识别能力相对就弱一些,反之亦然。

为了测试上述假说,研究人员与其同事对3组人员的大脑进行扫描,包括10名不识字的人,22名于成人阶段方学习阅读的人,31名从孩提时代就开始学习阅读的人。

扫描结果表明,脑部与阅读有关的区域位置是视觉字形区,此区域连结声音与书写符号,在阅读时受刺激而变得活跃。在阅读时,阅读能力较佳者此区域更为活跃;当受测者倾听句子时,视觉字形区显示相同的反应。但是,当研究人员对受测者显示面孔照片时,能阅读者的视觉字形区活跃程度低于不识字的人。因此研究人员猜测,至少在脑部视觉字形区,阅读能力与面部识别能力相互竞争。

研究人员德哈恩等人表示,面部识别能力的损失与其阅读能力成正比。其实,这个结论只是个平均值的研究,人类脑区各个部分的功能是有个体差异的,有的人视觉字形区功能特别强大,这导致他们面部识别能力和阅读能力都很强大。

那该如何来弥补面部识别能力的损失呢?“勤能补拙”这句古训在这个方面也能起到作用。如果面部识别能力弱的人要想记住他人,可以在交往时多看一些别人的面部,在与别人交往时精力更集中一些,事后再回忆一下别人的音容笑貌。等到下次和别人交往时,你就能知道谁是谁了。研究表明,中国人的面部识别本领较西方人弱,这是因为中国人在与人交往时往往不会像西方人那样直视别人的面部。

德哈恩等人表示,其实,不只是阅读占用了面部识别所需的脑区,人类在发展音乐、演讲、绘画等文化艺术的时候,不少脑部区域会被征用。人类在发展丈明的过程中,会不断征用一部分大脑神经元进行再利用。因此,人类发展文明会使得原有的一些本领变弱。

当然,新发展出来的技能要占用脑部区域,一是要功能相近,比如面部识别和阅读就比较相近;二是要有空子可钻,也就是说原来的脑部区域要“拆迁”一部分后,新型的“文明建筑”才能兴建起来。研究发现,现代人识别面部的能力要比原始人弱。在人类文明出现之前,人类的面部识别能力最初发展出来其实主要不是为了社交,而是为了在打猎时更好地追踪猎物。当人类从狩猎时代进入农耕时代后,对追踪猎物的要求变弱,人类的面部识别能力也随之减弱。此时,主管面部识别的一部分脑区就自然而然地荒废了,变成了“空地”,阅读能力就趁机在这些“空地”上建立起来。数千年来,人类的大脑区域虽然已经成型,但是功能性单元正在发生变化。我们相信,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大脑的功能划分将变得越来越完善。

(选自《大众科技报》2011年4月12日)

5.下列对有关“翻脸不认人”的现象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知识分子更容易“翻脸不认人”这一现象,以往多是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解释,而最近法国的研究人员从神经科学的角度给出了一种比较科学的解释。

B.面部识别和阅读都会用到大脑的视觉字形区,而且二者会有竞争,其结果常会导致此强彼弱,因此擅长阅读的知识分子面部识别能力相对弱一些。

C.因为面部识别和阅读能力互不相容,所以一个人阅读能力越强面部识别能力就越弱;但面部识别能力差的人可以通过平时有意识的训练来提高。

面部识别能力也随之减弱,因此现代人较原始人更易“翻脸不认人”。

6.下列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更全面,研究人员分别选取了不会阅读、有一定阅读能力和有较强阅读能力的三组人员,对他们进行测试和扫描。

B.阅读能力强的人和文盲同样面对面孔照片,大脑视觉字形区的活跃程度不同,但听朗读时反应却相同,这表明只是阅读能力影响了面部识别能力。

C.人类在发展进程中,会不断征用大脑中的某些区域进行再利用,使得在发展音乐、演讲、绘画等技能时,也只占用了面部识别所需的脑区。

D.人类新发展的技能要占用脑部区域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新技能与旧技能功能相近;二是有隙可乘,即原区域的某个功能减弱。

7.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些性格腼腆的、见人易脸红的、与人交往心不在焉的人,可能更易出现“翻脸不认人”的现象。。

B.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有可能发现类似阅读能力和面部识别能力的其他竞争也许还存在于大脑的其他区域。

C.当今人类阅读能力与面部识别能力此长彼消的现象启示我们,人类脑部各区域的原有功能有的可能会减弱,新的功能会乘机而入。

D.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我们会发展出很多新的技能,这些新的技能将会使我们的大脑区域和各区域的功能重新划分。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胡藩,字道序,豫章南昌人也。祖随,散骑常侍。父仲任,治书侍御史。藩少孤,居丧以毁称。太守韩伯见之,谓藩叔尚书少广曰:“卿此侄当以义烈成名。”州府辟召,不就。

高祖素闻藩直言尽节,召为员外散骑侍郎,参军军事。从征鲜卑,贼屯聚临朐,藩言于高祖曰:“贼屯军城外,留守必寡,今往取其城,而斩其旗帜,此韩信所以克赵也。”高祖乃遣檀韶与藩等潜往,既至,即克其城,贼见城陷,一时奔走,还保广固累月。将拔之夜,佐史并集,忽有鸟大如鹅,苍黑色,飞入高祖帐里,众皆骇愕,以为不祥。藩起贺日:“苍黑者,胡虏之色,胡虏归我,大吉之祥也。”明旦,攻城,陷之。从讨卢循于左里,频战有功,封吴平县五等子,除正员郎。寻转宁远将军、鄱阳太守。

从伐刘毅。毅初当之荆州,表求东道还京辞墓,去都数十里,不过拜阙。高祖出倪

又从征司马休之。复为参军,加建武将军,领游军于江津。徐逵之败没,高祖怒甚,即日于马头岸渡江,而江津岸峭,壁立数丈,休之临岸置阵,无由可登。高祖呼藩令上,藩有疑色,高祖奋怒,命左右录来,欲斩之。藩不受命,顾曰:“藩宁前死耳!”以刀头穿岸,少容脚指,于是径上,随之者稍多。既得登岸,殊死战,贼不能当,引退。因而乘之,一时奔散。

高祖伐羌,假藩宁朔将军,参太尉军事,统别军。至河东,暴风漂藩重舰渡北岸,索虏牵得此舰,取其器物。藩气厉心愤,率左右十二人,乘小船径往河北。贼骑五六百见藩来,并笑之。藩素善射,登岸射,贼应弦而倒者十许人,贼皆奔退,悉收所失而反。又遣藩及朱超石等追索虏于半城,虏骑数重,藩及超石所领皆割配新军,不盈五千,率厉力战,大破之。论平司马休之及广固功,封阳山县男,食邑五百户。

元嘉十年,卒,时年六十二,谥日壮侯。

选自《宋书》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藩少孤,居丧以毁称毁:因悲哀过度而损害身体

B.将拔之夜拔:攻取

C.高祖伐羌,假藩宁朔将军假:假扮

D.率厉力战厉:督促、激励

9.下列各组中,都能表现胡藩“作战英勇”的一组是()。

①贼屯军城外,留守必寡②以刀头穿岸,少容脚指,于是径上

③藩劝于坐杀毅,高祖不从④藩素善射,登岸射,贼应弦而倒者十许人

⑤既得登岸,殊死战,贼不能当⑥胡虏归我,大吉之祥也

A.②③⑤B.②③⑥C.①④⑥D.②④⑤

10.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胡藩早年丧父,守丧尽礼,很有孝道。太守韩伯见到他,认为他将来必定会因忠义节烈而成名。

B.在征打鲜卑时,胡藩为高祖出谋划策,避开正面敌军,乘机攻取空虚的敌城,结果大胜。又跟随高祖讨伐卢循,屡建战功。

C.胡藩对刘毅早有察觉,当年就劝高祖除掉刘毅,但高祖没有听从;当后来出兵讨伐刘毅,高祖慨叹自己当时没有听从胡藩的计谋。。

同战船;虽遭敌军数重包围,但胡藩等人奋力作战,大破敌军。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高祖乃遣檀韶与藩等潜往,既至,即克其城。

(2)以刀头穿岸,少容脚指,于是径上,随之者稍多。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沉醉东风维扬怀古

锦帆落天涯那答,玉箫寒、江上谁家?空楼月惨凄,古殿风萧飒。

梦儿中一度繁华,满耳涛声起暮笳,再不见看花驻马。

【注】那答:那边。

(1)曲中的“寒”字用得传神且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4分)

(2)这首曲子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4

13.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一个小题)(5分)(1)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何也?(贾谊《(过秦论》)长桥卧波,?,不霁何虹?(杜牧((阿房宫赋》)

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

(2),。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李白(《蜀道难》)

云中谁寄锦书来?,。(李清照《一剪梅)))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荒漠中的苇

王剑冰

像条细细的带子在沙漠中甩来甩去,不知尽头在何处。有人不停地在后悔,应该走另一条国道的,是我等少数几个出的点子,说走这条路可以看到五彩城。远远的五彩城直到我们走到了天黑,看到一颗好大的月亮,也没有见到它的踪影,旅途上的事情是不能凭美丽的想象来完成的。慢慢地我也没有了什么兴趣。除了沙漠还是沙漠,而且沙漠的颜色还不是金黄色的,很多都是粗糙的暗褐色的沙石,在公路的两边铺向无尽的远方。胡杨呢?红柳呢?几乎看不到什么植被,偶尔的几株沙棘,一晃就过去了。有时出现的不高的丘陵,也仅够让视线有个起伏的弧度。沙海茫茫,真正是茫茫了。

窄窄的戈壁公路上跑着的几乎就是我们这一辆汽车,弱小的一叶扁舟样地在大海的波涛中翻涌。

中间在什么地方吃了一顿午饭,然后就昏昏沉沉睡着了。醒来已是半下午了,车子还是不急不躁地跑着。我又一次地把头靠在窗户上,无聊地看着已不成风景的风景。就在这时,我竟然看到了一种熟悉的植物,是的,是那种水乡才能看到的植物一一苇!起先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是看错了,当这种植物又一次在我的视线中出现的时候,我真正地看清了,是苇。

在我的感觉里,苇属于弱者,弱者都是以群居的形式出现的,所谓“芸芸众生”。群居才能产生勇气,才能产生平衡,才能产生力量,才会便于生存。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我曾在双台河口湿地保护区,在我的家乡渤海湾,在孙犁笔下的白洋淀,都看到过面积逾十万亩甚至百万亩的大芦苇荡。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蒹葭苍苍,白露

衬物。作为一种最为古老的植物,苇给人们带来的总是美好的向往。很多的女孩借用了苇的名字,那是一种带有情感的、内涵丰富的、柔韧的、温馨的表达与体现。

可眼前这些苇却显得这般瘦削,不成气势。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着生命的再生。或像耄耋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扬头看着不多的时日。我想象不到在这样荒凉(不只是荒凉,简直是恐怖)的地方,怎么会有苇这种植物生长。是鸟的羽翅?是风的神力?她们真的不该诞生在这里。在白洋淀、沙家浜,苇正牵裳起舞,接受着游人的赞叹;在渤海湾、黄海滩,苇也是丰足地吸吮着大地的乳汁,欢快地歌唱。

这该是植物中的弱女子啊,给她一片(不,哪怕是一点)水,她就敢生根、发芽、开花,摇曳出一片星火,一片阳光。那确实是一小片水,好像是修路开挖出的低洼地,仅仅是存留的一点点雨水,而绝不会是人力的故意,她们就结伴地生长起来,那是多么少的伴儿啊。但女子们还是愿意有伴的,这是她们的天性。孤芳自赏的苇似乎不称为苇,况且在这样的地方她们别说孤芳,连群艳也无可夺目。如果不是我惺忪中的一瞥,一个王姓男子也就同她们连一目的交情也错过了。

那片水已经剩了一点点,而她们的长大,还不是借助那一点水吗?看她们的样子,也就是刚刚过了童年而进入了青春期。那可是戈壁滩,是茫茫大漠,她们会摇曳、会挣扎多久呢?水涸地裂,沙丘涌动,她们都活不了。我已经看到,离水稍远的几株已经干枯颓折。

不过我想,既然作为一种生命,站立于这个世界上,就有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可能。

去,或被沙掩埋,都会以她最后的努力,度过她最美丽的时光。苇,你的意思不是萎,是伟!西部,戈壁,荒漠,苇,我把这样的字眼在寂寞的旅途上相连,竞就连出了一种美妙的景象。

(选自《(散文选刊》2011年第3期)

14.第1段写出了沙漠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6分)

(1)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3分)

(2)苇,你的意思不是萎,是伟!(3分)

16.文中说,“很多的女孩借用了苇的名字”“这该是植物中的弱女子啊!”这样说有什么用意?(6分)

17.文章结尾处为什么说“西部,戈壁,荒漠,苇”“竟就连出了一种美妙的景象”?(6分)

六、(15分)

18.根据下面这则简讯,拟写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字)(4分)

从唐山市工商局获悉,到今年5月底,唐山将在全市1000多家食品批发企业及大中超市安装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对食品批发经营单位自律情况进行远程监控,及时查询票证备案情况、食品供应情况、问题食品流向及处理情况,实现100%信息化监管。

据了解,此前,唐山市已在路北、路南、玉田、滦南等4个区县先行试行了一个多月,取得较好效果。

19.某商场一则告示,在标点和语言使用上有不妥之处,指出并修改。(5分)

告示

敝商场由于内部装修,故所有商品全部降价销售。其中:服装、鞋帽、影碟、音响等商品已售罄。活动中消费达5000元以上的顾客可获VIP金卡,持卡购物还有不同程度优惠。商场精品部专为成功人士打造,欢迎惠顾。

20.调整下列画线语段,使之句子结构一致,修辞手法运用准确。(6分)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在同国务院参事乖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说,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石,立身处世的桥梁是诚信,是人与人沟通的根本,事业发展的源泉是诚信。

七、(60分)

21.阅读下面一段话,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哲人说:“上帝给了每一个人一杯水,于是,你从里面品出了丰富多彩的生活。”

这杯水无色,却能色彩纷呈;无味,却又五味俱全。你拥有了这杯水,想品出怎样的色彩与味道呢?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12分)

1.B(A“冒”应为“贸”;C“茫”应为“芒”;D“驶”应为“使”)

2.A(城下之盟:指被迫签订的条约;B对簿公堂:到法庭上受审问;C按图索骥:按线索寻找;D首鼠两端:犹豫不决,不表示意见不合。)

3.C(A搭配不当,改为“减轻……负担”B语序不当,应为“警惕和避免”,D中途易辙,在“我们”前加“让”

以乐景写哀情

浅谈高考诗歌中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在诗词创作中常以乐景写哀情,描写本应让人欢乐的景物来表达悲伤的情感。王夫之说,以乐景写哀,以倍增其哀。 以乐景写哀情在诗歌鉴赏中属于表达技巧类,层次较高,这种表达技巧在诗歌鉴赏中经常应用,对抒发作者感情起到很好的效果。如《诗经》中有这样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依依是春天很美的景色,但是在这个时候男主人公要出征了,本来就有依依不舍之情,但是面对这样美的景色更能传达出他对故乡、亲人恋恋不舍留恋的心情。 这种表达方式在诗歌鉴赏中是一个重点,应该重视。那么在具体操作中应怎样做呢? 笔者认为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懂诗歌内容,领会诗人的感情倾向。在这一过程中遵循“四看”原则,即看题目看作者看正文看注释,这样容易把握诗人的感情倾向,是忧愁,是欢乐,是悲愤,还是激昂。题目往往是诗歌的题眼,通过题目能让读者明白诗歌所包含的时间地点写作对象内容等,进而把握诗人的感情倾向;作者往往能够提供语言特点,写作风格;正文是最重要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从中充分的表现出来;有些诗歌后面有小注,它往往提供诗歌的背景,不可忽视,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有重要的作用。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再进一步感受诗中景物描写的特征,如果景物的色彩是明朗的如红、绿、青、翠、嫩、白、明亮等等,或者景物是让人赏心悦目的,如清风、明月、红花、绿叶、鸟鱼虫等等,再或者表示季节天气时间的词,如春天、夏天、晴天、清晨,晌午等等一切让我们觉得心情舒畅的景色,那么我们则一般认为这样的景物是乐景。

感情基调把握住了,景物的色调清楚了,那么分析诗人所用的这种表达技巧,往往就比较容易了。例如下面一首诗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解读:通过作者及正文我们感受到这是一首漂泊在外的游子思乡之诗,感情基调应是哀婉伤感的。作者是怎样表达出伤感的情绪呢?诗的前两句是写景,这些景有江山花鸟,并且分别敷以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但是抒发的是哀婉思乡之情,这就可以认为是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看到这么美的景色,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不起游玩兴致,反而更勾起漂泊的感伤。 又如骆谷晚望韩琮 秦川如画渭如丝,去国还家一望时。 公子王孙莫来好,岭花多是断肠枝。 【注】韩琮于宣宗时出为湖南观察使,大中十二年(858)被都将石载顺等驱逐,此后失官,无闻。此诗当是其失位还乡之作。 解读:通过题目正文及小注我们知道这首诗写于作者失官之后的傍晚,心情应该是失落悲愤的,诗人登上骆谷,晚霞似锦,远岭近峦,浓妆淡抹,眼前出现一副锦山秀水的美丽画面。但诗中“去国还家”使作者“断肠”透露出诗人失官还乡的愁怀。这就出现了情和景相反的情况,所以应考虑到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

高考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以乐景衬哀情”教学反思讲解学习

高考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以乐景衬哀情”教学反思

高考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乐景衬哀情” ----教学反思:谈谈如何上好高质量的古诗词鉴赏课 通过这节课就如何上好高质量的古诗词鉴赏课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语文中的一个必答题,在上好古诗文课之前,要求学生先明白诗歌题材的分类:田园诗,送别诗,羁旅行级诗,闺怨诗等。 意象:诗歌的意象也叫形象,分为景,物,人, 景:我们所说的景一般指的是广义上的景,古诗词鉴赏题中可能会问到写景的手法,写景的技巧,写景的作用。不管他怎么问,我们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答:①景物:布局的层次,一般是由高到低,由远到近,使整个画面错落有致,富有灵动感。②色彩:分为暖色调和冷色调,用色彩写景物特点的方法分为衬托和反衬。 ③感观:可能会通过感观来写景,感观中我们尤其要注意的是通感的修辞手法,如2012年陕西高考:软红光里涌银山,由嗅觉写到了视觉。④动与静,古诗词鉴赏中,有时候会出现以动衬静或者以静写动,以上这四种方法就是告诉我们如何鉴赏古诗词中的景。 物:诗人可能会通过物的某种品质或物的品种特点来抒发某种情感,如王勃的《咏风》借写凉风的无私奉献,从而写自己对无私奉献的人的称颂。诗人有时候还会写物的某种遭遇,来委婉含蓄的写自己的遭遇,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借蝉的遭遇来写自己怀

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怀,这种写法我们叫做借物抒怀,借物咏怀或者托物言志。 人:古诗词中的人一般都指的是诗人自己,君王,游子或女子,也有可能有历史上的人和事,如果古诗词中出现了历史的人和事我们把它叫做咏史怀古诗,诗人想要借这些人和事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这种手法我们在答题的时候就可答用典故:2013年高考陆游的《鹊桥仙》问:词的结尾用贺知章的故事有什么样的用意?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答用典。《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到的典故也较多。 表达技巧:古诗词鉴赏中第二个大的方面就是表达技巧,它包括3个方面①表达方式②修辞手法③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常用的五种表达方式古诗词鉴赏中只用两个:描写和抒情。描写又分为渲染和烘托。如果古诗词中出现了两个以上相同景物叠加在一起,我们就可以答渲染。如:2012年高考《思远人》词的上片出现了红叶、黄花、词人用这两景就给我们渲染了萧条凄清的晚秋图景,烘托了对远方行人深长的思念之情。渲染的是景烘托的是情,情景一致答衬托,景情相反答反衬,一般是乐景衬悲情,抒情分为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古诗词中直抒胸臆的句子还是相对比较少的,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景抒情。如杜甫《绝句》诗人通过“碧江”“鸟白”“山青”“花红”给我们渲染了一幅春日美景图,从而反衬出诗人的思乡怀人之

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诗经·小雅·采薇》是一篇描写戍卒生活的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描写戍边的兵士在还乡的路上,因途中的景物回忆起来时的风光,无限的感触都因这一回忆勾引起来。写得声情凄婉,感慨往复,被晋人谢玄称作三百篇中最好的诗,从曹植以下,许多诗人一再模仿。 这四句诗具有如此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决非偶然,王夫子《姜斋诗话》中指出:“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在柳枝迎风披拂的春天,兵士离开家乡远征戍边;如今罢戍归来,正碰上大雪纷飞的冬天。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在这里用美好的景物来反衬痛苦的离别,更加深了离别的痛苦;用凄凉的景物来反衬幸福的归来,更增添了归来的喜悦。这四句诗正由于成功地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所以产生了十分强烈的艺术效果。 衬托,又称映衬,是借他物衬托出主要事物,形成一种氛围,可以使文章显得更精神,更有突出主旨的作用。衬托有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用类似的事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主要事物。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用冷风寒水来衬托壮士此行的悲壮。又如“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雪峰”,用蓝天衬雪峰,使雪峰更高大;反衬,就是利用同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如上例中的蓝天的蓝,来衬托雪峰的白,使雪峰更洁白。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有声衬无声。 首先,谈谈以“乐景写哀”这一手法在一些名篇中的巧妙运用,以及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以“乐景写哀”,首先致力描写湖光山色、自然风光之美,形成一种令人陶醉的氛围,然后放开笔墨来写“哀”事,梦幻般的美丽景色反衬着痛苦的现实,更加使人感受到痛苦万分。 以“乐景写哀”,情况也不一致。有的是用美好的景物来反衬痛苦的离别,通过这种反衬更加深了痛苦的心情。如江淹《别赋》里写道:“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珪,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这是一段描写令人“黯然销魂”的情人离别的文字。头四句,写春日水边送别情景。人生自古伤别离,更何况是情人之间。文中用“春草”、“春水”来反衬,更增加了文章的感伤气氛。后六句,写别后秋夜相思情景。分别之后,怀念之情无时或已。如珠的秋露,似珪的秋月,这一切美好的景色更牵动了思念之情。同时,也更反衬出刻骨铭心的相思之苦。 另外,有的是用美好的景物反衬黑暗的现实。通过反衬,更显示出现实的黑暗。叶紫的《岳阳楼》是一篇揭露现实黑暗,立意于战斗的散文。文章先刻意描绘了美丽、明媚的湖光山色: 湖,的确是太美丽了;淡绿微漪的秋水,辽阔的天际,再加上那远远竖立在

以乐景写哀情

以乐景写哀情 红楼梦》中的场面有不少,最典型的例子是: 元春省亲(书中第17、18回) 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书中第76回) 这两个场面是最具代表性的。 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多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谢亭送别 作者:【徐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这就是所谓“情景交融”。一般情况下,诗歌中运用的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现在探讨一下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 诗人以乐景写哀情,表达心中难言之哀,难传之痛,如柳永的《雨霖铃》的结尾“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虽说是“虚设”,但终是美景,但诗人心中却蕴涵着难以排解的愁苦。 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描写了花儿含露欲放,鸟儿林间鸣叫,本是赏心悦目的美景,但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诗人以含情之目视物,物也就生情了。花儿露珠晶莹,就好象花儿泪聚眼角,飞鸟啭鸣,也好似鸟在惊啼。这就突出了诗人悲痛的深切。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展现了一片温暖清新的春天景色,诗人却因送故人远别以及故人的遭遇而不安惆怅。可见,乐景写哀情,更能突出诗人送别朋友的悲伤和对朋友“西出阳关无故人”后生活的关心和同情。

白居易《长恨歌》中在写安史之乱起,唐玄宗逃入蜀后对杨贵妃的怀念以及回宫后对贵妃的入骨相思时,就运用了“乐景写哀情“的写法。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在寂寞悲凉的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若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 回长安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比如何不泪垂”,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物是人非,更让唐玄宗禁不住潸shan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杨贵妃的容貌,这就突出了唐玄宗由于苦苦相思而产生幻觉的哀痛,这就像柳永所说那样“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唐玄宗即使满对良辰美景,那也只是“虚设”,心中却是难以排解的相思之苦。 王夫之的《羌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倍增其哀乐。”从上述分析的几首唐诗看,“乐景写哀情”使人物的感伤之情倍感沉郁,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感受到诗中难言之哀、难传之痛,为其伤心,替其感叹。 以景衬情

乐景写哀情总汇

古诗中“以乐景写哀情”创作方法之初探 摘要:情与景,我国古典诗歌创作中重要的元素。“做诗不过情景二端”,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以乐景写哀情是古典诗词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反衬的表现手法,本文将结合具体诗词的分析,来探讨古诗词中以乐景写哀情的几种方法。 陆机《文赋》中记载:“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这是说文生于情,情感于物,春夏秋冬四时的变迁,花草树木万物的兴衰,都会直接影响人的情感。秋天肃杀,万物凋零,树叶摇落,常常使人产生悲哀的情绪;春风和煦,百花盛开,柳条依依,常常使人产生欢乐的情绪。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渗透,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关系在古诗词中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所描写的景物与自身的情感相一致,即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是为正衬;还有一种是作者所描写的景物与自身的情感相反,即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是为反衬。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一倍增其哀乐。”乐景写哀情,作者用所写的景物反衬当时的心理感受,利用景物与情感的矛盾,来突出诗歌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往往具有更好的艺术效果。如韦应物的《寄李儋元锡》一诗:“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这首诗是要表现一段黯黯的春愁,却着意于春天的欢乐,在这里是反衬的作用,以乐写哀。汤显祖的《牡丹亭》中,杜丽娘对着“姹紫嫣红开遍”的园林春色,并没有“赏心乐事”的喜悦心情,却只觉得“春色恼人”,感叹着“良辰美景奈何天”,甚至说“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这也是作者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这在我国古典诗歌中经常见到。这里所要谈的“乐景”兼指一般的和谐融洽的景象,“哀情”兼指忧愁怨艾,即以和谐的景物形象表现不和谐的内心情绪。这一写法,一般有如下三种情况: 一、写乐景不为哀情所欣赏 宋人葛立方《韵语阳秋》引赵子常的话说:“天地间景物非有厚薄于人,惟人当适意时则情与景会,而物之美若为我设;一有不慊(不满意)则景物与我漠不相干。”这里讲出了内心情绪在审美过程中的作用,就是说,美好的自然景物对于人都是一样的,没有厚此,没有薄彼,心情不同,对于美景的欣赏,就表现出不同的情况。心情愉快时,各种美景迎合自己的心愿;心境不好时,景色虽然美好,却非“我”有,心里不快,那么景物即使非常美丽,也无心去欣赏,物是物,我是我,互不相干。如杜甫的《蜀相》一诗:“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映阶碧草”表现美好的春色,“隔叶黄鹂”渲染好音,可诗人又用“自”、“空”二字,移情入景,春色固然美好,然而丞相的祠堂却这样的空寂,使人们体会到一种遗憾的心情,而这种遗憾又更突出了内心的不快情绪。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的一种方式。杜牧《遣怀》诗中说:“愁眼看霜露,寒城菊自花。”因为心中有愁,无心欣赏秋菊,花好是花好,我愁是我愁,了不相干,更突出了愁绪。所以范说:“愁眼中何知有菊,‘自’字耐人寻味。”《忆弟二首》(其二)说“故园花自发,春日鸟还飞”,诗写安史之乱时期,战争还在进行,兄弟离散,天各一方,不能回归故园,更不能欣赏故园春日的花鸟,正如赵次公所说的:“曰‘花自发’、‘鸟还飞’,则言方春之至,草木虫鸟各得其所,而不预人事。”花鸟虽好,却和人不相干,原因就在于处境不同,心情便不同。《日暮》诗说:“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这诗也是在安史之乱中所作,杜甫漂泊他乡,忧国思家,对着风清月明的良夜,引不起快感,也欣赏不了。这里所用“自”字,都包含着不能欣赏美景

高考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以乐景衬哀情”教学反思

高考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乐景衬哀情” ----教学反思:谈谈如何上好高质量的古诗词鉴赏课通过这节课就如何上好高质量的古诗词鉴赏课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语文中的一个必答题,在上好古诗文课之前,要求学生先明白诗歌题材的分类:田园诗,送别诗,羁旅行级诗,闺怨诗等。 意象:诗歌的意象也叫形象,分为景,物,人, 景:我们所说的景一般指的是广义上的景,古诗词鉴赏题中可能会问到写景的手法,写景的技巧,写景的作用。不管他怎么问,我们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答:①景物:布局的层次,一般是由高到低,由远到近,使整个画面错落有致,富有灵动感。②色彩:分为暖色调和冷色调,用色彩写景物特点的方法分为衬托和反衬。③感观:可能会通过感观来写景,感观中我们尤其要注意的是通感的修辞手法,如2012年陕西高考:软红光里涌银山,由嗅觉写到了视觉。④动与静,古诗词鉴赏中,有时候会出现以动衬静或者以静写动,以上这四种方法就是告诉我们如何鉴赏古诗词中的景。 物:诗人可能会通过物的某种品质或物的品种特点来抒发某种情感,如王勃的《咏风》借写凉风的无私奉献,从而写自己对无私奉献的人的称颂。诗人有时候还会写物的某种遭遇,来委婉含蓄的写自己的遭遇,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借蝉的遭遇来写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怀,这种写法我们叫做借物抒怀,借物咏怀或者托物言志。

人:古诗词中的人一般都指的是诗人自己,君王,游子或女子,也有可能有历史上的人和事,如果古诗词中出现了历史的人和事我们把它叫做咏史怀古诗,诗人想要借这些人和事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这种手法我们在答题的时候就可答用典故:2013年高考陆游的《鹊桥仙》问:词的结尾用贺知章的故事有什么样的用意?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答用典。《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到的典故也较多。 表达技巧:古诗词鉴赏中第二个大的方面就是表达技巧,它包括3个方面①表达方式②修辞手法③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常用的五种表达方式古诗词鉴赏中只用两个:描写和抒情。描写又分为渲染和烘托。如果古诗词中出现了两个以上相同景物叠加在一起,我们就可以答渲染。如:2012年高考《思远人》词的上片出现了红叶、黄花、词人用这两景就给我们渲染了萧条凄清的晚秋图景,烘托了对远方行人深长的思念之情。渲染的是景烘托的是情,情景一致答衬托,景情相反答反衬,一般是乐景衬悲情,抒情分为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古诗词中直抒胸臆的句子还是相对比较少的,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景抒情。如杜甫《绝句》诗人通过“碧江”“鸟白”“山青”“花红”给我们渲染了一幅春日美景图,从而反衬出诗人的思乡怀人之情,诗的最后一句“何日是归年”属于借景抒情的类型。从抒情手法来看反衬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修辞手法:高考大纲中要求我们学生掌握的9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反复、设问、反问、借代。答题的时候要

以乐景写哀情.

浅谈高考诗歌中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诗词创作中常以乐景写哀情,描写本应让人欢乐的景物来表达悲伤的情感。王夫之说,以乐景写哀,以倍增其哀。 以乐景写哀情在诗歌鉴赏中属于表达技巧类,层次较高,这种表达技巧在诗歌鉴赏中经常应用,对抒发作者感情起到很好的效果。如《诗经》中有这样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依依是春天很美的景色,但是在这个时候男主人公要出征了,本来就有依依不舍之情,但是面对这样美的景色更能传达出他对故乡、亲人恋恋不舍留恋的心情。 这种表达方式在诗歌鉴赏中是一个重点,应该重视。那么在具体操作中应怎样做呢? 笔者认为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懂诗歌内容,领会诗人的感情倾向。在这一过程中遵循“四看”原则,即看题目看作者看正文看注释,这样容易把握诗人的感情倾向,是忧愁,是欢乐,是悲愤,还是激昂。题目往往是诗歌的题眼,通过题目能让读者明白诗歌所包含的时间地点写作对象内容等,进而把握诗人的感情倾向;作者往往能够提供语言特点,写作风格;正文是最重要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从中充分的表现出来;有些诗歌后面有小注,它往往提供诗歌的背景,不可忽视,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有重要的作用。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再进一步感受诗中景物描写的特征,如果景物的色彩是明朗的如红、绿、青、翠、嫩、白、明亮等等,或者景物是让人赏心悦目的,如清风、明月、红花、绿叶、鸟鱼虫等等,再或者表示季节天气时间的词,如春天、夏天、晴天、清晨,晌午等等一切让我们觉得心情舒畅的景色,那么我们则一般认为这样的景物是乐景。

感情基调把握住了,景物的色调清楚了,那么分析诗人所用的这种表达技巧,往往就比较容易了。例如下面一首诗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 解读:通过作者及正文我们感受到这是一首漂泊在外的游子思乡之诗,感情基调应是哀婉伤感的。作者是怎样表达出伤感的情绪呢?诗的前两句是写景,这些景有江山花鸟,并且分别敷以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但是抒发的是哀婉思乡之情,这就可以认为是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看到这么美的景色,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不起游玩兴致,反而更勾起漂泊的感伤。又如骆谷晚望韩琮 秦川如画渭如丝,去国还家一望时。 公子王孙莫来好,岭花多是断肠枝。 【注】韩琮于宣宗时出为湖南观察使,大中十二年(858)被都将石载顺等驱逐,此后失官,无闻。此诗当是其失位还乡之作。 解读:通过题目正文及小注我们知道这首诗写于作者失官之后的傍晚,心情应该是失落悲愤的,诗人登上骆谷,晚霞似锦,远岭近峦,浓妆淡抹,眼前出现一副锦山秀水的美丽画面。但诗中“去国还家”使作者“断肠”透露出诗人失官还乡的愁怀。这就出现了情和景相反的情况,所以应考虑到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

高中语文 高考诗歌鉴赏——乐景写哀情

高考诗歌鉴赏为何不考“借景抒情”,而偏爱考察“乐景写哀情”?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诗经》中最为常见的“比兴”手法对后世文人的诗歌创作影响深远。无论是“因情寻景”的“比”,还是“缘景生情”的“兴”都使得“景”与“情”的关系密不可分,所以在诗歌鉴赏中最为常见的变现手法便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小学、初中考试比较容易涉及到“借景抒情”,但是到了高中,考试古诗景情关系的时候就再难见到“借景抒情”了。反而“以乐景写哀情”却屡见于考试答案当中。 下面略举数句古诗加以说明。 01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诗经》 《诗经》中的这句诗描写的是离别的场景。杨柳依依的季节本是躬耕田野之时,合家踏青游春之季。然而战乱迫使人们不得已离家行役,出征时春光明媚,杨柳青青,柳条随风轻舞,仿佛送别之人轻挽离人臂膀不忍分别,景物色彩明丽,情感哀伤低回,景愈欢快,情就愈加悲伤。 02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一诗写思妇之思。妇人居家,夏日采莲江上,心情本是欢快的,可当收获满满的时候,喜悦的情感却戛然而止,所采莲花却无人可赠,所采莲蓬也无人可烹,于是眼前的碧波芳草对于思妇而言便是“乐景写哀情”了。 03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虞美人》李煜 李煜的《虞美人》被称为“绝命”词。是李煜亡国以后的作品,“春花秋月”本是极美的事物,但对于阶下囚的李煜来说,往事已矣,春花秋月依旧,这种情感的变化与春花秋月的永恒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也是乐景衬哀情。 04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蜀相》杜甫 诸葛亮与刘备有君臣相得之谊,这种君对臣信赖和倚重是后世文人渴望而不可及的,于杜甫而言更是奢求。所以诸葛亮在杜甫的心目当中是让他敬仰的高山,可是凭吊蜀相祠堂,他没看到香火鼎盛的情景,没有遇到像他一样前来凭吊的路人,看到的却是台阶生碧草,黄鹂隔叶啼。若是赏春这必然是春光泛滥的美景,但对于心存仰慕之心前来凭吊的诗人而言这份乐景早已成了荒凉的代表,让他觉得刺眼心伤。 05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长恨歌》白居易 唐玄宗经安史之乱而幸蜀,路途之上看到的青山绿水与逃亡路途上的悲凉格格不入,此时再美之景已然没有了携贵妃出游时的欢愉,美景只会让玄宗不时的追忆往事,而往日的喜悦只会让落难帝王的此刻更加无奈,这样一来美景竟成了触发哀情的媒介。 06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以乐景写哀情(学生版) -

诗歌中“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知识链接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这就是情景交融,一般情况下,诗歌中运用的是以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还有一种情况是加入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哀景抒乐情,描写本应让人欢乐的景物来表达心中难言之意,难传之痛。王夫之说,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 以乐景写哀情对抒发作者感情起到很好的效果。这种表达方式在诗歌鉴赏中是一个重点,应该重视。那么在具体操作中应怎样做呢? 首先要读懂诗歌内容,领会诗人的感情倾向。在这一过程中遵循“四看”原则,即看题目看作者看正文看注释,这样容易把握诗人的感情倾向,是忧愁,是欢乐,是悲愤,还是激昂。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再进一步感受诗中景物描写的特征,如果景物的色彩是明朗的如红、绿、青、翠、嫩、白、明亮等等,或者景物是让人赏心悦目的,如清风、红花、绿叶、鸟鱼虫等等,再或者表示季节天气时间的词,如春天、夏天、晴天、清晨,晌午等等一切让我们觉得心情舒畅的景色,那么我们则一般认为这样的景物是乐景。 典型范例 一.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展现了一片温暖清新的春天景色,诗人却因送故人远别以及故人的遭遇而惆怅。可见,乐景写哀情,更能突出诗人送别朋友的悲伤和对朋友“西出阳关无故人”后生活的关心和同情。 二.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描写了花儿含露欲放,鸟儿林间鸣叫,本是赏心悦目的美景,但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诗人以含情之目视物,物也就生情了。花儿露珠晶莹,就好象花儿泪聚眼角,飞鸟啭鸣,也好似鸟在惊啼。这就突出了诗人悲痛的深切。 三、《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杨柳依依是春天很美的景色,但是在这个时候男主人公要出征了,本来就有依依不舍之情,面对这样美的景色更能传达出他对故乡、亲人恋恋不舍留恋的心情。 四、《骆谷晚望》韩琮 秦川如画渭如丝,去国还家一望时。公子王孙莫来好,岭花多是断肠枝。 【注】韩琮于宣宗时出为湖南观察使,大中十二年(858)被都将石载顺等驱逐,此后失官,无闻。此诗是其失位还乡之作。 解读:通过题目正文及小注我们知道这首诗写于作者失官之后的傍晚,心情应该是失落悲愤的,诗人登上骆谷,晚霞似锦,远岭近峦,浓妆淡抹,眼前出现一副锦山秀水的美丽画面。但诗中“去国还家”使作者“断肠”透露出诗人失官还乡的愁怀。这就出现了情和景相反的情况,是乐景写哀。

诗歌鉴赏之乐景衬哀情篇练习

诗歌鉴赏之乐景衬哀情篇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诗中一二句描写什么景色,有何效果?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思/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诗的第一、二句,写出了春天景色的什么特点? (2)有人认为,全诗侧重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你认为是这样吗?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对抒情起到了什么作用?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 越调?平湖乐/王恽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入手风光莫流转。共留连,画船一笑春风面。江山信美,终非吾土,何日是归年? (1)开头五句描绘了怎样一幅美景?写这幅美景有何作用? (2)略析这首元曲主要的艺术手法或表达方式。 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练习。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分析诗中的“逾”“欲”二字在描写上的作用。 (2)这首诗是诗人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简析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幺?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以乐景写哀情讲课教案

以乐景写哀情

以乐景写哀情 红楼梦》中的场面有不少,最典型的例子是: 元春省亲(书中第17、18回) 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书中第76回) 这两个场面是最具代表性的。 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多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谢亭送别 作者:【徐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这就是所谓“情景交融”。一般情况下,诗歌中运用的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现在探讨一下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 诗人以乐景写哀情,表达心中难言之哀,难传之痛,如柳永的《雨霖铃》的结尾“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虽说是“虚设”,但终是美景,但诗人心中却蕴涵着难以排解的愁苦。 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描写了花儿含露欲放,鸟儿林间鸣叫,本是赏心悦目的美景,但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诗人以含情之目视物,物也就生情了。花儿露珠晶莹,就好象花儿泪聚眼角,飞鸟啭鸣,也好似鸟在惊啼。这就突出了诗人悲痛的深切。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展现了一片温暖清新的春天景色,诗人却因送故人远别以及故人的遭遇而不安惆怅。可见,乐景写哀情,更能突出诗人送别朋友的悲伤和对朋友“西出阳关无故人”后生活的关心和同情。

白居易《长恨歌》中在写安史之乱起,唐玄宗逃入蜀后对杨贵妃的怀念以及回宫后对贵妃的入骨相思时,就运用了“乐景写哀情“的写法。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在寂寞悲凉的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若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 回长安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比如何不泪垂”,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物是人非,更让唐玄宗禁不住潸shan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杨贵妃的容貌,这就突出了唐玄宗由于苦苦相思而产生幻觉的哀痛,这就像柳永所说那样“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唐玄宗即使满对良辰美景,那也只是“虚设”,心中却是难以排解的相思之苦。 王夫之的《羌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倍增其哀乐。”从上述分析的几首唐诗看,“乐景写哀情”使人物的感伤之情倍感沉郁,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感受到诗中难言之哀、难传之痛,为其伤心,替其感叹。 以景衬情

乐景衬哀情

乐景衬哀情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山房春事 诗人以乐景写哀情,表达心中难言之哀,难传之痛。如柳永的《雨霖铃》的结尾“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虽说是“虚设”,但终是美景,但诗人心中却蕴涵着难以排解的愁苦。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描写了花儿含露欲放,鸟儿林间鸣叫,本是赏心悦目的美景,但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诗人以含情之目视物,物也就生情了。花儿露珠晶莹,就好象花儿泪聚眼角,飞鸟啭鸣,也好似鸟在惊啼。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展现了一片温暖清新的春天景色诗人却因送故人远别以及故人的遭遇而不安惆怅。可见,乐景写哀情,更能突出诗人送别朋友的悲伤和对朋友“西出阳关无故人”后生活的关心和同情。诗歌鉴赏对比正反衬乐景衬哀情烘托篇 ★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⑵“满林残照见旧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⑴表达了作者飘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⑵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⑶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真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2005天津卷)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下面两首诗词采用了极为相似的表现手法,请指出其所用手法并作简要分析。 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生查子/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也都表达了极为相似的物是人非的感慨。崔诗用“人面”“桃花”作为线索贯串,通过“去年”寻春艳遇和今日重寻不遇,虽同时同地同景但人却不同的对比,把诗人因此而生的惆怅,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欧阳修词上片说去年,下片说今年,元夜、花、柳、灯、月都依旧,就是“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表现得极为充分。 ★阅读下列一首诗,回答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