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级会计资格考试《经济法基础》重点总结知识点整理

初级会计资格考试《经济法基础》重点总结知识点整理

初级会计资格考试《经济法基础》重点总结知识点整理
初级会计资格考试《经济法基础》重点总结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法律基础

1、法和法律

概念法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权力义务为主要内容,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行为规范及其相应的规范性文件等的总称。

①狭义:专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

②广义:指法律的整体,即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

本质★本质: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

(1)法不是超阶级的产物,不是社会各阶级的意志都能体现为法,即法只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2)法体现的也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而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意志,即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3)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而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

特征(1)法是经过国家制定或认可才得以形成的规范,具有国家意志性;

(2)法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具有强制性;

(3)法是确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具有利导性(利益导向性);(4)法是明确而普遍适用的规范,具有规范性。

2、法律关系

概述

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的行为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即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或者说,法律关系是指被法律规范所调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注意】:法律关系是由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客体三个要素构成的,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能构成法律关系。

要素主

概念

★法律关系主体又称为权利主体或义务主体,是指参加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注意】:法律关系的主体数目因法律关系的具体情况而定,但任何一个法律关系都至少有两个主体。

种类

成为法律关系主体的自然人或组织,是国家法律规定和确认的。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能够参与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以下几类:

公民机构和组织国家

①中国公民;

②在中国境内居住、活

动的外国公民和无国籍人。

【注意】:公民是各国

法律关系的基本主体之一,

是指具有某一国国籍的自然

人。

①国家机关,包括权利机关

(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

关;

②各种企业事业组织;

③各政党和社会团体。

【注意】:这些机构和组织主

体,在法学上可以笼统地称为法

人。

①如在国内,国家是国家

财产所有权唯一和统一的主

体;

②在国际法上,国家则是

国际法关系的主体。

资格

★法律关系的主体资格包括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两个方面。

【注意】:法人的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是一致的,同时产生、同时消灭。

【注意】:公民的行为能力不同于其权利能力,具有行为能力必须首先具有权利能力,但具有权利能力并不必然具有行为能力。

是指一定个人或组织能够参加某种法律关系,依法享有一定的权利和承担一定的义务的法律资格。公民权利能力依不同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法人权利能力的范围则由法人成立的宗旨

和业务范围决定,自法人成立时产生,至法人终止时消灭。

【注意】:权利能力就是一个人或组织能够成为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

【注意】:权利能力是任何个人或组织参加法律关系的前提。

是指法律关系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

确定公民有无行为能力,一看能否认识自己行为的性质、意义和后果;

二看能否控制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我国将公民行为能力划分为三类:

完全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无行为能力人

是指达到法定年龄、智力健全、能够对自己行为负完全责任的自然人(公民)。在民法上:① 18周岁以上的公民,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②已满16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是指行为能力受到一定

的限制,只有部分行为能力

的公民。

①在民法上:10 周岁以上的

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认自

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行

为能力人。

②在刑法上:已满 14 周岁

不满 16 周岁的公民视为限

制行为能力人。

是指完全不能以自己的

行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

公民。

①在民法上,不满 10 周岁

的未成年人,完全不能辨认

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行

为能力人。

②在刑法上,不满 14 周岁

的未成年人,被视为无刑事

责任能力人。

内容

★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法律权利和义务作为构成法律关系内容的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不可分离的,共同处于法律关系这一统一体中。任何一方的权利都必须有另一方义务的存在;而任何一方的义务又都是为实现他方的权利而设定的。

【注意】: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注意】:在大多数民商法律关系中,任何一方既是权利主体,同时也是义务主体。

法律权利法律义务法律权利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益:

①自主决定作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行为权);

②要求他人作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请求权);

③一旦被侵犯,有权请求国家予以法律保护(获得

法律保护权)。

【注意】:依法享有权利的主体称为权利主体

或权利人。如公民依法享有继承权,可以接受继

承,也可以放弃继承;财产所有权人有要求他人不

作出侵害其所有权或妨碍其所有权行使的权利。

法律义务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依法所担负的必须作出

某种行为或者不得作出某种行为的负担或约束。

①积极义务:以积极的作为方式去履行义务,如纳税、

服兵役等。(即必须作出某种行为)

②消极义务:以消极的不作为方式去履行义务,如不得

毁坏公共财物、不得侵害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等。(即不

得作出某种行为)

【注意】:依法承担义务的主体称为义务主体或义

务人。

客体概念

★法律关系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法律关系客体应当具备的特征是:能为人类所控制并对人类有价值。

【注意】:在不同国家与不同历史时期,法律关系客体的具体内容及范围不同,并在不断发生着

演变。

一般认为,法律关系的客体主要包括物、非物质财富和行为三大类:

种类

指能满足人们需要,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并能为人们现实支配和控制的各种物质资源。

①自然物:土地、矿藏、水流、森林;

②人造物:如建筑、机器、各种产品等;

③一般等价物:货币及有价证券。(财产物品的一般价值表现形式)

【注意】:物既可以是固定形态的,也可以是没有固定形态的,如天然气、电力等。

【注意】:将人身作为法律关系的客体必须注意:

(1)活人的整个身体,不得视为法律上的“物”,不能作为物权、债权和继承权的客体。

(2)权利人不得对自己的人身进行违法或有伤风化的活动,不得滥用、自践人身和人格。

(3)对人身行使权利时必须依法进行,不得超出法律授权的界限,严禁对他人人身非法强行行使权利。如有监护权的父母不得虐待未成年子女的人身。

非物质财富也称精神产品或精神财富,包括知识产品和道德产品。

①知识产品也称智力成果,是指人们通过脑力劳动创造的能够带来经济价值的精神财富。如

著作、发现、发明、设计等,它们分别为著作权关系、发现权关系、发明权关系、商标权关系的

客体。智力成果是一种精神形态的客体,是一种思想或者技术方案,不是物,但通常有物质载

体,如书籍、图册、录像、录音等,就是记录、承载智力成果的物质形式。

②道德产品是指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中所取得的非物化的道德价值,如荣誉称号、嘉奖表彰

等,它们是公民、法人荣誉权的客体。

作为法律关系的客体不是指人们的一切行为,而是指法律关系的主体为达到一定目的所进行的作为(积极行为)或不作为(消极行为),是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如生产经营行为、经济管理

行为、完成一定工作的行为和提供一定劳务的行为等。行为是行为过程与其结果的统一。

3、法律事实

概述

★任何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都要有法律事实的存在。

法律事实是指由法律规范所确定的,能够产生法律后果,即能够直接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者消灭的情况。按照是否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作标准,可以将法律事实划分为两大类: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

【注意】:法律事实是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直接原因。

分法★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可避免,具有不可抗力的特征。

类律

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由非人为因素造成的自然灾害,又称自然事

件、绝对事件。

例如:地震、洪水、台风、森林大火等自然灾

害或者生老病死、意外事故等。

由人为原因引起,但不以当事人意志为转移的事

实,又称社会事件、相对事件。

例如:社会革命、战争、重大政策的改变等。

【注意】:因野炊引起的深林大火不属于相对事

件。

法律行为

★以法律关系主体意志为转移。

【注意】:人的行为并非都是法律行为,法律行为是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最普遍的法律事实。其对应的是“非法律行为”,即不受法律调整、不发生法律效力、不产生法律后果的行为,简言之,不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

分类标准分类内容备注代表行为

根据行为是否符合法

律规范

合法行为

违法行为

根据行为的表现形式

积极行为作为(主动去做)必须依法纳税

消极行为不作为(被动去做)不得××

【重点】根据行为是

否通过意思表示作出

意思表示行为

要想行为产生法律效力,必须要表

达出来让别人知道认可。

签合同、立遗嘱

(不表达无效)

非表示行为

要想行为产生法律效力,只需要完

成一件事情,不需要表达出来让别

人知道,也叫事实行为。

拾得遗失物、发现埋藏物

【重点】根据主体意

思表示的形式

单方行为

指由法律主体一方的意思表示即可

成立的法律行为(单方意思表示)

遗嘱、行政命令等;

多方行为

指由两个及以上的多方主体意思表

示成立的法律行为(多方意思表

示)

合同行为。

根据行为是否需要特

定形式或实质要件

要式行为

必须具备某种特定形式或程序才能

成立的法律行为

支付、票据结算

非要式行为

无需特定形式或程序即能成立的法

律行为

根据主体实际参与行

为的状态

自主行为自己去完成一项行为提起诉讼

代理行为委托别人完成一项行为

【注意】:要注意区分意思表示行为与要式行为,其中意思表示行为是必须表达出来,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形式,而要式行为一定是书面的形式。

【注意】:法律行为的反向问法:订立遗嘱属于积极行为、意思表示行为、要式行为(立遗嘱需要特定形式);提起诉讼也属于法律行为。

4、法的形式

层次制定机构举例备注

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制定国家基本制度和根本任务

(2)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法律

基本

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

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1)在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也有权对其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

基本法

律以外

的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

管理法》

(1)调整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中某一方面

的基本问题,其调整面相对较窄。

(2)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就相关问题作

出规范性决议或决定,其与法律具有同等地位

和效力。

法规

行政

法规

国务院

《总会计师条例》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

(1)其地位次于宪法和法律,但高于地方性

法规

(2)通常冠以条例、办法、规定等名称。

地方性

法规

省、自治区、直辖

市、设区的市、自

治州的人民代表大

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

《上海市促进就业若干规

定》

《××地方××条例》

(1)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

可直接制定地方性法规。

(2)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可

制定地方性法规,但要报省、自治区的人大常

委批准。

(3)经济特区省、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

全国人大的授权制定法规,在经济特区范围内

实施。

(3)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不得违反上级法律,

如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

方性法规。

(2)地方性法规是地方司法依据之一,其效

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性政府法规

自治

法规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民族自治地方的人

民代表大会

《西藏自治区立法条例》

《内蒙古自治区自治条例》

(1)自治区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

(2)自治州、自治县报省、自治区、直辖市

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

(3)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依照当地民族

的特点,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

定,但不得违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基本原

则,不得对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以及

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专门就民族自治地方

所作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

特别行政区的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特吧别行政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

行政区基本法》

(1)全国人大可直接制定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2)特别行政区可依法制定并报全国人大常

委会备案的、在该特别行政区内有效的规范性

法律文件,属于特别行政区的法。

行政规

部门

(部

委)规

国务院所属部委

《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转让管

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

行条例实施细则》

(1)国务院所属的具有行政职能的直属机构

发布的具有行政职能的规范性文件,也属于部

门规章的范畴。

(2)行政规章在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时仅起参

照作用。(为保证公平合理性)

【注意】:是审理行政案件,因为规章就是行

政机关订立的,发生行政纠纷不再强制使用。

(3)政府规章除不得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

规相抵触外,还不得与上级和同级地方性法规

相抵触

地方政

府规章

1、省、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

2、省、自治区人

民政府所在地的市

的人民政府

《上海市旅馆业管理办法》

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

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办

《××地方××办法》

国际条约国家之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乌克兰

关于民事和刑事司法协助的

条约》

(1)国际条约不属于国内法的范畴;

(2)我国签订和加入的国际条约与国内法具

有同样的拘束力;

(3)国际条约也是我国法的形式之一。

5、法的分类

划分标准法的分类概述记忆方法

根据法的创制方式和发布形式划分

成文法有关机构制定的具有条文形式的规范性文件

创法成不成不成文法有关机构认可的不具有条文形式的习惯

根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划分根本法根本法就是宪法,具有最严格的制定和修改

内三小子根本太普通普通法指除宪法以外的所有法律(具体规定)

根据法的内容划分实体法

指从内容上规定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

如民法、刑法

内容很诚(程序)实(实体)程序法

指为了保障实体权利和义务而制定的有关程

序方面的法律,如刑事、民事诉讼法

根据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划

分一般法

指在一国领域内对一般公民、法人、组织和

一般事项都普遍适用,而且在它被废除前始

终有效的法律,如宪法、民法、刑法等

小三(空间时间人文)长的特

别一般

特别法

指只对特定地域、特定主体、特定时期、特

定事项有效的法律

【注意】:一般法与特别法的划分是相对

的。如公司法相对于民法通则是特别法,相

对于各具体企业法就是一般法

根据法的主体、调整对象和渊源划分国际法

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调整的对象主要

是国家间的相互关系,渊源主要是国际条约

和各国公认的国际惯例,实施则以国家单独

或集体的强制措施为保证祖(主体)国国内法

国内法的主体主要是该国的公民和社会组

织,调整对象是一国内部的社会关系,渊源

主要是制定国立法机关颁布的规范性文件,

实施则以该国的强制力加以保证

根据法律运用的目的划

分公法

以保护公共利益为目的的法律为公法,如宪

法、行政法、刑法、诉讼法

目的是为了开公司(私)私法

以保护私人利益为目的的法律为私法,如民

法、商法

6、适用法的效力原则

等级效力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同级地方政府规章特别效力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特别规定

时序效力新规定与旧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规定

变通效力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依法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自治地方适用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变通规定优先

经济特区法规根据授权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经济特区适用的经济特区法规的变通规定优先

其他效力(1)法律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2)行政法规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由国务院裁决。

(3)地方性法规、规章之间不一致时,由有关机关依照规定的权限作出裁决;

(4)同一机关制定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时,由制定机关裁决;

(5)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由国务院提出意见: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的,应当决定在该地方适用地方性法规的规定;

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当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6)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时,由国务院裁决。(7)根据授权制定的法规与法律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7、法律部门与法律体系

概念

一个国家现行法律规范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各种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但是它们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着紧密联系,构成一个完整、有机、统一的体系。

法律部门又称部门法,是指根据一定标准和原则所划定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

(1)法律部门划分的标准首先是法律调整的对象,即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如调整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行政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构成行政法部门。

(2)其次是法律调整的方法。如民法和刑法,都调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但民法是以自行调节为主要方式,而刑法是以强制干预为主要调整方式,民法要求对损害予以财产赔偿,而刑法则对犯罪人处以严厉的人身惩罚。一个国家现行的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若干法律部门,由这些法律部门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互相协调的统一整体即为法律体系。

【注意】:法律部门的划分也不是绝对的,可以有不同的标准,可以交叉、重合,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方便与不方便、合理与不合理之分。

【注意】:我国的诉讼制度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三种,发生经济纠纷,除诉讼外,还可以通过仲裁这种非诉讼的方式解决。

现行法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大体可以划分为以下七个主要的法律部门:

律体系(1)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法律部门: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相关法是与宪法相配套、直接保障宪法实施和国家政权运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法律:

①有关国家机构的产生、组织、职权和基本工作制度的法律;

②有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法律;

③有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的法律;

④有关保障公民基本政治权利的法律。

(2)民商法法律部门:民法、商法是规范民事、商事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所调整的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以平等地位发生的各种法律关系(称为横向关系)。民法调整的是公民与公民之间、法人与法人之

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以及人身关系。商法可以看作是民法中的一个特殊部分,是在民法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适应现代商事活动的需要逐渐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公司、破产、证券、期货、保险、票据、海商等方面的法律。(3)行政法法律部门:行政法是规范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包括有关行政管理主

体、行政行为、行政程序、行政监督以及国家公务员制度等方面的法律规范。行政法调整的是行政机关与行政管理相对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因行政管理活动而发生的法律关系(称为纵向关系)。

【注意】:在这种管理与被管理的纵向法律关系中,行政机关与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行政行为由行政机关单方面依法作出,不需要双方平等协商。

(4)经济法法律部门:经济法是调整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市场经济活动实行干预、管理、调控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经济法是在国家干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法律门类,一方面与行政法的联系很密切,另一方面又与民法、商法的联系很密切。往往在同一个经济法中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法律规范,既有调整纵向法律关系的,也有调整横向法律关系的,因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5)社会法法律部门:社会法是调整有关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社会法是在国家干预社会生活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法律门类,所调整的是政府与社会之间、社会不同部分之间的法律关系。

(6)刑法法律部门:刑法是规范犯罪、刑事责任和刑事处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刑法是一个传统的法律门类,与其他法律门类相比,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最广泛;二是强制性最严厉。

(7)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法律部门: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是调整因诉讼活动和非诉讼活动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我国的诉讼制度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三种。解决经济纠纷,除通过诉讼“打官司”外,还可以通过仲裁这种非诉讼的途径。

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

1、经济纠纷

概念

经济纠纷是指市场经济主体之间因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即涉及经济内容)的矛盾而引起的权益争议【注意】:以下的平等与不平等是指法律关系上的不平等(存在管理与被管理关系),不是法律地位的不平等(宪法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纠纷分类

平等

主体

平等主体之间涉及经济内容的纠纷

如:公民之间的合同纠纷

不平等

主体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为行政管理相对人与行政机关之间因行政管理所发生的涉及经济内容的纠纷如:纳税人与税务机关就纳税事务发生争议

解决途径

在我国,解决经济纠纷的途径和方式主要有仲裁、民事诉讼、行政复议、行政诉讼。

横向关

系经济

纠纷

(平等

主体)

①仲裁;②民事诉讼(法院起诉)。

【注意】:此处的仲裁指的是经济冲裁或商事仲裁,即由《仲裁法》调整的仲裁。

【注意】:平等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经济纠纷,应当遵循或裁或审原则,即只能在仲裁或民事诉讼中选择一种解决争议。有效的仲裁协议可排除法院的管辖权(因为仲裁协议生效,即选择仲裁,法院无法管辖),只有在没有仲裁协议或者仲裁协议无效,或者当事人放弃仲裁协议的情况下,法院才可以行使管辖权,这在法律上称为或裁或审原则。

【注意】:管辖权是指法院对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判的权力或权限。

纵向关

系经济

纠纷

(不平

等主

体)

①行政复议;②行政诉讼(法院起诉)。

当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时,可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方式解决。

【注意】: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方式都是由行政管理相对人一方提出申请,选择哪种方式与纠纷的性质有关。(选择复议(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处以罚款,是行政处罚)、必经复议(税务机关与纳税人就纳税发生的争议,对复议决定不服可以提起上诉)、只能复议(调整征用土地资源所有权))

2、仲裁

概念仲裁是指由经济纠纷的各方当事人共同选定仲裁机构,对纠纷依法定程序作出具有约束力的裁决的活动

特征(1)仲裁以双方当事人自愿协商为基础。

(2)仲裁由双方当事人自愿选择的中立第三者(仲裁机构)进行裁判。仲裁机构是民间性的组织,不是国家

的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对经济纠纷案件没有强制管辖权。

(3)仲裁裁决对双方当事人都具有约束力。

【注意】:1995 年9 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简称《仲裁法》)是仲裁活动进行的基本法律依据。本节所讲述的仲裁指的是经济冲裁(解决仅仅由经济引起的纠纷),故劳动纠纷应当提请劳动仲裁。

适用范围适

(1)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

【注意】:下列可以提请仲裁,只是不适用于《仲裁法》,由于特别法优于一般法(仲裁法为一般法),因此不由《仲裁法》调整,由别的法律予以调整:

(1)劳动争议的仲裁;(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特殊法)

(2)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业承包合同纠纷的仲裁。(适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

【注意】:分清“适用《仲裁法》”的和“可提请仲裁”的区别。

(1)关于婚姻、收养、监护、抚养、继承纠纷;(与人身、身份有关,且不仅仅由经济引起的纠纷)

(2)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行政争议涉及不平等主体,不适用仲裁)。

基本原则(1)自愿原则: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应当双方自愿,达成仲裁协议。没有仲裁协议,一方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

(2)依据事实和法律,公平合理地解决纠纷的原则:仲裁坚持实事求是,在法律没有规定或者规定不完善的情况下,仲裁庭可以按照公平合理的一般原则来解决纠纷。

(3)独立仲裁原则:仲裁机构不依附于任何机关而独立存在,仲裁依法独立进行,不受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4)一裁终局原则: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仲裁机构概

仲裁机构主要是指仲裁委员会。仲裁委员会是有权对当事人提交的经济纠纷进行审理和裁决的机构。

仲裁委员会可以在直辖市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设立,也可以根据需要在其他设区的市设立,不按行政区划层层设立。仲裁委员会独立于行政机关,与行政机关没有隶属关系。仲裁委员会之间也没有隶属关系构

仲裁委员会由主任1人、副主任2~4人和委员7~11人组成。

【注意】:仲裁委员会的所有成员由法律、经济贸易专家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担任。

【注意】:仲裁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中,法律、经济贸易专家不得少于2/3。

仲裁协议概

仲裁协议是指双方当事人自愿把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经济纠纷提交仲裁机构裁决的书面约定。

【注意】:仲裁协议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口头达成仲裁的意思表示无效。

仲裁协议是直接在合同中订立的仲裁条款和以其他书面方式在纠纷发生前或者纠纷发生后达成的请求仲裁的协议。仲裁协议应当具有下列内容:

(1)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甲方、乙方签字)

(2)仲裁事项;(一切争议)

(3)选定的仲裁委员会。(温州市仲裁委员会)

仲裁协议

因履行本合同发生的一切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提交温州市

仲裁委员会仲裁。

甲方:××乙方:××

【注意】:仲裁协议对仲裁事项或者仲裁委员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当事人可以补充协议;达不成补充协议的,仲裁协议无效。(【易错】: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协议不一定就无效,还可以补充协议。)

【注意】:仲裁不实行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仲裁委员会有当事人协议选定。

【注意】:书面仲裁协议的存在形式有三种类型:

①仲裁条款:指双方当事人直接在合同中订立的;

②仲裁协议书:因合同中没有规定仲裁条款,双方当事人为了约定仲裁内容而单独订立的一种协议;

③其他文件中包含的仲裁协议。

(1)仲裁协议独立存在,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或无效,不影响仲裁协议的效力。

【注意】:合同无效,仲裁协议仍然有效。

(2)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的,可以请求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或请求法院作出裁定。一方请求仲裁委员会,另一方请求法院,由“法院裁定”。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应当在“仲裁庭首次开庭前”

提出。

【注意】:是仲裁首次开庭前,而不是开庭时。当仲裁开庭时,即双方默认仲裁协议无异议,仲裁协议有效,再提出异议不予受理。

(3)当事人达成仲裁协议,一方向法院起诉未声明有仲裁协议,法院受理后,另一方在首次开庭前提交仲裁协议的,法院应当驳回起诉,但仲裁协议无效的除外;另一方在首次开庭前未对法院受理该案提出异议的,视

为放弃仲裁协议,法院应当“继续审理”。

【注意】:此处只是放弃仲裁,仲裁协议还是有效的。

仲裁裁决组

仲裁庭由3名或1名仲裁员组成。

(1)约定由3名仲裁员组成仲裁庭的,其中前两位仲裁员,应当由当事人各自选定或者各自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1名仲裁员,最后一名(第3名)仲裁员由当事人共同选定或者共同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第3名仲裁员为首席仲裁员。

(2)约定由1名仲裁员成立仲裁庭的,应当由当事人共同选定或者共同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公平合理原则)

仲裁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须回避,当事人也有权提出回避申请。

(1)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代理人的近亲属;

(2)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3)与本案当事人、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仲裁的;

(4)私自会见当事人、代理人,或者接受当事人、代理人的请客送礼的。

和解

当事人申请仲裁后,可以自行和解。

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

撤回仲裁申请后又反悔的达成和解协议的

可以请求仲裁庭根据和解协议作出裁决书

不能再继续申请仲裁

【注意】:一局终裁原则

也可以撤回仲裁申请可继续申请仲裁调解

仲裁庭在作出裁决前,可以先行调解。当事人自愿调解的,仲

裁庭应当调解。【注意】:注意此处可以与应当的

用词。

产生法律效力时间调解达成协议的

仲裁庭应当制作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

根据协议的结果制作裁决书

【注意】:调解书与裁决书具有同等的法律效

力。

裁决书作出即生效裁决

(1)调解不成的,仲裁庭应当及时作出裁决。

(2)在调解书“签收前”当事人反悔的,仲裁庭应当及时作出裁决。

(1)裁决应当按照多数仲裁员的意见作出;(如仲裁庭有3名仲裁员)

(2)仲裁庭不能形成多数意见时,裁决应当按照首席仲裁员的意见作出。

三名仲裁员中,有两名意见一致(2:1)即少数服从多数,按照多数仲裁员的意见作出

三名仲裁员意见全不一致,各执己见

(1:1:1)

即不能形成多数意见,按照首席仲裁员的意见作出

(1)仲裁应开庭但不公开(法内自愿原则,即可不开庭,可公开)

【注意】:当事人协议不开庭的,仲裁庭可以根据仲裁申请书、答辩书以及其他材料做出裁决。

【注意】:当事人协议公开的,可以公开进行,但涉及国家秘密的除外。

(2)当事人应当履行裁决。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执行。

【注意】:①“不履行”裁决,当事人可向法院申请执行;②“不服”裁决,当事人不得就同一事项起诉。

3、民事诉讼

诉讼概述

诉讼是指国家审判机关即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解决讼争的活动。平等主体当事人之间发生经济纠纷提起诉讼,适用《民事诉讼法》解决纷争。

适用范围

平等主体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发生纠纷,可以提起民事诉讼。

【注意】:企业与银行也是平等主体。

【注意】:企业与税务机关在采购合同上引发的纠纷,此时两者是平等主体。

分类内容实例

诉讼

案件

(1)因民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等调整的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

和人身关系发生的民事案件;

如合同纠纷、房产纠

纷、侵害名誉权纠纷等

案件(2)因经济法、劳动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发生的争议,法律规定适用民事诉

讼程序审理的案件;

如企业破产案件、劳动

合同纠纷案件等

非诉案件(3)适用特别程序审理的选民资格案件和宣告公民失踪、死亡等非诉案

件;

如认定马航乘客失踪(4)按照督促程序解决的债务案件;即要求履行还债的义务(5)按照公示催告程序解决的宣告票据和有关事项无效的案件。票据丢失的补救措施

【注意】:注意区分诉讼案件和非诉案件,非诉案件一般是指不需要经过法庭宣判,但需要依照专门法律程序来进行的案件。

【链接】:督促程序是中国现行《民事诉讼法》中新增加的一种审判程序,是指人民法院根据债权人提出的要求债务人给付一定的金钱或者有价证券的申请,向债务人发出附条件的支付令,以催促债务人限期履行义务,如果债务人在法定期间内不提出异议,该支付令即具有执行力的一种程序。

审判制度两

是指一个诉讼案件经过两级法院审判后即终结的制度。

【注意】:我国法院分为四级:最高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基层人民法院。

(1)按照两审终审制,一个案件经第一审法院审判后,当事人如果不服,有权在法定期限内(15天)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由该上一级法院进行第二审。最高人民法院与二审法院的判决、裁定是终审的判决、裁定。

(2)对终审判决、裁定,当事人不得上诉,除非发现终审判决确有误,可以通过审判监督程序予以纠正。

(3)特殊情况:适用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和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审理的案件,实行一审终审。

【记忆提示】:对诉讼案件适用两审终审制度,而非诉讼民事案件适用一审终审制度。非诉案件一般是指不需要经过法庭宣判,但需要依照专门法律程序来进行的案件。

指由3 名以上(单数)审判人员组成审判组织,代表法院行使审判权,对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制

度。【易错】:由3名以上“审判员”组成审判组织,注意是审判人员,不是审判员。

【注意】:合议制度是相对于独任制度而言的,后者是指由一名审判员独立地对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判的制度。

一审

独任制审判员一人独任审理

简易程序、特别程序(选民资格案件及重大、疑难的案件除

外)、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

合议制

审判员选民资格案件及重大、疑难的案件

审判员+陪审员

二审合议制审判员

是指对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审理的人员,应当自行回避的制度。

如:①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是案件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

②或者与案件有利害关系,或者与案件当事人、诉讼代理人有其他关系,

【注意】:当事人有权用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他们回避。上述人员接受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请客送礼,或者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当事人有权要求他们回避(上述人员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注意】:证人不适用回避制度,如父亲为儿子作证、妻子为丈夫作证的。(可出庭作证,只是采信度会低)

是指法院的审判活动依法向社会公开的制度。

(1)法律规定,法院审理民事或行政案件,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公开进行。

(2)离婚案件,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

(3)公开审理的案件应当在“开庭前”公告。

【易错】:不是开庭时也不是开庭后。

(4)公开审判包括审判过程公开和审判结果公开两项内容。不论案件是否公开审理,一律公开宣告判决。

诉讼管辖

诉讼管辖是指各级法院之间以及不同地区的同级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经济纠纷案件的职权范围和具体分工。管辖包括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

【注意】:诉讼管辖讲的是到哪儿去起诉的问题。

级别管辖是根据案件性质、案情繁简、影响范围,来确定上、下级法院受理第一审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注意】:大多数民事案件均归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地域管辖是指按照地域标准也即按照法院的辖区和民事案件的隶属关系,确定同级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地域管辖又分为一般地域管辖、特殊地域管辖和专属管辖等。

【注意】:为确定管辖权,法律还规定了协议管辖、共同管辖和选择管辖的情形。

一般

地域

管辖

是按照当事人所在地与法院辖区的隶属关系来确定案件管辖法院,也叫普通管辖。

通常实行“原告就被告”原则,即由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

①对不在中国领域内居住、下落不

明、宣告失踪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

诉讼;

②对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或被监禁

的人提起的诉讼

原告住所地人民

法院管辖

原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

由原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其他一般情况

被告住所地人民

法院管辖

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

由被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特殊地域管辖

是按照诉讼标的所在地、法律事实所在地为标准确定管辖法院,也称特别管辖。

纠纷类型管辖地域

①合同纠纷

合同履行地

【易错】:合同签订地

被告住所地

【注意】:特别管辖不排除一般管

辖,列述①~⑦条纠纷皆可由被告住

所人民法院管辖。

②保险合同纠纷保险标的物所在地

③票据纠纷票据支付地

④铁路、公路、水上、航

空运输和联合运输合同纠

运输始发地、目的地

⑤铁路、公路、水上、航

空交通事故请求赔偿纠纷

事故发生地或者车辆、船舶最先到

达地、航空器最先降落地

⑥侵权行为

侵权行为地(包括侵权行为实施

地、侵权结果发生地、被害人所住

地)

⑦船舶碰撞或其他海损事

故请求赔偿

碰撞发生地、碰撞船舶最先到达

地、加害船舶被扣留地

⑧公司设立、确认股东资

格、分配利润、解散等纠

公司住所地

专属管辖是指法律强制规定某类案件必须由特定的法院管辖,其他法院无权管辖,当事人也不得协议变更的管辖。

★重要①因不动产(房地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法院管辖;

②因港口作业中发生纠纷提起的诉讼,由港口所在地法院管辖;

③因继承遗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或者主要遗产所在地法院管辖。

【注意】:专属管辖中所述“不动产”纠纷是针对不动产的“物权”产生的纠纷,试题常以“债权”设置陷阱。(所谓物权指的是:占有、使用、收益、处置的权利;债权是指因不动产出租产生的债权。)

协议管辖

协议管辖又称合意管辖或者约定管辖,是指双方当事人在合同纠纷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发生之前或发生之后,以协议的方式选择解决他们之间纠纷的管辖法院。

【注意】:合同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当事人可以书面协议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等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的法院管辖,但不得违反《民事诉讼法》对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

共同管辖指两个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①原告可以向其中一个人民法院起诉(选择管辖);

②原告向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辖。【注意】:“最先起诉”与“最先受理”为此点命题陷阱。

诉讼时效

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而失去诉讼保护的制度。诉讼时效期间是指权利人请求法院或仲裁机关保护其民事权利的法定期间。

【注意】:权利人有起诉权、胜诉权、实体权利,诉讼时效期间届满,权利人丧失的是胜诉权,即丧失依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的权利;权利人的实体权利并不消灭,债务人自愿履行的,不受诉讼时效限制。

【注意】: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点:诉讼时效期间均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

具普通诉讼时效期间特别诉讼时效期间最长诉讼时效期间

普通诉讼时效期间,也称一般诉讼时效期间。除法律另有规

定外,一般诉讼时效为 2 年。

特别诉讼时效期间,也称特殊

诉讼时效期间。

下列事项的诉讼时效为 1

年:

①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

②出售质量不合格商品未声明的;

③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

④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

最长诉讼时效期间,也称绝对时

效期间。

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 20 年

的,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

法院可以延长诉讼时效期间。

也就是说,对在20 年内始终不

知道自己权利受侵害的当事人,法律

不再予以保护。20 年就是最长期限。

特殊情况

中止中断延长

中止,是指在诉讼时效期间

的“最后6个月内”,因“不可

抗力”或者“其他障碍”致使权

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

效期间暂时停止计算。从中止时

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

期间继续计算。

【记忆提示】:暂停

中断,是指在诉讼时效期间,

“当事人提起诉讼”、“当事人一

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

务”,而使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全

部归于无效。从中断时起,诉讼时

效期间“重新计算”。

【记忆提示】:复位

延长,是指在诉讼时效期间届满

后,权利人基于某种正当理由要求法

院根据具体情况延长时效期间,经法

院审查确认后决定延长的制度。

【记忆提示】:“客观原因”导

致“中止”——暂停;“主观原因”

导致“中断”——复位

判决和执行判

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公开进行,但必须公开判决结果。公开审理案件,应当在开庭前公告当事人姓名、案由和开庭的时间、地点,以便群众旁听。

(1)可调解:民事案件可调解。法院应当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进行调解。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坚持不愿调解的,应当及时裁判。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但不应久调不决。

(2)不可调解:行政案件不可调解。适用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的案件,婚姻等身份关系确认案件以及其他根据案件性质不能调解的案件,不得调解。

【注意】: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 15 日内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

以下判决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终审)。

①最高人民法院

②依法不准上诉

③超过上诉期没有上诉

④第二审人民法院的判决

(1)当事人拒绝履行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也可以由审判员移送执行员执行。

(2)当事人拒绝履行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和其他应当由人民法院执行的法律文书时,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注意】:仲裁裁决也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3)①法院作出的判决:对于发生法律效力的民(刑)事判决、裁定中的财产部分,由第一审法院或者与第一审人民法院同级的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执行;

②仲裁等机构作出的裁决:对于调解书、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

权文书等(法律规定由人民法院执行的其他法律文书),则由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者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法院执行。

4、行政复议

概述

行政复议是指行政机关与行政管理相对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于具体行政行为发生争议,由行政管理相对人向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法律规定的其他行政机关提出申请。

特点保护公民权、限制行政权

适用范围一

当事人“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符合《行政复议法》规定范围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1)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

(2)对行政机关作出的限制人身自由或者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行政强制措施决定不服的;

(3)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变更、中止、撤销的决定不服的;

(4)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

(5)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合法的经营自主权的;

(6)认为行政机关变更或者废止农业承包合同,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7)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征收财物、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

(8)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或者申请行政机关审

批、登记有关事项,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办理的;

(9)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受教育权利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履行的;

(10)申请行政机关依法发放抚恤金、社会保险金或者最低生活保障费,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放的;

(11)认为行政机关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注意】:对行政机关的抽象行政行为不能申请行政复议,但当事人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规定不合法,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定的审查申请。可以“一并”申请附带审查的仅限于各种“规定”,不包括国务院部委和地方人民政府“规章”。

排除事项

下列事项不能申请行政复议:

(1)不服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或者其他人事处理决定,可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公务员法》)的规定提出申诉。

【注意】:行政处分是针对行政机关内部工作人员(公务员)的,不论是行政处分还是其他人事处理决定都是针对人的,比如警告、记过、降级、撤职、开除等。即外部行为可议,内部行为不可议。

(2)不服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或者其他处理,可依法申请仲裁或者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注意】:行政机关只是调解,并没有强制行使行政权,因此谈不上行政复议。

复议程序申

(1)申请时间: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60日的除外。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

【注意】:其他法律规定申请期限少于60天的无效,只有超过60天才从其规定。

(2)申请方式:申请人申请行政复议可以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

【注意】:与仲裁区分,当事人申请仲裁必须有仲裁协议,仲裁协议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口头达成仲裁的意思表示无效。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已经依法受理的,不得申请行政复议。

行政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停止执行:(老百姓说了不算)【注意】:此处的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是指具体行政机关要求的罚款等事项不因行政复议而停止。即纳税上发生争议时,必须先依照税务机关的纳税决定缴纳或者解缴税款及滞纳金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然后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

(1)被申请人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2)行政复议机关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3)申请人申请停止执行,行政复议机关认为其要求合理,决定停止执行的;

(4)法律规定停止执行的。

(1)行政复议机关受理行政复议申请,不得向申请人收取任何费用。

【注意】:除行政复议外,其他仲裁、民事诉讼、行政诉讼都要收费。

(2)行政复议活动所需经费,应当列入本机关的行政经费,由本级财政予以保障。

复议组成参

(1)申请人:公民、法人、其他组织(老百姓)

(2)被申请人: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

(3)第三人:同申请行政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注意】:行政复议参加人不包括行政复议机关。

【例1-1】:温州市瓯海区地税局认定甲公司逃避税款5万元,责令其补交税款并处以5万元罚款,甲公司认为处罚过重,则其可以向温州市地税局或瓯海区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

上述:甲公司为——申请人

瓯海区地税局——被申请人

温州市地税局——上一级行政复议机关

瓯海区人民政府——有行政复议权的其他机关

依照《行政复议法》履行行政复议职责的行政机关是行政复议机关。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具体办理行政复议事项,称为行政复议机构。

争议对象(被申请人)可申请的行政复议机关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

①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

②上一级主管部门(如上一级地税局)。

对海关、金融、国税、外汇管理等实行垂直领导的

行政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

①上一级主管部门(上一级国税局)

【注意】:不能找本级人民政府,因为不受地方领

导。

对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①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国务院部门(如国家税务

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总局)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注意】:即只能找本级(本身)复议。

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①上一级人民政府

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依法设立的派出机关所属的

县级地方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

①该派出机关

★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

①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②也可以向国务院申请裁决。(国务院的裁决为终局裁决)

(1)先议后诉:纳税人在征税行为上不服税务机关的情形

(2)或议或诉: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的罚款、保全、强制执行不服的情形

【注意】:行政复议对象是上一级行政部门。但对国家税务总局的行政复议只能向其本身。

决定流

申请人提出书面申请→被申请人提供证据→复议机关审查给出判决方式:

行政复议原则上采取书面审查方法。但

是申请人提出要求或者行政复议机关认为有

必要,可以向想关组织和人员调查情况。

(听取申请人、被申请人、第三人的意见)

【注意】:与仲裁和诉讼不同,其既不

开庭也不公开进行。

举证:

行政复议的举证责任,

由“被申请人”承担。

答复时间:

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自受理申

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行政复

议决定;但是其他法律规定的行

政复议期限少于60日的除外。

【注意】:也就是答复时间

只能比60日少。

(1)被申请人具体行政行为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依据正确,程序合法,内容适当的,决定维持。

(2)被申请人不履行法定职责的,决定其在一定期限内履行。(如我们通过职称考试,但相关部门迟迟未发证书)

(3)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决定撤销、变更或者确认该具体行政行为违法;决定撤销或者确认违法的,可以责令被申请人在一定期限内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5点)

①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

②适用依据错误的;

③违反法定程序的;

④超越或者滥用职权的;

⑤具体行政行为明显不当的。

【注意】:被申请人不按照法律规定提出书面答复、提交“当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等,视为无证据。

【注意】:责令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不得以同一事实和理由,作出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具体行政行为。

复议决定书一经“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因为行政复议不开庭所以必须要送达申请人才能知道结果)【链接】:仲裁调解书“签收”后,发生法律效力;仲裁裁决书“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民事诉讼判决书一审“送达”之日起15日内不上诉生效。

申请人逾期不起诉又不履行行政复议决定的,或者不履行最终裁决的行政复议决定的,按照下列规定分别处理:

(1)“维持”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复议决定,由“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依法强制执行,或者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2)“变更”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复议决定,由“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强制执行,或者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记忆提示】:谁作出的,谁去强制执行。

5、行政诉讼

概述

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请求司法保护,人民法院通过对被诉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在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与下,对该行政争议进行审理和裁判的司法活动。

诉讼范围可

法院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起的下列行政诉讼:(与行政复议范围基本一致)

(1)对行政拘留、暂扣或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罚款、警告等行政处罚不服的;

(2)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不服的;

(3)申请行政许可,行政机关拒绝或者在法定期限内不予答复,或者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行政许可的其他决定不服的;

(4)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

(5)对征收、征用决定及其补偿决定不服的;

(6)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

(7)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经营自主权或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经营权的;

(8)认为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者限制竞争的;

(9)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

(10)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支付抚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会保险待遇的;

(11)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约定履行或者违法变更、解除政府特许经营协议、土地房屋征收补偿协议等协议的;

(12)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

不受理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下列事项提起的诉讼:

(1)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国防外交是国家大事,不进行行政诉讼)

(2)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抽象行政行为,不可议不可诉)

(3)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内部行为,不可议不可诉)

(4)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

诉讼管辖级

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

大多数情况下

管辖第一审行政案件

管辖下列第一审行政案件:

(1)对国务院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作的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

件;

(2)海关处理的案件;

(3)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

(4)其他法律规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

一般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经复议的案件

由最初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

以及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了解)因不动产提起的行政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专属管辖)【注意】: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审判工作的实际情况,确定若干民法院跨行政区域管辖行政案件。

起诉或

(1)对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的行政案件,可以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1)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机关已经依法受理的,或者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在法定行政复议期限内不得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注意】:法律规定应当先申请行政复议,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行政复议机关决定不予受理或者受理后超过行政复议期限不作答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自收到不予受理决定书之日起或者行政复议期满之日起 15 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受理时

直接起讼,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 6 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因不动产提起诉讼的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应当不超过 20 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应当不超过 5 年,超过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1)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接到申请之日起 2 个月内不履行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2)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紧急情况下请求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不履行的,提起诉讼不受前款规定期限的限制。

(3)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不属于其自身的原因耽误起诉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

10 日内,可以申请延长期限,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

【注意】: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但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出具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4)人民法院在接到起诉状时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登记立案。对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接收起诉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书面凭证,并在 7 日内决定是否立案。不符合起诉条件的,作出不予立案的裁定。裁定书应当载明不予立案的理由。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注意】:注意不符合起诉条件的不是不作出裁定。

(5)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行为所依据的国务院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及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不合法,在对行政行为提起诉讼时,可以一并请求对该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

【注意】:不含规章。

审理和判决审

(1)人民法院公开审理行政案件,但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

(2)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但是,行政赔偿、补偿以及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的案件可以调解。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依据。地方性法规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审理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案件,应以该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为依据。

【注意】: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参照规章。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或者由审判员、陪审员组成合议庭。合议庭的成员人数,应当是 3 人以上的单数。

当事人认为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审判,有权申请上述人员回避。上述人员认为自己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应当申请回避。

(1)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 6 个月内作出第一审判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案件需要延长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①当事人不服一审判决的——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上诉

②当事人不服一审裁定的——裁定书送达之日起“10日”内上诉

逾期不提起上诉的,人民法院的第一审判决或者裁定发生法律效力。

第三节:法律责任1、法律责任的概述

概念我国现行的法律责任是一种消极意义上的责任(狭义),即因违反规定而承担的法律后果、制裁。

违法行为、法律责任、法律制裁三者中,违法行为是首要因素,它是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的原因和前提。

种类民

(1)停止侵害

(2)排除妨碍

(3)消除危险

(4)返还财产

(5)恢复原状

(6)修理、重作、更换被损害的财产

(7)赔偿损失

(8)支付违约金

(9)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10)赔礼道歉

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

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注意】:民事责任共性:补救、补偿。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适用上述责任方式外,还可以予以训诫、责令具结悔过、收缴进行非法活动的财物和非法所得,并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处以罚款、拘留。

行政处罚是指行政主体对行政相对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所给予的法律制裁。

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政处罚的具体种类有:

(1)警告:这是行政主体对违法者实施的一种书面形式的谴责和告诫。

(2)罚款:是指行政主体强制违法相对方承担金钱给付义务的处罚形式。

(3)没收违法所得、非法财物

(4)责令停产停业

(5)暂扣、吊销许可证或执照

(6)行政拘留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注意】:“责令限期改正”属于行政命令不属于行政处罚。(因为处罚有实体义务产生)行

行政处分是指对违反法律规定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被授权、委托的执法人员所实施的内部制裁措施。

根据《公务员法》,对因违法违纪应当承担纪律责任的公务员给予的行政处分种类有:

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六类。

【注意】: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都有警告。

刑事责任是指犯罪人因实施犯罪行为所应承受的由国家审判机关(法院)依照刑事法律给予的制裁后果,是法律责任中最严厉的责任形式。刑事责任主要通过刑罚而实现,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类。

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罚。数罪中有判处有期徒刑和管制,或者拘役和管制的,有期徒刑、拘役执行完毕后,管制仍须执行。

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其中附加刑种类相同的,合并执行,种类不同的,分别执行。

主刑,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刑罚方法,包括:(都是针对人身自由)

只能单

独适用(1)管制:是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但是限制其

一定的自由,交由公安机关管束和监督的刑罚。

期限为3 个月~ 2 年,数罪并罚最高3

年。[记:管制

323]

(2)拘役:是剥夺犯罪分子短期的人身自由的刑期限为 1 ~ 6 个月,数罪并罚最高1

罚,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

年。 [记:拘役161]

(3)有期徒刑:是剥夺犯罪分子一定期限的人身自由,实行劳动改造的刑罚。

期限为 6 个月~15 年。

数罪并罚总和期限≤35年——最高20年

数罪并罚总和期限>35年——最高25年

(4)无期徒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终身自由,实行劳动改造的刑罚。

数罪中有一罪被判处死刑或者无期徒刑

的,执行死刑或者无期徒刑。

(5)死刑:对于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

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 2 年执行。

附加刑 附加刑,是补充、辅助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包括:(没有限制人身自由) (1)罚金:是强制犯罪分子或者犯罪的单位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金钱的刑罚。 (2)剥夺政治权利:是剥夺犯罪分子参加国家管理和政治活动权利的刑罚。

(3)没收财产:是指没收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强制无偿地收归国有的刑罚。 【注意】:注意此处附加刑的没收财产和行政处罚中的没收违法所得。

(4)驱逐出境:是强迫犯罪的外国人离开中国国(边)境的刑罚。

【注意】: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属于行政责任;罚金;没收财产属于刑事责任。

附加刑可同主刑一起适用,也可以独立适用

第二章: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险法律制度

第一节:劳动合同法律制度 1、劳动关系与劳动合同

概念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劳动合同的签订而产生的法律关系。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依法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书面协议。 特征

(1)劳动关系的主体具有特定性。劳动关系主体的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

(2)劳动关系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法定性。为了保护处于弱势的劳动者的权益,法律规定了较多的强制性规范,当事人签订劳动合同不得违反强制性规定,否则无效。 (3)劳动者在签订和履行劳动合同时的地位是不同的:

签订时,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双方法律地位是平等的; 签订后,履行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受单位的支配与管理。

劳动合同法适用范围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国境内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以下称用人单

位)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合伙组织和基金会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劳动合同法。 不适用

国家机关录用和聘任公务员,适用公务员法,不适用劳动合同法。 特

殊情况 (1)事业单位:

①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

不适用劳动合同法(参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

②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

适用劳动合同法

③诸如医院、学校、科研机构等的事业单位

签订劳动合同——适用劳动合同法

签订聘用合同——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未作规定的,适用劳动合同法

(2)社会团体:可适用劳动合同法,也可适用公务员法。

2、劳动合同的订立

概念 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经过相互选择与平等协商,就劳动合同的各项条款达成一致意见,并以书面形式明确规定双方权利、义务的内容,从而确立劳动关系的法律行为。 原则

(1)合法原则

(2)公平原则

(3)平等自愿原则

(4)协商一致原则

(5)诚实信用原则

主体劳动者用人单位

资格(1)劳动者有劳动权利能力和

行为能力。

(2)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

六周岁的未成年人。(除文

艺、体育和特种工艺(杂技)

外)

(1)用人单位有用人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对于用人单位分支机构:

有营业执照或者登记证书的,可以订立劳动合同;

没有营业执照或者登记证书的,受用人单位委托可以订立劳动合同。(即由

委托书)

义务

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

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

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

(1)如实告知工作内容、条件、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

等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

(2)不得扣押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提供担保或收取财物。

(3)扣押身份证等证件

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并依照有关法律

规定给予处罚。

(4)以担保或者其他名

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的

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并以每人 500 元

以上 2 000 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

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劳动关系建立时间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

【注意】:与订立劳动合同时间无关。(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工名册备查。违反劳动合同法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劳动行政部门处2000~2 万元的罚款。

订立形式书

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1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缓冲磨合期)

事项合同拒绝方用人单位的处理

自用工之日起1个月内劳动者不订立

①用人单位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

②无需赔偿;

③但是应当依法支付其实际劳动报酬。

自用工之日起

满1个月不满1年

用人单位不订立

①每月支付2倍的工资;(用工之日起满一月的次日——补订劳

动合同的前一日);

②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

劳动者不订立

①用人单位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

②需要补偿;

自用工之日起满 1年用人单位不订立

①自用工之日起满1个月的次日——满1年的前1日(共11个

月)向劳动者每月支付 2 倍工资;

②并视为自用工之日起满 1 年的当日已经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

期限劳动合同;

③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

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可以订立口头协议。

注意事项:

(1)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不得约定试用期;

(2)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都可以随时通知对方终止用工。

(3)终止用工,用人单位不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4)非全日制用工小时计酬标准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

(5)非全日制用工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 15 日。

合同效力生

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并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文本上签字或者盖章生效。

【注意】:劳动合同的生效不等同于劳动关系的建立。

【注意】:劳动关系——实际用工为标志;

规定劳动合同生效的意义在于:

(1)用人单位、劳动者一方不履行劳动合同的,另一方可以要求履行,否则承担违约责任。

(2)如果因一方不履行劳动合同,造成另一方损失的,违约方还要赔偿对方相应的损失。

劳动合同虽然已经签订成立,但因违反了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公平等原则和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可使其全部或者部分条款归于无效。

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

(1)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2)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如竞业限制只规定义务,没有补偿权利)(3)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注意】: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无效劳动合同的法律后果:

(1)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从订立时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已付出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劳动报酬;给对方造成损失的——过错方赔偿。

(1)劳动合同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3、劳动合同的主要内容

必备条款(1)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甲方身份信息)

(2)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乙方身份信息)(3)劳动合同期限

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明确约定合同终止时间

定量期限劳动合同:明确约定完成某项工作任务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详见3.1]

(4)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5)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详见3.2]

(6)劳动报酬[详见3.3]

(7)社会保险[详见第二节]

(8)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约定条款(1)试用期[详见3.4]

(2)服务期[详见3.5]

(3)保守商业秘密和竞业限制[详见3.6](4)其他约定事项(如:补充保险)

3.1、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概述

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注意】:该合同只是“无确切终止时间”,而非“无终止时间”,一旦出现了法定情形或者双方协商一致解除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同样也能够解除。

订立情形视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1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1年的当日已经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违反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2倍的工资。

【提示】区别于用人单位未按照法律规定期限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此处的“2倍工资”没有最多11个月的限制。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有下列情形之一,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直接提出要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用人单位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10年

(1)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连续工作”满“10年”的。

【注意】:劳动者因非本人原因更换工作岗位的,时间不中断计算。

(2)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

续工作“满10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10年”的。

2次

(1)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已经连续订立2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下述情形(简称“劳动者

法定情形”),续订劳动合同的。

【注意】:劳动者法定情形:严重违反、失职,造成损失;欺诈、胁迫,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经过调整仍然不能胜任、无法从事新工作的。

3.2、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工作我国目前实行的工时制度主要有标准工时制、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制三种类型。

时间(1)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的标准工时制度。

(2)双方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延长不得超过1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3)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延长工作时间不受上述规定的限制:

①发生自然灾害、事故或者因其他原因,威胁劳动者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需要紧急处理的;

②生产设备、交通运输线路、公共设施发生故障,影响生产和公众利益,必须及时抢修的;

休息休假休

①工作日内的间歇时间(午休);

②工作日之间的休息时间;

③公休假日(周末)

①法定假日(中秋节、国庆节)

②年休假,是指职工工作满一定年限,每年可享有的保留工作岗位、带薪连续休息的时间。

【注意】: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的假期。

【注意】:但当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时,不享受当年的年休假:

①享受寒暑假多于年休假天数的;

②带薪事假超过20 天以上的;

【注意】:职工新进用人单位且符合享受带薪年休假条件的,当年度年休假天数按照在本单位剩余日历天数折算确定,折算后不足一整天的部分不享受年休假。

3.3、劳动报酬

概述劳动报酬是指用人单位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

(1)工资必须按约定的日期支付。如遇节假日或休息日,则应提前支付。

(2)工资至少每月支付一次,实行周、日、小时工资制的可按周、日、小时支付工资。(3)法定休假日、婚丧假期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

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支

时间段支付酬劳

在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期间(妇女节、青年

节)

有工资无加班费日标准工作时间外工作(晚上加班)小时工资标准的150%

休息日工作(周末加班)小时工资标准的200%(或调休)法定节假日工作(国庆节加班)小时工资标准的300% 【注意】:用人单位不支付加班费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加班费;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 50%以上 100%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最低工资制度概

(1)最低工资不包括加班工资、以货币形式支付的伙食补贴、津贴、福利费。

(2)最低工资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报国务院备案。

(3)最低工资标准一般采取月最低工资标准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的形式。

(4)劳动合同履行地与用人单位注册地不一致的,按照劳动合同履行地的有关规定执行;

因劳动者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可扣除工资)。

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 20%。

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注意】:即按照应得工资的80%和最低工资标准的较高者支付

【注意】:用人单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 50%以上 100%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3.4、试用期

概述

试用期是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为了相互了解的考察期。试用期属于劳动合同的约定条款,双方可以约定,也可以不约定试用期。

【注意】:试用期应当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

【注意】: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①在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无论哪一方解除,若再次招用该劳动者时,不得再约定试用期;

②试用期结束后、劳动合同终止,对该劳动者用人单位不得再约定试用期。

期限

适用情形试用期期限

(1)劳动合同期限<3个月

(2)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3)非全日制用工

不得约定试用期

3个月≤劳动合同期限<1年约定的试用期应当≤1个月1年≤劳动合同期限<3年约定的试用期应当≤2个月(1)劳动合同期限≥3年

(2)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约定的试用期应当≤6个月【记忆提示】:一年一个月,两年两个月,三年六个月。

试用期工资

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的80%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试用期满后工资)的80%,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法律责

用人单位违反规定与劳动者约定试用期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违法约定的试用期已经履行的,由用人单位以劳动者试用期满月工资为标准,按已经履行的超过法定试用期的期间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3.5、服务期

概述

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

【注意】:培训费用=有凭证的培训费用+培训期间的差旅费用+其他直接费用

【注意】:不能提供支付凭证的,不能要求劳动者承担违约责任。

法律责任用

一般而言,用人单位主动解除劳动

合同,不得要求劳动者支付违约金。

不过,如果劳动者因下述违纪等重

大过错行为而被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

的,用人单位仍有权要求其支付违约

金。

①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②劳动者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③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

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④劳动者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用人单位在违背真

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⑤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了服务期,

劳动者依照下述情形的规定解除劳动合

同的,不属于违反服务期的约定,用人

单位不得要求劳动者支付违约金

①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②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③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④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

的;

⑤用人单位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劳动者在违背真

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⑥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中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

的;

⑦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3.6、竞业限制

适用范围(1)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

(2)竞业限制的范围、地域、期限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的约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3)竞业限制人员到与本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工作,或者自己开业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竞业限制期限,不得超过2年。

补偿金(1)竞业限制补偿金是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履行竞业限制义务的经济补偿。

(2)竞业限制补偿金不能包含在工资中,只能在劳动关系结束(终止或解除)后,在竞业限制期内,由用人单位按月支付,数额由双方约定。

(3)当事人在劳动合同或保密协议中约定了竞业限制和经济补偿(竞业限制补偿金),当事人解除劳动合同时,除另有约定外,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履行竞业限制义务,或者劳动者履行了竞业限制义务后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4)当事人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约定了竞业限制和经济补偿,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后,因用人单位的原因导致3个月未支付经济补偿,劳动者请求解除竞业限制约定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5)在竞业限制期限内,用人单位(任何)请求解除竞业限制协议时,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在解除竞业限制协议时,劳动者请求用人单位额外支付劳动者3个月的竞业限制经济补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违约金(1)劳动者违约定支付违约金后,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按照约定继续履行竞业限制义务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2)禁止用人单位对劳动合同服务期和竞业限制之外的其他事项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