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心理学2复习提纲

实验心理学2复习提纲

实验心理学2复习提纲
实验心理学2复习提纲

实验心理学2复习提纲

考试范围:

第六章至第八章,第十至十四章

考试题型:

1.单选题(10分,共10题)

2.多选题(10分,共5题)

3.名词解释(20分,共4题)

4.填空题(10分,共5题)

5.简答题(20分,共2题)

6.论述题(12分,1题)

7.实验设计题(18分,1题)

第六章:知觉

什么是月亮错觉?如何解释?

月亮错觉是指月亮刚刚在地平线升起时看起来比在天顶时要大,而实际上月亮在这两个位置上的大小是相同的(即直径保持不变),此时月亮与地球的距离也是相同的。解释:

1.Boring和Suzuki提出,观察到的月亮大小受到此时眼睛和头形成的相对角度的影响。

根据注视角假设,月亮错觉的产生是由于随着月亮升起时角度的变化,观察者头和眼睛的相对位置也有所改变。

2.Ptolemy提出基于知觉因素的显见距离假设,认为:通过一个充满物体的空间来观察

一个物体时,会觉得此时观察的物体比实际上处于相同距离但通过空旷的空间观察到的物体更远。当月亮在地平线和天顶时,其大小实际上并未发生变化,因此在这两种情况下,月亮投射到视网膜上的视像大小是相同的。但是,根据显见大小和显见距离之间的线性正比关系,较远的物体看起来要大一些,所以,看起来离观察者更远的地平线月亮比在天顶时大。

3.Restle提出相对大小假设,认为:我们感觉到的物体的大小不仅依赖于物体在视网

膜上视像的大小,而且还依赖于物体当时所处的视觉环境。物体相对所处的环境范围越小,物体看起来就越大。由于月亮在地平线时所处的空间相对较小,在天顶时所处空间较广阔,因此,地平线的月亮看起来比较大。

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1.直接知觉是指从环境中提取相关信息的直接过程;间接知觉是指当前呈现的外部刺

激和大脑内已存在的对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两者之间的匹配过程,包括自下而上(所提取的信息从组成事物的最基本、最简单成分逐渐上升到较综合、较高级水平)和自上而下(较高级、整体和抽象的水平影响低级过程的操作和运行)两个过程,这两者在知觉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相对的,主要依赖于知觉情境的特点和刺激本身的特点。

2.间接知觉的自上而下的观点是指关于世界的内部表征的存储和使用;直接知觉则是

根本否认关于世界的内部表征的存在。

3.直接知觉将从刺激中抽取信息作为知觉的最终目标,间接知觉的自下而上的观点则将

其视为一种中间阶段。前者在原则上把握对问题解决的理解,而后者除此之外还关注获得的这些原则在大脑中如何工作;前者坚信只有通过在自然环境中观察人与动物,才能获得知觉,而后者则强调可通过简单、非自然的刺激,在严格控制的实验室环境中获得信息,学习知觉。

联系:

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是认知心理学中解释知觉过程的两种对立观点。间接知觉的自上而下过程与直接知觉的差异明确,而对于间接知觉的自下而上过程,这种差异并不是很明确,但是这两种观点均强调视野中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在确定视野中哪个方面对解决特定知觉问题是有用的这一点上,两种观点是一致的。

用实验说明意识和知觉的关系

在一次手术后,化名DB的患者左侧视野出现了盲视——即使是在视觉盲区,他也能够确定客体的位置。

Weiskrantz在一个实验中要求DB通过迫选法猜测左视野盲区中是否有一小块光斑,如果有,就指出光斑的位置;在另一实验中,则要求DB猜测一条短线的方向。这两个实验都严格控制了光照且DB的头和注视方向保持固定。点状刺激和线条大小相同,强度适中,但由于它们的大小和强度会同时影响受损的和没有受损的视野,因此,可以把

视野盲区中目标的觉察与没有受损的视野区域和盲点对目标的觉察加以比较。如果DB 的盲点能够觉察到目标物,那么就意味着目标物的强度和尺寸足够大,激活了眼睛的敏感区域,需要调整目标物的大小和强度。由于刺激在盲区中呈现得非常快,所以DB没有时间转动他的眼睛来注视没有受损的视野。

实验给DB呈现了垂直和水平方向的点状或短线目标物,结果发现,DB对于在盲区中呈现的目标物方向的定位、觉察和猜测的准确率均明显高于随机判断的基线水平,但DB始终表示根本看不到需要他做迫选判断的目标物,并因此无法相信自己在实验中的成功。这表明,DB对盲区内的客体没有意识,却留有知觉。

什么是关联后效?为什么会产生关联后效?

关联后效是指不同刺激特性之间的相互影响,如颜色和方向或颜色和形状。其产生的原因是视觉系统对一定刺激特性组合的敏感性不同,与每个通道的性质不同有关。

以McCollough的实验为例:给被试呈现几秒由黑色和橙色垂直栅条组成的图形,随后呈现由黑色和蓝绿色的水平栅条组成的图形,两种图形交替呈现4min后,呈现由左边垂直和右边平行的黑白栅条组成的测试图形,结果发现,被试报告在垂直的黑白栅条处出现淡蓝绿色后效,在水平栅条处出现淡橙色后效。这是因为,橙色和蓝绿色是互补色,当一种特定色调的颜色连续刺激视觉系统时,视觉系统将对这种颜色发生适应,并产生其补色的感觉,即后效。这种后效是由图形轮廓的方向而导致其特定颜色后效的。如何解释运动后效的产生?

运动后效是指长时间观察运动的物体,突然转向静止的物体时,物体向相反的方向运动的现象。运动后效的产生是由于前面知觉到的运动在运动刺激停止之后仍然存在。对运动后效的解释主要建立在后效和选择性适应观点的基础上。

以瀑布效应为例,在注视向下运动的刺激一定时间之后,对向下运动敏感的觉察器会因疲劳或适应而导致其敏感性降低,因此,当观察者把注视点转移到新的静止事物时,就会因负责感知向下运动的觉察器的活动降低而产生景物好像在向上运动的印象。

简述双眼视差及其生理基础

由于人类双眼之间有6cm左右的目间距,所以当观察近处物体时,两眼对物体的视像稍有不同,左眼看到物体的左面多一些,右眼看到物体的右面多一些,两只眼睛视网膜像的差异称为双眼视差。根据Yellot的研究,如果两个物体在视网膜上的视像差等于1μm,那么就能产生深度辨别。因此,双眼视差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产生视觉深度知觉的最重要来源。

生理基础:

视觉深度知觉的生理基础的支持性证据来自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种哺乳动物身上发现的负责双眼视差的细胞,这些细胞很少对单眼刺激起反应,而只对一定范围之内能够产生双眼视差的刺激起作用,这些细胞被称为差异觉察器。当产生相似差异的相邻刺激物作用于每一只眼睛的视网膜时,差异觉察器即被激活。这就意味着产生双眼视差的刺激有选择地激活负责不同差异的差异觉察器。某些细胞只对产生较小的或无双眼视差的刺激起反应,即只被与注视点距离相同或接近于注视点的刺激所激活;而其他细胞则有选择地被近于或远于注视点的刺激所激活。

简述错觉产生的原因

错觉的产生不只依赖于一种过程或机制,它是不同来源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可能是受到眼睛和视网膜内神经交互作用的影响,也可能是受到更高水平的决策和过去经验等认知因素的影响。这两种相互独立的因素分别被称为视觉的—视网膜(或结构)因素和认知因素。

视觉的视网膜因素是指直接来自于视觉系统的解剖或生理机制的影响因素,又称结构因素,包括角膜和晶状体等眼睛的视像形成机制所产生的畸变。Ginsburg认为,视像中特定的空间频率是由视觉系统中特异的过滤器装置识别的,如果被观察物体的部分细节在视觉系统过滤器的信息传递中丢失,就会产生视错觉。然而,结构因素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起作用,它们并不能解释所有的错觉图形,错觉产生的主要因素还是在于认知因素。

认知因素包括过去的经验、学习和注意,如月亮错觉、庞佐错觉和缪勒—莱耶尔错觉中的透视—恒常性机制。此外,认知因素也包括反馈(或对错觉的知识)以及对错觉图形的观察时间——随着观察时间的增加,错觉量会减小,但不会归零。

简述拓扑有限理论

陈霖认为,拓扑变换可以被想象成任何一种香蕉式的扭曲,除了不能撕破和融合,什么形状改变都可以发生。经过这种扭曲,连通性、洞的数目、内外关系保持不变,所以,这些就是拓扑不变量;而在这种扭曲后被改变了的局部性质,如方向、尺寸、形状等都不是拓扑不变量。

立体知觉的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

单眼线索:只需要一只眼睛就能起作用的深度线索。

1.插入:一个物体部分地隐藏或遮挡另一个物体。我们会知觉到完全暴露的物体离我

们较近。插入只能提供相对的深度信息,不能判断事物间距。

2.空气透视:当我们观察某一处场景时,远处的物体不如近处的物体清晰。

3.阴影:是由不透明或半透明的阻碍所引起的表面照度的变化。

4.线条透视:通过线条透视可以在平面上表现出深度知觉,即三维立体在视网膜上的

影像会发生变化。如远处铁轨仿佛要汇聚为一点。

5.结构级差:大多数物体的表面都以其纹理或结构等微观形式而相互区别。当我们观

察具有结构的表面时,随着距离的增加,组成结构的成分密度越大。

6.相对大小:当同时或短时间内相继观察两个不同大小但形状相似或相同的物体时,

通常感觉比较大的刺激离我们较近。

7.熟悉大小:我们能够根据记忆和观察到的远处物体现在的大小推测其离我们的距离。

其作用很大程度上依赖被观察物体所处的环境条件。

8.运动视差:当观察者的头运动时,离观察者不同距离的物体移动后所形成的视像差。

视野中近于注视点的物体看起来运动得更快,且方向与头部运动方向相反,远于注视点的则反之。

9.调节:由于注视不同远近物体时,眼睛的调节会反应产生差异,因此,可通过睫状

肌提供的眼睛运动调节信号来完成空间中目标定位的任务,即提供被观察物体的深度信息。但对人类而言,调节线索只在2m之内起作用。

双眼线索:有些深度信息需要双眼的共同作用。

辅合:注视物体时双眼视轴会聚的趋势。观察近物或远物时的肌肉紧张程度差异能够提供深度或距离线索。看近物时,辅合角大;看远物时,辅合角小;当物体距离达到一定程度,双眼视轴接近平行,因此辅合线索只能在一定距离起作用。

双眼视差:见前面重点。

简述特征整合理论

特征整合理论由Treisman提出,包括特征和客体两个基本概念。特征是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而客体则是一些特征的结合。特征整合理论的核心是将客体知觉过程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前注意阶段,然后是特征整合阶段。在前注意阶段,人们无需注意,由知觉对特征进行自动的平行加工。在此阶段,通过知觉系统对各个维量的特征进行独立编码形成的一些特征(如颜色、方向、尺寸、距离等)的心理表征被称为特征地图。而在特征整合阶段,知觉系统需要通过集中性注意将各个独立的特征表征整合为客体,是一种非自动化的系列加工。由于在此阶段的特征整合需要意志努力,所以,当注意超

负荷或人们分心时(特别是对注意的要求很高时),就可能会不恰当地整合刺激的特征,造成错觉现象。

简述格式塔知觉原则

格式塔心理学的组织原则有:

1.接近性:在空间或时间上比较接近的成分容易组织在一起形成整体。

2.相似性:在物理特点方面相似的成分容易组织在一起形成整体。

3.连续性:方向相同的成分,如沿着一条直线或简单的曲线排列的成分,一般会被知

觉为一个整体。

4.共同性:按相同方向运动的成分易于被知觉为一个整体——是在相似性基础上的组

织过程,是相似性在运动成分上的运用。

5.对称性:平衡的、对称的图形与非对称图形相比,易于组织在一起形成图形。

6.封闭性:封闭和完整的图形易于被知觉为整体。

第七章:注意

何为选择性注意?

不论是视觉刺激还是听觉刺激,我们都有能力选择性地加工刺激的子集。如果存在加工过程或反应之间的竞争,选择注意会付出代价。

当我们接受多种视觉输入,选择性注意起什么作用?对于被选择的和被拒绝的刺激结果又如何?

(1)当人们接受多种视觉输入时,选择性注意能够从众多的刺激中选择其中一些刺激,而忽略其他的刺激。这种选择性可以使人们通过控制感知觉、思维及行动活动的优先次序来影响人们的经验与行为。

(2)对于被选择的和被拒绝的刺激的结果,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观点。

注意的早期理论:Broadbent提出的过滤器模型认为,人们一次可以加工的信息非常有限。为了保护和适应这种有限的容量,我们每次只能根据较显著的物理特性,对来自单一通道的信息进行加工,这样被选择的刺激就被注意到了,而来自其他不被注意的通道的信息则会被过滤掉。Treisman的衰减理论认为,不被注意的通道的信息并不是被完全过滤掉,而是被减弱。即,被拒绝的刺激只是被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所以,来自这些通道的信息尽管不易被提取使用,但也有可能会进入到高级的加工过程。

晚期选择理论:J. R. Deutseh和D. Deutsch却认为过滤器或信息的减弱并不存在。相反,

所有输入信息被加工并可供使用。信息的相关性部分地决定一个信息是否会被“注意”到。即,被选择和被拒绝的刺激开始都进行了加工,只是在后期的选择反应中只有被选择的刺激被进一步加工作出了反应,而被拒绝的刺激则没有被进一步地加工。

到底是注意本身容量有限还是它所涉及的感觉、知觉以及其他高级心理过程容量有限?

不能简单认为是注意本身容量有限还是它所涉及的感觉、知觉以及其他高级心理过程容量有限。注意本身容量有限和它所涉及的心理过程容量有限是容量有限性的两个方面。

(1)注意本身容量有限

注意的能量是有限的,其中注意的能量分配理论认为,任务分配到的注意资源的多少取决于所需的心理努力程度。只要对注意能量的要求没有超过上限,人们就能同时进行几项任务。但注意能量的上限几乎不可能被精确估测出来。

(2)心理过程容量有限

注意的选择性与容量有关,可从注意的两个特点进行分析。首先,人们的意识知觉总是有选择性的,这种选择性可让人们通过控制感知觉、思维及行动活动的优先次序来影响人们的经验与行为;其次,人们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执行各种心理操作的能力(感知觉分析、思维、记忆及运动活动的规划)是有限度的。因此,不能单独从某个方面理解容量的有限性,因为注意本身和它所涉及的感觉、知觉以及其他高级心理过程都是容量有限的。

注意有哪些功能?试举一个或几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

(1)警觉功能:开车去上班的路上,看到前方红灯或绿灯闪烁,有所警觉。

(2)定向功能:看到的灯颜色不同,将要做的反应也不同:红灯要停车、绿灯要继续行驶。

(3)执行控制功能:看到红灯就踩刹车,看到绿灯就松刹车行驶。

是否能设计一个或一系列认知神经科学实验来验证早期选择和晚期选择理论。(1)早期选择和晚期选择理论

①早期选择理论

Broadbent的过滤器模型:人们单次可加工的信息非常有限。为了保护和适应这种有限的容量,我们每次只能根据较显著的物理特性,对来自单一通道的信息进行加工,而来自其他不被注意的通道的信息则被过滤掉。

Treisman的衰减模型:不被注意的通道的信息并不是被完全过滤掉,而是减弱。

所以,来自这些通道的信息尽管不易被提取使用,但也有可能会进入到高级的加工过程。

②晚期选择理论

J. R. Deutsch和D. Deutsch认为,过滤器或信息的减弱并不存在。相反,所有输入信息均被加工并可供使用。信息的相关性部分地决定一个信息是否会被“注意”到。

(2)认知神经科学实验设计

实验材料:具体名词(水果类、节气类、动物类)

控制变量:实验环境、被试的身体状况(听力、状态等)

实验程序:

①过滤器模型:采用双耳分听的实验程序,同时给被试的双耳呈现一系列具体名词,

左耳呈现“草莓、冬至、熊猫”等,右耳呈现“月亮、霜降、麋鹿”等。然后让被试采用两种方式进行报告(以单耳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接收的信息、以双耳为单位按顺序地成对再现双耳同时接收到的信息)。如果被试以单耳为单位报告的成绩更优,则支持过滤器模型。

②衰减模型:采用双耳分听的追随耳程序,同时给被试的双耳呈现一系列具体名词,

左耳呈现“草莓、冬至、熊猫”等,右耳呈现“月亮、霜降、麋鹿”等。告诉被试左耳为追随耳,右耳为非追随耳,但实验结束后会突然要求被试回忆右耳(非追随耳)听到的内容,如果被试能回忆出右耳听到的内容,则支持衰减模型。

③晚期选择模型:采用双耳分听的实验程序,同时给被试的双耳呈现一系列具体名词,

左耳呈现“草莓、冬至、熊猫”等,右耳呈现“月亮、霜降、麋鹿”等。要求被试对听到的动物类名词进行回忆,如果被试双耳对动物类名词的回忆成绩没有显著差异,则支持晚期选择模型。

假设我们用Stroop效应实验来测量儿童的执行控制的发展,列举一个理论假设,并指出什么是自变量、因变量及可能的控制变量。

(1)理论假设

小学儿童的执行控制能力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强。当字义与字的颜色一致时,不同年级间差异不显著;当字义与字的颜色不一致时,五年级学生成绩最好,三年级次之,一年级最差。

儿童的年级(一年级、三年级、五年级);

字义与字的颜色的一致性(一致、不一致)

因变量:反应时;反应正确率

控制变量:实验环境、性别比例、儿童的智力水平与颜色辨认能力

试述注意与情绪的关系。

试述Simon效应和空间Stroop效应实验之间的区别。

执行控制网络主要涉及哪些脑区?

什么是刺激反应协同性效应?什么是维度重叠理论?

第八章:记忆

什么是部分报告法?全部报告法?

总结概述记忆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对记忆进行实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谁?

怎样进行实验获得系列位置曲线?

区分短时存储与长时存储的证据有哪些?

什么是记忆的加工层次概念?

什么是编码特异性原则?

启动效应的测量方法是怎样的?

启动效应是指执行某一任务对后来执行同样的或类似的任务的促进作用。启动效应又分直接启动和间接启动。在直接启动中,测验项目与学习项目是相同的;在间接启动中,测验项目与学习项目有关,但并不相同。其测量方法有知觉辨认、词干补笔、补笔等(1)知觉辨认

让被试学习一系列单字,然后把这些单字与未学过的一些单字随机混合,在速示器上逐个以极短时间呈现,要求被试读出所见到的单字。结果:学过的字读出来的概率高于未学过的字,两者概率之差即对启动效应的测量。

让两组被试学习不同的一系列单字后,主试给两组被试提供所有单字的开头3个字母,要求被试把心中首先想到的单字填出来。将被试碰巧填对没学过的单字的概率(机遇概率)作为测量启动效应的基础值。结果:学过的字填对的概率高于未学过的字,两者概率之差即启动效应。

(3)补笔测验

补笔测验类似于词干补笔测验,但它提供的是单字的缺笔字,如学过ASSASSIN 后,给被试的缺笔字是A__A__IN。测验要求被试把心中首先想到的单字填出来,其余程序和启动效应的计算与词干补笔相同。

举例说明记忆的实验性分离现象

实验性分离是指在同一自变量影响下的两种测验产生相反结果的情形。Warrington 和Weiskrantz(1970)研究了遗忘症病人的实验性分离现象。他们让4位遗忘症病人与16位控制组病人(无脑损伤)学习单字,然后进行4种记忆测验:自由回忆与再认,模糊字辨认和词干补笔。结果表明,遗忘症病人在自由回忆与再认的测验中都比控制组差,但在其余两项测验中,遗忘症病人与控制组的成绩一样好(词干补笔中控制组稍优于遗忘症病人,但差异不显著)。换而言之,遗忘症病人也能保持词语信息,但是这种保持要在特定的测验中才能表现出来。

1983年Jacoby关于再认和知觉辨认的实验时怎样进行的?怎样解释这个实验结果?

Jacoby (1983)的实验证明了外显的与内隐的记忆功能的分离。

(1)实验程序

在实验的第一部分,他要求3组被试在3种条件下大声读出一系列视觉呈现的单词或心里想出来的单词。在“无上下关系”的条件下,呈现单词以前先呈现一排符号(xxxx),因此被试事先得不到关于该单词的信息;在“有上下关系”的条件下,呈现单词以前先呈现它的反义词,这样被试事先得到关于该单词的信息,从而可以预料它;在“想出”的条件下反义词首先呈现,再紧跟着呈现一排问号(???),被试的任务是想出该单词来,而主试不呈现该单词。

实验第一部分结束后,被试进行再认测验或知觉辨认测验。

(2)实验结果

结果表明,再认成绩随实验条件从“无上下关系”到“想出”一直上升,而知觉辨

认却表现出明显相反的结果。

(3)对结果的解释

在实验第一部分中,Jacoby巧妙地改变了被试完成的对单词形状的感知觉加工和意义加工的数量。在第一种条件下,因被试事先无法预料该单词而要求看清字形,感知觉加工较多,但同时也要求一点意义加工;第二种条件要求较少的感知觉加工,但因为反义词首先呈现,被试事先得到有关呈现的单词的信息,涉及较多意义加工;第三种条件因要求被试想出来的单词不呈现于视觉而基本不涉及感知觉加工,但要求最大数量的意义加工。根据结果,两种测验之间出现了分离现象,即出现了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在功能上的分离。

Tulving关于记忆系统的观点是怎样的?

Tulving认为人的记忆是由多重系统构成的,1972年他把长时记忆区分为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1982年在解释他的实验结果时,他认为启动效应反映了一种新的记忆系统的功能,并于1990年继续对此观点的论证。

(1)实验程序

Tulving让被试学习一系列单字,然后针对这些单字连续进行两次补笔测验。有时候这两次补笔测验提供的缺笔字是相同的,有时候则是有很少一点的重复。(2)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在两次连续测验中,使用相同的缺笔字使两次测验结果高度相关;而在两次连续测验中,使用稍有重复字母的不同缺笔字使两次测验结果无关或相关为零。

(3)对启动效应代表知觉表征的解释

Tulving认为,头脑中接通有关信息从而产生启动效应的通路是不灵活的、非常特异化的;启动效应代表着知觉表征系统,这种系统没有单字的固定的痕迹,也可以说是无痕迹的记忆系统,但它可能包含单字的多重分布的表征,每一重表征的唤起都是通过一个特殊的线索来实现的。

怎样研究记忆中的抑制过程?

记忆过程中的抑制会导致信息的遗忘。在此研究领域中应用最广的两个范式是定向遗忘和提取诱发遗忘。

(2)定向遗忘

定向遗忘也称有意遗忘,是指遗忘的有意性和指向性,是一种有效控制意识内容的

方法。定向遗忘的研究范式有两种:单字方式和字表方式。

①单字方式

先呈现一个项目,被试按照实验任务要求对之进行编码加工,间隔一定时间之后出现指导语,告诉被试这个项目是需要记住的还是需要遗忘的,一定间隔之后呈现下一个项目。

②字表方式

将一组学习材料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分别呈现。有两种实验条件:①R(remember)实验条件,指示被试对前半部分材料(记忆项)和后半部分材料(记忆项)都进行记忆;②F(forget)实验条件,指示被试对前半部分材料(遗忘项)进行遗忘,而对后半部分材料(记忆项)进行记忆。呈现完毕后,让被试按照要求对所有项目进行自由回忆。

(3)提取诱发遗忘

提取诱发遗忘现象由是指回忆部分记忆材料时往往会使得相关记忆材料的回忆量降低。一般范式分为四个部分:学习阶段、提取练习、干扰阶段、回忆测验。

①学习阶段

安排被试学习若干类词对,以“类别名称—样例”的形式呈现,如“fruit-apple”

“furniture-sofa”等。

②提取练习

从全部类别中选择出一半,再从这些类别所组成的“类别名称—样例”词对中各选择出一半用作线索提取,形式仍然是向被试呈现词对,但其中的样例单词只给出前面的两个字母,如“fruit-ap___”等,要求被试根据这些线索回忆出完整的样例单词。通过这项实验安排,所有学习材料可被分成三大类:第一,做过提取练习的词对,记为Rp+;第二,与Rp+属于相同类别但样例未做过提取练习的词对,记为Rp;第三,类别与样例都没有做过提取的词对,记为Nrp。

③干扰阶段

相关材料(与所欲提取的项目属于同一类别的词对)会对所要提取的材料产生暂时的干扰。

④回忆测验

给出全部类别名称,要求被试回忆出在学习阶段见到的所有样例单词。

怎样研究错误再认?

Roediger和McDermott通过研究虚假记忆的聚合联想范式(也称DRM范式)和Deese研究中使用的6个词表进行实验。每一词表包括12个单词,围绕某一个未曾呈现的词展开,该词称为“关键诱饵”。

(1)学习阶段

要求被试听一系列由研究者大声读出的单词,朗读速度为每个单词1.5s。在朗读每一词表之前,朗读者提示被试是第几个词表(如词表1、词表2)在词表的单词全部呈现完毕后,提示被试“开始回忆”,每个词表的回忆时间为2.5min。指示被试先回忆最后呈现的几个单词,然后回忆其他的单词。要求被试写出他们确信呈现过并记住的所有单词。然后进行再认测验。

(2)再认测验

再认词由学习过的词、关键诱饵、相关的未学习过的词(有关诱饵)、无关的未学习过的词(无关诱饵)组成。所有单词打印于一张纸上,要求被试在4点量表上判断每一单词是否呈现过。测验时间由被试自己掌握。

通过被试对再认词的再认与判断探讨错误再认的规律。

有多少种长时记忆、定向遗忘?

定向遗忘有两种研究范式:字表方式、单字方式。

什么是内隐记忆?有哪些测量方法?

第十章:思维

陈述定势在问题解决中的利弊

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的计算机模拟

什么是Turing测验?

工作记忆与推理的关系是怎样的?

举例说明推理与大脑的关系

说明决策中3种直观推断及其偏向

第十一章:社会认知

何为社会认知?何为捐赠效应?

举例说明移情的研究是怎样进行的?

主观报告与脑区激活的程度相关有什么意义?

怎样应用morphing技术进行自我面孔识别研究?

文化对自我参照系效应的影响时怎样的?

自传体记忆有什么功能?研究自传体记忆的方法是怎样的?

运用囚徒两难游戏怎样研究合作行为?

为什么称人脑为社会脑?

第十二章:意识

什么是意识的内省测量和行为测量?

结合实验说明质的差异的研究范式。

什么是不注意视盲,它与注意捕获的区别是什么?

什么是运动诱发视盲?举例说明它在无意识加工研究中的应用。

举例说明双眼竞争的实验范式。

什么是持续闪烁抑制,这一实验范式的优点是什么?

意识与无意识有何关联、区别?实验如何区分?

第十四章:脑科学研究技术

何为ERP、fMRI?它们的优/劣势是什么?

拓扑性质知觉理论:

知觉组织的拓扑学研究基于一个核心思想——知觉组织应从变换和变换中的不变性知觉的角度来理解;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强调形状知觉中的拓扑结构,提出知觉组织的大

范围性质能够用拓扑不变性来描述;第二方面,进一步强调早期拓扑性质知觉,拓扑性质知觉优先于局部特征性质的知觉。“优先”有两个严格的含义:第一,由拓扑性质决定的整体组织是知觉局部几何性质的基础;第二,基于物理连通性的拓扑性质知觉先于局部几何性质的知觉。

特征检测理论:

特征是构成任何图形的基本单元或成分。人的识别系统在接受输入的刺激信息之后,首先进行特征分析,找出输入刺激具有哪些特征,然后把它们和长时记忆中的各种特征表征进行比较,一旦与长时记忆中的某张特征表获得最佳匹配,这个刺激便被识别出来。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答案

实验心理学 一、填空 1.额外变量是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排除法、恒定法、匹配法、随机化法、抵消平衡法、统计控制法 2.被试内设计是每个被试须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水平的处理。 3.斯珀灵(Sperling)针对传统的感觉记忆方法的某些缺点,设计了部分报告法,它弥补了以前那些用全部报告方式研究感觉记忆的缺陷,结果他首次发现了被试感觉记忆量为平均9.1个项目 4.多自变量实验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自变量的实验。它具有三个明显的优点:效率高、实验控制较好和可以获得交互作用 5.在刺激变量中,对反应时间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有:刺激强度、复杂程度等。 6.阿特金森和希夫林提出了记忆的多存贮模型。该模型把记忆看作是一个系统,按照信息在系统内储存的时间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7、变量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称为自变量;由操纵而引起的被试者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 8.科学的探索,大致可分为两阶段或两个类型。第一阶段是探明规定某个行为的条件,第二个阶段是探明哪些条件与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与这两个阶段相对应,可以把实验分为两种类型:_因素型实验、函数型实验 9.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时,就发生了交互作用。 10. 反应时(reaction time,简称RT),它是一个专门的术语,不是指反应_的时间,而是指刺激_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 11.基于感觉阈限的操作定义费希纳设计了三种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这些方法后来被统称为传统心理物理法 12.由于信号检测论在感觉敏感性与反应偏向之间作出区分,因此,它能够分析不同被试、不同操作条件下的反应敏感性;同时,还能够分析操作的恶化是因为敏感性下降,还是因为反应偏向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分析的资料对操作进行改进 13.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简称ROC曲线,在心理学上又称为感受性曲线,这就是说,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就是了。 14.从量表有无相等单位和有无绝对零点来分,心理量表可分为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 15.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16.心理实验的基本程序:课题确定、被试选择、实验控制、数据整合、研究报告撰写。 17.排除法是把_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18.一个完整的实验报告,必须包括以下几项内容:摘要、题目、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及附录。 19.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它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20.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地呈现,让被试者对于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的两个刺激中哪一个更为明显。 21.实验,是指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解释的科学方法。 22.实验设计乃是进行科学实验前做的具体计划。它主要是控制实验条件和安排实验程序的计划。 23.实验心理学的主要先驱之一费希纳,在1860年发表了巨著《心理物理学纲要》,他在这部著作中探讨了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24.差别阈限法(或差异阈限法)是制作等距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通过在不同强度的基础上测量_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来实现。 25.心理学实验涉及的自变量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作业变量、环境变量和被试变量。

实验心理学第二章习题

一、填空题 1. 额外变量是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被试内设计是__________须接受自变量的________的处理。 3. 多自变量实验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_______的自变量的实验。它具有三个明显的优点: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4. 变量是指在___________或__________可变的事物的___________。在实验中实验者_________、 __________的变量称为自变量;由操纵而引起的被试者的__________称为因变量。 5. 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______________不一样时,就发生了__________。 6. 匹配法是使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7. 排除法是把___________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8. 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___________能够普遍推论到_________的总体和其它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 9. 实验设计乃是进行科学实验前做的____________。它主要是__________和安排__________的计划。 10. 心理学实验涉及的自变量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1. 在实验尚未正式开始前先行着手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称为实验前控制。但有时候由于条件限制,在实验前,难以完全控制额外变量的影响,这时必须使用实验后控制,又称为__________。 12. 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______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_________。 13. 实验信度其实就是实验的可验证性问题。它有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4. 操作定义由美国物理学家布里奇曼提出,他主张一个_____________应由测定它的_________来下定义。 15. 从实验变量角度实验设计涉及三个基本问题:(1)实验采用多少_______和________?(2)各自变量内又采用多少________?(3)如何将_________分配到各自变量的各处理水平中? 16. 匹配设计是指将被试按某一个或几个特征上水平的______加以配对,然后再把每一对中的每个被试 _______到各个组别。 17. 小样本设计是___________的一种变式,实验时它向________或___________呈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 处理方式。 18. 实验效度是指_____________能达到_______________的程度,也就是实验结果的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程度。实验效度主要包括_________效度和___________效度。 19. ____________是指实验研究假设和测量指标的理论构思及其操作化问题,即理论构思及其转换的有效性。 二、选择题 1. 下列用于被试间设计的方法是, (A) 匹配 (B) 随机化 (C) 拉丁方设计 (D) ABBA设计 2. 下列用于被试内设计的方法是, (A) ABA设计 (B)拉丁方设计 (C) 匹配 (D)ABBA设计 3. 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 (A) 统计回归 (B)主试—被试的相互作用 (C) 零结果 (D)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4. 外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

《实验心理学》(朱滢版)超详细知识点及重点笔记.

第一章实验方法 第一节各种变量 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被试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一、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自变量的种类: 1 、刺激特点自变量:刺激的不同特性会引起被试不同的反应。 2 、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时间这个自变量在记忆研究中是如此重要和无时不在,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3 、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4 、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给予不同的指示语造成的。 二、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1 、信度指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2 、效度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的各种因素造成变量的变化,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3 、敏感性:自变量发生可以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 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数量)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高限效应。 低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低限效应。 三、控制变量就是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困变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就叫自变量的混淆。 四、多于一个自变量的实验 做一项有三个自变量的实验比分别做三个实验的效率要高。第二,做一项实验比分别做

实验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30=30分): 1.以下哪种方法不是费希纳在心里物理学中创造的感觉测量的方法(C) A 最小可觉差法 B 恒定刺激法 C加因素法D 平均误差法 2.由刺激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这是(A)定律 A 费希纳定律 B 韦伯定律 C 史蒂文森定律 D 艾克玛定律 3.构成实验的三大要素中不包括(C) A 变量 B 假设 C 结果 D 控制 4. 2×3×4×3有(B)个自变量,共有(D)个水平 A 3 B 4 C 9 D 24 5.想要有效的消除源自实验者效应和被试效应的额外变量的干扰,最有效的方法是(A) A 双盲法 B 恒定法 C 随机化法 D 统计控制法 6.历史上第一个反应时实验是由(B)实施的 A 唐德斯 B 赫尔姆霍茨 C 卡特尔 D 冯特 7.下面哪项实验是应用的开窗实验技术(B) A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实验 B 字母转换作业 C 心理旋转实验 D 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 8.以下哪个是差别阈限的操作定义(C) A 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 B 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C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 D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 9以下哪项不是注意的研究方法(A) A信号检测范式 B 提示范式 C 搜索范式 D 双任务范式 10被试内设计用来专门解决顺序误差的方法是(C) A 随机化技术 B 匹配技术 C 平衡技术 D多基线设计技术 11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被试因素有(A) A 评价忧虑 B 期望效应 C 投射效应 D 刻板效应 12对于涉及两个变量的试验资料,由于每个变量的总变异既包含了“自身变异”又包含了“协同变异”(是指由另一个变量所引起的变异),须采用(C)法来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 A 方差分析 B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C 协方差分析 D 回归分析 13因变量的主观指标主要是指(D) A 反应速度的差异 B 反应的难度 C 反应速度 D 口语记录 14要求特征的典型例子是(C)

04462设计艺术心理学第二章--《设计艺术心理学发展概述》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2)

《设计艺术心理学》 教材版本:柳沙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练习题集: 第二章设计艺术心理学发展概述 一、复习要点及主要概念 1.设计艺术心理学的发展线索 2.距离说 3.实验心理美学 4.格雷夫斯的用户心理研究 5.感性工学 6.有限理性 二、问题与讨论 1.简要论述工业心理学与人际工程学的发展阶段及发生转变的原因。 2.目前国内外设计艺术心理学研究现状如何? 练习题集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复习要点及主要概念 1.设计艺术心理学的发展线索: (1)心理美学的思想最早起源于哲学家们的思辨。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迷狂说”,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净化说”,中国古代老子、庄子提出的“虚静说”、“天人合一说”,以及之后出现的“顿悟说”、“意境说”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发表《美学》一书,标志着美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许多重要的美学论断仍是由哲学及所提出来的,他们的美学理论主要是从认识论的高度通过抽象思辨来探讨“美”的本质以及审美活动及其规律等问题; (2)心理美学受到科学心理学影响而倾向实证研究之后,成为了现代科学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心理学分支相比,较重视探索情绪、情感及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感受、体验,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3)实验心理美学,早期代表人物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将心理实验引入到心理美学研究中,通过心理学实验对各种审美现象进行研究,从他开始,心理美学进入实验心理美学的

阶段; (4)20世纪初与实验心理美学同时兴起的重要理论还有“移情说”和“距离说”,也是运用心理学的观点来分析美感和审美体验; (5)20世纪现代心理美学蓬勃发展,精神分析学派对心理美学影响最大,该学派重视无意识,强调无意识对于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的作用; (6)其后,心理美学主要沿着科学心理美学和实验心理美学的路线前进,并且将新尽的心理学理论、知识融入其中; (7)此外,与西方的心理美学流派相比较,俄国心理美学的发展具有特殊性,并且对我国影响较大,如“社会历史文化美学”。P20-25 2.距离说:认为审美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即所谓的“距离产生美”,要摆脱功利的、实用的考虑,用一种纯粹的精神状态来关照对象,才能产生美感;距离过远或过近都无法引起美感。P22 3.实验心理美学:通过心理学实验对各种审美现象进行研究.P22 4.格雷夫斯的用户心理研究: 师格雷夫斯,1951年出版了《为人民设计》(并开始有意识地将人机工程学理论运用到工业设计中。书中介绍了设计流程、材料、制造、分销以及科学中的艺术等。对于他而言,设计师不仅是将美学原则运用于产品的表面,“诚实的设计工作应从内至外,而非从外至内"。书中的第2章主要介绍了人体测量和人机工程学研究,提出人与人的体形和尺度存在差异;在第4章(测试的重要性)中他提出一种可用性测试以了解设计的产品表现如何。格雷夫斯的测试不同于一般人机工程师的测试,虽然组织严格,但没有严格的测试流程,他只是想看看人们是如何看待他的设计,如何理解其工作模式;或者设计的哪些方面难以理解以便修正。他认为过于正式的测试使人感觉紧张而不可能得到与真实场景类似的结果,而通过询问(焦点小组)可能会获得被误导的答案,因为被试可能会说出你希望的答案,因此测试应使被试尽可能自然,因此他认为观察法,特别是使用情境下的观察非常重要。使被试尽可能自然,因此他认为观察法,特别是使用情境下的观察非常重要。 举例:(他还在书中列举了如何设计测试环境,比如他模拟了一一个客机内部舱位,让“乘客”呆10多个小时(这个时间是那时一个远洋飞机通常航行的时间)以检验人在这一空间中的活 动。在接下来的几个章节中,他利用实例介绍如何在设计中运用人机工程学提高产品使用性,例如针对老年人设计电话时应该考虑到他们难以阅读细小的数字;或者设计飞机场座椅时,应适应不同人身形的需要。除了可用性以外,他还提出设计师应考虑时尚对于设计的影响,一个最有趣的观点就是所谓的“残余造型,即设计师应将“旧”与“新”混合起来,所谓的“新”应是“新的和改进的"。) 虽然格雷夫斯没有在书中明确提出所谓的“设计心理学”,可是书中的许多内容都紧密

实验心理学重点名词及解释课稿

实验心理学重点名词及解释 注:完全自己总结 如果你4月份要参加实验的考试 那么 下一份,打印出来吧 平时多看几眼,总会有些帮助的 是吧? 本人希望与更多的心理学朋友多交流 lxguai@https://www.doczj.com/doc/e01190222.html, 第一章实验方法 1.主试: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发了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 2.被试: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3.自变量:即刺激变量,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4.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5.信度:即因变量的可靠性,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结果 6.效度:即因变量的有效性,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因素造成 7.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 并没有什么差别时,而实验出现高限效应 8.自变量的混淆: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 控制变量就是潜在的自变量 9.组间设计:把数目相同的被试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即把被试分 组,各组间结果对比 10.组内设计:使每个被试轮流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自变量上,即被试不变,先 后做不同几组测试,然后对比前后的结果,上组对下组有影响 11.匹配被试: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或是说 相关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 12.完全平衡法:把所有可能的顺序都排出来进行实验 13.拉丁方方法:保证每个自变量都同等地出现在实验顺序的每一个位置 14.实验者效应:在实验过程中,若主试对被试的正确反应流露出赞许的神情或是对错误的 反应表示不快,这些主试的态度,是对实验的负面影响,要防止实验者效应 15.因素设计:关于两个或多个变量的一种实验设计,将实验中每一变量的各个水平都结合 起来进行实验 16.自然观察法:在自然情影中对行为所作的仔细观察,观察者必须为局外人不得干预实验 17.调查法:为确定人们对甘一特殊问题的感受,作用是澄清事实,招除充行的不实传闻 18.相关方法:可能为正可能为负,相关并不必然是原因 19.个案法:又称个案历史技术,对某一特殊人物的深入研究,强调个别差别 20.档案法:使用现有的资料去验证新的假设 第二章心理物理学方法

实验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1、实验 2、开窗实验 3、等级排列法 4、视敏度 二、填空题(共10题,每空2分,共20分) 1、科学的探索,大致可分为两阶段或两个类型。第一阶段是探明规定某个行为的条件,第二个阶段是探明哪些条件与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与这两个阶段相对应,可以把实验分为两种类型: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被试内设计是__________须接受自变量的________的处理。 3、心理学中的三大注意理论是:_____________、资源限制理论、_________。 4、基于感觉阈限的操作定义,__________设计了三种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 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这些方法后来被统称为__________。 5、反应时实验中有二个基本因变量,即__________和__________。因此,反应 时间实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权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6、在刺激变量中,对反应时间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有: __________ 、 ____________等。 7、反应偏向可由二种方法计算:一种是_____________,另一种是__________。 8、思维的行为测量法有两个层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情绪与认知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情绪____________认知,一方面情绪 ___________认知。 10、实验效度主要包括_________效度和___________效度。 三、不定向选择题(共14题,每题2分,共24分。) 1、冯特(W.Wundt)对心理学的最深远贡献是:() (A) 对感觉元素的描述 (B) 建立了作为实验科学的心理学 (C) 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 (D) 发展了最小可觉差的方法 2、根据格式塔的观点,人们知觉的是____而不是个别的网点() (A) 图形 (B) 封闭性 (C) 刺激间的关系 (D) 以上都对 3、“时距信息的加工机制及其通道效应的实验研究”一文标题显示,作为自变 量的是:() (A)时距信息 (B)加工机制 (C)通道 (D)实验 4、在“超常与常态儿童的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的比较研究”一文中,因变 量显然是指:()

实验心理学题目整理

一.名词解释:: 1. 双耳分听技术:让被试双耳同时听见两个分离的相互独立的声音信息。 本质:让被试双耳同时听见不同声音。 2. 追随耳实验:要求被试在双耳分听实验过程中始终复述某一个耳朵听到的信息,并且忽略所有来自另一只耳朵的信息。分别为“追随耳”和“非追随耳”。 3. 材料限制:指作业收到任务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的限制,因而即使分配到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其作业水平。 4. 资源限制:指其作业收到所分配资源的限制,一旦得到较多的资源,这种过程便能顺利进行。因此,两个同事进行的作业若对资源的总需求量超过中枢能量,就会干扰。此时两个作业水平受互补原则决定,即一个作业应用的资源增加多少就会使另一个作业可得的资源减少多少。 5. 客体和特征特征是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客体是一些特征的结合。 6. 错觉性结合实验。指在不注意的条件下,向被试呈现的不同客体的特征发生彼此交换的现象。 7. 任务定义注意: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某些刺激值或刺激维度而非其他刺激值或刺激维度的反应。 8. 加工定向注意:将注意看做一个把心理集中于多个感觉输入的一个的主动加工过程,注意提高了某些“被注意到”的任务或信息的加工质量。即为了改进加工的速度或准确性而把认知加工过程限制并集中在所有当前信息的某个子集上的过程。 9.(1)外围提示和符号提示。外围提示指提示直接出现在将被注意的位置,此类提示能自动引起注意,也被称为外源提示。 符号提示指提示只是指出注意应指向某个位置的一个符号。这种提示不会自动使注意指向被提示的位置,因此也被称为中间提示或内源提示。 (2)预言性提示和非预言性提示 预言性提示指对整个实验中有效试验次数多于无效试验次数的提示。(即目标更频繁地出现在被提示的位置上) 非预言性提示指在整个实验中有效试验次数与无效实验次数接近的提示。(即目标出现在被提示位置的次数并不比不被提示的位置多) 10.双任务范式:是在多个并行任务间注意的指向和调节作用。 11.警戒:持续性注意的一种形式,指个体在一定环境中为觉察特定的,难以预测而又较少出现的信号所保持的准备状态。(注意章节) 14.自下而上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而从上而下加工则指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 15.不可能图形:是一种无法获得整体知觉经验的图形,也可说是一种特殊的错觉。 16.主观轮廓:错觉现象,指人们在一片完全同质区域中知觉到的轮廓。 17.知觉恒常性: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特性的组织加工过程。 18.暗适应:指在低亮度环境下感觉缓慢提高的过程。 19.视敏度: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 20.闪光融合:P369 21.视错觉:指单凭眼睛所见而形成的失真或扭曲的知觉经验。 22.接近法则:P372 23.听觉掩蔽:指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 24.促声融合:来自双耳的声觉信息融合成了来自一个“中央耳”的信息。

实验心理学重点(来自2008级辅修班)

注:最近找到一个中文的‘实验心理学重点.doc'文档,这个文档来自2008级辅修实验心理学课堂,可能是某个同学或任课老师自己总结出来的提纲,我把它上传到2009辅修班的共享文件夹,供大家参考。其中的大部分内容我的ppt文件中都有(会随着课程的深入逐步讲到),没有的东西不要求掌握,期末考试也不会考(期末考试的范围不出我的ppt文件)。 另,除了主要教科书外,本课程中文参考书可以选择: 舒华、张学民、韩在柱《实验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首选) 张学民、舒华《实验心理学纲要》 朱莹《实验心理学》2000版本 范老师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设计是重点 1.实验的含义 从观察发展的历史看来,实验实质上就是一种观察。只不过和自然观察不同,它是一种人为操纵和控制现象发生条件下的观察,能说明因果性关系。所以一般将广义的观察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而狭义的观察特指自然观察。 实验研究(操纵和控制) 非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的定义) 2.自变量的操纵 (1)如何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依次取一些不同的点,然后观察在这些不同值的条件下,相应的因变量的值有没有差异。如果有差异就说明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即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如果没有差异就说明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没有影响。当然前提是对其它有关变量进行控制。 上述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一些不同的点就是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实验研究中在确定自变量之后,就应该进一步确定自变量的水平了。 (2)自变量水平的确定问题 自变量的水平可以是性质上的差别,也可以是数量程度上的差别。自变量至少有两个水平,以便研究者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如果实验者因特定的目的而选取自变量的几个特定的水平,这时候称之为固定水平。如果实验者因一般的目的而随机抽取自变量的一些水平,这时候称之为随机水平。心理学研究中大部分是前者。即使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一般关系的时候,心理学家也通常采用固定水平的方法。所以实际上心理学研究中,水平的选取基本上都是由实验者特定选取。 自变量的水平选取一般都是参考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来确定。如果没有资料,还应该通过预实验来确定。 (3)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比如一些刺激变量。但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却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对于前者,我们可以方便的确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对于后者则比较困难。所以有必要对后者进行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就是将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可直接观察、测量的特征的过程。 3. 因变量的观测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一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给出正确选项并做详细答案解析 1、一项实验拟考查图片材料是否比文字材料更容易识记,则材料是A A. 自变量 B. 因变量 C. 控制变量 D. 无关变量 2、通过双盲法来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属于C A. 匹配法 B. 平衡法 C. 排除法 D. 恒定法 3、在感觉阈限测定中,标准刺激由主试呈现,随后由被试调整比较刺激,使其与标准刺 激相等,这种方法是B A. 恒定刺激法 B. 平均差误法 C. 最小变化法 D. 系列探索法 4、在信号检测实验中,如果击中率的纵轴值为0.1虚报率的纵轴值为0.33,则该实验中 的β值为:C A. -0.22 B. 0.22 C. 0.33 D. 3.00 5、在2×3实验设计中,研究的因素有A A. 2个 B. 3个 C. 5个 D. 6个 6、通过搜集和分析某人过去和现在有关方面的资料,以推知其行为原因的方法是:B A. 调查法 B. 个案法 C. 测验法 D. 观察法 7、在“超常与常态儿童的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的比较研究”一文中,因变量显然是 指:D A. 超常儿童 B. 常态儿童 C. 超常与常态儿童 D. 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 8、等距量表的特点是B A. 无绝对零点,无相同单位 B. 无绝对零点,有相同单位 C. 有绝对零点,无相同单位 D. 有绝对零点,有相同单位 9、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处理,即所有的被试者接受全部的自变量处理,这类设计便属于: A A. 被试内实验设计 B. 被试间实验设计 C. 抵消实验条件的设计 D. 混合设计 10、根据唐德斯A.B.C.法,辨别反应时间应是:A A. 辨别反应时减去简单反应时 B. 选择反应时减去简单反应时 C. 辨别反应时减去选择反应时 D. 选择反应时减去辨别反应时 11、某研究表明,当场景中的干扰物减少和照明度降低时,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搜 索场景中交通标志的准确性更低、反应速度更慢。该研究中自变量的数量是:B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设计是重点 1.实验的含义 从观察发展的历史看来,实验实质上就是一种观察。只不过和自然观察不同,它是一种人为操纵和控制现象发生条件下的观察,能说明因果性关系。所以一般将广义的观察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而狭义的观察特指自然观察。 实验研究(操纵和控制) 非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的定义) 2.自变量的操纵 (1)如何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依次取一些不同的点,然后观察在这些不同值的条件下,相应的因变量的值有没有差异。如果有差异就说明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即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如果没有差异就说明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没有影响。当然前提是对其它有关变量进行控制。 上述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一些不同的点就是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实验研究中在确定自变量之后,就应该进一步确定自变量的水平了。 (2)自变量水平的确定问题 自变量的水平可以是性质上的差别,也可以是数量程度上的差别。自变量至少有两个水平,以便研究者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如果实验者因特定的目的而选取自变量的几个特定的水平,这时候称之为固定水平。如果实验者因一般的目的而随机抽取自变量的一些水平,这时候称之为随机水平。心理学研究中大部分是前者。即使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一般关系的时候,心理学家也通常采用固定水平的方法。所以实际上心理学研究中,水平的选取基本上都是由实验者特定选取。 自变量的水平选取一般都是参考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来确定。如果没有资料,还应该通过预实验来确定。 (3)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比如一些刺激变量。但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却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对于前者,我们可以方便的确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对于后者则比较困难。所以有必要对后者进行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就是将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可直接观察、测量的特征的过程。 因变量的观测 (1)因变量指标的确定 实验研究探讨自变量不同水平下,因变量观测值之间是否有差异。因此,和自变量一样,对于某些比较抽象的因变量,也需要进行操作性定义,即用可观察和测量的行为特征来界定因变量。而因变量的这种操作性的定义也就是因变量的指标。 a指标的可靠性 因变量的指标应该是可靠的,即在不同场合和时间重复测试的条件下,观测值能够比较稳定和一致。如果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有时在因变量指标上得分高,有时得分低,那么这个指标就是不可靠的。 b指标的有效性 如果所选取的指标能够较好的反映该因变量的理论内涵或构想,那么就称该指标是有效的。这一点是与操作性定义的过程密切相关。 c指标的敏感性 因变量的指标不能太难或太容易,否则就会对自变量的变化不敏感。 天花板效应(ceiling effect)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一、名字解释 二、简答题 三、实验设计(1)改错(2)设计 复习范围:第一章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二章实验设计 第三章心理物理学方法 第四章反应时间 第五章视觉与听觉 第一章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实验心理学概述 1.实验心理学的概念 广义的实验心理学:指应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中关于实验方法的一个分支。凡是用实验的方法揭示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研究课题和成果,都可以纳入实验心理学的范畴。 狭义的实验心理学:是专门研究如何进行心理实验的一门科学,研究对象是心理实验的理论、方法、程序、操作技术等问题,可以称作“心理实验学”。 2.实验心理学的任务 提出问题—选出被试—标识、控制和测量变量—实验的安排、操作—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3.心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 (1)观察法:是描述性质的方法,特点:直接性,描述性;缺点:过于直接和简单。 自然观察法是最受推崇的一种方法,是指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的一种方法;只能等待所要观察的事物出现时才能进行,或只能对已有的事物进行观察。 个案法,是指深入研究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注意无干扰观察:指研究者为了避免被试由于知晓正在被观察,产生非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而采用的一种无干扰观察技术) (2)实验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研究者主动控制条件下对事物的观察,能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出因果性的说明。 特点优点:a.实验者带有特定的目的进行实验,即实验者规定了将要研究的事物,这比起耐心等待自然观察要有效、经济和方便得多; b. 实验条件为实验者的观察和记录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测量较为精确,实验者可以在做好充分准备后开始实验,并且可以通过控制事件的发生,使其重复产生,以确信某现象是否前后一致; c. 实验者设定明确的实验条件,别人可以来重复并检验实验的结果; d. 实验者可以控制一切条件,使之恒定,而改变某一条件,用以观察试验结果。 缺点:实验条件控制有过多的人为性;实验干涉程度高;对于复杂的行为无法测量;不适合大规模探索性研究。 二、心理学实验以及各种变量 1.心理学实验的概念 实验:为了重复以前的发现,并进行拓展与发现。 实验包括自变量和因变量,实验用来验证理论,并提供解释行为的数据。 有两种情况:a.存在假设b.没有假设 实验心理学家采用的三种基本实验:

实验心理学期末模拟试题

2013年大学二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试卷 实验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共20分) 1. 心理物理法的创始人是() A.冯特 B.费希纳 C.高尔顿 D.艾宾浩斯 2.使用直线内插法计算阈限的方法是() A.极限法 B.平均差误法 C. 阶梯法 D. 恒定刺激法 3.实验中,疲劳可使阈限_____;若存在期望误差,在递增法测定时,阈限会______。() A.降低偏低 B. 升高偏低 C. 升高偏高 D. 降低偏高 4.如果想要研究“早上和晚上背书的记忆效果,哪个时刻点更好?”,则书籍内容是( ) A.自变量 B.因变量 C.额外变量 D.无关变量 5. B反应时间之所以比A反应时间长,是因为前者的加工过程比后者的加工过程多了() A.辨别刺激过程 B. 比较刺激和决策反应过程 C.选择反应过程 D.辨别刺激和选择反应过程 6. sone 量表的制作方法是() A.对偶比较法 B.二分法 C.差别阈限法 D.等级排列法

7.在信号检测实验中,属于正确反应的是() A. Y/N B. FA C. n/SN D. CR 8. 心理量是物理量的幂函数,这叫做() 定律定律定律定律 9.以下公式表示错误的是() A. V=1/α B. P(Y/N) +P(n/SN) =1 C. d′=Z 击中-Z 虚惊 D. β=O 击中 /O 虚惊 10.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心理上的主观音高与声音刺激的频率和强度有关 B. 在ROC曲线上的点距离偶然事件对角线越近,分辨率越强 C. 反应时间作为反应变量,会随刺激变量和机体变量的不同而变化 D. 统计决策理论是信号检测论的数学基础 11.( )标志着现代心理物理学的开始。 A.最小变化法 B.史蒂文斯的幂定律 C.平均差误法 D.正误法 12.请找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 A.人耳接受的声音频率范围为1000~3000赫 B.一个sone是指40分贝时1000赫的纯音声音刺激的响度感觉

考研实验心理学知识点(6)

考研实验心理学知识点(6) 第六章知觉 知觉的定义 知觉(perception):是在刺激直接作用于感官时产生的;是指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是人类认知活动过程的开端。 一、知觉的基本问题 知觉不仅是对到达大脑特定区域的感觉系统中神经冲动的简单传递,而且也包括对外部刺激的内部表征和意识。 知觉是从到达我们感受器官的刺激中抽取意义的过程。在这一点上,我们把知觉看作是问题解决的过程。 (一)直接和间接知觉 直接知觉,以Gibson为代表,把知觉看作是从环境中提取相关信息的直接过程。 间接知觉,以Gregory为代表,认为知觉是较为活跃的和主动的过程,是当前呈现的外部刺激和大脑中已经存在的对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两者之间的匹配过程。 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中,间接加工过程具体体现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对立的过程。 自下而上过程(又称数据驱动过程)认为,知觉加工是从组成图形或事物的最简单的、最基本的成分开始的。 自上而下过程(又称概念驱动过程)认为,知觉加工中较高级的、整体的和抽象的水平影响低级的操作和运行。 (二)意识和知觉 知觉过程中关于意识的关键问题是:对感觉经验赋予意义的过程是否是在自动地、没有言语意识参与下进行的? 对于盲视的研究为意识和知觉的关系提供了实验依据。 盲视是用来描述没有意识到知觉存在时盲区所产生的视觉能力。 盲视研究中最著名的神经心理学病例是对DB所做的研究。 二、知觉组织的高级过程 (一)图形与背景(知觉的对象性) 图形具有iexcl;事物iexcl;±的特性,边界形成轮廓。 图形看起来离观察者较近,在背景的前面。 图形看来更明显、更好记忆、更具深刻性。 对图形和背景的区分是知觉组织的最基本的环节。 (二)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理论(知觉的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的组织原则:接近性(proximityornearness)相似性(similarity)连续性(goodcontinuation)共同性(commonfate)对称性(symmetry)封闭性(closure)组织作用的测量 (三)形状知觉的拓扑学研究 拓扑学研究的是在拓扑变换下图形保持不变的性质和关系。 所谓拓扑变换是一对一的连续变换。在拓扑变换下图形保持不变的性质被称为拓扑性质。

实验心理学题库整理版

一、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未对自变量实施充分的控制,但使用真实实验的某些方法整理、搜集、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 单组时间序列设计 1.设计方案:对一组被试先进行周期性测量,之后引入实验处理X,然后再进行一系列周期性的测量。比较插入实验处理前后测量的变化趋势,从而推断实验处理是否产生效果。 2.优点:1.可以较好的控制“成熟”因素对实验处理效果的影响。在O1~O8的系列测量过程中,相邻两次测量的时间间隔基本相同,可以认为在每个时间间隔内“成熟”的发展基本相同。2. 可以有效的控制测验因素的干扰。由于每个被试的成绩都是经过反复测验而得到的一系列结果,这样就能够降低由于只做一次测验而出现的有偏样本成绩的概率,可以有效地减少测量偏差。3.缺点:1、由于无对照组,因而不能有效地识别和控制伴随实验处理发生的偶发事件的影响,不能排除那些与实验处理同时出现的附加变量的影响。2、多次实施前测往往会降低或增加被试对实验处理的敏感性,从而在被试身上产生作用而影响其实验处理后的测量成绩。 4.注意事项:1、研究中要保持实验情境的相对稳定,减少不必要的条件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通过单组时间序列设计实验不能得到最后的、确定性的结论,如果想得到肯定的因果关系结论,应选用有控制组参加的实验设计。 3、由于研究中对实验条件控制不是很严格,因此研究者应充分考虑那些突发的或随意事件,详细记录研究中伴随的各种事件,这有利于对结果作出更符合实际的科学评估和解释。 单组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1.设计方案:对一组被试连续抽取多个相等的时间样本,即选择完全相等的多个时间段,在其中的一个时间样本中实施实验处理,而在后续的另一个时间样本中并不实施实验处理,并通过对两种时间样本的观测分数之间的差异分析来比较实验处理的准实验设计。 2.数据分析:可对结果做三方面的检验:1.处理条件与无处理条件间的比较,以考察存在处理效应的可能性;2.分别在有处理条件下和无处理条件下考察时间因素的简单效应,这主要是分析研究中的时间效应或顺序效应; 3.分析实验处理与处理顺序的交互效应,以考察在时间序列中不同处理的不同效应。 3.优点:在控制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方面是完全有效的,如能较好控制“历史”作用的影响。 4.缺点:1.采用单组设计,实验处理后再重复进行做过的测验可能会增加或降低实验处理实验安排中,实验处理的间断出现会使被试产生新异感,并暴露实验目的,由2.的敏感性。. 此产生实验的霍桑效应。3.实验的重复进行也会产生一系列的顺序效应。 多组不相等组前后测设计 1.设计方案:先将实验组和控制组接受前测,然后给实验组处理,再对这两组被试进行后测。 2.优点:首先,增添了控制组,从而控制了历史、成熟、测验等因素的干扰。其次,前测可以了解实验处理实施前的初始状态,从而也就对选择有了初步的控制。 3.缺点:1.实验组与控制组是不对等的,因而选择与成熟、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可能会降低效度。2.不能证明实验处理的长期效应。 多组不等组前后测时间序列设计 1.数据分析:方法1.求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成绩的平均数,以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后测成绩的平均数;然后求出实验组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平均数的差异,以及对照组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平均数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实验组差值和对照组的差值进行比较。方法 2.回归直线方程。 2.优点:1.既能对一组的一系列的观测成绩的变化趋势进行了解,也能对两组的前测和后测的系列观测成绩的趋势进行比较,以估计实验处理的效果。2.实际使用较多的一种比较完善的准实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 1、在实验心理学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有费希纳、冯特和艾宾浩斯。 2、费希纳的贡献:(1)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费希纳定律(2)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这三种针对的都只是感觉) 费希纳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一方面,他关于感觉测量的思想被后人进一步深化:对各种心理现象都试图进行科学量化研究,并用数字形式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从费希纳阈限思想的不足和缺陷出发,后人发展出了新的心理物理方法——信号检测论。 3、冯特的贡献:(1)冯特倡导用心理现象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反对把神学和哲学上的灵魂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心理学的独立开辟了道路(2)冯特提出必须用试验方法研究心理学,并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的科学研究,从而创立了实验心理学这门新学科,使心理学真正地走进了科学殿堂。(3)冯特的伟大之处还在于运用莱比锡大学的心理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撒遍心理学国际性发展的种子。 冯特的影响:他的研究实践和大量著述宣告了实验心理学的诞生,搭建了实验心理学这座大厦的框架。 4、艾宾浩斯的贡献:(1)证明了试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2)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3)为实验心理学提供了新的变量测量方法,解决了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4)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的影响:(1)诱使后背心理学家们不断尝试将实验法应用于各种心理现象(2)他采用的人工条件下实验研究的方法,成为此后所有实验心理学研究的金科玉律,保证了实验心理学结论的客观性(3)仅从记忆研究这一点来说,艾宾浩斯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5、科学的目标: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6、非科学方法的特点:听信权威之言、注意凝聚、先验 7、科学方法的特点:强调系统的经验观察、能够自我校正、 8、实验室实验的优势:实验室情景比真实生活更可靠、实验室情景得出的结果更具说服力、不会直接将实验室结论无限推广到真实生活中去。 9、科学的原则:系统的经验原则、可重复原则、可证为原则、俭省原则 8、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相关研究法和实验法 9、怎样理解观察法是听自然演讲实验法还是向自然发问? 10、研究人类被试的伦理原则: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保护被试免遭伤害、保密原则。 11、实验心理学的一般伦理:在进行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研究者自始至终都应该奉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审慎的工作作风。 12、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确定课题、选择被试、确定实验控制(因素型、函数型)、数据整合和撰写研究报告。 13、怎么选择课题:实际需要、理论需要、个人经验、前人研究与文献资料 14、构成实验的三大要素:假设、变量、控制 15、自变量包括:作业变量、环境变量、被试变量 16、对自变量的操纵:下操作定义、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2*2表示有两个自变量,每一个包含两个水平) 17、因变量要是客观的、量化的、有效的 18、实验心理学中的典型额外变量:实验者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要求特征(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