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教案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教学对象大学本科

所在单位西安培华学院思政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概论教研室

讲授专题第一专题

第一专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与精髓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专题教学,使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观、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观点和方法,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中国、改变中国、发展中国、振兴中国的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指南。科学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其精髓,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定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为祖国繁荣富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贡献力量。

【教学重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任务、历史地位和现实指导意义。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主要内容及其继承、发展、创新的辩证关系。

3、党的思想路线形成的历史条件、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及其新发展。

【教学难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题及其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3、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教学学时】10学时

【器材、设备】多媒体设备

【教学方法和思路】

从马克思开始讲起,引出马克思主义,再过渡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学中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把课堂讲授同学生讨论相结合,通过逻辑分析、历史论证等方式对重点内容进行剖析。

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视频、图片等形象化的素材,帮助学生加深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从而加深对这一专题的学习。

【教学步骤】

1.引入新课

2.课堂讲解(教学基本内容及实施)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与历史任务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的历史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2、民主革命时期的中国化

3、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发展新时期的中国化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一)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3、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函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3、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2)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3)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指导意义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

(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恢复与新发展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3.教学小结

4.作业与思考题

5.参考书目

教学内容课堂组织第一专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与精髓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任务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实践相结合。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具体化,从而生根、开花、结果。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完善,有所发现、有所发展、有所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第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形成不断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新成果,成为与时代特征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

第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

第二,用中国的语言文字和民族风格来表达马克思主义。

第三,把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实践中形成的经验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实践。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条件

(1)马克思主义走向民族化是理性变为现实的客观要求。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时代特征和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①近代中国救亡图存走向现代化经历了三次选择。

第一次选择:在封建社会内部通过改良走向现代化,遭遇失败。

第二次选择:推翻封建社会,走资本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也遭遇失败。

第三次选择:通过社会主义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

② 20世纪初“革命与战争”成为时代主题,“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的必然选择。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不断与时俱进、无限发展的主题和历史任务。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引出课题】

从马克思开始讲起引出内容。

案例1-1:千年伟人马克思

图片:马克思和恩格斯

方法:提问+讨论

案例1-2: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的。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中国革命走什么路的实践中提出的。(先后与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和王明、李立三的一次革命论的斗争中提出,从城市中心论向农村中心论转变;从街头议会民主向武装斗争转变。1930年6月,毛泽东发表反对本本主义,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论新阶段》报告中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使命和历史任务。)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同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经验主义的斗争中提出来的。(中国共产党早期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犯有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共产国际的指示神圣化、苏联经验绝对化的错误。)

2、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运用和发展

第一,毛泽东针对陈独秀认为中国资本主义不发展、工人阶级人数少、队伍不壮大、农民阶级无组织无纪律、中国没有革命力量,只能先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二次革命论,提出在中国不能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农民阶级是重要的依靠力量,中国的革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农民阶级参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二,针对王明的一次革命论,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第三,围绕解决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道路、性质、前途等重大问题上,从1935年到1945年,党的七大胜利召开,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形成了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3、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一,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从苏为师向以苏为鉴”的转变,开始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的第二次结合,第二次中国化。

第二,在围绕着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任务、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国际环境、外部条件、依靠力量和政治保证等重大问题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

第三,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期,稳定面临新考验。在应对复杂国际国内环境,继续把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阶段的进程中,又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四,在解决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么发展的问题上,又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指导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理论指南。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强大的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一)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1)毛泽东思想的定义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阶段

思想萌芽阶段:1921—1927年,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著作。

初步形成阶段:1927—1935年,开辟中国民主革命新道路,发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著作。

基本成熟阶段:1935—1945年,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继续发展阶段:1945—1957—197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3)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一,时代特征和中国特殊国情。

第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深厚的传统文化。

第四,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五,个人优秀品格。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1)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

(2)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3)统一战线和政策与策略的理论。

(4)人民军队建设和人民战争的军事战略理论。

(5)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理论。

(6)思想路线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7)国际战略和外交方针的理论。

3、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重大发展。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3)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

(4)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思想渊源。案例1-3:回望毛泽东图片:毛泽东

图片: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辩证法唯物论;

新民主主义论;

抗日游击战事的战略问题;

论人民民主专政;《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手稿。

案例1-4:邓小平:“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永远要保留”。

图片:第一次飞跃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①定义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②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一,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第二,吸取原苏联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

第三,科学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第四,科学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成就、新经验。

第五,适应20世纪和平年代以来的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机遇和条件。

③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过程

酝酿形成阶段:1978—1982年,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1982年党的十二大开幕词,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

初具轮廓阶段:1982—1987年,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初级阶段理论);

日趋成熟阶段:1987—1992年,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大(概括为九个方面,标志着理论体系的形成);此阶段集中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改革开放成败的根本标准等重要理论观点,把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推向了前进。

丰富发展阶段:1992—1997年,从党的十四大到十五大(正式以邓小平理论命名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一个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四大基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九大基本问题:社会主义道路问题;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社会主义根本任务问题;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社会主义的外部环境问题;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问题;社会主义祖国的统一问题。

(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①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第一,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继承了前人的观点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成果。图片:第二次飞跃

案例1-5:邓小平生平

图片:时代背景

图片:恩格斯

图片:文化大革命和大跃进

图片:发展过程示意图

图片: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

图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案例1-6:深圳特区的

第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的首要的理论问题,总结了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基本经验和教训。

第三,对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局势作出了科学的判断。

第四,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回答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②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形成了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南。

③邓小平理论是新时期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振兴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④邓小平理论是中国人民最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坚持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条件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总结80多年建党历史经验,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新成就和新经验基础上提出的。

第二,科学总结一些大党老党痛失执政地位的教训基础上提出的。

第三,对国际局势的新变化作出科学判断的基础上提出的。

第四,应对国内政策的新情况、新局面、新考验,作出新对策的基础上提出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期,稳定面临新考验,社会经济成分多样花,经济组织形式多样化,劳动就业方式多样化,利益主体多样化,分配形式多样化,“三农”问题,地区差别,收入差距矛盾尖锐化。)

第五,应对党的历史定位新转换和党的建设现状作出科学分析,提出新举措的基础提出的。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酝酿阶段(1989年6月—2000年2月):针对国际国内复杂局势,思考怎样把党建设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才能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好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

第二,提出阶段(2000年2月—2001年6月):继2000年2月广州“三讲”发表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如何做到三个代表》重要讲话,此后分别在多个省市召开了30多次党建座谈会和国企政策座谈会。成功实践说明了什么图片:深圳的现状

案例1-7:江泽民简介图片:江泽民

图片:时代背景

第三,形成阶段(2001年7月1日—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2002年5月31日,在中央党校高级理论研讨班结业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阐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要求是: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执政为民。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写进党章,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并列为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函

其一,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党要做解放发展生产力的改革者,促进者。

其二,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先进文化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思想理论的保证,是思想基础,是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党要做理论创新的开拓者。

其三,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领导人民的进行的全部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党的政策要以人民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为判断标准,要把人民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一,是执政党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第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明确了世情、国情和党情,正确把握党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

第三,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初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

3、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①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即一个变化和两个没有变)经过60年的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建设,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发生了变化,但我国社会主义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没有变。

第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在物质生活层面正在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再向享受型转变;社会政治生活层面,正在由人治向法治,由臣民社会向公民社会再向市民社会发展。)正处于社会的殊型期,是一个社会矛盾丛生的综合体,是社会矛盾的多发期,改革进入从江西的发展讲起。图片:邓小平南巡讲话

案例1-8:半个世纪人类发展观大反省

攻坚阶段,发展进入重要机遇期,也是关键的风险期。

第三,对世界各国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的借鉴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国际条件。(经济全球化的矛盾日益尖锐,能源日益短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争夺能源的矛盾日益激烈。而我国经济持续长期高速增长,能源供给紧张,能源消耗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日益拉大,个人收入差距日益分化,“三农”问题,弱势群体问题等社会矛盾尖锐。迫使我们思考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②科学发展观形成的过程

第一阶段:从2002年11月到2003年10月,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阶段。

第二阶段:从2003年11月到2004年4月,这是科学发展观形成阶段。

第三阶段:从2004年4月到2004年9月,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完善阶段。

(2)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①第一要义是发展。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交发展质量,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②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③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实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④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必须从十多亿人口的大局出发,总揽全局,统筹规划,综合平衡。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中央与地方,统筹个人与集体,统筹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统筹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3)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指导意义

①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②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③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

1、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形成确立的过程

毛泽东在1929年6月,分析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四军党内存在的种种错误思想的原因时,第一次提出并使用了“思想路线”的概念。

毛泽东在1937年所写的《矛盾论》、《实践论》等著作中,深刻阐述了理论对实践的关系,以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案例1-9:“实事求是”碑的来历

图片:实事求是

系统的哲学论证。

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从思想路线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实事求是的重

要性。1941年5月,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

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

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

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邓小平1980年2月阐述了新时期党的思想路线的具体内容:“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

党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与核心。

2、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主要内容

(1)一切从实际出发——前提和基础。

(2)理论联系实际——途径和方法。

(3)群众路线——立足点和归宿。

(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恢复与新发展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恢复

(1)邓小平在粉碎“四人帮”后,虽然尚未恢复工作,但他仍然以大无

案例1-10:冲破禁锢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政治胆略和革命战士的英勇气概,坚决批判两个凡是,

明确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积极宣传并坚持提倡恢复党的思

想路线。

(2)邓小平及时的积极支持1978年5月10日开始的真理标准问题的大

讨论,并肯定了讨论中的正确观点,重新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准”,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起到了全国范围内的思想解放作用。

(3)发表了“解放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解放思想的第一个宣言书。

(4)平反冤假错案,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等,从而重新恢复实事求是的

思想路线。

2、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新发展

(1)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

(2)江泽民提出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3)胡锦涛提出求真务实。他指出,“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

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把握并抓住这一精髓,总结历史经验

教训,提出符合国情、推进革命和建设的思想理论,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2、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发展之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2)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3)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4)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1)与时俱进,就是全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3)理论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

(4)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

(5)创新必须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

【教学小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三大理论成果和科学发展观这一最新成果,构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作业与思考题】

1、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系各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思想体系?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5、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6、结合党的历史经验谈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极端重要性。

【参考书目】

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中共中央宣传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1995年版。

3、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

4、江泽民:《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l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江泽民:《在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江泽民文选》第l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7、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8、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9、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8月16日。

10、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的理解和认识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的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就明确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定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虽然可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崭新武器,却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还需要做到将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也就是如何认识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期思考和探索的过程,最终在党的七大上,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客观实际问题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而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古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古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结智慧的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集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两大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第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基本遵循。同时,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家安设的理论也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个理论体系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在认真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最新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性的提出了一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这个“承”和“进”恰恰就体现在这些新的思想、观点和论断上。第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二者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也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共同的理论基础。同时,他们都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坚持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绝不意味着贬低或抛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而是体现和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当代中国又有了新的成果,体现和强调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有了新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 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4)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5)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5)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页) (7)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2)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4) 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14)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15) 第三节真理与价值 (16) 第四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18)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0)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0)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22)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3)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25)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25)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27) ④资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 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28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30)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30) 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31) 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32) 第四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33) 第五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34) 第六节农业资本和地租 (36) 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38) 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38) 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9)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40) 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42)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42) 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43)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45) 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6)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46) 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47) 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48)

论中华人民共和国追寻“中国梦”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

论中华人民共和国追寻“中国梦”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 凡是伟大的民族,都有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承载着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和不懈求索。 一、追梦的历史进程 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我们正在为实现“中国梦”经历着第二个一百年。在这第二个一百年,我们经历过近30年的建设、探索与曲折,又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探索、努力。 (一)过渡时期——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共和国成立和国民经济恢复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1840年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一历史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始了新的征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由于“三座大山”对中国人民的长期压榨和剥削,也由于连续12年的战争破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因此,摆在人民面前的最主要的任务是迅速恢复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党和政府计划用三年的时间,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到1952年底,党和政府终于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 2、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由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我国从1953年起开始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其标志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和贯彻以及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执行。 1953年起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着重培养技术人才,发展交通运输业。到1956年下半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基本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与曲折 1、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由于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任务的完成,共和国从1957年起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57年2月,毛泽东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从而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的新理论。为全面深入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民内部矛盾,1957年中国共产党开展开门整风运动。但在整风中,中国共产党又开展了反右派斗争,造成了斗争严重扩大化的错误。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召开,制定了以“多快好省”为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受到了全党和人民的支持。在此形势下,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社会发展规律,造成严重后果。加上人民无力抵抗的自然灾害,从1959年冬起,共和国出现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1961年,党在八届九中全会上制定“八字方针”,开始纠正“左”倾错误。但是,党中央和毛泽东在指导思想上的错误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纠正,重新强调阶级斗争,使共和国的发展遭到严重挫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试题及答案 转自安徽立知教育 6.新时期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实行改革开放c.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D.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做出科学评价的历史文献是(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D.《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8.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 ) A.改革开放B.实事求是 C.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9.邓小平首次正式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的是( ) A.党的十三大报告 B.《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党的十四大报告 D.党的十二大报告 1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的一个主要理论问题是( )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B.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c.什么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D.什么是党的指导思想 6.【答案】 D 【解析】新时期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7.【答案】 B 【解析】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做出科学评价的历史文献是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是在这一决议中,对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等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总结。故答案为B项。8.【答案】 D 【解析】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9.【答案】D 【解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党的十二大,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党的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故答案为D项。 10.【答案】B 【解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发展、如何执政问题进行思考的结果。也就是说,是要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党的问题。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 09行管一班20090105147朱正强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的德国,以德国以及世界其他一些国家的无产阶级运动为现实背景而逐步形成的科学的社会主义体系。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苦苦寻求救国救亡的中国送来了春风。春风吹过,顿时混乱的中华大地开起了无数朵马克思主义鲜花。革命先烈在热烈的讨论中发现,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救中国于水火的良药。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原文翻译吗?是列宁等人的发展吗?我认为他们既是又不是。因为在德国,在俄国它就是。它们是实践的产物,是实践中得来的总结,是真实可靠能够解决问题的。但在中国后续它们就不是,为什么?因为中国的情况不同。中国人民头上压着的不仅仅是帝国的侵略,瓜分,还有封建主义的强力剥削。马克思主义给我们中国送来的不是本本,框框,我们要的也不是那些。它给我们送来的是一条探索救亡的途径。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那是因为这是在中国,是在20世纪,不是在德国,不是19世纪。一种理论的产生如果不经继续的发展,它就死亡了。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才能让它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历史发展了,条件变了,已有的理论虽是对的却解决不了所有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社会斗争的要求。工人阶级在中国的力量实在太小,中国有的更多的是农民。但历史证明农民阶级是无法承担起创建革命的历史责任的。以工人领导的农民,以农村包围城市,这些从实际出发的

理论经受了历史的考验,被证实是对的。这虽然于马克思的论述不同,与俄国革命不同,却不违背本意。只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救中国。 革命时期一去不复返了。有些国家开始指责中国是虚假的马克思主义国家。说我们事实上没有消灭阶级……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真正实质的不理解。解放生产力,努力发展生产力,最终才能实现共产主义。贫困不是社会主义。马克思知道我们要尽一切可能发展生产力。我们中国也是这么做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这不是违背马克思主义,而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发展。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固守马克思经典的著作,我们只有贫困,我们也终将背离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历史的选择与中国发展的必然。西方学者永远也无法准确预测中国,就是因为他们习惯于用西方的思维来看待东方的发展,一次次的而失败的预测,打破了他们模型的套用理论。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是要从中汲取其本质的东西。我们找到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按此思想我们努力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下来。这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更为社会主义的伟大思想的实现铺平了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发展的不二法门。只有坚持中国化的道路,我们才能最终坚持马克思主义。

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概括地说,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2、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第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第三,科学发展观主张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中国共产党章程》把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完整地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无论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还是理论联系实际,都是实事求是的具体展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要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内容。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党的领导人在不同时期对思想路线阐述和发挥过程中,分别强调或解放思想,或与时俱进,或求真务实,都是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所提出的重点要求,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它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 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也正因为如此,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及其意义 专业:土木工程4班姓名:黄亦书学号:1215104019 选段中胡适,李大钊,陈独秀与辜鸿铭对关于学习哪个国家的改革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可见当时新旧思想的斗争在知识分子乃至于全民当中是多么严酷。此时陈独秀,李大钊提出了列宁在俄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为俄国广大人民取得了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这是庶民的胜利,代表了被压迫被奴役的广大劳动人民的胜利。而中国正是一个以工人,农民无产阶级者为主的国家,也正是这种情况,马克思主义才更加适合中国的国情,更能指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这种理论思想获得了广泛的支持,因此我们坚定的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革命的指导思想。 然而,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崭新的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顺利解决革命的一切问题,毕竟中国的国情和俄国的不完全一致,马克思主义还必须联系中国的实际情况,即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但是早期,中国共产党并未就此问题形成深刻的、完整的认识,这也使中国共产党遭遇了一段时间的困顿,1931年,党内出现“左”倾路线,盲目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生帮硬套,完全模仿苏联革命的进程,不顾实际情况,致使中国革命严重受挫,几乎陷入绝境,也正是认识到这种错误,使党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迫切性和严重性。党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后,开始总结革命经验,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第六届六中全会上做了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此后,在不断的实践和论证中,形成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理论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联系中国革命实际,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思想,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它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铲除

2018年-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考研参考书目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考研参考书目 本课程适用于报考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的所有考生,该专业考研的基本情况是: 本专业考试科目为:英语、政治、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本专业考研报考录取情况为:录取5个人 本专业考研情况介绍:本专业报考人数不算多,录取比例为1:1.2,近年来保送的名额占了较大比例。 本专业考研考试特点:考试科目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两部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两本书基本就包含了所有考试题。马克思主义原著的经典话语与党中央习近平提出的新的理论观点成为考试的热门。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张雷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高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马克思主义经典选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导读》 2017年新祥旭考研全程复习计划 一、英语全程规划

基础阶段(3月-6月) 1.学习目标:完成至少1轮的单词背诵,巩固语法基础 2.阶段重点:英语单词、语法 3.复习建议: (1)英语每天抽空背背单词,建议时长0.5-1h;不管是用单词软件还是传统词书,不管是用词根词缀还是死记硬背,最重要的是每天都背。积累到某一天时,你会发现好多文章都看得懂了。 (2)英语基础不牢的童鞋,应该花点时间复习语法。语法知识能帮助你在读文章和翻译时更加流畅、对文章意思把握得更准确。 (3)多看看新闻,关注时事热点。近年来的英语作文和阅读都是涉及到热点话题的。 (4)不建议大家在这个阶段做习题集。 强化阶段(7月-10月) 1.学习目标:熟读并详细分析近10年真题 2.阶段重点:真题真题真题,重点是阅读 3.复习建议: (1)单词记忆每天进行,不间断。 (2)定时做真题阅读,做完后详细分析。 ①利用早上整段的时间做真题(作文可以不写),不要查单词,完全自己做,然后对答案,之后看一下答案分析。 ②每天分析2-3篇,分析包括:第一遍分析正确选项,第二遍分析错误选项的设置,第三遍在原位中找对应的句子,是每个选项对应的句子哟,分析为什么这样出题,第四遍,了解文章的背景,作者的情感。 ③此阶段不建议专门建立单词笔记本,重要的单词在分析时顺便查一下就好。 ④时间比较充足的童鞋可以全文翻译阅读原文。 (3)完成阅读后,用同样的方法完型、翻译和新题型。完型和新题型这两类题型不用全文翻译。

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十个人物

【凌空】[zct0613@sohu] 发表于04-07 13:29 [回复] [发留言] [送礼物] [个人文集] 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十个人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大多是帝王将相,也有一部分是后宫佳丽但是毋庸质疑的一点是:他们都是当时中国的最高统帅。但是中华的历史却因为他们的一举一动而改变。或是因为他们的明智之举推动了历史的进程,或是因为他们的狭隘、愚昧而阻碍历史的发展。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十位。

察看原图发送到手机 1、赢政 赢政就是秦始皇。他驱动百万大军,在公元前221年实现了“四海一”的伟业;他又派军队南开灵渠,攻越族;派将军蒙恬北筑长城,击匈奴,建立中国历史上幅员空前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他采取一系列措施,如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他实行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他以法家理论为治国指导思想,制订颁布了秦律,并规定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他下令焚书坑儒;在他统治期间,刑罚严酷、徭役繁多,赋税沉重。 这就是秦始皇赢政。毫无疑问,人们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肯定或否定的理由:赞叹者着眼于他的统一

伟业,谴责者抓住他的暴政。然而,问题在于,历史上的帝王们的功与过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并不那么容易一截为二。秦始皇就是极为典型的一例。如为了完成统一大业,秦国征战十年,在这一过程中有数十万甚至是成百万的生命在战争中同归于尽,但统一战争确实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又如焚书坑儒,后人大多予以严厉谴责;但平心而论,秦始皇在主观上恐怕也有维护中央权威和国家统一的愿望。但是凌空认为秦始皇就不失为是一个对中华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千古一帝”,虽然他也有不少可以指责、可以批评之处。 察看原图发送到手机 2、刘彻 刘彻即汉武帝,随着电视剧《汉武大帝》的热播,相信大家对他都已经很熟悉了。他一举废黜了骄横的贵戚,毅然更换了祖宗崇信黄老之道、无为而治的原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尊王攘夷”的儒家口号改革意识形态,统一帝国指导思想;他实行察举、破格用人、设置刺史,任廉吏、严刑法,税盐铁、一货币,均输平准,算缗告奸。千方百计地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他更是破格用将,提拔卫青、霍去病等优秀将领,全民动员,连续十余年对匈奴进行征伐,打败了匈奴人不可战胜的神话,将匈奴赶出河套与河西走廊,一举解除了匈奴人对我北方边境的强大威胁,空前振作了中华民族的士气;他以前无古人的气魄凿通西域,把大汉帝国的军旗第一次插上帕米尔的雪峰,让响彻沙漠的驼铃声宣告东西方文化最早的陆上交流通道的建立。他派使者深入西域,南平百越,东抚蛮夷,打开丝绸之路,成倍地开拓了国土,奠定了中华大帝国的壮阔版图,实现了东西文化的大撞击、大融合……他将汉帝国推向了鼎盛的高峰。 其实在我的心中,刘彻最大的功勋就是打破了匈奴人,当然也许有人会说他穷兵黩武,劳民伤财,也有人会说当今是和平的社会。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了是,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军事国力作为强大的后盾,是绝对不会有所谓的和平的。试想如果我国不是在六十年代就研制出了原子弹、氢弹的话,我们中国会象现在一样的被尊重吗?不!恐怕我们现在的日子不会比伊拉克、朝鲜、伊朗好到哪儿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课后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课后练习题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1)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A.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旧中国半殖半封、落后具有特殊性,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不行)只有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才能找到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做出呵护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 B.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包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 C.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马克思外来需要找到一种为中国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2)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1938年在题为《论新阶段》一文中最先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1. 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也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 2. 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

毛概整理笔记

第一章 (重合)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的说,就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第一,就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就就是把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经验与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就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ph)2.马克斯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指引着党与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提供了凝聚全党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与优良学风,不断开拓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重合)3.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客观条件,主要内容,指导意义? 客观条件: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就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第二,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就是现实基础, 第三,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与实践理念就是主要借鉴。 主要内容: 第一要义就是发展,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就 是统筹兼顾。 指导意义: 第一,就是马列毛邓三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有与时俱进的科学理念, 第二,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第三,就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指导方针与发展中国特色神会主义必须坚持与贯彻落实的重大战略思想。 (ph)4.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最新成果? (yh)5、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与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它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 中国的运用与发展,就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与 经验总结,就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 础,其核心就就是实事求就是。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与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 列相互密切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体系。这个体系中的理论观点 经过了中国革命与建设长期实践的检验,证明它就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 于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与军事战略的理 论、关于政策与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 设的理论、关于国际战略与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的理论 等等。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就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它

中国税收发展历史进程简介知识讲解

中国税收发展历史进程简介 一、夏、商、周时期 夏朝是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我国历史上的税法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贡产生于夏朝,是夏代王室对其所属部落或平民根据若干年土地收获的平均数按一定比例征收的农产物。贡因其带有强制性,所以是具有税收萌芽的原始形式。 助产生于商代,是指借助农户的力役共同耕种公田,公田的收获全部归王室所有,实际上是一种力役之征。 彻产生于周代,每个农户耕种的土地要将一定数量的土地收获缴纳给王室。即由力役形式改为实物形式。 贡、助、彻这三者都是王室作为土地所有者对土地收获的原始的强制课征形式,从税收起源角度看,由于王室又是国家代表,因此,贡,助,彻也具有一些税收萌芽的原始形式,是我国税收产生的起源。 二、春秋战国时期 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了“初税亩”,宣布对私田按亩征税。税这个名称始于“初税亩”,是指对耕种土地征收的农产物。“初税亩”首次从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是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改革措施,同时也是税收起源的一个里程碑。 三、隋唐时期 隋及唐前期的赋税制度均是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用调制。 “租庸调”是指以人丁为基本依据和计量单位,田有租,户有调,身有庸。 唐朝中期税法最大的改革是实行“两税法”。税款分夏秋两次缴纳,故名两税。两税的内容为地税与户税的合并,也就是以户税、地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发展而为一种新的税收。 四、明清时代 明朝赋税制度的改革主要是实行著名的“一条鞭法”,将地税与徭役合一,按田亩征纳,“计亩征银”,将繁复的赋役项目编为一条,均平了税负,简化了税制,由历代对人征税转为对物证税,由缴纳实物到缴纳货币,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清代的实行的主要税法改革是实行摊丁入亩制度。即“摊丁入地”就是丁银摊入地亩征收。地丁合一,使得土地的开垦和人口的增加达到了历史空前水平,对社会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011年大连市地方税务局征收情况 2011年大连市地方税务局实现各项收入685亿元。其中:税收收入506.5亿元,首次突破500亿元,同比增收113.9亿元,增长29%,税收形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9.1亿元,同比增收97.6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量的66%;社会保险费收入168.7亿元,同比增收39.6亿元,增长30.7%;工会经费收入6.6亿元,同比增收1.2亿元,增长22.5%;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入2亿元,同比增收0.2亿元,增长10.3%;其他代收费及基金收入1.1亿元。 企业所得税税收知识简介 一、纳税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以下统称企业)为企业所得税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内容由以下阐述: 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具有其独创性的丰富理论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就是实事求是。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密切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体系,这个体系中的理论观点经过了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的检验,证明它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是其基础性部分。所谓基础性,就是说这一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理论体系的形成做出了创造性的独特贡献,搭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架构,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根本性、奠基性的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性部分。所谓开创性,就是说这一重要思想面向新世纪,着眼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都具有各自的相对独立性。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是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主要用来指导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是关于中国建设的理论,主要用来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它们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符合中国实际的正

2019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总结整理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章重点:划清两个界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界限。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的定义: 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⑵、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⑶、是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⑷、是含有阶级性的最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观、方法论的定义: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3、哲学与其他科学(非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4、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即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 的问题;也即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 ⑴、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⑵、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 6、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⑴、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 ⑵、现实社会的表象和概念中能不能正确的反应现实。 7、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基本派别。 8、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⑴、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思、思维是第二性的; ⑵、物质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⑶、物质决定意识。 9、唯物主义的主要三种形态:

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原始的自发,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始物质。 古代唯物朴素论和朴素辩证法是结合在一起的,例如"万物皆流"、"万物皆变"体现了它们的统一。 ⑵、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 ⑶、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10、唯心主义的根源: ⑴、社会根源; ⑵、阶级根源; ⑶、认识论根源。 11、唯心主义的主要二种形态: ⑴、主观唯心主义:人的感觉、意识、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主观精神高于一切,大于一切,支配一切,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 ⑵、客观唯心主义:离开了人,脱离了物质世界的某种"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⑴、在对象上:是普遍规律的科学,正确的指出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互相区别、互相联系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⑵、在内容上: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⑶、在作用上: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三个特点。 1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1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基础; 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论基础; 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基础;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辩证唯物主义)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的定义: 物质的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是: ⑴、不依赖人们的意识而存在; ⑵、并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 ⑶、而且是客观实在的。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的重要意义: ⑴、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批判了唯心主义的物质观和二元论 的物质观; ⑵、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先验论和不可知论;

世界重大事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世界重大事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整体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横向、整体发展的历史,重视交往、强调友好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这里所说的整体史观,一是全球史观,二是要把政治文明、物质文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本专题试图从整体史观的角度探讨世界重大事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世界重大事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一、知识结构 新航路的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 二、重点突破 1、新航路的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14至16世纪由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开辟的新航路,加强了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加速了西欧资本的原始积累,也使中国明清时期对外关系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美洲的外来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西欧开始对华的殖民侵略;中国实施闭关锁国政策;开始了西学东渐的历程。 2、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第一次:1840年,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了将中国变成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的商品输出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诞生;列强的侵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妨害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引发了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运动;为了抵抗列强的侵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开明地主阶级开始开眼看世界,洋务派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2)第二次:1870年前后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帝国主义过渡。它们加紧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3)第三次: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科技的发展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进一步增强,发达国家利用科技的优势控制发展中国家,进一步拉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中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既有机遇,更面临着挑战。 3、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爆发后,帝国主义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促使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中国革命从旧民革向新民革过渡,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日益萎缩。巴黎和会上,操纵会议的帝国主义国家不顾中国作为一战战胜国的现实,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转让给日本,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华盛顿会议上,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九国公约》,使中国重新回复到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引发了国民大革命运动。 (2)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世界各国人民和法西斯矛盾的激化,中苏美英等26国于1942年成立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国的抗日战争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中国的抗日战争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援助。抗日战争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