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锡常镇四市2011届高三历史调研测试(二)试

苏锡常镇四市2011届高三历史调研测试(二)试

苏锡常镇四市2011届高三历史调研测试(二)试
苏锡常镇四市2011届高三历史调研测试(二)试

苏锡常镇四市2011届高三历史调研测试(二)试题分析

一、试题总体特点

从总体上说,材料新颖,阅读量大,图文并茂,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非选择题的难度适中,区分度较大。试卷注重考查从材料情境题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考察学生对材料知识的概括能力与语言表述能力,体现了历史新课程新高考命题的趋势。

试题与现实密切联系,注重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辨别历史事物的能力。考察的内容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时间的考察。

2、对新材料的解读和分析。

3、关注当今时势,结合现实,利用已学知识解决现实的问题,体现新的史学价值,提高学生运用

历史的能力。

4、史学研究的方法,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要注重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培养。

5、注重考查学生

对历史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二、试题具体解析:

1.“讳法,自周以前无之,至周公立制。人生既冠,以字易明。及有爵者,死而定谥,则固以弥文矣。后世遵之,其法愈严。……汉吕后讳雉,改雉名野鸡。”由此推断,“周公”立“讳法”的真正目的是

A.维护皇权的不可僭越B.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

C.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D.维护儒家的伦理纲常

解析:材料出于【明】叶子奇《草木子》,该书涉及的范围广泛,在明人的笔记中,颇为特出。试题节选了杂制篇的一段,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避讳入题,要求考生得出周公的真正目的。

考生割裂周公和吕后的联系,会误选C或 A选项。正确选项为B。在帝制时代,国讳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体现皇权至上。

2.“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这段材料最主要反映了

A.精耕细作的必要性B.井田制的瓦解

C.人口膨胀的压力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解析:材料出于端木赐香《全景解读鸦片战争:那一次,我们挨打了》。端木赐香,网名三糊涂,原名李桂枝,任教于安阳师院。该书展现了19世纪中叶世界广角镜下的中英双方实力格局。抓住材料中几个最字就能解决问题。地少人多,精耕细作。有部分考生以“土地分成小块”误选B,对井田制缺乏正确的认识。正确选项为A。

3.淅川下寺曾发掘出一处春秋楚国贵族墓群,出土大量青铜礼器,不少还带有铭文,其铸造使用了失蜡法溶模工艺。

这一发现,把我国使用失蜡法铸造青铜器的历史提早了一个多世纪。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出

A.青铜器铸造在春秋时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B.我国古代青铜铸造中心集中在黄河流域

C.青铜器的铭文有助于印证古代史料的真伪

D.春秋时期各国主要使用青铜器进行农业生产

解析:材料以考古发现为视角,就青铜器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考察。失蜡法溶模工艺在试题中没有体现价值,属于累赘。试题中地址信息交代不明,淅川古为商於之地,是楚始都“丹阳”所在地和楚文化的发祥地。今隶属河南省,位于豫、鄂、陕三省交界,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青铜器是商周时代的文化象征,是主要的礼器。材料孤立的地点不足以说明在黄河流域。正确选项为C。

4.柳宗元《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一己之私”。以下对柳、黄二人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①柳宗元的目的是肯定帝制的合理性

②黄宗羲对帝制的批判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

③二人所处时代不同,批判的内涵不同,都有其合理性

④两种观点恰好相反,所以其中应该有一个是错误的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

解析:材料同时选用柳宗元和黄宗羲,就某一历史事件进行对比,使考生明确时代不同,立场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可能会不同。柳宗元的目的是肯定郡县制的合理性。正确选项为D。

5.胡绳认为:列强支持清政府的政策中包含着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一方面它们要清政府保持腐败与懦弱的状态,因而只能屈服于外国的压力,遇事妥协让步;一方面又想使它具有足以镇压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以造成有利于外国侵略者的内部安定秩序。列强的这种政策在以下哪个条约中表现最为明显?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解析:考察考生对史实的理解。《辛丑条约》中清政府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爱国运动。成为了列强镇压人民反抗的傀儡。正确选项为D。

6.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的《字林西报》报道了美国研制“飞船”的新闻。由于报纸上并没有“飞船”的照片或图像,《点石斋画报》的画师把“飞船”画成一只“带有4只鸟翼的船”(右图)。从上述图文材料中,我们能得到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A.近代中国的绘画受到了注重写实的西洋画法的影响

B.当时中国人对西方科技的认识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C.近代中国的航空事业在西方影响下拉开了序幕

D.近代中国的一些报刊具有时效性足、可看性强的特点

解析: 试题图文并茂,《字林西报》、《点石斋画报》都是近代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文献。中国第一架飞机于1909年由冯如制造完成,揭开了近代中国的航空事业的序幕。材料无从体现这一信息。正确选项为C。

7.达尔文进化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康有为把进化论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严复在翻译进化论著作《天演论》时突出“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等危机思想;陈独秀用进化论研究伦理道德和文学艺术。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进化论的态度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与时俱进,发展创新”

C.“西学中源,合理利用”D.“取明深义,取便发挥”

解析: “取明深义,取便发挥”选项出自严复在《天演论》前的“译例言”:“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题曰达旨,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言译者多阐释。发挥自己的看法。正确选项为D。

8.《我的戎马生涯——郑洞国回忆录》中写道:“使人万分痛心的是,就在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革命大业正待继续向前发展之际,革命阵营内部却在帝国主义列强和国内大资产阶级的威胁、利诱下发生了严重分裂。”郑洞国将军的这段回忆反映了

A.立宪派、旧官僚投机革命,迫使孙中山辞职

B.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发动反革命政变

C.抗日战争即将胜利,国共合作全面破裂

D.蒋介石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全面内战

解析:提炼关键词,“北伐战争”,国民革命的破裂。正确选项为B。郑洞国,湖南石门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曾参加东征和北伐。

9.昔时的《东北日报》有一篇报道:“蒋区民营工业的危机日益严重。如蒋区工业中心之上海,抗战胜利后仅剩的四千余家大工厂,去年一月的开工率,仅为平时的百分之二十左右。……蒋匪农村经济危机亦日趋恶化,……就是蒋匪粮食部长余鹏飞亦供认蒋匪粮荒严重,并说:‘去年总计购入外粮达五十万余吨’,然实际从外输入蒋区的粮食当还更多。”下列关于这篇报道理解正确的是

A.该报道应发表于建国初期B.所述情形与日本全面侵华有直接关系

C.该报可能是解放区出版物D.反映了美国工业制成品大量涌入中国

解析: 《东北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解放区创办的第一张地区报纸。从1945年11月1日创刊,到1954年8月31日止,它经历了整个解放战争时期,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参加了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正确选项为C。

10.股票是一种有价证券,至今已有将近400年的历史,是商品经济及生产力发展的产

物。下面三幅图反映了

1952年合作社股票1956年江宁县公私合营股票2008年祥符林业专业合作社股权证

A.股票是公有制的产物B.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单一性

C.经济政策具有时代特色D.建国后我国一贯实行股份制

解析:材料选用三个历史时期的股票,说明时代特色。正确选项为C。

11.1949年1月19日,毛泽东、周恩来在一封电报中邀请宋庆龄北上参加“新的政治协商会议”。下列对“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B.“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时确定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C.“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时讨论了国名、国旗、国徽等问题

D.“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解析: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是在1954年一届人大。“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在1956年中共八大。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正确选项为C。

12.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朱光亚同志,在1950年学成回国,为新中国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所参与的科研活动不包括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核技术的和平利用D.神舟号飞船成功发射

解析: 神舟号飞船是在改革开放后。正确选项为D。

13.“越顶外交”一词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日本媒体将当时世界一大国绕过日本率先访问另一国家的外交举动称为“越顶外交”。与“越顶外交”一词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毛泽东访问苏联B.邓小平访问美国

C.尼克松访问中国D.周恩来访问印度

解析: 1972年,一直以反华著称的尼克松在事先没有知会日本的情况下突访中国,中美之间的坚冰由此打破。这令一向积极追随美国推行反华政策的日本大跌眼镜,完全出乎日本的预判,极大震动了正在激辩要不要和中国修好的日本。日本称美国的这一外交举动为“越顶外交”。正确选项为C。14.下列对雅典民主政治影响的概括,不正确的是

A.雅典民主政治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

B.雅典民主政治促进了帝国境内社会的稳定

C.雅典民主政治是古希腊伟大文明的催化剂

D,雅典民主政治有时成为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

解析:雅典是城邦国家,小国寡民,独立自治。D选项雅典的原始直接民主导致多数人集体暴政。正确选项为B。

15.某学者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A.贸易通道的改变B.殖民争霸战争的失败

C.世界市场的形成D.西班牙、葡萄牙的竞争

解析:新航路的开辟使东西方商路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地位逐渐被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和尼德兰所代替。“内部文化”指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出现。正确选项为A。

16.洛克认为:“政府统治起源于遥远的古代,人们共同决定工作,建立国民社会,指定统治者来保护和提高他们的共同利益。个人将自己的政治权力交给他们的统治者,但保留个人生存、自由和财产的权利。任何侵犯这些权利的统治者都要被废黜。”下列对洛克这一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①表达了废黜王权的要求②体现了“契约政府”理论

③体现了“人民主权” ④包含了“法治”理念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洛克是英国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在社会契约理论上做出重要贡献。主张政府只有在取得被统治者的同意,并且保障人民拥有生命、自由、和财产的自然权利时,其统治才有正当性。只有在取得被统治者的同意时,社会契约才会成立,如果缺乏了这种同意,那么人民便有推翻政府的权利。洛克的思想对于后代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并且被广泛视为是启蒙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自由主义者。他的著作也大为影响了伏尔泰和卢梭。君主立宪制和议会民主制的发展在洛克的时代都还处于早期阶段。正确选项为D。

17.英国议会在19世纪30年代通过的一部法律规定:“……宜剥夺许多微不足道的选举产生议员之权利,将该项权利授予人口稠密、资源富饶之大城市;且增加州郡之代表名额;宜扩充有权参加议员选举之数……”这一法律规定对当时英国国内哪一政治力量最有利?

A.骑士贵族B.大庄园主C.工业资产阶级D.金融资产阶级

解析: 《1832年改革法案》(Reform Act 1832)是英国在1832年通过的关于扩大下议院选民基础的法案。该议案改变了下议院由保守派独占的状态,加入了中产阶级的势力,是英国议会史的一次重大改革。正确选项为C。

18.恩格斯说:“当《宣言》出版的时候,我们不能把它叫做社会主义宣言。在1847年,所谓社会主义者是指两种人。……一方面是指各种空想主义体系的信徒,……另一方面是指形形色色的社会庸医,……在1847年,社会主义意味着资产阶级的运动,共产主义则意味着工人的运动。”1847年的“社会主义”之所以“意味着资产阶级的运动”,主要是因为社会主义者

A.主张通过资产阶级改良实现理想社会B.主张通过暴力革命实现理想社会

C.其理想社会在当时是根本无法实现的D.当时尚未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

解析: 《共产党宣言》1890年德文版序言“在1847年,社会主义意味着资产阶级的运动,共产主义则意味着工人的运动。”此处的“社会主义”不属于共产主义的范畴。正确选项为A。

19.“垄断”这种经营方式产生于一个“新时代”,下列最能体现这一“新时代”特征的发明是

A B C D

解析: “新时代”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最显著的特征是电。

20.“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创作上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这些是对19世纪以来世界某一文学流派特点的归纳。符合这一文学流派特点的作品是

A.《巴黎圣母院》B.《母亲》C.《约翰·克里斯朵夫》D.《老人与海》

解析: 长篇小说《母亲》,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作品。 1906年在美国写成的。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小说取材于1902年高尔基的家乡诺夫戈罗德附近的索尔莫夫镇的“五一”游行。游行的领导人扎洛莫夫等被捕,同年10月被判处众生流放。正确选项为B。

21.(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宣视天为父,事天

以孝道……

——《春秋繁露》材料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朝杜牧有感于南朝佛教兴盛所作的一首诗。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人们开始了对宗教的渴求。那个时候,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崇信佛教,纷纷皈依佛闩,甚至连皇帝也“舍身”佛寺。

材料三曾经有一个关于王阳明的传说,说是王到一座寺庙游玩,见一房门紧闭,好奇之下不顾知客僧苦劝,执意开门,结果大惊,原来房中有位圆寂的老和尚与王之面容极其相似,身后墙上还有一首诗,写道:“五十年后王阳明,开门犹是闭门人;精灵闭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身。”王黯然,知其乃自己前世,留下诗句:“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阳水底天;闲依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中华读书网”

材料四陆九渊曾记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指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指陆九渊及兄陆九韶)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

——《宋明理学》请回答:

(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作者分别对百姓和天子提出什么要求?(4分)

(2)据材料二说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思想界的状况。(2分)

(3)材料三是否具有历史研究价值?为什么?(2分)

(4)据材料四概括朱熹和陆九渊的主要分歧。(2分)

(5)据材料一、二、四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演变过程的特点及主流思想演变所反映的本质问题。(4分)

参考答案:

(1)思想:君权神授(或天人合一,2分)。要求:百姓要接受君王的统治(百姓服从君命);天子治国要有“道”(顺天意)(天子服从天命)。(每点1分,共2分)

(2)状况:儒学思想受到怀疑;社会普遍崇信佛教。(每点1分,共2分)

(3)答案一:有。因为它从侧面印证了佛法对理学的影响。(2分,仅判断不得分)

答案二:没有。因为未经证实的传说不具有研究价值。(2分,仅判断不得分)

(4)朱熹主张“先观后悟”;陆九渊主张“先悟后观”。(2分)

(5)特点:中国主流思想发展的过程是各流派思想相互学习的过程。(2分)

本质: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2分)

解析:21、主要考察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演变。

第(1)问;核心思想大多数考生都能写出。但对百姓和天子的要求,考生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第(2)问,材料中信息明确,“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崇信佛教”,部分考生的问题在于写不全。

第(3)问,就传说是否有历史研究价值,在正确判断的基础上,理由不充分,纠缠于王阳明这个故事的本身。说明考生对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缺乏必要的了解。

第(4)问,需要考生有高度的概括能力。理解理学和心学的差异。

第(5)问,综合几则材料,得出儒学发展中不断吸收其他思想,自我完善的过程。思想的一统为政治服务。

2.(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总结起来说,我们面临着一个政治力量……如何对付这个力量的问题无疑是我国外交所面临的最巨大的任务。它应该是我们的政治参谋班子在目前这个时刻进行工作的出发点。……我不能在这里试图提出全部的答案。但我愿意表白我的信念:这个问题是我们有能力解决的,而且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

——1946年2月美国驻苏大使乔治·凯南致国务院电报材料二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及战后时期的发展,国际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两种根本相反的政治路线形成了:一方面是苏联和其他民主国家的的政策,目的在于摧毁帝国主义和巩固民主;另一方面是美国和英国的政策,目的在于加强帝国主义和绞杀民主。它们鉴于苏联及新民主主义国家已成为一种障碍……同时也就用新战争的威胁来支持这一运动。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关于国际形势的宣言》材料三戴高乐将军警告他的后人“永远不要把法国的命运交到别人的手里”时,不会预料到有一天欧洲的经济和政治版图会呈现在这个样子。不过戴高乐可以感到欣慰的是,他毕生所追求的法国复兴,通过将“法国的命运交在别人手里”实现了,他的国民在交出自己一部分命运的同时,也掌握了别人的一部分命运。我们还应该为欧洲的一体化记上另外一大功:欧洲经历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长时间的和平。

——《欧洲由对抗走向统一,国家间相互制衡是必要条件》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乔治·凯南这封电报的核心主张,并分析该电报对美国政府产生的影响。(4分)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分析“两种根本相反的政治路线”形成的后果。材料二与材料一不同观点的出现说明了什么?(3分)

(3)指出材料三中法国国民“在交出自己一部分命运的同时,也掌握了别人的一部分命运”的含义。(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一体化”产生的历史影响。(4分)

22.参考答案:

(1)核心主张:美国有能力通过非军事手段遏制苏联(冷战)。(2分)

影响:影响了美国的冷战政策(遏制政策、杜鲁门主义)。(2分)

(2)后果:形成了两大阵营的对峙(美苏冷战、美苏对峙)。(1分)

说明:立场(意识形态)的不同会影响对历史的解释(对事件的看法或认识)。(2分)

(3)含义:法国与欧洲国家联合(或“欧洲国家在合作中共同发展”,或“成立欧共体”;(2分:若答“欧盟”不得分)

(4)影响:①经济上:有利于欧洲经济的崛起;影响世界经济格局(有利于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发展)。(每点1分,共2分)②政治上:冲击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和平),有利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发展;有利于提高欧洲的国际地位。(每点1分,共2分)

解析:22、主要考察两极格局,冷战,多极化趋势。材料关联不大,设问不清晰。

第(1)问:考生照搬材料现象严重,没有把“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等关键词进行进一步加工。对美国政府产生的影响设问不具体,造成答案和第一小问重复。

第(2)问:后果的问题继续和“冷战”这个词重复。

第(3)问:材料给出的信息不全。不足以支撑欧共体的成立。

第(4)问:考生答题没有条理,不分序号,不分层次。

23.(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博姆·朗特里在1901年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约有25%至30%的英国城镇人口正生活在贫困之中。

朗特里所进行的社会调查,引起了英国自由党的高度重视。在他们看来,亚当·斯密所主张的个人无限自由是不可取的,认为国家可以对经济和社会生活进行干预;某些社会问题,如贫困等应把它看成是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之一,因此,不能仅靠个人去解决,而应通过国家干预、通过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来解决。

英国自由党的这些主张,得到了许多普通民众以及中产阶级人土的赞成。在1906年1月的大选中,自由党取得压倒性胜利。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洲福利国家“瘦身”改革运动风起云涌。由于各种福利待遇太好,减少了一些失业者寻求工作的动力。比如,根据德国银行1996年公布的资料,将德国餐饮业一个拿最低工资的就业者每月的纯收入,与领社会救济者的收入比较后,发现失业者比就业者的收入只少141欧元。

在2004年3月16日由Eurostat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12国赤字和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继续居高不下:分别由2002年的平均2.3%和69.2%上升到了2003年的2.7%和70.4%。

材料三按照中国扶贫基金会的看法,农村现在未解决温饱的人口有3000万人;低收入的人口为12000万人;此外,根据民政部的统计,城镇居民依赖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是2140万人;作为城市社会边缘群体的“农民工”及其家属的人数大约是4000万人。将上述各部分相加,我国社会目前贫困人口总数要超过2.1亿人口。

——以上材料均选自高岱《20世纪初英国的社会改革及其影响》请回答:

(1)材料一中自由党对英国社会的贫困现象提出了什么主张?结合史实说明该主张在20世纪30年代有何发展?(6分)

(2)据材料二归纳欧美“福利国家”面临的问题。(4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积极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原因是什么?(3分)

23.参考答案:

(1)主张:通过国家干预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2分)

发展:罗斯福新政(1分)中,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1分),建立社会保障体系(1分),保障工人权利(1分)。

(2)问题: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2分);国家财政负担沉重(2分)。

(3)原因:中国目前贫困人口多;社会贫富差距大;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每点1分,共3分)

解析:主要考察了罗斯福新政,福利国家,社会保障等知识点。结合现实,如何解决经济危机的措施,体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考察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第(1)问材料信息明显“通过国家干预、通过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来解决。”

第(2)问发展上问题和答案有些脱节。大多考生只写到罗斯福新政。

第(3)问学生缺乏概括能力,全局观念。写不全。

第(4)问知识间的迁移和运用能力差。。

24.【选做题】本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题评分。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卡维林……认为农奴制“使整个国家陷入不正常状态,并使国民经济中产生危害国家机体的人为现象,……如果这个制度原封不动,那么几十年以后,它就会把整个国家毁灭。”他主张农民应从农奴制下获得解放并得到他们现在耕种的土地,但要考虑地主对土地的权利,由农民给予补偿,赎买手续应由政府拟定。

——刘祖熙《改革与革命》

材料二当今已陷入沼泽,若国家仍维持封建之四分五裂,危险之至。所谓人穷则求助天,今则无处可求。外部威胁,迫在眉睫,无应对之方。于是乎,托福于万世一系的皇室,以成为日本统一之基石。……依据人文之发展,大义名分之声起。虽甚为微弱,然兹有国难,无论如何,必须统一国家。以此之力,同担国难,除此之外,别无它途.此一精神猛然而起,就产生了攘夷党、勤王党。勤王党、攘夷党结为一体,产生了……运动。

——大隈重信《明治宪政经济史论》材料三泰西议院之法……合君民为一体,通上下为一心,即孟子所称“庶人在官”者,英美各邦所以强兵富国、纵横四海之根源也。……泰西各国靡然向风,民气日舒,君威亦日振。……即敌国外患纷至沓来,力竭势孤,其能支柱,而人心不死,国步难移,积土成山,积流成海,能胜而不能败,能败而不能亡。

——陈炽《庸书》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卡维林的主要观点。(3分)

(2)据材料二归纳大隈重信所说“运动”产生的时代背景。(2分)

(3)据材料三概括陈炽对西方“议院之法”的看法,并据此指出他属于哪一政治派别。(3分)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人思想对三国产生的共同影响。(2分)

参考答案:

25A.(10分)

(1)观点:农奴制已经危及国家的存亡:解放农奴;农民向地主赎买份地。(每点1分,共3分)

(2)背景:幕府统治危机;日本面临民族危机。(每点1分,共2分)

(3)看法:“议院之法”能使君民一心(君民同心);“议院之法”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每点1分,共2分)派别:维新派。(早期维新派,1分)

(4)共同影响:都推动了资产阶级改革。(2分)

解析:中日俄改革之间的联系,有共性的和个性的知识点

第(1)问,不能根据分值提示写全三点。

第(2)问没有注意到引文出处。偏离主题,一味的翻译材料。

第(3)问审题不清,只答一问。

第(4)问概括能力欠缺。

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始皇既并天下,分为三十六郡。郡置材官(地方预备兵兵种),聚天下兵器于成阳,铸为钟镣,罢为角抵(摔跤).是时北筑长城四十余万,南戍五岭五十余万,骊山、阿房之役各七十余万,兵不足用而后发谪矣。其后里门之左,一切发之,而胜、广起。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兵考一》材料二华盛顿领导美国独立战争取得了胜利,使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真正成为独立的州,并联合起来建立了一个新国家;取消了英王直辖殖民地和业主殖民地的政府形式,实行了民主的、科学的资产阶级共和制;……但是美国独立战争作为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是不彻底的,革命没有解决土地问题和奴隶制问题;没有根本改变殖民时期的选举权情况。

——张友伦《美国通史》第二卷材料三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随后在短短的时间内,孙中山制定了很多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面对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袁世凯故意制造事端,逼迫革命派让步.帝国主义列强为了各自的利益公开出面支持袁世凯,对革命派进行恫吓。在帝国主义的威胁下,多数革命党人屈服了,随后,南北双方达成协议:革命党人同意让出政府,袁世凯则同意宣布赞成“共和”,并且逼迫清帝退位。2月12日,清帝退位。第二天,袁世凯声明赞同“共和”,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

——朱育和等著《辛亥革命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秦始皇的功过。(2分)

(2)材料二中“民主的、科学的”具体含义是什么?(2分)“没有根本改变殖民时期的选举权情况”指的是什么?

(1分)

(3)材料三中孙中山“制定了很多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1分)据材料三概括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2分)

(4)上述材料中三位伟大人物对本国历史发展的共同功绩是什么?(1分)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历史人物。(1分)

参考答案:

25B.(10分)

(1)功: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1分)

过:实行暴政(兵役、徭役繁重),导致农民起义a(1分)

(2)含义:选举(1分)和分权制衡(或三权分立,1分)原则。

指:实行种族歧视(黑人、印第安人不具有同等选举权)。(1分)

(3)最重要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分)

原因:以袁世凯为核心的封建反动势力的进攻:帝国主义的干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任答2点,每点1分,共2分)

(4)共同功绩:创立一个顺应历史潮流的新政权。(1分)

评价: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人物。(1分)

解析:第(1)问基础知识薄弱,制度和治理,两个词字会写错。

第(2)问不理解资产阶级革命这个概念,不能和启蒙运动、1787年宪法联系起来。

第(3)问核心概念用词不准确。有考生写成宪法、也有省略临时。审题不清,不结合材料,瞎写一气。

第(4)问概括能力差,对历史人物的共性认识不清。

三、教学建议:

试卷从题型、题量到内容结构都与高考要求基本相符,试题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注重时代性,知识覆盖面广,题材新颖,内容广泛。

第一,认真研究考试说明,依托教材,夯实基础,注意复习的有效性。注重主干知识网络结构的重复构建。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是高考永恒不变的主题。

第二,要加强对各模块专题知识的有序梳理。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考纲以通史形式编排考点的要求,重新整合教材整理二轮复习提纲,重视培养通史意识;要着重掌握好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线索、历史阶段特征等。

第三,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归纳一些专题,并要把热点问题考点化,并设计成具体的题目,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四,适量训练,提升能力,加强答题方法、技巧指导。选择题得分高低是高考历史取胜的关键,所以在最后的复习中应在选择题上多下功夫;非选择题是高考得高分的关键,针对学生灌输“点全、面广、句精、字美”,练习时要适度做开放性、探究式的试题。培养学生掌握审题、答题步骤的要领,审题要清楚;答案尽可能要分解成若干要点,做到答案要点化、要点序列化。注重审题和解题能力的培养经过反复练习,逐步提高审题和解题能力,形成正确的解题方法。

考前训练要有针对性,训练题不求“多”而应求“精”,要紧密结合复习的内容精选习题,重视习题后的总结与反思,提高对知识点的“活化”程度,要教会学生举一反三。

第五、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加强与学生情感交流,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关注B级边缘和以下的同学。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指导他们多看书,多梳理知识,鼓励他们提高分数的信心。在课堂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让绝大多数的学生能投入到积极的思维中支,参与课堂教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