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宪法与人权

宪法与人权

宪法与人权
宪法与人权

?第一讲宪政的理论基础

?第二讲中国宪政运动概述

?第三讲人权一般原理

?第四讲人权的主要内容

?第五讲国际人权保护

第一讲宪政的理论基础

一,宪法与宪政

?1,什么是宪法

?2,什么是宪政

?3,宪法与宪政的关系:宪法是宪政的前提和依据,它指导着宪政的实践;而宪政是

宪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展开和体现。宪法及其实施是宪政的构成部分。人权,民主,法治是宪政的要素。

有宪法不等于有宪政

二,宪法,宪政与人权

1,人权保障是宪法的核心价值

?—英国1679年〈人身保护法〉,1689年〈权利法案〉,1701年〈王位继承

法〉1

?—美国1776年〈独立宣言〉,1787年美国宪法,1791年“权利法案”

?—法国1789年〈人权宣言〉

2,保障人权是宪政的终极价值

宪政形成伊始,即将保障人权作为其价值目标

?—人权保障是宪政自身的合法性根据;

?—人权保障的价值已获得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

3,如何实现人权保障从国际上看,人权已成为国际法的一个基本原则

?—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的差异:如美国,新加坡,日本。

?—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存在的差异

三,宪政的特征

?(一)宪法规制

?1,宪法是实现宪政的前提;

?2,宪法具有最高的权威。

?(二)分权性

?1,国家权力的分解;立法、行政、司法

2,中央与地方分权;

( 三),权力自律

1,权力的有限性,以权力制约权力;如三权分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确立正当法律程序。辛普森案-佘祥林案

(四),民主代议(代表性)

人民主权原则

—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予;

—人民对国家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

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区别?

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既是相互区别,又是紧密联系的。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核心问题,二者相互依存,互相制约,互相转化。第一,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互相依存。

一方面,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基础和源泉,国家权力都是人民授予的。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公民通过行使权力,选举人大代表,组织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织产生各级各类国家机关并赋予其权利,这展现了公民权利产生国家权力的过程。因此,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源泉,一切国家权利都是由公民权利派生和转化而来的。

另一方面,国家权力是公民权利实现的保障。国家权力一经产生和得到确认,其自身又有独立性,有其自身的规定性与运作规律,同样对公民权利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建立有限政府、有限国家权力是宪政的基本精神。这一精神具体表现为两个宪政原则:

一是公共权力是人们通过宪法授予的,不得行使宪法没有授予的和禁止行使的权利;

二是公共权力不得侵犯宪法搜规定的公民权利,而且有义务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通过组建国家政权组织体系是国家权力得到合理配置与合法运行吗,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实现。

第二,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是相互转化的。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相互转化是一种对向性的转化,即公民权利向着国家权力转化,而国家权力向着公民权利的方向转化和回归,这是人民主.

国家权力是指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机器来实现其意志和巩固其统治的支配力量。国家权力包括以国家为主体的民事权利和财产权利,还包括旨在服务于公共目标的公权力。

国家权利机关中,人大管立法,法院负责定罪,检察院监督权利机关的所有部门是否有违规的地方,公安部门和监狱负责执行。国家主席可以签署主席令,在行政上是最有效和最高级别的命令。公民权利是为公民所拥有、为政府所保障的合法权利。简称民权。例如投票权。民权运动往往要求平等保障弱势族群,或是立法禁止歧视。公民权利指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权利。公民权利是指宪法规定公民享有的基本的权利。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现代民主国家公民权利分为四类:⑴法律权利,指基本人权,大多是自由权,和法律程序性权利。⑵政治权利,指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权利。

⑶社会权利,指公民维持其社会存在的基本权利。⑷参与权利,公民参与市场和公共生活的基本权利。宪法有两个基本功能,即规定并保障公民权利,授予并控制国家权力。公民享有权利,法不禁止皆权利,因而人们可以不断地自由追求新的权利。宪法上的公民权利,是公民本来就应当享有的最起码的母体性权利,它不是第三者给予的,也不是宪法赋予的,而是宪法应该规定的,没有这些权利,公民就不成其为宪政下的公民。立法不能剥夺公民依据宪法所享有的权利,政府不能通过国家权力予以保障的公民权利,也不能成为宪法权利。公民权利可以有效对抗国家权力的不法侵犯,公民应通过国家权力的保障获得最低限度的人格尊严和人身权益。国家权力不仅应该保障大多数公民的基本权利,少数人的合法权利同样也应该得到国家权力的保护。在权利面前,每个人生来而且始终都是平等的,每个公民都有追求权利的自由,都应该为享有权利而奋斗。权利无保障的地方,就没有宪法。权力属于人民,国家只是权力的行使者,法无授权即无权力,权力只能自由裁量,因而权力是有限的。宪政国家一般通过两种方式来限制国家权力,一种是限制国家权力的行使方式和范围,明确权力界限;另一种是将国家权力按照一定标准划分,并合理配置给不同的国家机关,进行分权制衡。现代宪政国家为了保障国家权力在国际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同时考虑到公民权利的保障日益依赖于国家权力,因而开始由消极限制国家权力向主动控制国家权力转变。不接受国家权力的有限性,不承认政府必须“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国家,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宪法。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基础,国家权力是公民权利的保障。权利不是来自于国家的恩赐,而是国家权力存在的合法性依据。公民权利以利益为基础,自由为前提,主张为取向。国家权力以国家机器为后盾,国家强制力为支撑,国家权威为追求。因而国家权力的存在和行使,应当以公民权利的保障为出发点和归宿。从根本意义上说,宪法的实现

就是宪政,就是法治国家。继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方略之后,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根本方略。”依法治国的核心便是依宪治国。宪法的实现体现出这样一种思想:公民对权利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公民行使权利不受他人的非法干涉,而且他人有义务满足权利人的权益。国家权力是有限的,不仅范围有限,而且运作也要受到其他国家权力的制衡。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宪法的精髓。宪法的实现,最根本的标志就是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的良性协调。在二者关系上,公民权利第一,国家权力第二,力求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的平衡。因此,国家权力的取得必须合法化,没有正当程序的授权不能产生国家权力,国家权力必须受到公民权利的制约,国家权力行使的自由裁量不得侵害公民权利,最终要达到国家权力回归人民。只有认真对待宪法,处理好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我们才能彻底认识到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才能真正意识到宪法需要我们,我们更需要宪法。

2,代议民主制

?—由代议机关行使国家权力

?—代议机关组成人员由选举产生

?—代议机关及其组成人员有确定的任期

?—代议机关拥有国家权力通过举行的各种会议来行使

?—代议机关及其组成人员从权力获得到权力实现都必须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四,宪政对人权的确立和保障

?1,记录(宣示)人的基本权利。如英国的《大宪章》、《王位继承法》;美国的《独

立宣言》、《权利法案》等。

?2,建立基本的政治制度,以保障人权。宪政本身就是一种政治体制。

?2,建立有效的司法救济制度,使人权诉求的渠道畅通无阻,为人权提供可靠的制度

性保障。

2 你认为宪政应该具有哪些特征?

宪政的特征

(一)宪法规则

1.宪法是实现宪政的前提;

2,宪法具有最高的权威。

(二)人权保障

1,法律为人权的有效保障而设立;

2,基本人权被视为宪法的根本目标;

3.人权获得实质有效的保障;一是对人权的保障最终必须由司法机关来提供:二是必须建立人权的宪法救济制度。

(三)权力自律

1,分权制度,以权力制约权力;如三权分立-人民代表制度;

2,确立政党法律程序。

(四)民主代议

1.人民主权原则: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予;人民对国家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

第二讲中国宪政运动概述

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宪政运动

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宪法文件

1908年清政府〈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清政府〈宪法重大信条19条〉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4年北洋军阀政府〈中华民国约法〉

1923年北洋军阀政府〈中华民国宪法〉

1931年国民党政府〈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1936年国民党政府〈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1946年国民党政府〈中华民国宪法〉

1931年人民革命根据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1946年〈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2,主要原因

—受制度决定论的影响

—传统社会政治合法性的丧失

二,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人权保护在我国宪法制度中的历史演变及特

1949年<共同纲领>

1954年宪法规定了23项公民权利

1975年宪法规定了17项公民权利

1978年宪法规定了20项公民权利

1982年宪法规定了29项公民权利

2004年宪法第24条修正案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三,人权保护在我国法律制度中的历史演变及其特征

1,以打击各种犯罪为核心,建立和完善了自成体系的权保障的刑事法律制度

2,以保护人身权和财产权为重点,制定一系列保障民事权利实现的民事法律

规范

3,以规范政府行为为目标,先后出台一大批保护公民行政法上的权利为内容

的法律\法规

4,以保障诉作为人权保障的重要内容,建立和健全了比较成熟的诉讼法制度

5,以保障政治权利的实现为前提,通过了大量的实现公民政治权利的法律

6,积极参与人权保障的国际合作,先后参加和缔结了一系列国际人权公约\条

约和协定

1

2,如何认识人权保护在我国法律制度中的历史演变?

第三讲人权的一般原理(关于人权的理论问题)

一,人权的概念

?—在英语里,人权为“human rights”。

?—强调人权是个人的权利

?人权同公民权或公民的基本权利之间的区别?

定义:人权就是人依照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应当享有的所有权利(或者说是人依据其自身的本性所应当享有的权利)

(一)人权的主体:即什么人享有人权。

—个人;

—特殊群体;

—民族,国家。

二)人权的客体:各种利益。

权利的基础是利益。包括物质、精神、人身利益与行动自由等;

利益必须得到某种权威的认可、支持与保障才能成为权利;

利益可以通过权利主体的作为或者不作为予以自由支配和处置。

三),人权的本质

利益:任何一种权利无不同人的利益相关;

道德:人权是一种道德权利,区别于法律权利。

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区别

二,人权的存在形态

?(一)应有权利:不以法定权利的存在与否为转移;

?(二)法定权利:人的应有权利被法律确认就成为法定权利;

?(三)实有权利:人们能够实际享有的权利。

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人权的本源

?(一)西方国家的人权本源论

?—“天赋人权”学说

?—“法律权利”说

?—“社会权利”观

?西方国家的人权本源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二)当代中国学者关于人权本源的理论

?—“斗争得来”的;

?—“商赋人权”说;

?—“国赋人权”说;

?(三)人权源自人的本性

?1,人的社会属性

?—社会关系是人权存在的的一个前提条件;

?—人权、人权制度和人权思想都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2,人的自然属性:人性

?—天性:人生来就具有的要求。包括生命、物质和精神福利。

?—德性:人是有道德的动物。要求平等、博爱、正义,源自人所固有的价值和尊严。

?—理性:人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人是有理性的动物。

四,人权的分类

?(一)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个人人权是基于个人基础上的每一个人都享有的人权;

集体人权是相对于个人而言的某一类人所应享有的人权。包括某一类特殊的社会群体或某一民族与某一国家。

?(二)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前者包括财产权、就业权、劳动保障福利权、休息权、

受教育权、参加工会权等。后者包括选举、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知情权、监督权等。

?(三)国内人权与国际人权

?人权与国家主权的关系

?—从管辖上讲,人权是一个国家的事情,其他国家不能轻易干涉。但在其中严重侵

犯人权的犯罪上,应该将人权保障放在首位。

五,人权的属性

一)人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人权的普遍性(共性)

?—人权的主体的普遍性

?—人权内容的普遍性

?2,人权的特殊性(个性)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观念、制度、实现方式有差异,不能完全用一个模式、一

个标准。

二)人权的政治性和超政治性

?1,人权的政治性:人权同政治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它的存在及其实现必然受政治

的决定和影响。

?2,人权的超政治性:表现在人权主体的超政治性和某些人权内容上不具有政治性。

如不可克减的权利,生命权以及人道援助权等。

六,人权的实现

?(一)人权实现的义务主体

?1,国家:是最主要的义务主体

?2,国际组织:联合国及其下属的各种与人权相关的组织。包括联合国大会、安理会、

经济与社会理事会、国际法院、世界卫生组织等等。

?3,非政府组织(NGO):国际非政府组织与国内非政府组织。

?4,个人:人人有义务为自己与他人、为全人类的人权与基本自由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二)国家司法保障机制

?1,司法独立

?2,无罪推定

?3,法律平等

?4,程序正当

三)人权实现的社会条件

?1,市场经济:人权实现的经济基础;

?2,民主政治:人权实现的政治基础;

?3,法治国家:人权实现的主要保障。

第三讲思考题

?1,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区别?

?2,人权有哪几种存在形态?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人权的应有权利,是指人做为人所应该享有的权利,这是人权的本源。实有权利是指人实际能够享受到的权利。在有的情况下,法律详细而明确地规定了各种人应当享有的权利,但人们并不一定能够实际享有。这取决于法律实行得怎样。从应有权利转化为法定权利,再从法定权利转化为实有权利。

?3,为什么人权的主体除了个人之外,还包括某些特殊的群体?

人依其自然属性和社会本质所享有和应当享有的权利。

人权的主体是所有的人。在一个国家里,它不仅指这个国家的公民(或国民、臣民),而且包括居住在这个国家的外国人、无国籍人和难民;它不仅指个人,也包括人的一些特殊群体,如少数民族、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在国际关系中,人权的主体主要是指国家,其次是民族或国家集团。在有的情况下,当个人的权利受到侵犯时,也有权向国际的或区域性的人权机构提起申诉。

?4,为什么说人权源自人的本性?

?5,“天赋人权论”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在哪里?

是在欧洲启蒙运动时期首先由格老秀斯与斯宾诺莎提出来的,后经霍布斯与洛克将其发扬光大,最后由卢梭等人完成理论系统化工作。天赋人权论认为人类进人文明社会以前,受自然法则支配,人人都平等享有自然权利:生命权、财产权、自由权等。

必须指出的是,“天赋人权”观也有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首先,“天赋人权”

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特权。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最主要的人权之一是资产阶级所有权。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天赋人权”观的核心。自由和平等归根到底只是资本所有者之间的自由和平等,其实质无非是自由、平等地剥削劳动力;对于不拥有生产资料的广大劳动者来说,“天赋人权”只是意味着自由出卖劳动力和平等地受资本家剥削的“权利”。其次,“天赋人权”观是为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服务的。在资产阶级已经取得政权的国家里,政治统治成为资产阶级对整个社会的统治,“天赋人权”

实质上只是资本和金钱的政治特权,对广大劳动人民来说,不可能有普遍平等的政治权利。最后,“天赋人权”观把抽象的人性、理性作为权利的根源,把人权视为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抹杀了人权的历史性、社会性和阶级性,因而其在哲学上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6,如何认识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的关系?

?7,如何理解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8为什么国家应当是人权实现的最主要的义务主体?

这里“国家”实际上是指具体行使国家权力的国家机关,包括国家立法机关、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军事机关,以及与公权力活动有关或实际上行使公权力的社会组织。国家机关作为行使国家权力的主体,本来就应对人民负责,保护人民的一切基本权益。其中首要义务或基本义务就是人权保护义务。这是国家存在的价值所在和合法性基础,是国家制定各项立法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国家作为保障人权的主要义务主体的法理根据有以下几点:

(一)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国家权力合法性的基石

(二)对人权的最大威胁来自国家,具体地说是政府

(三)社会主体之间侵权行为仰仗国家整治

(四)以人权制衡国家权力的需要

?9,人权与法治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

人权与法治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人权是法治的基础,法治是人权的保障。首先人权不是为法治而存在,相反法治是为人权而存在。天地间人为贵,法治的基点在人,人是“目的” 而不是“ 手段” ,人永远是主体,绝不是无足轻重的客体。因此,法治必须建立在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础上,法治也只有充分尊重和切实保障人权,法治的存在才是有价值的、合法的。其次,法治是人权的最可靠保障,没有社会主义法治,尊重和保障人权就会成为空话。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国家的神圣义务,国家对人权的保护可以借助道德经济扶助和行政管理,但最为重要的途径乃是法治。教育、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法治建设领域的最大理论成果就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如今我国人权保护的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建立起来。这个体系是:以宪法为核心,以刑法、民法为基础,包括行政法、劳动宪法等其他法律原则及其相关司法制度。在这个体系中,法是最主要的,它提供了一系列人权保护的法律原则,比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住宅不受侵犯原则,物质帮助原则等。为其他法律规定人权保护提供了根本法上的支持。行政法规定了行政权的边界和行使程序,为防止行政权力滥用以致侵犯人权提供了法律保障。健全的执法制度和公正的司法制度有效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使人权保护得以实现。总之,社会法治为人权的发展提供了制度性前提和保障,而人权的实现及其发展又推动了社会主义法治整体完善的进程。二者相得益彰,它们共同统一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

第四讲人权的主要内容

一,人身人格权

?人所享有的与其人身人格不可分离的权利,这类权利基本上属于个人生活

中的权利。

?(一)生存权:人的生命安全及生存条件获得基本保障的权利。(法律如

何保护?)

?(二)生命权:维持生命存在即活着的权利。(何为生命?始于出生,止于

死亡。法律保护?)安乐死问题和死刑问题。

?(三)人身安全权:人人享有生命、健康和身体完整性不受侵犯的权利。

(人身不受侵犯、健康不受侵害)

?(四)人身自由权:公民的身体、人格和身份不受侵犯。(不受非法拘禁、

住所不受侵犯、通信自由)

?(五)人格(尊严)权:人作为权利与义务主体的资格;尊严,即可尊敬

的身份或地位。人格尊严是指公民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内在价值和尊严。人格权内

容广泛,具体表现形式如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

二,自由权

?哲学上的自由:是对自然的必然性的认识和掌握。

?政治上法律上的自由:是对社会已经形成和存在的自由的事实加以确认和

规范,给以规制和保护,成为不受他人侵犯也不致用来侵犯他人的法定权利。

?作为人权的自由:是与身俱来的自由。基于人的自然属性和人的社会关系

属性。

(一),信息自由:知情权、信息自由和信息公开

(二)表达自由: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出版自由

(三)结社、集会、游行自由

(四)宗教自由

(五)创作自由与学术自由

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沟通的困难:我们看他们迂腐,他们看我们野蛮。

中国缺乏西方宗教冲突背景,受无神论影响,难以理解西方对宗教信仰自由的投入。大多数关于宗教信仰自由的宪法判例都是“芝

麻绿豆”,不感兴趣、难以进入对话状态。

西方从天主教垄断到新教革命,从流血冲突到宗教宽容,对中国的做法(宗教协会、“法轮功”)感到难以置信。

为什么宗教信仰自由?

和言论自由类似:

信仰包含价值,而价值是主观、个人的,政府没有任何理由因而也不得强加。

共同特征:和行为不同,言论和信仰一般不直接产生社会危害,不应受法律限制。信仰自由几乎是绝对的。

宪法是关于言论和信仰自由的基本法,无须法律规定,法律规定只能限制自由。

宪法缺乏实际效力?宗教法面临同样困境

和言论自由不同:

信仰包含不可能验证真伪的超验主张,有限的人不可能证明无限的上帝是否存在,无神论也是建立在某种认知标准(存在必然有形,无形的必然不存在)

之上的信仰。

信仰是主观内在的,因而外在干预必然是无效的,并极容易践踏个人良知。

干预信仰比干预言论更加困难和徒劳。

?宗教信仰自由的理论基础

?宗教信仰自由的社会作用

?宗教的自由活动

?政教分离

?中国宗教管理的宪法问题

中国教科书诉讼第一案

?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178页:“宗教在本质上是

麻醉劳动人民的精神鸦片”

?违反宪法第36条,对宗教信仰自由构成伤害?

?成都武侯区法院:不属于民事诉讼受理范围,不予受理。二审维持,教育部拒绝受

理行政复议。

为什么压制信仰?

?教条主义:某些信仰是“错误”的

教条主义作为专制基础:确信只有一种信仰或学说正确,其它都是不应该存在的谬误。

中西方都有漫长的教条主义传统。西方新教革命打击了教条主义的道德权威,恢复了怀疑主义的地位。

?实用主义:某些信仰是“有害”的

重点不是信仰的对错,而是信仰对社会的危害,例如聚众闹事、攻击政府、骗财骗色、损害健康。

目前压制信仰自由的主要理由

?问题:政府如何判断信仰“有害”?为什么针对信仰而不只是行为?如何防止政府

任意专断?

三,平等权

?一定主体之间,类似情形类似对待、不同情形不同对待,既反对特权也反对歧视的

不对等状态。

?(一)民族平等权

?(二)男女平等权

?(三)经济平等权

?(四)政治平等权

四,民主权(民权):是人民主权的具体体现,是相对于“公权力”而言的“公权利”。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于国家意志的形成和实现的“支配权”。

?(一)选举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二)监督权:批评、建议权;申诉、控告、检举权;罢免权。

?(三)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居民自治和村民自治制度五,劳动权(工作权)

?法律赋予劳动者的与劳动相关联的一系列权利。即法律保障的劳动者能够获得劳动

机会并通过劳动获得相关利益的权利。

?(一)就业权:即获得就业机会的权利。

?(二)劳动条件权:劳动者依法享有的获取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安全卫生、培训、

福利、保险等劳动条件的权利。

?(三)团结权:劳动者组织工会并参加工会的权利。

六,社会保障权

?是一项综合性的权利。包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职工互助合作保险;社

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农村五保和社会养老保险等。

七,受教育权

?受教育是一种权利而不是义务。是公民应该享有而由国家、社会、学校和家长予以

保障的基本权利。

?受教育权的主体是全体公民;

?受教育权的义务相对人是国家;

?受教育权的客体是国家的积极行为

?(一)学习机会权

?(二)学习条件权

?(三)学习成功权

八,人道权

?目的是使弱者享有作为人应当受到的尊重,拥有作为人都应拥有的尊严。

?(一)残疾人权利

?(二)灾民的权利

?(三)罪犯的权利

第四讲思考题

?1,生命权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生命权的内容”无疑应指其权能或权项,一般认为包括“生命安全维护权”和“生命利

益支配权”。

(一)生命权首先表现为“生命安全维护权”。生命是人的最高人格利益,故生命权的基本内容,说到底就是维护生命的延续,也就是保护人的生命不受非法侵害。

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当自己的生命权遭受不法侵害时,生命安全维护权的意义尤

显突出。权利主体不但可向司法机关提出给以保护的请求,而且可以采取正当防卫

或紧急避险等措施。生命权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维护生命安全,禁止别人非法剥夺人

的生命,而且还表现为对生命利益的维护问题。

(二)“生命利益支配权”问题。生命权中是否包含“生命利益支配权”,实际上意味着生命权的主体是否可以处分自己的生命的问题。传统的民法理论对此是持否

定态度的,很多国家都曾规定,自杀是为法律所不许的行为。但是,实践中有不少

问题又难以解释。应当认为,从人道主义出发,从尊重个人的真实选择考虑,应当

承认有限制的生命利益支配权。所谓限制,是将这种支配权仅限制在特殊情形下的

“献身行为”和“安乐死”等情况下才能允许。由于该管理模式尤其是债务人自行管理,系参考国外法律而引进的新型制度,规定的比较简约,国内案例事人取得该利益是

否造成相对方损失。根据公安机关对双方当事人的调查询问及原被告双方举示的证

据经验尚不丰富,在实施过程在突发环境事件应对过程中,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时

满足信息真实性比一般情形下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判断存在更多的障碍

?2,怎样理解对自由的法律保护与限制的关系?

?3,平等权的含义是什么?如何实现?

?4,如何处理国家管理与公民自治权的关系?

?关于政府的作用,卢梭认为:“政府就是臣民和主权者之间所建立的一个中间体,以

便使得两者互相适合,它负责执行法律并维持社会的以及政治的自由。”在讨论政府与社会个体之间的关系时,卢梭提出了这样一种连比例:“我们可以用一个连比例中首尾两项的比率来表示主权者对于国家的比率,而连比率的比例中项便是政府。政

府从主权者那里接受它向人民所发布的一切命令;并且为了使国家能够处于很好的

平衡状态,就必须――在全盘加以计算之后――使政府自乘的乘积或幂与一方面既

是主权者而另一方面又是臣民的公民们的乘积或者幂,二者相等。”连比例表明:主权者对政府行使权力的程度应该与政府对臣民行使权力的程度保持平衡。如果主权

者对政府行使权力的程度超过了政府对臣民行使权力的程度,则政府将无法履行对

臣民进行管理的职责;如果主权者对政府行使权力的程度小于政府对臣民行使权力

的程度,则会导致政府专制。这种相互作用的平衡关系反映出了政治体平衡的本质。

根据卢梭提出的政府与社会个体之间的平衡关系,我们发现,在社会治理结构上,当我们将作为社会主权者的公民与公民所拥有的具有权力性质的自治权联系在一起时,公民自治权与国家权力之间的权力平衡关系便显现了出来。作为公民社会的主体,公民同样具有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从这一层面来看,与国家权力一样,公民自治权具有权力的性质。在社会治理结构中,公民需要赋予政府一定的权力,以便政府能够在社会治理中履行服务公民、保障公民权利的职责。但同时也要对国家权力予以必要的限制,保证国家权力的正确行使。在限定国家权力的行使范围时,应首先保证国家权力能够有足够的能力对社会进行必要的治理。如果公民自治权的过分行使造成了国家权力的行使范围过小或者行使水平过低,则不利于政府对社会的治理,从而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公民权利得不到保障,最终出现社会治理结构失衡的局面;反之,如果国家权力的行使范围过大,侵犯到了公民的自治领域,剥夺了公民的自治权,则会导致政府专制,同样不利于对公民权利的保障。

政府的专制会使得公民的具有权力性质的自治权突破现有权力体制,推翻国家权力,通过重新赋予权力,建立公民自治权与国家权力的平衡关系。所以,国家权力的行使需要以尊重公民的自治权为必要前提。“权利既排斥权力的非法干预,也要求权力的积极作为,为实现权利创造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各种条件。”对公民自治权保障力度的加强,需要对国家权力予以必要的限制,但并不必然需要削弱国家权力,相反,国家权力的积极运用是实现公民权利的重要保障。

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上看,国家最初的职能是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然而,由于国家权力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易受到社会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从而造成国家权力过度膨胀,而社会权力严重萎缩的局面。在现代社会治理上,过分强调国家权力的作用,会导致专制,使公民丧失自治能力和自治活力,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现代法治建设的目标就是要通过法律保障公民的自治权,避

免国家权力对公民自治权的压制和限制,从而形成民主法治的社

会秩序。在缺乏有效制度加以监督的情况下,国家权力的过度膨胀必然会严重干预公民社会领域,侵犯公民的权利,使国家权力成为官僚阶层谋取利益的工具。以社会权力制约国家权力是民主政治的体现。谢晖教授认为:“我们所致力于的现代法治,事实上是一种以现代民主政治为基础,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反应人的独立自主意识、尊重人权的社会制度,其内容包括“国家法治”和社会自治。”我国长期实行的高度集权政治体制,使社会缺乏独立性和自治能力,无法有效地制约国家权力。目前,在我国一些地方,权大于法的现象比较普遍,法律得不到有效执行。因此,只有制约政府的权力,才能避免权大于法,使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真正产生效力。制约政府权力需要通过制度建设合理配置政府部门和部门领导人的权力,防止权力过分集中,同时加强司法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形成民主、开放、独立的监督机制,预防和惩治腐败,保证政府权力正确行使。

由于公民本身具有自利性和非正规性的特点,使公民在行使自治权时容易违背公益性的原则进行非法经营等违法活动,触犯法律。陈金罗教授认为:“现代化的社

团管理,应是利用法律法规进行调控和规范的宏观方式,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如果面对众多的非政府组织,政府以有限的人力去进行事无巨细的具体管理,则只能会处处显得无能为力。同时,这也是一种不科学的、落后的人治表现”。

法律作为公民利益的代表,能够充分保障公民自治权的实现。应尽快完善相关立法,加强对公民和公民社会组织行使自治权的监管,接受广大社会群众的监督,保证公民自治权的有效行使。

因此,一个稳定的社会治理结构,既要给予国家权力必要的权限,以便国家权力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又要对国家权力加以必要的限制,以避免国家权力对公民自治权的不当干预、侵犯公民的权利;既要维护公民的自治权,又要防止公民自治权的滥用,破坏社会秩序。从一定意义上说,稳定的社会治理结构应当是一个公民自治权与国家权力平衡的结构。

?5,如何理解劳动权的含义、地位和基本结构?

?6,社会保障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7,什么是受教育权?包括哪些内容?

?8,为什么要保护罪犯的权利?

一、因为罪犯是“人”,为了体现人道主义而保护罪犯权利。

二、罪犯是“公民”,依法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

三、为了改造罪犯而保护罪犯的权利。

我认为,上述三种不同的解释在一定意义上都是正确的,但是在我看来,这些解释还远远不够。我想做的解释是:保护罪犯权利,最终是为了保护所有人的权利。

第五讲国际人权保护

?一,国际人权法的概念:国际人权保护的法律

?(一)含义:国际人权法是国际法的一个分支,是关于人权的国际保护法。即国家

之间制定或认可的,关于促进和保护人权的,具有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的总称。

?(二)特点:

?1,特殊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2,个人与国家在国际法上的地位

?3,国际人权规则的实施方式比较特殊

?(三)主要内容:包括实体和程序

?一是规定有哪些人权以及人权的最低保护标准;二是规定如何保护人权,建立国际

人权保护机制。

二,国际人权法的历史

?(一)二战之前国际人权法的保护

?—对少数者的保护

?—禁止奴隶贩运和废除奴隶制

?—国际人道法对人权的保护

?(二)二战之后国际人权法的发展

?—1945年人权写进《联合国宪章》

?—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确立了人类尊重和保护人权的“共同标准”

?—1966年通过“人权两公约”

目前联合国9个核心人权公约

?<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公约>

?<公民和政治权利公约>

?<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束>

?<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公约>

?<儿童权利公约>

?<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

?<关于保护移民劳工及家庭成员权利的国际公约>

?<保护所有人免遭强迫失踪的国际公约>

?<残疾人权利公约>

三,国际人权保护机制

?(一)国际人权保护概况

?1,国家在国际人权保护中的作用

?-促进或者阻碍

?-“用尽当地救济”与国际人权保护机制

?2,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3,个人的地位和作用

?-被保护的对象

?-被惩罚的对象

二)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保护机制

?1,以《联合国宪章》建立的机构和制度

?—人权委员会

?—促进和保护人权小组委员会

?—妇女地位委员会

?—人权高级专员委员会

?—特别报告员和专家工作组制度

?2,1503程序

?—该程序的由来

?—该程序的主要内容

三)国际人权条约机制

?1,条约机构概述:经社文权利委员会;人权事务委员会;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

委员会;儿童权利委员会;消除种族歧视委员会;禁止酷刑委员会;保护移民劳工及其成员权利委员会。(七个)

?2,条约机构保护人权的机制

?—报告制度

?—国家对国家的指控制度

?—个人来文制度

区域性人权保护机制:欧洲、非洲和美洲

?1,欧洲人权保护机制

?2,非洲人权保护机制

?3,美洲人权保护机制

?人权案例练习:人权事务委员会处理的个人来文

?(案件事实部分)

?案例一B诉加拿大案

?来文的提交人B出生于印度,后归化为加拿大公民,他声称是加拿大违反《公约》

第18条的受害者。

?提交人1974年开始被加拿大国家铁路公司雇佣,任多伦多客车段夜班维修电工。该

公司是一家国有公司,向加拿大议会负责。1978年,该公司规定,多伦多客车段的所有雇员必须戴安全帽。加拿大有一系列法律规定了在生产和劳动为保障安全、防止和减少工伤事故而应采取的措施,其中就要求在电力设施上工作的雇员必须佩戴安全帽,否则他不应该工作,雇主也不得允许其工作。而在多伦多客车段的52名电工中,过去5年间有20多人在工作中头部受伤。

?提交人是一位锡克教徒,锡克教的一项基本信条是男人头上只能戴一块缠头巾,因

此他拒绝按新的规定佩戴头盔,也拒绝调任其他工作岗位。他随后被加拿大国家铁路公司解雇。他向加拿大人权委员会提出申诉,声称遭到了加拿大全国铁路公司的宗教歧视。一个人权法庭裁决称,尽管提交人不佩戴安全帽可能导致其受伤的危险增加,雇主支付工伤赔偿的责任也随之增加,但是对提交人适用戴头盔的规定导致他由于自己的宗教而失业,因此构成了对《加拿大人权法》的违反。加拿大国家铁路公司向联邦上诉法院提出了上诉,该法院推翻了人权法庭的判决,理由是《加拿大人权宪章》只禁止直接的和故意的歧视,且没有包含合理顺应(reasonable accommodation)的概念。提交人向加拿大最高法院上诉,但被驳回。最高法院承认《加拿大人权法》也禁止非故意的和非直接的歧视,但是加拿大全国铁路公司的政策是合理的、以安全考虑为基础的,因而构成了一种善意的职业要求。

?提交人声称,由《公约》第18条第1款规定的他的表明自己宗教的权利因为实施安

全帽的规定而受到了限制,而这种限制不符合第18条第3款的要求。特别是,他认为这种限制为保护公共安全是没有必要的,因为由拒绝佩戴安全帽而来的安全风险只限于影响他自己。

?缔约国则主张说,提交人被解雇是因为他拒绝佩戴头盔而非因为他的宗教。佩戴头

盔的规定是一项中立的法律规定,是为了正当合理的原因而实施并适用于有关工作的所有人员而非针对任何宗教团体的,表现了一种合理的、客观的标准——这些标准也完全符合《公约》第26条,并不会侵犯《公约》第18条第1款规定的权利。

缔约国还认为,宗教自由的概念只包括不受国家干涉的自由,而不包括缔约国向宗教团体的成员提供特别帮助以使其能践行自己的宗教的积极义务。缔约国进一步提出,即使在提交人的案件中存在着表面上看来对第18条第1款的违反,这种限制根据第18条第3款也是正当合理的:缔约国认为该规定的范围也包括对受到限制性规定的约束的那些人的保护。

?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本案中是否存在对《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8条规定的宗教自由权利

的违反?为什么?

?人权案例练习:人权事务委员会处理的个人来文

?(案件分析部分)

?案例一“B诉加拿大案”的全称和委员会的结论

?人权事务委员会第208/1986号来文,Karnel Singh Bhinder诉加拿大

?1986年6月9日提交,1989年11月9日做出最后意见

? 6.1委员会指出,在所审议的案件中,立法从表面上来看来是中立的,毫无区别地适

用于所有人,但据说其实际实施的方式歧视了信仰锡克教的人。提交人声称《公约》

第18条被违反,委员会还联系《公约》第26条来审查该问题。

? 6.2 无论从第18条还是第26条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委员会都认为只能得出一

样的结论。如果佩戴头盔的要求被认为引起了有关第18条的问题,那么这一限制根据第18条第3款列举的理由就是正当合理的。如果佩戴头盔的要求根据第26条被视为对锡克教徒的事实上的歧视,那么适用现已在委员会的判例理论中确立的标准,要求联邦部门的雇员戴上头盔以防止受伤和电击的立法则应该被视为是合理的、指向符合《公约》的客观目标的。

?委员会因此认为其面前的事实并未揭示对《公约》任何条款的违反。

?1,国际人权法的概念和特征是什么?

?2,怎样理解人权保护的国际共同标准?

?3,国家在国际人权保护中的作用有哪些?

中国对国际人权公约的批准和实施情况

?一,联合国核心人权公约的加入情况:核心人权公约有7个。表示同意受条约拘束

但还没有生效的国家称缔约国。表示同意受条约拘束已经生效的国家称当事国。亚太50国对联合国核心人权公约参加最多的是儿童条约(全部参加),最少的条约参加的国家只有3个,其它条约参加的国家约一半。

?二,中国已经参加或批准的国际人权公约的数字统计不一样。政府文件中提到的有

21个,其中有联合国通过的,有国际劳工组织的。7个核心人权公约,中国已经批准了5个,而且已经对中国生效。

中国为国际人权事业作出的努力和贡献

?中国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自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

席位后,积极而负责任地参加联合国的人权活动与工作。

?一,参加多个联合国人权机构的工作

?1981年担任人权委员会成员国;

?1984年当选为防止歧视和保护少数小组委员会的委员;

连续当选为消除对妇女歧视委员会委员

二,参加国际人权法律文书的起草和制定

?《儿童权利公约》;

?《保护所有移徙工人及其家属权利国际公约》;

?《发展权利宣言》;

?《残疾人权利公约》;

?《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

三,利用联合国讲坛等活动领域为捍卫世界各国人权而不懈努力

四,积极加入有关人权问题的国际公约

五,广泛开展人权对话、交流与合作

—2002年10月,中国人权研究会与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在北京举行了“东方文化与人权发展”国际研讨会;

—2003年,中国政府分别与欧盟以及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德国、荷兰、挪威、瑞典、瑞士、奥地利、比利时等国家举行了人权对话、磋商和学术讨论会;

—2003年10月,中国人权研究会按规定向联合国经社理事会提交了首份工作报告。

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中国批准的国际人权公约在中国的性质和地位问题?

?2,国际人权法的标准是必须遵守的还是可以遵守的标准?

国际条约的原则是,加入即必须遵守,但可以保留条款,也就是说不遵守保留的。

不加入不必遵守。不只是这个法,其他的也都一样

?3,中国批准的国际人权公约是否是国内法的一部分?

?4,中国批准的国际人权法能否在司法机关、执法机关援引适用?如何适用?

?5,国内法规定与国际人权公约规定不一致如何适用?

人权的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世界和平与发展进步潮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充分的人权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也是中国的重要目标。让我们为之而努力,为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推动国际和中国人权事业的健康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