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中小企业诚信体系的建设

浅析中小企业诚信体系的建设

浅析中小企业诚信体系的建设
浅析中小企业诚信体系的建设

浅析中小企业诚信体系的建设

()

【摘要】本文从中小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重点与难点、政府的主导作用和中小企业自身信用建设等几方面分析了中小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的

主要环节与机制。

【关键词】诚信体系中小企业信用建设

内容摘要:本文从诚信缺失对发展市场经济、中小企业成长壮大的危害论述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分析了诚信缺失的既有内在的又有外在的因素;重点从诚信法规制度、企业征信环节、企业信用管理和信用担保体系四个方面说明了中小企业诚信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培育中小企业的良好信用体系、健全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监督机制、加快建设中小企业失信惩戒机制、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的可持续激励机制、推动行业协会与政府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发扬传统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等八个方面作为政府建立企业诚信体系的重要建设内容,并从提高企业信用意识和建立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机制探讨中小企业自身如何建立诚信体系。

关键词:中小企业诚信体系信用担保信用制度信用管理

正文:

一、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一) 诚信缺失阻碍现代市场经济发展

现代市场经济是信息经济与信用经济的有机统一。信息经济的主要功能是提高经济信息的传递速度和质量,从而在加速资源流动的过程中降低交易成本;信用经济的主要作用是建立社会的诚信机制,以便使财产的互换和资源的流动能有一个可靠的制度保障。信息与信用的有机统一与交互作用,可以大大提高社会经济运行的有序性和有效性,这也会直接或间接地提高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

从信用经济的角度来看,现代市场经济须臾也离不开诚信。作为现代市场经济最主要和最核心的软环境,信用制度从多方面影响和决定着硬环境的发展和演变。对于市场、企业和投资者来说,诚信是财富,它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市场参与者的发展能力和发展空间;诚信是财源,它可以通过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打通企业和个人的聚财→用财→生财通道;诚信是财力,它可以通过社会的信用网络来实现“用小钱支配大钱”、“以今天的钱来支配明天的钱”的双重放大过程。诚信缺失实际上就意味着失去了走向市场化与国际化的通行证,而这一点,正是我国现实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弊端。由于缺少信用制衡、信用惩罚和信用激励机制,因而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了大面积的诚信“雷区”;低劣的信用状况,脆弱的信用联系,断裂的信用链条,导致诚信缺失已呈现出一种“综合症”的特点。

一是诚信的制度缺失。信用关系与财产关系,可以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果说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权利与义务相对称的经济的话,那么财产所体现的主要是经济权利,而信用所体现的则主要是经济义务。信用缺失的实质,是失信的一方只想拥有权利而不愿履行义务,这就必然直接或间接地挑战财产关系和财产规则。由于我国在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财产关系始终也未能理顺,财产规则也一直未能建立起来,因而整个社会的财产意识和履约意识并没有随着市场的发育和市场关系的发展而不断地得到培育,相

反,整个社会无信用规则约束、失信行为不能得到有效惩治、信用链条不能连接整个经济运行已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失信成为失信者的通行证,守信成为守信者的墓志铭,就不可避免地会对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产生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是诚信的市场缺失。诚信的市场缺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诚信守诺原则在全社会范围内受到挑战。无论是在货币市场还是在资本市场,无论是企业、个人还是中介机构,也无论是交易行为还是融资行为,失信的“陷阱”随时都可能存在并且时时都在对市场规则发出挑战。2、市场的信用约束呈现出软化的特点。由于失信行为得不到惩戒,守信行为得不到褒场,再加上社会的失信成本过低,因而不能对失信者起到有力的和有效的震慑作用。3、企业、市场和社会的信用关系紊乱。大面积的失信现象和失信行为已经严重地恶化了市场、企业和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生态环境,信用链条的断裂在大幅度提高企业和社会交易成本的同时,也导致我们在交易方式上有退回到物物交换和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原始交易方式的危险。

三是诚信的道德缺失。信用的制度缺失与市场缺失的直接后果,是信用的道德缺失;而信用的道德缺失又反过来放大了信用的制度缺失与市场缺失。从本质上来看,信用的道德缺失是一种瘟疫,它正在严重地侵蚀着社会经济的肌体,并且在损毁着社会经济的根基。在诚信守诺还没有成为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的情况下,以财产关系为基础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是很难建立起来的。

由于诚信缺失已经严重危及我国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强化我国的诚信体系建设都已经是刻不容缓。

(二) 诚信缺失已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占总量的60%、57%和40%。中小企业已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增长点,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

工业新增产值的76.7%来自中小企业。

但是,我国部分中小企业为眼前的利益而不顾产品质量和企业信用,在融资、对外贸易等方面,企业正面临着诚信缺失危机,诚信缺失已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由于大量同类中小企业存在竞争压价行为,一些企业只求获取订单数量,不求产品质量,最终无法保证质量。这些做法对企业的诚信构成严重损害,即使企业做成了生意,往往也无法保证货款的回收,导致企业间互相拖欠贷款现象屡屡发生。

面对激烈竞争,不少中小企业还存在着合同欺诈,虚假报表,价格陷阱等。诚信缺失使中国的中小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困难重重。

诚信不足直接也直接导致了企业融资困难。一些中小企业本身的商业信誉没有保证,银行担心对他们的贷款无法收回而不予借贷,企业无法融资,发展遭遇瓶颈。

由于我国国内的信用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目前对中小企业的评估问题在信用体系建设中还存在很大缺陷,这也是造成众多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

我国尚无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机构,加之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后权力上收,以中小企业为放贷对象的基层银行有责无权,有心无力。另外,银行一般只认可土地房产等不动产作抵押,而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少,担保品种单一,寻保困难。

对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评估,银行更多的是靠对企业的经验性判断。对于国有大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说还能有一些指标去理性评估,但对中小企业只能靠对企业本身情况做一些实际分析,由于缺乏统一标准,不确定性便由此产生。

中小企业融资难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其中信用评估体系不健全,造成银行对它缺少有组织的判断,是银行对其放贷举棋不定的重要原因。

根据重庆市企调队的研究发现,由于企业融资困难,重庆市六成中小企业资金不足,并呈继续扩大趋势,已严重影响到中小企业的发展。其中国有、集体中小企业因一些历史呆账、经营业绩相对较差和

原始资金积累不够等因素,资金短缺问题尤为突出。

这种状况还在继续扩大。重庆市企调队的研究表面,2003年1至6月,重庆市有49.8%的中小企业存在资金缺口,户均短缺资金877万元。到了2004年上半年,资金短缺的中小企业扩大到了65%,户均资金缺口达1346万元。

根据分析,中小企业资金缺口突然增大,原因在于,持续几年宏观经济运行良好,中小企业获得快速发展,资金需求量增大的同时,银行的信贷资金支持却未明显增加,其基本原因即是大部分中小企业在现整体环境下不具备资本市场融资的条件。

(三) 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应当说,我国大多数企业崇尚诚信,注重商德,依法经营,在增加就业、培育市场主体、营建市场正常秩序、促进生产力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当前企业诚信缺失的问题不可掉以轻心,其后果极为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我国因企业诚信缺失而造成直接、间接经济损失达6000亿元,国家减少税收300多亿元;严重影响了居民正常生产和生活及其身体健康;腐蚀了一大批党政干部走上了犯罪道路;严重损害了中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形象,影响了引资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进程。

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诸如此类企业诚信缺失的现象,原因极为复杂。概括起来,主要是以下几点:

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企业诚信缺失产生的内在动因。有些原本就是劣质企业,经营动机不纯,掠夺社会财富是其唯一目标,蒙骗欺诈是他们的卑劣手段。有些原本是合法经营的企业,由于同行业的激烈竞争,加上低价格的假冒伪劣产品的充斥于市,企业无正常利润可得,以至亏损时,一些企业就往往选择诚信缺失的办法。再一类是只有满足服务对象的“特殊需要”(如上市公司为了圈钱要求会计事务所行业做假报表)才能接到任务,企业出于生存目的而往往违心地作假。

市场规则不健全是企业诚信缺失产生的外在动因。虽然企业诚信缺失具有很大的危害性,然而就某个地区、某个部门而言,它一时能

刺激经济发展,带来财政收入,增加就业,这对考核地方官员的政绩无疑是十分有利的,加上处理查办企业诚信缺失是要支付成本的,由此,一些地方政府在查处企业诚信缺失问题上表现得积极性不高,以至掩盖、保护。

社会对产品有特殊需求。调查表明,一些假冒伪劣产品,特别是一些生活消费资料因其价格低廉而颇受低收入人群的欢迎,他们明知假货,但还是去购买、去消费。另外,一些高档消费品、保健品中也不乏诚信缺失,这与一些消费者、尤其高收入者观念有关,他们往往认为:“高价无假货”。以上两种消费行为构成了诚信缺失的企业赖以生存的土壤。

二、中小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一) 诚信法规制度建设

从经济全局来看,强化信用制度建设是为了恢复市场本性,进而使权利与义务相对称的原则在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都得到充分体现和有效贯彻;强化信用制度建设是为了提高市场效率,进而提高市场的真实性、有序性和公平性,并且不断地降低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和促进资源的有效流动;强化信用制度建设是为了拓展可持续的发展空间,进而大大地推进我国经济的市场化与国际化进程,提高企业的经济实力和国家的综合国力。在这方面,健全的信用规则、可信的中介体系、畅达的信息传递和有效的司法保障是四个主要的和基本的环节,必须环环相扣地予以推进。同时,在进行诚信制度建设时,还必须把握一些基本的要点。

第一,信用关系既属于道德范畴,又属于制度规范。信用制度的全面推进,固然有赖于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和履约意识的增强,但更为重要的,则是要深化财产关系的变革,通过财产关系的理顺和财产规则的健全来建立整个社会的运行规则。必须看到,财产关系是社会经济运行的最基本的经济关系,财产规则是社会经济的第一规则,只有财产关系理顺了,财产规则健全了,社会的信用制度建设才

能有客观的基础,诚信守诺原则才能在社会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都得到充分体现。也就是说,在进行信用制度建设时,既要有道德约束,更要有强制手段;既要关注道德信用的培育,更要着力于财产信用的建设;既要推进市场、企业和个人信用关系的深化,更要促进政府信用的提高,进而把信用关系深化的过程变成市场关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过程。

第二,必须强化法律在信用制度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通过法律的强制来建立诚信为本的社会秩序。在这方面,最重要的是物权法与债权法、合同法与侵权法、企业破产法与个人破产法的制定和完善,特别是要制定一部完善的和完整的侵权法,以便在确定故意侵权与过失侵权、损害赔偿与损失赔偿、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等方面能够有法可依,并且对失信和侵权行为起到有力的防范作用和震慑作用。

第三,必须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治力度,大幅度提高失信的社会成本与经济成本,以此来为社会经济活动建立起一道保护墙,使失信、背信、无信和骗信行为失去活动空间和立足之地。

(二) 企业征信环节建设

征信环节涉及到企业信用信息来源、信息使用和信息服务等多个方面,目前在征信环节存在的问题有:

由于我国60%企业信用相关的信息是掌握在政府手中,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这些信息,推动政府依法行政、高效行政、透明行政,加强和提高监管效率和科学性,也是企业征信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于企业信用相关数据的使用和发布,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予以规定,因此,信用相关数据的收集和使用成为一大问题。

关于信用产业本身的研究不足,产业政策不清晰,产业链条模糊,也影响了企业征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企业征信体系建设可从以下三个层面来规划工作:

一是道德层面,重点用在社会大众的宣传和教育上。

二是机构层面的未来运行风险管理上。企业和机构(包括政府部门)之所以需要诚信和信用体系,就是需要一种对规避未来运营活动

风险的有效手段,对于政府也是一样的。之所以需要“信用”手段,原因就在于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具体到我国政府部门中,表现的形式就是决策信息的不完整、不真实、不及时,对于企业而言就是无法得到充足的决策信息。此层面的工作,应该成为政府主导(或引导)的建立征信环节的重点。

三是诚信和信用产业链的建设和完善。这里涉及原始数据的收集、数据分析、信用产品开发和发布。由于目前国内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同时政府拥有社会活动绝大多数的信息,社会信用产品的消费有限,因此,现阶段产业链和消费市场的建立完全依靠市场手段还有一段路要走。

现阶段在国家没有明确的数据公布规则的情况下,虽然上海已经实施了信息公开条例,但大部分政府数据还是无法向社会公开的,哪怕是有限公开都很难。

传统的信用评估产业模式中,往往信用评估公司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去收集、采购分析所用的数据,然后进行分析。在国内目前的情况下,对政府数据几乎不可能,原因在于信用评估公司都是商业公司,在国内现有的法制条件下,很难保证政府数据的安全。但许多这样的公司所具有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又是提高政府数据利用程度的重要手段。

(三) 企业信用管理建设

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企业平均无效成本是销售收入的14%。即一个销售额1亿的企业,坏账、拖欠款损失、管理费用三项费用白白消耗掉了1400万!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看好,各企业跨越式的发展,业务量翻倍的增长。但喜中之忧有目共睹,困扰各企业的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的问题,一直是个烫手的山芋。虽然各企业都予以高度重视,但收效甚微。购货商赖账、销售商赖账、代理商也赖账;小企业赖账、大企业也赖账;新客户赖账、老客户同样赖账;商业企业赖账、生产企业还是赖账!更造成了一度清理过的“三角债”又一度复苏。我国企业都或多或少

被坏账困扰,应收账款作为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毒瘤”,侵蚀着公司的健康躯体。

赊销与企业的竞争力有密切的联系。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经济从商品稀缺阶段全面进入到商品过剩阶段,商品销售也从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各企业为了占领市场份额,追求高成长性,注重数量指标,而忽略对买方市场信用管理,有合同就签,不管用户提出的付款方式多苛刻都答应,致使在一开始客户选择上就种下了欠款的苦果。有些公司也看到此问题的严重性,打算不再和这样的用户合作,但终止合作就意味着欠款无法收回,就算去起诉,也因付款条款不利于我方,而不诉自败。继续合作更会导致恶性循环。

但随着世贸组织加入,本来就拥挤不堪的市场却又挤进了几倍的国外竞争者。欧美各国的企业平均80%—90%采用赊销贸易,而我国的企业目前平均赊销率只有不到20%。同样规模的企业,欧美企业的销售能力是我们的4倍。如此大的差距,我们的企业根本无法与他们竞争。我国企业必须大大提高赊销比例,才能在销售上争取主动。谁不赊销,谁就无法生存和发展。但是赊销又风险巨大,摆在企业面前的是两难境地。

目前全国信用管理的突出问题是企业之间相互拖欠款不还,产品假冒伪劣等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失信,守信者不能得到应得的褒奖,失信者得不到应有的惩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三个不明确:

1.信用管理部门不明确,目前并没有一个信用管理方面的法定主管部门。由于信用管理部门不明确,长期以来,许多部门和行业进行五花八门的信用评级,因缺乏依据和统一的标准,难以令人信服。

2.信用管理的方法不明确。信用管理涉及的专业技术性很强,如何建立科学的企业信用信息征集系统?如何确定企业失信的标准和等级?这些问题目前理论和实践上均不明确。有些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企业信用管理方面的投资,终因论证不足及方法不科学而难见明显效果。

3.对失信行为的惩戒措施不明确。对严重的企业失信行为可否进

行处罚或惩戒?惩戒应包括哪些方式?如何惩戒?这些问题目前没有明确规定。

(四) 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从政治经济学的层面来看,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目前在结构、经营和功能上存在三重缺陷。

结构性缺陷是指政府的财政性担保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民间资本型的商业担保和互助担保所占份额很低。经营性缺陷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的缺乏,即资金补偿机制、风险分散机制、担保品种和担保人才的缺乏。功能性缺陷与结构性和经营性缺陷有着密切关系———结构性缺陷形成了宏观意义上的功能性缺陷,经营性缺陷则构成了微观意义上的功能性缺陷。

?结构性缺陷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结构性缺陷主要表现在:在机构数量和担保贷款金额上,政府担保的份额过高,民间资本型担保(包括互助担保和商业担保)的比重严重不足。截至2003年6月底,全国信用担保机构为966家,民间资本型担保机构约占35.2%。在2001年100亿元左右的总担保金额中,政府担保资金为66亿元。这说明了财政出资的政府担保在整个体系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是作为一个宏观调控者和社会管理者而存在和运转的,它在市场上的职能在于监管市场、制定市场规则和维护市场秩序。而且,中小企业贷款缺口作为一种市场现象,市场本身有机制、动因和能力来解决它,即由民间资本在中小企业贷款市场上提供贷款担保。由于中小企业量多面广,贷款需求具有明显的个性化,新陈代谢速度较快,因此政府根本不可能在完成宏观调控和社会管理职能之后还有足够的财力在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中起主导性作用。所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过分依赖于政府担保,既无必要,也不可能。

?经营性缺陷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经营性缺陷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的缺

乏:资金补偿机制、风险分散机制、担保品种和担保人才的缺乏。此外,很多通过政策性出资建立的政府担保机构没有实行企业化运作和市场化经营,行政干预仍然突出。一些地方政府根据"谁投资,谁决策"的市场原则,认为政府在担保项目上有表决权,所以领导决定项目的情况并不少见。也有一些地方领导利用这种政府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进行"设租"或"寻租",或是把政府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这种长期行为短期化和政治化。

1.缺乏资金补偿机制

政府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以各级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和资产划入为主,担保费收入为辅。但地方财政资金和资产划入大部分都是一次性的,规模又小。政府担保机构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收取的担保费也很低。商业性担保机构资本实力也较小,同样缺乏资金补偿机制。大多数商业性担保机构把高担保费作为资金补偿来源,部分担保机构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一半收取担保费,一些机构的担保费比这更高。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担保费一般为1%左右,法国为0.6%,我国台湾地区和香港特区仅为0.5%左右。

2.缺乏风险分散机制

由于缺少明确的制度规范,担保机构又由于实力过于弱小而处于谈判上的弱势地位,所以大多数银行都将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转嫁给了担保机构,有很多担保机构甚至被迫承担了100%的信贷风险。国际上,担保机构一般只承担80%的贷款责任,在美国为80%、加拿大为85%、法国为50%、日本为50~80%、德国为50~80%。担保机构不仅集中了过多的贷款风险,而且它们极其缺乏风险分散机制。绝大多数担保机构,尤其是商业担保机构,都是寻求反担保条款来分散风险,或者是提高担保收费转移风险。

3.严重缺乏担保方面的专业人才

一些地方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往往是由不熟悉担保业务的政府官员担任,但是政府担保机构却只有在专家的经营管理下实行市场化和企业化运作才能实现保本或微利经营,达到不以盈利为最终目标的政策性目的。民间资本型担保机构目前业务开展缓慢的原因之一也是

缺乏专业人才的管理和运作。同时,中国目前还没有担保从业资格准入制度和失信惩戒机制也造成了现有从业人员能力和素质的欠缺。

4.担保品种贫乏,期限集中于短期

目前中国多数担保贷款的期限都在6个月以内,最长不超过一年。担保品种基本上局限于流动资金,鲜有设备、技术改造之类的长期贷款担保。国际上,多数国家都是对中小企业的长期银行贷款提供担保,所以担保期限较长,一般都在2年以上。最长的是美国,其担保期限长达17年。担保品种也很丰富,包括创业贷款、票据贴现、科技开发贷款、设备贷款和技术改造贷款等。

功能性缺陷

结构性缺陷带来的功能性缺陷集中体现在宏观层面。过去,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因为可以直接利用国家信用而将银行贷款这种外源性融资演变成了内源性融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中国已逐渐纠正这种错误现象,把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贷款融资与其资产信用挂钩。如果现在又把政府信用过多地用在中小企业上,相当于走向另一个极端。这将与允许国有大企业过度地利用国家信用一样,造成政府财政负担加重,政府风险放大,市场管理风险功能弱化。政府担保的中小企业贷款越多,既意味着政府拨出的财政资金越多,政府负担加重,也意味着政府支出的信用越多,承担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越多。同时,市场本身具有管理和分散风险的卓越功能,中小企业贷款风险本来就是市场现象,政府担保的主导地位表明政府承担了过多本来可由市场管理和分散的风险,必然导致市场管理和分散风险的功能弱化。

现存的经营性制度缺陷限制了担保贷款的市场需求,加剧了贷款担保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从而影响了现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绩效和可持续发展。过多的政府担保将会诱发中小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增加道德风险,容易使中小企业加重对政府的依赖性。尤其是在中国很多企业的约束机制尚未真正形成的时候,这一问题更加容易产生。

此外,政府担保机构在整个体系中居支配地位严重影响到信用担

保体系功能的发挥,降低了该体系的效率水平。截止2003年6月,担保机构资金部计286.5亿元,累计担保总额1179亿元,放大倍数为4.12倍,但是离国际上普通放大10倍标准尚有较大差距,没有起到应有的放大作用。

三、政府应如何从社会大环境来推动中小企业建设诚信体系

面对中小企业信用危机,中小企业的诚信体系建设已经迫在眉睫。要在国际市场中赢得竞争,必须先要树立良好的中国制造的国际性品牌效应,重新审视诚信建设,加大力度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真正形成中小企业的诚信品牌效应。

(一)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与应用制度

参照国外的信用相关法律保障体系,依据国内实际情况,通过对信息公开、商业数据保密、征信管理、信用产品应用、失信惩戒等涉及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性法律法规与应用性制度,保障各信用环节的建立能依法、有效推进。

从制度创新入手,重点通过改革解决三个问题:对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机制,中央和地方利益关系的调整和司法公正、独立的问题,同时应采取措施严惩“猫鼠合流”的官员,以根治官员放纵企业诚信缺失的腐败现象。

(二) 引导培育中小企业的良好信用

培育中小企业遵循诚实信用、公平竞争的原则,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自觉接受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指导中小企业依法建帐确保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进行会计核算,不得帐外设帐;指导中小企业加强财务管理,建立财务预决算制度,按照国家统一的财务制度建立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引导

中小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方针,树立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要的质量观念,搞好产品从开发、生产、销售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督促中小企业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及时足额交纳应缴税费。

(三) 健全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为改善中小企业信用状况,促进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问题的解决,可通过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及人民银行总行《关于加强和改进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的精神,经济探索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一方面积极组织推动成立不同形式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为部分中小企业申请贷款提供配套服务;另一方面专门研究制定《中小企业担保贷款业务操作指导意见》,指导辖区商业银行开展担保贷款业务,探索建立以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信用担保体系,尽快在辖区形成多类型、多形式、多层次、符合各行业特点,辐射具有不同功能的担保组织,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条件。

(四)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监督机制

建立中小企业外部监督主要包括三部分:

一是发挥政府作用,强化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行政监督机制。主要可以通过对契约责任的履行、市场制度的设计以及行政法规的施行,对企业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保护守信者,为信用体制的确立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二是发挥新闻舆论的导向作用,建立媒体监督机制。通过新闻媒介加大对不讲诚信、恶意欺诈企业的曝光力度,将那些不讲商业道德的黑心商家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三是充分发展社会征信行业,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机制。充分借鉴国外建设企业征信行业的经验,建立中小企业个人信用档案,并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把企业信用档案信息在网上公布,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允许银行、企业、供应商、销售商和消费者自由查询数据库中所有征信数据。

(五) 加快建设中小企业失信惩罚机制

中小企业是否守信,不仅仅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监督机制,而且要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失信惩罚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信用惩罚机制,中小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就可能制假售假、投机取巧、不守信用。因此,中小企业信用惩罚机制必须具有“惩罚”功能,才能使中小企业的违约成本大于非法所得,从而达到惩戒失信的目的。失信惩罚机制主要包括二方面:

一是完善中小企业破产清偿制度。对一部分恶意拖欠银行贷款、客户货款达到一定期限的中小企业,直接赋予中小企业外部债权人以破产申请权,可以按照《企业破产法》中企业不偿还到期债务呈连续状态时可以申请破产清算的条款要求企业破产清偿债务,然后由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清偿。二是建立行业联动惩罚机制。如一个企业拖欠银行贷款达到一定期限,发贷行除继续催收欠款外,可同时将该企业的记录向各个金融机构通报。

(六) 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的可持续激励机制

一是建立诚信教育制度。中小企业是否守信的关键是其经营者是否守信,建立经营者诚实守信教育制度,形成诚实守信意识是可持续守信的前提。只有经营者明白守信是企业的生命,没有信用的企业是不可能可持续发展的,经营者就能够形成一种自主守信的内在动力。二是建立信用等级评估奖惩制度。我们可以在征信行业自律的基础上,推行信用等级评估制度,通过信用分级管理将各个中小企业按照信用等级标准分成不同类别,政府、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可以按照不同的等级使用不同的监管激励手段。通过失信企业与守信企业的政策待遇差别来激励各个中小企业争当“守信明星企业”。

(七) 推动行业协会与政府部门的积极参与

全社会动员,加强投入,着力构筑社会诚信体系,主要包括:大

力营建社会诚信氛围,培育社会诚信意识;营造、整治企业诚信环境;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国际经验表明,行业协会是综合性社会公共服务自律性组织,充分发挥其作用,有利于形成一个企业互相监督、自觉守法、公平竞争的环境;充分发挥政策、法规、制度的监督约束作用,以强化综合治理;政府各执法机构,如工商、质检、税务、司法、中国人民银行等以及消费者协会等也要通力协作,形成合力,整合诚信资源,搞好诚信服务。

(八) 发扬传统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

可通过让诚信教育走进高校,建立基于传统文化的以廉为中心的政治道德,以忠信义为中心的职业道德,以恕为中心的人际道德,以孝为中心的家庭道德等诚信文化体系,重视整理和发掘传统道德教育的遗产,使诚信成为中华民族振兴的社会基础。

四、中小企业自身如何建立诚信体系

在中国,绝大多数老总在谈到“信用风险”这个话题时,都把责任推到社会,似乎企业无力改变目前的现状。我们不能否认社会道德水平、经济秩序和社会信用制度的发展对防止“信用风险”的重要性,但是,对企业来讲,更重要的却是企业自身的信用管理水平。

据资料表明,上个世纪60至70年代,当美国刚刚度过经济危机,步入繁荣的时候,美国企业也面临着这种高坏账率、高逾期账款率的状况。很多企业因此破产的破产,倒闭地倒闭,更多的企业在泥潭里挣扎。也是在这个时候,企业信用管理被高度重视起来。每个美国企业都在忙于建立科学的信用管理机制,成立信用管理部门,规范赊销行为。不到5年时间,美国企业的平均坏账率和逾期账款率大幅下降,同时,赊销比例也节节上升。现在,美国企业的平均坏账率只有0.25-0.5%,无效成本只有3%。也就是说,美国企业的坏账率是中国企业的1/10到1/20,1个亿的销售额,美国企业比中国企业少花了1100万的成本。在美国企业建立内部信用管理制度时,美国国内的经济环

境并没有什么改变,美国企业取得的成绩,完全是企业自己创造的。美国企业能做到的,中国企业同样也可以做到。

(一) 提高信用意识,加强学习能力

对企业自身的信用建设提出要求,一是要有信用意识,提高信用建设认识。企业的信用度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实力的综合反映,是市场对企业的认可程度,是社会的接受程度。企业有良好的信用度,就会产生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企业要发展,必须要有信用意识,要充分认识企业信用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二是加强信用学习,增强自身免疫力。一方面要加强法规和政策的学习,使企业合法经营,只有合法才能健康,只有健康才能发展。另一方面,要学习信用建设经验,向注重信用建设、信用度高的企业学习。三是积极参加培训,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健全企业信用制度,确保企业信用建设落到实处。四是积极探索企业信用管理和建档工作。

企业主要经营者应率先垂范,确立牢固的诚信观念且身体力行。他必须具有正确的经营目的,运用合法的竞争手段,致力于倡导、组织企业员工全力打造企业诚信品牌,维护企业形象,必须具备取之于社会、回报社会的胸襟、品质;要围绕承诺构筑企业内部诚信机制。这一机制要涵盖确保产品(服务)质量(含售前、售中、售后)、合适价格、交货或付款等条款、环节,并有严格的监督、约束、奖惩措施。

(二) 建立内部信用管理机制

企业信用管理是一门非常专业的学科,它指导企业建立前期信用管理阶段的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中期信用管理阶段的债权保障机制以及后期信用管理的应收账款管理和回收机制。要求企业内部建立一个信用管理的部门。对信用管理人员,尤其是信用管理经理的要求非常高。信用管理人员要掌握信息、财务、管理、法律、统计、营销、

公关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同时实践能力和工作经历也必须出色。

信用管理是对赊销行为的事前控制,这是我们目前对应收账款风险控制最欠缺的环节,也是对应收账款控制最有效的环节。将事后控制转为事前控制,这是从源头上控制应收账款的最有效的办法。

1.前期信用管理阶段的资信调查和评估

对企业项目信息,信用部门要在发生购销关系前提供该用户的全面的、深层次的信用评估依据,做出明确的指示,此用户能否合作。若不能合作,业务人员立即终止,再不做无为的精力的付出,无效的财力投入。以便使业务人员集中精力、财力投入到信用部门反馈可合作的用户。如此,通过信用部门提供提供有效的情报依据,做出科学而正确的决策,使营销人员通过对客户的筛选,集中优势资源做对公司有益的项目。

2.中期信用管理阶段的债权保障控制

信用管理部门对到期或已到期的应收账款做信用分析处理,通过业务人员提供的回款分析说明,做出风险程度预警。用科学的方法,通过蛛丝马迹的现象做出正确的决策。有些有风险的应收账款,不需要等到哪一段时间,只要达到一定风险程度,即可法办或者终止合同的执行,作好事中控制;

3.后期信用管理的应收账款管理和回收控制

信用部门前期、中期控制风险有效了,事后就轻松了,所谓的企业的清欠办也该缩减或撤消了,这也正是我们所理想化的。

参考文献:

《加强中小企业诚信制度建设》长乐市经济贸易局《关注我国信用的三重缺失问题》韩志国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三重缺陷》中国创业招商网《对症下药强化企业诚信建设》朱林兴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张维迎

《建立信用管理体制加强企业诚信建设》中国工商报《“诚信闸北”建设实施方案》闸北区信息委《徐汇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汇报》徐汇区信息委《信用治理》石晓军、陈殿左《国际上信用体系建立的实践与经验》慧聪网

《区县政府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初探》上海三零卫士《国外企业征信体系简介》上海三零卫士《上海市区县诚信体系建设路线探索》上海三零卫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