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选修3-5教案19.8《粒子和宇宙》

选修3-5教案19.8《粒子和宇宙》

选修3-5教案19.8《粒子和宇宙》
选修3-5教案19.8《粒子和宇宙》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5)[人教版]

第十九章原子核

新课标要求

1.内容标准

(1)知道原子核的组成。知道放射性和原子核的衰变。会用半衰期描述衰变速度,知道半衰期的统计意义。

(2)了解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知道射线的危害和防护。

例1 了解放射性在医学和农业中的应用。

例2 调查房屋装修材料和首饰材料中具有的放射性,了解相关的国家标准。

(3)知道核力的性质。能简单解释轻核与重核内中子数、质子数具有不同比例的原因。会根据质量数守恒和电荷守恒写出核反应方程。

(4)认识原子核的结合能。知道裂变反应和聚变反应。关注受控聚变反应研究的进展。

(5)知道链式反应的发生条件。了解裂变反应堆的工作原理。了解常用裂变反应堆的类型。知道核电站的工作模式。

(6)通过核能的利用,思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例3 思考核能开发带来的社会问题。

(7)初步了解恒星的演化。初步了解粒子物理学的基础知识。

例4 了解加速器在核物理、粒子物理研究中的作用。

2.活动建议: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常用的射线检测方法。

(2)观看有关核能利用的录像片。

(3)举办有关核能利用的科普讲座。

新课程学习

19.8 粒子和宇宙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及粒子物理的发展史

2.初步了解宇宙的演化过程及宇宙与粒子的和谐统一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人类(科学家)探究宇宙奥秘的过程和方法

2.能够突破传统思维重新认识客观物质世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然的和谐统一并深知创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构成物质的粒子和宇宙演化过程

★教学难点

各种微观粒子模型的理解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1.Internet网络素材、报刊杂志、影视媒体等。

2.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基于网络环境)播放等。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宇宙的起源一直是天文学中困难而又有启发性的问题。宇宙学中大爆炸论的基本观点是宇宙正在膨胀,要了解宇宙更早期的情况,我们必须研究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问题:现在我们所知的构成物体的最小微粒是什么?

学生:构成物体的最小微粒为“原子”(不可再分)。

点评:从宇宙的起源角度去引起对物质构的粒子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回答。

教师:其实直到19世纪末,人们都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不可分的最小微粒。20世纪初人们发现了电子,并认为原子并不是不可以再分,而且提出了原子结构模型的研究。

问题:现在我们认为原子是什么结构模型,由什么组成?

学生回忆并回答:现在我们认为原子是核式结构,说明原子可再分,原子核由质子与中子构成。

点评:引起学生回忆旧知识并巩固知识。

(二)进行新课

1.“基本”粒子“不”基本

教师: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1911年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继而我们发现了光子,并认为“光子、电子、质子、中子”是组成物质的不可再分的粒子,所以把它们叫“基本粒子”。那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们”还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基本”粒子呢?

学生思考并惊奇。

点评:因为学生所能了解的最小粒子只有这些,所以这节课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可以不按教材顺序介绍,接着介绍新粒子的发现)

2.发现新粒子

教师:20世纪30年代以来,人们对宇宙线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些新的粒子。

请学生看教材(103页“发现新粒子”)

思考下面的问题:

(1)从宇宙线中发现了哪些粒子?这些粒子有什么特点?

(2)通过科学核物理实验又发现了哪些粒子?

(3)什么是反粒子?

(4)现在可以将粒子分为哪几类?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

学生回答:

(1)1932年发现正电子;1937年发现μ子;1947年发现K 介子与π介子 (2)实验中发现了许多反粒子,现在发现的粒子多达400多种。

(3)许多粒子都存在着质量与它相同而电荷及其他一些物理性质相反的粒子,叫做反粒子。

(4)按粒子与各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可分为三大类:强子、轻子和媒介子。 教师(讲授评析):

强子:是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 (强子又分为介子和重子) 轻子:轻子是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 媒介子:传递各种相互作用的粒子。 学生举例: 强子:质子、中子… 轻子:电子、电子中微子 媒介子:光子、胶子…

点评:激发学生了解相关知识,更进一步了解这个世界。比较三类粒子,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知道三类粒子的主要作用。

3.夸克模型

问:上述粒子是不是最小单位,有没有内部结构呢? 请学生看教材(第104页“夸克模型”)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

教师:1964年提出夸克模型,认为强子由更基本的成分组成,这种成分叫做夸克(quark )。夸克模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被多数物理学家接受。

那么,现代科学认为夸克有哪几种?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

(1)上夸克、下夸克、奇异夸克、粲夸克、底夸克、顶夸克。 (2)夸克带电荷为元电荷的32+

或3

1

-倍 点评:提示学生现代科学不仅发现6种夸克而且发现了反夸克存在的证据。使学生知道知识的学习和科学的探究是无止境的。

教师(提示):科学家们还未捕捉到自由的夸克。夸克不能以自由的状态单个出现,这种性质称为夸克的“禁闭”。能否解放被禁闭的夸克,是物理学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夸克模型的提出是物理学发展中的一个重大突破,它指出电子电荷不再是电荷的最小单元,即存在分数电荷。而另一方面也说明科学正由于一个一个的突破才使得科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例:已知π+介子、π-介子都是由一个夸克(夸克u 或夸克d )和一个反夸克(反夸克u 或反夸克d )组成的,它们的带电荷量如下表所示,表中e 为元电荷。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005全国) A .π+由u 和d 组成 B .π+由u 和d 组成 C .π-由u 和d 组成 D .π-由u 和d 组成

解析:根据各种粒子带电情况,π的带应为u 和d (“+”或“-”)所以选“AD ” 归纳:基本粒子不基本(列出框架图)

点评:逐步突现物质世界的微观与宏观的和谐统一。

4.宇宙的演化、恒星的演化

前面我们提到要了解宇宙起源需了解物质的组成的粒子,这是因为在物理学中研究微观世界的粒子物理、量子理论,与研究宇宙的理论竟然相互沟通、相互支撑。

阅读教材(第105页“宇宙演化”)并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宇宙演化的发展过程。 点评: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学生简单了解宇宙演化和恒星演化过程。 教师:讲授“宇宙演化过程和恒星演化过程”: 宇宙大爆炸后,“粒子家族”(宇宙形成之初): 10-44秒后,温度1032K ,产生夸克、轻子、胶子等→

10-6秒后温度1013K ,夸克构成了质子和中子等(强子时代)→

温度为1011K 时,少量夸克,光子、大量中微子和电子存在(轻子时代)→

粒子 媒介子

轻子 (6种)

强子

参与强作用

光子(传递电磁相互作用)

胶子(传递强相互作用)

电子

电子中微子

μ子和μ子中微子 τ子和τ子中微子

质子 中子

介子 超子 上夸克 下夸克

奇夸克 粲夸克 底夸克 顶夸克

夸克

温度109K 时进入核合成时代→

温度降到3000K 时,电子与质子复合成氢原子→

冷却,出现了宇宙尘埃??

??→?万有引力作用

密集尘埃→

星云团??

?→?温度升高

开始发光→ 一颗恒星诞生。 恒星收缩升温→ 热核反应成氦→ 氢大部分聚变为氦→ 收缩→ 氦聚合成碳→…

(类似)直到产生铁元素。 恒星最后的归宿:

恒星质量小于太阳1.4倍→白矮星 恒星质量是太阳1.4~2倍→中子性 恒星质量更大时(无法抵抗)→黑洞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外材料“科学足迹”,课本第106页“华人科学家在粒子物理领域的杰出贡献”,了解科学发展史。

学生:了解华人对物理科学的贡献,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热爱科学的高尚的道德情操。

点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有一种探索科学奥秘的愿望。

5.课堂练习(可选为例题)

练习1、目前普遍认为,质子和中子都由被称为μ夸克和d 夸克的两类夸克组成,μ夸克带电量为2e/3,d 夸克带电量为-e/3,e 为元电荷,则下列论断可能的是( )

A .质子由1个μ夸克和1个d 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μ夸克和2个d 夸克组成

B .质子由2个μ夸克和1个d 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μ夸克和2个d 夸克组成

C .质子由1个μ夸克和2个d 夸克组成,中子由2个μ夸克和1个d 夸克组成

D .质子由2个μ夸克和1个d 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μ夸克和1个d 夸克组成 答案:B

练习2、-

K 介子衰变方程为:-

K →π-+πo 其中-

K 介子和π-介

K介子沿垂直于磁场的方向射入匀强子带负的基元电荷,πo介子不带电,如图所示,一个

磁场中,其轨迹为圆弧A p,衰变后产生的π-介子的轨迹为圆弧p B,两轨迹在p点相切,它们半径R k-与Rπ-之比为2:1(πo介子的轨迹未画出)由此可知π-的动量大小与πo的动量大小之比为()

A.1:1 B.1:2 C.1:3 D.1:6

答案:C

(三)课堂小结

1.知道组成物质的粒子的发展史

2.了解粒子的种类及特点。

3.知道宇宙演化和恒星的演化过程

4.理解物质世界粒子与宇宙的和谐统一。

学生:整理课堂笔记,进一步回忆巩固所学知识。

点评:要求学生梳理知识,进行课堂小结。

(四)作业:

(1)查找有关华人科学家在粒子物理领域的更多成果和事迹与其他同学交流。

(2)“问题与练习”中的1~2题。

★教学体会

粒子和宇宙是近现代物理学重要内容,让学生了解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从而进一步认识到物质世界的发展过程:粒子→宇宙。本节内容有很多知识相对抽象,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并加以适当的补充介绍,使内容更象形象。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发展名的介绍(尤其是华人在粒子物理学方面的贡献)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并鼓励他们为祖国、为科学而努力学习,争取更大贡献。

中国民族民俗――藏族说课稿

中国的民族民俗——藏族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章第五节中的中国的民族民俗——藏族。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中国的民族民俗——藏族节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章第五节。《导游基础知识》是导游专业学习的基础课也是必修课,是完成导游文化内涵培养的关键性课程。 美丽的西藏、神秘的藏族已成为旅游者最为向往的目的地之一,故了解藏族的民俗文化已成为每位导游人员必须掌握的知识。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导游工作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 (1)了解藏族的基本概况 (2)了解藏族的服饰、饮食、礼节、禁忌等风俗文化 2能力目标 (1)掌握藏族的民俗风情,风俗习惯,在今后的带团过程中能正确地向游客介绍藏族的文化特点,把藏族的民族风情传递给游客。 3情感目标 (1)通过对藏族民俗文化的探究,学会欣赏和接纳其他民族的习惯和文化,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 了解并识记藏族的概况及风俗 难点: 通过资料的收集和汇报交流,使学生对藏族基本概况及习俗礼仪有更多了解,并能运用到今后的带团工作中 二、教法设计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旅游专业学生活跃好动、求知欲强的学习特点,本堂课中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 设计“作为导游负责为西藏七天团游客服务”的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分组进行资料搜集、再通过小组讨论对资料进行加工整理,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学习。 (二)情境教学法 通过音乐(藏族歌曲)渲染情境、图画(西藏景色、藏族服饰图片及影片)再现情境及语言(教师用语)描述情境等手段,通过教学细节的设计,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任务。 三学法设计 学生刚接触旅游专业,对该课程有较浓厚的兴趣,求知欲强,但综合能力较弱,知识面较窄,且对单纯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存在着厌学或学习方法欠佳等问题。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讨论分析法

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

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众多,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多元民俗文化如尘峰叠起,让中国文化显得更加错落有致,回味无穷。其实,民俗文化不是一个多么高深的概论,它其实就实实在在地流传在人们日常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中,与我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今天,我们选修课的第一次课,就来谈谈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时间关系,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主要讲的内容是中国古代居住和出行民俗。 首先,我想先用一个大家熟悉的成语来引入今天的第一个专题: “登堂入室”登“堂入室”与古代房屋格局 登堂入室”见《论语先进》篇: “子曰: , 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译成白话是,孔子说: 子路(子路名由)学问已经不错了,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为什么明明是 说“堂和室”,怎么和学问扯上关系了呢?我们要就从了解古代房屋格局入手。 古代的“堂”指正厅,“室”指内室。古代房屋的格局,就是先入门再升堂最后入室,后来“登堂入室”转义用来表示做学问的几个阶段。“登堂入室”犹如今天的俗话“到家”,比喻学问达到了精深地步。 要深入理解这个成语的表达,我们就必须了解古代的房屋格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原始人最早利用天然崖洞避风挡寒,后来逐渐发展出在平地上建造浅穴式的房屋。再进一步发展,有了地上建筑,用版筑方法立墙,用木料建造屋顶。随着部落的扩大,兴建城市,宫廷和贵族的房屋建筑逐渐讲究起来。 周代时,房屋建筑已形成明确的格局,结合出土遗址和古文献记载可了解当时的情况。 贵族的住宅用墙垣围住,垣有门,门内为庭,即院子。讲究的住宅还要设一道二门,即闺,又叫寝门。 大门与二门之间的院落为外庭,二门以内的院落为内庭 从大门走过庭院,就来到居住的主体建筑前。主体建筑由堂、室、房组成,都建在高台上,一般都是坐北朝南。

2020智慧树,知到《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下列哪项不属于传统文化的特征? A.传统是延续性的 B.传统是指向未来的 C.传统是历史的 D.传统是革新的 答案: 传统是革新的 2、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以儒家为主干的文化,辅以道家和佛家。 答案: 对 3、国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特指在历史上积淀下来成为传统的、属于中国人的历史文化。 答案: 错 4、《易经》是由谁翻译之后传到西方的? A.马可波罗 B.郑和 C.利玛窦 D.魏源 答案:利玛窦 5、“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

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这句话是谁提出的? A.林则徐 B.梁启超 C.康有为 D.司马迁 答案:梁启超 第二章 1、中华文化是在半封闭的大河大陆型原始协作农业自然经济以及( )的宗法分封制的基础上而产生的,这体现在夏、商、周三代的社会文化形态。 A.母系氏族 B.分封制 C.父系氏族 D.家国一体 答案: 家国一体 2、近代中国人则通过对比东方农业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从这两种文化生态的差异中,对自己文化的特质重新加以认识。 答案: 对 3、孔子开创了古代中国的“私学”传统,主张并实行“有教无类”,不分贫富和地区,对各类学生都采取( )的态度。 A.因材施教

B.诲人不倦 C.寓教于乐 D.不耻下问 答案:因材施教 4、墨子提倡以“三表”作为判断是非真假的标准。这“三表”是本、原、用。 答案: 对 5、“文景之治”时期,儒生贾谊曾指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A.始皇暴毙 B.边患日重 C.仁义不施 答案: 仁义不施 6、两汉时期,代表性的文章来自两位司马,一个是司马迁,还有一位是( )。 A.司马相如 B.司马徽 C.司马懿 答案:司马相如 7、汉学学风,即“经学学风”,与后世( )成为古代中国两大学风的代表。 A.明代心学学风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优秀推荐] 中华文化的勃兴北戴河第三中学张春 茹 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标准解读:1、怎样认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性?相比之下,观念的遗物比物的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还要多的多,单从数量上,就不能忽视观念遗产的重要性;此外,三者又不可能是各自孤立的,事实上,他们是统一的,互相渗透,无法分开的。任何古代的文化遗产都不可能没有观念的影响和支配。从理论上说,思想文化与当代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留给现代的最丰富,最富有生命力的遗产,是今日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觉地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必须的修养。 2、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什么只单列孔子一人之名?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在当今的世界,这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的许多重要内容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而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它的潜在价值将不断地被重新发现、认识和评估。诚然,中国古代有着众多的思想家,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只有孔子,因此,他被公认为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要了解中国思想,必须了解孔子 3、“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指的是什么?“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大概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没有证据表明当时的学派或学术流派有百家之多,所谓“百家争鸣”,表示当时流派的众多和学说的纷争。何谓“主要史实”?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要知道,除了儒家外,主要的还有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兵家等,最好能知道各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如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商鞅、韩非,墨家的墨翟,阴阳家的邹衍,名家的惠施、公孙龙,兵家的孙武、孙膑,如有可能,最好讲述与其中某些人有关的历史故事,如,孙膑赛马之类,通过生动形象的情节,加深对这些思想家的印象。二是初步了解,所谓“百家争鸣”是“各家争鸣”是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灵活运用随堂小品、知识竞赛、故事会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分组这一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重点难点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课前准备:预习教材本课内容,阅读相关课外知识评价方式:观察评价法、调查评价法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是一个称霸争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图强的时代。这一社会现实付诸于意识形态领域,使得这一时期又成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各个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从而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代!(过渡说明)本课侧重介绍了当时5个主要的思想学派和9位代表人物,我们将这9位代表人物与8个纵向小组分别对应起来。(对应见下)

中国民俗文化试题

15级选修课——《中国民俗文化》测试 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本次测试采取开卷形式,答题时可以翻阅课堂笔记,但不可以查阅手机。 2.考试时切勿交头接耳,不允许小组讨论。.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1.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什么文化为主体的文化?() A.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 B.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 C.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 D.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农家文化 2.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以下哪部著作() A.《国语》 B.《左传》 C.《战国策》 D.《史记》 3.下列哪个节日不属于中国传统节日() A.元宵节 B.清明节 C.七夕节 D.复活节 4.节日风俗的产生,直接相关的观念是:() A.自然崇拜 B.原始信仰 C.灵魂崇拜 D.迷信 5.生命降生仪式称为:() A.洗三 B.满月 C.周岁 D.抓周 6. 在中国的书法工具中,被称为“文房四宝”的是哪四样书法工具?() A.笔、墨、纸、砚 B.棋、琴、画、书 C.琴、棋、茶、书 D.棋、茶、书、墨 7.中国民居建筑所具有的共同民俗特点是:() A.设有堂屋 B.聚族而居 C.设有神龛 D.设有照壁 8.我国南方气候炎热,潮湿多雨,故南方民族多采用:() A.碉楼石室 B.井干式建筑 C.四合院 D.干栏式建筑 9.下列几位人物中不属于“诸子百家”的是:() A.孔子 B.韩非子 C.墨子 D.子婴 10.下列几项中不属于春节民俗活动的是:() A.扫尘 B.请灶神 C.年夜饭 D.赛龙舟 11.我国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起源于:()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明朝 12.“图腾”一词源于()方言。 A.古印度 B.古埃及 C.古印第安 D.古巴比伦 13.中国人最为崇尚的颜色是:()A.白色、红色 B.红色、黄色 C.黄色、黑色 D.红色、黑色 14.最先创造并使用“囍”这个字的人是:() A.朱熹 B.欧阳修 C.王安石 D.王羲之 15.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食料为主。 A.植物性 B.动物性 C.杂物性 D.自然性 16.“五谷”之说逐渐形成的习俗,是指()这五种粮食作物。 A.米、麦、黍、稷、菽 B.稻、麦、谷、稷、菽 C.稻、麦、黍、豆、菽 D.稻、麦、黍、稷、菽 17.牛奶与下列哪一种食物不宜同时食用:( ) A.苹果 B.巧克力 C.蜂蜜 D.红茶 18.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称为() A.窑洞 B.四合院 C.天井式瓦房 D.大围楼 19.“风水学”中民居的择地大忌是() A.门前有河 B.门后靠山 C.坐北朝南 D.门前有路 20.“草原之舟”——勒勒车是()特有的交通工具。 A.朝鲜族 B.回族 C.蒙古族 D.傣族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5分) 1.我国唐代文学史上,被称为“诗家三李”的是哪三位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古人所说的“三纲五常”,其中“三纲”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民俗是产生与流传于一个民族的大众生活的世代相袭的文化现象,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四个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试题及答案

1.亨廷顿认为:文化的重要作用是用价值观影响人类的进步。 A A. 正确 B. 错误 2.《文化经济学》认为“文化是明天的生产力”。A A. 正确 B. 错误 3.文化精神是指: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与观念,或者说是文化传统的主流。A A. 正确 B. 错误 4.文化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ABCD) A. 文化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与观念。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B. 民族精神是指文化精神中的优秀成分。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C. 文化精神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D. 民族精神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1.“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ABC A. 以人为尊 B. 以民为贵 C. 以仁为本 2.礼教的核心是:(ABCDE) A. 父子有亲 B. 君臣有义 C. 夫妇有别 D. 长幼有序 E. 朋友有信 3.有关孟子倡导“五伦”的说法,哪些是 正确的?(ABCD) A. “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 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B. 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 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 一。 C. “五伦”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 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 D. 五伦里的权利和义务受到适当的遵 循,社会就会稳定和有秩序。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 (A) A. 仁 B. 义 C. 礼 D. 知 2.颜渊问仁,子曰:(B) A. 仁者爱人 B. 克己复礼为仁 C. 仁者其言也讱 D. 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可 谓仁矣 3.孔子关于仁的答案的共同之处,是强调 (D) A. 博学 B. 审问 C. 明辨 D. 自我修养 4.孔子关于仁的回答,正确的答案应该在 所有那些答案的(A)中寻找 A. 共性 B. 个性 5.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 (D) A. 天人感应 B. 形式逻辑 C. 辩证逻辑 D. 天人合一 6.天的涵义包括:(D) A. 神性义 B. 道德义 C. 自然义 D. 神性义道德义自然义 7.天人感应思想的提出者是:(D) A. 孔子 B. 老子 C. 孟子 D. 董仲舒 8.天人合一的涵义包括:(D) A. 人与自然的和谐 B. 人与社会的和谐 C. 人的身心和谐 D. 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 9.达到天人合一的途径是:(C) A. 尽心 B. 慎独 C. 仁礼的统一 D. 穷理 10.荀子提出过:(B) A. 天人交相胜 B. 制天命而用之 C. 尽心、知性、知天 D. 不以人灭天 1.道家思想产生的职业渊源是(A) A. 史官 B. 祭司 C. 司马 D. 礼官 2.以下说法可以概括道家宗旨的是 (B) A. 和静清寂 B. 清虚卑弱 C. 仁义礼智 D. 恭宽敏惠 3.老子对于鬼神的看法是(C) A. 祭神如神在 B. 未知生,焉知死 C. 无神论 D. 怀疑论 4.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水具有多种 品德,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水的品德的是 (B ) A. 善利万物而不争 B. 推己及人 C. 居善地 D. 处众人之所恶 5.下文可以体现老子节俭思想的是 1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民俗文化讲座教案 一、前言 中国民俗文化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本讲座旨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民族、民俗学常识,讲座内容既包括了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也注重民俗文化内涵的揭示,同时也适当介绍了本学科的研究与最新发展。民俗实体部分的介绍构成了讲座的整体框架 二、教学基本要求 1.通过本讲座的学习,了解文化的本质内涵,理解并掌握文化的基本特点; 了解什么是民俗学,民俗学的起源和发展; 理解民俗的分类,民俗的特点,民俗的功能; 理解民俗与文化和传统之间的关系; 了解民俗调查,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出现、发展和现状。 2.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 第一讲文化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词语,自古以来,人们从各自不同的视角来界定文化。堪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文化”一词源自拉丁文的Cultura,原意是耕种和植物培育。以后逐渐由物质生产领域拓展到精神领域。古罗马哲学家塞罗曾提出“智慧文化即哲学”的著名论断,其内涵则包含了人的心灵、智慧、情操、教育等内容。进入18世纪以后,伏尔泰、康德等思想家、哲学家不断赋予文化以精神或观念的意义。 《说文解字》上说“文,错画也,象交纹。”因此“文”的本意是指各色各样交错的纹理,如手掌上纹理交错称掌纹,天上日月星辰交错称天文,布帛纹理交错成文布纹。“化”的本意为改易、生成、造成,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如《易·系辞下》中“万物化生”的“化”,引申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说文解字》上“化,教行也。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 文化二字合用包含有“人文”与“化成天下”、“以文教化”的意思。我国古代最早将“文化”二字连在一起的是西汉著名学者刘向。他在《说苑·指武》中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选·补亡诗》和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分别有“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和“文化内辑,武功外悠”的记载。这里的文化都含有“文治教化”之意,它与天文(自然)是相对的,天文蕴含的是古代中国人的自然和宇宙意识。人文体现的则是他们对人伦社会活动的思考。 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基本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它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包含着一种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涵,又有伦理意义。演化到今天,不同的人在使用文化一词时,内涵是不尽相同的。它通常的含义是指“知识”,如“学文化”、“文化课”等;或指某种较鲜明的社会生活习惯、风俗,如“饮食文化”、“丧葬文化等;而目前学术界常用的文化含义一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仰韶文化”、“玛雅文化”;二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如“文学艺术”,“文化领域”等。 文化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文化又称“大文化”,它包括的领域甚广。如认识领域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等;艺术领域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器用科学领域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相关的制造技术等;社会领域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这里既有物质文化,又有精神文化。就广义而言,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

大学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资料

传统二十四孝,今日仍有学习意义! 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序而诗之,用训童蒙,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以后,又有人刊行《二十四孝图诗》、《女二十四孝图》等,流传甚广。在传统的木雕、砖雕和刺绣上,常见这类题制的图案。二十四孝包括下面二十四个故事,不同说法通常仅仅是不同顺序的排列: 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 二十四孝的产生限于其当时所处时代,有些虽有迷信和封建思想,但其所传达的孝为先的意识还是值得今人所学习的! 没有例外,世间所有的人都想无忧无虑、活的快乐! 然而、说实在的,真正能一辈子没有烦恼,一生都快快乐乐的的,恐怕、古往今来、一个也没有!而且、大概今后也不会有…… 庄子为人们出了一个天大的难题:至乐! 不仅要快乐,还要最大的快乐! 那么、人世间有没有至乐呢? 有、但庄子的至乐和一般人以为的至乐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那么、一般的人们以为、什么是快乐、什么是痛苦呢? 且听庄子是怎么说的: “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 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 也就是说:世上的人们所尊崇看重的,是富有、高贵、长寿和善名;所爱好喜欢的,是身体的安适、丰盛的食品、漂亮的服饰、绚丽的色彩和动听的乐声;这些、 就是一般人眼中的快乐。世人所认为低下的,是贫穷、卑微、短命和恶名;所痛苦 烦恼的,是身体不能获得舒适安逸、口里不能获得美味佳肴、外形不能获得漂亮的 服饰、眼睛不能看到绚丽的色彩、耳朵不能听到悦耳的乐声;假如得不到这些东西,就大为忧愁和担心;这些、就是一般人眼中的痛苦。 庄子认为:一般人所羡慕的富有的人、高贵的人、长寿的人、刚烈之士,其实、是没有快乐的: “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惽惽,久忧不死,何苦也! 其为形也亦远矣。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 富有的人,劳累身形勤勉操作,积攒了许许多多财富却不能全部享用。 高贵的人,夜以继日地苦苦思索怎样才会保全权位和厚禄与否。 长寿的人,整日里糊糊涂涂,长久地处于忧患之中而不死去,多么痛苦啊! 刚烈之士,为了天下而表现出忘身殉国的行为,可是却不足以存活自身。 那么、庄子以为,什么是快乐呢? 还是听庄子是怎么说的: “至乐无乐,至誉无誉。……请尝试言之。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芒乎芴乎,而无从出乎!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万物职职,皆从无为殖。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 也就是说:最大的快乐就是没有快乐,最大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苍天无为因而清虚明澈,大地无为因而浊重宁寂,天与地两个无为相互结合,万物就全都能 变化生长。恍恍惚惚,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产生出来!惚惚恍恍,没有一点儿痕迹! 万物繁多,全从无为中繁衍生殖。所以说,天和地自清自宁无心去做什么却又无所 不生无所不做。所以、最大的快乐是使自身存活,而唯有无为算是最接近于使自身 存活的了。 庄子给出的结论是:活着、就是最大的快乐! 而使自己好好活着的最好办法是:无为! 北宋名臣范仲淹在他的《岳阳楼记》,表达了自己对快乐的理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 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我想、这、才应当是一个高尚的人,对“至乐、至誉”的解读吧!

中国传统文化答案

一、名词解释 01、崇龙尚玉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玉代表高贵的身份和修养。 02、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思想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以研究阴阳、五行等矛盾关系为特征的原始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 五行是水、火、木、金、土。阴阳家邹衍继承了前代学说,并进一步认为五行“相生”、“相胜(克)”,并提出了“五德始终”的历史循环论,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03、王夫之 王夫之,又称王船山,汉族,湖南衡阳人。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王夫之晚年居南岳衡山下的石船山,著书立说,故世称其为“船山先生”。王夫之一生主张经世致用的思想,坚决反对程朱理学,自谓:“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 04、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但这并不妨碍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因为自宋以来,随着儒道释三教合流,理学出现,随之开始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 05、禅宗 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汉传佛教宗派多来自于印度,但唯独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是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06、居士 古代称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人。 07、三清四御 “三清”既指天神所居之三处圣境,即玉清圣境(在清微天)、上清真境(在禹余天)、太清仙境(在大赤天),合称三清境;又指分别居住在上述三清境的三位至高神,即元始天尊(也称玉清大帝)、灵宝天尊(也称太上大道君、上清大帝等)、道德天尊(也称太上老君、混元老君、降生大帝、太清大帝等)。 四御是仅次于三清尊神的主宰天地万物的四位天帝。即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和后土皇地祇。四御中最受崇拜的是玉皇大帝,又称玄穹高上玉皇大帝,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为道教所奉的总执天道的大神,位居三清之后的四御之首。 四御又有另一不同解释,称之为“四极大帝”,北方曰北极紫微大帝总御万星,南方曰南极长生大帝总御万灵,西方曰太极天皇大帝总御万神,东方曰东极青华大帝总御万类。 08、慎独 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坦荡。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这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 09、冠笄之礼 中国古代的成年礼仪。冠礼是男子的成年礼,一般二十而冠。加冠多在宗庙举行,由家长主持,并取字。笄礼是是女子的成年礼,一般十五而笄,由女性家长主持,将头发挽成发髻,盘在头顶,然后著髻。冠笄之礼作为人生的一件大事,庄严肃穆,标志着一个人从此开始承担责任。 10、合卺 古代婚礼仪式之一。即新夫妇在新房内共饮合欢酒。举行于新郎亲迎新妇进入家门以后。起于上古。本用匏(葫芦)一剖为二,以七将两器(瓢)之柄相连,以之盛酒,夫妇共饮,表示从此成为一体,名为“合卺”。 11、五服 古代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服,服事天子之意。 12、幞头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班会教案word文档良心出品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班会 一年级1班 活动目标: 1、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通过展示有关传统文化资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等,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好学生。 3、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挚爱之情。 活动准备: 1、了解有关民族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内容。 2、课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从古到今,中华民族创造了许多让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奇迹。从古到今,华夏大地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艺术瑰宝。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京戏脸谱、水墨山水画,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各种礼仪和习俗。 二、提出问题:同学们在你们的理解中,中华传统文化有哪些内容呢? 1、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2、课件出示,简单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 书法文化思想著作诗词文化铸造文化绘画作品雕刻文化建筑文化民俗 传统美德文化. 教师在介绍传统美德时注意区分两个“恭”的区别第一个是“恭敬”第二个是“谦恭”。 3、归纳中国传统文化的几方面内容。 (1)传承千年的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2)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等; (3)传统节日: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 4、提出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学习传统文化,具体又应该学什么? 5、教师: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讲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传承千年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在民族适应环境,改造世界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6、教师揭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中华传统文化的精

中华传统文化-喜事民俗详细解说

喜事事宜 男婚女嫁是人生大喜之日,终身大事,皆求诸事美满,诸般吉祥。 ?合婚 过去婚姻都是遵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人提亲之后,双方父母一般都会询问对方年庚,看是否两人相合。民间流行的合婚法有两种,一种依据属相合婚,一种依据命卦合婚。 方法一:属相合婚法 依据属相合婚,有四首诗歌,《合年命歌》《合婚六吉歌》是说最相合的两个属相,幸福美满,夫妇和顺;《大断头婚歌》《小断头婚歌》是说不相配的两个属相,常是半路夫妻,难

以偕老。歌诀如下: 合命年歌 兔逢白马皆得意,金鸡玉鼠喜相逢; 乌猪遇犬两相好,牛遇猴儿把亲成; 龙蛇相逢添喜色,羊虎自有夫妻情。 合婚六吉歌 猪虎同归秀气藏,牛鼠相遇合天苍; 兔狗配合人皆喜,鸡舞龙吟世代昌; 蛇遇猿猴成佳偶,羊马并行最为良。 大断头婚歌 羊鼠相逢一旦休,自古白马怕青牛; 蛇遇猛虎如刀断,京鸡遇狗泪交流; 兔见白龙云端去,猪与猿猴定忧愁。

小断头婚歌 子卯二相不成亲,牛虎一见两离分; 羊猴不能成双对,马儿怎能入鸡群; 狗儿难与蛇配偶,江猪怎敢入龙门。 方法二:命卦合婚法 第一步:根据生年推算命卦 古人称180年为一元,每元分上元、中元、下元,各为60年,相合六十甲子,三小元都是起于甲子,终于癸亥。周而复始,循环无穷。现在运行的这一元始于1864年,1864年—1923年为上元,1924年—1983年为中元,1984年—2043年为下元。察看人的生年属于上中下哪一元,然后根据下面《三元命卦歌》和《野马跳涧歌》推算命卦。 三元命卦歌

花甲弱冠杖朝年,年数加四起三元。 男命一四七为根,女命五二八是源。 野马跳涧歌 野马萧萧跳深涧,十载相隔如一年。 九宫相连逐步走,顺查女命逆查男。 解释:“花甲弱冠杖朝年,年数加四起三元。”这两句歌诀说三元各从哪年开始。古人称60曰花甲,20曰弱冠,80曰杖朝。歌诀之意,上元始于1864年,中元始于1924年,下元始于1984年。 “男命一四七为根,女命五二八是源。”这两句歌诀说男女命卦各从哪宫查起。若是男命,上元从一坎宫查起,中元从四巽宫查起,下元从七兑宫查起。若是女命,上元从五中宫查起,中元从二坤宫查起,下元从八艮宫查起。

中国传统文化答案

111中国传统建筑习题 一、填空题 1、中国四大石窟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敦煌的莫高窟、洛阳的 龙门石窟、甘肃的麦积山石窟。 2(《营造法式》)是北宋颁发的由李诫编修的我国第一部有关建筑设计及技术经验总结的完整巨著。 3、中国建筑的主要类型包括(都城建筑、寺庙建筑、园林建筑、民居建筑)。 4、(恒山悬空寺)寺始建于北魏时期,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建于悬崖上的木构建筑。 5、中国古代寺庙建筑经历了从(印度佛教)艺术风格向中国佛教 建筑风格转化的过程。 6、园林的主要创作途径包括改造地形、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 7、四合院的典型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 8、中国以古典私家园林著称并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著名古城是(苏州)。 9、隋唐以前,寺庙的建造以佛塔为中心,隋唐以后,(大雄宝殿)是 佛寺中最重要、最庞大的建筑。 10、北京的(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是全国 “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11、中国古代七大古都包括西安、北京、洛阳、南京、开封、杭州、(安阳)。 12、中国古典建筑注重群体组合的美,建筑群以、(中轴对称)的院落式布局为主。 13、中国古典建筑突出皇权至上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宫殿和(都城规划) 的成就最高。 14、辽代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我国现存唯一木塔,是 古代木构高层建筑的实例。 15、在中国古代后期的建筑发展历程中,(明)代的城市规划和宫殿建筑均 为后世所沿用。 16、(赵州桥)原名安济桥,建于隋炀帝年间,至今1400年,是今天

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 17、(五台)山形成了国内唯一的一处由青庙、黄庙并居一山共同讲 经说法的道场,被誉为中国佛教的缩影、世界著名的佛教圣地。 18、古代都城的结构布局特点往往是自内而外分为(宫城)、皇城、郭城。 19、(窑洞)是陕北地区的特色民居建筑类型。 20、中国古典园林布局形式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二、选择题 1、山西五台山上的( A )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 A、南禅寺 B、佛光寺 C、塔院寺 D、妙应寺 2、关于中国古代建筑,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C A、突出皇权至上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 B、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 C、注重个性与张扬的美 D、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调 3、以下哪个城市不属于中国古代五大古都?C A、西安 B、北京 C、杭州 D、南京 4、中国最大的喇嘛教寺院是:D A、昆明的妙湛寺 B、布达拉宫 C、山西的佛宫寺 D、拉萨的哲蚌寺 5、苏州四大名园不包括:B A、拙政园 B、西园 C、沧浪亭 D、狮子林 6、( D )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 A、都城 B、寺庙 C、园林 D、民居 7、被英法联军烧毁的皇家园林是:C A、拙政园 B、颐和园 C、圆明园 D、承德避暑山庄 8、以下关于中国园林表述不正确的是:D A、使人工美和自然美融为一体 B、要求景物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 C、贯穿“天人合一”、“万物与吾一体”的哲学思想 D、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 9、以下哪一项不属于都城中的礼仪建筑?D A、社稷坛 B、太庙 C、天坛 D、国子监 10、( B )时园林兴起,建筑纤巧秀丽、注重装饰。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美术《民俗文化展》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美术《民俗文化展》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从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民俗虽然源于传统,但也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特定功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民俗与文化的有关系来看,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历史上人们对民俗的概念有不同的狭义理解,大致有四种: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现在我们讲的民俗是广义的民俗。民俗与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表现,“民间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从总体上来看,它包括民间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它是民间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及总体表现。使它的学科意义不仅是对象上的,亦是方法上的。民间美术则是民间固有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下的创造,它不仅是美的欣赏品,而且是民间文化的体现,是民间文化心理和文化面貌的标志。 如果研究民间美术,将它从整体的民间文化中抽出,仅仅进行单一的视角的研究,则视野必然会变得狭窄,只有把民间美术放入民间文化的范畴进行总体研究,才能进入深层,扩展新领域,才能充分显现其意义与价值。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间美术已经成为美术创新的一个重要范本。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2、过程与方法: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用。 3、情感目标:了解民俗文化的多元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难点: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图片等。

幼儿园大班社会民俗教案:美丽的中国节

大班社会民俗教案:美丽的中国节 大班社会活动美丽的中国节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意图,内容与要求,主题网络图,主题系列活动等内容,初步了解关于中国结的初浅知识,喜爱中国结。感受中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及民间工艺的独特魅力,萌发民族自豪感。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社会活动课,快来看看大班社会民俗美丽的中国节教案吧。 幼儿园大班社会民俗教案:美丽的中国节 一、设计意图: 新年快到了,老师在教室里挂上了中国结。古朴而又漂亮的中国结给教室增添了节日喜气的色彩。小朋友们不认识中国结,他们好奇而又热烈地讨论着老师,这是什么呀?真漂亮啊。老师,我家里的墙壁上也有这个东西的。老师,为什么要挂这个东西呢? 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间工艺。别小看这小小的中国结,它身上所反映的情致与智慧正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中的一个侧面。我想,既然孩子们对中国结有这么浓的兴趣,何不组织一次这样的主题活动,以让幼儿从小了解我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我国民间工艺的多姿多彩,从而萌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二、内容与要求: 1、初步了解关于中国结的初浅知识,愿意尝试制作简单的中国结。 2、感受我国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及我国民间工艺的独特魅力,萌发对优秀民族文化的喜爱之情。 三、主题网络图:(略) 四、主题系列活动: 1、关于中国结的传说 2、实践活动:观察商场里的各种中国结

3、收集各种各样的中国结挂件、图片、书等 4、欣赏各种精品中国结 5、学习活动:我们喜欢中国结 6、学习活动:我们也会制作中国结 7、收集其他的民间工艺品 四、活动方案(一):我们喜欢中国结 (一)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关于中国结的初浅知识,喜爱中国结。 2、感受中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及民间工艺的独特魅力,萌发民族自豪感。 (二)活动准备: 准备年年有余等有特殊意义的中国结 (三)活动过程: 一、交流讨论: 1、这几天,小朋友们都拿来了中国结,那请你把自己带来的中国结是什么样的介绍给你的好朋友,好吗? 2、幼儿相互介绍自己带来的中国结 3、说说你喜欢中国结吗?为什么? 4、小朋友拿来的中国结有哪些地方是一模一样的呢? 为什么中国结是红色的呢? ―――引导幼儿讨论 二、欣赏感受 1、老师也带来了中国结,看看和你们带来的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2、着重欣赏中国结中的鱼(年年有余)、如意结(吉祥如意)等作品,

选修课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1500字

一直以来就对中国文化传统充满了兴趣,然而在我读大学之前根本很少在课堂上接触这些东西。如今很高兴自己可以在大学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程,因为作为一名工科学生,平时少有机会能接触的这些东西。通过对这门课程学习,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但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的了解远远没有达到要求,因此,我想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角度来完成这篇论文。 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离我们很遥远,和我们生活不相干,我不这么认为,其实,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这些都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联。 要想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1988年76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聚集在巴黎开会,他们在宣言中呼吁: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价值。那我们怎样去看待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呢。 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比如古人对于“言”和“行”有过精辟的论述,荀子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要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相反,传统文化中的“三纲五常”“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些阻碍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东西必须剔除。近年来,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盛行,而冷落了象端午节,清明节等这样一些传统节日,不知城市里现在还有多少人自己包粽子,去看赛龙舟?传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势在必行。 在面对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毕竟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应保有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民族的文化遗产。其次就是要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将西方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人权理论融合到中国文化的“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传统文化中去。在学校教育方面,我觉得我们应该将如何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开设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让更多的人去系统的了解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而在媒介传播方面:利用现代化传播媒介的高速化、系统化、全面化的优势,向广大群众、向世界人民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在保有原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前提下,重新唤起社会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 总之,在将来中国前进的道路上,我们不能丢下我们几千年来宝贵的文化资源,未来的社会并不能屏弃前人的智慧,中国人也应该多从前人的经验中摄取智

中国民俗文化答案

1、研究文化方面的感受。 在中国,各少数民族人民都有着自己民族的风俗节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其中婚嫁风俗最能代表各名族的文化特色。 我们小组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分别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婚俗进行了研究探讨: 中国古代婚俗传统的中国婚礼仪式包括6个必备步骤: 说媒、定亲、聘礼、迎娶、拜堂(三鞠躬)、喝交杯酒。 各地婚俗中国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婚俗。但无论是哪个民族,结婚仪式都很复杂。 结婚有哪些讲究婚礼是人一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大礼,历来人们都十分重视婚礼中的礼仪。 古今婚姻制度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曾经历了原始群婚、血缘群婚、亚血缘群婚、对偶婚等形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基本实行了一夫一妻制或一夫多妻制。 我负责的部分是各地婚俗,包括我国各个地区的婚俗和各个民族的婚俗情况,各个地区的婚俗文化介绍有: 山西北部地区(以大同为代表)、上海、福建、安徽、青岛;由不同民族分类,研究到的婚俗习惯有僳僳族婚俗、土家族婚俗、哈萨克族婚俗、朝鲜族婚俗、黎族婚俗布依族婚俗、佤族婚俗、白族婚俗、阿昌族婚俗、藏族婚俗、傣族婚俗、景颇族婚俗和侗族婚俗。 不研究不知道,一研究就吓一跳,原来结婚的礼数是非常讲究的,个人感觉各地的婚俗都显得十分有趣,譬如上海婚俗新娘换鞋离娘家一路红伞到夫家;北京婚俗新郎虚箭射新娘同房先要吃饺子;佤族婚俗——杀鸡看卦和背对侧卧谈恋爱;阿昌族婚俗----偷鸡头与抬锅盖;黎族婚俗——爱你有多深,咬你有多深。侗族婚俗----踩脚后跟试情意和火把迎亲等等。从各个地区,不同名族

的婚俗习惯中,我看到了我国千百年来凝结起来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我感叹我国的文化的伟大,对于婚俗文化的研究虽然结束了,我对婚俗文化研究的热情不会停止,我将抱着对中国博大民俗的热爱把研究进行下去。 2、婚俗(三书六礼)——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文化意义。 婚礼,是人一生中的“终身大事”,其在人生过渡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这一人生仪礼。伴随着这一重大的人生仪礼,便出现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婚俗文化。 文化,是指围绕着人们的恋爱和嫁娶所形成的文化现象。其主题部分是婚姻,同时还包括婚前的恋爱期和婚后的生育期。恋爱是婚姻的预备期,而婚后的生儿育女,则可以看做是婚姻的延续期。中国的婚俗文化源远流长,据《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 “太暤庖牺氏,风姓,代隧人氏继天而王。……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可见在上古神话传说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中国的婚俗文化。 三书 「三书」是指在六礼中交换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 「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 「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六礼 「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六礼”即六个礼法: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简单来说,六礼就是传统婚礼的六个步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