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再审视

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再审视

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再审视
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再审视

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再审视-学术研究论文

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再审视

胡伟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可喜进步,同时面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大背景和执政党建设的诸多困境,需要再审视如何彻底实现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的基本问题。从阶级党与全民党、群众党与干部党、整合型政党与代表型政党这三个政治学维度,总结现代政党的运动规律,有助于深化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并探明具有时代特征的执政党建设和发展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政党转型革命党执政党政党发展规律党的建设

作者胡伟,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200233)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同时,也在实践和理论层面面临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实践层面上,面临党的思想作风、组织结构、体制机制等挑战和问题。例如,目前在党员规模总体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党员骨干却明显不足,尤其是在不少农村青壮年党员大量外出务工经商,留下的多是老弱病残,有的村党支部被形象描述为“七个党员八颗牙”,出现了党员数量总体上“既多又少”的悖反现象。又如,不少地方效仿战争年代“支部建在连上”的做法致力于“支部建在楼上”,在“两新”组织中大力发展党员和开展组织活动,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往往事倍功半,实际情况往往是连不少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

的党组织生活都难以正常开展,甚至不少社会精英更倾向于加人民主党派或成为无党派人士。再如,多年来党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特别强调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全党,出台了党委中心组学习等一系列措施,但学用脱节等问题比较明显,形式主义严重。还如,党的各级组织长期高度重视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采取了不少举措,但仍不能有效防止选人用人中的不正之风,选人用人的公信力呈下降态势,腐败现象不断滋生蔓延。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具体的理论指导,以至于很多党建工作不得要领,效果不彰,甚至吃力不讨好。例如,对于党建当中出现的一些疑难杂症,主要依靠“摸着石头过河”来点点滴滴地加以应对,系统性和科学性不够,往往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各种政策和措施不配套甚至相互矛盾。又如,一些人不相信理论,只重视实践,党建工作陷入经验主义,很难避免短期行为和形象工程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随意性、试错性、盲目性和片面性。再如,学风浮躁,急功近利,低水平的重复研究多,很多党建研究要么千孔一面要么支离破碎,要么空洞无物要么逻辑混乱,要么一知半解要么似是而非,优秀的理论成果凤毛麟角,相对于社会科学其他领域而言总体水平低,不足以对实践产生指导作用,又加剧了人们对于理论的不信任,形成恶性循环。还如,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严重,一些人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党建实践相结合,不正视现实问题,回避矛盾,讳疾忌医,拒斥对党的建设进行创新。

面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中国的现代化转型的大背景和执政党建设的诸多困境,究竟是按照过去做法的“惯性”继续路径依赖下去,强化固有的模式,还是另辟蹊径,实现中国共产党建设和发展的路径变革,是一个重大课题。早在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指出,“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但是,多年来很多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往往习惯于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因此,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自身的建设,在党的建设方面也要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要达到这一目标,当前关键问题是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现代政党运动的一般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特殊规律,深化对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并探讨执政党建设和发展的具体路径。其中,一个基本的命题是彻底实现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的问题。这个问题前些年已经提出来了,但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有必要进行再审视。

所谓“革命党”,是以某个阶级为基础,为了推翻另一阶级的统治而建立的政党,它虽然也需要群众基础,但强调的是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而“执政党”作为国家权力的执掌者,面临着要扩大统治基础的问题,这就需要通过社会合作与阶级调和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而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执政党来说,特别重要的是要有吸纳现代化进程中涌现出来的新生力量的能力。因此,确立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理念,是对问题进行探讨的逻辑起点。

共产党传统上就是一种典型意义的“革命党”,尤以“苏共模式”为典范。苏联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理论建立起来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是一个有着鲜明而严整意识形态、严密组织和铁的纪律、由一个坚强的职业革命家集体带领的群众性革命政党。这样一个党,适应了革命和夺权的需要。但是,苏共在执政后尤其是在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后,未能适时进行自身的现代化转型,而是把革命时期形成的建党理论和模式神圣化,几十年中一直固守那一套僵化的模式,形成了所谓的“苏共模式”,其基本特点就是高度集权,实行列宁所说的“战斗命令制”。列宁曾经设想进行改革,扩大党内民主,但是由于种种原

因,后来这种高度集权的模式不但没有改变,反而比过去大大发展了,形成了党内外的独裁专制并加以固守,使苏共越来越不能适应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最终失去人民的支持,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苏共作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大党、老党,一度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其模式也成为一种典型的政党模式,20世纪曾有100多个国家的共产党以及其他政党都是按照苏共模式建立起来的,后来大部分都销声匿迹或改弦更张了,教训极为深刻。

能否真正摒弃苏共模式的种种弊端,实现政党的现代化转型,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前途和命运。尽管中国共产党自1949年起就成为了中国全国性的执政党,但在很长时间里贯穿于其中的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党的理念,总体上未能突破“苏共模式”的局限,甚至一度按照“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导致党的路线和国家建设的重大失误。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在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历史进程中浴火重生,中共中央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课题,更加自觉地意识到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重要性,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但总的来看,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组织结构和运行模式等,仍带有“苏共模式”的烙印,尚未彻底完成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型。

深化对上述问题的认识,需要进一步研究现代政党发展和演变的基本趋势、重要特点和一般规律。除了重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还应当加强对当今世界政治发展趋势和政党发展规律的研究,特别是吸收当代政治学中有些被反复验证了的有关政党与政党建设的理论、假说和观点。鉴于国内对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阐述较多,而对当代政治学中有关政党及其发展的理论关注较少,汲取一些政党发展的国际经验显得更为迫切。对此,可以从阶

级党与全民党、群众党与干部党、整合型政党与代表型政党三个维度加以具体分析。阶级党VS.全民党:执政党社会属性的法则

从政党的性质或社会属性上说,可大体区分为阶级党与全民党。这一分类是以政党在利益追求、价值取向、党员构成等方面,是作为特定阶级代表还是作为社会广泛利益的代表为标准而进行的划分。阶级党不仅不掩饰其阶级倾向.而且刻意追求、主动强调自己的阶级性,强调自己代表和体现特定阶级的利益和意志,为特定阶级服务;同时,它往往还在纲领、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上强调并发展特定阶级的象征与特征。在党员构成上,阶级党虽然并不排斥特定阶级之外的其他人员加入,但首先要求他们在价值取向上必须有为特定阶级服务的意愿,并认同其意识形态,对党员资格和入党程序有严格的要求,注重从本阶级优秀分子中吸收党员,党内实行严格的组织纪律和自上而下的层级节制。全民党则极力避免、淡化阶级性,声称其并非特定阶级的代表,而是社会广大民众的代表,为全社会的利益服务。在意识形态方面,为了赢得更多的支持,往往综合社会各阶级、阶层的价值观念,提倡或跟踪社会主流价值观。在党员发展上也更为开放,努力吸收各阶级、阶层的成员,对成员资格没有严格的甚或没有正式的要求,进出自由。

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政党是阶级的组织,政党必然有其阶级性,因此严格地说,真正的“全民党”是不存在的,其背后都有特定阶级和利益集团的利益存在。不过,从形式上看,这两类政党在现实中的分野还是很明显的。特别是二战后,西方国家许多以往带有明显阶级特性的政党,意识形态逐步暖昧不明,试图争取各类选民。政治学家奥托·基希海默称之为“全民党”( catch-all party,也直译为“兼容性政党”等),其主要特征有:政党的意识形态色彩大大

减弱,政党之间的分歧与对立开始淡化;政党内部上层领导集团的地位持续加强而一般党员的作用下降;政党有意无意地减少其对某一特定社会阶级阶层或社会群体过多的依赖,而谋求在社会全体成员中广泛地吸引支持者,同时减少其对某一特定社会集团的倚重而努力保持与各种社会集团接近的渠道。因此,这种政党在一定程度上就具有了“全民”色彩。除了西方政党,苏联共产党上个世纪60年代就宣称为“全民党”。

上述阶级党向全民党的转型,有其历史必然性,因为“二战以后,要想获得大选胜利就必须成为‘兼容型政党’几乎成为竞争性政党政治中的一条公理”。这是西方政党转型的现实动因。在实际运行中,由于全民党十分庞大,其超意识形态的特点使它内部又包容了各种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这往往使得党际斗争在一定程度上让位于党内斗争,或者说原来政党之间的阶级斗争被党内之间代表各阶级阶层的派系竞争所取代。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虽然与西方的政党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是在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要在巩固党的阶级基础的同时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这就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含义所在,也是党的十六大把“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一政党性质改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原因所在。只是,党在组织方式、体制机制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并未作出适应性的变革,相关的研究也没有突破。总体上看共产党处于支配地位,但个体上看在民主党派和共产党之间存在着较为突出的机会不平等问题,民主党派通常被“过度代表”,损害了执政党的社会基础和吸引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党如何吸纳新涌现出的社会阶层和社会力量,而不只是依靠以往的“统一战线”的理念和模

式开展工作,不只是通过人民政协来进行政治整合和政治录用,以及如何推进党内民主,使共产党更能够代表多元的社会阶层和社会诉求,都非常值得探讨。群众党VS.干部党:执政党组织结构的原理

从政党的组织结构上说,可大体区分为群众党与干部党。干部党(cadre party)是主要依靠政党精英和骨干进行组织运作的政党,其内部组织关系松散,不强调党内成员之间的一致性和整体性,甚至根本就不重视普通党员,政党组织在平时活动较少,到了选举期间则非常活跃。党务活动的重心放在议会或国会,政党领袖和少数骨干在政党机器运转特别是竞选中发挥着主要作用。早期的一些政党和当今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加拿大的自由党和进步保守党等,就是这样的政党。与此相反,群众党(massparty)则是把党的组织结构和活动寄托在广大党员身上,虽然这并不排除党内精英的重要作用。因此,其组织结构比较严密,有比较健全的基层组织,在强调保持党员对党的忠诚和纪律约束的同时,为党员和基层组织参与党的干部选举和党纲的制定等党内民主提供了必要的程序性保证。传统上,几乎所有的共产党以及西欧的一些工党、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基督教民主党就属于这种类型的政党。

群众党与干部党的划分来自于法国著名政治学家迪维尔热的《政党》一书。按照迪维尔热的划分,这两类政党的根本区别在于其“结构”:群众党在地方和基层拥有“支部”这一组织体系,而干部党则主要依靠由政党骨干组成的竞选会议;与此相应,群众党注重对党员的平时教育,日常活动较多,并拥有专任的党务工作者,而干部党则不是如此,几乎没有党员教育和日常活动;群众党的结构比干部党更集权,实行“寡头式领导”,同时党员有比较多的利益表达,而干部党则较为松散,普通党员可有可无;群众党的党员较之干部党更多,而干部党实

际上并没有很清晰的普通党员身份,只重视党的骨干分子;群众党在财政来源上主要依靠党费,而干部党依靠少数支持者的大额捐助,而且这些支持者通常不在党内(后来一些学者认为,干部党的经费来源除了党外捐助,也依靠政府补贴以及党费)。迪维尔热的这一政党类型的经典划分,在政治学领域影响很大,并得到不断的补充和完善,一些研究把成员介入的程度或者积极成员的数量,作为区分群众党与干部党的一个重要标准。群众党普通党员的介入程度高,积极成员的数量多,而干部党则相反。

饶有趣味的是,迪维尔热本来断言,受“左”倾思潮影响的群众型政党将成为未来的潮流,但实际情况正好相反。随着时代的变迁,群众党维持上述运作模式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正如鲁德-库勒所指出的,现在的群众党比过去的群众党活动和组织的水平都低得多,与干部型政党趋于接近。因此,群众党有着向干部党转变的倾向。而目前国际学术界对于干部党的界定也较之迪维尔热的经典划分有所发展。按照库勒的研究,现代干部党除了继续保持职业领导集团特别是党的议会党团在党内的统治地位、党员占支持党的选民数的比例低等传统特征外,也有一定的垂直的组织关系和结构,党员或下级组织是征募党的领袖的中介,在一定程度上捍卫了内部民主,党的上层对于党的下层有着高度的责任感。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就是一个典型的群众党,强调“支部建在连上”,非常注重党组织的活动和对党员的教育,党内权力高度集中,党员数量越来越庞大。但是,随着经济市场化、社会多元化的发展,群众党的模式运作愈加困难,成本越来越高,而收益越来越小。不少基层组织处在瘫痪和半瘫痪状态,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逐步成为难题。在这种情况下,是继续力图保有严整的基层组织体系,还是根据党的主要功能和政治目标进行结构性调整?是继续维

系庞大而积极的党员队伍,还是主要注重发挥党员骨干的作用以及建立一个更为开放的党员进出机制?是继续完全坚持群众党的运作模式,还是适当吸收干部党的某些做法和机制?这些问题有待研究和回答。

整合型政党VS.代表型政党:

执政党政治功能的逻辑

从政党的功能和使命上说,可大体区分为整合型政党与代表型政党。代表型政党( party of representation)是与现代民主制度特别是竞争选举相适应的政党,其主要功能是选举代表,并通过选举动员获得执政地位,这种政党采取兼容策略,注重代表民意,意识形态色彩较弱而实用主义取向明显,容易达成政治妥协,党内民主程度一般也比较高;而整合型政党( party of integration)“所关心的是改造世界,使之符合他们的基本哲学。它们不是把自己视为压力政治互让游戏中的竞争者,而是把自己视为以神圣的或历史的真理为一方和以根本错误为另一方的剧烈斗争中的斗士”。因此,整合型政党内部缺乏民主,造成米歇尔斯所说的“寡头政治铁律”。相形之下,代表制政党并没有一种固定的政治哲学,为了在选举中获胜,他们都必须遵循竞选的逻辑,采取中庸的、机会主义的政策立场,党内的民主氛围比较浓厚。

整合型政党与代表型政党的区分,只是一种政党类型的概念或名称,并不是说代表型政党就没有政治整合的功能,或者整合型政党就没有利益代表的功能。从理论上讲,无论是整合型政党还是代表型政党,都以代表人民的普遍利益为其行动的前提,但两者也存在重要的差别。与代表型政党意图反映而不是塑造民意不同,整合型政党采取了预见性而非回应性的政治策略,这类政党希望动员、教育并激励群众,而不仅仅是反映他们的要求。整合型政党是由少数统治者来界

定和体认“人民利益”之所在并努力体现和追求这一“人民利益”;而代表型政党则是通过民主机制的政治互动来聚合和协调广泛的社会利益。所以代表型政党在“代表”人民利益时需要一个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的民主的政治机制,存在一个能够具体达成人民共同意志或“同意”的严密的政治过程,从而使党的意志和人民的利益之间能够形成有效的制度化转换,而整合型政党则通常没有这样一个政治机制和过程。换言之,代表型政党是与现代民主政治兼容共生的,而整合型政党既不需要民主政治,也很难容纳民主的要求与互动。

传统上各国共产党都属于整合型政党,党内经常进行不妥协的斗争,历史教训深刻。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逐渐以党内和谐、党内民主的理念取代了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哲学,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在理念上一定程度地弱化了“整合型政党”的某些内涵。但总的来看,中国共产党还属于整合型政党,这一特征近年来在某些方面还在强化。作为一个整合型政党,它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自己的使命,但长期以来比较缺乏现代民主政治的具体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随着现代化进程中利益分化、社会分层和经济社会的多元化,整合型政党的维系已经越来越艰巨,对人民利益的主观界定也越来越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向代表型政党转变,把“为人民执政”和“靠人民执政”有机统一起来,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不断推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就成为一种合乎逻辑的理性选择。同时,也要注意扬弃代表型政党的一些缺陷,保留整合型政党的某些优势,注意统筹兼顾民主与权威、民主与集中、民主与效率等,不断提高和改善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综上所述,阶级党向全民党转型、群众党向干部党转型、整合型政党向代表型政党转型,大体可以反映当今世界政党发展的一般逻辑,虽然政党现象是错综复杂的,得出任何简单划一的结论都十分困难。这样一个分析判断,或可有助于对现代政党运动规律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上的参照系。

当然,中国共产党不同于西方政党和其他一些国外政党,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其他政党的经验。但是,如何认识和遵循政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当前我国理论和实践的短板。目前在政治发展、政党建设等领域有一种倾向,片面强调中国的特殊性和中国共产党的独特性。中国具有政治上的特殊性和独特性是不言而喻的,问题是在政党建设和发展领域有没有共同的规律,这是当前尤其需要研究和回答的。对此,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的实际,研究和借鉴国际上的经验和当代政治学理论,进一步把握执政党建设规律,进一步厘清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方位和发展方向,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探明具有时代特征的党的建设和发展的具体路径。

政党与政党制度的基本理论

政党与政党制度的基本理论 1.(单选题)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是:A A《共产党宣言》B《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C《资本论》D《国家与革命》 2.(单选题)美一位学者曾说:“事实上美国现在采取的是一党制即‘民共党’——但却伪装成两党制。不管你投哪家的票,你总归是投民共党’的票”。我们从上述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A ) A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阶级基础相同B美国的选举制度为一党服务 C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没有任何区别D美国需要建立新政党---民共党 3.(单选题)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B A一党制B多党制C两党制D混合制 4.(单选题)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由资产阶级政党来领导,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由无产阶级政党来领导,这说明D A政党的性质决定国家政权的性质B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政党的性质 C任何国家政权都由统治阶级的政党来领导D国家政权的性质通常与执政党性质相一致 5.(单选题)政党的本质属性是C A政治性B社会性C阶级性D纪律性 6.(多选题)以下属于两党制的特点的是(ABC ) A两大党长期占据政坛B两大党始终处于对立状态 C两大党阶级基础和基本政策日益趋同D两大党阶级基础和基本政策日益趋异 回答正确 7.(多选题)美国的政党主要有BC A工党B民主党C共和党D托利党 8.(多选题)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最为典型的是AD A法国B德国C日本D意大利 9.(多选题)无产阶级要建立自己的政党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BC A有一定数量的无产阶级 B工人运动的一定发展 C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和指导 D加强各国无产阶级之间的联合 10.(判断题)政党既是选举的组织者,又是议会的组成者。正确 11.(判断题)离开代表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纯粹的“代表全社会利益的政党”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正确

关于西方国家执政党建设的若干问题课程 95分卷

关于西方国家执政党建设的若干问题 95分卷 一、单选 ( 共 8 小题,总分: 40 分) 1.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社会多元化向纵 深推进,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党尤其是左翼政党受到多方的挑战。 B.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党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纷纷修改纲领,调整方针 政策,重视扩大社会基础,改革组织和活动方式,强化自身的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巩固和加快自身的发展。 C.西方政党以执掌政权为目的,不必一定拥有自己的一系列政治纲领和施政 主张,可以借鉴别的党派的纲领和施政主张。 D.西方政党在发展党员时,首要的考虑是能否更好地满足选举的需要,因为 党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与其他党派竞争,夺取更多的选票,以掌握国家的权力。 2. 1960年美国第一次进行总统竞选电视辩论以来,发达国家的大众媒体渗透到 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对选举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传播形式。通常被称之为: A.第一种力量 B.第二种力量 C.第三种力量 D.第四种力量 3. 扩大社会基础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因为:()。 A.社会中间阶层的发展 B.底层阶级的发展 C.上层阶层的发展 D.文化产业的发展 4. 下列关于扩大社会基础的说法错误的是: A.扩大社会基础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是因为中间阶层的发展。

B.如果政党就固守过去的那个阶层,那是不够的,因为随着科技的推动,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尤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出现了大量新的阶层。 C.并不是每个政党都面临着需要扩大社会基础这个问题。 D.在西方社会民主党要比其他政党遇到这个问题更加尖锐一些 5. 在探索新的活动方式,提高党的形象和吸引力的努力中,西方政党作了大量工 作和努力,以下和这方面的努力无关的一项是: A.利用因特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增强组织结构和活动的灵活性,在信息社会的条件下求生存、谋发展。许多政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以扩大党的宣传阵地。 B.英国工党1997年年会调整了党的决策机制,建立全国政策论坛,下设8 个政策委员会,广泛征求党内外各种团体组织的意见。德国社民党强调自己是成员党,实行公决制度,总理候选人由全体党员而不只由党代会代表投票决定。总书记明特费林提出党员直选党的议员候选人,引起了巨大反响。 C.网上还可以申请入党、刷卡交纳党费和捐助,订阅党刊,发送党的传单、邮件、指示等过去需要人工寄送的文字材料 D.2002年德国社民党提出搞“开放的政党”、“项目党”、“专题支部”和 “网络党”等。对生态、堕胎和失业等某一问题或项目感兴趣者,可以加入项目党,不一定同意整个党纲,不必承担很多责任,问题解决后再提出新项目,如对他项没有兴趣即可退党。建立网络资格认证学校,帮助党员学会掌握信息技术的新方法。决定使党的6000个基层组织联网,形成“网上社民党”。 6. 下面的例子中哪个更好的说明了西方政党的扩大党内民主的努力? A.2000年有15万名记者采访了美国两党代表大会。2004年,民主党共发给网络媒体1.5万张记者证。 B.在2001年大选中,布莱尔总共作了29场演讲,四场一对一访谈,工党共 召开26个全国新闻会议,发表5个选举宣言和5个选举公告,这些都通过媒体 来运作。工党对拍摄电视新闻的颜色、观众和场景等因素十分注意,往往精心设计工党高官出现时的周边环境,以表现工党是一个蓬勃向上、团结、自信和现代化的政党。 C.1992年,约翰·史密斯任工党领袖后,在领袖选举上取消了工会的集体投 票制,实现“一人一票制”。调整后选举团的比例是议会党团、选区工党、工会的代表各占1/3(原来占2/5)。 D.2002年总统和立法选举受挫后,在党内组织了5000场座谈会和讨论会,

执政党与人大的关系

执政党与人大的关系 摘要执政党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是我国政治关系中最为核心的关系,这是由它们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地位决定的。但是由于政治法律体制的不健全和政治生活中实际操作的不规范导致二者关系的不明确和混乱,不仅造成了人们对中共与人大关系的认识误区,而且阻碍了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因此,需要正确理解和把握二者关系,进而在政治体制和法制上对其进行规范,科学地构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语境下的执政党与人大的关系。 Abstract The party in power and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s relation are that our country is the core relation most in politics relation , this is that position decides by them in our country political life. But do not standardize since reality handles in faulty politics legal framework sum political life lead to first , second relation indeterminacy and chaos, not only have brought about the cognition mistake area that people concerns to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nd have blocked the course that our country political civilization builds. Therefore, need to understand and to grasp first , second relation correctly , carry out normal

“三个代表”与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理论体系

“三个代表”与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理论体系 [关键词] “三个代表”;执政党建设;理论体系 [中图分类号] D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3)16-0033-01 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是在解决了“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的基础上,科学分析世纪之交时代特征和国家形势的新特点,立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理论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党以改革的精神来观察党建问题,勇于破除传统党建观念的束缚,在推动经济市场化、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大胆开创新的党建理论和党建实践,逐步形成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核心的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可以称为“本”理论、“基”理论、“源”理论。 (一)新的历史条件下,什么是党的立党之本?联系党

成立以来的全部历史经验,总结我们党带领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归根到底,就是要当好“三个代表”,搞好党的自身建设。其中,用邓小平理 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是党的组织建设的根本;继承党的优良传统,通过“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教育,着重解决在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坚持党的宗旨,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从严治党,反腐倡廉,是党的纪律建设的根本;坚持民主集中制,实现党内生活的民主化、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是党的制度建设的根本。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立党理论的实质,要求党的自身建设的各个方面,必须以新的历史条件所发生的本质变化为依据。 (二)新的历史条件下,什么是党的执政之基?从过去到现在,我们党能够执政、并且能够执好政的基础,从根本上来说,就在于能够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就是我们党的最可靠的执政

大学生党课学习结业报告

大学生党课学习结业报告 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无产阶级政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与资产阶级政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有着很大的区别。 我们党经历了从“局部执政”到“全局执政”的发展过程。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起,我们党便从革命党地位转变成了执政党地位。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提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问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研究和解答这个难题,对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王长江同志在回答南方周末记者的问题时曾说:“‘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这只是一种概括性的说法。开始的时候我们都是用‘领导革命斗争的党,领导武装暴动的党’等等提法来代替‘革命党’这一说法。如果说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很容易被人反问:难道我们现在就不革命了?小平同志曾经讲,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你说已经不再是革命党,容易在概念上面纠缠不清。只是后来,中央领导也使用了革命党的概念。在大家都认可的前提下,可以用来表明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现实状况。我们们大家都知道,如果一

个党要前进,肯定要研究一般性的规律性的东西。如果你始终停留在自己一个党、一种类型上,毫无疑问,就无论如何也看不到普遍规律性的东西。从这个角度说,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这样一个理念,实际上体现了我们对这样一种规律的承认,即承认政党运作有规律可循。你是执政党,别人也是执政党,执政党和执政党有没有共性的东西?承认这样一个转变,就意味着承认它们有共同的地方。由此而论,这一论断确实是一种重大突破,是把党的事业推向前进的重要立足点和起点。” 可以说1949年建国以前,我党都可以在时间上称为革命党,领导革命斗争的党。那么革命党具有什么特点呢?一般来说,革命党是以某个阶级为基础,它存在的价值在于推翻另一个阶级的统治,这是他的本质特征。因此,革命党首要的工作是进行阶级分析,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分化谁,通过阶级分析弄得清清楚楚。 革命党的存在有三个特点: 第一,要有一个革命领袖,这种革命领袖产生于特定环境,他往往一呼百应,而且革命党在实际操作中也通常会把

政党与政党制度的基本理论

政党与政党制度的基本理论 除了中国共产党,我们国家还有其他政党,他们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八大民主党派。哪八大民主党派呢?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中国民主同盟(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中国共产党与八大民主党派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一党领导、多党合作、民主协商。这样的政党制度与西方的竞争性政党制度大不相同。那么,这一制度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它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与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相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具有哪些特点和优点呢?要想弄清楚这些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掌握政党与政党制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 一、政党的基本理论 (一)政党的涵义 1. 政党的词源 就跟铁路、轮船、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事物和概念一样,政党是一个舶来品。很多同学可能会想,怎么可能?我们中学学历史就知道了唐朝的“牛李党争”、明朝的东林党,中国古代不早就有党了吗?政党怎么可能是舶来品呢? 的确,中国古籍中很早就出现了“党”字,但没有“政党”一词。中国古籍中的“党”有四种涵义:一是指居民基层单位;《周礼?地官闾胥疏》中记载:“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闾为族,五族为党。”党 指的是古代地方政权组织。五百户为一党。二是指至亲好友;如“睦于父母之党”。三是指有首领的群体;如“凤飞,群鸟相从以万数,故以朋党字。”四是由以上涵义引申出来的政治上的官僚帮派的勾结,统治阶级内部的宗派组织:如“诸侯有罪,傅相不举,为阿党”,再如唐朝的牛党、李党。而且,我们在使用“党”字时,往往以贬义居多,比如“党同伐异”、“结党营私”。由此可见,中国古籍中的“党”同现代政治意义上的政党涵义迥异。 我们现在使用的“政党”一词,来自日语,日语来自英语Party,英语来自拉丁文Pars,本意为“一 部分”,后逐渐演进为一个专指一种社会政治组织的概念,现代政治意义上的政党一词显然源于西方。恰如梁启超所说,“政党者,以国家之目的而结合者也;朋党者,以个人目的而结合者也。” 2. 政党产生的条件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以利益和志趣形成团体或组织,是人的天性。可见,基于一定团体或组织形成的党与派自古有之,但由此所形成的政党,则是人类社会迈入现代化,出现了现代民主体制之后。意大利 政治学家G.萨托利说:“政党,我们知道,是一个为新的事物而起的新名字。说这个名字新是因为事物是新的。这个词直到16世纪才在政治意义上使用。”因此,政党不是随意就能够产生的,它必须具有一定的前提条件:(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物质条件和阶级基础。(2)代议制的产生和普选权的实现——制度条件和政治基础。(3)民主、平等、人权等政治观念和意识的传播——社会心理基础。这三大前提条件决定了任何试图迈入现代化,并进行现代国家建设的社会,都必然会产生出政党。 17-18世纪,“政党”一词开始在欧美等国的政治生活中流行起来。当时政党与派别同义,并且同时

进一步巩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进一步巩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3日18:15 来源:《求是》期号:2005.10作者:何泽中 进一步巩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是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目标要求之一。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列宁曾经指出,无产阶级所以能够成为而且必然会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就是因为它根据马克思主义原则形成的思想统一是用组织的物质统一来巩固的。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其中一条成功的经验,就是遵循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本原理,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任务和要求,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团结和带领群众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完成党的中心工作、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战斗堡垒。这条成功经验,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执政环境、工作任务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作用没有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没有变。江泽民同志多次告诫全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是对党的基层组织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实践中,高度重视基层党建工作。党的基层组织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在承担各种任务和应对各种考验中,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保持并发展了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进一步巩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我们党要担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自己的庄严使命,要经受住改革开放和长期执政的考验,就必须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真正把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础工程来抓。 基层党组织是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的本领,其本质反映的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党与群众关系的密切程度,是衡量党的执政能力强弱的根本标准。党的基层组织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是人民群众认识和了解党的“窗口”,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了解人民群众愿望

关于西方国家执政党建设的若干问题90分

关于西方国家执政党建设的若干问题90分 一、广播(共8项,总分:40分)1。德国社会民主党提出歌德的沃尔堡计划,将 199贵族党转变为全民党,商人阶级党转变为全民党,农民阶级党转变为全民党,工人阶级党转变为全民党。歌德的沃尔堡计划最终决定: A。把农民阶级的党变成工人阶级的党。把工人阶级的党变成农民阶级的党。把工人阶级的党变成全体人民的党。自从1960年美国第一次电视直播总统选举辩论以来,发达国家的大众媒体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对选举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一种传播形式。它通常被称为 A。第一力b第二力c第三力d第四力 4。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哪一年提出了歌德-施鲍尔计划? A . 1950 B . 1959 C . 1980 D . 1989 5。“项目方”的概念是由()首先提出的? A。德国社会民主党英国社会民主党法国社会民主党意大利社会民主党 6。党政分开的问题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a 1917 b 1918 c 1949 c 1949俄国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 d 1958 7。西方政党在探索新的活动方式和提高党的形象和吸引力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和努力。以下内容与这项工作无关:

A。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增强组织结构和活动的灵活性,争取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和发展。许多政党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来扩大宣传阵地。 B。英国工党1997年年度会议调整了该党的决策机制,建立了一个由八个政策委员会组成的国家政策论坛,征求党内外各种组织的意见。德国社会民主党强调,它是一个成员党,实行全民公决制度。总理候选人由全体党员决定,而不仅仅是党代会的代表。明特费林总书记关于直接选举该党议会候选人的提议引起了巨大反响。 C。在网上,你也可以申请入党,刷卡支付党费和捐款,订阅党刊,发送党的传单、电子邮件、指示和其他需要手工发送的书面材料。在 D。XXXX、德国社会民主党提出建立“开放政党”、“项目党”、“特别支部”和“网络党”等。对生态、堕胎和失业等问题或项目感兴趣的人可以加入项目组,但不一定同意整个项目组的计划,也不必承担太多责任。问题解决后,他们可以提出新的项目。如果他们对其他项目不感兴趣,他们可以退出聚会。建立网络认证学校,帮助党员学习掌握新的信息技术方法决定将该党的6000个基层组织联网,组成一个“互联网社会民主党”8.以下哪个例子更好地说明了西方政党扩大党内民主的努力? A。XXXX,15万名记者采访了美国两党国会。在XXXX,民主党共向网络媒体发放了15000张记者证。 B。在XXXX大选中,布莱尔共发表了29次演讲,4次一对一的采访,工党共举行了26次全国新闻发布会,发布了5份选举宣言和

不断巩固党执政的思想基础

不断巩固党执政的思想基础 不断巩固党执政的思想基础 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通过的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致力于巩固党执政的思想基础,加强理论武装和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不断增强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实践的本领。学习贯彻省委全会精神,必须深刻领会这一要求,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切实保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努力在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巩固党执政的思想基础,必须深化理论武装,切实提高理论素养和学以致用的能力。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教育群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继续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努力做到学在深处、谋在新处、干在实处。健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扎实做好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水平。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有针对性地做好基层干部和党员的理论普及工作,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谋划XX的改革与发展,及时提炼总结基层和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巩固党执政的思想基础,必须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牢牢掌握宣传舆论工作的主动权。这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和党的执政地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党管意识形态不动摇,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切实增强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力。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进一步改进新闻宣

传工作,引导媒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更多反映基层的生动实践。加强对新闻宣传工作的管理,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抓好队伍建设,形成全方位正面舆论强势。巩固党执政的思想基础,必须推进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和建设是坚持和发展科学理论的重要基础。要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积极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和感召力。认真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XX的生动实践,深入研究XX现象,总结完善XX经验,丰富发展“XX精神”。开展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研究,着力回答和解决党在执政实践中遇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五个一批”工程,努力推动学科体系和理论工作者队伍建设,不断涌现优秀的基础研究成果、应用研究成果和优秀精神产品。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前进的旗帜。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理论武装和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切实巩固党执政的思想基础,我们才能不断增强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实践的本领,在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附送: 不早恋保证书范文 不早恋保证书范文 不早恋保证书范文尊敬的校、班主任:承蒙细心教导,学生深知的过错,现将犯错过程叙述如下:大概在本学期期中,经同学介绍,认识尔

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再审视

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再审视-学术研究论文 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再审视 胡伟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可喜进步,同时面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大背景和执政党建设的诸多困境,需要再审视如何彻底实现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的基本问题。从阶级党与全民党、群众党与干部党、整合型政党与代表型政党这三个政治学维度,总结现代政党的运动规律,有助于深化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并探明具有时代特征的执政党建设和发展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政党转型革命党执政党政党发展规律党的建设 作者胡伟,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200233)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同时,也在实践和理论层面面临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实践层面上,面临党的思想作风、组织结构、体制机制等挑战和问题。例如,目前在党员规模总体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党员骨干却明显不足,尤其是在不少农村青壮年党员大量外出务工经商,留下的多是老弱病残,有的村党支部被形象描述为“七个党员八颗牙”,出现了党员数量总体上“既多又少”的悖反现象。又如,不少地方效仿战争年代“支部建在连上”的做法致力于“支部建在楼上”,在“两新”组织中大力发展党员和开展组织活动,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往往事倍功半,实际情况往往是连不少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

的党组织生活都难以正常开展,甚至不少社会精英更倾向于加人民主党派或成为无党派人士。再如,多年来党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特别强调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全党,出台了党委中心组学习等一系列措施,但学用脱节等问题比较明显,形式主义严重。还如,党的各级组织长期高度重视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采取了不少举措,但仍不能有效防止选人用人中的不正之风,选人用人的公信力呈下降态势,腐败现象不断滋生蔓延。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具体的理论指导,以至于很多党建工作不得要领,效果不彰,甚至吃力不讨好。例如,对于党建当中出现的一些疑难杂症,主要依靠“摸着石头过河”来点点滴滴地加以应对,系统性和科学性不够,往往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各种政策和措施不配套甚至相互矛盾。又如,一些人不相信理论,只重视实践,党建工作陷入经验主义,很难避免短期行为和形象工程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随意性、试错性、盲目性和片面性。再如,学风浮躁,急功近利,低水平的重复研究多,很多党建研究要么千孔一面要么支离破碎,要么空洞无物要么逻辑混乱,要么一知半解要么似是而非,优秀的理论成果凤毛麟角,相对于社会科学其他领域而言总体水平低,不足以对实践产生指导作用,又加剧了人们对于理论的不信任,形成恶性循环。还如,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严重,一些人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党建实践相结合,不正视现实问题,回避矛盾,讳疾忌医,拒斥对党的建设进行创新。 面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中国的现代化转型的大背景和执政党建设的诸多困境,究竟是按照过去做法的“惯性”继续路径依赖下去,强化固有的模式,还是另辟蹊径,实现中国共产党建设和发展的路径变革,是一个重大课题。早在

不断巩固党执政的思想基础

不断巩固党执政的思想基础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通过的《意见》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致力于巩固党执政的思想基础,加强理论武装和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不断增强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实践的本领。学习贯彻省委全会精神,必须深刻领会这一要求,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切实保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努力在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巩固党执政的思想基础,必须深化理论武装,切实提高理论素养和学以致用的能力。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教育群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继续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努力做到学在深处、谋在新处、干在实处。健全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扎实做好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水平。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有针对性地做好基层干部和党员的理论普及工作,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谋划浙江的改革与发展,及时提

炼总结基层和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巩固党执政的思想基础,必须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牢牢掌握宣传舆论工作的主动权。这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和党的执政地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党管意识形态不动摇,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切实增强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力。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进一步改进新闻宣传工作,引导媒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更多反映基层的生动实践。加强对新闻宣传工作的管理,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抓好队伍建设,形成全方位正面舆论强势。巩固党执政的思想基础,必须推进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和建设是坚持和发展科学理论的重要基础。要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积极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和感召力。认真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生动实践,深入研究浙江现象,总结完善浙江经验,丰富发展“浙江精神”。开展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研究,着力回答和解决党在执政实践中遇到

《政党理论与执政党建设》试题.doc

《政党理论与执政党建设》思考题 (2014年秋) 论述题: 1、共产党为什么必须以民主集中制作为自己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 答:(要点,具体见176-179页) %1增强党的战斗力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 %1处理好党内各种矛盾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 %1党进行正确的领导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 2、如何处理好党与人大及政府之间的关系? 答:(要点,具体见96-98页) 首先,支持与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权力。 其次,改善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保证政权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3、谈谈党风的几个特性。 答:(要点,具体见332-335页) 党风作为党的性质和世界观的综合反映,作为全体党组织和党员的行动风格,自然也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或特性,主要有这几个特性:(1)外在性。 (2)一贯性。 (3)群体性。 (4)多样性。 (5)曲折性。 4、党委书记在会议决策过程中必须具备集中正确意见的基本功,试结合实际谈谈这种基本功的主要表现。 答:(参考答案) (1)当大家的意见基本一致时,能善于从中汲取精华,博采众长,加以精当的综合。 (2)当大家的意见出现分歧时,能善于及时疏导,求得一致。 (3)当大家的意见不够系统时,能善于启发引导,加以完善。 5、联系实际谈谈对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的认识。 答:(要点,具体见335-33 7页) 党的优良作风的内容很多,其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是党的优良作

风的集中体现。 (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必然要求,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作风。 (2)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是党同群众关系的根本体现。 (3)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是共产党人自我改造及联系群众的最好工具。 6、谈谈对党的先进性的要素、内涵或主要特征、主要标志的认识。 答:(参考答案) 党的先进性的要素、内涵或主要特征、主要标志涉及内容很多,主要有: (1)先进的理论。也就是先进的、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从政党建设的角度来看,一个政党的先进性,的确主要体现在它的思想和理论上。因为,思想和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行动是受思想理论支配的。当今世界,任何政党,都是以某种理论作指导的,区别就在于,不同的理论代表了不同的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按照不同的世界观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这必然会影响或决定党的性质。我们党的思想理论主要集中体现在党的纲领里。纲领里规定或反映了党的奋斗目标、以及实现这个目标所必须经历的途径、采用的方法等。这种奋斗目标的选择,及实现目标所要走的路径及采用何种办法的选择,自然反映或决定着党的先进性或先进程度。 理论上的先进,还体现在我们各级地方党委、领导机构,如省、市、县、乡镇党委等根据本地、本部门的实际,提出或制定的规划、任务、目标等,如,“两个率先”的目标、各级制订的“十二五规划" 等。 (2)先进的制度。党的先进性还体现在它的制度上。党的制度, 涉及到党采用哪种领导体制。个人理解,体制的文字表现形式是制度, 有什么样的文字表现形式,即有什么样的文字制度规定,就有什么样的体制设置。体制就涉及到机构,机构就涉及到人员,人员就涉及到权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