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的语言转向

哲学的语言转向

哲学的语言转向
哲学的语言转向

哲学的历史演进,是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历史性变化密不可分的。一般认为,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出现了两次大的转向,第一次是从古代哲学到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第二次则是从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的“实践转向”和“语言转向”。就其理论内涵而言,这两次转向都是转换了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理解。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对哲学的通常解释如下:第一方面:谁为第一性【本体论】第二方面:有无“同一性”的问题【认识论】,对于这二者不同的回答则分为不同的哲学流派。

卡尔波普曾经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他认为:"世界1"指的是物理自然世界;"世界2"指的是人的精神世界;"世界3"被波普定义为人类精神产物的世界,即可以理解为语言文化所构成的世界。从这个理论框架中,我们可以简单的分析哲学在三个时代的基本特征:在古代哲学中,人们还没有认识到“世界2”和“世界1”的关系,即离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只讨论世界的本源为何物;近代哲学通过“认识论转向”,从“世界2”和“世界1”的关系,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出发探求二者之间的关系;现代西方哲学则是通过“语言转向”,从“世界3”出发,探讨“世界2”和“世界1”的关系,即从语言文化出发探寻“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他所批判的是,离开对人类“语言”的考察而直接断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它所要求的是,哲学家在建立关于人类意识和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之前,必须先有关于“语言”的理论;这种要求的实质是,哲学家必须把作为“文化的水库”的“语言”作为研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出发点,因此,所谓的“语言转向”也可以概括为一个基本问题:“没有语言学的认识论和本体论为无效”。

在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中,显示出对“思维和存在”、“任何世界”的“中介环节”的寻求,显示出现代西方哲学对“思维”、“语言”和“存在”三者关系的总体理解。即:人类必须而且只能用“语言”理解“世界”和自己的“意识”,并用语言去描述对“世界”和自己“意识”的理解;虽然“世界”在人的“意识”之外,但“世界”却在人的“语言”之中;“语言”既是人类“存在”的消极界限,又是人类“存在”的积极界限;语言中凝聚着“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因而也是消解主客二元对立的文化结晶。

早期的韦伯对理性推崇备至,他认为经历了除魅过程,确认了“科学-技术”、“形而上-伦理”和“实际”三个面向的人本位理性主义的现代社会,是历来社会发展中最理性的一个体系。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却使得韦伯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变,他似乎开始对理性产生了强烈的悲观情绪,这种悲观情绪也使得他对理性主义与社会的理性化产生了困惑与失望,这种困惑与失望使他看到,理性主义导致的整个社会官僚化、等级化、程式化、法律化……理性铁笼预示着现代人的命运,从“宗教-神本位”的理性主义解脱出来的现代人,因为失去了灵魂与心灵的依托,使得整个生活状态处于没有根的“漂浮状态”,职业的分化造就了一批“没有灵魂的专家”,而完全专业化、非人格化的资本主义社会运作,使得现代人受到了“为赚钱而赚钱”的经济秩序的奴役,同时还受到了科层制普遍化的奴役,人不仅成为只

顾赚钱的行尸走肉,也成为组织机器中的无生命螺丝钉。Mr. Power(权力)与Ms. Money (金钱)互为经纬,形成了现代人的理性“铁笼”。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社会的特征是官僚化体制化的法治社会(法理型统治),但是这种社会内在导致理性的僵化,人们会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被理性的铁笼钳制自由。

论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一)

论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一) “语言学转向”(thelinguisticturn),又译作“语言的转向”。最早是由早期维也纳学派的哲学家古斯塔夫·博格曼(G.Bergman)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主要描述了20世纪分析运动的发展。最初的语言学转向是在哲学领域中完成的。也就是指以分析哲学为代表的现代西方哲学实现的哲学主题的转换,即由近代哲学认识论研究转向语言哲学的研究。这是从关注本体论的古希腊哲学转向关注认识论的近代哲学之后的又一次根本性的变革。哲学领域的这种变革正在影响着包括心理学在内的其他科学领域。心理学的发展与哲学的发展休戚相关,哲学的每一次新发展都对心理学产生深刻的影响。事实上,心理学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是依托哲学而进行的。从本体论到认识论的转向促成了西方科学主义心理学的繁荣,从认识论到语言学的转向则成为反思科学主义心理学的一次契机。 由于这次转向对传统心理学的强烈震撼和决定性影响以及语言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不再全力关注知识的起源、认识的能力和限度、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等问题,转而探究语言的意义、语言的理解和交流、语言的本质等。它把语言本身的一种理性知识提升到心理学的基本问题的地位。语言学转向之后,话语分析、话语形态、话语结构以及表达方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并直接进入到心理学的视野,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部分。 一、传统心理学中“语言”的缺席 在心理学领域,尽管语言是人类表达心理与行为的重要纬度,然而注重实证量化研究的经典主流心理学却没有能够深入探索这一重要元素,以进行这一具有突破性理论的尝试。传统心理学中的语言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来认识。 第一,心理学早期开拓者们无法摆脱传统哲学的束缚。早期心理学脱胎于哲学,虽然冯特等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学家力图从反形而上学的立场来确立其认识论和方法论,但也没有超越传统哲学的基本逻辑,即试图在主观与客观的二元对立中追求意识与心理的本质与规律。心理学力主研究作为科学世界的心理与行为现象,而作为日常生活世界中的语言就被存而不论了。冯特认为心理学与自然科学一样,都是关于经验的科学,心理学研究人类的直接经验。行为主义则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可以外部观察的行为,坚持以客观的实验方法来研究人的行为;而精神分析则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无意识现象,特别是潜意识现象。这就决定了心理学无法关注生活世界的日常语言。在这个意义上,语言在心理学中的缺席就顺理成章了。第二,传统心理学探究的两大主题是“心理”与“行为”。心理学是一门比较复杂的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在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前的漫长的学科孕育和演化的历程中,心理学所观照的对象经历了从人的“灵魂”到“心灵”的转变。1879年以后,心理学演变成为研究“意识”之学。到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心理学又成为研究“行为”的科学。60年代以后,心理学已经成为研究“行为和心理”的学问。近年来,有学者认为心理学应该是研究“人性”的科学。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不断嬗变和演化,一方面反映和诠释了当时哲人及心理学家所处的时代精神和他们研究旨趣的变化,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波汉所说,每一种解说都有哲学观点与文化视角,没有某种哲学观点,你几乎不可能做出一般解释。每一种观点都有它的形而上学假定和那个时代的文化意义。西方心理学史家波林、墨菲、黎黑等人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相同或是类似的观点,将时代精神视为心理学流派、观点、思想的决定要素和力量。 正是传统心理学的哲学基础和现实主题决定了“语言”在传统心理学中的失落。语言的缺失在华生的行为主义构架中尤为明显,在行为作为心理学唯一的合法研究对象的情境下,语言在其中的地位就显得微不足道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传统主流心理学对语言毫无关注。深受实用主义影响的米德就首先将语言问题引入了社会心理学,因为实用主义坚持将经验生活视为一个整体加以把握,而米德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中正是承认了语言的重要性。 米德希望经由语言沟通和符号互动这些外在现象去透视人们内在的心灵过程,尤其是人格自我的分化和成长,由此语言问题被视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尽管米德的创见还不能视为

语言学课后习题答案

语言学概论作业 Chapter 1 1.How do you interpret the following definition of linguistics: linguistics i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 To understand this definition, we should focus on three words in this sentence: scientific, study and language. First of all, scientific here means a study which is based on the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of linguistic data, conducted with reference to some general theory of language structure. The linguist studies it to discover the nature and rules of the underlying language system. Secondly, the word study here refers to investigation or examination. Thirdly, Language here is general term. It refers to any human language, Chinese spoken by the Chinese, English by the English people, German by the Germans, or even Esperanto, an artificial language. Language here also means the dialects or variants of a common language such as Cantonese, a variant of Mandarin.Therefore, this whole sentence can be interpreted that linguistics is a language study through the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of linguistic data and some general theory of language structure. 2.What are the major branches of linguistics? What does each of them study? Phonetics:the study of sounds used 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It describes individual speech sounds and indicates their physical or phonetic properties. Phonology:it studies the ways in which these sounds form patterns and systems and how they work to convey meaning in the system of language. Morphology: a field of linguistics focused on the study of the forms and formation of words in a language Syntax:A set of rules that govern how words are combined to form phrases and sentences. Pragmatics: the study of the use of language in a social context. 3.In what basic ways does modern linguistics differ from traditional grammar? ①Linguistics is descriptive while traditional grammar is prescriptive. ②Modern linguistics regards the spoken language as primary, not the written. ③Modern linguistics differs from traditional grammar also in that it does not force languages into a Latin-based framework. 4.Is modern linguistics mainly synchronic or diachronic? Why? In modern linguistics, the linguists seem to give priority to synchronic studies other than diachronic ones. Because it is believed that unless the various states of

论海德格尔的“语言学转向”及其哲学史意义

论海德格尔的?语言学转向?及其哲学史意义 众所周知,?语言学转向?(the linguisticturn)这一术语主要是用来描述本世纪初以来的分析哲学运动,而海德格尔本人并没有明确表达出他的哲学的某种?语言学转向?,但若深入海氏的整个哲学思想,却不难发现一条?语言学转向?的线索。海氏在其哲学之路之始便开始关注语言问题,早在神学期间,语言和存在的关系就使海氏百思不解,他对语言的思考始终是在他毕生一以贯之的思想道路上进行的,在《存在与时间》中海氏从此在的生存论环节上对语言进行过深入的研究,而后期海氏哲学将语言问题臵于其思想的核心地位,并有论文集《走向语言之路》问世。海氏的?语言学转向?已引起海内外学者的广泛注意。本文试图对海德格尔?语言学转向?的基本内容及其哲学史意义作出一些力所能及的探索。 一、对?存在?的追寻使海德格尔走向语言之路 海德格尔一生所思的是?存在?的问题。在西方语言的日常语境中,?存在?似乎是最平常、最普通的,平常谁也不会细细思量这个?存在?,然而哲学就是从对这种?自明的?惊讶而来。海德格尔哲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采用词源学分析的语言分析方法,当然海氏的语言分析较之分析哲学的语言分析迥然不同,分析哲学的语言分析是在传统语言观范围内进行的,以语言的清晰性、逻辑性、确定性来澄清哲学语言的?虚假性?、?荒谬性?,海氏的词源学分析一开始就突破了传统语言观,力图回到原始的、非逻辑化的语言,海氏十分崇拜希腊语,认为西方哲学的无根状态源于哲学由希腊文向拉丁文的翻译,因而海氏对几乎所有重要的哲学概念,都考证过从希腊词到拉丁词的转变。在《形而上学导论》中海德格尔专辟一章,探索?存在?一词的原始意义及其隐失过程。从语法上,名词?存在?出于系动词Sein,希腊人将?存在的意义?命名为Ousia或完全的Par-Ousia,后世的形而上学将Ousia译为实体(Substanz),是有失本义的。海氏以为应用德文An-wesen(在场)来译,某物存在,即某物在场,就是站到自身中并因此显现出来。希腊人还把?存在?称为Physis,后世译为?自然?(Natur),实在是大谬不已,在海氏看来,Physis意指?涌现着的自立,在自身中逗留着的自身展现?,在作为Physis的存在的作用中,存在者才现身在场,这就是从遮蔽处走出来,而德文所说的作为动名词的?存在?(dasSein)正是从不定式Sein而来的,des Sein无非是在Sein前面加了一个定冠词,不定式Sein已经充分不固定了,加上定冠词,实际上把这种?不确定?固定起来,也就将不定式中所包含的空洞更加固定起来了。Sein像一个固定不变的对象那样被摆弄了。存在(dasSein)就这样成了一个空洞的词语,成了一个存在者,西方哲学的无根状态就因此而产生了。 海氏正是以这种独树一臶的词源学分析来展开其哲学体系的,没有这种语言分析,海氏的哲学难以深入。?归根结底,哲学研究终得下决心追问一般语言具有何种存在方式?(注: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202页。)。?保护此在借以道出自身的那些最基本词汇的力量,免受平庸理解之害,这归根结底就是哲学的事业。?(注: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265页。)海德格尔不仅将哲学的方法归结为语言分析,而且语言本身在海氏哲学中也占有重要位臵。《存在与时间》的基本任务是对此在进行本体论分析,海氏提出了此在结构上的三个构成环节:情绪、理解和语言。此在的基本存在状态是?在世界的存在?,语言使此在本质地属于这个世界,语言构成了在世界存在的可理解性,是此在的生存论基本环节之一。 如果说在《存在与时间》中,海氏开始重视语言,那么后期海德格尔则干脆将语言作为哲学的核心,语言几乎与存在一样重要。?语言是存在的家?、?语言是场的庇护?,人与存在的遭遇,是在语言之中的。此时海氏所说的作为?存在之家?的语言已经完全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语言,而是实现了由Sprache向Sage转向后的?本真的语言?了。

语言学语言学1

Linguistics is usually defined as the science of language or, alternatively, a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 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Systematic---- rule-governed, elements in it are arranged accor ding to certain rules; can’t be combined at will. Arbitrary---- no intrinsic(natural)connection between the word and the thing it denotes。Convention: the link between a linguistic sign and its meaning. Symbolic---- language signs are associated with objects, actions, ideas by convention. V ocal---- the primary medium is sound for all languages; writing system came much later than spoken form. Human-specific---- different from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s other forms of life possess. Design features: the features that define our human languages. Design features: Arbitrariness.Linguistic forms are said to lack any physical correspondence with entities in the world to which they refer. Duality:By duality is meant the property of having two levels of structures, such that unites of the primary level are composed of elements of the secondary level and each of the two levels has its own principles of organization. The Advantages of Duality:A large number of different units can be formed out of a small number of elements- Creativity:By creativity we mean Language is resourceful because of its duality and its recursiveness. Displacement:Displacement means that human languages enable their users to symbolize objects, events and concepts which are not present (in time and space) at the moment of communication. Human language is stimulus-free(无刺激的) Origin of languang: The divine-origin theory”:man was created almost instantaneously, and at the moment of his creation, he was provided with speech as a divine gift.(language was given by God) The invention theory:which holds that man invented his own language. ‘yo-he-ho’ theory (language first began in social setting, that of men working together) ‘pooh-pooh’ theory (expression of emotion as ‘cries of nature’) bow-wow’theory (imitation of the sound of nature) The evolutionary theory:Stress the importance of the biological base.Some genetic mutation leads to development of modern man. Brain capacity outweighs other animals. (language is developed by a long process of evolution involing biological and social factors as a whole.) Functions of Language: 1.5.1 Informative:when language is used to express human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about the world. 1.5.2 Interpersonal function:when language is used to establish and maintain social relations. 1.5.3 Performative:the use of language to ‘do things’, to perform actions. Primarily used to change the social status of the person, often in quite formal and ritualized language. It can also extend to the control of reality as on some magical or religious occasion. 1.5.4 Emotive function:when language is used to change the emotional states of an audience

[进路,逻辑,哲学]逻辑哲学的研究进路

逻辑哲学的研究进路 一、哲学转向与分析哲学的兴起 二十世纪初,西方哲学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哲学转向,即语言学转向,而分析哲学正是这次转向的先导者。 早在这次转向发生之前,西方哲学就已经经历了一次转向,那就是认识论转向。在古希腊和中世纪时期,哲学家们主要关心本体论问题,他们着力研究什么是最基本的存在。在他们看来,这个问题是一切问题的核心,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他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以笛卡尔为代表的近代哲学家虽然没有放弃对本体论问题的研究,但是他们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研究认识论问题,即研究人的认识的方式、范围、程度和可靠性。在近代哲学家看来,研究存在本身而不研究人的认识能力无异于缘木求鱼。哲学家们对认识论问题的看法各有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经验论和唯理论两大派,从而也构建了一个又一个哲学体系,然而,他们不但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反而再次陷入了类似经院哲学的无休止的争论中。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曾经批评对待哲学史的一种肤浅的看法,这种看法认为它是一个死人的王国,这王国不仅充满着肉体死亡了的个人,而且充满着已经推翻了的和精神上死亡了的系统,在这里面,每一个杀死了另一个,并且埋葬了另一个。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黑格尔哲学的解体却强化了这种肤浅的看法,在人们看来,黑格尔连同他的哲学体系不过是在这个死人的王国里徒然增加了一具新的尸骸而已。 到了十九世纪,哲学经历了一次真正的危机。人们在哲学中看不到任何光明,很多人甚至对哲学有没有存在的必要也怀疑起来了。布伦塔诺对哲学发出了这样的哀叹:几乎普遍认为,它是在把肉眼凡胎无法透视的玄秘意境作为它所选择的目标。大多数人相信,哲学,严格地说来不能看作是科学,他们宁愿把它看作接近于占星术或者炼丹术。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哲学家决心放弃传统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思路,为哲学寻找新的出路。哲学的出路在哪里?关于这个问题,大部分哲学家不约而同地做出了回答:按照科学的模式改造哲学,使哲学科学化。孔德的实证主义、布伦塔诺和胡塞尔的现象学都是使哲学科学化的尝试,他们之间的不同仅仅在于,科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以及如何使哲学科学化。分析哲学也是这种趋势的产物。分析哲学家们力图从语言分析着手改造哲学,使哲学科学化。分析哲学把语言作为研究对象,对各种语言形式,包括数学语言、自然科学语言、日常语言和形而上学语言进行逻辑分析,从而指出其有意义或无意义、真或假。分析哲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分析哲学泛指认为哲学就是语言分析的各种哲学流派,包括逻辑原子主义、逻辑实证主义、逻辑实用主义、日常语言学派,狭义的分析哲学则仅指它的初始阶段,即弗雷格的符号逻辑、罗素和早期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原子主义以及摩尔的日常语言哲学。这个哲学流派明确宣称把语言作为哲学研究对象,从而开始了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但是,分析哲学并不是西方近代传统的简单继续,它是一个全新的哲学流派,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其创始者弗雷格与罗素的缘故,分析哲学与数学,尤其是逻辑哲学存在着一种天然的密切联系。 二、分析哲学兴起的数学背景 分析哲学的出现是科学发展的产物,也是科学主义的表现形式,而数学则成了分析哲学

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哲学沉思_从哲学语言学的角度看后期维特根斯坦

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哲学沉思 从哲学语言学的角度看后期维特根斯坦 崔达送 内容提要 维特根斯坦是现代日常语言哲学或语言哲学的奠基人。他的哲学研究!突出地体现了其从日常语言切入和解决哲学问题的企图。在对哲学问题沉思的过程中,他在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有着认知性的彷徨,而对?家族相似性#的论述显示了其对词义概括性的谨慎探求,通过对词义和语义的可能性空间的展示,他直接得出了?意义即用法#的结论,这个结论立即汇入了哲学语言转向的潮流。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考充分展示了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张力关系。 关键词 维特根斯坦 哲学研究 形式和意义 可能性空间 引 言 一般认为维特根斯坦是现代日常语言哲学或语言哲学的奠基人?。而英国哲学家艾耶尔则断定奥斯汀才可当此誉。他说:?有一种流传很广的看法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岁月里,英国的哲学界为所谓的语言哲学所把持。人们认为它是逻辑实证主义的一个分支,而且那些非专业的评论家还把这个名词不分青红皂白地安在像维特根斯坦和他剑桥的学生吉尔伯特%赖尔及其在牛津的追随者和我本人的各种各样的作品头上。然而为了弄清事实真相,我认为这个名称还是用到以牛津为中心、主要是五十年代在约翰%肖兰%奥斯汀指导下盛行起来的那种独特的哲学立场上为好。#&成中英先生也持此说。?我们倾向认为,维特根斯坦是语言哲学的奠基人。从奥斯汀的代表性文章和讲演看,他的语言哲学观点并未超出维氏的思想。他的主要观点是:执行式陈述与记述性陈述之间的界限不明;表达语意的言语行为、加强语意的言语行为、取得语效的言语行为之间应该区别开来;动词在强调语意上有差异。这些观点在维氏的哲学研究!中是当做普通的语言知识背景来使用的,维氏的研究不仅布置了这种背景而且在背景之上推出了他的语言哲学前景,这比奥斯汀的研究要来得深刻。维氏的哲学研究!第一部分完成于1945年,第二部分完成于1946年,而奥斯汀的语言哲学代表性文章他的人心!发表于1946年,讲演如何用词做事!则更迟了,观察语言问题较为细密的文章请求原谅!和 ?假如#与?能够#!则于1956年才写成,他讨论的问题也有一定的哲学深度,但在日常语言问题上的思考之深、困惑之苦,似乎还不及维特根斯坦。况且维氏1921年就在德文期刊Annalen der Natur philosophie(自然哲学年鉴!)上发表了Logisch-Philosophische Abhandlung(逻辑哲学论!),该书对语言与事实之间的共同的东西着力颇多,并且认为:凡是可以说的东西都可以说得清楚,对于不能谈的东西必须保持沉默。这条论断和晚期的 35

【语言哲学】老子的语言观

老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哲学家,是道家的创始人,他是开创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用诗一般的语言阐述的哲学思想蕴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智慧,他的哲学思想启迪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自古及今,绵延不绝。两千多年过去了,他的思想仍然闪烁着光辉,并在当今世界享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对人类文明的发展继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老子不是语言学家,没有系统的语言理论,语言观点多数是零散的片断,而且主要体现在他的哲学论述中。分析老子的著名命题“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可以看出他的语言观。在老子看来,道是不可以用名言概念言说和表述的,可以言说和表述的,就不是恒常的道和名——那个作为事物本原的具有最高普遍性的道。道是不能命名的,如果可以命名,决不是具有最高普遍性的名。从老子的说法看,表示言说的道,是指具体的语言活动,即日常语言。日常语言是不能谈论“道”的本体,它既不能给“道”下定义,也不能对“道”进行描述和描绘。日常语言描述的决不是“道”,而是“道”的种种表现和体现。然而,老子还是给与“道”一个名称,用“道”这一最高范畴来言说“道”,老子的道(言说)已不是一般的日常语言,而是一种哲学语言。另外,在老子看来,语词是事物的标志,是事物的代表。名称是代表某种事物的,它由特定的语词来表示。语词可以分为一般语词和特殊语词,分别表示一般名称和特殊名称。老子说的第一个“名”作名词用,是泛指的,包括一般名称和特殊名称。“可名”的“名”作动词用,即给予事物命名,老子认为,给予事物的名称都是特殊的具体名称,而不是一般名称。所谓老子的一般名称应理解为具有普遍性的名称即常名。老子为“道”起了不同的名称(别名),如“大”,“一”等,这些是普遍性程度最高道的概念。同时他在描绘“道”的情况下,也使用了许多具体名称或者概念。但是具体概念不能真正了解恒常的道,用他的话说就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是老子的无名学说,不要名称,不要概念。直接去把握。 就是不要搞那些使用语言的思想教化活动。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把语言看作是人的一种活动,一种行为。“言”是一种行为,“不言”是另一种行为,老子提倡后者,反对前者。同时我们也看到,在老子那里,语言绝非空洞无物的东西,它代表一种思想,一种主张,一种方略或者政策。他提倡“不言”,就是不要鼓吹和宣扬这些东西,而是实行无为而治。

语言学视角对英汉科技文差异的分析

语言学视角对英汉科技文差异的分析摘要: 因为科技文内容、使用域和语篇功能的特殊性,也因为科技工作者长期以来的语言使用习惯,形成了科技文自身的文体特点。英汉科技文的文体特点具有共性,但是在具体的微观的方面还是有着各自的差异,尤其体现在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上。英汉科技文中存有的文化思维差异下的语言学特征,在很大水准上制约着人们对科技文的理解和翻译。 关键词: 英汉科技文;语言学视角;对比分析 一、引言

语言的对比有助于探讨语言的共性和差异,进而推动语言和文化 之间的交流和碰撞。而对语篇、词汇之间的比较,能够在更为立体的 层面理解两种不同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思维的差异。传统的英汉语言对 比理论以及研究大多针对于翻译或者从探讨语言本质角度展开,其注 重对象多为文学作品。对科技文本的对比并不多。而科技类文章之间 的对比之所以长期被人们忽视,是因为人们认为科技汉语深受科技英 语的影响,两者差异并不大,其实不然。胡密密(2002)从日常 语言思维差异性推导出科技文同样存有着反映不同思维的差异。刘先 刚(1992)、唐金凤(2007)、尹富林、胡元江(2010)等从英汉科技文体对比视角探讨翻译文体,各自从词汇的构成、语篇 衔接等层面讨论差异,重点放在翻译之上。本论文试图将重点放在语 言对比之上,从词汇的结构意义、句型的采用以及语篇特征三个方面 实行探讨。 二、英汉科技文文体特点的共性 因为科技文内容、使用域和语篇功能的特殊性,也因为科技工作 者长期以来的语言使用习惯,形成了科技文自身的文体特点,概括起 来大致如下:第一,科技类文章主要用于解释持续发展的科学事实, 正如钱三强教授指出的:“科技名词术语是科学概念的语言符号。人 类在推动科学技术向前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同时产生和发展了各种科 技名词术语,作为思想和理解交流的工具进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科技类文章正是为了适合这种解释说明的需要而产生的[1]。第二,科技类文章十分精确,能够说不允许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极 少需要修饰性语言,所以,形容词和副词类修饰词语不多,并且随着 科技的持续发展,各种新情况的出现,科技类文章本身的精确性也在

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_苏晓军

2009年9月 第32卷第5期 外国语 Journal of Fore i gn Languages September2009 V o.l32N o.5 文章编号:1004-5139(2009)05-0047-05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 苏晓军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苏苏州215006) 摘 要: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内部正在出现一种可以称为社会转向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兴趣转向了语言的社会维度,关注语言变异。本文首先讨论这一转向的理据,然后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对国外社会维度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成果作一综述,最后对该方向研究的基本特征加以评论归纳。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社会转向;认知社会语言学 The Soci al Turn i n Cognitive L i nguistics SU X i aojun (Schoo l o f Fore ign S t ud ies,S uzhou Un iversit y,Suzhou215006,Ch ina) Abstrac t In recen t years,w it h i n Cognitive L i ngu i sti cs a trend i s emerg i ng that can be ca lled the so cial turn.M ore and mo re researchers have begun to turn t he i r i nterest t o t he socia l di m ension of l anguage and l anguage va riati on.M o ti vati on for this t urn w ill first be d i scussed i n th i s paper,fo llo w ed by a chrono log ical overvie w o f m ajor wo rks abroad i n Cognitive L i nguistics a l ong t he soc i a l d i m ensi on.F ina lly,chief features of research i n th i s d irecti on are d i scussed. K ey word s Cogn iti ve L i nguistics;the soc i a l turn;Cogn iti ve So cio li ngu istics 1.引言 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 是哥本哈根大学的PeterH ar der[1]在由英国社会科学院和英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联合主办、布莱顿大学承办的 语言、交际与认知 大会上(2008年8月4-7日)明确提出的。事实上,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第十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2007年7月15-20日)就辟有 认知社会语言学 的主题分会。预定于2010年3月15-18日在德国科布伦茨-郎道大学举行的第34届国际L AUD研讨会(34th I nter nati onal LA UD Sy mposi u m)的大会主题就是 认知社会语言学:语言变异的结构、概念和文化维度 。可见,在认知语言学内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兴趣转向了语言的社会维度,关注语言变异。 2.认知语言学社会转向的理据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认知语言学倾向于把认知看成研究的全部,而语言则是认知的一部分。换言之,认知语言学强调其 认知 的本质,倾向于从心理学角度看语言,把语言看成人脑中知识组织的一部分。因此,传统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对语言的内部变异和交际变异不够关注,不考虑语言变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语言分析或跨语言比较都是在 单一语言 层面上进行的。这种倾向势必会导致对言语社区的同质化和理想化。认知语言学如果真正坚持运用基于用法的(usage base d)的途径研究语言和认知,就不能像乔姆斯基那样研究高度抽象化的语言,而必须探索语言的社会层面。 事实上,不少有识之士早就意识到了这一问题。Langacker[2:376]指出,要研究概念和语法结构的动态性就必然要研究话语和社会交互的动态性,而这一点无疑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必须扩大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以

【语言哲学】语言学研究要以哲学为基础

朱晓军新疆大学学报 “从哲学角度研究语言学”包括两方面的意义: 一指研究语言所采取的语言观,即语言研究的哲学基础; 二指语言研究也应该采用哲学思辨形式,富有逻辑和可验证性。 本文重在强调语言研究的哲学基础。当代语言学各流派大多可归入形式主义(formalism)和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这两大阵营。这两大派别最外在的差别体现在研究重心、分析方法和表述方式方面。 形式主义重点在对语言的形式结构和特征的刻划上,在取材上注重内省的、理想化的语料,并用概括性极强的抽象的形式化规则表述出来; 后者则主要着眼于语言构造中的功能因素,注重自然、实际的语料,重视语义、语用、话语的分析,并将形式上的规律诉诸非形式化的合乎直觉的外在解释。 究其根本,二者的分歧多出自对语言的本质看法上的不同,或曰语言观上的差异,即到底是把语言看作一种天赋的、自主的形式装置,还是基于人类一般认知能力,负载交际功能的符号系统。 任何语言观都建立在一定的哲学理论基础上。 形式主义的哲学基础:客观主义认知观, 本质在:人类心智是脱离主体的,是超验(transcendental)的,不依赖与认知主体的身体经验以及与现实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仅仅是以映射(mapping)的方式被动的反映现实。这种认知观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将符号与其意义分割开来,只有这样,才能将思维看作抽象符号的算法操作。 客观主义认知观的背后的形而上学也是客观主义的。普特南将它称作“形而上学现实主义(metaphysical real-ism)”,他认为:世界是由这样的实体构成的:他们有着固定的特性,特性间存在着在任何时刻都一成不变的关系。这样的体系与心智无关,即独立于人类的理解之外。这种状况显然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 客观主义范式本身就是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主流的西方哲学、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近几百年,尤其是本世纪以来西方哲学和科学的发展又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之进一步具体化和精细化。 功能主义,尤其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认知语言学认为:客观主义范式忽略了人类认知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即在形成有意义的概念、进行推理的过程中,人类的生理构造、身体经验以及人类丰富的想象力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人类概念范畴的形成受制于人类感知能力。语言与人类的认知密不可分。人类所以能够创造和使用语言,是与其感知、记忆、判断等基本能力分不开的。人类有一种天生的,区别于其他动物的认知能力。而认知对象是一个外在的、客观的经验世界。语言具有丰富的属性,包括物质的、生理心理的、社会文化交际的等等属性。 语言的形成的两方面的决定因素=认知能力和经验世界(认知对象),语言系统就是认知能力和认知对象相互作用的产物[6]。Lakoff和Johnson提出了一种新的认知理论,称为“经验主义现实论(experientialist realism)”。他首先是现实主义的,更重要的是其经验性,包括人类基本的感觉——运动经验、情感经验、社会经验,特别包括塑造这些经验并使之成为可能的人类天赋的认知能力。 四、语言学与哲学密不可分 在哲学上,语言学的地位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过,哲学家可以从语言学汲取营养,就像从各种经验各门学科汲取营养。在语言学上,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关注哲学问题。一些有真知灼见的学者开始振臂高呼:语言学家必须要懂哲学。 在西方,洪堡特索绪尔乔姆斯基奥斯汀等不但是语言学家,也是哲学家,陈嘉映在《语言哲》中称他们“之为哲学家,殊不亚于一般所称的哲学家”

语言哲学

《语言哲学》课程介绍 本课程的对象是哲学专业和其他与语言相关专业的学生。目的是较全面的介绍语言哲学的各种流派的基本观点,以便学生可以把握语言哲学的主要内容和历史脉络。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考试采取课程论文和期未考试结合的方式(前者占30%,后者占70%)。本课程的内容如下: 导言语言哲学的源流与发展 第一部分指称问题 第一讲指称与意义:弗雷格的框架 §. 1弗雷格的同一性之谜 同一陈述的问题;传统对此问题的解决。 §. 2名字的指称与意义 专名的指称与意义;语句的指称与意义;指称与意义的区分用于解决同一陈述问题;“语句的指称是真值”这个断言所引起的困难。 §. 3组合性原则与内涵语境 组合性对意义理论构造之必要性;内涵语境所造成的逻辑与语言学问题;非真值函项之处理;内涵语境下的指称与意义。 第二讲描述理论 §. 1日常专名的日常理解 日常理解引起的三个问题;日常理解的语法和语义学假设;梅农(A. Meinong)解释之困境。 §. 2罗素的描述理论 日常专名的分析与消解;描述短语的逻辑形式;所谓“逻辑专名”;描述理论的共同特征。 §. 3描述理论的各种语用学变体 语言表达的语义学内容与使用的区分(P. F. Strawson);名字的描述集的人类学限定(L. Wittgenstein and John Searle);所谓归属的使用与指称的使用的划分(K. Donnellan)。 第三讲直接指称的语义学观念 §. 1无概念中介的指称 对描述理论的批评;直接指称思想的基本概念;专名作为严格指示词; 语言表达的意义与世界。 §. 2直接指称理论的主要论证 模态论证;语义学论证;认识论论证。 §. 3直接指称思想向自然类语词的推广:克里普克与普特南。 第四讲必然性与先天性 §. 1形而上学与认识论概念之区分 分析哲学传统的必然性、先天性与分析性概念;必然性是形而上学概念,先天性是认识论概念。 §. 2后天必然命题的可能性 有关自然类的自然科学命题的本体论含义;有关自然类的自然科学命题

哲学论文语言学的哲学转向论文哲学与语言

哲学论文语言学的哲学转向论文:哲学与语言 摘要:哲学从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对语言的思辨。在经历本体论、认识论之后,20世纪的哲学出现了语言转向。语言成了哲学的“本体”。在哲学出现语言转向后,各学科也出现哲学转向。20世纪语言学理论的繁荣是语言学哲学转向的结果。 关键词:哲学;语言;哲学的语言转向;语言学的哲学转向 关于语言与哲学的关系的思辨源远流长。一方面,抽象思维只有在语言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因此,只有当语言有了相当的发展之后,基于抽象思维的哲学才会出现。语言是哲学研究不可脱离之工具,同时也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和材料;另一方面,哲学是语言学理论发展的沃壤。语言学的产生是哲学研究深入的结果。哲学理论的每一次发展,都会对语言学理论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哲学对语言问题的思考 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对重要观念的概念考察”,语言同历史、科学、艺术等一样都是哲学考察的观念。但是,语言和概念的关系常常密切到我们经常无法将二者区分开来。因此,哲学对于语言的概念考察就“不再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而是哲学本身了,或者说是‘第一哲学’”。[2] 公元前800年开始,世界上的几个古老文明几乎同时进

入了“哲学的超越”阶段,并开始了从哲学角度对语言问题的思考。但是,中西哲学对语言问题的切入点从一开始就大相径庭,我们可以通过老子和赫拉克利特的观点来对比一下中西哲学在不同语言中的不同思辨。 1.老子对语言问题的思考 王岳川把老子视为“中国哲学史上是最早表明其语言 观与本体观之间的关系的一位思想家。《道德经》开篇就阐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第一章)”。老子强调人类语言是有限的,“语言的悖论在于,语言不能穷尽事物的本体,但人却命定般的只能借助语言去‘道’出本体”。[9] 老子又在第二十五章说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表明自己所使用的“道”也不过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名”而已。这个“道”之所以不可言,是因为没有一个“常名”与之匹配,所以老子突破日常语言规范的“信言”和“正言”,在《道德经》中通过“不言”、“贵言”、和“希言”来指代,形成一种“正言若反”的语言空间。 2.赫拉克利特对语言问题的思考 几乎与老子同时,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提出了“逻各斯(logos)”,他提到:“万物都是按照这个逻各斯产生的,虽然我已经根据事物的本性将它们加以区别,解释了它们是

霍姆斯和埃德蒙_金的教育思想比较分析_科学哲学主义的视角

霍姆斯和埃德蒙 金的教育思想比较分析:科学哲学主义的视角 王慧丰,薛雅升 (广西师范大学教科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 要]霍姆斯与埃德蒙 金同属于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比较教育学家,二者在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分析比较二者比较教育思想的异同点,发现否证论以及科学哲学思想提倡的证伪学说观点是其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思想武器。霍姆斯的问题法!与埃德蒙 金的比较教育分析框架是他们思想的结晶,这一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波普尔哲学思想的引导,这给我们从科学哲学主义的视角去解读他们的教育思想提供了依据,也为我们今天所处的后现代文化氛围中的改革教育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科学哲学;否证论;批判二元论;分析框架 [中图分类号]G4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153(2008)06?0145?02 [作者简介]王慧丰(1983?),男,湖北鄂州人,广西师范大学教科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基础教育研究。薛雅升(1982?),女,山东济南人,广西师范大学教科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20世纪60年代是比较教育学取得突破性发展的一个黄金阶段,霍姆斯与埃德蒙 金同属于这一时期比较教育学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为比较教育学的方法论、比较教育学科体系的发展以及本土的教育改革决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解读二人的比较教育思想的过程中,批判理性主义哲学家波普尔的哲学对他们的比较教育思想影响甚深,霍姆斯在完成其博士论文的过程中在其导师劳瑞斯的引领下大量涉阅了卡尔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的书籍,凭借自己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严谨的态度以及对波普尔思想深刻的理解完成了其比较教育方法论的博士论文;而埃德蒙 金更是直接授业于波普尔的门下,在其指导下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来看待二者的教育思想,会得出更为深刻的理解,也为我们借鉴和发扬他们的比较教育理论做出更准确的参考。 一、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 波普尔的一生可谓是多彩而又平淡,曾经师从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大哲学家罗素素有交流,192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一直忙于与各国之间的大科学家、思想家的对话,直到1938年到新西兰任教后才致力于科学哲学领域的研究,并以独特的个性和风格在哲学与自然科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他总是以罕见的清晰来表述深奥而复杂的思想,这使得他的著作总是通俗易懂,也正因此他的很多深刻的哲学思想被人误解,甚至掩盖了他的思想深度。正如当今经济学领域的奇才张五常先生,独特的风格造就了世人对他的褒贬不一。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最重要的体现当属于他的批判理性主义以及反决定论,其在著作#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提出了科学的证伪,把之前哲学界主导的反决定论真正地上升到一个科学的高度,现代科学创造的真理奇迹在证伪主义学说面前开始动摇,波普尔从现代科学内部开始,怀疑%科学定律&的绝对确证性和可靠性,然后向外拓展到历史的、社会的和政治的种种%科学&,对各种形式的绝对主义与决定论予以清算,其核心观点就是真理不应该是被归纳出来被证明是正确的,应该从反面去证明它的不确定性或者是缺陷甚至谬论,这与他坚实的自然科学背景不无关系。之前的对科学绝对真理性的哲学观上的反对都不能真正地进入到自然科学内部,反对决定论的哲学观点基本都被科学的成果所掩埋,而波普尔的大多数研究正是介于专业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正是因为这种特殊性,波普尔最后的成就注定了就是科学哲学领域的一个转折点。![1]波普尔的学术研究起始于他对归纳方法的批判研究,属于典型的知识论领域,他在哲学上最大的贡献应该是开创了可证伪性的问题?猜想?反驳!机制,代替了前人对待非科学的归纳?证实!的实证机制,这似乎与马克思哲学的否定之否定有异曲同工之处。 二、霍姆斯与埃德蒙 金的比较教育思想中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体现 (一)霍姆斯的问题法!中波普尔的批判二元论思想 如果说霍姆斯的问题分析法!是他在比较教育方法论上最集中的体现,那么接受杜威的反省思维法(或称问题解决法),接受波普尔的零星社会工程理论,这两者成为霍姆斯比较教育方法论思想的两大哲学来源。笔者认为,杜威的问题分析法只是把霍姆斯引入到了一个研究领域的初级范围内来,在他担任#世界教育年鉴?编辑工作的过程中为他确信问题解决法!是比较教育研究的一个最适当的方法奠定了基础,真正把霍姆斯问题法!稳定下来成为比较教育研究中重要的一个研究方法,其哲学渊源应该算是波普尔的科学探究的假说?演绎法,波普尔强调科学家应对假说进行证伪和反驳,杜威的问题分析法!则重在问题假说的检验和证实。二者虽然存在区别,但在霍姆斯的问题法!中却调和了这些细微分歧,取了二者之长。 另外一个重要的思想来源应该是波普尔的批判二元论,任何社会中都存在两类法则,一是由人改变的一定社会的行为规范和规则;二是自然规律中人无法改变的社会学法则;基于波普尔的这两类法则,霍姆斯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资料收集框架,具体包括四个模式:1、规范模式:主要涉及影响教育问题的信仰、宗教、哲学、政治观念和道德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方面的资料。2、体制模式:各比较对象的教育体制和结构以及制约它的政治、政党、法律、利益团体等因素。3、精神状态模式:主要包括传统观念、民族意识和特征。4、自然模式:天然的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环境因素。![2]把教育的影响因素按照这几类来区分,能够形成全方位的有效结构,建立起影响因素本身之间的因果联系。霍姆斯强调比较教育不能过分依赖实证的研究, 145 第14卷第6期 工会论坛 Vol.14N o.6 2008年11月 T rade Unions&T ribune N ov.200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