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支模专项施工方案

高支模专项施工方案

高支模专项施工方案
高支模专项施工方案

一、高支模施工单项方案

本工程为混凝土框架结构,结构层高有5.5米、6.0米、11.5米等几种,其主体结构模板工程均属高支模施工,本工程以层高11.5米的厂房首层平面结构为例进行高支模的方案编制。

根据我司施工部署,我司拟对在承台施工完成后在原场地地面压实的基础上直接施工厂房二层梁、板,高支模支撑架体高度约为12.7米。

一、高支模支撑架体布置及构造要求

1、支撑架体布置

为方便计算,板模取净高最高的二层板支撑体系进行高支模体系的设计计算,梁模取截面尺寸为800*1500mm的二层主梁进行设计计算,其余部位梁、板参照此计算结果进行施工。

二层梁、板高支模部位属于大跨结构,柱距为9.0m、18m,最大跨度为18m,根据设计及施工经验,预测本工程主梁截面尺寸约为800*1500mm、350*700mm 等,次梁截面尺寸为300*600mm等,板厚为180mm。本工程所使用的模板均为1 8mm厚胶合板,木枋截面尺寸均为80*80mm,楼板模板底木枋间距为300mm,梁底木枋间距为250mm。架体钢管规格均为φ48*3.5mmQ235A钢管,纵、横向水平杆步距为1.5m,立杆柱距为0.8~1.1m。

高支模满搭支撑架体由立杆、水平杆、剪刀撑以及连接它们的扣件组成。水平杆、立杆、剪刀撑均采用φ48*3.5mmQ235A钢管,钢管长度4~6m,扣件采用直角扣件、旋转扣件及对接扣件,其标准架体构造如下图所示:

1—1剖面图

2—2剖面图

2、架体构造要求

1)、立杆

考虑首层架空层后施工,所以立杆从地面起开始布置,每根立杆底部应设置10*10*5mm垫铁。立杆接长采用对接扣件连接,对接接头应交错布置。相邻立杆的接头不应设置在同步内,同步内隔一根立杆的两个相隔接头在接头高度方向错开的距离为500mm,各接头中心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步距的1/3,具体平面布置见高支模支撑架体平面图。

2)、水平杆

首先在满搭架底部距离地面200mm处纵横各设一道扫地杆,然后按纵横两个方向布置水平杆,水平杆步距为1500mm,水平杆与立杆用扣件连接牢固。水平杆的接长应优先采用对接连接,对接接头应交错布置两根相邻水平杆的接头不宜设置在同步或同跨内,不同步或不同跨两个相邻接头在水平方向错开的距离为1 000mm,各接头中心至最近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纵距的1/3。当水平杆采用搭接连接时,搭接长度为1m,应等间距设置3个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件盖板边

缘至搭接水平杆杆端的距离不小于150mm。由于主梁截面较大,相应荷载亦较大,为保证主梁底部杆件连接牢固,主梁底部的水平杆及找平杆与立杆用双扣件连接,增加抗滑移能力。

3)、剪刀撑

剪刀撑在垂直于楼面梁的两个方向布置,剪刀撑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 5°~60°,剪刀撑排距为6m,剪刀撑跨越立杆的根数为5~6根。剪刀撑底部斜杆的下端应置于垫板上,严禁悬空,剪刀撑斜杆的连接均采用搭接,搭接长度为1m,用3个旋转扣件固定在与之相交的水平杆或立杆上,旋转扣件中心线至主节点的距离为150mm。

4)、扣件

扣件规格必须与φ48×3.5mm钢管外径相同,扣件螺旋拧紧扭力矩不应小于40N·m,并不大于65 N·m,扣件的开口应朝上或朝内。

5)、材料要求

a、高支模架体采用型号为φ48×3.5mmQ235A钢管,其力学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碳素结构钢》GB700-89中Q235A钢的规定;不得使用严重锈蚀、变形的钢管,钢管使用前应进行调直及防锈处理;

b、扣件应采用机械性能不低于KTH330-08的可锻铸铁制作,不得有裂纹、气孔,不应有缩松、砂眼或其他影响使用的铸造缺陷;扣件与钢管的贴合面必须严格整形,应保证与钢管扣紧时接触良好,扣件活动部位应能灵活转动,旋转扣件的两旋转面间隙应小于1mm;当扣件加紧钢管时,开口处的最小距离应不小于5mm;

c、安全网必须使用符合安全部门规定的防火安全网,应有材料合格证。

二、模板支撑系统结构计算书

1、编写依据

《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技术规程》JGJ130-2001、J84-200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

2、荷载取值计算

1)、荷载取值

模板及其支架自重标准值: 0.75KN/m2;

钢筋砼梁、板自重标准值: 25hKN/m2(h为梁高或板厚);

施工荷载标准值:3.0KN/m2;

2)、荷载组合

取恒荷载分项系数为1.2,活荷载分项系数为1.4,考虑风载风载增大系数为1.1,则有:

a、楼板模板面上的竖向荷载设计值为:

q=1.1×[1.2×(0.75+25h)+1.4×(1.0+2.0)]·b

=33b·h+5.61b(KN/m)

楼板厚度h为180mm,模板宽度b为915mm,则q=10.57KN/m。

b、梁底模板面上的竖向荷载沿梁长方向的设计值为:

q=1.1×[1.2×(0.75+25h)·b+1.4×3.0b]

=33b·h+4.2b(KN/m)

梁截面尺寸为b·h=800×1500mm,则q=42.96KN/m。

3、楼板模板体系受力计算

1)、楼板底模受力计算

a、力学模型

本工程所使用的模板均为18mm厚胶合板,标准单块楼板底模可视为b=915m m,h=18mm的连续梁,由于连续梁计算比较复杂且按简支梁计算模板受力更不利,计算结果偏于安全,所以按简支梁来建立模板受力模型,取楼板模板底木枋间距为300mm,计算简图如下:

q

楼板底模受力计算简图

b、截面抵抗矩

=bh2/6=0.915×0.0182/6=4.94×10-5(m3)

W

z

c、截面容许弯距:[M]=σ·W

z

查表可知:胶合板的抗弯强度为σ=22.9N/mm 2

,考虑胶合板的周转使用及局部损坏对强度的影响,取σ=20N/mm 2,则胶合板所能承受的弯矩值为:

[M]=20×103×4.94×10-5=0.99(kN ·m )。 d 、强度验算

胶合板所承受的最大弯矩值M max =qL 2/8=10.57×0.32/8=0.12(kN ·m )

<[M]=1.11kN.m (满足要求)。

e 、挠度计算

挠度计算公式为V max =5qL 4/(384EI),根据平整度要求,取[V]=5mm ,模板截面惯性矩I=bh 3/12=0.915*0.0183/12=4.45×10-7(m 4),模板弹性模量E=107kN/m 2。

则V max =5qL 4/(384EI)=5×10.57×0.34/(384×107×4.45×10-7) =0.00025(m )=0.25mm <[V]=5mm (满足要求)。 2)、木枋受力计算 a 、木枋有效长度

取木枋最大有效长度为:L max =1100mm 。 b 、力学模型:简化为简支梁计算。

q

q

板底木枋受力计算简图

c 、荷载计算

本工程中楼板厚度h=180mm ,木枋间距为300mm ,则有:

q=1.1×[1.2×(0.75+25h )+1.4×(1.0+2.0)]×0.3=3.47(KN/m ) d 、截面特性计算

本工程所使用的木枋截面尺寸为80×80mm ,则木枋的截面特性计算如下: I=bh 3/12=0.08×0.0.083/12=3.41×10-6(m 4) W z =bh 2/6=0.08×0.0.082/6=8.53×10-5(m 3)

e、强度验算

查表知,木枋抗弯强度f

m

=15N/mm2,则木枋所能承受的弯矩容许值为:

[M]= f

m ·W

z

=15×8.53×104=1.28×106(N·mm)=1.28kN·m

木枋所承受的最大弯矩值为M

max

=qL2/8=3.47×1.12/8=0.52(kN·m)

<[M]=1.28 kN.m(满足要求)。

f、挠度验算

挠度计算公式为V

max

=5qL4/(384EI),根据平整度要求,取[V]=5mm,木枋截面惯性矩I=3.41×10-6(m4),木枋弹性模量E=107kN/m2。

则V

max

=5qL4/(384EI)=5×3.47×1.24/(384×107×3.41×10-6) =0.0027(m)=2.7mm<[V]=5mm(满足要求)。

1、4、梁模板体系计算

1)、胶合板受力计算

a、力学模型

取梁底木枋间距为250mm,其受力模型及受力简图同楼板模板。

b、强度计算

胶合板所承受的最大弯矩值M

max

=qL2/8=42.96×0.252/8=0.34(kN·m)<[M]

=0.72kN·m(满足要求)。

c、挠度计算

挠度计算公式为V

max

=5qL4/(384EI),根据平整度要求,取[V]=5mm,胶合板截面惯性矩I=4.45×10-7(m4),弹性模量E=107kN/m2。

则V

max

=5qL4/(384EI)=5×42.96×0.254/(384×107×4.45×10-7)

=0.00049(m)=0.49mm<[V]=5mm(满足要求)。

2)、木枋受力计算

a、木枋有效长度

取木枋最大有效长度为:L

max

=600mm。

b、力学模型:按两跨连续梁计算。

q

梁底木枋受力计算简图

c 、荷载计算

梁截面尺寸为800×1500mm ,木枋间距为250mm ,则有: q=42.96×0.25/0.8=13.43(KN/m ) d 、强度验算

梁底木枋所承受的最大弯矩|M B |=|-qL 2/8|=13.43×0.62/8=0.6(kN ·m )

<[M]=1.25kN ·m (满足要求)。

e 、挠度验算

挠度计算公式为V max =5qL 4/(384EI),根据平整度要求,取[V]=5mm ,木枋截面惯性矩I=3.41×10-6(m 4),木枋弹性模量E=107kN/m 2。

则V max =5qL 4/(384EI)=5×13.43×0.64/(384×107×3.41×10-6) =0.00066(m )=0.66mm <[V]=5mm (满足要求)。

3)、梁底承重水平杆受力计算

由立杆平面布置图可知,主梁底承重水平杆跨度不等,最大跨度为550mm ,为计算简便以及确保施工安全,取主梁底三条水平杆中中间一根进行受力验算,并将其视为单跨(按最大跨度考虑)简支梁进行受力验算,其不利受力布置有两种,如下图所示:

F

F

F

F

F

梁底承重水平杆受力简图1 梁底承重水平杆受力简图2 a 、强度验算

查表可知,Q235A 钢管的抗拉强度设计值为f=215N/mm 2,Φ48×3.5mm 钢管的截面惯性矩为:I=(πD 4-πd 4)/64=(π*484-π*414)/64

=121867(mm4)=1.22×105mm4。

由上可知,木枋传至水平钢管的集中荷载F=1.25×13.43×0.6

=10.08(KN)。

由图1可知,R

A =R

B

=3×10.08/2=15.11(KN),则水平杆所承受的最大弯矩为:

M

max

=15.11×0.275-10.08×0.25=1.64(KN·m)。

由图2可知,R

A =R

B

=2×10.08/2=10.08(KN),则水平杆所承受的最大弯矩为:

M

max

=10.08×0.15=1.51(KN·m)。

所以图1受力布置更不利,所以取水平钢管所承受的最大弯矩为M

max

=1.64K N·m,则水平杆的截面正应力为:

σ=M·y/2I=1.64×106×24/(2×1.22×105)=160(N/mm2)

<f=215N/mm2(满足要求)

b、挠度验算

挠度计算公式为V

max

=Fa(3L2-4a2)/24EI,根据平整度要求,取[V]=5mm,钢管截面惯性矩I=1.22×105mm4,钢管弹性模量E=2.06×105N/m2。

则V

m a x

=10.08×103×25×(3×5502-4×252)/(24×2.06×105×1.22×105)

=0.4(mm)<[V]=5mm(满足要求)。

2、5、立杆受力验算

1)、强度、稳定性

a、力学模型

根据扣件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及《建筑施工手册》中的钢管扣件支模架中的设计计算方法,将本支模架立杆承载力简化为杆件在一个步距的承载力计算。

本工程板底梁侧立杆兼做梁支撑立杆,因此此类立杆或梁底立杆承受的荷载最大,因此仅计算梁侧立杆或梁底立杆。

b、荷载计算

立杆布置详见梁模支设大样图,将水平杆由受集中力作用(集中荷载布置取梁底承重水平杆受力简图1、2的综合布置形式)等效为受均布荷载作用,并将

水平杆视为三跨连续梁(三跨可代表最不利受力布置),立杆受力分析如下图所示;

q

F F F F F F F F

立杆受力简图(支座代表立杆)

由支座反力等效换算可知q=45.81KN/m >42.96KN/m ,所以取q=42.96KN/m (说明此力学模型及等效换算是偏于安全的),图中L=550mm,查相关表格可知:

主梁中间立杆的所承受的最大荷载值可偏安全的近似取为: N max1=N B =(0.60+0.5)×42.96×0.55=25.99(KN ) 主梁两侧立杆所承受的荷载可近似取为:

N m a x 2=N B +N 楼板=0.4×42.96×0.55+0.55×1.0×10.57/0.915=15.80(KN ) c 、等效长度计算

l 01=h+2a=1.5+2×0.3=2.1(m ) d 、承载力验算

查表可得,当主梁两侧支模架体高11.4m 时,主梁两侧立杆的承载力R d =27.34kN >F=15.80kN 。当主梁底部支模架体高10.0m 时,主梁中间立杆的承载力R d =27.69kN >F=25.99kN 。故本体系立杆均可满足强度及稳定承载力要求。

2)、立杆基础强度验算

本工程高支模架体架立杆全部在100厚C15素混凝土垫层上,垫层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fc=7.2N/mm 2,立杆对C15素混凝土基层产生的最大压应力为:f ma

x

=25.99×103/(100×100)=2.60N/mm 2<fc=16.7N/mm 2(满足要求)。

所以由以上验算结果可知本工程所有高支模部位立杆基础均满足强度要求。

6、扣件受力计算

1)、梁底两侧立杆顶部扣件受力验算

a、荷载计算

=25.99kN;梁底两侧立杆顶部扣件梁底中间立杆顶部扣件所受竖向压力为R

2

=15.80KN。

所受竖向压力为R

2

b、扣件抗滑移计算

查表得,单个扣件的承载力f=8KN,则有,梁底两侧立杆顶部扣件的数量n =25.97/8=3.2(个),取n=4个;梁底两侧立杆顶部扣件的数量n=15.80/8=1.98(个),取n=2个。

三、施工准备工作

1、材料准备

1)、细读施工图,根据施工图设计要求各类构件的数量及规格,为绘制配模图作好准备。

2)、进场的木枋要经检验合格,对部分弯曲的木枋要用平刨机刨平,并保证木枋的横截面高度误差控制在2mm内。

3)、进场的钢管要调直,并根据现场实际楼层高度选择进场钢管的高度,配可调支座。

4)、进场的扣件及时清洗,更换锈蚀或“咬死”的螺杆。

2、安全、技术准备

1)、安全教育

a、参加支模人员必须先经过项目安全工程师、主管工长、劳资员及保卫组织的项目安全常识系统教育,并建立相应的档案资料;

b、参加支模人员分配到工作面和分派给工长后,应由项目主管工长结合--高支模具体情况及特点作专项技术交底。并形成相应记录;

c、针对施工过程中阶段性出现的具有的特定性的安全问题及隐患,工长必须现场作针对性交底,并形成相关记录。

2)、技术准备

a、项目技术负责人及主管工长施工前应向施工班组进行口头及技术交底,施工班组应对高支模质量要求及有共性的质量通病的过程预防有感性认识。

b、在施工工作面的第一阶段作业展开时,项目技术负责人、主管工长应在

现场对一些具体的施工节点处理及质量通病的预防处理措施作现场交底,并形成记录,工长负责贯彻实施、落实到底。

3、模板的配置及发放

1)、绘制配模图:参考模板模数与梁板净空尺寸,对梁板进行组合配模,以求最大限度的保证材料使用率,减少浪费。

2)、配模设置专人,在木工车间采用合金钢锯片配模,保证锯路的平直。配置成型的模板需用手电刨将锯口边缘刨平整、光滑,以保证模板拼接时的接缝严密、不漏浆。模板配置完毕后应分类堆放,并做好标识。

3)、模板半成品投入使用时,班组要做到按量配额发放制度,做到材料出入有记录,专模专用,严禁现场随意开模和再配模,最大限度减少浪费。

四、高支模钢管架搭设施工

钢管使用前要调直,保证支模的平整度。钢管支模架的搭设应根据轴线统一规划,为保证现场施工过程中的观感,本工程要求钢管立杆纵横通线,水平杆高低一致,杆在梁两侧的间距应适当缩小。

1、搭设作业程序

放置纵向扫地杆→自角部起依次向两边竖立底立杆,底端与纵向扫地杆扣接固定后装设横向扫地杆并也与立杆固定(固定立杆底端前,应吊线确保立杆垂直),每边竖起3~4根立杆后,随即装设第一步水平杆(与-立杆扣接固定),校正立杆垂直和水平杆水平使其符合要求后,按40~60N.M力矩拧紧扣件螺栓,形成构架的起始段→按上述要求依次向前延伸搭设,严格确保设计要求和构架质量→按第一步架的作业程序和要求搭设剩余水平杆→装设剪刀撑→铺设脚手板和装设作业层栏杆、挡脚板或围护、封闭措施→挂设兜网。

2、支模架搭设注意事项:

1)、立杆间距必须按方案进行,不能加大间距,立杆必须垂直,水平方向应纵横成线,梁底加密钢管的位置和尺寸必须按照方案进行。

2)、立杆底部支承结构必须具有支承上层荷载的能力。底立杆应按立杆接长要求选择不同长度的钢管交错设置,底部应垫10*10*5mm垫铁,至少应有两种适合的不同长度的钢管作立杆。

3)、必须设水平支撑和剪刀撑,剪刀撑应纵横两个方向设置。剪刀撑斜杆应全部与立杆进行连接,斜杆的下端应置于楼(底)板上,严禁悬空。剪刀撑斜杆应采用6m长钢管,通常情况不进行短钢管连接,若须搭接,搭接长度不小于1m,设置3个旋转扣件连接。剪刀撑的斜杆和基本构架结构杆件之间至少有3道连接,其中,斜杆的对接或搭接接头部位至少有一道连接。

4)、搭设架子必须在垂直方向,水平方向按50%错开接头,所有立杆必须落地,不得在水平杆上加悬空立杆。

5)、扣件螺帽一定要拧紧,立杆竖接和水平杆横接一定要采用直角扣件,保证竖向传力和水平观感。

6)、严禁Ф48和Ф51的钢管及相应扣件混用。

7)、一定要采取先搭设起始段而后向前延伸的方式,当分两组作业时,可分别从相对角开始搭设。

8)、杆件端部伸出扣件之外的长度不得小于100mm。

9)、高支模满堂架应与结构进行可靠连接,挑板斜向支撑立杆必须与--满堂架体进行可靠的连接。

3、脚手架搭设质量的检查与验收

1)、搭设的技术要求、允许偏差与检验方法见下表:

脚手架搭设的技术要求、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

1)、松开扣件的平杆件应随即撤下,不得松挂在架上;

2)、拆除长杆件时应两人协同作业,以避免单人作业时的闪失事故;

3)、拆下的杆配件应吊运至地面,不得向下抛掷。

5、安全注意事项

1)、作业时必须戴安全帽,系好安全带,作好防护设施;

2)、不得穿拖鞋上架作业等,必须穿防滑鞋;

3)、严禁在架上向下抛扔杂物;

4)、不得酒后作业,严禁嬉闹;

5)、高架应在作业层脚手板下挂设水平防护兜网一道,水平网要求牢固、严密;

6)、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各项安全管理规定和制度。

四、支模方法及拆除

3、1、测量放线

1)、轴线及细部线的测放。为确保模板定位精确,本工程各高支模施工部位支模时拟进行三次放线,第一次放线:用经纬仪投测出轴线及柱模线(柱模线弹好后,应在外围20cm处弹出参考线,以利于支模后的模板位置校核),并用红油漆做好标记交由木工搭设该层满堂架及支设柱模;第二次放线:在满堂架搭设完毕后,用经纬仪投测轴线至满堂架顶层钢管上,用钢卷尺分出细部线,并用红油漆做好标记交由木工支设该层板、梁模板;第三次放线:该层模板支设完毕后,

用经纬仪投测轴线至该层模板上,用钢卷尺分出细部线,以便复核模板定位是否精确。

2)、细部线测放。只有在基线复核正确无误后,才能进行细部线的测放。细部线测放时需有工长现场指导及跟班复查。柱模线弹好后,应在外围20cm处弹出参考线,以利于支模后的模板位置校核。

3)、测量放线原则

a、测量放线应坚持专职测量员测放,工长复测、质检复核的三级检测原则;

b、测量放线过程中应坚持“一把尺”原则;

c、标高的测设应坚持“一个基点”原则。现场测设一个半永久性水准点;

4)、基线复核

待测量员将建筑物的控制线及轴线测放完毕后,主管工长应做以下三种复核:首先,复核轴线与控制线间的关系是否正确;其次,复核控制线上下层间是否吻合,最后,复核边梁轴线与下一层的边梁轴线是否吻合,偏差是否控制在规范允许范围内。

5)、轴线及细部线的复核。轴线测放完毕后,专职测量员、主管工长应做以下三种复核:a、复核轴线与控制线间的关系是否正确;b、复核控制线上下层间是否吻合;c、复核边梁轴线与下一层的边梁轴线是否吻合,偏差是否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只有在轴线复核正确无误后,才能进行细部线的测放。细部线测放时需有工长现场指导及跟班复查。

2、平台模板支设

1)、平台模板是在梁侧模通线后及垂直度检查无误后开始铺设;

2)、平台模板铺设之前应先检查侧模是否加固到位;

3)、平台模板使用前应进行对角线拉尺检查模板是否方正,保证模板拼接时

的严密;

4)、平台模板使用前应进行规格检查,并将尺寸(长、宽及厚度)有偏差的模板划分成大、小类别使用,保证拼缝的严密;

5)、平台模板铺设应特别注意与侧模拼接的拼缝的严密;

6)、模板拼接时,相邻两块模板高低差不得大于2mm,拼缝宽度不得大于2 mm。

3、梁模支设方法

梁模支设大样图一(梁底为2根立杆)

梁模支设大样图二(梁底为3根立杆)1)、梁底板模支设

a、梁底板模支设时,必须通线,保证梁底平顺;

b、梁底板模标高要严格按设计标高控制;

c 、梁底板模支设时要严格按要求起拱,无设计要求按2/1000起拱;

d 、梁底板模接缝应在木枋上面,避免漏浆;

e 、梁底木枋中心间距控制在25cm ;在梁底模板1/3处设置一块长约40cm 的小板,作为模板快拆体系回顶板。

2)、侧模支设

a 、梁侧模板接头宜留在梁中,利于加固;

b 、梁侧模板接口应平顺、严密;梁侧模与底模拼缝应严密,不漏浆; d 、梁侧模板支设时,上口应通线,保证侧模垂直度;

e 、处理好梁柱接头:梁侧模相拼接时,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出拆模的先后顺序,再确定其相交及叠合方式。 4、墙、柱模支设

1)、模板边口应刨平直,保证接缝严密不漏浆。 2)、模板底部应留出清扫口,及时冲净残渣。

3)、模板拼接时,小块模板拼接头应留设在梁跨中部,利于加固。

横向间距200-350

60×100

黑夹板竖向间距@500

钢管竖向间距对拉螺杆硬塑套管

Ф15@500

φ48×3.518厚螺帽

螺帽20厚φ48×3.5@500

对拉螺杆竖向间距钢管@420

横向间距杉木板

3厚三夹板柱模拼装单元山形卡

包柱内模

柱模加劲肋

18厚七夹板双层2000×200×20杉木板锯成

φ12φ12

柱模支设大样图

5、模板加固 1)、墙、柱模加固

a 、墙、柱模加固均用对拉双向螺杆加固法。另柱中必须用400或850的铁

筋作衬铁。有背枋时,对拉双向螺杆底部间距应不大于500㎜,顶部间距不大于700mm,第一道加固离地面高度不应大于300mm;无背枋时,底部间距应不大于2 50㎜,顶部间距不大于400mm,第一道加固离地面高度不应大于150mm;

b、墙、柱模加固木枋截面高度应一致,使加固点均匀受力,保证混凝土面的平整度。施工中应加强对模板的检查,利用定位参考线复核其底口位置是否正确,再通过吊垂直度控制其垂直度和截面扭曲。

2)、梁模加固

a、对拉螺杆设置要求:当梁高h<700mm时,应加设一道对拉螺杆;当梁高700≤h<1100mm时,应加二道对拉螺杆,当梁高h≥1100mm时,应加设三道对拉螺杆。对拉螺杆的间距为500mm;

b、梁侧模拼缝处应用斜撑撑牢。梁侧模背枋接头处或端头必须用斜撑撑牢,且侧模背枋端头间距不得大于200mm;

c、梁侧模底口封口条的宽度不应小于12cm,每排钉不应小于3颗。钉压条时,应将压条倾斜成30°左右的倾角先钉外侧处的一排钉,再将压条敲打至水平(施加水平预压力),最后加钉其余两排铁钉,从而保证侧模与底模接缝严密不漏浆;

d、外边梁外侧模板加固一律用两道撑,并保证支撑的稳定性。所有侧模及木枋接头处均须斜撑撑牢。斜撑间距不得大于600mm,斜撑必须有足够的刚度;

e、外边梁与柱模交接处应加密支撑,杜绝用铁丝拉固。梁侧模锁口枋应与侧模上口平齐,为平台模的加固创造有利条件。模板验收通过后,应在梁底模板下增顶快拆立柱。

3)、板模加固

板模底木枋间距应控制在300㎜以内,每块板平台木枋截面高度应一致。木枋底部水平承重钢管必须用顶托顶紧,杜绝无承重钢管支模或将木枋的一端支撑在侧模背枋上。平台模应控制好承重木枋在靠梁侧模处悬挑长度。

4)、节点加固

a、梁柱(墙)接头:

梁侧模与柱边模交接时,应在接缝处用木枋加固,木枋下端应作为柱模背枋至少用两道柱箍夹紧。

b、柱模接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