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武帝巩固中央集权国家的措施及影响

汉武帝巩固中央集权国家的措施及影响

汉武帝巩固中央集权国家的措施及影响

课时集训P58为什么说“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1、汉武帝几次派兵攻打匈奴,取得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迁徙百姓到这些地区居住垦荒,

设置郡县,派驻军队,实施统治

2、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督护府,总管西域失误,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的管

辖。

3、汉武帝发兵征讨云南,并设立郡县

4、西汉政府有效管理今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等当时越人的聚居区

课本P79江南地区经济发生变化的原因

汉代江南地区尚未开发,魏晋以来江南已逐渐得到开发,江南地区迅速发展原因有:

1、自然条件:黄河流域农业生态环境在魏晋时期迅速恶化,而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

润,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2、人口方面:大量北方人口的南迁,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3、技术方面:大量北方人口的南迁,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

4、社会状况: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稳定

5、此外,江南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民众与移民的辛勤劳动

汉武帝中央集权措施

经过汉初七十年的恢复和发展,到公元前一四O年汉武帝即位以后,西汉王朝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汉武帝继承文景之治造成的富强国势和安定政局,对内加强皇权巩固统一,进一步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继续打击地方割剧势力 推恩令:汉武帝于公元前一二七年(元朔二年)采纳中大夫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 左官律:后来,汉武帝又“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汉书》卷一四《诸侯王表》)。“左官律”规定,凡在诸侯王国任官者,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并不得进入中央任职。 “附益法”:严禁封国的官吏与诸侯王串通一气,结党营私,以达到孤立诸侯王的目的。 这样才最后解决了皇胡同王国的矛盾,使中央集权体制全面巩固下来,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局面。 2、打击地方豪强。 西汉前期,随着封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各地豪强势力大为膨胀。对于这种地方豪强势力,汉武帝采取了限制和打击的政策,一方面继续推行汉初以来迁徙豪强的办法,把他们迁到关中,置于中央政府控制之下;另一方面利用以严酷著称的官吏诛杀豪强。 公元前一O六年(元封五年),分全国为十三部(州),每部(州)派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按“六条问事”的职权,监督郡国,第一条就是对“强宗豪右”的限制。通过上述措施,地方豪强势力受到了一定的打击,有的甚至倾家荡产。 此后,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 3、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提高皇权,采取了限制丞相权力的措施。与此同时,还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待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这样,在朝宫中有了“中朝”(或称内朝)和外朝之分。中外朝的形成,显示了统治权力的高度集中。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扩大西汉王朝的统治基础,汉武帝颁行了一套新的选用官吏制度(其一为察举制。其二为“征召”之制。其三,博士弟子,考试成绩优异者,也可入仕),注意选拔入才,充实官僚机构。汉武帝在广开仕途的同时,又采取措施,加强了地主阶级专政的重要工具--军队和法律。 4、加强中央集权的财经措施。 汉武帝时期,在财政经济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加强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以解决由于战争和宫廷奢侈生活所造成的经济困难。其主要措施是:(一)改革币制,把铸币权收归中央,通行五铢钱。(二)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政策。(三)算缗和告缗。 上述各项措施的实行,限制和打击了富商大贾、豪强、贵族的经济势力,增加了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暂时解决了由于战争和奢侈浪费所造成的困难,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势力,巩固了地主阶级专政。 5、独尊儒术 汉武帝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措施,加强封建专制主义,而且在思想上也加强了统治。 汉初经过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地主阶级的统治已经巩固,社会经济有了新的

作业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带答案)

第()次作业日期:()月()日得分: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单项选择题 (5个小题,每题4分,计20分) 1.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到:“从现实的角度看来,始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不出十年之内一个新的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四百余年。”使这个“新的朝代”达到鼎盛的帝王是() A.汉高祖 B.汉景帝 C.汉武帝 D.汉光武帝 2. 汉武帝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是接受了谁的建议?() A.董仲舒 B.刘濞 C.晁错 D.主父偃 3.“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为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采取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B.削减侯国数量 C.推行郡县制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货币制度的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的大事。汉武帝时期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的货币是() A. 圆形方孔半两铜钱 B. 开元通宝 C. 五铢钱 D. 交子 5.他和卫青在漠北战役中大败匈奴,汉武帝为他修建了一座豪华的府第,他却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为由拒绝收下。这里的“他”是指( ) A.李广 B.主父偃 C.霍去病 D.董仲舒 二、辨析改错题(2个小题,每题5分,计10分) 6.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道家的《诗经》《尚书》《春秋》《礼记》《易经》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 错误: 更正: 7.公元前119年的牧野战役,是西汉对抗匈奴的高潮。经此战役后,匈奴受到沉重打击,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错误: 更正: 三、材料分析题(2个小题,每题10分,计20分) 8. 材料一: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材料二:汉初分封的诸侯国,还有相当的势力。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 (1)材料一中“秦皇汉武”分别指的哪一历史人物? (2)“秦皇”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推行什么制度? (3)材料二反映了汉初社会的哪一问题?汉武帝采取了哪一措施解决了这一问题?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教案

1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背景;列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营,统一铸币等,并分析其影响。 2.知道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史料、创设历史情境等活动,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通过画图的形式理解推恩令,学会对比同类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从思想上使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下来。汉武帝大一统局面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明确一个道理:经济发展史大一统的物质基础,人才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必要条件。 教学重点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及其影响。 突破方法 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创设历史氛围,让学生了解汉武帝所采取的措施的背景、内容、影响。

教学难点 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理解及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突破方法 通过课本剧《参与朝堂议事》理解措施及意义;通过讨论,正确评价汉武帝大一统的作用。 教学方法 1.教材整合:联系第11课内容,结合本课课题,按照以下三部分,重新整合教材。即: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条件、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巩固大一统王朝的作用。这样进行教学讲述,能够体现历史事件的内在因果关系,有利于学生整体掌握西汉历史,突破教学重点。 2.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再现历史氛围,感知历史、分析、解决问题。 学习方法 1.史论结合:阅读原始文字、图片资料,获得有效信息,依据史实,得出正确的结论。 2.角色扮演:学生扮演汉武帝、董仲舒及道家、法家代表人物,更加直观生动地了解历史,理解历史、感悟历史,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 3.对比归纳: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思想措施的异同,学会对比同类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汉武帝时期政治、思想、经济方面巩固大一统的主要措施。 2.认识汉武帝是汉朝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二、过程与方法 1.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提取教科书和其他资料中的有效历史信息,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的延续和发展,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皇汉武”对历史的影响。 2.通过参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史短剧的表演、课堂讨论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并增强历史想象力。 3.通过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打好学习历史的基本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包括强化中央权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等内容。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学习好本课内容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将有极好的启迪。 【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等。

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问题呢? “推恩令”的实行,有利于解决王国问题,那“推恩令”妙在何处? 教师作出评价,总结“推恩令”的作用:大大削弱了地方封国的实力,使其再也无力对抗中央;新封的诸侯对皇帝感恩戴 汉武帝接受了 主父偃的建议。实 现“推恩令”,下 令允许诸侯将自己 的封地分给其子 弟,建立较小的侯 国。 通过“推恩” 这种相对和缓而 “富有人情味”的 方式,原来的王国 被分割成许多小侯 国,侯国不再属于 王国管理,而归中 央直接管辖的郡管 理。不费一兵一卒, 达到了削弱王国的 目的,而得到封地 的诸侯子弟,对皇 帝感恩戴德,从而 培养了侯国的忠 诚。 学生回答问 题。 调动学生的 积极性,了解“推 恩令”的作用。 了解刺史制 度。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1考点汇总:考点5.2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精讲考点汇总表 【原题再现】为解决下图所反映的问题,当时政府所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国并行制 B.设立中朝 C.颁布“推恩令” D.设立藩镇【答案】C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 ○○○ 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1.背景:

(1)汉初推行郡县制,并分封同姓子弟做诸侯王驻守各地。 (2)诸侯国与中央矛盾激化,导致“七国之乱”。 2.措施: (1)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 (2)酎金夺爵,废诸侯 (3)设刺史,监察地方 3.影响:削弱诸侯王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汉武帝时期中央与地方的斗争中,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关于汉武帝集权措施的相关内容的考查,一般以呈现新材料为主,综合考查内阁制等相关知识,难度不大,考生要分析和理解相关概念、具体内容、影响等相关知识即可。 1.有学者在研究汉朝制度变革时指出:如果天下是块大奶酪的话,在一定时期内,奶酪的大小不变化,那么参与分这块奶酪的人越多,每个人得到的奶酪就越少,也就意味着参加分配的人实力就越小。这里所描述的制度变革是 A. 郡国并行制度 B. 郡县制 C. 推恩令 D. 察举制度 【答案】C 1.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限制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是 ①汉初郡国并行制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③唐中期设节度使④宋太祖派文官做地方官 A. ①②③ B. 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汉初郡国并行制最终导致了汉代的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故排除①;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最终有效的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②;唐中期设节度使最终导致了唐末的藩镇割据,严重威胁到了中央集权,故排除③;宋太祖派文官做地方官,就防止了武将专权的弊端,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④;综上所述,这一题的正确答案为B。 2.黄仁宇在论及西汉的统治政策时写道:“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这里“‘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是指 A. 郡县制 B. 封国制与郡县制并存 C. 行省制度 D. 州郡县三级交错管理 【答案】B 3.班固在《汉书》中记载:司隶校尉盖宽饶“刺举无所回避” , “公卿贵戚及郡国吏徭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京师为清。”这可以佐证 A. 刺史设置有助于加强君主专制 B. 郡国并行危害了中央集权 C. 察举制度有利于选拔司隶校尉 D. 监察制度有利于京畿稳定 【答案】D 【解析】司隶校尉是地方的监察官员,侦察揭发不法行为,不回避权势,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加强君主专制,故A项排除;郡国并行是汉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在材料中无体现,故B项排除;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排除;材料反映了司隶校尉在京师不避权贵、严格监察使得在京师的权贵畏惧,有利于京师地区的稳定,故D项正确。 每道试题20分,总计100分 1.汉高祖刘邦灭异姓王后,大封刘姓诸王,立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明初朱元璋将除太子之外的23个儿子和1个从孙都封为藩王,以“藩屏帝室”。血缘分封的长期存在说明了 A. 有利于中央集权和政权的长期稳定 B. 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表现形式

浅谈汉武帝的历史地位和功绩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浅谈汉武帝的历史地位和功绩 分校(工作站)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专业会计专科 学号 1361001459766 学生姓名李娟 2014 年 06 月

摘要 当代伟人毛泽东非常欣赏汉武帝,称其“倒是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已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总而言之“他所开创的局面后人无法继续”。前人的评价充分肯定了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的业绩。然而,正如美国学者享德里克·房龙所说:“对任何一件历史问题都不可能有确定的答案,每一代人都必须重新奋斗。”本人在此将竭尽驽钝,对汉武帝功绩略述一二。汉武帝的丰功伟业可简单用“文治武功”四字概括,其卓越的功绩在于承前启后,独具开创性,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关键词:汉武帝汉代政治帝王形象攻击卓越

浅谈汉武帝的历史地位和功绩 《汉书》中称赞汉武帝:“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清人赵翼在书中说:“武帝驾远驭……史称雄才大略,固不虚也”。西汉是强盛的一代,而汉武帝在位五十余年更使它登上了鼎盛高峰。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幼名刘彘,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皇后王娡。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汉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谥法》说“威武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有建树,功不可没,充分展示了他勇于开拓、奋发进取的雄才大略,因此受到了历代史学家对他的充分认可和赞叹。在国家治理方面他顺应时代的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政治制度,调整经济政策确立主流统治思想,促使封建制度基本成熟和定型。 一、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消除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对立 汉初高祖比较周与秦的制度,认为秦亡是因用郡县之治。文帝时经过“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软弱措施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景帝时,王国问题更为严重,御史大夫晁错针对当时的政治危机,提出了严厉的“消藩”主张,认为诸王“消之亦反,不消亦反。消之,其反亟,祸小。不消,反迟,祸大”,最后引发吴、楚七国之乱。七国之乱的爆发和最终的平叛,是西汉王国割据势力恶性发展的结果。虽然中央免除了地方王国的行政权力,规定诸侯王不再治民,消减了王国官吏,但王国在地方的势力依旧很大,他们的存在是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如何进一步削藩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是汉武帝在政时期所面临的迫切的政治问题。鉴于前朝的教训,为进一步削减地方王国的势力,强化皇权、巩固国家统一,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强干弱枝的积极措施: (一)针对地方诸侯的权力划分政策 针对地方王国诸侯,汉武帝继续推行汉景帝时实行的将王国任用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的政策,并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第12课汉武帝巩固的大一统王朝 金丝峡镇初级中杨丹丹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背景,列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相关图片、史料等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利用图例来理解“推恩令”,学会对比同类事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从思想上使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下来。汉武帝大一统局面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教材分析】《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是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讲述的是汉武帝对大一统王朝的巩固,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是秦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延续,这为以后学习唐宋元巩固中央集权打下了基础,教学中结合相关图片、图例、相关史实等,引导学生从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来分析概括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最终使西汉王朝达到鼎盛。 【教学重点】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及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教学方法】探究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猜一猜,想一想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 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 师提问:这里的他是谁?学生回答:汉武帝。 师述:汉武帝有什么功绩,才会得到如此高的评价?他又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这节课。 二、学习新课 (一)解释什么是“大一统” 单纯指地域统一作为概念,更多指中央加强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统一的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二)“推恩令”的实施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同步练习(有答案)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01 知识管理 知识点1 “推恩令”的实施 原因:西汉初,________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地方上的________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措施: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________”计谋,下诏规定诸侯 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之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 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还建立________制度,监视13个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知识点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原因:西汉初,统治者奉行“________”的政策,许多士人四 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 措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__________,__________”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__________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还在长安兴办________,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影响:从此,________为历代王朝所推崇,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 知识点3 盐铁专卖

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________收归中央,统一铸造________。还在全国各地设________,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________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02 基础过关 知识点1 “推恩令”的实施 1.西汉初年,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的两股势力是( ) A.朝中大将和地方官吏 B.诸侯王和豪强地主 C.朝中大将和豪强地主 D.诸侯王和宦官势力 2.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时,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造弓箭数十万,府库“珠玉宝器,多于京师”这种状况 是由谁造成的( ) A.汉高祖B.汉文帝 C.汉景帝D.汉武帝 3.为加强中央集权,主父偃给汉武帝的建议是( ) A.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D.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分给子弟

汉武帝时期算缗告缗政策考述

汉武帝时期算缗告缗政策考述 [摘要]本文从汉武帝时期实施的算缗告缗政策的历史背景着手,分析了经济表象下的政治 原因,汉武帝通过经济手段达到加强了中央集权、扫除地方势力、打击豪强的政治目的。 [关键词]汉武帝;财产税;压制豪强 算缗、告缗是汉武帝时期实施的一种针对商人和高利贷者的税收政策。商税在高帝时曾实 行过,惠帝时一度废除,武帝元光六年,开始对商人征收车船税,汉武帝元狩四年(前 119年),颁布实施算缗、告缗令,向大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算缗政策是历代统 治者重农贱商思想的体现,之所以在汉武帝时得到最广泛、最严厉地推行,虽然有当时经 济窘境的原因,但其政治目的却更为明显,就是为了维护汉王朝的统治所采取的政治行动。 一、时代背景 1. 历代统治者重农轻商的统治思想的体现和延续; 士农工商,商人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的地位一向很低,被自命清高的士人所不耻,也 被大多数其他阶层的人所不耻。 中华民族以农业立国,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与农业的形成和发展紧密相联的,重农思 想源远流长,其萌芽于上古传说,形成并巩固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家的经济思想中, 在其后古代漫长的岁月中,重农思想一直占据支配地位,以农为本,一切围绕农事治国, 成为历代封建地主阶级政权奉行不替的经济指导思想和政治统治思想。 贱商重农同样是汉朝统治者的基本政策,《汉书·食货志》说“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 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说明贱商重农不仅是普遍思想,而且形成“法律”政策了。为什么历代统治者如此轻视商人呢,《汉书·食货志》说商人“男不耕耘,女不蚕织”却“衣必文采,食必梁肉”,而且商人“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 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认定行商者都是不劳而获的人,其富裕的生 活都是兼并农人所得。 2. 商人、高利贷者对社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影响; 《汉书·食货志》曾举农人例进行分析,说一个五口之家,需要承担服役的不下两人,其 耕种所得,除去赋役及“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已所剩无几,再一遇天灾人祸 就得卖田卖地卖儿卖女,而商人和高利贷者,却乘机囤积货物、抬高物价,大放高利贷, 牟取暴利,在农人摇摇欲坠的生活中又吹了最后一口气,将农人逼上绝路。“高利贷是破 坏农民纳税能力的最敏捷最残酷的手段”,所以汉代法律对高利贷是有限制的,如旁光侯殷、多陵侯訢都因贷息过律被免侯爵。 统治者有意淡化苛政和赋税劳役是农人生活窘迫的根本原因,无视商业行为对社会的积极 作用,强调高利贷者利用天灾人祸,放贷谋取暴利,兼并农民的房宅土地以及子女,才是 农人丧失土地、被迫流亡的原因,其实是为打击商贾找了一个借口。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设计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汉武帝通过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措施及产生的作用,为正确评价汉武帝做必要的史实积累,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情景剧《汉武帝的烦恼》让学生了解汉武帝面临的问题,学生自主学习为汉武帝解忧; b引导学生学会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理解汉武帝“大一统”时代特征并正确评价汉武帝。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汉武帝通过政治思想军事等措施实现大一统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为中国统一的多民主国家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了解汉武帝开创“大一统”所采取的措施。 难点: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情景再现法、讲授法、提问启发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 2、学法:自主学习、阅读法、观察法、合作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视频情景剧剧本和道具奏折

五、教学过程 上课之前,播放视频《汉武大帝》片头, 【导入】 幻灯片:汉武帝像 师:汉武帝刘彻,汉景帝之子,生于前156年,16岁登基为皇。同学们来谈谈你所知道的汉武帝。 生:学生谈谈自己所知道的汉武帝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汉武帝,去了解汉武帝如何开创“大一统”的。幻灯片展示课题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新授】 (一)汉武帝的烦恼 师:作为16岁登基的少年天子,刘彻有喜有忧,喜的是他继承了一个逐渐强盛的王朝,忧的是父辈们留下了一些足以动摇国之根本的疑难问题,他究竟忧心哪些问题呢?请看历史剧《汉武帝的烦恼》(幻灯片) 师:(鼓掌)剧中汉武帝有哪些烦恼? 生:诸侯王财大地大,百家争鸣,匈奴骚扰 师:归纳①政治:王国问题②思想:思想不统一③边疆:匈奴问题,这三大问题都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二)为汉武帝分忧 师:穿越时空:假设同学们是当时汉武帝的臣子,你会提出什么方法帮助汉武帝解决这些问题?并简要说明你推荐这种方式的理由。(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把解决方案写在奏折上)请不同的小组代表回答: 1、王国问题

高考汉朝历史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高考汉朝历史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时期,封建国家的国势已相当强大了。可是当时有三大问题存在。一是诸侯王尚有一定的政治、社会势力,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二是土地兼并严重,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在发展;三是匈奴不断入侵,两越不断制造事端,边境不宁。这三个因素促使汉武帝决心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1. 改革中枢体制 建立中朝 “中朝”亦称“内朝”主要是由皇帝身边的较低级的亲信官吏和侍从人员组成的决策机构。 西汉前期,丞相都由列侯充任,位高权大。汉武帝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加强自己的权力,就重用身边的人员,于是尚书令一职日益重要。尚书令原是少府的属官,为皇帝管章奏文书。此时,大臣们的章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先送尚书台(尚书令的官署)。武帝又选用一些有才能的士人为郎,加以侍中、给侍中、常侍等头衔,出入宫廷,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中朝”。原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为“外朝”。从此以后,尚书台的权力日重,大臣要参预中枢,必须加“领尚书事”或“平尚书事”的头衔。“中朝”是皇帝身边的御用工具。 设置刺史:秦朝于每郡置监御史一人,以监察地方。西汉初,省废。武帝时,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于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全国为十三个州部(监察区),每个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刺史“以六条问事”,一条是监察“强宗豪右”,五条是监察郡守、尉和王国相。征和四年(前89年),又于首都所在地设司隶校尉,掌纠察京师百官(三公除外)和三辅(京兆、冯翊、扶风)、三河(河东、河内、河南)、弘农七郡。 这套监察制度比秦朝的监察制度严密得多,进一步加强了皇帝对整个官僚机构的控制。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 (1)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建立中朝制度。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设立了中朝制度,即选拔低级官吏,加侍中、给事中、中常侍等头衔,与尚书、大将军共同组成决策军国大事的决策机构,即中朝,也称内朝;而原来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朝廷则成为执行一般政务的执行机构,称为外朝。内外朝的划分大大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2)加强中央集权,削弱王国权力,颁布推行推恩令、左官律、附益法,并通过酎金夺侯,削夺侯爵。 推恩令汉武帝时期,主父偃提出的旨在通过将王国土地进一步分封给王国庶子,以削弱王国力量的法令。推恩令规定,除了嫡长子可以继承王位外,其余庶子还可以分得一块土地,成为列侯。汉代规定,侯国与县相等。而诸侯国通过进一步分封后,与郡无异了。从而王国力量被大大削弱,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左官律和附益法汉武帝时期,规定王国官员为“左官”,地位低于中央官,并且不能到中央任职,从而限制了诸侯网罗人才。附益法,即规定诸侯不得与地方官结交。通过左官律和附益法,诸侯仅得衣食租税,较远支脉,与一般富室无异。 (3)创办太学,改革官制,通过征辟和察举选拔官吏。 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官方指导思想,为此汉武帝兴办太学,选拔官吏子弟入太学学习,学习优秀者,可以授予官职。

察举制汉武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汉朝初期的官吏来源主要是功臣和通过任子、赀选进入政府的。任子,即两千石官,为官三年,可以推荐子弟一人入朝为官;赀选,即家资达到一定的程度,即可以通过向国家缴纳一定的资财,以获取官位。任子和赀选很难获得真正的人才。因此汉武帝于元光元年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人入朝为官。察举制建立之初,确实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察举制逐渐演变为一种门生故吏制度,推举者和被推举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报恩的关系,很难再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至东汉末年,此制因为战乱和自身弊病逐渐废弛。 (4)通过设立司隶校尉和刺史制度,以监察地方事务。 经济: (1)改革币制,收缴地方的铸币权,由国家统一制造五铢钱,颁行于天下。汉朝初年,地方郡国拥有铸币权,从而导致货币制度的不统一,不利于经济发展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因此汉武帝下令收缴地方铸币权,将各地钱币运往长安,予以销毁。同时令上林三官(钟官、技巧、辨铜)铸造五铢钱,因由三官制造,又称“上林三官钱”。五铢钱质地较好,私铸无利可图,从而达到了统一货币的目的。五铢钱铸造后,通行于全国,自汉武帝至隋朝,通行七百余年。 (2)盐铁官营汉武帝接受了东郭咸阳和孔仅的建议,将盐铁业收归国有,由国家统一经营,具体做法就是在中央设立大农丞,地方设盐官、铁官。地方盐铁官吏主要由熟悉盐铁业务的商人担任。通过盐铁

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

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汉武帝刘彻生于公元前156年,死于公元前87年,在位54年。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大有作为的帝王。不仅他的文治武功对汉帝国的存在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在秦王朝开始的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里,全面推行一系列专制主义的政策和制度,为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在各个领域里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影响极为深远。 一、官僚体系的加强 汉帝国建立之初,“汉承秦制”,政治制度基本上是承袭秦王朝的郡县制,但部分地采取了分封制。汉武帝即位后,着力于推行“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政策,打击和排斥分封制,进一步完善郡县制。在政治领域里强化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郡县制的正常运转有赖于一个庞大的官僚体系的支撑。为了网罗人才,汉武帝还采纳董仲舒的“求贤”建议,开创了察举制与考试相结合的选官制度。 (一)察举制的创立 察举,即先行考察,再举为官之意。武帝令各郡国每年举孝廉(孝子和廉吏)各一人。此外,还有茂才、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明法等。被察举上来的儒生,送到中央任郎官。选官的另一种途径是以博士弟子员入补官吏。公元前124年,丞相公孙弘奏请,让博士弟子员受业一年,经过“射策课试”,能通一经者就可以补文学掌故之缺,课试高第者可以任郎中。 (二)中朝预政制度 武帝对这样的选官制度还是不放心,又另创中朝预政的政治制度,以保证其惟我独尊的专制统治能够得到充分的贯彻实行。所谓“中朝”,是指与由宰相为首的正规职官组成的“外朝”相对应的由侍中、常侍、给事中、尚书等皇帝的近臣(中朝官)组成的政治机构。在中朝出现之前,丞相是政府的行政首脑,参与国家方针大计的决策过程,但是等到中朝一出现,真正得到皇帝信任并和皇帝一起参与决策的是中朝的官员,而不再是以丞相为首的合法的政府系统官员。原来的合法政府官员被排斥出决策圈之外,成为一个政务执行机构,真正的宰相职权落入了中朝官手中。武帝令中朝预政,削夺了丞相的权力,把朝廷大权集中到皇帝个人手中,从而加强皇帝对朝臣以及朝廷对各地的控制。中朝官员秩爵并不显要,但因为身份特殊,不仅参与军国大事的谋议,有时还奉命与公卿大臣论辩,敢于当面顶撞身份显赫的大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 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推恩令”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等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2.引导学生阅读课后《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图表,结合相关历史记载,设置相关问题,分析汉武帝所采取的各项措施,理解汉武帝实施“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的目的和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做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的任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等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难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三、教学策略 创设历史情境,直观再现历史,让学生在历史场景中体验、感悟历史。 设置问题,补充史料,引导学生根据问题阅读课和材料,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查找相关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准备:查找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的具体记述,如“七国之乱” “推恩令”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电视剧《汉武大帝》中这样评价他: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这就是大一统的汉朝。汉武帝是如何加强中央权力的呢?他所采取的措施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汉武帝的丰功伟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讲授新课】 第一部我的地盘我做主 材料一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见P56课后活动)。 材料二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一一《汉书?主父 偃传》 探究问题:材料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练习题及答案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目的是( ) A.惩治地方豪强 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完善察举制 D.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2.西汉时期,王国问题的解决是在哪位皇帝统治时期(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3.汉武帝为了巩固大一统局面,在加强思想控制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 A.实行“推恩令” B.“以德化民”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北击匈奴 4.如果你生活在汉武帝统治时期,要接受最高学府的儒家教育,必须到( ) A.洛阳 B.咸阳 C.长安 D.开封 5.汉武帝统治期间,铸造的钱币是( ) A.贝 B.五铢钱 C.半两钱 D.交子 6.同学们,当你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时,你有没有思考过古代汉朝时期人们学习的场景?识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汉代由政府创办的最高学府叫什么?由这里学习的主要教材可判断哪一学派在当时居于主导地位?这是哪一政策造成的?

(2)与汉代比较起来,当今的学习内容有什么优点? (3)汉代教育与当代教育的目的有何不同? 1.某部电视剧的开篇序幕中说: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请问,这里的“他”指的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成吉思汗 2.汉武帝以后,地方上的诸侯国越分越小,实力大减,无力和中央抗衡。下图中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下列哪项措施的关系最密切(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实行“推恩令”

C.连年征战 D.实行郡县制 3.地方治理关乎国家长治久安,汉武帝为监察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 ) A.颁布“推恩令” B.建立刺史制度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铸造五铢钱 4.“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汉武帝时期出现的“非常之人”及其“非常之功”是( ) A.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嫘祖发明养蚕缫丝 C.李冰修筑都江堰 D.屈原创作《离骚》 5.近年来,各地儒学学会的成立显示出儒学在我国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儒家思想自诞生以来,不断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活力,而且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这一地位的确立开始于(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6. 今天的北大和清华是我国的最高学府,假如你穿越时光隧道,来到汉武帝时期的最高学府太学,亲临右图所示的学习场景,你所用的教材是( ) A.《道德经》 B.《韩非子》 C.五经 D.《孙子兵法》 7.汉武帝采取的有利于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利的措施是( ) A.统一文字 B.统一铸造五铢钱 C.开通大运河 D.统一度量衡 8.阅读下列图片: 材料一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学习目标】 1、掌握汉武帝为实行“大一统”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及作用。 2、学会比较汉武帝与秦始皇在加强思想控制方面的措施。 【学习重点】 掌握汉武帝为实行“大一统”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及作用。 【学习难点】 学会比较汉武帝与秦始皇在加强思想控制方面的措施,并恰如其分的对汉武帝进行评价。 【自主学习】请完成《学法大视野》中的“课前预习” 【重点导学】 1、核心梳理 2、要点提示 一个大一统:汉武帝的大一统;两个统一:推恩令(政治)和独

尊儒术(思想) 3、秦始皇“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 (1)相同点: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实质相同:都是文化专制的表现。 (2)不同点:方式和结果不同。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对其他思想进行粗暴野蛮的破坏,结果未能巩固统治,反而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儒学为正统思想,促进了大一统局面形成和巩固。 【合作探究】 1、如何评价汉武帝 汉武帝,西汉中期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采取“大一统”措施,出现盛世局面。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郭沫若 材料二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众所从矣。 ——董仲舒 (1)材料一中所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谁制造的什么事件?“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是指什么历史现象? (2)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话主要意思是什么?在他的建议下,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3)材料二中的“孔子之术”指的是哪一学派?创始人是谁? (4)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秦汉两个朝代对待儒家思想什么态度?目的相同吗?为什么?

古代各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古代各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秦朝:政治上:在中央设____、____、____地方实行________ 经济上:统一_______和_______ 文化上:统一_____,把_____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思想上:实行“______________” 军事上:派_____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统一岭南,开凿_______ 汉朝:汉武帝:政治上:在地方实行___________ 思想上: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化上:推行_______教育,在长安兴办________ 隋朝:隋文帝:改革_______,发展______,注重_______ 唐朝:唐太宗:1、吸取________教训;认识到____________________ 2、重视________,减轻________,注意_____ 3、合并________,减轻人民负担 4、任用_______,虚心______。 武则天: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_______、_______的政策 1)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_____等人为相,_______ 。 2)重视________,亲自考核__________的政绩。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朝:1、建立_____________:在中央设_____,在地方设______,简称____。 2、加强对_________的管辖,使之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3、还加强对_________的管辖。

明朝:1)在地方,废除__________,设_______ 2)在中央,废________,撤消_________,由_____________________ 3)建立特务机构________ 4)思想上:实行_______________ 清朝:1)_______ 时设_________ 2)思想上,实行“____________”

初中一年级历史上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中考真题人教版

中考真题: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2015·广东省)3.“盖有非常之功,必有非常之人。”汉武帝时期出现的“非常之人”与“非常之功”是() A.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蔡伦改进造纸术 C.张仲景编著《伤寒杂病论》 D.华佗发明麻沸散 (2015·广东深圳市)4.儒家学说成为我国封建正统思想始于()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2015·湖北随州市)8.孔子的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始于() A.东周 B.秦朝 C.西汉 D.隋朝 (2015·广西桂林)4.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底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这段材料主要体现了汉武帝的哪一项措施?() A.颁布“推恩令” B.实行分封制 C.派张骞出使西域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015·江苏连云港)29.右侧是西汉初 年郡国并行示意图(局部)。为消除图中 反映的威胁兵权的因素,汉武帝() A.实行“削藩” B.推行分封制

C.颁布“推恩令” D.宣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015·山东省东营市)3.右图是《汉代讲学图》,请你判断一下,他们讲学的内容应该是() A.儒家学说 B.法家学说 C.兵家学说 D.墨家学说 (2015·山东省烟台市)2.“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文中“推恩之令”在当时的最大作用是() A.削弱了王国势力 B.促成了“文景之治” C.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D.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2015·四川省南充市)2.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皇帝是()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2015·云南省)2.下列属于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而采取的措施是() A.统一文字 B.统一度量衡 C.建立皇帝制度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015·内蒙古巴彦淖尔市)2.历史影视剧《汉武大帝》向观众全景式地展现了汉武帝纵横一生及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下列功绩属于汉武帝的是() A.灭掉六国统一天下 B.推恩尊儒王朝鼎盛 C.创立盛世贞观之治 D.抗击沙俄维护主权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说课稿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请老师们指导。 第一方面是说教材分析 首先说本课内容、地位及课标要求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12课,讲述的是汉武帝对大一统王朝的巩固。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是秦中央集权制的巩固和延续,这也为以后学习唐宋元加强巩固中央集权打下了基础。因此,本课是整个中国古代史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中的知识点(如思想上、经济上的措施)在历年的考试中常有体现。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知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和作用。知道汉武帝从思想、政治、经济等方面巩固“大一统”王朝的主要史实。 其次,根据课标要求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局面采取的措施,评价汉武帝,理解大一统局面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汉武帝面临的烦恼”“推恩令妙在何处”

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概括问题的能力和用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对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着重要作用。 再次,根据课标内容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难点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对于重点、难点突破处理上,根据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程度,结合视频、图片等的播放与展示,增强直观认识和理解,加上教师的强调说明,从而使学生明确重点内容;在难点上,适当点明事件的关键点,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第二方面是说教法分析: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七年级学生的感性思维较强,理性思维正在形成的特点,结合本课内容,我将运用直观演示、探究归纳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件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看书、思考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问答法),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