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一年级科学说课稿《观察鱼》

小学一年级科学说课稿《观察鱼》

小学一年级科学说课稿《观察鱼》
小学一年级科学说课稿《观察鱼》

《观察鱼》说课稿

说课内容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章节的第五课《观察鱼》,我将本节课教学设计分为九部分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观察鱼》是本册书动物主题的第五课时内容,在本单元是关于生命科学的学习,在观察、学习生活中常见的陆地生物之后,以水生生物“鱼”为切入点,开展观察学习活动,观察鱼这一课时在本章节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对鱼的观察,了解鱼的身体特征,明确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的区别,为动物分类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能展现生物的多样性,让学生感知不同的生物特征,对生命活动有了初步认识。

鱼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动物,本节课主要的学习内容是鱼的身体特点、鱼的呼吸方式和鱼的运动方式,通过活动导入环节引入关于“鱼”的学习,聚焦鱼的身体特点,引导学生观察鱼是如何呼吸,鱼和人运动的区别,探索鱼的呼吸方式和运动方式,组织学生研讨,了解鱼用鳃呼吸、用鳍运动,从而将具体的经验上升到普遍的认识,形成对鱼类共同特征的概括和理解。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较差,只有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活动,他们才愿意主动参与,鱼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动物,通过借用六一儿童节节目表演方式导入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心理认知角度看来,处于幼小衔接阶段学生,以感性经验为主,知觉较为笼统,注意广度有待提高,对事物的观察注意大轮廓,忽视细枝末节。因此,学生虽然认识鱼,但鱼的呼吸方式和运动方式的认识较为笼统。他们虽然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但还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思维有很大依赖性,独立思考、探究问题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实践观察鱼身体特征,对比人和鱼的运动方式,通过视频验证鱼的呼吸方式,由此使学生对鱼有全新认识,了解生物与生存环境的密切关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设计了本节课。

三、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及学科知识确立知识、探究、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类目标四个目标既

相互独立,同时又有联系的部分。

生命科学知识领域目标要求低学段的学生能认识周围的动物,简单描述外部特征,感受生命体与环境的关系,因此我设定了(一)科学知识目标:了解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鳃、鳍、鳞片等身体结构,具有呼吸、运动等生命体基本特征。知道鱼用鳍运动,用鳃呼吸。从学生熟悉的水生生物鱼入手,观察了解鱼的外部特征。

探究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设定了(二)科学探究目标:体验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小动物的探究过程。能用图画、语言等方式记录、描述鱼的主要特点。让学生体验提出观察问题、做出鱼呼吸假设、制定观察计划,通过观察、画画记录搜集鱼的信息,交流讨论,了解鱼的身体特征,学习到鱼用鳃呼吸,用鳍运动,由此体验科学探索学习的过程。

科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通过观察动物的外部特征,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活中动物探索兴趣,培养尊重事实,用事实说话的意识,因此我设定了(三)科学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观察态度。

科学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过科学探索,使学生了解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因此设定了(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动物是有

生命的,懂得珍爱生命、保护动物。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确定为:

重点:观察鱼的身体特点,用画图的方式记录下来,探索体验从整体到局部观

察小动物的过程。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鱼,用画图方式记录观

察结果,结合拼图活动,使学生了解鱼的身体特征。引导学生观察鱼的呼吸和运

动方式,提出问题,通过探索发现,得出鱼用鳃呼吸、用鳍运动,从而完成教学

重点。

本节课的难点:观察、探究鱼的运动和呼吸。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鱼与

人运动方式区别,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肢体模仿鱼的运动方式,最后得出鱼是用

鳍运动;引导学生观察水中的鱼的鳃和嘴巴,提出假设,通过视频播放科学家的

实验,验证并得出鱼用鳃呼吸。由此突破教学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综合实践性课程,强调教学

要面向全体学生,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

导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因此,采用了以下教法。

(一)启发提问法: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就是启发提问法,通过启发引导,导入课堂内容,引入关于鱼的学习,引导学生观察鱼,从而探索发现鱼的身体特点运动方式和呼吸方式。

(二)探究发现法:这是科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的探究和学习,掌握科学的知识学习科学的方法,培养观察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本节课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鱼的身体特点学习相关知识,通过探索和发现了解鱼的呼吸和运动方式。

(三)小组讨论法: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在本节课的观察鱼、画鱼环节和“节目表演,花样游泳”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方式完成观察记录,谈论交流探索鱼的运动方式。

说学法:

一年级学生好奇心重,好动好玩,因此,本节课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兴趣入手,力求将学生的知识、兴趣、身心发展和能力融为一体,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从而探索学习鱼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索习惯。

(一)多通道参与法:教学是一种多样性的活动,本节课通过魔术、PPT课件、观察、拼图以及鱼的运动方式的模仿等多种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中。(二)观察法:这是科学课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观察画面用语言或者绘画方式表现出观察结果。本节课中我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开展对鱼的身体特点、运动方式和呼吸方式的观察,观察结束组织讨论,启发诱导学生用绘画方式展现观察鱼身体的结果,通过语言表达方式展示观察鱼的运动和呼吸方式。既能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又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三)实践操作法:一年级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通过动手实践活动促进思维发展,在学习鱼的身体特点环节,亲身体验观察鱼之后,用画笔记录观察结果,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通过动手实践获得知识能力。

六、说教学准备

本节课分为学生准备(课本、画笔)和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观察用鱼、鱼缸、观察记录表、自制教具等)两部分。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我准备了鱼和鱼缸配合PPT课件,既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观察能力。学生准备的画笔则可以在观察鱼之后画鱼,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七、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为更好的体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遵循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导入环节,我通过借六一儿童节表演魔术节目的方式,引入“鱼”,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PPT课件展示小鱼晶晶提出的闯关活动,提出三个观察问题(1)找找我的家;(2)我能生活在水中的奥秘,藏在我的身体里;(3)观察的的身体特点,并把我画下来。引出课题“观察鱼”。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创设六一儿童节节目表演的情景,通过互动问答方式,引入学生生活熟悉的鱼,通过组织闯关活动,使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很快融入课堂,并将注意力由此放在鱼的身体特点上,由此因势利导,进入第二环节“观察鱼”。

二、观察鱼的身体特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观察鱼的身体特点,用画图方式记录下来,探索体验从整体到局部观察小动物方法。本环节我分为两部分,让学生认识鱼的身体特点。鱼是一年级学生熟悉了解的动物,但因为一年级学生知识、感知觉的局限性,对鱼的认识不够全面,因此,通过在学生观察探究过程中要多引导。

(一)观察鱼、画鱼。

在此环节中,首先,引导学生在观察前应该明确观察目的和观察方法,我先启发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的观察方法,明确本次观察的目的和方法。之后组织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观察鱼(让各组观察员领取观察材料),有针对性的巡视指导学生观察。一年级学生注意广度有待提高,因此,引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从整体到局部仔细观察鱼。学生观察完毕之后,课件出示画鱼步骤,引导学生尝试将观察的鱼用画图的方式记录下来。并以小组为单位展示绘画作品并派代表汇报,

并对此评析,学生汇报是他们独立学习成果的展现,但也要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按照从鱼的头部到尾部、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考虑到有些同学动作较慢,提示没有画完的同学课后继续完成作品,在之后的班主任组织的画展中展出。

设计意图:科学课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观察开始之前,通过启发诱导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回顾观察方法,明确观察目的,培养学生养成制定计划在实施观察活动的习惯。观察活动以学生为观察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观察活动,有助于注意品质的提升。用画图方式记录鱼的身体特点,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汇报观察结果,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既能尊重学生的独立自主观察发现,又能体现科学探究的开放性,同时完成了科学知识目标,突出教学重点。

(二)拼图游戏,认识鱼的身体器官

在此环节中,我出示鱼的身体各组成部分彩色值班,提出问题:“这是鱼身体的各个部分,你们能鱼的外形特点,完成拼图吗?”让学生根据鱼的外形特征,完成拼图,从而认识并强调鱼的身体器官,尤其重点认识鳃、鳞片和鳍。

设计意图:拼图游戏是对鱼观察活动的延续,学生通过观察已经对鱼的身体有了一定的认识,拼图游戏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通过教师小结;认识鱼身体上的鳃、鳞片和鳍,进一步巩固强化对于鱼的认识,明确鱼的身体构造,为探究鱼的运动和呼吸方式做铺垫,同时也完成科学知识领域目标,突出教学重点。

三、节目表演:花样游泳,探究鱼运动方式

在本环节中,我先提出疑问“人有脚,可以用脚走路,小鱼没有脚,它是怎样运动的?”引发学生思考、和猜想,为验证猜想,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鱼的运动,学生对鱼运动方式很难理解,通过组织花样游泳的游戏,让学生通过感官体验,用肢体动作模仿鱼的运动方式,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观察发现,并派代表汇报表演他们的探索结果,教师小结:鱼在水中靠鳍进行运动。

设计意图:鱼运动的奥秘不像身体构造那样显而易见,因此设计演示环节,在了解鱼的身体特点基础之上,我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提出假设,通过观察、让

学生结合肢体动作表演对鱼的运动有更直观的体验,从而探索发现鱼的运动方式,游戏的形式也符合学生活泼爱玩的个性,让学生在玩和演中充分认识到鱼是靠鳍来运动的,突破“观察鱼的运动”的教学难点,完成科学探究领域的目标,同时也能鼓励学生培养勇于探索科学精神,养成乐学善学、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四、节目表演:吹泡泡,探索鱼的呼吸方式

此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鱼的嘴巴和鳃盖,提出疑问:“你发现了什么?猜猜它在做什么?”,引发学生思考,同时提出鱼的嘴巴和鳃盖是为了鱼吃食物、吐泡泡或者呼吸的假设,因为鱼呼吸方式实验的特殊性,我播放微视频,用科学家的实现揭示鱼呼吸的奥秘,学生通过直观的视频了解鱼的呼吸方式,我总结得出鱼是用鳃呼吸。

设计意图:鱼因为特殊的生长环境,呼吸方式与其他生物有很大的区别,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提出假设,让学生通过观察视频探索验证鱼的呼吸方式,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完成科学探究领域目标。此环节体现了科学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借助科学实验验证问题,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事实,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总结、拓展

最后一个环节,我引导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问学生:“你掌握了鱼的哪些奥秘”,结合学生分享感受,我总结出:鱼和人一样是有生命的,我们要珍爱生命,保护动物。为让学生学以致用,提出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喜欢的动物,并给学生已经制作好的“学习锦囊”,培养科学探索能力,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纵观全课,观察、探究一直贯穿始终,以学生亲身观察、亲身体验,感受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使学生能用多种方法,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提高了学生科学素养,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八、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是探究课,板书以鱼为主体,注明鱼的各个组成部分

九、说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我有以下反思:1、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主动;2、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质疑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探索习惯;

3、作为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浮力》说课稿之欧阳家百创编

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1节 欧阳家百(2021.03.07) 浮力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浮力》,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1节。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设计、说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展开本次说课。 第一部分: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浮力”是力学中应用较强的基础知识之一,本节是在学过力、二力平衡、密度和液体内部压强的基础上研究浮力的。本节由“浮力”和“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两部分内容组成。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好探究浮力的大小跟那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做好此实验也为后面学习物体的浮沉,浮力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同时,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内容较抽象,综合性强,课时安排为1课时,只探究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对课程目标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浮力,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2、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及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能力目标: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推理能力,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情感目标: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三)重、难点。重点为浮力的概念及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难点为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 (四)教学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烧杯,水槽,小桶,

细线,水,食盐,小石块,铁柱,矿泉水瓶,乒乓球等。利用课件展示教学板书、结论、小结等环节,在每小组课桌上摆放好实验器材。 第二部分:说学情 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现欲,喜欢动手动脑,他们的思维方式正在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尽管浮力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但在教学中通过实验和多媒体,以感性认识为依托,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第三部分: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分析:在教的方面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根据课标要求的科学探究要素:提问---猜想——设计——验证——分析归纳——评估。采用猜想验证法、分析评估法。 学法指导:根据课标中对课程理念的基本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培养科学素养。在本堂课中着力开发学生的三个空间:活动空间(强调学生主动探究,主张学生全体参与);思维空间(设问置疑,让学生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现空间(让学生大胆表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采用主动探究法、设置疑问法、快乐体验法。 第四部分: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课 讲述树洞救球的小故事: 在北宋时期,文彦博和几个小朋友在草地上踢球,一不小心,球掉进一棵大树的树洞里去,可是树洞太深,怎么也摸不到底。文彦博叫小朋友帮忙提来几桶水,小朋友把水一桶一桶往树洞里灌,不一会儿,球便浮上来了。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探究活动分析: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来帮助学生明确常见的天气现象。图上用各种天气符号和表示温度的数字,反映这一天全国各个地区的天气情况。学生通过对这张图的观察,可以对常见的天气现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图上的表示天气现象的符号可采用粘贴的形式,在符号下面应写上符号的名称,便于学生认识这些天气现象。 3.提问学生还知道那些天气现象,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天气现象。 4.为每一组准备一套天气符号,让学生尝试着给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室外)观察、描述今天的天气现象--引导学生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6.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回到教室后,将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7.引导学生思考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或提问学生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使学生意识到天气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8.在学生的科学记录本上,描述今天的天气时,可能只是一些毫无联系的几个简单的词语或句子。提示部分对学生描述天气的方法的指导--将天气特征与生活建立联系,提高学生对天气的认识水平。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提示,并应用提示的方法对自己的记录进行改进,并把改进后的描述和同学交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爱科学1课时 教学目标: 1. 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2. 使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3. 初步了解怎样学科学 教学重点: 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教学难点: 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我们的生活与科技 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科学和技术教学小结: 第二单元、学科学的好帮手 第1课我的五个好帮手 教学目标:

1.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调动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主动性。 2.使学生知道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 教学重点: 1.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调动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主动性。 2. 使学生知道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 教学难点:使学生知道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 教学方法:操作法 课前准备: 1. 花坛图片、铃铛、闹钟、口琴等,水果糖、醋、酱油,各种质地玩具。 2. 口袋、蒙眼布、定时器、香蕉、书、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 观察花的颜色(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2. 听声游戏(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3. 尝糖的味道(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4. 闻瓶中液体的气味(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5. 用手或脸布皮肤感觉,辨认毛绒玩具。(小组讨论:用什么发

现答案) 活动二:猜猜盒子里有什么?小组进行 小结: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感觉器官,它们是人认识物体的好帮手。 板书设计: 1 我的五个好帮手 眼、耳、鼻、舌、手 教学小结: 第2课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 用五种感官观察物体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在活动中能认真仔细去感受。 2. 初步培养根据颜色、形状、声音、软硬、味道和气味等特性辨认物体的能力。 3. 了解各感官能观察到物体的那些特性,了解保护和正确使用感观的方法。

小学科学说课稿-说课稿 科学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说课 《空气得性质》 我得说课内容就是《空气得性质》。本课就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空气已经积累了一些认识,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瞧不见、摸不着,但就是都停留在生活经验上。本课得目得不仅仅在于了解空气得性质,更重要得就是引导学生用实验得手段,去证实空气得存在并研究它得性质,把学生原有得生活经验提升到运用科学得方法去认识物质性质得层面。 我将从实验教学目标、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几个方面来阐述。 实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本单元得教学特点以及教材得编排,并考虑到学生现有得认识结构与心理特征,这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得存在; 2、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空气可以流动,空气有质量,空气能够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3、初步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与生活中得应用。 技能目标: 1、能对“瓶子里得气球为什么吹不大”做合理得解释与假设,并能用实验验证。 2、能初步依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得科学认知程序,进行关于空气得探究活动,做好简单得记录。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尊重证据与按照科学认知程序进行科学得科学态度与习惯; 2、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利用空气性质得应用与研究。 实验内容设计: 1、想办法证明空气得存在,导入对空气性质得研究。 2、用多种感官与不同得实验方法,去认识空气得性质。这就是本课得教学重点部分。共有四项活动: (1)探究空气具有占据空间得性质; (2)认识空气有质量; (3)认识空气具有流动性; (4)感受空气能被压缩。 实验教学方法设计: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要以科学探究组织教学,结合学生得实际情况,我将本课得教学方法确定如下: 从教得方面来说,本课得思路就是指导学生通过“问题—假设—验证—结论”得科学认识程序,主要采用“探究-研讨”得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利用实验对空气得性质以及空气得存在进行观察、研讨、推测、验证,用科学得方法认识事物,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得本领。为了能使本课得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得教学效果,我还同时综合运用了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从学得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利用实验得方法,去证实空气得存在并研究它得性质。充分发挥学生得动手、动脑、动眼得功能,从而获取新知识,培养技能技巧。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浮力》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评课实录

《浮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等物体。 小组实验二: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共用),细线,记录表(教材13面)。 小组实验三:在实验二的材料基础上,补充二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记录表(教材14面)。

【教学过程】 一、感受浮力 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 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板书:浮力。 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4.出示教科书12页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 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 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播放微课程的视频)特别是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入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 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牛顿) 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

《油菜花开了》教科版小学科学说课稿

《油菜花开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哈尔滨市道外区的科学教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新的生命”单元第一课时《油菜花开了》。 一、教材分析 在前面的科学课中,学生们已经观察认识了生命体的特征,建立起了生命体的概念,并通过种植凤仙花、养蚕等活动,认识了动植物的一生所要经历的主要生长过程及其变化,建立起了生命周期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试图帮助学生建立起繁殖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物种并不以生物个体的死亡而结束,它们可以通过繁殖产生新的生命,使物种得以延续。 本课安排了三个活动:观察一株油菜;观察一朵油菜花;观察一株油菜上的花。从这三个活动内容的安排我们可以看出,这节课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顺序来设计的,内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首先观察一株油菜,然后以最能吸引学生注意的“花”为研究载体,自然过渡到对油菜花的构造和生长过程的探究;再通过对一朵油菜花的解剖观察,认识油菜花的构造和各部分的特征;最后通过观察一株油菜植物上不同形态的花朵,发现一朵油菜花成长为油菜果实的过程,为后面进一步观察各种花,探索雌蕊、雄蕊是如何产生新生命——植物种子的过程,为以后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多样性奠定知识基础和情感基础。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通过对凤仙花的研究,已经对植物体各部分有所了解,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已经知道花有花瓣、花心,但大多数学生却不知道花心

其实是雄蕊和雌蕊,花还有萼片,而且叫法各异,在他们已有的知识系统中还没有建立起相关的科学概念,而这也正是我们在这一课时中要完成的目标之一。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构成。它们能帮助植物满足自身的需要。 2、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解剖油菜花并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的特征。 2、观察一株油菜上花的变化过程并用画图的方式记录油菜花变成油菜荚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获得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产生探究各种各样的花的浓厚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结构和学生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为: 重点:学习使用解剖的方法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特征。 难点:推测花形成果实的变化过程。 五、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一株完整的油菜 学具:小卡片、镊子、放大镜、一朵完整的油菜花、观察记录表。 六、教学流程

教课版小学科学说课稿精修订

教课版小学科学说课稿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下面我分析下本节课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节的内容,本节教学内容是这个单元的一个综合活动,让学生学过热传导的原理等知识之后的一次运用,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本课利用观察三个不同杯子的散热的不同情况,让学生明白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的性质,再利用这个概念由学生做猜测并亲自动手制作一个保温杯,以及对自己的成果进行一场保藏冰块的比赛。同时本课也与“穿衣服是否能给身体增加热量”的教学活动产生联系。 根据上述教材与内容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从新课程三维目标出发我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科学概念: 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空气是不良热导体 <2>过程与方法:

根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研究那种保温方法保温效果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节教学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生活中的科学的浓厚兴趣 由以上的科学目标,可以确定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抽象概括能力低下,意志和情绪的不稳定是学生的不足之处,其思维往往需要感性的具体的材料支持,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了解保温的原理。 下面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能达到本节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谈谈教法和学法; 正所谓教无定法应,应以学定法,教学过程必须以主体性和启发性的原则为指导,在满足学生发展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以及本节课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手段为学生提供直接的感性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的创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如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热的不良导体的作用后,再利用这一概念进行应用,自己发挥想象、动手实验,发展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浮力说课稿

《浮力》说课稿 【教材章节】 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四节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四节的内容,是在前几节所学基础上综合应用液体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来研究浮力产生原因及大小,本节内容是本章学习的重点,其中学习的阿基米德原理,为下一节物体的浮与沉奠定了理论基础 2、新课标要求 通过实验认识浮力,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浮力 2、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 3、掌握阿基米德原理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掌握利用探索性实验研究物理问题 2、初步掌握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浮力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2、让学生认识到物理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 4、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浮力的大小影响因素 阿基米德原理 (2)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学生在本章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压强与液体压强的概念,同时在小学自然课程中初步接触了浮力,能解释一些生活中存在的浮力现象。 2、实验基础 通过将近一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动手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但仍需要老师的指导。 3、心理基础 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现欲,能积极充分的参与课堂实验过程。 4、思维障碍 该阶段学生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本节课内容较为抽象,加上学生之前片面认识的干扰,学生对于本节内容的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 谈话法、实验法、讲授法相结合,采用启发,演示,讲授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2、学法指导 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自主动手实验,并加以分析推理的方式,让学生做到自主学习

小学科学说课稿模板

小学科学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考官,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的说课内容是《》。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第几个方面来阐述。理论依据将贯穿于以上流程中。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年级册第单元第课,在学生学习了之后,进而发展为对(观察、学习、研究)的课。《》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让学生通过 认识的慨念。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为今后学习提供感性认识和理性基础。 二、说学情 年级的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对比试验的方法学生已经接触过,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的思维还缺乏严谨性,知识迁移的水平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学生设计对比试验,尤其对试验的细节还是有困难,需要老师的指导。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本单元的教学特点以及教材的编排,并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识结构和心理特征,这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过程与方法:1、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作出假设性解释。 2、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科学猜想意识,培养科学探究兴趣。认同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有共性、重要价值的内容) 难点:(不易理解抽象复杂的内容) 五、教法和学法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____________________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1、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最后归纳总结应用。 2、而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等。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改进教学方法。 3、本节课还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 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

四年级科学上册说课稿 天气 《我们关心天气》说课稿 内容:《我们关心天气》是(新)教育科学出版社四年级科学上第三单元第一课时。 天气每天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四年级学生已经对天气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认识来自于平时的生活经验、每天的天气预报或其它的书籍资料,但他们还不清楚天气的基本特征,当你问及他们今天的天气怎么样?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回答“鲜花都开了,树叶绿了”等,尤其是城市孩子每天穿什么衣服,大部分都是由家长安排。所以我想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各种天气符号及特征有一些认识,期待着他们能够更加关心天气,准确观察天气,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从而让他们走进“天气”。 教学模式:四动模式(动口说、动手做、动眼看、动脑想)。 设计: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让学生认识天气符号(是本课的重点)。我设计安排了4个步骤:1、课一开始我安排了40秒的情境视频,目的是把学生请进来让他们初步感知天气现象就在我们身边。 2、一句“你还想知道哪些?”导语击起学生更多求知欲,然后带着这些有趣的问题进入观察“城市天气预报图”初步认识天气符号及天气现象。学生参与活动一【小组合作说一说】 3、紧接着课件出示了常见的天气符号进行系统性的再认识。 4、通过一组练习和拼摆(学生活动二【小组活动摆一摆】)把天气符号和生活实际情境联系起来,使学生体验到天气和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从而体现了“生活中有科学,科学中有生活”的深刻内涵。 第二部分运用感官来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来描述天气(是本课的难点)。我通过了学生活动三【小组合作议一议】的方式进行,分了三个环节:1、汇报对今天的天气感受。2、学做天气预报主持人。3、用“网状图”表示生活和天气的关系。通过这几种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分散了难点,达到了目的,课堂上学生三次合作学习大约用了25分钟左右,从而努力达到“以

浮力的说课稿

浮力的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浮力》。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先来说,【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浮力》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第五课的内容,属于“物质世界”领域→“运动与力”范畴→“常见的力”部分。 浮力是力在水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曾在上学期“运动和力”单元学习过重力、拉力等,认识了力是有方向的、有大小的,并且对重力和拉力进行了测量。 学生本单元在前4课的学习中,了解了物体的材料、重量、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 本课通过研究物体沉浮的秘密,知道了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同时结论的得出又为后续学习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受到浮力的影响及其原因,改变液体的浓度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以及初中进一步学习浮力的计算奠定基础。可见本课在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本课内容对学生今后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2.教材分析: 本课一节典型的实验探究课,通过“感受浮力”,使学生认识到当一个物体放入水中时,它就受到了水对它向上的推力,即浮力。通过“研究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实验探究浮在水面的物体、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测量方法。又通过“测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从浮力和重力的关系,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解释物体沉浮的原因。经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接下来说,【学情分析】 对本课要开展的探究活动来说,学生具有一定的能力。在五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学习的基础上,对于重力、拉力等“力”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他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和影》说课稿

科学《光和影》说课稿 开始: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光和影》。 一、说教材 《光和影》五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的起始课,本单元从本课到第四课将指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特点,认识光的传播特点从观察影子开始。本课将重点探究影子的特点。影子有许多特点,比如说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影子有大有小,有方向等。教材安排了两部分内容:光源和影子。教材第一部分以影子游戏导入,通过引导让学生找出影子产生的条件,而后揭示什么是光源。第二部分通过三个探究活动在光的照射下影子的变化规律,发现物体的形状和影子之间的关系。 二、说学情 水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观察动手能力,经历过较多的探究活动,对影子的产生和特点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知道影子的产生必须要有光和物体,影子随着光的照射角度改变而改变等,这都是开展教学的有利方面。不足的是,他们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比如五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具有初步的思维能力,但缺乏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的能力,因此有必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实际地去观察、去发现其中的规律,在完善概念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光源是指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光的物体。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小组合作完成光和影的探究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能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2.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3.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了解观察、推理、倾听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影子的特点。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发现物体的特征》说课稿

科学《发现物体的特征》说课稿 开始: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发现物体的特征》。 一、说教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起始课,是小学物质科学领域学习的开篇。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两个活动:1.观察一个物体;2.对比观察两个物体。通过这两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认识物体具有颜色、形状、气味、粗糙程度、轻重等特征,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学习科学的观察、描述、记录方法,为后面学习物体的特征奠定基础。教材中观察的这些物体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这一课将引导学生利用眼、鼻、手等感官和两两对比观察的方法来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学习如何用科学词汇更全面、更准确地描述物体的特征。 二、说学情 学生每天都会和各种各样的物体打交道,所以,对这些物体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感性认识。同时,他们也能够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或短语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如颜色、气味、轻重、形状等。但是,学生在全面地描述物体、科学地运用词汇方面,仍存在很多困难。比如,怎样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如何描述形状、什么是粗糙或光滑……在对物质世界进行科学认识的初始阶段,学生出现的困难和产生的问题,就需要科学课堂提供一些研究方法来帮助他们克服和解决。另

外,一年级小学生在行为能力上比较弱,课堂上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学习中自我意识较强,团体合作意识较弱。因此,他们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2.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 难点: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征。 五、说教学法

(优质课)初中物理《浮力》说课稿

浮力(说课稿) 辛庄初中张长庚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它的实用性,由于浮力知识在工业、农业、国防等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船舶工业、农业上的盐水选种,气象上的探空气球、军事上的潜水艇等等。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也是初中生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因此把这块内容放在初中,并要求一次性过关,高中教学中不再重复。鉴于以前的教材把浮力安排在初二学习,不适合初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易造成初二学生的两极分化的事实,现行教材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大面积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的需要考虑,把浮力的内容放到初三教材中,具体安排为:先通过实验方法得出阿基米德原理,再运用演绎方法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和物体的浮沉条件,最后介绍浮沉条件的应用使所学知识具体化,这种处理方式比较符合初中学生的认识规律。 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浮力现象,知道浮力概念及其方向; (2)会使用弹簧秤测量浮力,并能进行简单改进简化浮力测量; (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及阿基米德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观察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和通过实验认识浮力的过程;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3)尝试应用平衡力和液体压强的相关规律去解释生活中的浮力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并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 问题时的喜悦。 三、学情分析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学教案集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尽管外部特征不同,但在适宜的条件下都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或向日葵的一生ppt课件、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菜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准备今天要求的材料。 学习评价:你怎样观察种子,有什么发现? 记录表2:种子观察记录 经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些种子的形状、颜色、大小……。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的“植物”单元已经开始引领学生有意识地关注植物的有关问题,并且通过对向日葵一生的介绍,注意到植物一生的变化。但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他植物是否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化?在过去的 学习中,学生对变化的认识是间接的,对其他植物的生长变化的认识也是零散的、模糊的。本课的教学就是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和做好播种前的准备工作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植物生长变化观察的兴趣,引发学生种植植物的欲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的根据已有认识进行预测的意识与能力。 今天是开学的第二课,通过第一节课的激发和鼓动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当我来到教室是许多学生向我展示他们带来的各种各样的种

(完整)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一起学科学 1.走进科学课 一、教学要求: 1、收集有关科学和科技发展的资料,明确科学课研究的对象和学习的知识内容。 2、意识到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与科学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 3、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初步体会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意识到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与科学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 2、知道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对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⑴知道哪些科学家的名字? ⑵知道哪些我国科技项目? 2、学习新课; (一)科学课上要做什么? 1、谈话,简述科学的意义,科学课研究的对象。 2、分析科学家取得某项成就的原因。 3、具体说出科学家的哪些精神值得自己学习, (二)活动过程:(1) 1、看书第二页。

2、说说你看到了哪些,等得了什么? 3、学生独立获取信息,同位互相交流。 4、小组交流自己的阅读结果. (三)活动过程:(2) 1.拿出带来的叶片观看一下,叶子是什么样的? 2.小鱼为何改变了方向?(课本第三页) 3、小组代表说发现。 4、教师小结:我们要从小热爱科学,善于观察与思考,能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答案及追求真理。 四、拓展活动 听科学家的故事。学生互相讲。

2.我的“小问号” 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研究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和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研究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和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教学准备:不同颜色的小动物玩具,图片等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初步感悟 1、师:我们在这么美的大自然中,亲近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秘密。同学们的心情怎么样? 2、组织学生交流。 二、课中体验,深化感悟 1、师:老师这儿有几样物品,你能提出小问号吗? 师出示:黄色、红色、绿色的玩具、小车等。谁来提问?学生自由提问(只要学生能够根据物品或者是提示提出问题即可,不管问题有没有答案,问题是否科学,都可以。) 2、师:是啊,小车为什么能跑,青蛙为何能跳,这一个个美丽的小问号是多么有趣啊!我们来说说听听。学生各抒己见。 3、师:我们可以自愿组合成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分组,选好组长)

小学科学说课稿完整版

小学科学说课稿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小学科学说课稿《七色光》 平乡学区中心小学张丽敏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平乡镇中心小学的科学教师张丽敏,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人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课《七色光》。 一、教材分析 《七色光》是“光”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前面三课的深化与延伸,起鼓励学生将光与生活相联系的作用。本课由“在哪里可以看到彩虹?” ,“制造彩虹”,“红、黄、蓝三色光的混合”三项活动,分两课时完成,我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完成活动一和活动二。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科学探究目标:能用两种方法制造“彩虹”。 2.科学知识目标:能说出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探究彩虹的奥秘,能用语言描述彩虹的美丽。 这节课的重点是:能想出制造彩虹的方法,难点是:分析彩虹的形成与什么有关?二、教法学法 教法: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参与其中,除采用“谈话法”、“讨论法”、“情境导入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教法外还将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整合,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本课内容。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共同实现本课教学目标。 学法: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动手实践、细心观察、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好奇心强,对制造彩虹活动很感兴趣。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基础,通过活动让他们体会到科学探索的乐趣,从而激发起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四、设计思路与意图 依据“科学探究”目标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课的教学我安排了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描述彩虹)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果有一个新颖别致、动心触情的开头,就能先声夺人,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

关于浮力的说课稿

《浮力》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浮力》。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先来说,【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浮力》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第五课的内容,属于“物质世界”领域→“运动与力”范畴→“常见的力”部分。 浮力是力在水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曾在上学期“运动和力”单元学习过重力、拉力等,认识了力是有方向的、有大小的,并且对重力和拉力进行了测量。 学生本单元在前4课的学习中,了解了物体的材料、重量、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 本课通过研究物体沉浮的秘密,知道了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同时结论的得出又为后续学习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受到浮力的影响及其原因,改变液体的浓度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以及初中进一步学习浮力的计算奠定基础。可见本课在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本课内容对学生今后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2.教材分析: 本课一节典型的实验探究课,通过“感受浮力”,使学生认识到当一个物体放入水中时,它就受到了水对它向上的推力,即浮力。通过“研究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实验探究浮在水面的物体、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测量方法。又通过“测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从浮力和重力的关系,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解释物体沉浮的原因。经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

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接下来说,【学情分析】 对本课要开展的探究活动来说,学生具有一定的能力。在五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学习的基础上,对于重力、拉力等“力”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他们往往认为,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重力等于0。不知道该如何测量浮力的大小。学生已有的经验不能解释为什么物体在水里会上浮。 但是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多的科学学习,他们对于探究过程有初步的了解,喜欢用探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和基础进一步指导他们完成进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及探究方法的培养,让他们从事物表面兴趣发展为对科学探究持久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探究中思考与发现的乐趣。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理解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3.找到浮力与重力的关系,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浮力是可以测量的,向上的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最新精选小学科学说课稿(精心整理)

最新精选教科版小学科学最全说课稿 (精心整理)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下面我分析下本节课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节的内容,本节教学内容是这个单元的一个综合活动,让学生学过热传导的原理等知识之后的一次运用,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本课利用观察三个不同杯子的散热的不同情况,让学生明白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的性质,再利用这个概念由学生做猜测并亲自动手制作一个保温杯,以及对自己的成果进行一场保藏冰块的比赛。同时本课也与“穿衣服是否能给身体增加热量”的教学活动产生联系。 根据上述教材与内容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从新课程三维目标出发我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科学概念: 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空气是不良热导体 <2>过程与方法: 根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研究那种保温方法保温效果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节教学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生活中的科学的浓厚兴趣 由以上的科学目标,可以确定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抽象概括能力低下,意志和情绪的不稳定是学生的不足之处,其思维往往需要感性的具体的材料支持,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了解保温的原理。 下面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能达到本节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谈谈教法和学法; 正所谓教无定法应,应以学定法,教学过程必须以主体性和启发性的原则为指导,在满足学生发展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以及本节课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手段为学生提供直接的感性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