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省禽类屠宰加工厂(场)基本技术条件

浙江省禽类屠宰加工厂(场)基本技术条件

浙江省禽类屠宰加工厂(场)基本技术条件
浙江省禽类屠宰加工厂(场)基本技术条件

附件1、

浙江省禽类屠宰加工厂(场)基本技术条件

(征求意见稿)

前言

本标准由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杭州肉类协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姚敏新、沈志林

本标准归口单位: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

本标准自xxxx年xx月xx日首次发布

本标准自年月日起实施。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禽类屠宰加工厂(场)的术语和定义、选址、布局、基本条件、生产管理。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禽类屠宰加工厂(场)。

本标准所指禽类即人工饲养的鸡、鸭、鹅、鹌鹑、鸽子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

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5749—198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12694—1990 肉类加工厂卫生规范

GB14881—1994 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

GB/T16569—1996 畜禽产品消毒规范

GB/T17237—1998 畜类屠宰加工通用技术条件

GB50317—2000 猪屠宰与分割车间设计规范

NY/T330 —1997 肉用仔鸡加工技术规程

GB13457—1992 肉类加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6548—1996 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

DB33/T531—2005 禽类屠宰操作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有关术语的定义参照GB/T 17237的规定。

4. 选址

4.1 应符合GB 12694—90中4.1的规定,符合城市规划、环境保护、食品卫生、动物防疫等法律法规的要求。

4.2 应设在常年主导风的下风侧,远离水源保护区和饮用水取水口,避开居民住宅区、公共场所以及畜禽养殖场。

4.3 应设在交通便利、电源稳定、水源充足的地方,环境卫生条件良好,无有害气体、粉尘、污浊水及其他污染源的区域。水质符合GB 5749的规定。

5、布局

5.1 生产区应与生活区分开设置。生产区应在生活区的下风向。

5.2 活禽进厂、成品出厂和人员进出厂区应分离,不得共用一个大门,厂内不得共用一个通道。

5.3 活禽屠宰加工车间应划分非清洁区(挂禽、宰杀、脱毛、内脏整理等区域)和清洁区(胴体挂放、分割、包装等区域),并相互隔离,各区域之间不产生交叉污染。

5.4 不可食用肉处理间、锅炉房与贮煤场所、污水与污物处理设施应与屠宰加工车间间隔一定距离,并位于主风向下风处。

5.5 冷库应与屠宰、分割加工车间相连。

6. 厂区环境卫生

6.1 主厂房以外的建筑物周围、道路两侧空地均应绿化。

6.2 进入厂区的道路和厂区主要道路应铺设适于车辆通行的坚硬路面,平坦、无积水。

6.3 厂区应设有防蚊、防蝇、防虫、防鼠设施。

6.4 进厂大门处应设活禽进厂车辆消毒池及人员进厂鞋底消毒设施。

6.5 厂区应设置运输车辆清洗、消毒场所和设施。

6.6 锅炉房必须设有消烟除尘设施。

6.7 厂内应在远离屠宰与分割车间的非清洁区内设有禽粪、废弃物等的暂存场所,其地面与围墙应便于冲洗消毒。

6.8 设有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污水处理设施装置,废水排放应符合GB13457标准规定。

7. 基本条件

7.1 证照

7.1.1 禽类屠宰加工厂(场)的设置必须向有关职能部门申报,经审核批准,取得屠宰许可证。

7.1.2 禽类屠宰加工厂(场)应持有排污许可证、动物防疫合格证、卫生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

7.2 厂区设施

应建有与屠宰规模相适应、符合国家规定要求的验收间、待宰间、屠宰加工间、检疫检验室、冷却间、结冻库和冷藏库,并有活禽留养、隔离、急宰场所和包装物料储存、废弃物焚烧设备等辅助设施。

7.3 生产加工车间设施、设备

7.3.1 生产车间建筑结构必须符合国家和行业设计规范,建筑面积应与生产能力相适应,高度应能满足生产作业、设备安装与维修、采光与通风的需要;工艺流程合理,符合卫生要求,排水畅通。

7.3.2 车间地面应用防滑、坚固、不透水、耐腐蚀的材料修建;平坦、无积水;坡度应为1%~2%(屠宰车间应在2%以上);易于清洗和消毒;与外界相连的排水口须设网罩。

7.3.3 车间内墙壁和天花板应使用无毒、防水、防霉、不脱落、易清洗的材料修建,墙裙不低于2m,墙角、地角、顶角应呈圆弧形。

7.3.4 车间门窗应用密闭性能好、不变形、不渗水、防锈蚀的材料制作,并装有纱窗、纱门(或压缩空气幕)。

7.3.5 车间内的照明设施应有足够亮度,并装有防护罩。要求灯光直

接照射在肉禽产品上,但不影响其固有色泽的辨认。

7.3.6 加工车间应设一侧通道,以便生产操作人员更衣消毒后进入各加工车间、各道工序。

7.3.7 更衣室、淋浴室、厕所等的设置应与生产操作人员的数量相适应。在更衣室出口或通道的适当位置应设置与生产操作人数相适应的洗手、消毒设施;更衣室出口应设置鞋靴消毒池,其大小以生产操作人员不能跨过,深度以消毒液能浸没靴面为宜;洗手设施应以不锈钢或瓷质材料构成,不应用手动开关。厕所设有冲水、洗手设施

7.3.8 屠宰加工车间应设有机械化屠宰的链条传送线、宰杀机、浸烫机、脱毛机、制冰机、胴体冷却机和热水供应系统(清洗用热水温度应不低于40℃,消毒用热水温度应不低于82℃)等设备及高压水枪。

7.3.9 在各检疫检验处放置不渗漏、易清洗、有盖的废弃物容器,并作专门标识。

7.3.10 应在胴体开腹前、去内脏后和冷却(消毒)后设置能充分喷淋冲洗禽体表面和腹腔的喷淋装置。

7.3.11 车间温度应按加工工艺要求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挂禽、宰杀、浸烫脱毛、预冷及分割场所应设置通风换气设施。

7.3.12 急宰间、不可食用肉处理间及隔离间的出入口,应设手推车轮、人员鞋靴出入的消毒池。

7.3.13 盛放禽肉产品的容器与盛放废弃物的容器不得混用,并有明显标记。

7.4 消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