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海洋鱼类染色体组型研究

我国海洋鱼类染色体组型研究

我国海洋鱼类染色体组型研究

我国海洋鱼类染色体组型研究

发表时间:2009-04-03T09:25:48.763Z 来源:《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09年第1期供稿作者:满敬杰[导读] 染色体组型研究是细胞遗传学的基础。

摘要: 染色体组型研究是细胞遗传学的基础, 随着细胞遗传学的深入发展, 愈来愈多的生物学家认识到作为遗传信息载体的染色体,非但其数目和形态结构具有物种的特征,而且还反映出生物进化的历史。对其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海洋鱼类染色体组型遗传资源

染色体组型又称核型(Karyo type)。染色体组型研究是细胞遗传学的基础, 随着细胞遗传学的深入发展, 愈来愈多的生物学家认识到作为遗传信息载体的染色体, 非但其数目和形态结构具有物种的特征, 而且还反映出生物进化的历史。从现存物种的染色体组型研究和比较分析中来探讨种群的进化路线和亲缘关系, 不仅对于分类学和系统发生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且对于现代分子生物学中的基因定位、原位杂交、种间杂交鉴定和多倍体育种等方面也有重要意义。我国海域辽阔, 沿岸曲折, 栖息着丰富的海洋生物, 有成千上万种的鱼类和贝类, 开展鱼类和贝类染色体组型研究的前景十分广阔。

一、我国海水鱼类染色体组型特征

1.染色体数目

我国海水鱼类的染色体数目特点有: ①染色体数目较少,无多倍化。②染色体数目变异较小,分布范围相对狭窄,呈连续分布。染色体数目可分8种类型,淡水鱼类由于多倍化,部分类群的染色体数目可达260条。海水鱼类染色体的数目变异可能主要来自罗伯逊易位(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原始基本型数经罗伯逊易位,少数染色体着丝粒融合,不断特化演变成染色体数等类型。

2.染色体形态

海水鱼类染色体形态的共同特征之一是端部、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较多,而中部、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较少。在研究的50种海水鱼类中,除鳗鲡目外,其他6个目都明显体现了这一特性。鲱形目、鲻形目、鲈形目和鲽形目等中的许多种类的染色体全部为端部、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结构重排和异染色质扩增,是引起染色体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而臂间重排会直接引起染色体的臂比变化,导致染色体形态发生相应变化。现已在许多海水鱼类中都发现有次缢痕或随体,银染法、分带技术等还揭示了不同染色体上异染色质的大小和位置,提高了对单个染色体和染色体片断的有效识别。迄今,在所有研究过的海水鱼类中仅发现星康吉鳗有性染色体存在,雌性为ZW型,雄性为ZZ型。此外, 斑头鱼的核型中均只有1条具有次缢痕染色体,形成异染色体对。丝背细鳞,雌性核型这一特殊差异可能与之有性别决定机制有关。这些表明鱼类性染色体分化可能处于初级阶段。

3.核型特征

由于染色体的数目不同,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各异,因而核型具有明显的种的特异性。根据不同类型染色体的组成,海水鱼类染色体组型可分为不同类型。核型类型的同缘性,反映了鱼类种间、类群间进化上的趋同性和变异性。鲈形目是硬骨鱼类中进化上的高位类群,也是鱼纲中数量最多的一个目。该目中不仅染色体数目多样性,核型同样也表现有多态性。如石首鱼科一些鱼类的核型全部由端部、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组成,石鲈科一些鱼类的核型以端部、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占优势, 虎鱼科一些鱼类的核型中以中部、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占优势,锦科鱼类全为中部、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不同类型的核型反映了科的特异性。同时,同科鱼类的核型也有分化,如鲷科鱼类的真鲷和黑鲷,虽然同属一科,但核型迥异。不同科内种间核型类型也有交叉性。这些反映了现生鱼类进化演变过程中的趋同性、趋异性和多样性。由于海水鱼类染色体数目相对稳定,组型特征反映染色体形态水平的显微差异,因而,在许多种类中组型特征完全相似。此外,一些海水鱼类的染色体核型在个体、群体水平上表现有多态性。

二、带型和性染色体

带型研究是染色体形态结构比较精细分析的研究。染色体显带的实质——是DNA、蛋白质和染料三者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染色体经过碱、酸、盐或酶等处理后, 引起染色体崩解或DNA 片段的断裂或丢失。由DNA 或蛋白质的差别提取及随后染料在DNA 侧面的堆积导致带纹产生。关于鱼类性别决定的遗传机理目前尚不清楚, 但是在鱼类当中确实有性染色体存在。余先觉等(1989)报道:在我国已进行染色体研究的215种淡水鱼类中, 有10种鱼发现有异形性染色体, 它们分别位于不同的4个目, 且染色体数目差异很大。可见鱼类性染色体的分化发生于进化历史不同的分类群中,并没有统一模式。总之,大多数鱼尚未发现有性染色体存在, 只有少数鱼类出现异形性染色体, 其类型有: xx?x y;xx?xo; zw? zz; zo? zz、。郑家声等(1997)报道:斑头鱼有性染色体, xx?xy类型, x与y染色体形态差异是在短臂的末端有无次缢痕。这是我国海洋鱼类性染色体首例报道。

三、海洋鱼类染色体组型研究展望

我国海洋鱼类、海洋贝类资源是极其丰富的,开发利用潜力非常之大,为了科学地开发这些宝贵资源,必须对遗传资源进行充分的了解,染色体组型研究则是遗传资源工作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我国已知染色体组型、带型的海洋鱼类和贝类种类与现存种类数目相差甚远,而且面也很窄,软骨鱼类还无一种,多倍体化的海洋鱼类和贝类也无一例报道。而我国只是在80 年代以后海洋动物染色体研究工作才开始,且至今进展缓慢,其原因是近几年新的分子标记技术相继问世,揭示了生物遗传分子基础——DNA的变异,这些技术快捷、简便,因此对我们更具吸引力, 但是染色体组型研究是细胞遗传学的基础, 也是分子遗传学的基础,是不可缺少的。可喜的是近几年国内信息科技图像分析软件发展迅速,染色体自动分析仪已经问世,这对染色体研究工作者是一极大鼓舞。相信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有些问题还可以得到解决,因此海洋鱼类和贝类的细胞遗传学基础研究应该会有振兴和持久的发展。参考文献:

[1] 楼允东.我国鱼类染色体组型研究的进展[J].水产学报,1997,21(7).

[2] 楼允东.我国鱼类染色体组型研究的进展[J].水产学报,1997,21.

[3] 周暾.鱼类染色体研究[J].动物学研究.2003.

六种石斑鱼核型特征比较和染色体进化研究

六种石斑鱼核型特征比较和染色体进化研究采用常规核型分析、C-带、Ag-NORs、DAPI荧光染料染色以及几种重复序列(5SrDNA、18S rDNA和(TTAGGG)_n)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斜带石斑鱼E.coioides、青石斑鱼E.awara、拟青石斑鱼E.fasciatomaculosus、赤点石斑鱼E.akaara、褐石斑鱼E.bruneus和镶点石斑鱼E.amblycephalus的核型特征进行描述比较和研究,结果如下:1、6种石斑鱼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均为48,但其染色体组组成具有一定的差异,核型公式分别为:斜带石斑鱼2n=48,2sm+46t,NF=50;青石斑鱼 2n=48,48t,NF=48;拟青石斑鱼2n=48,1st+47t,NF=48;赤点石斑鱼 2n=48,2sm+8st+38t,NF=50;褐石斑鱼2n=48,2m+4sm+42t,NF=54;镶点石斑鱼 2n=48,2m+46t,NF=50。2、分析了C-带和DAPI荧光带在6种石斑鱼染色体上的 分布,6种石斑鱼染色体C-带和DAPI荧光带的分布模式均不同。 根据染色体组中是否绝大多数染色体的着丝粒区域为C—带异染色质这一 特征,可将6种石斑鱼分为2种类型:(1)染色体组中绝大多数染色体具有着丝粒带,此类型中包括斜带石斑鱼和褐石斑鱼;(2)染色体组中绝大多数染色体不具有着丝粒带,此类型又可根据是否具有恒定的异染色质带细分为:a、绝大多数染色体无着丝粒带,仅双臂染色体的整条短臂为恒定的异染色质带,如拟青石斑鱼和 赤点石斑鱼,b、绝大多数染色体无着丝粒带,仅在部分染色体的着丝点位置具有变动带,此类型包括青石斑鱼和镶点石斑鱼。DAPI荧光带的研究结果表明,除斜 带石斑鱼外,其它5种石斑鱼均具有DAPI荧光亮带,具体模式如下:斜带石斑鱼各条染色体被均匀染色,无明显DAPI荧光带;青石斑鱼与褐石斑鱼在其着丝点位置具有荧光亮带,但青石斑鱼的荧光带信号非常微弱而褐石斑鱼则较强;拟青石斑 鱼和赤点石斑鱼染色体组中双臂染色体的整个短臂被DAPI染成明亮的荧光带;

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一)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体细胞的染色体是46个,23个,其中22对是常染色体,一对是性染色体。男性一对XY,女性为XX。染色体的形态随着细胞周期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在光学显微镜下所看到的染色体是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metaphase chromsome)。 每个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呈赤道状彼此分离,只有着丝粒处相连。根据着丝粒的位置分为三种类型,中部着丝粒型,亚中部着丝 粒和端着丝粒型(图21-1)。 图21-1正常人体细胞的三种染色体 1.中部着丝点染色体;2.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3.近端部着丝点染色体 1.非显带染色体特征分为七组 A组(1~3):为最大的具中部着丝粒染色体,这组染色体相互间很易区别。第1号和第2号染色体大小相似,唯第2号染色体为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3号染色体较1、2号染色体小,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B组(4~5):为大的具中部着丝粒染色体。2对染色体之间在形态和长度上较难区别。 C组(6~12号和X):为中等大小的具中部或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这组染色体较难区分,其中第6、7、11号和X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8、9、10和12号染色体为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女性为2个X染色体。男性只有1个X染色体。 D组(13~15号):为中等大小的具近端着丝粒染色体。在其短臂上有随体。与他组染色体有明显区别。但3对染色体之间较难区别。 E组(16~18号):为小的具中部或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16号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17号和18号染色体为近中部着丝 粒染色体。不过,着丝粒位置第18号较第17号染色体更近端部。 F组(19~20号):为更小的中部着丝粒染色体。2对染色体之间,形态上很难区别。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生物鱼类.docx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生物教案鱼类鱼类 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1.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尝试观察、比较、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 3.初步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 问题导学 一、实验:观察鲫鱼的形态、结构 1.观察鲫鱼的体色、体形,鳞片 (1)体色:背部色,腹部色,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这是一种保护色。 (2)体形:呈形,能减少游泳时产生的。 (3)体表覆盖着,具有保护作用。 2.观察鱼的侧线: 轻轻捞起小鱼,观察鲫鱼的侧线,侧线有什么作用? 3.观察鲫鱼的鳍: (1)对照课本83页,认识鱼的各种鳍。 成对存在的(偶鳍)有: 成单存在的(奇鳍)有: (2)用镊子轻轻碰触小鱼,观察鲫鱼的运动,是什么提供了鲫鱼前进时的动力? (3)用皮筋扎住鲫鱼的胸鳍和腹鳍,然后观察鲫鱼的运动有何变化,推断鲫鱼的胸鳍和腹鳍有什么作用?

4.触摸鱼的体表,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这对鱼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5.观察鲫鱼的鳃: 鳃的结构包括、和。 (1)鱼的口在不停的开合,它是在喝水吗? (2)在鱼口附近的水中滴一滴红墨水,观察红墨水从何处出来.说明了什么问题? 6.观察鱼的骨骼标本,结合图2.2—7,了解鱼脊柱的构造特点。 鱼的脊柱是如何构成的? 二、鱼类的特征 1.鱼类的主要特征 (1)终生生活在中。 (2)身体呈。 (3)体表覆盖着。 (4)用呼吸。 (5)用游泳。 (6)体内有一条有许多构成的脊柱。 (7)体温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是动物。 2.除了鲫鱼外,你还知道哪些鱼类? 归纳整理 反馈检测 1.鲫鱼不容易被敌害发现,因为它的体色是() A.背面深黑色和腹面白色 B.背面灰色和腹面黑色 C.背面黑色和腹面灰色 D.背面深灰黑色和腹面白色

79例自然流产绒毛的染色体分析

79例自然流产绒毛的染色体分析 李 凡,温庆荣,郑胤强,马 莉,郭 芸 (赣州巿妇女儿童医院,江西 赣州 341000) 摘 要:目的:探讨自然流产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79例自然流产绒毛采用直接 法或培养法制备染色体,常规制片,G 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检出染色体异常42例;异常率为53.16%。结论:染色体异常是导致自然流产的重要因素之一。进行染色体检查,对自然流产的病因、诊断及再次妊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自然流产;染色体异常中图分类号:R 7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79(2009)03-0376-02 自然流产是妇科的常见病之一。合子内在的缺陷是引起胚胎早死及自发流产的重要原因。我室对79例自然流产绒毛进行染色体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79例绒毛来自因有自然流产先兆,前来我院妇科门诊、遗传门诊就诊以及在妇科病房住院的患者,均B 超检查提示:/胚胎停育0或难免流产,而行清宫术(流产胚胎为孕37~84天,孕妇年龄20~36岁)1.2 方法 在无菌负压吸宫术中获得绒毛组织,置无菌生理盐水中进行挑选,选出优质绒毛组织5~7m g 剪碎置10mL 的离心管,加入1%枸橼酸钠3~4mL 及秋水仙素(最终浓度为0.5~0.6L g /mL)混匀,置37e 水浴箱中15m in ,取出加固定剂(甲醇B 冰醋酸=3B 1)0.5mL 混匀,以1500r /m i n 离心 3m i n ,弃上清液。加固定液3mL 混匀,置室温固定 15m i n ,离心弃上清液。再重复固定一次。加60%冰醋酸数滴后再加固定剂数滴,离心弃上清液。加新配固定剂数滴混匀,滴于预热玻片上,56e 烤箱烤片14h 。G 显带,核型分析3个,计数20个以上。结构异常或嵌合体增加计数及分析。同时,对79例夫妇进行外周血染色体分析。按照I SC N (1995)描述核型。 2 结 果 在对79例绒毛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中,正常核型37例,异常核型42例,异常率为53.16%。常染色体数目异常32例、结构异常3例;性染色体数目异常4例、结构异常1例;三倍体2例。绒毛染色体异常核型见表1。 表1 绒毛染色体异常核型 序号染色体异常核型 例数(%)1 45,X 49.5247,XX (XY ),+237.1347,XX (XY ),+337.1447,XY,+712.4546,XX /47,XX ,+8 12.4647,XX,+14 24.8747,XX (XY ),+16(46,XY /47,XY,+16)1330.9847,XY,+1712.4947,XX,+21(47,XY,i nv(9),+21)24.81047,XX (XY ),+22(46,XY /47,XY,+22)614.21169,XXY 24.81246,XY,i nv(9)/46,XY,inv(9),-7,+der(7)t(7;13)(q35;q13)12.41346,XX,-13,+t(13;13)12.41446,XY,-13,+der(13)t(5;13)(q22;p13)12.41546,XY,Y \18 12.4合计 42 100.0 第29卷第3期 赣 南 医 学 院 学 报 Vo l .29NO .32009年6月 J OURNAL OF GANNAN M EDI CAL UN I V ERSI TY JUN .2009

人类染色体的识别及核型分析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实验报告 实验课名称遗传学实验实验名称人类染色体的识别及核型分析成绩______________ 姓名王大锤实验报告系列年级学号组别一时间2015.温度6℃ 实验原理及目的 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染色体核型的分析方法; 2、熟悉人类染色体的特征; 3、了解人类染色体结构畸变的表示方法。 实验原理 1.染色体组型(核型)的基本含义 含义:生物体细胞所有可测定的染色体表型特征的总称。 包括:染色体的总数,染色体组的数量,每个染色体组内染色体基数,每条染色体的形态、长度、着丝粒的位置,随体或次缢痕等。 染色体组型是物种特有的染色体信息之一,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再现性。 2.人类染色体特征 Denver体制 1960年,在美国Denver市召开了第一届国际遗传学会议,讨论并确定正常人核型(karyotype)的基本特点即Denver体制,成为识别人类各种染色体病的基础。 3.染色体显带标本 显带技术(banding technique):用各种不同方法,以及用不同染料处理染色体标本后,每条染色体上出现明暗相间或深浅不同带纹的技术。 每条染色体带纹相对固定,可用于鉴别。 显带技术种类:Q带、G带、C带、R带、T带. G带是目前被广泛应用的一种带型。主要是被Giemsa染色后而显带,故称之为G显带技术,其所显示的带纹分布在整个染色体上。 4.遗传学中一些常用于对染色体和核型分析的指标描述 界标(landmark):稳定、明显标记的指标.包括末端、着丝粒和带. 区(region):两相邻界标之间. 带(band):着色处.(浅、深;亮、暗). 臂(arm):p、q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1.人类染色体标本——非显带标本和显带标本 2.直尺,剪刀,计算机等。 实验步骤 ①染色体制片 制片方法:植物染色体——压片法(酸解、酶解) 动物染色体——滴片法(骨髓细胞、外周血细胞)标本种类:非显带染色体;显带染色体 图片要求:染色体分散;数目全;形态好 ②选择最佳图象拍照 ③测量、计算 ④配对 ⑤剪贴 ⑥排列 排列原则:从大到小;短臂向上;着丝粒在一条线上;性染色体单排。

鱼类性别决定

鱼类性别决定 邹海玥 13级生物基地班 201300140153 世界上现存鱼类多达24000余种,是脊椎动物中分布最广、种类最多的类群。鱼类的性别决定和分化机制一直是人们最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之一。鱼类的性别决定机制具有原始性、多样性和易变性。鱼类具有所有脊椎动物的性别决定方式,存在从雌雄同体到雌雄异体的各种性别类型,还存在性反转(sexreversal)现象,因此鱼类性别决定机制的研究对于整个脊椎动物类群性别决定机制的形成及进化途径的揭示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鱼类的性别 1、鱼类的性染色体类型 据统计,约有1700多种鱼类进行过染色体研究,其中能从细胞学上鉴别出性染色体的仅176种,约占10.4%。在不同动物种类中所能找到的性染色体类型在鱼类中均能找到。总的来说,硬骨鱼类主要有以下五种性染色体类型: (1)XX/XY型 高等哺乳动物性染色体大多属此种类型,雌性性染色体为XX,为配子同型,雄性性染色体为XY,为配子异型。大多数鱼类属于这种类型,鲤形目中的螂鱼、鳃形目的胡子蛤、革胡子鳃等鱼类均属于此类型,而我国引入且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在进行养殖的尼罗罗非鱼也属于此类型。 (2)ZW/ZZ型 ZW/ZZ型件鸟类中常见的性染色体类型。和XX/XY相反,雌性为配子异型,即Zw,雄性为配子同型,即22。常重杰等发现了大鳞副泥鳅的染色体属于此类型的细胞遗传学证据。 (3)XX/XO型 这是一种以性染色体数目差异存在的性染色体类型,在某些昆虫中较为常见。一般情况下,XX为雌性,而XO为雄性,即雄性缺少Y染色体。如褶胸鱼雌鱼具有36条染色体,而雄鱼只有35条染色体。 (4)ZO/ZZ型 ZO/ZZ型也是以性染色体数目差异存在的性染色体类型,某些蛾类就属于此类型,同ZW/ZZ型相比,雌性缺少W染色体。 (5)复性染色体 此类型性染色体多表现为X1X1X2X2/X1X2Y,这是由于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融合所致。如花鳅,原来雄性花鳅的染色体为X1X2X2Y,雌花鳅的性染色体为X1X1X2X2,其中,X2X2是一对常染色体,而X1Y是一对性染色体,在进化过程中雄性的一条X2

实验四__人类染色体的识别与核型分析

实验四人类染色体的识别与核型分析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染色体核型的分析方法; 2.了解人类染色体的特征。 二、实验原理 1.染色体组型(核型)是指生物体细胞所有可测定的染色体表型特征的总称。包括:染色体的总数,染色体组的数目,组内染色体基数,每条染色体的形态、长度、着丝粒的位置,随体或次缢痕等。染色体组型是物种特有的染色体信息之一,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再现性。组型分析能进行染色体分组外,还能对染色体的各种特征做出定量和定性的描述,是研究染色体的基本手段之一。利用这一方法可以鉴别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同时也是研究物种的起源、遗传与进化,细胞遗传学,现代分类学的重要手段。 2.人类的单倍体染色体组(n=23)上约有30000-40000个结构基因。平均每条染色体上有上千个基因。各染色体上的基因都有严格的排列顺序,各基因间的毗邻关系也是较为恒定的。人类的24种染色体形成了24个基因连锁群,所以,染色体上发生任何数目异常、甚至是微小的结构变异,都必将导致许多获某些基因的增加或减少,从而产生临床效应。染色体异常常表现为具有多种畸形的综合征,称为染色体综合征,其症状表现为多发畸形、智力低下和生长发育异常,此外还可看到一些特征性皮肤纹理改变。染色体畸变还将导致胎儿死产或流产。染色体病已成为临床上较常见的危害较为严重的病种之一,染色体病的检查、诊断已经成为临床实验室检查的重要内容。 1960年,在美国Denver市召开了第一届国际遗传学会议,讨论并确定正常人核型(karyotype)的基本特点即Denver体制,并成为识别人类各种染色体病的基础。按照Denver 体制,将待测细胞的染色体进行分析和确定是否正常,以及异常特点即为核型分析。人类染色体分组及形态特征见表1。 表1 人类染色体分组及形态特征(非显带标本) A组:1-3号,可以区分。1号,最大,M,长臂近侧有一次缢痕;2号,较大,SM;3号,较大,比1号染色体段1/3-1/4)。 B组:4-5号,体积较大,SM,短臂相对较短,两者不容易区分。 C组:6-12,X。中等大小,SM,较难区分。6、7、8、11和X染色体的着丝粒略近中央,短臂相对较长,9、10、12染色体的着丝粒偏离中央。9号染色体长臂有较大次缢痕。

实验七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验七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验项目】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验室名称显微分析实验室实验室地 点 学时2 实验 类型 验证每组 人数 2-4 选做 或必 做 必做 实验目的通过几种生物染色体标本的观察,掌握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方法 内容提要生物染色体标本的观察;染色体核型的分析 重点难点染色体核型的分析方法 主要 仪器 及耗 材 显微镜、尺子、剪刀 实验七: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验目的和要求〗 观察分析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长短、臂比和随体等形态特征;学习染色体组型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实验原理〗 染色体组型分析是细胞遗传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研究物种演化、分类以及染色体结构、型态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染色体组是指二倍体生物配子中所含的染色体总称,常以“X”表示。同一物种的同一染色体组内各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连锁群是彼此不同的,但它们却相互协调,共同决定生物性状的发育。 研究染色体组型的方法,一是靠有丝分裂时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另一是靠减数分裂时染色体的形态和

特征。本实验着重介绍有丝分裂的染色体组型分析。 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是识别染色体个性特征的最佳时期,而染色体组型分析就是进行染色体特征的鉴别和描述,其形态的鉴别主要依据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粒位置、付缢痕的有无和位置、随体的有无、形状和大小等资料进行分析。现分别介绍如下: 1.染色体长度,同一染色体组内各染色体的长度是不 一致的,其绝对长度可在显微镜上测量,或用放大照片测量后换算。由于染色体制片过程中使用的药剂及方法不同,另外供观察的细胞分裂不可能保证同一时期,故染色体的收缩有差异而导致绝对长度在同一物种或个体不同细胞间发生差异,针对这种情况,在分析中常用染色体的相对长度来表示。 在染色体长度测量中,对染色体的两条臂要分别测量,一般随体不计入染色体长度内。 2.着丝粒的位置:每条染色体都有一着丝粒,其位 置可因不同染色体而异。由于着丝粒把染色体分为两个染色体臂:长臂和短臂,它们的比率(即臂比)便可确定着丝粒的位置。 3.付缢痕的有无和位置:有些染色体上除着丝粒, 还另有一不着色或缢缩变细的区域称符缢痕。 4.随体的有无、形状和大小:有些染色体在短臂的 末端有一棒状小体称为随体,随体和染色体臂之间常以付缢痕相隔,具随体的染色体称SAT染色体。 〖材料和方法〗 细胞有丝分裂永久制片或其中期染色体图象的放大照

鱼类染色体研究进展

鱼类染色体研究进展 X 高 文(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生物系,福建宁德 352100) 摘要:综述了鱼类染色体在核型和显带技术研究及多倍体技术研究方面的概况和新进展. 关键词:鱼类;染色体核型;染色体显带;多倍体技术 中图分类号:Q 9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911(2005)01-0015-03 全世界现存鱼类有22000多种,是脊椎动物中分布最广、种类最多的类群,体现多种多样的生物学特性,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在脊椎动物中,鱼类的染色体较小,数目偏多,研究工作难度较大,进展较为缓慢,但鱼类与人类生产、生活休戚相关.保护鱼类资源,进一步开发鱼类资源,发展鱼类养殖业造福人类,对其染色体的研究必将越来越重要.本文对国内外在鱼类染色体核型、带型及染色体组多倍体研究方面成果及新进展做一概述. 1 核型研究 早期对鱼类染色体的研究,由于方法上的限制,进展缓慢.椐不完全统计,截至1980年,报道染色体核型的鱼类有1076种,到1985年已增加到1600余种[1].人们对鱼类染色体的研究,近些年发展较快, 仍偏重于核型分析.到目前为止,已报道染色体核型的鱼类有2100种左右,约占总数的10%[1~ 9].这些有染色体记载的鱼类主要集中在鲤形目和鲈形目,每个目都有150种以上,且大多数为淡水鱼类. 2 显带技术研究染色体的显带技术可以揭示染色体的精细结构,从而检测出同型染色体之间的细微结构区别,是染色体研究必不可少的手段.染色体显带技术运用于鱼类染色体结构分析,推进了人们对鱼类遗传物质的深化研究,并且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2.1 Ag-NORs 硝酸银特异地染色与NORs 结合的酸性蛋白,使该区域呈黑色.Ag-NORs 法应用于鱼类染色体研究中获得可靠的结果,成为研究鱼类物种间的亲缘关系以及染色体进化的一个指标[2~8].多态性是动物染色体Ag-NORs 的一个重要特征.鱼类的Ag-NORs 一般只呈现数目多态和形态多态等2种表现形式,有些研究认为鱼类的这两种多态现象无个体特异性.因此关于Ag-NORs 的多态性一度被认为是rDNA 转录活性差异的反映,即有转录活性的NORs 方能被银染,失活的NORs 则不能被银染[9].然而,近几年有些研究表明,某些动物种内Ag-NORs 多态性的表现可能是遗传变异的产物,例如不同地理位置的红点鲑交配群的Ag-NORs 数目及分布多态的检测以及某些动物中Ag-NORs 数目及形态的个体特异性研究等文献都证实,Ag-NORs 多态性是可以遗传的[8]. 任修海等[8,10]对黄鳝进行了Ag-NORs 多态性及荧光显带的研究,发现黄鳝染色体Ag-NORs 具有明显的个体特异性的数目多态、分布多态和形态多态现象.已证实黄鳝Ag-NORs 位置变化实质上是由于NORs 分布多态性,而不是Ag-NORs 的失活所致.Ag-NORs 多态性可以作为核型进化的指标来探讨近缘物种间或物种内不同地理居群间的关系.王蕊芳等[11]通过对不同地理区域鲫鱼染色体银染核仁组织者的比较,认为在鱼类进化中,随着NORs 增大和数目的增加,DNA 和rDNA 数量也随之增 第17卷第1期 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年2月 Journal of Ningde Teachers College(Natural Science)Vol 117 No 11 F eb.2005 X 收稿日期:2004-12-03作者简介:高 文(1966-),女,讲师,福建福鼎人,现从事高校生物教学及研究.

八年级生物《海洋鱼类》教案

海洋鱼类 第三节海洋鱼类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主要的海洋鱼类,了解海洋鱼类保护的措施和意义,了解我国海洋鱼类的养殖和增殖。 2.通过对我国海洋资源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对海洋鱼类保护措施及意义的了解,继续培养学生的生态学观点。 重点、难点分析 学生只有了解了鱼类资源的保护措施和意义,了解了海洋鱼类的养殖和增殖,才能知道怎样做可以更好地保护海洋鱼类资源,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生态学观点,所以这两部分知识应作为重点。 海洋鱼类的养殖和增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常易混淆,或把两个概念等同起来,所以养殖和增殖的概念应确定为本节的难点。 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引言: 先复习讨论上节课留的两道思考题。学生回答后,简要小结,并强调淡水鱼的种类在我国是较多的,而海洋中鱼的种类也是较多的。下面我们学习有关海洋鱼类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引本节课题。 (二)新课: 1.我国主要的海洋鱼类 先给学生介绍一下我国海洋鱼类生活、繁殖的优越地理环境,然后通过录像(也可以是投影片或挂图)给学生展示我国丰富多采的海洋资源,使学生了解我国的海洋鱼类已知的有1000多种,约占世界总数的1/6,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有200种以上,并重点介绍几种常见种类,如:带鱼、鳕鱼、马面鲀、鳓鱼、鲐鱼等。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虽然我国有丰富的海洋鱼类资源,但现在和以前相比较,鱼类资源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可以请同学举出一些具体的实例来说明。若举不出来,教师可给学生举出例子说明。现在我国鱼类资源遭到这么大的破坏,我们必须要加强海洋鱼类资源的保护,从而引出下一个学习内容。 2.海洋鱼类资源的保护 先组织学生讨论: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加强对海洋鱼类资源的保护?学生经过讨论会回答出各种具体的措施,学生可能会答出:制定法律条文,禁止在禁渔区和禁渔期内捕鱼,控制鱼网网眼的大小等。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小结:我国已在1986年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其中规定了“不得在禁渔区和禁渔期内进行捕捞,不得使用禁用渔具、捕捞方法和小于规定最小网目尺寸的网具进行捕捞。”这些措施可比较有效地保护产卵期间的亲鱼和肥育期间的幼苗,还规定了“国家对渔业生产实行以养殖为主”,将渔业发展的重心从捕捞业转移到养殖业上。所以搞好渔业生产的养殖和增殖,可以更有效地保护好渔类资源。 3.海洋鱼类的养殖和增殖 此部分内容最好通过放海洋鱼类养殖和增殖的有关录像使学生了解人工养殖和增殖的具体方法,从而了解养殖和增殖的概念。 首先让学生了解利用潮水涨落地区的内湾、滩涂、入海河流两旁的盐碱地,来挖沟、

我国海洋鱼类染色体组型研究

我国海洋鱼类染色体组型研究 摘要:染色体组型研究是细胞遗传学的基础, 随着细胞遗传学的深入发展, 愈来愈多的生物学家认识到作为遗传信息载体的染色体,非但其数目和形态结构具有物种的特征,而且还反映出生物进化的历史。对其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海洋鱼类染色体组型遗传资源 染色体组型又称核型(Karyo type)。染色体组型研究是细胞遗传学的基础, 随着细胞遗传学的深入发展, 愈来愈多的生物学家认识到作为遗传信息载体的染色体, 非但其数目和形态结构具有物种的特征, 而且还反映出生物进化的历史。从现存物种的染色体组型研究和比较分析中来探讨种群的进化路线和亲缘关系, 不仅对于分类学和系统发生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且对于现代分子生物学中的基因定位、原位杂交、种间杂交鉴定和多倍体育种等方面也有重要意义。我国海域辽阔, 沿岸曲折, 栖息着丰富的海洋生物, 有成千上万种的鱼类和贝类, 开展鱼类和贝类染色体组型研究的前景十分广阔。 一、我国海水鱼类染色体组型特征 1.染色体数目 我国海水鱼类的染色体数目特点有: ①染色体数目较少,无多倍化。②染色体数目变异较小,分布范围相对狭窄,呈连续分布。染色体数目可分8种类型,淡水鱼类由于多倍化,部分类群的染色体数目可达260条。海水鱼类染色体的数目变异可能主要来自罗伯逊易位(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原始基本型数经罗伯逊易位,少数染色体着丝粒融合,不断特化演变成染色体数等类型。 2.染色体形态 海水鱼类染色体形态的共同特征之一是端部、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较多,而中部、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较少。在研究的50种海水鱼类中,除鳗鲡目外,其他6个目都明显体现了这一特性。鲱形目、鲻形目、鲈形目和鲽形目等中的许多种类的染色体全部为端部、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结构重排和异染色质扩增,是引起染色体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而臂间重排会直接引起染色体的臂比变化,导致染色体形态发生相应变化。现已在许多海水鱼类中都发现有次缢痕或随体,银染法、分带技术等还揭示了不同染色体上异染色质的大小和位置,提高了对单个染色体和染色体片断的有效识别。迄今,在所有研究过的海水鱼类中仅发现星康吉鳗有性染色体存在,雌性为ZW型,雄性为ZZ型。此外, 斑头鱼的核型中均只有1条具有次缢痕染色体,形成异染色体对。丝背细鳞,雌性核型这一特殊差异可能与之有性别决定机制有关。这些表明鱼类性染色体分化可能处于初级阶段。

人类染色体图及各带特点(R显带)

R带染色体的识别 正常中国人体细胞的R带带型特点和Dutrillaux提 供的R带带型基本在一致 1号 p:近端2个中等着色带,远端1条特别宽的深着色带,通常由3条带融合而成,约占1∕2长,二者之间为一宽的浅染区;q:中央一个浅染区将q分成大致相等的两部分。每一部分个由2-3条中等色带组成;着丝粒和次缢痕为阴性节段。 2号 p:3-4着色程度不同的带。自内向外逐渐加深;q:近端和远端各有2-3条中等着色带,中间为宽的淡然区,其中央可见1条窄的浅染带。 3号 p:中央1条渗着色带,远端一条窄的中等着色带,其余均淡染区;q:中央偏内侧处1条深着色带,远端1条窄的中等着色带,两者间的淡染区较p的淡染区宽; 着丝粒及其上下方为阴性节段。 4号 p近端着丝粒处1条中等着色带,末端1条深着色带,其间为淡染区;q:除远端1条窄的中等着色带外,其余均淡染有的可见4条宽窄不一的深染带。 5号 p:近端1条中等着色带,远端1条深着色带;q:近端1条中等着色带,远端3条深着色带,其内侧两带常常融合,末端带稍浅。 6号 p:近端1条宽的深着色带,远端1条窄的中等着色带;q:近端为浅染区,中央有1条窄的中等着色带,远端1条稍宽的深着色带。 7号 p:近端和中央各有1条中等着色带,远端一条深着色带,其间为淡染区;q:3条分布大致均匀的深着色带。近端和远端的带较宽,中间的带较窄。8号 p:2条中等着色带;q:远端一条深着色带,其上方约1∕3处1条窄的浅着色带,其余均淡染。

9号 p:近端一条深着色带,其余均淡染;q:中央和远端各1条深着色带,常互相融合;着丝粒区为阴性节段。10号 p:2条均匀分布的中等着色带:q:3条均匀分布的深着色带,常融合在一起,近着丝粒处1条窄的中等着色带。 11号 p:近端和远端1条中等着色带,中间为染区;q:近端和远端各1条深着色带,近端者比远端者宽而深,中间为宽阔的淡染区。 12号 p:近端和远端1条窄的中等着色带,中间为淡染区区;q:中央1个宽阔的淡染区将近端和远端的2个深着色带分开,远端者比进端者宽且深。 13号 p:随体不定着色;q:近端2条深着色带,常融合,远端1条中等着色带,中间为淡染区。 14号 p:随体不定着色;q:近端为浅染区,远端可见2条分布均匀的深着色带。 15号 p:随体不定着色;q: 中央1条窄的淡染带将q分成近端和远端两个宽的深着色区。 16号 p:全部深染;q:中央和远端个各1条深着色带,常融合在一起;着丝粒区为阴性节段。 17号 p:全部深染;q:近端和远端各1条深着色带,中间为窄的淡染区。 18号 p:近端为浅染区,远端1条窄的中等着色带;q :中央一条窄的中等着色带将宽阔的浅染区分成上下两部分。 19号 p:全部为1个深着色带;q:1个与p相仿的深着色带;着丝粒区为阴性节段。 20号 p:近端1条窄的中等着色带,其余均淡染;q:全部为一个宽的深着色带。 21号 p:随体不定着色;q:近端浅染,远端1个窄的中等着色带。 22号 p:随体不定着色;q:全部为1个宽的深染色带。 X p:近端为1个深着色带,远端为1个中等着色带:q:近端1个窄的中等着色带,远端2-3个窄的中等着色带,中间为浅染区。 Y p:全部为中等着色带;q:全部为浅染区。且自内向外逐渐变浅。

不同类型早期稽留流产的绒毛染色体特点分析

不同类型早期稽留流产的绒毛染色体特点分析 【摘要】目的对早期稽留流产中有胎芽和无胎芽两种绒毛染色体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和讨论。方法对早期流产进行清宫术+胚胎绒毛染色体检查患者28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 照B超情况将其分为空囊组和胚芽组,包括IVF/ICSI妊娠(ART)和自然人身(NC)两种不同 来源,对两组一般状况以及染色体核型的组成差异进行对比。结果本次280例患者均成功进 行绒毛染色体检测,有134例染色体异常,占比为47.86%;其中96例非整倍体,占比 34.29%;11例三倍体,占比为3.93%;9例结构体异常,占比3.21%。胎芽组非整倍体率较 空囊组更高,差异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结论绒毛染色体异常与胎芽流产存在紧密联系,但是无胎芽不是主要因素,ART妊娠不会提高孕早期自然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发生率。 【关键词】绒毛染色体;早期稽流产;染色体核型分析 据有关资料显示,早期自然流产发生率在15%左右,引发流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胚胎染色 体异常是较为常见一种[1],占比大约是50%-60%之间。临床研究工作人员,将无胎芽和胎芽 视为同一概念进行讨论。现阶段,有关两者染色体异常率结论存在差异,尤其是国内关于两 者的报道少之又少。本次研究主要针对不同类型早期稽留产的绒毛染色体特点进行分析,以 下是详细报告。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对早期流产进行清宫术+胚胎绒毛染色体检查患者28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B 超情况将其分为空囊组和胚芽组,胚芽组180例,空囊组100例。 1.2 方法 1.2.1 诊断标准 胚芽组:不管是自然妊娠还是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技术妊娠,胚胎超过5mm,有胎心 或者无胎心后均消失。截止到目前为止,空囊组仍无统一标准,自然妊娠因为个体排卵、差 异以及着床时间不准确,诊断标准:任意一次B超孕囊平均直径超过25mm而且无胚芽和心 管直径或搏动在25mm以下,但是每周生长超过75%,;IVF/ICSI胚胎移植后着床时间固定,胚胎移植4周依旧无点状胎芽或者胎芽,1周后经过复查无胎芽。 1.2.2 采集标本和绒毛细胞培养 在进行手术之前,向患者介绍疾病病情,并让患者签署知情研究协议书。清宫术期间,采用 无菌负压吸引管留取25mg绒毛组织,并将其置于生理盐水中浸泡,及早将其送入至实验室中,采用多重探针连接扩增法进行检测。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一般情况以及染色体核型的组成差异进行分析,并记录相关数据。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试验数据的处理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率(%)表示计数资料,检验值分别是t和x2,结果存在显著差异,表示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 2 结果

七年级生物《水产动物》教案2

七年级生物《水产动物》教案2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涉及到脊椎动物中的鱼类、爬行类和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对虾、梭子蟹等)、软体动物(扇贝、乌贼等)。其中鱼类部分的知识在新课标中很重要。因此本节内容在《常见动物》一节中居重要地位。教材主要通过探究鱼类在水中的运动、呼吸等生命现象,让学生观察鱼类的外部形态特征和对鱼鳃的介绍内容为重点内容。其次通过对虾、蟹、扇贝、乌贼等动物的实物或标本的观察,使学生认识水产动物的多样性和我国丰富的水产资源,最后通过和鱼类的比较,得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教材的难点是探究鱼鳍的作用,尝试用观察、实验来研究动物。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本课的核心环节。在"实际用"栏目中,重点说明水质污染对水产动物的影响及水产资源的保护。 学生分析 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善于表现自己,思维活跃,好动而且好奇心强,但是他们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直观能力较强。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多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进行实物或标本观察并进行讨论、思考、发言。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鱼比较多,如鲫鱼、鲤鱼和鲢鱼等,学生对鱼的外形和结构名称比较了解,所以在外形和结构名称上不要花费太多的时间。把重点放在内部结构(如鳃的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以下几方面可能出现问题:学生不能按一定顺序回答鲫鱼外形的结构名称、对鲫鱼身体三部分的划分界限描述不准确、不能说出侧线的作用、在探究鱼鳍作用中对探究结果描述不准确。所以在这些方面教师要注意引导。 设计理念 (1)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加大科学探究的力度,重过程,重视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重视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让学生体会合作的愉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需要;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双自主"。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层次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所以在教学中先从认识多样的水产动物入手,然后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再探究鱼鳍的作用,最后观察鲫鱼呼吸现象、鳃的结构和气体交换的原理。在进行完鲫鱼结构和生理的教学后,再深层次了解多样的水产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1.描述鱼类的形态特点。 2.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3.说出水产动物的概念。 4.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技能性目标:探究鲫鱼的呼吸过程,尝试用观察、实验来研究动物。 情感性目标:1.体验与人合作、交流及取得成果的情感。 2.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3.关注我国的动物资源状况。 课时安排 1或2课时 教学准备 上课前,教师准备好多媒体课件或有关的投影片以及常见水产动物的实物或标本,其中图片包括鲫鱼外形图、鱼鳃结构图、淡水鱼和海洋鱼图、常见水产动物图、鱼骨骼图以及混合放养图解等。学生4-6人为一组,以组为单位准备好三个玻璃缸和活鱼(有条件的学校用

实验七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验项目】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验目的和要求〗 观察分析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长短、臂比和随体等形态特征;学习染色体组型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实验原理〗 染色体组型分析是细胞遗传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研究物种演化、分类以及染色体结构、型态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染色体组是指二倍体生物配子中所含的染色体总称,常以“X”表示。 同一物种的同一染色体组内各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连锁群是彼此不同的,但它们却相互协调,共同决定生物性状的发育。 研究染色体组型的方法,一是靠有丝分裂时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另一是靠减数分裂时染色体的形态和特征。本实验着重介绍有丝分裂的染色体组型分析。 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是识别染色体个性特征的最佳时期,而染色体组型分析就是进行染色体特征的鉴别和描述,其形态的鉴别主要依据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粒位置、付缢痕的有无和位置、随体的有无、形状和大小等资料进行分析。现分别介绍如下: 1.染色体长度,同一染色体组内各染色体的长度是不一致的,其绝对长度可在显微镜上测量,或用放大 照片测量后换算。由于染色体制片过程中使用的药剂及方法不同,另外供观察的细胞分裂不可能保证同一时期,故染色体的收缩有差异而导致绝对长度在同一物种或个体不同细胞间发生差异,针对这种情况,在分析中常用染色体的相对长度来表示。 在染色体长度测量中,对染色体的两条臂要分别测量,一般随体不计入染色体长度内。 2.着丝粒的位置:每条染色体都有一着丝粒,其位置可因不同染色体而异。由于着丝粒把染色体分为 两个染色体臂:长臂和短臂,它们的比率(即臂比)便可确定着丝粒的位置。 3.付缢痕的有无和位置:有些染色体上除着丝粒,还另有一不着色或缢缩变细的区域称符缢痕。 4.随体的有无、形状和大小:有些染色体在短臂的末端有一棒状小体称为随体,随体和染色体臂之间 常以付缢痕相隔,具随体的染色体称SAT染色体。 〖材料和方法〗 细胞有丝分裂永久制片或其中期染色体图象的放大照片。 〖用具和药品〗 剪刀、直尺、胶水。 〖实验步骤〗 (一)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1.制片 2.观察制片,选择理想的中期分裂相细胞进行显微摄影,冲洗放大照片 (二)染色体组型分析 1.染色体计数

鱼类三倍体育种及二倍体育种的优劣分析实施报告

鱼类三倍体育种与二倍体育种的区别 金玥 (上海海洋大学生物技术专业 0812104) 摘要:本文就现在推广的三倍体育种和传统的二倍体育种在鱼体的身体结构与外形特征,血液理化指标及三种育种方法上做一比较,得出即使三倍体育种现在广泛推行但是它带来的各种后续问题并没有很好的研究解决,所以在我们大力支持三倍体育苗的同时是否也应该考虑传统的二倍体育苗,毕竟回归自然改善自然才是科技发展的真正体现.本文结论仅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三倍体二倍体育种 一.三倍体与二倍体的定义: 三倍体是: ?定义1: 含有三组染色体的细胞或生物。三倍体生物因难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故常不育。所属学科: 海洋科技(一级学科);海洋技术(二级学科);海洋生物技术(三级学科) ?定义2: 具有3套染色体组的生物体。 所属学科: 水产学(一级学科);水产生物育种学(二级学科) ?定义3: 具有三套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 所属学科: 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细胞遗传(二级学科) ?定义4: 有三套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 所属学科: 遗传学(一级学科);细胞遗传学(二级学科) 二倍体是: ?定义1: 含有两组染色体的细胞或生物。雌、雄配子结合后发育而来的生物为二倍体。 所属学科: 海洋科技(一级学科);海洋技术(二级学科);海洋生物技术(三级学科) ?定义2: 具有2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 所属学科: 水产学(一级学科);水产生物育种学(二级学科) ?定义3: 含有两套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或个体。以2n表示。 所属学科:

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细胞遗传(二级学科) 定义4: 具有两套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 所属学科: 遗传学(一级学科);细胞遗传学(二级学科) 二.成年二倍体鱼与三倍体鱼身体结构区别 1.外形 成年三倍体鲫鱼(图一) 成年二倍体鲫鱼(图二) 从图一和图二可见成年三倍体鲫鱼在体积上比成年二倍体鲫鱼要大,其鱼尾、腹鳍、背鳍和头部的大部分器官都比二倍体的鱼大。此外,三倍体鱼的腹部比二倍体体积要大,其背部肌肉比二倍体鱼要紧实。

出生缺陷儿的染色体核型分析内容是什么

出生缺陷儿的染色体核型分析内容是什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出生缺陷儿的染色体核型分析内容是什么》的内容,具体内容:探讨出生缺陷与染色体核型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 154例出生缺陷儿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发现异常核型31例,异常检出率为20。下面我为你整理154例出生缺陷儿的染色体核型分析,希望能帮到... 探讨出生缺陷与染色体核型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 154例出生缺陷儿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发现异常核型31例,异常检出率为20。下面我为你整理154例出生缺陷儿的染色体核型分析,希望能帮到你。 为探讨出生缺陷与染色体核型异常之间的关系,我们对154例出生缺陷患儿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发现其中31例为染色体异常,染色体畸变率为20.13%,其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在重庆市2002年8月~2003年11月期间鉴定的独生子女病残儿中选出154例出生缺陷儿。其中,年龄最小的2岁,最大的16岁,平均年龄7.6岁;男112例,占7 2.7%,女42例,占27.3%。 1.2 方法采取患儿静脉血0.8ml,置RPMI1640培养基培养72h,常规制片、G显带分析,每例镜下计数30个分裂相,核型分析5个,发现核型异常则增加计数分析。 2 结果 在154例出生缺陷儿中,发现染色体异常31例(检出率20.13%)涉及异

常核型6种,其中典型的21-三体综合征10例,klinefelter综合征4例,Y染色体异常12例,Turner综合征2例(均为嵌合型),超雄1例,性反转2例(见表1)。 表1 31例染色体异常核型(略) 3 讨论 出生缺陷是指出生时发生的遗传疾病和不具遗传倾向的先天性畸形。目前我国出生缺陷的发生率约为13.7,其中原因大致可分为3种: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不明因素。本文154例出生缺陷儿发现31例为染色体异常,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为20.13%。因此,在出生缺陷儿中染色体畸变率的发生较高。 在出生缺陷儿中,智力低下的病因复杂,有遗传因素、胚胎期因素及后天因素。本文154例出生缺陷儿均有不同程度的智力(MR)低下、发育迟缓、生殖器发育异常。其中先天愚型(21-三体)发生率占首位,10例为32.2%(男女之比8:2)。可见智力低下最常见的异常核型为21-三体。典型的21-三体几乎都是新发生的。与父母核型无关(它主要是母方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时不分离的结果)。本文中涉及的病残儿的父母生育患儿时年龄均未超过30岁,染色体核型分析为正常,因此排除平衡易位携带者遗传和生殖细胞老化等因素。由于患儿父母生育该患儿时年龄均较低,是否存在其他导致减数分裂过程障碍或不良环境因素引起,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47,xxy的患儿4例,均为纯合型,称为克氏(Kliefeter)综合征,又名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或先天性小睾丸,是一种常见的睾丸分化异常疾病。是导致男性性功能低下及不育的病因之一。克氏综合征的发生原因是亲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