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魏晋风度

  • 格式:docx
  • 大小:25.07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魏晋风度

谈到魏晋风度或说风流,我想起了学生时代的一次艺术鉴赏课,题目就是什么是魏晋风度。那时没读过什么书,谈根本就是妄谈,多少有些不自量力。后来读到鲁迅先生的文章《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葯及酒之关系》,才始知魏晋风度是不可学的,今人想学也是学不来的,所谓“画虎不成反类其犬”。

譬如吃葯,魏晋有吃葯派,正始名士何晏王弼等。譬如喝酒,有竹林七贤的喝酒派,阮籍嵇康等,嵇康偶尔吃葯。吃葯、喝酒在精神和文化意义本身就不太一样,更何况有些末流人士,也偷着学吃葯喝酒,他们倒在路边大睡,名曰“散发”,实则假名士,其行为是学名士而作假,凸显自己的身世,那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作秀。他们不了解吃葯喝酒的精神内核,所以只学到了表象,皮毛。这些人酒和葯吃了不少,秀也秀了不少,只是不会做文章,难免为后人耻笑。作秀的结果就是貌合神离,心情不似嵇康、阮籍沉重,举止却也要学他们的放达,这也是当今某些人的作法,有点向现在电视上的模仿秀。

那么什么是魏晋风度?在很多人看来,魏晋风度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以其“清峻通脱”的气质和一派“烟云水气”的气度,绝世清赏,仙姿卓越。套用一下人们认可的话“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于流俗、甚至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风度集中体现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集中塑造了他们的社会形象。它不仅是一种政治和文化现象,而且深深影响着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从而构成了这一时代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建安七子、竹林七贤、正始名士等人,就是魏晋名士的时代精神之代表。

如果说风度是个人的文化气质和精神状态通过言谈举止来反映,那么每个人的精神气质和文化气质就迥异不同。这里的风度应该是表现一个人的精神风貌的有着文化内涵的词语,而不仅仅是一种行为符号。换句话说行为方式只是文化精神的自然反映,不是忸怩作态,矫揉造作。魏晋时代,“雅好慷慨”是建安文士的共同嗜好,呼唤与崇拜英雄是其时代特征。

一时间,人的形容外貌、言谈举止成了人们品评的对象。比如胡须、小白脸、衣饰、香囊等其他的替代物作为象征物。

这些替代物其实就是文化符号,对应的行为举止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从文学上看,曹操把“譬如朝露”来隐示珍惜文士生命,曹植以“尘埃”来隐喻男女关系。阮籍、刘伶以铸“大人先生”来象征自己的理想人格形象,最为奇特的就是魏晋风流人物以“扪虱而谈”,作为很高雅的举动而丝毫无所顾忌。多虱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多数喜穿宽袍大袖且经久不洗,然而所尚的“清谈”,到底是误国还是兴邦多要打上问号。据我所知的,纵论天下有益民生的历史上有“扪虱而谈”而神态自若者,史书可查的只有两个人物,一是王猛着麻布短衣前往大营求见桓温;一是住在延安窑洞里的毛泽东与斯诺的彻夜长谈了。这些有如历史长空中的耀眼烟花,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需要说明的是,魏晋时代,所谓“魏晋风度”,基本上是门阀士族知识分子所崇尚、追求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它唱的是追求个人自由、高扬精神自由意志,行的是吃葯、喝酒、清谈等精神深度的怪异,“尚通脱”正是对“尚竣”的一种嘲讽。曹操主张“尚通脱”,求贤若渴,对于不忠不孝的人才都能豁达;司马氏靠纂夺取天下,提倡以孝道为伦理的伪道德,而这个与他们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背道而驰。

在“竹林七贤”中,裱縯最有深度的当数嵇康和阮籍。裱縯恐有些不准确,因为这只是当今演员吃饭的技能,但他们在演自己真实的人生和现实生活。“是时竹林诸贤之风虽高,而礼教尚竣”,这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旧的宗法秩序业已瓦解,新的秩序尚未形成,人们的精神状态为之一新,于是各种各样惊世骇俗的“裱縯”就得以上场。

嵇康为人为文可以称之为“婞直、竣切。”婞直,为人性格直拗,不为人所动。他交友的原则是“以高契难期,每思郢质”,所以是曲高和寡,难得知己,平生孤独傲行,只与阮籍、山涛为善。他自述自己是心胸狭窄的狂士,一生爱读老庄,性情散漫,不合礼法。他的名士风度就是喜欢睡懒觉、喜欢野外抚琴、身上多虱子不喜欢穿官服、不喜欢写文书、不喜欢守礼、被俗事缠身,平生讨厌为官,说自己“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由于不堪俗务,毅然和举荐自己的山涛绝交。这个“非汤武薄周孔”,刚肠疾恶,遇事而发,脾气很坏的狂士,以他的傲世獨竝的人格、超脱俊逸的情趣,深刻影响了一代士风。他这种婞直的性格、毫不掩饰的立场以及择友的态度,是他最终被杀的原因。嵇康是

不合作的,但又是进退维谷、腹背受敌。“非汤武而薄周孔”,在一曲《广陵散》的伴奏下,让司马氏砍去了大好头颅,至此广陵散曲成绝响。

与嵇康相比,阮籍似乎更能得到司马氏的宽容和庇护。阮籍为人“至慎”“口不臧否人物”而著名当时,他把自己的语言表达降低到伤害自身最低的限度,用身体和行为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人生信仰,喝酒与佯狂是他为人至慎的表达方式。他狂,可以目无刘项,“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他驾车穷途而哭,“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与嵇康相同,他对礼法和礼法之士极尽攻击,“礼岂为我辈所设哉”,不为虚伪的道德伦理所束缚,实践了王戎所言的“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的人生诉求。

至于他的送嫂归宁,醉卧邻家美妇其侧以及为不认识的未嫁而死的女子哭丧,都是反映了他的豪放不羁的“外坦荡而内淳至”的内心,阮籍对待女性,是充满人性的,他懂得欣赏、发现女子的聪慧美丽。这点与嵇康又有大不相同之处。对待政治亊件和政治人物的品评,似乎阮籍比嵇康更为高明。与嵇康口无遮掩相比,阮籍严格遵循“口不臧否人物”原则。遇到政治敏感话题,他故意扯开或使其变调,可谓至慎;对待政治人物,他采取距离原则或虚以委蛇加以应付。和政治人物见面,“终日不开一言”;司马氏想与其联姻,他醉两个月不醒而避之不见,司马氏只能“不得言而止”。他的消极参政的态度,通过醉酒来裱縯,因醉酒而不获罪,无论佯狂还是佯醉,是其全身避害的手段。

向秀早年同吕安追随嵇康,三人友谊最深,曾经同居洛邑、山阳。嵇康被杀,向秀被征入洛,途径山阳,寒冰凄凉,听邻人吹起凄恻的笛声,不由得感慨万端,于是作《思旧赋》,追悼亡友。向秀是被迫出仕的,他经不起司马氏的高压。尽管司马昭当众羞辱他“闻君有箕山之志,何能自屈?”,但他以隐士不足慕赢得“一座皆悦”。向秀是清醒的,谮越礼法,洁身自好,还要珍惜生命。从《广陵散》绝唱、山阳闻笛,不只是士人的悲歌,而是唤醒对生命意识的尊重。

其余竹林人物,如王戎,山涛,似乎在司马氏的朝中官运亨通,但也是保全性命被迫接受罢了。他们想精神超俗却不可,想必那种“托杯玄胜,远咏庄老”、“以清淡为经济”,“喜好饮酒,不务世事,以隐逸为高”的生活是他们所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