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会考政治必背要点

高中会考政治必背要点

1.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②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的价值量越大,

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

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单位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价格变动的影响

①对生活消费的影响:

·当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他们的购买;当这种商品价格下降时,人都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影响较小;

高档耐用品,价格上涨影响较大。

·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当一种商品价格上升,

其互补品的需求量降低,其替代品的需求量上升。

②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调节产量:价格下降,生产者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价格上涨,生产者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

·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当某种生产要素价格下降,生产者会增加这种要素的使用量;当某种生产要素价格上升,生产者会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量。·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

3.影响消费的因素

①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水平的根本因素。(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总量就越大。(增加居民收入)

居民的消费水平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总体消费水平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大小有密切联系(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③商品价格影响人们购买力,物价上涨人们购买力普遍降低(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④消费心理消费观影响消费行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4.消费原则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5.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①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②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出现和成长。

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6.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必修

①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中占优势。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7.为什么坚持基本经济制度

①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②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

③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8.为什么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①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②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9.企业如何经营发展?

①企业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企业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10.就业的意义

①就业使得劳动力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②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③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1.劳动者如何解决就业?

①努力学习,提高技能和素质

②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自主选择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③积极自主创业

12.劳动者个人如何维护自己权益?

①自觉履行劳动义务,有利于维护劳动者权益

②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保证

③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依法通过投诉,协商,调解,仲裁,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

13.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①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②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14.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

①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

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②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15.如何实现社会公平?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16.效率与公平

①关系: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②做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也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17.国家财政的作用

①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③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18.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①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只有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

财富不断增加,才能保证国家财政

收入持续增长。②分配政策

1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②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③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③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是发挥其优势的内在要求

20.如何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①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②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必修

21.市场调节的弊端: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弊端

22.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①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国家还可以使用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影响和调节宏

观经济。

③宏观调控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23.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推动经济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4.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①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③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④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⑤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文化的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

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4.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文化的多样性

1.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做法

①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三、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的作用: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2.文化创新的途径: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方向,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⑤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四、中华文化·民族精神

1.中华文化的特点:

①源远流长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

要见证

②博大精深③包容性

2.中华民族精神

·基本内涵: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特点: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维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3.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必修

[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①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面对当前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使全体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的要求,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③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④民族精神就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

[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的作用

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④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⑤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人人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五、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

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

2.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①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

必修

三 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①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②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③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4.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怎么做?

①要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

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5.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①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

②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③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1.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何者为第一性 存在决定思维 唯物主义

②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思维决定存在唯心主义

有没有同一性(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能可知论

不能不可知伦

③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人们在实际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一切哲学问题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一、唯物论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

还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

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

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

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二、认识论

1.实践

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性、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真理

真理的属性:真理是客观性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追求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前进性和上升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唯物辩证法

1.联系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方法论: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们可

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

立新的联系。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方法论:要求我们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

移。

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方法论: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发展

①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②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前途是光明的

成长。

·道路是曲折的

③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方法论:要求我们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为新的量变开

辟道路。

方法论:要求我们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3.矛盾

①矛盾的基本属性:对立性,统一性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②矛盾的特性:普遍性方法论: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

的方法解决矛盾。

特殊性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相互连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离不开

普遍性

相互转化,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

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两点论)与矛盾的主次方面(重点论)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

和重点论相统一。

4.辩证否定观

①含义: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特点:辩证的否定是发展、联系的环节

③实质: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扬弃”

四、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解决途径: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主义的强大动力。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作用: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方法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5.价值与价值观

·价值观的作用: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

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②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要求:

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人生价值

社会价值: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自我价值: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必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