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B模拟试题答案

教育学B模拟试题答案

教育学B模拟试题答案
教育学B模拟试题答案

四川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

教育学(B级)

B模拟题一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P2)【解析】教育概念见于孟子尽心上

2、D(P20)【解析】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和克伯屈。

3、D(P17)【解析】教育学史上,一般把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看成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4、C(P112)【解析】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的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5、C(P70)【解析】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

6、B(P108)【解析】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7、C (P138) 【解析】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应处于主体地位,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体。

8、A(P124)【解析】有目的的培养人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领域的根本特征。

9、B(P213)【解析】数学、物理中的基本事实、概念、命题、原理,历史、地理中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都属于程序性知识。

10、D(P164)【解析】学科课程又称为“分科课程”,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的课程类型。

11、D(P252)【解析】传统型失范行为,是指行为失范者没有主观上的失范构想,仅仅是因为遵循传统习俗而违背教育规范所造成的失范行为。

12、B(P320)【解析】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可靠性或一致性的程度。

13、A(P279)【解析】最早提出对班级教学进行改造的是“道尔顿制”。

14、D(P139)【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中的某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儿童,其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过程、速度大体相同。

15、A(P281)【解析】班级组织的发育形成的第二阶段是团体要求与个人属性的矛盾。

二、多项选择题

16.BDE 17. ABCDE 18.ABD 19.ABCD 20.ABCD

三、名词解释题

21、(P335)操行评定评价法是评价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要求,通过平时对被评价者的观察和了解,用书面语言描述的形式对被评价者品德发展的状况做出评价的方法。

22、是指被社会一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

23、体育:P84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体质,发展他们

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24、学校教育制度:P99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及其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25、教学:P191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四、简答题

26、(P5)答:教育包括三种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1)教育者

教育者简而言之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2)学习者

学习者是具有主动性的个体。

(3)教育影响

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域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27、(P180)答:(1)科技革新制约课程变革的目标(2)科技革新推动课程结构的变革(3)科技革新影响着课程变革的速度

28、(P65)答:(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2)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3)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29、(P286)答:(1)班级组织的目标是使所有学生获得发展

(2)班级组织中师生之间是一种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

(3)情感是班级组织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纽带

(4)班级组织中的师与生交往时全面的和多方面的

(5)班主任和教师的人格力量使班级活动得以有效开展

30、(P394)答:(1)全民教育(2)教育民主化(3)教育信息化(4)教育全球化(5)教育个性化

31、(P198)答:(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2)行为主义教学理论(3)人之教学理论(4)情感教学理论(5)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五、论述题

32、(P74)答:

(1)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当代教育目的社会价值取向的确立,应注意把握好以下问题:

①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有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②适应于超越问题

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去向要坚持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

③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

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要坚持功利价值和人文价值的有机结合。

④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

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结合的价值取向,在实践上需要对民族性和世界性予

以很好的理解和把握。

(2)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①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

社会化一般指个体在出生后的发展过程中,习的社会文化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并借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过程。

个性化:一般指个体在社会适应、社会参与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独特性。

②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

当代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在价值取向上首先要避免陷入理性和非理性二者对立的误区。

③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问题

当代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在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取向上,首先必须要摆脱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哲学观的片面性。

33、答: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具体内容:

①专业理想的建立。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等的理想和信念。

②专业知识的拓展。量的拓展、质的深化、知识结果的优化。

③专业能力的发展。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有八种能力(最好能记住)。

④专业自我的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方式以及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

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途径: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培训;在职培训;自我教育。

模拟题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P153)【解析】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2、B(P16)【解析】《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3、C(P33)【解析】按照教育的作用的呈现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4、B(P33)【解析】按照默顿的思想,负向教育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5、D (P10) 【解析】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利托尔诺和沛西能。

6、C (P52) 【解析】社会本位认为,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教育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培养社会需要的工具人。

7、D(P109)【解析】一战之后,当时的留美派主持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为蓝本,又提出了改革学制的方案,于1922年颁布了壬戌学制即“六三三学制”。

8、C (P171) 【解析】校本课程就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

9、A (P139)【解析】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即有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身心发展的一般的典型的特征。

10、B(P251)【解析】目的型失范行为,是指行为失范者行为失范者采用违背教育规范的手段谋取个体或群体利益的失范行为。

11、A(P279)【解析】最早提出对班级教学进行改造的是“道尔顿制”。

12、A(P277)【解析】贝尔-兰卡斯特制也称导生制。

13、D(P395)【解析】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

14、C(P146)【解析】教育关系是一种基本关系,其他师生关系皆服务于这一关系。

15、B(P227)【解析】有研究表明,讨论一般以5-8人最为理想,超过这个数目,平均每个人的发言次数和内容就会相对减少,进而降低组员的参与感和满足感。

二、多项选择题

16、ABCD 17、ABE 18、ABC 19、BCD 20、BCD

三、名词解释题

21、(P59)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

22、(P358)观察是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根据研究的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看、思、记的一种方法。

23、隐性课程:P169(也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则是以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是学生在显性课程以外所获得的所有学校教育的经验,不作为获得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必备条件。

24、个体内差异评价法P313:是以被评价对象自身某一时期的发展水平为标准,判断其发展状况的评价方法。

25、班级管理的定义:P290班级管理就是班主任和教师以关注每个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参与和成长为宗旨,以开放的而非外在控制的方式推进班级发展,共同建设一个和谐与富有成长气息的班级组织。

四、简答题

26、(P165)答:

1.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联系:总体上都服从于整体的课程目标,二者都是学校课程结构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2.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区别

(1)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性经验。

(2)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3)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实践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

(4)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

27、(P114)答:根据我国教育改革的实际情况,我国现行学制还需要继续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

(2)完全普及义务教育

(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的结构

(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28、(P386)答:

(1)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

(2)从科学主义、经济主义到推崇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

(3)从国家主义教育到国际化教育

(4)从阶段性教育到终身教育

29、(P140)答:

(1)生理成熟期提前

(2)学习目的多元化、实用化

(3)价值观念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

(4)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5)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增多

30、学生失范行为产生的原因

1、社会生活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规范失控

(2)文化的商品化。

(3)城市化的影响。

(4)价值观多元化

(5)人口流动问题

2、学校教育失误问题

(1)学校教育与生活脱节

(2)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

(3)个别教师素质差

(4)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薄弱

3、家庭生活环境中的问题

31、(P303)答:创建班级文化要做到一下几个方面:

(1)营造文化性物质环境

(2)营造社会化环境

(3)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4)营造正确的舆论和班风

(5)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五、论述题

32、(P147)答:(要点,阐述略)

(1)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既有主观的方面,也有客观的方面;既有教育内部的,也有教育外部的;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师方面

A、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学生受教师的评价影响很大,罗森塔尔等人的

实验不仅证明了教师态度于学生成绩的关系,而且证明了教师态度

对师生关系的直接影响。

B、教师领导方式:在民主型领导方式下,师生关系民主、平等、融洽,

而在专制型领导方式下,师生关系对立。

C、教师的智慧:学识渊博是学生亲近教师的重要因素之一。

D、教师的人格因素:性格开朗、气质优雅、兴趣广泛的教师最受学生

欢迎。

②学生方面:学生受师生关系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如果学生与教师关系好就喜欢上这位教师的课,主动亲近教师;自认为教师瞧不起自己,就会主动疏远教师。

③环境方面:影响师生关系的环境主要是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

(2)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作为一名教师,要构建民主、和谐亲密、充满活力的师生关系,有以下集中策略: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兴趣、需要、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方法、个性特点、身体状况和班集体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包括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学生的不成熟性具

有成长价值、学生具有主体性,特别是创造性、学生是责权主体,有正

当的权利和利益、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③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热爱所有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心,经

常走到学生之中,忌讳挖苦、讽刺学生、粗暴对待学生。

④主动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师生关系一般要经历生疏、接触、

亲近、依赖、协调、默契阶段。

⑤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

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和研究,使自己更加智慧;经常进行自我反思,正确

评价自己,克服个人的偏见和定势;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和积极向上

的人生观;学会自我控制,培养耐心、豁达、宽容、理解等个性品质。

33、(P185)答:(要点,阐述略)

第一、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和理论品味。

第二、在课程政策上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整合。

第三、在课程内容上,要实现学科知识和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

第四、在课程结构上,要更新课程种类,实现课程的综合化。

第五、在课程实施上,要超越忠实取向,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第六、在课程评价上,要超越目标取向的评价,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模拟题三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P12)【解析】我国的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多年的商代。

2、B(P18)【解析】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3、B(P5)【解析】教育者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4、B(P32)【解析】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5、D (P251) 【解析】贝克的标签论是过程模式的主要代表。

6、B(P17) 【解析】出自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7、A(P152)【解析】略

8、D (P167) 【解析】核心课程即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也指对学生有直接意义的内容的课程。

9、C(P400)【解析】略

10、A(P214)【解析】语文中的句子规则,数学、物理、化学中的大部分知识,体育中的动作技能等都属于程序性知识。

11、B(P277)【解析】17世纪伟大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为班级授课制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12、C(P311)【解析】终结性评价主要是在教学和学习后进行的评价,是对教学和学习全过程的检验。

13、B(P281)【解析】班级组织形成的第一阶段:个人属性之间的矛盾阶段。

14、B(P360)【解析】非结构性观察也叫定性观察。

15、A(P219)【解析】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二、多项选择题

16、BCD 17、ABCD 18、ABCDE 19、ABDE 20、BCD

三、名词解释题

21、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的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工作。

22、(P313)相对评价法是根据所要评价对象的整体状态确定评价标准,以被评价对象中的某一个或若干个为基准,通过吧各个被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对照比较,判定出每个被评价对象在这一集体中所处位置的一种评价方法。

23、教育:P4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24、指个体在出生后的发展中,习得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借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过程。

25、学生的发展:P138指的是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方面所发生的量、质、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和结果。

四、简答题

26、(P22)答: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2)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呈现多样化

(3)教育学发上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27、(P87)答:

(1)要以素质发展为核心

(2)要确立和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①确立全面发展教育观的必要性

②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

③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的关系

④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28、(P37)答: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主要通过以下方面实现个体的个性化: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